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桃花源记(节选)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XXX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雪窦山XXX,XXX不得进,XXX六七里,止药师寺。

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

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XXX,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雪窦山”字。

(选自XXX 《雪窦游志》)【注】①涩:不通畅。

②曳:拖,拉。

③不类城府:意谓不像那些出入城市官府的和尚。

④越:过。

信宿:连住两夜。

⑤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

⑥畦(qí)、陇:园田间的长条土埂。

陇,通“垄”。

⑦联络:连接。

⑧牧竖:牧童。

征逐:追逐。

⑨髹(xiū)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⑨⑥⑦⑧④⑤①②③是()A.渔人甚异之奇山异水B.若仿佛若有光皆若空游无所依C.才通人卿今者才略D.阡陌交通与朋友交而不信乎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3.语段【甲】第一自然段描写桃花林景物有什么作用?4.根据语段【甲】【乙】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山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小石潭记(节选)从XXX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XXX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

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
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
【篇一: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始知郊田之外未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专题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专题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

他狡诈,怕自己形陋,叫人扮自己接待使者;他多疑,事毕后派间谍打听 消息;他残酷,怕匈奴使者对自己不利,派人追杀。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专 题复习 课外文 言文阅 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专 题复习 课外文 言文阅 读
(三)与长子受之
朱熹
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①,不待远离膝下②,千里从师。汝既不 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你在家汩③于俗务,不得专 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④,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奋然勇 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不然,则徒劳费。 【注释】①义理:指讲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②膝下:借指父母。③汩(ɡǔ): 搅乱,扰乱。④ 闻见:这里指相互探讨,增长见识。
骤 视 之 无 不 惊 为 生 人 者 余 亟 叹 其 技 之 奇 妙。
/
/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专 题复习 课外文 言文阅 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专 题复习 课外文 言文阅 读
3. 文章主要采用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蜡人制作者的高超技艺?请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担心儿子在家里被俗务缠身,不能专心读书;②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儿子, 影响父子关系;③担心儿子在家里没有朋友一起探讨,增长见识。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岳阳楼记》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岳阳楼记》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岳阳楼记范仲淹一、生字注音谪(zhé)守朝晖(huī)夕阴霏霏(fēi) 薄暮冥冥(míng)淫(yín)雨心旷神怡(yí) 皓(hào)月宠辱偕(xié)忘。

潜行(qián) 浩浩汤汤(shāng) 潇(xiāo)湘属( zhǔ 同“嘱”)二、重点解词增其旧制:扩大它旧有的规模。

制,规模。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

际:涯,边。

朝晖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

晖,日光。

大观: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备,详尽。

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

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

薄,迫近。

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

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岸芷汀兰: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

长烟一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

一,全。

何极:哪有穷尽。

樯倾楫摧:桅杆倒下,船桨断折。

郁郁:形容草木茂盛。

把酒临风:端酒当着风,即在轻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

把,持、执。

微斯人:没有这种人。

微,无、没有。

吾谁与归:我同谁一道呢?归,归依。

三、重点语句翻译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译: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具,同“俱”)。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3、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译:在那春雨连绵不断,整月不晴的时候(开,放晴)4、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译:待到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湖面平静(景,日光。

惊,有“起”、“动”的意思)5、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译: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 批评指责。

(去,离开)6、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译: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

(宠,荣耀;偕,一起)7、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译: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心情不同。

(求,探求。

为,指两种心情)8、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复习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复习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复习练习题及答案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专对比阅读项复习含答案(一)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卷石底以出()(2)潭中鱼可百许头()..(3)日光下澈()(4)以其境过清()..2.用当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桃花源记(节选)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好像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仿佛,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复习之《三峡》课后练习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复习之《三峡》课后练习人教版

文言文专题复习之《三峡》强化训练一.文学常识。

1.《三峡》选自《》。

本文作者是,他是我国北魏杰出的家、家。

他所著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笔绚烂,语言清丽。

2.三峡包括、、。

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二.语音略无阙处()重岩叠嶂()不见曦月()沿溯阻绝()乘奔御风()素湍绿潭()绝巘多生怪柏()飞漱其间()林寒涧肃()属引凄异()三.通假字。

