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四个探究实验
DIS数字化实验系统在高中化学探究实验中的应用研究
DIS数字化实验系统在高中化学探究实验中的应用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
【研究背景】:在当今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教育领域也在不断探索利用新技术改善教学质量和效果。
高中化学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验能力的重要环节,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然而传统的化学实验存在一些问题,如实验难度大、存在安全隐患、设备不足等,这些问题制约了化学实验的开展和教学效果。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DIS数字化实验系统应运而生。
DIS数字化实验系统是一种基于虚拟实验技术,集成了多媒体、模拟仿真、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等功能的一体化实验平台。
通过DIS数字化实验系统,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下进行实验操作,避免了传统实验中的安全隐患和设备不足问题。
DIS系统还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案例和数据分析功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实验现象,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本研究旨在探讨DIS数字化实验系统在高中化学探究实验中的应用,旨在为提升高中化学教学质量和效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探究DIS数字化实验系统在高中化学探究实验中的应用,旨在为教育教学领域提供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具体意义如下:一、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DIS数字化实验系统具有可视化、互动性强的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的参与度,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通过使用DIS数字化实验系统,学生可以在虚拟的实验环境中进行实验操作,提高了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实验的可重复性,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精神。
三、促进探究性学习。
DIS数字化实验系统可以模拟真实的实验情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探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四、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
DIS数字化实验系统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推动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促进教育教学的现代化进程。
探究DIS数字化实验系统在高中化学探究实验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Linux操作系统实验总结分析报告
Linux操作系统实验总结分析报告从系统的⾓度分析影响程序执⾏性能的因素1.Linux系统概念模型从全局的⾓度来看,Linux系统分为内核空间和⽤户空间,但毫⽆疑问内核空间是Linux系统的核⼼,因为内核负责管理整个系统的进程、内存、设备驱动程序、⽂件,决定着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于是从这个⾓度我构建的Linux系统的概念模型如下图所⽰:此模型将Linux系统主要划分为四个模块:内存管理、进程管理、设备驱动程序、⽂件系统。
这四个部分也是⼀个操作系统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能。
2.概念模型解析2.1 内存管理Linux系统采⽤虚拟内存管理技术,使得每个进程都有各⾃互不⼲涉的进程地址空间。
该空间是块⼤⼩为4G的线性虚拟空间,⽤户所看到和接触到的都是该虚拟地址,⽆法看到实际的物理内存地址。
利⽤这种虚拟地址不但能起到保护操作系统的效果(⽤户不能直接访问物理内存),⽽且更重要的是,⽤户程序可使⽤⽐实际物理内存更⼤的地址空间。
内存管理主要有分为如下⼏个功能:地址映射、虚拟地址管理、物理内存管理、内核空间管理、页⾯换⼊换出策略和⽤户空间内存管理,这些模块的架构图如下所⽰:2.2 进程管理进程管理是Linux系统⾮常重要的⼀部分,进程管理虽然不像内存管理、⽂件系统等模块那样复杂,但是它与其他⼏个模块的联系是⾮常紧密的。
进程管理主要包括进程的创建、切换、撤销和进程调度。
2.2.1 进程的创建、切换、撤销进程的创建:在Linux编程中,⼀般采⽤fork()函数来创建新的进程,当然,那是在⽤户空间的函数,它会调⽤内核中的clone()系统调⽤,由clone()函数继续调⽤do_fork()完成进程的创建。
整个进程创建过程可能涉及到如下函数:fork()/vfork()/_clone----------->clone()--------->do_fork()---------->copy_process()进程的切换:进程切换⼜称为任务切换、上下⽂切换。
实验二--单处理器系统的进程调度
实验二–单处理器系统的进程调度
简介
在操作系统中,进程调度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进程调度负责将CPU分配
给各个进程,使得每个进程都能够有机会占用CPU资源。
在单处理器系统中,CPU只有一个,因此进程调度是非常重要的。
本次实验将会探究单处理器系统的进程调度,了解各种进程调度算法的实现和
比较,利用模拟操作系统的实验平台进行实验。
实验目的
1.了解进程调度的基本概念和实现方法;
2.学习多种进程调度算法,并比较其优缺点;
3.熟悉模拟操作系统的实验环境,学习如何将算法实现到具体的系统中。
实验内容
进程调度的基本概念
进程调度是指将CPU资源分配给各个进程的过程。
在单处理器系统中,当有
多个进程需要使用CPU时,操作系统需要进行进程调度,使得每个进程都能够得
到CPU资源。
在进程调度中,需要考虑各个进程的优先级、进程的状态和进程的等待时间等
因素。
根据不同的调度算法,可以根据这些因素来确定哪个进程应该先占用CPU。
进程调度算法比较
常见的进程调度算法包括:
1.先来先服务算法(FCFS)
2.短作业优先算法(SJF)
3.优先级调度算法
4.时间片轮转算法(RR)
下面将对这些算法进行比较和介绍。
先来先服务算法(FCFS)
