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欧美佛学研究方法之省察

合集下载

对意识流的省察

对意识流的省察

对意识流的省察2009-09-26 09:11:31 作者:简介:修会会士日常生活中,最先销踪隐迹的,通常是良心的省察工夫。

造成这现象的缘因很多,但总括一句多少都在认定(并不明显表示),忙忙碌碌的一天中,省察并没有立竿见影的实用价值。

本文的重点就是要指出,那许许多多的原因以及最终的认定,都是因为误解了修道生活中的省察工夫。

省察必须与分辨神类相提并论,省察便是在自己的生活中,每天更深入地作分辨的功夫。

对意识流的省察这一代的年轻人,大多数都认为「兴之所至」才是人生。

如果兴致受挫,那么人生也就冻结了。

在这样的观念下,要求省察的生活,和兴之所至的生活,两者之间就相去甚远了。

省察的思考性像脱水一般,将即兴从生活中脱得一乾二净。

这些人不同意苏格拉底的主张,即不经过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

在他们看来,圣神就在即兴中,因此,只要不利于即兴发展的,也就是非圣神者。

这种论调忽略了一项事实,其实从我们的意识和经验中,流溢出来的即兴有两种:一是好的,属天主的;一是坏的,不属于天主的。

我们每人都会遇到这两种即兴的推动。

一些有急智而又口无遮拦的人,往往很能逗得大家高兴,成为大家注目的对象。

大家也公认他们是别具即兴智慧的人;但是,他们所受到推动而表现出来的「即兴」,并不一定常是好的。

因此,一个愿真正全心爱天主的人所面对的挑战是,不只让自己受到即兴的推动;而且也能够从不同即兴的推动中,分辨出那些是来自天主的,并在生活中实际表达出来。

我们这样做,就是让真正属神的即兴推动。

在每天的生活中发挥作用。

但在这之前,必须先学习感悟到这种属神的推动。

省察工夫在此就有它重要的角色了。

我们既将省察与分辨神类相提并论,那么省察的对象就自己的意识,而不局限于良心了。

省察良心具有狭隘的伦理含义。

修会会士的每日省察,固然和预备告解的省察不同,但事实上,我们总把两者几乎同等看待。

我们最为关注的是,在一天中我究竟有了什么好行为,什么坏行为。

在分辨神类的工夫中,主要的关注点不是行为的伦理善恶。

近代中国佛学研究方法及其批判

近代中国佛学研究方法及其批判

儘管我們不能把近代中國學術思潮化約為各種方法論運動,但可以說,近代以來中國知識份子對學術思想背後的方法、態度和精神卻有Q一種異乎尋常的自覺,表現在近代佛學研究之中,方法論問題也特別引起學者的注意,並一度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如歐陽竟無與太虛有關法性法相問題,呂澂與熊十力有關佛學根本問題以及稍後胡適與鈴木大拙有關禪學研究問題的論爭,實質上都可以看成是在方法問題上的分歧與對峙。

可以肯定,近代中國佛學研究在人文學術科學化的信念下,其方法論的主流是所謂漢學方法的引入,傳統由體認而義理的佛學方式被看成是「隨情立教」、「不顧經論」而在近代佛學研究的話語中受到輕視1。

把佛學單純地視為知識的對象,並還原為歷史而作科學的研究,這一研究綱領幾乎成了學界鐵定的法則。

胡適就這樣說過:「我們也許不輕易信仰上帝的萬能了,我們卻信仰科學的方法是萬能的。

」2於是,我們就不難理解,為甚麼近代中國佛學研究的主要成就表現在史學上而不是哲學上。

在我看來,參究的體驗雖不必混入學術方法之內,如馮友蘭先生所說,無論科學哲學,皆係可寫出或說出的道理表出之3。

但義理是否非訓詁不明?對文本,特別是宗教或玄學文本的解讀,是否可以輕易拋棄其話語背後的「生活形式」?從現代學術眼光來看,這些問題都還有許多值得重新檢討的地方。

一 從傳統的立場看佛陀說法四十多年,但他又說自己一字不說,可見印度原始佛教注重在踐證上下工夫,要求信徒勿膠Q文字,對於佛說的經教也沒有特別的時間和歷史觀念,故印度佛教始終沒有建立起嚴格明晰的學統,甚至連一部像樣的佛史編年或疏證也未曾出現過。

佛教傳入中國後情況稍有變化,不少學僧受儒家影響,注重對經教的近代中國佛學研究方法及其批判●龔 雋近代佛學研究之中,如歐陽竟無與太虛有關法性法相問題,呂澂與熊十力有關佛學根本問題,以及稍後胡適與鈴木大拙有關禪學研究問題的論爭,實質上都可以看成是在方法問題上的分歧與對峙。

