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近代史三个选择的必然性
武汉理工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内容整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内容整理1.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后果是什么?答:一、积极作用:(1)政治:①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明清以来的“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中国一步步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潮流之中。
②加速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瓦解。
(2)经济:①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②一些企业家试图以“实业救国”,民族资本主义得以发展起来。
③中国的经济逐渐融入世界。
(3)思想文化:帝国主义的入侵唤醒了一部分中国人,他们为救国图存开始奋斗,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思想文化运动蓬勃发展。
(4)科技:电报、电话、电影等传入中国。
二、消极作用:(1)政治:从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并强迫中国政府与之订立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成为了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并让使一个独立的中国逐渐沦为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
(2)经济: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阻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具体表现:①帝国主义列强根据不平等条约,控制了中国一切重要的通商口岸。
②在经济上中国逐步地形成了对帝国主义资本的依附而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
③资本主义国家一定程度上压制着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资本主义逐渐陷入困境。
(3)思想文化:①西方思想文化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冲击。
②圆明园等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被帝国主义摧毁。
(4)对人民:大量中国人民惨遭杀害,是历史的巨大灾难。
2.如何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答:由于清朝长期闭关锁国,禁锢思想,导致本处于世界先进行列的中国在世界发展的潮流中慢慢落后,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帝国资本主义列强发动了一次次的侵华战争。
无数人民遭受屠杀迫害。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还有《辛丑条约》、《北京条约》、《天津条约》、《望厦条约》等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更让中国丢失香港、澳门、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等大好河山,又加上无数的赔款和财富被掠夺,华夏儿女抬不起头来。
3个选择
中国人民做出“三个选择”的必然性材料92 王仁蓝09021046无论是农民阶级、洋务派、维新派、还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都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脱离实际,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因此,中国人民的“三个选择”是历史的必然。
中国近现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西方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
70年代以后,列强对华侵略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1840年以来,亡国灭种的危机一直威胁着千年古国。
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一代民族精英觉醒:魏源等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洪秀全领导的反清农民起义;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图强”;孙中山的国民革命。
正是他们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为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同仇敌忾,英勇奋斗,前赴后继,拼搏不息,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
反侵略和求民主构成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主题。
但是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封建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领导的戊戌变法和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都没有达到他们的目的。
这说明这些道路在近代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走不通的,中国人民为了救亡图存不得不另辟蹊径,从而创造性地做出了“三个选择”。
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中国特殊社会历史现实的客观要求。
历史事实已经表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自救运动(洋务运动)、改良主义运动(戊戌维新运动)、旧式农民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封建的历史使命。
中国近代史大学论文
颠覆中国命运的三个选择近代的中国,从治经由乱再到治,经历了一个周期的过程,也即所谓“始衷终”的发展变化。
在这种变化中中国人民不断面临着选择,但是从今天的局面看来,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选择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
中国的近代,是一个急剧变化加速发展的过程,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即所谓“亘古未有之巨变”。
这一急剧变化的过程,应该有其转捩点。
这一转捩点,或其变化的枢纽,到底是在什么时候?在当时经过长期的艰苦、艰苦的探索之后,中国的先进分子走上了马克思主义所指引的道路,十月革命更是推动了中国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随着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逐步传播,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共产党诞生了。
由此看来,着三个选择是历史趋势所产生的,是顺应规律的。
高山大河见证了历史的风狂雨落,历史纪传则记载下了祖国成长的历程。
翻开《晚清血泪》《中国近代史》那历史的一幕幕尽展现在眼前。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饱受屈辱的历史。
鸦片战争等战争使祖国饱受沧桑。
《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使人民生活的水深火热。
孱弱的祖国在当时饱受欺凌。
经过了一个世纪的英勇斗争,为了中国的崛起,无数先烈为民族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
无数英雄的伟大精神,见证了祖国繁荣兴衰的历史。
1949年10月1日,一个新的中国站起来了!虽然有着血雨腥风,但终于结束了那些阴霾岁月,苦难和伤痛都已成为过去。
中华民族彻底结束了屈辱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之初,生活困苦,经济落后,国家百废待兴。
但政府和人民并没有畏缩,而是勇往直前,努力建设,发展。
虽然走过不少弯路,但是在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下,中国终于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对资本主义作过分析论证。
列宁曾经说过: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也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垂死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到了196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人更在分析国际形势时提出:“尽管国际形势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曲折和反复,但是,帝国主义走向全面崩溃,社会主义走向全世界胜利的总趋势,是改变不了的。
