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工学结合_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_金融与证券专业工学交替教学...
实践工学交替培养模式,构建紧密型校企合作新模式
实践工学交替培养模式,构建紧密型校企合作新模式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国际贸易系内涵式发展,我系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将校企深度融合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做。
新学期伊始,国际贸易系主任、副主任等一行应邀来到丽景酒店集团,与企业商议共建教学研究实习基地事宜。
系主任表示,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职业院校唯有深入挖掘专业内涵,提高人才培养的标准和规格,用实践活动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能力,才能实现教学与行业的无缝对接。
通过尝试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学生将在理论课中学到的知识,在顶岗实践中得到运用,在顶岗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再在理论课中得到解决,使学生不但提高了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对行业和企业实际业务操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将改变以往松散型的合作模式,建立起紧密型的校企合作,通过企业进专业、课堂进企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断增强学院和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教学主任提出,我系与丽景集团的合作,既是新形势下双方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的内在要求,也是进一步激发校企活力、创新发展模式、共求双赢的战略举措。
我系将依托这一平台,深化教学改革,优化培养方案,将工学交替培养模式融入三年的培养方案,开展学习中、学习后和毕业后三种形式的合作。
从新生入学伊始至毕业走向社会之前,建立观摩见习、模块实训及顶岗实习的三个层次及专业认知教学、专业基本技能训练、毕业综合实习的三步递进式且不断线的合作教育的实践训练体系。
如:大一进行两周的社会认知与职业体验实习;大二进行一个月的专业基本技能顶岗训练,企业顶岗实习与理论教学穿插进行;大三进行毕业综合顶岗实习,三个阶段形成点面结合的职业能力螺旋上升格局。
丽景集团人力资源总监表示,此次合作成立实训基地,是促进双方共同发展的有力措施,既为老师和学生深入实践,了解行业和企业提供了最为前沿的阵地,也为丽景集团人才储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丽景集团也将派遣最精干的岗位能手担任我系的兼职教师,把最新的业务操作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引进学院,将企业和市场最需要的内容融入教学之中。
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构建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构建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人才的培养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学校和企业是人才培养的两大主体,而校企合作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可以实现人才培养的有效对接,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人才资源。
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构建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校企深度合作的意义校企深度合作意味着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开展更加深入的合作,不再是简单地实习或者实训,而是将教学和生产相结合,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共同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1.促进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学校难以了解企业对人才的真实需求,企业也难以满足自身的用人需求。
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可以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使人才培养更加贴合市场需求,为企业输送更加符合实际需求的人才。
2.提升教学质量和实践能力学校和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可以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学校可以借鉴企业的管理经验和实践能力,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企业也可以通过参与人才培养,了解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学生不仅能够学到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在实践中积累丰富的经验,提高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他们可以更好地融入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中,提前适应职业生涯,成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二、构建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1.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学校和企业应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明确培养计划和路径,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学校可以依托企业资源,组织学生参与实际的生产和经营管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平台和机制学校和企业需要建立起校企深度合作的平台和机制,包括建立联合实验室、科研基地、实训中心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实用的实践教学环境,促进学校与企业资源的共享和交流。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和实践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和实践摘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
这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化教学,其核心是贯彻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职业教育思想。
我校通过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按照“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要求,构建能力课程体系,制定职业教学标准,优化理实教学方法,实现了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通、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就是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开发和构建新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教学模式是一个迫切需要认真研究和实践的课题。
下面结合赣州卫生学校示范校建设过程中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经验进行系统阐述:一、课程体系建设1.课程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1)树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探索与新教学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改革方向。
(2)按照“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要求,构建课程体系,制定教学标准,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实效,促进学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职业技术的培养和提高。