近代中國佛學119研究方法批判研究,並試圖為佛教傳承制訂各種法系。

佛教研究方法谈_二_佛教研究的一般途径_上_

佛教研究方法谈_二_佛教研究的一般途径_上_

! - !
经验谈
比如说, 你在解读 《大唐 西 域 记 》 , 那里那么多 古代地名, 怎么才能知道它位置在今天的什么 地方?古代佛教的一个词, 可能是音译, 你怎样 能够依靠 “对音” 的方法, 知道它的意思?而古 今音的不同, 又已经使这个音不能按照现在的 读法来读了,所以你又得有古代音韵的知识。 第三, 然后是做注释, 你还得对各种历史文献 很熟悉, 我有一个经验, 初做注释的人, 为了找 一条资料, 都得从头翻书, 可能翻了好多书, 也 没有找到一条有用的, 可是长期做这种注释的 人, 有了积累, 很多书都有印象, 很多资料都有 个记忆, 所以会容易一些。但是, 当你把这种注 释做好了以后, 别人就可以从你这里检索到很 多线索去按图索骥, 方便极了。第四, 我们要提 到提要和辞典,中国人自己编的佛教辞典中, 最早的丁福保的 《佛教大辞典》 已经过时了, 它 的好处是词多, 但出处不清楚。较好的是日本 望月信亨的 《佛教大辞典 》 , 织田得能的 《佛 教 大辞典》 , 现在也有些旧了, 不过还算不错。新 的、 全面的大辞典有 《佛光大辞典》 , 究竟如何? 我不敢评价, 因为没有细 翻 过 , 但是有几种专 门的、 小型的辞典还不错, 像 !" 年代朱芾煌编 的 《法相辞典》 , 就等于是把法相唯识的书都分 门别类, 拆了放在词条下面, 很有用处。香港的 吴汝钧编的 《佛学词典》 , 也相当好, 这是因为 他有专门的研究, 并不像 我 们 一 些 词 典 , 一是 没有专业研究, 二是不负 责 任 乱 抄 , 三是在体 例上也不想办法。另外, 关于佛教典籍的辞典, 就是有提要的目录, 最早有日本人小野玄妙的 《佛书解说大辞典》 , 很有 价 值 , 而中国的陈垣 的 《中国佛教史籍概论》 , 则对僧传、 灯录一类 历史资料进行了相当有水平的介绍和考证, 近 年上海的陈士强编 《佛典精解》 , 也是一部很有 用处的佛教书籍解题性的著作。这都是属于佛 教文献的研究。 在这一方面, 我还要提到的是关于佛教疑 经伪经的考证和佛教散佚文献的辑佚。先说疑 伪经的考证。佛教进入中国以后, 到了南北朝, 一些中国人已经有很多佛教知识, 于是开始仿 照佛教的经典, 自己炮制经典, 像什么 《父母恩 重经》 、 《 占察经》 之类, 关于这种 风 气 , 过去都 说是伪造,按照一种科学客观主义的思想, 伪 造就不好, 也不能当史料, 要剔除出去。可是, 伪史料中有真历史, 因为 #" 年代陈寅恪指出, 这些伪造的东西也有用, 如果你考证出来它的 伪造时间和 动 机 , 你 就 得 到 了 新 的 真 实 的 资 料。但是, 这样还不够, 有的学者继续指出, 这 种中国人自己伪造的东西, 恰恰说明中国人已 经开始理解 并 超 越 印 度 佛 教 , 从 伪 经 和 疑 经 里, 可以看到佛教中国化过程。这些方法都有 合理性, 不过, 做得最好的是日本的牧田谛亮, 他关于疑经的著作 (牧 田 谛 亮 《疑 经 研 究 》 , 京 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 至今还是最重 $%&’) 要的参考书。法国华裔学者郭丽英也有关于伪 经的论文, 比如考证 《占察经》 的, 都可以参考。 再说辑佚, 这种辑佚, 在汉文佛教经典方面, 主 要是指从其他版本的佛 典 、 敦煌卷子、 各种古 钞本中发现过去没有被收入大藏经的东西, 比 如日本的一些古寺里面, 有时会有一些唐代甚 至更早的钞本, 像 《光世音应验记 》 之类, 还有 一些日本抄回去而中国失传的书, 像杨文会当 年弄回去重新刻出来的唯识著作。在朝鲜的佛 教书里, 也会有中国已 经 失 传 的 著 作 , 像五代 时禅宗的 《祖堂集》 , 中国就没有, 还是日本人 在韩国发现了影印出来的。当然中国自己也会 有一些新的发现,像三四十年代发现了南宋、 金代的佛经刻本, 里面 的 一 些 书 , 在现在各种 大藏经里就没有, 而敦 煌 卷 子 , 里面就更多后 来失传的东西, 像神会的语录、 五更转、 北宗的 书等等。近年来方广錩就编了好几册 《藏外佛 教文献》 , 大多是从出土文献里面发掘的, 很有 用。要提醒大家的是, 做辑佚需要对古书极为 熟悉, 熟悉了你才知道 什 么 是 还 存 在 的 , 什么 是已经散佚的, 辑佚并不那么容易。 第二种: 佛教史的研究 这是中国佛教研究中最主要的一个部分。 这基本上是历史学科的事情, 记得俞大维曾经 说陈寅恪, 俞是陈的亲戚, 很了解陈寅恪的, 他

佛教之禅学(心理学)

佛教之禅学(心理学)

佛教之禅学(心理学)就人类认识自己而言,最为重要的,无疑是认识自己的心灵世界,揭开其隐藏甚深的秘奥。

以心灵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近百年来日显其重要,成为许多人文科学建立的基石,与医学、生物学乃至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关系愈来愈显密切。

佛教哲学从心的角度涵盖一切,重在对人心的认识把握,正如熊十力所说,是“心理主义”,甚至提供了一套相当成熟的古代心理学。

值得注意的是,佛学研究心理,主要用禅思中内省、内究之法,这正是近代西方心理科学之所缺乏、而被不少心理学家推崇的重要研究方法。

美国现代心理学之父詹姆斯在其《心理学原理》一书中即说,在心理学研究的三种方法——内省、实验、比较中,“内省的观察是我们首先和主要而且经常所须依赖的观察。

”内省观心,认识能认识者自己,须要有绝对冷静、客观、深察微照的意识状态,甚至需要有佛学所言恒常不动、离一切心识活动而能反观一切心识活动、内察外照的“主人翁”,如《宋高僧传〃习禅篇论》所云:“然缘法察境,唯寂乃明,其犹渊池息浓,则初见鱼石,心水既澄,则凝照无隐”。

凝照无隐的心态,显然莫过于禅中定心。

佛教徒用这种定心自观其心,对心理现象的认识,在古代来说,确乎堪以凌驾于诸家之上。

那五十五心所法及其染净的划分,九心轮、五层心识的建立,表现出佛家在禅思中对自心观察之细密。

尤其是五层心识说中,末那识、阿赖耶识、阿摩罗识三层,都在常人所觉知的意识层之下,非显而易见。

阿赖耶识作为心识仓库,储藏各类心识种子,为各种心理本能之源,种子通缘而生现行的心理活动,有决定表层心理走势的作用。

在过了一千多年后,西方精神分析派心理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1856-1939)才把视线转向意识下层,在西方心理学史上首先开发潜意识。

弗洛伊德曾有比喻说,以往西方各派心理学家所研究的表层心理现象,就像一座浮动于海面上的冰山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冰山的大部分藏在水下,未被人们所觉察。

