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生命”与“鬼”(下)

合集下载

鲁迅笔下的鬼

鲁迅笔下的鬼

鲁迅笔下的鬼作者:钱理群来源:《语文建设》2010年第11期谈鬼,是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世界各民族都有许多关于鬼的故事,因此,谈鬼也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

在我国,不但民间社会的聊天中老百姓喜欢谈鬼,文人的清谈里,“鬼”也是一个最有吸引力的话题,以至于鬼字已经渗透到我们民族的语言中了。

在朱自清先生的《话中有鬼》中,谈到了许多有关鬼的语言现象:“鬼”通常不是好词儿,说“这个鬼”是在骂人,说“死鬼”也是的,还有“烟鬼”“酒鬼”“谗鬼”等,都不是好话。

但骂人有怒骂,也有笑骂;怒骂是恨,笑骂却是爱。

而骂人是鬼,却常常含有爱意。

比如女人骂丈夫“你这个死鬼”,大人骂小孩儿“小鬼头”,都是亲亲的,热热的。

还有,从来没有听说过“笨鬼”,鬼大概总得有点聪明,所谓“鬼聪明”,尽管是小聪明,毕竟还是聪明。

而且还有“鬼才”,大家熟悉的李贺就是诗人中的鬼才。

我们还要追问一个问题:民间社会和文人为什么这样津津乐道于鬼的故事呢?鲁迅的弟弟周作人(他也很喜欢谈鬼)有一个说法,很有意思。

他说:我不信“人死为鬼”(因此谈鬼绝不是宣传迷信),却相信“鬼后有人”,就是说,“鬼为生人喜惧愿望之投影”,人有许多愿望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实现,就创造一个想象的鬼的世界,来满足内心的某种欲望。

而以生前的感觉推想死后的情状,也是人之常情,鬼性、鬼情背后依然是人性与人情。

因此,周作人说: “我们听人说鬼即等于听其谈心。

”这是说到了点子上的:我们听鲁迅谈鬼,也是听其谈心。

通过鲁迅讲的鬼的故事,以及他怎样讲鬼的故事,可以进入鲁迅内心世界的某些重要方面。

鲁迅写鬼的文章主要有两篇:《无常》和《女吊》,写的就是他的故乡绍兴的两个鬼—_据说绍兴还有一个名鬼,叫“河水鬼”,周作人也写过一篇同名文章,有兴趣的可以和鲁迅的两篇对照起来读。

有意思的是,鲁迅写的,实际上是绍兴戏剧舞台上的两个鬼的形象,是民间鬼戏的两个角色,他小时候看过,因此终生难忘。

这就说到了绍兴的民间习俗:每逢过年过节,都要举行迎神赛会。

鲁迅最经典的34句名言,已经分类整理,拿走不谢

鲁迅最经典的34句名言,已经分类整理,拿走不谢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新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一代文学巨匠。

他的作品大多数着眼于揭露社会黑暗与激发人性的光芒,对我国文学与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不仅在文学上有着丰富的创作成果,他的名言也给后人留下了极大的启迪。

下面就为大家整理了鲁迅先生最经典的34句名言,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一、关于生命与坚持1、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2、辛苦是人生的面包。

3、沉着而坚决,这是胜利的法则。

4、那老头子自己老了,还要他坐下,悠悠游游的,不知他是怎样活过来的。

5、即使再多的懒惰,懒惰也挡不住时间的脚步。

6、但求一个人不因贫贱而夸贵自尊。

二、关于社会与政治7、大抵如今的事情,大约五成是欺骗,和四成是愚弄。

8、为民请命,曲里强调□。

9、民族永远不过是一裙被欺骗的裙众。

10、古今的利益,都是一切祸害最深重的部分。

11、我国人究竟是“一例伤心处,满目风光”。

你能在别处找到这样满目的风光?12、为了光明,失去自由;为了自由,丧失光明,饶富有论者不展示其动人一面哉?13、我曾经说过,我愿成为一个苟活者,虽也蔑称我亦苟活耳,然则偶因择出可以苟活的条件复夺去之勿棱。

14、以为祖国的办法简便和风调雨顺就足了,不知道有许多东西必须丧失,必须毁灭才足够。

15、我只晓得亡国灭种是一大麻烦……亡国灭种,怪事,更有时居然能够活得逍遥。

三、关于人生与情感16、尽管他说得多么有理,然而这世上的事有他这样样皆大欢喜的吗?17、他不过是一声叹息地说:“人生真难过呵!”18、人的精神就是稻草的结构,我不在乎衡量我自己的尺度如何,但我觉得充分。

19、君子,特我们孔丘说得明白些,先害了千人,然後和千人们去死。

20、至于著名的不著名,只不过是这个样子还是那个样子的早晚之别而已,我始终是我,叫我怕是叫咩个鬼,仲好叫我阵杆。

21、生活中的许多复杂的事,令一个已经到了摇头般年岁的人如我而言赞解无几,根本不明了,简直莫明其妙。

鲁迅入门读本(2018浙江温州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鲁迅入门读本(2018浙江温州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鲁迅入门读本前 言(1)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总是以本民族的经典作家来教育国民和后代。

那么,中国有哪些最基本的、源泉性的民族文化经典呢?比较一致的意见,至少应有五大经典:《论语》、《庄子》、唐诗、《红楼梦》、鲁迅著作。

鲁迅是和孔子、庄子、屈原、李白、杜甫、曹雪芹——并肩而立的民族文化的高峰,以他们所创造的文化经典,作为每一个中国国民精神发展的“底子”,这是一项民族精神建设的基本工程。

(2)作为集中了“20世纪中国经验”的思想家与文学家,鲁迅与我们又是最为贴近的,许多人读鲁迅的文章,都会感到他仿佛就是针对当下中国的问题在发言,而又具有历史的高度和深度;鲁迅是活在现实中国的,每一个愿意并在思考和关注社会、人生、文学问题,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青年和国民,都能够和他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

