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牛人看文献的方法
三年级语文下册试题 课内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含答案)部编版

三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含答案)枣核不光勤快,也很聪明。
有一年大旱,庄稼没收成,县衙门还派衙役向庄稼人要官粮。
庄稼人纳不上粮,衙役就把牛、驴都牵走了。
牵走了牛、驴,大伙儿愁得很。
枣核说:“大家都不用愁,我有办法!”有的人不相信,说:“我才不信咧,你别小人说大话啦!”枣核也不争辩,只是说:“不信,你们就等着看。
”到了晚上,枣核跑到县衙门拴牛、驴的院子外面,一蹦蹦进院子里。
等衙役们睡着了,枣核解开缰绳,又一蹦蹦到驴耳朵里,“哦喝!哦喝!”大声吆喝着赶驴。
衙役们从梦里跳了起来,惊慌地喊着:“有人进来牵驴啦!有人进来牵驴啦!”他们拿着大刀长枪到处搜人。
1.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到合适的词语。
(1)手脚勤,爱劳动。
(____)(2)争论;辩论。
(____)2.写出这几段选文的过渡句,并说一说它有什么作用。
3.这几段选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A.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B.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C.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4.你认为枣核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海里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
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
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
乌贼和章鱼能突然向前方喷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
还有些贝类自己不动,却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
5.这段话是按照()的结构来写的。
A.总—分B.分—总C.总—分—总6.选段中写了______,__________,乌贼、________,_______等海里的动物的活动特点。
7.画“”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有些贝类的活动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
赵州桥非常雄伟。
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
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
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丙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平肘,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
三个和尚的故事

三个和尚的故事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
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寓言的故事情节设置的好坏关系到寓言的未来。
【三个和尚的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一个破庙,有一天,一个小和尚他来到庙里,看见庙里的水缸没水了,就挑来水倒满了水缸,还给观音瓶子里加满了水,干枯的杨枝终于恢复了生机。
他每天挑水、念经、敲木鱼,夜里不让老鼠来偷东西,生活过得安稳自在。
不久,来了个高和尚。
他渴极了,他一到庙里,就把半缸水喝光了。
小和尚让他去挑水,高和尚心想一个人去挑水太吃亏了,他要小和尚和他一起去抬水。
于是两个人抬着一只水桶去山下取水,抬水的时候水桶必须放在扁担的中央,要不不在中间,两个人就推来推去,谁都不想多出一点力气。
后来,又来了个胖和尚。
他也想喝水,但恰好缸里没有水了。
小和尚和高和尚让他自己去挑,胖和尚挑来一担水,放下水桶就立刻咕咚咕咚的大喝起来,两桶水被喝了个精光。
后来谁也不去挑水,从此三个和尚就没水喝了。
大家各念各的经,各敲各的木鱼,观音菩萨面前的净水瓶也没人添水,柳枝枯萎了。
夜里老鼠出来偷东西,谁也不管。
结果老鼠打翻烛台,燃起了大火。
和尚们慌了神,三个和尚这才一起奋力救火,大火扑灭了,他们也觉醒了。
从此三个和尚齐心协力,自然也就有水喝了。
【抱瓮老人】孔子的学生子贡到南边的楚国旅游。
他在返回晋国经过汉水南边时,看到一位老人正在给菜园里的蔬菜浇水。
那位老人挖了一条渠道,一直通到井边。
老人抱着一个大水罐,从井里汲水。
水沿着渠道一直流到菜园子里。
他不停地用水罐汲水,累得上气不接下气。
虽然他费了很大的力气,但是工效却很低。
