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原理”综合应用型教学案例的设计
编译原理课程教学设计
编译原理课程教学设计蒋宗礼 徐旭东 沈彤英(北京 北京工业大学 100022)摘要课程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形式,在学生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规划好课程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促使教师树立更明确的教学目的、规划教学内容,以有效地提高课程的质量与效果,本文给出了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教学水平、编译原理、教学设计在一门课的教学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组织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需要根据实际,结合基本要求,组织课程的教学内容,本文给出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设计。
1.课程内容体系1)教学定位计算学科问题求解的基本思路是“问题、形式化描述、计算机化”,以抽象、理论、设计为其学科形态。
总体上,我们希望学生掌握“编译原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在系统级上再认识程序和算法,提升计算机问题求解的水平,增强系统能力,体验实现自动计算的乐趣。
(1) 能力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员应该具有计算思维、算法的设计与分析、程序设计和实现、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认知、分析、设计与应用等4种基本的专业能力,本课程在于继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等课程后,从系统级再认识程序、算法,同时促进学生系统能力的培养。
掌握程序变换基本概念、问题描述和处理方法修养“问题、形式化描述、计算机化”这一典型的问题求解过程,推进从“实例计算”到“类计算”和“模型计算”的跨越。
增强理论结合实际能力,获得更多的“顶峰体验”。
从宏观到微观、从微观到宏观,培养系统能力。
(2) 教学要求基本知识要求:掌握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特别是通过教师的讲授,使学生能够对这些基本概念和理论有更深入的理解,有能力将它们应用到一些问题的求解中。
要注意对其中的一些基本方法的核心思想的分析,使学生能够掌握其关键。
能力培养要求:从提出问题,到求解思路分析,再到用符号表示问题及其求解算法,进一步培养学生抽象表示问题的能力和对“一类”问题进行求解的意识和能力;从系统的角度向学生展示编译系统,同时考虑各子系统的实现与联系,通过不同级别的抽象和问题的分治,培养学生的系统意识和能力。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教案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教案第一章:编译原理概述1.1 编译器的作用与重要性解释编译器将高级语言程序转换为机器语言程序的过程强调编译器在软件开发中的关键角色1.2 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介绍编译程序的基本组成部分,如词法分析器、语法分析器、语义分析器、中间代码器、目标代码器和代码优化器等解释源程序、目标程序和中间代码的概念1.3 编译过程的阶段详细介绍编译过程的各个阶段,包括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强调每个阶段的目标和重要性第二章:词法分析2.1 词法分析的基本概念解释词法分析器的任务和作用介绍词法单位的概念,如标识符、关键字、常量和符号等2.2 词法分析的技术和方法介绍词法分析常用的技术和方法,如有限自动机、正则表达式和词法规则等解释词法分析过程中的扫描线和词法单元的产生过程2.3 词法分析器的实现介绍如何实现一个简单的词法分析器,包括词法规则的定义和词法分析器的构造提供相关的编程练习,让学生通过编写代码实现基本的词法分析功能第三章:语法分析3.1 语法分析的基本概念解释语法分析器的任务和作用介绍语法规则和语法树的概念3.2 语法分析的技术和方法介绍语法分析常用的技术和方法,如递归下降分析法、LL分析法、LR分析法等解释语法分析过程中的分析表和状态机的概念3.3 语法分析器的实现介绍如何实现一个简单的语法分析器,包括语法规则的定义和语法分析器的构造提供相关的编程练习,让学生通过编写代码实现基本的语法分析功能第四章:语义分析4.1 语义分析的基本概念解释语义分析器的任务和作用介绍语义规则和语义错误的概念4.2 语义分析的技术和方法介绍语义分析常用的技术和方法,如类型检查、上下文无关文法分析、语义规则等解释语义分析过程中的语义规则和语义冲突的解决方法4.3 语义分析器的实现介绍如何实现一个简单的语义分析器,包括语义规则的定义和语义分析器的构造提供相关的编程练习,让学生通过编写代码实现基本的语义分析功能第五章:中间代码5.1 中间代码的基本概念解释中间代码器的任务和作用介绍中间代码的概念和中间代码的原则5.2 中间代码的技术和方法介绍中间代码的常用技术和方法,如三地址代码、静态单赋值代码等解释中间代码过程中的基本规则和操作符的转换5.3 中间代码器的实现介绍如何实现一个简单的中间代码器,包括中间代码的定义和中间代码器的构造提供相关的编程练习,让学生通过编写代码实现基本的中间代码功能第六章:代码优化6.1 代码优化的基本概念解释代码优化器的任务和作用介绍代码优化的目标和常见的优化技术6.2 常见代码优化技术详细介绍各种代码优化技术,如常量折叠、死代码消除、循环优化、表达式简化等强调优化技术对提高程序性能的重要性6.3 代码优化器的实现介绍如何实现一个简单的代码优化器,包括优化规则的定义和代码优化器的构造提供相关的编程练习,让学生通过编写代码实现基本的代码优化功能第七章:目标代码7.1 目标代码的基本概念解释目标代码器的任务和作用介绍目标代码的概念和目标代码的原则7.2 目标代码的技术和方法介绍目标代码的常用技术和方法,如寄存器分配、指令调度等解释目标代码过程中的基本规则和操作符的转换7.3 目标代码器的实现介绍如何实现一个简单的目标代码器,包括目标代码的定义和目标代码器的构造提供相关的编程练习,让学生通过编写代码实现基本的目标代码功能第八章:调试技术8.1 调试技术的基本概念解释调试器的作用和重要性介绍调试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和调试技术8.2 调试器的结构和原理详细介绍调试器的结构和原理,如断点、单步执行、查看变量等功能强调调试技术对发现和修复程序错误的重要性8.3 调试器的实现介绍如何实现一个简单的调试器,包括断点的设置、单步执行、变量查看等功能提供相关的编程练习,让学生通过编写代码实现基本的调试功能第九章:编译器性能评价9.1 编译器性能评价的基本概念解释编译器性能评价的目的和方法介绍编译器性能评价的指标和评价方法9.2 编译器性能评价的指标和评价方法详细介绍编译器性能评价的指标,如执行速度、内存占用、编译时间等介绍常用的编译器性能评价方法和工具9.3 编译器性能评价的实践介绍如何进行编译器性能评价的实践,包括评价指标的选取和评价方法的实施提供相关的实践练习,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评价编译器的性能第十章:编译原理应用与发展趋势10.1 编译原理在软件开发中的应用介绍编译原理在软件开发中的应用领域,如解释器设计、即时编译、程序分析等强调编译原理在提高程序性能和开发效率方面的重要性10.2 编译原理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介绍编译原理研究领域的前沿技术和最新研究成果探讨编译原理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挑战10.3 编译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案例分析分析编译原理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案例,如开源编译器项目、商业编译器产品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编译原理应用于实际工程实践中的问题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编译器的作用与重要性编译器作为程序设计语言和计算机硬件之间的桥梁,其作用不可忽视。
