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期货机制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国内外原油期货价格联动关系比较分析

国内外原油期货价格联动关系比较分析

国内外原油期货价格联动关系比较分析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油作为重要的能源资源在国际市场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原油期货市场的价格波动不仅影响着全球经济发展,也对国内经济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国内外原油期货价格联动关系进行比较分析,探讨这种关系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价格趋势联动国内外原油期货价格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趋势性联动的特点。

以国际原油期货价格为例,原油期货价格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缘政治、供求关系、市场预期等因素。

这些因素在某一时期会对国际原油期货价格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导致国内原油期货价格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波动。

国内外原油期货价格的趋势联动使得国内市场的期货交易参与者更加关注国际市场的动态,以及国际原油价格的变化趋势。

2. 价格波动同步3. 价格变化的滞后性国内外原油期货价格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还表现出了一定的滞后性。

在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发生重大变化后,国内原油期货价格的变化可能会出现一定的滞后,导致价格变化的不同步性。

这种滞后性使得国内投资者在进行期货交易时需要更加关注国际市场的变化情况,以便及时调整交易策略,避免因价格滞后导致的风险。

二、国内外原油期货价格联动关系的影响因素1. 地缘政治因素地缘政治因素是影响国内外原油期货价格联动关系的重要因素。

由于原油资源的地域分布不均,世界范围内的地缘政治因素对原油供应和需求关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可能会导致原油供应受到影响,从而引发国际原油期货价格的波动,进而影响国内原油期货价格的变化。

2. 供求关系3. 市场预期三、结语国内外原油期货价格联动关系具有一定的趋势性联动、波动同步和价格变化的滞后性。

地缘政治因素、供求关系和市场预期是影响国内外原油期货价格联动关系的重要因素。

在进行国内原油期货交易时,投资者需要更加关注国际市场的地缘政治动态、供求变化以及市场预期,以适时调整交易策略,降低风险,提高投资收益。

国内外期货市场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研究

国内外期货市场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研究

四、研究方法
本次演示采用文献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金属期货市场与现货 市场之间的波动性关系进行探讨。首先,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价;其次, 利用中国金属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的数据进行因果关系分析和波动性传递研究。
五、结果和讨论
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发现中国金属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之间存在显著的波动性 关系。一方面,两个市场之间的价格具有相互影响的作用,即期现互动;另一 方面,两个市场的波动性也具有传递性,即波动溢出。此外,我们还发现不同 金属品种的市场之间存在差异,如铜、铝和锌等主要金属的市场之间在波动性 和期现互动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结果与讨论
本研究发现,国内外期货市场之间存在显著的波动溢出效应。具体表现为:
1、价格波动溢出:国内外期货市场的价格波动存在明显的相互影响,一市场 的价格波动往往会对另一市场的价格产生正向冲击。这种溢出效应可能受到国 际经济形势、政策因素、市场参与者行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2、成交量溢出:一国或地区的期货市场成交量变化会对其他市场的成交量产 生影响,表现为成交量溢出效应。这种效应可能反映出全球投资者对风险资产 的需求变化以及对市场的信心状况。
3、信息溢出:国内外期货市场之间还存在信息溢出效应,即一市场的信息发 布和交易活动会对另一市场的价格产生影响。这可能涉及到市场参与者的信息 获取和解读能力。
参考内容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市场日益成熟,股指期货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 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旨在探讨我国股指期货市场的 价格发现与波动溢出效应,以期为政策制定者和投资者提供参考。
在我国股指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方面,虽然我国股指期货市场发展时间较短, 但发展迅速。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股指期货市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影 响力,成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与国际成熟市场相比,我国 股指期货市场在品种、参与主体、交易制度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

关于中美期货市场主力合约差异性分析

关于中美期货市场主力合约差异性分析

关于中美期货市场主力合约差异性分析中美期货市场主力合约在一些方面存在差异性。

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合约设计、市场参与者、交易机制和市场规模。

首先,中美期货市场的主力合约在合约设计上存在差异。

在中国期货市场,主力合约主要是以农产品、金属和能源等商品为基础,如豆粕、铜和原油。

而在美国期货市场,主力合约多样化,包括金融产品如标普500指数期货、原油期货以及农产品如玉米期货和大豆期货等。

其次,中美期货市场的主力合约在市场参与者上存在差异。

中国期货市场主要由大型国有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农户等参与,大多数是实物交割的农产品合约。

相比之下,美国期货市场更加开放和多样化,吸引了全球投资者的参与,包括大型金融机构、对冲基金和散户投资者等。

再次,中美期货市场的主力合约在交易机制上存在差异。

中国期货市场主要采用集中竞价交易方式,每天只有一个交易时间段。

而美国期货市场采用电子交易系统,可以随时进行交易,使得市场更加活跃和高效。

最后,中美期货市场的主力合约在市场规模上存在差异。

美国期货市场规模庞大,成交量大,是全球最大的期货市场之一。

而中国期货市场相对较小,还处于发展阶段,但随着近年来政策的推动和市场的改革,其市场规模正在逐渐扩大。

综上所述,中美期货市场的主力合约在合约设计、市场参与者、交易机制和市场规模等方面存在差异性。

这些差异性反映了两个国家在期货市场发展和监管方面的不同现状和特点。

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发展,中美期货市场有望在合作与竞争中互相促进,实现更好的发展。

中美期货市场主力合约的差异性还可以从交易履约、市场监管和风险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交易履约方面存在差异。

在中国期货市场,主力合约通常采用实物交割的方式,即期货合约到期时,交易双方需要实际交割现货商品。

这种交割方式保证了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紧密关联,并有利于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和透明度。

而在美国期货市场,主力合约更多采用现金结算的方式,即期货合约到期时,交易双方只需进行差额清算,不需要实际交割现货商品。

期货交易的国内外市场比较

期货交易的国内外市场比较

期货交易的国内外市场比较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入发展,期货交易市场成为各国金融市场中重要的一部分。