中国近代的历史和人民为什么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他们是怎样做出的选择?回顾近代史,我们不禁会有这样一个好奇的心态,想细致的了解我们的祖国近代史,了解我们当时人民的思想,体会他们的努力为我们祖国后代造福的腾腾热血。
所以我们更应该要了解我们中国近代的历史和人民为什么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他们是怎样做出的选择!一、近代的历史和人民为什么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其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契机。
其二,近代中国所面临的现实以及中国人的“双重超越”理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其三,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逻辑与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相类似。
其四,中国特色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内在的生机与活力。
其五,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
随着中国的发展,本土文化意识的回归也越来越强烈。
可以看出,中国的现代化不能没有马克思主义。
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就少了现代化的标尺,就失去了现代化的目标和方向。
同样,中国的现代化也不能没有本土文化。
抛弃本土文化,马克思主义就失去了内在的生机和活力,中国的现代化也终将不可能实现。
至于二者孰主孰副,我们大可把视野放的长远一些,历史和人民会决定它的走向。
党。
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确立的历史必然性。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这样两项根本性的历史任务,而这两项任务是互相关联着的。
只有首先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使中国走向繁荣富强开辟道路。
在中国,只有能够把这两项历史任务自觉地担当起来,带领人民为此而进行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政治力量,才能成为中国人民的合格的领导者。
中国共产党作为最先进的阶级----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一个具有革命的彻底性和政治上远见卓识的党。
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通晓社会发展的规律。
这个理论一旦同中国的实际系统地、正确地结合起来,就成了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
近现代史三个选择问题期末开卷考试重要参考资料.
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一、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决定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19世纪西方列强逐步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再加上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极大的冲击了地主阶级的统治,为了维护自已的统治,地主阶级兴起了以“自强,求福”的洋务运动,同时一部分资产阶级试图通过清政府统治发起维新运动各和平救国。
但是由于洋务运动一开始就是由清政府兴起代表着大地主阶级的利举益。
具有封建性,对西方列强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以及管理的上的腐朽,注定要失败。
而维新运动从根本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认抱有幻想,又脱离人民群众,所以也只是昙花一现。
通过以上可以看出地主阶级和资本主义和平演变方式是不能彻底达到救国救民的目的的。
辛丑条约的签定使清政府的朝庭成了洋人的朝庭,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成立了中国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同盟会,通过革命的手段推翻了封建君主专治制度。
但是由于他们的软弱性,只是推翻了一个朝庭并没有改变中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由其是辛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共和国的方案不能救中国,只能再谋求新的出路。
二、在新文化运动中,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产生了怀疑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已经比较充分地暴露出来;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端形式的进一步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矛盾;中国人学习西方一直在碰壁,给中国人民极大的刺激,从而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更大的怀疑。
这就为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土壤,再加上中国在巴黎外交失败,更是产生了避害意识,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方案。
三、十月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十月革命使中国人民看到民族解放希望。
中国人民正当在苦闷中摸索,在黑暗中奋斗,新文化运动与西方文明危机发生碰撞的时候,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左右碰壁的知识分子忽然发现,高于资本主义文明的第三种文明就是马克思主义,就是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的先进分子怎样选择的马克思主义自1840年开始,中国逐渐沦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民族灭亡的危险促使中国的先进分子向西方寻求真理,幻想通过资本主义的发展来富强中国。
中国近代史纲要三个选择分析
(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运动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在中国成立工人阶级政党,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在1921年,这些条件基本上具备了。
主要是:第一,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为建党提供了阶级基础。
第二,十月革命后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建党提供了思想条件。
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第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为建党提供了组织准备。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结果。
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来领导中国革命,已成为中国最先进的分子的共同要求。
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20年代的成立,不是偶然的,而有着必然性。
(三)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及其伟大意义中国共产党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成立的。
一方面,它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国际修正主义遭到破产之后。
它所接受的,是没有被修正主义阉割的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列宁主义,是在斗争中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划清了界限的科学社会主义。
这就是说,党的思想基础是好的。
另一方面,它是在半殖民地中国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
中国工人阶级中,不存在欧洲那种工人贵族阶层,没有社会改良主义的基础。
而且在半殖民地的中国,工人阶级根本不可能进行和平的议会斗争,他们很少有可能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产生幻想。
这就是说,党的阶级基础是好的。
这些条件,使得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基础的新型的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这是对党的发展起长远的积极作用的。
不过,中国共产党成立时,也有特殊的困难条件。
一方面,在当时的中国,工人阶级的人数不多,又比较年轻,在党内,出身于小资产阶级成分的党员更占有相当大的数量。
因此,新生的中国共产党不能不受到小资产阶级思想的严重影响。
