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师生热捧昆曲
昆曲发展史
昆曲发展史昆曲发展史:昆曲是一种容纳舞台演出与文人清唱的综合戏剧文化样式,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被称为“百戏之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其声腔源自“昆山腔”,被称作“昆腔”,亦名“水磨调”,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用“昆腔”演出的戏剧被称作“昆剧”。
始于元末产于昆山按现在流行的说法,昆曲发源于600多年前,由昆山人顾坚草创。
早在元末明初之际,已作为南曲声腔的一个流派在昆山一带出现了。
随后,明代杰出昆曲音乐家、改革家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大胆改革,结合南北曲,形成了新的声腔,即昆腔。
盛于明朝百戏之祖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流布区域最初也只限于苏州一带。
到了万历年间,才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
昆山腔一时间广受欢迎,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是流行于当时文人雅士间的精致艺术。
想必大家或多或少有所听闻,梁辰鱼写作的《浣纱记》,就是用昆曲声腔演唱的第一部昆剧剧作。
我们大致可以这么认为,从昆曲的历史发展上看,18世纪之前的400年,是昆曲逐渐成熟并日趋鼎盛的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昆曲一直以一种近乎完美的表现方式向人们展示着世间的万般风情。
富丽华美的演出程式,精雕细琢的歌词节奏,使得昆曲蔚然成风、风靡一时,但后来也导致昆曲逐渐走向繁难境地。
衰于清朝暂退舞台清朝时期,一直到乾隆嘉庆朝,昆曲都是当之无愧的“国剧”。
在清朝宫廷里,上演的主要声腔之一就是昆曲,皇帝也会唱昆曲。
而且,全社会都痴迷昆曲,有“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的说法。
清中叶以后,各种地方戏曲渐兴,它们粗犷的格调、旺盛的生命力、丰富多变的形式,被人们称之为“花部”(一般认为雅部就是昆曲,所谓“花雅之争”便是如此)。
它们的出现打破了长期以来的演出格局,戏曲的发展也由贵族化向大众化过渡,昆曲至此开始走下坡路。
到了民国时期,京剧和地方戏获得了欢迎。
昆曲艺术论文
昆曲艺术论文昆曲艺术论文昆曲艺术论文【1】摘要昆曲作为一种中国的传统戏剧艺术,2001年昆曲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至此,昆曲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今这门美轮美奂的戏曲艺术已成为人类共同的瑰宝,需要我们每个人去传承,本论题正是出于对这种传统文化的珍爱,将对昆曲的传播,产生,及历史沿革予以探讨,希其能让读者更深刻了解昆曲这一艺术界的国宝,让美传承下去,以致千秋万代。
关键词昆曲传播昆曲产生历史变迁艺术性一、昆曲传播1956年,浙江昆剧团改编的大型昆曲《十五贯》进京演出,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此,《人民ri报》专门发表了一篇关于《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说起》的社论,充分肯定昆曲的艺术价值,周恩来,毛泽东等也特别关注。
此后,全国许多地方相继恢复了昆曲剧团,一大批表演艺术家重又回到昆曲表演舞台,昆曲重新得到人们的认识。
2000年,在文化部直接领导下,江苏省昆山市等单位成功举办了“中国昆剧艺术节”。
期间,各地昆剧院,团纷纷组织艺人“回娘家”交流演出。
百位老艺术家和昆曲爱好者共度百年盛事,昆曲艺术进一步得到重视。
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2001年,在古镇周庄兴建昆曲博物馆和古戏台,用来展现昆曲漫长六百年历史,如今的周庄每天安排为过往游人免费表演昆曲,使其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2002年10月,昆山举行纪念昆曲入选文化遗产周年活动,爱川纪子发言说;“昆山创建了昆曲博物馆,并在古镇周庄每天为成千游人安排昆曲演出,对昆曲保护和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随后,由江苏省苏州市政府投资,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与江苏电视总台专题部联合制作,历时近两年,成功摄制讲述中国昆曲历史与艺术成就的大型电视纪录片《昆曲六百年》(共八集)在央视播出,对昆曲艺术走进寻常百姓家起到很好推动作用。
2004年11月,北京保利剧院全本《长生殿》公演,经过大胆改革后的戏装一时成为人们的焦点。
吴梅、王起与北京昆曲
吴梅、王起与北京昆曲从20世纪初叶到末叶,我国近代著名的“曲学泰斗”(语出夏敬观《忍古楼词话》)吴梅先生及其弟子王起(季思),先后与北京昆曲界、北方昆曲剧院结下了约一个世纪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北京昆曲文化在上个世纪的传承、流播和发展。
一、吴梅在北大传承昆曲之衣钵中国高等院校中古代文学的教学,在上世纪初叶依然是厚古薄今,重视经史诗文,轻视词曲小说,至于吹笛唱曲、粉墨登场,更是被视之为何足道哉的小道末技。
其实当时何止是词曲小说的不被重视,就连整个中国传统文化,都在列强入侵、民族生存权受到威胁的大背景下,受到了根本性的质疑。
那是“五四运动”狂飙突进、西方思潮风起云涌的时代,生存还是死亡,从孔夫子到词曲艺术等诸多民族文化瑰宝向何处去觅其归宿,成了一个莫大的问题。
一个书摊上拣书的极其偶然的机会,使得北大与昆曲、与吴梅的缘分贯通起来。
