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汉语称谓词语研究概况及分析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述评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不仅在学术界受到了广泛关注,也在语言教学、翻译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进行述评,并通过分析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研究现状近年来,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和汉语教学的普及,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层次的发展趋势。
在学术研究方面,学者们对于汉语词汇的内涵、外延、搭配、义域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
汉语词汇本体研究也逐渐向语言教学、翻译等实际应用领域延伸,为相关专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在学术研究方面,近十年来,有关汉语词汇本体的研究从单一的语言学视角逐渐向跨学科方向发展,涉及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
研究方法也不断创新,从传统的文献分析、实证研究,到实验研究、语料库分析等多种手段相结合,使得研究结论更加准确和可靠。
在实际应用领域,汉语词汇本体研究也对语言教学和翻译等领域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语言教学方面,通过对词汇本体的研究,设计了更加符合学习者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和工具,提高了学习效果;在翻译领域,词汇本体研究为提高翻译质量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了汉语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的创新。
二、存在问题尽管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由于汉语词汇数量巨大,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仍有待提高。
目前研究方法多样化,但在实践中往往难以有效整合,导致研究结果的可操作性和普适性不强。
汉语词汇本体研究与现代技术手段的结合还不够紧密,需要进一步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研究中的作用。
三、展望未来在未来的发展中,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化和拓展。
通过跨学科合作,整合各方面的研究资源,提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加强研究方法的整合和创新,充分发挥各种研究手段的优势,提高研究结果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积极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开展汉语词汇本体研究,提高研究效率和精度。
10年来的汉语新词语研究
10年来的汉语新词语研究中国语言学研究发展到今天,已经走过了50多个春秋,经历了30多年的沉寂,从80年代初期开始又有了发展和变化。
新词语的出现是这些变化的重要内容。
特别是80年代后半期以来,新词语以平均每年200多个的速度不断地涌现,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重要词汇资源。
近10年来,新词语的研究引起了语言学界极大的关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本文将回顾这一时期汉语新词语研究的进展情况,探讨其发展规律,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当然,任何研究都有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新词语研究也是如此。
我们看到,对于新词语的研究,我们并没有达到预想的目标。
这主要是因为研究者的立场、角度不同造成的。
有人认为,词典编纂者应该对词语作出科学的解释;而在另外一些人那里,则认为是词典编纂者把字典编好就行了。
笔者是赞同前者的,但却也认为,研究者的观点对某一问题的正确解决,并不能完全忽视。
我们知道,词语是在使用中产生的,词语的使用与所依托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密切相关,词语的产生有着自身的规律。
比如,我们虽然对早期汉语中的某些词语已经有了明确的界定,但后来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新词语却很难加以说明。
当然,新词语研究中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主要是:一些著作在引证中仅以“带”为单位,这样的引证显得比较粗疏;有的研究者在论述中仍然停留在意义分析层面上,没有看到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规律;在词语引证方面,尽管已经有一些专门论著的出版,但仍存在一些错误,其中一些是非常低级的,甚至可以归入错误的范畴。
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努力改善它们。
这里只是指出一些具体的失误,希望能够促使大家去进行深入的研究。
新词语研究中,有许多是可以互相借鉴的。
比如在词义分析方面,比较词义学已经积累了许多成果,它们都可以成为我们有益的借鉴。
还有一个值得重视的方面是,对词语和表达法的研究往往有密切的联系,如果我们能够抓住词语和表达法之间的这种密切联系,有时候可以使研究工作大大简化,从而节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述评汉语词汇本体研究是近十年来中国语言学界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其研究目标是探讨汉语词汇的本质和本体属性。
本体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语义原型论、认知语言学、语篇分析等。
在近十年来的研究中,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以下就几个方面进行述评。
本体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观点。
通过对汉语词汇中的本体关系进行研究,一些学者提出了“多本体”、“扁本体”等新概念,丰富了对词汇本体属性的理解。
这些新的理论观点明确了词汇本体属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体研究拓展了词语语义的研究范围。
传统的语义研究主要关注词汇的词义和词法关系,而本体研究则将注意力放在词汇的跨语篇关系和语用属性上。
通过深入分析词汇的使用环境和语境,研究者们揭示了词汇本体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为词汇语义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体研究还对汉语教学和词义分析方法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通过本体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词语的意义和使用方式,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词汇运用能力。