略无阙处:“阙”通“ ”,。

四.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2.林寒涧肃(寒:形容词用作动词,清凉)(肃:形容词用作动词,)3.空谷传响(名词作状语,)4.素湍绿潭(湍:形容词用作名词,)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五.一词多义。

绝①沿溯阻绝()②哀转久绝()③绝巘多生怪柏()自*①自三峡七百里中()*②自非亭午夜分()属*①属引凄异()*②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以*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②能以径寸之木()阙:*①略无阙处(“阙”通“缺”)*②不知天上宫阙()或:*①或王命急宣()*②或以为死,或以为亡()六.重点词语解释。

1.略无阙处略无:。

略,。

“阙”通“”,。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自非:。

自,。

[亭午]。

亭,。

[夜分]。

[曦(xī)]。

这里指。

3.重岩叠嶂:[嶂(zhàng)]。

4.至于夏水襄陵:[襄(xiāng)]。

5.沿溯阻绝:[沿]。

[溯(sù)]。

6.或王命急宣:[或]。

[宣]。

7.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

[御]。

[疾]。

8.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素]。

[湍]:。

[回]。

9.绝巘多生怪柏:[巘(yǎn)]。

10.飞漱其间:[漱(shù)]。

1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荣]。

[峻]。

[良多]。

良,。

12.属引凄异:[属(zhǔ)引]。

属,。

引,。

13.不见曦月:[曦]。

15.哀转久绝:[哀]。

[转(zhuǎn)]。

14.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旦]。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及古诗词归纳复习(完整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及古诗词归纳复习(完整版)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策之不以其道 策:用鞭子打 以:按照 道:正确的方法 2、执策而临之 策:鞭子 临:面对 3、其真无马邪 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4、其真不知马也 其:表推测语气,相当于“恐怕” 5、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餐 6、食之不能尽其材 或:有时 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材:通“才”,才能 食:通“饲”,喂
(二)本文写法: 托物寓意(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统治者不能识人
才,埋没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1)表明食马者无知的句子或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3)写食马者的愚妄(平庸浅薄)的句子: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望峰窥谷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造:往,到 辄:就 1、造饮辄尽 屡:经常 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2、箪瓢屡空,晏如也 俦:辈、同类 3、兹若人之俦乎 4、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戚戚:忧愁的样子 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许:处所 会:体会、领会 意:要旨 6、每有会意 7、亲旧知其如此 亲:亲戚 旧:朋友
(9)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0)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 答:以物喜,以已悲。 (11)第五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的是什么?这句话在 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对“二者之为”持什么态度? 答: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否定。 (12)作者赞美古仁人的实际目的是什么? 答:否定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勉励友人。 (13)“迁客骚人”“古仁人”的区别在哪里? 答:悲喜观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 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 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专题复习:课内(外)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专题复习:课内(外)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专题复习:课内(外)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一、阅读《桃花源记》【原文略】,做题。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

B.诣.太守诣:拜访。

C.寻向所志.志:做记号。

D.渔人甚异.之异:对……感到诧异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渔人甚异之.忘路之.远近B.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C.欲穷其.林余人各复延至其.家D.欣然.规往豁然.开朗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渔人因迷路误入桃花源,出来时在路上处处做了标记,但当他和太守一起再次寻访桃花源时,还是失败了。

B.桃源人避世而居,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淳朴热情,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却不希望生活被打扰。

C.刘子骥是南阳人,听说此事后,也计划前往探寻,但最终没有实现,这一段叙述使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

D.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的美好理想,也表达了他追寻理想社会而不得的无可奈何之情。

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从本文看,作者追求怎样的理想社会?答:6、请以“桃花源美,美在……”写几句赏析的话。

在提倡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你理解中的“桃花源”是怎样的呢?试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出来。

