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目标版 新版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测试卷(带答案)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测试卷(带答案)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①“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②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③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
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④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第一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东明一中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2019年10月10日;本试卷共22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留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客案后,用2B错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日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个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得益于中国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卓著进步,人工智能在国内发展迅猛。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将在自动驾驶、才智医疗、才智金融、机器人等领域获得蓬勃发展。
从消遣、出行到支付手段,人工智能悄然变更着我们的生活。
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带来社会建设的新机遇,同时人工智能将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也带来了新挑战。
在这些新挑战中,最令一般人关注的,或许就是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高阶人工智能有没有失控风险?将来的机器会不会挑战人类社会的秩序,甚至获得自主塑造和限制将来的实力?随着人工智能日新月异的发展,很多人有了这样的担忧。
人工智能会带来福祉还是挑战,是很多文学、影视、哲学作品不断探讨的主题。
近年来大众传播对人工智能的关注,无形中也加重了人们对“人机关系”的焦虑。
以音源库和全息投影技术为支撑的“二次元”虚拟偶像上台劲歌热舞,人工智能用人脸识别技术与深度学习实力挑战人类记忆高手,“阿尔法狗”击败各国围棋大师,攻占了人类智力嬉戏的高地……尤其是一些以“人机对战”为噱头的综艺节目,通过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人为渲染了一种人机之间惊惶的对立气氛,既无必要,也缺乏科学性。
事实上,现在全部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无论是将要盛行的依据神经网络算法的翻译程序,抑或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将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
高一语文上册月考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上册月考试题及答案【导语】我们最孤独的,不是缺少知己,而是在心途中迷失了自己,忘了来时的方向与去时的路;我们最痛苦的,不是失去了曾经的珍爱,而是灵魂中少了一方宁静的空间,慢慢在浮躁中遗弃了那些宝贵的精神;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别人的怜悯或关怀,而是一种顽强不屈的自助。
你若不爱自己,没谁可以帮你。
无忧考网高一频道为你正在奋斗的你整理了《高一语文上册月考试题及答案》希望可以帮到你!【一】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美国细菌学家卡梅隆•柯里在《科学》杂志发表了研究论文,声称从5000万年前开始,以真菌为生的蚂蚁就有了自己的抗生素。
研究者对一种名叫“真菌蚂蚁”的蚂蚁身上的白色斑点进行研究,发现不同“真菌蚂蚁”依靠种植不同的真菌类蘑菇来作为惟一的食物来源。
这些蚂蚁的嘴巴和前肢上隐藏着许多细小的腺窝,里面寄生着一种能产生抗生素的细菌。
这些腺窝有一些细小的孔通向蚂蚁身体外部,这样它们就可以将抗生素传播给作物。
抗生素可以杀死会使作物生病的寄生虫,从而确保它们主人的食物来源不受破坏。
这种蚂蚁腺窝的特殊结构使得蚂蚁与作物的这种共生关系非常和谐。
研究者发现,一些近缘的不种植真菌的蚂蚁身上则没有腺窝,也没有寄生菌。
科学家们研究了中美洲热带丛林中的切叶蚁的生活习性。
切叶蚁只种一种蘑菇,这相当于人类的单一作物制,虽然开始时产量高,但重复种几季以后很容易遭受病虫害侵袭,人类是采用轮作不同作物来解决问题的。
生物学家们采用基因分析法,确定了切叶蚁所种的菌种是源于2300万年前的单一菌株,从未换过品种,却能延续至今。
这个谜由多伦多大学的C•R•居里解开了。
居里对包括切叶蚁在内的22种蚂蚁进行了仔细观察。
他首先发现蚂蚁的蘑菇农场偶尔也会受到一种名为Es-covopsis的霉菌感染,使蘑菇在几天内全部死光,结果是整*蚂蚁全部饿死。
但尽管如此,切叶蚁还是有办法控制这种灾难。
其奥秘在于,雌蚁会排出寄生在身上的活细菌分泌出的链霉素。
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月考素质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
如何实现此种理想?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
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至于乌兽昆虫莫不爱。
不爱,奚足谓仁?”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处理人与物之关系的态度的延伸表达而已。
不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
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念。
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
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
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呢?他们的做法是: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
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责,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北牡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
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
而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建而同,即“杀伐以时”。