严格而言,弗洛伊德并非冰山水下部分的首次发现者,首次发现者当推远在他之前千余年的东方佛教徒。

语义无定与索引表征——与西方相对照的佛教语言哲学

语义无定与索引表征——与西方相对照的佛教语言哲学
一种不容 置疑的看 法 ,即认 为 .西方哲 学 因具 逻各斯 精神 的特 质而 重视语 言 ,中国哲学恰 恰相 反 ,不 重视语 言 ,甚至 有 “ 反语 言 学 ”的倾 向。其证据是 ,儒释道三家都把语言 当成一 种多
上消除人们对于佛教 和中国语 言哲学 的误解 ,另 一方 面使
用 .另 一 方 面 可 以 为 双 方进 行 更 深层 次 的 比较 提 供 元 哲 学 助 力 。
关键词 :语 言哲学 :佛教 ;第一义谛 中图分 类号 :B 8 1 — 0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3 — 8 5 4 X( 2 0 1 5) 0 3 — 0 0 4 1 — 0 5
“ 真心”等 ;另一方面对世俗语 言保持警惕 和审慎的态度 .
甚至于先引人世俗语言 的 “ 言说”而后才扩及 到 “ 文 字” .
本 文 系 国 家社 会 科 学基 金 重 大 项 目 “ 东 西 方 心 灵哲
学及其 比较研 究” ( 项 目编号 :1 2 &Z D 1 2 0 ) 的成果之 一。
完全不重视 :禅宗讲 “ 不立文字 ” 、 “ 有言皆妄” 、“ 言语
道 断 ,心行路 绝 ” ,此 即 对 语 言 之 彻 底 不 依 赖 。 事 实 上 ,
这种 观点并 没有 领悟 中国语 言哲学 之真谛 。就以对语言文
字 的态度表 现得 最为决绝 的佛教禅宗 而言 ,在其 不立文字
于文 字 和声 音 的语 言 ,如第 一义句 、无分 别句 或不 言之
文字 ,只是 默默无 言地 以心传心 。禅宗所流传下来 的经典
和 论 著 卷 帙 浩 繁 。远 较 佛 教 其 他 各 宗 为 多 。 在 一 般 人 看
来 ,这 当然 是言行不 一或义理 上的 自相 矛盾 .但 如果按照

孟德斯鸠方法

孟德斯鸠方法

孟德斯鸠方法孟德斯鸠(Montesquieu, 1689-1755)是十八世纪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欧美各国特别是美国政治体制的奠基者,理性主义自然法学即古典自然法学的主要代表。

孟德斯鸠著作颇丰,有《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论法的精神》等。

《论法的精神》是孟德斯鸠政治法律理论的最高成就,也是古典自然法学的代表作,对人类法律文化产生久远历史影响,伏尔泰称之为“理性自由法典”。

一、法学方法论在孟德斯鸠以前,人们不断研究法、法律和法学思想,但没有人去研究应该运用什么方法研究法学。

孟德斯鸠对近代法学的贡献之一在于他系统地提出和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法学研究。

(一)比较的方法法学的比较方法是指对不同国家法体系、法思想、法制度进行对比研究的方法论。

《论法的精神》是第一部运用完整的法学比较方法进行法学研究的巨著,它的每一章都把世界上各主要国家的法从历史上、现实中进行反复的、交错的比较研究。

对于比较法学的理论,孟德斯鸠的一段话做了系统的阐述,他认为在进行法学的比较研究时“要判断这些法律中哪些最合乎理性,就不应当逐条逐条地比较;而应当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看,进行整体的比较。

”(二)法学的历史方法法学的历史方法是指运用历史的观点和历史材料进行法学研究的方法论。

《罗马盛衰原因论》就是用历史的方法进行法学研究的代表作,该书的中心思想不在于描述罗马国家盛衰的历史,而是历史地考察罗马国家政治法律制度盛衰的原因和教训。

二、一般的法、自然法、人为法与法的精神(一)一般的法《论法的精神》开宗明义讲道:“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法是由事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一切存在物都有它们的法······法就是这个根本理性和各种存在物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存在物彼此之间的关系。

”一般的法,就是指上述文字中孟德斯鸠从广义上给法下的定义。

佛学研究方法论

佛学研究方法论

佛学研究方法论
佛学研究方法论是指研究佛学的方法和原则。

由于佛学是一门宗教哲学学科,其研究方法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佛学研究方法论:
1. 文献研究:佛学研究的基础是对佛教经典和文献的研究。

研究者通过阅读、解读和比较佛教经典,以了解佛教的教义、思想和实践。

2. 历史研究:佛学研究也需要对佛教历史的研究。

研究者通过考察佛教的起源、发展和传播,以及佛教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和影响,来理解佛教的演变和历史背景。

3. 比较研究:佛学研究常常与其他宗教、哲学和文化进行比较研究。

通过比较佛教与其他宗教的异同,可以深入理解佛教的特点和价值。

4. 理论研究:佛学研究也包括对佛教理论的研究。

研究者通过分析佛教的概念、逻辑和论证,以及佛教的哲学和心理学理论,来探讨佛教的思想体系和理论基础。

5. 实证研究:佛学研究也可以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实地调查、访谈和观察,来了解佛教在实践中的影响和效果。

总之,佛学研究方法论是多样化的,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目的选择适合的方法来进行研究。

同时,佛学研究也需要综合运用不同的方法,以获得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了解佛学知识的书籍

了解佛学知识的书籍

了解佛学知识的书籍
佛教是印度发源的一种宗教,所以了解佛学知识,首先需要有一
定的宗教文化背景。

以下是几本介绍佛教背景和佛学思想的著作:
1.《佛教史》:作者是印度学者Hirakawa Akira,全面介绍了佛教的发展历程,涵盖了印度佛教、中原佛教、东亚佛教等重要时期和
地域的发展历史。

读者可以在该书中了解到佛教发展的社会背景、思
想传承和文化传播等方面的知识。

2. 《佛学大辞典》:该书是中国学者所编,收录了大量的佛教
术语、人名和地名等,是一本全面介绍佛学术语的重要工具书。

读者
可以从该书中了解各种佛学术语和概念的含义和起源。

3. 《大正新脩大藏经》:这是佛教最主要的经藏之一,收录了
大量的佛经和经论。

对于想深入了解佛教思想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本
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4.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这是佛教六部经藏之一,也是最重
要的经典之一。

该经以悟空所说的“心经”而著名,是了解佛教中重
要概念如因缘、空、无我等思想的重要读物。

5. 《菩提道次第廣論》:该书是8世纪印度大乘佛教大师阿底
峡耶所著,全面介绍了佛教修行的方法和路径,包括了道之次第、修
習法門、迷誤加持等方面。

该书对于想深入了解佛教修行的读者来说,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读物。

林来梵: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上的三点省悟——来自法学立场的发言

林来梵: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上的三点省悟——来自法学立场的发言

林来梵: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上的三点省悟——来自法学立场的发言那天接到要邀请我参加这个会的电话时,刚好在外地奔波,没有完全听清楚今天这个座谈会的主题,不知道谈的是“社会科学的方法论”。

