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精神境界讲课稿

合集下载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说教材:《归去来兮辞》选自人教版高中必修5第二单元,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古代抒情散文,都是古人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读来让人荡气回肠。

《归去来兮辞》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描写了陶潜回归田园的乐趣以及志向。

说学情:我接下来的授课是基于这样的学情的,学生在学习了课文前面三段之后,对陶渊明隐逸诗人的形象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是陶渊明究竟想要的是什么呢,在这个问题上还需要进一步的解读和深化,因此我根据我的教学内容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说目标:体会陶渊明在走投无路之时所产生的新志向重难点:作者看似追求恬淡闲逸的田园生活的表面之下深层次志向的体会说教法:讲授法、提问法、朗读法说教学过程:首先抛出问题,作者在课文的前面一部分交代了归隐的原因,描写田园生活的乐趣,但作者在政治黑暗无望,官场失意之后,他的志向就仅仅在于此吗,在田园中消沉,庸庸碌碌的过完一生吗?让学生带着疑问开始第四自然段的学习。

我们刚刚提出的问题,其实作者自己也在问“胡为乎惶惶欲何之?”结合后面的文本来回答这个问题,“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欺“提问:陶渊明想要的究竟是什么?这时教师需要让学生体会到陶潜“临清流而赋诗”的志向,可以采用这样的思路进行点拨:陶渊明此时虽然扬弃了儒家功名富贵的观念,但作为一个文人,他还是坚守了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在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时候,发见了一条可以施展自己聪明才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崭新的人生坦途:“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最终陶渊明成为了我国第一位山水田园诗人,这可是他开辟出的一条光照千古的人生道路啊!这个时候作者已经找到了他的人生志向,所以他可以放心的“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板书设计将会在我接下来的授课中展现出来。

归去来兮辞优秀说课稿

归去来兮辞优秀说课稿

归去来兮辞优秀说课稿一、说教材《归去来兮辞》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作者是东晋时期的陶渊明。

这篇辞赋作于作者辞官归隐之初,文中不仅描绘了作者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更抒发了他对官场的厌倦、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看,《归去来兮辞》是古代抒情散文的典范之作,对于学生了解古代文学、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提升文学素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目标方面,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能够流畅地翻译全文;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通过诵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归隐情怀,领悟其对自由、宁静生活的追求。

教学重点在于理解文中的字词和句式,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教学难点则是体会作者归隐的深层原因,以及文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说学情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了一定的文言文学习,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

但对于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和这篇辞赋的深刻内涵,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探究。

高二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但在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三、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韵律和节奏,感受作者的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3、点拨法: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适时给予点拨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4、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说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预习,初步了解文章内容,掌握字词读音和含义。

2、合作学习法:在小组讨论中,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3、探究学习法:学生深入思考文中的疑难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归去来兮辞教案(7篇)

归去来兮辞教案(7篇)

归去来兮辞教案(7篇)《归去来兮辞教案(7篇)》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1篇归去来兮辞教案教学目的① 感受并体会本文潇洒脱俗而富于人情味的特点。

②反复吟咏,自然成诵,感悟到本文言语之妙。

③重点弄清下边词语的意思并加以积累:役、奚、谏、觞、策、憩、岫、景、盘桓、畴、棹、窈窕、行、曷、期、聊。

教学设想古评家曰:《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自然率直文字”,“观其词义,潇洒夷旷,无一点风尘俗态”;又曰:“一种旷情逸致,令人反复吟咏,翩然欲仙。

”自读此文,要反复体味,多朗读、吟咏,在读中体察作者的情感,感受言语的质地、芳香,深入言语肌里。

不为背而背,进入情境,自然成诵,把注意力集中到本文的言语本身,感受言语的精妙,而不仅仅停留在字句意义的解释,方为佳境。

内化言语,实现言语积淀,通过积淀言语,领悟作者心灵的搏动。

教学步骤与内容一、自由朗读两遍。

一些不能读准的字音,对照注解,在文中注上音;不懂的词义,对照注释,弄清意思,重点把握上面提及的字词;但不拘泥词句的翻译,不必读一句译一句,把它当作现代文朗读一样,只在不能通畅处才看注解,把注意力集中到文句的特点,并注意文句所构筑的形象,为再读作铺垫。

点拨。

(一)作者及本文背景。

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但到渊明时,家境衰落。

29岁那年,开始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

此后又做过几任参军一类的小官,每次任职时间都很短。

十几年中,经济状况每况愈下,39岁那年,不得不亲自参加农业劳动,但“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后来,在亲友的劝告下,再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彭泽令便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

