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土地的誓言》设计-教学教案

合集下载

土地的誓言教案优秀5篇

土地的誓言教案优秀5篇

土地的誓言教案优秀5篇土地的誓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3、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

4、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家乡,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精彩的段落和语句。

教学难点: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方式: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导语:首先请大家听一首歌曲《松花江上》,同学们听过歌曲有何感受?听过歌曲后,歌声中那段令人悲痛的历史再现眼前,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家乡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十四年。

再来欣赏一组图片:面对国土的沦陷,试想,对于东北大地,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境。

二、介绍背景及作者: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

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端木蕻良(1912—1996),辽宁省昌图县人,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三、订正字音:端木蕻良炽痛胸膛喷涌泛滥白桦林嗥鸣山涧斑斓碾丰饶污秽谰语怪诞亘古默契田垄蚱蜢镐头四、尝试有感情地朗诵你喜欢的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要求:1、标出你有疑问的字词和语句。

2、标出你喜欢和深受感动的语句。

五、整体感知:1、主要内容: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本文的结构内容看似复杂,实则线索清晰,结果简单。

两段文字一气呵成。

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在结构上有如双峰对峙,又婉若对仗工整的一副长联。

教案(详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土地的誓言

教案(详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土地的誓言

教案(详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土地的誓言执教对象:初中七年级学生执教者:[李老师]教材版本: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单元主题:第一单元课文名称:《土地的誓言》一、教材分析《土地的誓言》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它选自作家端木蕻良的作品。

文章通过作者对东北黑土地的深情回忆,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感以及对故土的深切怀念。

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感情真挚热烈,充分展现了作者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和热爱。

该文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承载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此外,《土地的誓言》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具有积极作用。

二、学情分析针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早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但同时注意力容易分散。

在学习方面,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阅读能力,能够理解较为简单的文学作品,但对于深层次的文化背景知识可能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并适当补充相关背景资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此外,考虑到当前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少年与自然界的接触相对较少,可能对于“土地”这一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刻。

因此,在讲解时应结合实际情况,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不同类型的土壤及农作物生长过程,增强直观感受,从而加深学生对于土地重要性的认知。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掌握本文中的生字词及其用法。

o能够流利地朗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o学习并模仿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o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章结构特点。

o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与其他描写家乡的文章进行对比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o感受作者对故乡土地深厚的感情,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o增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设计(优秀3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设计(优秀3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设计(优秀3篇)土地的誓言优秀教案篇一教材与学情分析:《土地的誓言》是东北作家端木蕻良写于1941年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的强烈思念之情。

调子是悲怆的。

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根本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但他们有着朴素的情感,也有丰富敏感的心灵。

教学中应努力唤起其内心的情感,进入情境学习。

对于文章的创作背景和作者,通常由教师讲解,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在21世纪的信息社会,网络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角落,我们教学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本课将实验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当堂检索。

教学创意: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由教师指导,自主获取知识,扩展课堂教学;配以音乐感染学生。

教学结构:情境导入——整体感知——品味精彩语句——扩展思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2、体会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能力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难点: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教学仪器与媒体:投影仪、计算机lanstar教学软件、录音机等。

教学过程与方法:一、情境导入1、导语2、学生上网检索有关背景和作者的资料二、整体感知1、范读2、学生自读三、品读精彩语句1、学生朗读并互相评价2、揣摩特殊词语的用法(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请再看这样一个句子“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3)学生讨论后学法总结指导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

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从以下两方面求解:A、明确该词的本意;B、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含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土地誓言的基本概念。土地誓言是对土地的尊重和保护的承诺。(详细解释概念)。它是我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表现,体现了我们对资源的珍惜。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土地誓言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环境问题。
(2)学会运用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对土地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珍惜资源的价值观。
4.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短语,分析课文结构。
5.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誓言》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生词、短语,理解课文大意。
(2)分析课文结构,了解土地誓言的含义。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土地、珍惜资源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土地的誓言》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土地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通过引导他们思考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他们能够更好地体会到土地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我觉得这种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也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我尝试用生动的案例和具体的实验操作来解释土地誓言的概念,让学生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土地保护的重要性。我发现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他们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也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
3.文化传承与理解: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3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3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精选3篇(一)教案要包含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评估方法。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土地的誓言》的主要内容,了解诗人对土地的热爱和誓言。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词汇。