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天其生,不培其长也。
鼋悬、鱼鳖、鳅鳢孕别之时,罔苦、毒药不入泽,不天其生,不绝其长也。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从实践层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
材料二:(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地球上本无人类,后来才有人类-地球形成已有45亿年,产生生命已有42亿年,出现人类不过短短的300万年,这是科学事实。
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为止被发现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也是科学事实。
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附答案解析)
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附答案解析)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深厚、内容丰富,但在进行短视频创作和传播时,往往因为晦涩难懂、缺乏新颖角度而曲高和寡。
如何让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跨越历史的时空阻隔,引发普遍共鸣?这是诸多短视频创作者面对的共同难题。
有些传统文化短视频作品,注重“以古观今”,致力于把中华文化长河的人和物带入当下生活,构建跨越历史、古今互通的共情空间。
这些短视频往往从当下人们普遍困惑、广泛关注的问题中寻找选题,如“情绪来了怎么办”“当你无可奈何时怎么办”“我们为什么会感到不幸福”等。
再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切合的人、事、物,例如苏东坡的故事、李白的诗歌、庄子的言行等来探讨这些问题。
于是,这些短视频就能切中当下人们的普遍困惑和人生的根本问题,使其创作直击现代人的灵魂,具备最大公约数,广泛吸引受众。
当历史和现实进行对接,古人和今人展开对话,传统文化中的器物、故事、人物变得鲜活,并借助根植于受众心中的文化记忆产生了深刻的情感共鸣。
优秀传统文化饱含着与当代人共通的精神内核,要注重情感的共通性和凝聚性。
而传统文化中的不少故事、诗文、理念等,更是通过学校教育、家庭传承、媒体传播等深刻地烙印在大众的记忆中,成为人们知识体系和集体记忆的重要部分。
短视频创作可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在大众心中具有的超越性的情感动力和扎实深刻的认知基础,善于挖掘其中所蕴含的认知认同、情感情绪、集体记忆等,与当下大众的生存状态、生活境遇和思想观念等建立连接。
北京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5.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是( )
A.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 君子生非异也
D.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6. 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木直中.绳
中:合乎
B. 金就.砺则利
就:靠近
C.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疑惑
D.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乃:竟然
(取材于《人民日报》等相关网络文章) 材料三: 时代造就青年,盛世成就青年。新时代的中国繁荣发展,充满希望,中华民族迎来了新飞跃。新时代 中国青年生逢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中国青年拥有更优越的发展环境。他们的物质条件更为优越,超 过 2500 万贫困青年彻底摆脱贫困,迈向小康,消费需求从满足生存转向享受生活,消费方式从大众化迈向 个性化。他们精神成长空间更为富足,基于社会公共文化设施的不断完善,服务水平的显著提高,中国青 年见识阅历更加广博,精神品位不断提升。尤其是互联网的高度普及,使得青年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 式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中国青年拥有更广阔的成长空间。更多青年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据统计,2021 年 中国各教育阶段学生在学总规模达 4430 万人,居世界第一。青年职业选择丰富多元,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 新社会组织逐渐成为青年就业的主要渠道,特别是近年来快速兴起的新产业、新业态,催生了电竞选手、 网络作家等大量新职业,充分体现了时代赋予青年的更多机遇、更多选择。青年发展流动畅通自由,一批 批农村青年走进城市,安家落户,通过城乡之间的发展流动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实现发展跃迁。中国青 年有着较为全面的保障支持。法治保障不断完善,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 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建立青年法治保障体系提供了制度依据。政策保障日益完备,国家“十三 五”和“十四五”规划鲜明体现青年元素,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国家重大战略充分关注青年群体,青年 发展得到越来越多的顶层设计支持。社会保障更加健全,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加大保 障性租赁住房等政策。组织保障坚强有力,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等组织始终重视维 护青年发展权益,努力为青年健康成长、奋发成才服务。塑造青年才能塑造未来,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充分享有成长成才、施展才华的人生舞台,必将奋勇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中国梦,注入强劲、持久的澎湃动力。
部编版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近年来,宋代文学研究的突破与创新多集中于诗、文、笔记等以往关注较少的文体领域,而传统的词学研究则相对较为沉寂。
在此背景下,马里扬《内美的镶边——宋词的文本形态与历史考证》一书的出版,可谓为宋词研究的拓展与深化提供了珍贵的尝试。
作者对其研究有着非常自觉的反省,以“内美的镶边’这一巧妙譬喻为其工作定位。
所谓“内美”,盖指词之为词的文体特性。
深入阐明这一点固为词学研究的根本要旨,然而作者自谓本书的研究并不直接探索“内美”,而将先从“镶边”的工作做起。
所谓“镶边”,作者借用高友工《美典:中国文学研究论集》一书中的“外缘研究”概念加以阐发,谓其为对与宋词文体特质相关的外缘因素之考察,但又与以文献、历史考证本身为目的的“外部研究”有所不同:“外部研究,侧重于文献的整理与作家生平及作品背景的查考,而外缘研究则是在文学本体研究之内的,也可以说是文学的历史与文化的批评,不是单纯的文献与历史的研究”,其意图在于“借助文献学或历史学的方法,要来进入对文本的文学特性的研究”。
虽以对宋词“内美”的关怀为底色,然而占据本书主体并最能体现作者研究功力的部分,仍是大量扎实、细腻甚至趋于烦琐的实证性考据工作。