所幸的是平常对这个问题还是颇有兴趣的,刚才就在这里草拟了三点内容,向大家汇报,交流一下自己的心得。

说自己平常对这个问题有兴趣,是这个样子的。

我来到浙大以后,所做的一点微薄的贡献之一,就是在浙大法学院研究生中开了《法学方法论》这门课程,这应该说使我们法学院在全国兄弟院校里,成为最早专门开设这门课程的法学院之一吧。

有关法学方法论的研究在中国大陆,我觉得太迟“开花”了,因为在国外这方面的研究是很早的,迄今为止至少也可以说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尤其是战后,这一研究在德国非常繁荣,出现了专门的流派。

实际上,法学方法论的出现,也不断地涉及到整个社会科学的方法问题。

日本的京都大学有一个著名的法理学家叫田中成明,曾经在他的著作中谈到法学方法论非常重要,理由之一就是当代西方的人文社会科学开始关注法学方法,把法学的方法当成人文社科方法的一个典范的模型。

你可以看到,当今在西方非常有影响力的哈贝马斯这个学者,他就非常关注法学问题,关注法学的方法,他跟当代德国著名的法学家阿列克西在理论上的相互联络关系,实际上就显示了这一点。

他吸收阿列克西法学方法论上的一些观点,而且专门研究法的许多问题,比如在90年代晚近出版的《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代表作。

从人文科学反过来关心法律、乃至关注法学方法论这个现象,我们可以看出,法学方法论不敢说可以代表当代西方人文社科研究的方向,但至少可以说,它的研究以及它的许多态度是值得我国整个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参考的。

而就这个话题,我想谈三个方面的个人看法,主要是立足于法学方法论这个角度来谈的,但是,尽量提升到整个社会科学的层面,看看是否能够为大家提供可资参考的观点。

佛学调研报告格式

佛学调研报告格式

佛学调研报告格式佛学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佛学是指研究佛教思想、禅宗修行的一门学科。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研究佛学。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人们对佛学的认知程度、对佛教修行的兴趣以及对佛教传统的评价。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0份。

问卷包括多项选择题和开放式问题,着重考察受访者对佛学的认知情况以及对佛教修行的态度。

三、调研结果1. 对佛学的认知情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0%的受访者表示对佛学有一定了解,其中20%的受访者具备较高的佛学知识。

另外,10%的受访者对佛学几乎没有了解。

2. 对佛教修行的兴趣在对佛教修行的兴趣调查中,结果显示有60%的受访者表示对佛教修行有一定的兴趣,其中30%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感兴趣。

但是,仍有40%的受访者表示对佛教修行不太感兴趣。

3. 对佛教传统的评价调查中我们还询问了受访者对佛教传统的评价,包括佛教的教义、佛教对人生的指导意义以及佛教对社会的影响等。

结果显示,超过70%的受访者对佛教传统持肯定或中肯的态度,认为佛教的教义有助于人们实现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另外,20%的受访者对佛教传统持否定或保留的态度,认为佛教过于繁琐或与现代科学不一致。

四、调研结论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大部分受访者对佛学有一定的了解,说明佛学在当代社会的普及程度较高。

2. 有相当一部分受访者对佛教修行表示兴趣,表明人们对个人心灵成长和内在平静的追求有一定需求。

3. 受访者对佛教传统的评价多数是肯定或中肯的,认为佛教有助于实现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综上所述,佛学在当代社会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和接受。

然而,仍有一部分人对佛教传统持否定或保留的态度,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广,以更好地弘扬佛教文化。

现代亚洲佛教之西方化——针对一些消极面之检讨

现代亚洲佛教之西方化——针对一些消极面之检讨

作者: 法光;净因
出版物刊名: 法音
页码: 15-19页
主题词: 宗教传统;宗教仪式;佛教学者;修持;阿含经;早期佛教;熏习;证悟;三藐三菩提;第四禅
摘要: 一切伟大宗教皆起源于远古。

随着时间的迈进,在瞬息万变的现代世界中,每一种宗教之完整性,甚至其生存,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可以肯定,在古代,至少从公元前四世纪以来,佛教主要通过希腊,对西方宗教传统产生过相当的影响。

在当今世界中,越来越多聪慧的西方人归向佛教;这一现象也清楚地表明:佛教对西方宗教传统的影响与日俱增。

我们也可以从著名的西方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科学家(他们都不是佛教徒,诸如:Heidegger C.G.Jung.E.Fromm,A.Maslow.F Capra David Bohm等)的著作。

20世纪欧美的佛教研究

20世纪欧美的佛教研究
圣典会还出版了沃德伍德国与希尔合作的《巴利语三藏辞典》,这是目前仍是一本最重要的参考书。
在英国皇家学会委托下,麦克斯.缪勒主编的《东方圣书》最为著名,其内容涉及了大小乘佛典。
缪勒本人还把《法句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金刚经》译成英语,并编写了《梵语法》,供初学者使用。
由于缪勒开创了西方比较宗教学研究,特别是用梵语来研究印度和印度佛教的历史,对西方研究佛教作出了贡献,被人尊为"西方印度学之父"。
1837年在斯里兰卡殖民政府工作的学者特纳首次将斯里兰卡的佛教史书《大史》作了注疏和校订,并将其译为英语。
他还撰写论文,推动了欧洲学术界对这方面的研究。
1850年传教士斯宾塞发表了《东方僧门》。
又从僧伽罗文翻译了《现代佛教手册》,引起了西方学者最初对佛教的兴趣。
1833年英国驻尼泊尔公使霍格森在尼泊尔收集梵文贝叶经文献381部和纸本梵夹多件,其中有《般若经》、《普曜经》、《金光明经》、《法华经》等,分赠给伦敦大学和牛津大学65部,以后霍格森又从西藏运走"甘珠尔"和"丹珠尔"到英国,对佛教的研究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埃默瑞克对新疆的藏文史料作过整理,出版了《关于于阗的藏文文献》一书。
杰·苏玛尔著有《密宗与每日的宗教》、《佛教徒的身体与印度教徒的密宗》、《从人类学的方法看西藏早期的佛教史》等十几部著作。
1970年以后,英国的佛教研究已从经典的校勘转向了佛教哲学、社会学等领域,此后出版的著作有张承志的《从华严宗看佛教的整体观》1972、勃洛费尔德的《道教与佛教神秘主义》、特雷弗.林的《印度佛教复兴》、《佛教帝国主义和战争》、《佛教、马克思和上帝》1979和迈克尔.派伊的《佛陀》、《方便婆罗密》等。
从藏书方面来看,亚非学院是目前英国乃至世界收藏有关佛学书籍最多的学院。