另一方面,它是在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情况复杂、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自己的活动的。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三个选择”问题的若干思考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三个选择”问题的若干思考摘要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就要使广大学生深刻领会“三个选择”,即“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要讲好讲深讲透“三个选择”,需要在三个方面着力,即:历史和人民是怎样进行选择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本身是什么;历史和人民为什么会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
关键词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今年春季开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
《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规定,“纲要”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简单地说,其核心就是“两个了解”、“三个选择”。
这门课程突出的意义是通过讲授中国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使大学生深刻认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读懂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强化国情和责任意识,从而在当今和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过程中,理性地将个人的志向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实现青年成材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机统一。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讲好讲深讲透“三个选择”,需要在三个方面着力,即:一是历史和人民怎样进行选择的: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本身是什么;三是历史和人民为什么会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
以下结合这些问题的思考,提出一些想法。
第一,“三个选择”既不是从理论上总结出来的结论,也不是主观上的一厢情愿,而是在历史实践中发生的事实,是中华民族曾经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
中华民族曾经在长达两千余年的时间里始终处于先进水平而领跑世界。
这段曾经辉煌的历史中,虽然也不断地经历着朝代变迁、皇位轮替以及相应而来的社会动荡,但在思想、制度和政治方面却始终不存在着重新选择的危机。
关于我对”三个选择“的认识
关于“三个选择”的认识历史文化学院旅游管理2013042044 施素雅最早接触到“中国共产党”这个词是儿时听过的一首红歌里,它这样唱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只是当时年幼,未能理解其深意。
再大一些的时候,它出现在课本中“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的执政党。
”老师解释说这句话表明共产党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一是必须拥有相当规模的工人阶级队伍,且他们不断地为本阶级的利益而斗争,形成一定规模的工人运动,这是阶级基础。
二是必须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使工人阶级接受并掌握了为自身解放而斗争的理论武器,这是中国共产党产生的思想基础。
那么中国共产党是否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呢?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中国的工人阶级队伍已有一定的规模,且工人运动也有了初步的发展。
我要重点谈第二点,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已经广泛传播起来。
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产生之前,几乎没有完整而科学的革命理论.从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农民领袖洪秀全和洪仁轩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救国方案;再到资产阶级改革家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救国;最后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救国方案,都不能救中国。
于是马列主义就在这个时候悄悄潜入了。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政权掌握在哪一个阶级手里,这一点是决定一切的。
革命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是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阶级手中。
----摘自马列主义理论无产阶级革命是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进行的。
无产阶级政党的成熟与否,决定着革命的成败。
无产阶级政党成熟的重要标志,就在于能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善于掌握革命的规律,正确估计革命形势制定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很好的教育、动员、组织和领导群众,不失时机地夺取革命的胜利。
----摘自马列主义革命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经过一百多年来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经验,已被证实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三个选择”的思考题
思考题:一、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进程中,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1、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面临的历史任务。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长足发展而中国封建社会的腐败落后。
鸦片战争后,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即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
而争取民族和独立和人民解放是首要任务。
2、近代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改良和革命道路都不能解决中国面临的两大任务。
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各阶级的仁人志士,为解决此任务进行了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斗争。
但地主阶级企图继续维护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甚至还与帝国主义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因此他们不可能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
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纲和社会改革方案,甚至走向他们理想的对立面,最终被封建主义所吞噬。
民族资产阶级人数少,经济实力不强,与外国资本主义与本国封建主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他们对革命具有妥协性和软弱性,不可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致使革命最终失败。
3、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的产物。
无产阶级虽人数不多,却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者。
他们革命性最强,而且最有组织纪律性,与农民有着天然联系,因此是近代最革命的阶级。
五四运动标志着她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而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决定了无产阶级也必须承担起革命的领导责任。
为此,一些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道路,终于在1921年7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
4、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中国共产党一成立,中国革命就展现出新的面貌。
她1922年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
开始采取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采取过的也不可能的群众路线的革命方法。
结合近代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历程,说明中国人为什么做出了“三个选择”?