书中所呈现的判断与观点,皆建立在对诸如“犯曲”结构与文辞格式、王安石文集编撰、苏轼与杨绘之交往、晏几道歌词“投赠"事件等具体问题的辨析之上。
在直接材料有限、史实面目不清的情况下,作者在茫茫史料间钩沉爬梳,如农民耕种般对一手文献材料一寸一寸地耐心耕耘,遂使史料间的隐晦联系逐渐显影,模糊的历史事件有了较为清晰的轮廓。
尤令人敬佩的是,虽以深厚的考证功力见长,作者呈现于书中的学术探索却不止于此。
在作者看来,实证性的考据工作,应当通向对文学本质问题的揭示与阐明:“我们认为,古典文学研究当中的‘考证’本身,恐怕不只是一种态度、方式与基础,或者应该本就是一种批评。
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400001
智才艺州攀枝花市创界学校玉山县第二二零二零—二零二壹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
〔各3分,一共39分〕1.以下各句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为哪一项哪一项〔〕 A.一共其乏困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B.秦伯说,与郑人盟失其所与,不知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要项伯 D.沛公起如厕令将HY 与臣有郤 【答案】D 【解析】【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才能。
考核的重点是通假字,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现象,高考中主要在解释词语意思和文言翻译中考核,平时注意积累。
一般通假有两类:同音〔或者音近〕通假和形声通假〔一样的声旁的字或者声旁〕,平时注意积累。
题中A 项,一共——供;倍:背。
B 项,说——悦;知——智。
C 项,蚤——早;要——邀。
D 项,郤——隙。
应选D 。
2.以下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哪一项〔〕 A.顾计.不知所出耳〔方案〕廉颇蔺相如计.曰〔计谋〕 B.故.遣将守关者〔特意〕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 C.宁许以负.秦曲〔辜负〕廉颇负.荆请罪〔背负〕 D.故幸.来告良〔幸亏〕妇女无所幸.〔幸运〕 【答案】B【解析】【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才能,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题中A 项,顾计不知所出耳:计谋;廉颇蔺相如计曰:谋划。
C 项,宁许以负秦曲:背负。
D 项,妇女无所幸:宠爱。
应选B 。
3.以下句中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哪一项〔〕 A.行李..之往来,一共其乏困 B.必哭泣埋葬..之如其子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D.沛公居时【答案】B 【解析】【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才能,考核的重点是双音节古今异义,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大致有几种情况,一般的是古汉语的一个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个词组,而古汉语的一个词语就对应一个现代汉语的词组,还有词义的转移词义范围的变化等。
吉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语文试题本试卷共24题,共150分,共5页。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信息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赵艳(以下简称赵):很多读者对你的认识是从《哦,香雪》开始的,这是一篇意境和文字都非常优美的文章,可以说是当代文学中诗化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文章读起来很有青春的诗意和激情,一气呵成,像是从生命中活泼泼地流淌出来的东西,很感性,也很朴实。
你自己如何评价这篇作品在你所有创作中的地位和价值?铁凝(以下简称铁):它在我整个创作中不是以价值高或低,分量轻或重来衡量的,而是它本身具有一种不可替代性,我后来的小说在叙事上更成熟,更像一个自觉作家的写作,但《哦,香雪》焕发出来的对人生、对情感、对生活、对希望那种透明的激情是不可替代的。
一个年轻的作家,如果有本领,写出那样的作品并不难,但是岁月过去了,我们经历了很多,如果还保有那样的爱和希望,还拥有那种透明的心境,那就真是不容易的。
我想,《哦,香雪》对我的意义就在这里。
现在,香雪的时代好像已经过去了,我歌颂的也的确不是封闭的处于蒙昧状态的大山里的人和事。
生活在变,生活里的人也在变,但是我们依然需要香雪。
孙犁说过:“女孩子们心中,埋藏着人类原始的多种美德。
”我认为,发掘我们内心的多种原始美德是任何作家在任何时代都不应该放弃的,哪怕在经历了人生的苦难之后,外在的形式变了,内部那个坚硬的核应该还在。
赵:无论是美还是丑,无论外壳怎样变换,内在的核始终如一地朝向对人类美好的情感、珍贵的品性的追求。
铁:是的。
我的作品中前后的人物和故事都有鲜明的不同,中间还有一些起伏。
文学可以而且应该有多种途径,有时是这个故事触动了你,有时是那个人使你有倾诉的愿望,但最终我将这些人和事融合在一起,通过他们,我想要实现的是文学温暖世界的功能。
汪曾祺说过“人是孤儿”,人真的是很孤独的,所以人需要文学的世界、希望的世界,虽然也许那最美好的境界,我们永远到达不了,但愿望在那儿,我们就会有向前走的勇气,对生活有所期待,这就够了。
河南省南阳市第四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河南省南阳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2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本题共3小题,共9分)儒家文化体系中的“家国天下”意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
如今制度化儒家已然解体,社会形态、家庭结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更。
尽管如此,吸取家国天下意识传统并对其进行创建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今日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家国天下”意识作为主动的入世精神,将个人发展的诉求与社会进步的诉求结合在一起,基于这一道德自觉,社会成员才具有了责任担当、价值共识。
在今日,家作为基本情感纽带对我们依旧具有重要的意义,应弘扬传统孝道,强化纽带和责随意识。
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任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溢了家族的机能。
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
现代社会主见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冲突。
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生疏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生疏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准确换。
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
