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课程性质:社会学实包括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内的普通高等学校管理类、文秘类专业的必修课,是研究社会问题的主干专业基础课。
主要任务:使学生掌握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并初步具有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社会调查、分析现实社会问题进而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本课程在培养高级管理人才、文秘人才的整体过程中,具有增强学生的社会认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的作用。
二、课时分配本课程教学总时数为45学时,具体课时分配可参照下表。
序号课题讲授社会实践绪论33社会44社区44四人的社会化44五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44六社会制度4七社会结构33八社会行动44九社会变迁和社会现代化33十社会问题325社会控制33十二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44总计45三、课程教学内容第_章绪论了解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学科特点及学科知识结构;了解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了解社会调查的一般方法。
重点:社会学的概念、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社会调查方法。
难点:社会学的知识结构和社会学方法论。
第二章社会了解社会的内涵、社会的本质特征及社会的类型划分;了解与认识自然环境与社会、人口与社会、义化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重点:社会的概念及本质、自然环境与社会、人口与社会及文化与社会。
难点:文化的概念、文化的类型及变迁。
第三章社区了解社区的概念、社区的构成要素以及社区的类型划分;了解与认识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等社区的基本特征。
重点:社区的概念、社区的构成要素、社区的基本特征。
难点:社区的分类。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了解社会化的概念,社会化的内容、条件和方法;了解与认识社会化的过程和社会化的整合。
重点: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的内容及条件和方法;社会化的过程及知识化、现代化与社会化的关系。
难点:社会化整合第五章社会群体社会组织了解社会群体的概念及社会群体的分类;了解认识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一家庭、次级社会群体一社会组织的起源、涵义、特征及其构成、分类、功能和管理。
第十二章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请同学来回答以下问题: 你相信有上帝吗? “太阳是世界的中心吗”? 你相信地球是上帝在六千年前创造的吗? 人是从哪里来的? 人为什么活着?
三、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四、经济持续而迅速发展 五、城市化
六、人的现代化 一个社会的现代化,不仅是结构、文化、经济、科学 技术即城市化的发展。在任何社会变迁中,人都是一个基 本的因素,如果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人的现代化,现代制度是不可能很好 运行的。 美国社会学家A.英克尔斯曾经最早系统研究了人的现 代化。20世纪60年代初,他在世界上不同地区的六个国家 进行了一次有关的人的现代化的大规模调查,对人的现代 化做了系统的阐述。在他看来,人的现代化表现在两个方 面,即人的主观态度和客观行为。
思考:理性化为什么对于现代社会来说 十分重要?
理性化对社会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说现代科学技 术产生的基础就是理性的精神。所谓科学的精神就是理性 的精神,是指现代科学和现代工业的发展,是一个特定形 式的合理性——形式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发展,这种合理性 反映在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反映在社会组织形式中,反映 在社会的文化中。
但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化理论受到了来自各个方 面的批判。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西方中心论和本位论,认为只有西方的社会制度和文 化模式才能产生现代化;非西方社会要实现现代化必须输入 西方社会的现代文明因素。 (2)以社会进化论为基础的单项线性发展的社会历史观, 认为无论哪个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路线都是相同的,差别只在 于快慢,最终方向都是向西方社会靠拢。
(二)变迁的方向 (1)进步的变迁。进步的变迁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 规律,带来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包括社 会精神生活的提高,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逐步得到全面发展和 逐步能够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才能。进步的变迁使一种促进社 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变迁。“社会进步”、“社会 发展” (2)倒退的变迁。与进步的变迁相反就是倒退的变迁,例 如“文化大革命”就是一种倒退的变迁。 (三)社会变迁的方式 (1)渐进的变迁(改革)。指社会结构的内部关系以及外 界环境的关系相对平衡。在这种状况下,社会发生有秩序的、 缓慢而持续的变化和发展,或者有一种模式过渡到另一种模 式。 (2)激进的变迁(革命)。指迅速飞跃式的社会变迁,通 常表现为社会革命,它式社会结构的相对均衡遭到彻底破坏、 社会系统和社会结构需要重组时,所发生的改造社会的重大 社会变迁。
社会学概论教学重点及难点
《社会学概论》教学重点及难点
第一章绪论
着重掌握社会学这门学科的意义、特点、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科学条件。
第二章人的社会需要
重点掌握社会需要的概念,社会需要在人的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马克思的社会需要理论和马斯洛的学要层次论。
第三章社会交往
重点掌握社会交往的概念及社会交往理论。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
重点掌握社会化的涵义,社会化的必要性及其基本内容。
第五章初级社会群体与家庭
重点掌握初级社会群体的涵义,家庭的涵义及功能。
第六章社会组织与科层制
通过教学重点掌握社会组织的结构与管理及科层制的利弊。
第七章社区
重点掌握社区的概念,农村和城市社区的的基本特征与结构。
第八章阶级与阶层
通过学习重点掌握什么是阶级,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的理论。
第九章社会制度
通过学习重点掌握社会制度的涵义,社会制度的功能及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第十章社会控制
通过学习重点掌握社会控制的涵义、法律和道德在社会控制中的地位
第^一章社会问题
重点掌握社会问题的涵义极其成因,我国人口问题与劳动就业问题及解决途径
第十二章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
重点掌握社会保障和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和社会意义。
第十三章社会变迁
通过学习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变迁理论和社会流动。
第十四章社会现代化
必须掌握社会现代化的涵义内容及特点,我国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和途径
第十五章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学习本章要求重点掌握社会调查研究的一般程序,及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等方式的基本内容第十六章社会学发展综述
本章作为一般了解。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课程编号:12600023Z适用专业:社会工作专业总学时数:64总学分:4大纲主撰人:马永方内容简介《社会学概论》是一门应用性十分广泛的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中的各种社会生活、社会交往、社会工作、社会结构、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使人们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中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形成对社会整体的认知的一门学科。
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范畴都离不开社会的范畴,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有着密切的关联性(例如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政治学、法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社会调查方法等多学科),因此,社会学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较广阔的视野,较深刻的洞察能力与分析能力,给同学们一种解释各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方法。