先来先服务算法是最简单的一种进程调度算法。
该算法将按照进程的到达时间
的先后顺序进行调度,先到达的进程先得到CPU资源。
这种算法的优点是实现简单,适用于短作业和计算密集型进程。
缺点是无法充分利用CPU资源,导致长作业需要等待较长时间才能被调度,容易产生。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调度算法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调度算法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操作系统中常用的调度算法,通过编写代码模拟不同的调度算法,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2. 实验环境本次实验使用的操作系统环境为Linux,并采用C语言进行编码。
3. 实验内容3.1 调度算法1:先来先服务(FCFS)FCFS调度算法是一种简单且常见的调度算法。
该算法按照进程到达的先后顺序进行调度。
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C语言编写代码模拟FCFS算法的调度过程,并记录每个进程的等待时间、周转时间和响应时间。
3.2 调度算法2:最短作业优先(SJF)SJF调度算法是一种非抢占式的调度算法,根据进程的执行时间来选择下一个要执行的进程。
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C语言编写代码模拟SJF算法的调度过程,并计算每个进程的等待时间、周转时间和响应时间。
3.3 调度算法3:轮转调度(Round Robin)Round Robin调度算法是一种经典的时间片轮转算法,每个进程在给定的时间片内依次执行一定数量的时间。
如果进程的执行时间超过时间片,进程将被暂时挂起,等待下一次轮转。
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C语言编写代码模拟Round Robin算法的调度过程,并计算每个进程的等待时间、周转时间和响应时间。
4.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对不同调度算法的模拟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FCFS算法适用于任务到达的先后顺序不重要的场景,但对于执行时间较长的进程可能会导致下一个进程需要等待较久。
- SJF算法适用于任务的执行时间差异较大的场景,能够提高整体执行效率。
- Round Robin算法适用于时间片相对较小的情况,能够公平地为每个进程提供执行时间。
5. 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模拟不同调度算法的实际执行过程,深入了解了各种调度算法的原理、特点和适用场景。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选择合适的调度算法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
在后续的学习中,我们将进一步探索更多操作系统相关的实验和算法。
“四层次五环节教学模式体系”的建构和应用
“四层次五环节教学模式体系”的建构和应用青岛市初中物理学科多年致力于教学模式研究,创立了几百种不同功能的教学模式,包括整体模式、反馈模式、探究模式、复习模式等。
研究发现,将各种模式进行有机组合,形成教学模式体系,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下面介绍我们较为成熟的“四层次五环节教学模式体系”,希望能为广大教师设计和进行课堂教学提供一种快速、实用的新工具。
标签:青岛市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四层次五环节整-分-合-补-测教学模式体系教学设计1 问题的提出教学模式是教学思想、理论转化为具体教学行为的中介,是在一定教学思想、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而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程序和方法策略。
有了教学模式,就清楚在课堂教学中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程序、环节、步骤),具体怎样做(方法策略)。
因此,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的行动指南,是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工具。
课改以来,青岛市初中物理学科运用“整分合”原理对“凯洛夫五环节”教学过程进行了改进,形成了“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教学模式”,对物理课堂教学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1.1“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教学模式”:(1)程式:整-分-合-补-测(2)说明:一节完整的课由如下五个环节组成:①整:总体介绍本节课的内容,找到切入点引入教学过程。
②分:将本节教学内容划分为几个问题,逐次分别学习(探究、解题、复习、讲评……)。
这是一节课的“主环节”。
③合:小结本课,使几个问题形成完整体系,提炼方法。
④补:给学生一段自由时间,找知识缺漏,教师进行查漏补缺。
⑤测:进行本节课的检测,检查学习效果。
1.2发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设想:“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模式”是一种整体模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把一节课划分为几个部分,并粗略说明每一部分的做法。
但是,一节完整的课的设计和教学,仅仅靠整体模式远远不能完成,例如:一节课的反馈过程如何进行?具体某个知识点如何探究?……这些都需要各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来完成。
食品微生物实验心得体会范文(通用8篇)
食品微生物实验心得体会食品微生物实验心得体会范文(通用8篇)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
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食品微生物实验心得体会范文(通用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食品微生物实验心得体会1探究性实验是学生自己带着疑问,自己动手进行观察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去探究、发现,获得新知识。
它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主要途径,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探究性实验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现就自己对探究性实验教学谈谈体会。