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
“家国天下”意识是现代中国伦理的重要维度,它既连接传统的“修齐治平”,也连接社会、民族国家问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样的。
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
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化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酷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
在今日,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酷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随意识的来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测试卷(含答案)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测试卷(含答案)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美丽《诗经》鲍鹏山《诗经》是一个谜,它有太多的秘密没有揭开。
可是,它实在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
《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
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
对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见解而互不相让。
即便有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那也正是全体的无能为力。
我举几个例子。
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
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意。
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
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
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
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
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
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诗”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
况且,就一些尖锐的讽刺之作看,像《小雅·十月之交》中对皇父等七个用事大臣的点名揭批,大约也不是“献诗”的好材料。
《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人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
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
就《诗经》本身,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
抗战前,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上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
1981年朱先生又出版《诗三百篇探故》,仍没见什么回应。
陕西省西安市黄河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一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4课。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
”中国历史朝代的更迭生动反映出粮食事关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更关乎国家政权的危亡。
毛泽东深知粮食的重要性,曾发表诸多关于粮食问题的指示和号召。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在多部著作中论述农业问题。
坚持粮食生产是农业劳动的基础,列宁强调“粮食问题是一切问题的基础”,他形象地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权中的各项工作比作建造大厦,他说“以前我们往往一边在奠立大厦的基础,一边又在做圆屋顶和各种装饰”,“我们今后一定要更多地把自己的力量用在主要方面,用在奠定基础上,用在最难解决但我们还能解决的最普通的任务上”,毛泽东结合中国国情,提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他认为发展农业才能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巩固新生政权。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农业文明从古至今为中国的发展指明方向。
在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封建社会中,农业经济代表着国家经济,农业发展决定着国家命运,中华优秀传统农业发展思想中的“食为政首”“以农为本”思想理念为毛泽东关于粮食安全重要论述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
《尚书·洪范》中讲到治国理政的八项要务,其中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是第一要务。
《管子》认为,保障粮食生产是维持国家政权稳定的基础,粮食储存丰富的国家才能治理天下。
即“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毛泽东指出:“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
”并要求全民参与粮食生产,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食为政首”思想的汲取。
汉景帝站在农民立场上重视国家的农业生产发展。
他认为,“雕文刻楼,伤农事者也”“农事伤,则饥之本也”,毛泽东认为粮食安全是维护国家社会稳定的一把利剑,是安抚人民的定心丸,他一再强调:“不抓粮食,总有一天要天下大乱。
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月考检测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月考检测试题含参考答案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长期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广大劳动群众与祖国共成长,与时代同奋进。
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励下,一代又一代人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不凡业绩,实现使命,完成传承,一砖一瓦砌好社会主义事业,一点一滴创造人民美好生活。
劳动是攻坚克难的法宝。
