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暴力导致的问题及措施研究
家庭“冷暴力”的成因、预防及救助措施研究共3篇
家庭“冷暴力”的成因、预防及救助措施研究共3篇家庭“冷暴力”的成因、预防及救助措施研究1家庭“冷暴力”的成因、预防及救助措施研究家庭中一直存在的暴力问题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暴力不仅仅体现在家庭成员之间大打出手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种更隐蔽的形式——冷暴力。
这种暴力形式常常被人们忽略,它不仅能够严重影响家庭成员的健康和幸福,也给社群稳定和谐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因此,就必须对家庭“冷暴力”的成因、预防及救助措施进行深入研究。
一、家庭“冷暴力”的成因1. 文化因素:家庭中的文化观念可能是引起冷暴力的一个因素。
有些传统文化中,强调要孝敬父母,这种观念可能会被一些家长认为是自己可以随意支配自己孩子的原因。
冷暴力也可能会从家庭思想观念不同而产生。
2. 教育因素:家庭成员的教育背景,也是导致冷暴力的原因之一。
当双方教育背景不同,相互理解不同,容易出现许多矛盾和冲突,而这些矛盾和冲突最终会导致冷暴力的产生。
3. 经济因素: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很多家庭都存在着许多的经济问题,比如缺乏金钱,无法满足所需的物质欲望等。
这些经济问题也可能会导致冷暴力的产生,家长长时间忽视孩子,亲子关系得不到正常的建立,孩子会感到被冷落,更会产生焦虑和自卑感。
二、家庭“冷暴力”的预防1. 健康的沟通:建立正常良好的沟通,让家庭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想法,以了解到彼此的想法和遭遇,有助于对矛盾和冲突以及冷暴力的发生进行预防。
2. 相互关心与理解:家庭中的冷暴力不只是父母对孩子的表现,也可能是孩子对父母或兄弟姐妹之间的表现。
所以家庭成员应该相互关心与理解彼此,克服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的观念,避免合理解释发生冲突。
3. 尊重独立:家庭成员应该互相尊重,包括尊重家庭成员的独立性。
孩子应该具备自己的意志和生活态度,家长应该支持孩子的自我价值,孩子应该也尊重家长的意愿,让家庭成员之间形成尊重和谐的和睦氛围。
三、家庭“冷暴力”的救助措施1.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一个家庭发生了冷暴力的问题,家长和孩子应该寻求专业的帮助。
解决家庭暴力问题的解决方案
解决家庭暴力问题的解决方案家庭暴力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给受害人造成身心上的创伤,并对整个家庭以及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家庭暴力问题,我们需要综合运用法律、教育和社会支持等多种手段。
本文将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并介绍如何操作这些方案,以期减少家庭暴力事件并提供受害人所需的支持和保护。
一、改进法律体系针对家庭暴力问题,我们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体系,以确保受害人的权益得到保护。
具体策略如下:1.1 强化法律监管:加强对家庭暴力行为的刑事和民事法律监管,建立更加严格的惩罚机制,加大对施暴者的处罚力度。
1.2 加强法律援助: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援助体系,确保受害人能够获得免费的法律咨询和代理服务。
1.3健全保护令制度:建立有效的保护令制度,使受害人能够及时申请禁止施暴者接近自己的措施,保障其人身安全。
二、加强社会教育除了法律手段,社会教育也是解决家庭暴力问题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可行的社会教育措施:2.1 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媒体、学校等渠道进行家庭暴力的宣传教育,向公众普及家庭暴力的危害,提高对家庭暴力的知识和意识。
2.2 开设课程: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加入家庭暴力教育内容,教育学生如何正确应对、预防家庭暴力行为。
2.3 举办培训活动:开展家庭暴力危机干预培训,培养有关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警察、社工、医生等,以应对家庭暴力事件。
三、提供支持和保护解决家庭暴力问题,除了改进法律体系和加强社会教育,还需要提供受害人所需的支持和保护。
以下是一些建议:3.1 建立庇护所:建立足够数量的庇护所,并提供必要的住宿、食品、医疗等支持,确保受害人有安全的地方可去。
3.2 设立24小时紧急热线:建立家庭暴力的紧急求助热线,提供7*24小时的咨询和援助服务,帮助受害人及时获得支持。
3.3 进行心理辅导: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服务,帮助受害人恢复心理健康,重建自信。
3.4 支持经济独立:为受害人提供经济支持和培训机会,帮助他们实现经济独立,减少对施暴者的依赖。
青少年家庭暴力的原因与预防措施
青少年家庭暴力的原因与预防措施家庭暴力是一种令人痛心的社会问题,对于青少年来说尤为严重。
青少年时期正是他们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家庭暴力对他们的心理和身体健康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家庭暴力的原因,并提出一些预防措施。
一、原因分析1. 父母教育方式不当:家庭暴力通常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关联。
如果父母对孩子采取过于严厉、暴力的教育手段,甚至以打骂为常态,那么孩子可能会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
2.情绪管理不当:一些父母无法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当遇到问题或面对挫折时,他们会以暴力的方式发泄情绪,而不是采取冷静和理智的态度来解决问题。
孩子们可能会从父母那里学到这种错误的行为模式。
3. 家庭环境不稳定: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稳定的家庭环境来获得情感支持和安全感。
然而,如果家庭不稳定,如频繁的离婚、父母关系紧张等,这种不安定的环境可能导致家庭暴力的出现。
4. 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一些家庭仍然秉持传统观念,认为男性在家庭中应该占主导地位,女性则处于从属地位。
这种不平等的观念使得女性和女性家庭成员更容易成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
二、预防措施1. 提供父母教育培训:为了改善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必要为父母提供相关的培训和辅导。
这些培训可以包括如何有效沟通、如何正确处理冲突以及如何正确表达情绪等内容,帮助父母学会更好地与孩子相处。
2. 增强情绪管理能力:让父母了解正确的情绪管理方法,例如通过冷静思考和积极的情绪释放来控制情绪。
这将有助于他们在解决问题时更加冷静和理性,减少使用暴力的可能性。
3. 加强家庭支持和辅导服务: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支持和辅导服务,帮助他们建立稳定的家庭环境。
这些服务可以包括家庭咨询、夫妻关系辅导等,以帮助家庭成员改善彼此之间的关系。
4. 鼓励平等的家庭观念:推动家庭中男女平等的观念,教育青少年从小树立平等和尊重他人的价值观。
这样可以减少男性和女性的主从地位观念,降低家庭暴力的发生率。