本文作于决意归隐而尚未成行之际,为想象田园生活而得。

(非课文注解所言作于辞官之初)陶渊明为什么不愿意做官?一则是因为他不愿受官场役使。

他任彭泽令时,郡里派了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归去来兮辞讲课稿

归去来兮辞讲课稿

《归去来兮辞》实录教师:王自成(河南省许昌市襄城高中)时间:2007年10月12日下午5:10—5:50地点:河南省郑州市商城饭店三楼会议厅学生:郑州市回民中学高一(4)班学生观摩:河南省1000多名高中语文教师师:同学们,朗朗乾坤,谁能挣脱名缰利索的羁绊?滚滚红尘,谁又能拒绝高官厚禄的诱惑?但在中国文学史就有这样一个人,他有官不做,乐居田园,用自己的心灵书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绝唱,他就是中国著名的隐逸诗人之宗,谁?生:(齐)陶渊明!(台下笑声)师: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吟诵他用心灵写成的绝唱——《归去来兮辞》,感受他独特的人生情怀!(师板书:归去来兮辞陶渊明)师:大家看题目是什么意思?生:(七嘴八舌)就是归去的意思。

辞是一种文体,来、兮是语气助词。

师:对,辞是一种诗体,富有抒情和浪漫气息。

“兮”是辞这种文体的独特助词。

师:(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下面请大家齐读学习目标。

生:(齐读)1、理清文章思路。

2、体会文章意境。

3、理解作者的人生追求。

师:现在请大家跟随老师的诵读,回到1600年前的东晋时代,走进陶渊明的心灵世界。

(古筝曲《归去来》响起,教师全文范背,声情并茂,全场师生静心倾听,都沉浸在老师忘情诵读营造的陶渊明“归去”的境界之中。

诵读结束,全场师生报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师:同学们,文章美吗?生:(异口同声、大声的)美!师:想不想纵情的诵读一次?生:(七嘴八舌)想!想!(台下笑声)师:(问一生)你想吗?生1:想!师:(问一生)你想吗?生2:想!师:(问一生)你呢?生3:想!师:好!现在同学们就自由的诵读吧!(老师率真的语言引起了台下会意的笑声!)(学生纵情自由诵读全文,教师巡回指导诵读)师:通过诵读,大家感受到陶渊明归去之后的生活美,(指多媒体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思考几个问题:陶渊明为什么归去?归去之后过着怎样的生活?又产生了怎样的人生思考?请大家划出表现陶渊明归去原因的句子,表现他归去后生活情趣的句子,表现归去后人生思考的句子。

《归去来兮辞》讲课三课时

《归去来兮辞》讲课三课时
陶 渊 明
两晋文章,此其杰然者。
—归有光 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
来兮辞》一篇而已。 —欧阳修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 东晋浔阳(现江西省九江市)人,我国晋代著名诗人。 出生于没落的地主家庭,少年时曾怀有“大志济于 苍生”的志向。29岁开始入仕,从此的13个年头,时官 时隐,历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建威将军之类的小官 。在彭泽县令任上仅82天,就辞官回家,躬耕陇亩,从 此不再出仕。 田园诗派鼻祖 “隐逸诗人之宗”
这是景物描写的名句,用无心形容流云,用知还形容飞鸟,把 云和鸟人格化了,在此基础上,作者将感情寄托到物上,表现 出自己的归田恰似一只倦飞得鸟儿急于返巢的心理,达到了景 中见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第3段小结:
写农村生活的乐趣。 跟乡里故人和农民的交往。 出游的方式。 游中所见所感。
(劳作之乐、出游之乐)

酒(其五)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结合所学作品,说说陶渊明在你心目的 形象。
东晋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做彭泽令八十 天,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 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田 园。 《晋书·陶潜传》: “素简贵,不私事上 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 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归去来兮辞》。

对于本节课,我将贯彻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归去来兮辞》选自人教版高年级语文必修一第四课,本文是陶渊明的一篇文言文,描写了诗人辞官归隐的喜悦心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学习本文,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文言文鉴赏能力,树立高洁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具有重要意义。

二、说学情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是教师授课的依据和出发点。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概括和归纳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

再加上初中阶段对文言文的知识学习已有一定的积累。

但由于第一次接触辞体,所以在理解内容上,教师会引导学生学会对比分析从而掌握作者的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读懂文章大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析词句,理解作者归隐的原因,体会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辞官归隐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作者表现的对田园生活的无限喜悦以及遗世独立、乐天安命的隐士精神,学习作者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四、说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教学重点】赏析重点词句,理解作者归隐的原因。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向往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五、说教学方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所以本节课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通读感悟法、小组讨论法、问答法、对比分析法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好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不但使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课题和内容,还要形成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归去来兮辞教案优秀4篇