本体研究还为词义分析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工具,比如基于本体的语义网络分析方法,对词义的描述更为精确和全面。
近十年来的汉语词汇本体研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尽管有了一些重要的理论贡献,但对于汉语词汇本体研究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某些具体领域和语料上,整体上还缺乏系统性和广度。
尽管本体研究在理论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但在实践中的应用还比较有限。
目前,本体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术界,在实际的语言教学和词义分析工作中还有待进一步的应用和拓展。
近十年来的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期望今后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深入,提出更加系统和全面的理论框架,同时加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将本体研究的成果有效地运用到语言教学和词义分析中。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述评
汉语词汇本体研究是近十年来汉语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本体论的观点被应用于汉语
词汇的分析和描述。
在这个方向上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汉语词汇的结构、内涵
和外延。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汉语词汇的分类、层级结构、关系网
络和概念分析等方面的研究。
词汇分类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研究者通过对汉语词汇的
共性和差异进行分析,将词汇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并建立起词汇的层级关系。
这种分类可
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汉语词汇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还关注词汇之间的关系网络。
研究者通过对词汇的语义关系进行分析,揭示了词汇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个词汇可以是另一个词汇的上位词,也可以是下位词。
这种关系网络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汉语词汇的含义。
在汉语词汇本体研究中,概念分析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研究者通过分析词汇的概念
结构,揭示了词汇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汉语词汇的意义和
使用。
近十年来的汉语词汇本体研究涉及到词汇分类、层级关系、关系网络和概念分析等方
面的研究。
这些研究为我们更好地了解汉语词汇的结构、内涵和外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
架和研究方法。
随着研究的深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将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词汇
提供更多的启示和指导。
近十年来汉语称谓词语研究概况及分析
近十年来汉语称谓词语研究概况及分析汉语称谓系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称谓系统之一。
对汉语称谓词语的研究历史悠久,特别是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对称谓词语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对近十年来汉语称谓词语的研究作全方位的描述:回顾研究成果,评述热点问题,提出研究建议,以利于今后对其研究的拓展和深入。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汉语的称谓系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从古到今,已经形成了一个体系,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称谓系统之一。
对汉语称谓词语的研究历史悠久,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称谓词语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对1994年以来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汉语称谓词语的研究作全方位的描述:回顾研究成果,评述热点问题,提出研究建议,以利于今后对其研究的拓展和深入。
需要说明的是,称谓与称呼有区别也有联系:称谓是属于语言的,而称呼是属于言语的;当称谓词语用于言语交际中的面称时,就成了称呼。
本文所讨论的称谓词语也包括称呼词语。
一、研究概况汉语称谓词语的研究历史悠久,《尔雅》中的《释亲》是我国最早研究亲属称谓的专著。
现代汉语称谓词语的研究,始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
芮逸夫的《释甥之称谓》①和《伯叔姨舅姑考——兼论中国亲属称谓制的演变》②、俞敏的《释甥》③等,拉开了现代汉语称谓词语研究的序幕。
80年代以后,马鸣春的《称谓词在戏剧中变换运用的修辞效果》④、米青的《亲属称谓词的变读》⑤、王群生的《社会普遍称谓词浅议》⑥等,对称谓词语的研究进一步深化。
90年代以来,对汉语称谓词语的研究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
特别是1994年以来,称谓词语的研究取得了开创性的成就。
1.论文数量急剧上升成果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20世纪90年代以前,有关汉语称谓研究的文章是屈指可数的。
而90年代以后,称谓词语研究的文章数量明显增多,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更是急剧增加。
据不完全统计,1994——2000七年间,有关称谓词语研究的文章共28篇;而2001——2005五年间,却达到了52篇之多⑦。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述评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成为了语言学领域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对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进行述评。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的基础工作得到了加强。
许多学者通过对词汇的大规模语料库的建立和整理,为词汇本体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材料。
这些语料库不仅包括了传统的文学作品、报纸杂志等文本,还包括了口语、网络语言等多样化的语言材料。
通过对这些语料的分析,学者们得以深入研究词汇的形态特征、语义关系、语用功能等方面的本体问题。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的理论框架逐渐得到完善。
基于认知语义学、语用学、形式语言学等理论的启发,一系列关于词汇本体的分类、层级结构、语义范畴等方面的理论模型被提出。