于是,子贡走过去对老人说:“老人家,现在有一种机械,用它来浇地,一天可以浇一百畦呢,用不着费很大的力气但工效却很高,您不想使用它吗?”浇水的老人抬起头,看了看子贡说:“你说的是什么东西?”子贡十分认真地对老人说:“将木头砍凿加工,做成一种机械,让它的后面重,前面轻,用它来提水,就像把水从井里连续不断地抽吸出来一样,水流得很快,哗哗地卷起的浪花简直像开水翻滚一样。
庖丁解牛三个阶段原文回答

庄子·内篇·养生主》中的故事“庖丁解牛”,揭示了精通技艺的三个阶段:初识、掌握和无意识。
通过对庖丁解牛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
一、初识阶段:无知之境在“庖丁解牛”故事的开始阶段,庖丁对于解牛之术一无所知。
他初次接触牛的时候,只看到一头完整的牛。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缺乏经验和知识,无法识别和利用事物的内在规律。
因此,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逐步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二、掌握阶段:有知之境随着时间的推移,庖丁开始逐渐掌握了解牛的技巧。
他能够准确地判断牛的生理结构,熟悉牛的骨骼、肌肉和筋腱。
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具备了系统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
为了达到这个阶段,我们需要不断实践和反思,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逐步形成自己的技能体系。
三、无意识阶段:自然之境在故事的最后阶段,庖丁解牛已经达到了无意识的状态。
他不再需要刻意思考和判断,而是凭借直觉和经验来完成操作。
这个阶段的最大特点是技能已经内化于心,成为自己的一部分,无需刻意展现。
为了达到这个阶段,我们需要不断锤炼自己的技能,将技能逐渐融入自己的行为习惯中。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自我修养和内在修炼,以培养出更加敏锐的感知和更加稳定的心理素质。
结论:精通技艺需要经历初识、掌握和无意识三个阶段。
在每个阶段,我们都需要付出相应的努力和时间。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们能够逐渐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最终达到无意识的境界。
对于任何技能的学习和提升,都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和实践。
让我们从“庖丁解牛”的故事中汲取智慧,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为实现个人价值和事业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写身边的牛人500字作文三个事例

写身边的牛人500字作文三个事例《身边的牛人》
我们班有个超级牛的同学,叫小李。
小李学习特别牛。
每次考试他都能名列前茅,特别是数学,那些难题对他来说就像“小菜一碟”。
有一次,老师出了一道超级难的奥数题,大家都抓耳挠腮,不知道从哪儿下手。
可小李呢,眼睛一转,拿起笔就“刷刷刷”地写了起来,不一会儿就把答案写在了黑板上,老师都忍不住给他竖起了大拇指。
小李跑步也很牛。
学校运动会上,他参加跑步比赛。
“砰”的一声枪响,他像一支箭一样冲了出去,把其他选手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他跑起来的时候,头发都飞起来了,脸上满是自信的笑容,轻松地赢得了冠军。
小李画画还特别牛。
美术课上,老师让我们画一幅风景画,我们都画得普普通通。
可小李画的那幅,就像真的一样。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还有一座漂亮的小房子,看着就让人喜欢。
小李可真是我们身边的牛人啊!
《身边的牛人》
在我的身边,有一个很牛的小伙伴,他叫小王。
小王的记忆力超牛。
有一次,老师让我们背诵一篇很长的课文,大家都觉得太难了。
可是小王,读了几遍就开始背,而且一字不差,把我们都惊呆了。
小王做手工也牛。
他能用纸折出各种各样的东西,像飞机、小船、青蛙等等。
有一次,他折了一只纸鹤,那纸鹤栩栩如生,好像真的能飞起来一样。
小王还是个下棋高手,特别会下围棋。
每次和他下棋,我都被他杀得“片甲不留”。
有一回,我和他对弈,我觉得自己下得还不错,可没一会儿,他就把我的棋子都“吃”光了,我只能甘拜下风。
小王真是个厉害的牛人!。
开路先锋的三大生肖

开路先锋的三大生肖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历来传统文化中的生肖体系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有三种生肖鼠、牛、虎,被称为“开路先锋”,深受中国人尊崇和推崇,也被视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
其实,“开路先锋”这三只生肖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古代文献中,主要是当时老百姓为了记住他们生肖而做的一种记忆方法。
