第2章无线传输技术基础(3)

合集下载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件第2章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件第2章

C = 2W lbn 其中,W为信道的带宽(以Hz为单位),n为一个脉冲信 号代表的有效状态数。
奈氏准则描述的是有限带宽、无噪声信道的最大数据 传输速率与信道带宽之间的关系。如考虑信道噪声问题, 可用香农(Shannon)定律来表述,它描述了有限带宽、有随 机热噪声信道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与信道带宽、信号噪声 功率比之间的关系。信道的最大信息传输速率为C:
模拟数据反映的是连续消息,如话音和图像等。话音 的声压是时间的连续函数。数字数据反映的是离散消息, 就是用一系列符号代表的消息,而每个符号只可以取有限 个值。数字数据在传送时,一段时间内传送一个符号,因 此在瞬间内数据是离散的。因此,用来反映取值上离散的 文字或符号的数据是数字数据。
信号(Signal)是数据的电编码或电磁编码。它分为两种: 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模拟信号是一种连续变化的电信号, 它用电信号模拟原有消息。
在数据通信系统中,传输信息的通路称为“信道”。 信道一般都是用来表示向某一个方向传送信息的媒体。在 计算机网络中,有物理信道和逻辑信道之分。根据传输介 质是否有形,物理信道可以分为有线信道和无线信道。如 果按照信道中传输的数据信号的类型来分,物理信道又可 以分为模拟信道和数字信道。模拟信道传输的是模拟信号, 而数字信道直接传输二进制数字脉冲信号。
图2-5 异步方式字符结构
(2) 同步方式。如图2-6所示。发送前,发送端和接收端 应先约定同步字符的个数及每个同步字符的代码,以便实 现接收与发送的同步。
图2-6 同步传输
4.数据传输类型 1) 基带传输 由计算机或数字终端产生的信号是一连串的脉冲信号,它 包含有直流、低频和高频等组成分量。
模拟信道的容量指信道传输信号的可接收频率范围, 其带宽为传输信号的最高频率和最低频率的差值。如话音 电路接收的语音频率为300~3400 Hz,则其带宽为3400 300 = 3100 Hz(一般话音电路带宽取4 kHz)。

无线通信基础知识

无线通信基础知识

折射
电磁波在传播时,遇到墙体等障碍物,就会穿过障碍物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就称为折射,电磁波的折射和光线 在透明物体中的折射有很强的类似性。如图2.4所示:
2.2.2 无线电磁波的衰落和分集技术
• 无线信号从天线到用户之间的信道衰落,按 照衰落特性的不同,可以分为慢衰落和快衰 落两种。
11
慢衰落
由地形和障碍物阻挡而造成的阴影效应,致使接收到的信号强度下降,信号强度随地理环境的改变而缓慢变化,这 种衰落称为慢衰落,又称为阴影衰落。慢衰落的场强中值服从对数正态分布,且与位置和地点相关,衰落的速度取 决于移动台的速度,它反映了传播在空间距离的接收信号电平值的变化趋势。
CONTENTS 无线通信基础知识
第二章
传输介质 无线传播理论 无线信道简介 信道复用 扩频通信技术 无线通信系统重要概念 我国无线电业务频率划分
02 无线通信基础知识 1. 传输介质 核桃AI
2.1 传输介质
• 传输介质是连接通信设备,为通信设备 之间提供信息传输的物理通道;是信息 传输的实际载体。有线通信与无线通信 中的信号传输,都是电磁波在不同介质 中的传播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电磁波 频谱的使用从根本上决定了通信过程的 信息传输能力。
无线自组织网络技术
无线自组织网络是一种特殊的无线移动网 络。一般由一组具有自主能力的无线终端相 互协作形成的一种独立于固定基础设施、采 用分布式管理的多跳网络;网络中所有节点 的地位都是平等的,无需任何预设的基础设 施和任何中心控制节点;网络中的节点具有 普通移动终端的功能;节点间可通过空中接
8.1.1 移动Adhoc网络MAC协议
图8.3 冲突情形1
8.1.1 移动Adhoc网络MAC协议
1)隐藏终端与暴露终端问题