有学者根据词汇的基本意义和引申意义,将词汇本体分为基本本体和引申本体。
还有学者提出了关于词汇的上位本体、下位本体、同位本体等概念,用于描述词汇之间的关系和层级结构。
这些理论模型使得词汇本体的研究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的应用价值逐渐显现。
通过对词汇本体的研究,可以揭示出词汇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语言系统的运作机制。
这对于语言教学、语言技术等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词汇本体的研究,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词汇的用法和搭配关系,提高语言教学的效果。
词汇本体的研究也为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等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值得注意的是,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还存在一些未解决的问题和待完善的方面。
目前的词汇本体研究主要集中在形态、语义和语用等方面,对于词汇的音、字、词等层面的本体问题研究相对较少。
尽管有不少理论模型被提出,但对于这些模型的验证和应用还比较有限,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来验证其有效性。
词汇本体研究与其他领域如语料库学、计算语言学等的交叉融合还存在较少的研究成果,需要加强跨学科合作,共同推动词汇本体研究的深入发展。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待解决的问题。
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综述摘要称谓语是世界各民族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种非常普遍、非常重要的社会语言行为,是语言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称谓语往往是最先传递给对方的信息,称谓语使用是否得体,关系到交际能否顺利地进行下去,所以对称谓语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称谓语称呼语分类研究方向一、引言语言是人们交际的重要工具,在日常生活中说话人就要经常提及或招呼到某个人,这时就要运用称谓语。
我国关于汉语称谓语的使用和研究源远流长,“称谓"一词最早见于《晋书·孝武文李太后传》所载会稽王司马道子的书启:“虽幽显同谋,而称谓未尽,非所以仰述圣心,允答天人。
宜崇正名号,详案旧典。
”这里的“称谓”指的是称呼和名称,和我们今天所说的“称谓”含义已经十分接近。
由此可见,古人对称谓的重视程度是把称谓看作“崇正名号”的大事。
在古代称谓语的研究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出现的许多专著,如:《尔雅·释亲》篇系统介绍和阐释了亲属称谓语的用法和意义;东汉刘熙所撰的《释名·释亲属》、明代李翊的《俗呼小录》、清代周象明的《称谓考辨》等从语源学和词义学的角度对称谓语作了较为系统的释义和考辨;清代梁章钜在三十二卷的《称谓录》中对古代称谓系统作了集大成性的汇总编辑。
近几十年来,学术界对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
本文主要是采用归纳对近二十年来的语料进行一次比较全面的搜集整理,探析现代汉语称谓语的发展情况。
二、称谓语的定义一说到称谓语,人们就很容易联想到称呼,因此,必须得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学术界一直以来也是众说纷纭,至今也没有统一的定论。
以下是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一)认为称谓语等就是称呼语,是人们用来表示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职业等的名称。
这里要首推张鲁宁,他认为“人们进行交际就需要称呼对方,称呼语也就是称谓语”;孙维张认为“称谓就是称呼,就是人们在交际中怎样称呼别人和自己”;《词源》和《汉语大词典》也都是以“称呼”来解释“称谓”。
10年来的汉语新词语研究
10年来的汉语新词语研究汉语新词语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在“文革”时期,二是90年代初的词汇热,三是近十年来的新词语热。
1990年开始出现网络语言, 2002年出现专业用语, 2007年又有了数字流行语。
总体上看,这三个阶段的发展和变化大致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一阶段为1990— 1999年,即新词语热潮。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第一,从国家来说,改革开放初期,新词语出现的节奏缓慢,比较零散,新事物、新名词的产生相对较少;第二,从各地来说,南方沿海发达地区新事物、新名词的出现速度更快,如北京“手机一族”和广东“打工仔”;第三,从民众来说,人们的心态更加保守,审美趣味趋向稳定,以求安全感,因而追求新颖奇特、与众不同的特性并不突出。
第二阶段为2000— 2005年,即词汇热潮。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第一,从国家来说,改革开放的深入使得各地经济飞速发展,政治稳定,新名词、新事物的出现增多;第二,从各地来说,南方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迅猛,信息交流密切,出现了很多新兴的外来词语,成为新词语出现最多的地区;第三,从民众来说,人们追求更高的审美情趣,希望打破语言常规,创造出新鲜活泼的语言。
总体来说,语言变化越来越多样化。
1990年代的热潮主要以传统的形式表现,例如举办学术研讨会等。
1990年代末期到21世纪初的热潮是以微博为表现形式,例如电子邮件、 BBS论坛、手机短信、网络聊天室等,这种表现形式显示了中国人对交流的需求。
1990年代中期,许多媒体都刊登过关于“新词语”的报道,如《咬文嚼字》、《大众语文》等,这些报道或介绍新词语的内涵,或给出几个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如“它像石榴一样火红,简直就像睡莲一样淡雅。
”但是,“新词语”本身只是以新词的形式存在,没有从语言角度进行考察,更没有进行语法分析,所以难免笼统肤浅,缺乏系统性。
2001年— 2009年,是新词语爆炸的10年,语言学者们参与热情高涨,涌现了一大批学术论文,这一时期也成为中国汉语词汇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之一。
近十年汉语新生称谓词的结构研究
*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 0 4 一O 8
基金项 目: 浙 江 省 语 言 文 字 科 研 项 目“ 大 众 传 媒 语 言 中 的称 谓 词 研 究 ” ( Z Y2 0 1 1 B 2 6 ) 成 果。 作者简介 : 马丽 , 博士 , 副教授 , 从 事 汉语 词 汇 史研 究 。
m m 钉们
∞ 钉
∞ 蛎 曲 鹊
¨
加
弱 0
¨ ¨
除了 2 0 0 6 年, 三 字词 的百分 比略低 于二 字词 , 在其 他 年度 , 比例都 是 远 远 高于 其 他 的词 长 。可 以说 ,
2 0 1 3  ̄ 汉语新词语 》 系 列丛 书 为 研究 对 象 , 筛选 出 1 0 0 0多 条 新 生 称 谓 , 为新 词 语 研 究 提 供 参 考 。指 出 新 生 称 谓 在
词语 长度上呈现出三字词为主的趋势 , 二字词 、 四字 词 位 列 其 后 , 打破了传统的双音化优 势地位 , 以 多 音 化 成 为 词 语 发展 的 主 要趋 势 ; 在 词 语 构 成 材 料 上 以汉 字 为 主体 , 多数 外 来 词 被 改 造 而 后 消 化 吸 收 , 外 来 文 字 直 接 参 与 的 形