本课程介绍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内容主要有:社会学的历史与发展、社会、人的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区、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社会现代化、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社会学研究方法等。
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和要求是:掌握社会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以及考察社会的基本角度,运用所学知识认识社会并认识自我,进而改造社会并完善自我。
教学大纲一、课堂讲授部分(一)各章节要点及授课时数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4学时)一、什么是社会学二、社会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三、社会学与社会第二章社会学的物质基础(4学时)一、人口二、环境三、物质资料的生产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6学时)一、什么是社会和社会系统二、社会运行三、对社会研究的几个社会学基本视角第四章社会文化(6学时)一、文化的含义与特性二、文化的类型三、文化的构成和功能第五章社会学研究方法(6学时)一、方法论二、研究过程三、主要方法四、社会指标第六章社会化与个体化(6学时)一、社会化与个体化概要二、人的社会化三、人的个体化第七章社会互动(4学时)一、含义二、互动过程三、主要理论视角四、社会角色第八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6学时)一、社会网络二、社会群体三、初级社会群体第九章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4学时)一、研究概述二、婚姻家庭社会学三、性社会学四、性别角色与社会控制第十章社会组织(2学时)一、概述二、目标三、结构四、社会组织理论与管理第十一章社区(4学时)一、社区概述二、农村社区"三、城市社区四、虚拟社区第十二章社会制度(4学时)一、概念二、社会制度的类型和功能三、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第十三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2学时)一、社会分层概述二、理论传统三、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第十四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4学时)一、社会变迁二、社会现代化三、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四、我国的现代化进程第十五章城市化(2学时)一、城市的起源二、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变动三、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四、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第十六章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一、集体行为二、集体行为理论三、社会运动的兴起与发展第十七章社会问题一、什么是社会问题二、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三、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四、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第十八章社会控制一、社会控制概述二、社会控制体系三、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第十九章社会政策一、社会政策的含义和类型二、社会政策理论的发展三、社会政策的一般过程四、中国社会政策的演变与现状第二十章社会建设一、社会建设的概念二、社会建设的相关理论(二)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教材:《社会学概论》,郑杭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打印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目录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第一节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第二节社会学研究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第三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第四节社会学与社会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第一节人口与社会运行第二节环境与社会运行第三节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与社会运行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第一节什么是社会与社会系统第二节社会运行第三节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第一节文化的含义及特性第二节文化的类型第三节文化构成与文化分析第四节文化的功能第五章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社会学方法论第二节社会学研究的过程第三节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第四节社会指标第五节抽样技术与数据分析基础第二编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第六章社会化与个体化第一节社会化与个体化概要第二节人的社会化第三节人的个体化第七章社会互动第一节社会互动的含义第二节社会互动的过程第三节社会互动研究的主要理论视角第四节社会角色第八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第一节社会网络第二节社会群体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第九章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第一节研究概述第二节婚姻家庭社会学第三节性社会学第四节性别角色与社会性别第三编社会运行的宏观分析第十章社会组织第一节社会组织概述第二节社会组织目标第三节社会组织结构第四节社会组织理论与管理第十一章社区第一节社区概述第二节农村社区第三节城市社区第四节虚拟社区第十二章社会制度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制度第二节社会制度的类型及功能第三节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第十三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第二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第三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第四节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第五节社会流动第十四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第一节社会变迁第二节社会现代化第三节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第四节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第五节我国的现代化进程第十五章城市化第一节城市的起源、演变与城市化第二节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变动第三节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第四节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第十六章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第一节集体行为和社会运动的概念及分类第二节集体行为理论第三节社会运动的兴起与发展第四编社会运行与社会建设第十七章社会问题第一节什么是社会问题第二节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第三节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第四节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第十八章社会控制第一节社会控制概述第二节社会控制体系第三节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第十九章社会政策第一节社会政策的含义与类型第二节社会政策理论的发展第三节社会政策的一般过程第四节中国社会政策的演变与现状第二十章社会建设第一节社会建设的概念第二节社会建设的相关理论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1.