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选段阅读答案_1

合集下载

【文言文阅读答案】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答案】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答案】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阅读答案阅读
在《孟子》中回答以下问题。

孟子曰:“无或①乎王②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③,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九)
[注]① 或者:和“困惑”一样,奇怪。

② 王: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是齐宣王。

③ 数字:技能。

(1)对文段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虽然国王的资格不够聪明,但这并不奇怪。

b.文段用“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和“弈秋诲棋”两个比喻来论证问题。

c、由于国王挥霍无度,忽视国家事务,必须建议他闭门思考。

d.孟子认为后一个学棋者态度不够端正,所以棋艺远不如前一个。

(2)“做了一件事的人可以挖一口井。

挖一口井是九难,但不如一口泉强。

它仍在弃井”(孟子全心)(孟子上图)与孟子上图是一样的道理。

请结合以上孟子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c
(2)孟子强调学习不仅要持之以恒,还要专心。

他更加关注“保持头脑”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专注和毅力是修行者达到修行目的的关键。

(右)。

【初中文言文阅读】阅读《孟子》选段“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附答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阅读《孟子》选段“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附答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阅读《孟子》选段“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附答案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 6 分)洪培欣语文网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利者,跖之徒也。

欲知舜与路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洪培欣语文网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利者,跖之徒也。

欲知舜与路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孟子*尽心上》)16、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地一项是()A.孟子认为如果一味逐利,采取一切手段,不惜铤而走险,那就是“跖之徒”了。

B.“孳孳”同孜孜,是勤勉不懈的意思。

“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意思是孜孜不倦行善的人,是舜的徒弟。

C.本章生动地描绘了为善者和为利者这两类人的形象。

D.在孟子看来,舜和跖之所以相距甚远,究其根源,就在善与利的一念之差。

17、孟子认为舜和盗跖的区别是什么,本段体现了他怎样的观点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16. B,不是徒弟,应是“舜这一类人”。

17.舜追求义,盗跖追求利。

孟子认为人的天性都是善的,善恶不同是因为后天的修为不同的缘故。

如果每天起来都努力行善,久而久之,就跟舜是同类的人。

相反的,每天起来想的都是牟利,不择手段,铤而走险,就会迷失本性,就跟盗跖没有什么分别了。

译文:孟子说:“鸡叫就起身,孜孜不倦地行善,是舜一类的人;鸡叫就起身,一刻不停地求利,是跖一类的人。

要想知道舜和跖的区别,没有别的,只在行善和求利的不同罢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高中现代文阅读题孟子

高中现代文阅读题孟子

高中现代文阅读题孟子
以下是高中现代文阅读题孟子·梁惠王下:
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

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

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

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

’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

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

’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问题:
1. 孟子在这段文言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2. 孟子通过这段文字想表达的主张是什么?
3. 请结合文中的例子,谈谈你对孟子主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 孟子在这段文言文中使用了比喻和对比两种修辞手法。

比喻体现在将治国家比作雕琢璞玉,形象地说明了治国需要贤人的道理;对比则体现在孟子对齐宣王对待大木和璞玉的不同态度的描述,突出了君主在治国问题上应重视贤人的观点。

2. 孟子通过这段文字表达的主张是:治国者应当重视贤人,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来治理国家。

他认为,就像雕琢璞玉一样,治国需要经过一番努力和磨练,而贤人正是具备这种能力的人才。

3. 在这段文中,孟子通过对比齐宣王对待大木和璞玉的态度,以及使用雕琢璞玉的比喻,说明治国者应当重视贤人。

从例子中可以看出,孟子认为贤人具备治理国家的才能,而君主应该善于发现和培养这些人才,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专长。

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

《孟子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孟子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 18-21 题。

(共 10 分)(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 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越王句践①反国, 乃苦身焦思②, 置胆③于坐, 坐卧即仰胆, 饮食亦尝胆也。

曰: “女忘稽之耻邪?” (终灭吴)(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

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 494 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 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 473 年灭掉吴国。

②焦思:焦虑思 考。

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 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

(2 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20.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2 分)21.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 乐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4 分)二、阅读《〈孟子〉二章》,完成 8-11 小题( 15 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 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 池非不深也,.(2)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 . .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 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 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 战,战必胜矣。