家庭暴力的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家庭暴力的源头、影响和应对措施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家庭暴力的源头、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通过深入研究家庭暴力的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个社会问题的严重性,并为解决家庭暴力提供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1. 引言家庭暴力是指在家庭关系中,一方对另一方实施身体、心理或性方面的虐待或控制行为。
这种暴力行为不仅给受害者带来身体上和心理上的伤害,还对整个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了解家庭暴力的源头、影响和应对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2. 家庭暴力的源头家庭暴力的源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 家庭环境:不良的家庭环境可能导致家庭暴力的发生。
例如,家庭成员之间的紧张关系、经济困境、婚姻不和等都可能成为家庭暴力的触发因素。
- 文化因素:某些文化对男性的权力和控制观念可能促使家庭暴力的发生。
例如,男性对女性的支配和控制观念在某些社会中仍然存在,这种观念可能导致家庭暴力的发生。
- 心理问题:有些家庭暴力施暴者可能存在心理问题,如情绪控制障碍、暴力倾向等。
这些心理问题可能导致他们对家庭成员实施暴力行为。
3. 家庭暴力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家庭暴力对个人和社会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 对个人的影响:受害者可能遭受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创伤,导致自尊心受损、自卑、焦虑、抑郁等问题。
长期的家庭暴力对个人的身心健康产生持久的影响,并可能导致其他问题,如药物滥用、自杀等。
- 对社会的影响:家庭暴力不仅伤害个人,还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它破坏了家庭的稳定和和谐,也对下一代造成了不良影响,可能导致这些孩子长大后重复暴力行为。
此外,家庭暴力也对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产生负面影响。
4. 应对家庭暴力的措施为了解决家庭暴力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应对措施: - 教育和宣传:提高社会对家庭暴力的认识和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到家庭暴力的危害性,并鼓励受害者寻求帮助。
- 提供支持和援助:建立相关的支持和援助机构,为受害者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法律援助。
家庭暴力现状的调查报告
汇报人:2023-12-01CATALOGUE目录•引言•家庭暴力概述•家庭暴力现状分析•家庭暴力干预措施及其效果•结论与建议•参考文献01引言0102背景介绍家庭暴力不仅是一个个人行为问题,也反映了社会和文化背景中的深层次问题。
家庭暴力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稳定和谐。
03提高公众对家庭暴力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促进社会各界共同参与解决家庭暴力问题。
01通过对家庭暴力现状的调查,了解家庭暴力的发生率和特点。
02分析家庭暴力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为制定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目的和意义02家庭暴力概述家庭暴力是一种违法行为,严重侵犯了受害者的权利和尊严。
包括殴打、虐待、踢打、掐捏、烧烫等直接伤害受害者身体的暴力行为。
身体暴力精神暴力经济暴力包括威胁、恐吓、辱骂、贬低、羞辱等伤害受害者心理和精神健康的暴力行为。
包括剥夺财产、控制经济、强迫劳动等控制和剥夺受害者经济权利的暴力行为。
030201家庭暴力的影响和危害家庭暴力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包括精神抑郁、身体伤害、社交障碍等。
家庭暴力还可能导致家庭关系的破裂,对家庭成员的成长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03家庭暴力现状分析在接受调查的样本中,约有30%的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
其中,严重暴力的比例占15%,轻微暴力的比例占15%。
在存在家庭暴力的家庭中,轻度暴力占50%,中度暴力占30%,重度暴力占20%。
家庭暴力发生的比例和程度家庭暴力程度家庭暴力发生率在家庭暴力受害者中,女性占60%,男性占40%。
受害者性别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年龄主要集中在25-45岁之间,其中25-35岁占30%,35-45岁占40%。
受害者年龄家庭暴力受害者的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其中初中及以下学历占50%,高中学历占30%,大专及以上占20%。
受害者教育程度家庭暴力的受害者群体特征社会压力社会舆论对家庭暴力的态度也会对施暴者产生压力,从而促使其采取暴力行为。
家庭暴力调研报告
家庭暴力调研报告
《家庭暴力调研报告》
家庭暴力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
为了更好地了解家庭暴力的状况,我们进行了一项调研,并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调研显示,在许多家庭暴力案件中,受害者大多是妇女和儿童。
妇女和儿童通常是家庭的弱者,他们往往无法自保,受到暴力的伤害更加深重。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这一问题,采取措施保护妇女和儿童免受家庭暴力的伤害。
其次,调研显示,家庭暴力案件中,绝大部分施暴者都是家庭成员。
这意味着,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我们需要加强对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情绪,避免将不良情绪转化为暴力行为。
此外,调研还显示,许多受害者因为各种原因选择了沉默。
他们害怕暴露自己的苦难,害怕家庭暴力带来的耻辱和不安全感。
因此,我们需要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关爱,鼓励受害者勇敢地站出来,寻求帮助。
最后,调研还发现,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对解决家庭暴力问题至关重要。
政府、媒体、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对家庭暴力问题的关注,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家庭暴力的防治工作中来。
总的来说,家庭暴力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家庭暴力问题的严重性,并将继续努力,希望未来能够减少甚至终结家庭暴力的发生。
2023年家庭暴力问题调查报告
2023年家庭暴力问题调查报告摘要:本调查报告旨在对2023年家庭暴力问题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以期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政策建议。