淹通中西文化的光绪进士、翰林院编修、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南洋公学校长、日本和德国的“海归”派人士、临时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先生,在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后,一方面提倡新学、支持新文化运动,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另一方面却又对传统文化消失殆尽的局面不胜感叹。
此时此刻的蔡校长,正好在小书摊上看到吴梅的曲学著作,其学之专、其论之精,都促使他立即做出决定,礼聘曲学专家吴梅到北大正式开设戏曲课程。
戏曲学课程在北京大学的开设,这一破天荒的新生事物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声声悦耳的笛声响彻北大,总有学者会不以为然。
就连远在南方的上海《时事新报》,却也以其并不新鲜的立场,对北大开设戏曲课程予以冷嘲热讽。
可是蔡校长和吴梅教授管不了那许多,他们照样设置戏曲课程培养学生,照样带着北大学生前往天乐茶园观看荣庆社的昆曲演出。
也就在此时,蔡校长的“宁捧昆,不捧坤”的名言才传了开去,这也表明蔡校长对昆剧情有独钟,但却对当时走红的京剧旦行(坤角)演员兴趣不大。
吴梅也是抱有同样的审美趣味,也常常会认为京剧锣鼓乐声太吵。
白先勇的昆曲情结
l3年 , 97 白先 勇 在 广 西桂 林 出 生 , 的父 亲是 国民党 高级将 领 白崇 他
禧 , 亲马佩 璋 出身于广西 富商 家 母
庭 ,却 是 典 型 的 相 夫 教 子 的 贤妻 良
母 。 文学 的选 择 , 艺 术 的迷 恋 , 对 对 使 出身军人 世家 的白先 勇走上 跟父 亲 迥异的人生 道路 。
白 先 勇 青春 版 昆 曲 《 丹 亭 》 剧 照 。 牡
A tl o h o t v r i n P o y P vii n,f Ku u Op r s il f t e y u h— e s o e n a lo l nq ea
“ 尊重 古 典但 不 因循 古典 , 用现 代 利 0 年 挂 帅 苏 州 昆剧 院青 春 04
子 湖畔舂 光 明丽 。白 版 牡 丹 亭 至今,白先 勇作 为 “ 曲 昆
先 勇 带 着 2 多人 的 义 工”已经 走过 了整 整6 年 头。 着 0 个 本
剧组悄悄 来到杭 州,
勇 重 回 阔 别 了3 年 迟不 下筷 箸。即便 是 那肥 润 的 “ 9 东坡
的 上 海 ,看 了长 达 3 肉”, 他也 连 吃了好几 块 ……临 别时,
个 小 时 的 昆 曲 长 白先勇深 情地 说 :“ 我要来杭州养 老, 生 殿 , 其后 又 到 南 因为这 里有 西湖 , 我 喜欢 的 昆曲和 有
上 的 回归 ”。 把 传 湾 、 香 港 、 他 到 到内地 、又把 青春 版 ( ( 牡 承 与 弘 扬 昆 曲 艺 术 丹 亭 带 到 欧 洲巡 演 。欧 洲人 的 眼泪
地 点 的 第 一 站 放 在 是 不会 轻 易 流 的 , 中国昆 曲的美 及 是 台北 , 因为 台北 有很 汤显祖 牡 丹亭》的至情, 把欧 洲人 感 多 的 昆曲知 音。第二 动 得 掉泪 。 这一 切 的一 切竟 然 都是 为 站 选 在苏 州 , 是 昆 了昆 曲, 个与 其作 家 身份 毫 不相 的 那 一
于丹被哄下台 北大学子失礼
于丹被哄下台北大学子失礼近日,著名教授于丹在北大某昆曲晚会致辞时被起哄下台。
于丹这一下台窘迫异常,北大学子的失礼行为也让北大蒙羞,“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校训成为讽刺。
作为文化界的女强人,于丹被贴上“明星”标签,她高调的生活和学术姿态,在社会上影起强烈反响。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上讲,她的讲解和观点都有独到之处,能把深奥的《论语》讲的通俗易懂,让普通百姓都能理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积极的传播和延续,值得褒奖。
从学术角度上来讲,她的言论虽然亮点纷呈,毕竟属一家之言,有片面性和局限性,因而惹得文化圈内不少同行的批评。
加之她频频出现在各种媒体和场合,给人以“精神导师”的姿态,让不少观众“审美疲劳”。
想来于丹教授实在是没能领会论语中“过犹不及”的深意,所以才会引来如此是非。
而北大,一直是中国人心目中神圣的最高学府,北大学子仿佛就是素质和才能高度结合的化身,满是光环。
发生起哄、赶人下台这种不文明行为,实在让北大有失体面,更让百姓心凉。
难道我们的高等教育就培养出这样一群缺乏礼教的人吗?如果连最起码的尊重别人都学不会,何谈回报社会?况且于丹在舞台上只不过是感谢老一辈表演艺术家,并没有“不懂装懂”指点昆曲艺术,为什么得到的却是嘘声一片?在这件事上,笔者认为于丹实在委屈的很,北大学子风度尽失。
北大,这所古老学府从封建社会末期走到今天,接受各种文化、思想、战火的冲击,依然充满活力,北大校训精神就是其充满活力的重要动力源泉。
而如今,北大出现如此失礼行为,实在是某些学子对校训的践踏和无视。
难怪有人悲哀的说:北大学生的素质也不过如此,那些起哄者可谓“有文化的流氓”。
确实,羞辱别人自己也不会高贵,我们由衷地希望读圣贤书的学子们能够先做人再做学问。
让昆曲在21世纪“还魂”——白先勇访谈录
先 勇这 个 名号 来 的 ,但 看 第二 本 、 第三 本 的时候 ,就 主要 是冲 着戏本 身来 的 了 。不过 有意 思 的是 ,有 的 观众 在北 京看 的第 1 ,在杭 州看 本 的第 2本, 在上 海看 的第 3 ,也 本
有观 众看 过 2次 以上的 。总 的来说
“ 州大 学 白先 勇 昆曲传 承计 划 ” 苏 , 并 与苏 州 昆剧 院 合作 ,共 同推广 昆
说 明这 种戏 曲的 D A是共 同 的,随 N 着我 们 民族 的遗 传基 因在 一代代 地
白先 勇 :0 9 年底 ,我 们 已 20 年 经在北 京大 学文 化产业 研究 院设 立 了 “ 京 大 学 白先 勇 昆 曲传 承 计 北
划” ,这 一 计 划得 到 了 文化 部 的大 力 支 持 和 北 京 可 口可 乐 公 司 的赞
我 认 为观 众 看 第 一 本 牡 丹 亭 的时候 ,可能 更 多的是 冲着 白
声音 都没 有,灯 光一打 ,台上 的演
员 也 看 不 见 台 下 , 还 以为 没 有 观 众, 吓死 了 。 好, 结束 时, 都 还 戏 我 们听 到 了如潮 的掌 声 。 现在 《 丹 亭 这 么多场 演下 本 身 的
词 美 ,所 以 中 文 系 的学 生最
爱看。
说可 能是 一 次审 美的愉 悦旅 程 ,但 对我 来说 ,都 多少有 些 忐忑 ,就 是
我 们 在 美
担心 在舞 台演 出过 程 中出错 ,担心