(3)通过课程体系改革,构建符合校情、体现多样性、选择性的职业岗位群课程结构,以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和培养学生的岗位变化适应能力。
(4)创新课程评价和考核制度,建立促进教学模式改革、学生多样化发展、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
(5)完善学校信息化装备,加快学校数字化进程建设,大力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促进信息技术在课程改革中的广泛应用。
学分制条件下金融与证券专业工学交替教学改革初探
企业很希望学校派一些学生去顶 岗。这两种类型的工 学交替 由于不符合企业的需要 ,因此在实践 中往往很
难开展 。于是我们在实践中创造性地提 出并实施弹性
学分制下的工学交替方式 。
( 三) 弹性 学分制 下的 工 学交替。16 8 9年 ,美 国哈佛大学的艾 略特校长 创导并 推广了具有 “ 分 学 制” 雏形 的 “ 选修制 ” 。到 了 2 0世纪初 ,各个 国家 亦根据 自身实际 ,在学校 中建立和采用 了相应 的学
一
、
工学交替在我 国的发展概况
工学交替亦称为工学结合 、半工半读。一般把它 理解为学校 学习 和生产 岗位做 工交替 进行 的培养模
式 ,即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学校学 习和企业工作两 个过程并交替进行 ,其实质是利用学校与社会 两种教
育资源和教育环境 ,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 机结合起来达到产学合作 、联合育人的 目的。 进入新世纪 ,我 国经济社 会快速发 展对 技能 型 人才培养 的规模 和质量 提出 了更 高的要求 ,以学校 和课 堂为中心 的传 统职业教 育人才 培养模式 已经 明
要专项 的训 练。
颁发了 《 于在部分职业 院校开展 半工半 读试点 工 关
作的通知》 。这些重要会 议和决定 明确 了工学结 合 、
校企合 作 、半工半读 是我 国职业教育 发展 的根 本举 措和改革 的重要方 向 ,其基本 形式是 学校与企 业等
( 二) 弹性 学制 下的 工 学交替。为 了弥 补第 一
分制 。所谓的 “ 学分制 ”是指 以学 分计 量学生学 习 量的教学管理制度 。它是 生产力发 展 、科 学技术 和 社会进步的产物 。艾略特 认为人 的能力 、素质 等方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实施王培先 1 姚东伟2(1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处,河南郑州,450121; 2江海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江苏扬州,2251011摘要:职业教育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础;构建和完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是执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保障;构建和改革人才培养运行模式是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特点;构建和开发人才培养教材体系是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支撑;构建和创新人才培养管理机制是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促进,构建和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推进职业教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中文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A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运行和管理机制,是高等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和转变。
工学结合体现了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面向行业、企业办学,找准企业与学校的利益共同点,注重探索校企合作持续发展运行机制,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关系,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1]。
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岗位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提高。
为此,我们浅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一、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
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广泛调研人才需求和就业市场,研讨行业、企业的工作岗位、岗位能力需求和就业潜力,校企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
由校企组成的专业人才培养委员会研讨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原则既保证基础文化素质和专业主干课在学校的学习,还要结合企业文化、职工素养、岗位能力,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理论知识、技能项目,制定培养和实训内容和方案。
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构建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构建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的需求和培养方式也在不断变革和升级。
作为新时代的高校,我们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地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而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构建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就成为了当下高校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校企深度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人才引进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合作,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方式,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目标。
在这一模式下,学校将更加贴近市场需求,更贴近企业实践,更好地为企业培养出符合其需求的人才;企业则可以借助学校的资源优势,加速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可以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环节和市场需求的引导,导致学生毕业后与企业的需求不相匹配,缺乏实战能力。
而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学校可以深入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设计相应的课程和实训项目,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项目,增强实践能力和实用技能,更好地适应企业的用人需求。
校企深度合作可以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目前,我国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是由于在转化和应用环节中存在瓶颈,导致科研成果不能很好地转化为生产力和社会效益。
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学校可以与企业共同进行科研项目的研发和实践,充分发挥科研优势,将科研成果更快地转化为实际产品和服务,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校企深度合作有利于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和竞争挑战。
而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学校可以与企业建立更加稳固的人才培养和输送渠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实践机会,增加就业机会和竞争优势,为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和空间。
深化校企合作,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校企合作,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论文摘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技工院校改革的方向,各校在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误区。