网络通信技术发展与应用作业指导书

网络通信技术发展与应用作业指导书

网络通信技术发展与应用作业指导书第1章网络通信基础 (4)1.1 网络通信概述 (4)1.1.1 基本概念 (4)1.1.2 发展历程 (4)1.1.3 通信模型 (4)1.2 网络通信协议 (4)1.2.1 TCP/IP协议 (4)1.2.2 HTTP协议 (4)1.2.3 FTP协议 (4)1.2.4 SMTP协议 (5)1.3 网络体系结构 (5)1.3.1 OSI模型 (5)1.3.2 TCP/IP模型 (5)1.3.3 五层模型 (5)第2章数据传输技术 (5)2.1 传输介质 (5)2.1.1 有线传输介质 (5)2.1.2 无线传输介质 (5)2.2 数据传输模式 (6)2.2.1 并行传输 (6)2.2.2 串行传输 (6)2.3 差错控制 (6)2.3.1 差错检测 (6)2.3.2 差错纠正 (6)2.3.3 流量控制 (6)2.3.4 数据压缩 (6)第3章网络拓扑结构 (6)3.1 星型拓扑 (6)3.1.1 结构特点 (7)3.1.2 应用场景 (7)3.2 环型拓扑 (7)3.2.1 结构特点 (7)3.2.2 应用场景 (7)3.3 总线型拓扑 (7)3.3.1 结构特点 (7)3.3.2 应用场景 (8)3.4 网状拓扑 (8)3.4.1 结构特点 (8)3.4.2 应用场景 (8)第4章局域网技术 (8)4.1 以太网 (8)4.1.2 技术标准 (8)4.1.3 发展历程 (8)4.2 交换式局域网 (9)4.2.1 概述 (9)4.2.2 技术特点 (9)4.2.3 常见交换机技术 (9)4.3 虚拟局域网 (9)4.3.1 概述 (9)4.3.2 技术原理 (9)4.3.3 应用场景 (9)4.3.4 管理与配置 (9)第5章广域网技术 (9)5.1 电话网络 (9)5.1.1 电话网络的体系结构 (10)5.1.2 电话网络的传输特性 (10)5.1.3 电话网络在广域网中的应用 (10)5.2 分组交换网络 (10)5.2.1 分组交换网络原理 (10)5.2.2 分组交换网络的分类 (10)5.2.3 分组交换网络在广域网中的应用 (10)5.3 帧中继 (10)5.3.1 帧中继的技术特点 (10)5.3.2 帧中继的工作原理 (10)5.3.3 帧中继在广域网中的应用 (10)5.4 ATM技术 (10)5.4.1 ATM技术的体系结构 (10)5.4.2 ATM技术的传输特性 (11)5.4.3 ATM技术在广域网中的应用 (11)第6章无线网络通信技术 (11)6.1 无线局域网 (11)6.1.1 概述 (11)6.1.2 技术标准 (11)6.1.3 应用场景 (11)6.2 无线城域网 (11)6.2.1 概述 (11)6.2.2 技术标准 (11)6.2.3 应用场景 (11)6.3 蓝牙技术 (11)6.3.1 概述 (11)6.3.2 技术特点 (11)6.3.3 应用场景 (11)6.4 移动通信技术 (12)6.4.1 概述 (12)6.4.3 应用场景 (12)第7章网络互联技术与设备 (12)7.1 路由器 (12)7.1.1 路由器概述 (12)7.1.2 路由器的工作原理 (12)7.1.3 路由器的分类与功能 (12)7.2 交换机 (12)7.2.1 交换机概述 (12)7.2.2 交换机的工作原理 (12)7.2.3 交换机的分类与功能 (13)7.3 网关 (13)7.3.1 网关概述 (13)7.3.2 网关的工作原理 (13)7.3.3 网关的分类与功能 (13)7.4 防火墙 (13)7.4.1 防火墙概述 (13)7.4.2 防火墙的工作原理 (13)7.4.3 防火墙的分类与功能 (13)第8章网络管理技术 (13)8.1 网络管理概述 (13)8.2 SNMP协议 (14)8.3 CMIP协议 (14)8.4 网络管理工具 (14)第9章网络安全技术 (14)9.1 加密技术 (14)9.1.1 基本概念 (15)9.1.2 分类 (15)9.1.3 常用算法 (15)9.2 鉴别与授权 (15)9.2.1 基本概念 (15)9.2.2 方法 (15)9.2.3 应用 (15)9.3 入侵检测与防御 (15)9.3.1 基本原理 (15)9.3.2 方法 (15)9.3.3 应用 (16)9.4 防病毒技术 (16)9.4.1 基本原理 (16)9.4.2 方法 (16)9.4.3 应用 (16)第10章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16)10.1 物联网技术 (16)10.2 云计算与大数据 (16)10.4 未来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 (17)第1章网络通信基础1.1 网络通信概述网络通信是现代信息技术领域的核心内容,它涉及数据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或设备之间的传输。

电力行业智能电站运维方案

电力行业智能电站运维方案

电力行业智能电站运维方案第1章智能电站运维概述 (3)1.1 电站运维背景 (3)1.2 智能电站运维发展现状 (4)1.3 智能电站运维关键技术 (4)第2章智能电站运维体系建设 (4)2.1 运维体系架构 (4)2.1.1 数据采集与传输 (5)2.1.2 实时监控 (5)2.1.3 故障诊断与分析 (5)2.1.4 运维决策与执行 (5)2.2 运维管理体系 (5)2.2.1 组织架构 (5)2.2.2 管理制度 (5)2.2.3 人员培训 (5)2.2.4 应急预案 (5)2.3 技术支持体系 (6)2.3.1 信息安全 (6)2.3.2 数据分析 (6)2.3.3 智能化运维工具 (6)2.3.4 技术研发与创新 (6)第3章数据采集与传输 (6)3.1 数据采集技术 (6)3.1.1 传感器部署 (6)3.1.2 数据采集系统 (6)3.1.3 数据预处理 (6)3.2 数据传输技术 (6)3.2.1有线传输技术 (6)3.2.2 无线传输技术 (7)3.2.3 融合传输网络 (7)3.3 数据存储与管理 (7)3.3.1 数据存储技术 (7)3.3.2 数据管理平台 (7)3.3.3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7)第4章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7)4.1 设备状态监测技术 (7)4.1.1 传感器技术 (7)4.1.2 数据采集与传输 (7)4.1.3 数据预处理 (7)4.2 故障诊断方法 (8)4.2.1 人工智能算法 (8)4.2.2 数据驱动方法 (8)4.3 在线监测与预警系统 (8)4.3.1 系统架构 (8)4.3.2 预警策略与阈值设定 (8)4.3.3 系统集成与实施 (8)4.3.4 系统功能评估 (8)第5章智能巡检与维护 (8)5.1 智能巡检技术 (8)5.1.1 巡检 (8)5.1.2 无线传感技术 (9)5.1.3 视频监控与分析 (9)5.1.4 无人机巡检 (9)5.2 设备维护策略 (9)5.2.1 预防性维护 (9)5.2.2 预测性维护 (9)5.2.3 应急维护 (9)5.2.4 维护计划与优化 (9)5.3 智能巡检与维护系统 (9)5.3.1 系统架构 (9)5.3.2 系统功能 (9)5.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9)5.3.4 系统集成与扩展 (10)第6章运维安全管理 (10)6.1 安全管理体系 (10)6.1.1 组织架构 (10)6.1.2 责任制度 (10)6.1.3 安全规章制度 (10)6.1.4 安全培训与教育 (10)6.2 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估 (10)6.2.1 风险识别 (10)6.2.2 风险评估 (10)6.3 安全应急预案 (11)6.3.1 应急预案制定 (11)6.3.2 应急预案培训与演练 (11)6.3.3 应急物资与设备 (11)6.3.4 应急预案的修订与更新 (11)第7章能效管理与优化 (11)7.1 能效监测技术 (11)7.1.1 数据采集与传输 (11)7.1.2 在线监测系统 (11)7.2 能效评估方法 (11)7.2.1 指标体系构建 (11)7.2.2 评估模型与方法 (11)7.3 能效优化策略 (12)7.3.2 系统级优化 (12)7.3.3 管理级优化 (12)第8章人工智能在电站运维中的应用 (12)8.1 人工智能技术概述 (12)8.1.1 基本概念 (12)8.1.2 发展历程 (12)8.1.3 相关技术 (12)8.2 人工智能在电站运维中的应用场景 (13)8.2.1 设备故障预测 (13)8.2.2 运行优化 (13)8.2.3 安全监控 (13)8.2.4 智能巡检 (13)8.3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13)8.3.1 系统架构 (13)8.3.2 核心功能 (13)第9章电站运维大数据分析 (14)9.1 大数据分析技术 (14)9.1.1 数据采集与整合 (14)9.1.2 数据存储与管理 (14)9.1.3 数据挖掘算法 (14)9.2 运维数据挖掘与分析 (14)9.2.1 设备状态监测与预测 (14)9.2.2 运维成本优化 (14)9.2.3 安全生产管理 (14)9.3 数据可视化与报表 (14)9.3.1 可视化技术 (14)9.3.2 报表与推送 (15)9.3.3 个性化定制 (15)第10章智能电站运维保障措施 (15)10.1 人才队伍建设 (15)10.2 技术培训与交流 (15)10.3 政策法规与标准制定 (15)10.4 持续改进与优化建议 (15)第1章智能电站运维概述1.1 电站运维背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需求逐年增长,电站作为电力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安全、稳定、高效的运行。