(1)桃花源美,美在(2)我理想中的“桃花源”是:二、阅读《小石潭记》【原文略】,做题。

7、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水尤清冽.冽:凉。

B.往来翕忽..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C.斗.折蛇行斗:像北斗星那样。

D.以其境过清.清:冷清。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心乐之.马之.千里者B.不可知其.源其.如土石何C.以.其境过清以.中有足乐者D.乃.记之而去乃.石性坚重9、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按游览顺序,先写发现小石潭,然后描写水、石、树、鱼等潭中景物,再写小潭源流及潭中氛围,最后记录同游者,构思巧妙,结构完整。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训练专题《小石潭记》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训练专题《小石潭记》含答案

2 小石潭记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石潭记(节选)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心乐.之( )(2)佁然..不动( )(3)其岸势犬牙..差互( )(4)乃记之而去.(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全石以为.底不足为.外人道也B.乃记之而.去有闻而.传之者C.乃.记之而去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心乐之.山川之.美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4.下列对选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围绕着“石”来写,在移步换景中引导读者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B.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了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C.作者的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训练专题《大道之行也》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训练专题《大道之行也》含答案

7 大道之行也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故人不独亲.其亲( )(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3)不独子.其子( )(4)男有分,女有归.(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货恶其弃于.地也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相与步于.中庭C.达于.汉阴D.告之于.帝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2)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4.联系当前创建和谐社会的实际,谈谈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5.选文构想的理想社会具有哪些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较阅读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剖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剖析

• 16.记之而去 离开
• 二、句子翻译。 • 17.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
鸣佩环,心乐之。 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
到了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 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
• 18.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 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
• 8.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经营
通“返”,返
• 9.横柯上蔽: 树干回
•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 5.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
足以快乐的事,也就不感觉吃的、穿的不知他 人了。
• 8、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 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 9、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 10、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
之先达执经叩问。
• (我)又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
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 请教。
性格?
• 好读书; 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 • 平和、旷达的性格 • 2.文中哪句话是陶渊明归隐形象的总体勾勒,使
一位沉默寡言,淡泊功利的隐世名士飘然而生?
•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 3.“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
自终。”表现了五柳先生怎么样的性格特点?
• 自得其乐,淡泊名利
• 4.“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汇编:课内文言文重要知识点梳理(详版)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汇编:课内文言文重要知识点梳理(详版)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汇编:课内文言文重要知识点梳理(详版)01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五柳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重点句子翻译(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2)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地散在地上。

(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这类(东西)。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

(5)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初中语文 课内39篇文言文讲练 八年级下册

初中语文 课内39篇文言文讲练 八年级下册

㉖具言:详细地说出。㉗延:邀请。㉘语云:告诉(渔人)说。㉙不足:不值得,不必。 ㉚为:介词,对,向。㉛扶:沿着、顺着。㉜向:先前的。㉝志:做记号。㉞诣(yì):拜 访。㉟欣然:愉快的样子。㊱规:打算,计划。㊲未果:没有实现。㊳寻:随即,不久。 ㊴问津:询问渡口。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2.有人认为,《桃花源记》中“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问话的是 渔人,也有人认为是桃源人。你认为呢?为什么? 渔人:①这句话描述的是渔人与桃源人交谈的一个情景。意思是说,在渔人问起 桃源人时,桃源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所以,发问的是渔人。②桃源人 当初是为了“避秦时乱”才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的,他们无心也无须 打探外面的情况,所以,好奇发问的是渔人。 桃源人:①因桃源人为了“避秦时乱”来到此地已经很久了,所以,既然渔人是 从外面来的,桃源人也想从渔人那里了解一下外面的情况。②因渔人来自外面, 所以桃源人出于好奇,顺便向渔人发问打听。
(一) 【甲】《桃花源记》(略) 【乙】《大道之行也》(略) 【甲】【乙】两文中的“大同”社会有什么关联之处?两文各自侧重于哪种 表达方式? 两文反映的都是古人对理想(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甲】文“世外桃源”的 境界是根据【乙】文“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或“世外桃源”是对“大 同”社会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甲】文侧重于记叙(或描写),【乙】文侧重于 议论。
二、课内39篇文言文讲练
八年级下册
22 桃花源记(陶渊明) 句译段解
[层解]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和所见到的景色。
[层解]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和感受。
[层解]渔人离开以及后来人探访未果。
重点词释 ①缘:沿着,顺着。②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③夹岸:在两岸。④落英:落花。一 说,初开的花。⑤缤纷:繁多的样子。⑥异: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 异”的意思。⑦舍:离开。⑧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⑨属:类。⑩阡(qiān)陌:田 间小路。⑪交通:交错相通。⑫种作:此处指耕种劳作的人。⑬外人:桃花源以外 的世人。⑭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 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⑮怡然:高兴的样子。⑯所从来:即“从 所来”,从何处来。⑰具:详细。⑱要(yāo):同“邀”,邀请。⑲咸:全,都。⑳问 讯:打听消息。㉑妻子:妻子儿女。㉒邑人:同乡,乡邻。㉓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 方。㉔间(jiàn)隔:隔绝、不通音讯。㉕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期末课外文言文专题复习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期末课外文言文专题复习

