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歌—给暖暖

合集下载

《秋歌--给暖暖》课件

《秋歌--给暖暖》课件

暖暖是一次搀扶
暖 暖 是 感 动
暖暖是顽强拼搏胜利后的泪水
暖暖是一种牵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秋歌
——给暖暖
yǎ xián 【台湾】 痖弦
雁子们也不在辽夐(xiòng)的秋空 写他们美丽的十四行了 暖暖 马蹄留下踏残的落花 在南国小小的山径 歌人留下破碎的琴韵 在北方幽幽的寺院
秋天,秋天什么也没留下 只留下一个暖暖 只留下一个暖暖 一切便都留下了
落叶完成了最后的颤抖
荻花在湖沼的蓝睛里消失
七月的砧声远了 暖暖
雁子们也不在辽夐的秋空 写他们美丽的十四行了 暖暖
秋歌
——给暖暖
yǎ xián 【台湾】 痖弦
作者简介
痖弦,原名王庆麟。
用痖弦作笔名,有三重意思:
喜爱二胡沙哑的声音 喜欢陶渊明无弦之琴 人家是大弦,我就算是小弦吧
主要诗集有
《痖弦诗抄》《深渊》《盐》等。

朗秋 读
歌 ——给暖暖
痖弦
落叶完成了最后的颤抖 荻(dí 花在湖沼的蓝睛里消失 ) 七月的砧(zhēn)声远了 暖暖
马蹄留下踏残的落花 在南国小小的山径
歌人留下破碎的琴韵 在北方幽幽的寺院
秋天,秋天什么也没留下 只留下一个暖暖
只留下一个暖暖 一切便都留下了
朗秋 读
歌 ——给暖暖
痖弦
落叶完成了最后的颤抖 荻花在湖沼的蓝睛里消失 七月的砧(zhēn)声远了 暖暖
雁子们也不在辽夐(xiòng)的秋空 写他们美丽的十四行了 暖暖 马蹄留下踏残的落花 在南国小小的山径 歌人留下破碎的琴韵 在北方幽幽的寺院
秋天,秋天什么也没留下 只留下一个暖暖 只留下一个暖暖 一切便都留下了
关于意象--爱人 B.亲人 C.朋友 D.什么都是 E.什么都不是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秋歌──给暖暖》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秋歌──给暖暖》教学设计

《秋歌——给暖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把握诗歌的古典意象,体会诗人描摹的意境,把握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歌以情动人的特点。

2、能力目标:体会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语言特点,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诗人在寂寥、冷寂的寒秋中对暖暖的向往,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的情怀。

一、激情导入诗和诗意,是一个时代美好的指针。

历史长河中:浪漫激昂的李白,忧国忧民的杜甫,豁达豪放的苏轼,慷慨悲壮的辛弃疾,“诗名超越了国界”的泰戈尔,歌颂自由、呼唤善良的普希金,新月派诗人徐志摩,“雨巷诗人”戴望舒,“以爱温暖世界心房”的冰心,朦胧派诗人舒婷……一个生机盎然,和谐美好的时代需要涵养诗意。

台湾诗人痖弦以一首《秋歌——给暖暖》奠定了他在台湾现代诗坛的地位,那么这首诗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呢?下面我们就从朗读开始走进痖弦秋的世界。

二、品读诗歌1、学生朗读。

这首诗里写到了一些景物,请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把这些景物勾画出来。

我们把这些景物连缀起来看,就会发现它其实刻画了一个整体的形象,什么的形象?2、全班同学齐读诗歌的前三节,体会一下诗人笔下的“秋天”?教师点拨补充:(1)“落叶”出现在古诗中,便与悲秋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们听到:诗人贾岛落第后在长安街头徘徊低吟:“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落叶诉说着世人的漂泊之苦;寄托着词人的故国之思。

“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望吾庐甚处,只应今夜,满庭谁扫?”看到落叶,诗人不仅悲自然之秋,还悲人生之秋。

(2)“荻花在湖沼的蓝睛里消失”。

作者给这句配上了颜色,作者为什么会选择“蓝色”?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纯净。

荻花,飘零之物,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若有若无。

思绪无限,而牵挂于根。

(3)砧,捣衣石。

一块看似普通的石头,却在那一个心灵最为脆弱的季节被疯狂撞响。

这砧声李白听到过,他听懂了人们对战争的厌倦,对和平的期盼,于是便有了“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歌——给暖暖》教案

《秋歌——给暖暖》教案

《秋歌——给暖暖》教案教案标题:《秋歌,给暖暖》教学内容:诗歌赏析课程目标:通过赏析《秋歌,给暖暖》,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结构,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分析诗歌结构和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领悟诗歌中的抒情意境,理解诗歌的意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音频或朗读《秋歌,给暖暖》,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第二步:诗歌赏析(20分钟)1.教师解释诗歌背景:《秋歌,给暖暖》是中国诗人元好问的作品,是关于秋天景色和情感的一首诗歌。

2.学生阅读诗歌文本:请学生读一遍诗歌文本,了解诗歌的整体结构和语言特点。

3.学生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诗歌的主题、情感表达和诗歌中的意象。

4.全班讨论:请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指导学生共同分析诗歌中的意义和表现手法。