一、亲自动手,激发兴趣比如“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这个实验无论是知识背景,还是材料用具对学生来说都没有难度,组织实验也不受实验器材和装备的影响,教师一定要组织学生亲自动手做。
从实验设计本意理解,也并不是要求学生严格按科学探究的七个步骤去一一完成,而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设计的实验方案只要具有可操作性都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让不同的组探究不同的变量对霉菌生活的影响,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
只是这个活动需要近一个星期的观察时间,在融洽整个活动中要安排时间就实验现象和结论让学生交流。
一则学生有成功感;二则让学生体验完整的探究过程,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伏笔。
二、规范探究性实验的基本程序无论学习什么,方法最重要,探究性实验亦如此。
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注重了七个步骤的记忆,忽略了七个步骤之间的因果关系和思维顺序;注重了探究过程的完整性,忽略了各步骤的独立性。
所以老师应该重点结合已做过的探究性实验和教材示例让学生理解各步骤的意义和步骤之间的联系,从而建立完整的探究思维顺序。
要实现这一点,教师还应该有意识地设计针对某一步骤的强化训练,排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三、科学训练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没有探究,就没有创新;没有训练,就没有能力。
四探针测试电阻率和方块电阻的实验教案
四探针测试电阻率和方块电阻的实验教案第一篇:四探针测试电阻率和方块电阻的实验教案《四探针测试电阻率和方块电阻》的实验教案一、实验教学目的通过该实验,通过让学生测试不同样品的电阻率和方块电阻。
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加深对电阻率和方块电阻的认识,为将来从事微电子相关的研究和测试方面的工作打好基础。
二、实验教学原理及要求1、实验教学原理电阻率是决定半导体材料电学特性的重要参数,它为自由载流子浓度和迁移率的函数。
半导体材料电阻率的测量方法有多种,其中四探针法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测量精度高,以及对样品的形状无严格的要求等优点,是目前检测半导体材料电阻率的主要方法。
直线型四探针法是用针距为s(通常情况s=1mm)的四根金属同时排成一列压在平整的样品表面上,如图1所示,其中最外部二根(图1中1、4两探针)与恒定电流源连通,由于样品中有恒电流I通过,所以将在探针2、3之间产生压降V。
图1测量方阻的四探针法原理对半无穷大均匀电阻率的样品,若样品的电阻率为ρ,点电流源的电流为I,则当电流由探针流入样品时,在r处形成的电势V(r)为V(r)=Iρ………………………(1)2πr同理,当电流由探针流出样品时,在r处形成的电势V(r)为V(r)=-Iρ...........................(2)2πr可以看到,探针2处的电势V2是处于探针点电流源+I 和处于探针4处的点电流源-I贡献之和,因此:Iρ11V2=(-) (3)2πs2s同理,探针3处的电势V3为V3=Iρ11(-)……………………(4)2π2ss 探针2和3之间的电势差V23为V23=V2-V3=Iρ………………..(5)2πs由此可得出样品的电阻率为V ρ=2πs23 (6)I从式(1)至式(6),对等距直线排列的四探针法,已知相连探针间距s,测出流过探针1和探针4的电流强度I、探针2和探针3之间的电势差V23,就能求出半导体样品的电阻率ρ。
电脑分盘实验报告
电脑分盘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如何进行电脑分盘以及分盘后的操作和影响。
二、实验器材和材料- 一台已安装Windows操作系统的电脑- 一张操作系统安装光盘或者ISO文件三、实验步骤1. 制作启动盘:将操作系统安装光盘或者ISO文件写入U盘,用于重装操作系统。
2. 重启电脑,并按照屏幕提示进入BIOS设置。
3. 在BIOS设置中,将U盘设为启动顺序的第一位。
4. 保存设置并退出BIOS。
5. 根据屏幕提示,启动计算机。
6. 进入操作系统安装界面后,选择自定义安装。
7. 在磁盘选择界面上,可以看到已经有一个默认的主分区。
8. 点击该主分区,选择删除。
确认删除后,主分区将会被删除。
9. 此时,可以看到一片未分配空间。
10. 选择该未分配空间,点击新建。
按照需要设置分区大小,并选择文件系统。
11. 完成分区设置后,点击下一步进行安装。
12. 根据屏幕提示,完成操作系统的安装。
13. 重新启动电脑。
四、实验结果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进行了电脑分盘的操作。
在操作系统安装界面上,我们删除了原有的主分区,并新建了一个分区。
五、实验分析本次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电脑分盘的操作方法和其对计算机的影响。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发现:1. 分盘前后,电脑的空间利用率得到了最大化。
原本只有一个主分区,使用空间有限。
通过新建分区,可以充分利用硬盘的空间,提高存储效率。
2. 分盘前后,文件管理更加方便。
通过将不同类型的文件存储在不同的分区中,我们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文件管理和备份,提高工作效率。
3. 分盘后,系统安装和修复等操作更加灵活。
当系统出现问题时,可以只重装或修复某个分区,而不会影响其他分区中的数据。
4. 分盘后,数据安全性得到了提升。
由于不同的分区被独立管理,当某个分区出现故障时,其他分区中的数据仍然可以得到保护。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电脑分盘的操作步骤和其对计算机性能和使用的影响。
操作系统原理实验4-进程控制
《操作系统原理》实验报告
实验序号:4 实验项目名称:进程控制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 加深对进程信号量的理解。
2. 理解进程同步与互斥机制。
3. 掌握Linux操作系统下的进程控制编程。
二、实验设备(环境)及要求
1.虚拟机VMware Workstation、Ubuntu操作系统和C语言编程。
2.编写一段程序,使用系统调用fork()创建两个子进程,再用系统调用signal()让父进程捕捉键盘上来的中断信号(即按Ctrl C键),当捕捉到中断信号后,父进程调用kill()向两个子进程发出信号,子进程捕捉到信号后,分别输出下面信息后终止:
child process 1 is killed by parent!
child process 2 is killed by parent!