微波技术基础课后习题(A)

微波技术基础课后习题(A)
微波技术基础课后习题
杜 英
2011.5.1
第二章 传输线理论
2-6 如图所示为一无耗传输线,已知工作频率
Z L 1 5 0 j 5 0
f 3G H z , Z 0 1 0 0
Z 01

,欲使 A 处无反射,试求 l 和

答案:由输入阻抗定义知
Z in A Z 0 1 Z L jZ 0 1 tan l Z 0 1 jZ 位面沿轴向移动的速
vp
度,公式表示为
p

p
2
相波长 是等相位面在一个周期T内移动的距离,有

欲使电磁波传输信号,必须对波进行调制,调制后的波不再是单一频 率的波,而是一个含有多种频率的波。这些多种频率成分构成一个“波群”
2 又称为波的包络,其传播速度称为群速,用 v g 表示,即 v g v 1 c
c

、 ,随着频率的变化,传播长数 可能为虚数,也可能为实
0
数,还可以等于零。当
时,系统处于传输与截止状态之间的临界状态,此
时对应的波长为截止波长。
当 c 时,导波系统中传输该种波型。
当 c 时,导波系统中不能传输该种波型。
第三章 微波传输线
3-3 什么是相速、相波长和群速?对于TE波、TM波和TEM波,它们的相速 相波长和群速有何不同? 答案: 相速
0.125
0.188
D
A
0 0.5
D
0.25
B
0.15
0.2
C
0.375
0.361
0.338
第三章 微波传输线
3-2 何谓波导截止波长 c ?工作波长 大于 c 或小于 c 时,电磁波的特性有

第2章无线传输技术基础1

第2章无线传输技术基础1

接入控制
我们知道,以太网的接入控制协议是CSMA/CD, 无线局域网却不能简单地搬用 CSMA/CD 协议这 里主要有两个原因。 CSMA/CD 协议要求一个站点在发送本站数据 的同时,还必须不间断地检测信道,但在无线 局域网的设备中要实现这种功能就花费过大。 即使我们能够实现碰撞检测的功能,并且当我 们在发送数据时检测到信道是空闲的,在接收 端仍然有可能发生碰撞。
卫星微波
通信卫星实际上一个微波接力站,用于将两个或多个 称为地球站或地面站的地面微波发送器/接收器连接起 来。 卫星使用上下行两个频段:接收一个频段(上行)上的 传输信号,放大或再生信号后,再在另一个频段(下行) 上将其发送出去。
卫星传输的最佳频率范围为1GHz~10GHz。 特点
第2章 无线传输技术基础
主要内容
2.1 无线传输媒体
2.1.1 电磁波频谱 2.1.2 无线网络中射频传输面临的挑战 2.1.3 电磁波的传播方式
2.1 无线传输媒体
传输媒体是数据传输系统中发送器和接收器之间 的物理路径。 传输媒体可分为导向的(guided)和非导向的 (unguided)两类。
无线电的频谱管理
造成无线信号损伤的一个原因是干扰,随着微波应 用的不断增多,传输区域重叠,干扰始终是一个威 胁。因此,频带的分配需要严格控制。 无线电管理是国家通过专门机关,对无线电频谱资 源和卫星轨道资源的研究、开发、使用所实施的, 以实现合理、有效利用无线电频谱和卫星轨道资源 的行为、全过程。
天波;质量随一天的时间、 无线电业余爱好者;国际广播, 季节和频率而变化 军事通信;长距离通信
VHF(高频)
30MHz~ 300MHz
10m~1m