归去来兮辞教案优秀4篇

归去来兮辞教案优秀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归去来兮辞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归去来兮辞》(完美版)讲课稿

《归去来兮辞》(完美版)讲课稿

文中的韵脚字
第一段:押两个韵:①uì韵,韵脚是“归”、“悲”、 “追”、“非” ②ì、uì韵,韵脚是“衣、微” 第二段:押两个韵: ①un韵,韵脚是“奔”“门”“存”“樽” ②an韵,韵脚是“颜”“安”“关”“观”“还”“桓” 第三段:押一个韵ou 韵脚是 “游”“求”“优”“畴”“舟”“丘”“流”“休”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 脚有 “之”“期”“耔”“诗”“疑”
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 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 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义熙四年,即归隐 后第二年,他家乡遭焚,生活陷入极端贫困,但他安 贫乐道;义熙末年,朝廷征他为官,元嘉三年,江州 刺史檀道济劝他出山,他守节不仕。这个时期起主导 作用的显然是道家思想。
《归去来兮辞》(完美版)
隐士文化的产生:起源----庄子
隐士和社会、山林和庙堂 仕进和隐逸的路上进进出出 文人得意时仕,失意时隐
个人和社会在某种意义上对立起来 个体感很强和原则性很强 不愿与世俗同流 → 孤独感 → 寻找属于自己的 精神家园→ 按自己的方式生活、写作
中国古代文人人格中最突出的特质是自由, 这也是中国古代文人人生追求的根本。
朗读节奏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 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 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 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 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 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朗读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 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 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 /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圆/日涉/ 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 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 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 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辞优秀说课稿

归去来兮辞优秀说课稿

归去来兮辞优秀说课稿一、说教材《归去来兮辞》是高中语文必修五的一篇重要文言文。

这篇文章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他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

文章作于作者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

本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以了解到陶渊明的归隐思想,感受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同时也能够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

二、说学情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能够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但是,对于陶渊明的归隐思想以及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学生可能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文章的韵律美。

(2)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志趣和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

(2)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疏通文意。

(2)理解作者归隐的原因和情感。

2、教学难点(1)体会文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感悟。

(2)评价陶渊明的归隐行为。

五、说教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韵律美和情感美,增强语感。

2、问题引导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六、说学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相关背景知识。

2、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生命哲学

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生命哲学

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生命哲学作者:柯加瑜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10年第11期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决绝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陶渊明人生的理想和追求,其生命观、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等体现了他的生命哲学。

一、高洁品格的人生追求陶渊明出生书香之门,从小接受的是正统的儒家思想教育,曾祖陶侃曾因战功而被任为太尉,祖父陶茂、父亲陶敏都担任过相当于地方太守的职务,少年时代的陶渊明习武也习文。

在这样家庭坏境的熏陶下,陶渊明年轻时就胸怀“大济苍生”之志,决意不肯老死穷庐,也曾多方谋求一种实现“猛志”的途径。

在东晋灭亡刘裕称王时,陶渊明被荐为彭泽县令,他积极致力于政务,关心民生疾苦,有“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

但当时社会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阻碍了他的仕途发展。

所以,他五次出仕,也只任过祭酒、参军、县令等一些小职,前后十三年时间大部分在家赋闲。

这样的勉强出仕不仅对他的大志无济于事,反而使他见识了官场的龌龊和阴暗,充分加深了他“深愧平生之志”的生命悲剧意识。

他在《归去来兮辞》中说:“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陶渊明的离官归田,没有任何被胁迫的成分,完全是出于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所以,他为自己“实迷途其未远”的现实而庆幸,更为有“知来者之可追”的未来理想而欣喜。

其实,陶渊明的出仕除了为实现其少年大志之外,还有迫不得已的苦衷。

他在《归去来兮辞》中道出了个中缘由:“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由此可见,陶渊明多次出仕与贫苦家境有关,做官不是出自施展政治抱负的内在要求,而是为了糊口。

但陶渊明不容自己的气节沾上半点污秽,他在序中感叹:“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他觉得奔走仕途完全是为口腹自役,心灵的折磨比饥冻之苦更切,沉浮宦海以曲从人事,既扭曲了自己内在的本性,也远离了自己喜好的外在自然。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精选3篇)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精选3篇)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精选3篇)《归去来兮辞》篇1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体会洋溢在字里行间的辞官归隐、放飞心灵的欢快喜悦之情。