期货交易作为一种衍生金融工具,提供了一种降低风险、实现投资者避险、套期保值、投机和高杠杆交易等目的的手段。

本文将对国内外期货交易市场进行比较,分析其特点、制度和发展状况。

一、国内期货交易市场概述国内期货交易市场始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多年的发展壮大,如今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期货市场之一。

目前,中国期货市场主要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CFFEX)、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大连商品交易所(DCE)和郑州商品交易所(CZCE)等为主要交易所。

国内期货市场的特点之一是品种丰富。

中国的期货市场涵盖了农产品、有色金属、能源化工、金融衍生品等多个领域。

在农产品方面,如豆粕、白糖、棉花等品种是相对较为活跃的合约。

而在金融衍生品方面,股指期货等合约也颇受投资者关注。

此外,中国的期货市场在投资者结构上有一定的特点。

相对于国外市场,中国期货市场中散户投资者占据较高比例,这也导致了市场的波动性较大。

二、国外期货交易市场概述国外期货交易市场相较于国内市场,历史更为悠久,发展较为成熟。

主要的国际期货交易所包括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LIFFE)、东京商品交易所(TOCOM)等。

各国期货交易市场的特点在于其主导品种的不同。

比如美国的期货市场以股指期货和商品期货为主,英国的期货市场主要以利率期货和外汇期货为主,日本的期货市场以黄金期货和工业品期货为主。

国外期货市场的投资者结构较为多元化,不仅有散户投资者,还有机构投资者、对冲基金等。

机构投资者在国外期货市场中占据较大份额,这也使得市场流动性更为稳定。

三、国内外期货交易市场的制度比较在期货交易市场中,市场的制度安排十分重要,对于市场活力和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内外期货交易市场的制度体系存在一些差异。

首先是交易时间的差异。

中国的期货交易时间一般为工作日的上午9点至下午3点,而国外市场的交易时间更加灵活,有些市场的交易甚至可以持续至深夜。

国内期货与国外期货的比较

国内期货与国外期货的比较

国内期货与国外期货的比较第一篇:国内期货与国外期货的比较国内期货市场投资环境分析我国期货市场从1988年初开始,经历了孕育、试点、整顿、规范发展等阶段。

经过24年从无到有的发展,我国的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等基本功能得到了正常发挥,并在指导现货生产、消费与流通,促进现货市场流通秩序建立,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期货市场的功能发挥日益明显,服务相关产业和国民经济的能力不断提高。

现如今,我国的期货市场已经是全球第二大期货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差距在缩小。

目前我国期货市场在全球影响越来越大,铜、玉米、大豆、小麦等期货价格,日益成为影响国际价格的重要因素。

在成功抵御金融危机带来的重大系统风险挑战后,中国期货业发展已在稳步发展的基础上步入快速发展期。

然而,尽管发展迅速,发展潜力也不可估量,我国的期货市场与国际成熟的期货市场也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特别是在08年金融危机之后,暴露了如下一些重大并且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一、对期货市场在虚拟经济中的特殊作用和地位认识不足。

期货的特殊性在于它不能直接创造财富,它是通过自身的价格发现、套期保值功能间接创造财富。

期货并非实体,而实际上只是一种工具,是某一实实在在的产品通过它放大财富正负效应。

它相对资本市场的其它产品的虚拟程度高、财富正负效应高,与此同时也会随之带来巨大的风险。

第二、期货经营机构量多、质差。

2009年,全国共有164家期货公司。

其中,代理交易额前20名的公司占市场份额45.01%,前60名占79.24%;保证金前20名占市场份额43.78%,前60名占76.55%;手续费收入前20名占市场份额41.6%、前60名占75.3%;利润前20名占市场份额55.22%,前60名占91.35%。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轻易得出2009年,期货市场前60名的公司,占据了市场近80%的份额。

与此同时,2009年整个市场的利润是17亿元,而后104家公司的利润份额在17亿元的占比仅仅只达到1.4705亿元。

期货行业中的期货市场与外国期货市场对比分析

期货行业中的期货市场与外国期货市场对比分析

期货行业中的期货市场与外国期货市场对比分析期货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国内期货市场与外国期货市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本文将对期货行业中的期货市场与外国期货市场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全面了解其异同之处,并为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交易时间和交易品种对比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交易时间和交易品种方面的对比。

国内期货市场通常在工作日上午9点开市,下午3点半闭市。

而外国期货市场则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时间进行交易,交易时间更加灵活且具有较长的交易时间段。

这种区别主要是由时区不同所导致的。

在交易品种方面,国内期货市场以农产品、能源、金属等实物商品为主要交易品种。

而外国期货市场则更加广泛,除了实物商品外,还包括股指、利率、汇率等金融衍生品。

外国期货市场的交易品种更加多样化,并且涵盖了更多的金融资产。

二、市场监管和制度建设对比其次,让我们来比较一下市场监管和制度建设方面的差异。

国内期货市场的监管机构是中国证监会,它负责监督和管理期货市场的运行。

随着国内期货市场的不断发展,监管部门也在不断完善市场监管制度,加强市场风险防控。

而外国期货市场的监管机构则因国家和地区的不同而不同。

例如,美国的期货市场由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监管,英国的期货市场则由金融市场行为监管局(FCA)负责监管。

不同的监管机构有不同的监管制度和监管标准,但都致力于维护市场的公平、公正和透明。

在制度建设方面,国内期货市场正在推进国际化和市场化的改革,加强风险监测和风险管理,提高市场的稳定性和透明度。

外国期货市场在制度建设方面较为成熟,具有较为完善的交易规则和制度体系。

不同的市场制度在保护投资者权益、防范市场风险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三、市场参与者和风险管理对比再次,我们来比较一下市场参与者和风险管理方面的异同。

国内期货市场的参与者主要包括农产品生产企业、能源公司、金属企业等实物商品生产和消费企业。

中外期货交易制度与立法比较研究

中外期货交易制度与立法比较研究

中外期货交易制度与立法比较研究作者:李雪静研究小组:大宗商品与期货市场(本文完成于2015年12月)本文对中外期货交易所和期货市场进行了比较研究,概括了各国期货市场交易基本制度,比较其监管、体制、交易、结算、风控等方面的异同,为我国期货法的制订出台提供政策建议。