编译原理_教学设计方案
一、课程概述编译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个核心课程,主要研究如何将高级语言程序转换为机器语言或中间代码的过程。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编译器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编译器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
- 掌握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代码生成和优化等编译器核心组件的工作原理。
- 了解编译器在软件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2. 能力目标:- 能够分析和设计简单的编译器。
- 能够运用编译原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和算法设计能力。
3.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严谨的学术态度。
-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引言:编译器的概念、发展历史和作用。
2. 词法分析:正规表达式、有限自动机、词法分析器设计。
3. 语法分析:上下文无关文法、递归下降分析、LL(1)分析、LR分析。
4. 语义分析:类型检查、作用域分析、语义规则。
5. 中间代码生成:三地址码、四元式、逆波兰表示法。
6. 代码优化:数据流分析、代码优化策略。
7. 目标代码生成:机器代码、汇编语言、目标代码生成技术。
8. 编译器构造工具:编译器生成器、代码优化工具。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经典的编译器案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 实验法:设计实验,让学生动手实现编译器的基本组件。
4. 讨论法: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5. 项目法:设计编译器开发项目,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编译原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系统讲解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 案例分析:分析经典的编译器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
4. 实验:设计实验,让学生动手实现编译器的基本组件。
5. 讨论:组织课堂讨论,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编译原理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编译原理》课程教学设计方案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技术编制人:系部主任:审核人:编制日期:2014年4院15日目录一、《编译原理》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方案 (1)(一)基本信息 (1)(二)课程设计 (1)(三)考核方案设计 (4)(四)教学组织形式 (4)(五)教学材料 (5)二、课程单元教学方案设计 (6)(一)教学内容1 (6)1、教案头 (6)2、教学过程设计 (6)(二)教学内容2 (7)1、教案头 (7)2、教学过程设计 (8)(三)教学内容3 (10)1、教案头 (10)2、教学过程设计 (10)《编译原理》课程教学设计方案一、《编译原理》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方案(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编译原理学时:72学时课程类型:专业技能课学分:3学分所属系部:计算机科学系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先修课程:《数据结构》、《离散数学》后续课程:《JAVA程序设计》课程团队负责人及成员:孔玉静(二)课程设计1、课程目标设计(1)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掌握构造编译程序的基本原理与设计方法,为培养计算机语言与大型应用程序的开发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2)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编译程序的一般构造原理,包括语言基础知识、词法分析程序设计原理和构造方法。
各种语法分析技术和中间代码生成符号表的构造、代码优化、并行编译技术常识及运行时存储空间的组织等基本方法和主要实现技术。
2、课程教学内容设计3、能力训练项目设计4、教学进度表设计5、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设计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很快掌握课程的主要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辅导和答疑:以习题课对课程中的重要概念和典型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总结和深入讨论,巩固和加深课堂内学到的知识。
采用电子邮件方式直接与教师联系进行答疑。
自学与练习:除读懂教科书中所讲内容外,还需大量做题。
其目的是要通过做题弄懂、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此,安排一定的实验上机学时。
编译原理-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编译原理》课程教学设计方案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技术编制人:系部主任:审核人:编制日期:2014年4院15日目录一、《编译原理》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方案 (1)(一)基本信息 (1)(二)课程设计 (1)(三)考核方案设计 (4)(四)教学组织形式 (5)(五)教学材料 (5)二、课程单元教学方案设计 (6)(一)教学内容1 (6)1、教案头 (6)2、教学过程设计 (6)(二)教学内容2 (7)1、教案头 (7)2、教学过程设计 (8)(三)教学内容3 (10)1、教案头 (10)2、教学过程设计 (10)《编译原理》课程教学设计方案一、《编译原理》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方案(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编译原理学时:72学时课程类型:专业技能课学分:3学分所属系部:计算机科学系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先修课程:《数据结构》、《离散数学》后续课程:《JAVA程序设计》课程团队负责人及成员:孔玉静(二)课程设计1、课程目标设计(1)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掌握构造编译程序的基本原理与设计方法,为培养计算机语言与大型应用程序的开发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2)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编译程序的一般构造原理,包括语言基础知识、词法分析程序设计原理和构造方法。