结合近代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历程,说明中国人为什么做出了
“三个选择”?
题目:结合近代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历程,说明中国人为什么做出了“三个选择”?(说明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答题要点:
第一部分背景为什么要进行探索近代中国的性质、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上编综述)
第二部分探索国家出路的历程的史实
两种答法
(一)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以来向西方学习的主要活动、教训)
地主阶级改革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P38)
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P30)
农民阶级洪仁玕《资政新篇》(P43)
洋务派李鸿章中体西用(P49)
维新派康有为君主立宪(P55)
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P73)
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抗日战争时期全面抗战路线(第六章)
解放战争时期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的命运(中篇综述、第七章)(二)
器物(科学技术)地主阶级改革派鸦片战争时期“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运动时期“中体西用”
制度资产阶级改良派维新运动君主立宪制
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文化(观念形态上的革命)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
近代史纲要神器
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 “三个选择”是内在统一的,是一个整体,不可割裂。马 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解放的思想武器,也就是中国共产党 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共产主义,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 的先锋队,他的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它的目标就是 走社会主义道路、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是马克 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也 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才能存在和发展,离开共 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本。" 三个选择"虽然是一个整体,但由于它们之间也有内涵的 不同,且存在着时间的先后和不同的逻辑发展进程,也可 以分开阐述。
Copyright by dyh 2007. 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编
4、当时的国际环境也必然要求中国 走社会主义道路。
• 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离不开世 界无产阶级的支持和帮助,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同样离不开 世界无产阶级的支持和帮助。 •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进行封锁、孤立、 敌视的政策,企图扼杀新生的无产阶级革命政权,中国为 捍卫国家主权和尊严,进行了抗美援朝,这自然导致中国 外交一边倒,倒向苏联,寻求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 并开始全面向苏联学习,以苏联为榜样,这样选择苏联式 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会主义是很自然的了。 • 而且建国后,苏联也一直对中国政策的走向充满疑虑,担 心所谓的第二个铁托,为表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诚意,中 国旗帜鲜明地走社会主义道路,也是符合历史逻辑的。
Copyright by dyh 2007. 1.
