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教师媒介素养发展的概况与启示
德国教师培养指南读后感
德国教师培养指南读后感
标题:德国教师培养指南读后感
读完《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一书后,我深受启发,对德国教育体系中严谨而全面的教师培养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认识。
此书以详实的数据、丰富的案例以及深度的理论剖析,生动地展现了德国在教师专业化道路上的探索与实践。
首先,我深感震撼的是德国对于教师职业的高度尊重和严格要求。
书中指出,德国教师的选拔过程极其严格,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还需通过一系列的心理素质测试、教育理念考核等环节,确保每位教师都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和扎实的教学能力。
这种近乎苛刻的标准恰恰体现了德国社会对教师角色的高度重视,以及对教育质量的极致追求。
其次,德国教师培养体系中的“双元制”模式让我印象深刻。
教师不仅要接受高等教育机构的专业理论学习,还需要在学校实地进行教学实习,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有效保障了教师能够在实际教学环境中快速成长并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同时,持续的专业发展与终身学习的理念也贯穿于德国教师培养全过程,真正实现了教师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再者,《德国教师培养指南》强调了教师的社会责任与人文关怀,倡导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导师,更是引导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教师需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公民素养,这无疑为我国当前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与借鉴。
总结起来,《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一书使我深刻认识到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核心力量,其专业素养的培养绝非一日之功,而是需要一套科学化、系统化的培育体系来支撑。
我国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吸取德国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打造出适合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需求的教师培养新模式,以实现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德国中小学教师培养与发展模式及启示
-40-
当代教育科学 2009 年第 11 期
同时也为以后当教师做充分准备。 见习阶段最少 18 个月,最长不超过 24 个月。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在德 国见习生在教育学院或学校实习会受到一名专门的 指导教师的帮助,进行教育学、教学法和实践的见习 活动。 指导教师在见习阶段发挥着引导和监查的作 用,为学生顺利通过第二次国家考试并完成见习活动 有突出贡献。 实习教师属于见习公务员,在实习期间 必须独立上课。 见习初期每周上 12 节课,在逐渐适应 并胜任教学工作后,要求实习教师与正式教师教学课 时相同,达到每周上 27 节课。 实习教师除了承担一定 的教学任务外,还要参加教师培训中心(或教育学院) 的集中学习和培训。 培训内容涵盖 4 个方面:①与教 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教育法以及与教育、教师职 业相关的法律、法规。 ②学科教学法,德国称之为“教 学选择能力”, 就是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 教学方法,类似我国的“因材施教”。 除此之外,实习教 师在学生毕业时,还要根据学生的能力、爱好、特点提 出具有参考价值的咨询建议。 ③教学技能,包括教学 规划、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与学生及家长的交流与沟 通、人际关系协调的能力等,这些技能对实习教师的 要求很严格,全部过程都要独立完成。 ④处理特殊问 题的能力,如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减少辍学、留级,指 导 有 才 艺 的 学 生 发 挥 特 长 等 。 [2]在 这 个 阶 段 结 束 后 ,要 具有教师资格还要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
比较与借鉴
2.继续教师教育 继续教育区别于在职教师培训。 它指教师除了本 专业应具有的能力之外,对其它额外资格的取得。 例 如,在其它学科教学资格的获得、在培训学院的学习、 在学校管理和学校行政方面的学习等。 继续教育一般 时间较长, 每个星期有几个小时的特别活动时间,如 果合适的化,还会有其它活动。 3.在工作中学习” “在工作中学习”是比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更制 度化的一种形式。 它对从事教育职业的人来说非常重 要,意味着要面临许多新的压力和新的要求。 “在工作 中学习”一方面是为了确保教师的日常活动和行为能 力顺利进行, 另一方面要满足具体的学生的要求、不 同认知模式和判断趋向,还有作为职业教师最基本的 能力的锻炼。 以上的几种形式, 都是对入职后的教师再培训。 总的特点:一是按需要培训的原则,按教学实际和教 师个人愿望进行培训,有的放矢、针对性强;二是目的 在于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高教学技能;三是培 训方法注重教师之间的交流,培训活动多以小组间的 合作形式来完成;四是以培训教师为中心的理念来开 展继续教育, 为学员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消除教师的后顾之忧。 二、德国教师资格认定 德国教师资格证书是教师行业的资格证明,是教 师职业的准入证。 志愿进入教师行业的学生必须通过 两次国家考试才能获此“殊荣”,具备从教资格。 在职前培养的第一个阶段结束后,学生要参加第 一次国家考试。 考试内容是:完成一篇论文(通常为三 个月的时间在家里完成)、120 分钟的书面考试、80 分 钟的口试(试讲),此外还有 4 周的教育实习测试。书面 考试的内容是两门专业课知识。 口试测试心理学、教 学法和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教育实习 4 周大约共 50 个学时,学生按需要到不同类型的学校实习,主要 是听老教师讲授、观摩老教师组织教学、批改作业、管 理班级,然后写出实习体会。 [4] 在第二个阶段结束后,学生要参加第二次国家考 试。 考试内容通常是一篇书面作业、教学测试和口试。 以巴伐利亚州为例,第二次国家考试包括:一、面对评 委和考核委员会,上一堂观摩课和两门教学论专业课 程每门课程要连上两节的公开课;二、用四小时时间, 撰写一篇有关教育理论的文章;三、参加关于主修专 业 、辅 修 专 业 以 及 教 育 法 课 程 的 三 次 口 头 考 试 。 [5]第 二 次教师资格考试非常正规、严格,每年有 5-10%的实 习教师不能通过,其余 90-95%的实习教师取得国家