据记载,中国古代的鼠、牛、虎就被称为“开路先锋”,被认为是开路的先锋,当时的老百姓认为这三种生肖可以使他们领路、祈祷旺旺,以便于家人有一个美好的生活。
随着时代的发展,“开路先锋”这三种生肖所具有的积极作用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这使它们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们也开始出现在各种仪式、节日等场合,使其成为中华民族的“开路先锋”。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三只“开路先锋”鼠、牛、虎的历史含义,鼠代表“敏捷、善变、准确”,牛代表“勇敢、坚定、忠诚”,而虎则代表“勇猛、高傲、强壮”,从字面上来看,这三只生肖都具有正面的意义,如果仔细解读,它们还代表了一种崇高的精神。
虽然这三只“开路先锋”生肖有着各自的深刻意义,但它们的含义也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不仅被赋予了正面的含义,更重要的是,它们代表了一种具有开拓精神的精神力量,象征着勇气、勇敢、进取的精神,希望大家都能奋发有为,锐意进取,勇往直前,勇敢开拓,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建立新的奇迹,开创把自己的梦想变为现实的美满
人生。
总之,“开路先锋”这三只生肖无疑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们不仅代表了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它们也给人们树立了一种光明美好的理念,它们是“勇敢开拓、不得自甘堕落”的精神典范,是中国人民朝气蓬勃的精神力量,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它们,借助它们走向成功。
甘肃省2025届高三上学期12月高考诊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甘肃省2025届高三12月高考诊断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毫米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关系,似乎是一个非常简单,甚至是一个无须讨论的问题。
但对于二者关系的认识,还存在着理解上的片面甚至是认识上的偏见。
历史学认为考古学是为历史研究提供实物资料的,好像考古学只是发现实物资料的一个手段,这掩盖了历史研究的内容。
对于二者的关系,夏鼐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明确指出。
他认为,虽然考古学和历史学“同是以恢复人类历史的本来面目为目标,是历史科学(广义历史学)的两个主要的组成部分,犹如车子的两轮,飞鸟的两翼,不可偏废,但是二者是历史科学中两个关系密切而各自独立的部门”。
在这里,夏鼐先生明确了历史科学的概念,也进一步强调了考古学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长期以来,考古学与历史学形成了明显的学科隔阂,对历史学科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对此,朱凤瀚先生曾撰专文对二者关系作了全面恰当的评述,值得深思。
文章认为,从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来看,现代考古学本质上仍当归入人文科学,亦即广义历史学中。
关于考古学与狭义历史学的关系,朱先生从学术界争论较多的夏史与夏文化问题入手,重点讨论了原史考古学与狭义历史学的关系,“作为原史考古学的一种探索,将有可信性内核的文献史料同考古调查与发掘资料结合,得出带有探索性质的学术见解,应该是可行的”,而“中国的历史考古学必然会与以研究文献资料(以及各种古文字资料)为主的历史学(含历史文献学)形成特别密切的关系,二者构成了研究历史时代的历史科学的双翼”可见,考古学不管是取得实物资料的过程还是对实物资料的分析整理,以及对所反映的古代社会问题的分析讨论,都是考古学研究过程的不同阶段。
三兄弟千金牛的读后感20字

三兄弟千金牛的读后感
这篇故事讲述了三个兄弟和一千金牛的故事,其中一个兄弟因为贪婪而失去了所有的金牛,而另外两个兄弟则因为懂得分享和珍惜而获得了更多的金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贪婪和自私只会让我们失去更多的东西,而分享和珍惜则会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回报。
在我看来,这个故事的优点在于它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表达出了深刻的道理。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贪婪和自私的危害性,也可以看到分享和珍惜的重要性。
这种教育方式比直接灌输理论更加有效,因为它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让读者自己领悟到其中的道理。
作者传递的信息和思想是:贪婪和自私只会让我们失去更多的东西,而分享和珍惜则会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回报。
这个思想可以适用于当今社会。