继 于根 元等 编纂 的 四本 新词 语 编写本 ( 1 9 9 1 —1 9 9 4 ) 之后 , 由南 开 大学学 术 团 队承 担 的 国家 语委 “ 新词
新 语 编年本 ” 项 目, 对 大众传 媒语 言 中的新 生词 语进 行 研究 , 采 用 机器 自动 提取 、 人 工 甄别 确 认 、 语 料 库 验 证 等科学 方 法 , 遴 选 出新词 语 , 编纂成 2 0 0 6 —2 0 1 3  ̄ 汉 语新 词语 》 系列 丛 书 。本文 即 以此 为 研究 对 象 , 分 析 2 0 0 6 —2 0 1 3 年 新生 的称 谓词 。为 方便统 计 , 本文 对词 和短语 不 作 区分 , 笼 统称 之 为称谓词 。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述评1. 引言1.1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的背景近十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智能化应用的普及,汉语词汇本体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热点。
传统的语言学研究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自然语言处理的需求,因此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近十年来,我国政府提出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战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被视为这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其本体研究对于语义理解、信息检索和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量的文本数据被积累和传播,如何高效地利用这些数据成为了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随着人们对信息的获取方式和需求的不断变化,语言信息处理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汉语词汇本体研究正是应运而生的产物,它的发展也为语言学、计算机科学以及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学科交叉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在学术界和产业界都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为促进我国语言信息处理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2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的意义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化对汉语词汇的认识,促进语言研究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汉语词汇系统也在不断演变,需要不断进行研究和解析。
汉语词汇本体研究的意义在于揭示汉语词汇的内在规律和逻辑关系,探究词汇的构成要素和结构特点,有助于提高人们对词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通过对汉语词汇本体的研究,可以深化对汉语词汇的认识,为语言学习和研究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支撑。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的意义还在于促进语言研究的交流与合作。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语言学者需要加强合作,共同推动语言研究的发展。
汉语词汇本体研究作为语言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在国际学术界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通过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的意义,可以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语言学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有助于推动全球语言学研究的进步和发展。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述评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已经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体论意味着词语有实在性,即每个词语都是一个独立的、实在的、有存在感的实体。
在本体论的基础上,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关注词语的本质特征和相互关系,力求揭示汉语中词语的内在规律和语言结构。
近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本体论视角二、语料库语言学方法汉语词汇本体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运用语料库语言学方法。
语料库语言学是指基于大规模语料库的语言学研究方法,充分利用计算机和数据处理技术,对大量的语料进行整理、分析和研究。
语料库语言学方法为汉语词汇本体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和分析手段,能够深入解析汉语词汇本体之间的关系和结构特征。
三、本体分类体系建立汉语词汇本体研究的第三个发展方向是正式建立本体分类体系。
分类体系是一种组织汉语词汇本体的方法,它能够将词汇本体按照意义和结构特征进行分类和归纳。
对于语言学研究和人工智能应用来说,本体分类体系能够极大地提升语义识别和信息检索的精度和效率。
四、词汇本体关系研究针对汉语词汇本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汉语词汇本体研究也进行了重要探索。
汉语词汇本体关系研究主要注重词汇之间的上下位关系、子集关系、同义关系、反义关系、语用关系等方面,旨在为汉语语言学和信息处理学提供更准确和丰富的信息框架。
总的来说,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不断推动和拓展着汉语语言学和信息处理领域的相关研究。
未来,随着数据资源和技术手段的不断增强,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将会极大地扩展其应用范围和深度,为人工智能应用、知识图谱构建等领域带来更为精确和高效的信息处理手段。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述评【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备受关注。
本文从研究的重要性和背景入手,探讨了本体论在汉语词汇研究中的应用以及与词汇本体研究的关联。
总结了近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的主要进展,着重分析了研究方法与技术的创新,以及研究成果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
结论部分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同时探讨了汉语词汇本体研究给学术和实践带来的积极影响。
本文对于汉语词汇本体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为该领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有望对学术界和实践领域带来深远影响。