第三步:课文理解(20分钟)1.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诗歌主题:《秋歌,给暖暖》主题是秋天的景色和情感,通过诗歌描绘秋天的景色和诗人对爱情的表达。

2.学生朗读诗歌:让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抒情情感和节奏美感。

3.学生思考问题: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帮助他们对诗歌进行深入理解。

-诗人如何描绘秋天的景色?-诗人对暖暖的爱情表达是怎样的?-诗歌中的意象有哪些,代表了什么意义?第四步:诗歌写作(20分钟)1.教师给学生出示一些秋天的图片或景色,让学生根据图片进行写作,写一首描述秋天景色的诗歌。

2.学生展示作品: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互相交流和评价。

第五步: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对于情感表达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多多接触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理解了《秋歌,给暖暖》中的主题和情感,培养了学生的文学审美意识和创作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多开展类似的诗歌赏析活动,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秋歌——给暖暖》同步练习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秋歌——给暖暖》同步练习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秋歌——给暖暖》同步练习一、课内知识1.【题目】下列加黑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契合(qiè)衍生(yǎn)殷红(yān)舀水(yǎo)B.鬼祟(suì)矗立(chù)卫生(wèi)扎领带(zā)C.扒手(pá)轧钢(zhá)召见(zhào)节骨眼(jié)D.朽木(xiǔ)佣工(yòng)纤细(xiān)力能扛鼎(gāng)【答案】B【解析】A.契合qì。

C.节骨眼jiē。

D.佣工yōng。

【考点】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难度】基础题【题型】单选题2.【题目】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解剖戊戌接载叱咤风云B.婆娑嘻笑撰写嘻嘻哈哈C.莅临雏菊隐秘绿草如荫D.咥息相称惺忪迥乎不同【答案】A【解析】B.嘻笑-嬉。

C.绿草如荫-茵。

D.咥息-窒。

【考点】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难度】基础题第1 页共8 页【题型】单选题3.【题目】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①_____天气恶劣,这些初到庐山的外国朋友还是游兴盎然。

②世界上生产维生素C最先进的两步发酵法技术是由我国发明的,由于制药成本大大降低,迫使两个国际药业巨头“辉瑞”和“罗氏”也不得不这一技术。

③由于环境污染和一些人为的原因,著名的阿尔巴斯白山羊绒的品质正在逐步地。

A.不管沿用蜕化B.尽管采用退化C.尽管沿用蜕化D.不管采用退化【答案】B【解析】“不管”表条件关系,“尽管”是转折关系。

“沿用”有沿袭之意,而“采用”没有,这里是说两个国际药业巨头“辉瑞”和“罗氏”采用我国发明的技术。

“退化”指事物由优变劣,由好变坏,“蜕化”指(人或事物)发生质变【考点】4、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难度】基础题【题型】单选题4.【题目】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新《劳动合同法》规定:凡符合在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左右或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等条件后,用人单位应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秋歌给暖暖》

《秋歌给暖暖》
孤独
诗人通过告别和成长的主题,表达了面对孤独和未知的困惑和无奈。
诗中意象
秋天的景象
诗人运用了秋天的景象,如落叶、黄昏等,表达了离别的悲伤和 凄凉。
暖暖的思念
暖暖作为诗人的思念对象,被赋予了温暖、美好的意象,同时也 代表着诗人对这种温暖的渴望。
疼痛和不安
诗人通过运用如“刀子”“盲人”等意象,表达了在成长过程中 的疼痛和不安。
《秋歌给暖暖》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简介 • 深入分析 • 解读与赏析 • 创作影响 • 总结与反思
01
简介
创作背景
创作灵感
诗人洛夫为纪念亡妻而作,表 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创作年代
1979年,中国*文学繁荣时期。
创作背景
诗人经历了失去亲人的痛苦,创作 这首诗来表达思念和缅怀之情。
VS
文字优美
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 暖暖的阳光”、“金黄的稻香”、“清凉 的溪流”等,使得诗歌在传达情感的同时 ,也给人以美的享受。
名家评析
意境深远
著名诗人余光中认为该诗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于生 命的感悟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情感真挚
著名诗人洛夫认为该诗情感真挚,文字优美,表达了对于生命的热爱和对自 然的感激之情。
在当代的复兴
文学地位
《秋歌给暖暖》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在当代文学中依然占据着 重要的地位。
当代解读
《秋歌给暖暖》在当代文学研究中被广泛关注,人们对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情 感表达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和研究。
05
总《秋歌给暖暖》中,诗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 们的作品不仅传达了深刻的思想和情感,而且通过独 特的表达方式和鲜明的个人风格,为读者展现了一个 个独特的精神世界。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素材第二单元《秋歌 给暖暖》写作特色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素材第二单元《秋歌 给暖暖》写作特色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秋歌——给暖暖》写作特色
1.意象朦胧含蓄
《秋歌——给暖暖》创造了朦胧含蓄的意象。

