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秋期小班讲义8—文言文虚词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文言文所有解词虚词

初中语文文言文所有解词虚词

初中语文中的文言文常见的解词虚词如下:
1.的:用于身体、物品、抽象事物等的所属关系。

2.之:表示所及、方位关系、宾语关系等。

3.乎: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

4.于:表示位置关系、时间关系、方法手段等。

5.以:表示手段、目的、条件等。

6.而:表示转折、并列、递进等关系。

7.所:用于加强动词、形容词前,起到强调的作用。

8.以及:表示并列、加强的关系。

9.之类:表示类别、范围。

10.须:表示必须、应该的意思。

11.非:表示否定、强调。

12.已:表示已经、过去的意思。

13.若:表示条件、假设等。

14.皆:表示都、全都的意思。

15.若干:表示某些、若干的意思。

这些是初中语文中常见的文言文解词虚词。

虚词在文言文的句子中具有一定的功能和表达方式,具体使用要根据上下文和理解进行解释。

初二语文文言文虚词及解释

初二语文文言文虚词及解释

初二语文文言文虚词及解释文言文虚词是指在文言文语言中,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但是在文章中起到了衔接句子的作用。

文言文常用的虚词有“之、乎、者、耳、也、而、其、以、矣”等等。

虚词虽小,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就来深入解析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

首先是“之”,这个虚词在文言文中使用非常广泛,常常用在表示对象的地方,例如:“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这里的“之”代表的就是“天”和“地”。

而有些情况下,“之”也可以代替动词,例如:“以战之后,世宁以太平。

”这里的“之”就代表着“后”。

接下来是“乎”,这个虚词在文言文中表示疑问、感叹的语气,例如:“呜呼,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里的“乎”就表示了感叹的语气。

然后是“者”,这个虚词在文言文中通常用来表示具体的人或事物,并且常常和“之”一起使用。

例如:“天下莫非长安者也。

”这里的“者”表示的就是“长安这个地方”。

再来是“耳”,这个虚词在文言文中用来表示结束语的意思,例如:“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里的“耳”表示的就是这是作者的结束语。

然后是“也”,这个虚词在文言文中常常用来表示转折的作用,例如:“有人生而贵,有人生而富,有人生而贫,有人生而贱,此命也。

”这里的“也”表示的就是一个转折。

接下来是“而”,这个虚词在文言文中常常用来表示并列的关系,例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这里的“而”表示的就是并列的关系。

然后是“其”,这个虚词在文言文中常常用来代替前面的某个成分,例如:“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这里的“其”代表的就是“万里”。

最后是“以”和“矣”,这两个虚词在文言文中常常用来表示语气的作用。

例如:“悠悠我心,洒落黄沙。

”这里的“以”表示的就是一种感叹的语气。

而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这句话中,“矣”则表示感叹和着重的语气。

总之,文言文虚词虽小,但是却是非常重要的,掌握好这些常用的虚词,可以让我们更加准确理解文言文中的意思。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一、之1、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用在主谓之间,充当词组。

3、用在动宾之间,使宾语前置。

4、用在动宾之间,补充音节。

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

6、用在句末,表示语气。

7、用在句中,表示语气舒缓。

8、用在句首,表示语气舒缓。

9、用在动词后,表示补足音节。

10、用在名词后,表示补足音节。

11、用在形容词后,表示补足音节。

12、用在副词后,表示补足音节。

13、用在时间名词后,表示补足音节。

14、用在数量词后,表示补足音节。

15、用在方位词后,表示补足音节。

16、用在介词后,表示补足音节。

17、用在助词后,表示补足音节。

18、用在连词后,表示补足音节。

19、用在量词后,表示补足音节。

20、用在方位词前,表示补足音节。

21、用在介词前,表示补足音节。

22、用在助词前,表示补足音节。

23、用在连词前,表示补足音节。

24、用在数量词前,表示补足音节。

25、用在名词前,表示定语。

26、用在动词前,表示定语。

27、用在形容词前,表示定语。

28、用在副词前,表示定语。

29、用在时间名词前,表示定语。

30、用在数量词前,表示定语。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整理一、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主要包括:之、其、而、以、于、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胡、皆、矣、乎等。