校企双方推行创新的“互利共赢”机制,是校企深度融合实现工学结合的一条重要途径。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中图分类号】c961“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技工院校改革的方向,校企合作在技工学校教学中的重要性为所有技工学校和职业教育者所认识,有关校企合作的研究与实践不断深入,取得了较多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
但是,由于政府缺乏有力的财政和政策支持、企业行为短期以及缺乏长远合作机制等原因,目前我国校企合作模式本质上还是一种“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的实现途径较少。
影响了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
笔者以为,深化校企合作,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技工学校教育改革应坚持主要方向。
一.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必要性首先由于政府财政投入不足,为了节约办学成本,很多学校将实训课变成理论课,生产实习办成仿真模拟,学生操作技能训练严重不足。
而要想使学生的能力达到企业需求,必须在教学改革上下功夫,特别是在实习教学上要探索走出学校,借助企业,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其次,企业基础设施与设备使用周期短,更新快。
使企业设备设施相对先进于当地技工学校设备设施。
技工学校有必要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让学生在企业中了解新设备、新工艺。
技工学校的实训课程才能由理性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
二.制约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因素大多院校在开展“工学结合”中常碰到一些困难,甚至难以开展,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作为企业来讲,目前人才市场供大于求,企业缺乏与技工学校合作的热情;技工学校培养人才周期为3-4年,明显滞后于产品周期和企业人才需求变化;安全生产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不断提高整个生产工艺过程的质量监控水平,使得以实习为主的生产过程不敢为企业所接纳。
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讲义
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讲义一、背景介绍(200字)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而传统的教育模式难以满足这一需求,因此,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广泛关注。
这种培养模式将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在校企合作中提供实践机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他们顺利就业提供了更好的基础。
二、校企合作的重要性(200字)1.联合培养双赢:校企合作可以实现学校和企业的互利共赢。
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能够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出更符合企业需求的毕业生。
而企业则能通过参与学生培养,提前吸纳和培养合适的人才,减少用工风险和成本。
2.实践能力提升:与企业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实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这种实践经验将使学生更容易适应工作岗位并提高工作效率。
3.产学研结合促创新:校企合作还可以促进科技研发和创新。
企业通常具有前沿的技术和市场信息,学校可以与企业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共享资源和成果。
这种合作有利于促进双方的创新能力,提高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三、校企合作的有效实施(400字)1.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学校和企业应该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并共同建立校企合作平台。
该平台可以提供各种合作机会,如实习、毕业实践、就业对接等。
学生可以通过平台了解不同企业的需求,并选择适合自己的实践和就业机会。
2.安排实习和实践环节:学校应该将实习和实践环节纳入课程体系,安排学生参与企业项目、实训、实验等。
企业可以提供合适的实践场所和导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工作经验。
3.建立导师制度:导师制度是校企合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学校应该邀请企业专业人士担任学生的导师,指导他们的学习和实践。
导师可以提供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分享工作经验和职业规划,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
4.设立实际项目:学校和企业可以合作开展实际项目,让学生参与其中。
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构建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构建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校企深度合作是指高校与企业之间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紧密合作的一种模式。
这种合作模式能够有效结合学校的教学资源和企业的实践经验,实现教学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为培养适合企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为了加强校企深度合作,需要构建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要求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进行紧密配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专业和企业需求相结合的课程设置。
具体来说,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学校和企业要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双方应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确立合作的具体内容和目标。
还应指定专门的负责人,建立起高效沟通机制,确保双方能够及时交流和沟通。
学校教师和企业专业人员要加强交流与合作。
学校教师可以参观企业,了解其最新的技术、管理和需求,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企业专业人员可以到学校进行讲座或实践指导,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实践案例和技术知识。
双方可以开展联合研究项目,共同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学校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课程,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或实训,使学生能够实际接触到企业的经营和管理。
学校还应建立完善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和科学的实践环境,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校和企业要共同推动人才培养成果的转化。
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人才输送计划,为企业提供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潜力的优秀毕业生。
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实践实习岗位、毕业实习招聘和专业技能培训等支持,促进毕业生就业。
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构建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种合作模式能够使学校的教学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实践技能和专业知识,培养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也能够促进学校和企业的互利共赢,实现教育和产业的良性互动。