在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注重物质利益,往往忽视了精神层面的追求。
而这种追求往往会导致人们变得更加贪婪和自私,从而失去更多的东西。
因此,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要懂得分享和珍惜,不要因为一时的贪婪和自私而失去更多的东西。
总之,这个故事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寓言故事,它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表达出了深刻的道理,让读者能够从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第四单元“猜测推想”(主题阅读)-2023-2024学年三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统编版)(一)

知识点: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预测”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不会叫的狗》三篇课文组成。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文写了快要倒下的老屋帮小猫、老母鸡、小蜘蛛渡过难关,最终在小蜘蛛和其所讲的故事的陪伴下依然站在那儿,没有倒下的事,赞扬了老屋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同时告诉我们:人被需要才有存在的价值。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一文讲述了胡萝卜先生和他漏刮的那根胡子在不知不觉中帮助了他人的事,让我们体会到了凡事都有两面性,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它们。
《小狗学叫》一文以新奇的想象,讲述了一只小狗学叫的故事。
本单元的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阅读这些童话故事,学会预测故事情节,续编故事。
本单元的重点是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感受阅读的乐趣。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安排了与预测有关的内容。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练习根据故事情节预测故事,《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练习续编故事接下来的情节,《不会叫的狗》训练预测故事的结局。
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分配充裕的时间进行预测训练。
一、(2022秋·广东揭阳·三年级统考期中)阅读感悟。
母鸡萝丝去散步(节选)①这天,母鸡萝丝走出鸡舍去散步。
它没有发现,一只狐狸从后面悄悄跟了上来。
②萝丝穿过农家院子,身后的狐狸扑了上来。
可它一脚踩到了院子中央的钉耙(pá),钉耙一个反弹,竖了起来,啪的一声,狠狠地打到了它的脸上,狐狸被打得头昏眼花。
③萝丝继续往前走,绕过池塘。
狐狸扑了上来,可它脚下一滑,扑了一个空,扑通一声,栽到了池塘里,【答案】1.翻钻2.扑通咚3.头昏眼花抱头鼠窜4.C5.ABC6.第二天,母鸡萝丝又出来散步,狐狸又悄悄地跟了上来。
萝丝穿过椰树林,狐狸扑了上来。
一只又大又圆的椰子正好从树上落下来,砸到了狐狸头上,狐狸感到头晕目眩,眼冒金星,瘫倒在地上。
【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搭配。
世界上最牛的三个孩子读后感

世界上最牛的三个孩子读后感《世界上最牛的三个孩子读后感》篇一读完《世界上最牛的三个孩子》这篇文章后,我真的是被震撼到了,感觉就像是被一道闪电击中了天灵盖,整个人都懵了一下,然后才慢慢回过神来。
这三个孩子啊,简直就像是从外星球来的小超人一样。
我原本以为小孩子嘛,不就是每天玩玩闹闹,等着大人照顾的小不点。
可这三个孩子完全颠覆了我的想法。
第一个孩子,那简直就是个天才小画家。
他画出来的画,就好像是把整个世界都装进了他的画纸里。
我看着那些画的描述,脑海里就浮现出这样一幅场景:在一个小小的房间里,阳光从窗户洒进来,照在他的画板上。
他的小手紧紧握着画笔,眼睛里闪烁着专注的光芒,就像两颗小星星。
每一笔下去,都像是赋予了画纸生命。
我就想啊,我小时候画画,那简直就是鬼画符,跟他比起来,我可能连个小蚂蚁都算不上。
也许人家是老天爷赏饭吃,可再想想,他肯定也付出了很多努力啊。
哪有随随便便就能成功的呢?我自己做数学题的时候就知道,不努力,那些难题就像一座座大山,根本翻不过去。
第二个孩子,是个音乐小神童。
他对音乐的那种感觉,就像是鱼对水一样自然。
我仿佛看到他坐在钢琴前,小小的手指在琴键上跳跃,那声音就像潺潺的流水,又像清脆的鸟鸣。
我自己也学过一点乐器,不过那过程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我总是弹错音,被老师骂得狗血淋头。
这个孩子却能轻松地驾驭那些复杂的曲子,我就特别好奇,他是不是每天除了睡觉都在练琴啊?不过话说回来,要是我也能像他这么痴迷于一件事,可能也会有点小成就吧。
