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概论课程教学研讨
物联网概论学习体会
物联网概论学习体会《物联网概论》课程学习总结2022年04月起,我有幸第一次参加了__部组织的高等学校教师网络培训。
参加的是由__教授、__教授主讲的《物联网概论》课程。
两位教授均是在该领域经验丰富、研究颇深的专家。
通过参加培训,我学习到了物联网理论的基础知识、发展前景,不但拓宽了自己的知识,而且也对这一领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
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
物联网技术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方兴未艾,我们青年教师对于新兴技术的学习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听取两位教授全面地介绍和讲解,我学习和系统认识了物联网的基本理论、技术基础、EPC 电子编码体系,以及物联网在精致农业、食品卫生、社会治安、智能楼宇、感知城市、智能交通、节能环保、旅游观光、生产监控、新型商务和医疗护理等众多重点生产与生活领域中的应用。
教授的讲解内容全面,兼顾理论与实际,既全面介绍了物联网领域的基础知识,又广泛吸收了各国最新的发展成果;所用材料均取自国内外物联网的最新应用与动态。
每一章均配有学习目标和思考题,既方便教师教学,又能让学习者全面、实际地学到运用物联网基本知识和技术解决各类实际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物联网概论课程的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针对目前物联网在全球蓬勃发展的势态.特别遴选了一批在重点生产与生活领域中的应用案例进行详细的分析与介绍,是技术的魅力和巨大的潜力。
这次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物联网基础、物联网应用、嵌入式开发基础、嵌入式Linux开发环境搭建、嵌入式开发基础及Ubuntu使用、嵌入式Linux内核裁剪与编译等内容,通过开发板与程序烧写器套件分别实现SINK节点、传感器节点和ROUTER节点,然后与PC机相结合实现无线传感器网络;2、物联网课程的教学设计,理论体系与实验体系的建设,以及《物联网》课程教学中的重难点;3、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教学方法及手段,以及校企及政府合作开展科研的方向与重点。
物联网概论教学实践总结(3篇)
第1篇摘要: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物联网概论课程在高校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方面对物联网概论教学实践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为物联网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引言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交通、医疗、家居等领域。
为了培养适应物联网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物联网概论课程在高校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对物联网概论课程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为后续教学提供借鉴。
二、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1. 课程设置物联网概论课程通常设置在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
课程学时一般在32-48学时之间,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
2. 教学内容物联网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物联网基本概念与体系结构:介绍物联网的定义、特征、体系结构、关键技术等。
(2)传感器技术:讲解各类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性能特点、应用领域等。
(3)通信技术:介绍无线通信、有线通信、移动通信等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4)数据处理与存储:讲解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存储等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5)物联网应用案例分析:分析物联网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如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
三、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1)采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多种形式,丰富教学内容。
(2)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组织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实践教学(1)开设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掌握物联网相关技术。
(2)组织学生参与物联网项目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鼓励学生参加物联网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实践环节1. 实验室建设(1)建设物联网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验平台。
(2)引进先进实验设备,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物联网技术教学实践与探索
物联网技术教学实践与探索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开始将物联网技术纳入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在物联网技术教学实践与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成功的教学实践经验,也面临了许多挑战和困难。
本文将对物联网技术教学进行实践与探索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一、物联网技术教学实践1. 教学内容设计在物联网技术教学内容设计方面,我们首先需要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和需求,结合物联网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和应用场景,设计出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设计应包括物联网系统的概念、架构和关键技术,物联网平台的开发和应用,物联网安全与隐私保护等内容。
在确定了教学内容之后,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明确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并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
2. 教学资源建设在物联网技术教学资源建设方面,我们需要构建一套完备的实验室设备和软件平台,以支持学生的实践操作和项目开发。
还需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包括教师和助教,他们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案例教学经验,能够指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
还应建设一套完善的教学资料和课件,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联网技术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3. 实践项目开发在物联网技术教学实践项目开发方面,我们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实践项目,例如基于Arduino、树莓派等开发平台的物联网应用项目,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的智能物联网项目,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物联网安全项目等。
这些实践项目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就业和创业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1. 教学模式探索在物联网技术教学模式方面,我们需要探索一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既能够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我们可以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验演示等教学方法,也可以采用项目驱动、团队合作、实践创新等教学手段,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
物联网课程教学探讨
物联网课程教学探讨概要:教学改革实施了三届,通过课后反馈来看,学生普遍表达了对本门课教学方式的喜欢,产生了对专业的兴趣。
