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公众的怒火_后现代神话与元小说
后现代主义书单
后现代主义书单后现代主义是二十世纪后半叶以来哲学思潮和文化现象的重要代表,它对传统现代主义的理性、线性和启蒙主义观念提出了挑战。
后现代主义思想充满了对大故事的怀疑,对语言的玩世不恭以及对权力结构和知识体系的批判。
下面是一份后现代主义书单,旨在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这一思潮并拓宽视野。
1.《清醒梦》- 保罗·奥斯特这本小说是一部后现代主义的经典之作。
故事以复杂的情节和多重叙述方式展开,探讨了现实和虚构之间的界限,并引发了关于意义和现实的激烈讨论。
2.《波普》- 文斯·史泰普斯这本小说通过讽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消费主义现象。
作者运用夸张和幽默的元素,以非传统的写作形式呈现了当代人类的虚荣和自私。
3.《迷宫游戏》- 保罗·艾尔古迪这是一部富有实验性和后现代主义特征的小说。
通过多重叙述视角和复杂的情节结构,作者展示了在各种力量、欲望和价值观的交织中迷失自我的现代人。
4.《万物皆已体验》- 杜尚·马森这本非虚构作品以杜尚·马森对文化现象的思考为基础,通过对不同艺术形式、政治运动和流行文化的观察,探讨了后现代社会中的身份认同和权力结构。
5.《模糊边界》- 弗朗索瓦·利奥塔这本哲学著作对边界、身份和语言的概念进行了深入分析。
通过好奇心、怀疑和反思,作者探索了现代社会中认同和真实的不确定性。
6.《社会学的想象力》- 埃塞尔·莱斯特这本书探讨了社会学如何应对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知识和真理观念的冲击。
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通过关注个人经验和主观意义来重新审视社会现象。
7.《散步者》-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这是一部电影作品,通过混合现实和虚构的元素,描绘了一个后现代消费社会的片段。
导演通过对符号和意义的戏仿,暗示了现代人内心的虚无感和消费社会的虚假性。
以上书单旨在引导读者对后现代主义思潮进行深入了解,并通过不同作者和艺术形式展示其多样性。
这些作品提供了多个视角和层面,帮助读者挑战传统的知识观念,并重新审视自己对现实和真理的认知。
当代美国文学中的新现实主义_英美文学
当代美国文学中的新现实主义_英美文学英美文学一、引言新现实主义是上个世纪以来的学术界热点话题之一。
新现实主义不只局限于文学领域,而且出现在国际政治、金融、音乐、影视制作等许多领域,是社会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之后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
在当代美国文学中,新现实主义视域下的创作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小说,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它将现实主义的内容和后现代的手法合为一体,形成了所谓的“新现实主义”风格,引起了文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二、新现实主义产生的背景二战的正式结束,人类历史从此掀开了重要的一页,同时这也标志着20世纪美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时代的终结。
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精英们,在二战之后崭露头角且逐渐形成趋势。
其创作流派有表现主义、荒诞派和黑色幽默等。
后现代小说充分反映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广大人民心神不宁、精神紧张、空虚的状态。
残酷的战争和无情的杀戮,使得二战后的美国社会满目疮痍,历经战争涂炭的人们惊恐地发现他们生活在一个混乱不堪、荒唐可笑的世界里,人的存在、价值及尊严已然消失殆尽,这一切引发了美国小说家对传统价值观的质疑和对历史的反思。
进入20世纪70年代,在克服了诸多困难之后,当代美国小说迎来了新的转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美国民众逐渐走出二战所带来的悲痛记忆和心理阴影,开始用理智来思考问题,重新看待这段战争,整个美国社会也进入了相对的平稳时期。
文化的多样化使得各种思潮异彩纷呈,不断出现分化与融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大众传媒的革命性发展,当时的社会生活也一改虚无和沉闷,变得丰富而活跃。
这一切反映在文学上,便是人们对虚无的语言游戏的厌倦以及对现实的重新关注。
表现现实社会现状和人民生活境况的新现实主义小说应运而生。
可以说美国文学向现实主义的回归并非偶然,而是一种时代和历史的选择。
三、新现实主义文学的概念新现实主义文学是指自70年代晚期以来,特别是在80和90年代出现的大量的有别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新的作品。
国内罗伯特·库弗研究述评
第38卷㊀第1期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38㊀No.12019年1月JournalofHenanInstituteofEducation(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Jan.2019文章编号:1006-2920(2019)01-0096-06doi:10.13892/j.cnki.cn41-1093/i.2019.01.018国内罗伯特 库弗研究述评叶柳影㊀㊀摘要:罗伯特 库弗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ꎬ其写作手法新奇多变ꎬ受到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ꎮ中国学界对库弗的研究始于1993年ꎬ近年来呈现出越来越热的态势ꎮ国内库弗研究可划分为 方兴未艾 欣欣向荣 和 百家争鸣 三个阶段ꎮ国内库弗研究经历了从介绍性到学术化再到文外解读的发展过程ꎬ在译介和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ꎬ但也存在很多问题ꎮ关键词:罗伯特 库弗ꎻ翻译ꎻ研究㊀㊀作者简介:叶柳影ꎬ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硕士研究生ꎮ㊀㊀基金项目:上海外国语大学第二届导师学术引领计划项目 美国越南战争小说的抗议性研究 (2017015)ꎻ上海外国语大学校级一般科研项目 罗伯特 库弗小说«公众的怒火»的历史再现与文学叙事 (20171140026)ꎮ㊀㊀一㊁引言罗伯特 洛厄尔 库弗(RobertLowellCooverꎬ1932~)ꎬ美国当代著名的后现代小说家和剧作家ꎬ被誉为 最富有创造力的作家之一 [1]ꎮ他出生于艾奥瓦州查尔斯市ꎬ曾就读于南伊利诺伊大学㊁印第安纳大学和芝加哥大学ꎬ从海军退役后转向文学创作ꎮ意识到传统叙事的局限性ꎬ库弗积极投身于文本形式的变革和写作技巧的实验ꎮ奥维德的作品和«一千零一夜»为库弗小说的文本形式提供了依据ꎮ[2]20世纪90年代初ꎬ我国学术界开始了对库弗的研究ꎬ他的作品陆续得到翻译并出版ꎮ在研究起步阶段ꎬ国内只发表了寥寥数篇译介与评论的文章ꎮ这些文章并未拘泥于对生平㊁作品和写作风格的介绍ꎬ准确地把握库弗创作理念与艺术手法的核心特征ꎮ2004年之后ꎬ中国的库弗研究表现出针对性㊁学术化和专业化的特点ꎮ到了2010年ꎬ从文内研究逐渐过渡到文外解读ꎬ我国学界开始从新的角度对库弗作品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ꎮ本文旨在总结25年来(1993年至今)国内库弗研究的概况ꎬ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ꎮ二㊁方兴未艾:早期译介和创作手法研究(1993~2003)从现有研究资料来看ꎬ虽然库弗本人曾于1985年访华ꎬ但他的作品直到8年后才与中国读者正式见面ꎮ«外国文学»杂志1993年第3期刊登了由张震久翻译的«后现代反小说二篇»ꎬ其中之一正是库弗的短篇小说«临时保姆»(后多译为«保姆»)ꎮ该文译者在译文前的评析中总结了库弗独特的写作手法ꎬ即真实与虚构的交织㊁对讽刺的运用㊁对寓言和民间故事的改写和碎片化艺术ꎮ«外国文学»杂志为库弗作品进入中国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平台ꎮ1996年ꎬ库弗的短篇小说代表作«电梯»«大礼帽»和«瘦男人与胖女人的浪漫史»相继被翻译成中文并刊登在当年第2期«外国文学»上ꎮ这一系列译作的发表极大地推动了库弗研究在中国的兴起ꎮ同年发表的«罗伯特 库弗:一种文学的声音»是国内最早详细介绍库弗及其作品的文章ꎬ展现了库弗创作风格从写实主义到引导作者远离神秘化ꎬ再到富有实验性和自我意识的转变ꎮ国内对库弗长篇小说的翻译随之踏上征程ꎮ1997年ꎬ潘小松翻译的«公众的怒火»由译文出版社㊀第1期叶柳影:国内罗伯特 库弗研究述评97出版ꎮ次年ꎬ作家出版社和湖南美术出版社分别出版了由李自修㊁钱青翻译的«魔杖»和由谭加东翻译的«打女佣的屁股»ꎮ随着这三部长篇小说译作的问世ꎬ相关评论文章陆续发表ꎮ中国的库弗研究起步时ꎬ国内外学界间的巨大断层已不复存在ꎮ因此ꎬ研究初期的评论文章并非是浅显的介绍ꎮ学者们敏锐地捕捉到库弗创作的核心ꎬ即 作为虚构制造者的人 这一概念ꎬ并基于此围绕库弗对虚构的关注以及他所运用的非现实主义手法展开论述ꎮ«罗伯特 库弗和他的小说»一文借«布鲁诺分子的由来»和«环宇棒球协会»两部作品探讨虚构制造的概念ꎬ又借«公众的怒火»和«杰拉尔德的聚会»来点明库弗的创作风格ꎮ此文章虽清楚地认识到虚构存在和本体性之间的张力ꎬ但其论述较为笼统ꎬ未触及库弗作品中的社会及政治内涵ꎮ[2]库弗在创作实践中有意识地暴露操作痕迹ꎬ突出技巧㊁游戏和其他非现实主义手法ꎬ并探讨小说创作理论ꎬ库弗的作品也可被视为元小说ꎮ[3]因而ꎬ在分析后现代主义艺术技巧的同时ꎬ研究者也从元小说角度出发围绕库弗极具代表性的两篇短篇小说«电影院的幽灵»和«淡出淡入»展开论述ꎮ«库弗的元小说创作 ‹电影院的幽灵›和‹淡出淡入›评析»从人物的虚构经历㊁故事时间的交错㊁视角的灵活转换和文学符号的持续跳跃四个方面剖析了库弗对多种技巧的戏仿ꎮ该文认为 库弗在小说中既揭示了文学创作自身的虚构性ꎬ也揭示了现实世界的虚构性 [3]ꎬ强调库弗对现实虚构性的批判和对存在主义哲学观的嘲弄ꎬ突破了文本研究的束缚ꎬ研究重点从作品层面上升到现实社会ꎮ当国内学界将研究重心落在整体把握库弗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叙事特点时ꎬ部分学者则注意到了库弗作品的 碎片化 ꎬ并集中关注碎片化艺术的特征及效果ꎮ«碎片艺术的内涵与效果 读库弗的‹保姆›»一文 一方面以库弗的«保姆»为例ꎬ分析后现代主义碎片艺术的内涵与效果ꎬ一方面也比较了现代主义作品和后现代主义作品对碎片艺术的不同运用 [4]ꎮ文章指出碎片艺术打破了一次只能描绘单一场景的限制ꎬ给作家带来无限想象的空间ꎮ虚㊁实场景的交替又否定了现实的确定性ꎬ使作品得以实现自省ꎮ此外ꎬ该文章还提到碎片化艺术颠覆了线性叙事结构ꎬ更有利于推动读者积极参与ꎮ上述探索为后续研究者从小说艺术角度对库弗作品展开系统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ꎮ除创作手法之外ꎬ文学代码的独特性和对历史事件的特殊处理同样也进入了库弗研究者的视野ꎮ例如ꎬ«从‹公众的怒火›看后现代主义文学代码»一文从语义学和句法学出发对小说进行文本分析ꎬ提出库弗在小说中频繁使用大量特殊词汇和暗示感官功能词汇ꎬ对语义场进行过度渲染㊁同化ꎬ更抛弃约束的解构㊁等级和规则ꎮ[5]«‹公众的怒火›:后现代神话与元小说»则将历史神话化与后现代元小说结合ꎬ探讨库弗如何在 构筑小说幻象的同时又揭露这种幻象 [6]ꎮ虽然研究初期对文学代码和历史改写的探究只停留在文本层面的梳理ꎬ未能深入挖掘隐藏在表面特征背后的政治内涵ꎬ但具有跨学科特色和理论意识的开拓性成果依旧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ꎮ三㊁欣欣向荣:针对性㊁学术化与专业化的研究(2004~2009)从2004年到2009年ꎬ国内评论界涌现了数十篇库弗评论文章ꎮ起步时期颇具深度的解析不仅激励中国学者继续深入开展专业化研究ꎬ更拓宽了研究的视野ꎮ该时期的研究重点和初期相比并没有很大的差别ꎬ仍集中于从人物㊁情节和时空观这三个角度探讨库弗作品展现的不确定性㊁真实与虚构的并置和元小说特征ꎬ体会库弗对僵化的文学传统形式的挑战ꎮ例如ꎬ«库弗小说中现实与虚幻的并列»一文立足于库弗的多篇代表作ꎬ从内容㊁形式和艺术效果三个层面出发探讨库弗 对现实和虚幻的理解和诠释 [7]ꎮ该文作者表示 库弗小说的 现实与虚幻 的并列引导人们清醒地看到:人类历经多年建立起来的社会远非他们自以为那样的真实㊁可靠 [7]ꎮ随着现代叙事学的兴起ꎬ研究者开始借助叙事学理论对库弗作品的文本形式进行探索ꎮ硕士论文«历史作为一种话语:小说‹公众的怒火›中历史的重建»借用叙事学概念ꎬ深入挖掘小说中别具一格的叙事视角与时态ꎬ例如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与第一人称视角的交替使用ꎬ过去时态与现在时态的并置ꎬ以此探讨库弗对传统叙事片面性的批判ꎮ[8]98㊀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坚持 传统文学已经用尽了它的叙事可能性 [3]ꎬ库弗除了对文学形式进行革新ꎬ还致力于从童话㊁神话和«圣经»等文学经典里寻找被读者定式化的因素来进行再创造ꎬ让读者在体验新鲜和惊喜的同时ꎬ认识神话规则对他们的掌控ꎮ[9]意识到改写传统文学经典是库弗作品中极为关键的组成部分ꎬ在这一时期ꎬ国内学界开始将研究重心从文本形式转移到库弗后现代改写的思想与实践ꎮ«当代美国小说改写文学经典略论»详细分析了«弟弟»«J的婚姻»«威尼斯的皮诺乔»和«布莱厄 罗兹»(多被译为«刺玫瑰»)四部作品对«圣经»和童话的改写ꎮ该文提出ꎬ通过赋予原本被忽视的角色话语权ꎬ将故事放置在当下环境中并对经典情节做改动ꎬ库弗 解放被经典叙述长期压抑的其他叙述可能 [9]ꎮ«公主ꎬ浪漫文学传统的囚徒 论 睡美人 童话的两则后现代重写»一文则聚焦于库弗在改写经典过程中对过去被美化因素的现实化和丑陋化ꎮ[10]认为一切事物均为虚构ꎬ库弗提出历史叙述同文学创作一样具有虚构性ꎮ因此ꎬ其作品改写对象并不局限于经典文学作品ꎬ更囊括历史事件ꎮ国内研究起步阶段ꎬ已有评论者注意到库弗对历史事件的特殊处理并做相关论述ꎬ探讨库弗对罗森堡事件的神话化ꎮ2004年之后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ꎬ学界继续深入探索库弗的历史观ꎮ«历史的建构:解读卢森堡事件的后现代改写»不仅将库弗对卢森堡事件细节的改写与多克托罗的«但以理书»做比较ꎬ还引入尼克松的跳棋演说和水门事件进行互文性解读ꎮ[11]此时文本分析在国内库弗研究中依旧占据主导地位ꎬ但已有部分学者主动向理论应用和文外解读靠拢ꎮ评论文章«重释历史的一场狂欢节 解读罗伯特 库弗‹公众的怒火›»借用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ꎬ从情节和文本两方面入手探讨小说的狂欢化ꎬ提出该小说的情节充斥着狂欢场面和拥有撕下任何权威面具特权的小丑和傻瓜ꎮ[12]随着学科界限被打破ꎬ各学科的关系日益密切ꎬ文化研究逐渐进入外国文学评论界的视野ꎮ«从‹保姆›看美国电视文化的特点»是国内库弗研究中里程碑式的文章ꎮ该文从 