生病 演 员的 舞台状 态,这 种 紧张 的
在 北 大教授 昆曲,主 要 目的是 培养 学 生对 昆 曲的兴 趣 ,现 已得 到 北大 学 生 的热 烈欢迎 ,选课 和 旁听 的学 生 很 多 。鉴 于 昆曲教 育之 重 要 性,
昆曲在校园文化中的现代走向
昆曲在校园文化中的现代走向【摘要】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集文学、音乐、舞蹈的美于一身,是一种完美的艺术形式。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传承却日渐式微,在文化氛围浓厚的高校中也成为曲高和寡的艺术。
校园作为昆曲传播与发展的重要一环,为昆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市场,在昆曲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昆曲;校园文化;现代走向昆曲发源于元末明初的江苏昆山,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这一古老的剧种经过历代文人、艺人的打磨雕琢,在唱腔、表演、舞蹈和器乐等方面都达到了堪称完美的境界,被近现代戏曲界誉为“百戏之祖”。
昆曲在中国戏曲史上曾一度形成“昆曲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的盛况,如今却日渐式微。
“昆曲义工”石峻山曾说:“对昆曲来说,一个歌者的离去就是一出折子戏的闭幕”,昆曲的消失具有不可逆转性,所以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昆曲列为世界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一、昆曲在校园中的发展状况昆曲产生后逐渐受到大众的喜爱,16、17世纪可谓盛极一时,18世纪中叶之后走向了日渐衰微的道路。
20世纪的昆曲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12年至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为第一阶段,1937年至1966年“文革”开始为第二阶段,1976年“文革”结束至昆曲成为人类文化遗产为第三阶段。
[1]昆曲研究第一个热潮中校园承担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昆曲人才。
吴梅、许之衡、卢前等戏曲大师在全国各大高校教授戏曲,培养了一批戏曲研究的人才。
校园在昆曲音律研究和编订谱曲、校理曲籍等方面也颇有成就,如吴梅的《顾曲麈谈》、《昆曲粹成》、董康编辑的《诵芬室读曲丛刊》等。
第二个阶段昆曲研究集中在昆曲历史的整理及昆曲的舞台艺术表现。
高校也参与了昆曲的整理出版工作,如中国艺术研究院编著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为昆曲研究提供了历史性文献。
第三阶段中除了王季思、任半塘、赵景深、钱南扬等前辈学者继续教授词曲,他们还对昆剧史和明清传奇作家的生平和作品进行考证,如张庚、郭汉城的《中国戏曲通史》、赵景深、张增元的《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等。
北京大学研究生:世界那么大就去伊拉克
北京大学研究生:世界那么大就去伊拉克世界那么大,他为什么要去伊拉克?近日,26岁的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学生刘拓在伊拉克被抓的消息引发关注。
此前,他被国外媒体传为“伊斯兰国(IS)”恐怖分子,经澄清为误抓后,他又被国内媒体描述成一个充满理想的“疯子”。
而在刘拓同学和朋友们眼中,他只是一个执着于寻访古迹,并痴迷于此的年轻人。
在自己的网络空间上,刘拓去伊拉克的原因很简单:再不去,那片战火纷飞地区的古迹将被“清零”。
刘拓同学张卓(化名)昨日告诉新京报记者,刘拓近期在伊拉克用警察手机与他进行了简单联系。
“刘拓说一切都好,因为伊拉克方面要求大使馆出示一份证明,证明刘拓护照的真实性,即可以释放刘拓。
”同日,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向新京报记者证实,大使馆将保证刘拓个人安全,刘拓近期将被释放。
冒险实现“一个可能的行程”“一贯冒险主义,但冒险前都会做充分准备”,对于刘拓的伊拉克之行,好友晁椿有些吃惊,但并不意外。
今年春天,晁椿在北大博物馆一次文物展览活动上遇到刘拓,留着早就蓄好的胡子,时不时“秀”几句阿拉伯语。
就在前往伊拉克的前两日,刘拓的同学张卓,看到刘拓在宿舍对着阿拉伯语视频念念有词,手边放着一本背包客必备书籍《lonely plant》。
伊拉克是刘拓一直想去的国家。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伊拉克拥有太丰富的旅游资源,实在让人神往”,去年11月,刘拓在网上发布的“一个可能的伊拉克行程”中,分别用“AAA”、“AA”、“A”标出“一定去”、“不太想去”、“顺路就去”的文物古迹,包括了巴格达、摩苏尔、巴比伦、纳杰夫等多个城市。
刘拓并不是不清楚伊拉克目前的局势。
他在“一个可能的伊拉克行程”中写道:“最近的伊拉克、叙利亚局势是如此紧张,两国北部半壁江山基本都落入伊斯兰国之手,短时间内再去这两国旅游基本是不太可能了”,但他很快打消了自己的疑虑:“如果伊拉克真的在不久的将来和平一些了,我一定会按照这个计划进行一次游历的。
”“危险这些事不会纳入刘拓的行程考虑中,如果有害怕和担心的事,他比较担心看不到文物古迹原貌,”晁椿说,近年中东战火纷飞,文物破坏严重,刘拓一直觉得遗憾。
邂逅现代传媒和最古老传媒的合谋——于丹北大昆曲事件的媒介文化解析
推到娱乐 的 “ 风 口浪尖 ”。身为资 深媒 数功能与特性都有娱乐的影子作底色。 体专家 ,她谙熟现代传 媒的运行机 制和
传 播 ,并尽可 能在 自己专业 范围之 内发
介 的独特 之处在于 ,虽然它指导 着我们 泾渭分 明的学术 与娱 乐边界早 已不复存 体 通 常 总 是处 在 一 种 期待 注 意 的状 态 看待 了解 事物 的方式 ,但它 的这种介 人 在 。一旦 趟人大众媒 介的娱乐游 戏 中, 中 ,因此很容 易受 人 暗示”② 的说 法 未 却往往不为人所注意”。 正 因为人们对 自制力稍 有不足便 陷人 “ 人在 江湖 ,身 免含有 对大众 的歧 视 ,但在媒体 的话语 媒介影 响思想 的忽视 ,娱乐 与非娱乐 的 不 由己”的境 地 。于丹声 名如 E t 中天之 权力压制和媒体权威的引领下 ,大众随 界限渐渐 消失 。人们 日常生活 中与媒介 际 ,就有 “ 北 大清华等校 十博士联 名抵 波逐流态 度和表现 ,他们对媒体 娱乐话