理论知识跟当前生活中的技术密切相关不枯燥,能够马上得到应用并实现相应控制功能,学生的成就感得到很大满足。
物联网工程是一个具有极强应用背景的新工科专业,其综合了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网络工程专业知识体系,具备多专业融合的特点。
当前物联网领域的创新既有理论和技术标准的演进,也有重大应用的发展。
如何体现应用型本科特点,切实推动新工科建设从顶层设计到执行落实,是高校教师的重大课题。
需要教师创造性的将教育部新工科建设思想结合各自学校实际,在一门门课程中去落实,去做出成效。
感知技术、嵌入式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是物联网的三大核心支撑技术。
物联网产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作为核心支撑技术之一的嵌入式计算机技术在微控制器领域分别形成了各自固定的芯片内核和技术标准,这些芯片得到了市场的检验,已经被广泛接受和应用。
芯片生产商、设备制造商的产品均采用相应内核架构和生产制造相应芯片产品。
[4]为了凸显“微控制器原理及应用”课程的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工程应用能力。
结合多年教学和实际工程经验,自主研制开发了一款以51核嵌入式计算机为控制核心的物联网控制平台,围绕控制平台精心组织理论知识框架,设计工程实践项目,达到综合学科知识,激发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
一、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微控制器原理及应用”课程作为物联网核心技术课,必须包含当前物联网智能控制系统开发、设计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和市场承认的主流智能控制技术。
当前物联网主流微控制器8位为51系列,32位为STM32系列。
根据以上分类,在授课中突出理论和实践结合,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以一款自主研制开发的以51核嵌入式计算机为控制核心的物联网控制平台为基础组织理论知识和实践项目。
该平台基本涵盖了当前工程应用中主流机型51和相应外设技术标准。
物联网实验教学方法实践与探讨
物联网实验教学方法实践与探讨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关的实验教学也成为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重要内容。
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物联网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本文将结合物联网实验教学的实践经验,探讨物联网实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和改进措施。
一、物联网实验教学的现状目前,物联网实验教学主要以课程实验和科研实验两种形式进行。
课程实验通常由教师设计,学生在实验室中完成;科研实验则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独立的实验设计和实施。
无论是课程实验还是科研实验,都扮演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实践技能和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角色。
当前物联网实验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物联网技术本身的复杂性,实验设备和平台通常需要较高的投入成本,导致实验条件的限制。
部分实验难度较大,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网络和嵌入式系统开发等方面的知识,导致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困难。
很多传统实验形式难以适应物联网实验教学的需求,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需要探讨一些有效的物联网实验教学方法。
可以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来解决实验条件的限制问题。
利用虚拟仿真平台,可以搭建一个真实的物联网环境,并进行多种实验操作,方便学生在没有实际设备的情况下进行学习和实践。
可以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参与项目实践,进行实际的物联网应用开发,从而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
可以引入跨学科教学的模式,结合计算机科学、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进行综合性的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还可以探索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实验教学模式。
通过远程实验平台,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远程访问实验设备和资源,进行物联网实验操作,实现跨地域的实验教学。
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实验设备的限制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可以利用远程实验平台,设计一个跨学科的物联网实验课程。
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究
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正逐渐遭遇挑战,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和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为教育提供更多可能性,实现教学的个性化和智能化。
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对于如何有效地利用物联网技术仍然存在一定的困惑和挑战。
有必要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整合物联网技术资源,以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当前,我国的教育领域正逐步开展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工作,以应对信息化时代对教育教学的新要求。
本研究旨在探讨物联网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分析现有的教学改革现状,总结实践案例,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探讨教育教学的创新路径,促进教学改革的实施和深化。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研究,探讨如何更好地整合物联网技术于教育领域,提高课程内容的实时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对课程教学改革现状分析和实践案例的研究,探究物联网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具体作用和价值,为教育改革提供经验借鉴和参考。
本研究旨在总结研究成果,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为进一步推动物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3 研究意义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究的研究意义在于推动教育领域的现代化发展,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率。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将其引入课程教学改革中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培养跨学科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结合物联网技术与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升,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
通过对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和探讨,能够为教育行业的发展和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推动教育创新和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升,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教学研究
“ 物联 网工程导论”课程应 从宏 观上介绍了物联 网工程领 域 的相 关知识 内容, 综 合性较 强。通过 对物联 网基 本 概念 、 知 识体系进行整 体介绍 , 使学生 既对 涉及到的广泛技术 有了解 、 有 兴趣 , 又不会 被庞 大的众 多学科 内容吓倒 , 形成对 “ 物联 网工 程”基本 模 型和基 本 问题 的初 步且 宏观 的科学认识 。目前 , 绝 大多数 的物联网导论书籍对于物联 网专有的R F I D 技术 、 无线传 感器 网络 以及M2 M等 技术介绍比较详 细, 其他 必须 的计算机 、
学生的基础和知识 掌握程度参差不齐, 若采用单一授课的方式,
是培养学生专业 兴趣 、 激发学 习的动力 、 引导学习的方法 、 规划
学 习计 划和未来就 业十分有效 的方式和重要 的手段。