二、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1、之:(1)动词,到。

例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结构助词,的。

例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3)代词。

例如: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江城子·密州出猎》)2、其:(1)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例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2)人称代词,他(她、它)。

例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3、而:(1)连词,表承接。

例如:温故而知新。

(《论语十则》)(2)连词,表转折。

例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七八年级文言文虚词整理归纳

七八年级文言文虚词整理归纳

文言文17个重点虚词总结01、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③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公将鼓之。

②久之。

③怅恨久之。

02、作代词用。

(可以代人,代事,代物)(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3)作动词用。

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03、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如:①马之千里者。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

如: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类似于“于”的用法。

如: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者1、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

如:(1)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凭借(2)虽不能察,必以情。

//策之不以其道。

——根据2、作连词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时,可译作“由于”、“因为”。

小学文言文需要掌握的86个虚词精选全文完整版

小学文言文需要掌握的86个虚词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最浅显常用的43个虚词:1、则:便,那么,就,是,就是2、者:个,的人3、之:的,它,他4、欲:想要5、皆:都6、甚:很7、其:它,他8、以:用,依据9、至:到10、而:连词11、何:什么,为什么12、于:在13、乃:于是,这才14、偶:碰巧15、遂:就16、也: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或肯定;表示疑问语气,呢17、及:到,至18、矣:了19、为:成为;是;被20、乎: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呢,吗21、亦:也22、焉:语气词,无意义23、将:将要,将会24、盍:何不25、颇:很26、即:立即;就是27、尚未:还没有28、惟:只有29、故:所以30、哉:啊,表示感叹语气31、徒:只,仅仅32、所:表示被动33、殊:很,非常34、固:本来35、复:又36、适:刚巧37、尝:曾经38、自:从39、此:这里40、若干:多少41、昔:过去,从前42、愈:更加43、毋:别,不要次浅显常用的43个虚词1、所:代词,表示“……的人”“……的事”2、因:于是3、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这样4、遽:急忙;就5、何如:怎么样6、盖:大概;承接上文,表示原因7、耳:语气词,啊8、未若:不如9、故:原来;原因,缘故10、谓:叫做;告诉;说,用于评论人或事(此之谓也)11、且:将要12、非:不是13、徒:空;白白地14、何以:怎么15、咸:都;全16、莫:不要,不能17、但:只,仅仅18、亦:也,也是19、焉:疑问代词,哪里,怎么;语气助词,呢20、及:到,至;比得上21、乍:忽然22、犹:还,仍然23、于:比;在24、何为:为什么25、若:如果,假如;如;这个26、是:这,这个27、为:做28、夫:发语词29、呜呼:叹词30、固:本来;通“故”,所以31、弗:不32、其:句中语气词,表示商量的语气;其中的33、孰:谁34、以:以为,认为;用35、此:这36、至:最,极37、安:怎么38、几何:多少39、辄:总是40、俱:一起41、倘:假如42、庶几:副词,表示可能或期待43、尔:而已。

初中文言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

初中文言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

止增笑耳。

(《狼》).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史 记》).以头抢地尔。

(《唐雎不辱使命》). 安敢轻吾射!.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岀师表》). 呼尔而与之。

(《鱼我所欲也》).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归园田 居》).(1) (2) (3) (4) 的样子.【助】……地; 【代】这样.【连】然而.【动】认为……对。

(表肯定、 赞同).杂然相许(《愚公移山》);若听茶声然(《核舟记》);屋舍俨然(《桃花源记》).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说》).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 吴广以为然。