3. 培养学生对土地的情感与责任感,激发其爱国情怀和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 学习并掌握生词和词汇。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土地的情感与责任感。

2. 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过程:1. 导入 (5分钟):- 通过简单的问题或图片,引起学生对土地的思考和关注。

2. 预读 (10分钟):- 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了解整体内容和结构。

- 引导学生根据标题和插图,预测课文内容和主题。

3. 理解与解读 (20分钟):- 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 解读课文中的生词和词汇,并进行词义理解。

- 分组合作,回答课文中的问题,讨论课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4. 情感与态度培养 (10分钟):- 分组合作,讨论地球的重要性以及人类与土地的关系。

- 引导学生思考并表达对土地的热爱和责任感。

5. 拓展延伸 (1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何保护土地和环境。

- 分组进行小组设计环保宣传活动的讨论和展示。

6. 总结回顾 (5分钟):- 小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 引导学生思考所学内容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

教学方法:1.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或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辨能力。

2. 朗读训练:通过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语感培养。

3. 问答互动: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度。

教学资源:1. 完整的《土地的誓言》课文。

2. 教学投影仪或黑板、粉笔。

评估方法:1. 学生课后写读后感,表达对土地的情感和思考。

2. 小组设计的环保宣传活动的有效性和实施方案评估。

《土地的誓言》教案四篇

《土地的誓言》教案四篇

《土地的誓言》教案四篇《土地的誓言》教案篇1【学习目标】1.扎实字词,增加词汇积累。

2.品味__蕴藏的复杂情感。

3.揣摩、品味__具有激情的语言。

4. 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习重点】作者情感的把握。

【学习难点】揣摩、品味__具有激情的语言。

【课前准备】发放预习任务单,学生在此指导下进行预习。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师: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感受着腔腔爱国心。

其实,记住每一个国耻日也是我们爱国的表现。

在我国的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日子。

(幻灯片投示)2.投示:1931.9.18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历史上的九·一八事变.1931年9 月18日,日本侵略者炸毁南满铁路,挑起事端,并于当晚10点20分突袭东北军北营驻军,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3.(播放图片)师:“九一八事变”,使东北辽阔美丽的江山沃土尽陷日军铁蹄之下,一时民生凋蔽,四野荒芜,沦亡是他们唯一的选择,无数百姓为免遭日军的蹂躏而逃离家园。

十年之后的1941年,也就是“九一八事变”过去整整十周年之际,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外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

作家端木蕻良怀着痛失家园,渴念故土的强烈感情写下了这篇激情澎湃、感人肺腑的__。

板书: 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二、预习交流,自学生疑1.作者简介学生交流,教师归纳: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辽宁省昌图县人,现代作家,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

补充笔名由来。

三、整体感知,师生释疑听读课文,思考感知:1.关注重点字词。

2.认真体会,你发现文中都蕴涵着哪些情感?(注意教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学生听录音感知,之后进行交流。

1.字词检测字词检查A读准字音1)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2)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富有激情的语言。

2、领悟并学习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新课古老的东方有一片美丽的土地,他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

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在1931年9月18日的那天,被烙上了灾难和耻辱的印痕。

日寇的铁蹄揭开了这场悲剧的序幕,从那一天起,某某、东北三省乃至中华民族,经历了长达14年的苦难与抗争。

1941年9月18日,一位流浪在关内东北的作家端木洪亮,遥望着生他养他的家乡,找寻着北方的大熊星座,他满怀悲愤和思念,写下了激情飞扬的文章,那就是土地的誓言下面先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朗读触摸语言、走进课文,在听读的过程中,请大家圈画出最能扣动你心弦的语句二、初读,感知誓言:1、听X读学生勾画(7分钟)2、师:哪些语句深深感动了你?3、生:谈论打动自己的语句。