父进程等待两个子进程终止后,输出以下信息后终止:
parent process is killed!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
代码:
在终端上进行测试
四、实验结果与数据处理
五、分析与讨论
了解了计算机进程的管理以及signal()函数的作用。
六、教师评语成绩。
实验室仪器设备运维系统探究
实验室仪器设备运维系统探究【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实验室仪器设备运维系统的概念、构成、运作机制、优势和挑战,以及应用案例分析。
实验室仪器设备运维系统是指通过一系列设备和管理措施,对实验室内的仪器设备进行监测、维护和管理的系统。
该系统能够提高实验室设备的利用率和运行效率,同时面临着设备更新、数据安全等方面的挑战。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实验室仪器设备运维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一定成效。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实验室仪器设备运维系统将朝着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实验室管理者应该关注并不断更新实验室仪器设备运维系统,以提高实验室运行效率和科研成果。
通过对实验室仪器设备运维系统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实验室管理的关键要素,为实验室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实验室仪器设备运维系统、实验室仪器设备、运维系统、概念、特点、构成、运作机制、优势、挑战、应用案例分析、未来发展趋势、实验室管理、启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实验室是科研和教学的重要场所,仪器设备的运维对实验室的正常运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实验室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仪器设备种类的增多,实验室仪器设备运维系统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
研究这一系统的背景在于探究如何有效管理和维护实验室中各种仪器设备,提高实验室工作效率和科研成果质量。
而目前,国内外对实验室仪器设备运维系统的研究还比较有限,缺乏系统性和深入的探讨。
有必要系统地分析实验室仪器设备运维系统的概念、构成、运作机制、优势和挑战,以及应用案例的实际情况。
通过对实验室仪器设备运维系统的深入研究,可以为实验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经验,推动实验室管理水平的提升,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和延长使用寿命。
研究实验室仪器设备运维系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理论价值,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1.2 研究目的实验室仪器设备运维系统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通过研究实验室仪器设备运维系统,可以提高实验室管理的效率和安全性。
配制100mL0实验报告
配制100mL0实验报告配制100mL 0.1mol/L盐酸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学习和掌握溶液配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2、通过配制100mL 0.1mol/L溶液,提高实验操作水平和精度;3、培养实验观察和记录能力。
二、实验原理溶液的配制主要涉及溶解、转移、定容等步骤。
本实验将通过精确称量、量取和混合等操作,将固体化学试剂溶解在溶剂中,配制成一定体积和浓度的溶液。
三、实验步骤1、准备试剂和器材:分析纯的氯化钠(NaCl)、去离子水、容量瓶(100mL)、电子天平、量筒(10mL)、玻璃棒、烧杯(250mL)、称量纸、移液管等。
2、计算所需固体试剂的质量:根据所需配制的溶液体积(100mL)和浓度(0.1mol/L),计算出所需固体试剂的质量。
对于氯化钠(NaCl),计算公式为:所需质量 = (所需体积×所需浓度×分子量)。
3、称量:使用电子天平精确称量所需质量的氯化钠。
4、溶解:将称量好的氯化钠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去离子水,用玻璃棒搅拌至完全溶解。
5、转移:将溶解后的溶液转移至容量瓶中。
6、定容:用去离子水冲洗烧杯和玻璃棒,将冲洗液一并转入容量瓶中。
加入去离子水至容量瓶刻度线。
7、摇匀:用玻璃棒搅拌容量瓶内溶液,使其混合均匀。
8、贴标签:记录所配溶液的名称、浓度、体积等信息,并贴上相应标签。
四、实验结果记录1、计算结果:根据上述计算公式,得出所需氯化钠的质量为0.09g。
2、称量结果:使用电子天平精确称量出0.09g氯化钠。
3、溶解和转移结果:将称量好的氯化钠溶解在去离子水中,并转移至100mL容量瓶中。
4、定容结果:用去离子水冲洗烧杯和玻璃棒,将冲洗液一并转入容量瓶中,加入去离子水至刻度线。
5、摇匀结果:用玻璃棒搅拌容量瓶内溶液,使其混合均匀。
6、贴标签:将所配溶液贴上标签,注明名称、浓度和体积等信息。
五、实验总结与讨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配制出了100mL 0.1mol/L的氯化钠溶液。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作业调度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作业调度作业调度是操作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于管理和分配计算机系统中的作业,确保系统可靠高效地运行。
作业调度算法的选择直接影响到系统的性能和资源利用率。
本实验通过对不同作业调度算法的理论分析和实际测试,探究它们的特点和优劣,最终找到适合特定场景的作业调度算法。
以下是本次实验的详细报告。
一、实验目的1.理解作业调度算法的原理和功能;2.掌握常用的作业调度算法;3.分析和比较不同作业调度算法的优缺点。
二、实验内容1. FIFO(First In First Out)作业调度算法;2. SJF(Shortest Job First)作业调度算法;3. RR(Round Robin)作业调度算法;4. HRN(Highest Response Ratio Next)作业调度算法。
三、实验过程1.FIFO作业调度算法FIFO算法是最简单的作业调度算法,按照作业提交的先后顺序进行调度。
首先将所有作业按照到达时间排序,然后按照顺序依次执行作业。
2.SJF作业调度算法SJF算法是根据作业的执行时间进行排序,优先执行执行时间最短的作业。
通过比较作业的执行时间,选择最短的作业进行执行。
3.RR作业调度算法RR算法是采用时间片轮转的方式进行调度。
每个作业分配一个时间片,当时间片用完后,将该作业移到队列的末尾继续执行。
时间片的长度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4.HRN作业调度算法HRN算法是根据作业的响应比来确定调度顺序。
