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专业毕业论文:曾国藩汉宋调和论

合集下载

晚清理学狭小范阈的丰富和拓展——曾国藩哲学思想四题的论文

晚清理学狭小范阈的丰富和拓展——曾国藩哲学思想四题的论文

晚清理学狭小范阈的丰富和拓展——曾国藩哲学思想四题的论文摘要在儒学义理、考据、训诂和经济四个学术面向中,曾国藩承继程朱之道统,把义理推到儒学学术的首位,成为理学在清代的继承人。

他主张气生成论,认为禀气之不同造成了圣人之性与常人之性的差别;面对世俗生活中日益微略的常人之性,圣人应担当起教化、“复性”的天职;圣人教化的途径有二:一是格物,二是诚意。

在汉宋不同学术理路的学术争执中,曾国藩以“务实”为契入点,不仅调和了汉宋之争,而且以经世致用之洋务思想实现了对汉宋学术的超拔,进而使得儒学原有的狭小、禁忌繁多的范阈得以丰富和发展。

关键词:曾国藩; 理学;格物; 诚意; 经世致用作为士大夫和一代儒者,曾国藩按部就班地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

在他的学问路途中,既有“不为圣贤,即为禽兽”的励志条目,更有“躬自入局、荷道以躬”,意欲承担晚清“中兴”大业的救世激情。

就前者看,曾国藩对自己约束非常严厉,他不跟恶社会跑,立个标准,渐次从自己做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气派。

这些可从其与朋友往来的书札中考见。

就后者讲,曾国藩处于清政府陷入深重的政治和文化危机之时,时局几至于不可收拾之地步,他以对传统伦理秩序眷恋不舍又翼借西学以自强的积极主张,对晚清时局的解危救困做出了贡献。

中国古人历来追求“立德、立言、立功”之“三不朽”作为人生之理想,曾国藩即因“道德、文章、事功”都比较完满而被誉为“末世完人”。

曾国藩不仅给后人带来了人格上的魅力,也给儒家文化带来了新的榜样寄托。

正因为如此,时下文化思想界兴起一股关于曾国藩的研究热潮。

但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这些研究大多停留在功利层面,其浓烈的用世心理和狂热的功利性情溢表于外。

在此,笔者拟通过四个方面来就支撑这位“末世完人”精神世界的哲学思想做些探讨。

对其哲学思想探讨的现实目的有二:一是填补时下曾国藩研究中较为虚乏的一面,以增加整个曾国藩研究的哲学厚重感;二是冲淡时下曾国藩研究中的用世心理,减少相关研究中的功利因素。

论曾国藩学术思想的历史地位

论曾国藩学术思想的历史地位

论曾国藩学术思想的历史地位◎武道房内容提要 曾国藩是晚清理学经世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学术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伴随着他军事上的成功,在清中叶汉宋之争中一度陷于颓势的宋学在晚清再度复兴。

这与他在吏治腐败、帝国危机的背景下积极倡导宋学,以图改良风俗、挽回道德人心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他在宗宋儒的同时,又大力主张汉宋调和,从而使汉宋学术长期对立的局面得以终结,促进汉宋调和成为晚清学术的主流。

他以礼学会通汉宋,既坚守宋学的立身之道,又以礼学的经世精神吸纳新知,为礼制改革以及西学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曾国藩的学术努力,改变了既有的学术版图,对后世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曾国藩 理学 礼学 历史地位〔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4)10-0090-08 评价一个学者的历史价值,不仅要回答他的学术是什么,还要回答他的学术为什么是这样以及对后世的作用与影响。

曾国藩的学术在清代学术思想史上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他在吏治腐败、帝国危机的背景下复兴宋学,试图改良风俗,挽回道德人心,从而促成了晚清宋学的复兴运动。

他宗宋儒,同时又不废汉学,主张汉宋调和,从而使汉宋学术长期对立的局面得以终结,促进汉宋调和成为晚清学术的主流。

他以礼学会通汉宋,既坚守宋学的立身之道,又以礼学的经世精神吸纳新知,为礼制改革以及西学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总之,曾国藩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晚清学术的新路向,改变了既有的学术版图,并对后世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曾国藩学术思想促成了晚清理学的复兴运动 乾嘉时期,理学在汉学的冲击下,几乎溃不成军,宗宋学者廖不数人。

道光时期的潘德舆曾说: 程朱二子之学,今之宗之者罕矣。

其宗之者率七八十年以前之人,近则目为迂疏空滞而薄之,人心风俗之患不可不察也。

……而七八十年来,学者崇汉唐之解经与百家之杂说,转视二子不足道,无怪其制行之日趋于功利邪辟,而不自知也。

①曾国藩的理学好友刘蓉也说: 为汉学者,阿世谐俗,漠然不知志节名义之可贵,学则吾学也,行则吾不知也。

曾国藩近代史评价论文范文

曾国藩近代史评价论文范文

曾国藩近代史评价论文范文曾国藩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在修身、齐家、治军、为学、为官等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曾国藩近代史论文,供大家参考。

曾国藩近代史论文篇一:《评析中国近现代史人物——曾国藩》摘要: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的风云人物,是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同时,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又是颇有争议的人物。

本文通过对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发起洋务运动这两件事,从正反两面总结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历史作用。

关键词:曾国藩;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历史功过曾国藩在世时就兼有“中兴第一名臣”的桂冠和“曾剃头”、“增屠户”、“卖国贼”的徽号。

然而,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主要是看它对社会的发展是起推动作用或阻滞作用。

评价曾国藩,亦如此。

首先,我们可以从太平天国运动中对曾国藩进行评析。

太平天国极大地冲击了整个封建统治秩序。

第二,太平天国虽然在形式上没有超出旧式农民起义的框框,却显露出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趋向,洪仁歼提出资本主义性质的《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近代工商业和交通业。

虽然它只是部分人心中的蓝图,但至少也反映一种趋向,而且太平军在吴淞、苏州等地建立了工厂。

世界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历史潮流冲击着中国,在太平天国里也激起了资本主义近代化趋向的涟漪。

太平天国的近代化趋向对当时兴起的洋务运动是有影响的第三,太平军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

太平天国不仅敢于反抗清王朝,也敢于反抗船坚炮利的外国侵略者,一百多年来,这种精神鼓舞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志。

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曾国藩镇压了作出这些功绩的太平天国,当然是有罪的。

但也不能把曾国藩的罪过扩大化。

曾国藩作为清政府的督抚不能自主,这同林则徐、左宗棠等镇压农民起义无区别。

再者,太平天国运动有其本质的致命弱点。

第一,太平天国没有给农民带来解放,只是换了某种名义把农民仍旧束缚在封建剥削制度下。

第二,太平天国也没有使农民得到政治上的自由,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农民政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曾国藩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曾国藩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曾国藩晚清重臣,湘军创立者和统帅。

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

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

道光十八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

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

平时有感于政治废弛,主张以理学经世。

咸丰二年,太平军由广西进军湖南,清廷震恐。

适曾国藩因母丧在籍,奉旨前往长沙,帮同湖南巡抚办理团练。

遂招募农民为营勇,任用儒生为将佐,朝夕训练湘军。

1854年初,湘军练成水陆师1.7万余人,会集湘潭,誓师出战。

湘军初战,连败于岳州\、靖港,曾国藩为此愤不欲生,投水自杀,被其左右救起。

后重整军实,复占岳州,攻陷湖北省城武昌,奉诏署湖北巡抚。

此后用兵更为谨慎。

旋因朝廷恐其于地方势大,又被解署任,以后长期只以侍郎虚衔领兵。

1855年初,进攻江西九江、湖口,被太平军重创,退守南昌。

1858年6月,曾国藩奉诏出办浙江军务。

1860年清军江南大营彻底败溃后,加兵部尚书衔,授两江总督,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