2、品味语言,体会融情于景的写法,落实文言知识点。

学习重点:1、把握文意,体会感情。

2、落实文言知识点:(1)实词活用:怡、日、悦、乐、棹、善(2)重要虚词:以(3)文言句式:被动句:既自以心为形役。

倒装句:复驾言兮焉求?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乐夫天命复奚疑?学习难点:1、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2、让学生在体味文章情感的基础上,理解陶渊明的辞官归隐不是消极避世,而是坚守高贵、不与黑暗官场同流合污。

学习时间为1课时。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当代作家周国平在他的《灵魂只能独行》一书里讲了北宋大文豪苏轼的一个典故:有一次苏轼饭后踱步,他掂着大肚子问他的侍从:我这一肚子装的是什么?他的前呼后拥的侍从们纷纷回答,有的说是文章,有的说是见识,苏轼皆不以为然,只有他的侍妾朝云一语中的:先生藏了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是的,苏轼是一个不屈己媚人的大丈夫,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他满腹经纶,却仕途坎坷,他最崇拜的人就是陶渊明,(出示陶渊明的头像),他曾经和了陶渊明的全诗,对陶渊明的诗文备加推崇。

欧阳修说:“两晋无文章,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宋庠也说:“陶公之《归去来兮辞》,是南北朝文章之绝唱。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陶渊明,一起欣赏他的《归去来兮辞》。

学习内容和步骤如下:一、诵读文本,整体感知。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文言文的教学,诵读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我对学生的要求是:文言文的课堂要不断传出书声琅琅。

本文的诵读分三个层次:首先让学生明确文言文诵读的基本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后指名学生朗读,学生初步感知。

其次,教师指导诵读,引领学生把握几个重点句的情味。

首句“归去来兮”应读出冲出牢笼、放飞心灵的解脱、畅快之情,第三段首句“归去来兮”应读出享受家园之乐的舒适、宽慰之情,末段首句“已矣乎”则要读出诗人参透一切、彻底放下的旷达之情。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第号考生。

我说课的内容是:《归去来兮辞》。

是人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是陶渊明写的,文中描写了陶渊明辞官归田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语文课程的安排必须遵循语文学习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特点。

据此,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依次是:1、诵读并背诵课文。

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文基础知识,这是我的教学重点。

3、把握陶渊明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态度,这是我的教学难点。

古希腊学者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点燃的火把。

”据此我将设计“字——词——句——篇”四步走的方式,教学课文,同时也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的语言特色及本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使用境教学法、讨论探究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发展学生听说读写及思维能力,让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本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我将从以下四个环节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一)首先是第一个环节: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我们在初中时曾背过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是陶渊明的诗,现在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

这样的导入有助于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二)接着,我将顺势进入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据此,我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首先,我会让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作者和课文的资料,并对其进行适当补充。

其次,明确辞赋这一体裁及其特点。

再次,我会进行如何读抒情小赋的方法指导,三字句,二一顿;四字句,二二顿;五字句,二三顿;六字句,三三顿。

随后让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出重点字词,进行正音正形。

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精神境界

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精神境界

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精神境界《归去来兮辞》是一篇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表明自己与官场彻底决裂的宣言书。

诗人自29岁出仕到41岁辞官归田,十三年来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辞去彭泽令后再未涉足官场。

这十三年,是他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是他希望通过仕途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

官场上尔虞我诈的黑暗现实令他寒心,诗人不愿与当政的人同流合污,便选择了一条退隐归耕的道路,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愁?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回归之心,就是放下之心,放下执著之心,放下对世俗欲求之心。

这种心思也许在他内心已存多时,所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其实质是不愿让自由之心被世俗利益牵挂。

在陶潜心里,做官并不能体会到生命的快乐,心为形役,只让人惆怅愁苦。

他自觉到做官是误入尘网,浪费生命,但亡羊补牢也还是有意义的(毕竟迷途不远)。

于是决心脱身,决定回来。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回归的途中已经初步感受到解放的自由快乐,也有归心似箭的心情流露。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回到家里见到了自己喜爱的房屋、儿子还有树木(松菊),天伦之乐的享受,离别之苦即刻消失了。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扶孤松而盘桓。

回来了比起做官就不那么气派了。

往得狭小,走路没有人陪同了。

面对这贫困的环境,就只有坚定意志(倚南窗以寄傲),学会过清贫的日子,学会在容膝之地安心,在寂寞庭园受发现乐趣:或涉足或远观,在孤独中体会到鸟倦归家的的幸福感。

这就是安贫乐道,就是放下执著后的对“所求不得”的忧苦的解脱。

因为无所求了,也就无“所求不得”之苦了。

古抒情散文类《归去来兮辞》试讲稿

古抒情散文类《归去来兮辞》试讲稿

人教高语试讲模板——词《归去来兮辞》(轻轻敲门三下)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鞠躬)我是今天B组的##号考生。