站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无数基层干部拿出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用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精神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脱贫致富的成果,积极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
劳动是实现价值的途径。
事业是干出来不是想出来的,要实现奋斗目标,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
从赵梦桃在车间纺纱到“两弹元勋”邓稼先成功制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从王平扎根天山,带领群众走上小康之路到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他们把个人价值的实现自觉融入国家富强的伟业中,成为民族复兴坚实依靠的力量。
劳动是通往美好的路基。
在党和国家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劳动群众始终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
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党通过培养和表彰一批劳动模范,为发展革命根据地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为革命最后的胜利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更是涌现出无数团结苦干的劳动模范,他们吃苦耐劳,锐意进取,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进入改革新时代,广大劳动群众不仅传承了艰苦奋斗的高尚品格,更发扬了开拓创新的实干精神,在岗位上干出一流业绩,创造中国奇迹。
一代又一代人用勤劳的双手,铺就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复兴之路。
新时代东风浩荡,劳动者勇立潮头。
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劳模精神是开创美好生活的精神引领,在“十四五”征程开启之时,尤其需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以劳模带动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劳动汇聚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材料二:劳动创造世界,实干成就未来。
山东省新泰一中老校区2024_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山东省新泰一中老校区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留意事项: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题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上。
选择题必需用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需用黑色签字笔答题,不得用铅笔或圆珠笔答题。
一、现代文阅读(39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什么东西都可以低估,但唯独不能低估青春的能量;青年时期的积累与沉淀,往往影响着个人一生的发展。
诗人艾青有句名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厚。
”家国情怀是一种源自内心的质朴情感,也可说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
对于当代青年来说,只有常怀感恩之心、砥砺家国情怀,才能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铭刻于骨、溶化于血。
家国情怀既体现为一种民族大义,也是赓续传承的文化传统。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威继光抗倭保家卫国……回溯既往,从神话故事到历史典故,浓浓的家国情怀之中,都体现着民族大义。
《礼记・高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家国情怀世代相传,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基因。
事实证明,没有宏大的国家和民族,就难言个人的尊严。
因此,无论何时,我们都应将家国情怀牢记在心。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
家国情怀突出体现为爱国奉献的精神,堪称一种精神坐标。
邓小平同志曾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真挚的话语,饱含着爱与真情,正是深厚家国情怀的写照。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爱国不能停留在ロ头上,而应体现在行动之中。
西藏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的事迹为什么感动了亿万人?就在于她们以行动诠释爱国情感,为祖国守护神圣土地。
对于个体而言,要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更要多问问自己为国家能做什么、做了些什么。
2023-2024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2024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测试范围:第一单元、第二单元。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认为自己在过去的一周里睡眠充足吗?你能回想起上一次没有闹钟,睡到自然醒,不需要咖啡因就能保持神清气爽的时候吗?如果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不”,那么你并不孤单。
在所有发达国家中,有三分之二的成年人无法获得通常提倡的8小时夜间睡眠。
你可能对这一事实并不感到意外,但它的后果也许会让你惊掉下巴。
每晚的规律睡眠少于6~7个小时会破坏你的免疫系统,罹患癌症的风险将增加一倍以上。
睡眠不足——哪怕只是一个星期的适度减少,也有可能严重影响血糖水平,使你跨入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行列。
缺乏睡眠还会增加冠状动脉堵塞、变薄的风险,使你受到心血管疾病、中风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威胁。
此外,英国作家夏洛特·勃朗特曾言:“一颗焦躁的心使人难以入眠。
”睡眠障碍会加剧各种主要精神疾病的病症,包括抑郁、焦虑和自杀倾向。
把以上这些健康后果放到一起,我们会更容易接受这个经过证实的关联:睡眠时间越短,寿命就越短。
睡眠剥夺这根橡皮筋在崩断之前,能够承受的拉力是有限的,然而可悲的是,人类实际上是唯一一种会在没有合理益处的情况下故意剥夺自己睡眠的物种。