诗歌虽然化用了很多古典的诗歌意象,但是其情绪是现代化的,两者的有机结合使诗歌古典雅致而又意象朦胧,给人无限的遐想。

文中主体意象是“暖暖”。

我们可以感受到“我”对暖暖的深情与依恋,欣喜与呵护,但却对“暖暖”是谁,颇费猜度。

2.妙用通感
通感手法的巧妙运用,给诗歌增加了韵味。

如“歌人留下破碎的琴韵/在北方幽幽的寺院”,琴韵原是只能通过听觉感知,诗人却以破碎形容它,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让人在古典的雅致中,感受一种破碎的惆怅,读之余味无穷。

精心校对版本。

〖2021年整理〗《秋歌给暖暖》整体感知

〖2021年整理〗《秋歌给暖暖》整体感知

《秋歌——给暖暖》整体感知这的确是一曲秋天之歌。

痖弦是那种“轻盈型”的诗人,正如这首诗,它是以轻盈的旋律、节奏和姿态步入我们的艺术想象的。

实际上,也可以将它看做一首经过“剪辑”后的诗,线条由复杂归于简单,氛围由喧闹进入静谧,包括那七月、南国、北方、山径、寺院和秋天等,都显然呈现出极其单纯的品质来。

随着“落叶”“荻花”“砧声”“雁子”的陆续消失,“什么也没留下”的秋天似乎又要触动诗人伤感的神经,然而,诗歌最终却没有落入“悲秋”的俗套。

因为秋天留下了“一个暖暖”,初读《秋歌──给暖暖》,还以为“暖暖”是一个“女孩”的名字。

如果诗人写的不是寒暑交替季节变迁,而是写在秋天(自然的秋天或者人生的秋天)的一段人生经历甚至感情经历,当然可以把“暖暖”理解为诗人的一位“朋友”,从诗歌文本上直接解读,都完全是“合理的”。

因此,诗要表达的东西,不是在诗内,而是在诗外,是在语言之外,或者是在你的想象之外。

痖弦是在古典诗词与西方现代主义、超现实主义总的背景下开始诗歌艺术追求的,在技巧和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前卫性。

“暖暖”的非特指性正是符合了诗歌的“无理而妙”。

所谓“无理而妙”的“理”不过只指人类的理性逻辑而已。

诗歌却正是由于超越这些理性逻辑而获得自己的生命,无理而有情,所以才妙。

诗中的“落叶”“荻花”“砧声”的消失和远去,“雁子”“秋空”和“十四行”的联想,无一不指向一种对美好事物的甜美回忆。

在甜美的情感回味之余,固然也难免某种沧桑之变的感叹。

然而,一切皆因“只留下一个暖暖/一切便都留下了”。

常规的音乐性与非常规的“诗家语”形成鲜明对比,也增加了这首诗的艺术效果。

这首诗还具有古典韵味,特别是第三个诗节中的语言和意象,显示出诗人深厚的古典诗歌修养。

华兹华斯说诗是宁静中的回忆。

读这首诗时,引导学生对美好事物回忆,什么是变和不变,什么是短暂与恒久,什么是爱情的真谛等等,便都会得到诗意的解答。

《秋 歌——给暖暖》(痖弦)赏析

《秋 歌——给暖暖》(痖弦)赏析

《秋歌——给暖暖》(痖弦)赏析秋歌——给暖暖痖弦落叶完成了最后的颤抖荻花在湖沼的蓝睛里消失七月的砧①声远了暖暖雁子们也不在辽夐②的秋空写他们美丽的十四行③了暖暖马蹄留下残踏的落花在南国小小的山径歌人留下破碎的琴韵在北方幽幽的寺院秋天,秋天什么也没有留下只留下一个暖暖只留下一个暖暖一切便都留下了1957年1月 9日【注释】①砧(zhēn):这里指捣衣用的石质垫板。

②辽夐(xiòng):辽远,广阔。

③十四行:即十四行诗,十四行诗,又译“商籁体”,欧洲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

最初流行于意大利,彼特拉克的创作使其臻于完美,又称“彼特拉克体”,后传到欧洲各国。

由两节四行诗和两节三行诗组成,每行11个音节。

另一种类型称为“莎士比亚体”或“伊丽莎白体”,由三节四行诗和两行对句组成,每行10个音节。

【作者作品】痖弦,本名王庆麟,台湾著名诗人。

曾夺得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的桂冠,后来封笔,哑默至今。

痖弦的诗以敏锐的艺术感觉、优美的节奏饮誉诗坛,代表作有《秋歌》、《红玉米》、《我的灵魂》。

【课文赏析】这支“秋歌”的前三节,主要写秋的萧瑟:枯叶结束了在秋风中的颤抖,落了地,静卧在大地的怀里;荻花形销魄散,已从湖沼深情的秋波里消逝;初秋母亲召唤游子的捣衣声,已随时光的脚步远去;雁阵惊寒,早已飞过,辽夐的天空并未留下它们翅膀的痕迹;南国小小的山径,落寞得只剩马蹄踏花的印痕;北方幽幽的寺院,寂静得空余歌人破碎的琴韵。

