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部优】《昆明的雨》说课稿
《昆明的雨》说课稿

《昆明的雨》说课稿说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前后勾连:对标题、全文、全文关键的情感句、细节来进行通盘的联系和综合分析。
通过对初中生历次考试在阅读中的失分点进行分析,在概括、分析理解和评价赏析这三个能力层级上表现都不是特别好。
本次借助《昆明的雨》这篇经典散文,试图让学生通过整体感知、前后勾连的策略来提升学生裸读文本的能力。
《昆明的雨》这篇文章是在部编版中的唯一一篇汪曾祺的散文。
引导学生了解汪曾祺其人、其文、其情,以1+X的教学理念,引发学生阅读汪曾祺其他作品。
所以,学习本课的目标,就是通过解读《昆明的雨》中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有层次的情感来完成。
说教学过程:我在本课的设计中围绕“整体感知、前后勾连”这一阅读方法的训练,拟用五大环节完成教学。
一、导入激趣环节:导入:(简介汪曾祺以及他对昆明独特的情感,从他的文风导入)本环节的任务是引导学生知人论世。
二、跳读,寻找雨踪。
整体感知:(1)初读:默读,正音知雨,让学生从第一台阶初识文本,积累本课重点字词,初步感受汪曾祺的语言风格。
(2)跳读,主问题导思1:“昆明的雨”与别处的不同在哪里呢?在文中找一找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一句话。
主问题导思2:快速梳理,作者笔下的雨都出现在哪些地方?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句式(雨在_____)来表达。
雨在诗画中美食中、人情中。
三读:品读,赏雨悟情。
通过梳理作者情感表达的主旨句,让学生在第二台阶中,通过前后勾连对比,提炼中发现,这篇散文从宁坤要画缘起,作者构筑了“雨中的景、雨中的昆明人和雨中的自己”。
由风俗环境到饮食的细致描写引出昆明的人出场,由昆明人的热情、平和、生动、善良的性格再过渡到全文的核心——写出雨中的自己。
如果说第9段的最后一句,作者在雨珠中的缅桂花中感受到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是写他感受到昆明人的心灵,那么后文中引出的李商隐和他自己,都是异乡人的久客情怀,再结合本文开头那幅倒挂的仙人掌,生存环境的恶劣凸显生命的顽强。
那么,学生在前后勾连中,就会发现,本文中的雨仅仅是一个表面的载体,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却是多层次呈现的。
昆明的雨说课稿三篇

昆明的雨说课稿三篇《圆的认识》是要了解圆的有关特征,理解圆心、半径和直径的概念及其长度关系,能借助工具画圆,会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培养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昆明的雨说课稿三篇,供大家借鉴与收藏。
【篇1】昆明的雨说课稿课标解读:课标原文: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逻辑起点:散文的特点;什么是语言的表现力?逻辑重点:文章怎样体现散文特点?怎样的语言具有表现力?逻辑终点:能根据散文特点选材,语言富有表现力难度要求:理解、运用课时数:1——2节教材分析:《昆明的雨》是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本单元的文章或写人或写景,但字里行间都饱含着作者深挚的情感。
作者汪曾祺在这篇散文中,用他特有的江南小令般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记下自己青年时代的足迹,倾诉着对昆明的雨的喜欢与怀念。
从内容上来说浅显易懂,但从写作手法上来说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
学情分析:绝大部分学生基础很差,没有主动思考的习惯,阅读积累较少,阅读内容科普类居多,文学素养低,掌握的现代文阅读专用词汇少,学习本篇文章需从点到面的演示过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关于雨的诗句:志南和尚、贺铸、韩愈、余光中、戴望舒同样都是雨,传达出不一样的情,我们一起去看看汪曾祺先生“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逻辑起点)二、课堂学习补充写作背景:汪先生是江苏高邮人,为什么写的却是昆明的雨?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7年,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时期。
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后来与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
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作者来说,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
汪曾祺73岁生日时曾作诗一首:“往事回思如细雨,旧书重读似春潮。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忆儿时。
”晚年汪曾祺的诗文书画中,也随处可见他对故人、故土、故事的魂牵梦绕的怀念之情自主学习(预习反馈):1、文章中哪句话最能表达作者情感,为什么?我想念昆明的雨独立成段,有强调作用;出现了两次,第一次点明中心,第二次深化主题2、最能概括昆明雨季典型特点的是哪一句?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说课稿第【1】篇〗[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性活用等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说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说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讨论点拨法教具准备:朗读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说教学过程:[教学要点]资料助读;师生共同研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文相关知识,把握文意,理清说理思路,把握说理方法,延伸拓展,深化对文章观点的理解。
品味语言。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讲淮海战役中民工支前导入:得民心者的天二、资料助读:孟子与《孟子》孟子,名,字,邹(现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
他是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
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著,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及句子停顿。
2.听了课文的朗读,你知道怎么读了吗关键是读出文章的气势。
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吧!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学习文言文朗读是第一步,那么接下来第二步我们该做什么了呢好,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己翻译课文,弄懂课文意思。
不懂的做上符号,待会可以举手提问。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昆明的雨》 说课稿