佛学调研报告

佛学调研报告

佛学调研报告引言佛学作为一门古老而深奥的学问,吸引了众多学者和研究者对其进行深入探索。

本次调研旨在探讨佛学的基本概念、核心思想以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传播佛学理念。

一、佛学的起源与发展佛学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始创者为释迦牟尼佛。

通过对人生苦难的深刻思考,佛陀提出了诸多根本问题的解答,形成了佛学的基本理念。

在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佛学经历了不同地域和文化的融合,逐渐形成了多个不同的学派,如南传佛教、北传佛教等。

二、佛学的核心概念1. 四圣谛:佛学中的基本观念之一,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苦谛指人生充满苦难和痛苦;集谛指苦难的形成原因;灭谛指通过消除痛苦形成的解脱;道谛指通过修行消除苦难并达到解脱的方法。

2. 无我:佛学认为个体的存在是无常和无我,没有实质性的永久性存在。

这一概念是佛学对于个体和自我的深刻思考的产物。

3. 因果律:佛学认为一切事物都受到因果律的支配,即一切因有果,一切果有因。

这一概念在佛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指导着佛教徒的行为与修行。

三、佛学的现代意义佛学思想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佛学倡导的慈悲、善良、无私的精神成为对当代社会中种种问题的解决之道。

其次,佛学提倡的“无我”观念可以帮助人们缓解痛苦,实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最后,佛学主张的因果律提醒人们,自己的每一个行为都会带来相应的果报,引导人们更加谦逊和责任心地面对自己的选择与行动。

结论通过本次调研,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佛学的起源、核心概念以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佛学的价值与智慧可以为我们的生活与社会提供重要的启示,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困惑与挑战。

在今后的学习与实践中,我们应该将佛学的智慧与人生相结合,实现自我修养与社会和谐的统一。

佛学大辞典校勘

佛学大辞典校勘

佛学大辞典校勘
1. 了解相关知识和方法:先学习一些基本的校勘方法和技巧,如版本比较、文字比对、校勘符号的使用等。

2. 收集原始资料:尽可能收集所有与您想要进行校勘的文本相关的资料,包括原版书籍、碑刻拓片、手稿抄本等。

3. 进行比对和整理:将收集到的不同来源的文本进行比对,找出其中的差异和不一致之处,并对其进行整理和归类。

4. 标注和说明:在比对过程中,使用统一的校勘符号来标注差异部分,并在相应的位置进行说明和解释。

5. 提交报告:根据比对结果和说明,撰写一份详细的校勘报告,包括发现的问题、原因分析和处理建议等。

佛学调研报告怎么写

佛学调研报告怎么写

佛学调研报告怎么写佛学调研报告(700字)一、引言佛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具有深远影响。

为了进一步了解佛学的发展状况以及其在当代的意义,本次调研以佛学为主题,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调查。

二、调研目的和方法本次调研旨在探究佛学的起源、发展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文献研究等多种方法进行调研,并结合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和总结。

三、佛学的起源与发展佛学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是佛教思想的总称。

佛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传统佛学和现代佛学。

传统佛学主要研究佛经、佛教教义及其宗派发展等内容,是佛教学派内部的学术研究。

而现代佛学乃是基于传统佛学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社会的变化和对佛教的重新诠释而形成的。

四、佛学对人们生活的影响1. 慈悲与爱心:佛学强调慈悲与爱心的培养,通过修炼提高个人的情操素质,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2. 心灵觉醒:佛学倡导个体的心灵觉醒,通过消除尘世的诱惑和烦恼,实现内心的宁静与安宁。

3. 生活智慧:佛学教导人遵循“四谛”和“八正道”,使人们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从而在面对生活中的困惑和挫折时能够保持冷静和坚强。

五、佛学在当代的意义佛学在当代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对个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方式产生积极的影响,还能够为社会的和谐稳定作出贡献。

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压力大、人与人之间关系复杂的背景下,佛学提供了一种以慈悲为核心的价值观,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和重塑社会风气。

六、结语通过本次调研,我深刻认识到佛学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加强对佛学的学习和传承,将其智慧融入自己的生活中,并积极推动佛学在当代的传播和应用。

这是一个简短的佛学调研报告,共使用了700字进行写作。

在报告中,首先介绍了佛学调研的目的和方法;其次,说明了佛学的起源与发展;然后,详细阐述了佛学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最后,强调了佛学在当代的意义。

这样的报告结构清晰,重点突出,能够有效地传达调研结果和分析。

当代西方流行的六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当代西方流行的六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1、请结合当代西方流行的六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谈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体系的开放性如何体现,以及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必要性。

当代西方流行的六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1、实证主义方法:强调社会与自然的相同性,运用实证的方法使社会科学成为和自然科学一样的实证科学。

2、人文主义及解释学方法:与实证主义相对,强调了对人文世界的意义必须进行“理解",而理解是一个历史过程.其中理解者的期望和设想是理解的出发点,只有理解者顺利地进行了他自己的假设,理解才是可能的.3、社会唯实论:又称社会实在论,是与社会唯名论相反的一个观点。

社会唯实论认为,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

社会虽然是有单个人组成,但是自从人与人组成一个集体后,社会所产生的现象都是由于集体的行为和活动所产生的,而不能再还原为个体的生理或心理现象.4、社会唯名论:唯名论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认为只有个别事物(特殊、殊相)才是真实存在的,而一般事物(概念、共相)不过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的东西的名称;个别才是科学的对象,一般则是逻辑的对象.以唯名论的哲学思想看待社会,就形成了社会唯名论。

社会唯名论认为,个人是实际存在的,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

个人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其研究方法是从个人行为的细节上,或者从其行为中可能推知的事项上加以研究。

5、结构—功能主义:把社会看成是一个关系系统,在分析过程中,坚持整体决定部分、关系决定要素、社会结构决定人的方法.功能主义围绕着“功能”来分析社会,认为社会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

6、社会生物主义:社会生物主义的方法本质上是把生物进化论原则应用到社会领域,以此来说明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有其特定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但是,它并不是凌驾于人类科学发展之上的绝对的和独一无二的方法论,而是人类社会认识逻辑发展的必然产物。