媒介狂 欢的盛宴 中已渐渐沦落为文化符 号 ,最古老 的传媒—— 谣言在现代传媒技 术 下推 波助 澜地制造娱 乐,全面渲
染着媒介 文化 的底 色,并在制造 “ 他者”与 “ 自我 ”的 同时赋 予大众商品 文化 生产的快感。
【 关键词 】 媒介文化;昆曲;北大;于丹
于丹 教授 在北大 的一场 昆曲表 演结 的接触 ,实际上也 是娱乐长期 伴随媒介 制 于丹”登上 新闻首页 引起 哄动效 应。
本 刊特稿
l 蠢 s 链 鞋 话( - r  ̄ ^
邂逅现 代传 媒和最古老传媒 的合谋
听昆有感
听昆有感昆曲,是咿咿呀呀让人沉睡?还是悠悠扬扬让人沉醉?作为国粹,2001年五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上,它以悠扬的旋律,华美的舞姿征服了所有的的评委,以无可争议的优势,入选首批“世界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盛名之下的昆曲,到底是怎样一种风情?十一长假的最后三天,北京大学百年讲堂迎来了著名的北方昆曲团,他们将在这里上演《牡丹亭》、《南柯记》和《西厢记》中的名段。
得到消息后,我急忙托朋友买了票。
我决定到现场好好品味一番。
一、春色如许首场是《牡丹亭》。
当我早早赶到百年讲堂时,还未开门,门外就已热闹非凡,学生们三三两两兴致勃勃的谈论着昆曲和《牡丹亭》,原来跟我一样心急的大有人在。
来之前恶补了一下昆曲的知识,现在将我所略知的一二陈述如下:昆曲发源自元末苏州一带“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的昆山腔,流传至明代中期,经过曲剧大家魏良辅“十年不下楼”的艰苦专研和改良,形成了完备的艺术表现形式;再到汤显祖的《牡丹亭》,昆曲达到了其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
这部剧情节凄婉曲折,传唱数百年间,竟有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受故事感染,悲痛气绝而死,可见其艺术魅力有多么动人。
这次在北大演出自然受到师生的热烈追捧,剧票在两天前就已销售一空。
终于等到开场,灯光聚焦到舞台,剧场内很快安静了下来,演出在大家的期待中开始了。
一段悦耳的曲笛为伴奏,大幕升起,背景是明丽的粉红色幕布,官袍加身,老生老旦扮相的杜宝夫妇——故事中杜丽娘的父母缓步走上前台。
一切似乎与京剧没有什么不同。
两人一段有声有色的对白,简洁地交待了角色身份和故事背景,这也是中国戏曲通行的程式。
剧台两边的电子字幕显示牌打消了我难解吴语的疑虑。
演员说唱时的每个字都会在牌子上显示出来,听不清却可以看得懂。
第一折戏中,最精彩的是杜宝言教子之道的长达数分钟的唱段,嘹亮浑厚的歌声仿佛长江之水从群山万壑之间滚滚而来,回荡在百年讲堂里。
演员流畅完满的表演赢得观众长时间的掌声。
二、游园惊梦几度呼唤渲染后,杜丽娘终于登场了。
北京大学京剧昆曲协会简介(三则)
戏 曲 是 一 门 具 有 中 国 特 色 的优 秀 传 统 艺 术 , 了被 称 为 “ 除 国粹 ” 的 京 剧 外 , 地 方 剧 种 也 是 各 有 千 秋 。 0 1年 , 曲被 联 合 国教 科 文 组 织 各 20 昆 确认 为“ 类 口头和 非 物质 文化 遗 产” 这 对 昆 曲的发 展 意 义 非凡 ; 人 , 而
《 生 殿 ・ 词》 《 游 记 ・ 子 》 以及一 些 京剧传 统 戏 。 长 弹 、西 认 ,
武汉大 学京剧 昆 曲研 习社
武汉 大学 京剧 昆曲研 习社 成立 于 20 0 3年 6月 ,是 一 个 立 足 于 武
汉 大 学 同时又 与 武汉 市其 他高 校 有着 广 泛联 系 的群 众性 艺 术 团体 , 该 社 宗 旨是 为 每 一 位 爱 好 京 剧 昆 曲 艺 术 的 同 学 提 供 学 习 交 流 的 机 会 。
北京大学京剧 昆曲爱好者协会
北 京 大 学 京 剧 昆 曲 爱 好 者 协 会 , 简 称 京 昆 社 ,成 立 于 1 9 9 1年 3 月 , 以 学 习 了解 京 昆 艺 术 为 主 , 及 地 方 戏 曲 、 间 曲 艺 的 大 学 生 文 是 兼 民
化 艺术 社 团 。
京 昆 礼 活 动 有 学 习 表 演 、 论 交 流 、 摩 演 出 和 演 出 实 践 等 多 种 讨 观 彤 式 。 在 学 习 京 剧 昆 曲 的 过 程 巾 , 北 方 昆 曲 剧 院 演 员 张 卫 东 的 指 导 在 下 , 礼 成员 开始 了对 昆 曲的正 规学 习 ; 中国京 剧 院青年 团 的徐 畅 、 该 而 黄 炳 强 以 及 中 国 戏 曲 学 院 的 严 一 力 、 娟 等 , 曾入 社 辅 导 社 员 学 习 高 也
昆曲之美
昆曲之美作者:林青雨来源:《醒狮国学》2013年第04期昆曲的美学是“抽象、写意、抒情、诗化”。
明代大作家汤显祖说:“人世总关情”,而“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在昆曲的迤逦悠扬里,我们究竟期待怎样一个世界?我们到底追求一种怎样的生活?◎昆曲是明清时中国的“礼乐风景”从她的诞生到发展已近六百年,至魏良辅对过去两百年间的昆曲演唱技巧进行了整理和总结,方建立了昆腔的歌唱体系,委婉细腻、流利悠远的“水磨调”由此问世,这有着近五百年表演历史的古老剧种如何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重放光芒,已不知是她的优雅精致影响了后来中国人的生活,还是温厚细腻的国人赋予了她柔美的韵致。
昆曲的生命,二百年成形,二百年辉煌,二百年衰颓,而她最美的时期是在哪个阶段呢?陈均:这种描述很诗意,但昆曲的历史并非如此。
“昆曲六百年”之说,只是一种习常的说法(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现,近些年因纪录片《昆曲六百年》的播出而流行),还不能证实。
昆曲可确证的历史是从魏良辅开始,大概四百多年。
(“昆曲六百年”是从顾坚算起,约有六百五十多年。
但顾坚其人至今仍待考。
)昆曲的发展或许可分作“成形”“辉煌”“衰颓”阶段(事物的发展多循此规律,此亦是“天道”。
)但细致考察,其线索亦有不同,因昆曲之发展,与国家社会关系甚大,因此其历史或可归纳为“六死七生”。