【关键词】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近十年,本体论,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本体论应用,词汇本体研究,研究进展,研究方法,研究技术,研究成果,实际应用,未来研究方向,学术影响,实践影响。
1. 引言1.1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述评的重要性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其对汉语词汇理解和应用的深化和提升,为语言学研究和汉语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支持。
本体论研究强调对词汇的内在结构和语义关系的分析,能够揭示词汇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帮助研究者更准确地把握词汇的含义,促进词语的准确理解和有效运用。
近十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跨学科研究的兴起,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研究成果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通过对汉语词汇本体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语词汇的特点和规律,有助于提高汉语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推动汉语国际化进程,促进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推动语言学研究的创新和进步。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对于推动我国语言学研究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汉语词汇本体研究是近年来语言学领域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语言交流的日益频繁,人们对于词汇的意义以及词汇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应运而生,成为了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汉语词汇本体研究的背景主要源于人们对于词汇之间关系的探索和对语义的深入理解。
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综述一、引言1.1 称谓语的定义与分类称谓语是日常交流中用以指称他人或自己的语言表达形式,它承载着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情感态度和文化认同。
在汉语中,称谓语分为亲属称谓语、社交称谓语和职业称谓语三大类。
亲属称谓语用以指称家庭成员和血缘关系,社交称谓语则涵盖了非亲属关系的社会交往,职业称谓语则是对人们职业身份的一种标识。
亲属称谓语如“爸爸”、“妈妈”、“哥哥”等,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庭和血缘的重视。
社交称谓语如“先生”、“女士”、“同志”等,既反映了对他人的尊重,也随着社会变迁而发生变化。
职业称谓语如“医生”、“教师”、“工程师”等,是对个人职业技能和身份的认可。
1.2 研究现代汉语称谓语的意义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语言学价值和社会现实意义。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称谓语是语言系统中的基本组成部分,其变化反映了语言的发展和演变。
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看,称谓语是人际交往的桥梁,它不仅传递了基本信息,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态度。
研究现代汉语称谓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揭示社会变迁在语言中的体现,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人际交往的差异。
1.3 研究综述的目的与结构安排本文旨在对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进行系统综述,梳理研究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全文共分为七个章节,引言部分对称谓语的定义和分类进行概述,接下来从分类与特点、使用现状、文化内涵、变迁与趋势等方面展开论述,最后对研究方法与展望进行总结。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旨在为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提供全面的参考和指导。
二、现代汉语称谓语的分类与特点2.1 称谓语的分类现代汉语称谓语复杂多样,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首先,按照使用范围可分为亲属称谓语、社交称谓语和职业称谓语。
亲属称谓语是表示家庭成员关系的称呼,如爸爸、妈妈、哥哥等;社交称谓语则是在社交场合中使用的称呼,如先生、女士、同志等;职业称谓语则是表示人们职业或职务的称呼,如医生、教授、经理等。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述评汉语词汇本体研究是对汉语词汇的本源、核心意义以及构成方式进行深入探究的学科领域。
近十年来,随着语言学和语义学等学科的快速发展,汉语词汇本体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
本文将对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的主要进展进行述评。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在理论框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研究者们引入了包括语料库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生成语法等在内的多种理论框架,以探讨汉语词汇本体的构建机制和认知基础。
这些理论框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些问题,为汉语词汇本体研究的深入进行提供了理论基础。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在方法手段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语料库资源的丰富,研究者们开始大量采用基于大规模语料库的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分析语料库中的实际语言数据来揭示汉语词汇本体的特点和规律。
这种基于实证的研究方法不仅提高了研究的效率和准确性,还为建立更加科学的词汇本体模型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在研究内容方面展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研究者们不仅对汉语词汇本体的语义特征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类,还关注了汉语词汇本体与其他语义学概念(如义项、词类、语义关系等)之间的关系,并尝试构建了一些词汇本体知识库来存储和管理词汇本体信息。