为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三、研读,品味誓言(一)研读第一段1、让学生快速在第一段,找出描写土地的语句学生回答2、生放声朗读这一段,思考:这是一片什么样的土地呢?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3、生:学生评说,教师整理:①这是一方美丽的土地,表现在“碧绿的白桦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描绘出作者多姿多彩的故乡,令人喜爱②这是一方富饶的土地,表现在“黑色的土地”“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金块”可见作者的故乡土地肥沃、资源丰富③这是一方广袤的土地,表现在“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可见作者故乡广阔无垠,一望千里④这是一方神奇的土地,表现在“孤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故乡充满了神秘色彩⑤这是一方和谐的土地,表现在山雕、鹿群、马儿在奔跑,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和谐社会富饶的、美丽的、神奇的、生机勃勃的土地(教师板书)4、家乡的土地是如此的美丽、丰饶、神秘,作者的内心对她充满了赞美和依恋之情。

体会一下,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学生评说,教师整理:①应该用自豪的语气,读出对故乡的热爱和赞美②应该用喜悦激昂的语气,读出作者作为一个东北人的骄傲③应该读出层次感,有的地方要一泻千里,有的地方需要深沉舒缓(此环节需要用实例来训练朗读,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教师归纳:抓住“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我想起……”“我总是……不管……即使……都会……”这些句子,读出自豪、喜悦、激昂的语气,描写神秘的地方要用深沉、舒缓的语气来读。

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设计

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2)培养学生珍惜土地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课文中作者表达的情感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学生齐读课文,了解课文主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认读。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学习:4.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进行口头作文。

(2)学生选取课文中的一个片段,进行角色扮演。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给予相应评价。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3. 单元测试:对学生在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测试,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情感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步骤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主题和内容。

语文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

语文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

语文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1.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音乐《松花江上》,一边看音乐,一边看屏幕歌词。

问:同学们知道这首歌的创作背景吗?或者说歌曲反映了哪一个历史事件?明确:九一八事件师:九一八事件是中华民族的国耻,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吞并了东三省,东北人民在侵略者的铁蹄下呻吟,从此,抗日的烽火燃遍了东北的原野和山冈,这时有一群在东北的土地上诞生的青年作家,他们不愿做奴隶,纷纷从关外走向关内,在抗日的烽火里奔走,为民族的解放而呐喊,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东北作家群,他们的作品表现了国破家亡之恨,对故土的深厚眷恋,展现了东北人民在日报蹂躏下的生活和不愿做努力而进行的抗争,唱出了一个时代流亡者的悲歌,为东北人民留下了悲壮激烈的画面,感情深沉,风格粗犷。

如萧军、萧红等。

端木蕻良就是其中的一员,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端木红良的作品《土地的誓言》,这是九一八事件10周年作者流亡关内时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而写的一篇散文。

二、作者简介:端木蕻良,(1912.9.25——1996.10.5)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县人。

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

三、预习检查:见课件听读课文:刚才我们一起了解了作者,也掌握了生词,下面我把课文朗读一遍,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以下两点1.理解题目的含义。

2.品位文章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整体把握:下面我们从整体上对课文做个把握。

1.识文题。

问: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是土地发出的誓言吗?明确:是作者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同时因为土地暗喻“母亲”,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所以土地又表现着中华民族雪耻的心声。

2.品感情。

刚才听读了课文,说说你从文中感受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明确: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所有这些感情在文中交汇奔流,最后汇聚成对土地铿锵的誓言。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一、教材分析1.1 教材简介《土地的誓言》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阅读文章。

它是一个小故事,通过讲述乡村青年刘二孙对土地的热爱和誓言来弘扬保护环境的意义,引导学生提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