《鲁迅入门读本》鲁迅 原著 钱理群 编选导读(3)“鲁迅与青年”本身就是一个讲不完的话题。

鲁迅无论在其生前还是去世后都对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这绝非偶然。

这首先是因为鲁迅是一个“真的人”,【A 】他敢于说出别人不敢说、不愿说、不能说的一切真实。

鲁迅恰恰是在人们因为缺乏勇气和智慧而停止思考时,把思想的探索进行到底,从不顾忌将会引出什么可怕的结论。

这里所表现的,正是一种年轻人所向往的大智大勇的大丈夫气概。

鲁迅追求“真”的彻底性更表现在,【B 】他从不向读者(包括年轻人)隐瞒自己内心的矛盾、痛苦、迷惘、缺陷、不足与失误。

他敢于面对自身的局限,更无情地批判自己。

他从不以真理的化身自居,更拒绝充当“导师”,他将真实的自我袒露在青年面前,和他们一起探讨与寻路,青年人可以向他倾诉一切,讨论、争辩一切,他是青年人的朋友。

能够结识这样一位“真人”——本真、真诚、真率的智者,应该是人生之一大幸。

(4)鲁迅同时是一位现代汉语文学语言的大师,他的语言以口语为基础,又融入古语、外来语、方言,将汉语的表意、抒情功能发挥到极致,又极具个性与创造性。

论鲁迅的生命观

论鲁迅的生命观

论鲁迅的生命观摘要:鲁迅一生都在探究生死的奥义。

对生命的无限珍爱,对死亡的尽情赞美,都体现出他对生死的关注和独特看法。

他不仅指出生命是“第一义”,作为活着的人应该注重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而且对死也抱有很达观的态度,认为即使死也要死得“于民有利”。

这些独特的看法,不仅是对古代生命观的继承和发展,而且对当代知识分子的创作和我国现代文化建设主要表现在人的建设上有极大的启示和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鲁迅的作品来了解、发现、分析和总结他执著而独特的东方式的开放的生命观,并将其生命观同古代的进行比较,总结继承与发展,再追寻探索其生命观的当代价值与影响,发现总结对现代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鲁迅生命观继承发展启示意义生命,是自然社会的一种存在本真,也是宇宙世界生生不息、繁衍发展的源泉。

它以一种静止的状态构成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一面,亦以千变万化的姿态展现着自然、人类、世界多维深刻的存在意义。

鲁迅从自我与社会、人生和历史诸多要素中无数次体味着生的艰辛与悲惨,在自然风霜的磨砺与精神炼狱的煎熬中,饱尝了“他者”和自我的双重折磨和虐杀,少时遭遇亲人的死亡更是震撼了他的心灵,这一切使鲁迅开始了对生命的不懈追问,不断的探求生命的哲学。

生死关怀,是鲁迅创作的一个潜在母题。

一、对生的关爱对死的探寻是鲁迅生命观的基本内核鲁迅文学世界里最璀璨夺目的部分,是他作品中独特的生命观,即对生与死的哲学探寻,也是近些年有关学者和鲁迅研究爱好者所特别关注的问题,他的生命观的基本内核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对生命的关爱,即“生”——人的生存权利、价值、方式与意义;其二,对死亡的探寻,即“死”——死亡方式、意义与死后的命运。

这两方面也是鲁迅作品的母题之一,它们终生纠缠着鲁迅的人生课题。

(一)对生的关爱是鲁迅一生为之奋斗与争取的目标生命,是鲁迅的一个基本概念。

对生命的无限珍爱正是指导鲁迅一生为之奋斗与争取的目标。

鲁迅生命观的基本内核之一即“生”,始终是他思考的重心所在。

浅议鲁迅小说中的鬼神文化

浅议鲁迅小说中的鬼神文化

浅议鲁迅小说中的鬼神文化引言中国人一向相信阳世与阴间并存,鬼世界之出现,源于对死亡的恐惧及对未知的想象。

鲁迅曾云: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

汉末又大兴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见见流传。

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界。

从鲁迅的言语中的意思是中国人对鬼神的信仰,也就是说信仰是一种精神现象和精神活动,讲的是虔敬程度和内心自证。

信仰说到底是复杂纷繁的社会生活在人的精神世界的内化,蕴含并展示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从一个特定角度反映了民族的文化性格。

对中国人的鬼神信仰进行深入批判,是鲁迅改造国民性的重要内容之一。

他在小说中借鬼神信仰解剖民族灵魂,结合现实社会人生,构建了一个奇特的鬼文化艺术世界。

一鬼神的传说关于鬼神观的探讨我国兴起较早。

子产、墨子相信鬼神的存在,孔子、王充不信并反对鬼神或灵魂信仰。

稍后还有范缜与沈约的神灭不灭的论战。

不过,这只是少数哲人思考的问题,对民间而言鬼神信仰早就普遍存在。

原始时代人们对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认为是神灵的意志,对自身的死亡认为是灵魂的游离。

据《左传》记载,春秋时迷信鬼神的风气已经很盛。

中国是个重生的国度。

儒家宣扬“不知生,焉知死”的思想,道家鼓吹求生避死的生命哲学,叔孙豹论“三不朽”强调生前的努力。

生的欲望是如此强烈,而死是不可避免的,于是信命于天,渴求长寿,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至今仍在支配着人们的言行。

将虚幻的不可知的事物,变成一种精神安慰与心灵寄托,无疑是鬼神信仰的魅力所在。

中国人的鬼神信仰与西方人不同,尤其值得注意的有四个方面。

一是相信人死后灵魂回到祖先那里,在另一世界中继续影响于后代;而死后如果没有后人的祭祀,灵魂便无法得到安息。

二是没有一个固定尊崇的神祗,喜欢处处设庙宇拜鬼神,形成了以儒释道“三教合一”为基本特征的“多神信仰”,各种鬼神都同时容纳于信仰视域中。

三是为我所用、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

讲实用乃芸芸众生的处世原则。

出现见佛就磕头,遇庙就烧香,临时抱佛脚等等,盖源于此。

鲁迅笔下的鬼——读《无常》和《女吊》(一)

鲁迅笔下的鬼——读《无常》和《女吊》(一)

是绍兴戏 剧舞台上 的两个鬼的形象 , 是民间鬼戏 的两个角色 ,他 小时候看
过 ,因 此 终 生难 忘 。这 就 说 到 了 绍 兴
的 民 间 习俗 :每 逢 过 年 过 节 ,都 要 举
是鬼 ,却常常含有 爱意。l  ̄ 女人 骂 = n t
● ●
行 迎神赛会 。 《 五猖会 》其 实写的就 是这 样的迎神赛 会 。所谓 “ 猖” , 五 就 是五个凶神 ,农民为了免灾避 祸 ,
鬼 字 已 经渗 透 到 我 们 民族 的语 言 中 了 。在 朱 自清 先 生 的 《 中有 鬼 》 话
个名 鬼 ,叫 “ 河水 鬼” ,周作人 也写
过 一 篇 同 名 文 章 , 有 兴 趣 的可 以 和 鲁 迅 的两 篇对 照 起来 读 。 有 意 思 的是 ,鲁 迅 写 的 ,实 际 上
得无常鬼最可接近 ,但也因为如此 ,人们对 无常
也就会有不 同的想象 ,或者说 ,他给人们 留下了