(全)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比较阅读《孟子三章》含答案

(全)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比较阅读《孟子三章》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比较阅读《孟子三章》含答案《孟子三章》比较阅读(一)【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徵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

徵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

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一》)注①上:指唐太宗。

②守成:保持已取得的成就。

③草昧:这里指混乱的时世。

④忽:不注意,不重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傅说举( )于版筑之间(2)困于心,衡( )于虑(3)创业与守成孰( )难(4)徵与吾共安( )天下2.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C.莫不/得之于艰难D.玄龄与吾/共取天下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

4.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甲】文第一段连用排比句的好处是什么?(2)【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孟子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5.某班开展"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故事大盘点】孔、孟及其弟子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如"孟母三迁"等。

2023年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三章》(含答案)

2023年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三章》(含答案)

2023年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三章》(含答案)2023年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三章》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人恒过(____________)(2)困于心,衡于虑(____________)(3)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委而去之____________ 委:放弃B.池非不深也____________ 池:水池C.得道者多助____________ 得道: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D.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同“叛”,背叛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中有足乐者B.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____________ 或异二者之为C.环而攻之而不胜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不知而不愠D.寡助之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5.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选自《孟子》,《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是儒家经典著作。

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 能力训练3(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 能力训练3(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第二单元《孟子》选读能力训练3(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延伸阅读(一)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问题。

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失职),则去之否乎?”曰:“不待三。

”“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

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曰:“此非距心(大夫的名字)之所得为也。

”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

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曰:“此则距心之罪也。

”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者(治理都邑的人),臣知五人焉。

知其罪者,惟孔距心。

”为王诵之。

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

”(《孟子·公孙丑下》) 1.孟子以放牧牛羊作比,批评孔距心,对孟子的意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指出孔距心的能力太差,只能干牧羊之类的事情。

B.如果自己做不好就应当让更有才能的人来做。

C.如果是自己不能自作主张,为什么不辞职。

D.国君有责任,难道你自己就没有一点责任吗?答案:D2.文章最后说孟子“为王诵之”,“诵”在这里的意思是“陈述”。

根据原文回答:孟子向齐王陈述了什么?他陈述的目的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陈述内容:孔距心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在凶年饥岁,老百姓无法生存,却没有予以救济,及通过牧羊作比使孔距心及时醒悟。

(意思相近即可)陈述目的:让齐王明白无论是官员还是国君,都要有责任心,不要对百姓的生死不负责任、无动于衷。

仁政爱民,是上至帝王,下至长官都应自觉履行的基本德行。

参考译文:孟子到了平陆,对那里的长官(孔距心)说:“如果你的卫士一天三次擅离职守,开除不开除他呢?”孔距心说:“不必等三次。

”(孟子说:)“那么您失职的地方也够多的了。

荒年饥岁,您的百姓,年老体弱抛尸露骨在山沟的,年轻力壮逃荒到四方的,将近一千人了。

”孔距心说:“这个问题不是我能够解决的。

《孟子三章》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

《孟子三章》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

《孟子三章》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外文言文阅读】目录: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富贵不能淫》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②【环】围。

③【池】护城河。

④【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⑤【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⑨【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⑩【至】极点。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畔】同“叛”,背叛。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二、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析:①亲戚畔.之:通假字,畔通“叛”,背叛。

②七里之郭.:古今异义,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③池.非不深也池:古今异义,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④委而去.之:古今异义,古义:离开;今义:到……去。

⑤亲戚..畔之:古今异义,古义:内亲外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⑥委.而去之:古今异义,古义:放弃;今义:委任。

⑦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今异义,古义:界限,限制;今义:地域。

⑧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今异义,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⑨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古今异义,古义:国防;今义:国家。

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震慑。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词类活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固。

【初中文言文阅读】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阅读答案及翻译)

【初中文言文阅读】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阅读答案及翻译)

【初中文言文阅读】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阅读答案及翻译)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 6 分)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禹闻善言,则拜。