但这一切,只是“我”的轻叹。

因为这秋歌里用了一连串轻灵纯美的意象,更因为“我”在吟咏秋意时,可以柔声地呼唤着暖暖。

第四节承上启下。

第一句总结了前三段所写的萧瑟秋意——“秋天什么也没有留下”。

第二句突出了暖暖:在秋的对面,在“我”的世界的另一边,暖暖婷婷而立;“我”虽满眼萧瑟荒凉,但“我”还有暖暖。

第五节卒章显志。

暖暖是驻守在“我”的内心的。

她不会随时光老去,她不会随秋风而逝;有了她,“我”的生命不会被秋霜冬雪冷却,“我”的世界不会被悲凉攻陷,“我”的灵魂的不会堕入黑暗。

秋歌——给暖暖说课稿

秋歌——给暖暖说课稿

《秋歌——给暖暖》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是高一年级的语文教师向阳,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秋歌——给暖暖》。

根据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的观点,我安排了自己的教学课程。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秋歌——给暖暖》选自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该单元以“挚情的呼唤”为主题,以“情”字贯穿整个单元。

诗人痖弦,虽诗作不多,但《秋歌——给暖暖》可称得上诗歌中的精品,意绪无穷、含蓄隽永。

诗歌前三节分别采用了“落叶、荻花、湖沼、砧声、雁子、马蹄、落花、南国、山径、歌人、琴韵、北方、寺院”等意象营造了一个寥落、萧瑟、幽静的秋天形象。

因此,要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人情感就只能从意象入手,深入体会诗人的语言。

结合该课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三维目标知识目标:把握诗歌的古典意象,体会诗人描摹的意境,把握诗人的情感。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诗人在寂寥、冷寂的寒秋中对“暖暖”的向往和珍视,学会用“暖暖”给予他人温暖。

教学重点:通过意象把握诗歌意境和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把握“秋歌”与“暖暖”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及依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因此,要理解和把握诗歌需要从诗歌的意象入手,通过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再从诗人营造的画面中体会诗人情绪,这样才能深入理解诗歌。

(四)、教学难点及依据《秋歌——给暖暖》这首诗歌难理解在于秋天和暖暖有什么关系。

学生可通过体会萧瑟、冷凄的秋天里诗人对暖暖的渴求、向往与珍视,来把握诗人是通过写秋天的寥落、深幽来将“暖暖”反衬到极致,将暖暖写得富有,写得光华四射。

二、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小学与初中的语文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简单的理解能力与欣赏感受能力。

能较快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初步体会诗歌的意境,但要深层理解痖弦的《秋歌——给暖暖》还有一定难度。

痖弦《秋歌—给暖暖》赏析课件

痖弦《秋歌—给暖暖》赏析课件

作者化用了这些古诗句,在表达效果上 有什么作用?
• 明确:化用诗句可以增加作品文化底蕴, 使语言典雅优美。
诗中还运用了一些叠词,结合本诗 谈谈叠音词有何妙处?
• 明确:叠音词的作用是在音韵上增强语言 的韵律感,也可以起强调作用,增强表达 效果。
⑵最后一节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对上文的总结
内容上:“暖暖”的“留”与前四节中景物的“去”形成比照。
秋歌—给暖暖
痖弦
1.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宋玉《九辩》) 2.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4.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汉乐府•长歌行》) 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雨霖铃》 ) 6.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 (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 明确:最后的颤抖、七月的砧声、辽夐的 秋空,还有残的、小小的、幽幽的、破碎 的等。
诗中的不少东西是从古诗中借用的, 请找出来并指明出处?
• 明确:在《秋歌》中,经由“砧声”(张若虚: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雁子 们”(李清照:“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 满西楼”,“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马蹄留下踏残的落花”(苏轼;“拂石坐来衫袖 冷,踏花归去马蹄香”)、“秋天”、“歌 人”(歌吟诗歌的人)、“琴韵”、“幽幽的寺院” 等等词汇及其组合,可以想象,诗人写作此诗时 的某些实际情境,时节已是晚秋,眼前虽有一片 湖泊,但万物衰败(落叶满地、荻花不再)。
笔名用痖弦,有三重意思。 因为青年时期爱文艺,会拉二胡,二 胡沙哑的声音,很是喜爱,就用了“ 痖弦”作笔名。 再一个就是喜欢陶渊明。陶渊明一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爱酒好诗, 家里有一把无弦的琴。每每与客人饮酒至酣时,便抱住他那无柱 无弦的光身琴子,又弹又吟地作乐,还诵道:“但识琴中趣,何 劳弦上声!”无弦之琴,“痖弦”也。 第三层,是有人说,你这“痖弦”是否与老诗人纪弦有比肩之意? 痖弦说:“纪弦是三十年代就出了名的老前辈,其实我发诗时, 还不认识纪先生。我就说,岂敢。不过人家是大弦,我就算是小 弦吧。“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不也很有文化味吗?”