从其“行于吴中”至晚清,皆可算作其“最美”的阶段,此一时期,昆曲与生活的关系是密切的,也即昆曲是明清时中国的“礼乐风景”。
如张宗子所忆虎丘曲会,或《燕行录》所记宴乐场景,或万寿图卷之图景等等,诸如此类的史料笔记,都展示了这一“风景”。
“四方歌者皆宗吴门”,当年兴旺繁盛的昆腔由吴中进入北京,是昆腔积极向外发展和扩张的结果。
在这一发展和扩张的过程中,昆腔经历了由“俗”到“雅”的发展过程,即“雅化”过程。
明朝中叶之后,中国东南沿海经济发展得很快,社会也发生了变化,商品经济的蓬勃使得商人阶层,跟商业有关的一般人,不再只是士大夫阶层,整体开始蓬勃起来,造就了许多民间的艺术,跟上层的精英的艺术、跟文化有一个上下的交流,这个交流的最有趣的场域就是戏曲。
少围观于丹,多关注昆曲
剧等传统剧 目的欣 赏者也 多是 中老年人等。关注和纠正 这些庸 俗
化 的“ 文化不 良” , 显然 比关注 “ 于丹被 呛” 更有现 实意义 。
●
所 以, 从这个意 义上我们观察于 丹S n z I L 大学生 , 他们做得 非常 好, 毕 竟他们将精 神视 角投 向 了昆曲 , 且用 心在品味 、 欣赏和学 习 这种 国粹时 出现 了抵牾 而已。 当下最应该做 的是 : 抛开各种文化顾 虑、 文化鼓噪 , 将注意 力倾 注到厚重 的 民族文 化 、 文化 精粹 以及 灿
耿 银
平
烂 的文化遗产 中,将传统 文化当作 民族 的发展灵魂 ,让 老树开 新
花。 当磅礴 的现代化气息注入古老的文化之 中, 民族遗产就会得到
更准确的传承、 发扬、 保护, 而臻于完善。 掌
5 7 G 0 1 C 1 X L I J E
T A N J I U . Z A T A N l探 究 ・ 杂 谈
多
少围 观于 丹
前不久 , 有媒体报道 , 在北大举办 的某 次活动中 , 于丹被呛声。
因为太有名 了, 连带着这件事被炒得火热 , 一来二去就成 了网上
的热点 , 引来 不少人 围观 。 在轰轰烈烈 的“ 于丹被轰事件 ” 中, 于丹讲 昆曲有没有错? 北 大 学子有没有视 听涵养?这都 不重要。随着新 闻热度的降温 , 这些所 谓 的“ 眼球效应 ” 都将烟消云散 , 少人 问津。 倒是那个老生常谈 的问 题会让我们重新有疼痛 的感觉 ,那就是对包括 昆曲在 内的传统 文 化、 文化精粹 的继承和发展 , 仍未摆脱窘 困和疲软 的发展态势。 尽管有 关部 门和相 关人士对 昆曲、 京剧、 豫剧等地 方剧种 的发
百年来昆曲在大学的传播
3 9
一
£
彖版 q F
亚 发
日 J
2 . 学 生 组 织 和 参 加 曲 社
1 . 教 师 组 织 和 参 加 曲社
1 . 撰 写 昆 曲论 著 及 论 文 。 上 1 廿 8
4 0
究, 如 台湾 中央 大学 洪惟 助主 编 《昆曲辞典 》《昆曲丛 1 9 9 6年 1 1月, 南京 大学文化 艺术教育 中心特邀江苏省
聘, 主讲 曲学, 同时执 教于北 京 、 南京等地 的许 多大学 ,
了改革开放 后, 南 大中文 系均 开设 昆曲课 , 恢复传 唱活
0 年 代 以来, 除在课 堂上教授 昆曲知识和 致 力干 词 曲研 究, 亲 自吹笛 教唱 昆曲 自吴梅 先 生开 动 。上世纪 8
创在 大学传 播 昆曲的传 统 后, 大学 中的 唱 曲传 统 气脉 教 唱 昆 曲外, 大 学还举 办 了备娄 昆 曲大专班 、 本科 班 、
书》等, 中山大学康 保成 菩《苏州剧派研 究 》 , 苏州 大学 昆剧 院 到 校 内 为全 校 师 生举 行 昆剧 艺 术 演 示 会 , 由范 继
张寄蝶 、 石小梅 、 林继凡 、 黄小午 、 赵坚 、 柯 军等 朱栋 霖著 《中国 昆曲艺 术 》 , 南京 大 学吴 新 雷菩 《中国 信主讲 ,
不断 . 如 一生钟 情 昆 曲的北 大才子 陈古 虞 、 李啸仓 、 张
琦翔、 俞琳( 曾任 中国 戏 曲学 院 院长 ) , 不遗 余 力 推 介 昆 大 学 教 师 从 事 昆 曲 教 育 工 作 的 传 统 从 上 世 纪 初 曲的 叶 朗、 楼宇 烈 、 骆 正 等。在 此过 程里 , 南京 大 学渐
心 2 0 0 5年 4月 8 日, 北 京 大 学 又联 合文化部 艺术司 、 中国剧协 、 中 国 艺 术
浅谈昆曲武戏对于京剧武戏的重要性
085[摘 要] 京剧界有句老话叫作“京昆不分家”,也就是京剧演员必须掌握昆曲的表演形式。
通过这两种戏曲门类的互通和交融,演员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造诣都可以获得很大的提升,从而为观众展现出更加精湛的舞台效果。
但是现代社会中有一小部分现代京剧从业者意识不到昆曲对于京剧行业的重要性,导致现在京剧和昆曲变得“泾渭分明”,引发了部分戏曲界人士的担忧。
昆曲中“无动不舞,有声必歌”的艺术形式对京剧文戏有着重要影响,同样对于京剧武戏演员来说昆曲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昆曲武戏无论是唱腔还是身段都对京剧武戏有着长远的影响,同时在京剧武戏的发展过程中也对昆曲武戏多有借鉴。
如果一个戏曲演员能够融会贯通、取长补短,那么对于其自身艺术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关 键 词] 昆曲;京剧;武戏浅谈昆曲武戏对于京剧武戏的重要性谷天全众所周知,昆曲是“百戏之祖”,宫廷贵族、文人墨客所公认的高雅艺术就是昆曲,后由于四大徽班进京,将汉调、昆曲、秦腔、民间曲调等艺术种类不断地融合,最终形成了京剧。
其中昆曲为京剧的表演形式以及唱腔唱词提供了其他戏种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高度,使京剧在京城开始盛行,并得到宫廷贵族的喜爱。
虽然戏曲文化的发展与繁荣避免不了彼此之间的借鉴与交融,但其中的共性与个性还是值得我们去探究一番,尤其是昆曲武戏对于京剧武戏的重要性更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研究。
一、昆曲武戏对于京剧武戏的影响与价值虽然对于戏曲的初识者来说,京剧武戏和昆曲武戏常常给人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朦朦胧胧,似像非像,但是京剧中的武戏大多数都是从昆曲武戏中借鉴过来的,甚至有很多京剧武戏中的折子戏是直接从昆曲中搬运而来。
例如,京剧《扈家庄》《林冲夜奔》分别是从昆曲《鸳鸯笺·扈家庄》 和《宝剑记·夜奔》中分离出来的,所以有很多武戏我们在昆曲中可以看到,同时在京剧中也可以看到。