佛学研究方法论陈兵

佛学研究方法论陈兵

佛学研究方法论陈兵法音1999年第3期总第175期第4页20世纪初;佛教学术研究在佛教界和学术界通常被称为“佛学研究”..此“佛学”;意谓佛教尤其其思想学说乃一家之学或一种专门的学问;对这种学问进行研究;称为“佛学研究”..若从当今学界佛教学术研究所包括的翻译、注释、典籍整理、目录、教史撰写、辞书编纂、教义研究等项目看;中国佛教具有佛学研究的优良传统;其成果极为辉煌;总字数达4亿以上;日本佛教学者木村泰贤等因而称“学问的”学术化为中国佛教的一大特质..赵朴初在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的报告中指出;注重学术研究;为当今应发扬的中国佛教三大优良传统之一..清初以后;随佛教的衰落;义学不振;佛学研究凋零不堪;200余年间几无重大成果可言..清末以来;随整个思想界、知识界学术研究风气之大开;及佛教复兴运动的掀起;佛学研究也再度勃兴;于20世纪初的30多年间及20世纪末的20年间两度达到高潮;成果极为可观..据统计;近百年间;国内经常发表佛学论文的刊物总数达200种以上;佛学研究机构近30个;投入佛学研究的教内外学者多达数百名;发表的佛学论文在万篇以上;出版的佛学专着近千种..近现代佛学研究;主要受欧美、日本学术研究风气之推动;在佛教界、学术界分头进行..学术界通行的佛学研究方法;据吴汝钧佛学研究方法论一书所举;有文献学方法、考据学方法、思想史方法、哲学方法等;以文献学与哲学两大方法最为重要;堪称佛学研究的双轨..此外;还有新近输入的宗教学方法、社会学方法、人类学方法等..与佛教传统的佛学研究方法有所不同..佛教传统的佛学研究方法;可谓以“解行相应”为主;即通过修行实践去印证发挥所理解的佛法义理..这种方法;与自然科学主要采用的实验研究方法相类似;在实质上颇多共通点..这种最接近科学主要研究方法的解行相应法或实验方法;基本上为学术界佛学研究所不取..传统佛教也用考据方法考校典籍、教史;其方法与学术界所用的文献学、考据学方法基本相同..现代佛教革新运动的主帅太虚大师;虽然申明自己“非佛学研究的学者”;但对佛学研究实际上非常重视;他700万言的着述中;很多是具有高度学术水平的文字..他对主要从日本舶来的佛学研究方法;持批判态度;一再强调佛学与世学尤其是与“向学说上推论得来”的西洋学术迥异;乃“从内心熏修印证得来”;源于佛陀之出世智..佛陀之圆满智慧非后人所能及;今人之证悟未必能高于古人;佛教思想的发展;与西洋思想由低向高、由浅入深的进化历程适相反对..用西洋进化论的思想史、哲学史方法治佛学;乃方枘圆凿;格格不入..他批评梁启超、欧阳渐、吕澂、王恩洋等人效日本学者用思想史的方法证伪起信论等、否定真常唯心论;在评梁启超大乘起信论考证一文中说:“吾以之哀日本人、西洋人治佛学者;丧本逐末;背内合外;愈趋愈远;愈说愈枝;愈走愈歧;愈钻愈晦..”日本佛学研究虽称发达;然学者们多不能解行相应;而以西洋人思想史的方法硬套于与西学截然不同的佛学;“真正佛学者无一人也”太虚主张佛学研究应解行相应;“以佛学言;得十百人能从遗言索隐阐幽;不如有一人向内心熏修印证..”提倡佛学研究应从弘扬佛法于全地球人类的宗旨出发;探源于佛陀经教;从经论中选取若干要中之要深切研究;准确把握佛陀之本怀;博通融合一切经律论;得圆满精密之胜解;依此胜解抉择各时域、各宗派佛法之流衍;重建契理契机的中国佛学..太虚大师本人的着述演说;便是以这种方法研究佛学的成果..这些成果;对振兴佛教、促进传统佛教之现代转型、利济众生、庄严国土;起了巨大的现实引导作用;具有深远的意义、恒久的生命..从直探佛陀心源、总持全体佛法的胜解和契理契机的原则出发;太虚大师对他认为“是流非源”的诸宗诸派之学;及各时域中流传的佛教;皆持理性的批判态度;既肯定其精华、价值;也揭露其偏失错讹和种种弊端;不墨守一宗一派的传统..太虚大师的佛学研究;基本上继承发扬了佛教传统的解行相应方法;而又吸取了近现代学术研究的若干理性精神;可谓佛教界佛学研究的楷模..居士界佛学泰斗欧阳渐;对佛学研究方法十分重视;撰有今日之佛法之研究、谈内学研究专论佛学研究方法..他强调佛学研究与外学应有一个根本不同点:“内学为结论后之研究;外学则研究而不得结论者..”谈内学研究因为佛学从佛陀所证寂静圆明的出世智流出;不可以世智相求;在研究上有苦无出世现量、世智不足以范围两大困难;若专凭世智思量;则将漫无归宿;不得已而研究之;只有假借圣言量为比量;信将来久远可证得出世智..研究方法;要在“多闻熏习”他力、“如理作意”自力..有四忌:一忌望文生义;二忌裂古刻新;三忌蛮强会违;四忌模糊真伪..又须注意两大问题:一、“须明递嬗之理”;即弄清佛陀说法大小空有义理兼具;后经菩萨发挥;部派兴诤;龙树、无着发扬大乘;流传东土;经唐人荟萃..二、“须知正期之事”;对旧存经籍;须简别真伪;不轻置信;考订散乱异译;勘定佳本;细心研读;广学深思;以至引发无漏慧;自作抉择;又须借助梵、藏文;翻译参照;并广采时贤之论;即便其论未必谛当;也可能因其反面而见正面..欧阳渐在强调佛学的根本特殊性上与太虚大师基本相同;而较太虚更多受近代学术研究方法的影响..他及他所领导的支那内学院;佛学研究严谨精密;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但他主要以印度法相唯识学为佛法准衡;依此否定台贤等宗乃至全体中国佛学;未免有失偏激..欧阳渐的学生、助手和事业继承者吕澂;遵依师教矻矻研讨;运用梵、巴、藏、汉各种文字的佛典对比参校;硕果累累;成为佛学研究的一代巨匠..但他并不取欧阳渐所强调的“结论后之研究”的原则;而强调“实事求是;分析批判”;实际上主要采用学界通行的研究方法..他在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序论中说;研究中国佛学应采用“一般哲学史和一般佛教史的研究方法”;“同时注意到佛学本身的特殊范畴和特殊规律等方面..”应注意中国佛学与印度佛学的关系;注意印度佛学的发展变化施予中国佛学的影响及中国佛学与印度佛学的区别;其次应注意译者的辨伪、时代错误的订正、原义的寻究、年代异说的判决四个要点..吕澂采用近代学术研究方法;而顾及佛学的特点;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佛学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使吕澂在佛学研究上结出了为国内外学者共同赞许的丰硕成果..他证伪楞严、起信;否定“心性本觉”;虽然有一定理由;具启发价值;但有失圆融;动摇了台贤禅密等宗的理论基础;为很多教界人士所难于接受..自称“以佛法研究佛法”的印顺法师;实际上也基本采用学术界通行的思想史方法研究佛学..他用这种方法探源于印度佛教;厘清印度诸派思想源流;对中国佛教不符佛陀原旨的精神、义理、制度、习惯等作了相当深刻的全面的批判;发展了太虚大师所倡导的人间佛教思想;对促进中国佛教的转型、改革贡献重大;意义深远..面对日本学者等通过学术研究否定大乘经为佛说的挑战;印顺法师自觉作出回应..他用思想史的方法;溯大乘之源于原始佛教;论证佛世虽无大乘经;却有菩萨道;大乘经乃后世的菩萨依据佛陀的精神所演绎;应看作是佛法..“佛法表现于佛陀的三业中;也表现于佛弟子的流行中”;大小乘经;“都是释尊的三业大用;显现在弟子的认识中;加以推演、抉择、摄取;成为时代意识而形成的..可以称为佛说;却不能说哪一章、哪一句是释尊亲说..”妙云集下编之三大乘是佛说如是论证大乘是佛说;回应学术挑战;以近代理性建立大乘基础;功不可没;但也多少降低了大乘经的神圣性、权威性..特别是以思想史方法论证、斥责密法非佛法;说阿弥陀佛乃印度太阳神崇拜的转化、真常唯心论近印度教梵我一如思想等;难免招来禅、净、密三宗信徒的非议..跨学界、教界两界的蒋维乔;曾撰怎样研究佛学长文;文中说研究佛学须先做好两项基本工作:一是通过佛学概论类书籍的研读;掌握经系统研究过的佛教的普遍概念;抓住其根本原理;因一切典籍、宗派、学说;“无非是拿这个根本原理做中心所演绎”;二是通过研读印度佛教史之类的书;理解佛教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思潮..其次要从源至流;从阿含等佛经到依经释经之论及印度、中国诸派诸宗之学;“必须对各宗都经过相当的研究;然后再站在各宗之外;去把整个佛教鸟瞰..”强调一宗一派之说不足以概佛教之全;对各宗学者的注疏应善加抉择;不要被一宗一家之说所囿..