德国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的原因及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的原因及对我国的启示德国是世界上开展教师教育比较早的国家,也是当前教师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高度发达的教师教育为德国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教师,促进了德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为德国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德国形成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原因进行探讨,以便对我国当前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借鉴。
一、德国形成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原因探讨(一)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较高的经济待遇在德国,教育一直被视为是使民族、国家居于领先地位的最有力手段,是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由于国家对教育极为重视,在教育第一线工作的教师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他们被确认为国家公务员。
国家公务员与雇员、工人相比,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可以终身任职,而雇员和工人则需要工作15年以上,并且年满40岁才享有不被解雇的权利。
对于德国这样一个拥有较高失业率的国家来说,稳定的职业是很有吸引力的。
此外,德国还是一个等级制度森严的国家,按社会地位可分为上等、中等和下等,而各级各类教师则居于中等至上等之间;从行政上讲,公务员又分为高级、中级和初级三个档次,大学教师、完全中学和职业学校的教师属于高级公务员系列,其他中小学教师属于中级系列。
所以,德国的教师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在享有较高社会地位的同时,德国教师的经济待遇也明显高于其他行业。
据德国政府的相关统计,政府支付给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是国内人均国民收入的2倍多;德国中学教师的人均年收入超过45 000欧元,和德国一些著名跨国公司的员工的人均年收入相当。
因此,与其他行业相比,中小学教师属于“中高收入阶层”。
即使是在公务员工资系列中,教师的工资也是比较高的。
根据联邦《薪金法》统一规定,德国A级工资系列共分16个等级,1~4级为普通公务员的工资待遇,5~8级为初级公务员的工资待遇,9~12级为中级公务员的工资待遇,13~16级为高级公务员的工资待遇。
一般教师可享受10~14级的工资待遇,校长可享受15~16级的工资待遇;大学教授享受C级工资待遇,B级工资是德国高级政府官员享受的工资,大学教授也可享受。
德国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即将踏上教师岗位的新人,我有幸参加了德国教师培训,这次培训让我受益匪浅。
在这里,我不仅学到了德国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还感受到了德国教师严谨、求实的职业精神。
以下是我对德国教师培训的心得体会。
一、德国教育理念的启示1. 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德国教育强调学生个体差异,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潜能。
在培训过程中,德国教师通过观察、了解学生,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学。
这种教育理念让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因材施教。
2.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德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主动探索。
在培训中,德国教师通过小组讨论、项目式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这种教育方式让我认识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师的重要职责,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3. 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德国教育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认为只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才能真正掌握。
在培训过程中,德国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这种教育理念让我认识到,教师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综合素质。
