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思想史中的波兰问题-保守派的视角
2023俄国文学名著有哪些推荐
2023俄国文学名著有哪些推荐俄国文学名著《俄国革命史》(全三卷)[苏]列夫·托洛茨基著苏联革命家托洛茨基撰写的史学名著历史亲历者写的革命史对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进行了极为详实的记录本书的第一卷,主要介绍二月革命的背景、发生及“二月起义”后到“四月危机”、“六月示威”的历程。
作者认为,二月革命仅仅是“一具外壳”,十月革命的内核蕴藏在其中。
“二月革命的历史就是十月革命的内核怎样从自己的妥协主义外壳中剥离出来的历史。
”第二、三卷,完整记述了从“七月危机”到十月革命的历史。
作者整理了大量的史料,卷帙浩繁,力求叙述地完整详细,“教人们去了解革命是如何准备、如何发展和如何胜利的。
”3.《彼得大帝在位时期的俄罗斯帝国史》[法]伏尔泰著一部俄罗斯最伟大帝王的历史一段开启帝国黄金时代的历史一部俄国女皇伊丽莎白特邀伏尔泰撰写的帝王史俄罗斯的历任皇帝中只有两位被冠以“大帝”的称号,那就是彼得一世和叶卡捷琳娜二世。
彼得大帝一般被认为是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
他积极兴办工场,发展贸易,发展文化、教育和科研事业,同时改革军事,建立正规的陆海军,加强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
可以说,近代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无不源于彼得大帝时代。
他制定的西方化政策是使俄罗斯变成一个强国的主要因素,促成了黄金时代到来。
4.《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俄]普列汉诺夫著俄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从理论上总结反对民粹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策略思想斗争的传世佳作这是在此之前马克思主义文献中对这个问题最全面、最完整的分析,也是为唯一的专论。
在本书中,作者批判了三种错误思想,即英雄史观、无为主义(或宿命论)和“因素论”。
5.《论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问题》[俄]普列汉诺夫著一般公认是世界哲学名著事实上也是历史学名著该作达到了其一生理论水平的最高峰文学名著推荐6.《往年纪事》[俄]拉夫连季编古罗斯国流传下来的第一部编年史是以东斯拉夫人为主体的东欧平原各族人民的一份重要文化遗产一部研究9世纪至12世纪初古罗斯国家历史东欧国际关系史和俄国东正教的珍贵资料本书是古罗斯国流传下来的第一部编年史,是以东斯拉夫人为主体的东欧平原各族人民的一份重要文化遗产。
波兰总统选举后俄波关系走向分析
摘
要 :0 0年 7月 4 日 , 莫 罗 夫斯 基 当选 波 兰新 一届 总 统 , 将 调 整 前 任 莱 赫 ・ 钦 斯 基 实行 的 内外 21 科 他 卡
政 策 。波 兰和 俄 罗斯 在 历 史上 就 积 怨 很 深 , 战后 , 兰 加 入 北 约 和 欧盟 , 行 疏 远 、 制 和 防 范 俄 罗斯 的 政 冷 波 实 抑 策 。卡 钦 斯 基 对 俄 的 强 硬 态 度 以及 美 波之 间在 导 弹 防御 系统 上 进 行 的合 作 , 引起 俄 罗斯 的 强烈 不 满 , 国 关 系 两
俄 罗斯 的控 制 , 国沙 皇兼 任 波 兰 国王 。俄 国十 俄
选举 中 , 任代 总 统 、 现 众议 院议 长 、 执政 党 公 民纲 领党 副 主席 布 罗 尼 斯 拉 夫 ・ 莫 罗 夫 斯 基 获 得 科
5 . 1 的选 票 , 利 当选 总 统 。而 他 的竞 争 对 3O% 胜
位 。19 9 9年 3月波 兰加入北 约 ,0 4年 5月加 入 20
同普鲁 士 、 奥地利 三 次瓜 分 波兰 , 波兰 长期处 于 使
收 稿 日期 :00— 9—1 21 0 9
欧盟 。波 兰 由原 来苏 联对抗 西方 的 防御 区变 为北
作者简介 : 尹绍伟 (9 4一) 男 , 17 , 山东烟台人 , 博士研 究生 , 主要从事 俄罗斯社会 与文 化研究 ; 曹静娴 ( 9 6一) 女 , 17 ,
冷 战结束 后 , 兰 以“ 波 回归 欧洲 ” 为本 国的 战
略重点 , 积极 同美 国发展 关 系 , 对俄 罗斯则 采取疏
俄、 俄 、 抑 防俄的 政策 … 。
波 兰地 处欧 洲 中部 , 口 38 0万 , 土面 积 人 0 领
近期俄罗斯保守主义的主要表现和影响
近期俄罗斯保守主义的主要表现和影响庞大鹏2011-03-14 17:53:16 来源:《当代世界》2009年第2期统一俄罗斯党在俄罗斯政坛具有重要地位, 该党最高委员会主席格雷兹洛夫认为, 保守主义是其意识形态基础同样, 保守主义也可以被认为是当前俄罗斯的主要社会政治思潮。
俄罗斯保守主义情况简介(一)俄罗斯保守主义的特殊政治涵义。
2005年4月,格雷兹洛夫曾经指出:在当代俄罗斯, 保守主义作为一种政治观念与共产主义复辟思想和激进自由主义相对立,也就是说, 虽然俄罗斯保守主义的核心观念也是反对一切激进的革命, 主张以妥协手段调和各种宇会势力的利益冲突,但是它在俄罗斯政坛中大多数情况下代表一种政治符号, 即中派主义, 强调的是一种政治价值取向(二)俄罗斯保守主义的实质是主权民主思想。