从此,不但拥有兵权,而且掌握地方大权。

次年9月,督其弟曾国荃攻陷安庆。

11月,加太子少保衔,奉命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

旋向朝廷举荐左宗棠督办浙江军务、李鸿章出任江苏巡抚。

1862年,以安庆为大本营,命曾国荃部沿江东下,直逼天京;命左宗棠部自江西进攻浙江;命李鸿章部自上海进攻苏南,对太平天国实行战略包围。

10月,湘军与李秀成等部数十万太平军在天京城外激战,持续围困天京。

至1864年7月,终于攻破天京城池,完成对太平天国起义的镇压。

朝廷褒功,封曾国藩为一等毅勇侯,加太子太傅,赏双眼花翎。

1865年5月,曾国藩奉命督办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军务,镇压捻军。

他驻营徐州,先后采取重点设防、凭河筑墙、查办民圩的方略,欲在黄河、淮河之间,运河以西,沙河、贾鲁河以东的区域歼灭捻军,因师久无功,次年冬清廷改派李鸿章接替,命其回两江总督本任。

我所认识的曾国藩论文1500字

我所认识的曾国藩论文1500字

我眼中的曾国藩土木124班 08070312409 李德智摘要:《清史稿·曾国藩传》: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

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

天性好文,治之终身不厌,有家法而不囿於一师。

其论学兼综汉、宋,以谓先王治世之道,经纬万端,一贯之以礼。

惜秦蕙田五礼通考阙食货,乃辑补盐课、海运、钱法、河堤为六卷;又慨古礼残阙无军礼,军礼要自有专篇,如戚敬元所纪者。

论者谓国藩所订营制、营规,其於军礼庶几近之。

晚年颇以清静化民,俸入悉以养士。

老儒宿学,群归依之。

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

一见辄品目其材,悉当。

时举先世耕读之训,教诫其家。

遇将卒僚吏若子弟然,故虽严惮之,而乐为之用。

居江南久,功德最盛。

关键字:生平事迹功过影响评价参考文献:《清史稿·曾国藩传》纪录片《百家讲坛之曾国藩》说实话,我对曾国藩的认识并不是很多,在我的印象中,每次提及这个历史人物,听到的是大家对他不同的看法,有说他是成功的,也有说他是个坏人,卖国贼之类的:直到后来上了历史课,对历史的认识越来越多,对曾国藩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才渐渐了解他的事迹,能正确的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他。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也在网上搜了不少节目讲诉曾国藩历史的,了解他的一生,了解他在当政时所做的事,以使自己能正确的看待这个人物。

历史对曾国藩的评价不一,就我所看到的,是赞扬他的的居多,众所周知,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近代化运动。

而洋务运动的发起人、倡导者、最早的实践者正是曾国藩。

不仅如此,“第一个上奏提出‘师夷智以制船造炮’的人是他;还是第一个派人出洋购买成套‘制器之器’者的人;在当时,太平天国起义是清朝由胜及衰的必然结果。

太平军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

太平天国不仅敢于反抗清王朝,也敢于反抗船坚炮利的外国侵略者,一百多年来,这种精神鼓舞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志。

曾国藩镇压了作出这些功绩的太平天国,当然是有罪的。

论文曾国藩

论文曾国藩

学术论文清末之重要人物—李鸿章系别:机电工程系专业名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生姓名:陈锭生学号:06110601指导教师姓名、职称:刘丽欣完成日期 2012 年 2 月 2 日清末之重要人物—李鸿章摘要正所谓“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

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

这是因为,第一,他升官最快,三十七岁官至二品,在清朝独一人;第二,做官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第三,保官最稳,历尽宦海风波而安然无恙,荣宠不衰。

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他建立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维护大清安定,建立丰功伟业。

他推进洋务运动,促进清朝末年中国进步。

曾国藩不仅是清朝卓越的军事家,同时也是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家。

关键词:建立湘军平定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培养人才他是很多历史名流学习的榜样,毛泽东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更是极其崇拜他,说他“足为吾人之资”。

大才子梁启超历来眼中无人,他却对曾国藩推崇备至,他认为如果曾国藩在世,一定能拯救民国军阀混战的局面。

蔡锷将军对曾氏以爱兵来打造仁义之师的治兵思想推崇备至:“带兵如带子弟一语,最为慈仁贴切。

能以此存心,则古今带兵格言,千言万语皆付之一炬。

”他,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

紧接着创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

曾国藩论文成稿

曾国藩论文成稿

浅析曾国藩与清政府关系摘要:曾国藩,自1851年5月上疏指责咸丰帝“苟责礼仪细节,不求国家大计”始至1872年3月死于两江总督衙门止,与清政府的关系迭宕多变,错综复杂,矛盾纷呈。

其中矛盾最集中表现在曾国藩一切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为目的的忠君思想和清廷对他的畏惧猜忌及至最后的疏远。

认真研究双方矛盾关系演变的经过、结果和原因,既可以进一步了解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集团与清廷的矛盾又可以了解清政府中满汉民族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矛盾关系忠君猜忌演变正文:曾国藩,原名子城,字居武,后改名国藩,字涤生。

按照他的解释,“涤”即“涤其旧染之污”,“生”即“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这无疑表示曾国藩要涤除旧习,焕然新生,做一个藩屏封建国家的忠臣,幻想“夜半霹雳从天降”成为国家栋梁,期望清政府出现“中兴”局面。

可以把曾国藩与清政府之间的矛盾关系通过四个时期来说明。

第一阶段:曾国藩于1840年授翰林院检讨至1852年,在京师为宦十二载。

他广泛涉猎各种思想,尤其致于经世思想,立志要成为地主阶级的一代圣贤,要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要将平生所学付诸实践,以挽回封建统治阶级日趋衰落的形势。

他曾写道“书生之血诚,徒供胥吏唾弃之具,每念及兹,可为愤懑”,在1851年5月他上疏《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其锋芒直指咸丰皇帝,结果咸丰批阅未毕即“怒摔其折于地,立召军机大臣欲罪之”,后因别人为他求情而免于受罪。

从此他不敢在奏折中批评皇帝及对其施政方针表示不满之语,这使曾国藩对京宦生活深感乏味,并发出“补天倘无术,不如且荷锄”。

第二阶段:镇压太平天国时期,这是曾国藩最重要的时期,也是他与清政府之间“忠君”与“猜忌”表现最明显的时期。

曾国藩出于对清廷的忠心,为尽快恢复封建统治秩序,于1853年办团练并开始为期十年之久的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湘军出师不久,因战役失利,他两次企图自杀,以身“殉国”,可见其忠心不贰。

在1854年秋,曾国藩攻陷武昌不但未获得封疆大权,且不时受到清廷责难。

名臣曾国藩论文

名臣曾国藩论文

名臣曾国藩论文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修齐治平,千古完人-------曾国藩葛田雨国际高中三(1)摘要:他是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他是升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稳之楷模;他是网罗培育和善用人才的第一高手;他是中国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他是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典范式人物;他是深刻影响数代人的精神偶像。

他,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谓千古完人的曾国藩。

关键词:做人、官场、栋梁、家教、用人、争议引言: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虽去世已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