社会学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航生版考研笔记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航生版考研笔记-------------------------------------------------------------------- 4教学目的与要求--------------------------------------------------------------------------------------------- 4第一章绪论------------------------------------------------------------------------------------------------ 4第一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4第二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4一、国外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其分类---------------------------------------------------------- 4二、国内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5第三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5第四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5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 5二、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5第五节社会学与现实社会----------------------------------------------------------------------- 5一、社会学是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有效工具---------------------------------------------------------- 5二、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成长中的中国社会学---------------------------------------------------------- 5第二章社会------------------------------------------------------------------------------------------------ 5第一节社会的概念-------------------------------------------------------------------------------- 5第二节社会的构成要素-------------------------------------------------------------------------- 6第三节社会的类型-------------------------------------------------------------------------------- 6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类型的观点----------------------------------------------------------------------- 6二、社会学家对社会类型的区分----------------------------------------------------------------------------- 6第四节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6第五节社会学关于社会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 6第三章文化------------------------------------------------------------------------------------------------ 6第一节文化的定义-------------------------------------------------------------------------------- 6第二节文化的特征-------------------------------------------------------------------------------- 7第三节文化的区分-------------------------------------------------------------------------------- 7第四节文化的结构-------------------------------------------------------------------------------- 7第五节文化的功能-------------------------------------------------------------------------------- 7第六节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7第四章人的社会化-------------------------------------------------------------------------------------- 8第一节社会化概述-------------------------------------------------------------------------------- 8第二节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8第三节社会化的社会机构----------------------------------------------------------------------- 8第四节社会化的过程和内容-------------------------------------------------------------------- 8第五节当前我国转型社会中的社会化问题------------------------------------------------- 8第五章社会角色----------------------------------------------------------------------------------------- 9第一节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 9第二节社会角色的类型-------------------------------------------------------------------------- 9第三节社会角色的扮演-------------------------------------------------------------------------- 9第四节社会角色的失调-------------------------------------------------------------------------- 9第六章社会互动----------------------------------------------------------------------------------------10第一节社会互动的涵义及其理论------------------------------------------------------------10第二节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10第三节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10第四节集合行为----------------------------------------------------------------------------------10第七章社会群体----------------------------------------------------------------------------------------11第一节社会群体概述----------------------------------------------------------------------------11第二节社会群体结构及其作用过程---------------------------------------------------------11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11第八章家庭-----------------------------------------------------------------------------------------------12第一节家庭概述----------------------------------------------------------------------------------12第二节家庭关系与家庭结构-------------------------------------------------------------------12第三节家庭的功能-------------------------------------------------------------------------------12第四节转型社会中的家庭----------------------------------------------------------------------12第五节家庭的未来-------------------------------------------------------------------------------13第九章社会组织----------------------------------------------------------------------------------------13第一节社会组织概述----------------------------------------------------------------------------13第二节社会组织的目标-------------------------------------------------------------------------13第三节社会组织的结构-------------------------------------------------------------------------13第四节社会组织的管理-------------------------------------------------------------------------14第十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14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14第二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 