响应比由作业的等待时间和作业执行时间的比值来计算,响应比越大,优先级越高。
选择响应比最高的作业进行执行。
四、实验结果分析在本实验中,我们通过实际测试不同作业调度算法的性能来进行评估。
测试使用了一组模拟作业集,包括不同的作业执行时间和到达时间。
通过对比不同算法的实际表现1.FIFO算法的优点是简单易实现,但缺点是无法考虑作业的执行时间,因此可能导致平均等待时间较长。
2.SJF算法的优点是能够有效地减少平均等待时间,但缺点是对于长作业可能导致短作业长时间等待。
应用技术型高校《操作系统》课程实验教学探究
( ) 验 课 时 偏 少 , 验 空 间小 2实 实
结合 , 基础、 实践 、 出能力培养。 重 强 突
3 对 ” 作 系统 ” 程 实 验教 学 建设 的 建议 、 操 课 现 对 ” 作 系统 ” 程 的 实验 教 学 建 设 作 出几 点 总结 : 操 课 () 分 利 用 多 媒 体 教 学 手段 , 变 ” 鱼 ” ” 渔 ” 1充 转 授 为 授
。
【 键 词 】 操 作 系统 ; 关 : 实验 教 学 ; 学模 式 教
1 引言
传 统 的教 学 手 段 单 一 , 论 与 实 际 脱 节 .灌 输 式 ” 学 方 式 理 ” 教
” 作 系统” 操 是计 算 机 科 学 与 技 术 专 业 的 核 心 专 业 课 程 课 强 调 ” 鱼 ” 而 忽 视 了学 生 能 力 的培 养 和 提 高 。 以调 动 学 生 的 授 , 难
算 机专 业 学 生 的 创新 能力 培养 起 到 十 分 重 要 的作 用 .为 其 今 后 分重 要 的 意义 、 教 学 手 段 改 革 的 目的 就 是要 转 变 ” 鱼 ” ” 授 为 授 在 相关 领 域 开 展 下作 打 下 坚 实 的基 础 渔” 提 高 学 生 自身 的 综 合 索 质 , , 培养 学 生 的 创 新 能 力 该 课 程 主要 由操 作 系 统 的 组 成 结 构 、 计 思 想 、 现 方 法 和 设 实 采 用 多 媒 体 教 学 手 段 , 挥 多 媒 体 手段 的 图示 优 势 为 了加 发 相 关 理论 构 成 , 它是 一 门承 上 启 下 、 论 性 和 实 践 性 兼 备 的 专 业 强操 作 系统 理 论 的学 习效 果 , 用 A to r 作 多 媒 体 课 件 . 理 利 u} —ae制 l
dma实验报告
dma实验报告DMA实验报告引言:DMA(Direct Memory Access,直接内存访问)是计算机系统中的一种数据传输方式,它可以在不占用CPU资源的情况下,直接将数据从外设传输到内存或从内存传输到外设。
本实验旨在探究DMA技术的原理、应用以及性能优势,并通过实际操作验证其效果。
一、DMA技术的原理DMA技术的核心原理是通过配置DMA控制器,使其能够独立地进行数据传输,而无需CPU的干预。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DMA控制器与CPU并行工作,大大提高了数据传输的效率。
DMA技术的实现主要依赖于以下几个组件:1. DMA控制器:负责管理和控制数据传输的硬件模块,可通过配置寄存器来设置传输模式、源地址、目的地址等参数。
2. DMA通道:用于连接外设和DMA控制器,通过DMA通道可以实现数据在外设和内存之间的直接传输。
3. DMA请求信号:外设通过发送DMA请求信号来请求DMA控制器进行数据传输。
4. DMA完成信号:DMA控制器在数据传输完成后会发送DMA完成信号给外设,以通知其传输结束。
二、DMA技术的应用DMA技术在计算机系统中有广泛的应用,其中一些典型的应用包括:1. 磁盘读写:DMA技术可以实现高速磁盘读写操作,提高数据传输速度,减少CPU的负担。
2. 图形处理:在图形处理中,DMA技术可以实现图像数据的快速传输,使得图形渲染更加流畅。
3. 网络数据传输:DMA技术可以提高网络数据传输的效率,加快数据接收和发送的速度。
4. 音视频处理:DMA技术可以实现音视频数据的高速传输,提高音视频处理的实时性和流畅度。
三、DMA技术的性能优势相比于传统的CPU中断方式,DMA技术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性能优势:1. 提高数据传输速度:DMA技术可以实现数据的直接传输,减少了CPU的干预,大大提高了数据传输的速度。
2. 减少CPU占用率:DMA技术可以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不占用CPU资源,使得CPU能够更加专注于其他任务的处理。
数字化高中实验[1]
实验介绍
9.醋酸、硼酸、盐酸的性质
39
实验介绍
9.醋酸、硼酸、盐酸的性质
40
实验介绍
10.不同状态下的心率测定 ■ 实验目的:用心率传感器测定运动对心跳频率的影响 ■ 实验器材:心率传感器,计算机 ■ 数字化实验系统方法:心率传感器可以测量人的心率,
分别测量运动前后心率图像,进行比照,得出结果。
25
实验介绍
5.研究机械能守恒定律
26
实验介绍
5.研究机械能守恒定律
27
实验介绍
6. 测定电池电动势和内阻 ■ 根据全电路的欧姆定律可知,ε=U+I*r可以通过电路两端
电压U和总电流I的多组测量数据来求电动势ε和内阻r;也 可采用作图法来求得电动势ε和内阻r。
■ 电路图:
28
实验介绍
6.测定电池电动势和内阻 ■ 实验器材:电压传感器,电流传感器,滑动变阻器,待测
强调科学探究、强调学生科学素养、创造性思维、问题解 决能力的培养〕
■ 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感技术的开展,对数字化实验系统的产 生提供了技术支撑
■当前已有13个省〔市〕出台数字化实验系统实验室配备标 准
3
数字化实验系统介绍
3.系统原理
数字化实验系统要有被测的物理量,比方:" 温度、湿度、电源、力、长度、压力"等等,通过 传感器的转换,转换为电信号并通过放大或缩小 到适宜的电压,再通过采集器进行编码为可被计 算机利用的数字信号,最后通过计算机实验软件 ,进行计算和总结,形成最后的实验结果文档。
41
实验介绍
10.不同状态下的心率测定
42
展望
数字化实验系统提高了教学效率,方便的实验方法与流程 解决了教学难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将 传统教育和数字化实验手段结合。是未来实验室开展的方 向。
高中生物教案:人体免疫系统探究实验
高中生物教案:人体免疫系统探究实验1. 引言在高中生物课程中,了解免疫系统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人体免疫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功能,我们准备了一门关于人体免疫系统的探究实验教案。
本教案将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深入了解免疫系统的相关概念和特征。
2. 实验目标本实验旨在: - 理解和描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 - 观察和分析人体免疫系统对外来入侵物质的反应; - 探索不同因素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3. 实验材料•十二架离心机•玻璃显微镜•血液样本(可从医院或委托专业机构获取)•平板培养基(供细胞生长使用)•不同种类的抗原(如细菌、病毒等)•标签纸•显微镜玻片及盖片等常规实验用品4. 实验步骤步骤1:准备工作•收集所需的实验材料,确保所有器材和试剂的完整性;•将血液样本离心,收集红细胞和白细胞用于后续实验。
步骤2:观察白细胞形态•将白细胞沉淀用平板培养基悬浮,然后将其放置在显微镜下;•使用高倍率放大镜头观察白细胞的不同类型,并描述它们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步骤3:制备标签纸•使用标签纸依次标记每个试管或离心管。