八年级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一、《学者有四失》①学者有四失②,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③,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④。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⑤。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注释:①选自《礼记·学记》。

②失:过失,缺点。

③失则多:意思是,失之于学得过多。

④止: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

⑤心之莫同也:心理各有不同。

阅读训练: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或.失则多(2)、然后能救.其失也_________(3)、或失则易.____________(4)、长.善而救其失者也2、下列句中的“之”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是( )A、教者必知之B、虽与之俱学C、此四者,心之莫同也D、学而时习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2)、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3)、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二、乐以天下,忧以天下①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②,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③曰:“有。

人不得,则非其上④矣。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⑤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⑥天下,忧以天下;然⑦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释:①选自《孟子•梁惠王下》②雪宫:齐宣王玩乐的郊外别墅。

③对:回答。

④非其上:即以其上为非,认为他们的统治不对。

⑤民上:人民的统治者。

⑥以:介词,相当于“把”。

⑦然:这样,代词。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贤者亦有此乐.乎②乐.民之乐者③然而不王.者④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2、下列“以”字与“乐以天下”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C、策之不以其道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3、与“未之有也”一句的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何陋之有B、子何恃而往C、甚矣,汝之不惠D、吾谁与归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从文中可以看出,孟子主张统治者应___________,“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被升华为三、为者常成,行者常至①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②矣!”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③成,行者常至。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1桃花源记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1桃花源记训练含答案

1桃花源记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2017·海南]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林尽水源(yuán) B.黄发垂髫(tiáo)C.遂与外人间隔(jiān) D.辞去(cí)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2)处处志之( )(3)乃不知有汉( ) (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3.[2017·天津]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B.阡陌交通(运输事业)C.咸来问讯(都)D.欣然规往(计划)4.[2017·天津]下面的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B.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师原创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师原创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期末复习讲义(文言文阅读)★《马说》(P14-16)【基础复习】一、请在括号内对解释文中加点词。

世有伯乐,然后..(这以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所以)虽.(即使)有名马,①只.(只是)辱.(受屈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马厩)之间,..(并列而死)于槽枥不以.(拿,用)千里称.(称呼,称作)也。

马之.(表定语后置,不译)千里者,一食.(吃)或.(有时)尽.(吃尽)粟一石。

食.(同“饲”,喂养)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也。

是.(这样的)马也,虽.(虽然)有千里之能,食.(吃)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见”同“现”,显现),②且.(尚且)欲与常马等.(等同,一样)不可得.(能够),安.(怎么)求其能千里也?③策.(驱使)之.(它)不以.(按照)其道.(方法),食之不能尽其.(它的)材.(同“才”,才能),鸣之.(音节助词,无实意)而不能通.(通晓)其意.(意思),执策..(握着鞭子)而临.(到(它)跟前)之.(它),曰:“天下无马!”呜呼,④其.(难道,表反问语气)真无马邪.(同“耶”,表疑问语气)?其.(表推测,“恐怕”)真不知马也。