二、德国教师教学方法的借鉴1. 课堂互动性强德国教师在课堂上注重与学生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培训中,德国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实物展示等,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这种教学方法让我认识到,课堂互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注重启发式教学德国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培训中,德国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提供线索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这种教学方法让我认识到,启发式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德国教师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验、制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德国职教师资专业化发展:沿革、内容、特征及启示
一 、 德 国 职 教 师 资 发 展 的历 史 基 础
(一 )关 注技 能和工 艺 的传统 学 徒制 德 国的职 业 教 育 与 培训 可 追 溯 到 中世 纪 的 传 统 学 徒制 。手 工 业行 会 组 织 通过 师 傅 带 徒 弟 的 方 式 进 行 。 19世 纪 ,传 统 学徒 制 已不能 适 应 工业 化 进程 .出 现 了一些 专 门进 行职业 培 训 的教 育 机构 ,打 破 了师 傅 对 职 业训 练 的独有 权 ,德 国职业 教 育 的主体 ,即 “双元 制 ”职业教 育①的前 身诞 生 。这 些职业 教 育培 训机 构逐 渐演 变成 职业 学校 .相 对应 的教师 职业 以及教 师 培训 也在 这一 时期 形成 。如今 ,传 统学 徒 制 的形式 不 再成 为 技术 技 能 人 才培 养 的主 流 ,但 其 强 调 动 手 操 作 能 力 ,对 技 术 、工 艺 的 细节 考究 已经 成 为 德 国 技术 技 能 人才 培养 的重 要理 念 。 (二 )注重 学历 的大 学层 次培 养 制度 如何 培养 职 教教 师 ,广泛 的探 讨 和实 践是 德 国运 用 的传 统 方 式方 法 .最 终 目的是 找 到 令 人 满 意 的模 式 。商 业领 域 的职教 教师 培养 一直 是在 大学 系 统 中进 行 ,技 术 领域 的职 教 教师 培 养 经 历 了一 些 改 革 ,最 终
3.职业 教育 模式 又称 为 图林 根—— 汉 堡模 式 。这 种模 式 主要 是发 展 了一 些学 者思 想 ,认 为在 职 业学 校 中应 该 遵循 教 育 原 则 ,教 育 应 把 国家 的 经济 发 展 、个 体 的职 业 前 景 以 及公 民社会 的要 求 统一 起来 。这种 职教 教 师培 养模 式 也 是在 大 学 中进行 。 德 国的 三种职 业 教 育师 资 培养 模 式 。都强 调适 应 市场 的需 要 ,与行 业 、职 业 的紧 密结 合 ,并 形成 了德 国 职教 师资 培养 在 大 学进 行 的一 贯传 统 ,学 术基 础 得 以 积淀 ,使 得教 师权 利 和地位 得 到有 效保 障。
世界媒介素养教育综述
世界媒介素养教育综述1(原创)媒介素养教育的历史,按照加拿大媒介素养教育专家John Pungente 的考证:德国是世界上首先引入媒介教育的国家。
该国在17世纪开始出版日报,并将报纸引进课堂,让学生通过报纸内容了解德国社会。
世界上最早鼓励媒介素养的团体是天主教会。
1938年Pius XI 发布昭告(即写了一封致天主教徒书):鉴于电影已成为年轻人生活的重要部分,应该对年轻人开展关于电影的教育。
自从上世纪20年代英国从探讨电影对于儿童的影响起步,媒介素养教育便开始逐渐发展起来。
由于人们对媒介素养教育认识的差异使得媒介素养教育发展极为缓慢。
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着媒介的发展。
电视的兴起使媒介素养教育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20世纪六十年代,传播学者和教育者也将研究的领域扩展到媒介尤其是电视对儿童的影响上。
以英国、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逐渐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教育体系。
进入新世纪以来,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出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趋势。
首先是媒介素养教育的范围扩大了。
媒介素养教育最初的范围仅限于电影这一媒介,后来随着传播学的发展,电子媒介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以及全球化的推动使得媒介素养教育的范围日渐扩大。
进入21世纪以后,媒介素养教育的范围已扩大到媒介集团、媒介与性别的关系、媒介与民主的关系、媒介与社会的关系、互联网的影响、全球化的影响、流行文化(pop-culture)的影响、全球现当代重大事件(如9/11事件,中东危机,恐怖主义等)对人、社会、国家和全球的影响等领域。
其次,媒介素养教育。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逐步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推动和发展。
在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自从上世纪六十年代逐渐将媒介教育列入各级学校的课程来,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有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在电影教育方面。
该教育得到了因果电影工业和英国电影学院的支持。
英国的电影教育得到了该国的电影工业和因果电影学院的支持,该教育的目标是“推动学校课程使用电影从而让电影更容易为学校采用。
德国职教师资专业化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研究探讨·289德国职教师资专业化发展对我国的启示浙江师范大学生化学院浙江金华 蔡晶晶 陈贝尔【摘要】德国成功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可为我国提供很多借鉴之处,从德国以“双元制”为核心的职教师资专业化培养模式中的新教师的入职考试、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职教制度建设等方面针对我国目前存在的如职教师资专业性不足、数量极少和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得出一些启示。
【关键词】德国职教师资专业化启示一、德国职教师资专业化发展与现状 (一)德国职教师资专业化培养现状现在的德国职教师资培养主要特点是由一套完整成熟的培养培训体系,对从事职教教育的老师非常重视其实际工作经历。
其培养模式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在大学接受基础教育、在教育学院接受师资培养、职教师资接受继续教育[1]。