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

无论是曾国藩所生活的清朝末年,还是现在21世纪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新世界,曾国藩这个名字被提起时总会迎来一阵嗟叹或敬仰。

曾国藩,这个功高可以盖主,问鼎一时的人物是怎样得到如此高的声誉呢正文:1.修身做人曾国藩一生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廉劳,不可为官自傲。

他深知宽宏大量对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从不因琐事而烦心。

为人处世,宁可吃亏也不赚便宜,不会轻取人财。

他表里如一,没有不可言之事,因此容易为人信服;他心中没有邪念,一身正气,端庄严肃,威仪天下;心平气和,心情安静放松,不会为琐事劳心;规律的生活作息使他处事效率极高,做起事来也总是得心应手。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后世广为传颂,却很少有人可以做到,曾国藩每日写日记,都会对自己一天的言行进行反省,不断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力求把自己打造成为当时的圣贤。

据说,蒋介石每日记日记的习惯就是向曾国藩学习的。

人格修养说来只是一个辅助自身的东西,没有实用价值,但在于曾国藩,则是一生事业成功的关键。

2.官场楷模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

这是因为,第一,他升官最快,三十七岁官至二品,在清朝独一人;第二,做官最好,政声卓着,治民有言;第三,保官最稳,历尽宦海风波而安然无恙,荣宠不衰。

学术调融与思想改良 -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学术调融与思想改良 -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曾国藩、郭嵩焘既不像宋儒那样以理学统摄礼 学, 又不像一些乾嘉汉学家那样以礼代理。他们超越 汉、宋对峙, 接续汉学家的礼学论题, 而又在礼学考 证中融入宋学思想, 这为礼学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提
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对礼学的阐释
礼既是德性之知, 又是社会规范, 一些传统学者 甚至认为礼、法一体。历代儒家的内圣外王之学都离 不开礼, 而其重心不一。 宋儒将礼学引向心性修养。 朱熹说“天理”与“人欲”之分在于是否合“礼”, 但他 所谓之“礼”仍模糊不定, 最终归于以“天理”统摄礼, 而“天理”又落实于“三纲”。 乾嘉之际, 戴震、汪中等 汉学家重视礼欲统一, 缘情制礼。 但在汉、宋对峙之 中, 绝大多数汉学家疏离宋学主题时, 对儒家的德性 之学缺少阐发。 凌廷堪在嘉庆初年指出:“有仁而后 有义, 因仁义而后生礼。 故仁义者, 礼之质干; 礼者, 仁义之节文也。 夫仁义非物也, 必以礼焉为物; 仁义 无形也, 必以礼焉为形。”⑥ 这实际上涉及仁、义与礼 的关系。仁、义是礼的本质, 而礼则是仁、义的外在体 现。 如果借用儒家惯用的语言, 仁、义与礼, 是道与 器、体与用的关系。 嘉道以降, 阮元等汉学家以儒家 仁义观念阐释礼学。 曾国藩、郭嵩焘也是如此, 从而 与晚清汉学潮流殊途同归。
① 周敦颐:《通书·礼乐第十三章》, 谭松林、尹红整理, 载《周敦颐 集》, 岳麓书社 2002 年版, 第 32 页。
② 皮锡瑞:《论言理不如言礼之可据》, 载《经学通论》(三) , 中华书 局 1954 年版, 第 25 页。
③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下册, 中华书局 1986 年版, 第 494 页。
关 键 词 晚清礼学 曾国藩 郭嵩焘 因时制礼
关于晚清理学经世派崛起的机缘, 除了咸同政 局外, 其学术渊源和特色也值得注意。继乾嘉之际的 汉、宋对峙之后, 理学经世派调和汉、宋, 基于宋而兼 采于汉, 进一步为晚清学术调融推波助澜, 曾国藩 (1811~ 1872)、郭嵩焘 (1818~ 1891) 尤具代表性。曾 国藩、郭嵩焘早年订交, 个性、仕途不无差异, 但学术 取向和重心大体相同, 较为典型地体现了儒学的调 融传统。 曾国藩、郭嵩焘崇奉宋学, 却像乾嘉汉学家 一样崇礼、考礼, 接续汉学主题。他们不像戴震、凌廷 堪那样将理学与礼学对立起来, 而是调和二者, 以儒 家思想阐释礼学主题, 又以礼学沟通汉学和宋学。曾 国藩、郭嵩焘二人的礼学成就略有差异, 但又相互影 响, 不失为很好的参照, 也折射出清代学术关系的变 化。

中国近代史有关曾国藩的论文(2)

中国近代史有关曾国藩的论文(2)

中国近代史有关曾国藩的论文(2)中国近代史有关曾国藩的论文篇二《曾国藩理学思想探析》摘要:曾国藩在理学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突破传统理学的束缚,体现出了新的特点。

一、提倡汉宋交融,调和二者矛盾;二、“义理经世之学”;三、阐发礼学与理学的关系。

曾国藩的努力为理学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曾国藩理学汉学经世礼学湖南湘乡曾国藩(1811~1872年),字涤生。

他生活在中国清朝的中后期,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4个朝代。

当时正处于清朝从强盛逐渐衰落的拐角点,这个昔日不可一世的帝国正面临着轰然倒塌的危险。

在这种艰难的岁月中,也不乏曾国藩这样的仁人志士。

“时势造英雄”,苦难中曾国藩不忘修身养性、以求上进。

他27岁中进士,之后,就如芝麻开花一样连连晋级,历任翰林院检讨、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礼部右侍郎,又通兼兵、工、刑、吏各部侍郎、两江总督等职。

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清皇帝给他的谥号为“曾文正公”。

曾国藩曾经被人推许为继孔子、朱熹之后再度复兴儒学的圣哲。

在儒学诸多方面的学术趋向,他毕生研究和服膺的是理学,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曾国藩是晚清时期的理学名儒,有“一代儒宗”的美名。

曾国藩的理学突破了传统理学狭窄范围,开创了理学新篇章。

以下是关于曾国藩理学的特点的浅析。

一、提倡汉宋交融,调和二者矛盾汉学又称为朴学,指汉儒考据训诂的学问,是与宋学相对的儒学流派。

汉学以儒家经典作为说经者的对象,为经书中的名物、制度作注释,它与以星、理解经的宋学迥然不同。

清代中叶之后,汉学和宋学各铸壁垒,长期对峙并相互攻讦,“党同妒真,判若水火”。

曾国藩以理学为自己言行的依归和标准,但是却“不废汉学”,对于汉宋之争采取超然态度。

他反复指出:宋学在孔门为德行之科,汉学在孔门为文学之科。

“言道则宋师为大”“言艺则汉师为勤”,各有短长[1](P250)在平息汉学与宋学争论的基础上,曾国藩力图求得二者的融会贯通。

比如他对“实事求是”的阐释:关于“实事求是”,较早见于《汉书•景十三王传》,说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中国近代史浅析曾国藩的论文4000字

中国近代史浅析曾国藩的论文4000字

中国近代史浅析曾国藩的论文4000字曾国藩一生潜心于治学,博览经史子集,深究宋明理学,治学成就斐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中国近代史浅析曾国藩的4000字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中国近代史浅析曾国藩的4000字论文篇一:《谈曾国藩的治学之道》摘要:曾国藩求学问业,“无学不窥,默究精要”,以经史为根,以宋学为宗,涉猎儒家的各个学派,以及老子、庄子、墨子之学等。