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①只能在马夫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②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③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到他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

④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课文要点】1.文学常识:作者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字退之,与柳宗元共倡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2.文体知识:“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与现代杂文近似,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本文通篇皆用比喻,属论说文体。

3.内容:(1)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论述的是识别和发现人才的问题。

作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伯乐”是指能发现并赏识任用人才的人或是知人善任的贤君。

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精选考点突破 专题03 文言断句 含详解

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精选考点突破 专题03 文言断句 含详解

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精选考点突破专题03 文言断句★考点分析★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

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

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

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

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帮助。

除此之外,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1)、找名词(代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2)、看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

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

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如:夫、盖、凡、窃、清、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干、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

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句读。

(3)、找顶真,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

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

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

”(王充《订鬼》)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

(4)、据排偶,定句读。

一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

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

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5)、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

(6)、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7)、察反复,定句读。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朱元思书一、体裁介绍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讲求辞藻、声律、对偶的骈体文,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

但这些骈体文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

二、简介作者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

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

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

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1.表明富春江天朗气清的壮丽背景(全貌)的句子是。

2.既写出江流宛转,小舟随波逐流的情形,更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随意心情的句子是。

3.总写所感,统领全文的语句是,。

文言积累卡片通假字: 窥谷忘反“反”通“返”,返回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词类活用:风烟俱净(消净、消散,形作动)任意东西(向东向西漂流,名作动)皆生寒树(使人觉得有寒意,形作动)互相轩邈(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名作动)一词多义:天下独绝(极),百叫不绝(停止)负势竞上(向上),横柯上蔽(在上面)古今异义:一百许里(左右/允许)蝉则千转不穷(穷尽/贫穷)经纶世务者(治理/政治规划)1、总概本文山水特征的语句是哪一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作者笔下的水是怎样的情状的呢?请根据文中的有关词语说说水的特点。

静:清澈;水动:急猛。

3、作者眼中的山是怎样的?运用什么手法描写山的?“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以动写静,把静止的山写活了,显示出山的“奇”。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鄙弃功名利禄,流连山水,向往归隐山水生活。

主旨:作者以侧面烘托的方法表现出山水之美,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五柳先生传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

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字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本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作者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五柳先生”的字号来源于_____________。

“五柳先生”最突出的性格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

“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柳先生”的生活境况是 ____________________5、赞语中哪句话与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会意:领会书中的意思辄:就,于是萧然:空荡,空寂晏如:高兴的样子戚戚:忧愁的样子汲汲:形容心情急切样子(汲:取水于井)俦:朋友、伴侣觞:酒杯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地方、处所)杂然相许(赞同)高可二黍许(左右、上下)曾不吝情去留(离开)日始出时去人远(距离)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距离)1.文章的结构模式有什么特点?2.为什么自号“五柳先生”?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风貌?3.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4.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1.文章采用先叙后议的结构(传文+赞语)2."五柳先生"得名的原因是其宅边有五棵柳树.可见家居环境清静、淡雅、简朴.由环境可见他淡泊的志趣、不慕荣利的生活态度3.文中含义:读书只求领会意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

今义: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含贬义)。

读书目的,不是追求名利,是求得精神享受和安慰,寄托感思。

4.哪些语句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隐者风范(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自得其乐,淡泊名利(志趣):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

•书中求乐(志趣):好读书,不求甚解•率真放达(志趣):性嗜酒,期在必醉,曾不吝情去留•安贫乐道(生活):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多用否定句。

总结“不”(否定句)的作用: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嗜学(shì)逾约(yú)硕师(shuò)叱咄(chì duō)俟(sì)负箧曳屣(qiè yè xǐ)皲裂(jūn)媵人(yìng)衾(qīn)容臭(xiù)烨然(yè)缊袍(yùn)廪稍(lǐn shāo)裘葛之遗(qiú wèi)冻馁(něi)谒(yè)撰(zhuàn)贽(zhì)叩(kòu)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在浙江省义乌县一带)人,明初文学家。