(二)德国职教师资培养的特点 1.职业教育法规体系健全德国职业教育的各方面均有详尽的法令规定,从中世纪到21世纪期间,政府从将职业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纳入宪法到新世纪的《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促进法》等都体现了政府对于职业教育的强力支持,有法律的保障才使职业教育能够得到稳固的发展。
2.职业教育体系完备德国职业教育的形式较为多样。
存在私立、公立、甚至是由企业独办的教育机构,职业学校的层次也比较丰富,多种多样的职教形式使得各个人群各个年龄段的人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校接受职业教育。
3.注重严格的训练与考试德国的学院在成为正式的职业教师之前需要经过实际操作考试和理论考试,必须达到国家考试标准者方能取得就业资格。
正是在这种严格的考核制度下,德国的职教师资才会在教师文化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上都具有相当高的水准,才能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
4.大力发展职业继续职业教育在德国特别重视在职职教师资的继续教育,因为在社会经济与科技不断发展进步的背景下,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与技能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我国职教师资培养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像一些保障职业教育的法律如199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相继出台,另外国务院多次发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政府的这些支持取得成果也是颇丰的。
媒介素养教育的国外考察及启示
媒介素养教育的国外考察及启示媒介素养是现代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
本文对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的成功典型进行了考察,并分析了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和谐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媒介素养媒介教育启示媒介批评近年来,媒介素养成为新闻传播领域讨论的热点。
媒介素养一般被认为是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张志安、沈国麟,2004)。
媒介素养应包括四个方面内容:“第一,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第二,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第三,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第四,了解如何使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陆小娅,1997)。
媒介素养教育是针对大众传播媒体对人的影响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大体包含四大领域:语言学、心理学、哲学以及艺术领域的研究。
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英国学者F. R. Leavis和Denys(1933)在他们的著作《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中就倡导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公民的媒介批判意识。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出《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报告书,特别强调“学习社会”及“终身教育”两种理念,同时就滥用媒体状况发出了警告。
此后,许多国家纷纷开展媒介素养教育。
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挪威、芬兰、瑞典等国已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校课程内,设为全国或国内部分地区中、小学的正规教育内容,并陆续发展出许多教学模式及课程教材。
我国的媒介教育起步较晚。
就全国范围来看,普及和深入推广媒介素养教育的工作才刚刚起步。
媒介素养教育的各国考察(一)英国英国是最早诞生媒介素养教育观念的国家。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观念,由防御抵制大众媒体,过渡到认可并欣赏大众媒体所传递的大众文化,而后转变为破译、解码媒介内容的意识形态。
20世纪80年代,英国才真正开始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
德国工作总结教师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在德国的支教工作已经接近尾声。
这段时间里,我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还深刻体会到了德国教育的独特魅力。
以下是我对这段时间工作的总结。
一、德国教育的特点1. 注重基础知识的培养。
德国教育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课程设置较为系统,让学生在初中阶段就打好扎实的基础。
2. 强调实践与动手能力。
德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德国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
4. 家庭与学校共同关注学生成长。
在德国,家庭与学校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家校沟通紧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二、我在德国的教学实践1. 教学方法。
在德国,我采用了启发式、讨论式和合作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课程设置。
根据德国的教学大纲,我制定了适合学生的课程,包括德语、数学、科学、艺术等课程,力求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
3. 课外活动。
我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课外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参加体育比赛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家校沟通。