一、中外期货市场的主要特点各国期货市场的共同特点可以归纳为三点:一是监管体制均是政府监管和自律监管相结合;二是电子化交易、连续交易是主要的交易方式;三是均有完备的交易、结算、交割和风控制度。

但由于经济环境和监管环境的不同,以及期货交易所运营管理、规则制度设置等方面的差异,各国形成了不同风格的市场形式。

(一)我国期货交易市场的主要特点一是监管层高度重视市场风险管理。

我国期货市场有着较为特殊的历史发展轨迹,曾发生了一系列影响重大的风险事件,如“三二七”国债期货风波、苏州红小豆602事件、国储铜事件等。

在我国期货市场发展过程中,风险控制始终是一个关键问题,也是期货市场有效发挥功能的关键所在。

监管层逐步建立了一些有中国特色的期货市场基本制度,例如“一户一码”、保证金第三方存管和监控等,这些制度成为我国期货市场客户管理、交易结算和风险监控制度的基石。

事实证明,这些制度安排能够有效起到控制风险、保障客户权益的作用,并在金融危机尤其是曼氏金融[1]破产后逐步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

二是期货交易所层面的风险控制制度比较完备且严格。

国际上通行的风险管理制度如每日无负债结算、涨跌停板、持仓限额和大户报告等,在我国期货交易所均有设置并且更为严格地执行。

以保证金制度为例,客户开仓交易时不仅要缴纳履约保证金,还需要预存结算准备金。

更高的资金要求降低了交易风险,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客户的资金使用效率。

(二)美国期货市场的特点一是期货交易所的风险管理制度不仅在交易所层面执行,也是其监管机构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以下简称CFTC)对市场进行直接监管的核心内容。

在美国期货市场近三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主导着期货市场的监管,并依法防范市场风险和保障市场秩序。

国内外原油期货价格联动关系比较分析

国内外原油期货价格联动关系比较分析

国内外原油期货价格联动关系比较分析在全球经济中,原油期货价格的波动对各国经济和金融市场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国际原油期货价格的波动不仅会对国内市场产生直接影响,还会通过国际市场的联动效应对国内市场产生影响。

研究国内外原油期货价格的联动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对国内外原油期货价格的联动关系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更深入地了解全球原油市场的运行规律。

一、国内外原油期货交易市场概况国内原油期货市场起步较晚,2018年3月26日,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正式挂牌交易原油期货合约。

而国外原油期货市场则已有长期历史,其中以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和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ICE)为代表,这两个市场对全球原油期货价格具有重要影响。

国内原油期货合约以原油期货主力合约为例,是标准化交易工具,每手1,000桶,交割品质为45°API轻质原油。

而纽约原油期货合约和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合约,分别以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WTI)和北海布伦特原油为标的物,每手1000桶,是国际上交易量最大的原油期货合约。

国内外原油期货市场在交易规模、交易品种和交割品质上都存在较大差异,这也导致了不同市场之间联动关系的差异。

1. 价格波动的同步性国内外原油期货价格波动的同步性是体现不同市场之间联动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研究发现,近年来国内原油期货价格与国际原油期货价格的同步性逐渐增强。

特别是在国内原油期货市场刚刚成立时,价格波动与国际市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但随着市场逐渐成熟,两者之间的同步性不断增强,逐渐趋于同步。

这一趋势的形成与中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融合密不可分。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之一,其原油消费量一直在增加,因此国内原油期货价格与国际原油期货价格的同步性逐渐增强。

2. 联动关系的传导机制国内外原油期货价格联动关系的传导机制不仅直接受经济基本面的影响,还受到各自市场特点和政策环境的共同作用。

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受到全球经济形势、政治局势、供需关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国内原油期货价格受到国内经济形势和政策环境的影响。

中外期货交易制度比较

中外期货交易制度比较

+ 1.交割设置 + 我国、美国和德国交易所均采用月交割设置。英国LME则根据
到期时间的不同,分别设置日交割、周交割和月交割:三个月以 下的合约按日交割;三个月至六个月的按周交割;超过六个月 的按月交割。 + 2.交割方式 + 我国期货交易所的交割方式以集中交割为主,即指定日期交割。 部分品种也实现了滚动交割、厂库交割和期转现等其他交割方 式;CME主要采用滚动交割方式、期转现和厂库交割方式。以 CME原油期货的滚动交割为例,当前交割月份的交易须在交割 月前一个月的25日之前的第三个营业日终止。交割则由双方协 商择日在交割月份进行;LME一般采用集中交割的方式,三个 月至六个月的每周交割日为星期三;超过六个月的每月交割日 为当月第三个星期三;Eurex主要是集中交割,以国债期货为例, 交割日为交割月10日前的第一个营业日。
执行,也是监管机构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对市场进 行直接监管的核心内容。因为在美国期货市场近三 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由政府主导对期货市场的监管, 并依法防范市场风险和保障市场秩序 + 二是市场发展强调平衡市场竞争性和安全性——既 要有利于提升市场效率,又要有效地防范风险。 + 三是注重不断革新监管和风控手段,以适应市场新 发展 + 四是面对市场出现的新问题,监管层及时完善相关 法律法规。。
+ 一是多种交易方式并存,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和其他交
易所一样,伦敦金属交易所最初通过圈内交易即公开喊价进行 交易。但是随着LME拓展亚洲和美洲的业务,圈内交易模式已 无法满足国际客户的需求,办公室间交易——通过电话、传真 方式进行的交易方式——开始盛行,实现24小时连续不间断交 易。2000年后,LME推出电子交易平台(LME Select),吸引了 更多亚洲客户。多种交易方式并存,使得LME的交易更为全面、 便捷,能够更好地为不同投资者服务。 + 二是LME发展始终立足于现货发展期货市场,是保持了远期现 货市场基本特点的期货交易所。在合约设置方面,LME根据 “较近月份设计密度较高的合约、较远月份设计密度较低的合 约”的原则,设计了日合约和周合约。此外,LME在全球范围 内尤其是金属消费地区设立超过400个的交割库,以满足各地现 货商的需求。合约设计和交割设置节省了交易和交割资源,且 兼顾了期货和现货交易,体现了LME对远期现货市场的重视。