15第三节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阶级、阶层状态--------------------------------------------- 15第四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15第五节社会流动----------------------------------------------------------------------------------15第十一章社会设置(Social Institution)----------------------------------------------------------16第一节什么是社会设置-------------------------------------------------------------------------16第二节社会设置的功能分析-------------------------------------------------------------------16第三节社会设置与社会转型-------------------------------------------------------------------16第十二章社区--------------------------------------------------------------------------------------------16第一节社区概述----------------------------------------------------------------------------------16第二节社区自身的协调发展-------------------------------------------------------------------17第三节社区互动与协调发展-------------------------------------------------------------------17第十三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17第一节社会变迁----------------------------------------------------------------------------------17第二节社会现代化-------------------------------------------------------------------------------18第三节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18第四节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18第十四章社会问题-------------------------------------------------------------------------------------18第一节社会问题概述----------------------------------------------------------------------------18第二节社会问题的基本类型-------------------------------------------------------------------19第三节社会问题的理论解释-------------------------------------------------------------------19第四节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问题---------------------------------------------------------19第十五章社会控制-------------------------------------------------------------------------------------19第一节社会控制概述----------------------------------------------------------------------------19第二节社会控制体系----------------------------------------------------------------------------19第三节越轨行为与社会控制-------------------------------------------------------------------20第十六章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20第一节社会工作概述----------------------------------------------------------------------------20第二节社会工作的对象、内容和方法------------------------------------------------------ 20第三节社会保障概述----------------------------------------------------------------------------20第四节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21第十七章社会发展的评估与预测-------------------------------------------------------------------21第一节社会指标概述----------------------------------------------------------------------------21第二节社会指标的类型与功能---------------------------------------------------------------21第三节社会指标体系与社会发展评估------------------------------------------------------ 21第四节社会预测----------------------------------------------------------------------------------22第十八章社会调查-------------------------------------------------------------------------------------22第一节社会现象的测量-------------------------------------------------------------------------22第二节社会调查概述----------------------------------------------------------------------------22第三节社会调查的基本程序-------------------------------------------------------------------22第四节调查资料收集的主要方法------------------------------------------------------------23第五节社会调查问卷的设计-------------------------------------------------------------------23第六节调查资料的整理与分析---------------------------------------------------------------23第七节社会调查报告的撰写-------------------------------------------------------------------23《社会学概论新修》郑航生版考研笔记目的与要求“社会学概论”作为一门系统讲授社会学知识的课程,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绪论,主要讲解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地位及其应用;( 2)社会学的微观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人的社会化、社会角色、社会互动、社会群体、家庭等;(3)社会学的宏观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组织、社会分层与流动、社会制度、社区、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等;( 4)社会运行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主要包括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等;( 5)社会运行研究的手段,主要包括社会指标、社会调查等。