我与德国教师、家长保持密切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学习情况,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三、我在德国工作的收获1. 教学经验的积累。
在德国的教学实践中,我学会了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计划,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
2. 语言能力的提升。
在德国生活和工作,我的德语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3. 文化交流。
在德国,我与德国教师、学生及家长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增进了对德国文化的了解。
4. 国际视野的拓展。
在德国工作,我拓宽了国际视野,为今后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自己的作用打下了基础。
总之,在德国的支教工作让我受益匪浅。
我将把在德国学到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运用到今后的工作中,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也将继续关注德国教育的发展,为促进中德教育交流贡献力量。
德国教师培养指南读后感
德国教师培养指南读后感
读完《德国教师培养指南》,我深感该书对教师培养提供
了宝贵的指导和启示。
本书以德国教师培养体系为基础,全面介绍了德国教师培养的理念、目标、内容和方法,对于提高我国教育培养质量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该书强调教师培养应注重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德国教师
培训课程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使教师能够深入理解学科知识的本质并将其灵活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此外,教师培养还需关注教师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专业化培养,使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该书指出教师培养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德国教师培养
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为未来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和锻炼平台。
通过在校实习和校外实践,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并能够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
因此,我国在教师培养过程中也应加强实践环节,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教师能够快速适应教学工作的要求。
该书强调教师培养应注重终身学习的理念。
教师职业是一
个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教师需要保持学习的热情和持续的专业发展。
德国教师培养体系提供了丰富的教师职业发展机会,如进修课程、研讨会和专业交流活动等,以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知识层次。
在我国,教师培养也应注重提供持续学习的机会,鼓励教师参与各类培训和学习活动,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育经验和启示,对于提高我国教师培养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通过注重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终身学习的理念,我们能够培养出更加优秀的教师队伍,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德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研究
德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研究引言: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于教师个人的职业成长和教育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
在德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评价一直是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将探讨德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研究现状和方法,以期为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机构提供借鉴。
一、德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研究现状1.评价目的的确定德国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旨在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今快速变化的教育环境。
评价目的的明确性使得评价结果能够直接指导教师的进一步发展。
2.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德国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内容非常多元化,包括教学技能、教育观念、专业知识等方面。
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可以更全面地反映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并且更有利于提供精准的指导。
3.评价方法的灵活多样二、德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方法1.课堂观察课堂观察是最常用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方法之一、评价人员通过观察教师的授课过程和互动与学生的表现,来评估教师的教学技能以及对学生的引导能力。