1.2 知识点本篇文章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有:•词义理解•抒情描写•情感表达二、教学目标2.1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土地的誓言》,学生应该能够:1.理解和感受到对大自然的热爱;2.了解保护环境与部分地区的地域文化的关系;3.逐渐形成“保护环境,保护家园”的意识。

2.2 知识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和思考,学生应该能够:1.掌握本篇文章中的生词和短语;2.理解本篇文章的意思,并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理解;3.学会欣赏抒情文学。

2.3 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用自己的话描述本篇文章的主人公、情节和主题;2.了解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并能够用自己的话阐述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步骤3.1 前置任务学生在课前准备期间阅读本篇文章,了解词语含义并写出自己的感想。

3.2 导入教师可带领学生谈论自己周围的环境变迁,并问学生如何保护我们的环境。

通过导入话题,使学生对环保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3.3 分组阅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一人打开课本,将课文分段朗读,并阐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听取其他组的意见后,通过讨论即时修正理解上的偏差。

3.4 个人展示每个小组的学生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与其他人分享交流。

这一步是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听取他人的意见。

3.5 小组讨论根据文章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各自的土地与生态保护现状、土地和环境的关系、保护环境的意义等相关话题,并将讨论结果展示给其他小组。

3.6 总结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回顾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开展的讨论,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意义,进一步树立绿色环保的意识。

四、教学评估4.1 定性评估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发言、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形式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思维表达能力进行评估。

土地的誓言教案 《土地的誓言》教案(优秀6篇)

土地的誓言教案 《土地的誓言》教案(优秀6篇)

土地的誓言教案《土地的誓言》教案(优秀6篇)《土地的誓言》的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整体把握、理解“土地的誓言”。

(2)理解作者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1)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揣摩重点词语,了解作者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了解国耻,珍惜现在,振兴中华。

二、教学难点揣摩字词,理解作者对土地的感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由“土地”二字导入。

(1)普通人对土地的感情。

(2)小学时学过的肖邦对土地的感情。

(3)诗人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

这些都可以看到人们对土地都是魂牵梦绕,充满深情。

而一个被外敌入侵被迫失去土地,离开故土的人对土地又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2、整体感知板书:土地的誓言。

(1)问:这是在什么背景下发出的誓言?(2☆☆)播放“九一八”事变的影片。

并简介作者。

(3)他面对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学生勾画生字词和相关内容。

(4)解决生字词。

读出“土地的誓言”。

3、精读课文(1)学生朗读“土地的誓言”后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誓言?在我的记忆中,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学生朗读第一段相关内容,简要概括出来。

问:作者在这一段的描写中充满了什么感情?问:可是,这样美丽、富饶的土地此时却在日本强盗的魔爪下呻吟,掺遭蹂躏。

教师放影片。

问:读了文章,看了影片,你此时此刻有什么感想?你能理解作者的感情吗?哪些词语表现出了这样的感情?学生找出相关的词语,品味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再读“土地的誓言”,揣摩、品味、朗读。

(3)由“坟前”引到播放“义勇军进行曲”加深理解作者“誓死夺回土地”的感情。

4、朗读艾青的诗小结。

(可以投影)四、拓展延伸学了本文,你有哪些感想?学生自由交流。

土地的誓言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学习文中语言运用的技巧。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

3、感悟作者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播放歌曲《松花江上》二、学生谈听后感受教师:“是的,歌声使那段令人悲痛的历史再现眼前。

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体验的感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土地与家国情怀”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土地对个人和民族的意义,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表达对土地的热爱。
举例解释:
-针对难点一,教师可以通过补充相关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历史意义。
-针对难点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关于土地的象征性描述,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针对难点三,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针对难点四,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家国情怀的内涵。
在课程总结环节,我强调了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希望学生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土地问题,表达对土地的情感。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他们对这一点的理解还不够深刻。今后,我将尝试联系实际生活案例,让学生们更好地体会到土地与个人、民族的关系。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土地的誓言》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这篇文章是作者对土地的深情告白,展现了土地对于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意义。它不仅是生存的根基,更是精神的寄托。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述。通过分析作者如何运用抒情手法和修辞技巧表达情感,我们可以理解文章的文学价值和情感表达。
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本节课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1.理解课文《土地的誓言》的主题思想,掌握文章的抒情手法和修辞技巧。