一
可能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 。 再者 , 若 考评只采用传统 的 “ 期末 考 试成绩+ 平 时成绩” 进行考 量的方式, 很难 全面体现学生对新 知
第2 9 7 期
D 0 I 编码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7 — 0 0 7 9 . 2 0 1 4 . 0 2 . 0 5 3
课 程教 材 改革
“ 物联 网工程导论’ ’ 课程教 学研究
吴韶 波 文江川
摘要 :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 自 2 0 1 0 年 开设 的新兴热门专业 , 根据物联 网 技 术本身以及物联 网专业新生的特点, 讨论了 “ 物联 网工程导
论” 教 学中存在的若 干问题 , 并从课程的教 学重点与教 学模式、 考评体 系等三个方面探讨解决办法, 力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使其能够
对今后四年学习的主要 知识具有整体认 知。 关键词 : 物联 网; 物联 网工程导论; 教 学方法
物联网实践教学研究(3篇)
第1篇摘要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实践教学作为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物联网实践教学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物联网实践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引言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将各种信息采集设备与互联网相连接,实现物品之间、人与物品之间、物品与物品之间的互联互通。
近年来,物联网技术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市场需求日益旺盛。
为了满足社会对物联网人才的需求,我国高校纷纷开设物联网专业,培养具备物联网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人才。
实践教学作为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物联网实践教学的现状1. 实践教学体系逐步完善近年来,我国高校在物联网实践教学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逐步建立了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主要包括实验课程、课程设计、实习实训、创新创业项目等环节。
通过这些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可以系统地掌握物联网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
2. 实践教学资源不断丰富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实践教学资源不断丰富。
许多高校与企业合作,引进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技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
此外,一些高校还建设了虚拟仿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虚拟实践机会。
3. 实践教学效果逐渐显现通过实践教学,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
许多学生通过参加创新创业项目、竞赛等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三、物联网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1. 实践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部分高校在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时,未能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导致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
这使得学生在毕业后难以适应企业岗位需求。
2. 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足实践教学对教师的动手能力、实践经验要求较高。
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物联网专业实践教学师资力量普遍不足,难以满足实践教学需求。
物联网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学研究 (2)
物联网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学研究物联网是信息科技领域的热门话题。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家庭、商业场所还是工业生产等领域,人们都可以感受到物联网的存在。
同时,物联网也成为了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研究方向之一。
物联网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备受关注。
因为在现今数字化时代,教育信息化一直是推进世界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手段,开展物联网教学研究在为小学生提高科技素养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意义。
本文将讨论物联网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学研究,其中包括物联网的特点、利用物联网进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的思路及具体实例,同时也对物联网教学研究进行了一些探讨和总结。
物联网的特点物联网全称为“物联网”,英文全称为“Internet of Things”,缩写为IoT。
它是“智能传感器网络技术”和“互联网的融合”,旨在实现大规模、安全、可靠地访问各种信息服务,以及实现人、机器之间的互动和通信。
首先,物联网是一种“智能化”現象。
物联网中的物品都有能力进行智能运算和数据交流。
它们可以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进行判断,同时也能通过连接网络实现互相之间的沟通和介绍。
其次,物联网无所不在。
物联网中不仅有智能家居、智能工厂,还有智能医疗、智能农业、智能城市等各种应用场景。
例如,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控制智能家居的温度、照明等设备,让家庭更加智能化和便捷。
再次,物联网具有高度联通性。
物联网可以将任何设备都通过连入网络实现无缝连接。
这种联通性不仅是对设备间的数据交互,同时可以有效增强平台之间的交互,并推动工业环节的生产过程更加高效。
最后,物联网安全性具有高度保证。
防护安全是物联网技术开发的核心要素,以防止的安全漏洞和数据的不正常使用,保障设备的应用安全和用户信息安全。
以上是物联网的一些重要特点。
这些特点使物联网技术能够很好地应用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中。
下面我们将深入讨论如何设计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利用物联网进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的思路作为一种高科技,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物联网的应用需要从简单到复杂、从表面到内部,逐步扩展。
物联网概论教案
物联网概论教案教案标题:物联网概论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物联网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掌握物联网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案内容:1. 物联网概念介绍a. 定义物联网及其基本原理。
b. 解释物联网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2. 物联网的基本组成a. 介绍物联网的硬件组成,如传感器、嵌入式系统等。
b. 介绍物联网的软件组成,如云计算、数据分析等。
3. 物联网的应用领域a. 介绍物联网在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领域的应用。
b. 分析物联网在工业自动化、农业监测等领域的应用。
4. 物联网的发展趋势a. 分析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如5G、人工智能等的应用。
b. 探讨物联网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5. 设计物联网应用方案a. 引导学生分组,设计一个基于物联网的应用方案。
b.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学生展示和讨论a. 学生展示他们设计的物联网应用方案。
b. 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各自的想法和观点。
教学方法:1. 授课讲解:通过讲解物联网的概念、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帮助学生建立基础知识。
2.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进行物联网应用方案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学生展示:学生展示他们设计的物联网应用方案,增强学生的表达和展示能力。