《昆明的雨》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昆明的雨》选自《汪曾祺全集》第三卷,是汪曾祺的散文代表作之一。
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寄托感情的载体越小,越显得爱得醇厚,仙人掌、青头菌、牛肝菌等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等作为承载感情的载体,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们共同昭示了汪老散文的“凡人小事”之类,共同彰显着汪老对昆明对生活的热爱,生活中的美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中,作者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到了它们,然后携来入文,遂成美文。
2.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昆明的雨》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
本单元包括五篇中外经典散文,感知课文所描写的景物、故事和人物形象,领会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这是对本单元课文内容的感知,即感知人、事、物的形象,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昆明雨的特点;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整体感知课文,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来品味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悟作者对往昔的一种怀念之情。
4.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把握昆明雨的特点;(2)难点:感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二、说教法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文的特点,按照初中生的认知规律,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1.情境导入:展示描写雨的古诗文名句,说说诗句中的雨具有怎样的特点,那么昆明的雨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请问本文写的仅仅是雨吗?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等景物。
写了为宁坤作画、和德熙去小酒店喝酒的事。
上述这些与雨有关系吗?任选其中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你能体会到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感情是怎样的吗?“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昆明的雨》说课稿

《昆明得雨》说课稿隆阳区丙麻中学王云权《昆明得雨》说课稿尊敬得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就是号选手,今天我说课得内容就是《昆明得雨》.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思路、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九个方面汇报我得教学。
一、说教材《昆明得雨》就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得一篇自读课文。
作者汪曾祺围绕“雨”得话题,写了昆明得雨、雨中得景物、雨中人得活动,表达了作者对昆明得喜爱、赞美、怀念之情。
二、分析学情对于我们丙麻农村得学生来说,文中所写得雨、物、事,她们都非常得熟悉;但学生缺乏观察力与感受力,很难从生活得一些琐细得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三、说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得要求,结合本单元目标与本课内容,我设置了三个目标:(一)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了解昆明得雨得特点;(二)学习本文围绕主题选取生活中琐细事物来表情达意得写作手法;(三)感悟作者得情感与本文所展现出得美。
四、说教学重点与难点依据教学目标与学生得特点,我将上述所讲得教学目标一确定为教学重点;将目标二、目标三,确定为教学难点。
五、说教学思路《昆明得雨》就是一篇自读课文,本次课赛又作为讲读课文进行教学,为了把自读讲读两者有机得结合起来,我将自读自学得目标放在“课前预习要求”得部分完成.正就是建立在自读自学得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课时得教学内容,围绕三个教学目标,分七个教学环节来完成。
(七个教学环节将在后面说教学过程中详细陈述)六、说教法与学法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学生情况,在教学中我就是这样做得:1、文本阅读,以“问、读、说、结”得形式展开。
教学环节以主问题来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在读得过程中圈点勾画关键段、句、词,并作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归纳、总结.2、示范性讲解针对比较难得问题,我先做示范性引导,后让学生思考讨论,并解决问题;3、图文结合,引领学生感悟文中得美。
利用图片加文字,直观地再现物得画面与事得情景,帮助学生快速把握内容,理清行文思路,感受作者情感与本文所展现出得美。
第17课《昆明的雨》说课稿++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7课《昆明的雨》说课稿++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说课稿—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一、说教材《昆明的雨》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入选的五篇散文,各自代表了一种散文类型,而且写法和语言都很有特色。
本单元为我们呈现了这样的单元导语:这个单元学习的散文类型多样,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阅读这些散文,领会作品的情思,可以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
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
通过分析单元导语可知,语文要素中的“反复品味、欣赏语言”是阅读策略,“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是教学目标,而“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这一教学目标,要通过本单元五篇课文的学习之后才能实现。
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昆明的雨》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是汪曾祺先生非常经典的怀旧之作。
文章通过雨串联起昆明雨季的景、物、事,借写昆明的雨来表达对昆明生活的热爱和怀念,借此表达对过往美好人生的怀念。
文章语言平淡自然,温润沉静,文化气息浓厚,文字背后充满了生活情味。
二、说学情本单元教学前,我以表格形式梳理了整个初中学段涉及散文这一文体的教学单元及篇目,发现学生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就已经学过《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几篇典型的写景抒情散文。
七年级下册和八年级上册也接触过托物言志散文、回忆性散文,可以说学生对散文的学习并不陌生。
但是汪老这篇写景抒情散文,并不像《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那样,语言生动华丽,多用修辞增强表达效果。
汪老的文字,很少用修辞去润色,而是如话家常,就像一壶清茶,需得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能品出其中滋味。
而十三、四岁的初中学生,生活在物质丰足、衣食无忧的年代,缺少对生活的细心体察与感悟,很难从生活中的琐细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昆明的雨说课稿3篇