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设计

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设计

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教案针对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土地的誓言》一课,主要内容包括(1) 理解“誓言”的含义。

(2) 理解保护环境,保护土地的重要性。

(3) 学习如何保护环境,保护土地。

二、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誓言”的含义和作用。

(2)思考和明确环保的意义及其对于我们生存的重要性。

(3)涵养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的生态素质。

(4)激发学生参与环保活动的热情,落实行动,共同保护我们的环境。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和掌握“誓言”的含义和作用。

(2)难点:涵养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的生态素质。

四、教学策略与方法(1)情境导入法:通过一个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环保问题。

(2)问题导入法: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慢慢深入理解和思考。

(3)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放松、自由地交流,互相鼓励,让他们在交流中发现问题,想到解决的办法。

(4)板书设计:在板上展现相关图片和与本课内容相关的重点词语,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五、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1.教师引用《圆方树》里的名言:“森林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它属于子孙后代。

”,让学生成为“森林保护家”,提升生态环保意识。

2.利用图片、视频等情境展示环保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在阐释环保重要性、如何保护环境、如何避免环境污染等方面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曾经遇到过的环保问题和难题,通过与同桌分享,自己的环保经验和方法;同时,引导学生了解生态文明建设流程及意义,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环保。

(2)主体部分1.收集环保知识,直面环保问题,重视环保。

2.承认人类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强调人类应当对保护自然环境更为认真负责。

3.嘉奖具体的环境保护行为,并号召、动员更多的同学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让学生了解环保成就和现实难题,深入探讨如何形成共识,展示留守儿童的独特视角和不同的思考方法。

(3)结束环节1.学生们在小组内汇报。

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设计

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背景,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土地、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2. 课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掌握。

3. 课文作者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2. 课文表达方式的运用。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土地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土地的誓言》。

2. 作者及其作品的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作品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土地的誓言》,提问:“你们认为土地对人们意味着什么?”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理解课文主题和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中的重点知识。

6.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写一篇关于“我心中的土地”的作文。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措施。

七、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

2. 学生对课文关键词语和句子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课文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土地的誓言》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土地的誓言》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土地的誓言》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土地的誓言》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土地的誓言》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土地的誓言》作者:茅盾,明确作品背景、主旨,2.理解文学基本概念:描写手法、节奏感、表达方式等。

3.提高同学们的文学素养、阅读能力;4.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5.增强同学们对乡土文学的感受与理解;二、教学重点:1.茅盾及其文学作品的介绍;2.《土地的誓言》的内容、形式、描写手法的理解3.描写手法对表达方式、文学节奏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1.文学创作的思路、表达方式的培养;2.描写手法的理解与运用;四、教学流程:1.导入通过提出问题带着学生进入《土地的誓言》。

如:你最敬佩的人是谁?他(她)的品质是什么是值得你学习的?2.展示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影片,帮助学生了解茅盾及其文学作品,形象化呈现《土地的誓言》。

3.学习通过教师主导,带领学生理解《土地的誓言》的内容、形式、描写手法等。

教师可以结合阅读材料、PPT以及多媒体资源进行演示讲解。

4.活动(1)小组合作:针对《土地的誓言》中“我爱你,土地”一段进行分析,归纳出所有的描写手法,并总结手法的作用。

(2)辩论:针对作品中儒商两族的恩怨展开辩论,表达观点,提高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5.复习通过口头回答问题、文字作答、意见交流等形式,复习已学知识点。