评估方式:1. 小组设计方案评估:根据学生设计的物联网应用方案,评估其创新性和可行性。
2. 学生讨论参与度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3. 学生展示评估:评估学生在展示中的表达能力和对物联网的理解。
教学资源:1. 课件:包括物联网的概念、基本原理、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的介绍。
2. 物联网硬件设备:如传感器、嵌入式系统等,用于示范和实践。
3. 互联网资源:提供物联网相关的案例、新闻和文章,帮助学生了解最新的发展动态。
教学扩展:1. 实践项目:组织学生参与物联网应用的实践项目,加深对物联网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究
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究物联网技术是一种通过互联网连接和交换数据的技术,它将传感器、设备和物体连接到互联网上,实现物与物的智能互联。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相关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对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的教学改革研究和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究应突出实践导向。
物联网技术是一种高度实践性的技术,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在课程教学中,可以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通过实际项目的开展,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体验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实地考察和实习,让他们走进企业、了解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情况,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究应注重跨学科融合。
物联网技术是一种涉及多个学科的技术,如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电子工程等。
在课程教学中要强调跨学科的融合,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可以设置跨学科的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加深对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的理解。
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究还应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需要不断的创新和改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在课程教学中,可以采用开放性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提出创新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给予他们自主选择和探索的空间。
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新项目的开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究应注重实践导向、跨学科融合以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过这些改革和探究,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以及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更好地适应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需求。
物联网工程概论教学改革的研究
物联网工程概论教学改革的研究作者:闫俊英来源:《卷宗》2020年第21期摘要:分析物联网工程概论课程的特点,提出课程改革的思路,从师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关键词:物联网;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基金项目:2019年上海电机学院电子信息学院课程建设1 引言物联网是通过在物体上植入各种微型感应芯片使其智能化,然后借助无线网络,实现人和物体“对话”,物体和物体之间“交流”。
物联网为我们展示了生活中任何物品都可以变得“有感觉、有思想”这样一幅智能图景,被认为是世界下一次信息技术浪潮和新经济引擎。
国内各高校纷纷设立物联网专业,截止2020年2月,全国已有500多所高校设立了物联网专业,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物联网专业人才。
2 物联网工程概论课程的特点2.1 课程性质《物联网工程概论》是物联网专业的必修课,也是第一门专业课,是一门导论性质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物联网工程专业,了解物联网的背景和最新发展、新技术,初步了解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及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同时也对与物联网密切相关的云计算、智能处理技术、信息安全等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为本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授课对象本课程开设在大一第一学期,也就意味着授课对象是大一新生。
大一新生往往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但是具备较少的专业知识。
甚至可能出现部分学生在高考时没有选择物理的情况,学生的理科基础稍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变得很重要。
2.3 授课内容《物联网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繁杂,物联网工程属于多个学科交叉的专业,涉及计算机、自动化、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等方面的技术,面面俱到,但是都不深入。
每个章节的内容相对独立,都包含大量的专业名词和术语,学生学习比较困难。
3 教学改革基于以上分析的物联网概论课程的特点,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教学改革。
《物联网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
《物联网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作者:周璀来源:《科技资讯》 2013年第35期周璀(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交通信息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摘要:针对《物联网概论》课程在物联网专业的地位和作用,结合实际教学工作,分析了课程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构建了该课程的知识体系,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探讨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办法与学习建议。
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新兴学科物联网概论的教学效果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物联网概论》教学改革教学效果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12(b)-0198-01《物联网概论》作为我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第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讲解物联网概念、结构体系及对应体系结构的感知层、应用层和传输层的射频识别、无线通信、中间件、云计算等关键技术[1~4],让学生理解物联网基本概念、明确物联网发展进程、掌握物联网核心技术,并通过其案例的学习和具体应用介绍,使学生对物联网及其应用有着较清晰的认识,从而树立物联网系统观念,明确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后续课程之间的关联,为今后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物联网概论》理论性强、知识覆盖面广,很多学生学习时会存在认识不到位和学习方法不对等问题,所以要向让学生很好地领会每一个知识点确实很难。
本文针对《物联网概论》课程在物联网专业的地位和作用,结合实际教学工作,分析了课程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构建了该课程的知识体系,力求探索出一种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办法。
1 《物联网概论》的课程特点及当前存在问题物联网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涉及知识面广。