电视出现的频率㊁使用的类型和使用的方法考察小说所反映的电视文化的基本特征 ꎬ再从文化研究层面回归到文本中ꎬ借用电视文化 频道转换 这一特征对小说进行再观照ꎬ以此深化对小说艺术手法的认识ꎮ[13]通过将文化研究的成果重新应用到文本研究当中ꎬ评论学者将作品的文化内涵与艺术内涵融合在一起ꎮ自2000年«外国文学»刊登由陈世丹翻译的短篇小说«电影院的幽灵»以来ꎬ国内期刊几乎未曾再见到任何库弗译作的身影ꎮ时隔七年ꎬ2007年第2期«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才再次刊登了由陈定家翻译的评论文章«书籍的终结»ꎮ在文章中ꎬ库弗简要介绍了超文本小说及其主要特点ꎬ列举了超文本小说发展的弊病并表达了对其未来发展前景的担忧ꎮ他指出 超文本提供了一种具有发散性的多样化技术 有利于读者对既定文本的多样回应ꎬ使读者得以走出作者中心论的陷阱 [14]ꎮ该文章的发表对国内库弗研究的转向起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ꎮ尽管研究者都知道库弗当时正在布朗大学从事超文本小说创作的实验工作ꎬ直到2008年ꎬ即«书籍的终结»译文刊登的第二年ꎬ国内才首次出现了围绕库弗的超文本小说展开论述的评论文章ꎮ明确区分纸质印刷的活页小说和电子超文本小说ꎬ«从活页小说到超文本小说 罗伯特 库弗的‹刺玫瑰›的案例分析»一文深入挖掘活页小说«刺玫瑰»和超文本小说«刺玫瑰»的文本特点与差异ꎬ探讨超文本小说的优势与不足ꎬ进而 探究 书籍终结 之争 [15]ꎮ此文表示 (书本形式的«刺玫瑰»)无论是形式和意义的生成都具备罗兰 巴特提出的 作者式文本 的一些特征 超文本形式的«刺玫瑰»主页则是名副其实的 作者式文本 ꎬ符合罗兰 巴特憧憬的 理想文本 ꎬ实现了他所推崇的文学创作的目的 [15]ꎮ四㊁百家争鸣:结合理论以及跨学科研究(2010~2017)2010年以来ꎬ国内对罗伯特 库弗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ꎬ研究文章数量远超过去ꎬ几乎是前两个时期总和的两倍ꎮ评论界对库弗后现代主义小说的认识和研究也有了研究初期所无法比拟的㊀第1期叶柳影:国内罗伯特 库弗研究述评99高度和深度ꎮ2009年3月ꎬ受«外国文学»编辑部委托ꎬ陈俊松就中外评论界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亲自采访了库弗ꎮ库弗在该访谈中不仅对文学创作㊁传统经典文学叙事㊁文体界限和人文主义关怀做出独到的阐释ꎬ还从作者角度出发对«公众的怒火»这一备受关注的长篇小说进行解读ꎬ更就后现代主义小说的政治介入分享了自己的看法ꎮ[16]纵观现有文献资料ꎬ该访谈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内库弗研究的转向起到了指引作用ꎮ库弗文学创作的独特理念和人文主义关怀使得评论学者的研究思路不断拓宽ꎬ研究角度也更加全面ꎮ这一时期的研究集中在以下七个方面:(1)探索人物塑造㊁时空安排和情节设置之外的创作手法ꎻ(2)从身份认同角度看待库弗笔下个体生活和存在的实质ꎻ(3)对库弗小说的文化解读ꎻ(4)对库弗小说的政治解读ꎻ(5)对库弗超文本小说的分析ꎻ(6)应用文学理论对库弗的作品进行研究ꎻ(7)从语言学层面研究库弗的作品ꎮ第一ꎬ2010年之后ꎬ对不确定性和元小说特征的分析依旧是国内库弗研究的主流ꎬ但研究对象不再拘泥于人物塑造㊁时空观和情节ꎬ学者将注意力转移到戏仿㊁拼贴和蒙太奇等手法以及作品中的语言游戏ꎮ例如ꎬ«从‹公众的怒火›的元小说特点看其真实与虚构»从文本入手ꎬ详细分析了小说中对文学体裁和惯用手法的戏仿㊁不同文本的拼贴㊁蒙太奇和 迷宫 结构ꎬ然后在语言层面围绕语言的矛盾㊁排列和中断展开论述ꎮ该文章认为ꎬ库弗借上述手法对传统文学范式和现实进行否定ꎬ以此制造混乱感和混沌感ꎬ从而凸显现实的虚构性㊁任意性和不确定ꎮ[17]«历史编纂元小说‹公众的怒火›中的戏仿和拼贴»一文则表示戏仿将原本严肃紧张的行刑变成一场狂欢派对ꎬ以此 深刻地讽刺并颠覆了美国的宏大历史叙事 [18]ꎮ该文还提出结构拼盘㊁句子并置和意象符号的使用 赋予小说文本强烈的非连续性和不确定性 [18]ꎬ从而瓦解了对意识的禁锢ꎮ第二ꎬ从身份认同角度推演出作品内部张力背后所蕴藏的个体生活和存在的实质ꎮ例如ꎬ«解读库弗短篇小说‹卡通›中的荒诞生活观»从荒诞个人存在㊁生活荒诞感和淡漠的人际关系三方面展现库弗对无意义㊁混乱的社会生活的深刻思考ꎮ[19]第三ꎬ在这一时期ꎬ对库弗小说的文化解读已成为国内库弗研究的一大趋势ꎮ例如ꎬ«论库弗‹公众的怒火›中的 拟像 主题和电影技巧»借用鲍德里亚的仿真和 拟像 理论ꎬ探究«公众的怒火»中的拟像幻觉㊁空壳的人类化身和电影作品的互文文本ꎬ剖析库弗对电影技巧的运用ꎮ该文章强调ꎬ融合电影文化以消融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间的界限ꎬ 库弗对冷战时期麦卡锡主义的极端狂热㊁大众媒介对百姓的愚弄欺骗㊁美国天真的优越感和民众的矛盾心态做出了客观的描述和犀利的嘲讽 [20]ꎮ第四ꎬ在2011年«外国文学»刊登的访谈« 故事里面 的 嬉戏 罗伯特 库弗访谈录»中ꎬ库弗专门论述了其作品中的政治介入问题ꎮ他表示 所谓的后现代主义ꎬ基本上是一场艺术运动ꎬ试图颠覆有关叙述的陈旧㊁武断的观念ꎮ它的政治性是从更宽泛的意义上说的ꎬ即抨击人们习以为常的某种形式㊁任何形式和人物ꎬ并使其感觉受到威胁 [16]ꎮ针对这一点ꎬ评论界做了深入的研究ꎬ主要围绕库弗的短篇小说«卡通»和长篇小说«公众的怒火»展开ꎮ«罗伯特 库弗‹卡通›中的政治影射»一文认为ꎬ库弗借卡通人物和真实人物的形象以及人物关系 影射美国的政治现实 [21]ꎮ考虑到«卡通»一文自身背景不明ꎬ文章作者借«公众的怒火»一书的社会历史背景对«卡通»进行互文性解读ꎬ以此剖析人物背后蕴藏的深刻政治寓意ꎮ«当代美国编史性元小说中的政治介入»则将«公众的怒火»重新放置在库弗写作时的政治氛围当中解读ꎬ从人物㊁情节和主题三个角度 考察了作品从 文本内 和 文本外 揭露现实政治生活的方式 [22]ꎮ第五ꎬ国内库弗研究的焦点逐渐从他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向超文本小说转移ꎮ«由罗伯特 库弗浅析超文本小说»对库弗的介绍在文中虽只起到引入作用ꎬ但简短的概述仍总结了库弗在超文本写作方面做出的贡献以及代表作«刺玫瑰»和«保姆»中蕴含的超文本特质ꎮ[23]评论文章«数字媒介下的文学变100㊀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革:英语超文本小说研究 以‹保姆›文本存在的嬗变为例»详细介绍了超文本小说发展的起源㊁定义和发展历程ꎬ并借助文本分析充分展现超文本小说文本存在和动态发展的特点ꎬ即 静态的时间状态中无限持续的情节发展ꎬ模糊不明确的逻辑关系ꎬ推动了故事不确定的㊁运动的进程 [24]ꎮ第六ꎬ广泛应用文学理论对库弗的作品进行分析ꎮ在国内库弗研究的发展初期ꎬ已有部分学者运用解构主义和狂欢化诗学理论来解读库弗的作品ꎮ2010年起ꎬ国内评论界对文学批评理论的应用越来越多样化ꎮ而且«颠覆与重塑 ‹公众的怒火›的新历史主义解读»运用蒙特洛斯的新历史主义相关理论ꎬ从文本的历史性角度分析库弗在«公众的怒火»中所展现的冷战时期美国社会的种种现象ꎬ又从历史的文本性角度探讨库弗对历史真实性和政治严肃性的讽刺ꎮ[25]«新一代的迷惘与迷失 从空间批评视角解读罗伯特 库弗的‹卡通›»首次从空间视域出发ꎬ运用列斐伏尔的三元空间理论ꎬ研究库弗的作品ꎬ认为库弗在«卡通»中放大了社会的丑态ꎬ披露了社会人际关系的冷漠ꎬ并展现了社会生活的混乱及弊病ꎮ[26]相较之前仅立足于文本内容ꎬ该文章的分析思想以及挖掘出的作品内涵有了更大的突破ꎮ第七ꎬ从语言学层面研究库弗的作品ꎮ早在2002年ꎬ评论学者就已尝试从语义学和句法学入手对库弗的«公众的怒火»进行跨学科解读ꎮ但在之后近十年的时间里ꎬ国内学术界未曾再开展过类似研究ꎬ直到2010年之后才有学者再次从语言学角度出发研究库弗的作品ꎮ结合认知语言学的 概念整合理论 ꎬ«用 概念整合理论 