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
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月考素质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
如何实现此种理想?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
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至于乌兽昆虫莫不爱。
不爱,奚足谓仁?”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处理人与物之关系的态度的延伸表达而已。
不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
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念。
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
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
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呢?他们的做法是: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
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责,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北牡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
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
而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建而同,即“杀伐以时”。
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天其生,不培其长也。
鼋悬、鱼鳖、鳅鳢孕别之时,罔苦、毒药不入泽,不天其生,不绝其长也。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从实践层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
材料二:(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地球上本无人类,后来才有人类-地球形成已有45亿年,产生生命已有42亿年,出现人类不过短短的300万年,这是科学事实。
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为止被发现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也是科学事实。
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附答案解析)

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附答案解析)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深厚、内容丰富,但在进行短视频创作和传播时,往往因为晦涩难懂、缺乏新颖角度而曲高和寡。
如何让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跨越历史的时空阻隔,引发普遍共鸣?这是诸多短视频创作者面对的共同难题。
有些传统文化短视频作品,注重“以古观今”,致力于把中华文化长河的人和物带入当下生活,构建跨越历史、古今互通的共情空间。
这些短视频往往从当下人们普遍困惑、广泛关注的问题中寻找选题,如“情绪来了怎么办”“当你无可奈何时怎么办”“我们为什么会感到不幸福”等。
再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切合的人、事、物,例如苏东坡的故事、李白的诗歌、庄子的言行等来探讨这些问题。
于是,这些短视频就能切中当下人们的普遍困惑和人生的根本问题,使其创作直击现代人的灵魂,具备最大公约数,广泛吸引受众。
当历史和现实进行对接,古人和今人展开对话,传统文化中的器物、故事、人物变得鲜活,并借助根植于受众心中的文化记忆产生了深刻的情感共鸣。
优秀传统文化饱含着与当代人共通的精神内核,要注重情感的共通性和凝聚性。
而传统文化中的不少故事、诗文、理念等,更是通过学校教育、家庭传承、媒体传播等深刻地烙印在大众的记忆中,成为人们知识体系和集体记忆的重要部分。
短视频创作可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在大众心中具有的超越性的情感动力和扎实深刻的认知基础,善于挖掘其中所蕴含的认知认同、情感情绪、集体记忆等,与当下大众的生存状态、生活境遇和思想观念等建立连接。
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下划线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祈祷杞人忧天稽首乞哀告怜B.魁梧发聋振聩窥探揆情度理C.缉私放荡不羁跻身反唇相讥D.饼铛瞠目结舌嗔怪称孤道寡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卓见真知卓见疾驶疾风劲草B.消灭销声匿迹滂沱气势滂礴C.冒犯贸然行动呼吁长吁短叹D.淡薄淡泊明志辕马心辕意马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1在欧元区的十二国中,作为龙头老大的德国经济的低迷,很可能其他国家。
2新任市长每天都会接到大量群众来信,即使工作再忙,他也作出答复。
3严格地讲,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不是一般的并列关系,部分和整体的对峙关系,说是点面对峙的关系。
A.波及择要而是 /或者B.涉及择要就是/或许C.涉及摘要而是/或者D.波及摘要就是/或许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写议论文必须有一定的理论深度,文章才能入情入理,否则就只能是隔靴搔痒。
B.张老师和大家一起商讨他拟定的语文研究学习实施方案,他洞若观火,对方案作了很多修改。
C.只要台湾当局领导人拿出诚意和实际行动来,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就会柳暗花明的。
D.我们写一篇文章文思泉涌的时候,一定是来自命不凡的,否则就根本不会动笔了。
5.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A.要不要打击恐怖主义?打击恐怖主义,允不允许同时侵犯他国主权?对这两个问题,我国政府都明确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B.一部全国性的《职业病防治法》将提交中国最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审议,有望使劳动者保护自身健康提供更有力的武器。
C.中国将以两万多个小城镇为重点推行户籍改革,在这些小城镇有固定住所和合法收入的外来人口均可办理该地城镇户口。
D.广东将用三年的时间,重点培育30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形成以珠江三角洲为重点,向东西两翼和山区辐射的格局。
6.什么是联想呢?联想就是见到甲就想到乙。
高一语文上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

高一语文上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高一语文上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古代社会就开始它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史。
秦王朝的国运不长,而且秦王朝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所以在家庭教育方面没有什么建树。
但是,随着汉王朝的建立和封建社会的持久安定,加上长期推行“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采取科举取士和以经术取士,注重以三纲五常之教统治人们思想和以孝道之教稳定家庭与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所以家庭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并且日渐形成了它的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汉代形成的以经学作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继续推行之外,由于统治阶级和一些知识分子的提倡,玄学、佛学、史学以及一些自然科学技艺及生产技艺等,也进入了不同阶层的家庭教育范围。