在技术体系上融合了计算机科学、微电子检测、通信工程、自动化等技术,所以在《物联网概论》教学实践过程中必须以“整体指导局部”为指导思想,对相应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为大学阶段的学习建立一套完整的知识框架。
目前《物联网概论》教学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1)授课内容偏重物联网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理论性较强,且授课对象是大一新生,由于新生们刚接触物联网专业学习,对专业知识掌握较少,普遍缺乏动手能力。
高职物联网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职物联网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二、物联网技术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目前,高职物联网技术课程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课程设置滞后。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高职物联网技术课程设置相对滞后,不能及时跟进最新的发展趋势和热点技术。
2.教学内容单一。
传统的物联网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单一,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际操作和项目实践环节,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教学方法陈旧。
传统的教学方式通常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互动和实践,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教学资源不足。
由于物联网技术领域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很多高职学校的物联网技术教学资源相对匮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高职物联网技术课程教学亟需改革,以适应当前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需求,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物联网技术专业人才。
三、高职物联网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1.更新课程设置。
根据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热点,及时更新物联网技术课程设置,增加相关的前沿知识和技术,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实际应用需求。
2.拓展教学内容。
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加强实际操作和项目实践的环节。
引入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案例分析和项目开发,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提高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改进教学方法。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实验室实践、案例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4.拓展教学资源。
增加物联网技术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建设投入,引进最新的物联网技术设备和软件工具,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环境和机会。
以上建议旨在通过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物联网技术专业人才。
四、高职物联网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1.制定实施方案。
学校相关部门应根据教学改革的目标和要求,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确定教学改革的时间节点和责任人,确保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和落实。
《物联网导论》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物联网导论》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物联网技术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项前沿技术,其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为了培养高素质的物联网技术人才,许多高校纷纷开设了相关的课程。
要想培养出既懂技术又有思想道德修养的物联网专业人才,单纯的技术培养是远远不够的,思政建设成为了物联网课程建设中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我们可以通过课程内容设计,在教授技术知识的同时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在介绍物联网的发展历程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物联网技术对社会生活、产业发展、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影响,引发对国家发展大局的思考。
在讲解物联网的应用案例时,可以选择一些涉及环境保护、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的案例,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环节中,可以设置一些小组讨论或案例分析的活动,让学生自主分享和交流,从而增强他们的思想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物联网导论课程通常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实验演示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加强对技术的认识和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分析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也可以通过讲解一些物联网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让学生了解技术发展与法律规范的关系,强化他们的法制观念。
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和实践环节,加强思政教育的深入实施。
学校可以组织物联网实践比赛、科技创新项目等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项目中,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在实践环节中,也可以加入一些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引导学生将技术应用于社会服务,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学校还可以邀请一些行业专家和企业代表来做学术讲座,分享行业发展动态、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经验,让学生了解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现状和社会责任。
物联网导论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课程内容设计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同时加强课外活动和实践环节,全面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对物联网的讨论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物联网这一热门话题。
物联网作为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领域,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在此,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物联网进行讨论。
一、物联网的定义与发展历程物联网,顾名思义,就是将各种物品通过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的控制和管理。
自2005年国际电联ITU发布物联网报告以来,物联网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物联网产业发展,将其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物联网产业已初具规模,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二、物联网的关键技术1. 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是物联网的核心部件,负责采集各种物理量信息。
我国在传感器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如MEMS传感器、气体传感器等。