曾国藩有自己的为学之方,如虚心有识、主敬有志、博而有约、专精有恒等。

在经过了充满艰辛的治学之路后,曾国藩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传统文化思想体系,他的治学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对中国近代士大夫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曾国藩;治学之道;近代士大夫曾国藩一生潜心于治学,博览经史子集,深究宋明理学,治学成就斐然。

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湖湘文化的典型代表,创立了晚清古文的湘乡派。

他的著有《经史百家杂钞》、《求阙斋文集》、《诗集》等。

曾国藩一生的学术成就来源于“治学”,他的治军为官之道也来源于“治学”。

曾国藩家书中有关治学的众多言论,反映出他严谨的治学思想与品格。

一、曾国藩的治学方法众所周知,不管是何人,如果想要在学问上有所收获、有所成就,那么就需要讲求方法。

曾国藩所创立的治学方法,即使到了现在,对我们的教育事业仍然有借鉴的意义。

曾国藩的治学方法有一个重要的内容―“看、读、写、作”,四者缺一不可。

对此,他在给其子曾纪泽的书信中作了详尽的阐释:“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缺一不可。

看者,如尔去年看《史记》、《汉书》、韩文、《近思录》,今年看《周易折中》之类是也。

读者,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明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咪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至于写字,真行篆隶,尔颇好之,切不可间断一日。

既要求好,又要求快。

至于作诸文,亦宜在二三十岁立定规模;过三十后,则长进极难。

中国近代史浅析曾国藩的论文4000字(2)

中国近代史浅析曾国藩的论文4000字(2)

中国近代史浅析曾国藩的论文4000字(2)推荐文章大学中国近代史期末论文范文热度:中国近代史之辛亥革命评价论文3000字热度:中国近代史的结课论文范文热度:大学中国近代史论文4000字范文热度: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范文精选热度:中国近代史浅析曾国藩的4000字论文篇三:《试析曾国藩的经世思想》摘要:晚清经世派代表人物曾国藩,为清朝三大中兴名臣,其经世思想对于当时和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他的经世的内容、思想渊源以及简要的评价三个方面加以论述,对曾国藩的经世思想加以分析。

关键词:曾国藩经世思想评价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

作为清王朝执掌重权的汉族封疆大吏,他既是封建社会末期最后一尊精神偶像,也是近代思想文化的重要代表。

曾氏服膺程朱理学,又全力研习经世之学,当大清帝国内忧外患交相侵袭,几欲颠覆之时,是他创立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进而平定东南半壁江山,大清始有同治中兴;不仅如此,近代中国首艘兵轮,首炉钢水,首批技术工人的诞生,首批中国学童远赴泰西深造等,均与曾国藩及其同道的倡导与活动紧密相关。

曾国藩也因此成为咸丰、同治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思想驳杂、颇富特色的理学经世派,其经世思想对中国近代社会和近代文化的变迁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一、整饬吏治方面曾国藩从整顿吏治入手,转变全国官场风气,以应时变。

面对清朝吏治的严重弊端,曾国藩尖锐地指出,现在官场“大率以畏葸为慎,为柔靡为荣”。

京官办事通病有二:曰“退缩”,曰“琐屑”。

退缩者,即同官互推,不肯任怨,动辄请旨,不肯任咎;琐屑者,斤斤计较,不顾大体。

外官办事通病有二:曰“敷衍”,曰“颟顸”。

“此四者习俗相沿,但求苟安无过,不求振作有为”,“国家一旦有事,则满廷皆疲沓泄,相与袖手”。

在曾国藩主政一方后,更进一步认识到了吏治腐败的恶果,深以吏治腐败和民心不满为忧。

认为要从整顿吏治,挽回民心入手,“若不从吏治人心痛下功夫,涤肠荡胃,断无挽回之理”。

清学的结晶——以汉宋调和为中心的义理与考据的浑然天成

清学的结晶——以汉宋调和为中心的义理与考据的浑然天成

清学的结晶
— —
以汉宋调和为 中心 的义理 与考据 的浑然天成

( 山东师范大学 , 山东 济南 20 1 ) 5 0 4
[ 摘
要】 乾 嘉学术是清代 学术的主体和根基 。 晚清学术, 无论理 学、 今文学、 诸予 学, 或凡一切 学术, 其理论根基 与治学方法 ,
或立足 于考据 学的成果, 或体现着考据学的精韵。 并且 , 随着晚清国势的危殆, 实的经世诉求必然要对 学术思想和形式产生一定 现 的影响。经世思想 , 目的是要把学 问和现 实连为一体 , 仍然是传统的“ 知行 ” 问题 , 但是知和行之 间的桥梁是义理 。义理对“ 具有 知” 概括提 炼作 用, 行 ” 对“ 具有指导引领 作用, 以义 所 理在 晚清 学术 中的诉 求不断加强。 各种学术种类概莫能外 , 都体现着一种经世 的 义理性冲动。实际上 , 晚清不曾存在一种超然独立的 学术类型, 各种学术之间互相渗透和影响 , 对立中求共鸣 , 求同中又存异, 在 在 构成 了晚清学术的一大特 色。以义理和考据的关系作为理论基础 , 对晚清学术多元化背后的一致趋势——考据精神 与方 法的普及 和经世精神所推动的义理诉求的加强进行分析 , 同时立足 于乾嘉学术的根基之上 , 以晚清的 汉宋调和趋势为 中心 , 梳理晚清理学、 考据学等在义理阐发上 的各 自旨 , 趣 阐明各种思想殊途 同归的最终理想, 都为求经世而致 用。
【 键词】 义理 ; 据; 关 考 经世 思 想
[ 中图分类号】 K 4 2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7— 0 22 1 )3 0 2 — 3 6 2 60 (0 0 0 — o 4 0
晚清学术承乾嘉而来 , 在学术路向上, 对乾嘉有所 进行阐发。凌廷堪、 阮元等考证大家对于义理及其表 继承 , 也有所创新 , 可以说乾嘉学术和规模奠定了晚清 现方 法 的探 讨和发 明也从 未 间断 。 学术的基础。清代被称为考据学的时代 , 梁启超在《 清 晚清 以后 , 在经世精神的直接推动下 , 这种汉宋 代学术概论》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和《 中把考据学派 之间本就存在的相通共融趋势 , 形成学术界汉宋调和 称为“ 正统派” 梁启超认 为 , 学是对 明末理学空疏 的风气 。 。 考据 义理 和考据 融合 贯通 的学术手 段和理 念得 到 学风的“ 反动”是向“ , 汉唐学术” 的复古, 其治学态度讲 各个学 术路 向的认 同 , 为普遍 的学术模 式 。本文从 成 究“ 实事求是”“ ,无证不信”学术志趣在于“ , 为考证而 晚清 学术 的义 理 化倾 向 和考 据手 段 的普 遍使 用 两个 考证” 或日“ 为学术而学术” 总之, 。 在梁启超看来 , 作为 角度梳理两种学术形式在晚清的融会贯通 , 同时从经 清学“ 正统派” 之考据学是与对经典的义理阐发的理学 世要求的角度 , 为这种学术变动寻找历史的依据。 乾嘉 至 晚清学术 的义理 化倾 向 和心学相对立的。 他甚至认为清学没有思想可言 , 只有

汉语言文学论文 曾国藩主要性格及形成分析

汉语言文学论文 曾国藩主要性格及形成分析

《曾国藩》是唐浩明先生所著的著名长篇历史小说,分为《血祭》、《野焚》、《黑雨》三部。

在小说主人公曾国藩的身上,作者聚焦了这个末世的多种矛盾、多重侧面。

一般来说,社会矛盾冲突越是复杂尖锐,就越是能显现出人物的复杂性格,在清末这个政治冲突最炽热的战争时期,是最能展示一个人物性格的制高点与最深处的时候。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长卷中,曾国藩的性格慢慢突显出来。