我今天试讲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

下面我开始我的试讲。

同学们,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导入)在1600多年前一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

他就是陶渊明。

陶渊明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可现实的黑暗把他那“大济苍生”的壮志击得粉碎。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

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是他隐士情怀的最好表白。

(板书文题)(整感)放录音范读。

认真倾听,注意读音和停顿,以及语气缓急。

上节课,我们梳理了文本中的相关文学常识和重点的虚实词、文言句式,相信同学们在课前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复习,我们来简单回顾分享一下:带着对文本的朦胧感知,这节课我们将更深入的走进文本。

首先,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一遍文本,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思考一个问题,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学生注意读音和语气的缓急。

如果在阅读过程中有什么感悟和疑惑,请批注在旁边。

好,开始,五分钟时间。

时间到,大多数同学都读完了,①本文以四字、六字为主,四字句以二/二顿读,例如: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六字句以一/二/三顿读,例如,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②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读音惆怅--chóu chàng飏—yáng眄—miǎn岫—xiù翳—yì皋---gāo棹—zhào学生集体齐读。

谁来谈一下,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好,这位同学第一个举手,你来试一试!好,请坐!我们一起来给这位同学的回答评价一下:他概括的比较全面,不足之处在于不够简洁。

我们一起来帮他把答案删改一下,一起来说:序文交代了本文的写作时间和背景,叙述了作者就职的经过和辞官的原因。

高中语文 陶渊明的精神家园——《归去来兮辞》解读

高中语文 陶渊明的精神家园——《归去来兮辞》解读

陶渊明的精神家园——《归去来兮辞》解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历来是为人称颂的名篇。

宋代欧阳修把它推为晋代文章中的最好作品。

阅读此辞,可以更好的把握陶渊明的思想,感受他乐观豁达的情怀,领略其辞的艺术魅力。

他的辞作,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片洁净的精神家园。

一、出仕与归隐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

这时政治腐败,社会黑暗。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十分尖锐,士族和军阀所热衷的是争权夺利。

老百姓民不聊生,“夏日长抱饥,冬夜无被眠”。

陶渊明写作此辞时年41岁。

从29岁起曾三度出仕,做过祭酒、幕僚、参军等小官。

何以出仕?一是由于受儒家“大济苍生”思想的影响,他要“齐家、治国、平天下”。

而是由于家庭现实的生活困难。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家庭困难啊!这不是为了“家贫亲老”吗?以赡养父母为目的去当官的高人,古今不乏其人。

晋朝何琦,其母嗜吃鲜果,而他自愧鲜果不丰,于是出任郡主簿。

母亲去世后,他于是喟然长叹:“一旦茕然,无复怙恃,岂可复以朽钝之质尘黩清朝哉?”之后遁迹山林。

敬爱的鲁迅先生,也曾背负着母爱的十字架,在北洋政府供职,以至于遭到陈西滢的刻薄。

先生在一信中写出这一苦衷:“只能不照自己所愿意的做,而在北京寻一点糊口的小生计,度灰色的生涯。

因为感谢别人,就不能不慰安别人,也往往牺牲了自己。

”陶渊明是“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自以心为形役”,迫不得已啊!陶渊明41岁时,作了彭泽令,但只做了八十多天便辞官归家了。

据南朝梁代萧统在《陶渊明传》记载:“岁终令遣郡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陶渊明何以辞官归隐呢?其一,他看到了官场的黑暗,对现实不满,他不愿与争名夺利的小人为伍,想洁身自好,“独善其身”。

人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这个善良正直的人,与尔虞我诈的官场是格格不入的。

其二,他的志趣和性情使然。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他喜爱那种恬静平淡的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演讲稿

陶渊明演讲稿

陶渊明演讲稿第一篇:陶渊明演讲稿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陶渊明(解释:姑且顺其自然走完生命的路程,抱定乐安天命的主意,还有什么可犹疑的呢!)《归去来兮辞》作者写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象之景,心中之景,为创造之景,随心之所好,随情之所至,心到景到,未必有其景,有其景则未必符其实,抒情表意而已。

就是这样一篇看似心之逍遥的《归去来兮辞》,并不能给人一种轻松感,因为在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陶渊明从本质上讲就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时事的纯隐士,虽然他说“性本爱丘山”,但他的骨子里还是想有益于当世社会的.千百年来在整个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仕隐情结一直是很多古代文人难解并深为之扰的一个情结。