解读小说‹卡通›»一文围绕小说中现实与虚构的交汇对人物㊁场景和情节分别进行整合ꎬ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获得对碎片化故事的全新解读ꎬ更强调了读者自身在作品解读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ꎮ[27]«库弗‹保姆›的语言游戏解读»一文运用维特根斯坦的 语言游戏论 ꎬ 通过语言碎片㊁语言排列及语言短路来阐释后现代小说的不确定性及展示语言游戏的特殊魅力 [28]ꎮ五㊁结语通过上述对国内库弗翻译和研究状况的简要回顾ꎬ我们可以发现ꎬ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ꎬ罗伯特 库弗在中国的研究实现了以下两个方面的转变:第一ꎬ国内对罗伯特 库弗的研究从过去纯文本分析逐渐向文外解读转变ꎬ并跟随外国文学研究的潮流开展跨学科研究ꎮ20世纪90年代至2003年期间的论文ꎬ大部分将研究重点放在对库弗艺术手法的展现和总结上ꎬ作品蕴藏的社会现实意义和政治内涵被研究学者忽略ꎮ2004至2017年期间ꎬ中国学界开始引入各类文学理论和研究方法ꎬ推陈出新ꎬ将文本分析与文外解读相结合ꎮ第二ꎬ国内库弗研究实现了从 点 到 面 的转变ꎮ关注的作品从20世纪90年代的«保姆»和«公众的怒火»扩展到短篇小说«卡通»«街边车祸»ꎬ改编童话«卡通»ꎬ短篇小说集«高音与旋律»和超文本小说ꎬ所探讨的主题不再拘泥于库弗独特的艺术手法和虚构性ꎬ而是涉及文化阐释㊁政治内涵㊁身份认同㊁心理分析等方面ꎮ通过回顾国内25年间的罗伯特 库弗研究ꎬ同样可以发现该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ꎮ第一ꎬ中国对库弗研究的起点高ꎬ之后的评论文章大多在重复论述前人研究的内容和成果ꎬ存在低水平重复的现象ꎬ质量与前人研究成果无法比拟ꎮ第二ꎬ 点 的探究不够深入ꎬ 面 的分析不够全面ꎮ尽管国内库弗研究的角度不断扩展ꎬ但每个角度的分析大多被表面特征所束缚ꎬ未能深入挖掘作品内涵ꎮ此外ꎬ目前国内研究大多集中于库弗的代表作ꎬ而其他作品则较少被论述ꎮ第三ꎬ当前国内研究对理论的应用不够成熟ꎬ文学理论的运用与文本分析并未真正融合在一起ꎮ这些问题说明库弗研究仍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ꎬ他的作品依然值得中国学者研究ꎮ参考文献:[1]㊀孙银娣.虚幻与现实:浅析库弗«保姆»中的元小说特征[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ꎬ2004(2):17-19. [2]㊀陈世丹.罗伯特 库弗和他的小说[J].外国文学ꎬ2000(6):3-5.[3]㊀陈世丹.库弗的元小说创作:«电影院的幽灵»和«淡出淡入»评析[J].外国文学ꎬ2000(6):20-24. [4]㊀胡全生.碎片艺术的内涵与效果:读库弗的«保姆»[J].外国文学ꎬ2000(4):52-57.㊀第1期叶柳影:国内罗伯特 库弗研究述评101[5]㊀陈世丹.从«公众的怒火»看后现代主义文学代码[J].当代外国文学ꎬ2002(4):76-87.[6]㊀陈世丹ꎬ孟昭富.«公众的怒火»:后现代神话与元小说[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ꎬ2003(5):118-122. [7]㊀汪小玲ꎬ汪玉枝.库弗小说中现实与虚幻的并列[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ꎬ2006(4):433-437. [8]㊀李淮玉.历史作为一种话语:小说«公众的怒火»中历史的重建[D].南京:东南大学ꎬ2007.[9]㊀刘建华.当代美国小说改写文学经典略论[J].国外文学ꎬ2006(2):90-97.[10]㊀阙蕊鑫.公主ꎬ浪漫文学传统的囚徒:论 睡美人 童话的两则后现代重写[J].湖北社会科学ꎬ2009(11):139-141.[11]㊀周韵.历史的建构:解读卢森堡事件的后现代改写[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ꎬ2007.[12]㊀王敏ꎬ尚晓进.重释历史的一场狂欢节:解读罗伯特 库弗«公众的怒火»[J].黄山学院学报ꎬ2006(1):138-142. [13]㊀汪小玲.从«保姆»看美国电视文化的特点[J].中国比较文学ꎬ2006(4):98-110.[14]㊀库弗.书籍的终结[J].陈定家ꎬ译.南阳师范学院学报ꎬ2007(2):54-57.[15]㊀陈丹.从活页小说到超文本小说:罗伯特 库弗的«刺玫瑰»的案例分析[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ꎬ2008. [16]㊀陈俊松. 故事里面 的 嬉戏 :罗伯特 库弗访谈录[J].外国文学ꎬ2011(2):146-155.[17]㊀刘玲.从«公众的怒火»的元小说特点看其真实与虚构[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11(1):115-117. [18]㊀张淑芬.历史编纂元小说«公众的怒火»中的戏仿和拼贴[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ꎬ2017(1):61-66.[19]㊀沈婷婷.解读库弗短篇小说«卡通»中的荒诞生活观[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11(4):19-23. [20]㊀郑静.论库弗«公众的怒火»中的 拟像 主题和电影技巧[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ꎬ2015(2):35-39. [21]㊀王一平.罗伯特 库弗«卡通»中的政治影射[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ꎬ2015(2):36-39.[22]㊀陈俊松.当代美国编史性元小说中的政治介入[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ꎬ2010.[23]㊀洒焕.由罗伯特 库弗浅析超文本小说[J].短篇小说:原创版ꎬ2016(3Z):47-48.[24]㊀洒焕.数字媒介下的文学变革:英语超文本小说研究:以«保姆»文本存在的嬗变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ꎬ2017(12):109-111.[25]㊀赵攀.颠覆与重塑:«公众的怒火»的新历史主义解读[J].平顶山学院学报ꎬ2012(3):59-61.[26]㊀黄嫣.新一代的迷惘与迷失:从空间批评视角解读罗伯特 库弗的«卡通»[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ꎬ2015(S2):135-136.[27]㊀罗妙宝.用 概念整合理论 解读小说«卡通»[J].卷宗ꎬ2014(11):502-503.[28]㊀洒焕.库弗«保姆»的语言游戏解读[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ꎬ2016(5):54-55.(责任编辑㊀毕凌霄)。
浅析《公众的怒火》中历史元小说的叙述
士
Z
认 识 历 史创 作 的 实 质 。 本 文 旨在 国 内外 研 究 的 基 础
上, 对 小说 中历 史元 小说 的 叙 述 进行 探 讨 关键词 : 《 公 众 的怒 火》 历 史 建构 历 史 元 小说
与社 会方 方 面 面 对 此 案 的 不 同 的反 映糅 合存 一 起 , 给
史元 小 说 ” 是后 现 代 主 义 对 待历 史 叙 述 的 一 种 方式 ,
哈 琴 把 其 定 义 为耶 些 “ 众所周知的 , 通 俗 的 小说 . 这 类 小 说 强 调 自我 反省 的叙 述 , 并 矛 盾 地 声称 是 存 讲 述 历 史事 件 和 历 史 人物 , 涉 足小 说 、 历 史和 理 论 j 个 领域 .