《秋歌——给暖暖》

《秋歌——给暖暖》
他已经封笔40 多年,仍旧在第四 届中坤国际诗歌奖 中获奖,并且奖项 名额只有两个。
人们称他为:
“一日诗人,
一世诗人”!
痖弦
痖弦在创作早期提出了 “新民族诗型”的观点,强 调中国风与东方味,追求形 象第一,意境至上。
在本诗前三节中,诗人 为我们描绘了一系列具有秋 天特点的经典意象,请就你 最有感触的意象进行赏析, 并品味其间意境。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落叶他乡树, 寒灯独夜人。
荻花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雁(游子思乡怀亲、羁旅伤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砧声(捣衣声):古代女子于寒冬来临
之前的秋夜为游子征夫洗衣备装,用以表 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
一 个 坚 定 的 信 念
一 处 绝 美 的 风

一 种 淡 淡 的 情 怀
暖暖 ……
温暖慰藉我们孤寂的心
想试试吗?
为你的“暖暖” 写一首诗吧!
夕阳里的你在微笑
风吹过你的白发
一 位
你唤我一声“宝儿” 游
暖暖


亲 火车鸣着笛开远了 人
游子伫守在那儿

想起了他的诺言
思暖暖念痖弦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暖暖 ?
一个熟悉的身影
一个会心的微笑
一段青春的记忆
一次温馨的等待
一种收获的希望
一 个 胜 利 后 的 亲 吻
一句振奋人心的话语
一 个 掌 心 的 温 度

痖弦《秋歌——给暖暖》赏评

痖弦《秋歌——给暖暖》赏评

那个 淡远 清凉 的秋 天 ,那 个 令人 孤寂伤感 的秋天 ,为何让 诗 人 如此 怀念 ?我 们 终 于 明 白了 , 原来 一切 皆源 于那个 “ 秋天 ”有 个 “ 暖暖 ”的存 在 。可 是更多 的 疑 问 在 等 着 我 们 , “ 暖 ”是 暖 谁?或 者说 “ 暖暖”是什 么?从 文本 中我们无从 掌握其 形貌 ,更 不 要 说 只 言 片 语 。诗 人 在 “ 暖 暖”这个 形象 的塑造方 面留下 了 巨大 的空 白,我们 也只 能根据文 本 中 “ 天” 的形 象 ,然后 结合 秋
“ 暖暖 ”我 们对 那个 “ 天”倍 秋 加 留恋和珍惜 。年轻 的诗人 ( 时 年仅 2 岁) 以如此老 到的笔触带 5
是精心 为之 ,其 中颇有耐 人寻味
之处 。
给读 者 的是 生命 的悲剧 意识 、 灵
魂 的高 度 震 颤 和 生 活 的深 邃 启
迪!
秋天 ,在 中国诗歌传统 中是
个 方 面 : “ ”处 要可 见可 闻 ,可 触可 感 ,要能 调动欣 赏 者的 经验 和 实
感受 、知识 和体验 ,乃 至整 个心灵 投入 ; “ ”处要 “ 著一 字 ,尽 虚 不
得风流 ” ( ・ 唐 司空 图 《 品 ・ 蓄》 , “ 诗 含 ) 羚羊挂 角 ,无迹 可寻 ” (埤 ( ( 雅 ・ 兽》 。让 欣赏 者借 助 可感 的艺 术 形象 发挥 自己的联 想 和想 象 能 释 ) 力 ,进 行再 创造 。艺术 家 的作 用 只负责 引发 ,其余 的应 该 完全 交给欣 赏者 。法 国文学批 评家 圣伯 夫说 : “ 伟大 的诗 人并 不是创 作得 最 多 最 的诗人 ,而是启发 得最多 的诗人 。 ”这 句话用在 诗人痖 弦身上 ,我想应

秋歌——给暖暖ppt

秋歌——给暖暖ppt

课后作业:
今年的冬天不太冷 关于冬天,你会想到什么?
试着诗意地写出来吧!
看起来就很温暖,虽然说秋天已经过去了,秋天它什么也 没有留下。秋风扫过去,纵然国破山河裂了,纵然最最美 丽的象征物们都凋零,纵然纵然。可是我到底在信的末尾 滴上眼泪,你拿到它的时候,能听到我就在你的耳朵边上, 说,一切便都留下了。暖暖,那声音是我在轻吟你的名字。 看了题目你想到什么?我想大凡赶点时髦的,看看畅 销书的,会想到安妮宝贝,她也写过一篇《暖暖》,当然, 和诗歌不搭什么界。那是说故事的。 可是《秋歌》,也是故事呀!能想到很多特别纯洁的 好东西,好像已经不属于这个世界的一样。她让我想到很 多的场景很多笑容。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对不对,但我觉 得有一种无力感,是被迫的无力感,他的语气太柔太柔了。 和我选的另两首不一样,它是最标准意义上的情诗,是说 给你听的。 在那么多残破的景物上抒了情,就是为了告诉你,你
19、一个人的理想越崇高,生活越纯洁。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1、理想是反映美的心灵的眼睛。 22、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 便有了文明。 24、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25、有理想的、充满社会利益的、具有明确目的生活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和最有意义的生活。 26、人需要理想,但是需要人的符合自然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 27、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 28、在理想的最美好的世界中,一切都是为美好的目的而设的。 29、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 30、生活不能没有理想。应当有健康的理想,发自内心的理想,来自本国人民的理想。 31、理想是美好的,但没有意志,理想不过是瞬间即逝的彩虹。 3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况 33、伟大的理想只有经过忘我的斗