(《陈涉世家》). 【然而】这样,是 .... 。

.【然则】既然如此,那 么...... 。

.【若……然】像……一般 (样子)。

. (1) 【代】怎么,哪里.(2) 【形】安全,安定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谢庄遂安(《冯婉贞》).(1) (2) (3) (4) (5) (5)【介、 [副] 【介】 【动连】和、跟、同. 给、替.比,和……比较. 给予、授予. 全.欤”,句末语气词.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 输》);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陈胜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鱼我所 欲也》). 号令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 世家》).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不 辱使命》).(1) [副]于是、就(2) [副] 却,竟然, 居然,反而 (3) [副] 才.(4) [副]是,就是 (表判断) (5) [代】你的,你 乃入见。

(《曹刿论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家祭勿忘告乃代翁.(1) 【副】虽然.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马说》)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口技》).【虽然】虽然如此,即使 这样。

初中文言文八个重点虚词精品课件

初中文言文八个重点虚词精品课件
⑵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③莲之爱
⑶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①马之千里者 ②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⑷凑足音节 例: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②鸣之而不通其意
五、于
A、介词 ㈠表比较:有“超过、比”的意思 ①皆以美于徐公
②所欲有甚于生者 ③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㈡引出时间、地点、对象“在、到、向、从、对于” ⒈引时间:①奉命于危难之间 ②试用于昔日 ⒉引地点:①躬耕于南阳 ②战于长勺
③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⒊引对象: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过于诸侯 ②安陵君
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③胡不见我于王 ④生于忧患⑤万钟 于我何加焉 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㈢表被动“被” ①受制于人②祗辱于奴隶人 之手
B、连词,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和、跟、同” 等。例:①吾与汝毕力平险②及鲁肃过寻阳, 与蒙论议③与臣而将四矣
C、副词,可译为“都、全”,例:号令召三 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D、助词,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 或感叹。例: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六、者
㈠指示代词,指代人、物,可译为“的人、的 东西”
①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②以君为长者,故 不措意也 ③卜者知其指意 ④或异二者之为 ⑤得道者多助 ⑥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我渐渐长大了,地主成分已经对我的生 活构不 成丝毫 影响。 长大了 的我发 现父亲 是很疼 爱我的 ,我开 始心安 理得地 享受他 给予我 的一切 。记得 上技校 时的一 个冬天 的傍晚 ,寒流 来临, 气温骤 降。父 亲担心 我的被 褥太薄 ,骑着 自行车 走十几 里路来 给我送 厚被褥 。途中 天降大 雨,父 亲怕被 褥淋湿 ,脱下 雨衣盖 在被褥 上,自 己则冒 雨前行 。当他 来到我 的宿舍 时,嘴 唇都冻 乌了, 一时连 话都说 不出来 。我当 时正沉 迷于一 本小说 中,只 顾躺在 床上, 连句问 候的话 也没对 父亲说 ,更不 用说去 送送他 了。

文言文虚词讲义

文言文虚词讲义

文言文18个常用虚词归纳讲义1.而(1)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②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③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④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或“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⑤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⑥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病梅馆记》)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2)代词。

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3)复音虚词①“而已”。

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②“而后”。

才,方才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出师表》)③“而况”。

何况虽在下愚,智其不可,而况于明哲呼!(《谏太宗十思疏》)2.何(1)疑问代词。

①单独作谓语,表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或“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②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赤壁赋》)胡为乎惶惶欲何之?(《归去来兮辞》)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八年级常见文言虚词归纳整理

八年级常见文言虚词归纳整理

2013年常见文言虚词归纳整理
整理人:游志峰2013-6-5
一、之
何陋之有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二、以
策之不以其道以其境过清
以衾拥覆撰长书以为贽
卷石底以出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以中有足乐者无从致书以观
俯身倾耳以请
三、其
其真无马邪其人视端容寂
以其境过清常蹲其身
其一犬坐于前其真不知马也
其岸势犬牙差互门人弟子填其室
四、于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相与步于中庭
五、为
撰长书以为贽项为之强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宫室、器皿
通计一舟,为人五
六、以
以刀劈狼首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以中有足乐者
策之不以其道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无从致书以观卷石底以出
七.则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橘生淮南则为橘八.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九.或
或王命急宣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遇其叱咄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十.乃
屠乃奔倚其下久而乃和
乃悟前狼假寐尽其肉,乃去
十一.然
怡然不动然则北通巫峡
所以然者何欣然起行
十二.因
因恸绝良久余因得遍观群书
问塔动之因虎因喜
罔不因势象形。