社会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第一章社会学的历史与理论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二、西方社会学的历史及其发展1、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2、西方社会学的历史及其发展三、文化与社会运行1、文化的构成2 、文化问题的探索3、文化的功能第二章人的社会化一、社会化的含义二、社会化的过程三、社会化的影响因素第三章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一社会角色二社会角色的类型三社会角色的扮演四社会角色的失调第四章日常生活与社会互动一社会互动的涵义二、西方关于社会互动的理论1、符号互动论2、戏剧理论3、本土方法论4、社会交换论三社会互动的情境四社会互动的方式五、集合行为第五章社会群体一、社会群体概述(二)群体的主要类型二、群体结构模式第六章婚姻、家庭一、历史上的婚姻形式二、家庭的结构和功能三、现实中的婚姻家庭1、婚姻家庭的变化状况2、婚姻家庭问题第七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一、社会地位及社会不平等的理论解释二、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流派三、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四、社会流动第八章社会设置一、家庭设置二、政治设置三、经济设置四、教育设置五、宗教设置第九章社区和城市化一、社区概述二、城市化和逆城市化三、中国城市化进程第十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一、人类社会的主要社会形态二、社会变迁的类型三、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四、西方社会变迁理论五、社会现代化第十一章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一、社会问题解决二、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三、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1、社会整合理论2、文化失调理论3、社会解体理论4、价值冲突理论四、我国当代社会问题1、人口问题2 、环境问题3、两极分化问题4、信任问题五、社会控制及特征、类型1、社会控制的特征2、社会控制的类型六、社会越轨与中国当前犯罪第十二章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一、社会保障及其构成二、世界主要社会保障模式三、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第十三章社会学研究方法一、社会学研究程序二、社会学研究主要范式。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之各章思维导图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之各章思维导图第一章:乡土社会的社会结构1.1 地理环境与乡土社会的关系1.2 乡土社会的特点:熟人社会、礼俗社会1.3 乡土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家族、村落1.4 社会结构的稳定性与变动性第二章:乡土社会中的权力与秩序2.1 长老统治与教化权力2.2 社会规范与礼治秩序2.3 乡土社会中的法律与刑罚2.4 权力与秩序的维护机制第三章:乡土社会中的性别与婚姻3.1 性别分工与家庭角色3.2 婚姻制度与乡土社会3.3 婚姻选择与家族利益3.4 婚姻生活中的夫妻关系与家庭和谐第四章:乡土社会中的经济生活4.1 土地制度与农业生产4.2 乡土社会中的经济组织:家庭、家族、村落4.3 市场经济与乡土社会的互动4.4 乡土社会的消费观念与生活方式第五章:乡土社会中的教育与文化5.1 乡土社会的教育观念与教育体系5.2 文化传承与乡土社会5.3 乡土社会的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5.4 乡土社会的艺术与娱乐生活第六章:乡土社会的变迁与现代化6.1 乡土社会的传统与现代性6.2 乡土社会的变迁动力:政治、经济、文化6.3 乡土社会的现代化困境与出路6.4 乡土社会变迁中的个体命运与社会责任第七章: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与交往法则7.1 人情世故与面子观7.2 乡土社会中的互助与合作7.3 社交礼仪与交往规范7.4 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与乡土社会的网络结构第八章:乡土社会的道德观念与行为准则8.1 传统美德与乡土社会的道德体系8.2 道德教化与乡风民俗8.3 乡土社会中的善恶观念与行为评价8.4 道德实践与个体修养在乡土社会中的体现第九章:乡土社会的岁时节庆与民俗活动9.1 传统节日的由来与意义9.2 乡土社会中的节庆习俗与民间信仰9.3 民俗活动与乡土社会的生活情趣9.4 岁时节庆在维系乡土社会凝聚力中的作用第十章:乡土社会的环境保护与生态观念10.1 乡土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10.2 传统农业与生态平衡10.3 乡土社会中的环境保护意识与行为10.4 生态观念在乡土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第十一章:乡土社会的宗教信仰与精神生活11.1 宗教在乡土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11.2 乡土社会中的宗教仪式与信仰实践11.3 精神寄托与乡土社会的心理健康11.4 宗教信仰在乡土社会变迁中的适应与变迁第十二章:乡土社会的未来发展展望12.1 乡土社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12.2 乡村振兴战略与乡土社会的发展12.3 乡土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路径12.4 乡土文化与现代社会融合的前景与可能性第十三章:乡土社会的语言艺术与表达方式13.1 方言土语与乡土文化的传承13.2 乡土社会中的谚语、俗语和成语13.3 语言艺术在乡土社会交往中的应用13.4 乡土语言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保护与变迁第十四章:乡土社会的饮食习惯与食物文化14.1 地方特色饮食与乡土生活的关联14.2 食物在乡土社会中的象征意义14.3 乡土社会中的饮食礼仪与节日食俗14.4 传统饮食习惯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第十五章:乡土社会的民间艺术与手工艺15.1 民间艺术的历史渊源与地域特色15.2 乡土社会中的手工艺传承与发展15.3 民间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15.4 传统手工艺的复兴与市场化的挑战第十六章:乡土社会的乡贤文化与社区治理16.1 乡贤文化的内涵与历史作用16.2 乡贤在乡土社会中的角色与影响力16.3 社区治理中的乡贤参与与民主实践16.4 乡贤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第十七章:乡土社会的教育与人才培养17.1 乡土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17.2 乡土社会中的教育公平与普及17.3 传统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制度的融合17.4 乡土教育在培养乡土情怀与国家认同中的作用第十八章:乡土社会的旅游开发与文化传播18.1 乡村旅游的资源优势与发展潜力18.2 乡土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保护与创新18.3 乡村旅游对乡土社会的影响与挑战18.4 乡土文化传播的途径与方式通过这些章节的思维导图,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乡土中国》这本书所描绘的丰富多彩的乡土社会,以及它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农业知识综合四》考研大纲
《农业知识综合四》考研大纲一、《农村社会学》考研大纲一、总体要求掌握关于农村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能够应用相关理论和方法认识农村社会现象,对现实发展中遇到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
二、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1、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2、农村社会学的产生第二章中国的农村社会学1、中国农村社会学的建立和发展2、乡村建设运动第三章农民1、农民的涵义和特征2、农民的社会化第四章农村的婚姻与家庭1、农村的婚姻观2、农村家庭结构、功能和家庭关系3、农村家庭网络第五章农村社会组织1、我国农村社会组织的演变2、我国农村社会组织的主要类型和功能3、农村社会组织存在的问题与建设第六章农村社会分层与流动1、农村社会分层的标准2、农村社会分层的现状和特征3、农村社会流动第七章农村社区1、农村社会及其特点2、农村社区的类型和结构3、农村社会发展第八章农村社会问题及社会控制1、农村社会问题2、农村社会控制第九章农村社会保障1、农村社会保障的涵义及其主要内容2、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演变3、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和发展第十章农村社会变迁1、农村社会变迁及其特点2、影响农村社会变迁的因素3、中国农村改革与社会转型第十一章农村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观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目标2、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目标3、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第十二章中国农村城市化与现代化1、农村城市化的理论2、中国农村城市化的实践3、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目标和内容4、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的战略及实践三、参考书李守经主编. 《农村社会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二、《发展经济学》考研大纲一、主要参考教材《发展经济学》,中国科技出版社,2004,赵邦宏、宗义湘、张润清主编二、总体要求掌握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要求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在掌握发展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有较系统的了解和把握。