一 ——
. — 一 — — ————— —. .. — : — ———— ——。 . — 一 . .
: —— . — ~ — — j i.— —
+ 一
无常鬼就经常出入于阳间和阴间 ,他身上当然有 鬼气 ,但 同时也会沾染点人气 ,而且每一个人都 会死 ,也都迟早要和他打交道 ,这样 ,人们就觉
想死后 的情状 ,也是人之常情 ,鬼性 、鬼情 背后
依 然 是 人 性 与 人 情 。因 此 ,周 作 人说 : “ 我们 听
人 说鬼 即等 于听其 谈 心 。”这 是说 到了点 子上 的 :我们听鲁迅谈鬼 ,也是听其谈 心。通过鲁迅
就 把 他 们 供 起 来 , 并 每 年 请 出 庙 一

鲁迅的鬼神世界

鲁迅的鬼神世界
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
《论睁了眼看》
• 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 全文的中心句是: 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
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 天实在不及人之能捣鬼。 即一天一天的堕落,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在事 人的捣鬼,虽胜于天,而实际上本 实上,亡国一次,即添加几个殉难的忠臣,后来 每不想光复旧物,而只去赞美那几个忠臣;遭劫 也有限。 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过之后,也每 每不思惩凶,自卫,却只顾歌咏那一群烈女。 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
《无常》
全文的中心句是: 活着,苦着,被流言,被反噬,因了积久 的经验,知道阳间维持‘公理’的只有一 天实在不及人之能捣鬼。 个会,而且这会的本身就是‘遥遥茫茫’, 人的捣鬼,虽胜于天,而实际上本 于是乎势不得不发生对于阴间的神往。⋯⋯ 也有限。 若问愚民,他就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你: 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 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
• 1936年10月17日(也即鲁迅
逝世前两天)午后,鲁迅突然来到鹿 地亘夫妇在上海的寓所。一见面,就 全文的中心句是: 送上一本刚出版的《中流》杂志,并 天实在不及人之能捣鬼。 且说:“这一次写了《女吊》……”
人的捣鬼,虽胜于天,而实际上本
也有限。
• 池田幸子注意到鲁迅说这话时,“把
脸孔全部挤成皱纹而笑了”——这灿 烂的笑以后就成了一个永恒的记忆。
• “中国自南北朝以来,凡有文人学士,道士和 全文的中心句是: 尚,大抵以‘无特操’为特色的。晋以来的 天实在不及人之能捣鬼。 名流,每一个人总有三种小玩意,一是《论 人的捣鬼,虽胜于天,而实际上本 语》、《孝经》 ,二是《老子》,三是《维摩 诘经》,不但采用谈资 也有限。 ,并且常常做一点注 解。 ” 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

关于鲁迅的英雄事迹简介600字(精选)

关于鲁迅的英雄事迹简介600字(精选)

关于鲁迅英雄事迹的作文1他没有把黄金世界轻易地预约给人类,却以燃烧般的生命,成为千千万万追求者的精神火光。

我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鲁迅。

百年以来,吹捧者、打杀者、赞美者、唾骂者不知有多少。

鲁迅或愤怒、或沉默、或奋起还击、或听之任之——依然故我,本色不改。

正如激流漩涡之中心,看上去永远那么安宁。

评价鲁迅,我不得不先把他从某些人架设的神坛上请下来,我和他平起平坐,促膝而谈。

鲁迅本就是属于人间的,为人的鲁迅,才是真的鲁迅。

他吞吐着烟雾,倔强的须发正如他倔强的个性。

看上去有点老了,也有点倦了,只有他的双眼仍然放出慑人的神采,仿佛千年以来即是如此。

看穿你,看穿一切世故人情。

我知道,这就是那个贴身藏着匕首的男人。

他其实只是个普通人,但决不平凡。

有人曾说他是个守夜者,是的,因为他足够警醒,足够敏感。

思想和情感的触须本就可以生的这么细,伸的这么远。

可往往过分的敏感反而导致了沟通的困难,像是凭空造出了一堵穿不透的墙,所以他叹息:“人和人的灵魂,是不相通的……”他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棒打落水狗。

”所以狗都怕他。

狗本就应该怕人,人本就不应该怕狗。

他是一把双刃剑,在刺向黑暗与不公的同时也在割伤自己。

所以他总在流血,他不怕流血,可他有时很无奈。

“英雄的血,始终都是无味的国土里的人生的盐,而且大抵是给闲人们作生活的盐,这倒实在是很可诧异的。

”他可能有时很怀疑自己的血是否值得再流下去,可我们真的在他淡淡的血痕中开始觉醒了。

“我愿意这样,朋友——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

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在自己的世界里,他才是不孤独的。

关于鲁迅英雄事迹的作文2夏天的星空,已经隐约而去,滞留下的只有秋日那洁亮的月。

曾经那窗外的虫渐渐消了声音。

夜,宁静而又祥和。

风,一阵一阵的,微带着少许的凉意。

我尽情享受着秋夜的平静。

可脑海中,却始终荡漾着那幅画,挥之不去。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它仿佛要离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这是鲁迅笔下的秋夜,这是一个和我感受到的全然不同的秋夜。

_招魂_鬼气_与复仇_论鲁迅的鬼神世界

_招魂_鬼气_与复仇_论鲁迅的鬼神世界

招魂 、 鬼气 与复仇论鲁迅的鬼神世界!∀程∀凯∀∀ 鬼神 作为人类想像力的产物,自古以来就是激发创作灵感的源泉;而作为一种信仰,鬼神世界传达出的精神又成为人理解自我的参照。