这些研究丰富和完善了对汉语词汇本体的理解和应用,为自然语言处理和智能搜索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近十年来的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词汇本体的构建和应用仍然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如如何确定本体节点和关系的精确性和一致性等问题。
汉语词汇本体研究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框架尚不完善,还需要进一步整合和完善。
研究者们在大规模语料库的使用和分析方法选择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讨论和提升。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为深入理解和应用汉语词汇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工具。
仍有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解决。
相信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将取得更加丰富和深入的成果,为语言学和信息处理等领域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10年来的汉语新词语研究
10年来的汉语新词语研究在我国的文化语言中,新词语这种现象是非常常见的,它指的是由现代汉语里的基础语素所构成的一类全新的词汇。
可以说新词语的出现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而且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人们对于语言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了。
今年是新词语研究的第十个年头,十年里汉语词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新词语并没有因此而减少,相反还有了不小的发展。
尽管存在着不少问题,但是毋庸置疑的是新词语对于语言规范、教育教学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等领域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在“十”字当头时代,“十”字新词又受到普遍关注但如果是单纯地从“十”字本身的构造上看,它不过就是一个“十”字,顶多在形状上稍微有些不同罢了,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十”字的引申意义一直都很丰富,甚至可以包括许多表示褒贬之情的感叹语气词。
比如“四通八达”这个成语,原先指的是贯通南北东西的道路,但是自从被人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后,它也就不再局限于单纯的交通工具那么简单了。
“十”字构词功能的这种灵活性对于这类词语的传播与流行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于是乎“十”便成为了最新的时尚词语,大家争先恐后地追逐它。
10年来,许多新词开始出现了。
我们在学习新词语时往往忽略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结构方面的细微差别。
比如“透明”这个词,它是从现代汉语里吸收的,它源于英语的transparent,但是现在我们在书写时还是喜欢把它写成不透明,理由是什么呢?除了音节问题之外,另一个原因是对于现代汉语词语而言,由于读音的分化导致了现代汉语新词汇的多音化。
因此许多人为了使读音统一,宁愿使用一个同音字来替代。
透明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它现在被人称作“无色”。
尽管透明的读音与transparent是完全相同的,但是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有了另一层意思,即“不清楚、模糊”的意思。
“明白”也是如此,这些词虽然有着读音上的差异,但是它们都具有明确的意思,人们也不会再在读音上较真。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述评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在语言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
词汇本体研究是对词汇的本质和内在关系进行探究的一门学科。
本文将对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的进展进行简要的述评。
近十年来的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聚焦于词汇的分类和分布。
通过对大规模语料库的分析,研究者们对汉语的词汇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发现了一些具有相似特征和功能的词汇群体,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他们还研究了这些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分布规律,揭示了词汇的用法和含义的多样性。
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在近十年来注重对词汇的语义特征和关系进行深入探究。
研究者们利用本体论的理论工具,对词汇的意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梳理。
他们提出了多种不同的语义关系模型,如上下位关系、同义关系、反义关系等,并通过构建本体图谱的方式,清晰地展现了词汇之间的关系和层级。
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还关注词汇的变化和演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环境的变迁,汉语词汇不断发生变化。
研究者们通过对历史语料和现代语料的比对,考察了汉语词汇的演化轨迹和规律。
他们发现,词汇的变化是由于社会文化、科技进步和语言交流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所致。
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在技术应用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人工智能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发展为汉语词汇本体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者们利用计算机技术分析语料库中的词汇信息,构建了大规模的词汇本体库,并将其应用于机器翻译、语义搜索和自动问答等领域。
近十年来的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研究者们通过对词汇的分类、语义特征和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词汇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他们还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技术领域,为语言处理和智能系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汉语词汇本体研究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如数据获取的难度、理论框架的完善等,需要进一步的努力和深入研究。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述评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成为了现代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对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进行述评。