三、章节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发展经济学的产生与演变1、发展经济学的产生2、发展经济学的演变第二节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2、“发展中国家”的由来及称谓3、发展中国家分类4、发展中国家特征第三节发展经济学的性质、研究内容1、发展经济学的性质2、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第四节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意义和方法1、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意义2、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第一节经济发展的结构主义思路1、代表人物及产生背景2、结构主义思路的主要观点3、结构主义思路的政策建议第二节经济发展的新古典主义思路1、代表人物及产生背景2、新古典主义思路的观点3、新古典主义思路的政策建议第三节经济发展的激进主义思路1、代表人物及产生背景2、激进主义思路的主要观点3、激进主义思路的政策建议第四节经济发展的新制度主义思路1、代表人物及产生背景2、新制度主义思路的主要观点第五节简析四种基本思路1、各种思路的特点2、各种思路的优缺点第三章经济增长理论第一节古典经济增长理论1、亚当·斯密(Adam Smith)2、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3、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 Malthus)4、约翰·穆勒(John Atuart · Mill)5、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 · List)6、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第二节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1、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思想2、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假设前提3、哈罗德——多马模型的表达及数学推导4、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应用5、对哈罗德——多马模型的评价第三节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1、索洛模型的基本思想2、索洛模型的前提假设3、索洛模型的数学推导4、对索洛模型的评价第四节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增长模型1、新剑桥学派经济增长模型的前提假设。
社会学考研真题
情景定义:人们在自觉地行动之前总有一个审视和考察阶段,即要 对他所面对的情景做出解释,赋予这一既定情境以意义。
印象管理:社会和人生是一个巨大的舞台,社会成员作为这个舞台 的表演者十分关心自己如何在众多观众面前塑造可接受 的形象,为了赢得一个好的印象,常常需要进行“印象 管理”。
常人方法学、社会交换论
角色混淆:指人们对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和规范认识不清,从而使 扮演该角色的行为与其他角色的要求发生混淆的现象。
21
角色紧张:一些人需要参加大量不同的社会活动,承担着许多社会 角色,以致出现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扮演某种角色而疲于 应付的现象。
角色冲突:一些人同时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而其中的两种或多种 角色对承担者的期望发生矛盾难以协调,从而使角色扮 演者左右为难。
36
简答题、论述题 韦伯的社会分层论:含义、标准、应用 社会分层的功能 简述精英循环理论:精英、精英称号、原因 我国的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37
第八章:社区
①社区概述 概念、类型、研究
②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 含义、特征、比较、城乡关系
③城市化 含义、动力、进程、现状
38
名词解释: 社区 差序格局:基于血缘亲疏、经济和社会生活 社区建设:物质条件、凝聚力 城乡二元格局:国家、地区 ,重大差别、隔绝 城市化:
第一章:社会学对象与学科性质
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产生,国外,国内的发展
②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的概念
③社会学学科特点和功能
1
名词解释(有印象即可,考到可能性很低)
社会学 社会事实 社会行动(指人们有意识的,注入某种社会意义的并与他人发生关
联的行动) 社会关系(从抽象层面说明处于相同或类似的社会位置上的人们之
《社会学》教学大纲
《社会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社会学学分: 3 总学时:48适用专业:社会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社会学”是社会工作专业必修的基础课之一。
它的内容包括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是社会学的入门课程。
本课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结合中国社会实践,系统阐述和介绍了社会学的基本范畴、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从社会整体的角度分析了社会关系的各个层面、各种表现及其变化发展的规律。
同时,本课程也对国际上社会学的最新发展有简明的介绍。
学习社会学,可以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以科学的态度指导各项工作,帮助人们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决策,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学习社会学也可以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社会观和人生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理解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社会学的学科特点与功能。
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社会学的产生;社会学的形成与发展;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第二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不同看法;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与基本问题第三节社会学的学科特点与功能社会学的知识体系与学科特点;社会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社会学的功能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什么是社会、社会的构成要素,理解文化的涵义、分类、特性、结构与功能以及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变迁。
教学内容:第一节什么是社会社会的涵义;社会的类型;社会的特点第二节社会的构成要素作为社会行动者的人;社会关系;社会行动第三节文化文化的涵义与分类;文化的特性;文化的结构与功能;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变迁第三章人的社会化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人的社会化的涵义与内容、社会化的机构与过程,理解社会化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教学内容:第一节人的社会化的涵义与内容什么是社会化;人的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人的社会化的内容第二节社会化的机构与过程社会化的实施机构;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第三节社会化与个性发展个性及其形成;社会化在个性形成中的作用;个性与民族性第四章社会互动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互动的类型及意义、社会角色,理解社会互动的理论。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4版)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目 录第一章 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第二章 社会及其构成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第四章 社会互动第五章 初级社会群体第六章 社会组织第七章 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第八章 社 区第九章 社会制度第十章 社会问题第十一章 社会控制第十二章 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第十三章 社会变迁第十四章 社会的现代化第十五章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第一章 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一、名词解释社会学答: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的视角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关于这一界定有如下说明:第一,社会学将各种类型的社会都看作整体。