中美期货市场持仓限制制度的比较研究

中美期货市场持仓限制制度的比较研究

中美期货市场持仓限制制度的比较研究尊敬的读者们,本文将探讨中美期货市场持仓限制制度的比较研究。

我们将从2023年的角度出发,分析两国期货市场的特点和发展现状,并着重研究持仓限制政策的异同。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一、中美期货市场发展现状的比较首先,我们来看看中美两国期货市场的发展现状。

目前,中国是全球第二大期货市场,而美国则是全球第三大期货市场。

两国市场发展历程不尽相同,但都经历了不少的起伏。

中国期货市场的兴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国际接轨的需要,期货市场逐渐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发展。

1992年,中国期货市场正式开放,以来发展迅速。

2015年,中国期货交易量排名全球第一。

美国期货市场则是在上世纪19世纪中期开始发展的。

当时,美国的名族冲突和内战使得农产品供应不足,为此农民们开始通过期货市场规避风险、保护收成。

进入20世纪,期货市场在美国的作用逐渐扩大,不仅针对农产品,借用期货工具的行业越来越广泛。

二、中美期货市场持仓限制制度的对比分析对比分析中美期货市场持仓限制制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原则中美两国在持仓限制政策的原则上存在差异。

在中国,期货交易存在一个最高持仓限制,具体政策实施由各期货交易所规定。

而在美国,除了某些限制品种设置了限制持仓,通常情况下没有设定持仓上限。

美国的监管机构主要是 CFTC(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其制定的监管政策强调市场自律,鼓励期货交易商自主管理个人或机构的最大头寸限制。

2.范围中美两国持仓限制政策的适用范围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金属品种、农产品、化工品种等重点品种实行高度监管,该限制适用于所有投资者。

而在美国,除了特定品种外,其他品种没有持仓上限。

3.实施中美两国的监管实施方式也存在差别。

在中国,期货交易所对持仓限制的具体执行实施负责,并随时监测市场行情和投资者本金变化,对超过限制的头寸强制平仓,并按照相关制度进行处罚。

【推荐下载】关于中外期货机制比较研究

【推荐下载】关于中外期货机制比较研究

关于中外期货机制比较研究期货市场最早萌芽于欧洲。

早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就出现过中央交易场所、大宗易货交易,以及带有期货贸易性质的交易活动。

 最初的期货交易是从现货远期交易发展而来。

第一家现代意义的期货交易所1848年成立于美国芝加哥,该所在1865年确立了标准合约的模式。

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现代期货交易所应运而生。

 中外期货机制比较研究全文如下: 一、绪论 (一)问题提出 2010年,中国上海、大连和郑州三个期货交易所全年成交量达到136389万手,成交额为71.914万亿元,分别比2009年增长87.24%和75.52%,成交额继2009年后再次大幅度超过全国GDP总额。

中国商品期货交易量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但是,从中国郑州商品交易所成立的以来,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并不顺利,一些涉及面广、参与者众、影响大的风险事件时有发生:从327国债到708天然胶,从105绿豆到209大豆,几乎每年都会发生程度不同的风险事件。

业界人士从期货市场体系、期货市场效率、期货投资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分析,试图破解风险事件接踵而至之迷,但迄今为止仍未找到准确答案。

事实上,导致我国期货市场风险事件频发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市场体系、市场效率、投资环境方面,而存在于期货市场的机制性缺陷。

  (二)研究意义 理论上,期货市场是市场经济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制度安排,期货市场的发展和完善离不开制度经济学理论的指导,对于处于制度创新阶段的中国期货市场,该方面的理论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首先,新制度经济学对中国期货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有更深刻和更广泛的解释力。

在中国期货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国家意识、社会习惯、文化等因素都发挥过作用,特别是国家意志导致了中国期货市场强制性变迁的发展路径。

主流经济学排除了政府意志在市场形成中的作用,无法解释中国期货市场形成和发展。

其次,规范和发展是今后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两大主题,制度建设是中国期货市场发展和规范的关键。

金融期货交易规则比较研究

金融期货交易规则比较研究

金融期货交易规则比较研究一、引言金融期货交易是现代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则决定和保障了交易活动的顺利开展。

本文将对国内外金融期货交易规则进行比较研究,以期探讨不同规则下的交易效率、风险控制和市场稳定性等方面的差异。

二、国内金融期货交易规则概述1、期货合约设计国内金融期货合约涵盖了股指期货、债券期货和商品期货三大类。

其中,股指期货是相对比较成熟的交易品种,其合约标的物为上证50指数、沪深300指数和中证500指数等。

债券期货合约则以十年期国债为标的物,是中国金融市场的新兴品种。

商品期货合约则分为农产品、金属和化工品三大类,采用的标的物皆为国内生产的具有代表性的实物商品。

2、交易机制国内金融期货交易采用T+0交易机制,即买卖双方可以在同一交易日内完成交割,不需要等到下一个交割日。

交割方式则以现金结算为主,部分品种也允许实物交割。

交易时间则在每个交易日的早上开始,晚上结束。

3、风险控制为了保障交易的安全和稳健,国内金融期货交易规则规定了强制平仓、限制开仓、风险准备金率等多种风险控制措施。

其中,强制平仓是最具代表性的措施之一,当投资者的账户权益低于一定比例时,交易所将自动平仓其仓位以降低系统性风险。

三、国际金融期货交易规则概述1、期货合约设计国际金融期货合约较多,其标的物更加丰富。

常见的标的物包括股票、指数、债券、外汇、商品等。

与国内相比,国际金融期货合约数量更多,涉及的领域也更加广泛。

2、交易机制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机制相对较为灵活,有的采用T+0交易机制,有的则采用T+1或T+2机制,也有少数品种采用了自由交割方式。