我有时候就是太懒了,总是想着玩。
这孩子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还有第三个孩子,那在运动方面简直无敌了。
他在赛场上奔跑的样子,就像一阵旋风。
我记得我参加学校运动会的时候,跑个一百米就累得气喘吁吁,感觉自己的肺都要炸了。
而他却能在各种运动项目里游刃有余。
我就在想,他的身体里是不是装了个小马达啊?这让我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关键是要找到它并且发挥出来。
这三个孩子让我明白,原来小孩子也可以这么厉害。
【民间故事】民间故事 三兄弟分牛

【民间故事】民间故事三兄弟分牛从前有三个兄弟,他们的家族以养牛为生。
每个兄弟都很勤劳,他们努力工作,照顾牛群并确保牛群的健康和幸福。
某天,兄弟们决定将牛群分开,每个人负责一部分牛。
第一个兄弟是最年长的,他选择了最大、最强壮的牛;第二个兄弟选择了次大的牛,而第三个兄弟只能得到最瘦小的牛。
分牛的时候,最小的兄弟感到有点失落,他希望能得到和其他兄弟一样好的牛。
但他没有抱怨,因为他总是乐于助人,为他人着想。
所以他接受了自己得到的牛,并发誓要尽全力照顾它们,使它们变得更加强壮和健康。
日复一日,最小的兄弟认真地照顾他的牛,给它们喂食、梳理它们的毛发,确保它们有足够的运动和休息。
他与牛们建立了特殊的联系,他们彼此之间存在着深厚的友谊。
他的牛群逐渐变得更加强壮,产奶量也增加了。
大家都惊讶于这些牛的变化,尤其是第一个兄弟,并开始对最小的兄弟感到好奇。
第一个兄弟对最小的兄弟说:“弟弟,你的牛看起来比我们的牛要好得多。
你是怎么做到的?”最小的兄弟谦虚地回答:“我认真照顾我的牛,给它们足够的食物和休息,注意它们的健康和快乐。
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对待他们,牛群就会茁壮成长。
”第二个兄弟也对最小的兄弟表示赞赏,并说:“弟弟,你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你的牛群真的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我很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像你一样对待我的牛。
”兄弟们意识到他们的小弟弟比他们更懂得关心牛群,并且通过他的努力,他们的牛群也得到了更好的照顾。
从那天起,他们决定和最小的兄弟一起照顾整个家族的牛群,并分享彼此的知识和经验。
最小的兄弟非常高兴能和兄弟们一起合作,他们共同努力,让整个家族的牛群变得更加强壮、更加健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我们得到的条件如何,只要我们用心对待,努力付出,就能取得成功。
最小的兄弟通过关心牛群,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和尊重。
不管我们做什么,只要我们全心全意去做,我们都能取得成功。
反对党八股(节选)

3.(拓展延伸)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 有报道称,12月2日上午10点半,北京朝阳区香河园路与 左家庄东街路口,一名中年大妈“在经过一个骑车老外时突然 摔倒,随即瘫软倒地不起”,外国小伙下车搀扶却被讹,还急 哭了。后来警方到场,最终双方在调解下,以外国小伙给付 1800元“医药费”告终。 这条微博新闻引来网民一片“丢人”“不能助长‘碰瓷’ 风气”的骂声。随着3日上午4名警察返回现场调查和媒体介入 ,事件又在下午出现180度大逆转:外国小伙的摩托车与中年 大妈的确有刮蹭。在目击者提供的现场视频中,该外国小伙不
开宗明义概括罪状一空话连篇言之无物二装腔作势借以吓人三无的放矢不看对象四语言无味像个瘪三五甲乙丙丁开中药铺六不负责任到处害人七流毒全党妨害革命八传播出去祸国殃民总结全文重申危害基础自主学习核心互动探究任务探究任务探究一论证方法多变形式生动多样探究文本的论证方法任务导引本文论证方法多变形式生劢多样
11 反对党八股(节选)
任务探究二 有破有立,层层说理——探究文本破立结合的论 证结构
任务导引 破立结合是指先论证正面的观点,再批驳反面的观点,或 先批驳反面观点,再论证正面观点。无论是先立后破,先破后 立,还是边破边立,文章所驳斥的错误观点都应是文章所立论 点的对立面。破的目的是立,是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更牢固地 确立正面的论点,所以,文中所驳斥的观点一定是与文中确立 的论点针锋相对的。
⑤你这场演讲内容应很精彩,遗憾的是对.牛.弹.琴.,我们都听不懂。 ⑥蝙蝠虽面.目.可.憎.,但它却是捕食害虫的益兽。 ⑦小红的故事讲得娓娓动听,同学们也听得津.津.有.味.。 ⑧嘉靖王朝,权臣严嵩干了许多祸.国.殃.民.的事。
[释义] ①量体裁衣指:按照身材尺寸裁剪衣服。比喻按照实际情况办事。 ②装腔作势故:意做作,装出某种情态。 ③无的放矢没:有目标乱射箭。比喻说话做事没有明确目的,或不切合 ④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难
地质思维的三个方法论

地质思维的三个方法论嘿,咱今儿就来聊聊地质思维的三个方法论!这可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玩意儿,就像咱过日子一样,实实在在的。
第一个方法论呀,就好比是在大地上找宝藏。
你得仔细观察,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细节。