无线网络技术导论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无线网络技术导论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填空选择:第一章绪论填空:1. 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2. LAN MAN WAN3. ARPAnet4. 数据链路层网络层5. ALOHANET6. 可以让人们摆脱有线的束缚,跟便捷,更自由地进行沟通7. 协议分层8. 协议9. 应用程序、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链路层 10. 应用层、传输层、网络互连层、主机至网络层 11. MAC协议单选:1-3 D A C 多选:1 AC 2 ABC 判断:1-4 T F F F第二章无线传输基础填空:1、电磁波2、FCC3、全向的4、天线5、定向6、地波7、衍射8、快速或慢速平面的9、Christian Doppler 10、数据 11、信号12、传输 13、模拟 14、ASK FSK PSK 15、扩频技术 16、大于 17、DSSS FHSS THSS 单选: 1-5 A C C CD 6-7 A B 多选:1 ACD2 ABCD3 BCD4 ABC5 AB6 ABC 判断:1-5 F T T T T 6-10 F T T T F 10-14 F T T T第三章无线局域网填空:1、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2、标准发布3、标准(猜的)4、 IEEE5、基站或接入点6、基础机构集中式拓扑7、 BSSID8、介质9、 MAC10、媒体访问控制11、物理层数据链路层 12、 11Mbit/s 13、 b14、多载波调制技术 15、 16、 11 17、 csma 18、 sta服务 19、物理20、联结重新联结解除联结分布集成 21、竞争22、 mac协议 23、多个无线网络整体网络 24、四地址 25、、27、动态频率选择传输功率控制 28、发送功率控制过程29、无线局域网中关于快速服务集切换的内容 30、 600Mps31、 32、 WPA 33、 WAPI34、认证框架和可拓展认证/标准安全 35、 WEP36、企业模式单选:1-5 D D C B C 6-10 A B C D A 11-15 C D D D B16-20 B B B C A 21-25 A B A A A 26-30 D A D C D 31-35 C D A C A 36-39 C A C B 多选:1 AC2 CD3 BC4 BC5 AB6 CD7 AB8 AC9 AC 10 ABC 11 ABC 12 BC 13 AC 14 ABC 15 ABC16 AC 判断:1-5 T F T T T 6-10 T F T F T第四章无线个域网填空: 1. 302. IEEE3.4. 无线个人区域网5. 蓝牙6. 基带7. 1 MHz 带宽 8. 散布式网络 9. 超宽带UWB 10. 协议栈 11. 250 kb/s12. 全功能设备,只具有部分功能的设备 13. 设备对象单选: 1-5 C A C D A 6-10 B D A(不确定)A D 11-12 A A多选:判断:1-3 F F T第五章无线城域网填空:1、 2、回程 3、 4、固定宽带无线5、 6、 7、 8、 9、6GHZ 10、2~11GHZ 单选:1 -5 D B B C A 6-8 D B C多选:ABC判断:1、F 2、T第六章无线广域网填空:1、IEEE 2、250km/h 3、OFDM MIMO 4、纯IP第七章移动ad hoc网络填空:1、移动Ad Hoc2、移动Ad Hoc网络单选:B第八章无限传感器网络填空:1、移动Ad Hoc网络(或者分布式网络系统)2、传感器模块、处理器模块、无线通信模块、能量供应模块第九章无线mesh网络填空:1. 移动Ad hoc网络2. 无线多选: ABC 判断: T第十章无线网络与物联网填空:1.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2.无线城市简答题:第一章绪论1、简述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答:计算机网络发展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无线网络技术复习

无线网络技术复习

无线网络技术第1章绪论1、无线网络分类❖从无线网络覆盖范围看系统内部互连/无线个域网无线局域网无线城域网/广域网❖从无线网络的应用角度看,还可以划分出无线传感器网络无线Mesh网络无线穿戴网络无线体域网等,这些网络一般是基于已有的无线网络技术,针对具体的应用而构建的无线网络。

2、无线局域网的分类❖第一类是有固定基础设施的:预先建立起来的、能够覆盖一定地理范围的一批固定基站,采用802.11标准的WLAN。

如蜂窝移动电话。

最小构件是基本服务集(BSS),一个BSS包括一个基站和若干个移动站。

❖第二类是无固定基础设施的:没有预先建好的固定接入点(AP),而是由一些处于平等状态的移动站之间相互通信组成临时网络。

自组织网络/移动Ad hoc网络。

服务范围有限,一般也不与外界的其他网络连接。

3、网络协议层次设计应注意的问题❖分层时应注意使每一层的功能非常明确,层数适当。

层数太少,会使每一层协议太复杂层数太多,会在描述和综合各层功能时太过分散❖标识发送方和接收方的机制❖数据传输的规则——单向、双向、多逻辑信道❖差错控制问题❖报文到达顺序问题❖流量控制问题❖报文的拆分、传输、重组问题❖多路复用和多路解复用问题❖路由选择4、协议和服务的关系❖协议: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服务:由下层向上层通过层间接口(服务访问点,SAP)提供的功能。

❖协议与服务的关系:协议是水平的,服务是垂直的服务是某一层内完成的能够被高一层利用的功能两个对等实体(服务用户)通过协议进行通信,目的是为上一层提供服务5、无线网络的协议模型研究的重点是什么?第2章无线传输技术基础1、相关概念(1)传输媒体可分为导向的(guided)和非导向的(unguided)两类。

(2)天线发射的信号重要属性:方向性。

(3)无线传输的两种基本构造类型定向结构:发射天线将电磁波聚集成波束后发射出去,因此,发射和接收天线必须精确校准。

全向结构:发送信号沿所有方向传播,并能够被多数天线接收到。

无线路由工作原理

无线路由工作原理

无线路由工作原理
无线路由器是一种设备,可以将网络信号无线传输到各个设备,并帮助设备之间进行通信和连接到互联网。

无线路由器的工作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
1. 无线路由器主要由一个接收和发送无线信号的天线、一块用于处理网络数据的主板以及一些连接端口组成。