交易时间和交易所也各有不同,但大多数采用了双边报价和拍卖方式进行交易。

3、风险控制国际金融期货交易风险控制措施多种多样,各国政策和交易所规则不尽相同。

其中,强制平仓、限制开仓、风险预付金、冻结账户等措施被广泛采用,以保障交易的安全和稳健。

另外,国际金融期货交易的内部审计和外部监管也更加严格,以保证市场开放、透明和公正。

中外期货市场创新的模式比较与借鉴

中外期货市场创新的模式比较与借鉴

中外期货市场创新的模式比较与借鉴近年来,期货市场的创新模式在中外市场中越来越受到关注。

不同的市场都在努力寻求创新,以促进市场发展和提高交易活跃度。

本文将就中外期货市场的创新模式进行比较与借鉴。

首先,中外期货市场创新模式中一大不同是运用大数据技术。

在国外,特别是在美国,金融机构广泛运用大数据技术来进行市场研究和预测,并根据这些数据做出投资决策。

这种利用大数据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交易的效率和准确性。

而在国内期货市场,尽管也有些机构开始使用大数据,但整体运用比较滞后。

中期所和上期所等在数据监管和数据分析方面还有待提高。

因此,中期所和上期所等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加强对大数据的利用,在提高市场效率和交易准确性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

其次,中外期货市场创新模式差异主要体现在市场参与者的多样性上。

在发达国家,期货市场的参与者非常多样化,包括金融机构、投资者和期货公司等。

而在中国,市场参与者相对较少,且以金融机构为主导。

为了促进市场的繁荣和发展,国内期货市场可以向国外借鉴,在吸引更多参与者方面做更多的努力。

例如,可以通过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和交流,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者来参与中国期货市场,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和活跃度。

另外,中外期货市场创新模式在产品创新方面也存在差异。

在国外,期货市场的产品种类非常丰富,包括金融期货、商品期货和股指期货等。

而在中国,目前期货市场的产品主要以商品期货为主,金融期货和股指期货的种类相对较少。

在产品创新方面,中国期货市场可以向国外学习,尝试开发更多类型的期货产品,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

例如,可以考虑推出更多衍生品期货,如期权和期货组合等。

这样不仅能够丰富市场的投资选择,还能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和活跃度。

最后,中外期货市场创新模式在监管方面的差异也很明显。

在国外,期货市场的监管非常严格,监管机构会对市场主体的行为进行严格审查,并进行市场风险的预警和防范。

而在中国,期货市场的监管相对较为宽松,监管措施和力度相对较低。

期货市场的国内外发展和比较

期货市场的国内外发展和比较

期货市场的国内外发展和比较期货是一种衍生品交易形式,它允许投资者通过合约买卖标的资产在未来特定时间以预定价格进行交割。

期货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为投资者提供了多样化的投资和风险管理工具。

本文将探讨期货市场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

一、国内期货市场的发展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88年,当时中国在上海、大连和郑州分别成立了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和郑州商品交易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期货市场不断壮大。

现如今,中国期货市场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业务最全面的期货市场之一。

1. 交易品种丰富国内期货市场的交易品种非常丰富,包括农产品、金属、化工品、能源等多个领域。

例如,豆粕、铜、原油等都是备受瞩目的交易品种。

这种多样化使得投资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进行合理投资,降低了投资风险。

2. 市场监管健全国内期货市场建立了严格的监管制度,监管机构对期货市场的交易、结算、风险管理等方面进行监督和管理。

中国期货监控中心、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等监管机构对市场进行监测,维护了市场的稳定和公平。

3. 投资者参与程度高随着金融知识的普及和投资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个人和机构投资者参与到期货市场中。

他们通过期货市场实现了资本的增值和风险的分散,激发了市场的活力。

二、国外期货市场的发展国外期货市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最早起源于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等一些传统的期货交易所。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扩大,国外期货市场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认可。

1. 主要期货市场国外期货市场中最著名的当属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ME Group),其交易品种涵盖了农产品、金属、能源、外汇等多个领域。

此外,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LIFFE)等也是国际上重要的期货交易所。

2. 节奏快速、规模庞大国外期货市场的交易节奏通常较快,交易量和规模也非常庞大。

交易者可以通过电子交易平台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并进行有效的交易。

期货市场的国际比较

期货市场的国际比较

期货市场的国际比较期货市场是现代金融市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为投资者提供风险管理和投机机会。

不同国家的期货市场在运行机制、监管方式和产品种类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就期货市场的国际比较进行探讨,旨在揭示不同国家期货市场的特点和差异。

1. 期货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期货市场起源于19世纪的美国芝加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现在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市场。

在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出现了各自的特点和模式。

美国期货市场以其庞大的规模和丰富的产品种类著称,其发展历史较为悠久。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期货市场,美国的期货市场主要集中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和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等交易所内。

美国期货市场对市场参与者的准入门槛较低,交易流程高度自动化,市场高度透明。

日本的期货市场主要由东京商品交易所(TOCOM)经营。

日本的期货市场以金属和农产品为主要交易品种,整个交易流程高度规范化,并设置了严格的交易规则和监管机构。

对于有效控制风险和保护投资者权益方面,日本期货市场在全球范围内享有较高的声誉。

中国的期货市场经历了近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期货市场之一。

中国的期货市场以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和大连商品交易所(DCE)为主要交易场所。

中国的期货市场在监管层面高度重视风险管理和投资者保护,严格控制交易活动,提高市场透明度。

2. 期货市场的运行机制期货市场的基本运行机制对于国际比较具有一定的区别。

主要体现在交易方式、合约规则和交收制度等方面。

在美国的期货市场,主要采用开放式竞价交易方式,交易员通过开放式喊单的方式进行报价,并按照报价大小排序。

而中国的期货市场则主要采用集中竞价交易方式,交易员通过电子交易系统进行报价和交易。

这种不同的交易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市场运作的效率和信号传递的速度。

在合约规则方面,各国的期货市场都设立了相应的交易规则和合约规定。

例如,美国的期货合约以交割为核心,合约期限较长,一般为几个月甚至半年以上。

期货行业中的期货市场国内外市场比较

期货行业中的期货市场国内外市场比较

期货行业中的期货市场国内外市场比较期货行业是金融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期货市场作为期货交易的主要场所,在国内外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对国内外期货市场进行比较,以了解其异同之处,为投资者提供参考。