总体说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家庭的生产与生活也缺乏稳定性,所以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与汉代相比,相差甚远,尤其是统治阶层受“九品中正”制取士制度的影响,豪门士族的子孙天生就是“上三品”的高官世袭者,而寒门士族的子孙即使学富五车也难以入上品,至于平民百姓的子孙就更不在话下,由此所造成的“读书无用”的观念也渗透到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家庭教育实践中,造成诗书教育日渐衰落的局面。
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尽管有由盛转衰的趋向,但是由于封建社会制度和家庭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所以家庭教育的阶级性和等级性也日益明显起来。
形成了以皇家宗室为主体的贵族家庭教育,以及在职文官为代表的官宦家庭教育和广大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民家庭教育的家教制度。
这三类家庭教育,一直沿续和发展到清末,在客观上对我国封建社会政治、道德、家庭乃至社会秩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皇家的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储君,所以皇太子及诸王子的教育受到特别的重视,乃至成为国家政治的一件大事。
皇家的家教具有特权性,在措施上一是尽一切努力把全国图书在皇家图书馆,垄断文化以作为皇家宗室的教材;二是收买天下第一流的学者充任宫廷教师;三是建立一整套宫廷教师制度和完备的教学制度。
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测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留。
第Ⅰ卷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笔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位置上,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第Ⅰ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项中字词的注意或释义有错误的一项是()A.百舸(gě)橘(jú)子洲遒劲(强劲有力)B.峥嵘(zhēng róng)携(xié)遏(è)制C.漫江(满)寥(liáo)廊挥斥(斥责)D.惆怅(chàng)稠(chóu)密辟谣(pì yáo)2.“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这个诗句的常序应当是()A.寒秋,湘江北去,独立橘子洲头。
B.湘江北去,独立寒秋,橘子洲去。
C.橘子洲头,寒秋独立,湘江北去。
D.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3.对《再别康桥》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然别离时那富于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B.诗人把潭水比作天上被揉碎了的彩虹,与浮在潭面上的水藻相杂,沉淀在潭水的深处,幽幽的、醇醇的,如梦一般。
C.诗中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水草、柔波、彩虹、星辉,恰当地衬托了诗人静默、悠然的心境。
D.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康桥那特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
4.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躲在乡愁里,才发现______________①我不是无根浮萍②不是断线的风筝③不是世俗风雨中无处栖身的孤雁A.③②①B.①③②C.①②③D.②③①5.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夸张)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反问)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对偶)D.粪土当年万户侯(比喻)二、(6分,每小题3分)(一)、阅读卞之琳的《断章》,完成6—7题。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含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总29分)(一)现代文阅读(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
作为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牢记党的教诲,立志民族复兴,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矢志奋斗中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国家深刻指出:“青年工作,抓住的是当下,传承的是根脉,面向的是未来,攸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
”共青团是党的青年工作的重要力量,肩负引领凝聚青年、组织动员青年、联系服务青年的职责,必须坚持“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坚持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作为政治责任,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工作主线,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增强对青年的凝聚力、组织力、号召力。
新时代是追梦者的时代,也是广大青年成就梦想的时代。
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当代中国青年生逢盛世,肩负重任;身处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把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方能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广大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要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要敢为人先、敢于突破,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要擦亮奋斗这个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在真刀真枪的实干中成就一番事业,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材料二青春因磨砺而精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
一百年来,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一初心和使命,一代代中国青年前赴后继、英勇奋斗,以血肉之躯、忘我情怀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荡气回肠的英雄壮歌,用青春浇灌热血,用行动诠释理想信念的力量。
河南省南阳市第四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河南省南阳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2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本题共3小题,共9分)儒家文化体系中的“家国天下”意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
如今制度化儒家已然解体,社会形态、家庭结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更。
尽管如此,吸取家国天下意识传统并对其进行创建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今日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家国天下”意识作为主动的入世精神,将个人发展的诉求与社会进步的诉求结合在一起,基于这一道德自觉,社会成员才具有了责任担当、价值共识。
在今日,家作为基本情感纽带对我们依旧具有重要的意义,应弘扬传统孝道,强化纽带和责随意识。
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任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溢了家族的机能。
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
现代社会主见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冲突。