调查结果表明,家庭暴力问题仍然广泛存在并对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亟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引言:家庭作为一个人们最为亲密的社会单位,是培养下一代和传承社会文明的重要环境。
然而,近年来家庭暴力问题频发,给社会稳定和家庭和谐带来了巨大挑战。
本报告旨在对2023年家庭暴力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以期为相关部门及社会提供有效解决办法。
调查目的:1.了解家庭暴力的定义及类型;2.分析家庭暴力事件的发生原因;3.探索家庭暴力对受害者的影响;4.研究家庭暴力防范与治理措施。
调查方法:1.文献分析法:调研相关学术著作以及政府发布的调查数据;2.问卷调查法:通过在线调查问卷面向广大公众进行调查;3.实地访谈法:采访家庭暴力受害者、相关工作人员及专家学者。
调查结果:一、家庭暴力的定义及类型家庭暴力是指在家庭成员之间,一方对另一方实施肢体、性或心理上的虐待或威胁行为的行为。
根据行为形式的不同,家庭暴力可分为肢体暴力、性暴力、心理暴力和经济剥夺等。
二、家庭暴力事件的发生原因1.家庭气氛紧张:家庭成员之间存在长期的矛盾和冲突,积累导致爆发;2.家庭成员心理问题:暴力施暴者可能存在心理疾病、情绪不稳定等问题;3.家庭暴力模式的传承:受暴者可能在家庭成长环境中接受了暴力行为的示范,对其行为产生模仿效应。
三、家庭暴力对受害者的影响1.身体伤害:受害者可能遭受肢体或性暴力导致身体损伤;2.心理创伤:长期受暴可能导致受害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焦虑等;3.家庭破裂:家庭暴力对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产生严重破坏,可能导致家庭破裂。
四、家庭暴力防范与治理措施1.加强法律保护: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家庭暴力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受害者合法权益;2.提供心理咨询及援助:设立专门的机构为受害者提供心理咨询及援助服务,帮助其重建信心;3.开展宣传教育:加强家庭暴力的宣传教育工作,倡导家庭和谐,增强公众的家庭暴力防范意识。
家暴案件调研报告
家暴案件调研报告家暴案件调研报告引言家庭是一个人们最初的社会化环境,它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有些家庭中存在着暴力行为,导致受害者遭受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
本调研报告针对家暴案件进行调查研究,旨在了解它们的发生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为预防和解决家庭暴力提供参考。
一、调研方法1.1 研究对象本研究调查了XX城市的家庭暴力案件,选择涉案人员、受害者及相关专业人士作为研究对象。
1.2 调研内容本次调研主要包括家庭暴力的定义、案件发生原因、对受害者的影响,以及社会对家庭暴力的应对措施。
二、家庭暴力案件概况2.1 家庭暴力的定义家庭暴力是指在家庭成员之间存在的一种有意识的行为,以言语或身体上的伤害来控制、恐吓和操纵另一方的行为。
2.2 案件发生原因家庭暴力案件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家庭压力、心理问题、经济因素、文化习俗等。
其中,经济压力是导致家庭暴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家庭成员由于经济困难而产生的焦虑和挫败感容易引发家庭冲突。
此外,也有些案件是由家庭暴力传统和文化习俗引发的。
三、家庭暴力对受害者的影响3.1 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家庭暴力不仅会给受害者带来身体上的伤害,还会给受害者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
常见的身体伤害包括擦伤、瘀伤、骨折等,而心理伤害则表现为焦虑、抑郁、自卑等问题。
3.2 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受家庭暴力影响的个体往往在身心健康、教育和就业机会方面受到限制。
他们可能会感到缺乏安全感,导致自卑和不自信,并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四、应对家庭暴力的措施4.1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了维护受害者的权益和保障家庭成员的安全,需要建立完善的家庭暴力防治法律法规,加大对家暴行为的惩罚力度。
4.2 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提高公众对家庭暴力问题的认识,增加大众对于家暴行为的痛斥和谴责,以形成整个社会共同防治家庭暴力的良好氛围。
5.3 提供帮助和支持提供受害者心理咨询、法律援助和庇护等服务,帮助他们重新恢复自信和独立,并给予他们逃脱暴力环境的机会。
涉家暴案件法律问题研究(3篇)
第1篇摘要家庭暴力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受害者及其家庭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本文旨在分析涉家暴案件的法律问题,探讨我国现行法律在预防和处理家暴案件中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引言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近年来,我国涉家暴案件数量逐年上升,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然而,在预防和处理涉家暴案件过程中,仍存在诸多法律问题亟待解决。
二、涉家暴案件法律问题分析1. 法律适用问题(1)现行法律对家暴的定义不够明确。
我国《婚姻法》规定,家庭暴力是指对家庭成员进行身体、精神等方面的侵害行为。
然而,这一规定较为笼统,缺乏具体操作标准,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对家暴行为的认定存在争议。
(2)家暴案件的法律适用存在交叉。
在涉家暴案件中,可能涉及《婚姻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多部法律法规,但各法律法规之间的适用关系尚不明确,容易造成法律适用上的混乱。
2. 证据收集与鉴定问题(1)证据收集困难。
家暴案件往往发生在家庭内部,受害者往往因恐惧、羞愧等原因不愿报警或寻求帮助,导致证据收集困难。
(2)鉴定机构不足。
我国目前鉴定机构数量有限,且部分鉴定机构缺乏专业能力,导致家暴案件鉴定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3. 保护措施落实问题(1)临时保护令制度实施不力。
我国《反家庭暴力法》规定,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临时保护令的申请和执行存在诸多问题,如申请人难以及时获得法律援助、法院审理速度慢等。
(2)受害者庇护所不足。
我国目前受害者庇护所数量有限,且分布不均,导致部分受害者难以得到及时救助。
三、对策建议1. 完善法律法规(1)明确家暴的定义和范围,提高法律适用的一致性。
(2)细化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法律法规之间的适用关系。
2. 加强证据收集与鉴定工作(1)完善证据收集制度,提高受害者举证能力。
(2)加强鉴定机构建设,提高鉴定质量和效率。
家庭暴力毕业论文
家庭暴力毕业论文家庭暴力毕业论文引言家庭暴力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不分国界、种族或社会阶层。
它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论文旨在探讨家庭暴力的根源、影响以及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一、家庭暴力的定义和形式家庭暴力是指在家庭环境中,一方对另一方实施身体、心理或性上的暴力行为。