各种语法分析技术和中间代码生成符号表的构造、代码优化、并行编译技术常识及运行时存储空间的组织等基本方法和主要实现技术。
2、课程教学内容设计3、能力训练项目设计4、教学进度表设计5、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设计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很快掌握课程的主要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辅导和答疑:以习题课对课程中的重要概念和典型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总结和深入讨论,巩固和加深课堂内学到的知识。
采用电子邮件方式直接与教师联系进行答疑。
自学与练习:除读懂教科书中所讲内容外,还需大量做题。
其目的是要通过做题弄懂、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此,安排一定的实验上机学时。
《编译原理》设计方案报告
《编译原理》设计方案报告一、项目概述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掌握编译器的设计与实现原理,理解编译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及掌握常见的编译器构建工具和技术。
具体目标如下:1.理解编译器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流程;2.掌握常见的编译器构建工具和技术;3.能够独立设计和实现简单的编译器;4.培养学生的系统设计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课程内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1.编译器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词法分析器和语法分析器的设计与实现;3.语义分析和中间代码生成;4.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5.编译器构建工具和技术。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教学手段:1.模块化教学:将课程内容分为多个模块,每个模块进行独立的教学和实践;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课、实验课等形式,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3.项目驱动教学:引入编译器设计与实现的实际项目,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的知识;4.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协作学习,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评价方式为了评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本课程采用以下评价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和实验成绩等;2.项目成果:针对编译器设计与实现的项目,评价学生的项目成果和实现质量;3.期末考试:以闭卷考试形式对学生的总体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六、项目进度安排本课程的项目进度安排如下:1.第1-2周:介绍编译器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第3-6周:词法分析器和语法分析器的设计与实现;3.第7-9周:语义分析和中间代码生成;4.第10-12周: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5.第13-14周:编译器构建工具和技术;6.第15-16周:项目演示和总结。
七、教学资源支持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提供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经典的编译原理教材,如《编译原理》(龙书)等;2.课件:编写详细的课件,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案例;3.实验指导:编写实验指导书,引导学生进行编译器设计与实现的实践;4. 实验环境:提供编译器构建工具和开发环境,如Lex/Flex、Yacc/Bison等。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教案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教案一、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编译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编译器设计和实现的理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编译器的基本原理、构造方法和实现技巧。
1.2 课程目标(1)理解编译器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分类;(2)熟悉源程序的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目标代码和优化等基本过程;(3)掌握常用的编译器构造方法和技术;(4)能够设计和实现简单的编译器。
二、教学内容2.1 词法分析(1)词法规则的定义和描述;(2)词法分析器的实现方法;(3)词法分析在编译器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2.2 语法分析(1)语法规则的定义和描述;(2)语法分析树的构建方法;(3)常用的语法分析算法及其特点。
2.3 语义分析(1)语义规则的定义和描述;(2)语义分析的方法和技巧;(3)语义分析在编译器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2.4 中间代码(1)中间代码的定义和表示;(2)中间代码的方法和策略;(3)中间代码在编译器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2.5 目标代码和优化(1)目标代码的方法和技巧;(2)代码优化的方法和策略;(3)目标代码和优化在编译器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讲解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使学生掌握编译器的设计和实现技巧。
3.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编译器的设计和实现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编译原理的应用。
3.3 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动手设计和实现简单的编译器组件,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4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评价4.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测验成绩,占总评的30%。