2. 当用户设备(如电脑、手机等)连接到无线路由器时,设备会发送连接请求,无线路由器会通过其天线接收到这个请求。

3. 无线路由器会将接收到的请求传递给主板,主板会对请求进行处理,并将合适的数据包发送回设备。

4. 主板将接收到的数据包转换成无线信号,并通过天线发送回设备。

这样,设备就能够收到无线路由器发送的数据。

5. 当无线路由器收到其他设备发送的数据时,它会通过天线接收到这个数据,并通过主板进行处理。

6. 主板将接收到的数据包转换成合适的格式,并将其发送到互联网,或者转发给其他设备。

7. 无线路由器还可以根据设备的IP地址和端口号,对数据进
行路由和转发,从而实现设备之间的通信和连接。

通过这种工作原理,无线路由器可以将来自互联网的数据传输
到各个设备,并帮助设备之间进行通信。

同时,无线路由器还可以将设备发送的数据转发到互联网上的其他设备。

第二章无线电通信的基础知识

第二章无线电通信的基础知识

第三章 MF/HF单边带通信设备第一节电波与天线的基本知识GMDSS系统中,无论是地面系统还是空间系统,都属于无线电通信系统,任何无线电通信系统都包括发射端、接收端、传输信道三全环节,其中无线电波的传播对通信质量有重大的影响,作为通信人员首先应了解无线电波的传播规律。

一、无线电波的基本概念1、无线电波的产生与传播无线电波实质上就是一种电磁波:频率10Hz~1023Hz2、波长、速度、频率的关系λf=c3、无线电波的波段划分二、无线电波的传播途径及其特点1、地波传播沿地表面绕射传播的波:传播距离与频率有关,波长越长,距离越远与地表导电性有关稳定性好,基本不受气候条件影响2、空间传播在地表面上空至少一个波长以上的空间传播3、电离层传播(天线)通过电离层传播:不稳定,有衰落现象;存在盲区(寂静区)三、常用船舶天线1、天线基本理论(1)天线的方向性(2)天线的效率(3)天线的辐射电阻(4)天线的电流分布2、船舶常用天线介绍(1)T型(2)倒L型(3)直立桅杆式天线(4)鞭状天线第三章MF/HF单边带通信设备一、MF/HF单边带通信设备概述GMDSS系统是原有遇险系统的自然发展,是在原有的MF/HF/VHF通信系统进行改造而形成的,在GMDSS系统中,MF/HF不仅要完成无线电话业务,而且还要完成遇险报警,搜救协调通信,搜救现场通信及日常通信,为了保证GMDSS地面通信系统各种功能的实现。

对MF/HF设备提出新的要求:1、设备应形成组合式结构2、设备应有一个合理的操作程序,最重要的是:自动报警;自动值守;自动通信;技术上收发信机能遥控;有频率扫描及频率预置功能,能自动调谐。

3、开机1分钟就能工作,频率转换时间不超过15S4、可靠性高,能连续工作24小时5、发射类型增加了J2B或F1B发射种类:由三个符号组成的第一个符号:主载波调制的种类例:J:单边带抑制载波;第二个符号:调制载波的信号性质“1”:无调制副载波长包含数字信息的单信道“2”、有调调制副载波长包含数字信息的单信道“3”、包含有模拟信息的单信道第三个符号:表示所发射的信息种类B:自动接收电报E:电话C:传真二、通信的一般概念信息源——发射设备——信道——接收设备——接收终端三、单边带信号的特点1、调幅波ωc ωc+ Ωωc- Ω讨论:信息包含在两个边带中包含信息部分和不含信息部分的比例B=2Ω调幅波的包络与调制信号的波形完全一样结论:为了减小功率浪费,只用单边带,就能满足通信的整个过程。

wifi的基本知识

wifi的基本知识

wifi的基本知识
WiFi是一种利用无线电波传输数据的通信技术,它通过无线电波将计算机
设备连接到互联网。

以下是一些关于WiFi的基本知识:
1. 工作原理:WiFi使用无线电波传输数据。

这些无线电波在空气中传播,
并在接收器(通常是计算机设备)处被接收和解析,以恢复原始数据。

2. 覆盖范围:WiFi信号的覆盖范围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发射器的功率和
接收器的灵敏度。

在家庭和小型企业环境中,WiFi路由器通常覆盖大约10-20米的范围。

3. 传输速度:WiFi的速度取决于所使用的标准和设备的性能。

目前最快的WiFi标准是,传输速度可以达到数百兆位每秒(Mbps)。

4. 安全性:WiFi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加密和保护,例如使用WPA2等加密协议,设置强密码等。

然而,用户需要注意保护自己的WiFi网络和密码,并定期更新密码以防止被黑客攻击。

5. 干扰:WiFi信号可能会受到其他无线电波的干扰,例如微波炉、无绳电话、其他WiFi网络等。

干扰可能会导致信号质量下降,影响连接速度和稳
定性。

6. 接入点:在WiFi网络中,接入点(AP)是一个设备,它连接到互联网并通过无线电波向其他设备发送数据。

用户可以通过在AP的覆盖范围内连接到一个WiFi网络来访问互联网。

7. 客户端:客户端是指连接到WiFi网络的设备,例如计算机、智能手机和
平板电脑等。

客户端可以通过接入点连接到互联网,并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

以上是关于WiFi的一些基本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计算机三级考试网络技术第二章节详解