后 现代 主 义文 学 家 们认 为语 言 是 虚幻 的 , 不 可 靠 创 作 去 颠 覆 传 统 本身 。 他在《 公众的怒火》 中运用 了众
的; 南 语 言构 成 的 现 实 世 界 同样 也 是 虚幻 的 , 不 可 靠
的 。其 历 史 的编 写 重 在 讲述 个 人 的故 事 . 而 不 是 试 罔 埘 过 去 发 生 的事 件 进 行 普遍 的 、 全 面 的描 述 。没 有 任 何 一 个 叙 述 者 能声 称 完 整地 知道 过 去 。 唯 一 一 可 被 感 知 的历 史 只 是 通 过来 自过 去 的 文 本 , 或 是 某 一个 独 特 的 叙述者。 后 现 代 对 待 历 史事 件 总 是 试 图 在其 中插 人 众 多 的可 能 性 ,把 所 谓 的 历史 事件 呈 现 在 读 者 面 前 . 让 读 者 进 行 思考 , 而并 非 告 诉 读 者 一 个 唯一 的答 案 “ 历
重释历史的一场狂欢节——解读罗伯特·库弗《公众的怒火》
第 8卷 第 l 期 20 0 6年 2月
黄 山 学 院 学 报
J u a f a g h nUnv mi or l n o Hu n s a ie t y
Vo. NO. 1 8. 1
F b2 o e .0 6
重 释 历 史 的 一 场 狂 欢 节
作品① 。近几年。 国内相继出版的一 系列后现代主义 文学 丛 书 中都 有关 于这 部 小说 的介 绍 ,研 究 和 解读 这部 作 品的文 章也 屡见 报端 。 不过 , 中的 大部 分都 其 囿于 后 现代 主义文 本 自身 的解 读 , 此 , 在 笔者 试 图借 用 巴赫金 的狂 欢化 诗学 理 论去 重新 审视 这部 后 现代 主义 文学 的经 典之 作 。指 出在 狂 欢 中文 本实 现 了对 官方 话语 的颠 覆从 而重 新 建构 了“ 森堡 间 谍 案” 罗 这
月也 爆 炸 了原 子 弹 , 使美 国政 要们 大 惊失 色 , 照 这 按
在美 国制 造 出原 子 弹 的 四年 之 后 , 联 于 14 苏 9 9年 8 的 重新 建构 。
他 们 的 论 断 , 罗 斯 人 缺乏 资 金 技 术 , 2 俄 在 0年 也 搞 题 , 陀 斯妥 耶 夫 斯 基 的研 究 中 已有论 述 f 调 民间 在 强 不 出核 武 器 , 因此 这 肯 定是 间谍 “ 窃 ” 盗 了美 国的 核 狂 欢 文化 是 复 调 艺 术 的文化 动 因之一 )而在 拉 伯 雷 ,
收 稿 日期 :0 5 2 2 2 0 -1 - 7
作者简 介: 王 教 (9 9 。 海 大 学 外 国 语 学 院 英 蔓语 言 文 学 专业 20 17 一) 上 0 4级研 究 生 , 究 方 向 为 英 蔓 文 学 ; 研 尚 晓 进 (9 2 . 海 大 学 外 国 语 学 院 副 教 授 , 学博 士 , 究 方 向 为 蔓 国 文 学批 评 和 西 方 文 论 17 -) 上 文 研
罗伯特·库弗访谈录
2011年3月2011年 第2期外国文学Fo reig n LiteratureM ar.2011N o.2,2011 故事里面的 嬉戏!!!罗伯特∀库弗访谈录陈俊松内容提要:在这篇访谈中,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罗伯特∀库弗对经典叙事作品和试验小说的关系、后现代主义技巧与人文关怀、#公众的怒火∃中的政治介入等重要问题做了独到的阐述。
不少评论家将库弗的小说试验归为先锋艺术,但库弗却认为自己的小说艺术属于主流,只是他对主流有不同的解释。
库弗深受经典叙事作品和贝克特的影响,将人文主义看作一种带有浪漫色彩的世界观,在小说中经常以 嬉戏者的身份进入 故事里面,从内而外予以颠覆。
库弗认为,#公众的怒火∃对罗森堡夫妇被处死一案的描述,反映了麦卡锡时代歇斯底里的畸形爱国主义情绪,从而为探讨当时的民族心态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关键词:罗伯特∀库弗 后现代主义 经典叙事 #公众的怒火∃ 小说试验 政治介入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5529(2011)02 0146 10%访谈者按语& 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罗伯特∀库弗(Ro bert Co over)的名字早已为我国的专门学者与一般读者所熟悉。
他的主要作品大都已有中译本,他的生平与创作,以及他对当代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独特贡献,国内已有大量评介文章面世,此处不再赘述。
库弗现为美国布朗大学(Brow n U ni v ersity)文学创作课程(Literary Ar ts Pro g ram)客座教授。
他创办了 超文本写作课程(hypertex t and hy permedia w ork shop),并一直担任主讲教授,布朗大学因此在全美 超文本写作领域占据领军地位。
受#外国文学∃编辑部委托,笔者于2009年3月9日至10日在布朗大学采访了库弗教授,就本人及国内评论界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向他讨教。
采访期间,库弗教授还邀请笔者参加了他给文学创作硕士(MFA)开设的两门课程:Cave Writing Wo rkshop和Exemplary Ancient Fic~ tions,使我有机会观摩他实际授课的风采,获益良多。
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写作模式
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写作模式作者:李玲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36期摘要: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又称作后现代派,这个词条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引起了欧美哲学界和文艺界的重视。
与其他时期的小说写作模式相比,后现代主义小说独具匠心,开创了小说的新天地。
本文着重从小说的本质,发展阶段,文体风格,语言应用和体裁几个方面来探讨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写作模式。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文体风格;语言应用;写作模式[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6-0-02什么是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这是一个至今仍然无法确切定义的问题,所以说后现代主义是个争议性很强的话题。
后现代主义的起始时间众说纷纭,这个词的普遍使用大约是在20世纪60年代,被应用于建筑学,绘画,文学,哲学等各个领域.德国人沃尔夫冈·威尔什生动形象地说:“今天,几乎没有一个领域未被这一‘病毒’所感染” 。
美国后现代主义的发展,大体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20世纪60年代的黑色幽默小说,以1961年《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出版为标志,第二阶段是从1971年《但以理书》的出版一直延续到现在,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复杂的思维方式,对现代性进行了反叛和超越。
众所周知,人类的文明发展到了20世纪后半期,各种设施都已相当发达,文学也不例外。
文学创作也已有了其固有的一套模式,但是,世界万物大自然发展不可否认的是人们对于新事物的探求是永无止境的,对固有的模式会产生厌倦。
所以摒弃旧的创作模式,让文学更自由化,自然成了创作者的追求。
因此,后现代主义文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和发展,形成了其独树一帜的创作模式,更迎合或适应了现代人的思维模式。
后现代主义认为,在今天的社会形态中,各个方面的不稳定性,难以确定性,无秩序性,非延续性,甚至是断裂性等各种状况辈出,人们不得不对这种状况提起重视。
由此,人们开始重新看待和评判这个世界,使人们认识到统治世界的不再是用公式和原则,讲求的是多元性和开放性,变革和创新成了社会的主宰.与众不同正被人们认识并接受,简而言之,后现代主义的语言里不再注重一成不变的逻辑,或是条条框框的公式,而是更多出其不意,无固定性,可能性等因素大量出现在作品中.后现代主义小说不仅在语言上和以往不同,其写作模式也有很大变化.一、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写作模式1.1 反体裁的创作模式后现代主义作家勇于创新,颠覆旧秩序,他们消解和排斥文学创作的统一性原则,取而代之的是要走一条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后现代主义作家坚称要创作出崭新的文学,彻底和传统的创作划清界限,斩断与前辈作家之间的任何联系.正因为这种创新,力求新颖和多元化发展,使小说的创作形式空间更为广阔,缩小了小说和其他文学形式的范围.但是,有时又不免陷入了互相矛盾的境界,因为小说的范围大了,难以和其他文学形式区分,势必形成混乱局面.另外,文学的发展创新固然重要,但是和文学之间的继承又有斩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所以说,后现代主义作家要和传统决裂,其本身就是存在问题的.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实现创新的目的,越来越多的作家采用反体裁这种写作模式,借此表现出新意。
[后现代主义电影的特征]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后现代主义电影的特征]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篇一: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关于后现代文学的基本特征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既有重复,也有不同。
这里,我们采取刘象愚主编的《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中比较系统和成熟的观点,同时辅以其他诸家较为权威的观点和较具代表性的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特征加以综合说明。
按照刘象愚的观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不确定的创作原则、创作方法的多元性、语言实验和话语游戏。
”[18]1、不确定性的创作原则被誉为“后现代作家的新一代之父”的美国作家唐纳德·巴塞尔姆曾经这样宣称:“我的歌中之歌是不确定原则。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不确定性又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主题的不确定、形象的不确定、情节的不确定和语言的不确定。