4.2 实验成绩包括实验报告和实验演示,占总评的30%。
4.3 期末考试包括理论知识考核和实际操作考核,占总评的40%。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推荐使用《编译原理》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学习资料。
5.2 课件制作精美、清晰的课件,辅助课堂教学。
编译原理教案
编译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学习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和代码生成等基本理论和方法;3. 掌握编译器的构建过程和相关工具的使用;4.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编译原理概述a. 编译器的作用和基本原理b. 编译器的组成和流程2. 词法分析a. 词法分析的任务和基本原理b. 正则表达式和有限状态自动机的应用3. 语法分析a. 语法分析的任务和基本原理b. 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的语法分析方法4. 语义分析a. 语义分析的任务和基本原理b. 符号表管理和类型检查的实现5. 代码生成a. 代码生成的任务和基本原理b. 目标代码生成和优化技术三、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通过课堂教学和讲解,介绍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实验操作:以案例为基础,进行实际代码开发和调试,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 讨论交流:利用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四、教学过程1. 第一节课:编译原理概述a. 教师介绍编译原理的定义和作用以及编译器的基本原理;b. 学生听讲和记录笔记,对概念和原理进行理解和总结。
2. 第二节课:词法分析a. 教师详细讲解词法分析的任务和基本原理;b. 学生完成一道词法分析的编程实践,将正则表达式转化成有限状态自动机。
3. 第三节课:语法分析a. 教师介绍语法分析的任务和基本原理,包括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的方法;b. 学生进行一道语法分析的实践,构建一个简单的LL(1)文法并完成分析表的生成与使用。
4. 第四节课:语义分析a. 教师讲解语义分析的任务和基本原理,重点介绍符号表管理和类型检查;b. 学生进行一道语义分析的实践,实现一个简单的符号表管理和类型检查功能。
5. 第五节课:代码生成a. 教师讲解代码生成的任务和基本原理,包括目标代码生成和优化技术;b. 学生进行一道代码生成的实践,将中间代码转化为目标机器代码。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一、 课程设计教学的目的与要求课程设计是对学生的一种全面综合训练,是与课堂听讲、自学和练习相辅相成的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
通常,设计题中的问题比平时的练习题要复杂,也更接近实际。
编译原理这门课程安排的课程设计的目的是旨在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深化理解和灵活掌握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数据逻辑结构表示问题,然后编制算法和程序完成设计要求,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
要求学生在上机前应认真做好各种准备工作,熟悉机器的操作系统和语言的集成环境,独立完成文法及属性文法的设计、算法的制和程序代码的编写。
课程设计完成后由教师上机检查,通过上机检查后再撰写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报告书正文的内容应包括:1系统描述(问题域描述);2文法及属性文法的描述;3语法分析方法及分析表设计;4给出中间代码形式的描述及中间代码序列的结构设计;5简要的分析与概要设计;6详细的算法描述(流程图或伪代码);7给出软件的测试方法和测试结果;8研制报告(研制过程,本设计的评价、特点、不足、收获与体会等);9参考文献(按公开发表的规范书写)。
开发工具:(1) DOS环境下使用Turbo C;(2) Windows环境下使用Visual C++ 。
(3) 其它熟悉的语言。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设计题一:算术表达式的翻译程序设计。
1.目的通过设计、编制、调试一个算术表达式的语法及语义分析程序,加深对语法及语义分析原理的理解,并实现词法分析程序对单词序列的词法检查和分析(如标识符、常数)。
2.设计内容及步骤对算术表达式:(1) 按给定的题目写出符合自身分析方法要求的文法和属性文法描述。
如文法:〈表达式〉∷= 单目算符〈表达式〉|〈项〉|〈表达式〉〈加法运算符〉〈项〉 〈项〉∷= 〈因子〉|〈项〉〈乘法运算符〉〈因子〉〈因子〉∷= 〈标志符〉|〈无符号整数〉|(〈表达式〉)〈无符号整数〉∷= 〈数字〉|〈无符号整数〉〈数字〉〈标志符〉∷= 〈字母〉|〈标志符〉〈字母〉|〈标志符〉〈数字〉〈加法运算符〉∷= +|-〈乘法运算符〉∷= *|/(2) 按给定的题目给出分析方法的思想及分析表设计。
编译原理的课课程设计
编译原理的课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编译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知识目标:学生需要掌握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包括编译器的基本结构、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生成、目标代码生成和优化等。
2.技能目标:学生需要具备使用编译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能够使用编译器开发工具,进行词法分析、语法分析和语义分析等操作。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编译原理在软件工程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热爱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编译器的基本结构:包括前端和后端的基本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关系。
2.词法分析:包括词法规则的定义、词法分析器的实现和词法分析的过程。
3.语法分析:包括语法规则的定义、语法分析树的构建和语法分析的方法。
4.语义分析:包括语义规则的定义、语义分析的方法和语义分析的实现。
5.中间代码生成:包括中间代码的定义、中间代码生成的方法和中间代码优化的方法。
6.目标代码生成:包括目标代码的定义、目标代码生成的方法和目标代码优化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实际的编译器案例,使学生了解编译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
3.实验法:学生通过动手实现编译器的基本功能,加深对编译原理的理解。
4.讨论法: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教材:选用《编译原理》作为主要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理论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丰富课堂教学。