保守主义的政治实质是2005年以来被俄罗斯官方深入沦述的主权民主思想。
2008年9月, 普京总理在瓦尔代会议卜表示, 他本人愿意成为将民主普遍原则与俄罗斯国家传统相结合的保守主义者。
(三)俄罗斯保守主义的最新体现是配合俄罗斯2020创新发展战略出台的普京计划。
在统一俄罗斯党十大上,普京作为统俄党主席要求革新该党的指导思想。
格雷兹洛夫指出, 保守主义的常量是文化、精神、爱国主义和国家力量, 其变量是指科学的发展、新技术的运用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变量因素的确定无疑与普京在统俄党十大上的表态密切相关。
一方面, 普京表示, 尽管俄罗斯发生了金融危机,但俄罗斯发展绝不会放弃既定的发展战略。
另一方面, 普京指出, 统俄党的政治前景, 直接取决于现在如何解决国家和世界面临的问题。
可见, 统俄党创新保守主义理念,既要结合发展战略的创新实质, 又要兼顾金融风暴影响下俄罗斯民众的生活水平, 而这两点都是普京计划的核心内涵所在。
俄罗斯保守主义思潮的发展俄罗斯保守主义的巩固和强化得益于2008年俄罗斯三件大事——总统选举、俄格冲突和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刻影响。
俄罗斯保守主义与当代政治发展
俄罗斯保守主义与当代政治发展张昊琦2011-03-14 17:52:24 来源:《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9年第3期【内容提要】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保守主义复兴,各种政治力量都以保守主义者自居,其概念莫衷一是。
它是俄罗斯传统保守主义的延续,与西方保守主义少有共同之处。
俄罗斯保守主义既是对激进变革的被动反应,又是对俄罗斯国家发展模式的探寻。
当代俄罗斯保守主义的三大内涵是国家主义、反西方主义和传统主义。
在整个社会趋于保守的情境下,“俄罗斯民主发展模式”的提出是俄罗斯政治发展的一个理论支持,但是它具有很大的局限,真正推动起来会遭遇强大的阻力。
【关键词】俄罗斯保守主义政治发展“俄罗斯民主发展模式”【作者简介】张昊琦,1969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
(北京 100007)自苏联解体前后以来,保守主义在俄罗斯成为一个流行语词。
一方面,20世纪70年代西方新保守主义浪潮吸引了俄罗斯学界的高度关注,从而引发了对俄罗斯保守主义的追根溯源[1]。
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政治实践,俄罗斯保守主义企图在矫正自由主义的极端发展上拥有一席话语权力。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俄罗斯传统保守主义理念零星地散落在各个政党的党纲中;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政治中派主义的逐渐壮大,保守主义在俄罗斯有了较为稳固的托身之处,并在普京执政后逐步官方意识形态化。
保守主义的复兴与发展既是俄罗斯社会对激进自由主义改革的被动反应,也是对俄罗斯国家历史定位和发展模式的再反思。
当代俄罗斯保守主义与俄罗斯传统保守主义有一脉相承之处,经过社会与政治力量的塑造,它对当代俄罗斯政治发展有着深刻影响。
一何谓保守主义?“保守主义”在俄罗斯是一个令人困惑的概念;它的“时髦”同时显示了内在涵义的深刻分歧。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几乎所有的政党都不同程度地吸收俄罗斯传统保守主义成分,用以阐释自己政见、纲领的部分或全部基础。
许多政党自称保守主义政党,不仅中派如此,右翼与左翼也是如此。
俄罗斯帝国保守主义政治现代化理论
2018.4许金秋摘要:19世纪至20世纪初,俄国各政治派别和意识形态论者寻求对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众多问题的答案,提出社会政治改革方案,用现代术语表达可称为政治现代化理论。
目前俄国政治局势的特点使革命前时期的意识形态话语具有了现实意义,保守主义现代化理论在这方面首当其冲。
俄罗斯帝国保守主义政治思想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出现,到20世纪初完成了自己的理论建构,是对法国大革命、西方资本主义化进程及其对俄罗斯的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反应,也是对国家激进的西化政策及现代化进程在思想和政治上所做出的反思。
俄国保守主义政治现代化方案的主要思想是:保留传统的东正教意识,维护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中央集权的帝国制度。
保守主义政治现代化方法论的基础是强调历史进程的连续性、社会发展的继承性、改革的渐进性原则。
关键词:俄国;保守主义;政治现代化;传统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9世纪至20世纪初俄罗斯政治现代化理论与进程研究”(项目编号:12CSS010)中图分类号:K51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 (2018)04-0117-07俄罗斯帝国保守主义政治现代化理论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俄国各政治派别和意识形态论者曾经积极寻求本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众多问题的答案,提出社会政治改革方案,用现代术语表达可称为政治现代化理论。