鬼神的世界就是人的精神的世界,那些对精神感到兴味或困惑的人往往对它产生格外的兴趣,并生出自己独特的理解。

在现代文学史上,谈神论鬼者比比皆是,而就其深度和创造性来说,鲁迅可算其中的翘楚;另一方面, 鬼神 之于鲁迅也有着特殊的意义。

在鲁迅的文章中, 鬼神 集中出现在两个时期:一是其创作的早期,特别是1924-1927年的 彷徨 时期;另一个谈鬼高潮则在他的晚年(1934-1936)。

与文人将谈神论鬼当作茶余饭后的 雅趣 不同,鲁迅更多地视鬼神为民众精神的载体,视民间信仰为民众生活的基本形态。

他是从关注民众命运的角度将它们纳入自己的视野,并构成其思想的一个原点。

要追溯鲁迅关于民间信仰的思想脉络,我们不能不从分析他早年写的一篇论文入手那就是#破恶声论∃(1908年)。

它与同时期发表的#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共同构成了鲁迅最初的文化思考。

这三篇文章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反思 近世文明 。

在鲁迅看来, 近世文明 之弊导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其功利主义,迷信 物质 、 众庶 、 科学 ;再者是倡导者的 伪与偏 。

而前者之所以为 迷信 很大程度上是由后者造成的。

因此,在#破恶声论∃中,鲁迅集中抨击 伪士 。

伪士 之根源首在 无我 ,次在 不学 ,三在 自私 、 谋利 。

以其 无我 、 不学 、 谋利 而倡 文明 、 国民 ,则必然 灭人之自我,使之混然不敢自别异,泯于大群 。

这类功利主义的虚无党潜在的危害在于摧毁精神:∀∀ 盖浇季士夫,精神窒塞,惟肤薄之功利是尚,躯壳虽存,灵觉且失。

于是昧人生有趣神之事,天物罗列,不关其心,自惟为稻粱折腰;则执己律人,以他人有信仰为大怪,举丧师辱国之罪,悉以归之,造作言,必尽颠其隐依乃快。

%鲁迅自己的理想是以 立人 为 救世 根本, 立人 的根本在 有我 。

鬼而人_理而情的生命狂欢_论鲁迅文学创作中的_鬼魂_叙事_谭桂林

鬼而人_理而情的生命狂欢_论鲁迅文学创作中的_鬼魂_叙事_谭桂林

·7 4·
能动的 、 积极的 、 包含着巨大潜能的存在 , 没有 它的存在 , 黑暗世界之黑暗就无以显现 , 正是在 ” 从一般性的民 这个意义上 , 鬼黑暗而又明亮 。
[ 3]
还是可以找到一些相互之间的意义联系 , 各种不 同意义之间的 “ 鬼 ” 文化的叙事因素 , 在鲁迅作 品中的不断的 、 有意义的重复出现 , 也就自然地 构成了鲁迅创作中的一个具有独特意义和丰富形 态的母题现象 。 鬼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本来就是一个十分复杂 的现象 。 春秋时代 , 诸子兴起 , 思想解放 , 障蔽 大开 , 在天人合一的观念统合下 , 起源于民间原 始宗教的鬼神文化真正同国家管理层面的人事民 生结合起来 , 介入到了民族文化发展与百姓日常 生活 的 运 作 中 。 不 仅 仅 是 “ 鬼” 的 “ 亡 灵” 本 义 , 在民族的 语 言 史 上 , 不 断 地 被 引 申 、 衍 生 、 转喻出各种各样 的 体 现 着 不 同 情 感 色 彩 的 词 语 , 而且在民族的文学史上 , 鬼也被塑造成各种各样 的奇巧怪异的形象 。 无论信其有也好 , 不信其有 也好 , 鬼作为一个文化性的观念都已经深深地植 入了每一 个 民 族 文 化 共 同 体 成 员 的 意 识 情 感 之 中 。 鲁迅文学世界中的 “ 鬼 ” 的叙事与言说 , 充 鬼 ” 文化在语义上 分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 “ 的多样性与形态上的丰富性 。 从语义上来看 , 鲁 狂 迅的言说有贬义 , 有褒义 。 贬义者如鲁迅在 《 大夫” ( 其实是喻指吃人 人日记 》 中写吃人者 “ ,为什么用 “ 的理论家 ) 的 “ 鬼眼睛” 鬼” 来形 容 “ 大夫 ” 的眼睛 , 是因为 “ 大夫 ” 是刽子手扮 ,但 的 , 他的眼睛 流 露 着 想 吃 人 的 “ 满眼凶光” “ 怕我看出 , 只 是 低 头 向 着 地 , 从 眼 镜 横 边 暗 暗 。 这就 是 活 灵 活 现 的 鬼 鬼 祟 祟 , 所 以 “ 我 看我 ” 。“ 他们这群人 , 又想 忍不住 , 便放声大笑起来 ” 吃人 , 又是鬼鬼祟祟 , 想法子遮掩 , 不敢直捷下 。 这 里, 鲁 迅 将 吃 人 者 的 包 手 , 真要令我 笑 死 ” 藏祸心却又怯弱 伪 善 的 “ 鬼 祟” 神 态 与 “ 狂 人” 充满 “ 义勇和正气 ” 的大笑做了鲜明的对比 , 而 用 “ 鬼鬼祟祟 ” 揭露出中国历史上封建礼教吃人 的诡计 , 更是鲁迅对中国几千年文明吃人历史的 最为痛切的发现 。 又如小说 《 药 》 写华老栓 “ 仰 起头两面 一 望 , 只 见 许 多 古 怪 的 人 , 三 三 两 两 , 鬼似的在那里徘徊 。 定睛再看 , 却也看不出什么 ” 这里的 “ , 是写华老栓的感 别的奇怪 。 鬼似的 ” 觉 , 模模糊糊 , 闪闪烁烁 , 似有似无 , 其中隐藏 着的就是 鲁 迅 对 于 众 多 “ 看 客” 这 一 “ 无物之 、“ 无 主 名 无 意 识 的 杀 人 团” 的 悲 愤 与 无 奈。 阵” 在 《 阿 Q 正传 》 中 , 阿 Q 被 押 上 刑 场 , 在 这 生 死关头 , 一向 麻 木 健 忘 的 阿 Q 脑 海 里 突 然 浮 现

鲁迅的“生命”与“鬼”(下)

鲁迅的“生命”与“鬼”(下)

鲁迅的“生命”与“鬼”(下)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谈到了鲁迅对于“生命”的思考和揭示。