一、市场规模比较国内期货市场规模较大,拥有多个交易所,如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和郑州商品交易所等。

这些交易所涵盖了多种品种,包括农产品、能源、金属等。

国内期货市场的交易量和市值居于世界前列,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的关注。

相比之下,国外期货市场的规模也非常庞大。

全球各地有许多著名的期货交易所,如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和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LIFFE)等。

这些市场同样拥有广泛的交易品种,并且交易量和市值也非常可观。

二、交易机制比较国内期货市场的交易机制相对简单。

交易所设立仓单制度,投资者在交易所中开立期货账户后可以进行交易。

交易所提供了相应的交易平台和结算系统,保障了交易的顺利进行。

交易所还制定了相应的交易规则和风控措施,以确保市场的稳定运行。

国外期货市场的交易机制更加复杂。

各个交易所有不同的交易规则和适用的法律法规。

投资者需要了解并遵守相关规定,才能顺利进行交易。

国外期货市场通常采用标准合约进行交易,合约细则较为精细。

三、监管体系比较国内期货市场设有完善的监管机构,如中国证监会和各个交易所的监管部门。

这些机构对期货市场进行监督管理,保护投资者的权益,维护市场的公平性和稳定性。

国外期货市场同样设有相应的监管机构,如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和英国金融市场行为监管局(FCA)等。

这些机构负责监督市场参与者的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利益,防范市场风险。

四、投资者群体比较国内期货市场的投资者群体主要包括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

机构投资者通常是金融机构、证券公司等专业机构,他们以稳健的投资策略参与市场交易。

国外期货市场的投资者群体更加广泛,既包括机构投资者,也包括个人投资者。

期货市场国际比较

期货市场国际比较

期货市场国际比较期货市场是金融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参与了全球经济活动中的大量金融交易。

在各个国家和地区,期货市场发展状况各异,相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对国际期货市场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不同市场之间的特点和优势。

一、期货市场的发展状况比较1. 美国期货市场美国期货市场是全球最大、最具影响力的期货市场之一。

该市场以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为代表,涵盖了各种商品,如农产品、能源、金属等。

市场的健全法规和高度透明度使其成为投资者的首选。

2. 英国期货市场英国期货市场由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等机构组成。

该市场以金属期货为主,尤其是对铜、铝、锌等贵金属的交易占据主导地位。

英国期货市场以其较为灵活的合约设计和广泛的国际参与者而闻名。

3.日本期货市场日本期货市场以大阪商品交易所(TOCOM)为代表,主要交易能源类商品,如石油、天然气等。

该市场特点是交易活跃、合约规模较小且较为多样化,为投资者提供了较为灵活的选择。

4.中国期货市场中国期货市场快速发展,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期货市场。

以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和大连商品交易所(DCE)为主要交易所,中国期货市场主要涵盖农产品、金属和能源等领域。

该市场的发展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者参与其中。

二、期货市场监管比较1. 美国期货市场监管美国期货市场受到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的监管,该机构负责制定市场规则、审查交易所监管以及保护投资者免受欺诈行为侵害。

美国期货市场的监管力度相对较强,有助于维护市场秩序和投资者利益。

2. 英国期货市场监管英国期货市场监管由金融市场行为监管局(FCA)负责,该机构致力于确保市场公平、透明,防范市场操纵和欺诈行为。

英国期货市场监管相对严格,有利于吸引国际投资者。

3.日本期货市场监管日本期货市场监管由金融服务局(FSA)和日本商品期货监督委员会(FCE)联合负责。

这两个机构共同确保期货市场的稳定运行,监督市场参与者的行为,保护投资者利益。

中美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

中美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

中美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比较中美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模式,探讨其现状、监管机制、交易模式、投资者群体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差异。

通过对比研究,发现中美两国在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中存在着一些不同之处,如监管机制、交易模式和投资者群体的特点。

也揭示了中美两国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共同挑战。

研究结论指出,中美农产品期货市场可以相互借鉴,通过互相学习和合作,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

未来,随着全球农产品贸易的深化和市场需求的增长,中美农产品期货市场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需注重加强监管和风险管理,推动市场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关键词】关键词:中美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模式,比较研究,监管机制,交易模式,投资者群体,风险管理,启示,未来发展趋势,研究结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美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在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其发展模式受到国内外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广泛关注。

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背景下,农产品期货市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农产品价格的发现、风险管理以及资源配置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中美两大经济体的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比研究两国的市场模式可以为其他国家的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1.2 研究意义中美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中美两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国家,其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对世界农产品市场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比较研究中美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模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两国农产品市场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促进彼此之间经验和技术的交流与借鉴。

农产品期货市场是农产品生产者、加工企业、经销商和投资者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的重要交易平台,对农产品价格的形成和风险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较研究中美农产品期货市场的监管机制、交易模式、投资者群体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差异与共同点,有助于各国相关部门和企业更好地了解行业规则,推动市场的规范化和健康发展。

中美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

中美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

中美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农产品市场的国际化趋势愈发明显。

农产品的期货市场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发展并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美两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在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模式方面有着独特的经验和模式。

本文将对中美两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模式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了解两国在这一领域的不同之处,并为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市场规模比较中美两国在农产品期货市场规模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期货市场,其农产品期货市场的规模和交易量较大,涵盖了大量的农产品品种,包括谷物、糖、棉花、肉类等。

而中国的农产品期货市场相对来说还比较年轻,市场规模和交易量相对较小,主要集中在大豆、棉花等几个品种上。

美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规模和种类要远远超过中国,在这一方面中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市场监管机制比较中美两国在农产品期货市场的监管机制上也存在差异。

美国的农产品期货市场相对来说更加成熟和规范,监管机构较为完善,包括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和期货业监管局(NFA)等,在期货市场的交易、结算等方面都有着清晰的规定和严格的监管。

而中国的农产品期货市场监管还比较初级,监管体系相对不够完善,监管工作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