新疆石河子第二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新疆石河子其次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时间:120分钟总分:120分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7小题,共54.0分)1、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字形正确的一项是()A. 拜遏(yè) 忤视(wǔ) 厚遗(wèi) 瞋目(chēng)B. 创伤(chuāng) 戮没(mò) 飧用(xiǎng) 目眦(zì)C. 悖论(bèi) 刀俎(jǔ) 变徵(zhǐ) 惊愕(è)D. 美姬(jī) 卮酒(zhī) 玉玦(jué) 谨诺(nuò)2、下列加划线字的注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 鲰生(zōu)戳没(lù)濡褛(rú)樊於期(wū)B. 偏袒(tǎn)扼腕(è)怯懦(ruò)揕其胸(zhèn)C. 淬火(cuì)陛下(bì)拊心(fŭ)图穷匕见(bĭ)D. 箕踞(jī)贰(èr)于楚眩(xuàn)从百余骑( qí)3、下列各句中都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 旦日不行不蚤自来谢项王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B. 今者有小人言,令将军与臣有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C.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D.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卒起不意,尽失其度4、下列句子中都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距关,毋内诸侯②秦伯说,与郑人盟③范增数目项王④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⑤秋毫不敢有所近⑥拔剑切而啖之⑦张良出,要项伯⑧旦日不行不蚤自来谢项王A. ①②③B. ④⑥⑦C. ③⑤⑦D. ①④⑧5、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 项伯杀人,臣活之B.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C.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 拔剑撞而破之6、对下列各句中画线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晋军函陵,秦军氾南②樊於期乃前曰③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④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⑤顷之未发,太子迟之⑥项伯杀人,臣活之⑦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⑧素善留侯张良⑨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A. ①②⑦\③④\⑤\⑥⑨\⑧B. ①②⑦\③④⑤\⑥⑨\⑧C. ①⑦\③④\⑤\②⑥⑨\⑧D. ①⑦\③④\②⑥⑨\⑤⑧7、下列加画线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④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⑤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⑥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⑦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⑧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A. ①③⑥B. ①④⑧C. ②⑤⑧D. ④⑤⑥8、选出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一项A.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若亡郑而有益于君B. 夫晋,何厌之有父母宗族,皆为戮没C. 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D. 吾属今为之虏矣太子及来宾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9、下列句子按句式进行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②欲呼张良与俱去③大王来何操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⑤甚矣,汝之不惠⑥亚父者,范增也⑦此天子气也⑧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⑨具告以事⑩毋从俱死也A. ①⑥⑦/②⑨⑩/⑤⑧/④③B. ①②⑥/⑦⑨⑩/⑤⑧/③④C. ①⑥⑦⑧/②⑨⑩/③/④/⑤D. ①⑥⑦③/⑧②⑨/⑩/④⑤10、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与用法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③顾计不知所出耳④荆轲顾笑武阳A.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B. ①②不同,③④也不相同C.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 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11、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说明有误的一项是()A. 贰于楚(从属二主)晋军函陵(驻军)B. 越国以鄙远(把……当作边邑)亡郑以陪邻(增加)C. 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又欲肆其西封(扩张)D. 若不阙秦(侵损)以乱易整(变更)12、对下语句中实词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略:掠夺,夺取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购:重金征求B. 以乱易整,不武武:威猛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怪:指责C.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损害素善留侯张良善:与……交好D.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深:狠毒,刻毒又欲肆其西封封:疆界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划线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 ①不如因善遇之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B. ①劳苦而功高如此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C.