性格是人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如理智、沉稳、坚韧、执着、含蓄、坦率等等。

性格左右着人的思维,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

价值观、人生观,渗透于行为的方方面面,甚至决定一个人事业的成败,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

性格主宰人生。

一代人杰曾国藩,在军事、政治等方面的建树,写就传奇,均受到其性格的影响。

曾国藩的主要性格特征是忍、勤、慎、恒、实、俭。

曾国藩性格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受自然、环境、家庭、社会、自身等因素的影响。

一、曾国藩的主要性格特征(一)忍《曾国藩》上卷开篇从曾国藩的母亲江太夫人去世,曾国藩回家奔丧开始写起。

小说中卷《野焚》开篇又写到其父亲因过度悲痛和劳累而撒手人世,曾国藩回乡奔丧。

接二连三的至亲去世,使曾国藩倍受打击。

他还未得到皇上的批准就匆匆赶回家乡奔丧。

这件事引起了左宗棠的大为不满。

他肆口谩骂曾国藩自私无能、临阵脱逃。

左宗棠是个从不掩饰情感的人,他把这个曾令他佩服的老友说的一无是处,连曾国藩多年自我标榜的忠孝诚信,也被他一概斥之为虚伪。

这使在荷叶塘守丧的曾国藩在身心憔悴上更添一重痛苦。

曾国藩自此恨死了不念旧情的左宗棠,也恨死了不明事理的长沙官场,他发誓永不与左宗棠说话,也永不与长沙官场来往。

但是他另一方面又看中左宗棠的用兵之道——审时度势。

在曾国藩看来,左宗棠是个古今少见的将才,今后还得重用他。

如此想来,他打算捐弃过去的一切,主动拜访左宗棠。

这一忍,体现了经天纬地的将帅能屈能伸之气度,这一点,不论是在古代还是现在,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

与曾国藩相关的近代史论文

与曾国藩相关的近代史论文

与曾国藩相关的近代史论文曾国藩治学严禁,品格优良,读书做学问道理深刻,甚为后人称赞。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与曾国藩相关的近代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与曾国藩相关的近代史论文篇一《论曾国藩的治学品格》[摘要]曾国藩治学严禁,品格优良,读书做学问道理深刻,甚为后人称赞。

他坚信“学以立志”,强调学为立身行事之本;努力向圣人学习,力求做人中豪杰。

曾国藩“博”、“专”结合,强调贵在坚持,学以致用,其严谨的治学理念和优秀的治学品格值得后人学习。

[关键词]治学品格学以立志学以致用曾国藩为官、治军,不废学问,读书写字,未曾间断。

他一生孜孜治学,经史子集,无不深谙博览;义理训诂,兼采并蓄;吟诗作联,游心词章。

他归依儒学,深究宋明理学,是新文化运动出现前的旧文化的一个突出代表。

曾国藩良好的治学品格,甚为后人称赞,彰显着时代价值。

曾国藩“学以立志”的治学理念立志、定心:志存高远,学为立身行事之本。

曾国藩的成就,可以从“学”字上找答案。

他认为,学习读书,首先要立志、定心。

不立志,无追求,必浑浑噩噩,芸芸庸庸,白掷光阴。

“譬诸草木,志之不立,本则拔矣。

是知千言万语,莫先于立志也。

”他在日记中写道:“君子庄敬日强。

我日日安肆,日日衰尔,欲其强,得乎?……自去年(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后,心常中忡不自持,若有所失亡者,至今如故。

盖不能立时易放倒,故心无定向。

无定向则不能静,不静则不能安,其根在志之不立耳。

”立一志,心有定向,目标终一,践履笃行。

曾国藩立志之大,立志之坚,其时无人于比。

他在诗文、家书中多次写道,立志可以成就自我,成就大事。

人如果能立志,圣贤豪杰所能做到的事,我们也能做到;如果人不能立志,即使整日与尧舜禹汤在一起,也受不了感染,学不了圣人,成就不了大事。

曾国藩认为,读书人就要“立大人之学”,就要立志为圣人、贤人。

曾国藩不仅自己读书立志,而且不断劝弟弟及晚辈读书立志。

在家书中他这样写道:“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恭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曾国藩的汉宋调和论

曾国藩的汉宋调和论

曾国藩的汉宋调和论林美珠摘要清乾隆年间,以惠栋、戴震为首的吴、皖二派学者引领整个学术风潮,他们多以东西两汉为标榜,主张以考证经书为求道的方法,其中惠栋首揭汉学之名,其再传弟子江藩则着《汉学师承记》一书,「汉学」乃成为考据之学的代名词。

而汉学派大盛之后,力诋宋学,乃掀开清代汉宋之争的历史。

曾国藩则在此争论中持调和立场,本文即旨在分析其主要论点。

关键词:曾国藩汉宋之争汉宋调和今文学派经世致用前言清乾隆年间,以惠栋、戴震为首的吴、皖二派学者引领整个学术风潮,他们多以东西两汉为标榜,主张以考证经书为求道的方法,其中惠栋首揭汉学之名,其再传弟子江藩则着《汉学师承记》一书,「汉学」乃成为考据之学的代名词。

而汉学派大盛之后,力诋宋学,乃掀开清代汉宋之争的历史。

惠、戴之时,虽有翁方纲、姚鼐等提倡程朱义理,但宋学始终无法对汉学予以有力的反击,故所谓汉宋之争,一开始只是汉学排击宋学之局面而已。

方东树出,始站在宋学的立场,有系统地反驳汉学家诋毁宋儒的言论1,汉宋学之间,也才开始有剧烈的争辩。

但方东树虽对汉学颇致箴砭,但也认为「宋儒义理,实不能不用训诂考证,而汉学训诂考证,实不足尽得圣人之义理」2、「窃以训诂名物制度,实为学者所不可阙之学,然宋儒实未尝废之,但义理考证,必两边用功始得」3。

道、咸之后,汉宋调和论兴起,如曾国藩、陈澧、朱一新等,皆主张汉宋兼采。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

生于嘉庆十六年(公元一八一一年),卒于同治十一年(公元一八七二年),享年六十二岁。

以平定太平天国之乱,号称清代中兴首功。

曾氏所处的时代,内乱不断,外患纷至,清廷国势,日益衰颓。

而国家社会的变动,加以汉学极盛之后所产生的流弊,学术思潮亦为之一变。

以下即就时代思潮的转变及师友的影响两点,说明曾氏汉宋调和论的思想背景,并就其论点加以分析之。

一.时代思潮的转变清代经学考证的兴起,就外缘因素而言,乃因学者多将明代的亡国归咎于明末王学的空谈心性误国,如黄梨洲、顾亭林等诸大儒出,即倡导征实致用之学,主张以客观的考证,代替主观的冥想4;就内缘因素而言,宋明理学中,无论是陆、王的心即理或程、朱的性即理,他们都不承认是自己的主观看法,而皆强调是直承孔孟而来,因此争论到最后,势必要回到经书中找寻立论的根据,考据之学也就由此兴起5。

曾国藩的汉宋调和论

曾国藩的汉宋调和论

曾國藩的漢宋調和論林美珠摘要清乾隆年間,以惠棟、戴震為首的吳、皖二派學者引領整個學術風潮,他們多以東西兩漢為標榜,主張以考證經書為求道的方法,其中惠棟首揭漢學之名,其再傳弟子江藩則著《漢學師承記》一書,「漢學」乃成為考據之學的代名詞。