有很多戏虽然不是从昆曲中搬运而来,但是其中也运用了很多昆曲的表现手法,例如京剧《艳阳楼》。
昆曲在当代艺术中的应用
昆曲在当代艺术中的应用一、昆曲在当代艺术中的应用形式1.昆曲作为艺术元素的融入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魅力使得它在当代艺术中仍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昆曲的表演形式包括唱、念、做、打等,这些元素为当代戏剧、舞蹈、音乐等艺术形式提供了灵感和借鉴。
例如,在当代舞蹈中,昆曲的表演动作和身段经常被吸收融合,为舞蹈作品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2.昆曲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运用昆曲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也经常被用于当代影视作品和戏剧中。
例如,电影《霸王别姬》就是以昆曲《牡丹亭》为背景的故事,通过昆曲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向观众传递了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此外,在戏剧中,昆曲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也经常被借鉴运用,为戏剧作品注入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增强了其艺术感染力。
3.昆曲表演艺术的教育与文化交流价值昆曲的表演艺术也经常被用于教育和文化交流中。
一些高校和艺术机构会开设昆曲课程和讲座,向学生们介绍昆曲的历史、表演技巧和文化内涵。
通过学习昆曲,学生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
同时,昆曲也经常被邀请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向外国观众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4.数字化技术推动昆曲的创新发展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昆曲的表演形式和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创新。
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将昆曲的表演进行录制和编辑,方便观众随时随地欣赏昆曲的艺术魅力。
同时,一些艺术家还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将观众带入昆曲的虚拟世界中,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昆曲的表演效果。
这些创新形式不仅丰富了昆曲的艺术表现力,还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昆曲在当代艺术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魅力为当代艺术提供了灵感和借鉴。
同时,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昆曲的传播方式和表演形式也在不断创新,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通过深入挖掘和应用昆曲的艺术价值,可以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更多的灵感和动力,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
四十年四十个第一:第一个世界级非遗
四十年四十个第一:第一个世界级非遗故事介绍北大校园里学生张云起、席中海进行昆曲表演北方昆曲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魏春荣在台上排练北方昆曲剧院里魏春荣指导年轻演员排练第一个非遗:2001年中国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名录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专家为昆曲申请做了大量准备工作2001年,中国昆曲以全票如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同时开启了国内非遗保护的大门。
2006年我国开始逐步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2011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非遗保护体系的日渐完善让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得以发展延续。
本片以昆曲申报非遗过程为主线,串联昆曲的历史。
通过讲述昆曲演员魏春荣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汇报演出的经历,以及大学生们排练校园传承版《牡丹亭》的故事,反映昆曲在今天的复兴。
编导手记“300年前,昆曲就是中国好声音。
”至今,著名昆剧导演、表演艺术家,国家非遗传承人丛兆桓的话语仍在耳畔回响。
昆曲究竟是什么?制作本集内容的过程,也是我走进这门古老艺术的过程。
2001年,昆曲以全票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昆曲这个名字第一次走近了大众的视线。
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
目前学界比较认可的说法是昆曲已经有400~600年左右的历史。
这个诞生于江苏昆山的古老剧种,无论唱词、曲调、身段,都有着浓浓的水乡特色,委婉,高雅。
乍一听,觉得平淡如水,没有味道,但是反复体味,高难度的演唱技术里面,传递的是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