计算机三级考试网络技术第二章节详解

计算机三级考试网络技术第二章节详解计算机三级考试网络技术第二章节详解为了大家可以系统地进行计算机三级考试的复习,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计算机三级考试网络技术第二章节详解,欢迎学习!第二章网络技术基础本单元概览一、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二、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三、分组交换的基本概念。

四、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协议的基本概念。

五、互联网应用的发展。

六、无线网络的应用与研究。

一、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1.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独立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结合。

奠定了计算机网络的理论基础。

第二阶段:ARPANET与分组交换技术的发展,奠定了互联网的基础。

第三阶段:各种广域网、局域网和公用分组交换网络的发展,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协议的标准化。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了开放系统参考模型(OSI)。

第四阶段:Internet、高速通信网络、无线网络与网络安全技术的应用。

2.计算机网络的形成(1)由一台中央主机通过通信线路连接大量的地理上分散的终端,构成面向终端的通信网络,终端分时访问中心计算机的资源,中心计算机将处理结果返回终端。

(2)20世纪60年代中期,出现了多台计算机通过通信系统互连的系统,开创了“计算机——计算机”通信时代,这样分布在不同地点且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就可以通过通信线路,彼此之间交换数据、传递信息。

(3)ARPANET的发展以及OSI的制定,使各种不同的网络互联、互相通信变为现实,实现了更大范围内的计算机资源共享。

Internet是覆盖全球的信息基础设施之一,用户可以利用Internet实现全球范围的信息传输、信息查询、电子邮件、语音与图像通信服务等功能。

3.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标准化在计算机网络发展的第三阶段,出现了很多不同的网络,导致网络之间的通信困难。

迫切需要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和统一的网络协议。

ISO制定了OSI参考模型,作为国际认可的标准模型。

TCP/IP协议以及体系结构早于OSI参考模型,因此TCP/IP协议与体系结构也是业内公认的标准。

无线传输工作原理

无线传输工作原理

无线传输工作原理
无线传输是一种将信息通过无线信号传输的技术。

它的工作原理基于无线电波的传播和捕获。

无线传输的过程可以简单地分为三个主要步骤:编码、传输和解码。

首先,信息被编码成数字信号。

数字信号是一系列由一串二进制数(0和1)组成的数字。

这些数字可以代表各种不同的信息,例如声音、图像或文字。

接下来,编码后的数字信号通过调制的方式传输。

调制是将数字信号转化为无线电波信号的过程。

在调制过程中,数字信号被转化成一种适合无线传输的频率和振幅。

这个调制后的信号被发射器发送到空中。

无线信号通过空中传播,直到达到接收器。

接收器是一种设备,用于捕获和解码无线信号。

当接收器接收到无线信号时,它会解码信号,并将其转化回原始的数字信号。

最后,解码后的数字信号被传送到目标设备,如电视、手机或电脑。

目标设备可以将数字信号解码并还原成最初的信息形式,例如声音、图像或文字。

需要注意的是,无线传输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干扰或信号衰减的问题。

这可能会导致信号的质量下降或丢失。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通常会采用调频、调幅、差分编码等技术来增强信号
的强度和稳定性。

总结来说,无线传输的工作原理是将信息编码成数字信号,通过调制转化为无线电波信号并发送,然后通过接收器接收并解码,最后将解码后的数字信号传送到目标设备。

通信中级 通信专业实务(传输与接入-无线) 各章节分值

通信中级 通信专业实务(传输与接入-无线) 各章节分值

通信中级通信专业实务(传输与接入-无线)各章节分值一、引言通信中级考试中的《通信专业实务(传输与接入-无线)》科目,是检验通信工程技术人员在无线传输与接入领域专业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对该科目的各章节分值进行详细分析,帮助考生明确复习重点,提高备考效率。

二、章节分值分布《通信专业实务(传输与接入-无线)》科目通常包含多个章节,每个章节的分值分布根据考试大纲和知识点的重要性而定。

以下是对各章节分值分布的详细分析:1. 无线通信基础知识:这一章节主要介绍无线通信的基本原理、调制解调技术、无线信道特性等基础知识。

作为整个科目的基础,该章节的分值通常较高,约占总分的15%-20%。

考生需重点掌握无线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 无线传输技术:本章节主要介绍各种无线传输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应用场景,如微波传输、卫星传输、移动通信等。

该章节知识点较多,分值也相对较高,约占总分的20%-25%。

考生需对各种无线传输技术有全面、深入的理解,并能够分析比较不同技术的优缺点。

3. 无线接入技术:无线接入技术是近年来通信行业的热点领域,包括无线局域网(WLAN)、无线城域网(WMAN)、无线个人域网(WPAN)等多种技术。

本章节将详细介绍这些技术的原理、协议及应用。

由于该领域的快速发展,该章节的分值也呈上升趋势,约占总分的15%-20%。

考生需密切关注行业动态,掌握最新的无线接入技术。

4. 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是无线通信网络建设的重要环节,涉及网络覆盖、容量规划、干扰控制等多个方面。

本章节将介绍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的基本方法、流程和工具。

该章节知识点较为综合,分值约占总分的10%-15%。

考生需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复习。

5. 无线网络安全与管理:无线网络安全与管理是保障无线通信网络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环节,包括加密技术、认证技术、访问控制等多个方面。