4.实验设备:提供计算机实验室,让学生能够实际操作编译器。
大学四年级编译原理教案
大学四年级编译原理教案第一节:引言编译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属于计算机基础理论的范畴。
它主要研究的是如何将高级语言程序转化为可执行的机器语言程序的过程。
编译原理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的一门核心课程,对于学生深入理解计算机底层原理、掌握高级语言编程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教案拟以大学九年级编译原理课程为基础,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进行详细规划,以期达到教学效果最大化。
第二节: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介绍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和主要任务,包括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生成、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等内容。
2. 词法分析:详细讲解词法分析的概念和相关算法,包括正则表达式、有限自动机和词法分析器的设计与实现等。
3. 语法分析:介绍语法分析的概念和相关算法,如LL(1)文法、LR(1)文法和语法分析器的设计与实现等。
4. 语义分析:阐述语义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语义规则的定义、语义动作的执行和语义分析器的设计等。
5. 中间代码生成:探讨中间代码生成的概念和常用的中间表示形式,如四元式和三地址码等。
6. 代码优化:介绍代码优化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的优化技术,如常量传播、公共子表达式提取和循环优化等。
7. 目标代码生成:详细阐述目标代码生成的原理和方法,包括寄存器分配、指令选择和代码生成器的设计等。
第三节: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 掌握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和任务,能够清晰地描述编译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工作内容和关键技术。
2. 熟悉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生成、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等环节的算法和实现方法,能够使用相应的工具和技术进行编译器的开发。
3. 理解编译器设计的原则和方法,能够根据给定的语言文法和需求设计和实现简单的编译器。
4. 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具体的语言特点和需求进行编译器的优化和扩展。
编译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
编译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掌握编译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及其作用;2. 学会使用一种编程语言(如C、Java等)进行简单的程序设计,并能将其编译成可执行文件;3. 了解编译器构造的一般方法和工具,掌握使用编译器生成器(如Flex、Bison等)进行词法分析、语法分析的实践操作。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编译原理知识,分析并解决程序中的编译错误;2. 培养独立设计、编写、调试简单编译程序的能力;3. 学会运用编译技术提高程序性能,优化代码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编译原理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形成积极探究的精神;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会在团队中分享、交流、协作;3. 增强学生的编程自信心,使其认识到编译原理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重要性,为未来深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编程基础,对编译原理有一定的了解,但尚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编译原理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编译原理概述:介绍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编译过程及其各阶段的作用,对应教材第一章内容。
- 词法分析:词汇、词法规则、词法分析器的作用;- 语法分析:语法、语法树、语法分析器的作用;- 语义分析:类型检查、符号表、语义分析的作用;- 中间代码生成:中间代码表示、中间代码生成方法;- 代码优化:优化原则、优化方法;- 目标代码生成:目标代码、汇编代码、机器代码的生成;- 符号表管理:符号表的作用、结构、管理方法。
2. 编译器构造工具:学习使用Flex、Bison等编译器生成器,对应教材第二章内容。
- 词法分析器构造:正则表达式、词法规则、Flex的使用;- 语法分析器构造:上下文无关文法、Bison的使用、语法分析程序设计。
编译原理第三版教学设计 (2)
编译原理第三版教学设计一、概述本文档旨在设计一份适用于编译原理第三版的教学计划,涵盖了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旨在提高学生对编译原理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二、课程目标1.掌握编译原理的基础概念和基本方法;2.熟悉编译器的常见结构,如词法分析器、语法分析器、语义分析器等;3.了解编译器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的基本知识;4.能够设计和实现一个简单的编译器,并能对其进行调试。
三、主要内容1. 编译器概述介绍编译器的定义、基本功能、分类、应用场景和发展历程,引出对编译原理的认知和学习。
2. 语言描述和词法分析介绍编译器设计中的语言描述、编码单元、正则表达式、有限状态自动机等内容;讲解如何设计和实现一个简单的词法分析器,并通过案例演示。
3. 语法分析介绍编译器设计中的上下文无关文法、文法定义和文法分析算法;讲解如何设计和实现一个简单的语法分析器,并通过案例演示。
4. 语义分析和中间代码生成介绍编译器设计中的语义分析和中间代码生成,包括符号表、类型检查、中间代码表示等内容;讲解如何设计和实现一个简单的语义分析器和中间代码生成器,并通过案例演示。
5. 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介绍编译器设计中的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包括指令选择、寄存器分配、代码生成等内容;讲解如何设计和实现一个简单的代码优化器和目标代码生成器,并通过案例演示。
6. 编译器实现和调试介绍编译器实现和调试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包括代码调试、测试用例设计和测试等内容;讲解如何利用工具对编译器进行调试。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课堂讲解、实践训练和个人学习相结合。