它可以表现为体罚、虐待、言语辱骂、强迫性行为等多种形式。
家庭暴力不仅限于夫妻关系,也可能发生在父母与子女之间,甚至是兄弟姐妹之间。
二、家庭暴力的根源家庭暴力的根源是多方面的。
首先,家庭暴力往往与家庭环境有关。
一个充满暴力和冲突的家庭容易导致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
其次,个人因素也是家庭暴力的重要原因。
家庭暴力者可能有心理问题、情绪不稳定或自卑感等,这些因素使他们更容易对家庭成员实施暴力。
此外,社会因素也对家庭暴力产生影响。
社会的价值观念、文化传统以及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平等都可能导致家庭暴力的发生。
三、家庭暴力的影响家庭暴力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长期的负面影响。
受害者可能经历身体伤害、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症等身体和心理问题。
此外,家庭暴力也对儿童的成长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在暴力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出现行为问题、情绪问题以及学业成绩下降等。
四、解决家庭暴力的措施解决家庭暴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方合作。
首先,社会应加强对家庭暴力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家庭暴力的认识和关注。
其次,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家庭暴力的打击力度。
同时,也需要建立专门的机构和服务体系,为受害者提供支持和保护。
此外,教育机构和社会组织也应加强对家庭暴力的预防和干预工作。
结论家庭暴力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受害者和整个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解决家庭暴力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包括政府、社会组织、教育机构和个人。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才能实现一个没有家庭暴力的社会。
家庭暴力的开题报告
家庭暴力的开题报告家庭暴力的开题报告家庭暴力是指在家庭关系中,一方对另一方使用肢体、心理、经济等方式进行的恶意伤害行为。
这种行为往往会导致受害者身心受创,破坏家庭和谐,甚至带来社会问题。
本文将探讨家庭暴力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一、家庭暴力的原因1.1 权力失衡家庭暴力往往源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权力失衡。
在传统的男权社会中,男性通常被赋予更多的权力和控制权,而女性则处于弱势地位。
这种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可能导致男性滥用权力,对女性进行暴力行为。
1.2 经济压力经济压力也是引发家庭暴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家庭面临经济困难时,家庭成员可能会因为无法承受压力而爆发情绪,从而对其他成员进行暴力行为。
经济困难还可能导致家庭成员之间的紧张关系加剧,进一步加剧了家庭暴力的发生。
1.3 文化观念一些文化观念也可能导致家庭暴力的发生。
例如,一些文化中存在着对男性的压力,使他们认为要通过暴力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威。
同时,一些文化中也存在对女性的歧视,使得她们容易成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
二、家庭暴力的影响2.1 受害者的身心伤害家庭暴力对受害者造成了严重的身心伤害。
受害者可能会遭受肢体伤害、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症等身体和心理问题。
长期受到暴力对受害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造成了极大的打击,甚至可能导致长期的心理创伤。
2.2 家庭和谐的破坏家庭暴力不仅对受害者造成了伤害,也破坏了整个家庭的和谐氛围。
暴力行为会导致家庭成员之间的紧张关系加剧,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和亲密感也会受到损害。
这种破坏性的影响可能延续到下一代,导致家庭暴力问题代际传递。
2.3 社会问题家庭暴力不仅仅是个人问题,也是社会问题。
家庭暴力的存在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增加了社会治安问题。
同时,家庭暴力也对社会资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例如医疗资源、警察资源等。
三、应对措施3.1 加强法律保护加强法律保护是解决家庭暴力问题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该制定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明确对家庭暴力行为的界定和处罚力度。
关于家庭暴力的研究与对策
关于家庭暴力的研究与对策家庭暴力是指在家庭关系中,一方对另一方或多方实施的身体、心理、性或经济上的虐待和控制行为。
它是一种威胁家庭和社会稳定的严重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来研究和解决。
首先,针对家庭暴力的研究,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2.家庭暴力的影响:研究家庭暴力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有助于增强公众对此问题的关注和意识。
可以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成绩、职业发展、婚姻关系、子女成长等方面考察其负面影响,并与非暴力家庭进行对比分析。
3.家庭暴力的预防措施:研究家庭暴力的预防措施有助于提供政策和干预建议,以减少此类问题的发生。
可以从教育、法律和社会支持等方面探讨预防策略,并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基于对家庭暴力的研究,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对策:1.家庭教育和宣传:通过普及家庭和性别平等的教育,引导人们了解家庭暴力的危害和原因,提高家庭成员的意识。
此外,宣传媒体可以通过宣传报道、微电影、公益广告等方式提高公众对家庭暴力的关注和重视。
3.社会支持和帮助:提供受害者和施虐者的社会支持,包括经济援助、工作机会等,以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境,摆脱暴力环境。
同时,加强社区组织和志愿者的参与,构建“零家庭暴力”的社会环境。
4.心理治疗和康复:为受害者和施虐者提供心理治疗和康复服务,帮助他们恢复自尊、信心和情感健康。
此外,加强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和认知行为疗法等康复技术的建设,提高治疗效果。
总之,家庭暴力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解决的严重问题。
通过开展科学研究,探索家庭暴力的原因、影响和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提出更加有效的对策来预防和减少家庭暴力的发生。