汉语词汇本体研究主要关注语言中词汇的本质和内在关系,旨在揭示词汇的原始含义和意义演变规律。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也受到了认知语言学和语言认知神经科学的影响,研究方法和视角更加多元化。
一方面,近十年来的研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词源学和语义学分析,而是更加注重结合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
词汇本体的研究方法从单一的语言学分析转向了对语境和认知过程的探索,以认知语义学为基础,通过认知语义分类、框架语义分析等方式来揭示词汇的多义性和联想关系。
基于实证研究,通过大规模的语料库分析和实验研究,使得汉语词汇本体的研究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
语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也为汉语词汇本体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和视角。
通过脑成像技术和神经生理学方法,研究者可以观察和分析大脑在词汇理解和联想过程中的活动,探索词汇在大脑中的存储和处理机制。
这种基于脑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对于揭示词汇本体的形成和加工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在近十年来的研究中,汉语词汇本体研究也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研究内容从词源学和字义学扩展到了词汇语义扩散和意义演变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通过跨时空的对比和联想分析,揭示了词汇间关联关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研究方法从传统的文献考证扩展到了大数据分析和计算机模拟等新技术手段,增强了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研究视角从词汇自身扩展到了词汇与文化、语境等因素的关系研究,丰富了对词汇本体的理解和解释。
研究成果的应用范围延伸到了教育教学和中文信息处理等领域,为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使得我们对于词汇的本质和内涵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但是也需要指出的是,汉语词汇本体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研究视角还不够多元化和完善、研究方法还不够科学化和精确等。
今后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汉语称呼语研究概况及分析
汉语称呼语研究概况及分析摘要:汉语有着复杂的称呼语系统,我国对汉语称呼语的研究历史也很悠久,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汉语称呼语的研究一直呈上升趋势。
本文以知网为主要资料库,对目前已有的有关汉语称呼语的论文进行描述,总结研究内容,归纳研究特点,提出研究建议。
关键词:汉语;称呼语;研究综述人们在日常的言语交际过程中,在称呼一个人的时候往往会选择一个词语来表示或者界定彼此之间的关系。
汉语中的称呼语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
对汉语称呼语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的四五十年代,九十年代开始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
本文以中国知网为主要资料库,通过检索篇名为“称呼语”的学术期刊论文,在这些论文基础上对汉语称呼语的研究作一些描述,回顾研究成果,总结研究角度,分析研究趋势。
一、“称呼语”的界定问题关于“称呼语”和“称谓语”的界定及二者的关系问题,学界持有几种观点,我们首先对“称呼语”与“称谓语”的界定研究进行综述,大致包括三种观点:(一)称呼语即是称谓语,二者界限难以划清通过查阅《汉语大词典简编》、《辞源》、《现代汉语词典》(彩色版)、《汉语8000词词典》,这四版词典都把称呼语与称谓等同起来,《汉语大词典简编》、《辞源》中在解释“称谓”时第一个义项都是指“称呼、名称”;在《现代汉语词典》(彩色版)和《汉语8000词词典》也注释“称谓”等同于“称呼”是“当面打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
早期很多论文也持有此观点:《汉语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王志强,2000)一文中提出“称谓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一方对另一方的名字或身份的呼叫”[1];《从文化、语用学、模糊语言理论看汉语社会称谓语》(张鲁宁,2001)明确提到称呼语也就是称谓语;《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来鲁宁,郭萌,2003)一文中也赞成称呼语就是称谓语,二者界限难划清。
(二)称呼语是称谓语中的一部分马宏基、常庆丰《称谓语》一书中指出称呼语是指可以用于面称的称谓语,而称谓语即是指人们之间用来表示关系、身份或职业等的名称[2]。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不断深入,在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方面都有了显著进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述评。
一、概念理论方面
近年来,有一些新的视角被引入词汇本体研究中,比如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
这个
视角认为,人们对于词汇的理解是基于认知过程而来的,而不是基于传统的形式意义分析。
而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也为汉语词汇本体研究提供了更为可靠和丰富的语言数据。
这些发
展使得词汇本体研究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不断完善和深化。
二、实证研究方面
近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中的实证研究比较多,并且研究的范围也更加广泛。
比如
研究范围在动作、关系、事件、时间、空间等方面。
同时,在实证研究中,不仅仅使用了
传统的实验和调查等方法,还广泛使用了自然语料库等现代语言技术。
三、知识库构建方面
汉语词汇本体研究中的知识库构建方面主要是构建形式化的语义知识库。
这些知识库
基于本体论,将汉语词汇进行了分类、关联和定义。
这些知识库的建立可以为自然语言处
理等其他领域提供基础。
总体来说,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在理论和应用方面都有了显著进展。
未来,
还可以进一步完善词汇本体研究的理论框架和方法,扩大实证研究的范围,同时更加深入
地开展知识库的构建工作,以期更好地服务于汉语教育、信息检索、机器翻译等应用领
域。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述评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已经有了显著的进展。