推进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2019/6A班々永ff教学研究•教法新探推进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文/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杨莲芸【摘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是当前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评价模式的关键环节,更是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重要途径。
本文基于学校自身经验,总结“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取得的主要成果,分享校企合作机制的相关经验,供大家借鉴。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充分利用了优秀企业的资源,实现了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标准的“零距离”对接,为社会和企业培养了大批技能精、素质高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中,前两年学生在校学习,主要是依托学校实训中心,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构建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我校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和校企合作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通过聘请行业或企业的专家和能工巧匠来校兼课等,建立了稳定的具有“双师结构”的兼职教师队伍。
第三年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生在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顶岗作业。
在业务水平、岗位能力、职业综合素质等方面均有明显提高,实现了充分利用企业教育资源,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的办学目标。
一、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主要成果「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局面首先,充分利用优秀企业的资源,办出学校的特色,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其次,企业把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年的实习时间,使学生有效实习时间大大延长,企业具备把一些合适的技术及管理岗位交给学生的条件;给企业搭建了一个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平台,规避了企业的用人风险;企业参与从专业设置到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全过程,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零距离”对接。
高职金融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高职金融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在国家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文章首先阐述了高职金融专业的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基于校企深度融合的前提下,通过校企共建开发微课课程、为学生提供专业对口的实践机会、校外专家讲座等方式促进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
旨在通过改革金融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金融专业教育教学水平,使培养的学生更符合企业、行业的需要,促使其就业,为我国的金融市场输送实务型人才。
隨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创新,现代人才培育模式与互联网信息化密切结合,翻转课堂应运而生。
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自主性,因此开展金融专业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基于改善课堂教学理念,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可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实践以及创新能力,为推进浙江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提供坚实的基础,结合企业实际需求,通过改革金融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使培养的学生更符合企业、行业的需要,为我国的金融市场输送实务型人才。
一、高职金融专业课堂教学现状1.授课方法单一金融市场基础知识课程知识综合性非常强,学生要深入理解课程中提及的知识点,仅凭理论教学远远不够。
本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还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听讲,课后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
这种教学理念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且教师过分关注理论知识的讲授,忽略了学生自身的学习认知,从而使学生失去自主学习的机会。
2.教学与企业需求脱节,校企合作不完善相当一部分高校在校企合作中流于形式,例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场所大多局限于传统的教室,很难开展实践教学,使学生脱离实践训练;教学内容,如应用案例比较滞后,与新时代背景下的社会严重脱节,使得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够,对实际行业规范和流程不够熟悉,不能满足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总而言之,教学与企业需求脱节,校企缺乏深层次、全方位的合作。
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构建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构建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技术产业的兴起,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高校和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和深度融合变得尤为重要。
通过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可以更好地将校园经验和企业实践相结合,构建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备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校企合作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之一,也是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
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可以了解实际工作环境,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
企业可以通过校园招聘和校企合作项目,获取新鲜的人才和创新思路。
这种合作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前景,同时也能够提升企业的招聘竞争力和品牌形象。
深度合作要求高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首先要强化沟通交流,了解彼此的需求和要求。
高校必须根据企业的要求和未来发展方向,调整自己的课程设置和教育理念。
企业也应该积极向高校提供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对学生实施带教或实习计划,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其次,深度合作强调的是共创和共享。
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项目需要开放共享、共同参与。
高校应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数据共享和创新成果转化,帮助企业在研发和创新方面取得更多的成果。
企业可以帮助高校开拓就业市场,提供就业岗位,与高校共同打造人才培养品牌。
最后,深度合作的关键在于创新。
高校和企业必须敢于创新,前瞻性地思考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