语文文言文虚词归纳

语文文言文虚词归纳

语文文言文虚词归纳文言文虚词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多变,对于理解文言文的含义起着关键作用。

以下是对常见文言文虚词的归纳。

一、“之”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中的“之”代指曹刿。

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如“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译为“的”。

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音节助词,无实义。

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二、“而”1、用作连词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表递进,可译为“并且”“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三、“其”1、用作代词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她、它)的”“他们(她们、它们)的”。

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在句中作主语,可译为“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

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则或咎其欲出者。

【8年级】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加例句+出处

【8年级】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加例句+出处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表达方式,虚词在文言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虚词是指表达语气、语法关系、修辞手法等的一类词语,包括了助词、叹词、虚词等。

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非常丰富多样,具有一定的特色和规律。

以下将从虚词的用法入手,为大家详细介绍文言文虚词的相关知识,并举例说明其在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一、虚词的概念和分类虚词是指没有实际意义,但具有一定语法作用,用来表达语气、修辞手法、语法关系等的一类词语。

按照不同的功能和作用,虚词可以分为助词、叹词、虚词等几大类。

下面就让我们来分别介绍一下各类虚词的用法和特点。

1. 助词:助词是文言文中的一类虚词,用来表达语气、语法关系等。

常见的助词有“之、乎、者、也、而、所、所以”等,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具有较高的使用频率和丰富的表达方式。

2. 叹词:叹词是表达感叹、称赞、赞叹等情感和语气的一类词语。

在文言文中,叹词的使用较为常见,常用的叹词有“哉、矣、乎、耳”等,常用于句末或句中,起到强调情感、语气的作用。

3. 虚词:虚词是文言文中的一类虚词,用来表达程度、语气、修辞手法等。

常见的虚词有“其、乃、皆、之、若、非、各”等,这些虚词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被广泛应用,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变化形式。

二、虚词的使用方法和例句1. 助词的使用方法和例句:(1)之:表示动作的对象或结果。

例句: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出自《论语》)(2)者:表示动作的执行者。

例句: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曲学而习之。

”(出自《论语》)(3)也:表示肯定或疑问语气。

例句:王曰:“善哉!仲尼,若是其闻诸!(出自《论语》)2. 叹词的使用方法和例句:(1)哉:表示感叹或称赞。

例句:鲁人熊良得为县令,祝福之,曰:“良哉!”(出自《史记》)(2)矣:表示肯定或确认。

例句:夫子自诹乎?大夫遂叹曰:“白矣!”(出自《论语》)3. 虚词的使用方法和例句:(1)其:表示特指或所属关系。

例句:圣人无三、虚词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应用虚词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能够丰富表现古人的思想情感和修辞手法。

八年级语文秋期小班讲义8—文言文虚词

八年级语文秋期小班讲义8—文言文虚词

龙文教育学科教师小班辅导讲义姓名:科目:语文年级:八年级时间:任课老师:第8 次课题文言文虚词用法与积累·诗词鉴赏教学目标1.常见的虚词类型简单了解掌握;2.熟悉文言文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3.对照相应的课文,进行实战练习;4.古诗鉴赏练习。

重点与难点1.熟练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并对相应的习题进行熟练掌握,能够做到举一反三;2.重点掌握“之”,“而”,“以”,“其”,“为”,“于”的用法;3.在具体的课文中进行巩固强化,自主进行总结;4.古诗鉴赏练习。

考点及考试要求1.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能准确进行翻译;2.灵活运用答题技巧和相应的生活经验来准确回答问题;3.运用相应的翻译策略准确的翻译相应的句子;4.古诗鉴赏练习。

中考所占分数3分教学内容一、素材积累分享与回顾复习1.善于总结、思考自己的生活,分享自己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感动、美好、乐趣,可以是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者是读书心得,关于生活实实践的思索、疑问等等都可以。