五、教学效果学生情感认识方面:通过《土地的誓言》中家国情怀的表达,同学们对祖国的疼爱、乡土情怀有了新的感悟。

学生认知方面:通过分析和研判作品的语言、手法和表现手段,同学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进一步提高,对乡土文学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学生能力培养方面:通过小组合作和辩论训练,同学们的集体合作精神、批判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本帖将《土地的誓言》作为教材,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通过展示和讲解,使学生掌握作品的内容、形式和描写手法。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4.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习并运用文章中的精彩词汇和句型,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深入理解《土地的誓言》中所表达的作者对土地的深厚情感,以及文章所反映的爱国情怀。
-抒情手法的学习:重点分析文章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掌握并运用这些手法表达情感。
- “在讲解‘滋养’一词时,可以通过例句和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其在文章中的含义。”(词汇和句型掌握)
- “在写作实践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启发性问题,帮助学生展开思路,提高写作的创造性。”(写作创造性)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土地的誓言》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想过,土地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与我们即将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土地的思考,让我们一同探索土地与我们的关系。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了解文章的背景,构,掌握文章的抒情手法。
3.学习并运用文章中的精彩词汇和句型,提高写作能力。
4.感受作者对土地的热爱,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此外,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中表现出了一定的积极性,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讨论时显得比较拘谨,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土地这个话题还不够熟悉,或者是对自己的表达能力缺乏信心。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多设计一些类似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小组在分享成果时,其他同学的关注度并不高。这可能是因为我在组织课堂讨论时,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课堂管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中来,倾听他人的观点,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的成果。

第8课《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8课《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土地的誓言》是部编版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八课。

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的家国情怀。

他们热爱自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家乡的土地人民。

从体裁上看,有歌词、有记叙文、有抒情散文、还有乐府民歌。

体会作品的抒情方式、学习做批注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本文属于自读课文,与学生而言难度较大,所以教学要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化难为易借助批注赏抒情。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掌握本文出现的生字和关键性词语,扫清阅读障碍,增加词汇积累。

2.学习文中呼告、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1. 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做简单批注,体会作者抒发的思乡之情。

2.通过背景补充,让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之后的东北人民家破人亡的悲痛,调动学生的情感,引起共鸣。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对沦丧的故乡的眷恋以及誓死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精读、品析文中关键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难点:品味作者的抒情方式,揣摩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厚情感。

【教法与学法】精读赏析法、圈点批注法【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由土地的颜色导入新课。

同学们,土地都有哪些颜色,你知道吗?(明确:在喜马拉雅山上,土地是银色的;在西北广阔的沙漠里,土地是苍黄的;在南方的丛山丘陵中,土地是绿色的;在革命老区里,土地是红色的。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踏上一片东北的黑土地,去领略那里的雄伟神奇。

二、预习成果展示分享:1.交流你从课文中积累的有价值的字词,分享给同学。

2.谈谈你对作者(端木蕻良)的了解,分享给同学。

(教师补充:出示PPT)三、走进誓言,倾听感悟: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批注感悟“土地初印象”。

作者端木蕻良将故乡深深嵌入自己的名字,面对土地发出铮铮誓言,这究竟是一片什么样的土地呢?请同学们用批注法圈点勾画语句,结合句子来描绘这片黑土地的美。

(微课展示批注学习法)2. 说话练习:我从“____”看出这片土地“____”(师引导:富有生机、物产丰富、土地肥沃、历史悠久、充满神秘色彩、广阔无垠等等)(同步辅导:让学生互相讲解所选句子修辞手法运用的作用)3. 用文中词语说话练习:请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如果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生活,将会是什么样的场景?我从“____”读出作者在故乡的生活是“____”用文中的词语来表达。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课文结构的分析:课文中涉及自然、历史、民族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学生可能难以把握其结构层次和逻辑关系。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总结段落大意等方式,梳理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实践活动的开展: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作,这对部分学生来说可能存在难度。教师应提供写作指导,如构思、选材、表达等方面,帮助学生克服写作难点,顺利完成作业。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中表达的土地情感的基本概念。《土地的誓言》通过描绘土地的美丽和历史的厚重,传达了作者对土地的热爱和眷恋。这种情感是爱国情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人与土地的紧密联系。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描述。通过分析课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如何将个人情感与土地的命运紧密相连。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主题,感受作者对土地的深厚情感。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体会作者如何通过这些手法表达对土地的热爱。
3.学习课文中生字词,如:誓言、炽热、眷恋等,并掌握其用法。
4.探讨作者在课文中所传递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如何通过描述自然风光、历史变迁、民族命运等方面来展现土地的誓言。
6.课后作业: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家乡土地的短文,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提升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对《土地的誓言》的学习,感受作者对土地的深情厚谊,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教案