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②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D. ①未得与项羽相见②欲呼张良与俱去14、下列各句中的“之”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1)顷之未发(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3)备他盗之出入与特别也(4)因击沛公于坐,杀之(5)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6)臣请入,与之同命(7)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8)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9)怅恨久之(10)闻大王有意督过之A. (1)(9)/ (2)(10)/(3)(5)/(4)/(6)(7)(8)B. (1)(3)/(2)/(4)(5)/(7)(10)/(6)(8)(9)C. (1)(9)/(2)/(3)(5)/(4)(6)(10)/(7)(8)D. (1)(3)/(2)(10)/(5)(8)/(4)(6)(7)(9)15、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为”字的用法和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③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⑤约为婚姻⑥何辞为?⑦若属皆且为所虏A. ①⑤/②③④/⑥/⑦B. ①⑤/②④/③/⑥/⑦C. ①/②④/③/⑤/⑥/⑦D. ①/②④/③/⑤/⑥/⑦16、下列对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
浙江省玉环市2024_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浙江省玉环市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考生须知:1.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试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3.全部答案必需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山水画的真正独立,似应在中唐前后。
随着社会生活的重要变更和宗教意识的渐渐衰淡,人世景物从神的覆盖下渐渐解放出来,日渐获有了自己的现实性格。
正如人物、牛马从宗教艺术中分化出来而有了特地画家一样,山水、树石、花鸟也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而被抒写赞颂。
审美趣味和美的志向由具体人事转到自然山水,当然不是一件偶然事情。
它是历史行径、社会变异的间接而曲折的反映。
与中唐到北宋进入后期封建制度的社会变异相适应,地主士大夫的心理状况和审美趣味也在变异。
经过中晚唐的沉溺声色繁华之后,士大夫们一方面仍旧持续着这种沉溺,同时又日益沉醉在另一个美的世界之中,这就是自然风景山水花鸟的世界。
自然对象特殊是山水风景,作为这批人数众多的世俗地主士大夫居住、休息、游玩、欣赏的环境,处在与他们现实生活亲切依存的社会关系之中。
而他们生活的时代既不再是在门阀士族压迫下要求奋勉进取的初盛唐时代,也不同于六朝贵族的掠夺开发。
他们的现实生活反映了一种满意于既得利益,希望许久保持和固定,从而将整个封建农村志向化、牧歌化的心情、思绪和观念。
门阀士族以其世袭的阶层地位为荣,世俗地主则以官爵为荣。
这两个阶级对自然、农村、下层人民的看法并不完全一样。
不同于少数门阀贵族,经由考试出身的大批士大夫经常由野而朝,由农而仕,由地方而京城,由乡村而城市。
这样,丘山溪壑、野店村居倒成了他们的荣华富贵的一种心理须要的补充和替换,一种情感上的回忆和追求,从而对这个阶层具有某种普遍的意义。
除去技术因素不计外,这也正是为何山水画不成熟于庄园经济盛行的六朝,却反而成熟于城市生活相当发达的宋代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2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女书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
它以汉字为基础变形而成,其字符为斜体,呈“多”字形,流传在我国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东北潇水流域。
当地有“一语二文”现象,即当地人说同样的话,却写两种文字:男人写端庄的方块汉字,女人写秀美的斜体女书。
女书是一种音节文字,表达的是通行于江永县上圩镇一带的方言音,其基本字只有390个左右,字符虽少,但基本可以完整地记录当地汉语方言。
女书作品以韵文为主,主要形式为七言诗,可用江永当地的汉语方言来唱读,被当地人称作“读纸读扇”。
女书的载体主要有布面纸本三朝书、折扇、手帕、纸片、花带等。
可以说,以女书为载体的女歌、女红等,构成了独特的女书文化体系。
女书体现了女性的自我意识和群体意识。
在男尊女卑的旧制度下,江永的女性通过创造、使用特属于自己的文字,而拥有了话语权,她们既可以“我写”,也可以“写我”。
当地女性用女书写自传述身世,写农事歌谣、乡里逸闻、民间故事,翻译转写汉字诗文等。
季羡林曾道:“女书作为一种在旧制度下,被剥夺了学习文化的权利的民间普通劳动妇女,运用自己独特的才识,创造来的女性专用文字,实在是中国人民伟大精神的表现。
”女书的出现,是中国历史各方元素合力的产物,是南北文化交融的精华,也是江永这片南岭绿洲培育出的文化奇葩。
江永县位于湖南、广西、广东三省交界处,中原儒家文化与南方少数民族文化长期接触相融。
女书的主要流行地上圩镇处于江永、道县、江华瑶族自治县三县交界处,是汉瑶混居之地,拥有丰富的语言文化资源。
可以说,独特的历史、地理条件,孕育了女书这一独特的文化景观。
迄今为止,女书的起源年代不详。
其溯源之难,原因之一是女书为“草本植物”,使用者信奉“人死书亡”,即使用者去世时,其所书写的女书作品都要焚烧陪葬,随之而去。
目前,史志文献涉及女书的记录仅见1931年《湖南各县调查笔记》中的“花山条”:“每岁五月各乡妇女焚香膜拜,持歌扇同声高唱,其歌扇所书蝇头细字,似蒙古文,全县男子能识此种字者,余未之见。
”20世纪50年代,湖南省博物馆李正光是第一个进入江永调查女书的学者,并撰写了第一篇介绍研究女书的文章。
1959年,《永明(江永)解放十年志》收录了多篇女书作品,明确使用了“女书”这个称谓。
21世纪之交,最后一代女书自然传承老人高银仙(1902-1990)、义年华(1907-1991)相继离世,会写女书的只有何艳新(1940-),女书濒危。
可喜的是,2015年启动的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已将以女书为代表的江永方言文化典藏列入2017年“语言文化调查”项目的在研课题之一,并尝试以女书通行的区域一一江永县为试点,将其建设成为我国第一批方言文化生态区。
(摘编自2017年9月3日《光明日报》)1.下列对“女书”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女书是一种和方块汉字有着血缘关系的斜体表音异形汉字。
B.女书是流传在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东北潇水流域的由劳动女性创造、专用的特殊字符。
C.女书是一种单一的文化形式,其作品以韵文为主,主要形式为七言诗。
D.女书体现了当地女性意识的觉醒,是对男尊女卑的旧制度的文化抗争。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女书记录的是江永方言基础上的妇女群体语,就具体作品而言,全部为她们独创。
B.女书的产生与江永地区独特的社会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密不可分,是文化相融合的产物。
C.女书作品往往人死书焚或随葬,无法代代相传,因而女书产生于何时,没有定论。
D.20世纪50年代女书进入学术界视野后,并没有及时得到科学的抢救整理,女书一度濒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女书作为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体现了我国南方汉瑶民族文化的先进性。
B.女书作品涉及内容广泛,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当地普通劳动妇女的生活状况。