就跟咱找钥匙似的,得在那旮旯角里都瞅瞅。
你看那山川河流、岩石土壤,每一处都可能藏着地质变迁的秘密。
别小看了那些石头缝儿,说不定里面就有大文章呢!这可不是随便看看就行的,得用心去感受,去琢磨。
你想想,要是马马虎虎的,能发现啥呀?再来说说第二个方法论,那就是要学会联想。
就像你看到天上的云,能想到棉花糖一样。
地质现象可不是孤立存在的呀,它们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比如说看到一种岩石的特征,你得能联想到它形成的过程,它可能经历过啥。
这就跟破案似的,通过一个小线索就能顺藤摸瓜找出真相。
你要是没这联想的本事,那可就像没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啦!最后一个方法论呢,就是要有大视野。
别只盯着眼前那一小块地方,要把眼光放长远,看看整个大地的格局。
就好比你站在山顶上看风景,那和在山脚下能一样吗?从宏观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才能真正理解地质的奥秘。
不然的话,就像只看到了一棵树,却不知道它在森林里的位置。
咱举个例子吧,你看到一处奇特的地貌,要是光想着这地貌怪好看的,那就太肤浅啦!你得想想它是怎么形成的呀,和周围的环境有啥关系。
这就需要运用到这三个方法论啦!观察细节,联想过程,拥有大视野。
这样才能真正领略到地质的魅力呀!地质思维可不仅仅是地质学家的事儿,咱普通人也能从中受益呢!比如说出去旅游的时候,看到那些美丽的风景,你要是有地质思维,就能看出不一样的门道来。
那可不是光看看热闹,而是能看出门道呢!这多有意思呀!总之呢,地质思维的这三个方法论就像是三把钥匙,能帮你打开地质世界的大门。
别小瞧了它们,用好了可不得了呢!咱可得好好琢磨琢磨,把这本事学到手。
以后再看到啥地质现象,咱也能说出个一二三来,那多牛呀!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得真的去实践,去体会。
关于汉字的研究报告(通用16篇)

汉字的研究报告关于汉字的研究报告(通用16篇)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需要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
那么一般报告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汉字的研究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汉字的研究报告篇1一、调查缘由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中国的汉字是十分有趣的,汉字不仅是我们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工具,还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化,但我们也对汉字有很多的问题,如:汉字是怎么变化而成的呢?是谁发明的汉字?为此我做出了一些调查。
二、调查结论我通过调查研究,知道了汉字的由来。
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那时都是象形文字,后来随着朝代的变更,汉字也在发生不断地改变,历经多个朝代,汉字不断地演变才形成了我们现在的汉字。
具体地说,汉字是以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演变而成的,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古人之所以发明汉字,是因为人们需要更好地沟通和交流。
简单的结绳记事,绘画记事,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
因为人们觉得太麻烦了,所以古人们就发明了文字,后来汉字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进化和演变,形成了我们现在的汉字。
三、我的想法我觉得中国先民实在是太聪明了,汉字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骄傲。
通过不断地演变,现在的汉字十分简单,美观,不愧是国家的宝藏。
我们生活在这么好的阳光下,拥有现在这么好的学习环境,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为国添彩,让中国的汉字发扬光大。
汉字的研究报告篇2一、问题的提出:汉字,又称中文,中国字,是汉语的记录录符号,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
我们身边处处是汉字,那汉字的来来源是什么?它是直接写成简体字吗?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对汉字的历史进行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1、查阅书籍2.上网查询3.询问身边对汉字历史有深入了解的人4.其它方法三.资料整理:来源仓颉造字:在上古时期,人们以绳结记事,而随着文化的发展,就更需要文字。