蒋氏虽然主要就把握佛陀教旨而言;但其所说方法步骤;是所有研修佛学者包括教外学者也应遵循的路径..20世纪上半叶;学界学者们主要采用思想史、史学、文献学方法;结合中国考据方法研究佛学;其代表性的人物;可举出胡适、陈垣、汤用彤三位..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法着称的胡适;将禅宗研究作为他以科学的精神和方法“整理国故”工作的一部分..他整理国故的出发点;是“为真理而求真理”、“再造文明”;对国故取“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评判态度”;“严格地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胡适文存二集卷三五十年来之世界哲学其禅宗研究当然也以此为原则..他用这种方法;在发掘敦煌文献;整理神会和尚遗集;考证楞伽宗、菩提达摩、神会等方面获得重大成果;一些观点被学界所赞同采用..但他认坛经乃神会所造等断言;证据亦未必能充分;因而遭到钱穆、印顺等学者的批评驳难..胡适对禅宗本质认识之偏颇浮浅及出言之武断;使他的研究成果大为逊色..着名历史学家陈垣的佛教史研究;主要采用中国传统的考据方法;兼取西方史学方法..他关于佛教史的几本着作;资料丰赡;搜逸钩隐;论断精审;让史实说话;对佛教、佛教人物不以己意轻加褒贬..这使他的着述在学界、教界都甚具权威性;至今仍具重要学术价值;多次再版;几无人提出批评和异议..其明季滇黔佛教考、清初僧诤记二书;既是考据精审、具开拓性的史学专着;又借古讽今;深寓抗日救国之情意;与专为学术研究而作者颇有不同;殊为难得..汤用彤先生学贯中西;通晓梵、巴等文字;曾在支那内学院从欧阳竟无研习佛学;对佛学的特点有准确的把握;因而深知治佛学之难..他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跋中说:“中国佛教史未易言也..佛法;亦宗教;亦哲学..宗教情操;深存人心;往往以莫须有之史实为象征;发挥神妙之作用..故如仅凭陈迹之搜讨;而无同情之默应;必不能得其真..哲学精微;悟入实相..古哲慧发天真;慎思明辨;往往言约旨远;取譬虽近;而见道弘深..故如徒于文字考证上寻求;而乏心性之体会;则所获糟粕而已..”汤氏此言;点明了佛学的特殊性质;主张研究佛学者应同情佛教徒的信仰;对心性有所体会;不能只在文字上考证寻求..出于这种认识;汤氏的佛学研究客观持平、严谨精细;将哲学、史学、文献学等多种近代学术研究方法与中国考据法结合;完成了至今尚被学界、教界众口交誉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等上乘学术着作..20世纪下半叶;尤其是60—80年代;中国大陆学界的佛学研究;基本上都采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的哲学、史学方法;代表人物有范文澜、侯外庐、任继愈等;范、侯二氏虽非专究佛学;但在他们主编的中国通史、中国思想通史二书中;有专章论述佛教;影响不小..他们基本上都认为佛教是起反动作用的东西;在哲学上属唯心主义;应予彻底批判..重在用阶级分析法;揭露佛教思想的经济基础及其为剥削阶级服务、麻醉人民的本质..其中以范文澜先生态度最“左”;其唐代佛教指责“佛教在唐朝是社会的大祸害”;“实行阶级欺骗以达到阶级压迫、剥削的真目的..”这种一棍子打死的态度;带有过强的政治斗争色彩;有失学术研究客观公允的气度;也未必符合马克思主义对待宗教的基本原则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当然;这也是特定历史的产物..80年代以后;大陆学者的佛学研究虽仍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越来越趋向客观公允;注意宗教政策和安定团结;吸收国外通行的、新出现的研究方法..希文宗教文化在当今中国的位置一文批评以前的宗教研究说:“人们大多从哲学或宇宙观单一视角来看待宗教现象;从而不适当地强调了宗教唯心论的负面影响;凸现了唯心与唯物、信与不信教的对立..这不仅无助于全面、准确地揭示宗教现象;而且不利于团结同样是国家主人的广大信教群众..”世界宗教文化总第1期第1页这可谓当今学界对60—80年代宗教研究包括佛学研究的普通反省..牟钟鉴先生在研究宗教应持何等态度一文中;主张研究者对所研究的宗教应近而不混;通而不同;进得去;出得来;取“信与不信之间”的态度..他以汤用彤为楷模;赞赏汤氏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及其跋;“体现了一种近代学问大家的中正不倚的气度..他对佛教和佛教史相当熟悉;相当投入;对真正有学问、有懿德嘉行的高僧大德怀有诚挚的敬意;从而能较切实地把握他们思想的真意和精要;同时他不囿于佛教信仰;以开阔的视野和清醒的理性指点人物;评说历史;比较异同;不以门户划界;唯以是非立论;故能成就一部学术价值极高的研究性着作;使教外读者获得可靠的知识和多方面的启迪;使教内读者没有反感;愿意认真参阅;因而其学术生命广大长久..”佛教文化1996年第5期第7页牟先生的这段话;代表了当代中国大陆很多中青年佛学研究者的理念..教外学者研究佛学;除了应注意宗教政策、尊重佛教徒的信仰之外;应注重佛学研究的基本功;争取准确、全面地理解佛学;采用哲学、史学、考据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多种研究方法;从多种视角对佛学作全方位的研究..特别应注重调查研究;对佛教的宗教活动、教徒的心态、教团的现状获得真切的了解;最好能对佛学的修持亲作试验;起码也应对别人修持的效果作调查研究..多种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加上观测实验方法;才能称得上真正的科学方法;用这种真正科学方法进行研究;才能得出真正科学的结论..只是关在书斋里从文字到文字;或用某种现有哲学观的框框去套佛学;难免错解佛法;贻害社会..教外学者佛学研究的价值;大概主要表现在其“教外”的立场——站在佛教、佛教信仰之外;以“旁观者清”的理性眼光;从全人类文化和当代文明建设的角度;客观、冷静、如实地审视佛教的历史和现状;对佛法的价值作出公允的评析;对佛教的弊病和缺陷作如实的、善意的揭露批判;使自己的研究成果起到向社会如实介绍佛学、促进佛教自身建设及与社会协调的积极作用..佛教界应尊重教外学者的辛勤研究;重视教外学者的批评;视教外学者为帮助佛教成长的重要诤友..具有佛教信仰的教内学者;未必便不能在佛学研究上贡献出生命广大长久、使教内外读者皆能受益的佛学研究成果..20世纪两位成果最辉煌的佛学研究巨匠——吕澂和印顺;便都是佛教徒..能否研究好佛学的关键;在于是否有清醒的理性和客观持平态度、真正科学的方法;而这正是佛教所强调的学佛之要、般若精义..佛学的基本原理——缘起的如实观;应是佛学研究的最佳指导;未必与学术研究的方法相悖;而应能补救学术研究方法之局限与偏狭、执着..教内学者的佛学研究;应发扬传统;以解行相应法为主;兼取学界的科学方法..力求以禅的客观、冷静心态;从全人类文化的广大视角;从佛教的现状和自身的建设出发;研究佛教的历史、教义、教制、文化等..应直面佛教的现状和弊病;自我诊治;开出处方..应研究整理佛教的修持之道;总结古今修持的经验;开设出适宜于现代人修持的法门..应针对当代的社会、文化、心理问题;系统总结和发挥佛学思想;编写出高水平的佛教哲学、佛教心理学、佛教文化学、佛教伦理学等;为人类文化的建设、科学的整合飞跃作出贡献..应针对佛教现状;总结佛教弘传的历史经验;批判传统之弊端;深化人间佛教的思想体系..与教外学者的研究价值主要表现在“教外”不同;教内学者的研究价值;应主要表现出“教内”的优势——对佛学有解行相应、经实践验证的深切体会、准确理解;能从弘扬佛法的热忱提出针治弊端、促进佛教建设的方案..如果说;教外学者的佛学研究成果;其效用主要在供社会人士了解佛教、作佛教建设的一种参照体系、参考意见的话;教内学者的佛学研究成果;则应主要对佛教徒的修持和佛教的建设起到指导的作用..在文化学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与佛教弘传的需要和学术界佛教研究的日益兴旺相比;中国大陆佛教界的佛学研究显得相当落后;佛学研究的方法也缺乏自身应有的特点..佛学研究应该是21世纪的中国佛教应予高度重视的大事..。