只有双方齐心协力,通过对教育资源和人才的共同探索,才能够在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总之,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构建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对高等教育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也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构建“校企合作、产学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校企合作、产学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作者:高雯来源:《中国校外教育·高教(下旬)》2014年第14期摘要:职业教育主要是为社会输出生产一线的专业技能型人才,这是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够高速发展的基础。
目前,职业院校最为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校企合作、产学一体、工学结合”,这对于培养模具专业的实用型技能人才是极为重要的。
作为职业院校必须与企业形成密切的合作关系,建立产学一体的学习体系,使模具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构建工学结合的有效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关键词:中职院校模具专业校企合作产学一体工学结合职业院校的模具专业,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学科,目前模具专业的教学缺乏模具专业实践基地,因此培养出来的模具专业人才,多是理论知识较强,实践操作能力却较差,这与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严重脱轨,难以满足企业对于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
对此,职业院校必须积极构建“校企合作、产学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以适应企业的需求。
一、职业院校要积极创建校企合作平台职业院校模具专业的教学为了能够适应企业快速的发展需求,必须与当地模具生产企业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搭建一个实训操作平台,走校企合作、产学一体、工学结合之路,提高模具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1.让模具生产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
为提高企业的合作积极性,学校可请模具生产企业的管理人员以及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内担任模具专业教委会成员,并参与到制订模具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当中,对模具课程教学大纲的制订给出相应的指导意见,并负责模具专业的教学指导。
同时,学校可将优秀毕业生的优先聘用权留给合作的校企,提高校企的合作积极性。
2.了解当地模具企业的用人需求,积极构建校企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
模具专业要对当地市场进行积极的调研,了解市场对于模具人才的普遍要求,使培养出来的模具人才能够适应市场的广泛需要,并与校企达成长期的合作,签订定单式人才培养协议,由合作的校企进行指导,由校、企双方针对合作校企的需求来共同制订模具专业理论与实践操作的培养计划,安排学生到合作的校企进行实训,强化专业技能,在最后一个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专业技能熟练后可以直接在企业就业。
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高技能人才培养
体系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的迅猛推进,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为了满足社会和产业的发展需求,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首先,产教融合是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基础。
产教融合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将学生培养与实际产业需求相结合。
在此过程中,学校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与企业合作,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运营模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其次,校企合作是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保障。
通过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针对行业特点和技能要求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的更新。
同时,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实践教学的平台,提供先进的工艺设备和技术支持,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培训机会。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最后,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要坚持质量为本。
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强调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实训环节,通过实际操作的锻炼,让学生在课堂之外真正掌握所学技能,更好地适应行业的发展需求,并能够为社会和企业创造价值。
综上所述,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通过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为企业和社会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在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质量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素质,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贡献力量。
冶金工程系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冶金工程系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冶金工程系报道: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的精神和《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的精神以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冶金工程系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组织09轧钢春季班全体学员到新钢线棒材厂和中厚板厂实习,成功开展了“工学交替”的校企合作实践活动,实现了新时期下该系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
该系注重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突出教学中心地位,积极构建以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按照差异化发展的要求,坚持“面向市场、服从需求、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专业建设目标,努力将“工学结合”这一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形式融入在实验、实训、实习三大环节,教师、课程、教学条件三个教学要素和教、学、做三个过程中。
并始终坚持“立足地方、依托行业、服务社会”和“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方针,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以强化职业道德与素质教育、技能训练为重点,以产、学结合、校企结合、行业参与为基本途径,以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主要手段,初步形成了教师有特技、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办学格局和学院的教学质量、办学水平稳步提高。