作为他们中的一员,陶渊明自不例外,且体现在他身上的这种独特、鲜明又执着的仕隐观是后代文人所不可企及的。

据说他最后一次从官场辞职时已经四十二岁了。

这就是那一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著名行为。

从此,他就彻底回到田园之中了。

但陶渊明并没有从现实中抽身退出,从而成为一个虚无主义的隐士,相反,他更加真实的热爱着具体的生活,这也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没有遗忘他的一个深层次的原因。

陶渊明只是从仕途中退出,而不是从生活中退出,或者说,他从仕途之中退出,转身回到了自己更加个人化的生活之中。

也正如木斋先生说的“出世但不离世”。

这样,陶渊明才成为了陶渊明。

只有我们置身于一种真实的生活状态之中时,我们才有可能成为我们自己。

陶渊明归隐后在他的诗上赋予了鲜活的自然气息,陶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

连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笔下也显示出了一种无穷的意味深长的美。

仿佛在告诉世界他的归隐像他的诗一般素雅而义无反顾。

也许说陶渊明是寂寞的,但寂寞也是一种美。

他隐中恋仕,仕中恋隐,归依于隐。

这也标志着他仕隐观的成熟。

“真”可以说是陶渊明哲学思想的全部,没有矫饰,没有虚伪,没有违心。

学习《归去来兮辞》,领悟陶渊明隐士情怀

学习《归去来兮辞》,领悟陶渊明隐士情怀

学习《归去来兮辞》,领悟陶渊明隐士情怀东晋时期,士族清谈玄理之风盛行,诗坛几乎被玄言诗占据。

这种文学在内容上是“世极迍邅而辞意夷泰”,严重脱离现实。

在艺术上则“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失去了艺术形象性和生动性。

直到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的出现,才给文坛带来了富于现实内容、风格独特的诗歌创作,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文学潮流。

他的诗文充满了田园气息,他的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朴率真、淳厚善良的隐士风范和对简朴生活的热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深受其影响。

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世的士大夫构筑了一个精神的家园。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

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他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

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大概官职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渊明幼年时就去世了。

陶侃出身寒微,被讥为“小人”,又被视为有篡位野心之人。

可以想见,他的后人在政治上的处境是相当尴尬的。

陶渊明在柴桑的农村度过少年时代,“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便是那时生活的写照。

陶渊明29岁曾任江州祭酒,不久即辞职。

后来被江州招为主簿,他未就任。

晋安帝隆安二年,陶渊明到江陵,入荆州刺史兼江州史桓玄幕。

当时桓玄掌握着长江中上游的军政大权,野心勃勃图谋篡晋,陶渊明便又产生了归隐的想法。

这年冬因孟氏卒,便回寻阳居丧了,此后政局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于是陶渊明又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他的心情十分矛盾,一方面觉得时机到来了,希望有所作为,另一方面又眷恋着田园的生活。

这时刘裕正集中力量讨伐桓玄及其残余势力,陶渊明在刘裕幕中恐难有所作为。

到了第二年即安帝义熙元年,他便改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

这年八月又请求改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十一月就辞官归隐了。

此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精神境界《归去来兮辞》是一篇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表明自己与官场彻底决裂的宣言书。

诗人自29岁出仕到41岁辞官归田,十三年来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辞去彭泽令后再未涉足官场。

这十三年,是他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是他希望通过仕途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

官场上尔虞我诈的黑暗现实令他寒心,诗人不愿与当政的人同流合污,便选择了一条退隐归耕的道路,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愁?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回归之心,就是放下之心,放下执著之心,放下对世俗欲求之心。

这种心思也许在他内心已存多时,所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其实质是不愿让自由之心被世俗利益牵挂。

在陶潜心里,做官并不能体会到生命的快乐,心为形役,只让人惆怅愁苦。

他自觉到做官是误入尘网,浪费生命,但亡羊补牢也还是有意义的(毕竟迷途不远)。

于是决心脱身,决定回来。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回归的途中已经初步感受到解放的自由快乐,也有归心似箭的心情流露。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回到家里见到了自己喜爱的房屋、儿子还有树木(松菊),天伦之乐的享受,离别之苦即刻消失了。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扶孤松而盘桓。

回来了比起做官就不那么气派了。

往得狭小,走路没有人陪同了。

面对这贫困的环境,就只有坚定意志(倚南窗以寄傲),学会过清贫的日子,学会在容膝之地安心,在寂寞庭园受发现乐趣:或涉足或远观,在孤独中体会到鸟倦归家的的幸福感。

这就是安贫乐道,就是放下执著后的对“所求不得”的忧苦的解脱。

因为无所求了,也就无“所求不得”之苦了。

但要让这种天伦之乐和庭园之乐得以持久,还须做些努力。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这就是对孤独的进一步坚定的选择。