他用残酷的现实和细腻的文字,描绘了一个世界中充满了痛苦和不幸的人生。

然而,在这个世界中,鲁迅又发现了一种与“生命”相伴而生的存在,那就是“鬼”。

在传统的观念中,人们对于“鬼”的认识往往停留在神秘和超自然的层面上。

鬼会给人们带来不祥的预兆,或者是作为幽灵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

然而,鲁迅以独特的视角去探究“鬼”的本质,他发现,“鬼”并不仅仅是一种妖怪的形象,更是一种人类内心深处的存在。

在鲁迅的小说中,鬼常常是那些受苦受难的人的再现。

他们或是那些被压迫的劳动者,或是那些被绝望逼疯的人。

他们的生活被困于一种无尽的循环之中,他们的存在仿佛是一种“充满无穷孤独和痛苦的灵魂”。

正如鲁迅所说的“在大街上,一刻钟便会遇见少一个手的缺气人,多副笑得差不多的青牙口”。

鲁迅通过这样的描写,告诉我们,鬼并不是一种超自然的存在,而是现实中无数人的真实写照。

事实上,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一颗“鬼”的心灵。

这颗“鬼”的心灵在鲁迅的笔下被称之为“梦魇”。

在《孔乙己》这个短篇小说中,鲁迅用孔乙己这个悲惨命运的小人物,展现了人们内心最为黑暗的一面。

在困于现实的苦海中,孔乙己变得病态而憔悴,他的一切快乐和希望都已经被摧毁。

面对这样的绝望现实,孔乙己的内心产生了一种奇怪的幻觉,他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胖乎乎的母鸡,生活在安逸舒适的环境中。

这种“梦魇”成为了孔乙己唯一的慰藉和安慰,也成为了他内心那颗“鬼”的心灵的一种显现。

正如鲁迅所说的:“这样的孤独的鬼,在我们面前走着”,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存在着生存的困境和希望的幻觉。

鲁迅的小说中,人们的内心被现实压迫的失去了希望,他们迷失在生活与死亡之间,他们的内心变成了一片黑暗。

然而,鲁迅对于“鬼”的揭示并不仅仅是对人们心灵的关注,他更是通过对“鬼”的研究,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在《祝福》这个短篇小说中,鲁迅通过描写游民柳梅花的遭遇,展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现状。

鲁迅的“生命”与“鬼”(上)

鲁迅的“生命”与“鬼”(上)

鲁迅的“生命”与“鬼”(上)【摘要】鲁迅的作品中经常探讨生命和鬼的话题。

在他的作品中,生命常常是脆弱而珍贵的,鲁迅认为人生是一场不断挣扎的斗争。

他对生命充满热爱,同时也揭示了生命的无奈和悲剧。

鲁迅将鬼视为一种象征,代表着人类内心的恐惧和不安。

他认为鬼是对生命的一种镜像,揭示了人类对生命的无能为力和不安全感。

鲁迅笔下的鬼让人们反思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对生命和鬼的探讨,鲁迅展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恐惧和渴望,引发人们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

在这种思想探讨中,人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脆弱和珍贵,以及对死亡的恐惧和不安。

【关键词】引言、生命、鲁迅、鬼、关联、描写、思想总结1. 引言1.1 文章简介鲁迅的作品中常常探讨着生命和鬼的主题,这些话题通常被视为他对人类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在他的作品中,生命和鬼的象征意义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揭示了人们内心最深处的迷惑和痛苦。

本文将深入探讨鲁迅对生命和鬼的看法,以及他对这些主题的描写。

通过分析鲁迅的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他对人性和社会的观察,从而更好地领会他的思想和文学价值。

2. 正文2.1 生命的探讨生命是一个复杂而神秘的存在,人们对生命的探讨从古至今都没有停止过。

鲁迅对生命的看法也是深刻而独特的。

他认为生命是短暂而可贵的,每个人都应该珍惜生命,珍惜每一天。

在《呐喊》这部作品中,鲁迅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描写,表达了对生命的珍爱和对现实的控诉。

鲁迅认为生命是脆弱而宝贵的,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应该珍惜每一个时刻。

在他笔下的人物中,有的因为不幸的遭遇而感到绝望,有的因为社会的压力而心灰意冷,但鲁迅通过这些人物的命运告诉我们,生命短暂,我们要珍惜眼前的幸福,勇敢面对困境,不要轻易放弃。

在鲁迅的作品中,生命的可贵体现在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中。

他揭露了现实社会中的黑暗面,同时也呼吁人们珍惜生命,珍爱生活。

他认为生命是宝贵的,每个人都有责任去珍惜,并为之努力奋斗。

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追求进步,不断发现自己的价值所在,不被外界的压力和诱惑所迷惑,坚定地走自己选择的路。

鲁迅的“生命”与“鬼”(下)

鲁迅的“生命”与“鬼”(下)

鲁迅的“生命”与“鬼”(下)【摘要】在本篇文章中,“鲁迅的‘生命’与‘鬼’(下)”主要探讨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生命的无常与脆弱、悲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鬼的思考和探讨。

鲁迅认为生命短暂而无常,充满痛苦和挣扎,对于人生充满了悲观情绪。

他认为鬼是一种无法摆脱的存在,和生命息息相关,彰显了生命的虚无和无常。

通过对生命和鬼的关系深入思考,鲁迅揭示了人生的残酷和无奈。

这种悲观的思考也让人们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警示人们要珍惜和珍视生命,认真对待自己的人生。

通过对鲁迅的“生命”与“鬼”(下)的探讨,我们得以思考和反思自己的人生,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警醒。

【关键词】鲁迅、生命、鬼、思考、无常、脆弱、悲观态度、关系、启示、反思、警示1. 引言1.1 鲁迅的“生命”与“鬼”(下)鲁迅在他的作品中,对生命与鬼的探讨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生命的短暂与脆弱,以及鬼的存在与人生的无常,构成了他深沉的思考与悲观态度。

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往往可以看到对生命的无奈与绝望,以及对鬼的探讨与想象。

通过对生命与鬼的思考,鲁迅展示了对人生的深刻反思与警示,引领读者去思考生命的意义与命运的无常。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鲁迅对生命与鬼的思考,以及他对人生的悲观态度,最终总结出鲁迅的“生命”与“鬼”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我们人生的启示与警示。

通过对鲁迅的作品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人生的无常与脆弱,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想象与探讨。

鲁迅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经典,更是关于生命与鬼的思考的重要探讨,让人们思考自己的存在与命运。