昆明的雨说课稿3篇昆明的雨说课稿1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中的常用生字和词语。
2.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描写方法。
3.通过朗读体会文中作者平实朴素的语言特色。
重点难点1.阅读课文,提升筛选信息能力及思维能力。
2.受作者对昆明的热爱怀念之情,培养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策略方法朗读法、师友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教学时数2课时课前导学1.了解作者资料。
2.自学生字词:青头菌(jūn)避邪(bìxié)鲜腴(yú)八卦(ɡuà)篱笆(líbā)釉(yòu)晕倒(yūndǎo)吆唤(yāo)暮年(mù)缅甸(miǎndiàn)一碟(dié)细碎(suì)饱涨(bǎozhǎnɡ)淋湿(lín)苔痕(hén)密匝匝(zā)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交流感知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1.作者以及背景资料。
2.生字、生词的读音和释义。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默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请问本文写的仅仅是雨吗?1.导入新课: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
读他的散文就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那么就让我们来美美地欣赏吧2.组织全班交流预习内容。
1.学生交流作者的写作背景和生平。
2.师友互相检查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3.自主思考,然后全班交流。
研读共品三、研读课文:1.以上这些事物与雨有关系吗?任选其中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2.赏析下列句子(1)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
(2)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教师适时引导教师选点精讲,进行学法指导。
1.师友讨论明确:可用课文原句,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2.全班交流。
总结提高四、课堂总结1.师友归纳,总结知识:2.总结收获,点拨提升。
八年级上册语文《昆明的雨》说课稿

《昆明的雨》说课稿一、说教材《昆明的雨》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是属于自读课文。
作者从一幅画写起,将记忆中昆明雨季的景、物、事娓娓道来,看似零散琐碎,但其中贯串着一条情感线索——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
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也在字里行间渗透出来。
就这一篇写景抒情的自读课文,应该如何教学呢?本单元单元知识概述说:“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
”因此,我设想本堂课重点通过分析昆明雨季的特点,反复品析语言,体会作者对昆明生活的喜爱和想念,了解作者从容自在的生活态度,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二、说学情本单元的教学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学生此前已经学过不少散文,本单元再学这些散文,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
要在七年级的文学教学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语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赏析语言,品味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同时结合本单元教学重点,本节课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感受作者对昆明生活的喜爱和想念之情,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了解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2.小组合作探究,指导学生通过品析关键句子理解昆明雨季的特点,进一步感受作者对昆明生活的喜爱和想念,学习作者从容淡然的生活态度,体会作者平淡有味的语言风格。
3.拓展提升,学以致用,品读《端午的鸭蛋》,深入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待生活的从容自在。
四、说教学重难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加强学生的阅读指导、引领和点拨”,“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同时根据单元教学要求,本堂课侧重通过语言的品味,感悟作者情感,得到一些生活启示。
昆明的雨说课稿