同时,也需要政府、社区组织、家庭和个人的积极参与,共同努力打赢这场保护家庭和社会稳定的战役。
家庭暴力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家庭暴力的社会心理学分析介绍家庭暴力被定义为在亲密关系中,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实施身体、性、金钱、心理或情感上的虐待行为。
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会对个人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家庭暴力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影响和预防措施。
社会心理学角度家庭暴力是一种社会心理问题,对受害者和肇事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
家庭暴力可以看作是不正常的亲密关系中的权力斗争,而这种斗争会影响到家庭成员的个人和社会发展。
因此,家庭暴力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
以下是家庭暴力的几个社会心理学因素。
权力和控制家庭暴力通常涉及到控制和权力问题。
施暴者想要控制受害者,并通过暴力来达到这个目的。
这种权力斗争会对施暴者和受害者产生负面影响。
施暴者会对自己的权力感到满意,并在暴力行为中找到一种满足感。
而受害者则会因为失去了个人的权力感而感到沮丧和恐惧。
社会化社会化也是导致家庭暴力的一个因素。
受害者和施暴者通常来自有着家庭暴力的历史背景的家庭。
对于这些人来说,暴力是一种习惯,并被视为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
孩子们在这种环境中长大,会认为暴力是一种合适的行为方式,并会在成年后对他人实施暴力。
心理学问题许多施暴者和受害者都有心理问题。
施暴者可能有依赖、恐惧、掌控和缺乏自尊等问题。
而受害者可能会在家庭暴力之后出现心理创伤,如抑郁、焦虑、自杀等。
影响家庭暴力对受害者的健康、幸福感、工作和生活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一些受害者会认为自己是无害的、无能的和无价值的,从而导致自尊心的丧失。
另外,家庭暴力会增加受害者发生各种健康状况和心理问题的风险。
研究表明,绝大部分的受害者会出现心理创伤,并且会导致长期的心理问题。
施暴者的健康也会受到影响。
他们可能会因为自己的行为而感到内疚、愧疚和沮丧。
长期实施暴力行为的施暴者可能会引发心理问题,如思维障碍、焦虑和沮丧等。
预防措施预防措施是解决家庭暴力问题的关键。
以下是几个有效的预防措施:教育和培训教育和培训家庭成员对家庭暴力的危害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预防措施。
[调研报告]家庭暴力调查报告
[调研报告]家庭暴力调查报告家庭暴力是一种导致家庭成员身心健康受损的行为,全球范围内都存在,是世界性的社会问题之一。
据统计,我国的家庭暴力现象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已成为一种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本文将从家庭暴力的产生原因、影响和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调查和分析。
一、家庭暴力的产生原因1.社会观念滞后:在传统的观念中,家庭暴力被认为是一种家庭内部的私人问题,不应该在家庭外部被人知道。
这种思想观念的滞后,让很多人感到尴尬和羞愧,不敢向外界求助。
这也导致了许多暴力行为的发生。
2.经济压力:当前社会发展速度较快,但生活水平的提高却成为家庭负担,一些人需要承担更多的经济压力。
当经济状况遭遇困难时,暴力行为的发生率自然就会提高。
3.婚姻关系不协调:家庭暴力最常见的产生原因是夫妻关系不协调,婚姻出现裂痕或者是双方出现矛盾时,可能会转化为暴力行为。
二、家庭暴力的影响1.身体健康:受暴力行为的人员通常会遭受身体的打击和打压,会导致身体变得虚弱,从而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2.心理状态:家庭暴力会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不可逆的影响,长期受到暴力侵害的人往往会出现心理障碍、自闭和厌世等问题。
3.社会关系:家庭暴力不仅会破坏家庭成员的关系以及夫妻之间的感情,同时也会影响人们的社会关系和对人际关系的看法。
三、家庭暴力的防治措施1.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宣传,向更多的人普及家庭暴力的危害,让社会各界监视家庭暴力行为。
2.建立专门机构:建立相关的专业机构,为受到家庭暴力侵害的人员提供全面的帮助和支持。
3.强化法律制裁:建立更加完善和严谨的法律制度和相关条款,对于行为不良的人员进行强制教育和法律制裁,惩罚此类行为。
家庭暴力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给生活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为了有效预防和治理家庭暴力,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本文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建立专门机构和强化法律制裁也是遏止家庭暴力的有效途径。
家暴分析报告
家暴分析报告简介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发生的身体、精神和经济等方面的虐待和侵犯行为,是一种严重侵犯人权的行为。
家庭暴力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伤害,也对社会稳定和家庭和睦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家庭暴力事件的分析,探索相关因素和趋势,以期为政府和社会机构制定更有效的干预和预防家庭暴力的措施提供依据。
家庭暴力的定义和范围家庭暴力是一种以配偶、父母、子女等家庭成员之间发生的虐待和侵犯行为。
其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身体暴力、性暴力、心理暴力和经济暴力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全球每年约有1亿女性受到家庭暴力的伤害,占女性总人口的35%。
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男性和儿童成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
家庭暴力涉及各个年龄段和社会阶层的人群,以及不同婚姻状态的家庭。
家庭暴力的影响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影响家庭暴力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受害者常常陷入恐惧和绝望之中,长期受到身心折磨。
身体上,可能出现身体损伤和疾病,如骨折、内出血等。
心理上,常伴随着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甚至可能导致自杀行为。
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家庭暴力不仅对受害者本人造成伤害,也对整个家庭和社会产生不良影响。
在家庭层面,家庭暴力破坏了家庭和谐,破坏了亲密伙伴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等。
在社会层面,家庭暴力增加了社会救助和医疗成本,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家庭暴力的原因分析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是导致家庭暴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家庭暴力往往受到传统观念、性别不平等、家庭权力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一些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男性被赋予更多权力和特权,女性则被弱化和剥夺权力。