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生疏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生疏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准确换。
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
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
“家国天下”意识是现代中国伦理的重要维度,它既连接传统的“修齐治平”,也连接社会、民族国家问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样的。
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
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化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酷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
在今日,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酷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随意识的来源。
人教版新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一、基础知识(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翱翔毫厘之差振聋发聩B. 阴霾窥豹一斑恣意妄为C. 赫赫有名鸿鹄之志鸡犬升天D. 瞒天过海倾盆大雨妄自菲薄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广泛。
B. 为了节约用水,学校号召师生们尽量减少洗车次数。
C. 经过长时间的研究,科学家们终于揭开了这个古老谜团的神秘面纱。
D. 这本书不仅语言生动,内容丰富,而且富有哲理。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比赛中,他表现出色,为我国赢得了荣誉,真是名垂青史。
B. 这位作家的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令人陶醉。
C. 面对困境,他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D. 她从小就热爱音乐,长大后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钢琴家,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4. 下列各句中,括号中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老师和同学们都对他刮目相看。
B. 这位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但他从未放弃。
C. 为了确保比赛公平,裁判员们严格执行比赛规则,公正无私。
D. 她在工作中严谨认真,一丝不苟,深受领导和同事的信任。
二、现代文阅读(4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AI)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AI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智能家居、自动驾驶到医疗诊断,都离不开AI的助力。
然而,AI技术的发展也引发了一系列伦理和安全问题,引发人们对未来社会的担忧。
近年来,我国在AI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人工智能大赛中,我国选手屡次夺冠,展现了我国在AI领域的强大实力。
然而,在享受AI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其潜在的风险。
首先,AI技术可能导致就业问题。
随着AI技术的普及,一些重复性、低技能的工作将被机器取代,导致大量失业。
其次,AI技术可能侵犯个人隐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主岭二中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语文试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试卷Ⅰ、Ⅱ两部分,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本试卷答案必须作在答卷的相应位置上,做在试卷上无效。
3.请在答卷上将姓名、班级、座位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
4.考试结束,只上交答题卡和答题纸。
第Ⅰ卷(选择题 27分)
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A.遒.(qiú)劲遏.(è)止彷.徨(fáng)橘.(jú)子洲
kuò)B.彳亍
..(chì chù)颓圮.(pǐ)瓦菲.(fēi)寥廓.(
C. 凄婉.(wǎn)火钵.(bō)长篙.(gāo)岁月稠.(chóu)
D.凌侮.(wǔ)漂泊.(bó)百舸.(gě)笙.箫(shēng)2.下列句中横线处依次应填入的一组词语是()
⑴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和艺术功底,是写不出高的诗歌作品的。
⑵戴望舒把对“丁香姑娘”深厚的感情在他的《雨巷》里,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⑶鉴赏诗歌时,要体会这些诗的章法、韵律及其他方面的特点,认真
诗的意象。
A.品位灌注揣摩
B.品位贯注揣测
C.品味灌注揣摩
D.品味贯注揣摩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们还需注意培养和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
B.有无正确的学习态度是我们能否取得进步的重要条件。
C.昨天她去超市买了些茄子、黄瓜、苹果、蔬菜和肉等,留着今天吃。
D.对这种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骗取钱财的不法行为,我们应予以严厉打击。
4.下列文学常识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戴望舒,现代诗人,被称为“雨巷诗人”,诗风低回婉转,情意深长,
追求意象的朦胧,艺术感染力很强。
B、徐志摩,新月派的代表诗人,著名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
夜》、《猛虎集》。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在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
C、艾青,现当代诗人。
诗集《归来的歌》、《雪莲》获中国作家协会全
国优秀新诗奖。
被聂鲁达誉为“中国诗坛泰斗”。
1985年,获法国艺术最高勋章。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历史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
左丘明所作。
它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共21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
(每题3分)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
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假如
B.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
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图:企图
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损害
6.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秦伯说,与郑人盟
D.失其所与,不知
7.下列成语中“厌”的含义与“夫晋,何厌之有?”中“厌”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兵不厌诈
B.不厌其烦
C. 学而不厌
D.喜新厌旧
8.下列文言句子中的划线部分翻译不正确的一句是()
A.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自己
的边邑)
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又想在西边封地放肆)
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将从哪里取得他想要的土地?)