昆明的雨说课稿
【原创版】
目录
1.昆明的雨的特点
2.昆明的雨对昆明城市气候的影响
3.昆明的雨对昆明人文环境的影响
4.昆明的雨的历史文化内涵
5.昆明的雨的保护和利用
正文
昆明,这座位于中国西南的古老城市,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而有着丰富的降水资源,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就是昆明的雨。
昆明的雨以其充沛、及时、清爽而著称。
首先,昆明的雨量丰富,年均降水量在 1000 毫米以上,有效地保证了昆明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
其次,昆明的雨及时,每年的 5 月至 10 月是昆明的雨季,这段时间的降雨量占到了全年的 80% 以上,正好满足了农作物的生长需求。
再次,昆明的雨清爽,由于昆明地处高原,气温适中,所以降雨时气温下降,让人感到清爽舒适。
昆明的雨不仅对自然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昆明的人文环境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昆明的雨孕育了丰富的民间文化,如雨季的泼水节,就是昆明人民对雨的一种庆祝和感恩。
昆明的雨也影响了昆明的建筑风格,由于昆明的雨量较大,所以昆明的传统建筑多采用木结构和瓦顶,以利于防水。
昆明的雨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昆明的历史上,有许多与雨相关的故事和传说,如"昆明池"的传说,就是昆明人民对雨的一种期盼和敬仰。
面对这样宝贵的自然资源,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和利用呢?首先,我们
应该加强水资源的保护,防止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
其次,我们应该合理利用水资源,推广节水灌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再次,我们应该利用水资源发展旅游业,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昆明感受雨的魅力。
昆明的雨说课稿

昆明的雨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昆明的气候特点和雨水的形成原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释天气现象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培养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昆明的雨水形成原理和气候特点。
2.教学难点:如何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降雨过程。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电脑、投影仪、PPT。
2.材料准备:昆明气象数据、图片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昆明美丽的自然风光,引发学生对昆明的兴趣。
2. 新课讲解(15分钟)•使用PPT向学生介绍昆明的气候特点,如温暖湿润等。
让学生了解为什么昆明被称为“春城”。
3. 气候图表分析(15分钟)•分发昆明的气象数据,让学生根据数据制作气候图表,并分析昆明的降雨情况。
4. 雨水形成原理解释(20分钟)•通过PPT和实例,向学生简单解释雨水的形成原理,包括蒸发、凝结、云的形成等。
5. 观察昆明的雨水(20分钟)•让学生观察并记录昆明不同季节的降雨情况,并与前面制作的气候图表进行对比。
6. 小结(10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昆明的气候特点和雨水形成原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实例解释和实地观察等方式,使学生全面了解了昆明的气候特点和雨水形成原理。
课堂上通过互动提问和小组讨论等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对抽象概念理解困难,需要更多耐心引导和解释。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昆明的雨》说课稿

•••••••••••••••••《昆明的雨》说课稿《昆明的雨》说课稿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昆明的雨》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昆明的雨》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昆明的雨》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文章通过描写昆明的雨及雨中特有的事物、人物、情景等,表达作者对昆明的生活的喜爱和怀念,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这篇文章中平凡之物,平常之景,在他的笔下都充满美感和诗意,学生欠缺的正是对我们身边生活的体察感悟能力。
另一方面,这篇文章取材广泛,景物、滋味、人情、氛围都能撷来入文,但又能紧扣对昆明生活的喜爱和怀念这根情感的线索,很好的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所有这些都使得这篇文章很值得品味。
二、说学情本单元是散文单元,学生已接触了几篇经典的散文,对散文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但学生理解能力不强,生活感悟有限,同时散文作为一种文学性体裁,美感有余趣味性可能稍欠,学生要真正深入领悟散文的魅力还任重道远,这篇课文是自读课文,老师重在引导其学习的过程,从而实现由教读到真正自读的转变。
三、说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散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把握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2、能力目标:合作探究品味本文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去发现生活之美,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
四、说重难点结合本课在内容和写法上的特点,针对学生阅读和写作中的不足,我把重难点确定为:教学重点:把握文中展现的风土人情,体会作者对昆明的喜爱与想念。
教学难点:进一步品味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
五、说教法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我采用以下的教法:1、速读、精读、研读等多种朗读方式的综合运用;2、讨论点拨法;3、对比阅读。
《昆明的雨》 说课稿