而大臣仓颉决心创造一种文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个牛人看文献的方法牛人一(从Ph.D 到现在工作半年,发了12 篇paper, 7 篇first author.)我现在每天还保持读至少2-3 篇的文献的习惯.读文献有不同的读法.但最重要的自己总结概括这篇文献到底说了什么,否则就是白读,读的时候好像什么都明白,一合上就什么都不知道,这是读文献的大忌,既浪费时间,最重要的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导致以后不愿意读文献.1.每次读完文献(不管是细读还是粗读), 合上文献后,想想看,文章最重要的take home message 是什么, 如果不知道,就从abstract,conclusion 里找, 并且从discuss 里最好确认一下. 这样一来, 一篇文章就过关了. take home message 其实都不会很多, 基本上是一些concepts, 如果你发现你需要记得很多,那往往是没有读到重点.2.扩充知识面的读法, 重点读introduction, 看人家提出的问题,以及目前的进展类似的文章,每天读一两篇,一个月内就基本上对这个领域的某个方向有个大概的了解.读好的review 也行, 但这样人容易懒惰.3. 为了写文章的读法, 读文章的时候, 尤其是看discussion 的时候,看到好的英文句型, 最好有意识的记一下,看一下作者是谁,哪篇文章,哪个期刊, 这样以后照猫画虎写的时候, 效率高些.比自己在那里半天琢磨出一个句子强的多. 当然,读的多,写的多,你需要记得句型就越少.其实很简单,有意识的去总结和记亿, 就不容易忘记.科研牛人二告诉研究生怎么看文献,怎么写论文一、先看综述先读综述,可以更好地认识课题,知道已经做出什么,自己要做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
对于国内文献一般批评的声音很多.但它是你迅速了解你的研究领域的入口,在此之后,你再看外文文献会比一开始直接看外文文献理解的快得多。
而国外的综述多为本学科的资深人士撰写,涉及范围广,可以让人事半功倍。
二、有针对地选择文献针对你自己的方向,找相近的论文来读,从中理解文章中回答什么问题,通过哪些技术手段来证明,有哪些结论?从这些文章中,了解研究思路,逻辑推论,学习技术方法.1.关键词、主题词检索:关键词、主题词一定要选好,这样,才能保证你所要的内容的全面。
因为,换个主题词,可以有新的内容出现。
2. 检索某个学者:查SCI,知道了某个在这个领域有建树的学者,找他近期发表的文章。
3. 参考综述检索:如果有与自己课题相关或有切入点的综述,可以根据相应的参考文献找到那些原始的研究论文。
4. 注意文章的参考价值:刊物的影响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数能反映文章的参考价值。
但要注意引用这篇文章的其它文章是如何评价这篇文章的三、如何阅读文献1.注重摘要:摘要可以说是一个论文的窗口。
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
真正有用的全文并不多,过分追求全文是浪费,不可走极端。
当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对的。
多数文章题目、摘要简单浏览后,直接把几个Figure 及Title 与legend 一看,一般能掌握大部分。
2.通读全文:读第一遍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争取明白每句的大意,能不查字典最好先不查字典。
因为读论文的目的并不是学英语,而是获取信息,查了字典以后思维会非常混乱,往往读完全文不知所谓。
可以在读的过程中将生字标记,待通读全文后再查找其意思。
3.归纳总结:较长的文章,容易遗忘。
好在虽然论文的句子都长,但每段的句数并不多,可以每一段用一个词组标一个标题。
4.确立句子的架构,抓住主题:读英文原版文献有窍门的。
我们每个单词都认识读完了却不知他在说什么,这是最大的问题。
在阅读的时候一定要看到大量的关系连词,他们承上启下引领了全文。
中国人喜欢罗列事实,给出一个观点然后就是大量的事实,这也是中文文献的特点,我们从小都在读这样的文章,很适应。
西方人的文献注重逻辑和推理,从头到尾是非常严格的,就像GRE 里面的阅读是一样的,进行的是大量重复、新旧观点的支持和反驳,有严格的提纲,尤其是好的杂志体现得越突出。
读每一段落都要找到他的主题,往往是很容易的,大量的无用信息可以一带而过,节约你大量的宝贵时间和精力。
5.增加阅读量:由于刚刚接触这一领域,对许多问题还没有什么概念,读起来十分吃力,许多内容也读不懂。
后来随着阅读量的增加,最后可以融汇贯通。
所以,对新手而言,应当重视阅读文献的数量,积累多了,自然就由量变发展为质变了。
四.提高阅读的效率1.集中时间看文献:看文献的时间越分散,浪费时间越多。
集中时间看更容易联系起来,形成整体印象。
2.做好记录和标记:复印或打印的文献,直接用笔标记或批注。
pdf 或html 格式的文献,可以用编辑器标亮或改变文字颜色。
这是避免时间浪费的又一重要手段。
否则等于没看。
3.阅读顺序:根据阅读目的选择合适的顺序。
一般先看abstract、introduction,然后看discussion,最后看result 和method(结合图表)。
五、文献的整理1.下载电子版文献时(caj,pdf,html),把文章题目粘贴为文件名(文件名不能有特殊符号)2.不同主题存入不同文件夹。
文件夹的题目要简短,如:PD,LTP,PKC,NO。
3.看过的文献归入子文件夹,最起码要把有用的和没用的分开。
4.重要文献根据重要程度在文件名前加001,002,003 编号,然后按名称排列图标,最重要的文献就排在最前了。