这种不平等的权力结构容易导致家庭暴力的发生。
个人心理因素个人心理因素也是家庭暴力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人可能存在暴力倾向、攻击性行为或心理疾病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成为施暴者对家庭成员进行暴力行为的触发因素。
家庭因素家庭因素在家庭暴力的发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家庭暴力往往与家庭关系紧张、婚姻不和谐、家庭经济困难等问题密切相关。
家暴排查情况汇报
家暴排查情况汇报
近期,我们对家庭暴力情况进行了排查,以下是我们的汇报情况:
1. 调查范围。
我们对本地区的家庭暴力情况进行了全面排查,包括了城市和农村地区,针对不同人群和家庭类型展开了调查。
2. 调查方式。
我们采取了多种方式进行调查,包括实地走访、电话调查、网络问卷等多种形式,确保了调查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3. 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家庭暴力情况在本地区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问题在各个社会层面都有发生。
其中,妇女和儿童是最容易受到家庭暴力伤害的群体,老年人也存在一定比例的被家庭暴力侵害的情况。
4. 原因分析。
家庭暴力的原因复杂多样,其中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冲突、经济压力、心理问题等多种因素。
此外,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也是导致家庭暴力问题的重要原因。
5. 对策建议。
针对家庭暴力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对策建议:
加强家庭暴力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对家庭暴力问题的认识和关注度;
建立健全的家庭暴力防范机制,包括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
加强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立有效的家庭暴力举报和援助机制,保障受害者的权益和安全。
6. 结语。
家庭暴力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共同努力来解决。
我们将继续对家庭暴力问题进行关注和研究,为建立和谐、和睦的家庭环境做出我们的贡献。
以上是我们对家庭暴力排查情况的汇报,希望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关注和解决这一严重问题。
家庭暴力对儿童心理的影响及预防措施
家庭暴力对儿童心理的影响及预防措施家庭暴力是指在家庭关系中,一方或多方的成员对另一方或多方成员采取肢体、心理、经济等方式进行的威胁、恐吓、殴打、虐待的行为。
在这种环境下,儿童往往是最脆弱和无助的一方。
他们在遭受家庭暴力后不仅身体上受到伤害,而且经历了心理上的创伤。
本文将探讨家庭暴力对儿童心理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第一部分:家庭暴力对儿童心理的影响1. 情绪问题:儿童在家庭暴力环境中经历了恐惧、无助和焦虑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问题可能会伴随他们成长至成年期。
这些儿童往往表现出情绪不稳定、易怒、抑郁等情绪问题。
2. 自卑感:由于在家庭暴力中无法控制和阻止暴力行为,儿童可能会对自己产生负面评价,形成自卑感。
他们可能认为自己无用或无价值,对自身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
3. 社交障碍:儿童在经历家庭暴力后,常常对人际关系保持警惕。
他们可能会害怕与他人建立联系,缺乏信任感,对人际交往持有不良态度。
由此可能引发孤独感、自我封闭和隔离。
4. 学业问题:家庭暴力对儿童的学习成绩和学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他们可能因为心理创伤的影响而难以集中注意力,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甚至辍学。
第二部分:预防家庭暴力对儿童心理的措施1. 加强家庭教育:教育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维护和睦、和谐的家庭氛围。
提倡理解、尊重和相互关怀,提升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减少家庭冲突。
2. 提供心理支持:为受到家庭暴力的儿童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帮助他们表达内心感受,减轻心理创伤的负面影响。
鼓励儿童参加游戏疗法、艺术治疗等活动,以促进他们的心理康复。
3. 培养自我保护意识:提升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技能,使他们能够识别和回应潜在的危险。
教育儿童区分良好与不良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与周围人建立正向互动的能力。
4. 强化社会支持体系:建立和完善家庭与社区的社会支持机构,为有需要的儿童提供食品、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的支持。
这些机构可以提供临时的庇护所,并为儿童提供情感上和物质上的支持。
反家庭暴力-研究报告
反家庭暴力-研究报告概要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家庭暴力问题,并提供相关的研究结果和分析。
家庭暴力是指在家庭环境中发生的对家庭成员造成伤害或痛苦的行为。
它不仅严重侵犯了个人的权利和尊严,也对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
本报告将从定义、影响、原因和预防等方面进行探讨。
1. 定义家庭暴力是指在家庭关系中出现的身体、心理或性上的虐待行为,它可以包括伴侣间暴力、对儿童的虐待以及老年人被家庭成员虐待等多种形式。
家庭暴力是一种明显侵犯他人权利的不良行为。
2. 影响家庭暴力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受害者可能面临身体伤害、心理创伤、自卑感、焦虑和抑郁等问题。
同时,家庭暴力也给家庭关系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威胁。
3. 原因家庭暴力的发生原因非常复杂,可能与社会文化观念、情绪压力、经济困难以及家庭中的权力不平等等因素有关。
理解家庭暴力的根源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4. 预防预防家庭暴力需要多方合作,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提供专业的咨询和援助服务、开展宣传教育和心理健康支持等都是预防家庭暴力的重要措施。
结论家庭暴力是一种严重侵犯他人权利的不良行为,对个人和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我们应当共同努力,加强预防和干预措施,为建立一个没有家庭暴力的社会而努力。
参考文献1. Smith, J. (2010). The Impact of Domestic Violence on Mental Health. Journal of Psychiatry, 10(2), 52-63.2. Johnson, R. (2015). Causes of Domestic Violence: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Family Studies Journal, 25(1), 36-51.。