第二步:ppt出示问题:作者对昆明的人和 生活有着怎样的情感?给出提示:可用几 个关键词回答。汪曾祺曾在昆明生活了七 年,把昆明作为作为第二故乡,四十年年 后写了本文。完成目标三中的“感悟作者 的情感”。
八、板书设计
这节课我使用了电子白板,有些内容在白 板展示中已有,基于这个实际情况,我的板书 设计是这样的:
昆明的雨
汪曾祺
雨的特点 雨季的物和事
物美 人美 情美
喜爱 赞美 怀念
九、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自认为做的可以的地方有 1.以“问、读、说、结”的形式展开教学 指令明确,思路清晰 ; 2.读写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步ppt出示问题:课文除了雨外,还写 了哪些物?哪些事?给出提示:提示学生圈 点勾画文中出现的物和事,按照先后顺序 理清楚。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6 至11段,思考讨论。完成目标一中的“把 握课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四)合作探究,质疑解难
本环节是为了突破教学目标二三这两 个教学难点。基本策略是:以问题为导向, 抓住所写的物和事,以“问、读、说、结” 的形式展开。
(二)还需要改进的地方:
1.学生思考讨论不够充分,没有达到预期 的课堂氛围和效果;
2.由于我自己有一点紧张,整个课堂不是 很活跃、很轻松;
3.课前的设计不够精细,“松毛择净”的 “净”,被分到了下一个词语上去了。
六、说教法和学法
❖ 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昆明的雨》 说课稿

《昆明的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昆明的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昆明的雨》是汪曾祺先生的一篇散文,被选入了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
这篇文章以“雨”为线索,描绘了昆明雨季的特点以及雨季中的人、事、物,展现了昆明独特的风土人情,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喜爱与怀念之情。
本文语言自然、平淡、质朴,却又充满韵味。
作者通过对昆明雨季中常见的事物,如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等的描写,将昆明的雨写得细腻动人,富有生活气息。
同时,文中还穿插了一些人物的活动,如卖杨梅的女孩、房东母女等,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散文学习的基础,但对于汪曾祺先生这种平淡质朴而又富有韵味的语言风格,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体会。
此外,学生对于昆明的地域文化和生活方式可能了解不多,这也需要在教学中加以补充和介绍,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涵。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积累文中的生字词,了解昆明雨的特点。
(2)品味文中平淡自然、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感受作者的情感。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和段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昆明的喜爱与怀念之情,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品味文中平淡自然、富有韵味的语言。
(2)理解作者对昆明雨的喜爱与怀念之情。
2、教学难点学习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感悟。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文中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昆明的雨和昆明的风情。
2、学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积累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昆明的雨》说课稿

《昆明的雨》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昆明的雨》,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情况、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说课。
一、说说我的备课思考关于教材:《昆明的雨》是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散文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是汪曾祺的散文代表作之一。
本单元选择五篇不同类型和语言风格的散文,根据部编教材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双线组元的特点,本单元承担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的欣赏品味,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
在这篇写景抒情散文中,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寄托感情的载体越小,越显得爱得醇厚,仙人掌、青头菌、牛肝菌等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等作为承载感情的载体,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们共同昭示了汪老散文中淡而有味的风格,彰显着汪老对昆明对生活的热爱,生活中的美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中,作者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到了它们,然后携来入文,遂成这篇兼具景物美、滋味美、人情美、氛围美的美文。
作为自读课文,本文只有课后的阅读提示作为助读资源。
它提示我们文章看起来有些散,但其中贯穿着一条情感线索: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线索将零散的素材聚拢起来,为我们展现了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雨。
此外,阅读提示中还明确指出本文充满美感和诗意,可通过圈点批注的方式用朗读品味淡而有味娓娓道来的语言风格。
以一篇迁移一类,以一类知人品文。
如何围绕朗读品析语言,如何品析这种淡而有味的风格,上出自读的味道是我面对教材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于学生:八年级学生对于散文学习并不陌生,七上第一单元《春》《雨的四季》《济南的冬天》都是典型的写景抒情散文,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能够较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已经拥有一定的阅读感悟能力,能有自己的想法和风格。
但是汪老的文字是历经岁月沉淀后一种淡然欣赏的审美情怀,文章很少用修辞去润色,如何让学生切身体验,入情入境,品味文字的淡而美,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难点。
昆明的雨说课稿