武汉理工大学近代史三个选择的必然性
1.历史和人民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尽管是一种剥削劳动人民的制度,但以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毕竟是一种历史进步,一些国家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确实走向了富强。
可是,为什么在近代中国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道路总是行不通?为什么不能通过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去完成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为什么中国人民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其中深刻的原因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要从中国社会具体的历史条件来说明。
从历史发展看,中国之所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至少有这样三点原因:一是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状况不允许走资本主义道路。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从19世纪下半期开始萌芽,但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始终没有发展为独立的力量。
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未完全断绝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联系,在政治上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和力量,他们所具有的软弱性、动摇性,决定了没有彻底推翻封建统治、推翻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能力,只能依附于国际资本主义来寻求生存和发展。
中国没能发展成独立的完全的资本主义社会,这种状况并没有因国民党的执政而改变。
国民党取得政权后,既没有兑现它所许诺的“平均地权”,也没实现它所声称的“发展民族工商业”,倒是依附于帝国主义、具有封建性的官僚资本和“四大家族”聚敛了大量财富,使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对国民党政权的完全失望,使中国的普通民众和知识界坚定地站在了中国共产党一边。
民主党派纷纷明确表态支持中国共产党改造旧中国、开辟新道路的政治、经济主张。
甚至连主张第三条道路的知识分子也不反对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
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得到了工农大众的支持,得到了知识分子的赞同,得到了各民主党派的拥护。
二是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的新特点促使中国人民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正处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中国要完成近代以来两大历史任务,实现自己的发展,必须摆脱帝国主义的束缚,必须同时代进步潮流相适应。
武汉大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答题)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任务及其相互关系?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2“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提出及影响。
3、近代中国所进行的反侵略斗争具有什么意义?4、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1、为什么《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是难以实现的?2、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3、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4、戊戌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与守旧派争论的内容有哪些方面?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是什么?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1、资产阶级革命派关于中国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的认识有哪些?2、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3、武昌首义的过程是什么?4、辛亥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是什么?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的成立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1、国际环境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是什么?2、为什么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3、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能够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4、中国资产阶级分哪两部分?他们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经济和政治状况如何?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1、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是什么?2、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3、为什么说共产党成立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变”?4、第一次国共合作有哪些积极的结果?并说明之。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1、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基本内容是什么?2、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出现了哪三次“左”倾错误?这期间为什么会连续出现这些“左”倾错误?3、遵义会议的内容和历史意义是什么?4、“长征精神”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为什么是这些内容?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卢沟桥事变的内容及其影响是什么?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3、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4、世界反法西斯人民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贡献有哪些?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1、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什么?2、什么叫第二条战线?3、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的内容是什么?4、、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5、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6、第三条道路在中国为什么行不通?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综述辉煌的历史征程1、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2、“三反”和“五反”运动的基本内容是什么?3、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完成以后我国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是什么?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1、为什么说没收官僚资本具有双重革命的性质?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是什么?3、什么叫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在中国有哪些表现形式?4、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5、为什么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和最深刻的社会变革?附综合题:1、近现代历史以来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影响及其评价。
试论近代中国人民“三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
试论近代中国人民“三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摘要】本文主要从“在近代挽救民族危亡的过程中,中国人民为什么会做此三个选择--‘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三个方面阐述,为我们“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更坚定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一点借鉴,并对有关问题作一些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三个选择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在步入了21世纪的近十年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继续展现出她的巨大潜力。
社会主义制度在除弊创新中自我完善和发展,国家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与此同时,一些隐藏已久的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
社会贫富差距,部分人人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缺失,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诸多的阻碍。
回顾过去,伟大的中国人民在祖国为难之时所作出的一次又一次的正确的历史选择给国家兴旺带来了新的契机。
如今,在探讨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过程中,如何继续坚定我们的选择不动摇并且使之与新的社会状况相适应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过去加以思索。
一、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一)主观方面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任何一个政党想要在历史的舞台上站稳,关键取决于它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取决于人民群众对这种作用的认可程度。
近代以来,中国无数的阶层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但是均以失败告终。
1921年,当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中国的革命道路焕然一新了。