2. 网络技术:物联网的网络层主要包括无线通信网络和有线通信网络。
我国在4G、5G、IPv6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为物联网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3. 云计算技术:云计算为物联网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
我国在云计算领域发展迅速,涌现出一批优秀企业,如阿里云、腾讯云等。
4. 大数据技术:物联网产生的海量数据需要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处理和分析。
我国在大数据领域具有较强实力,能够为物联网提供有力支持。
三、物联网的应用领域1. 智能家居: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家庭设备的互联互通,提高生活品质。
2. 智慧城市:利用物联网技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实现节能减排。
3. 智能交通: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交通流量监测、车辆管理、公共交通优化等。
4. 智能农业: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提高农业产量。
5. 智能医疗: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医疗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四、物联网的未来发展趋势1. 边缘计算:随着物联网设备数量的增加,边缘计算将成为物联网发展的关键。
边缘计算能够在设备端实时处理数据,提高响应速度。
2.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的融合将为物联网应用带来更多可能性。
物联网导论课程中课堂教学与课下总结模式探讨
物联网导论课程中课堂教学与课下总结模式探讨作者:暂无来源:《科技创业月刊》 2016年第20期何德彪1 史闻博2(1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2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河北秦皇岛 066004)摘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的需要,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文章针对物联网导论课程中学生自身对于所学专业课程背景知识缺乏、依靠理论认识、难以联系实际生活等特点,分析了课程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自发学习动力不足等原因,探讨了物联网导论课程中课堂教学与课下总结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以其有效地提高物联网导论课程教学的成效。
关键词:物联网导论;课堂教学;课下总结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6.20.034物联网是一个基于因特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
它被称为信息社会的第三次浪潮,具有普通对象设备化、自治终端互联化和普适服务智能化三个重要特征,物联网技术将人类生存的物理世界网络化、信息化,将分离的物理世界和信息空间互联整合,代表了未来网络的发展方向。
物联网技术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设施。
物联网导论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物联网技术的定义和基本原理及应用,了解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了解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和方法。
其中包括:物联网的感知识别、网络构建、管理服务、综合应用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对物联网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了解;引领学生步入物联网世界。
对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物联网导论将为其日后的物联网学习确立学习方向,激发学习兴趣;而且也能够提高他们对物联网工程体系的认识。
此外,课程介绍的物联网各层次的概念和技术,是日后物联网工程专业学习的重点,如自动识别与RFID、传感器技术、计算机网络、无线网络等,都是物联网工程的专业研究内容。
“物联网技术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
“物联网技术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摘要:“物联网技术概论”这门课程是以介绍物联网原理、物联网应用到的基本技术以及物联网的实际应用为主的课程,这门课程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和电子信息、自动化控制、计算机以及智能化控制等学科都有着紧密的关联。
然而我国在进行这门课程的教学时,往往将物联网技术作为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忽视了物联网技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因此,对“物联网技术概论”这门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基于此,首先介绍了“物联网技术概论”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分析了“物联网技术概论”这门课程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当前我国高校开展这门课程的现状,并结合我国高校教学现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改革方案,希望能够加深教师和学生对“物联网技术概论”这门课程的认识,提升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教学改革;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成熟,产生了许多与之相关的新型产业,物联网作为互联网东风下的新型技术,一经问世就引起了广大国家和群众的极大关注。
物联网实现了将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与各行各业的有效结合,借助信息化以及网络化的手段实现了人们现实生活的世界和网络世界的有效结合。
与传统的学科相比,物联网不单单是一门学科在不断发展后产生的新型学科,而是一种随着互联网技术以及相关学科成熟后产生的一门新的学科和技术,它是具有自己独立的体系和技术的。
它的发展形势多样,涉及的学科较广,且应用的技术较为复杂。
“物联网技术概论”作为一门介绍物联网原理以及相关技术的新型学科,尽管开设时间并不是很长,但是在开展教学时已经面临了很多问题,一旦这些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那么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心中对课程存在的疑惑便不能够被完整的解除,同时也会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基于这种情况,对“物联网技术概论”这门课程进行改革便变得势在必行。
通过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能够提升“物联网技术概论”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引起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有所收获,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并掌握“物联网技术概论”这门课程的意义以及物联网技术的重要性。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物联网教学讨论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物联网教学讨论一、概念简介(一)物联网。
通俗地说物联网就是物体之间连接的网络,其中运用了成熟的互联网技术、电子传感技术、卫星定位系统、连接协议等多种高科技技术,能够实现智能化、定位、跟踪、监控。
在针对小学生的教学中,因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认知能力有限,所以在信息课堂的教学中,应当更加注重学生的体验感受,通过让学生直观感受的方式,提升教学质量。
(二)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教学是小学教育中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因为小学生的心智和生活经验都不健全,观察周围的事物时普遍缺少探究其本质的思想和能力,所以在教学中会采用很多情景代入的方式,增加学生对于问题和知识点的理解能力。
在小学的信息课堂中采用体验式教学,可以使枯燥的知识点变得生动起来,学生因此可以借助体验的方式实现实践能力的快速提升。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增添物联网教学内容的时代需求物联网已经同互联网一样成为了当今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技术。
在小学信息课堂中融入关于物联网的知识,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认知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在小学的信息课堂上,应当融入关于物联网方面的教学内容,借助成熟的多媒体技术,利用教学案例展示、虚拟仿真、微课教学等多种手段,促进学生对物联网的认识,帮助其更快地适应物联网时代的生活。