2. 正文2.1 鲁迅对生活的思考鲁迅对生活的思考可以说是深刻而感慨万分。

他对生活的观察力极其敏锐,总能从日常琐事中发现人性的丑陋和社会的黑暗。

在他的作品中,经常描绘了一些普通人的生活,他们面对的是压迫、贫困、疾病等各种困境,似乎永远无法摆脱命运的困扰。

鲁迅对这种生活的描写是毫不加以掩饰的,他直面现实,警示人们不要逃避,应该正视生活的残酷和无情。

《朝花夕拾》无常好词好句摘抄

《朝花夕拾》无常好词好句摘抄

《朝花夕拾》无常好词好句摘抄《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经典作品,其中《无常》一篇更是深入人心。

在《无常》中,鲁迅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人世间的种种无常,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死亡和时间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摘抄《朝花夕拾》中《无常》的一些好词好句,以供读者欣赏和体会。

一、好词1.长寿:长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象征着福气和吉祥。

2.无常:无常是指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3.命运:命运是指生命中的一切遭遇和变化,包括生老病死、喜怒哀乐等。

4.鬼神:鬼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代表着神秘和超自然的力量。

5.悲欢离合:悲欢离合是指人生中的各种情感和经历,包括喜怒哀乐、生死离别等。

二、好句1.八、九十岁长寿的祖母也有过四、五个“死”给“活”过来的纪录。

这句话表达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生命的珍视和追求。

2.一切鬼众当中,就是他有点人情;所以活的时候,人们需要他,祭把的时候,人们也对他;直到寻事看风水的时候,都还忘不了他。

这句话表达了人们对鬼神的敬畏和崇拜,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

3.在他所赢得的人们的尊重和拥护下,“活无常”飘举着、后面大批的兵马从整袖简朴的长衫里露出头来……画面由顶光鲜亮丽的活无常到身后拥护的人,颜色是灰白的冷色调……这就是乡绅敬重而百姓只图个热闹的情形……而他只得匆匆去了;因为有更多的地方需要他牵挂着人间的冷暖欢乐和孤魂野鬼—在死而复活与没有天亮之间。

这句话表达了鲁迅对“活无常”的敬重和感慨,同时也体现了鲁迅对生命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4.他一推十字架,均摊的手指拗不过来,“九五”字便歪在半路上。

后来将他的帽子脱下模范郑码来——“挤马‘五’,不要九(救)罢?”——赶忙地再宜上来……忙喝道:“悲苦直穷……”而他早捏了这慢慢地踱走了。

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活无常”的形象和性格,同时也体现了鲁迅对人性弱点的深刻揭示。

这是作者对无常的描述:勾勒出一个活灵活现的无常形象:“招安冤魂的利器”、“公正的裁判”、“最公正的执法者”、“阎罗小官吏”、“正人君子们”等等。

鲁迅文学中的_鬼_世界及其思想史意义_丸尾常喜的鲁迅研究新天地

鲁迅文学中的_鬼_世界及其思想史意义_丸尾常喜的鲁迅研究新天地

文学史研究鲁迅文学中的“鬼”世界及其思想史意义——丸尾常喜的鲁迅研究新天地赵京华内容提要∶丸尾常喜是战后日本鲁迅研究史上一位重要的学者,他通过提出“阿Quei即阿鬼”的假说,开拓出将鲁迅与传统中国土俗世界直接关联起来以阐释其思想文学的一片新天地。

他认为,鲁迅思想文学中始终有各种“鬼”影在闪动,作为一个象征性的隐喻,这个“鬼”既意味着传统因袭的“鬼魂”,更象征着“国民性之鬼”和“民俗之鬼”纠结在一起而形成的黑暗世界之存在。

它是鲁迅思想文学批判的对象,同时也是这种批判力量的源泉之一。

丸尾常喜的论述不仅对战后日本鲁迅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触发我们去思考鲁迅特有的反现代之现代性。

关键词∶丸尾常喜 鲁迅研究 “鬼世界”竹内好开创的战后日本鲁迅研究传统及其发展以《鲁迅》(1944)和《何谓近代》(1948)为代表作的竹内好一系列研究业绩,开创了战后日本鲁迅研究的厚重传统。

我们知道,一个学术或者思想传统的创建不在于创始者如何建立起完美成熟的逻辑体系和阐释构架,而主要在于他能够呼应历史的要求提出促使人们长久思考的基本命题,以及讨论这些议题的逻辑理路。

所谓“基本命题”,一定是可以引起普遍关注却难以得出一致结论的鲁迅文学中的“鬼”世界及其思想史意义那些困扰人们思想的问题,而在长期的追问、论辩、探索过程中逐渐累积起来的就是所谓“学术传统”。

如前所述,竹内好观察和解释鲁迅的方法论视角是独特而极具个人性的,同时又呼应了二战前后日本思想史语境中那个困扰了众多知识者的“文学与政治”关系的重大课题,而随着历史语境和社会发展的变动,他所提出的问题和结论往往容易产生误解和歧义。

但也正因为如此,他的鲁迅论不期然地达到了可以将研究对象从对象的位置上解放出来,将有关鲁迅的知识转化为思想乃至实践性力量的效果。

我觉得,竹内好的鲁迅论与后来学院化的研究者不同,他没有单纯地将自己的观察视野局限于文学的“内部研究”或者相反的“外部研究”,而是力图综合地把握鲁迅并提出总体性的问题。

鲁迅的“生命”与“鬼”(上)

鲁迅的“生命”与“鬼”(上)

鲁迅的“生命”与“鬼”(上)鲁迅的“生命” 与“鬼” (上)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其作品以冷峻的现实主义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批判而著称。

鲁迅的小说《呐喊》中的两篇小说《生命》和《鬼》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好评。

下面将重点对这两篇小说进行分析。

《生命》这篇小说以一个命运悲惨的人物顾允才为主线,通过描写他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涉及到几个主要主题:疾病、生存与死亡、人与社会等。

故事开始的时候,顾允才正在等待死亡,他的病情严重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

然而,他并不对死亡感到恐惧和绝望,相反地,他对生死有一种超脱的态度。

他认为自己的死亡是对生活的一种解脱,他宁愿选择死亡来结束自己的痛苦和苦难。

通过对顾允才的描写,鲁迅揭示了社会的冷酷和无情。

顾允才是一个病患,他生活在一个充满污浊和不公的环境中。

他从小就没有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怀,他的父母早早去世,他也失去了工作,家产也被人占为己有。