做一个懂得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有自己思想的孩子。

(一周生活的回顾或者见闻师生共同分享)2.上节课内容的简要回顾。

(1)重要知识点的回顾与检测;(2)遗留习题的处理。

二、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分析(一)预备知识铺垫(现代汉语中的代词和助词)1、代词:人称代词(你、我、他等) ——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疑问代词(什么、谁、哪里、怎么等)指示代词(这个、那个、此、这些、那些等)2、助词:结构助词(的、地、得)语气助词(吗、呢、啊、呀等)动态助词(着、过、了)3、介词一般连接词或词组,而连词可以连接更大的语法单位如句子。

不过有些词既可以作连词又可以作介词。

如与,和,跟等。

3、什么是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是指那些词汇意义比较抽象,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

初中语文教材要求熟悉并掌握的文言虚词有15个,即: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所、则、焉、何、乎。

初二文言文虚词复习

初二文言文虚词复习

初二语文文言虚词一、知识点总结: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一起使用,才能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七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频繁,而且它们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二、常见文言虚词:“之”一、作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借旁近与之。

(《伤仲永》)②邑人奇之。

(《伤仲永》)③下车引之。

(《陈太丘与友期》)④又数刀毙之。

(《狼》)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②余闻之已久。

(《伤仲永》)二、作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时可不译。

如:①不能称前时之闻。

(《伤仲永》)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口技》)③故时有物外之趣。

(《童趣》)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③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童趣》)3、音节助词,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时间副词后起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如:①卒之为众人。

(《伤仲永》)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4、结构助词,A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例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B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

格式为:中心语+之+定语。

例如:①马之千里者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去”。

如:①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其”一、作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初中文言文常用虚词整理(K12教育文档)

初中文言文常用虚词整理(K12教育文档)

初中文言文常用虚词整理(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初中文言文常用虚词整理(word 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初中文言文常用虚词整理(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初中文言文常用虚词整理一、之(一)代词(1)作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可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十则》)④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狼》)(3)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③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④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八下常用文言虚词用法

八下常用文言虚词用法

八下常用文言虚词用法八下常用文言虚词用法一、之1、或置酒而招之他.2、马之千里者助词,定语前置标志.3、虽有千里之能的.4、食之不能尽其材它.5、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调整音节,可不译.11、当余之从师也助词,表示舒缓语气,可不译.12、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助词,表示舒缓语气,可不译.13、心乐之代指水声.14、乃记之而去这地方.15、属予作文以记之这件事.16、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的.17、前人之述备矣的.18、名之者谁它.19、醉翁之意不在酒的.20、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都代指山水..21、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助词,表示舒缓语气,可不译.22、局促一室之内助词,表示限定关系,可译成“以” .23、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助词,表示舒缓语气,可不译..24、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助词,表示舒缓语气,可不译..25、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助词,表示限定关系,可译成“以” .26、而城居者未知之也它.6、执策而临之它.7、弗之怠代指抄书这件事.8、走送之代指书.9、益慕圣贤之道的.10、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的.二、其1、亦不详其姓字他的.2、亲旧知其如此他.3、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这.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它.5、食之不能尽其材它的.6、其真无马邪语气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7、其真不知马也语气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其实”8、或遇其叱咄他.19、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他们的.10、其岸势犬牙差互它的.11、以其境过清它的.12、增其旧制它的.13、其喜洋洋者矣那.1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他的.15、其西南诸峰它的.16、醉能同其乐他们.三、以1、因以为号焉用,拿.2、以此自终凭.3、以乐其志连词,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4、不以千里称也因为.5、策之不以其道凭,根据.6、无从致书以观来.7、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把..8、俯身倾耳以请连词,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9、以衾拥覆用.10、以中有足乐者因为.11、以其境过清因为.12、属予作文以记之来.13、不以物喜、不以已悲都是因为的意思..14、醒能述以文者用.15、夫不能以游堕事因为四、而1、或置酒而招之表承接关系.2、既醉而退表承接关系.3、执策而临之表承接关系.4、乃记之而去表承接关系.5、感极而悲者矣表承接关系.6、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承接关系.7、野芳发而幽香表承接关系.8、而乐亦无穷也表承接关系9、潭西南而望表修饰关系.10、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关系.11、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关系 1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表转折关系.13、足肤皲裂而不知表转折关系.14、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关系.15、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表并列关系.16、溪深而鱼肥表并列关系.五、于1、不戚戚二贫贱由于.2、不汲汲二富贵对于.3、骈死二槽枥之间在.4、每假借二藏书之家向.5、刻唐贤今人诗赋二其上在.6、多会二此在.7、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二两峰之间者从.8、有亭翼然临二泉上者在.9、二时冰皮始解在.10、潇然二山石草木之间者在.2。