具体包括以下方面:1.常规的课堂讲解,通过PPT等方式,让学生掌握课程内容;2.案例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3.编译器实践训练,通过指导实现一个简单的编译器,让学生课堂掌握并应用所学知识;4.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对课后的相关材料进行阅读和学习。
五、考核方式本课程考核主要采用以下方式:1.期末论文,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学术论文,总结本课程所学知识、项目经验和思考;2.课堂演示和报告,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和组织相关实验和项目,并做相关报告;3.作业评分,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编译器的设计和实现,并进行相互评分;4.平时考核,要求学生完成课堂作业、小考试和讨论等。
编译原理实训课程学习总结设计与实现编程语言的实际案例分析
编译原理实训课程学习总结设计与实现编程语言的实际案例分析编译原理实训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它涉及到了计算机语言、编程技术以及程序的设计与实现等方面。
在这门课程中,我通过学习和实践,对编程语言的设计和实现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此将我在实训过程中进行的一项编程语言案例分析进行总结和归纳,以期对日后的学习和实践有所帮助。
一、背景介绍编程语言的设计和实现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的基础课程之一。
通过学习编程语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程序的本质和执行过程,提高编程能力和代码质量。
在编译原理实训课程中,我们通过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实践,从中掌握编程语言的设计和实现技术。
二、案例分析在实训中,我们选择了一款名为“简易计算器”的编程语言进行分析和实践。
该编程语言具有简单的语法和功能,可以进行基本的数学运算和逻辑判断。
1. 语法设计在“简易计算器”的语法设计中,我们采用了类似于C语言的风格,使用关键字、变量和操作符等来表达计算逻辑。
其中,关键字包括"if"、"else"、"while"等,变量名称可以由字母、数字和下划线组成,操作符包括加减乘除等。
2. 语义分析在语义分析阶段,我们需要对代码进行解析,并检查代码的合法性和正确性。
在“简易计算器”中,我们需要检查变量的声明和使用、操作符的配对和正确使用等。
如果发现错误,需要给出相应的提示和错误信息,以帮助程序员调试和改正错误。
3. 中间代码生成在编程语言的设计和实现中,通常会涉及到中间代码的生成。
中间代码是一种与机器无关的代码表示形式,可以作为后续代码生成和优化的基础。
在“简易计算器”中,我们可以将输入的代码转换为类似于抽象语法树(AST)的形式,便于后续的代码生成和执行。
4. 代码生成与执行在最后的阶段,我们需要将中间代码转换为机器代码,并进行执行。
在“简易计算器”中,由于其简单的功能和语法,我们可以采用解释执行的方式进行代码的执行和结果的输出。
编译原理第三版教学设计
编译原理第三版教学设计前言编译原理是计算机科学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是计算机工程师必须掌握的一门课程。
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经验,介绍编译原理第三版的教学设计。
教材本教材选用了《编译原理(第三版)》(龙书)作为教材。
龙书详细地介绍了编译原理的相关知识,且内容涉及面广,是一本非常好的教材。
同时,我们也结合了其他教材和资料,为学生提供更多补充资料。
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掌握编译过程中的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生成、目标代码生成等重要内容;•熟练掌握使用 C/C++ 语言的编译器开发工具链;•能够独立地设计并实现一个简单的编译器。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础知识•概念和原理:编译器的作用及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自动机:DFA、NFA、NFA to DFA 的转换;•正则表达式和有限状态自动机;•上下文无关文法(CFG)和上下文无关语言;•语法分析:自上而下的递归下降语法分析器和自下而上的 LR 分析器;•语义分析和中间代码生成。
2. 工具链•Flex 和 Bison 的使用:生成 C 语言的词法分析器和语法分析器;•LLVM 工具链的使用:生成目标代码和执行程序;•GDB 调试工具的使用:程序调试。
3. 编译器实现•实现一个简单的编译器,包括词法分析器、语法分析器、语义分析器、中间代码生成、目标代码生成等模块。
教学方法我们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 讲解法通过讲解法,向学生介绍编译原理的相关知识。
讲解后,我们会提供一些例子和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
2. 阅读法编译原理是一门深度理论课程,阅读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编译原理的相关知识。
我们会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教材和论文,同时也会向学生推荐一些相关资料。
3. 实践法实践法是本课程的核心方法之一。
我们会为学生提供一些练习、实验和编程作业,以确保学生能够具备实际的编译器开发能力。
“编译原理”综合应用型教学案例的设计-最新资料
“编译原理”综合应用型教学案例的设计Design of an Integrated Application-oriented Teaching Instancein “Compiler Principle”ZHANG Ni,YAN Di-xin,LU Wei-zhong(School of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USTS,Suzhou 215011): Facing to the practice problems of the lack of the "compiler principle" teaching,the paper designed an integrated application-oriented teaching instance . The instance make compiler principle course as center, and integrate using of the relations knowledge of other professional courses,and has a similar detection function which can detect similarity of the students’ project, and verify the originality of students’project.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stance are completed by different combinations and expansion of knowledge. The instance make up for the deficiencies in teaching process,and also has a certain practicality.“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于2010年6月启动的为期10年(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