大舜有①大焉,善与人同②,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

自耕稼、陶、渔以至为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禹闻善言,则拜。

大舜有①大焉,善与人同②,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

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

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③者也,故君于莫大乎与人为善。

”【注】①有:同“又”。

②善与人同:与人共同做善事。

③与人为善:与:偕同。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子从子路说起,因为子路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闻过则喜,听到别人给自己指出过错就高兴。

B.除了子路而外,禹也是这方面的模范,他只要一听到别人对他说有教益的话,不仅高兴,而且还要就地下拜,行上一个大礼。

C.比起子路和禹来,大舜的“与人为善”就更高一筹了,不仅高兴,不仅下拜,而且还要放弃自己,听从别人,这就等于和别人一起行善了。

D.从闻过则善、闻善言则拜,到与人为善,虽然有程度的不同,但其性质都是一样的,这就是善于吸取别人的优点而改正自己的缺点。

(2)在《论语·学而》篇里,孔子曾经说过:“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把别人能够给自己指出过错看作一大幸事。

结合上面的选段,请说明你对“与人为善”的理解。

(3分)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9.(1)C(“放弃自己,听从别人”不妥,应为“舍弃自己的缺点,学习别人的优点”)(2)孟子所说的与人为善是指舍弃自己的缺点,学习别人的优点,切实吸取并付诸行动,这就等于和别人一起行善。

孔子则认为,要有宽广的胸襟,闻过则喜,才能取长补短,与人为善。

孔孟在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这个问题上是一脉相承的。

(3分,大意对即可)【参考译文】孟子说:“子路,别人把(他存在的)过错告诉他,他就很高兴。

八年语文《孟子》三章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原卷版+解析版)

八年语文《孟子》三章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原卷版+解析版)

•比较阅读4 《孟子》三章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教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____)(2)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__)(3)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____)(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文章的开头运用了排比句式,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B.欧阳修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这句话表达的观点与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一致的。

C.文章开篇列举六位先贤的经历,目的是证明: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D.文章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缜密。

4.结合链接材料回答:“选文”中,孟子具体论述的观点是怎样在“链接材料”中体现出来的?请分析回答。

(链接材料)吴既赦越,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终灭吴。

(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

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

②焦思:焦虑思考。

③置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文言文阅读《孟子》题目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孟子》题目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孟子》题目及答案文言文阅读《孟子》题目及答案「篇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可爱者甚蕃____(2)陶后鲜有闻____(3)香远益清____(4)濯清莲而不妖____2.古人往往借助外物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怀,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借陋室,表达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借“莲”表达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晋陶渊明独爱菊”中的“陶渊明”你了解他多少? 请你写出最能反映他性格的一句诗或者能够反映他性格的小故事(故事要相对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爱莲说》中“爱菊、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周敦颐说莲“出淤泥而不染”,请你从环境与人的关系的角度,提炼出这句话蕴含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作者钟情于莲花,并以莲自况来表白他的生活态度。

请你以“莲,不求富贵乃花中君子”,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上句:莲,不求富贵乃花中君子下句:松,_____________是树中勇士参考答案:1.①多②少③更加④美丽而不庄重2.对君子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正直品质的赞美和追求3.示例: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4.爱菊:代表的人生态度是隐居避世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功名利禄。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孟子〉三章》阅读训练(word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孟子〉三章》阅读训练(word含答案)

人教版八上《〈孟子〉三章》阅读训练班级姓名学号(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1-4题。

(15分)【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齐王使使者问赵威王后。

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选自《战国策•齐策》)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天下顺.之()(3)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4)使者未说.()2.用“/”为文中两个画横线的句子标出停顿。

(每句标一处)。

(2分)(1)天时不如地利(2)岁亦无恙耶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5分)(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苟无民,何有君?(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根据选文【甲】和【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4分)选文【甲】和【乙】都阐释了①____________的治国理想,但语言风格不同,【甲】文大量使用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句,语言气势磅礴;【乙】文则大量运用④____________句,语气强硬,不容置辩。

【文言文阅读答案】《论语》《孟子》选段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答案】《论语》《孟子》选段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答案】《论语》《孟子》选段阅读答案阅读
以下是从《论语》和《孟子》中选择的一段来回答问题。

(6分)
①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② 孔子说:“博奕和舒淇不在乎老与恶,而是抱怨希望。