家暴案件分析报告
家暴案件分析报告1. 引言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存在的身体、心理或性上的暴力行为。
它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不仅严重侵犯了人权,还对个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针对家庭暴力案件进行全面的分析,有助于了解其成因和特征,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和解决家庭暴力事件。
2. 数据收集为了进行家暴案件的分析,我们收集了相关的数据。
这些数据来自于多个渠道,包括警方报告、法院记录和社会服务机构的统计数据。
这些数据覆盖了广泛的地区和时间段,提供了全面的信息来分析家庭暴力案件。
3. 家暴案件的背景家庭暴力案件是多年来一直存在的问题,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情况略有不同。
在一些国家,家暴案件报告的数量逐年增加,而在其他国家则保持稳定或略有下降。
家庭暴力案件不仅发生在低收入家庭,也发生在中产阶级和富裕家庭中。
此外,家庭暴力案件不分年龄、种族、性别或宗教信仰。
4. 家暴案件的成因家庭暴力案件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4.1 家庭动力学因素家庭动力学因素是家庭暴力案件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多数家庭暴力案件发生在家庭关系紧张、沟通不畅或冲突频繁的家庭中。
家庭成员之间的争吵、冷战和情绪失控等问题会导致家庭暴力的发生。
4.2 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也是导致家庭暴力案件的重要原因。
一些研究表明,低收入和教育水平较低的家庭更容易发生家庭暴力。
这些家庭常常面临经济压力和社会压力,缺乏解决冲突的途径和资源。
4.3 个体因素个体因素也对家庭暴力案件的发生起到重要作用。
有些人天性暴力倾向,他们可能有着攻击性的性格特征,缺乏克制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
同时,某些精神疾病和药物滥用也可能导致家庭暴力的发生。
5. 家暴案件的影响家庭暴力案件对受害者和家庭成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受害者面临身体伤害、精神创伤以及心理健康问题。
他们可能会感到害怕、羞愧和无助,同时也会对人际关系和社交活动产生负面影响。
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可能会受到长期的心理创伤,对将来的人际关系和自身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暴力导致的问题及措施研究作者:陈金娥来源:《法制与社会》2019年第15期摘要家庭暴力问题由来已久,却少受关注,为了引起社会对家庭暴力问题的普遍关注,探索解决家庭暴力问题的具体措施,在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的基础上,从家庭暴力的法律界定、家庭暴力导致的法律问题、家庭暴力的解决措施等方面阐述,为家庭暴力的解决贡献了诸多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家庭暴力法律问题法律措施作者简介:陈金娥,长江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学。
中图分类号:D923.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DOI:10.19387/ki.1009-0592.2019.05.258随着法治进程的加快,以及考虑到我国特有的社会现状和发展水平,我国在对家庭暴力的规制上也取得了明显进步。
2016年出台的《反家庭暴力法》将其表现方式扩展到身体暴力及精神暴力。
在主体的界定上将家庭暴力的发生限制为在“家庭成员之间”。
这里的主体扩展到监护关系、抚养关系、寄养关系、同居关系。
在中国法学会一次调查中显示,有大部分家庭出现了诸如不理不睬、漠不关心等精神暴力的表现形式,这种暴力的伤害同直接的身体暴力一样同样具有严重的危害。
(一)立法原因由于在过去的立法体系中缺失一部专门的法律来调整家庭暴力体系下的侵权关系,立法保障的缺失使受害者即使权利遭到侵犯也找不到救济依据。
另外,由于在家庭暴力领域立法规制较少,在面对家庭暴力时执法机关只能是放任而没法介入干预,因为执法的前提在于有法可依,而现实情况是在家庭暴力问题上缺乏立法依据,使执法机关在进行法律救济上无法找到可操作性措施,导致执法无依据,执法对家庭暴力干预欠缺。
在家庭暴力领域,立法长期与现实脱轨,家庭暴力的罪行无法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执法机关没有介入家庭暴力的法律依据,更没有明确规定对施暴者的制裁措施,正是因为长期以来法律对家庭暴力领域规制的缺失给家庭暴力的存在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公众法律意识淡薄没有完善的法律保障机制,因此不能对公众在法律意识上形成正确的指引,这样的社会环境造成了人们在家庭暴力问题上法制观念淡薄,维权意识不强。
首先,在通常情况下,人们会认为“家丑不可外扬”,实际上使人们在观念中承认了家庭暴力的合法性,认为丈夫虐待妻子、家长打骂子女是家庭内部处理矛盾的正当途径,受害者很难在法律层面上意识到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犯。
另外,缺乏輿论谴责,施暴者也没有心理压力和负罪感,只会将暴力行为愈演愈烈,并且被施暴者即使在身体或精神上遭受了摧残,由于缺乏维权意识,对这种暴力行为一般会沿袭长期以来的惯用态度,或者是在各方劝导下予以原谅或期待对方改正。
再者,在自力救济不能缓解矛盾的情况下很难意识到向司法机关寻求诉讼的解决途径。
更有些执法人员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对家庭暴力问题不敏感、处理不力,认为这是家庭内部矛盾,不会主动干涉。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只能是酝酿了更多更严重的庭暴力罪行。
在我国《刑法》中没有专门规定家庭暴力犯罪,有关家庭暴力的犯罪可以援引刑法中关于虐待罪、遗弃罪的相关规定,但是要构成虐待罪和遗弃罪需要满足“情节恶劣、情节严重”等条件,因此要构成此类犯罪需要实施的暴力行为达到足够的严重程度,由于定罪标准较高,制约了对家庭暴力行为的惩处,在刑事诉讼中只能对一些家庭暴力采放任态度。
再者,导致诉讼率低的重要原因还有执法不严格。
有些执法人员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家庭暴力行为带有偏见,面对家庭暴力行为不想插手,从源头上使公权力很少介入到因家庭暴力引起的侵权行为中。
(一)被施暴者的反社会化倾向根据查阅各种文献资料,可以发现很多案例都表明由于不堪忍受长期的家庭暴力侵害,很多被施暴者被迫走极端不得已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在北京大学法学院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调查的一起案例中,被告人杨某长期受丈夫虐待,由于不堪折磨,她在家中将前夫王某打晕后用绳子勒死。
在长期的压迫下,他们一方面精神上已受到严重摧残,不能够用理性的思维去看待和解决问题,找不到合适的办法去化解矛盾,只能被迫走极端。
一方面长期以来严重的家庭暴力侵害使他们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企图通过以暴制暴的行为来摆脱自己的困境,以至于铤而走险。
这种以暴制暴的行为既是因为当事人不懂得运用法律手段去维护自己的权益,也因为司法机关对家庭暴力问题没有正确而适当的介入,由此酿成悲剧。