《秋歌——给暖暖》

《秋歌——给暖暖》

• 在这首诗中,经由“砧声”(张若虚: 在这首诗中,经由“砧声” 张若虚: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 “雁子们”(李清照:“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子们” 李清照: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雁过也,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过也,正伤 却是旧时相识” 心,却是旧时相识”)、 • “马蹄留下踏残的落花”(苏轼:“拂石 马蹄留下踏残的落花” 苏轼: 坐来衫袖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坐来衫袖冷,踏花归去马蹄香”)、“秋 ”“歌人 歌人” 歌吟诗歌的人)、 天”“歌人”(歌吟诗歌的人)、 • “琴韵”“幽幽的寺院”等等词汇及其组 琴韵”“幽幽的寺院” ”“幽幽的寺院 可以想象, 合,可以想象,诗人写作此诗时的某些实 际情境,时节已是晚秋, 际情境,时节已是晚秋,眼前虽有一片湖 但万物衰败(落叶满地、荻花不在), 泊,但万物衰败(落叶满地、荻花不在), 当然,这一衰败显然未必全是实有, 当然,这一衰败显然未必全是实有,于此 之中,最为核心的内质应是“秋天” 之中,最为核心的内质应是“秋天”。
• 一个暖暖便够了,可以敌过一切秋 一个暖暖便够了, 风的肃杀,抵挡一切寒意的侵袭。 风的肃杀,抵挡一切寒意的侵袭。 • 无疑,留下的“暖暖”是一份向往、 无疑,留下的“暖暖”是一份向往、 一份情怀。 一份情怀。
END…
可以有如下几种理解: 可以有如下几种理解: A.暖暖是爱人,秋天种种美好事物的远去带有作者对往昔甜美 .暖暖是爱人, 情感的回味。暖暖就是一切,表达了作者对感情的珍爱, 情感的回味。暖暖就是一切,表达了作者对感情的珍爱,视爱情 为生命全部的决绝。 为生命全部的决绝。 B.暖暖是朋友,在冰冷的世界,暖暖人如其名,给人心灵的温 .暖暖是朋友,在冰冷的世界,暖暖人如其名, 暖和慰藉。朋友的关爱,给人对抗寒冷的勇气和力量。 暖和慰藉。朋友的关爱,给人对抗寒冷的勇气和力量。 C.暖暖是亲人,如母亲的怀抱般温暖。当全世界都抛弃我们的 .暖暖是亲人,如母亲的怀抱般温暖。 时候,唯一的港湾就是母亲。 时候,唯一的港湾就是母亲。 D.暖暖什么都是,是每个人心中最隐秘最纯洁最令人向往的一 .暖暖什么都是, 份情怀。 份情怀。 E.暖暖什么都不是,人们用暖暖记录季节交替变化瞬间的感受, .暖暖什么都不是,人们用暖暖记录季节交替变化瞬间的感受, 一个暖暖对应一切,走了的秋是一个具像, 一个暖暖对应一切,走了的秋是一个具像,留下的暖暖是一种精 诗人用绝望留下一个暖暖,又由暖暖留下一切。 神。诗人用绝望留下一个暖暖,又由暖暖留下一切。瞬间亦可永 于秋的荒凉萧瑟中给人以温暖的慰藉。 恒,于秋的荒凉萧瑟中给人以温暖的慰藉。主题超越了悲秋的传 减轻人类灵魂的不安,还人类以旷达。 统,减轻人类灵魂的不安,还人类以旷达。

3秋歌给暖暖课堂实录(谭小红1[1][1].10)

3秋歌给暖暖课堂实录(谭小红1[1][1].10)

《秋歌——给暖暖》课堂实录执教者: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谭小红(课前准备:分发诗歌文本)师:今年的11月25日,第四届中坤国际诗歌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

一位已经封笔(板书)四十多年的台湾诗人获得了本届诗歌奖项两个名额中的一个。

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让这位诗人的作品具有这样的魅力,以至于人们称他为“一日诗人,一世诗人”呢?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这位台湾著名诗人痖弦颇负盛名的作品《秋歌——给暖暖》。

(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师:大家在课前刚刚才拿到诗歌文本,现在请同学们自读诗歌,读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初步感知这首诗歌。

(学生自由诵读。

教师板书课题。

)师:很多人认为,现代新诗比中国古典诗歌好懂得多。

大家读完了这首诗,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没有?生①:我读了两遍,不知道它要表达什么意思?生②:“暖暖”是什么?是个人吗?生③:这首诗里写了很多意象,我不知道作者写它们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生④:这些意象跟“暖暖”有什么关系呢?生⑤:有几节诗为什么都用“暖暖”结尾?生⑥:为什么说“秋天什么也没留下,只留下了一个暖暖?”生⑦:诗歌的第四节和第五节好像有些矛盾。

一会说“秋天什么也没留下,只留下一个暖暖”,一会又说“留下了一个暖暖,一切都留下了”。

生⑧:标题中的“秋歌”和“暖暖”之间是什么关系呢?生⑨:这首诗有什么背景吗?(学生陈述疑问时,教师将这些疑问的关键词快速板书在黑板两侧)师:哇,好多问题。

我们都知道,要解答这些问题,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只有一条路——老老实实地读诗。

接下来,我想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这首诗。

我们的同学不是不知道这首诗在写什么吗?那么,我们先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这首诗里写到了一些景物,请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之中把这些景物勾画出来。