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教案

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教案教学目标•了解土地保护的意义和重要性。

•理解土地保护是每个人的责任。

•能够正确掌握课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呼吁学生更加关注并保护自己的家园。

教学重点•理解土地保护的意义和相关知识。

•学习课文内容,并通过多种方式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使其养成积极的环保意识。

•帮助学生理解艺术与环境的关系,并能够通过自己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教学方法•讲授法。

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授课,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内容和相关知识。

•互动式教学。

通过讨论、问答、小组活动等方式,加强学生对土地保护及环保意识的认识。

•创意式表达。

通过绘画、手工、朗诵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艺术与环保的关系。

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地球的家园教学目标•了解地球是人类的家园,认识地球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

•引导学生关注环保,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理解地球作为家园的各个方面,如自然环境、生物多样性等。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更加积极地关注并参与环保工作。

教学过程1.自我介绍老师向学生介绍自己,并让学生互相认识。

2.导入新课老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地球的概念和地球作为人类家园的意义。

3.讨论老师与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作为家园的意义和如何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4.小组活动学生分为小组,互相交流自己的环保意识和想法。

5.授课老师进行专业授课,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地球的知识和环保方面的内容。

第二课时:土地的誓言教学目标•学习课文《土地的誓言》的内容和中心思想。

•让学生理解土地保护的意义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对土地保护的兴趣和热情。

•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和细节。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课文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1.阅读学生阅读《土地的誓言》一课,理解课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土地的誓言》设计一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仪器与媒体:投影仪、pp软件、录音机等。

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情境导入
1、导语
2、学生上网检索有关背景和作者的资料
二、整体感知
1、范读
2、学生自读
三、品读精彩语句
1、学生朗读并互相评价
2、揣摩特殊词语的用法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请再看这样一个句子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
(3)学生讨论后学法总结指导
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

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从以下两方面求解:
a、明确该词的本意;
b、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含义。

四、扩展思考
同学们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呢?
五、布置作业(播放《松花江上》)
“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以此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可以网上检索有关资料)
教后记:土地也就是一个国家的主权问题,结合〈最后一课〉来讲。

用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来导入。

文章是写事变过去十年后,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难的时候。

用联系时代背景,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段落。

《土地的誓言》设计二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情感。

2、了解作者选择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特有的丰饶美丽的景象。

3、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等表现手法。

教学步骤:一、播放《松花江上》的音乐,同时介绍背景,最好通过影视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努力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

二、扫清字词障碍
怪诞(dàn )亘古(gân )默契( qì)污秽(huì)炽痛(chì)嗥鸣(háo)谰语( lán )
三.教师表情朗读,让学生充分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再让学生自由朗读,理解抒情散文所表现的家国之痛,民族之恨和爱国情感
四.理解全文结构
第一段:我常常详细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两段文字在结构上如双峰对峙,宛如对仗工整的一副对联。

五、问题研讨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作者面对土地发出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誓言”。

2、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称呼,而后来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哪?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激动,就不满足于使用“她”,而改用“你”直接与土地对话交流,这在修辞上称作“呼告”/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中有类似用法。

3、这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试结合课文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表露的?作者选择有特征的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

但有人说有些段落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六、反复朗读,选择最能打动人心的句子,背诵出来,比赛看谁背的句子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