中共的成立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人民有了可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保证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人类社会是按照历史的规律前进的。
人民之所以信任和拥护我们党,历史之所以选择我们党,最根本的就在于党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坚持不断地加强党风和廉政建设,做到忠实地代表人民的利益;在于我们党在关系中华民族命运和前途的每一个关键时刻、每一个重大关头,始终能够把握历史大势、顺应时代潮流,站在时代的前列,依靠并带领人民,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
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作者: 郭国祥;喻越
作者机构: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出版物刊名: 毛泽东思想研究
页码: 98-106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5期
主题词: 马克思主义;近代中国;双重超越;五四时期
摘要:近代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有其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为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教训和因由,近代中国思想启蒙运动的发展为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基础,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双重超越"的理想和情怀为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深沉的思想动力,十月革命的胜利为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契机,五四时期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为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坚实的阶级载体,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高度契合,成为了中国人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深层文化根源,而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革命性、人民性和实践性是历史和人民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动因。
论述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三大选择”的必然性与进步性
论述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三大选择”的必然性与进步性历史和人民为什么要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换句话说,中国人民进行的这三大选择有什么必然性与进步性吗?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事实表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期待着新的社会力量寻求先进理论。
这时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而五四运动促进了其在中国的传播和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应运而生,所以这种全新的社会力量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础是必然的。
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为这个情况表明,它能够胜利地担当起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责任。
选择社会主义的必然性: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不适合中国国情,不符合中国人民的意志,不为中国人民所欢迎.也是是中国国内封建势力所不允许的。
总之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从根本上决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中国的正确政策及其领导的中国革命的不断胜利,促使民族资产阶级放弃了“第三条道路”。
资产阶级的共和国让位于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选择社会主义的进步性: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领导下,以最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能最大限度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消灭了剥削,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肩负起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历史使命。
在长期的艰苦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开创了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辉煌事业。
中国人民正是从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造的惊天动地伟业中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正确方向,符合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
以史实说明近代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以史实说明近代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第一篇:以史实说明近代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以史实说明近代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近代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历史的选择。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这种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晚清时康有为、梁启超等发动的戊戌变法运动有可能引导中国走向资本主义社会,但是戊戌维新未能成功。
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是近代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有可能通过推翻清政府把中国引导到资本主义社会,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辛亥革命后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国家分裂,人民涂炭。
五四运动后,国家情势发生很大变化,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在中国迅速传播开来。
1921年,中国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逐渐主导了中国革命的方向。
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一向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号召,鼓舞着广大人民。
1929年—1933年,由美国引起的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深陷经济、政治、信仰灾难的恐慌之中,资本主义的吸引力在危机中不断下降。
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辉煌成绩,社会主义的影响力迅速彰显。
在经济危机打击下,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华经济掠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民族危机促使人们寻找新的出路。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大多对苏联社会主义表达了好感,将苏联的成功归因于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和马克思主义。
知识界中不少人表达了对社会主义的热切追求,社会主义思想由此达到高潮。
1944年国民党军队在豫湘桂战役中大溃败,引起大后方知识界、工业界人士对国民党政府执政能力的怀疑。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悍然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内战,使期望和平的人民和知识界更加坚定地站在了中国共产党一边。
民主党派纷纷明确表态支持中共的政治、经济主张。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得到了工农大众的支持,得到了知识分子的理解,得到了民主党派的拥护。
近代史论文
历史与人民共同的选择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对我国的近代历史有了更近一步的认识,也懂得的了中国近代的三个选择,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在特定时期的最佳选择。
作为一个当代的大学生,祖国的未来建设的重担将由我们挑起,祖国的希望将由我们承载,所以了解我国当前的国情和往昔的历史是十分必要的。
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我们责无旁贷。
在祖国的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曾做过三个伟大而又正确的选择,选择马克思主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奠定了中国走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证明了农民阶级领导的革命不能救中国;洋务运动,百日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了不触动封建统治根基的改良运动不能救中国;五四运动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不能救中国,所以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实践和历史必然的结果,是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长期探索的结果。
新文化运动是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热潮,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先进的知识分子成为了的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马克思主义者,加上他们的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渐地被大众人们所接受。
在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发展成为了“毛泽东思想”,否定了城市包围农村的策略,根据具体的情况与多年来跟国民党和日本人的交锋,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这一伟大创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历史表明,选择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抉择。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相信大家对这首歌并不陌生吧!没错,是共产党成立了新中国,但是没有广大人们群众的支持,共产党早已被国民党消灭了;所以共产党和人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共产党与人们同甘共苦,共产党的胜利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很得民心,他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饱受灾难的普通百姓提出了明确的奋斗目标。