他完全独自一人,在社会上流离失所。

他曾经是一个有职位的官员,但是由于某种原因,他失去了一切。

鲁迅通过顾允才的遭际,揭示了社会阶级的悬殊和社会制度的腐败。

与《生命》不同,《鬼》这篇小说以一个超自然的主题为材料,加入了象征主义的元素。

小说讲述的是杨寄云的故事,杨寄云心地善良,但是命运却使他陷入了一个可怕的境地。

他在一个夜晚遭遇了一个神秘的人物,这个人物自称为鬼。

鬼告诉杨寄云,他在世界上是无法得到救赎的,因为他已经背叛了自己的良心。

在小说中,鲁迅以象征主义的手法,刻画了杨寄云的内心痛苦和良知的呼喊。

杨寄云原本是一个品行良善的人,但是他在家庭和工作两方面都背叛了自己的原则,选择了利益和权力的诱惑,他的良心也受到了质疑。

通过杨寄云这个角色,鲁迅批判了社会中众多的道德问题和人性的扭曲。

鲁迅的“生命” 与“鬼” 这两篇小说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相似之处在于都以一个命运悲惨的人物为主线,通过描写他们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呈现了社会的冷酷和无情。

鲁迅的“生命”与“鬼”(上)

鲁迅的“生命”与“鬼”(上)

鲁迅的“生命”与“鬼”(上)【摘要】在鲁迅的小说中,生命与鬼是两个重要的主题。

生命被描绘为具有意义但又充满困境,正如人物在社会和家庭中的挣扎一样。

鲁迅通过描述生命的种种困境,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残酷现实。

而鬼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被用作象征,代表着无法言说的恐惧和阴暗面。

虽然鲁迅反复强调鬼并非真实存在,但他却通过鬼的形象揭示人类内心深处的恐惧和绝望。

生命和鬼在鲁迅的作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展现着人类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以及他对中国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关键词】鲁迅、生命、鬼、意义、困境、象征意义、真实存在、引言、结论1. 引言1.1 引言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先驱,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生存的困境和挣扎。

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对阿Q这一落魄小人物的刻画,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而在他的另一部作品《故事新编》中,他则运用了“鬼”的元素,探讨了“鬼”在文学中的象征意义及其真实存在。

鲁迅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生命与死亡、现实与幻想的对立和统一,引发了人们对生命的思考与探索。

本文将通过对鲁迅的“生命”与“鬼”的探讨,探索这些作品中的深层意义,揭示鲁迅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认知和洞察。

生命和鬼的对立及统一,体现了鲁迅对人类生活现实的观察和思考,也反映了他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关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意义。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析和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作为作家和思想家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2. 正文2.1 正文生命的意义是人类思考的永恒话题之一。

对于鲁迅来说,生命的意义并非仅仅在于生存,而是在于追求真理、正义和道德。

他认为,人应当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命,不畏惧困难和挑战,勇敢地追求自己的价值和理想。

生命的困境则是人们在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鲁迅通过他的作品揭示了人类在社会现实中所遭遇的困境和不公正,呼吁人们应该正视现实,坚持自我,不屈服于压迫和不义。

忍看朋辈成新鬼的下一句

忍看朋辈成新鬼的下一句

忍看朋辈成新鬼的下一句
忍看朋辈成新鬼的下一句是怒向刀丛觅小诗。

这句话出自鲁迅的无题。

鲁迅(1881—1936年),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健将,是《新青年》杂志的主要作者之一。

1918年他发表《狂人日记》时,首次采用了笔名“鲁迅”,之后广泛使用这一笔名。

他的一生,创造了大量进步的文学作品,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鲁迅生前所创作的未结集出版的杂文作品死后由蔡元培、许广平等整理出版纳入第一版鲁迅全集中,然而时间仓促,难免遗珠,1948年、1952年唐弢又整理出版了《鲁迅全集补遗》《鲁迅全集补遗续编》,这些文章后以不同分类方式纳入各种版本的鲁迅全集之中,在这些全集中对这些文章总集所取名目颇多,以下皆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鲁迅全集》所取名为准。

1。

鲁迅小时候的故事(精选5篇)

鲁迅小时候的故事(精选5篇)

鲁迅小时候的故事鲁迅小时候的故事(精选5篇)在19世纪末的江南水乡,一个日后在中国文化界占有重要席位的人降生于此,他就是鲁迅。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鲁迅小时候的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鲁迅小时候的故事篇1有一天,鲁迅穿着一件破旧的衣服上理发院去理发。

理发师见他穿着很随便,而且看起来很肮脏,觉得他好像是个乞丐,就随随便便地给他剪了头发。

理了发后,鲁迅从口袋里胡乱抓了一把钱交给理发师,便头也不回地走了。

理发师仔细一数,发现他多给了好多钱,简直乐开了怀。

一个多月后,鲁迅又来理发了。

理发师认出他就是上回多给了钱的顾客,因此对他十分客气,很小心地给他理发,还一直问他的意见,直到鲁迅感到满意为止。

谁知道付钱时,鲁迅却很认真地把钱数了又数,一个铜板也不多给。

理发师觉得很奇怪,便问他为什么。

鲁迅笑着说:“先生,上回你胡乱地给我剪头发,我就胡乱地付钱给你。

这次你很认真地给我剪,所以我就很认真地付钱给你!”理发师听了觉得很惭愧,连忙向鲁迅道歉。

鲁迅小时候的故事篇2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大家庭里。

绍兴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地方,保留有众多的名胜,如古代治水英雄夏禹的陵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留下的遗迹等等。

民间还有各式各样的戏剧演出和传说故事。

乡亲们最津津乐道的是两个“鬼”:一个是“带复仇性的,比别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强的鬼魂”——女吊;另一个是腰束草绳,脚穿草鞋,手捏芭蕉扇,富有同情心的“无常”。

乡土传统与民间文化,深深地影响着鲁迅的一生。

鲁迅从小就表现出活泼的性格。

因为外祖母家在农村,鲁迅也就有了一批农民小朋友,一起在朦胧的月色下,划着白色的小航船,赶去看戏;回家的路上,肚子饿了,就“偷”自家地里的豆煮了吃。

鲁迅还在叫做“百草园”的后园里,发现了大自然的无穷趣味: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蟋蟀弹琴,油蛉低唱;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的何首乌;人首蛇身的“美女蛇”的.传说……正是这样自由的童年生活,开发与培养了未来作家鲁迅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2024学年台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质量评估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学年台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质量评估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学年台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质量评估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2024.1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于下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鲁迅不忌惮暗黑,他在写给自己的散文诗集《野草》里多次提到夜,一半以上篇目是写夜间或是与夜梦相关的景、情和思,在“昏沉的夜”,追逐着“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的“碎影”(《好的故事》),在“奇特而高”的“鬼䀹眼”的秋夜里,目睹各种生命化的场景,感知各种蓬勃的生命现象碰撞和交汇(《秋夜》);怀抱着希望,在夜晚沉浸于已逝的青春的回忆,“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