编导焦宇超正在采访丛兆桓非遗展馆采访嘉宾剪纸传承人王秋云能够有这样的心得体会,也是源自于我这段时间来翻阅的资料,和昆曲专家、演员甚至是昆曲戏迷聊天所收获的经验。
其实在我接手昆曲项目之前,听到“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一句就要唱几分钟,心里还听急躁的。
由于篇幅原因,我们的纪录片里不能完整展示昆曲的唱词,曾经有这么笑话,剪辑师在片子里用了昆曲的几个字就跳切下一个画面了,执行总导演说你让人家把这句唱完啊,剪辑把时间线拉出来,说,“唱完一分钟就过去了。
有关昆曲的随笔文章:不在梅边在柳边
有关昆曲的随笔文章:不在梅边在柳边店铺: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不在梅边在柳边》这篇文章吧!远在广东的大学同学写了篇日志《不在梅边在柳边》,还配了几张她在现场观看昆曲时拍的照片,一下子就勾起了我那段迷恋昆曲《牡丹亭》时的时光,手痒难耐,我也忍不住来说一下《牡丹亭》和昆曲。
说来惭愧,我虽在昆曲的发源地昆山生活多年,之前却对昆曲并不感冒,而昆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确实非常的没落萧索。
真正让我对《牡丹亭》产生极大兴趣想要一窥究竟的,还是在看了《红楼梦》之后。
我记得书里至少有两个地方提到了《牡丹亭》。
一出是元妃省亲时点了四出折子戏,其中一出《离魂》,就是《牡丹亭》的一个片段,据脂砚斋的批语,《离魂》是伏黛玉之死。
另一个地方是黛玉和宝玉在桃花树下共同看了《西厢记》之后,宝玉先被袭人拉走了,黛玉独自回潇湘馆时,经过梨香院,里面的小戏子正在演练昆曲《牡丹亭》,黛玉听到”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你在深闺自怜”等《牡丹亭》里的唱词时,为唱词的美惊得呆在那里。
而等我真正看了《牡丹亭》之后,才发现曹雪芹其实还有第三处写到了《牡丹亭》,那就是薛小妹的十首怀古诗中,其中一首就是关于《牡丹亭》的,名字叫《梅花观怀古》,内容是: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说了这么多,到底《牡丹亭》讲的是个什么样的故事?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对这个戏名如雷贯日,而对戏的内容则所知了了。
那我就简要地讲一下这个故事:杜甫的后代杜丽娘是一个”养在深闺人不知“的美女,自从学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后,开始拥有了少女情怀,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杜丽娘”游园惊梦”,游自家的后花园,不知不觉在一棵梅树下睡着了,梦到一个手执柳枝的翩翩公子与她不期而遇,两人于是”转过这芍药阑前,紧靠着湖山石边”,来到牡丹亭,“把领扣松,衣带宽,忍耐温存一晌眠。
”杜丽娘梦醒之后,倍感失落,还想重温旧梦,无奈故地重游,仍是好梦难再,于是相思成疾,日益憔悴。
蔡元培时代的北大校歌
蔡元培时代的北大校歌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不拘一格招揽人才,又有“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治校理念,一时俊彦均集聚于北大。
上任前,蔡元培在上海的一个小书摊上偶然买到吴梅的《顾曲麈谈》,非常欣赏。
到任后,蔡元培提倡美育,将北大的一个学生社团音乐团改组为音乐研究会,下设古琴、丝竹、昆曲、钢琴、提琴五组,由校方聘任导师。
当时吴梅只是上海民立中学的教员,蔡元培仍延请吴梅到北大教授昆曲。
吴梅得到教席后作诗曰:“不第卢生成绝艺,登场鲍老忽空群”,并注云“时洪宪已罢,废国学,征余授古乐曲。
”1917年9月,吴梅到北大担任音乐研究会昆曲组导师,由于学昆曲者甚众,又请寓居于北平的曲家赵子敬、北大校医陈万里一起教曲,并常在音乐演奏大会中演唱,如在1922年5月,昆曲组就曾演唱《惊梦》《山亭》《拆书》《弹词》《痴梦》《刀会》《拾金》《法场》。
任中敏回忆说“一时同学乐受熏陶者,相率而拍曲、唱曲”“初不以事同优伶为忤;风气之开,自此始矣!”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昆曲组可以说是中國大学里最早的曲社。
与此同时,吴梅还担任“文本科教授兼国文门研究所教员”,讲授“文学史”和“曲”的课程。
后来“曲”易名为“戏曲”,被认为是中国大学里设置戏曲课程之始。
据上过吴梅课的学生回忆,吴梅边讲词曲,边撅笛解说,北大课堂上笛声悠扬,曼声讴歌,使听者神往。
吴梅曾应邀写了两首北大“校歌”:一首是《北大二十周年纪念歌》,词云:“棫朴乐英才,试语同侪,追想逊清时创立此堂斋,景山丽日开,旧家主第门桯改。
春明起讲台,春风尽异才,沧海动风雷,弦诵无妨碍,到如今费多少桃李栽培。
喜此时幸遇先生蔡,从头细揣算,匆匆岁月,已是廿年来。
”另一首即北大校歌,并由吴梅谱曲,词云:“景山门启鳣帷成,均又新,弦诵一堂春。
破朝昏,鸡鸣风雨相亲。
数分科,有东西秘文;论同堂,尽南北儒珍。
珍重读书身,莫白了青青双鬓。
男儿自有真,谁不是良时豪俊,待培养出,文章气节少年人。
”二曲均载于《北京大学廿周年纪念刊》,在蔡元培时代的北大传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天北大有昆曲,你去看吗’这是北大学生常见的一句时尚问候语。
不过问拽这话的人不是青年学子,而是靠写字吃饭的女友。
这可是苏昆的、白先勇的“青春版的”《牡丹亭》啊,女友强调道。
当然要看,还有什么说的,找本来就是戏迷。
那天,关上电脑我埂开始四处张罗戏票。
对于我这种常年混J渣于首都各个剧场的戏虫儿,本以为弄两张戏票还不是小菜一碟。
不料,电话打r N个,也没办成,人家说看昆曲青春版《牡丹亭》那可是2l 世纪的文他事件啦12004年4月底开蛤在台北首渍以来,已经巡回香港、澳门,苏州、杭州,北京、天津、南京.上海,还接连出国,场场爆满。
最难得还都是年轻人看,这回是返回北京,大学包场都包不上,佝Ⅻ自子进水,早干吗了'
一听说啥事砧上。
文化事件”,披当即有点起疑.生怕掉进文化人自己挖坑儿专折腾自己人的陷酣里。
正要打退堂鼓,作曲家女友张卓娅告知,巳直接找昆曲袅家、本剖的艺术总监沣世喻先生要了戏票。
那天演出是住北犬卣年世纪I井堂,我们赶去时,已是^山人海。
等退票的人四处乱窜,
果然是够上“文化事件一缀的火
爆场面。
演出真是令^惊艳叫绝.