”(论语工业长)
③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孟子·离娄上》)
[注]① 抱怨是为了希望:因此,它是为了使用;席,佟“席”。

(1)孔子提出了哪些“远怨”的方法?请简要概括。

(2分)
答复:
(2)在品德修养上,孔、孟为什么都主张“反求诸己”,请简要分析。

(4分)
答复:
参考答案:
9. (1) ① 严格要求自己,宽容他人;② 不管过去的怨恨。

(每分1分钟)
(2)“反求诸己”,就是自我反省。

因为孔子认为多责备自己就可以大大减少别人
对自己的怨恨,孟子认为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从自身找原因。

(孔、孟的理由各2分)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② 孔子说:“博奕和舒淇不记得过去对别人的仇恨,所以对他们的怨恨减少了。


③孟子说:“爱别人,别人不来亲近,就要反问自己仁的程度;治理别人却治理不好,就要反问自己智的程度;礼貌待人,别人却不理睬,就要反问自己恭敬的程度。

行为有得
不到预期效果的,都要反过来求问自己。

”。

《孟子》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孟子》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孟子》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孟子》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①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②,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③;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 《梁惠王上》【注释】①莫强:没有比它更强的。

②比:替,为;一:全,都;洒:洗刷。

全句说,希望为全体的死难者洗恨雪耻。

③易耨:及时除草。

易,疾,速,快;耨,除草。

(1)结合选段内容,谈谈孟子对战争的看法。

(2分)(2)简析孟子提出了哪些具体的仁政措施,目的各是什么?(4分)(3)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面对梁惠王的疑惑,孟子直截了当的提出了他的仁政主张。

其实还是不外乎物质生产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的问题。

B.在物质生产方面,包括三项内容:一是刑罚,二是薄赋税,三是深耕易耨。

虽然省刑罚属于法治,薄赋税属于财政,深耕易耨才属于农业生产。

C.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主要还是教育问题,不过,在儒家政治的教育中,文化知识是第一位的,做人是第二位的,德育是第二位的,所以孟子在这里依然强调的是“孝、悌、忠、信”。

D.孟子认为,只要这两手都抓住了,国无论大小都可以发展壮大。

小国可以打败大国,弱国可以战胜强国。

因为,施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4)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仁者无敌”的理解。

(3分)参考答案(1)孟子反对为了满足国君开拓疆土和报仇雪耻的私欲而“陷溺其民”的战争,他认为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救民,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得民心。

(2分)(2)在物质生产方面,包括三项内容:一是减轻刑罚,二是少收赋税,三是深耕细作,及时除草。

《孟子》文言文选段阅读题附答案

《孟子》文言文选段阅读题附答案

《孟子》文言文选段阅读题附答案文言文选段,完成16~19题。

(共12分)(一)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①大。

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②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诗云:‘自东自西,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此之谓也。

”(二)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注释】①待:须要。

②赡:充足。

16.解释下列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1)以力假仁者霸()(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3)亲戚畔之()(4)天下顺之()17.(1)下列句中加点词与“此之谓也”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B.马之千里者C.属予作文以记之D.盖余之勤且艰若此(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以德行仁者王18.翻译选文(一)中画横线的句子。

(2分)[来译文:19.(1)从以上两段选文中,我们可知孟子的治国策略是。

(1分)(2)两段选文主要运用进行论证。

(1分)16.【答案】(1)暴力/ 武力/ 力量(2)限制(3)通“叛”,背叛/ 叛乱(4)归顺/ 顺从【评分标准】①每小题1分,共4分。

②第(3)小题答出“通‘叛’”才得分。

17.【答案】(1)D(2分)(2)以德/ 行仁者/ 王【评分标准】①共2分。

②断对一处得1分。

③多断不得分。

18.【答案要点】凭借德行使人信服,(百姓)心悦诚服,就像孔子的弟子信服孔子一样。

/ 凭借德行征服(百姓),(百姓)心悦诚服,就像孔子的七十弟子信服孔子一样。

【评分标准】①共2分。

②“以”译为“用/凭借”,“如”译为“像……一样”全译对得1分③“心悦诚服”可不译。

④意思对流畅得1分。

⑤出现错别字扣1分。

19.【答案】(1)以德服人/ 以德治国/ 仁政/ 得道者多助/ 行仁道/ 得道(2)正反对比/ 对比【评分标准】①每小题1分,共2分。

高三语文先秦诸子百家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语文先秦诸子百家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语文先秦诸子百家试题答案及解析1.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论语·宪问》)②孟子曰:“位卑而言高,罪也。