此外,在小学生的培养目标中,强化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相结合的能力已经变得非常重要,但是在小学的课堂中,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教师只能通过构建生活情境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代入式思维。
而信息技术教学其本身的教学方式和学习内容就决定了学生必须做到实践操作和理论知识共同发展。
信息课堂上融入物联网方面的知识,可以使学生理论知识同实际操作相结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致。
例如,传统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以学习打字、绘图、WPS软件、程序设计等相关技能为主,而在物联网时代的要求下,学生应当掌握一些关于物联网领域的技能,尤其是在借助程序设计实现对简单的物联网设备的操控过程中让学生可以感受到物联网的时代气息,体会到学习的价值。
物联网基础课程教学探讨
物联网基础课程教学探讨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是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好一门学科的必经之路,是学生学习理论和实践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意识的必要环节。
对基础性课程的要求越高,就越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中有关基本素养和能力方面目标的实现,也更能体现课程基础知识的宽泛性要求。
高校基础课程质量的高低对整体教育质量的评价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物联网基础课程的结构物联网专业应用性较强,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不同的高校课程结构的设置会有所不同。
但总体而言,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1.理论基础类课程理论基础课程可以分为公共基础和学科基础两个部分。
公共基础课程主要有数学、英语、物理等,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物联网在国外发展相对成熟,需要学生有良好的英语阅读能力,能够更好地阅读学习国外最新的资料。
高等数学尤其是微积分部分,对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性、严谨性和抽象性非常重要;线性代数可以提供建立线性和非线性模型的方法;概率与数理统计在以后传感器网络和定位技术两大核心技术的学习过程中会经常用到;物理则是硬件学习的必备基础。
学科基础主要有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类课程、信息与通信基础、模拟与数字电路、物联网导论、网络技术与安全等。
例如:数据结构是程序设计和编译的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为物联网硬件的学习提供了技术原理和方法;操作系统是后续学习嵌入式系统的基础,对物联网设计与运行的高效性提供了保障;通信和电路类课程则帮助学生了解电路和原器件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为电路分析和设计打下良好的根基;计算机网络与安全更是重中之重,是物联网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全面地展示了物联网的由来和基本组成。
2.实践基础类课程实践基础课程可以总结为硬件基础和软件基础两个部分。
硬件基础课程,不同的物联网研究方向所设置的课程内容有较大的差别,以物联网(计算机方向)为例,主要有三大组成部分:一是物理实验部分,以电学内容为主;二是电路分析实验部分,结合物理电学实验,帮助学生掌握分析电路的理论和方法;三是嵌入式系统和单片机实验部分,与课程设计相结合,提高学生应用设计的实践能力,为后续物联网实际应用的硬件实现,打下良好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社会委员会和地区委员会提交了《物联网——欧洲行动计划》)。
灭活权---许多芯片应用时均需按规定预设“灭活编 码” 如某公司按欧洲标准生产的传感器芯片:
ALN-9640 (Higgs™3) / ALN-9740 (Higgs™4) "Squiggle®" Inlay 支持协议:EPC Class 1 Gen 2, ISO18000-6C ----芯片:Higgs™-3 全球操作频率为 840 到 960 MHz EPC码:96 Bits, 可扩展到480 Bits 用户内存: 512 Bits 唯一标识编码: 64-bit 访问编码: 32-bit
为让各种对象都具备联网及数据处理能力,芯片微型化 和精准度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在微型化上,利用纳米技 术开发出更细微的机器组件,或创造出新结构与材料, 以应对各种恶劣的应用环境;在精准度方面,微电技术 已有突破性进展,在接收自然界的声、光、震动、温度 等模拟信号后转换为数字信号,再传递给控制器响应的 一连串处理的精准度上提升了许多。
DAMA China 国际数据管理学会中国分会 模型与架构学组 主任 江苏省智慧城市促进会 副会长 江苏省智能建筑学组 委员 江苏省信息中心 研究员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教授(客座)
田景熙
1. 2. 3.
物联网基本概念 物网教学面临的矛盾与需求 《物联网概论》(简称《概论》)的教 学设计 《概论》的教学内容 《概论》教学的难点 交流
4. 5. 6.
2010年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人大第三次会议 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物联网的定义:
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 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 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 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它是在互联网 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
感知层
各层资源标准化建 设的大课题。
标准--- 涉及信息技术、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内容领域; 1、技术领域 RFID---标签信息,“感知”记录,由无线数据网发至后台, 实现对象识别。如EPC体系,现GS1在力推全球标准。 传感器---“感知”前端:获取并处理和变换信息。标准涉 及传感器、信息处理和识别的设计、开发、制造、测试、应 用等对象和领域。 无线网---物品间与人和物间的交流。“感知”的扩散,数据 传输网络。包括各种远近距离无线连接的语音和数据网络技 术。 人工智能---系统模拟人的思维过程和智能行为(如学习、推 理、思考、规划等)的技术。对“感知”内容分析,自动处 理。 云计算---实现对海量“感知”数据的存储、计算。
强调把计算嵌入到环境或日常工具中,让其从 人们的视线中消失,让人们注意的中心回归到 要完成的任务本身 Weiser的思想在90年代后期开始在国际上得到 广泛关注和接受,目前已成一个极具活力和影 响力的研究领域。
log (people per computer)
Number Crunching Data Storage
接入层
由各类有线与无线节点、固定与移动网关组成各种通
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体。可用网络包括互联网、广电网
络、通信网络等。但由感知层采集的大量数据接入,并实 现M2M应用的大规模数据传输时,仍需解决新业务模式对
系统容量、服务质量的特别要求。
处理层(中间件层)
对应图中中间件层,由目录服务、管理U-Web服务、 建模与管理层、内容管理、空间信息管理等组成,实现
分 布 式 管 理 技 术
一、RFID技术
---利用射频信号及其空间耦合和传输特性进行的非接 触双向通信,实现对静止或移动物体的自动识别,并 进行数据交换的一种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系统包括射频标签和识读器两部分。射频标签 悬挂或安装在产品或物体上,由射频识读器读取存储于 标签中的数据。 具有识读距离远(相对于条形码)、识读速度快、不受
感知规模问题:如:智慧城市建设-------大型、特大型城市不 断出现并持续扩张,区/县规模早已超出一座中小型城市。 传统标准能满足城市精准管理? 感知层级问题:街道、社区、居民楼、住户? 感知物件/对象问题:现代城市地下/地表/空间物件大量出 现。如何区别每种对象?
2009年2月,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其应用涉及电网、 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 道等的自动监测与管理。
灭活编码: 32-bit
……
沉默权、启用权、灭活权等目前仍在探讨中,管理亦有难 处。
物-物对话构成新问题:在传感层中,如 M2M为机器间直接对话,交互与操控,使 用的不是ASCII码,如EPC代码等机读标识 与指令,其结果也非向人们呈现的。
这对物联网信息资源体系提出挑战。
传感网层中的信息变化,也传导到上三层 传信息资源体系中。
五、分布式信息管理技术
在物物相联的环境中,每个传感节点都是数据源和处 理点,都有数据库存取、识别、处理、通讯和响应等作业,
需要用分布式信息管理技术来操纵这些节点。
分布式管理系统需要解决的问题
组织上分散而数据需要相互联系 系统单元的自动扩充 均衡负载的需求
系统中数据库的自动结合 系统高可靠性与可用性的保证
1. 2. 3.