D.失其所与,不知。
(失去自己所结交依附的)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烛之武退秦师》选自编年体著作《左传》,相传此书为鲁国史
官左丘明所著。
B.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
但是把城池划过去
后,就马上修筑城池进行防御。
C.烛之武见到秦伯后,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表面上看处处为秦国利益
着想,实际是在挑拨秦晋之间的关系。
D.晋文公面对盟友的背叛,能冷静思考问题,阐述了不可继续进攻的理
由,表现了晋文公审时度势、善于机变的性格。
第Ⅱ卷(书面表达题 93分)
(二)结合《荆轲刺秦王》,将下面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共6分)10.(1)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三、名句默写(共5分)
四、古代诗歌鉴赏(共7分)
日暮①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注: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写下这首诗。
② 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由“预报喜兆”之意。
12.诗中第一、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3分)
13.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怎样复杂的情感?(4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1分)
1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之一。
化石修理就是要把化石骨骼尽可能地暴露,同时不使化石受损。
有的标本中还保存了鸟类的羽毛、翼龙的翼膜等软组织结构,因此
来确认骨骼的展布情况并指导修理。
15.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再续写一个句子。
(5分)
历史长河中,无数豪杰为了使生命变得精彩而作出了生与死的抉择。
六、语法知识(共14分)
16.下列词属于哪类?将符号A--F填入括号中。
(每题0.5分,共5分)
A、名词
B、动词
C、形容词
D、代词
E、副词
F、介词
①积极()②友谊()③咱们()④坚持()
⑤伟大()⑥对于()⑦自从()⑧一再()
⑨多少()⑩限度()
17.指出下列短语结构,将符号A--E填入括号中。
(每题0.5分,共5分)
A、并列短语
B、偏正短语
C、主谓短语
D、动宾短语
E、动补短语
①我的弟弟()②我和弟弟()③历史悠久()
④悠久历史()⑤全神贯注()⑥站在桥下()
⑦生动形象()⑧联系实际()⑨襟怀坦荡()
⑩前程远大()
18.关于下列加点的词词性判断叙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
(1)你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必须先要端正
..学习态度。
(2)自从他改掉那些毛病以后,他每天上课都坐得很端正
..。
(3)从那以后,他在家一直很规矩
..。
(4)针对2008年许多基金公司明星经理跳槽的事,有识之士呼吁要对此
事立个规矩
..。
A、(1)和(2)词性相同,(3)和(4)词性不同
B、(1)和(2)词性不同,(3)和(4)词性相同
C、(1)和(2)词性不同,(3)和(4)词性不同
D、(1)和(2)词性相同,(3)和(4)词性相同
19.选出全是偏正短语的一组是(2分)()
A.报纸杂志多么自豪他们的朋友保持安静B.我的祖国非常疲乏皎洁的月光破格提拔C.雄伟壮丽果子成熟美丽的风景表达清楚D.打量一番紧张不安悠扬的笛声刻苦钻研
七、作文(5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铅笔即将被装箱运走,制造者很不放心,把它带到一旁跟它说:“在进入这个世界之前,我有几句话要告诉你,如果能记住这些话,就会成为最好的铅笔。
你将来能做很多大事,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你不能盲目自由,你要允许自己被一只手握住;你可能会经常感受到刀削般的疼痛,但是这些痛苦都是必须的,它会使你成为一支更好的铅笔;不要过于固执,要承认你所犯的任何错误,并且勇于改正它;不管穿上什么样的外衣,你都要清楚一点,你最重要的部分总是在里面;在你走过的任何地方,都必须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不管是处于什么状态,你都必须写下去。
要记住,万事万物都有自己坚持的原则,生活永远不会毫无意义。
”
这些话是对铅笔的忠告,又何尝不是对我们每一个人的忠告呢?请以“铅笔原则的启示”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的范围之内。
②立意自定。
③题目自拟。
⑤不少于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