昆明的雨说课稿《昆明的雨说课稿》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语言知识与运用:积累重要字词。
(一)语文(文体文学文化)常识:1.进一步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2.尝试抓关键句子理解文章内容。
(二)阅读:1.感受本文语言风格;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作品的内涵。
写作:了解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作品的内涵;尝试抓关键句子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一)诗意导入,营造氛围:(多媒体投射满文军版本的《望乡》音乐视频节选、只呈现旋律、伴奏、画面,删去原唱。
)教师朗诵《望乡》歌词节选:夕阳河边走,举目望苍穹,袅袅炊烟飘来了思乡愁;走过岁月春与秋,尝尽世间爱与愁,分不清是梦与醒,忘不掉是你身影?问:忘不掉的是什么的身影?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小结:的确,忘不掉的不止是乡酒、还有故乡的山与水——故乡,明月应是故乡圆,经年如水的往事,在每一个红尘渡口,滋润着情怀,丰盈着生命,风雨难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汪曾祺先生写的散文,看他是怎样抒发对第二故乡昆明的思念的。
(二)预习检测,夯实基础:1.生字词注音(学生交换评改):卦(ɡuà)缅甸(diàn)碟(dié)釉(yòu)避邪(__é)鲜腴(yú)篱笆(líbɑ)吆唤(yāohuàn)密匝匝(zā)教师根据学生的错误情况,有针对性地点拨,传授方法:(1)避免形声字受声旁影响错读。
如畸(jī)形,读成qí,戏谑(xuè)读成nuè。
(2)避免形近字误读。
如本文中生字甸(diàn)与旬(xún)。
(3)避免多音字误读。
一些字义不同,读音也不同,但人们往往不加区别地错读成一个音,如耙bà,是个弄碎土地的农具,用这种农具碎平土地叫“耙地”,如读成pá,就是另一种农具,有钉的耙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明的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各位老师们,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昆明的雨》,下面,我将从以下八个板块来说课。
一、说教材:
本文是汪曾祺先生的一篇散文,被选入课标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这是个散文单元,根据新教材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双线组元的特点,本单元承担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的欣赏品味,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了解不同散文的特点。
汪老先生的这篇文章,是抒情散文的代表,含蓄蕴藉,呈现了三四十年代昆明的独特风情,文中的人与自然,都充满生气,令人感动,体现了昆明雨季的“明亮”、“丰满”、“使人动情”。
文章语言质朴自然,却让人把玩不透,越读越有味道。
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一草一木及俗世生命的尊重、欣赏,表现了汪曾祺散文独特的气质。
二、说学情:
汪曾祺的散文语言不华丽,感情不直露,他的文章像一壶好茶,需得静下心来慢慢品,才能品出其中滋味,且会越品越有味。
而八年级的学生,因为年龄及阅历的限制,不会有这样的耐心,容易匆匆掠过,等闲视之,理解停于浅层。
他们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在涵泳品味中静下心来,慢慢品出这壶好茶的绝妙滋味,在知识能力和心灵成长方面都有所收获。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圈点批注,培养自学能力。
②品味作者淡而有味、画面感强的语言,并试着学习运用。
③理解文中人、事、物的特点,理解关键句:“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④理解文中人物展现的美与善,感悟作者对普通人美好人性的欣赏与赞美。
2.情感价值观目标;
感悟作者对生活的诗意审美态度,受到人文熏陶,培养健康人格。
四、说教学重难点;
1.理解人物及事件中的情味。
2.品味语言,学会运用。
3.理解作者对生活诗意的审美态度。
五、说教法、学法:
1.情境体验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插入相关的图片、音像资料、影片片断,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在情境中走进课文,走近作者。
2、诵读感知法:对关键句、关键段进行诵读品味,学生在诵读中进行赏析感知。
3、合作探究法:对较难的问题,利用小组全作的方式,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加深理解,促进提高。