而漢學派大盛之後,力詆宋學,乃掀開清代漢宋之爭的歷史。

曾國藩則在此爭論中持調和立場,本文即旨在分析其主要論點。

關鍵詞:曾國藩漢宋之爭漢宋調和今文學派經世致用前言清乾隆年間,以惠棟、戴震為首的吳、皖二派學者引領整個學術風潮,他們多以東西兩漢為標榜,主張以考證經書為求道的方法,其中惠棟首揭漢學之名,其再傳弟子江藩則著《漢學師承記》一書,「漢學」乃成為考據之學的代名詞。

而漢學派大盛之後,力詆宋學,乃掀開清代漢宋之爭的歷史。

惠、戴之時,雖有翁方綱、姚鼐等提倡程朱義理,但宋學始終無法對漢學予以有力的反擊,故所謂漢宋之爭,一開始只是漢學排擊宋學之局面而已。

方東樹出,始站在宋學的立場,有系統地反駁漢學家詆毀宋儒的言論1,漢宋學之間,也才開始有劇烈的爭辯。

但方東樹雖對漢學頗致箴砭,但也認為「宋儒義理,實不能不用訓詁考證,而漢學訓詁考證,實不足盡得聖人之義理」2、「竊以訓詁名物制度,實為學者所不可闕之學,然宋儒實未嘗廢之,但義理考證,必兩邊用功始得」3。

道、咸之後,漢宋調和論興起,如曾國藩、陳澧、朱一新等,皆主張漢宋兼采。

曾國藩,字伯涵,號滌生,湖南湘鄉人。

生於嘉慶十六年(西元一八一一年),卒於同治十一年(西元一八七二年),享年六十二歲。

以平定太平天國之亂,號稱清代中興首功。

曾氏所處的時代,內亂不斷,外患紛至,清廷國勢,日益衰頹。

而國家社會的變動,加以漢學極盛之後所產生的流弊,學術思潮亦為之一變。

以下即就時代思潮的轉變及師友的影響兩點,說明曾氏漢宋調和論的思想背景,並就其論點加以分析之。

一.時代思潮的轉變清代經學考證的興起,就外緣因素而言,乃因學者多將明代的亡國歸咎於明末王學的空談心性誤國,如黃梨洲、顧亭林等諸大儒出,即倡導徵實致用之學,主張以客觀的考證,代替主觀的冥想4;就內緣因素而言,宋明理學中,無論是陸、王的心即理或程、朱的性即理,他們都不承認是自己的主觀看法,而皆強調是直承孔孟而來,因此爭論到最後,勢必要回到經書中找尋立論的根據,考據之學也就由此興起5。

浅谈近代史人物曾国藩的论文

浅谈近代史人物曾国藩的论文

浅谈近代史人物曾国藩的论文曾国藩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完人,是封建官场的楷模。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谈近代史人物曾国藩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浅谈近代史人物曾国藩的论文篇一《试论曾国藩的票盐制思想》摘要:曾国藩在担任两江总督期间,对两淮盐务进行了整顿。

他在淮北停止饷盐,裁减厘卡,大力推行票盐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其做法可谓是秉承了陶澍的票盐思想。

对淮南盐务的整顿则体现了其“寓纲法于票盐”的思想,希图借助殷商的“辘轳转运”来规复淮南引地,从而增加课厘收入。

关键词:曾国藩;票盐制;思想一有清一代,实行的盐法的主要是纲盐制,即清政府每年根据盐的产量、销售量的多少,确定发售引数,订为“纲册”,每年一纲,招商认引,额满为止,商人按照所请引数缴纳正杂课额。

在这种纲盐体制下,引商都有专门的引地,“引商有专卖域,谓之引地,当始认时费不赀,故承为世业,谓之引窝。

后或售与承运者,买单谓之窝单,价谓之窝价。

”[1]清政府为保障财政收入,采取“恤商裕课”的政策,保护大盐商的利益,授予盐商世袭垄断的特权。

在纲盐体制下,与盐政有关的所有人都“视盐务为利薮”,官商勾结,互相依托,牟取私利,导致盐价日昂,私盐泛滥。

嘉道年间,纲盐制日益败坏,道光十二年,两江总督陶澍遂在淮北废引改票,试行票盐制。

陶澍的票盐法,将淮北畅岸仍归商运,其余无盐济售的滞岸则仿照山东、浙江票引兼行之法,由运司刷印三联票,一留为票根,一存分司,一给民贩行运,于海州所属之中正、板浦、临兴三场设局收税,听任小民投行购买运往销售,在各场的要隘之地设立税局给以照票,上面注明民贩姓名、籍贯、运盐引数、往销州县、并按路程远近立限到岸,凡无票及越境者仍以私论。

陶澍在其《淮北票盐试行有效请将湖运各畅岸推广办理酌定章程折子》中说:“查票盐自试行以来,海属积滞之盐贩运一空,穷苦场民藉资苏活,即游手闲民亦得以转移执事,是以上年海州灾务极重,而地方尚称安帖,实得票盐之济。

传统文化论文--关于曾国藩

传统文化论文--关于曾国藩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摘要:家训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曾氏家训主要涵盖以下几方面:“孝友”为德教之首;修身以达“天德”;首倡虚心的治学之道;包含老庄哲学的养生之道,曾氏家教思想启示当代教育应以培养良好向善的人性为首要目标。

《曾国藩家书》既向我们展示了曾国藩完整的思想体系,又给后人提供持家教子,为政修身提供诸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曾国藩;家训;传统文化;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

他既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元凶,又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并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

对于曾国藩的功过是非,这里姑且不论,但他关于家庭教育的主张和做法,颇有值得称道之处。

曾国藩终生注重家庭教育,他把教育子弟的重点放在修“心”、修“身”、修“行”上。

修“心”是人心智心力的砥砺,是人道德品质的培养。

曾国藩提倡修“心”,是要其子弟做到“慎独”、“不忮不求”、“孝友”、“仁”、“敬”、“谦”、“恕”等。

修“身”是通过保养和修炼以获得健康的体魄。

为此,曾国藩反复教育子弟要劳逸适度,惩忿窒欲,眠食有恒,耕作时习。

曾国藩也注重修“行”,要求自家子弟言谈举止朴实,待人谦敬、宽容,为人不能清高、刻薄,生活上也要去奢侈之风。

一、曾氏家庭教育思想之源曾国藩自幼接受儒家学说的熏陶,后受理学大师唐鉴的影响,专治理学,以理学为正宗,程朱理学的思想学说、伦理道德,已深深融入他的思想言行之中,被后人赞誉为“理学名儒”。

与此相应,他的人生态度是入世的,看重自身的社会作用,追求“立德”、“立言”、“立功”的人生价值,因而对家人也有严格的要求。

他的儒学思想有其自己的特点:一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人世思想。

曾国藩的人生态度是人世的,这从其奋斗不止的人生历履及对家庭教育的高度重视中可看出来。

当晚清政府面对势如破竹的太平军而束手无策时,曾氏以一介儒生,无权的在籍侍郎,苦心操办团练,亲自率领湘军与数倍于自己的太平军作战,虽历经挫折磨难,九死一生,但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终取得胜利,挽救了行将崩溃的晚清王朝。