2.学生问卷调查学生问卷调查是一种比较客观的评价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
通过分析学生的回答,可以了解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及与学生的互动情况。
3.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案例分析是一种系统性的评价方法,评价人员通过分析教师的教学案例、学生成绩和课后反思等,来评估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等。
三、德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意义和挑战1.意义2.挑战德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需要保证,避免评价结果受到个人主观因素的干扰。
其次,评价的结果应该及时反馈给教师,以便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最后,评价结果应该具有可操作性,能够指导教师的具体发展方向。
结论:德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可以全面评估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素质。
然而,评价的过程和结果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优化,以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德国:推动媒介素养融入终身教育
文/张毅博 刘晓炫于学生,还应包括已走上工作岗位的公民。
《2020年德国研究与创新报告》指出:联邦政府同样致力于提高公民就业竞争力,依据《联邦政府职业培训4.0》纲领提出数字培训战略,以整合过去和新近提出的推动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措施,为职场人员提供更多的数字化培训。
强化示范效应 促进媒介素养教育宣传2018年9月,联邦政府发布了《高科技战略2025规划》,承诺将致力于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所有教育领域,以助力创新与研究发展。
2020年6月,德国在成为欧盟轮值主席国前夕发布《教育、研究及创新领域规划》,其中再次指出许多领域呈现出明显的数字化趋势,强调数字教育能够提供更多受教育机会、增加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稳定。
此外,联邦政府还委托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所在多个城市开展“日常培训中的数字媒介”路演,为参与者提供体验职业教育培训中的新型数字媒介的机会。
比如,技能研习班为参与者提供专业技能提升的数字在线平台服务,而社交虚拟学习项目则使参与者能够通过头戴虚拟现实(VR)装置,聚集在一个虚拟空间中学习,并动手实践培训内容。
这些活动使公众能通过亲身体验,更直德国在媒介素养教育领域是全球公认的积极探索者之一,其联邦和各州政府、教育部门、媒介机构等相关主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下,共同致力于构建完善的、贯穿终身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
加强顶层设计 构筑媒介素养教育体系早在20世纪70年代,德国就将培养公民媒介素养的相关措施,纳入义务教育基本体系,其教育形式不受现实经验和个体本身的局限。
在当时中小学艺术社会课和德语课上,教师便开始鼓励青少年使用不同媒介,并认识其特性;而在学生学习艺术或接触视觉传播的过程中,媒介批判也被引入作为课程的重要部分。
2012年,德国文化部长联席会议进一步确立学校媒介素养教育的五大整体目标,随后制定了相关课程设置的各项标准。
2017年,联邦政府相关部门致力于实施“数字教育计划”,以期为德国的数字教育提供全面的行动框架,推动基础教育、职业培训以及高等教育相关主体的数字化转型。
德国教师的教师
德国教师的教师德国教师的教学德国教育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出色的教育体系之一。
德国的教育体系注重智力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
而这种教育模式的成功离不开德国教师的教学。
德国教师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更是学生思维开发者、实践指导者和人格教育者。
他们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学以致用。
而这种教学方法也为德国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德国,教师的教学质量受到严格的监控和评估,评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学术水平,包括专业学习经历、教学方法、教材使用等;二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包括助人为乐、责任感强等特质。
这种评估机制保证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品德,也提高了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在德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教师不是权威的代表,而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导师和朋友。
教师会尽力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惑和问题,并能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为其提供帮助和支持。
这种温暖而深厚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学校里感受到家一般的温馨和安全感,促使学生更加融入学习和社交生活中。
除此之外,德国教育体系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而这也离不开教师的帮助和指导。
德国教师会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物理实验课上,教师会带领学生亲自操作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实验的奇妙之处。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总之,德国教师的教学方法是一种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校里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学习思想的实践场所。