“编译原理”综合应用型教学案例的设计
“编译原理”综合应用型教学案例的设计
张妮;严迪新;陆卫忠
【期刊名称】《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年(卷),期】2014(000)010
【摘要】针对“编译原理”课程教学中缺乏实践的问题,设计了一个实践强化的综合应用型教学案例.该案例以编译原理课程为中心,综合运用了多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相关知识,并具有相似性检测的功能,能对学生提交的程序设计类作业进行相似性检测,以发现学生作业的原创性.学生通过对给出知识点的组合和扩展,完成案例的设计和程序实现.弥补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总页数】4页(P71-74)
【作者】张妮;严迪新;陆卫忠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江苏苏州 215011;苏州科技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江苏苏州 215011;苏州科技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江苏苏州 215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实验案例驱动的编译原理教学改革探讨 [J], 祖弦;朱强;谢飞
2.案例驱动法在编译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J], 张亚娟;冯灵霞
3.编译原理课程案例教学研究 [J], 袁彩虹;周星
4.新工科背景下编译原理课程工程案例设计 [J], 谌志群;王荣波;黄孝喜
5.互动式案例教学法在"编译原理"中的应用 [J], 张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编译原理”综合应用型教学案例的设计-最新资料
“编译原理”综合应用型教学案例的设计Design of an Integrated Application-oriented Teaching Instancein “Compiler Principle”ZHANG Ni,YAN Di-xin,LU Wei-zhong(School of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USTS,Suzhou 215011): Facing to the practice problems of the lack of the "compiler principle" teaching,the paper designed an integrated application-oriented teaching instance . The instance make compiler principle course as center, and integrate using of the relations knowledge of other professional courses,and has a similar detection function which can detect similarity of the students’ project, and verify the originality of students’project.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stance are completed by different combinations and expansion of knowledge. The instance make up for the deficiencies in teaching process,and also has a certain practicality.“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于2010年6月启动的为期10年(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针对“编译原理”课程教学中缺乏实践的问题,设计了一个实践强化的综合应用型教学案例。
该案例以编译原理课程为中心,综合运用了多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相关知识,并具有相似性检测的功能,能对学生提交的程序设计类作业进行相似性检测,以发现学生作业的原创性。
学生通过对给出知识点的组合和扩展,完成案例的设计和程序实现。
弥补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关键词:编译原理;教学案例;相似性检测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000-00design of an integrated application-oriented teaching instance(school of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usts, suzhou 215011)“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于2010年6月启动的为期10年(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
该计划旨在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1-3]。
编译原理课程作为计算机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在新形势下要求其教学过程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巩固理论知识,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然而,由于编译原理课程教学内容不仅包含形式语言、有限自动机、正规文法、正规表达式和ll(1)分析法等理论知识,而且编译的每个阶段都包含大量的复杂算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抽象和难以理解[4]。
通过对国内各高等院校教学现状的调查,目前编译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编译教学难点较多[5],实践环节缺少实际应用背景和以及未与其他课程进行有效的融合[6]等几个方面问题。
为了达到“卓越计划”培养目标,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探讨如何将编译原理课程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或实际项目和如何加强编译原理课程与其他计算机课程之间的联系的问题,更好地将理论知识点贯穿融合到实践教学或实际项目中。
本文在“卓越计划项目”的资助下,将案例教学法[7,12,13]引入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通过选取恰当的理论知识点,结合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计算机专业的相关课程,设计了一个能吸引学生兴趣,实践强化的综合应用型教学案例。
1 案例设计思想及意义在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提交作业的形式是源程序的电子文档,这为有些同学拷贝和抄袭提供了便利,不仅影响学生对课程的掌握度,还影响了老师判分的公正性。
程序相似性检测技术能够对学生提交的程序设计作业进行检测,验证学生作业的原创性,帮助教师在大量的学生作业中找出相似性较高,即存在抄袭嫌疑的作业对象[11],也有利于发现学生的创新性成果。
通常程序相似性检测过程由程序源代码预处理,源代码转化,相似性比较,结果检测四个阶段构成。