步骤4:观察免疫反应•取一小部分白细胞,滴加抗原物质(如革兰氏染色无菌培养基)、生理盐水等进行混合;•观察反应液中是否出现凝集物、沉淀等现象,并记录结果。
步骤5:探究因素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分别在多个离心管中加入不同抗原物质并观察其与白细胞的相互作用;•改变实验条件如温度、pH值等,观察免疫反应的变化。
5. 结果与讨论•将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进行整理、描述和分析;•讨论不同因素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并总结实验结果。
6. 总结与展望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功能以及对外来入侵物质的反应。
同时,通过探究不同因素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学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免疫系统运作原理的理解。
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水平,并培养他们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请注意:本教案仅为参考,实际操作中需遵循安全操作规范,并确保在指导老师或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
3.1信息系统中的计算机与移动终端(实验探究)-人教中图(2019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二教学设计
-组织学生参与学校计算机房和移动终端实验室的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动手能力。
-倡导学生观看相关视频资料,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趋势,拓展视野。
-鼓励学生参加信息技术竞赛、科技创新活动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在深入理解计算机与移动终端在信息系统中的差异、性能评估等方面遇到困难。此外,实验探究过程中,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效结合,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采用讨论法、案例研究法和项目导向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计算机与移动终端在信息系统中的异同;结合实际案例,深入剖析二者性能及应用场景;以项目为导向,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通过实例或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计算机与移动终端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3.计算机与移动终端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计算机与移动终端案例进行分析,如企业信息系统、移动支付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计算机与移动终端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
物理实验与科学探究
物理实验与科学探究
物理实验和科学探究在物理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物理实验是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测量和操作来检验和发展物理理论的过程。
科学探究则是一种系统的、有条理的方法,用于探索和研究自然界中的现象和规律。
物理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和原理,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通过测量不同材料物体的重量和高度,可以理解万有引力定律。
通过观察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可以理解电场力的作用。
科学探究是一种系统的思考方式,它包括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等步骤。
科学探究的目标是寻找自然界中现象的原因和规律,并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
例如,科学家通过观察天文现象、设计实验和收集数据,发现了行星运动的规律,进而发展出了万有引力理论。
物理实验和科学探究在科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技能。
此外,这些活动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助于他们成为终身学习者。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操教学评价的探究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操教学评价的探究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是培养学生计算机硬件操作技能的关键课程之一。
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实操教学中,评价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操教学评价进行探究,分析评价的内容、方法和效果,以提高教学质量。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操教学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的组装能力、故障排除能力、系统运行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安全意识等。
学生的组装能力主要评价学生在组装计算机过程中准确无误地操作的能力。
故障排除能力主要评价学生在遇到计算机故障时快速准确地定位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系统运行能力主要评价学生在安装和配置电脑操作系统时的熟练程度。
团队协作能力主要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安全意识主要评价学生对计算机安全的重视程度和防范意识。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操教学评价的方法有多种,包括实验报告评价、实操表现评价和实操实验评价等。
实验报告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理解和总结能力。
实操表现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技能水平和操作流程的正确性。