而且重要文献要注意追踪。
运气好,你可以得到更多的线索;运气不好,发现别人抢先了。
据此修正你的实验。
六、英文文章写作(阅读文献的副产品)1.平时阅读文献,注意总结常用句型和常用短语(注意,文献作者必须是以英文为母语者,文献内容要与你的专业有关)。
2.找3-5 篇技术路线和统计方法与你的课题接近的文章,精读。
?牛人三本人英语基础不好,没过六级,所以在硕士的时候基本上看的外文文献很少,现在想想很后悔,2 年的时间少学了很多东西。
上了博士,自己给自己的定位也高一些了,开始打算硬着头皮咬着牙很不情愿的也要多看些外文文献,一开始看比较慢,有些很难理解,到现在大约仔细阅读了100 篇外文文献,泛读了100 篇外文文章,受益匪浅,现在基本不怎么看中文的了,确实也觉得外文的质量就是高(也有凑数的烂文章),现在自己写外文的也很顺手了。
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我是材料专业的。
篇跟自己论文最相关的外文文章,花一个月的时间认认真真的看,反复看,5先找 1.要求全部读懂,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同学和老师交流一下。
一个月以后你已经上路了。
2.如何读标题:不要忽视一篇论文的标题,看完标题以后想想要是让你写你怎么用一句话来表达这个标题,根据标题推测一下作者论文可能是什么内容。
有时候一句比较长的标题让你写,你可能还不会表达。
下次你写的时候就可以借鉴了2.如何读摘要:快速浏览一遍,这里主要介绍这篇文章做了些什么。
也许初看起来不好理解,看不懂,这时候不要气馁,不管它往下看,等你看完这篇文章的时候也许你都明白了。
因为摘要写的很简洁,省略了很多前提和条件,在你第一眼看到摘要而不明白作者意图的时候看不懂是正常的。
2.如何读引言(前言):当你了解了你的研究领域的一些情况,看引言应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了,都是介绍性的东西,写的应该都差不多,所以看文献多了以后看这部分的内容就很快了,一扫而过。
有些老外写得很经典得句子要记下了,下次你写就可以用了。
5.如何读材料及试验:当你文献看多了以后,这部分内容也很简单了,无非就是介绍试验方法,自己怎么做试验的。
很快就能把它看完了吧6.如何看试验结果:看结果这部分一定要结合结果中的图和表看,这样看的快。
主要看懂试验的结果,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例如作者用不同的句子结构描述一些数字的结果)。
有时看完以后再想想:就这么一点结果,别人居然可以大篇幅的写这么多,要是我可能半页就说完了?2.如何看分析与讨论:这是一篇文章的重点,也是最花时间的。
我一般把前面部分看完以后不急于看分析讨论。
我会想要是我做出来这些结果我会怎么来写这部分分析与讨论呢?然后慢慢看作者的分析与讨论,仔细体会作者观点,为我所用。
当然有时候别人的观点比较新,分析比较深刻,偶尔看不懂也是情理之中。
当你看的多了,你肯定会看的越来越懂,自己的idea 越来越多8.如何看结论:这个时候看结论就一目了然了,作后再反过去看看摘要,其实差不多9.把下载的论文打印出来,根据与自己课题的相关性分三类,一类要精读,二类要泛读,三类要选择性的读。
分别装订在一起个月一定要温习一遍,可以根据需要,4-310.看完的文献千万不要丢在一边不管,对比自己的试验结果来看11.学会记笔记,重要的结论,经典的句子,精巧的试验方案一定要记下来,供参考和学习12.有些试验方法相同,结论不同的文献,可以批判性的阅读。
我想要是你自己做试验多的话,你应该有这个能力判断谁的更对一点。
出现试验方法相同,结论不同的原因有下:试验方法描述不详细,可能方法有差别;试验条件不一样;某些作者夸大结果,瞎编数据13.有时间还是多看点文献吧,最好定个目标:在学术上超过自己的老板。
因为老板一般不看文献,他们都是凭经验做事,很多新东西他们都不知道,慢慢的你老板会觉得你很厉害。
反正我觉得多读了,读起来就快了,而且也会慢慢喜欢上看外文文献,收获自然也就多了。
年读研开始到现在也快三年的时间了。
在这段时间里,实验做得不是很05算起来从多,文献倒是读了不少。
原因呢,可能是老板也发现了我这个人属于那种眼高手低的人,干脆就让我做个文献阅读器了。
从研一到现在每当老板脑子里出来一个想法,出来几个关键词,好了,下一步的工作就是交给我查阅和整理文献了。
大家有空可以看看我发在论坛里的几个ppt,关于光催化、无铅压电陶瓷,微波介质陶瓷,纳米ZnO,此外关于Raman 光谱、多铁性材料。
算起来前前后后看过——当然只能说看过,因为大部分都只是走马观花,没有精读——的文献应该不下三四百篇了。
我估计每个方向单拿出来写个中文综述都差不多够了,可惜中文要版面费,想来老板也不会给出说了这么多废话,进入正题吧。
有人也许会问,你是怎么看文献的,特别是一个以前没有接触的陌生领域。
我的方法是,先看中文综述,然后是中文博士论文,而后是英文综述,最后是英文期刊文献。
这样做的好处是,通过中文综述,你可以首先了解这行的基本名词,基本参量和常用的制备、表征方法。
我觉得这点很重要,因为如果直接英文上手的话,一些基本名词如果简单的想当然的翻译,往往会将你引入误区或造成歧义。
同时中文综述里要包含了大量的英文参考文献,这就为后续的查找文献打下一个基础。
中文博士论文,特别是最近几年的,其第一章前言或是绪论所包含的信息量往往大于一篇综述的。
因为它会更加详细的介绍该领域的背景以及相关理论知识,同时里面往往会提到国内外在本领域做得比较好的几个科研小组的相关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