第二,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是社会学研究的具体入手点。
第三,社会学要探索的是部分对于整体的意义,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性。
第四,社会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是对社会现象的具体研究。
其目的是增强对社会的理论性的认识,并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去改造社会,这是社会学的应用性特征。
二、简答题1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答: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决定性的因素是时代的实践要求。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1)两大革命是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时代根据①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两大革命使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都发生了变化。
上述变化突出表现在工业化和都市化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问题的产生,这些变化对社会学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②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带来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如经济危机、贫富差距、劳资矛盾等。
这些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障碍和不协调,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
作为时代的实践要求的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问题,特别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就是这样提出的。
《乡土中国》(1-14)各章段的核心内容和观点。
《乡土中国》(1-14)各章段的核心内容和观点。
乡土中国 (1-14) 各章段的核心内容和观点第一章:乡土的意义和内涵本章介绍了乡村和农民在中国社会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分析乡村的特点和农民的生活方式,揭示了乡土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第二章:乡土社会的组织结构本章主要探讨了乡村社会的组织结构和社会层级。
阐述了乡村社会由家庭、村委会、农民合作社等互相联系和相互影响的组织构成。
第三章:乡土经济的特点与问题本章着重研究了乡土经济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介绍了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以及农民面临的土地问题、农产品销售困难等挑战。
第四章:乡土政权本章讨论了乡村政权的特点和功能。
分析了乡村政权的组织形式、权力结构以及政府与农民相互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土地制度与农村改革本章重点研究了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农村改革。
探讨了土地所有权、土地流转和土地承包等问题,并介绍了农村改革对乡村社会带来的影响。
第六章:乡村社会生活与乡村文化本章介绍了乡村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讨论了乡村社会的婚姻、教育、宗教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乡村文化的重要性。
第七章:乡村社会变迁与发展本章研究了乡村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通过分析市场经济和城市化对农村社会的影响,揭示了乡村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第八章:现代农民与农村工作本章探讨了现代农民的角色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性。
分析了现代农民的特点、职责以及他们在农村发展中的作用。
第九章:城乡关系与农村建设本章讨论了城乡关系对农村建设的影响。
强调了加强城乡交流和合作、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性。
第十章:农村土地资源与环境问题本章关注农村土地资源与环境问题。
讨论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挑战与策略。
第十一章: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本章介绍了乡村旅游对于乡村振兴的作用。
探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和其中的机遇与挑战。
第十二章:农村社会保障与乡村社会治理本章主要研究了农村社会保障和乡村社会治理的问题。
分析了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足和乡村社会治理中存在的挑战。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
5 第十四章社会
变迁与社会现 代化
第十五章城市 化
第十六章集体 行为与社会运 动
第十七章社会 问题
第十八章社会 控制
第十九章社会 政策
第二十章社会 建设
2013年复旦大
学社会发展与 公共政策学院
1
社会学概论
(代码884)
考研真题及详
解 2013年中央财
经大学社会发 2
展学院社会学
5 理论(代码
852)考研真 题及详解(文 法学院、冶金 与生态工程学 院共用)
作者介绍
谢谢观看
理论(代码
614)考研真
题及详解
2013年东北财
3 经大学社会学
专业社会学 (代码613) 考研真题及详 解2 0 1 3 年 北 京 科 技大学社会学
4 理论(代码
852)考研真 题及详解(文 法学院、冶金 与生态工程学 院2 0共1 3用年)中 山 大
5 学社会学与人
类学学院社会 学理论(代码 648)考研真 题及详解
读书笔记
本书是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教材的配套e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 华。 (3)精选考研真题,巩固重难点知识。 (5)最新考研真题和答案,可免费升级获得。
精彩摘录
社会学是指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良 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目录分析
第二章社会运行的 物质基础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 究对象
第三章社会系统与 社会运行
第四章社会运 行与社会文化
第五章社会学 的研究方法
第六章社会化与个体 化
第七章社会互动
第八章社会网络与社 会群体
社会学专业优质课社会变迁与社会问题
社会学专业优质课社会变迁与社会问题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现象、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学科。
它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社会变迁与社会问题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它关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社会变迁与社会问题,帮助读者深入了解社会学专业中的相关内容。
一、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是指人类社会不同历史阶段的转变和演进过程。
社会变迁源于各种因素,如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
社会变迁的速度与形式不断发展和演化,它塑造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新面貌。
例如,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中,生产方式、经济结构和社会分工发生了巨大变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深远影响。
二、社会问题社会变迁常常伴随着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这些问题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
社会问题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给社会带来了许多困扰和挑战。
比如,贫富差距的扩大、环境污染的严重、教育不公平等问题都是我们现代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
社会学专业的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分析,可以为社会提供解决方案。
三、社会学专业对社会变迁与社会问题的研究社会学专业致力于对社会变迁与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解析。