4.
5. 6. 7.
舆论炒作和应用迟滞的矛盾 局部供给规模化与社会需求碎片化的矛盾 技术供给分散化与需求一体化的矛盾 法治、技术、安全与管理等的不配套性与 不确定性的矛盾 人-机对话与物-物对话间的矛盾 标准化建设滞后的矛盾 高效率与安全性的矛盾
1.
舆论炒作过热化和应用普及迟滞化的矛盾 物联网与互联网兴起的时代差异 领跑国家状态的差异 领跑企业群体的差异 建设内容的差异 核心应用的差异,等等
对应用层的支持。该层的发展是物联网管理中心、资源
中心、云计算平台、专家系统等对海量信息的智能处理。
应用层
将物联网技术与各类行业应用相结合,实现无所不
在的智能化应用,如物流、安全监测、农业、灾害、危
机管理、军事、医疗护理等。
物联网属信息化领域 信息化: “信息、信息技术、与信息相关 的基础设施”---《信息改变了美国—驱动国家转型的力量》
传统信息资源的层次性、相对性与转换性
信息资源“金字塔”模 型中:
•
三层资源间存在着相 对性与转换性; 相对性与转换性加剧 了物联网系统资源建 设、加工与维护的困 难与复杂性;
•
•
底层传感网的资源, 与顶层应用中的形态 与功能有极大区别。
物联网的理想资源 环境: 三层资源规范、有 序,不同行业与领 域间横向融合; 三层资源纵向整合, 形成统一的资源 “金字塔”;
钱德勒
∴ 《概论》内容应涵盖这三领域
感知密集、交互密集、集成密集与控制密 集的应用领域---如智慧城市建设领域
∴ 《概论》应从应用出发,反映其技术特征、应用行业 各领域知识点。
物联网的涉及的五个关键技术
集中在底层:
射 频 识 别 技 术 无 线 传 感 网 技 术 嵌 入 式 技 术 纳 米 与 微 机 电 技 术
2.
局部供给规模化(如RFID、WSN等)与社会 需求碎片化的矛盾
对比互联网:应用已深入国计民生的各个层面
国计---缺少如电子政务“十三金工程”一类宏观应用的驱 动;
(金卡、金桥、金关、金盾、金质、金水、金宏、金智、金税、金农、 金土…)
民生---缺少如B2B、B2C、C2C、G2B等电子商务全局 性的市场需求与拉动。
4. 法治、技术、标准、安全管理等的不配套 性与不确定性的矛盾
如芯片“沉默权”与“启用权”等,就是法治、技术、标准 与安全的融合体。
(欧洲
行动3:“芯片沉默” 欧盟委员会曾开展有关“芯片沉默权利”技术 和法律层面的辩论,涉及不同用户在使用不同名字表达个人想法时 ,可随时断开其网络。
--- 2009年6月,欧盟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向欧洲议会、欧洲理事会、欧洲经济
2010年4月,工信部前部长李毅中指出:要警惕IBM陷阱。 他指出:通过传感网和互联网的应用,“智慧地球”虽可极大 地提高效率,但美国试图利用其信息网络技术,控制各国的 经济。所以,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必须提高警惕, 不能受制于人。智慧城市的任何应用,均涉及国民经济与社 会发展各领域的基础,国家战略设施,与国家安全休戚相关 。
但:硬件、软件、资源与管理等方面的标准仍处 理落后状态。
分析:信息资源标准
在国际、国家和企业等层面上,新的和传统的信息标准均不 能满足物联网的发展需求。 实例:大量传统信息内容标准落后,仍是“手工+主机”计划 经济时代的产物,无法满足物联网“感知中国”的应用。
典型如:GB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给物联 网在城市应用带来困难; ××(省/市) ××(市) ××(县/区)
上述问题与矛盾,是物联网发展迟滞的部 分原因,市场的切入与突破,是又一根本 原因。
Mark Weiser(1952-1999)的伟大构想
,就已透明地融入人们的生活中的境地。
计算机将最终“消失”,演变为在我们没有意识到其存在时
“这些最具深奥含义的技术将隐形消失, 变成„宁静技术‟,潜移默化地无缝融合 到人们的生活中,直到无法分辨为止”。 ---计算机等智能设备的“普物化”,是 信息化发展的大方向。
从分布式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上看,总体需求应满足 物联网的:智能空间的有效运用(effective use of smart spaces)、不可见性(invisibility)、本地化可 伸缩性(localized scalability)和屏蔽非均衡条件 (masking uneven conditioning)。通过将计算基础结 构嵌入到各种固定与移动物体对象中,一个智能空间 (Smart Space)将两个世界(指移动和固定空间)中的 信息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