”(《希望》);在深秋的夜独自凝视夹在书中的枫叶(《腊叶》)……鲁迅深潜在夜里,感知不同常人的世界。

夜,消停了噪杂,隔绝了纷扰,却形成了独立完整的丰富新空间。

习惯于为熟睡人们疏忽。

或无感的夜的时空中,鲁迅发现了此间有着白昼一般挣扎的生命气息,是另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

夜,夜的暗黑,是鲁迅理解世界的独特视角二度以英暗寓的夜景,是鲁迅掏筑的别样的文学景观。

显然,无论借助实景还是虚设幻境,鲁迅手夜的意象,夜间的场景的钟爱,甚至对夜晚的迷恋,不同于优美典雅的古典精神气质.也远离了“仲夏夜之梦”式的诗意浪漫的唯美赞颂。

鲁迅的“夜”,鲁迅的暗黑美学,体现了现代启蒙知识分子特有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

鲁迅之爱夜,爱夜间的真实和赤诚,“夜是造化所织的幽玄的天衣,普覆一切人,使他们温暖,安心,不知不觉的自己渐渐脱去人造的面具和衣裳,赤条条地裹在这无边无际的黑絮似的大块里”,不管是怎样的目的,夜都能给与人们内心真实的需要以庇护。

夜,即使暗黑,却呈现了世界和人心的真实样态,这是白天的各种社会面具和角色装扮后所看不到的真实。

相对于虚伪矫饰和伪装成光亮、实则为真正大黑暗的白天,鲁迅更喜欢夜,更愿意领受“夜所给与的光明”,也愿意“领受夜所给与的恩惠”(《夜颂》)。

以此曲笔赞颂暗夜而直抒胸臆地祈盼光明,在鲁迅看来,向往光明是人们共有的,而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能够直面黑暗,在暗夜中生存、探索或抗争才更为紧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之生命论与终末论(四)民族的危机感和生命主义进一步分析的话,还可以看到,中泽和有岛都不具备的鲁迅的生命观的特色,还在于鲁迅的生命观旨在唤醒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中所缺乏的有关生命的深刻的民族忏悔和危机感。

这一特色,可以说,跟上文引用的北村透谷《内部生命论》中以宗教是否提倡生命来区别东西方文明的观点是相通的,这是刚开始接触西方近代的亚洲知识青年们共同的民族的自我反省。

早从留学时期起,鲁迅就认识到了“中国人缺乏该有的根本的生命力”这一危机(丸山升语)⑦。

进一步明白地说明了这一点的,就是众所周知的登载于《京报副刊》的有关青年必读书的问卷回答。

他说:“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

”其理由是:“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

”这里说的“僵尸”,是一种在香港电影里可以看到的可怕的妖怪(从坟墓里活过来的尸体),伸直双臂,直着腿,一蹦一跳地走路。

据说,那是因为尸体的关节硬直了。

这么说,“僵尸的乐观”和“活人的颓废”两者之对比,在感觉上也甚为现实。

钱理群、黄子平、陈平原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谓流淌于近代中国文学的作品中的审美意识为一种“悲凉感”。

正如他们所说的,其由来之一是“因叔本华、尼采的生命哲学而触发的人生的根本性苦痛”。

不能否认,鲁迅的进化论、生命主义有着尼采的影响,但在鲁迅身上,进化论和生命主义乃是引出深沉的民族的焦躁和耻辱的契机。

这是鲁迅的进化论,生命主义的最大特征。

(五)不允许“生命”存在的支配构造在鲁迅而言,“奴隶”一词可谓“僵尸”的同义语。

这是鲁迅批判旧社会的关键词(这一奴隶性批判,战后经竹内好的介绍,我们照搬来批判近代日本)。

不过,鲁迅的论争态度,正如有的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参看后文所引汪晖语),往往不是就对手的表面上的论理,而是注目于对手其人物,思想、学派之“跟权势的关系”、“对权势的态度”以及“特定的支配关系中的位置”。

在鲁迅对“奴隶性”的批判方面也不例外。

早在留学时期,鲁迅跟友人许寿裳一起看到了“中国人的病根”是“缺乏爱和诚”,认为其原因是因为在现实中长期处于异民族的“奴隶”地位。

在《随感录六十五·暴君的臣民》(1919年11月)中,他认为,暴君统治下的臣民多比暴君暴虐。

在《论照相之类》(1925年1月)一文中,引用了th。

lipps的《伦理学的根本问题》的话,“临下者事上必谄”。

在《谚语》(1933年7月)一文中,说“专制者的反面就是奴隶”。

这些话的意思是一样的,其中最尖锐地揭示了产生这一“奴隶”的现实的“支配关系”的是《灯下漫笔》(1925年5月)。

但我们自己是早已布置妥贴了,有贵贱,有大小,有上下。

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也可以吃别人。

一级一级的制驭着,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了。

因为倘一动弹,虽或有利,然而也有弊。

我们且看古人的良法美意罢——“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

”(《左传》昭公七年)但是“台”没有臣,不是太苦了么?无须担心的,有比他更卑的妻、更弱的子在。

而且其子也很有希望,他日长大,升而为“台”,便又有更卑更弱的妻子,供他驱使了。

如此连环,各得其所,有敢非议者,其罪名曰不安分!这正是对儒教(缺乏超越者跟个人的对应关系的共同体伦理)世界的现实的支配关系最为一针见血的揭露。

而且,在这里,马上使人注意到的是,在这一“完美的图式”里,奴隶=奴隶主的连环圈至“台”之妻子即女性就断了。

所以,木山英雄曾指出,小说《祝福》(1924年)中,当祥林嫂(所谓现代的“台”的妻子)问到有没有地狱时,知识分子的“我”穷于回答,这一“我”的困惑表示了鲁迅对现实的深刻认识⑧。

分析至此,我们已经朝鲁迅的“鬼”的世界踏进了一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