保守主义者追求在传统价值观基础上实现在他们看来最佳的社会发展模式,即在俄国实现保守主义现代化。
20世纪90年代激进自由主义改革的悲剧性后果使俄国社会大多数群体对自由主义民主模式的信任危机加深,公民的选举行为表明他们积极反对西化的意识形态,希望寻找一种基于国家历史和社会文化传统之上的建设性的“本土”意识形态。
各种政治力量审时度势,急于宣称自己为保守主义者,保守主义开始在政治话语中占据主导地位,并且逐步官方意识形态化。
俄国许多学者和国务活动家也开始认识到把传统和现代化概念对立起来的国家现代化道路将注定失败,因此保守主义可能成为21世纪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
论恩格斯研究波兰民族解放问题的历史哲学框架
2020.12恩格斯不仅重视自然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研究,而且重视历史哲学的研究,因此,他的哲学贡献不仅仅在研究自然辩证法和人类思维方式上,而且也在研究历史辩证法上,进一步说,他在历史辩证法研究领域的贡献也不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那样只是考察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揭示了人类历史的一般规律,而是还有研究民族精神的发展,揭示世界历史形成和变革的内在机制,建构了自己的历史哲学。
本文的立题,就是以恩格斯的波兰问题研究为案例,阐发恩格斯的历史哲学框架。
本研究不仅有助于还原一个真实的恩格斯,而且还能够使我们从恩格斯的历史哲学中汲取思考当今世界格局变化的思想资源。
一、波兰民族解放问题研究在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创造中的地位在《共产党宣言》第四章中,马克思恩格斯把波兰1846年克拉柯夫起义列为“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1]的一个典范。
这足以证明了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波兰问题的重视。
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要重视波兰问题呢?对于这个问题,恩格斯论述了三个原因:首先是“由于对一个被奴役的民族的同情,这个民族对奴役他们的人进行了不断的英勇斗争,从而证明了它具有民族独立和民族自决的历史权利”[2]。
其次是“波兰的地理、战略和历史地位所具有的特点。
瓜分波兰是把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这三个军事专制国家连结起来的锁链。
只有波兰的恢复才能拆散这种联系,从而扫除横在通向欧洲各民族社会解放道路上的最大障碍”[3]。
最后是“不仅在斯拉夫民族中,而且在欧洲民族中,波兰都是唯一的一个过去和现在都一直以全世界的革命战士身分进行战斗的民族”[4]。
恩格斯在论述这一原因时,列举了波兰的几个军团曾在法兰论恩格斯研究波兰民族解放问题的历史哲学框架■何萍【提要】波兰民族解放问题是恩格斯研究民族精神发展,揭示世界历史形成和变革的内在机制,建构历史哲学的典型案例。
在肯定波兰起义的意义、支持波兰独立的问题上,恩格斯与马克思有着共同的观点和基本立场,同时又有自己的思维路向,即以波兰的民族革命为题,研究波兰起义对于欧洲革命的意义。
波兰独立运动的历史和影响
波兰独立运动的历史和影响波兰历史上曾经是一个重要的王国实体,但在1795年波兰被分裂为三个部分,分别被俄罗斯、普鲁士和奥地利所占领。
此后的波兰社会一直困扰着被分裂和苦难的痛苦。
然而,波兰人民并没有放弃他们的自由和独立,流血的斗争在各个时期都在波兰境内展开。
这些斗争宣扬着反对压迫,争取独立和自由的目标,使得波兰国家独立运动成为波兰历史上被广泛记载的事件之一。
19世纪中期,波兰运动的呼声变得越来越强烈,波兰独立运动被提出并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在这个时期,普沃茨克和克拉科夫被认为是波兰独立运动的两个中心。
普沃茨克以及波兰起义期间的各个城市和乡村都是波兰独立运动的热点。
这次运动成为了波兰自由和民主的象征。
波兰独立运动的另一大特征是它的文化和艺术方面的影响。
许多文学、音乐和艺术作品在推动波兰独立运动进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阿达姆·密兹凯维奇在他的诗歌和小说中宣扬了波兰的自由和独立,达到了深入人心的效果。
另一方面,卡罗尔·斯图克莱夫斯基的音乐作品被广泛传唱并成为波兰精神的象征。
20世纪的波兰独立运动也是波兰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之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在第一次波兰共和国建立后,波兰独立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波兰独立运动的领袖们奋斗了几十年,终于获得了在1918年的波兰独立,成为自己的独立国家。