立乎人之本朝【注】而道不行,耻也。

”(《孟子·万章下》)【注】本朝:朝廷。

(1)孔子和孟子对职权的问题有什么共同的认识?(2分)(2)你是如何理解孟子所说的“罪”和“耻”的?请简要分析。

(4分)【答案】(1)他们都认为,在什么职位就要做什么事,不越权。

(2分)(2)①“罪”指“获罪”。

地位低下却高谈阔论,评议朝政纲纪,是要获罪的。

②“耻”指“耻辱”。

出仕为政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不这样做就是耻辱。

【解析】第(1)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概括。

“职”即孔子和孟子语段中所说的“位”;“权”即孔子说的“谋其政”和孟子所说的“言”“道”。

两人对这一问题的共同观点,即“位”与职权应相当。

第(2)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分析。

孟子认为“罪”和“耻”的内容,分别是“位卑而言高”和“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即越权有罪,不履行职责便是耻辱。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参考译文】①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就不要考虑那个职位上的事情。

”曾子说:“君子考虑问题,从来不超出自己的职位范围。

”②孟子说:“地位低下却议论高官主管的政事,这是要获罪的。

在朝廷做官而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这是耻辱的。

”2.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6分)①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②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③;学者亦必志于彀。

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孟子·告子上》)③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孟子·告子下》)【注】①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②悱: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文化经典《论语》《孟子》比较阅读训练及答案

文化经典《论语》《孟子》比较阅读训练及答案

◆文化经典《论语》《孟子》比较阅读及训练1.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①,小车无軏②,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③然小人哉!”(《论语·子路》)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孟子·离娄下》)孟子曰:“君子不亮④,恶乎执?”(《孟子·告子下》)【注】①輗(ní):车辕和车辕前横木相接的木销子。

②軏(yuè):义同“輗”。

③硁硁(kēnɡ):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

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

④亮:通“谅”,诚信。

(1)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上选文反映了孔子和孟子在对待是否诚信问题上的看法是一致的。

B.在《论语》中,“信”有两层含义:一是受人信任,二是对人有信用。

“民无信不立”,说明治理国家要得到百姓的信任。

C.“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由此可以推断出“小人者,言必信,行必果”的结论。

D.以上选文可以看出孔孟在对待诚信问题上看似矛盾,其实不然。

(2)不少人都把“言必信,行必果”当作座右铭,根据上面四个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孟子曰:“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①,必请所与②;问有余,必曰‘有’。

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

此所谓养口体者也。

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

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孟子·离娄》)【注】①彻:通“撤”,撤除。

②与:通“予”,给予。

(1)下列对上面两个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养”父母如果缺乏恭敬之心,那与“养”犬马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选段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任人有问屋庐子曰:“礼与食孰重?” 曰:“礼重。

”“色与礼孰重?” 曰:“礼重。

曰:“以礼食,则饥而死。

不以礼食,则得食。

必以礼乎?亲迎,则不得得妻。

不亲迎,则得妻。

必亲迎乎?”屋庐子不能对,明日之邹以告孟子。

孟子曰:“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

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①色重!往应之曰:’轸②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轸,则不得食,则将轸之乎?'”
注:①翅:同“啻”,只。

② 轸:扭转.
( 1 )文段中孟子用和的方法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 2 分)
( 2 ) “告子曰:‘食、色,性也。

'”文中孟子是阐明“礼重”还是“食、色重”?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9 .文化经典
( 1 )诡辩比喻论证
( 2 )孟子阐明“礼重” ( 1 分),主张要维护和捍卫礼制。

食、色虽为人性的重要内容,但礼制是必须遵守的伦理原则;比较“礼重”还是“食、色重”应让双方在同一基准上,不能把食与色的问题和礼的细节“礼食”“亲迎”相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