这里的“绝游”也许首先是与官场人的绝游,但也不排除对一般朋友(不同遂)的绝交。

一个有境界的人往往是是孤独豹,交友是有选择的,这样可以避免闲聊。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这是说明绝游的原因,强调了与世俗的不合,或说是天下“无道则隐” (《论语·泰伯》)。

除了自觉与世俗之人绝游,还耍进一步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到乐趣,才能更好的打发生活,也才不违离忧得乐的初衷。

他找到了亲情之乐(悦亲戚之情话)、琴书之乐(乐琴书以消忧),农耕之乐(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山水之乐(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邱。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有这么多的乐事的发现是不是就完全瓣决了人生问题呢?没有,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即对死的忧虑没有解决。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这就是陶渊明的艳羡和忧患。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算了吧!寄身于天地间还有多少时日!何不放下心来听凭生死?为什么还要遑遑不安想去哪里?企求富贵不是我的心愿,寻觅仙境不可期冀。

我一切都放下了,还怕什么死呢?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这就是孤独的享受在世的美好时光,或劳作或登高赋诗,与宇宙原生命力合一,顺应自然大化艇命,还有什么疑虑呢?官场生活的种种“违己”,迫使陶归返田园。

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是充实的,包括悠游田园的家庭日常生活;日常与亲戚、邻里的交往;闲暇时郊游外出。

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散发着泥土的气息,真淳的情感。

他的田园生活透出一种与其心有灵犀的美。

更为独特的是他的田园并未与人断绝往来。

这里有三重境界:首先,与作者朝夕相处的是秀姿挺拔的松菊,无心出岫的白云,倦飞知还的飞鸟,这些意象已浑然人化,它们是诗人的知己和同类,留连于宁静而充满趣味的小园,兴致所及,把酒而饮,这是一种真正的自由自在,心灵“无滞碍”境界。

其次,这里有一种存在于举手投足、不经意间的亲情与邻里情。

百里之外,风尘仆仆地归来,首入眼帘的是“稚子侯门”,“携幼入室”这是官场难以实现的天伦之乐。

“悦亲戚之情话”,与亲戚日常闲谈中体会亲情的温暖。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体现的是与邻里和谐的相处,融洽的氛围,是一种自然平淡、愈品愈浓的邻里之情。

诗人的真隐士生活包括“将有事于西畴”,诗人亲自参加田间劳动,生计所需,自给自足。

头脑中已经没有“劳心者”、“劳力者”的尊卑之分。

诗人已融入田园景物中,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松菊、小园、云鸟、丘壑、林泉无不与诗人心有灵犀,这是一种田园人生的艺术化。

正如钟惺《古诗归》所说,“高人性情,细民职业,不作二义看,惟真旷远人知之。

”“陶公山水朋友诗文之乐,即从田园耕凿中一段忧勤讨出,不别作一副旷达之语,所以为真旷达也。

”正因具有亲情、邻里情的内蕴,有与正常人的交往;他亲自耕耘,使生活物质基础有所保障,这种生活不是来自云端,它具有现实的可行性。

归隐之时,陶已看破生死,看轻富贵,他的人生态度“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他描画的至乐生活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耕耘”、“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日常耕耘劳作中,享受生命,“质性自然”的本性有所依附,在实现了“平生之乐”后心安理得,在平平常常中体会人生滋味。

他的人生至境就在这看来平平常常的田园生活中。

闲暇时的登高舒啸、临流赋诗,是典型的魏晋名士们的生活方式,陶渊明的“自然之性”很大程度上是玄学家的品格赋予的。

他的归隐要过无拘束的生活,结束心为形役,他的“耕耘”、“赋诗”、“舒啸”就是“乐乎天命”的选择。

陶渊明的心灵深处,有的不仅仅是他的田园风情、秋菊青松。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杂诗》)正说明陶渊明确是有用世之志的,只不过“世与我而相违”,并且“乐乎天命”的思想让他不必“惶惶之”有所争。

这是以玄学思想和“乐乎天命”的人生态度消解了他的社会责任感,使他选择“独善其身”、“洁身自好”。

但他亲历的田园劳作让他生活困苦,狼狈不堪,这是选择归隐的代价,诗人是有思想准备的。

这种自食其力换来的生活并不公平,他在诗中这样总结这种社会不公:“在己何怨天”,这恐怕并不能代表他的真实观点。

他对现实政治是反感的,有自己治理社会的一套方案,但在“乐乎天命”的思想和玄学家生活方式的影响下,既然选择归隐,他只能在理论层面实现他的社会理想蓝图,这就是根据他的田园生活实践,已经完善的、改良的《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