美国对佛学相关.docx

美国对佛学相关.docx

美国对佛学相关美国的佛教研究是在西欧的影响下起步的,1844年1月美国波士顿《标盘》(TheDial)杂志第四卷第三号上发表了《法华经》的英文节译,题为“佛陀的布道”(ThePreaching/ofBuddha),这是根据法国学者布奴夫(E.Burnouf,1801-1852年)当时尚未公开出版的《法华经》法译本译出的。

1891年美国学者朗曼(nmann)等人在英国“巴利圣典学会”(PaliTextSociety)的资助下,出版《哈佛东方丛书》(HarvardOrientalSeries),兼带收录佛教研究论著,由此莫定美国佛教研究的学术传统。

一百多年以后的今天,美国却已经取代老牌欧洲,成为西方佛教研究的中心。

即使是在中国佛教的研究领域,也有相当的学术成果值得我们中国学者了解。

概论性的中国佛教史著作,迄今为止美国有两部著作较为著名:1959年芮沃寿发表的《中国佛教史》(ArthurF.Wright,BuddhisminChineseHistory.PaloAltStanfordUniversityPre ss,1959)(注:19XX年芮沃寿还出版了范文集《中国佛教研究》(StudiesinChineseBuddhism,ed.byRobertM.Somers,NewHaven:YaleUnive rsityPress,19XX年陈观胜出版的《中国佛教史概论》(KennethCh''''en,BuddhisminChina:AHistoricalSurvey.Princeton:Princeto nUniversityPress,1964)。

中国佛教史可粗分为宋以前与宋以后两大段。

北宋以前的中国佛教,高僧辈出,义理宏富。

与中国学者一样,美国学者多数也偏重于宋以前的佛教史。

不过,他们现在对宋元明清的佛教史也是越来越关注,而且在方法论上有所创新,引入了社会史、人类学等方法,研究视野颇值得国内同行留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