无线通信基础知识

无线通信基础知识

第一章 无线通信的基本概念
1.3 联通GSM900M数字蜂窝网移动通信系统:
工作频段:上行909~915MHz 下行954~960 MHz
频率与信道之间换算公式:上行:F=890+0.2*指令载波频率号
下行:F=935+0.2*指令载波频率号
联通GSM900M系统使用频点为96-124.
第一章 无线通信的基本概念
第一章 无线通信的基本概念
1.2 移动GSM1800M数字蜂窝网移动通信系统:
工作频段:上行1710-1720MHz
下行1805-1815MHz
频率与信道之间换算公式:上行:1710.2MHz+(N-512)*0.2
下行:1805.2MHz+(N-512)*0.2
移动GSM1800M系统使用频点为512-561.
频段名称 极低频(ELF) 超低频(SLF) 特低频(ULF) 甚低频(VLF) 低频(LF) 中频(MF) 高频(HF) 甚高频(VHF) 频率范围 3~30Hz 30~300Hz 300~3000Hz 3~30kHz 30~300kHz 300~3000kHz 3~30MHz 30~300MHz 波段名称 极长波 超长波 特长波 甚长波 长波 中波 短波 超短波 (米波) 波长范围 100~10Mm(108~107m) 10~1Mm(107~106m) 1000~100km(106~105m) 100~10km(105~104m) 10~1km(104~103m) 1000~100m(103~102m) 100~10m(102~10m) 10~1m
自由空间损耗公式:Ls=32.45+20lgF+20lgD
思考题
• 何谓无线通信? • WCDMA的工作频段?该频段属于哪一波段 ? • 按照自由空间损耗公式计算参考距离为1m处

无线网络第二章无线传输技术基础

无线网络第二章无线传输技术基础

典型的无线传输数字性能
损伤的另一个原因是干扰,随着无线应用的不断增 多,传输区域重叠,干扰始终是一个威胁。因此, 频带的分配需要严格控制。 (ITU-R) 频率越高衰减越大,较高的微波频率对长途传输没 有什么用处,但却非常适用于近距离传输。(λ=v/f)
L 10 lg
4d
安全性问题,卫星微波是广播设施,站点可以向卫星发送 信息,同时从卫星上传送下来的信息也会被众多站点接收。
红外线
使用发送器/接收器调制出不相干的可见光就可实现 红外通信。发光二极管或激光二极管用于发射信号; 光电管则能接收信号。 红外线传输无法穿透墙体。微波系统中遇到的安全 性和干扰问题在红外线传输中都不存在。 频率高,距离短。 易受强烈光源的影响 红外线不需要频率分配许可。
无线传输媒体
典型的无线传输数字性能
无线传输的主要损耗来源于衰减。无线的损耗公式: 4d L 10 lg
2
有线网络中的损耗与距离的关系式为:L=Ed 其中d代 表距离,E代表其他关系变量。 无线传输的损耗随距离的平方而变化 而双绞线与同轴电缆的损耗随距离的指数变化。因 此无线的中继设备比电缆的中继设备可以放得更远。
地面微波
地面微波系统主要用于长途电信服务,可代替同轴 电缆和光纤,通过地面接力站中继。 传输距离相等 情况下需要的放大器和中继器比电缆传输少很多。 但需要视距传输。广泛应用于电视(12Ghz CATV) 和语音传播以及区域长途电话业务。 常见的用于传输的频率范围为2GHz~40GHz。频率 越高,可能的带宽就越宽,因此可能的数据传输速 率也就越高。
2
无线电波
L
4d 10 lg