主题的不确定曾艳兵认为:“现实主义那里,重要的是写什么,在现代主义那里,重要的是怎么写,而在后现代主义那里重要的则是写本身”[19]“写什么”也就是写什么主题的问题,“怎么写”也是怎么写主题的问题,而到了后现代主义那里,主要已经不复存在了。
因为意义不存在,中心不存在,本质也不存在,“一切都四散”了。
比如“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家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毫不羞愧、毫无顾忌地在作品中坦述自己最隐私、最深刻的感性,随意地、即兴地表现自我。
作者将一长卷白纸塞入打字机,不假思索地把他的流浪生活和同伙的谈话记录下来,不讲章法,也无主题,任意挥洒,进行“自发创作”,三天之内便匆匆写了这部20余万字的小说。
而在联想国内徐星的《无主题变奏》,其名字本身就说明了一切。
形象的不确定如果说现实主义那里,人物即人,在现代主义那里,人物即人格的话,那么,在后现代主义那里,人即人影,人物即影象。
后现代主义在宣告主体死亡、作者死亡时,文学中的人物也随之死亡。
作品中的人物成了一个没有性格,没有背景,没有过去,也不知未来的平面,一个代码,一个符号,甚至可以用A、B、C之类的字母代替。
从《公众的怒火》的元小说特点看其真实与虚构
《
的怒 》 的元小说特点看其真实与虚构
刘 玲
摘 要 : 国后 现 代 主 义 小 说 家 罗伯 特 ・ 弗的 小说 《 众 的怒 火》 事 实 与虚 构 结 合 在 一 起 , 虚 构 的 文 本 来 揭 示 虚 构 而 美 库 公 将 以 荒 诞 的 历 史 与现 实 。他 充 分运 用后 现 代 主 义的 诸 多创 作技 巧 , : 如 戏仿 、 贴 、 太奇 、 宫 等 , 玩 弄 语 言 游戏 , 语 言 拼 蒙 迷 他 对
的叉 子带 来 !/ 后 退 , 弟们 , 往 兄 咱们 得 机 灵些 , 为 / 因
我 想 我 已 看 到 了他 的小 豆 眼 !” r 5
小说 中第三 个插 曲“ 曲 : 的尊 严 不供 出售: 插 人 朱 利 叶斯 和伊瑟 尔 ・ 罗森 堡 的最后 一幕 辛辛 歌剧 ”是 对
大 的冲击 [“ 。9 7年 , 小说 家罗 伯特 ・ 弗 的著作 3舶 17 1 元 库
作 者 简 介 : 玲 ( 9 4 ) 女 , 西赣 州人 , 士 , 建 师 范 大 学福 清分 校 ( 建 福 州 3 0 0 ) 刘 18~ , 江 硕 福 福 5 3 0 助教 。
收 稿 日期 : 0 0 9 9 2 1 -0 -2
17 9 0年 , 廉 ・ 斯 在 评 论 文 章 《 学 和 小 说 形 威 加 哲
《 公众 的怒 火 》 问世 , 引起 了从读 者到 评论 界 的一 片轰
动 。《 纽约 时报 》 曾对这 本小 说 的道德 意义 展 开讨论 , 有评论 家认 为这 本 书是 二 战以来 仅 《 洛丽 塔 》 《 、 隐身 人》 第 二十 二条 军规 》 比其生 命力 的作 品 _ 和《 堪 4。 ”
式》 中第 一 次使 用 了元小 说 ( tf t n 这个 词 。 多 me i i ) a co 许
颠覆与重塑——《公众的怒火》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任何 文本 都是 动 态 的 , 未完成 的。暂 时性 只是 它 的 内在 属性 , 文本 的不断 重写 和重构 才是 一种 必
然性 。《 公众的怒火》 创作来源于一个真实的历史
攀 (9 8 ), , 17 一 女 河南济源人 , 河南师范大学外语教研部讲师 , 硕士 , 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
《 众 的怒 火》 文本 的历 史性 ” 公 的“ 特征
“ 本 的历 史 性 ” 是 “ 人 经 验 的文 学 表 达 文 就 个 总 是具 有特 殊 的历史 性 , 总是 能表 现 出社会 与物质
重写历史 , 重新审视历史 的态度使《 公众 的怒火》
这部小 说 带有 明显 的新历 史 主义色 彩 , 给读者 展 现 了一 幅历史 碎 片的 真实 画卷 。 “ 新历 史主 义 ” 至今 尚未 有 一 个 精 确 的 定 义 ,
游戏 , 重新 回到 文本 的历史 意 义上来 了。新历 史 主 义 意义 广泛 , 者在 此重 点强 调它 的两个 基本 特征 笔 即“ 文本 的历 史性 ” 历史 的文 本性 ” 和“ 。
一
的叙事 方式 引 起 了 欧美 评 论 家 的 高 度 重视 。罗 伯 特 ・ 弗 虽不能 算是 美 国 当今 最优 秀 的小说 家 , 库 但 无 疑是 当今 美 国文学 一 种 特 殊 声 音 的代 表 。库 弗
中图分类号 : 0 5 1 6 3
《 众 的怒 火》 美 国后 现 代 小 说 家 罗 伯 公 是 特・ 库弗的一部经典力作 , 该小说以美 国副总统尼
克松 的 口吻 回顾 了美 苏冷 战期 间 “ 森 堡案 件 ” 罗 的
始末 。17 9 7年 该 书 刊 出 , 以 新 颖 的 主题 和 独 特 就
现代主义文学
二、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1、现代主义文学在反映现当代欧美社会现实时代取了完全不同于传统文学的角度。
在角度上,它着重表现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关系的全面颠倒与扭曲。
①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这种文学把人与社会完全对立起来,表现出明显的以社会倾向。
它往往以局外人、流亡者、被社会抛弃的下层分子身份对社会作全面的、猛烈的攻击。
例如加缪《局外人》对宗教法律冷漠,卡夫卡《城堡》抽象反官僚体制。
②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这种文学表现出对自然全盘否定的态度,自然成了表达人物主观情绪的一个客观对应物。
(如在艾略特诗中,正在蔓延开来的黄昏是麻醉在手书台上的一个病人,英国诗人迪兰·托马斯文明世界是一个荒原,笔下天空是一块裹尸布,自然邪恶,丑陋。
人与物的关系也全面颠倒了,人成了物的奴隶。
如椅子。
表现人的自我是不确定性及自我丧失。
沃尔鞭笔下自我不可靠的。
卡夫卡《变形记》人成为非人,丧失自我。
③人与人的关系上,这种文学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敌视、无法沟通。
萨特“他人即地狱”概托了现代人残酪冷漠的关系。
④人与自我的关系上,这种文学着力表现人对自我的探索,思考。
2、现代主义文学表现了西方现代人的精神危机—没有精神依托的失落感和孤独感。
上帝死了,传统的价值,道德体系不复存在,支撑西方人的精神之柱倒塌后,悲观绝望情绪渗透作品之中。
乔伊斯对欧文明世界“荒原式”的绝望。
卡夫卡对异化了的人的“不可名状的焦虑(甲虫式焦虑。
)3、现代主义文学表现了现代人的荒诞意识,即认为世界与人生都是荒诞的。
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在表现四种关系的异化和由此而产生的西方人的精神危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找到了独特的形式,形成了艺术上特点,概括起来有三:1、在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上,强调表现内心真实。
注重表现瞬间的复杂多变的情绪和印象,挖掘深层的潜在的意识世界。
法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寻找失去的时间,时间不可逆转,但可以被追回,只有记忆编织的大网。
《公众的怒火》的元小说解析
作者: 王艳妮
作者机构: 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版物刊名: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页码: 9-9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8期
主题词: 元小说 戏仿 拼贴 蒙太奇
摘要:元小说是近半个世纪以来最受关注的小说形式之一。
被解释为"关于小说的小说"。
当然,这一简单的定义不足以全面地阐释它的内涵以及艺术特点。
因此,作为一种文学模式,元小说值得用一个特定的文学作品来深入研究它的含意。
而《公众的怒火》正是这样一种作品,此篇论文也正是对元小说作品的实践解析。
从《公众的怒火》的元小说特点看其真实与虚构
作者: 刘玲[1]
作者机构: [1]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福建福州350300
出版物刊名: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15-117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期
主题词:�公众的怒火》;元小说;虚构;真实
摘要: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罗伯特.库弗的小说《公众的怒火》将事实与虚构结合在一起,以虚构的文本来揭示虚构而荒诞的历史与现实。
他充分运用后现代主义的诸多创作技巧,如:戏仿、拼贴、蒙太奇、迷宫等,他玩弄语言游戏,对语言进行矛盾、排列和中断的元小说处理,深刻揭示了历史与现实的真实都是虚构的。
历史编纂元小说《公众的怒火》中的戏仿和拼贴
历史编纂元小说《公众的怒火》中的戏仿和拼贴
张淑芬
【期刊名称】《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7(031)001
【摘要】罗伯特·库弗的代表作《公众的怒火》具有琳达·哈琴所定义的“历史编纂元小说”的典型特质.这类小说往往呈现强烈的史学意识,具有历史责任感及指涉性.在库弗构筑的文本世界中,宏大历史叙事遭到消解,语言沦为文本游戏,作家在封闭的差异系统中嬉戏.通过运用戏仿和拼贴等语言游戏,消解高雅与通俗、精英与大众的对立,库弗不仅揭示文学创作的主观虚构性、后现代社会的真实状况和人类的生存状态,而且把矛头指向冷战时期美国的社会现实,使得《公众的怒火》具有明显的社会观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页数】6页(P61-66)
【作者】张淑芬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祛魅与戏仿现象探究--以刘震云小说中的历史叙事为中心 [J], 朱继季
2.在叙述中重建过去的价值——历史编纂元小说《白色城堡》中的史学性叙事 [J], 刘璐
3.以《五号屠场》为例浅析美国后现代元小说中的戏仿 [J], 吴可嘉
4.历史编纂元小说《公众的怒火》中的戏仿和拼贴 [J], 张淑芬;
5.《公众的怒火》中的戏仿与历史重构 [J], 武耀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重释历史的一场狂欢节--解读罗伯特·库弗《公众的怒火》
重释历史的一场狂欢节--解读罗伯特库弗《公众的怒火》王敏;尚晓进
【期刊名称】《黄山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008)001
【摘要】<公众的怒火>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借用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去重新解读这部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可以看出,通过对官方话语的颠覆,文本实现了对"罗森堡间谍案"的重新建构.