实操实验评价主要通过实操实验的成绩或总结性的实操评价来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操教学评价的效果可以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两个方面来评估。
学生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操课程的评价和反馈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学生的学习成绩可以反映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好坏。
通过评估评价的效果,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改进措施,提高教学效果。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操教学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够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估,还能够帮助教师发现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改进教学。
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操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灵活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和手段,不断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提高教学质量。
综合实践课课程标准
WORD 格式整理综合实践课课程标准(一)是一种经验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是一门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为目的的课程。
(二)是一种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
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其他任何课程都更强调学生对实际的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
学生是通过动手操作实践的方式来获得经历和体验的。
动手实践,是综合实践的基本学习方式。
(三)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
“尽信书,不如无书”——“一个人的知识、能力都是有限的,特别是在这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
查询、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尤为重要。
通过查找资料和学生的实践,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并学会如何鉴别信息,灵活运用信息的能力。
学习书本知识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解决生活,必然要跳出书本狭隘的圈子,从生活、自然以及社会交往中去学习。
关于“尽信书”的感悟,便是在拓展了的学习领域和实践中得出来的。
(四)是三级管理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体现了新的课程管理和发展制度。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方差异加以指导,学校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
“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与实施” ,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特征表现。
具体讲,国家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宏观目标和原则要求;地方对落实国家的要求提出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学校负责针对学生和学校实际,来开发具体的活动内容,针对具体内容来预设具体的活动目标、方式方法的采用、基本活动流程、实施针对性评价等,是校本开发与实施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习一:读者写者问题1.1要求在WindowsXP环境下,创建一个控制台进程,此进程包含n个线程。
用这n个线程来表示n个读者或写者。
每个线程按相应测试数据文件(后面有介绍)的要求进行读写操作。
用信号量机制分别实现读者优先和写者优先的读者—写者问题。
读者—写者问题的读写操作限制(包括读者优先和写者优先):1)写—写互斥,即不能有两个写者同时进行写操作。
2)读—写互斥,即不能同时有一个线程在读,而另一个线程在写。
3)读—读允许,即可以有一个或多个读者在读。
读者优先的附加限制:如果一个读者申请进行读操作时已有另一个读者正在进行读操作,则该读者可直接开始读操作。
写者优先的附加限制:如果一个读者申请进行读操作时已有另一写者在等待访问共享资源,则该读者必须等到没有写者处于等待状态后才能开始读操作。
运行结果显示要求:要求在每个线程创建、发出读写操作申请、开始读写操作和结束读写操作时分别显示一行提示信息,以确定所有处理都遵守相应的读写操作限制。
1.2测试数据文件格式测试数据文件包括n行测试数据,分别描述创建的n个线程是读者还是写者,以及读写操作的开始时间和持续时间。
每行测试数据包括四个字段,各个字段间用空格分隔。
第一字段为一个正整数,表示线程序号。
第二字段表示相应线程角色,R表示读者,W表示写者。
第三字段为一个正数,表示读写操作的开始时间:线程创建后,延迟相应时间(单位为秒)后发出对共享资源的读写申请。
第四字段为一个正数,表示读写操作的持续时间。
当线程读写申请成功后,开始对共享资源的读写操作,该操作持续相应时间后结束,并释放共享资源。
1.3练习分析可以将所有读者和所有写者分别存于一个读者等待队列和一个写者等待队列中,每当读允许时,就从读者队列中释放一个或多个读者线程进行读操作;每当写允许时,就从写者队列中释放一个写者进行写操作。
1、读者优先读者优先指的是除非有写者在写文件,否则读者不需要等待。
所以可以用一个整型变量read_count记录当前的读者数目,用于确定是否需要释放正在等待的写者线程(当read_count = 0时,表明所有的读者读完,需要释放写者等待队列中的一个写者。
每一个读者开始读文件时,必须修改read_count变量。
因此需要一个互斥对象mutex来实现对全局变量read_count修改时的互斥。
另外,为了实现写—写互斥,需要增加一个临界区对象write。
当写者发出写请求时,必须申请临界区对象的所有权。
通过这种方法,也可以实现读—写互斥,当read_count = 1时(即第一个读者到来时),读者线程也必须申请临界区对象的所有权。
当读者拥有临界区的所有权时,写者阻塞在临界区对象write上。
当写者拥有临界区的所有权时,第一个读者判断完“read_count == 1”后阻塞在write上,其余的读者由于等待对read_count的判断,阻塞在mutex上。
写者优先与读者优先类似。
不同之处在于一旦一个写者到来,它应该尽快对文件进行写操作,如果有一个写者在等待,则新到来的读者不允许进行读操作。