近代史论文关于曾国藩

近代史论文关于曾国藩

近代史论文关于曾国藩篇一《立体的曾国藩》【摘要】在我眼中立体的曾国藩是这样一个人:正直又不乏圆通、清廉却也有挣扎、笨拙却又精明。

正直、清廉是正人君子的题中之义,但是圆通、挣扎、笨拙、精明则给他增添人性的质感。

郭嵩焘说:“楚人只带三分蠢气,盖孔子所谓其愚不可及”。

在我看来,这句话是对曾国藩的“成功”最好的阐释。

在那样一个无望的时代,昏庸的统治,肮脏的官场,黑暗的社会,曾国藩还在奋发图强,期冀重振清廷,只是最后他也只能哀叹“天命”不可违。

曾国藩一生就是一本教科书,他给我们树立起为人处世的榜样,他的思想,他的品质值得我们不断的研究和学习。

【关键词】曾国藩;为人;处事本书的目录分为三大块,讲述了曾国藩传奇的一生。

首先是曾国藩的正面:从“愤青”到“老奸巨猾”。

一生坎坷不断的曾国藩在时代的大背景下由一个血气方刚、黑白分明的人被迫放下身段,与自己痛恨的“软熟和同”之人把臂周旋。

其次是曾国藩的左侧面:曾国藩的收入和支出。

一生追求成为圣人的曾国藩面对清政府的昏暗与腐败,在世俗的冲击下他保持着“既清又浊”的为官生涯,他不能阻止他人靠做官发财,但是他在这个黑暗的王朝中要求自己“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分钱寄家用”。

最后是曾国藩的右侧面:迷信和天命。

这一部分讲述了曾国藩从不信风水到信风水再到信天命。

一生的坎坷经历,跌宕起伏使得他对人生,对命运有了深入的思考。

“天命”之说在曾国藩的心中投下了浓重的阴影。

曾国藩晚年的心境常常陷入灰心落寞之中。

这既有个人家庭因素,也有对国家前途的悲观,在垂暮之年,他猛然发现用尽一生精力换来的“同治中兴”不过是一片虚假繁荣。

一、和曾国藩学做人一君子慎独在修身方面,曾国藩一生始终践行着五个字。

首先要“诚”:为人表里如一,坦坦荡荡,待人真诚。

二要“敬”:内心充满敬畏不存邪念,不害人。

三是“恒”:生活工作读书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并持之以恒的长期坚持。

四是“谨”:说话做事讲求严谨、求实,不说大话、空话、假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的汉宋调和论摘要清乾隆年间,以惠栋、戴震为首的吴、皖二派学者引领整个学术风潮,他们多以东西两汉为标榜,主张以考证经书为求道的方法,其中惠栋首揭汉学之名,其再传弟子江藩则着《汉学师承记》一书,「汉学」乃成为考据之学的代名词。

而汉学派大盛之后,力诋宋学,乃掀开清代汉宋之争的历史。

曾国藩则在此争论中持调和立场,本文即旨在分析其主要论点。

关键词:曾国藩汉宋之争汉宋调和今文学派经世致用前言清乾隆年间,以惠栋、戴震为首的吴、皖二派学者引领整个学术风潮,他们多以东西两汉为标榜,主张以考证经书为求道的方法,其中惠栋首揭汉学之名,其再传弟子江藩则着《汉学师承记》一书,「汉学」乃成为考据之学的代名词。

而汉学派大盛之后,力诋宋学,乃掀开清代汉宋之争的历史。

惠、戴之时,虽有翁方纲、姚鼐等提倡程朱义理,但宋学始终无法对汉学予以有力的反击,故所谓汉宋之争,一开始只是汉学排击宋学之局面而已。

方东树出,始站在宋学的立场,有系统地反驳汉学家诋毁宋儒的言论1,汉宋学之间,也才开始有剧烈的争辩。

但方东树虽对汉学颇致箴砭,但也认为「宋儒义理,实不能不用训诂考证,而汉学训诂考证,实不足尽得圣人之义理」2、「窃以训诂名物制度,实为学者所不可阙之学,然宋儒实未尝废之,但义理考证,必两边用功始得」3。

道、咸之后,汉宋调和论兴起,如曾国藩、陈澧、朱一新等,皆主张汉宋兼采。

1方東樹排詆漢學的作品有《漢學商兌》、《書林揚觶》二書,其中以《漢學商兌》為代表。

2見《漢學商兌》頁150。

《漢學商兌》,台北商務67再版。

3同2,頁165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

生于嘉庆十六年(公元一八一一年),卒于同治十一年(公元一八七二年),享年六十二岁。

以平定太平天国之乱,号称清代中兴首功。

曾氏所处的时代,内乱不断,外患纷至,清廷国势,日益衰颓。

而国家社会的变动,加以汉学极盛之后所产生的流弊,学术思潮亦为之一变。

以下即就时代思潮的转变及师友的影响两点,说明曾氏汉宋调和论的思想背景,并就其论点加以分析之。

一.时代思潮的转变清代经学考证的兴起,就外缘因素而言,乃因学者多将明代的亡国归咎于明末王学的空谈心性误国,如黄梨洲、顾亭林等诸大儒出,即倡导征实致用之学,主张以客观的考证,代替主观的冥想4;就内缘因素而言,宋明理学中,无论是陆、王的心即理或程、朱的性即理,他们都不承认是自己的主观看法,而皆强调是直承孔孟而来,因此争论到最后,势必要回到经书中找寻立论的根据,考据之学也就由此兴起5。

顾亭林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经学即理学」,黄梨洲的「读书不多,无以证斯理之变化」,正是主张以考证经书来解决义理的争端,亦即通过「道问学」以进于「尊德性」。

至干嘉之世,考据之学大盛,学者为考证而考证,无论经世致用或以考证明义理的目的不再为学者所重。

就知识而言,考证之学自有其意义与价值,但儒学的重心本在其道德性的一面,由个人的修养以至安定天下,是每一儒生的基本要求。

而考据学发展到最后,却不可避免地与「尊德性」越分越远,不但无益于世道人心,甚且不能保证个人的成德。

因此即使以小学名家的段玉裁,晚年都不免自责生平喜言训诂考证是舍本逐末了。

64見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頁1-6。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華正78初版。

5余英時<清代思想史的一個新解釋>,《中國哲學思想論集〃清代篇》,台北水牛77再版。

6由段玉裁<博陵尹師所賜朱子小學恭跋>云:「喜言訓詁考核,尋其枝葉,略其本根,老大無成,追悔已晚。

」可見之。

時段玉裁七十五歲。

《段玉裁遺書〃經韻樓集》卷八,台北大化6考据学发展到最后,流弊渐深,加以国家社会内忧外患的刺激,汉学渐为学者所不满,时代思潮亦为之一变。

以下即分述之。

1.汉学的流弊:汉学家反对宋学的立论之一,乃批评宋学空言穷理,堕入禅学、玄学,而非孔门圣学。

因此「训诂明而义理明」是他们所力持的治学方法,认为只有以考文知音的工夫来治经,以治经的工夫来明道,学问才不致落入玄谈空疏。

故考据的最终目的仍是以求得义理为要。

但发展到后来,却只着重文字的考据训诂,不再注重思想的探索,甚且陷入烦琐的笺注主义,不但研究范围小,态度亦流于迂拘,颖达之士,渐不餍其所为。

如许周生(公元一七六八-一八一八)云:今之治经者吾惑焉!其言曰,圣人所以明道者辞也,所以成辞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辞,由辞以通其道必有渐。