近代史补充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
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一)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寻求和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地主阶级改革派、农民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先后提出各自的救国主张,但均告破产。
中国依然是处于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愈加严峻。
十月革命后,先进的中国人放弃了对西方资产阶级理论的追求,转而以苏俄为师为友,开始接触、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并最终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解决中国问题。
这是他们长期以来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屡屡碰壁而改弦更张的必然性结果。
(二)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和它满足当时中国对革命理论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高度的革命性和科学性,其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马克思主义的特点是它彻底的人民性和对暴力革命给予充分的重视,这恰恰满足了中国由其“特殊国情”决定的“特殊需要”,使它能够指导中国人民战胜强大的革命对象和完成艰巨的革命任务。
(三)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和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为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
到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产业工人人数达到200多万人。
五四前后,中国工人阶级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也离不开工人阶级这一物质力量,二者在起先锋和桥梁作用的先进知识分子的连接下实现了正确的有机结合,从而为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
(四)特定国际环境的双向刺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怀疑和失望和帝国主义的背信弃义,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俄国政府对中国采取的平等外交政策,二者形成鲜明对比,促使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由信奉西方民主主义转而信仰马克思主义。
(五)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话语在表层上有不同程度的契合,是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心理因素。
首先,以国家为本位的群体意识与集体主义的关联。
其次,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思想政治化和学术伦理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阶级性(政治性)和实践性(实用性)的共振。
武汉理工大学 《近代史纲要》复习大纲
2012年-2013年第一学期《纲要》复习大纲
1、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形成。
(起点、初步形成、完全形成)
2、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影响。
3、天平天国的纲领、历史意义。
4、洋务运动的性质、指导思想、评价。
5、辛亥革命的性质、历史意义。
6、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作用。
7、新文化运动性质、内容、影响。
8、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开端。
9、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形成、政治基础、历史意义。
10、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内容、意义。
11、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历程、意义
1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意义。
13、抗日战争中两个战场的地位和作用,及相互关系。
14、抗战胜利的原因及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15、抗战胜利后,南京政府的溃败原因。
16、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17、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特点。
18、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9、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内容、意义。
20、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纲要教研室准备在17周的周四下午于新一录像室举行演讲比赛,在10个任课教师的课堂上挑选10个学生,每个老师选一个。
演讲题目不限,主题围绕着中国近现代史的有关人物或事件。
学生自己选题,每人不超过20分钟。
学生做好ppt,评分时占比较大的比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历史和人民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尽管是一种剥削劳动人民的制度,但以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毕竟是一种历史进步,一些国家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确实走向了富强。
可是,为什么在近代中国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道路总是行不通?为什么不能通过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去完成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为什么中国人民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其中深刻的原因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要从中国社会具体的历史条件来说明。
从历史发展看,中国之所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至少有这样三点原因:一是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状况不允许走资本主义道路。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从19世纪下半期开始萌芽,但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始终没有发展为独立的力量。
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未完全断绝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联系,在政治上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和力量,他们所具有的软弱性、动摇性,决定了没有彻底推翻封建统治、推翻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能力,只能依附于国际资本主义来寻求生存和发展。
中国没能发展成独立的完全的资本主义社会,这种状况并没有因国民党的执政而改变。
国民党取得政权后,既没有兑现它所许诺的“平均地权”,也没实现它所声称的“发展民族工商业”,倒是依附于帝国主义、具有封建性的官僚资本和“四大家族”聚敛了大量财富,使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对国民党政权的完全失望,使中国的普通民众和知识界坚定地站在了中国共产党一边。
民主党派纷纷明确表态支持中国共产党改造旧中国、开辟新道路的政治、经济主张。
甚至连主张第三条道路的知识分子也不反对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
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得到了工农大众的支持,得到了知识分子的赞同,得到了各民主党派的拥护。
二是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的新特点促使中国人民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正处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中国要完成近代以来两大历史任务,实现自己的发展,必须摆脱帝国主义的束缚,必须同时代进步潮流相适应。
毛泽东同志指出:“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
”它们的目的,就是要占领中国的市场,掠夺中国的资源,使中国保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状况。
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决定了中国要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20世纪30年代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引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政治、信仰恐慌,使得资本主义的吸引力不断下降。
而当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蒸蒸日上,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
在经济危机打击下,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华经济掠夺,日本更是悍然发动侵华战争。
民族危机促使人们寻找新的出路。
社会主义苏联为中国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制度选择和新的社会样板。
中国知识分子大多把苏联的成功归因于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和马克思主义,因此,走俄国人的路,成为许多先进分子的共识。
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影响力迅速扩大,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成为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三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决定了中国必然走社会主义道路。
完成中国近代以来的两大历史任务,首要的是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从中国社会各个阶级、阶层的特性来看,农民阶级是民主革命的最大力量,但由于他们的经济和文化条件而带有分散性和某些落后性;民族资产阶级有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强烈愿望,但由于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和能力;工人阶级是中国最先进、最革命、最有组织性的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天然领导阶级。