中国在这方面需要借鉴美国的经验,加强农产品期货市场的监管工作,保障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市场参与主体比较在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参与主体方面,中美两国也存在一些差异。

美国的农产品期货市场参与主体较为多元化,包括农产品生产企业、贸易商、投资者等各类机构和个人,市场参与热度较高。

而中国的农产品期货市场参与主体相对较少,主要是一些大型农产品企业和投资机构,个人投资者参与较少,市场的活跃度相对较低。

中国需要通过鼓励更多的参与主体进入市场,扩大市场规模和活跃度。

四、市场风险管理比较在农产品期货市场的风险管理方面,中美两国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中外期货市场创新的模式比较与借鉴

中外期货市场创新的模式比较与借鉴

中外期货市场创新的模式比较与借鉴【摘要】期货市场创新机制有以美英为代表的先发达国家的模式和以日本为代表的后发达国家的模式。

中国期货市场创新机制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缺乏产权基础、缺乏制度基础和缺乏动力基础的咨询题,解决的出路在于中国期货市场创新必须走市场化道路。

【Abstract】The futures market innovation mechanism has take the American England as the representative first the developed country pattern and take Japan as representative's after developed country pattern. The C hina futures market innovation mechanism and the developed country com pare, exists lacks the property right foundation, the deficient system found ation and lacks the power foundation the question, the solution outlet lies in the China futures market innovation to have to walk the market path.【关键词】期货市场创新机制模式比较一、中外期货市场创新机制的模式比较1.以美英为代表的先发达国家的模式。

其特点是:(1)制度创新的环境是市场经济。

当时的私人期货交易所制度确保谷物商是独立产权主体,在猛烈的现货竞争中,规避价格风险以寻求利润最大化是其内在要求。

当时的市场体系较发达且存在猛烈竞争。

(2)制度创新供给者和需求者是统一的。

谷物商正是出于规避自身现货交易风险才实施创新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绪论(一)问题提出2010年,中国上海、大连和郑州三个期货交易所全年成交量达到136389万手,成交额为71.914万亿元,分别比2009年增长87.24%和75.52%,成交额继2009年后再次大幅度超过全国gdp总额。

中国商品期货交易量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但是,从中国郑州商品交易所成立的以来,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并不顺利,一些涉及面广、参与者众、影响大的风险事件时有发生:从327国债到708天然胶,从105绿豆到209大豆,几乎每年都会发生程度不同的风险事件。

业界人士从期货市场体系、期货市场效率、期货投资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分析,试图破解风险事件接踵而至之迷,但迄今为止仍未找到准确答案。

事实上,导致我国期货市场风险事件频发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市场体系、市场效率、投资环境方面,而存在于期货市场的机制性缺陷。

(二)研究意义理论上,期货市场是市场经济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制度安排,期货市场的发展和完善离不开制度经济学理论的指导,对于处于制度创新阶段的中国期货市场,该方面的理论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首先,新制度经济学对中国期货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有更深刻和更广泛的解释力。

在中国期货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国家意识、社会习惯、文化等因素都发挥过作用,特别是国家意志导致了中国期货市场强制性变迁的发展路径。

主流经济学排除了政府意志在市场形成中的作用,无法解释中国期货市场形成和发展。

其次,规范和发展是今后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两大主题,制度建设是中国期货市场发展和规范的关键。

新制度经济学对制度构成和制度变迁的研究,无疑对于加强中国期货市场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实践中,期货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部分。

期货市场功能的充分发挥依赖其市场机制的合理性,完善的期货市场机制,有助于中国培育一大批成熟的市场主体,有助于政府对宏观经济形势进行前瞻性预测和及时调控,有助于中国经济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并争取大宗商品的全球定价权。

因此,研究中国期货市场制度问题具有基础性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1.基本思路本文首先采用系统性规范性研究框架,通过与美国期货市场、香港期货市场的产生与发展进行比较制度分析,指出中国期货市场存在的种种制度性缺陷,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中国期货市场发展对策。

2.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了以下分析方法:(l)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范式;这是最基本的、贯穿本文整体的分析方法。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将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范式与中国转轨经济结合,对中国的经济现实进行解释。

(3)比较研究与归纳法相结合。

将中国、美国期货市场发展进行对比,总结出中国期货市场制度创新的新方案。

3.本文的创新之处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试图在以下方面进行创新:以比较制度分析的视角,从制度环境、制度变迁的需求与供给、制度变迁的方式、制度成本-收益、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非正式制度因素、基于博弈论的演化风险等多角度详细分析我国期货市场的制度性缺陷,从理论上寻找中国期货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在制度层面针对期货市场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二、中外期货市场机制的比较诺思认为,制度环境是一个社会最基础的制度规则,是决定制度安排的基础制度。

一个制度的产生离不开它所处的制度环境,也可认为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是内生于该国的经济政治环境,而不是外生于该国的经济政治环境,因此作为金融体系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期货管理体系必然也带着这一特征。

(一)中外期货市场制度的比较1.宏观经济状况的比较在开办期货交易时,中国内地与美国、香港存在较大的差异,美国、香港比内地的条件更成熟。

主要表现在:首先,宏观经济环境存在较大差异。

美国和我国香港都处于自由市场经济时期,市场条件包括私人企业制度、统一的大市场、市场价格机制。

没有私人企业制度,制度创新过程就会缺乏强烈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创新主体;没有统一的大市场和市场价格机制,一方面,价格信号失真,另一方面期货价格无法正常形成,其结果是期货市场的功能无法正常发挥;19世纪中期的美国经济和20世纪70年代的香港经济的市场化程度都已经很高。

而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中国总体上仍然处于计划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状态,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初期,期货市场具有新兴和转轨双重特征;其次,农业发展和交通发达程度等开办基础存在较大差异。

虽然中国内地和美国一样首先推出的都是农产品期货,但是开办条件不同直接导致后来不同的发展模式。

美国农业的商品化程度、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农业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主要农产品产量水平都大大高于中国开展期货交易时的水平,粮食运营条件也比中国更加优越。