在陶渊明的作品中,《归去来兮辞》历来是人们十分注重的一篇。

这是因为,“沛然如肺腑中流出”的这篇作品,全面集中地反映了陶渊明的精神境界。

这篇“因事顺心”而创作的作品,完全可以看作是陶渊明自己对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一种诗意自白:一、安贫乐道君子固穷的人生态度《归去来兮辞》:“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陶渊明的感人之处,在于他鄙夷功名富贵的人生态度,这一点在其作品中是屡有申述的。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

好爵吾不荣,厚馈吾不酬。

”这是陶渊明终生恪守的人生态度。

义熙元年的归隐,是陶渊明与官场的彻底决裂,也是陶渊明人生的重要转折。

值得注意的是,其时陶渊明的家境并非十分富庶。

归隐之初,尚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问”,加上刚刚去职,有一定薪俸结余,尚无生计之虞。

归隐数载,生活的种种不幸渐次袭来,陶渊明沦为“君子固穷”的一介寒士。

濒临晚年,陶渊明贫病交加,用梁启超的话来说,“他真是穷到彻骨,常常没有饭吃”。

陶渊明的归田,出于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并没有任何被胁迫的成份。

为了人格的独立和完善,陶渊明走了一条“躬耕自资”之路。

其后的实践证实,这是一条荆棘丛生之路。

“逢运之贫”,“箪瓢屡罄”,毕竟需要巨大的心理承受力。

封建时代,像陶渊明这样耐得寂寞、耐得潦倒、耐得贫苦的士人,实在屈指可数。

归隐之后,陶渊明的仕进之路并未断绝,故交之中,也不乏达官贵人,陶渊明之可贵在于,即令贫病交加,也无出仕之念,即令处境困厄,也不攀附权贵。

在富贵和贫穷之间,陶渊明决然选择了后者而毫不反悔。

“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以累己”,“不赖固穷节,有世当谁传”,“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于中不难看出陶渊明白诩气节安贫乐道的情怀。

二、委运任化生死由之的达观思想《归去来兮辞》:“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陶渊明对生死问题完全持坦然态度,这是窥探陶渊明心态不能忽略的一点。

在陶渊明看来,人虽为万物之灵,却难以逃脱死亡。

即然如此,对生死荣辱作过多考虑就显得多余。

因此,人应当顺应自然,在“自然”这一波涛起伏的大海中随流飘荡,不为之喜亦不因之惧。

这种“乐夫天命”,委运任化的思想,反映出陶渊明的生死观。

正是因为具有这种人生哲学,才使陶渊明对天地万物齐以达观,对世间纷扰无动于衷,对艺术世界执着追寻,也才有陶渊明式的独到的审美发现。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是儒家的生死观,天寿等同生死混一是道家的生死观,陶渊明的生死观带上了强烈的个性化色彩,而有别于儒道两家。

陶渊明看重有限的生命,努力完善自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虽“感吾生之行休”,但对生死又坦然面对听其自然,表现出一种平静心态和旷达胸怀。

陶渊明自撰挽辞并为了吟唱,“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以平静理智超然旷达的心态看待生死,其可贵处在于,完全摆脱了生死的纠缠与因扰。

在陶渊明看来,人生的意义,不在生命过程的长短,而在生存质量,即生命过程的完成状况。

人活着,应当多姿多彩地演绎人生,体现出自己的生命价值。

陶渊明毅然辞彭泽令归去,正是为着完美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质性自然抱朴守真的生活原则《归去来兮辞序》:“及少日,眷然有归去之情。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

”陶渊明否定仕宦道路的心理基础是什么?就是“质性自然”。

梁启超说,陶渊明的“人生观是什么呢?可以拿两个字来概括他:‘自然”’。

《归去来兮辞》中展现的引觞自酌抚松盘桓、经丘寻壑临流赋诗等情节,实际上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种审美情趣的外化。

陶渊明以“自然”之心性,入“矫励”之官场,鲜有不“违己交病”者,所以才有“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之人生感慨。

在那“真风告逝,大伪斯兴”的时代,陶渊明敝屣名教崇尚“自然”,落脱世故忘怀得失,恪守求真求朴的生活,摒弃浮华奢靡的世风,《归去来兮辞》正作了形象的写真。

四、特立独行不拘时俗的处世方式《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那个虚幻的“世外桃源”。

息交绝游悖离时俗,是陶渊明思想的另一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