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

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做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

年老辞官回乡,不久,因长孙宗慎列入胡惟庸党,全家谪茂州(现在四川省茂纹羌族自治县一带),中途死于夔州(现四州奉节)。

宋濂学识渊博,工散文,文字简练朴素,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著有《宋学士文集》。

本文共三段:一、讲述自己求学之难和在极端艰苦情况下的勤奋、用心之专二、讲述今天的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从与自己的对照中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专心与否三、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文章主旨◆文章通过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和现在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的对比,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是否勤奋、专心,赞扬马生“谦虚好学”,表达对他的期望与勉励之情。

第一段字词解释即:就嗜:喜欢,爱好无从:没有办法致:得到每:常常于:向笔:名词做状语逾:超过因:于是得:能够既:已经执:拿,握叩问和假借色:脸色,表情或:有时卒:终于寓:居住日:名词做状语再:两次则:却略无:毫无以:因为盖:句首语气词,大概◆以上为第一层,讲述幼时求学的情况。

文章起笔就点出“嗜学”,为全文定下基调.“嗜学”与“家贫”是矛盾的,由此引出求学的勤苦。

勤苦在这一层的表现是抄书之苦:手自笔录,大寒不怠,走还不逾期。

其结果是“遍观群书”◆以上为第二层,叙述成年后求师的情况,这—层是写“叩问之难”。

要“趋百里外”向“先达”求教。

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立侍”,“俯身倾耳”,“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些说明了“援疑质理”的求教难,又表现作者求知的渴望和决心。

◆古今异义◆余古义:我。

◆今义:剩下。

如:余幼时即嗜学◆走古义:跑。

◆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如:走送之◆假古义:借。

◆今义:不真实的,虚伪的;假期。

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逆古义:迎。

◆今义:向着相反的方向。

如:寓逆旅◆穷古义:末。

◆今义:贫穷,穷尽。

如:穷冬烈风◆遗古义:(wèi)给予,赠送。

◆今义:遗失,留下。

如:父母岁有裘葛之遗◆诸古义:兼词,“之于”。

◆今义:众,许多。

如:假诸人而后见也◆汤古义:热水。

◆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如:媵人持汤沃灌◆同义连用◆“假”、“借”都是借的意思,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叩”、“问”都是发问、询问的意思,如: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廪”、“稍”都指官家供给的粮食,如:县官日有廪稍之供◆“沃”、“灌”都有浇的意思,如:媵人持汤沃灌◆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笔:用笔。

如:手自笔录◆日:每天。

如:主人日再食◆朱缨、宝:用朱缨、宝。

如:戴朱缨宝饰之帽◆2.名词作动词◆缊袍敝衣:穿着缊袍敝衣。

如: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例句: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介宾短语“于藏书之家”作“假借”的状语。

正常语序应为“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2.宾语前置◆例句:弗之怠。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弗怠之”。

◆3.省略句◆(1)省略介词“于”◆例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余”即“假于余”,“于”是“给”的意思。

例句: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处”后省略介词“于”,应为“处于其间”。

◆(2)省略主语◆文中省略主语的句子很多,如第一段从第二句起均省略主语“余”。

◆(3)省略宾语◆例句:撰长书以为贽。

介词“以”后省略宾语“之”,代指长信,应为“以为”。

小石潭记柳宗元《江雪》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写的一首绝句,在这首诗里寄托了诗人高洁孤傲执著不屈的崇高人格。

这篇文章同样体现了他独立的人格以及不被理解的愤懑之情。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柳河东。

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柳宗元是一个“遍悟文体”的文学家,众体兼长,作品丰富,以散文成就最大,有《柳河东集》。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创作中最富艺术独创性的一部分,有《永州八记》等留存,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小石潭记》。

1.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

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⑴文中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氛围,同时抒发作者政治受挫遭贬后忧伤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文中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描写游鱼动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