六、说课前准备:
本课是自读课文,为锻炼学生自学的能力,课前,我给学生分发了导学案,从课文字词、内容梳理、问题探究几个方面设计了题目,让学生的自学有针对性地进行,为课堂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七、说教学过程:
1.雨声导入,进入情境:让学生聆听雨声,让心沉静下来,进入课文所写情境。
了解汪曾祺与昆明的渊源,为理解课文内容作好铺垫。
2、圈点批注,自学感知。
圈点批注是以前就学习过的方法,在此课希望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培养自学能力。
3、读昆明雨季之特点:让学生快速找出概括昆明雨季特点的句子,提纲挈领,在后面的环节中不断回应这句话,让学生抓住课文核心。
4、读雨中所见之物:
通过作者重点描写的四种自然风物,找出特点,并品味作者的语言,特别是画面感强的语言特点,让学生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感知昆明雨季的独特风情,体会“明亮”、“丰满”、“使人动情的”的具体内涵。
5、读雨中所遇之人;
在赏析卖杨梅的小姑娘形象时,我将原句改为叙述句,让学生感知卖杨梅的小姑娘的形象,体会语言的画面感。
接着我让学生思考:一个卖杨梅的小姑娘,家境应该不富裕,却戴着小花帽子,穿着绣了满帮花的鞋。
这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人物热爱美、热爱生活的内心。
对于卖缅桂林花的房东母女的赏析,在感知送花中体现的人情美之后,引导学生注意她们的处境,一个寡妇,一个养女,两个孤独的人组成的家庭,应是相当不容易的,却能如此对待他人,如此对待生活,实在难能可贵,这正是“明亮”和“使人动情”具体体现。
对这样一对母女,作者仍然用一个画面来表现她们,含蓄生动,耐人寻味。
这时,学生对汪曾祺语言画面感强的特点已有深刻印象,但只停留于欣赏。
我出示了自己制作的简单微课,讲解三种写出画面感的具体方法,然后让学生写句子,在专题学习中加深印象,将语言的学习落到实处,让读与写结合起来。
6、读所忆雨中之事:
理解事件中的情味,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之一,为突破难点,我首先播放了一段许拙先生朗读本课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在舒缓动情的朗读中进入情境,在优美的画面中领略昆明雨中的诗意。
然后,我让学生找出其中最有画面感的文字,体会意境,既巩固了上一环节中语言的的学习,又初步进入对情味的理解。
接着,补充了这件事的相关背景,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作者难忘的情味到底是哪些?学生读一读,议一议,情味的丰富意味被挖掘出来。
7、读雨中贯穿之情:
此环节旨在引领学生注意情感线索,理解作者热爱和怀念昆明雨季的情感,感知抒情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8.读雨中别样人生:
本文展示的是昆明三、四十年代的生活,当时物质贫乏,社会动荡,为什么作者笔下的雨中昆明却如诗一般美好呢?这是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
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和作者,我首先补充了作者在《七载烟云》中写到联大师生的吃与穿的内容,然后截取了影片《无问西东》的片断,在这段影片中,展现了雨中三种不同的人:有静坐听雨的人,有勇敢奔跑的人,有悠然垂钓的人。
我问学生:这三种人的生活态度,你在《昆明的雨》中发现了吗?学生发现了卖杨梅的小姑娘和卖缅桂林花母女的勇敢从容,我补充介绍了汪曾祺坎坷的人生经历,学生意识到作者就是那个雨中垂钓的人,他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生活,在任何逆境中都能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至此,学生知人论世,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进入深层,心灵得到了净化。
八、说教学反思:
执教本课,我深刻地体会到,对于新教材的教学,一定要遵循人文精神与语文素养并行的教学原则,既要在润物无声的品读与探讨中,熏染作者优秀的精神底蕴,又要给学生扎实的读写听说的训练,让语文课既丰富多彩又收获多多。
另外,信息技术应该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
例如课文写到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等,很有地域特色,宜昌的学生并不了解,我用相关的图片展示了一个美丽、丰富、充满生机的雨中昆明。
朗读的视频将雨中的情味娓娓道来,让听者的心沉浸其中。
而《无问西东》的片断,将人物及作者的人生态度用直观生动的方式表达出来,刚好为我解决教学难点服务。
微课的加入,也使语言的学习专题化,使学生印象深刻,更快吸收。
以上是我对这堂课的探索和思考,请各位专家和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