香港地区首先推出的是工业产品,这与70年代的香港作为亚洲贸易转运港和制造业发达的现货大环境是紧密相连的。

2.微观产权基础的比较美国和香港期货市场制度创新的环境都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时的私人企业制度确保谷物商和财团是独立产权主体,在激烈的现货竞争中,存在规避价格风险以寻求利润最大化的内在要求。

在美国和香港模式中,其企业是作为独立的产权主体存在。

即企业无论是私人业主制的私有产权,还是公司制的法人产权制均为产权明晰的交易主体,其在现货交易中才可能有规避价格风险的需求,才能成为期货市场的直接需求者一一套期保值者。

这样,确保期货市场拥有众多参与者。

在试点当初,我国内地多数国企仍为国营体制,且国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制度改革尚未推开,国企为政府的附属物,产权不明晰,使其在现货交易中既无规避价格波动风险的要求,也无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运行效益的内在动力,所以当时许多大中型国企不能成为期货市场真正的套期保值者,更不可能主动成为制度创新的供给者。

因当时国企在总数及规模上均占我国企业总数的大头,国企不能成为套期保值者,我们可以认为我国当时是在缺乏期货市场运行的重要主体一一套期保值者的条件下进行制度创新的,基本的期货理论表明:期货市场重要的运行主体是套期保值者和投机者,足够的套期保值交易是期货市场顺利运行的保证,如套期保值交易不足,投机交易规模过大,期货市场就会混乱无序,产生泡沫经济。

(二)制度变迁需求与供给的比较需求供给分析不仅是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分析工具,也是制度分析的主要工具。

当制度变迁的需求因为相对产品和要素价格、宪法秩序、技术和市场规模等因素的变化而出现时,制度设计的成本、现有知识的积累、实施新安排的预期成本、宪法秩序、现存制度安排、非正式制度等影响供给的诸多因素对制度变迁起重要作用。

1.需求比较在美国和香港模式中,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和技术进步,出现制度不均衡的因素,制度不均衡诱发了制度变迁。

农产品期货市场上,小麦价格季节性的巨大波动,使深受其害的市场交易主体一一谷物商和农民意识到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香港财团也同样地在经营活动中深受原材料和产品价格波动所害,开始寻找规避价格风险的方法,萌发了制度创新的需求。

美国期货市场制度创新供给者一一谷物商正是迫于自身现货交易风险的规避才实施创新,交易所是作为盈利性的会员组织成立,宗旨是提供交易服务。

香港期货市场创新供给者是香港政府,香港的期货市场是在借鉴原发型期货市场如美国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采取先立法、后建市的思路创立,香港期货市场是迫于制度需求者的强烈要求应运而生的。

在我国内地模式中,市场制度创新的需求者是政府,主要是中央政府;期货市场制度创新的供给者也是政府,确切地讲是地方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

在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制度创新的需求者逐步由政府转向投资者,但到目前为止,制度创新的需求者仍然是政府,政府替代厂商成为期货市场制度创新的主体,使期货市场的制度安排成为了一种可资厂商利用的公共服务措施.中国期货市场是在既无法规又无条例的情况下,首先从部门和地方开始并用行政审批的办法搞起来的。

郑州市场制度供给者是政府机构,而不是最基本的生产者和经营者一一农户和厂商。

政府之所以要进行制度创新,其目标在于希望通过期货市场的制度安排来回避粮食价格大起大落的风险。

政府目标同时就构成了政府偏好,直接关系到后来期货市场具体制度安排。

2.供给比较在美国模式中,谷物商和农户形成了制度变迁的行动集团,建立了制度创新的组织一一商业协会,由此推动着制度创新。

行动集团在制度创新过程中进行了菜单选择,先从谷物现货市场逐步诱生出谷物的远期合约市场,并沿此轨迹,最终发展成期货市场。

在美国期货市场创新过程中,当时谷物交易市场上的所有行为主体都是与改变制度有直接利益的个人,他们共同发动、参与和实施了这场制度变迁,是美国期货市场变迁的供给者。

而在香港模式中,香港政府作为制度创新的供给主体在当地财团的推动下统一主导制度创新,在期货市场运行之前就先立法,推出两个在后来看来有些过细的《条例》,提供充分的法律供给。

在美国期货市场发展过程中,拥有独立产权的企业以会员身份创立交易所,提供交易制度服务,提供自律管理,随后政府则供给期货法律规范及外部监管,提供他律,而香港期货市场则是在外部的他律规范下提供内部的自律,最终目的确保交易所真正成为提供交易服务的非盈利性组织,切实维护三公原则,这是交易所规范运作,发挥基本功能的组织基础。

我国模式说明,与美国和香港模式不同,政府作为制度创新的唯一的需求者和供给者,且供给行为不规范。

(1)未及时提供期货法律规范。

从试点到目前为止十多年时间里尚未颁布统一的《期货交易法》等最基本的期货法律法规,因缺乏期货交易的基本法律规范的有效供给,使我国期货市场一开始便无规可循,交易所盲目设立也顺理成章。

(2)我国期货市场试点未由中央政府统一规划实施试点,而由地方政府和部门取而代之,其盲目争设众多宗旨为盈利的交易所。

在缺乏套期保值者的现实条件下,交易所为增加交易量获利,只有设法吸引投机者加盟,引致严重的过度投机。

(3)制度供给主体不统一。

美国设立独立的政府监管机构一一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进行专业的统一监管,而我国期货市场迄今依然处于不同监管部门分割监管的格局中,证监会、税务局、财政部、人民银行等部门都想通过对期货市场的影响来满足自身的权力欲望或经济利益,使市场经常处于剧烈波动的无序状态。

对一个有机整体分而治之的监管方式是缺乏系统性思维的体现,它以原始思维的简单方式把局部等同于整体。

(4)制度供给者在期货市场中具有多重身份。

期货参与的主体大部分是国家控股,期货商大多数是国家所有,流入市场的资金,除了中小散户的投资外几乎都是国有资金。

于是政府监管的重点必然偏向维护国有经济的利益,对国有机构违法的处理力度不够,非国家经济和中小投资者的合法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中国传统文化中原始思维容许同一实体在同一时间存在于多个地方的特征则为这一现象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