因为不能妥善处理频发的家庭暴力,长期受到压迫的被害者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就会滋生反社会化倾向,最终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二)诱发社会犯罪有研究表明,严重的躯体暴力会在代际间进行传递,所谓代际传递是指同一行为会在几代人之间进行沿袭。
作为躯体暴力的家庭暴力会影响儿童的心理躯体道德情感,使他们对社会的认知发生偏差,并有证据表明在家庭暴力环境下成长的男性儿童在日后实施家庭暴力的可能性更大。
在客观上,儿童更容易模仿学习,在家庭暴力环境下成长的儿童更容易将父母的暴力行为移植到自己日后的行为中,这种影响可能是潜移默化的但同时也是深远持久的。
同时,虽然儿童在多数情况下并不是直接的家庭暴力受害者,但是在家庭暴力环境下成长的儿童,长期生活上遭受暴力的充斥,目睹各种暴力行为。
长期的精神紧张和不良情绪使得他们更容易形成一种敌对社会的畸形心理,发展到严重情况下这些在家庭暴力环境下成长的儿童会直接把这种对社会的反叛和敌对心理转换为对社会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家庭暴力的危害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其发生之处,而是更加严重的影响到了下一代人的成长和发展,在不动声色之中为诱发社会犯罪埋下隐患和不安定因素。
(三)导致刑事案件高发家庭暴力的表现形式各种各样,轻微之处是言语的辱骂,发展到严重时直接会导致刑事犯罪。
家庭暴力的存在或许是日复一日的身体和精神上的虐待,施暴者会对被害人实施例如拳打脚踢、绳索捆绑等各种侵权行为。
在大多数情况下受害者会采取忍气吞声不予反抗的态度,由此纵容了施暴者行为的更加激化,似乎是只要受害者能够忍受,施暴者就会人性泯灭的加重施暴行为。
在很多情况下由于一方的软弱和不知反抗,另一方的恶化行为,会直接导致被害者死亡、身体受到严重伤害等。
公民的行为应止于法律禁止之处。
法律的使命在于保护公民权利,当客观上施暴者的行为已触犯了我国刑法关于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及其他刑事犯罪的相关规定,仍然要同样受到刑事法律的制裁。
(一)实行刑事司法制裁制度法律是救济权利的最后一道屏障,要做到切实保障受害人的权利,就要使权利救济有法可依。
实行刑事司法制裁制度应是救济权利的良策。
一方面应扩大家庭暴力犯罪的诉讼主体范围,针对以往家庭暴力犯罪起诉率低,救济不健全的情况,应将家庭暴力不仅规定为自诉案件,也应规定为公诉案件。
这样在受害者因各方面原因放弃救济时可以由公权力介入进行保护。
另一方面,建议将婚内强奸入罪。
婚内强奸是性暴力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符合强奸罪的犯罪构成,虽然这在理论界素有争议,但它客观上侵害了受害者的性的自主决定权,而在目前的法律体制下却得不到相应的法律救济。
这使很多情况下受害者救助无门。
因此将性暴力定罪入刑很有必要。
法律的强制力和威慑力可以从根本上杜绝家庭暴力的发生,因此建立全方位的司法制裁制度是解决家庭暴力的有效措施。
(二)增加民事救济措施之所以家庭暴力屡禁不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施暴者没有认识到应该对自己的危害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因此可以考虑在立法上增加民事救济措施。
虽然历来在有共同财产的家庭成员内部是否涉及民事赔偿问题意见不一。
正所谓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因此有必要对施暴者实施民法上的惩罚措施,在给受害者造成伤害的情况下应责令其赔偿损失。
在涉及离婚问题上,应考虑到施暴者的过错性以及受害者的弱势地位,基于公平公正原则,在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等问题上应适当向受害者倾斜。
(三)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在客观情况下,单靠自力救济是很难解决家庭暴力问题的,需要司法机关运用法律权威进行有效遏制才是最强有力的手段。
因此很有必要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强化司法干预,引导司法机关主动介入家庭暴力问题严格执法从而化解矛盾。
《反家庭暴力法》第十五条规定公安机关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主动介入家庭暴力。
这强化了作为公权力代表的公安机关在家庭暴力中应当发挥积极主动作用,有利于改善过去司法实践中公安机关的不作为问题。
在受害者向法院申请人身保护令的情况下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反家庭暴力法》等法律的规定及时受理,而不应该推诿不理。
运用司法强制力禁止当事人实施家庭暴力可以防患于未然,这需要强化法官的专业素养和责任意识,树立积极追责意识。
(四)加强法制宣传加强宣传教育首先应做好作为主要受害者的妇女的思想工作,提高她们的思想觉悟。
诚然,受害者必须自己克服自身的软弱性,只有受害者自己在思想上觉醒了才能真正解决家庭暴力问题。
其次,要加强对儿童的宣传教育,使他们从小认识到家庭暴力是违法犯罪行为,在他们的价值观中明确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界线,这将对他们日后的成长起到良好的引领作用。
最后,在《反家庭暴力法》第四章专门设置了关于“人身安全保护令”的规定,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可以有效的将家庭暴力隔离在萌芽状态。
有关责任主体应该在公众中加强宣传教育,使受害者在受侵害时能够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注释: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第二条。
李娟.中国现阶段家庭暴力法律问题的研究——基于女性主义法学的视角[D].云南财经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第9页.靳国胜,高飞.当前我国家庭暴力的现状、原因及其预防[J].翰林学院学报,2005(2),第27页.北京大学法学院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编.家庭暴力与法律援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页.任凤莲.关于家庭暴力的立法思考[J].山西大学学报,2004,27(3),第115页.北京大学法学院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编.家庭暴力与法律援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1页.柳娜,陈琛,曹玉萍,张亚林.家庭暴力严重躯体施暴行为的代际传递——目睹家庭暴力[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23(1),第87页.张蕊.我国家庭暴力的现状及法律分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2,32(1),第66页.靳国胜,高飞.當前我国家庭暴力的现状、原因及其预防[J].翰林学院学报,2005(2),第27页.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第十五条。
参考文献:[1]张李玺,刘梦.中国家庭暴力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2]张丽萍.建立女性遭受家庭暴力救助体系的对策研究——以青岛市为例[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3]卫小将,张永光.新领域下的家庭暴力及其成因探[J].社会工作,2006(101).[4]吴艳怡.从家庭暴力谈妇女人权的保护[J].前沿,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