四百年一场青春绮梦,被白先劳
以连台本戏:梦中隋、人鬼隋、人
间情三本结构改编,加之青春朝
气的新秀播档俞玖林、沈丰英领
衔主演,实在是美轮美奂I
更让我感触深到的是披亲历
的这种火爆.剧场里不仅是座无
虚席,过道里,窗台上都挤满r年
轻大学生。
每个片段之后都是经
久不电的掌声,休息时乐池前挤
满了照栩的人,散场时“追犀旗”
棼攮在化妆闻门n觥花,门n的
演出碟片,I毒i刻之间便艳购空。
前厅罩,几个年轻人正满头大汗,
热情散发“昆曲俱乐部”的宣传
品
这真是个枯木逢春的春天
啊,北京的传统剧场何时有这等
场面?记得北方昆曲剧院2001年
开始“昆曲走进校两”话动,名家
倾巢山动,踏足,北京40多所大
中小学校,枝罔是热浪陵泼,不看
则已,看就爱,追捧的岢年人很
多,可没想到任仕会上遭到玲遇,
堆逃白发人多r黑发人的垃尬场
面。
北昆席邀柜首都尉场滴出,竞
辟功稿出,他们璺准备儿个月,
不,她准备了一生。
这么精美的艺
术品,惨遭冷遇与寂寞,闻之令人
心痛.值得深刻反思。
昆曲走近校
园,走近年轻人的意义,并不是在
于挽教戏曲这¨占老艺术的时代
生命,它戈乎的,是这个民族文化
精神传卓的历坐使命啊。
传荸的
任务.不该仅仅是昆曲界、战剧
界.而麻当是全址会l
琳息时,我髓意问了身边几
个充满稚气的学生,好看吗,
太好看啦。
喜欢吗?
池们七嘴儿舌,都说F于
就迷上了。
再司,他们说,大多看
漓出的同学之前对昆曲的接触机
会等于零I连自己城市出身的父
母.甚至一生从未看过昆曲,农家
丁弟口不必说。
其巾一个算是埘
昆m有点了解的男生,仪但是限
于高中课本中对文学的认i只上.
】三l前几乎没有上过佧幺艺术欣赏
课。
2l世纪的中国一般校园都没
青关F传统戏曲的师资力量。
我
们的教育体制对传统戏剧和艺术
教育的严重缺失.实在是辜负了
文明古国的美誉。
人们对于民旗
艺术精神传承的漠然,青年对民
族经媳的无知,准道不是国家对
传绕立化的系统教育的忽视?
《牡丹亭》上承“西厢”.下启
“红楼“,是中嘲浪漫文学传统的
巍峨高峰,其瑰丽的爱情传奇,以
典雅唯蔓的昆曲来演绎.相得益
彰,四百年来不绝于舞台。
民国以
来,京剧名家梅兰芳、尚小云、程
观秋、苟慧生四夫名旦引领一时风骚,菊坛高潮迭起。
他们虽然是京剧著转、.却也娴于昆曲,分别溃过《牡丹亭*。
多少年来.骚^翠客雅巢按曲的不胜枚举.可见《牡丹亭》之艳,它独到的魅力与艺术价值。
凹一年的爱情神话,经她的人性故事,称它是华人世界的占典与现代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不为过。
2001年.昆曲卫被联合圈教科文组织列凡首批“^娄口头和非物瓶遗产代表作”,从辅菱的占典判青春的现代,给古老艺术注入活泼青春的生命,作家白先勇先生真是功不可没。
他原奉是小说家.小说家能投身于这项事业.需要文化的底蕴.更需要对古典昆雌罐厚的学养积淀.还有热爱。
热爱,才可能全心全意投人这个浩大的义化工程。
那晚看的是青春版Ⅸ牡丹事》的第一本,它全本分上,中、下。
要连演三场,我和大家一样看得如痴如醉。
走出剧场,还在回味之中。
北大的校园.沸沸扬扬地热闹着,议论着。
我猛然想到.糟糕.第二天的中本,下本,戏票还没有着落。
没着落的不光我一个,很多人都在售票]口找人,或者打手机启动社会关系网,张罗着后两晚上怎么进来。
可想而知,一鬃难求,没人能轻易弄到手。
偏偏咱瘾头很大,无奈,厚了脸皮再次找剧团总监汪先生。
这位汪世喻先生,与张继讦老师部可称20世纪昆曲薪火相传的接班人。
1982年纪念汤显诅逝世366年,我曾在江苏看过他们的精彩演出,实往可圈可点。
晃丽之后,汪先生说他自己
手里也没有富余票,只能明天晚
上利用“职权”从后门把你们偷偷
带进去,至于进去之后有没有座
儿,你就别想r。
没座儿,站着披也要看。
于
足,演霜棚本.每天晚上的8折戏.
两个小时,我硬是和年轻的学生
”j一道.站蓿看的。
站着享受智.
劳累和饥渴早就息了。
这叉屉我
观剧经验中难得、难忘的体验,青
春版——白先勇是煞费普心的,
面对2l世纪的年轻人,如何尽量
保持姆昆曲的抽象写意,以简驭
繁的美半传统,同时叉利用现代
别场的种种概念,来衬托占典剧
种,适应当代观众的视觉、美学要
求,他选择了一流的创意设计.舞
羹,划光、服装、道具来合作,舞
台r每个细节无一不是精妙,极
尽昆曲之美。
郡个夜晚,舞台的美
艳是何等的争人激动,青春族
的痴迷,狂热,X何等让人欣慰。
走出北大校团,仰黛蟹宅,我
想,但愿昆曲给予他们的心灵滋
非,刻骨铭心,但愿这种热爱不会
在他们走出校园后归于寂静。
纲辑/任蚺w onm~oar国1∞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