【总页数】5页(P138-142)
【作者】王敏;尚晓进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444;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上
海,20044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颠覆与重塑——《公众的怒火》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J], 赵攀
2.论库弗《公众的怒火》中的“拟像”主题和电影技巧 [J], 郑静
3.迷失在符号的世界\r——《公众的怒火》的符号学解读 [J], 张贞;张红岩
4.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解读罗伯特·库弗的《卡通》 [J], 张文钰;张巍
5.新一代的迷惘与迷失——从空间批评视角解读罗伯特·库弗的《卡通》 [J], 黄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当代美国文学中的新现实主义
当代美国⽂学中的新现实主义2019-06-20⼀、引⾔新现实主义是上个世纪以来的学术界热点话题之⼀。
新现实主义不只局限于⽂学领域,⽽且出现在国际政治、⾦融、⾳乐、影视制作等许多领域,是社会进⼊后⼯业化时代之后出现的⼀种⽂化现象。
在当代美国⽂学中,新现实主义视域下的创作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六、七⼗年代的欧美⼩说,经过三⼗多年的发展,它将现实主义的内容和后现代的⼿法合为⼀体,形成了所谓的“新现实主义”风格,引起了⽂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新现实主义产⽣的背景⼆战的正式结束,⼈类历史从此掀开了重要的⼀页,同时这也标志着20世纪美国⽂学发展史上⼀个时代的终结。
美国后现代主义⽂学的精英们,在⼆战之后崭露头⾓且逐渐形成趋势。
其创作流派有表现主义、荒诞派和⿊⾊幽默等。
后现代⼩说充分反映出第⼆次世界⼤战后,美国⼴⼤⼈民⼼神不宁、精神紧张、空虚的状态。
残酷的战争和⽆情的杀戮,使得⼆战后的美国社会满⽬疮痍,历经战争涂炭的⼈们惊恐地发现他们⽣活在⼀个混乱不堪、荒唐可笑的世界⾥,⼈的存在、价值及尊严已然消失殆尽,这⼀切引发了美国⼩说家对传统价值观的质疑和对历史的反思。
进⼊20世纪70年代,在克服了诸多困难之后,当代美国⼩说迎来了新的转机。
随着社会的发展、⼈们⽣活⽔平的提⾼,⼴⼤美国民众逐渐⾛出⼆战所带来的悲痛记忆和⼼理阴影,开始⽤理智来思考问题,重新看待这段战争,整个美国社会也进⼊了相对的平稳时期。
⽂化的多样化使得各种思潮异彩纷呈,不断出现分化与融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新⽉异和⼤众传媒的⾰命性发展,当时的社会⽣活也⼀改虚⽆和沉闷,变得丰富⽽活跃。
这⼀切反映在⽂学上,便是⼈们对虚⽆的语⾔游戏的厌倦以及对现实的重新关注。
表现现实社会现状和⼈民⽣活境况的新现实主义⼩说应运⽽⽣。
可以说美国⽂学向现实主义的回归并⾮偶然,⽽是⼀种时代和历史的选择。
三、新现实主义⽂学的概念新现实主义⽂学是指⾃70年代晚期以来,特别是在80和90年代出现的⼤量的有别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学的新的作品。
历史的神话演绎—从神话原型批评角度解读《公众的怒火》
历史的神话演绎—从神话原型批评角度解读《公众的怒火》内容提要:《公众的怒火》是罗伯特·库弗将历史重新书写而成的一部杰作。
小说基于真实事件,运用种种后现代元小说技巧,讲述了美国原子弹间谍案发生的前因后果,谱写了一曲政治神话。
本文将从神话原型批评角度解读书中主要人物的神话原型,揭示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进而挖掘小说对生活在当下复杂政治环境下的人们的重要启示作用。
关键词:元小说政治神话人物神话原型罗伯特·库弗是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擅长于虚构情节和元小说写作。
库弗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创作,其作品以富有实验性和开创性的文学形式体现生活的虚虚实实,回应时代的诉求。
库弗时而依据对生活的思考虚构情节,时而在真实事件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虚构,无不体现了他对这个世界方方面面的关注和深邃思索,赋予作品深刻的内涵。
《公众的怒火》是库弗的第三部长篇小说,故事发生于1953年,主要集中在原子弹间谍卢森堡夫妇从被捕到被处以电刑的三天时间里。
时任美国副总统的理查德·尼克松是故事的主人公之一,同时也是主要叙述者。
在全篇28个章节里,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物纷纷出场,围绕原子弹间谍案呈现了28个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事件。
《公众的怒火》是对历史的重写,卢森堡夫妇的案件实有发生。
1953年6月19日,卢森堡夫妇因被控出卖原子弹情报给苏联一方而于辛辛监狱被处刑。
在小说的一开始,作者将行刑地点从监狱变换到时代广场,由此历史叙述向小说叙述转换,提醒了读者故事中存在着虚构的成分,这也是元小说写作的特点所在。
1977年成功出版至今,《公众的怒火》受到国内外学者持续的关注与研究。
国外对这部小说的研究较为深入,主要集中在理论视角、人物分析、主题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
Mazurek指出小说从尼克松的视角讲述了卢森堡间谍案,运用元小说的技巧批判了美国历史和意识形态(29)。
Valente从新历史主义的视角指出库弗的小说有意混淆小说和历史之间的界限,对历史的怀疑会继而颠覆制度化的美国秩序和国家身份(8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第5期2003年9月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S ocial Science 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 Vol.27No.5Sep.,2003《公众的怒火》:后现代神话与元小说Ξ陈世丹1,孟昭富2(11中国人民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872;21佳木斯大学 大学教育研究所,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2)摘 要: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罗伯特・库弗在他的小说《公众的怒火》中,将事实与虚构有机地交织在一起,将历史神话化,编造了一个当代神话,以虚构的文本揭示了历史的真实;运用后现代主义元小说戏仿小说这一形式和叙事本身,把历史事件转变为被称之为小说的语言体系,在构筑小说幻象的同时又揭露这种幻象,使读者意识到它远不是现实生活的摹本,而只是作家编撰的故事,从而导致了传统小说及其叙事在形式上和语言上的解体。
这两种艺术形式揭示:像虚构的小说文本一样,历史与现实也是虚构的,也是人工制成品。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神话;元小说;虚构;真实中图分类号:I10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03)05-0118-05 美国后现代主义实验派作家罗伯特・库弗,在对文学新手法的探索中,创作出了幻想与现实界限模糊的作品,通过把标准的神话故事、通俗文化、圣经故事或历史事件成分置入扭曲的上下文中,试图解构人们创作出来用以赋予生活以意义的神话与传统。
他在作品中不仅运用各种文学形式和技巧,而且运用人们熟悉的神话或通俗文化素材来说明他的信念:历史与现实都是人虚构的。
“通过戏仿通俗传统的叙事形式并颠覆神话,库弗试图提醒他的读者注意新的重要的文学模式。
”[1](P22)库弗在作品中突出技巧、游戏、自我反省和其他非现实主义手法,把所有批评观点都吸收进虚构过程本身,使作品关注自身,从而使自己的几乎每一部作品都可被视为元小说。
奠定库弗美国当代重要小说家地位的是他的长篇小说《公众的怒火》(The Public Burning ,1977)[2]。
小说一问世,就以其严肃凝重的主题和实验性后现代主义虚构文本和富于创新的艺术手法,给读者以强烈的审美震撼。