(学生朗读诗歌。

)师:同学们的掌声已经表达了对你的肯定。

我们来看看,这首诗里有哪些景物?生:落叶、荻花、砧声、雁子、湖沼、落花、马蹄、南国、山径、歌人、琴韵、寺院。

《秋歌──给暖暖》教学设计(贵州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秋歌──给暖暖》教学设计(贵州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秋歌──给暖暖》教学设计(贵州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秋歌──给暖暖》。

(2)理解诗歌中的基本词汇和短语,如“秋天的阳光”、“金色的田野”等。

(3)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美好,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珍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秋歌──给暖暖》。

(2)理解诗歌中的基本词汇和短语。

难点:(1)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秋天的特点和景象。

(2)提问:你们对秋天有什么感受和体验?2. 诗歌朗读:(1)让学生齐读诗歌《秋歌──给暖暖》。

(2)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3. 诗歌理解:(1)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基本词汇和短语的含义。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给予积极的评价。

2. 朗读与背诵:评估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的表现,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准确性。

3.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口语表达和合作能力。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分享诗歌《秋歌──给暖暖》的内容和感受。

2.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秋天的短文,可以描述秋天的景象或者表达对秋天的感受。

六、教学扩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秋天还有哪些特点和景象。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秋天的绘画或者摄影作品,让其他学生欣赏和评价。

七、教学资源:1. 教师准备诗歌《秋歌──给暖暖》的文本和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2. 提供诗歌相关的背景知识,如作者暖暖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八、教学建议:1.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培养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秋歌——给暖暖》教学建议

《秋歌——给暖暖》教学建议

《秋歌——给暖暖》教学建议
一、预习要求。

诵读诗歌,试找出诗中化用古诗词句的地方。

二、赏析语言、品味意境。

1.这首诗写“秋天”,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各有什么特点?
落叶:最后的颤抖。

荻花:消失。

还有蓝晴、砧声、雁子、落花等。

注意:此处可以把意象、意境的概念简单解说。

2.这些意象组合而成的意境有何特点?
深远、温暖。

3.注意诗歌语言当中的修饰语,各有独特作用。

做一示范,其余交给学生。

如“最后的颤抖”“七月的砧声”“辽夐的秋空”,还有“残的”“小小的”“破碎的”“幽幽的”等。

4.结合预习要求领悟:诗中的不少东西是从古诗中借用的,尝试着找出这些地方并指明出处。

比如“砧声”也许源自张若虚“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荻花”也许与白居易的“枫叶荻花秋瑟瑟”有联系。

5.“暖暖”是一个叠音词,结合本诗,谈谈运用叠音词有何妙处。

有音乐美,感觉丰富,强化主题。

三、自主研究,开放思考。

诗歌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这首诗中的“暖暖”,你认为可做怎样的理解?理由是什么?
这种“不确定”现象古诗中也有,比如李商隐的《锦瑟》。

1/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确:化用诗句可以增加作品文化底蕴, 使语言典雅优美。
⑵最后一节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对上文的总结
内容上:“暖暖”的“留”与前四节中景物的“去”形成比照。
说明,前四节的“去”为暖暖的“留”做了铺垫。
• 为了表现“暖暖”的富有,痖弦把诗笔集中在 “去”、“留”二字。诗的前两节是写“去”, 落叶枯了,荻花残了,大雁远去了,一个个视觉 意象都离去了,砧声也从听觉上消失了,秋意深 浓,万物萧索,好一幅传神的写真画。诗的后两 节是写“留”,在嗅觉意象上,南国山径尚有马 蹄留香,在听觉意象上,尚有北国寺院的琴韵余 音,然而,这毕竟太缥缈,太微妙,而且离我们 太远了,在感觉上可以说,“秋天什么也没有留 下”,然而,暖暖留下来了,爱使一切有了生机, 使心灵有了乐趣,精神得到充实,生活有了幸福, 于是“一切便都留下了。”
笔名用痖弦,有三重意思。 因为青年时期爱文艺,会拉二胡,二 胡沙哑的声音,很是喜爱,就用了“ 痖弦”作笔名。 再一个就是喜欢陶渊明。陶渊明一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爱酒好诗, 家里有一把无弦的琴。每每与客人饮酒至酣时,便抱住他那无柱 无弦的光身琴子,又弹又吟地作乐,还诵道:“但识琴中趣,何 劳弦上声!”无弦之琴,“痖弦”也。 第三层,是有人说,你这“痖弦”是否与老诗人纪弦有比肩之意? 痖弦说:“纪弦是三十年代就出了名的老前辈,其实我发诗时, 还不认识纪先生。我就说,岂敢。不过人家是大弦,我就算是小 弦吧。“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不也很有文化味吗?”