这些研究致力于探究汉语词汇的本质和内在结构,为研究者提供了更深刻的汉语语言认识。
本文将回顾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的主要成果,以期为读者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的发展在研究方法上,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早期的研究主要采用语言哲学的方法,探讨汉语词汇的本质和定义。
而现在,研究者们更多地运用了计算语言学、人工智能、语料库语言学等新兴技术和方法,以实证研究的方式揭示汉语词汇的本质。
这些新兴方法的运用有效地促进了汉语词汇本体研究的发展,使得更为精细的研究成果得以出现。
二、词汇分类的研究汉语词汇分类研究是汉语词汇本体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十年来,研究者们主要采用概念语义学的理论框架,运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不同层次的语义概念进行了系统分类。
研究结果表明,汉语词汇可分为实体类词汇、属性类词汇、关系类词汇、事件类词汇、动作类词汇、时空类词汇等六大类。
这种分类将汉语词汇按照语义特点进行了系统划分,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三、词义的认知结构研究近年来,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得到了广泛应用,研究者们开始从认知角度探究汉语词义的本质。
词义的认知结构研究主要关注词汇意义的构成、认知过程和表征模式。
研究中主要采用联想实验、判断实验等方法,探究汉语词汇意义的内部组成以及与其他语言词汇的关联。
研究结果表明,词义的构成是基于概念的,具有概念层次结构;认知过程主要体现为联想和类别推理;表征模式主要包括向量表征和框架表征。
这些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深入探讨词汇认知结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四、多语言对比的词汇本体研究在多语言对比的研究中,研究者们主要关注不同语言词汇之间的联系,探究它们的本质差异和相似点。
近年来,研究者们着重对汉英词汇进行了比较研究,主要涉及到词义的比较、词语的互译和语言分类等方面。
研究结果表明,中英词汇之间存在着相似和差异,表明词汇本体研究具有重要的跨语言性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十年来汉语称谓词语研究概况及分析
作者:郑献芹
作者单位:安阳师范学院中文系
刊名:
江西社会科学
英文刊名:JIANGXI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6(5)
被引用次数:2次
1.宋宣现代汉语称谓词初探 1997(01)
2.卞成林民族心理与汉语亲属称谓词系统 1996(04)
3.苏新春二十世纪汉语词汇学著作提要·论文索引 2004
4.查看详情 1988(03)
5.查看详情 1984(05)
6.查看详情 1984(03)
7.葛艳中德文化差异比较--从中德称呼语的不同谈起[期刊论文]-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4)
8.陈佩秋日本留学生拟亲称呼语偏误分析[期刊论文]-汉语学习 2002(06)
9.张含简论汉语亲属称谓的文化内涵[期刊论文]-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4(05)
10.裘燕萍汉英亲属称谓系统的对比研究[期刊论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03)
11.查看详情 1949(36)
12.史金宝论汉语亲属称谓的特征及其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期刊论文]-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2)
13.候友兰称谓的简化与繁化[期刊论文]-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2(04)
14.陈佳从汉语血缘亲属称谓看语言对文化的反映 2002(特刊)
15.张丽华;罗毅英、汉亲属称谓的深层文化内涵比较[期刊论文]-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5)
16.潘文普通话亲属称谓形式化初探[期刊论文]-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6)
17.籍秀琴我国称谓内涵的嬗变 1996(03)
18.李成军称谓语的意义功能及作用理论 2005(04)
19.黄碧蓉文化观照下的英汉亲属称谓语[期刊论文]-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
20.王琴汉语亲属称谓使用的现状[期刊论文]-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21.胡英汉语称谓语的使用及辨析 2003(09)
22.史语所集刊 1949
23.文忠祥当前称谓语的演变及其社会意义[期刊论文]-青海民族研究 2003(04)
24.汤云航;赵淑芬汉语亲属称谓语与传统伦理文化[期刊论文]-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01(03)
25.潘攀亲属称谓语的泛化 1998(02)
26.潘攀新时期社交称谓语及其心理评价 1995(04)
27.戴云现当代称谓词的时代变迁及其成因考察[期刊论文]-学术交流 2005(04)
28.邵黎黎汉英语中亲属称谓词的不对等性[期刊论文]-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3)
29.杨立琴汉语称谓的文化内涵 2003(01)
30.钟如雄汉语称谓词的性别异化[期刊论文]-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4)
31.吉常宏查看详情 2001(03)
32.李晋荃汉语亲属称谓和称呼的文化考察 1997(03)
33.史语所集刊 1947
1.李树新论汉语称谓的困境与缺环[期刊论文]-内蒙古社会科学2004,25(6)
2.马丽.MA Li古汉语年龄称谓词考释[期刊论文]-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5)
3.方冬革从社会发展看汉语称谓及其语用变化[期刊论文]-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24(11)
4.姚晶.YAO Jing在动态变化中看汉语称谓系统[期刊论文]-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7(4)
5.丁素萍称谓评价研究[会议论文]-2005
6.马丽称谓词研究与称谓辞典——以《汉语称谓大词典》为例[期刊论文]-浙江学刊2012(2)
7.曹冠华中国伦理文化对汉语称谓系统的影响[学位论文]2008
8.李树新论汉语称谓的两大原则[期刊论文]-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6(5)
9.王智强.WANG Zhi-qiang《水浒传》中的称谓系统[期刊论文]-新余高专学报2009,14(3)
10.马丽.Ma Li汉语性别称谓词研究[期刊论文]-兰州学刊2007(5)
1.高璇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素组合特点初探[期刊论文]-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4)
2.罗胜杰.张从益"中心词+外化亲属称谓语"的多维分析[期刊论文]-外语学刊 2011(3)
本文链接:/Periodical_jxshkx200605037.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