这个时候的波兰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多元化的、民主的、现代的国家。
波兰文化、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多样性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这也让波兰成为了一个对世界文化历史产生重要影响的国家。
今天,波兰独立运动在波兰和世界的历史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它是波兰民族几百年艰苦奋斗的历程的终点,也是波兰国家进入现代化和民主化的起点。
同时,波兰独立运动在国际上的意义也是深刻的。
波兰独立运动用以自我解放的方式启发了当时的其他国家,成为民族自由和独立的信仰。
总的来说,波兰独立运动是波兰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之一。
它与文化、艺术、社会和政治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普京威权统治与保守主义意识形态
普京威权统治与保守主义意识形态第一篇:普京威权统治与保守主义意识形态普京威权统治与保守主义意识形态领袖特点典型人物:本世纪初,俄罗斯总统普京强力结束寡头政治,加强中央集权,尤其是坚决打击分裂主义和恐怖主义,使普京获得了“硬汉”称呼。
中国某媒体做的有关普京民调显示,普京获得了大多数中国民众的喜爱。
时势的选择、坚强的意志力、民众的需求,再加上其制度设计和权力结构,成就了普京。
强力领袖首先自己的意志力要强,面对复杂形势个人具有铁腕手段和果敢的意志。
其次善于借用民力。
强力领袖不能靠匹夫之勇,一定要善于运用民力,借助整个统治阶级,乃至整个民众的力量。
最后,强力领袖一定不是孤家寡人,吸纳众人的心胸心襟要宽。
开赛车、骑哈雷、秀马术、驾飞机、猎老虎……长期以来,克格勃特工出身的普京一直努力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办事果断、无所不能的硬汉形象。
而面对着执政中的诸多危机,比如当前的乌克兰困局、早年的车臣战争等,普京无不展现出“铁腕”姿态。
那么,“硬汉”的背后是怎样的个人“信仰”?普京信奉着怎样的价值观呢?2013年9月3日,普京在接受美联社和俄罗斯国家电视台联合采访时,明确表示自己信奉“保守主义”。
他说,“自己是带有保守主义倾向的实用主义者”。
此后,他在当年底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的演讲、2013年发表的国情咨文、年度记者招待会等一系列谈话数次强调了自己的保守主义价值观倾向(最早提出这个问题是在2008年)。
普京“保守主义倾向”的提出背景其一,苏联解体后国家信仰的缺失。
苏联解体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意识形态被抛弃,多元化的意识形态粉墨登场,各个阶层和集团从自身利益出发,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思想理论。
意识形态的混乱导致了国家认同缺失,思想道德退化,社会停滞不前。
普京提出“保守主义”,目的就是为了“填补俄罗斯意识形态领域的真空,保持俄罗斯的精神民族认同”。
普京保守主义意识形态的提出,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国家信仰的缺失,同时更有利于加快俄罗斯寻找民族思想的进程。
波兰的主义统治与民主化
波兰的主义统治与民主化波兰是一个充满历史底蕴和文化传统的国家,经历了许多政权更迭和社会变革。
从19世纪初的主义运动到20世纪初的民主化进程,波兰人民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波兰的主义统治及其对民主化的影响。
一、主义统治的背景和特点19世纪,波兰遭受俄罗斯、普鲁士和奥匈帝国的分割侵占,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这一时期,波兰人民开始寻求独立和民主自由。
主义运动迅速兴起,主义者主张通过激进的手段实现国家独立和社会改革。
主义统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波兰民族的独立和国家意识。
主义者积极参与国家解放斗争,通过武装起义和政治手段,争取波兰的独立。
波兰人民对于民主原则和法治的追求也在主义运动中得到体现。
二、主义统治对民主化的影响1. 民主思想的传播主义运动为波兰社会带来了民主思想的影响和传播。
主义者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主张建立一个平等和公正的社会秩序。
这对于波兰的民主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组织形式的变革主义统治时期,波兰的政治组织和社会团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各种政治党派和民间组织纷纷涌现,人们通过这些组织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和观点。