德国教育体系一直以来都注重人才培养,德国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也为德国的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德国教师资格及培养启发
德国教师资格及培养启发一、严峻现状的思考教学问题,主要是教师问题。
当前职业教育专业师资缺乏,经过严格高等师范教育的教师不足,已成为影响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和质量的突出问题。
根据我国教师法规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理应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理应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
对教师的学历资格已经有了法定的要求。
据1998年统计, 上海现在共有职业学校274所,在职教师15688名,承担了 28万名学生的教学任务。
从这支队伍的学历结构来看,当前已达到本科学历的7893 名(研究生54名),占教师队伍总数的50.63%,也就是说,还有将近50% 左右的教师没有达到《教师法》规定的学历要求。
全国有将近51万职教师资,学历达标的也不足31%。
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则有断层危险。
当前,上海职教师资中51岁〜60岁的有5760名,占职教师资队伍的38% 左右,不到10年时间,这批教师将陆续退休。
另外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新形势下,高职招生规模急骤扩大,从2000年开始,上海每年的招生计划数约为20000人左右,但就当前来说,无论是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或高等专科学校举办高职,师资基本上由本校教师转岗,普通文化课教师改行担任专业课教师的占28%,这些教师绝绝大多数是从学校走向学校,从课堂走向课堂,既没经过系统的师范教育,又缺乏企业工作、生产实践的经历和阅历,实践性差。
高职教育发展速度之快,使得针对职业教育的专业教材跟不上需求。
仍然是这样一批教师授课,仍然使用原来大学、大专的教材,要办出职业教育的特点、特色,要培养出实用性、技能性的人才,严峻的现实与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之间存有很大的不适合性。
二、德国模式的借鉴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既懂理论又有技能、既懂专业又有知识面、既会管理又善协调的新型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而作为从事此类教育的师资,更应该是集理论、技能、师范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握媒介产品制作和传播的条件五个方面(见表 1)。[2]
表 1 德国媒介素养的概念及主要维度
研究者
主要维度
Aufenanger 认知层面、道德层面、社会层面、情感层面、审美层面、行 (1997) 动层面
Baacke (1998)
媒介研究、媒介评论、媒介应用、媒介设计
Tulodzieki (1998)
有效地选择和使用媒介产品、独立制作和处理媒介信 息、理解和评价媒体设计、认识和评价媒体带来的影响、 分析掌握媒介产品制作和传播的条件
二、德国学校媒介素养教育的进展 20 世纪 90 年代,学校媒介素养教育在德国开始引 起人们的重视。随着教育及科技的发展,在过去的十
五年间,德国国家、各州及学校等开展了大批针对促进 青少年媒介素养及学校媒介素养教学的项目及调查。 德国学者 Götz 对影响青少年媒介素养发展的因素作 了归纳:一是当代社会快速发展的信息化;二是家庭教 育的影响;三是青少年身体和心理结构的特点;四是学 校教育和教师的作用。[4] 媒介素养教育是促进媒介素 养的手段和过程,而促进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三个重 要因素是媒介课程设置、拥有丰富媒介和媒介素养知 识及教学经验的教师以及良好的媒介及技术教学设 备。第一,媒介素养教育必须作为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而纳入学校教育中;第二,教师应当自我提高自身的媒 介素养和媒介教育能力。第三,学校必须配备充足可 用的媒介和技术教学设备(见图)。[5]
第二,媒介素养的教育能力。媒介素养教育能力 主要是指教师能够以教育原则和方针为指导,有效地 处理课堂中出现的媒介问题,能够清楚了解和认识媒 介素养教育的理论和相关概念,并完成媒介素养教育 的教学任务。同时,教师应当具备较强的整合能力与 融会贯通能力,将自己所教课程与媒介素养教育进行 有效地融合,进而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而教师的媒 介教育能力需要教师掌握教学论和方法论相关的知 识,并遵循问题导向、自我控制和合作学习的原则。
关键词:德国;教师;媒介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154(2018)01-0095-05
伴随着新媒体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有一个特殊的称 号:“Digital Natives”——数字元生代,即是那些伴随着 网络时代和数字化技术成长起来的一代。随着数字化 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介素养和信息化教育逐渐 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网络和多媒体的快速发展,让 媒介成为除家庭和学校教育之外青少年获得知识的重 要介质和手段。但媒介的特性使媒介与其他教育机构 的差别在于它具备丰富可用信息的同时,也充斥着大 量不良信息,这要求青少年具备良好的信息化素养,既 能够充分利用多样化的学习机会促进自主学习和自我 成长,又能够在良莠不齐的信息中做出正确选择。教 师作为专业类人员决定了其既是媒体的受众者也是媒 介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者。作为传播者,教师的媒介素 养是影响学生媒介素养和推动学校信息化教育的关键 因素。