在设计案例时,我们用编译原理课程中词法分析和语法分析算法思想来完成代码相似性检测过程中的源代码预处理和源代码转化两个阶段,使用数据结构课程中学过的字符串比较算法(如最长公共子序列算法等)作为相似性检测算法,可以选择案例开发环境有eclipse,vc6.0和vs2010等。
此案例以编译原理课程为中心,结合了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计算机专业的相关课程,实现了具有程序相似性检测功能的系统。
大多数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案例中给出知识点的基础上,通过对其进行不同组合来完成案例的设计和程序实现,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基础好的学生在掌握已给出案例的基础上选择更难的知识点来设计和实现案例,学到更多知识。
使学生通过一个综合案例的设计和实现,巩固了多门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弥补了课程教学中缺乏实践的问题,加强计算机相关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 案例相关的知识点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案例的设计,案例设计应该与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相适宜,能恰当地融入相关的知识点。
本案例的相关知识点有:与编译原理课程相关的基于程序设计语言的词法分析程序实现方法(手工方式)和基于lex的词法分析程序实现方法(自动方式);与数据结构课程相关的一些字符串比较算法,如最长公共子序列(lcs)算法,halstead算法和rkr-gst算法等;以及有一定的面向对象编程基础,能使用java,c++,c#等其中一种语言编写程序。
学生在熟悉和掌握这些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案例的设计和实现。
2.1 词法分析程序的实现方法词法分析程序的工作原理是,从左至右扫描源程序的字符串,按照词法规则(正则文法规则)识别出一个个正确的单词,并转换成该单词相应的二元式(种别码、属性值),以数组、链表或文本文件等形式保存,交给后续模块使用。
通常构造词法分析程序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手工方式,即根据识别语言单词的状态转换图,使用某种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如c、c++、java等,直接编写词法分析程序。
第二种是自动方式,即利用lex工具自动生成词法分析程序。
2.1.1 基于程序设计语言的词法分析程序设计的主要思想就是构造出目标语言单词符号的有穷自动机(dfa)。
手工方式实现词法分析的程序的步骤分为四个阶段,第一,定义目标语言的可用符号表和构词规则,即目标语言单词的状态转换图;第二,依次读入源程序符号,对源程序进行单词切分和识别,直到源程序结束;第三,对正确的单词,按照它的种别以〈记号类别,属性值〉的形式保存在符号表(数组或链表)中;最后对不正确的单词,做出错误处理。
2.1.2 基于 lex的词法分析程序lex是一个词法分析器[8]的自动生成系统,它的输入是一个文本文件,文件的扩展名习惯用.l表示,称之为lex源文件,该文件包含了用户定义的正规表达式以及每个正规表达式相对应的处理动作。
lex的工作原理是将源程序中的正规式转换成相应的dfa,而相应的动作则插入到输出的词法分析器中适当的地方,控制流由该dfa的解释器掌握。
对不同的源程序,这个解释器是相同的。
lex最常见的版本是flex,可以免费得到。
基于 lex的词法分析程序设计思路:编写lex源文件,按要求抽象出正规表达式,同时滤掉输入串中所有的空格、tab、回车及注释,最终形成.l文件。
最后使用flex编译器生成词法分析程序。
2.2 字符串匹配算法除了数据结构课程已经介绍的字符串匹配算法(kmp算法),本案例还可以使用其他的字符串匹配算法,如最长公共子序列(lcs)算法,halstead算法和rkr-gst算法等。
依据词法分析程序的输出结果(单词符号串),利用字符串匹配算法来度量两个标记串的相似度。
本案例提供这些算法的实现思想和源代码,供学生参考和进一步改进。
2.2.1 最长公共子序列(lcs)算法2.2.2 halstead算法halstead算法[10]以源代码中出现的操作符和操作数为计数对象,以它们的出现次数作为计数目标来测算程序容量和工作量。
其基本原理是:统计每个程序段中用到的操作符和操作数,最终生成一个特征向量。
操作符包括所使用编程语言的关键字、运算符和标准库名称。
操作数是指程序段中所有由用户自己定义的符号串。
系统为每个待检测相似性的源代码生成一个特征向量之后,再计算每两个向量之间的欧几里德距离,若两个程序段的特征向量之间的距离很小,就可以认为这两段程序很相似。
2.2.3 rkr-gst算法rkr-gst (running karp rabin greedy string tiling)是一种贪婪式字符串匹配算法[14],循环求取两个标记串中未被匹配部分的最大公共子串,并根据相应公式求出两个字符串的相似度。
对源程序代码进行相似性检测的过程通常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对源程序进行词法分析或语法分析,剔除与程序结构无关的表面元素,产生标准化输出。
第二阶段,采用字符串匹配技术两两比较各程序的标准化输出,进行相似度度量,求出其相似度。
3 案例设计与实现本案例要求学生选择一种熟悉的开发平台(vc 6.0,eclipse,vs 2010等),依照第二节中给出的基本知识点(学生需提前查阅相关资料,做好预习),通过对知识点的不同组合和扩展,如基于程序设计语言的词法分析程序+ lcs算法,基于 lex的词法分析程序+rkr-gst 算法和基于程序设计语言的词法分析程序+rkr-gst算法等,设计具有程序相似性检测功能的系统,然后编程实现综合教学案例系统。
在此,将以采用基于 lex的词法分析程序(自动方式)来完成代码预处理及转换,使用rkr-gst算法进行代码相似性检测为例,给出设计和实现程序相似性检测系统的过程。
在学生设计和实现本案例前,教师先演示这个已事先设计好的案例供学生参考,让学生对案例实现过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本次设计具体分为代码预处理及转换、将源代码转化为标记串、rkr-gst算法实现及结果分析四个阶段。
3.1代码预处理及转换阶段在理解有穷自动机知识点的基础上,结合第二节中给出的设计思想,设计了lex源文件――lexscanning.l,其中自定义了一些词法规则、gettoken()以及printtoken()等函数,实现了词法分析功能,同时滤掉了用户源程序中所有的空格、tab、回车及注释。
如图1所示。
之后使用flex编译器将lexscanning.l文件编译生成名为cifa.exe词法分析程序。
图1 lexscanning.l文件3.2将源代码转化为标记串在主程序中运行时,通过创建一个线程来调用cifa.exe文件,进行词法分析,将用户源代码转化为标记串。
3.2.1参数设置startupinfo si;memset(&si,0,sizeof(startupinfo));si.cb=sizeof(startupinfo);process_information pi;3.2.2 创建线程cstring cmd = _t("cifa.exe ")+m_file_path_1;if(createprocess(_t("cifa.exe"),(lptstr)(lpctstr)cmd,null,null,false,0,null,null,&si,&pi))cfile file(_t("c:\\temp.txt"),cfile::moderead);………… }3.3 rkr-gst算法两个程序段之间的相似性即为它们对应的标记串之间的相似性。
可将每个标记串看成由若干个子串组成,那么两个标记串中相同的子串就是它们的公共子串,其相似性可用所有公共子串在整个串中所占的百分比表示。
公式如下[14]:其中: | a |、|b |为token串a、b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