在后现代,虚构“虽然仍旧表示文学作品的行为或情节,但又被用来表示其他一些东西:由行为或情节体现的思想、主题、信念等。
人们已不仅仅把文学中的事件当作虚构,这些事件在得到表达时所传达出的‘意旨’或‘对世界的看法’,也被当作虚构。
……批评家们……断言‘生活’与‘现实’本身都是虚构。
”[3](P359-360)因此,文学作品“所诉诸的听众,所表达的感情,所涉及的事件等均属虚构,但这些都不重要,那言说、指谓、表述、以及指涉行为本身都是虚构的语言行为”[4](P363-364)。
美国文学家杰拉尔德・格拉夫指出:“当我们从中发现现实本身是一个虚构以后,我们又重新认定,文学虚构在展示虚构的同时又揭示了真实”,这是因为“现代文学的自我反映和反现实主义等成规惯例本身也是一种摹仿,但它摹仿的是现代现实变化而成的不真实的现实。
不过,这里的‘非现实’不是一个虚构,而是我们生活其中的基本构成”[3](P390)。
因此,库弗说,“我认为我自己是一种现实主义者,一种不只是报道人类行为的表面现象,而描述人们在他们脑子里的故事中生活的情形。
”[5](P292)他在小说《公众的怒火》中,将真实和虚构有机地交织在一起,将历史神话化,编造了一个后现代神话,一部自我揭示虚构的元小说,既揭示了小说文本和历史现实的虚构性,也揭示了它们的真实性。
库弗认为,艺术家是值得模仿的并代表我们所有人的虚构创造者,他的角色应该是一个“讲述神话者,应该是重复过程中有创造力的火花:他是一个撕碎旧故事,讲出不能用言语表达的东西,动摇原故事811Ξ收稿日期:20030713 作者简介:陈世丹(1959- ),男,黑龙江七台河人,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和西方文艺理论研究;孟昭富(1954- ),男,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大学教育研究所副教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和英语教学研究。
基础,然后将碎片一起回收到一个新故事中去的人”[6](P36)。
“‘神话’指的是任何一种真实或虚假的故事或情节。
”[7](P490)神话是一种叙述、一种故事,与辩证的对话与揭示性文学相对照。
美国的原型-神话批评家诺思洛普・弗赖把神话定义为“一种叙述,其中的某些形象是超人的存在,他们的所作所为‘只能发生在故事中’,因而是一种与真实性或‘现实主义’不完全相符的传统化或程式化的叙述”。
尽管如此,他又说,神话是“文学的结构因素,因为文学总的来说是‘移位的’神话”;神话是“文化模式,它是对人类所建文明的形成及再形成的表达”[8] (P189)。
总之,神话的本质是虚构。
新历史主义认为,历史叙事也是一种“语言人工品”,“语言虚构”,“历史的语言虚构形式同文学上的语言虚构有许多相同的地方”[9](P161),因为历史和文学同属一个符号系统。
历史“从时间顺序表中取出事实,然后把它们作为特殊情节结构而进行编码”[10](P163),这就同小说的虚构方式是一样的。
法国著名文论家米歇尔・福柯指出:“虚构话语可能产生真理的效果,真实可以产生或制造尚未存在的潜在话语,并对它加以先行虚构。
人们在政治现实的基础上虚构历史,也在历史的基础上虚构尚未存在的政治。
”[10](P32)像历史书一样,小说中的历史事实也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并有据可查,但它们是为小说虚构服务的。
《公众的怒火》将历史神话化,用虚构的话语对历史事实进行重新编码,从而揭示历史的真实,产生真理的效果。
《公众的怒火》取材于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真正发生过的一个耸人听闻的历史事件———罗森堡夫妇间谍案。
小说将这一政治丑闻神话化,用虚构的文本表明:这个历史事件是人为虚构的产物。
他以杂乱无章的事实、人物、日期、公共证言和其他真实数据构建了他的当代神话《公众的怒火》的框架。
凡可能与罗森堡夫妇案件有关的一切,从冷战危机(包括朝鲜战争)和华盛顿政治阴谋到美国广泛的雅俗文化范畴,无一不入库弗的笔端。
库弗以当时的副总统尼克松作为核心叙述人,虚构了山姆大叔这一形象,而其他形象都是当时真实的历史人物。
历史是什么?尼克松认为,“历史不过是文字。
……假如我们打破一切规章,按证据来玩游戏,按被操纵的语言本身来玩游戏,使历史变成党派同盟,那会怎样呢?”而二战结束后至罗森堡夫妇案件发生的这段历史恰恰是这样一种操纵语言本身而进行的党派同盟的游戏。
二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冷战”就开始了,这是一段实际上人为虚构的历史。
山姆大叔“是个面容憔悴、身材瘦高的人物,看不出来岁月的痕迹,他的肩上背负着世界的重担”,他在反击幽灵时曾雷声般吼道:“强权仍然统治着世界,它过去统治着世界,将来还要统治世界……”他教给尼克松政治的本质:“政治是唯一用真正的血来玩的运动。
”为了建立他所谓的世界秩序,他向世界各地派出军队,制造战争,维护自己对世界的强权政治,并在国内压制、迫害持不同政见者,他是野蛮、粗俗、邪恶的混合物,他是美国的化身。
虽然他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但只要读者回顾一下二战以来美国总是打着民主、人权的旗号,在50年代侵略朝鲜并且在国内实行迫害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的麦卡锡主义,60、70年代侵略轰炸越南,90年代先后狂轰滥炸伊拉克和南联盟等野蛮邪恶的霸权主义行径,就不能不感到山姆大叔正是现实美国的真实写照!作为山姆大叔的化身,哈里・杜鲁门使美国承担起“管”原子弹的义务,保守它的机密,其真正目的是要夺取世界霸权,实现所谓的“美国世纪”之梦。
随着“妖魔的黑色教义”散布到了全世界,“红色位移”令美国政府惶恐不安:“在1949年……赤党分子接管了全中国,美国遭到了第一次衰退的打击……尤其是,俄国爆炸了它的第一颗原子弹!”面对这种颓势,狡猾的山姆大叔依靠美国公众对其统治世界力量丧失的迷惑不解和愤怒,构筑了一个简单的虚构,它很便利地把世界复杂的政治和历史现实变为一部组织精巧的黑白电影剧本:幽灵(共产主义)就在我们(自由世界)身后,企图用各种方式毁灭我们,包括采用许多种狡诈的伪装。
美国人认定共产党窃取了原子弹秘密,于是,一场“搜索土拨鼠”,“抓住窃贼”的运动开始了:“对于混在咱们中间的共产党员……一律枪毙或用其他方式处死!”全国陷入一片政治恐怖之中。
这张搜索土拨鼠的大网把朱利叶斯和伊瑟尔・罗森堡收了进来,联邦调查局局长胡佛为了创造出所谓业绩,说他们是“苏联间谍网中的重要环节……积极地想方设法与苏联政府密谋损害自己的国家”。
而此案的实际情况是“戴维・格林格拉斯作贼心虚,歇斯底里地担心自己和他的妻子露丝送命……一点一点地编织了个可怕的故事”,把他们的姐姐、姐夫送上死亡之路,而且除了戴维的供词外,并无证据证明他们有罪。
但是,为了不屈服于那种纯属虚构的“共产党的压力”,体现“强权仍然统治着世界”的精神,“山姆大911叔要求对罗森堡夫妇施加最大压力”,因为“罗森堡夫妇无论如何有罪”。
于是,联邦主审法官欧文・塞玻尔依据联邦调查局一个特别部门所专门伪造的假文件,加上古尔德等人通过精彩的“虚构”提供的伪证,指控罗森堡夫妇有罪;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就以“人道”的精神发出“人道之声”:“一定要拉电闸”,将他们用电刑处死。
当囚犯用最高的声调向总统呼吁“我们的死刑判决违背真理和文明的人道!人类的情感会认清我们是意识形态和狂热的国际冲突的牺牲品”时,总统的回答是:“我唯一关心的是……政治艺术。
”什么是政治艺术?按照山姆大叔的逻辑:“政治艺术就讲究形式,从不顾道德。
”山姆大叔坦率说出必须处死罗森堡夫妇的原因:“我们这个星期就得判决那些家伙,不然我们的名声就臭了!……”山姆大叔最后自我揭穿了这场政治游戏的欺骗本质:“许多人不得不被杀就是因为要装作秩序原本有之,游戏就是这么玩的。
”于是,罗森堡夫妇就成了冷战思维的牺牲品,成了这一段纯然虚构的历史的牺牲品。
库弗用这种虚构的神话形式揭示了历史与现实的虚构性和欺骗性。
在小说的叙事形式上,库弗在寻求一种连贯,这种连贯产生于一种艺术冲动,它追求把从生活的过剩中有所选择地汲取的成分,组织成美学意义上令人愉快而又重要的整体。
读者会不断意识到,库弗在努力地把历史事件转变为被称之为小说的语言体系。
在小说《公众的怒火》中,叙述者理查德・尼克松告诉读者,语言被用来“超越混乱,恢复精神,重造社会!”“诗是让事实附属于想象的艺术,是‘生活的支离破碎记录组成的马赛克’。
”小说中,“尼克松试图解决罗森堡案件之谜的努力变成了库弗试图用元小说艺术形式真实描写、表现一系列极复杂成分的努力”[6](P38),从而使小说成为想象用语言对付混乱的典型成就。
元小说是“有关小说的小说:是关注小说的虚构成分及其创作过程的小说”[8](P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