初中文言文八个重点虚词详解

初中文言文八个重点虚词详解

一、而1、“而”作连词,这是最主要的用法。

判别时,一定要理清“而”前后词语或分句之间的关系。

它一般表示以下关系:①并列关系。

例: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而”连接前后并列的分句,表并列,可不译)《邹忌讽齐王纳谏》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十则》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言和而色夷《送东阳马生序》“而”连接前后并列词语,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

②顺承关系。

这种关系一般表示“而”前后的分句或词语有动作的先后。

“而”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例句: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而”相当于“就”)《邹忌讽齐王纳谏》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舌一吐而二蛇尽为所吞《童趣》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③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可连接分句也可连接词语。

例句: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智子疑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④修饰关系。

这种用法较多,有时易混淆为“顺承关系”,其实只要仔细分析“而”前后词语的关系,还是容易区别的:如果“而”前面的词语或短语在句中作修饰、限制语,“而”之后是中心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简而言之,“而”前后的词语构成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而”肯定表修饰。

表示时间、情态、方式、方向等,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例句:朝而往,暮而归“朝”“暮”分别是“往”“归”的时间状语。

《醉翁亭记》。

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笑”表情态,是“止”的状语。

《愚公移山》。

佣者笑而应曰《陈涉世家》。

长跪而谢之曰《公输》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默而识之“默”表示“识”的方式。

文言文8个文言虚词归类

文言文8个文言虚词归类

流水中学2013中考语文复习备考之八个常用文言文虚词归类(之、以、而、于、其、为、乃、且)之一、代词:1、指示代词,“这(这件事)、这(那)样的、这个、这种”。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②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③暮寝而思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④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公输》)⑤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2、第三人称,“他(们)、她(们)、它(们)”。

①公与之乘。

(《曹刿论战》)②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出师表》)③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④愿终守之,弗敢易。

(《唐雎不辱使命》)⑤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3、第一人称,“我、自己”。

①忿恚尉,令辱之。

4、虚代,不指具体事物,起补充音节作用。

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②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马说》)二、助词:1、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

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②咨臣以当世之事。

(《出师表》)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④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答谢中书书》)⑤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得道多助》)⑥受任于败军之际。

(《出师表》)⑦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⑧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2、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不译。

①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无丝竹之乱耳。

(《陋室铭》)④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唐雎不辱使命》)⑤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⑥当余之从师也。

(《送东阳马生序》)⑦吾妻之美我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不译。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不译。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无锡-部编版][初二语文]第8讲文言虚词(之而其)(教师版)

[无锡-部编版][初二语文]第8讲文言虚词(之而其)(教师版)

按照词性掌握文言虚词之、而、其的用法及含义,并对于语句的翻译能够做到文从字顺古镜(宋)沈括[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

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

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

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

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

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予.观之,理诚如是。

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意古人别自有术。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注释]①鉴:镜子。

②原:推究。

③差:略微。

9.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2分)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C.唯此,鉴光透。

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D.唯此鉴光透。

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10.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收人而今.小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秦王纳谏》)B.予.观之同予.者何人(《爱莲说》)C.又见.他家所藏才美不外见.(《马说》)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3分)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12.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4分)(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1分);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