通过开展社会调查、进行文献研究和统计分析,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社会问题的根源和影响因素。
社会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包括社会学理论、社会调查方法、社会心理学等,这些课程帮助学生掌握社会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同时,社会学专业还强调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实地考察、实习和实践机会,让他们学习到如何解决社会问题的实际经验。
四、社会学专业的发展与前景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社会学专业的发展也愈发重要。
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在政府、非营利组织、媒体等领域从事社会研究、社会工作、文化传媒等工作。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学专业对于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社会变迁的研究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程,社会学专业的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讲 社会变迁与现代化
• 最典型的是孔德的三阶段论: • (1)神灵时代:思维被迷信所控制,想 象凌驾于观察之上,社会组织是军事控 制、奴隶制。 • (2)玄学:过渡阶段,想象与观察在此 阶段前后占的主导地位不一样。 • (3)实证:观察凌驾于想象之上,科学 成为思维的主要方式,生产活动超过军 事活动成为主流。
谢谢大家! 谢谢大家!
• •
欢迎提出问题 共同探讨、交流! 共同探讨、交流!
第十三章 社会变迁与现代化
• 2、科技发展与人类适应 • 人类自产生后就不断适应着自然环境和 自己所创造的社会环境。但是,人们却 发现科学越发达人类的适应能力越令人 怀疑。 • 主要原因:科技发展太快。然而适应自 然的环境是一回事,适应突然的人为的 变迁则是另一回事。
第十二讲 社会变迁与现代化
• 悲观主义的观点上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 极限,人类要生存必须实现零增长。 • 乐观主义:认同科技发展是人类社会发 展的杠杆,当科技出现重大变革时,人 类的社会生活和组织无可避免地受到强 大冲击,但不怀疑人类的适应能力,认 为科技带来的恶果科技可以解决。
第十二讲 社会变迁与现代化
• (3)文化各部分变化的速度不一致,一 般讲,物质文化变化速度快,非物质文 化是由于物质文化的变化而变化的,故 后者被称为适应性变化。 • (4)在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之间,有 一个或长或短的时间差距,称为文化堕 距。 • (5)非物质文化赶上物质文化时,物质 文化已发生了新的变化,也就是说文化 堕距永远存在。
第十二讲 社会变迁与现代化
• 韦伯认为:每个社会都有其出生期、少 年期、发展迅速成熟期(黄金时代)、 衰退期(漫长、缓慢)瓦解期(快速)、 死亡。 • 认为西方文化正处于缓慢的衰退期,而 且任何东西也不能阻止这种衰退。
第十二讲 社会变迁与现代化
• 3、英国历史学家阿洛德 .汤因比:“历史研究” • 他认为,社会是循环发展的,而且这种循环可 以重复多次。每个循环都是以某种“挑战”开 始,每个挑战都能相应地产生一个“响应”。 • 如果响应成功,该社会就能生存下来并很快过 渡到下一个挑战,如果不成功,该社会就会走 向崩溃。 • 汤因比把这种挑战响应的循环看作是一种走向 更好的文明的进步,并认为现代的西方社会尤 其是英国,已达到了文明的最高水平,为其它 社会提供了仿效的样板。
第十二讲 社会变迁与现代化
• 响应的成功与否决定于“创造的少数”。领导 人迎接挑战,当创造的少数具有创造力,其余 人又愿意跟从时,文明就生机旺盛,蓬勃发展。 反之,如果创造的少数变成统治的少数,就面 临危境。 • 五、 社会变迁后果 • 1、变迁与适应 • “文化堕距”概念“ • (1)文化由若干部分组成,分为物质文化、 非物质文化。 • (2)文化各部分相互关连,当某部分变化时, 其它部分也会相应变化。
活动重要,但上 层建筑里的意识形态也是社会变迁的根 源。这一理论认为,为什么资本主义 “只在欧洲文明的体系中的一部分出现, 而不在世界其他文明体系出现,例如中 国,印度、犹太教的文明中出现,这是 因为新教的教义才可以促使资本主义的 兴起。
第十二讲 社会变迁与现代化
第十二讲 社会变迁与现代化
• 1、古典社会进化论的中心命题: • (1)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向好的方向发 展。 • (2)进化沿一定的轨道进行,该轨道可分为 若干阶段。 • (3)这一轨道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任何 社会都要沿这条轨道,经历这些阶段前进。 • (4)这些阶段是循序渐进的,不能跨越和倒 退。 • (5)在进化过程中,社会由小——大,简— —繁,同质——异质。
• 3、心理因素:认为成就动机或成就需求 是变迁的重要因素。 • 它认为韦伯的理论是正确的,新教伦理 促使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认为中间有个 环节,即成就动机。 • 也就是说:是新教伦理中的个人成就动 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也就意味 着,即使没有新教,只要有其它伦理可 以激发人们的成就动机,资本主义也能 发展起来。
第十二讲 社会变迁与现代化
• 2、现代新社会进化论。 • 进化论思想在近年来获得新生,部分原 因是对广泛的国际问题日益增长的关注。 • (1)焦点从人类整体——个别社会。 • (2)关于进步一词的注释,带了评判的 意味。
第十二讲 社会变迁与现代化
• 四、循环论 • 1、北宋的邵雍:三皇之世如春,五帝之 世如夏、三王之世如秋、五伯之世如冬。 这是典型的历史循环论者的观点,认为 社会经历一个很长的增长、衰落过程。 • 2、德国历史学家斯宾勒的“西方的衰 落”,他研究了8个高等文化,发现每个 文化的盛衰周期都是一千年。
第十二讲 社会变迁与现代化
• 一、主变因素。 • 1、经济因素,认为经济或物质条件是社会变 迁的主导因素—— • (1)生产力; • (2)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及分 配关系最重要; • (3)生产方式,——经济基础; • (4)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存在决定 意识,作用与反作用; • (5)历史的最终决定因素是经济因素,但不 是唯一因素。
• 社会变迁涉及的问题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分析单位常是社会、文化、以至人类总体。 • 因此莫尔说:“一个能理解社会变迁所有问题 的理论是没有的,只能有局部的”。 • 社会变迁是从个人以至人类整体各个层次上社 会现象的改变。 • 社会结构的变化主要指人际交往由一种模式转 向另一种模式,或者社会的基本价值受到冲击 而发生变化。
第十二讲 社会变迁与现代化
• 三、变迁方向 • 许多社会学家认为,关于社会变迁的理 论可以代表社会学的最高成就,这些理 论包括社会变革原因的种种因素、趋势 等。 • 当代社会学家的前辈们曾将建立这样的 理论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虽然到今天, 仍然没有解决这一问题,然而却为我们 留下了许多丰富的思想资料。
第十二讲 社会变迁与现代化
第十二讲 社会变迁与现代化
• 研究社会就是研究社会变迁,现代社会 的崛起,就是源于对社会变迁的关注。 • 特别是对法国大革命和工业革命所带来 的社会关系的革命所进行的分析。 • 社会学奠基人如孔德,斯宾塞、马克思、 韦伯、涂尔干等人的理论,都是沿着社 会变迁而展开的。
第十二讲 社会变迁与现代化
第十二讲 社会变迁与现代化
• 为什么物质文化容易先变? • (1)物质文化较容易发明。 • 发明是变迁的主要杠杆,而物质文化较易发明, 这就是物质文化先变的原因。 • 发明不是无中生有,而是现存事物的重新组合, 物质文明是累积性的,时间越长,累积越多, 发明的机会就越多。 • 而非物质文化发明就是新观念的出现,新观念 的出现意味着旧观念的扬弃,二者难以和平共 存,因此基础弱,发明的机会少。
第十二讲 社会变迁与现代化
• 六、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 1、全球化下的传统文化 • 传统文化在全球化、现代化的影响下正发生巨大的变 化。如何保持文化的多样性,是全球化时代各个发展 中国家共同面临的挑战。 • 2、关于发达社会的未来的讨论 • 在第三世界国家大力发展经济,力求达到发达国家的 水平时,发达国家发生了什么变化?他们同样经历着 一场巨大的社会变迁。一些社会学家认为,工业化国 家正进入一个后工业时代。也就是讲,后工业社会就 是西方社会的主要发展趋势。
第十二讲 社会变迁与现代化
• 二、各种主变因素的因互关系。 •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 不否认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只是强调 经济基础是最重要的原因,并不认为是唯一原 因,这观点已阐明了各因素的关系。 • 经济基础决定意识形态。经济决定心理,因心 理是属于精神方面的东西,包括在意识形态之 内。 • 自然条件是外在的,它的作用受生产力的制约, 但不成为最终力量。
第十二讲 社会变迁与现代化
• • • • • • 那么,后工业与工业时代的差别是什么? (1)服务行业占主导地位; (2)计算机时代已经到来; (3)蓝领为主——白领为主; (4)社会高度重识知识和技术; (5)商业主导工业社会,政府主导后工 业社会。
第十二讲 社会变迁与现代化
• 尽管如此,批评家们指出:后工业社会摆脱不 了一些社会问题如阶级矛盾与冲突,种族隔离, 贫困等问题,而且导致人们对未来持过于乐观 的态度。 • 今天,我们已经看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面临财政 赤字,通货膨胀,失业,环境问题以及其他社 会冲突的挑战。 •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人类需要回答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