媒介素养教育是教师运用一定的媒介手段向学生 教授与媒介相关的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念等的行 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引入和实施能够提高学生的媒介 素养,引导学生学会避免媒介的不良影响,引导学生利 用媒介学会自主学习。所以,作为学校媒介素养教育 的主导者,教师应彻底地理解这五个核心概念,一方面 可以更好地利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服务教学和科研; 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可以使他们获得 解决与媒体相关的技能和学习的机会。[3] 在媒介素养 教育中应当摈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 式,应以学生为中心,课堂中重视“教”与“学”的双边互 动,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 习和自我提升。
一、媒介素养的基本内涵 为了维护传统文化、保护精英文化及减少大众抵 御媒介的负面影响,20 世纪 30 年英国最早提出并倡导
媒介素养教育。早期人们对媒介素养概念的理解为: 对各种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这种概念较为狭隘。 上世纪 90 年代初美国把媒介素养定位为:“接近、分 析、评价和传播各种信息的能力”。[1]但随着数字化技 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媒介”和“素养”的概念 和范围都有了更深更广的发展。德国媒介素养研究的 鼻祖 Dieter Baacke 认为应在数字化和信息化时代重新 定义媒介素养,内容也应随之及时更新。在 1998 年, 他 提 出 从 四 个 维 度 关 注 和 研 究 媒 介 素 养 :媒 介 评 论 (Medienkritik)、媒 介 研 究(Medienkunde)、媒 介 应 用 (Mediennutzung)和媒介设计(Mediengestaltung)。这四 个维度较为全面地诠释了信息技术时代媒介素养的内 涵,并为其他学者研究媒介素养和媒介教育提供了基 础和依据,如具有代表性的学者 Aufenanger 从认知、道 德、社会、情感、审美和行动五个方面全方位分析了媒 介素养的内涵。Tulodzieki 将媒介素养划分为:有效地 选择和使用媒介产品;独立制作和处理媒介信息;理解 和评价媒体设计;认识和评价媒体的影响以及分析掌
第四,媒介素养的实施能力。其主要是指教师参 与并促进学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与推广的能力。首 先,教师应能够认知媒介和信息技术对个人职业领域 的重要性以及媒介和信息技术对教学带来的影响,并 以此有需求于信息化和媒介素养教育领域的培训,促 进个人媒介素养的提升和推定学校媒介教育的进展。 其次,教师应认知信息化对学校长远发展的重要性,了 解学校媒介素养教育实施与推广的机遇与挑战,并积 极努力参与学校媒介素养教育的行动。
国际视野
德国教师媒介素养发展的概况与启示*
张晓寒 (江苏师范大学,江苏 徐州 221116)
摘 要:德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始于上世纪 90 年代,尽管各州的媒介素养教育发展并不平 衡,但德国学校开展的媒介素养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德国学者提出了媒介素养的“双向技能”, 并将教师的媒介素养分为五大类,同时将促进媒介教育发展的三个重要因素归为媒介课程设置, 拥有丰富媒介和媒介素养知识及教学经验的教师,以及良好的媒介及技术教学设备。以五项能 力为理论指导,针对德国青少年的媒介素养的匮乏状况,德国较早开始重视并实施了教师的媒介 素养教育和培养,各州陆续将媒介素养课程纳入教师的培养体系并制定了不同的教师培养培训 课程,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对德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分析得出启示,我国应建设国家、社会、家 庭、学校和教师个人共同参与的自上而下的教师媒介素养培养培育体系。
Kübler 认知能力、分析和评价能力、社会反思能力、以行动为导 (1999) 向的技能
Groeben (2002)
媒介知识/媒介行为意识、媒介特性的接收模式、享受媒 介和媒介产品的能力、评价媒体的能力、媒介产品应用 的筛选/整合、参与形式、通信连接
以著名媒介素养教育专家 Elizabeth Thoma 为代表 的美国媒介素养教育中心从一个全新的视角阐释和剖 析了媒介素养的概念和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该中心 将媒介素养作为未来社会的一种教育取向,认为开展 媒介素养教育应当重视“五个核心概念”和“五个关键 问题”(见表 2)。
*基金项目:江苏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职业学校教师媒介素养状况的调查研究——以中德比较为例》(编号: 16XWR021)。
作者简介:张晓寒(1984-),江苏师范大学,讲师,博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师培训。 收稿日期:2017-11-08
当代职业教育/2018 年第 1 期
95
国际视野
第三,媒介素养的分析能力。在教学媒体多元化 和媒介普遍化的环境下,教师应能辨识媒介对青少年 的 影 响 ,认 识 媒 介 环 境 对 教 育 教 学 提 出 的 挑 战 和 要 求。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关注和重视媒介对学生产 生的影响,掌握学生使用媒体的情况,并根据学生的特 点和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和方案,教授 并促进学生媒介素养的发展。
基础结构与定位
——课程与教学计划 ——项目与促进措施
教师媒介素养教育
——专业教育 ——实践活动 ——培训项目
教学设备配置
——软件和硬件设施 ——数字教学设备 ——管理与支持
学校媒介素养教育
利用媒介学习
学习媒体
媒介素养
图 学校媒介素养教育影响因素
总的来说,德国各界对推动媒介素养教育作出了 很多努力,各州之间媒介和技术教学设置的配置及媒 介素养教育的实施状况各有差别。关于如何促进和实 施媒介素养教育,大多数联邦州都只在媒介教育的课 程设置及内部和外部的评价上有小部分交集。根据各 州的媒介素养教育的机构与类型,德国的媒介素养教 育发展状况按地区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媒介素养 教育实施较好的东部联邦州,如梅克伦堡-前波美拉 尼亚州、萨克森州、萨克森-安哈调查 和研究,并开发了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及教学大纲。 第二类,媒介素养教育在巴登-符腾堡州、巴伐利亚 州、下萨克森州、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和莱茵兰-普 法尔茨州等还比较薄弱,还未真正地纳入教学计划中, 因此,还需一些高效的项目和行动来推动其开展。第 三类,在柏林、勃兰登堡、不来梅、汉堡、黑森州、萨尔兰 州等,媒介素养教育几乎未被真正的推进。虽然个别 州做了详细的、宏大的媒介素养教育促进政策,但并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