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用一个词语概括,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6分)鸣机夜课图记[清]蒋士铨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①数句。

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②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

既识,即拆去。

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文教育学科教师小班辅导讲义姓名:科目:语文年级:八年级时间:任课老师:第 8 次课题文言文虚词用法与积累·诗词鉴赏教学目标1.常见的虚词类型简单了解掌握;2.熟悉文言文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3.对照相应的课文,进行实战练习;4.古诗鉴赏练习。

重点与难点1.熟练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并对相应的习题进行熟练掌握,能够做到举一反三;2.重点掌握“之”,“而”,“以”,“其”,“为”,“于”的用法;3.在具体的课文中进行巩固强化,自主进行总结;4.古诗鉴赏练习。

考点及考试要求1.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能准确进行翻译;2.灵活运用答题技巧和相应的生活经验来准确回答问题;3.运用相应的翻译策略准确的翻译相应的句子;4.古诗鉴赏练习。

中考所占分数3分教学内容一、素材积累分享与回顾复习1.善于总结、思考自己的生活,分享自己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感动、美好、乐趣,可以是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者是读书心得,关于生活实实践的思索、疑问等等都可以。

做一个懂得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有自己思想的孩子。

(一周生活的回顾或者见闻师生共同分享)2.上节课内容的简要回顾。

(1)重要知识点的回顾与检测;(2)遗留习题的处理。

二、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分析(一)预备知识铺垫(现代汉语中的代词和助词)1、代词:人称代词(你、我、他等) ——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疑问代词(什么、谁、哪里、怎么等)指示代词(这个、那个、此、这些、那些等)2、助词:结构助词(的、地、得)语气助词(吗、呢、啊、呀等)动态助词(着、过、了)3、介词一般连接词或词组,而连词可以连接更大的语法单位如句子。

不过有些词既可以作连词又可以作介词。

如与,和,跟等。

3、什么是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是指那些词汇意义比较抽象,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

初中语文教材要求熟悉并掌握的文言虚词有15个,即: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所、则、焉、何、乎。

其中“之、其、以、于、然、乃、者”应该重点掌握。

4.做题方法归纳:(1)行动上重视思想上轻视,把自己当成古人高价聘请的翻译,替他们传情达意而已。

文言虚词实际上部分可以跟现代汉语的代词、介词、助词、关联词联系起来进行理解;(2)词性的确定离不开搭配关系虚词是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的词类,那么,虚词组织完成的句子(或词组)就决定该虚词的词性。

如“之”在主谓结构、偏正结构中为助词,如“鸿鹄之志”;在动宾结构中,“之”在前则为动词,如“吾欲之南海”,在后则为代词,如“愿陛下亲之信之”。

从虚词与实词的组成的短语搭配中,我们就能准确地判断三分之一虚词的词性。

(3)词意的确定离不开语境常用虚词如何确定词意呢?关键还在于把握前后文章。

我们只要将主干贯连起来理解,就能把结构作用的虚词词意自然地推究出来。

(二)常用虚词的用法总结[然]序号词性意思示例①代词这样,那样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②形容词是的,对的吴广以为然。

(《陈涉世家》)③作词尾,表状态……的样子(可不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不觉呀然一惊。

(《童趣》)④连词然而,但是然数年恒不一见。

(《山市》)⑤——地名中的字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实战演练:指出下列各句中的“然”的用法和意思。

1、父利其然也。

()2、秦王怫然怒。

()3、为之怡然称快。

()4、然胡不已乎?()5、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6、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8、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9、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若]序号词性意思示例①动词像,好像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与朱元思书》)②动词及,比得上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③代词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④代词此,这样的其言兹若人之俦乎?(《五柳先生传》)⑤连词假如,如果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游山西村》)⑥词尾……的样子此为何若人?(《公输》)实战演练: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若”的用法和意义。