然字有篆隶之异,有古今之殊,考之苍雅,攻其训诂,其有不通,又必博稽载籍,展转引申以说之。

一字之谊,纷纭数千言,冗不可理,而相推以为古学。

7又云:今之学者,奈何不求圣人之志,而专务其文辞也。

然而不为者,则群斥以为空疏。

夫学之虚实,至易明也。

积之内,见之外,行其所学,而贤不肖皆见焉,言其所学,而贤不肖皆可知焉,斯之谓实学矣;联牍殚翰,返之心无当于仁义礼智之数,推之家国天下,一无所施之,执人人而告之,茫然不知其所谓,则真所谓迂疏寡效者也。

8先不问义理是否只存于古书之中,只训诂考证以求得经书中义理而言,一个字、一个音的解释便联篇殚翰,纷纭数千言而不可得,所谓6初版。

7見《清儒學案》卷一百二十二<儀徵學案〃原學篇>,徐世昌,台北世界,55版。

8同7「朴学」、「实学」,反而流于华而不实,琐碎饾饤了。

汉学大师戴东原中年时以考据为重,至晚年时亦肯定义理的重要性,认为为学不可以专门考据为限:先生初谓天下有义理之源,有考据之源,有文章之源,吾于三者皆庶得其源;后数年又曰,义理即考核、文章二者之源也,义理又何源哉?吾前言过矣。

9可见戴氏亦肯定考据实应以义理为目的。

与曾国藩同时之陈兰甫(公元公元一八一0年-一八八二年)亦云:说经者欲经文之明白无疑也。

欲经文之明白无疑者,将以讽诵而得其义也,若既解之明白无疑,而不复讽诵以求其义,则何必解之乎!且经文之本明者,世人不读也,而惟于其难明者解之,既解亦仍归于不读而已矣,解经而不读经者,其心曰我既解之,已皓首矣,使后人之读之而无疑可也,然而后之人又慕其解经,于是又解经而又不读经,不知待何人而始读之也。

10解经本欲明白经书中的义理,但考据学家却是皓首解经而不读经,是汉学末流之弊不可谓不深。

2.社会的变化:一八四0年(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战争爆发,在此之前的几十年间,中国已经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下进入破产的危机中。

鸦片战争后,外强侵略纷至沓来,如一八四二年的中英南条约、一八五七年的英法联军攻陷广东,一八五八年的中俄瑷珲条约、一八六0年的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清帝远避热河,签订北京条约等。

此外,单从中国内部来看,亦是变乱频仍。

据侯外庐统计,从公元一七七四年至一八四0年,光是农民的暴动便有二十五起之多11,而一八五0年(道光9見段玉裁《戴東原先生年譜》,近代中國史料叢刊八十一輯,台北文海10見東。

11見《中國思想通史》第五卷頁626,北京人民1958,2刷。

三十年)起事的太平天国之乱便滋扰长达十五年之久。

内忧外患导致国事日非,而清廷的国势,亦日益衰颓。

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者治学的次第,也是儒者为学的目标,除了「内圣」,尚须「外王」,亦即所谓「经世致用」也。

尤其政治社会面临危机的时代,「经世致用」的观念便会更加活跃,晚明的东林学派、清初的颜李学派都是有名的例子,即如清初三大儒顾炎武、黄宗羲、王船山等,亦皆有用世的理想。

而考据学家的治学范围,除经学而外,广及文字音韵、天算地理、史学制度、金石校勘等等,而其所标榜,号称实事求是,但其流弊,如前所言,已流于琐碎的笺注主义,甚且脱离现实,于儒者经世之旨,了不相涉。

章太炎云:清世理学之言竭而无余华,多忌故,歌诗文史楉愚民,故经世先王之志衰,家有智慧,大凑于说经,亦以纡死。

12魏源亦云:自乾隆中叶后,海内士大夫兴汉学,而大江南北尤盛。

苏州惠氏、江氏、常州臧氏、孙氏、嘉定钱氏、金坛段氏、高邮王氏、徽州戴氏、程氏,争治诂训音声,瓜剖鈲析,视国初昆山、常熟二顾及四明黄南雷、万季野、全谢山诸公,即皆摈为史学非经学,或谓宋学非汉学。

锢天下聪明知慧,使尽出于无用之一途。

13因归咎王学空谈误国,主张征实致用而兴起的考证学,发展到最后,却是「经世先王之志衰」、「锢天下聪明知慧,使尽出于无用之一途」,面对内外交相而至的变乱,学者警悟到笃守古经,钻研书本已无益于实际,因考据学全盛之后而衰竭的学术致用之说乃又兴起。

今文学派的兴起即是一例。

12見《檢論》13見《古微堂外集》卷四<武進李申耆先生傳>,近代中國史料叢刊四十三輯,台北文海。

清代今文学派的兴起,始于武进庄存与(公元一七一九年-一七八八年),其为学以公羊学为据,专求微言大义,而不屑于考据,但因与戴震同时,所以不为世人所重,后学刘逢禄、宋翔凤于公羊学理论次第发明,至袭自珍、魏源、凌曙,今文学派乃披靡一时,直至清末,学术风潮几为今文学派之天下。

而今文学派即主张通经之微言大义,求有用于世,并站在致用的立场上,对于汉学家治学仅限于古书训诂校勘,「言论不关于经义小学及观点不是汉儒古训的,不录」14的态度深致不满。

清代经学考据,或因本身流于琐碎之弊,或因时代动乱的刺激,渐渐为学者所讥评,而在汉学全盛时期饱受诋毁的宋学,其价值亦因此而再次受到公允的论断。

以宋学为宗的桐城学派固不待言,即如今文学派的学者,其学虽主治公羊以求微言大义,但对宋学亦多肯定之语。

如宋翔凤即说:自孔孟之后,异端纷扰,惟董仲舒独言正谊明道。

韩氏后为原道,学者始知道学为正宗。

至濂洛数子,穷极性命,发挥义理,讲明切究,以归实用;朱子搜辑二程遗书,而后洛学大备。

按程子易传,不用河洛先天之说,作春秋传,谓周正月非春,皆合汉儒,至其辨天理人欲之分,最为学问入门要路。

学者守此,可以不流于释氏。

朱子毕生之学,皆在四书,而于大学,改定前后如古本。

....朱子之学自足继往开来,非他儒所能及。

15可见宋氏不但不排诋宋学,反而肯定其成就。

因汉学本身发展至末流所产生的弊端,加上时代社会的急遽变迁,道咸以下,盛极一时的汉学已为一般学者所不满,而宋学的价值则再次受到肯定,曾国藩的汉宋调和论便是在这种思潮转变中提出来。

14見《漢學師承記》序言,周予同選注,台北華正,71初版15見《過庭錄〃道學篇》,藝文印書館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三編。

二〃师友的影响曾国藩在汉学独盛之后,能肯定宋学的价值而主张汉宋调和,除了因时代思潮的转变之外,师友的熏陶也是重要的因素。

曾国藩曾自言其为学渊源于姚鼐16。

姚鼐(公元一七三一年-一八一五年),字姬传,在汉学大盛时期,独以古文辞名,学者相从,称为桐城派。

姚氏论学亦宗程朱,其<赠钱献之序>云:宋之时,真儒乃得圣人之旨,群经略有定说。

元明守之,着为功令。

当明佚君,乱政屡作,士大夫维持纲纪,明守节义,使明久而后亡,其宋儒论学之效哉。

17姚氏将明朝久而后亡归功宋儒,其对宋学真可谓推崇备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