歌 ——给暖暖
落叶完成了最后的颤抖 荻花在湖沼的蓝睛里消失 七月的砧声远了 暖暖 雁子们也不在辽夐的秋空 写他们美丽的十四行诗了 暖暖 马蹄留下残踏的落花 在南国小小的山径 歌人留下破碎的琴韵 在北方幽幽的寺院 秋天,秋天什么也没有留下 只留下一个暖暖 只留下一个暖暖 一切便都留下了
⑴前三节中作者分别选用了哪些景象来表现“秋天”怎样的意蕴? 第一节中选用“落叶、荻花、湖沼、砧声”,这些景象一方 面使人感受到深秋的凋落萧瑟寥落,但“完成颤抖,湖沼 的蓝睛,砧声远去”等字眼的描摹又可让人感受到轻柔明 净淡远的秋味。 第二节中雁子不在秋空写美丽的十四行诗,这种雁子消失 于秋空的表述使人感受到寂寞辽远的特征,可“雁子在秋 空写美丽的十四行诗”的美丽联想却又充满诗情画意,格 外轻灵。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采桑子· 重阳
(1929年10月)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痖弦,1932年生, 原名王庆麟,河南南 阳人。1949年去台湾, 1966年12月退伍。 1954年与洛夫、张默 共同创办《创世纪》 诗社,1975年任幼狮文化公司 期刊总编辑。1977年10月起担任台湾《联合报》副 总编辑兼副刊主任、联合文学杂志社社长。现移居 加拿大。主要诗集有《痖弦诗抄》《深渊》《盐》 《痖弦自选集》《痖弦诗集》等。
1.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宋玉《九辩》) 2.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4.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汉乐府•长歌行》) 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雨霖铃》 ) 6.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 (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⑴前三节中作者分别选用了哪些景象来表现“秋天” 怎样的意蕴?
第三节选用马蹄在南国山径留下残踏的落花,歌人在北方幽 幽的寺院留下破碎的琴韵营造了一种秋天残缺破损的美,既 传达出忧伤凄凉的内蕴,可同时也不可避免的让人迷醉于这 些场面所流溢出的难以言说的幽静散淡、神秘诡奇的气场之 中。
注意诗歌语言中的修饰语,他们各有特色,请大 家找出这些修饰语,而后体会其作用?
• 明确:最后的颤抖、七月的砧声、辽夐的 秋空,还有残的、小小的、幽幽的、破碎 的等。
诗中的不少东西是从古诗中借用的, 请找出来并指明出处?
• 明确:在《秋歌》中,经由“砧声”(张若虚: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雁子 们”(李清照:“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 满西楼”,“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马蹄留下踏残的落花”(苏轼;“拂石坐来衫袖 冷,踏花归去马蹄香”)、“秋天”、“歌 人”(歌吟诗歌的人)、“琴韵”、“幽幽的寺院” 等等词汇及其组合,可以想象,诗人写作此诗时 的某些实际情境,时节已是晚秋,眼前虽有一片 湖泊,但万物衰败(落叶满地、荻花不再)。
• 诗人用白荻、绿水、蓝空、高天的雁字和 山间的残红,与落叶的萧萧、大雁的啼鸣、 悠远的砧声、马蹄的得得声和歌人的琴韵, 给人的是秋之伤逝的叹惋、对疏离历史文 化记忆的乡愁。但这叹惋这乡愁,又没有 因为大自然风光易变和社会战乱的离难而 表现的过于凝重,从而体现出恬淡、超逸 的风格。
暖暖 ?
一个熟悉的身影
一个会心的微笑
一段青春的记忆
一次温馨的等待
一种收获的希望
一句振奋人心的话语
一 个 掌 心 的 温 度
一个坚持的姿态
一 份 心 中 的 牵 挂
一 个 坚 定 的 信 念

一 处 绝 美 的 风
一 种 淡 淡 的 情 怀
暖暖 …… 也许只是你在暗夜 里的一盏烛光
• “月亮出来了——这不是诗;月亮来了——这才是诗。” 痖弦微笑着说。 • 文字是诗人能抓住的我们可见的物质,使其放射光芒的是 诗人的心。 • 亦有人称痖弦「是中国诗坛的一个奇观」,因为,从他发 表第一首诗《我是一杓静美的小花朵》,到他的最后一首 诗,之间仅仅只有十二年。对此,痖弦笑称自己是「死火 山」,亦自谦自己是「失败的作家」。 • 痖弦的诗观无疑是具历史意识的。他曾表示:「一个好的 诗人可以抒小我之情,而大的诗人可以抒大我之情,而大 我之情就是一种历史思维。甚至到更高的时候,他可以抒 无我之情,这就上升到宗教和玄学的层次。诗是以有限来 象征无限,虽然几句话,却又历史的意义在里面。所以诗 的承载量是很大的,可以有史诗的比重。」
• 痖弦公布于世的诗作不多,他长年从事文学编辑工作,他 主持《联合报》副刊。经他扶持在“联副”露头走上文坛 并蔚成大家的,可开列出一个长长的名单。他对有苗头的 投稿者,认真复信,对于诗歌作者,他的复信会比那稿件 长出很多页。 • 席慕容未出名的时候,投来的诗作常是既有妙句也有陈词 的状态,痖弦给她回信耐心地分析说明,哪几句是诗,那 几句是败笔,席慕容非常感动,后来就写信给他:您太费 时间了,以后,您退稿时只要在妙句下划红线、败句下划 蓝线就行了。痖弦照此办理,席慕容果然有悟性,就依那 红蓝线修改,有时划红线的也改,再寄回去,洵为好诗, “联副”刊发出来,读者反响强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