C.女书不为男子所识,可见女书是记录闺中私语的秘密符号,只适合私下交流。
D.女书列入在研课题及江华设立方言文化生态区后,所有的女书秘密将会一一破译。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乞丐侯发山已经晚上十一点了,三个年轻人还没走。
说是年轻人,更像是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说是孩子比较恰当一点。
他们的头发也染得有特点,一个白,一个黄,一个棕。
此时,酒不喝了,菜不叨了,在那儿慷慨激昂地喷空儿,一会儿说到伊拉克,一会儿说到汶川;一会儿说到王宝强,一会儿说到朴槿惠……好像他们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如果让他们主宰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有可能变了样。
我最喜欢这类年轻人,他们花钱如拉稀,爽快。
点菜时有别于其他顾客,点的都是本店的精品菜,吃完吃不完是另外一回事,只管点,好像他们腰包里的钱跟流水似的。
就拿今天这帮小年轻来说,我心疼他们花的都是父母的血汗钱,提醒他们少点一些,不够吃了再点。
这下好了,捅到马蜂窝了,“黄头发”瞪我一眼,说不差钱!“白头发”皱着眉头,说你开饭店的还怕大肚汉?我赶忙讨饶,扇自己的嘴巴,说乌嘴骡子卖了个驴价钱,吃亏就吃在嘴上。
他们几个这才放过我,继续点菜。
三个人,点了七道菜,一道牛肉羹。
乖乖哩!他们能吃完吗?当时我还这样替他们考虑。
事实上,他们只管喝酒,只顾说话,菜几乎没动。
这时,溜进来一个乞丐,我没来得及阻拦,他直奔年轻人那一桌去了。
“黄头发”挥舞着拿烟的那只手说:“去!去!去!”“白头发”扬起了一个空酒瓶:“滚!”“棕头发”站起来用凳子当武器:“走,走,走,老子还不知道想找谁要钱呢。
”乞丐急慌慌地走了,嘴里嘟嘟囔囔,也不知道说的什么。
我看了一下时间,搁往常,饭店该关门了。
我起身提了一壶开水,过去问三个小年轻还需不需要什么,潜台词是提醒他们该走了。
三个家伙这才意识到时间不早了,准备撤离。
看着几个满满的盘子,我问道:“打包不?”“打什么包?俺家又没喂狗。
”“棕头发”鄙夷地说道。
另外两个嘻嘻哈哈地笑了,也不知道是笑话我还是笑话他的朋友。
等到他们走出店门,我去里间拿盆子,打算出来收拾。
当我从里间出来,傻眼了,一个中年人坐在那里吃起来,狼吞虎咽,像是饿饥了。
中年人四五十岁的样子,穿着那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才有的劳动布衣服。
衣服已经洗得发白,还补了几个补丁。
头发乱蓬蓬的,落满了尘土。
不像是乞丐,看样子,像是刚从工地上干完活的工人。
咳,他们这类人挣钱如吃屎,难啊。
他们进店吃饭,就着茶水,一碗面足矣。
有的吃不饱,再加两个烧饼。
中年人发现我在看他,停下筷子,咧着嘴,不好意思一笑:“这么多菜,不吃浪费了。
”我连忙说:“吃吧,吃吧,没事,没事。
”其实,他不吃,我收拾罢也是要倒掉的。
“今天咋这么晚?”我同情地说道。
中年人说:“在工地上加班,卸了一车水泥。
”说这话的时候,他的神色如中了五百万的大奖。
这时,一个小伙子进来了,就是那个“棕头发”,看到中年人,他的脸色一下子变得苍白,失口叫道:“爸!您、您……”中年人也吃了一惊:“宝儿,你、你还没吃饭?”叫宝儿的“棕头发”说:“我刚跟同学吃了,手机忘拿了。
”他说话的时候,嘴里喷着酒气。
我这才从盆盆碗碗的间隙里看到,桌子上有一个手机。
中年人刚才也没注意到。
若不然,他也不会不吭声。
中年人皱着眉头,说:“以后少喝点酒。
”宝儿找到手机应答着走了。
我目送宝儿出去,发现他鬼鬼祟祟拐进了旁边的一家歌舞厅。
中年人只顾埋头吃饭,没有发现这一幕。
我回到吧台上继续玩手机,看微信。
不知道什么时候那个乞丐又进来了。
中年人请他共进晚餐,他摇了摇头,固执地伸着手。
中年人叹口气,掏出一卷票子,捻出五张给了那个乞丐。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第二段通过描写三个人点菜的情况,表达了“我”对他们既爱又恨的态度,为后文中年人吃剩菜埋下伏笔。
B.老板好心提醒三个年轻人打包,但是被年轻人直接拒绝,他们觉得打包是一件丢人的事,不能体现他们的豪爽。
C.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文中中年人在工地上辛辛苦苦养家,但是他的儿子却拿着父母的血汗钱大手大脚地请客,让人深思。
D.“我”在文中是一个线索人物,通过“我”的所见所闻,表达了对年轻人的不满,对中年人的赞美之情。
5. 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分析文中中年人的人物形象。
(5分)6. 这篇小说以“乞丐”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二、古诗文阅读(38分)(一)文言文阅读(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惠帝..二年,萧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
”居无何,使者果召参。
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
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
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择郡国史:木诎①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日夜饮醇酒。
卿大夫已②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毕欲有言。
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相舍后园近吏舍。
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案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
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参子窋③为中大夫。
惠帝怪相国不治事。
窋既洗沐归,间侍,自从其所谏参。
参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
”至朝时,惠帝让参日:“与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
”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日:“君似不及也。
”参曰:“陛下言之是也。
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史记·曹相国世家》) 【注】①诎(qū):说话笨拙。
②已:通“以”。
③窋(kū):同“窟”。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B.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C.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D.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惠帝”是汉朝皇帝刘盈的谥号。
“谥号”不具有褒贬色彩。
B.“长者”与“而伤长者之意”的“长者”都可理解为“品德高尚、德高望重的人”。
C.“免冠”,脱去帽子,古时表示谢罪。
曹参要向皇上谢罪,故先“免冠”。
后来可表示敬意。
D.“陛下”的“陛”指殿前的台阶。
后来“陛下”成为臣子对帝王的尊称。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曹参地位低下时与萧何关系很好,二人做了将相后虽然有了隔阂,但是萧何临死前还是推荐曹参做自己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