无线通信技术基础_02无线通信系统

无线通信技术基础_02无线通信系统
无线通信技术基础
第2章、无线通信系统
内容介绍
无线通信是利用电磁波信号可以在自由空间中传播的特性进行信息交换 的一种通信方式。近年来,在信息通信技术领域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就 是无线通信技术。无 线通信的应用已深入到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移动通信系统、无 线局域网、蓝牙、卫星通信系统、微波通信系统、数字广播和电视等都是最 热门的无线通信技术应用。 无线通信系统是以无线通信技术为核心组成的通信设施,无线通信系统 具有和有线通信系统不同的特点,可以为人类提供更加灵活的、无处不在的 通信服务。
需要双工器来完成收信和发信的隔离。收信与发信也可以使用相同的频率,
在不同的时间发送信号,称为时分双工(TDD),这时通信双方的设备需 要射频开关来完成收信和发信的隔离。典型应用: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送话器
A T f1 双工器或 射频开关 R f2(f1) 双工器或 射频开关 f1 f2(f1)
B T
送话器
信源
发信机
天馈
天馈
收信机
信宿
第2.3节、无线通信系统的组成
发信机:发信机的主要作用是将需要传送的信源信号发送出去。 首先,用信源信号对高频载波(正弦波)进行调制形成调制载波。 然后,调制载波经过中频放大、变频和滤波后成为射频载波。 最后,将射频载波送到功率放大器经过放大后再送至天线发射出去。
收发信机B 发信机
天馈
天馈
收信机
收信机
第2.4节、无线通信系统的数字化
早期的无线通信系统基本都是采用模拟调频技术。模拟无线通信系统的 产生是由它的时代背景决定的,20世纪70 ~ 80年代,采用模拟无线通 信技术是一个必然的选择。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发展迅速,获得了很 大成功,但是由于受到模拟技术的限制,暴露出了很多问题。 频率利用率较低。 提供的业务种类有限,特别是不能提供高速数据业务。 保密性差,易被窃听。 移动设备成本高,体积大。 网络管理与控制存在很多问题。 这些问题很难在模拟技术的框架内得到解决,必须突破模拟技术束缚。 随着数字通信技术的日趋成熟,为蜂窝系统从模拟系统发展到数字系统奠 定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跳频扩频FHSS直接用输入数据流调制射频载波, 扩频函数用来在一定的频隙范围内控制载波的特 定频隙,从而扩展传输频带的宽度。
跳时扩频THSS
也是直接用输入数据流调制射频载波的技术,载 波通过脉冲传输,扩频函数控制每个数据脉冲的 传输时间。
脉冲调频系统
输入数据流直接调制射频载波,采用调频脉冲进 行传输,扩频函数控制调频模式,例如频率扫描 下降或上升的线性扫频(chirp)信号。
扩频通信就是用宽带传输技术来换取信噪比上的 好处,这就是扩频通信的基本思想和理论依据。
频谱的扩展的实现
频谱的扩展是用数字化方式实现的。
➢ 在一个二进制码位的时段内用一组新的多位长的码型予 以置换,新码型的码速率远远高出原码的码速率,由傅 立叶分析可知新码型的带宽远远高出原码的带宽,从而 将信号的带宽进行了扩展。
➢ 这些新的码型被称为扩频函数,通常是一些伪随机(PN) 码,也叫片码,码位越长系统性能越高。通常,商用扩 频系统PN码码长应不低于12位,一般取32位,军用系 统可达千位。
目前常见的码型:
(1)M序列,即最长线性伪随机系列;
(2)GOLD序列;
(3) WALSH函数正交码。
选取某一序列后,如M序列,将其中正交码两两组合, 并划分为若干组,各组分别代表不同用户,组内两个 码型分别表示原始信息"1"和"0"。
在发送端,信息码经码率较高的 PN 码调制以后,频 谱被扩展了。在收端,扩频信号经同样的PN码解调 以后,信息码被恢复;信息码经调制、扩频传输、解 调然后恢复的过程,类似与PN码进行了二次"模二相 加"的过程。
待传扩信频息通的频信谱中被频扩谱展宽了度以与后,功能率量谱被密均度匀示地意分布在
较宽的频带上,功率谱密度下降;
扩频信号解扩以后,宽带信号恢复成窄带信息,功率谱密 度上升;窄带干扰解扩后频谱扩展,功率谱密度下降,从 而使有用信息在噪声干扰中被提取出来。
补码键控
除了使用单个片码对输入数据流的每个比特进行扩展外, 还可以使用一组扩码,并依据输入数据比特组的数值从这 组扩码中选择一个码。这种机制称为补码键控 (Complementary Code Keying,CCK)。
第2章 无线传输技术基础
2.4 扩频传输
扩展频谱是一种无线电传输技术,简称扩频。 最初在二战的军事应用中提出,目的是使无线传
输更加安全,不易截取和阻塞。 这些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商用领域。 与通常的调频或调幅无线传输相比,扩频最主要
的优点是:在同样的频带内可以减少甚至是消除 与窄带传输之间的干扰,因此可以显著提高射频 数据链路的可靠性。
扩频通信的特征
扩频通信的理论基础
香农(C.E.Shannon)公式: C = W×Log2(1+S/N)
C--信息的传输速率、 S--有用信号、功率 W--频带宽度、 N--噪声功率
可以看出:提高信息传输速率C可以从两种途径实 现,即加大带宽W或提高信噪比S/N。
当信号传输速率C一定时,增加信号带宽可以降 低对信噪比的要求,当带宽增加到一定程度,允 许信噪比进一步降低,有用信号功率接近噪声功 率甚至淹没在噪声之下也是可能的。
CCK是朗讯科技和Harris半导体公司在1998年向IEEE提出 的,目的在于将802.11b的数据率提高至11Mbps。
CCK用基于奥尔什/阿达马变换的补码序列替代巴克码。在 CCK中,片码从一组64个8位码字的集合中选取,选取时 依据每6比特的输入数据的数值大小。每个码字都代表6比 特的输入数据。
CCK调制的方式之一,其工作原理是指 收发双方传输信号的载波频率按照预定规律进行 离散变化的通信方式,也就是说,通信中使用的 载波频率受伪随机变化码的控制而随机跳变。
从通信技术的实现方式来说,“跳频”是一种用 码序列进行多频频移键控的通信方式,也是一种 码控载频跳变的通信系统。
混合系统
将几种扩频技术相组合,在设计中充分发挥每个 单一系统的特点优势。
➢ 如调频扩频FHSS和跳时扩频THSS相组合,形成混 合频分/时分多址接入(FDMA/TDMA)技术。
可以实现码分多址
扩频通信提高了抗干扰性能,但付出了占用频带 宽的代价。如果让许多用户共用这一宽频带,则 可大为提高频带的利用率。
扩频通信的定义
扩频通信(Spread Spectrum Communication) 术是一种信息传输方式,其信号所占有的频带宽 度远大于所传信息必需的最小带宽;频带的扩展 是通过一个独立的码序列来完成,用编码及调制 的方法来实现的,与所传信息数据无关;在接收 端则用同样的码进行相关同步接收、解扩及恢复 所传信息数据。
由于在扩频通信中存在扩频码序列的扩频调制, 充分利用各种不同码型的扩频码序列之间优良的 自相关特性和互相关特性,在接收端利用相关检 测技术进行解扩,则在分配给不同用户码型的情 况下可以区分不同用户的信号,提取出有用信号。 这样一来,在一宽频带上许多对用户可以同时通 话而互不干扰。
这里的扩频码也被称为片码或伪随机(Pseudo Noise,PN)码,与输入比特流进行异或运算产 生的速率更高的“码片流”,用来对射频载波进 行调制。
在IEEE802.b的1M和2Mbps速率标准中采用的 PN码是11比特的巴克码。巴克码具有低自相关性, 即巴克码序列与自身时移后的序列不具有相关性。 目前已知的巴克码组如下:
对原始信息进行编码、传送,接收端利用相关处理器 对接收信号与本地码型进行相关运算,解出原始信息 实现解扩,从而区分出不同用户的不同信息。
扩频技术的分类
直接序列扩频DSSS 跳频扩频FHSS 跳时扩频THSS 脉冲调频系统 混合系统
直接序列扩频DSSS
直接序列扩频(Direct Scquency Spread Spectrum,DSSS),是用高码率的扩频码序列在 发端直接去扩展信号的频谱,在收端直接使用相 同的扩频码序列对扩展的信号频谱进行解调,还 原出原始的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