为此应当添加一个整型变量write_count,用于记录正在等待的写者的数目,当write_count = 0时,才可以释放等待的读者线程队列。
为了对全局变量write_count实现互斥,必须增加一个互斥对象mutex3。
为了实现写者优先,应当添加一个临界区对象read,当有写者在写文件或等待时,读者必须阻塞在read上。
读者线程除了要对全局变量read_count实现操作上的互斥外,还必须有一个互斥对象对阻塞read这一过程实现互斥。
这两个互斥对象分别命名为mutex1和mutex2。
1.4习题用P、V操作实现多个生产者—消费者问题。
测试数据文件包括n+1行测试数据,第一行说明几个临界区,其余n行分别描述创建的n个线程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以及生产产品(或消费产品)的时间。
每行测试数据包括几个字段,各字段间用空格分隔。
第一字段为一个正整数,表示线程序号。
第二字段表示相应线程角色,P表示生产者,C表示消费者。
第三字段为一个正数,表示生产产品(或消费产品)的时间。
消费者还有几个字段,分别表示此消费者消费哪些生产者(线程号)生产的产品。
只有所有对应于一个生产者的所有消费者都访问过某临界区后,此生产者或其他生产者才可以往这个临界区放产品。
练习二:内存管理2.1要求使用Windows XP的API函数,编写一个包含两个线程的进程,一个线程用于模拟内存分配活动,一个线程用于跟踪第一个线程的内存行为,而且要求两个线程之间通过信号量实现同步。
模拟内存活动的线程可以从一个文件中读出要进行的内存操作,每个内存操作包括如下内容:1、时间:操作等待时间。
2、块数:分配内存的粒度。
3、操作:包括保留(reserve)一个区域、提交(commit)一个区域、释放(release)一个区域、回收(decommit)一个区域和加锁(lock)与解锁(unlock)一个区域,可以将这些操作编号存放于文件。
a、保留是指保留进程的虚拟地址空间,而不分配物理存储空间。
b、提交在内存中分配物理存储空间。
c、回收是指释放物理内存空间,但在虚拟地址空间仍然保留,它与提交相对应,即可以回收已经提交的内存块。
d、释放是指将物理存储和虚拟地址空间全部释放,它与保留(reserve)相对应.即可以释放已经保留的内存块。
4、大小:块的大小。
5、访问权限:共五种,分别为PAGE_READONLY,PAGE_READWRITE,PAGE_EXECUTE,PAGE_EXECUTE_READ和PAGE_EXETUTE_READWRITE。
可以将这些权限编号存放于文件中跟踪线程将页面大小、已使用的地址范围、物理内存总量,以及虚拟内存总量等信息显示出来。
2.2练习目的本练习的目的是从不同侧面了解Windows XP对用户进程的虚拟内存空间的管理、分配方法。
同时需要了解跟踪程序的编写方法(与被跟踪程序保持同步,使用Windows提供的信号量)。
对Windows分配虚拟内存、改变内存状态,以及对物理内存(physical memory)和页面文件(pagefile)状态查询的API函数的功能、参数限制、使用规则要进一步了解。
默认情况下,32位Windows XP上每个用户进程可以占有2GB的私有地址空间,操作系统占有剩下的2GB。
Windows XP在X86体系结构上利用二级页表结构来实现虚拟地址向物理地址的变换。
一个32位虚拟地址被解释为三个独立的分量——页目录索引、页表索引和字节索引——它们用于找出描述页面映射结构的索引。
页面大小及页表项的宽度决定了页目录和页表索引的宽度。
Windows进程的虚拟地址空间中也有三种状态的页面:空闲页面、保留页面和提交页面。
1、空闲(Free)页面:空闲页面是指那些可以保留或提交的可用页面。
2、保留(Reserved)页面:保留页面是逻辑页面已分配但没有分配物理存储的页面。
设置这种状态的效果是可以保留一部分虚拟地址,这样,如果不预先释放这些地址,就不能被其他应用程序(如malloc,localalloc等)的操作所使用。
试图读或写空闲页面或保留页面将导致页面出错异常。
保留页面可被释放或提交。
3、提交(Committed)页面:提交页面是物理存储(在内存中或磁盘上)已被分配的页面。
可对它加以保护,不许访问或允许只读访问,或允许读写访问。
提交也可以被回收以释放存储空间,从而变成保留页面。
2.3习题编写一个程序,创建两个线程,一个用于内存分配,另一个用于跟踪内存的分配情况并打印信息。
将virtualalloc函数的参数ftallocationtype分别改为MEM_RESET或MEM_TOP_DOWN,将flprotect参数分别改为PAGE_GUARD、PAGE_NOACCESS或PAGE_NOCACHE,再进行本练习的各项操作,再查看内存分配的各个结果,分析原因。
尝试调换分配、回收、内存复位、加锁、解锁、提交、回收的次序,查看结果,井分析原因。
MEM_RESET、MEM_TOP_DOWN、PAGE_GUARD、PAGE_NOACCESS、PAGE_NOCACHE属性的含义在MSDN中均有详细介绍,请读者自行查阅。
练习三:快速文件系统3.1基本知识介绍众所周知,CPU是整个计算机系统中运算速度最快的部分,而外部设备是最慢的部分,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然而,CPU却时时刻刻可能要求访问外设。
如果CPU的每次操作都必须等待外设完成,那么CPU宝贵的运行时间就会大大浪费。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大多数现代操作系统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处理:下面就介绍两种Windows XP中解决这个不匹配问题的方法:高速缓存和异步传输。
3.2文件高速缓存文件高速理存是CPU访问外设的一个“中间设备”。
说是设备,其实它不是真正的物理“设备”,而是一种核心级内存映像机制。
由于它被设置在内存中,因此速度非常快。
可以部分解决CPU与硬盘速度差异的问题。
文件系统的驱动程序通过调用“高速缓存管理程序”来使用文件高速缓存,然后高速缓存管理程序执行高速缓存的处理工作。
文件高速缓存的原理是:假设一个进程读了文件的第一个字节,它常常会按照顾序读第二个、第三个字节,一直到读出所有的字节。
利用这个原理可以进行“预取”,也就是说.在进程没请求读磁盘之前就先把文件读出来并放到高速缓存中。
这样,当进程请求访问磁盘时,高速缓存可以快速地把已经取到内存中的文件内容直接送给进程使用,从而,大大加速了访问磁盘的速度。
另外,由于一个文件可能会被多次读入。
因此可以在第一次读入后,将文件数据保存在高速缓存中。
这样,下次再读时就不必再从硬盘而可以从缓存中读取。
利用LRU(Least Recently Used,最近最少使用)的原则,可以将不常使用的文件从缓存中删除以节省高速缓存空间。
另外,文件高速缓存还有一个“事后写”的机制。
具体地讲,如果一个进程要求写磁盘,它首先把要写的内容交给高速缓存。
而高速缓存并不马上把它写到磁盘上,而是寻找CPU空闲的时间来进行写操作。
这样,要写磁盘的进程就可以不必等待磁盘写完毕以后再继续工作。
这也就节省了整个进程的执行时间。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有另外一个进程要访问还没有被写入磁盘的文件时.高速缓存管理程序可以使这个进程直接读高速缓存里面新的即将要写入的文件内容,而不是磁盘上的旧内容,从而保证了文件内容的一致性。
3.3异步传输与文件高速缓存不同,文件的异步传输是一种改变指令执行顺序的机制。
在以往的操作系统中,指令都是顺序执行的,下一条指令必须在上一条指令执行完毕后才能执行。
因此,如果CPU遇到一条访盘指令,那么它就必须等待缓慢的磁盘访问结束以后才能进行后续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