因此,中国的民主革命只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理所当然地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
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而没有其他哪个政治力量能够提出正确的纲领,团结一切进步力量,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问题,解决中国实现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问题。
无产阶级作为领导阶级、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者,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后,必然要把这一革命引向社会主义方向。
正如毛泽东同志说:在这两个阶段中间,“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
这就决定了中国必然走社会主义道路。
由上述情况可知,中国没有走资本主义道路,而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不是由哪一个政党、哪一部分人的主观意愿所决定的,而是中国人民包括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其他社会阶层人士共同作出的选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答案二: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就已经成为先进的中国人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他们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试图按图索骥,依照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来改造中国,把中国富强的希望寄托于实行和发展资本主义。
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到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以至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国民党也曾在大陆搞资本主义,最后留下的是一个四分五裂、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使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历史以其血的代价告诉我们,在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
一方面,封建主义不愿意走资本主义道路。
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达两、三千年,在中国形成了世界上最完备也最顽固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
虽然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封建势力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不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在近代中国,封建势力还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压迫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势力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
毛泽东同志曾说:“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
”同时,也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
”它们的目的,就是要占领中国的市场,掠夺中国的资源,使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并以其强大的经济势力排除和压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
它们决不允许中国发展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
而中国的资产阶级也不具备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由于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由于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未完全断绝经济上的联系,所以,他们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更没有推翻封建统治,推翻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能力,只有完全依附于国际资本主义才能得以生存、发展。
因而,靠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中国最终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封建主义旧统治又延续不下去。
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正当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感困惑的时候,十月革命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中国新的出路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人民选择了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这一历史性的选择,是中国人民历尽千辛万苦才找到的,是中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当时的出路有三条:一是限制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走资本主义道路;二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互不相干,长期平行发展;三是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走社会主义道路。
在这三条道路中,中国的近代历史已经表明,第一条道路走不通;第二条道路实际上也行不通,不是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就是资本主义战胜社会主义,二者之间没有调和的余地;惟有第三条道路,才符合中国的国情,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这一社会发展的规律,而且新民主主义革命也为中国人民选择这条道路奠定了基础。
在政治上,我们已经掌握了国家政权,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巩固和加强了工农联盟。
在经济上,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转化为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我们已经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为实现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创造了最重要的条件。
因此,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
总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巩固和发展,体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一百多年来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得出的必然结论。
所以,邓小平同志指出:“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国现在还会是四分五裂,没有独立,也没有统一。
”二、正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有着无比的优越性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是针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而产生的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
现实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第一,社会主义的产生,彻底改变了人民群众受压迫受剥削的社会地位,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保证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一切爱国人士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权力和他们的民主权利。
第二,社会主义不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而主要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解决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第三,社会主义提倡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不断扩大社会福利,实现社会平等,避免两极分化。
第四,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在对内剥削、对外掠夺的基础上,并用低价商品摧毁弱小国家的民族企业,用坚船利炮把它们变为自己的附属,尤其是对第三世界国家实行不等价交换。
而我们的社会主义,主要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通过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
当然,由于社会主义目前还处于实践阶段,我们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上述认识,还是十分传统的,是不全面的、肤浅的。
随着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对其优越性必将会有新的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要想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正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我们必须基于以下前提:1、由于社会主义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因此,对其优越性的理解我们不可能是“先知先觉”,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对其进行全面的描述,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去体验、去总结。
2、衡量和比较哪一个社会制度优越,决不能离开具体国家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片面地从现有的经济发展程度来看,而应当主要看它是不是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生产关系是否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人民的地位和生活是否得到改善。
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这些方面是资本主义制度远远无法比拟的。
虽然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程度和科技水平,一般比社会主义国家要高,这是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各自发展的基础和起点不同所造成的,决不是有的人所说的是由于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