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构建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构建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储备成为各行各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如何培养和输送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了学校和企业共同面对的挑战。
近年来,校企合作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构建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一种势在必行的发展趋势。
一、校企合作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顾名思义就是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共同合作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校企合作固然对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大有裨益,而且对于学校及企业也有着重大的作用。
一方面,学校能够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为学生提供更符合市场需求的培养环境;企业能够通过校企合作更好地招聘到与企业需求契合的应届毕业生,从而减少用人成本,提高用人效率。
在实践中,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并不仅仅是学校和企业之间简单的合作关系,更重要的是构建一种校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之中,形成一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学校与企业可以共同制定学生的培养计划,共同举办各类实践活动和创新项目,共同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共同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培养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三、校企合作必须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之上校企合作虽然能够双方共赢,但是必须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之上。
学校和企业应该相互尊重对方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合作过程中的各项安排要公平公正,双方都应该对合作的成果负责。
在合作中,学校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一刀切,而是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进行培养,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企业则应该尊重学校的教育安排,不能仅仅把学校当做自己的实习基地,而是应该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教学过程之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四、政府应该加大对校企合作的支持力度政府在校企合作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应该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对于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加大对校企合作的支持力度。
如何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如何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正由传统封闭的学校单方全程培养转向现代开放的校企合作共同培养。
教育部已明确要求,要积极推进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
我校已采取实际行动,几年来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在实践中初步摸索出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客观规律,形成了规范的做法,得到上级主管部门及职业教育界专家的认可,也是我校的办学特色。
为了进一步深入探讨校企合作的内涵,在认真总结近几年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技能人才工作的基础上,把构建“校企模式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一些想法和做法提出来,仅供参考。
一、校企双方的需求是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一定是建立在互惠互利基础上,合作的一方对合作的另一方有持续的需求,这种需求的满足,会给双方带来眼前或长远的利益,使合作相对稳固和长远。
1. 学校的需求(1)人才培养的需求。
职业教育是能力本位的教育,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工作态度实施教学活动,这些都需要在逼真的学习情境和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才能实现,无疑企业生产一线是除学校外最好的人才培养基地。
(2)就业的需求。
学校与企业长期合作形成的紧密关系,为学校调整专业设置及进行课程改革提供依据,决定了学生知识结构、技能结构与企业的高度对应,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的经历,对企业文化的接受、理解,有利于学生的就业。
同时也客观地评价了职业学校面向市场办学的水平,为学生就业提供稳定的平台。
(3)扩张教育资源的需求。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职业学校的教学设施,仅能满足学生掌握基本专业知识和基本专业技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就显资源不足,而企业的设备资源可以在一定的限度内,有条件的为学校所用,为实践教学提供场所。
企业的人力资源也可有价的为学校所用,这是学校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所急需的资源。
职高金融与证券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论文
职高金融与证券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论文职高金融与证券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论文一、“教学经营”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一)“教学经营”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1、构建过程重庆财经职业学院结合重庆“十二五”提出的“创新发展金融业,强化金融业支柱产业地位和区域辐射服务能力,建成江北嘴金融核心区,成为内陆地区特色鲜明的金融高地”战略规划,围绕永川区“建设重庆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和“重庆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机构试点改革”的政策背景,深入“政、行、校、企、毕业生”等五方进行人才需求、人才规格、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训实习基地、专兼职教师等方面的调研,在此基础上进行职业领域分析,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为凸显财经商贸办学特色,重庆财经职业学院与企业组建商学院和创业学院,变“教学做”为“教学经营”的一体化,发挥重庆职教基地财贸职教集团和永川金融服务外包园区教产融合的“双平台”孵化器作用,不断践行“以就业创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产教结合为途径”的人才培养理念,把金融与证券专业教学的难点分解到模拟经营和实际创业中去,历经5年,逐渐探索形成了一条“教学经营”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新路。
2、基本内涵所谓“教学经营”一体化,是指基于“教产融合、校企合作、专业与职业对接”的思路,依托职教集团和金融外包基地的行业主导作用,与企业合作设立涵盖银行、证券、保险业务的金融服务公司,在系统培养的计划设定下,把课堂的理论模块与公司的实践模块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理论和实践一体的错位安排或集中安排,形成现场教授、合作学习、自主经营的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专业学习与公司的经营活动同步交叉进行,并逐步由低层次岗位到高层次岗位递进,实现学生在毕业前基本具备符合专业岗位群要求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教与学相互促进,学与经营相互承接,在经营中巩固理论知识,进而产生新的知识需求,最终形成教、学、经营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