1、烨然若神人()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3、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4、皆若空游无所依()5、曾不若孀妻弱子()6、若有作奸犯科者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为wéi]序号词性意思示例(1)动词做,干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2)动词当,担任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3)动词筑,造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4)动词题,写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5)动词看作,当成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论语·泰伯》)(6)动词成,成为弃其杖,化为邓林。

(《夸父追日》)(7)动词以为,认为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孙权劝学》)(8)动词是始悟为山市。

(《山市》)(9)名词心情,心理或异二者所为。

(《岳阳楼记》)(10)语气词表疑问夫子何命焉为?(《公输》)(11)介词被舌一吐而二虫皆为所吞。

(《童趣》)实战演练:指出下列句子中的“为”的用法及意义。

1、山峦为晴雪所洗()2、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公输盘为我为云梯()5、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6、不受之人,且为众人()7、或以为死,或以为亡()8、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为wèi]序号词性意思示例(1)介词给,替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学而》)(2)介词因为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童趣》)(3)介词为了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鱼我所欲也》)(4)介词为了……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诗》)(5)介词向,对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实战演练: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为”的用法和意义。

1、公输盘为楚为云梯之械()2、不足为外人道也()3、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4、为之怡然称快()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因]序号词性意思示例(1)动词顺着,就着未若柳絮因风起。

(《咏雪》)(2)介词依靠,凭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隆中对》)(3)连词因此余因得遍观群书。

(《送东阳马生序》)(4)副词于是,就因屏人曰。

(《隆中对》)实战演练: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因”字的意义和用法。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形态()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3、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与]序号词性意思示例(1)动词给予,给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伤仲永》)(2)连词和,及太守与宾客来饮于此。

(《醉翁亭记》)(3)介词跟,同蹲其身,使与台齐。

(《童趣》)(4)副词相伴,一起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饮酒》)(5)语气词通“欤”,表疑问。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6)动词欣赏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实战演练: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与”的意义和用法。

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5、夸父与日逐走。

()6、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则]序号词性意思示例(1)副词乃,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2)副词相当于“就”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学而》)(3)副词相当于“那么”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童趣》)(4)副词表转折,“却”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送东阳马生序》)(5)连词表假设,“如果”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6)连词表让步,“倒是”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隆中对》)(7)助词无意义。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与朱元思书》)实战演练: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则”的意义和用法。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2、然则何时而乐耶?()3、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4、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诸]序号词性意义示例(1)形容词众,各个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醉翁亭记》)(2)兼语相当于“之于”投诸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之]序号词性意义示例(1)动词去,往;到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2)代词他;它;这件事;择其善者而从之。

(《论语·述而》)(3)代词此,这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4)助词“的”故时有物外之趣。

(《童趣》)(5)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6)助词作定语后置标志马之千里者。

(《马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7)助词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陋室铭》)宋何罪之有?(《公输》)(8)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论语·为政》)(9)助词用在“前、后、内、外”等词前,表示对时间或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满井游记》)方位的限制。

实战演练: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之”字的用法和意义。

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2、多助之至()3、或置酒而招之。

()4、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5、不能称前时之闻() 5、而两狼之并驱如故()6、当余之从师也()7、无丝竹之乱耳()[于]序号词性意义语境义示例(1)介词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

“在”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童趣》)“到”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醉翁亭记》)“从”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醉翁亭记》)(2)介词表原因。

因(为)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介词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

“向”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送东阳马生序》)“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与、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隆中对》)对(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五柳先生传》)(4)介词表主动者。

被,从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伤仲永》)(5)介词表比较比其受之天也,贤于才人远矣。

(《伤仲永》)(6)连词表示提起相关之事。

至于负者歌于途。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三峡》)实战演练:指出下列句子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

1、曹操每自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3、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4、行十日十夜至于郢。

()5、骈死于槽枥之间()[以]序号词性意义语境义示例(1)动词认为,以为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2)介词表所用的工具、方法及条件等。

用、拿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山市》)靠、凭何民战?(《曹刿论战》)按照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3)介词把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童趣》)(4)连词表因果关系,“因为”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5)连词表承接关系而,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