这为后来的民主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3. 波兰文化的复兴主义运动对波兰文化的复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主义者倡导波兰文化的自豪和推广,鼓励人民学习和研究波兰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这为波兰后来的民主化进程提供了文化自觉和凝聚力。
三、主义统治与民主化的互动关系主义统治为波兰的民主化进程奠定了基础,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和挑战。
在主义统治时期,波兰的社会秩序相对紊乱,政治组织和民间团体之间存在矛盾和分歧。
这给民主化进程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然而,主义运动对于民主化进程的促进和塑造依然是积极的。
它鼓舞人们的热情和斗志,促使波兰人民不断追求自由和民主。
主义统治时期,波兰社会对于民主原则的追求和探索不断深入,奠定了民主化的思想基础。
四、波兰的民主化进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波兰逐渐迈向了民主化的道路。
波兰独立运动的历史进程
波兰独立运动的历史进程波兰独立运动是波兰人民为争取国家独立和自由而进行的一系列斗争的总称。
这一历史进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当时波兰被分割为三个部分,分别被俄罗斯、普鲁士和奥地利统治。
波兰人民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压迫,他们渴望恢复波兰的独立地位,重新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家。
19世纪初期,波兰人民展开了一系列反对外来统治的起义。
其中最著名的是1830年至1831年的十一月起义,这次起义是波兰人民对沙皇俄国统治的反抗。
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激发了波兰人民对独立的渴望,并成为后续独立运动的起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波兰独立运动逐渐发展壮大。
1863年至1864年的一月起义是另一次波兰人民反抗俄罗斯统治的重要事件。
起义虽然被镇压,但它进一步加强了波兰人民的团结和决心,为后来的独立运动打下了基础。
波兰独立运动的历史进程中,还有一位重要的人物,那就是约瑟夫·康拉德·博伊缪什。
他是一位波兰作家,他的作品描绘了波兰人民的苦难和对自由的追求。
他的小说《罗宾逊·克鲁索》和《刺杀人》等作品深深触动了波兰人民的心灵,激发了他们对独立的渴望。
20世纪初,波兰独立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波兰人民看到了恢复独立的机会。
在战争期间,波兰人民组织了许多地下组织和武装力量,积极参与战斗。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波兰恢复了独立,成立了第二共和国。
然而,波兰的独立并不长久。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波兰遭受了巨大的破坏和压迫。
1939年,纳粹德国入侵波兰,波兰人民再次陷入了战争的深渊。
在这段时间里,波兰人民组织了许多地下抵抗运动,积极抵抗纳粹的统治。
战争结束后,波兰成为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波兰人民对自由和民主的渴望并未消失。
1980年,波兰爆发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工人抗议活动,这就是著名的团结工会运动。
这次运动最终导致了社会主义政权的崩溃,波兰重新恢复了民主制度。
波兰独立运动的历史进程是波兰人民为争取国家独立和自由所进行的长期斗争的集中体现。
波兰语文学如何呈现民族独特视角
波兰语文学如何呈现民族独特视角波兰,这个位于中欧的国家,拥有着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化。
波兰语文学作为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独特的方式呈现了波兰民族的视角,反映了波兰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经历。
波兰语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
在那个时期,宗教文学占据了重要地位,通过宗教故事和赞美诗传达了波兰人民的信仰和价值观。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波兰语文学逐渐摆脱了宗教的束缚,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和人类的内心世界。
在波兰语文学中,对历史的反思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波兰曾经历过多次外来侵略和政治动荡,这些历史事件深深地影响了波兰人民的命运。
波兰语作家们通过文学作品,如小说、诗歌和戏剧,重新审视和描绘这些历史时刻,展现了波兰民族在困境中的坚韧和不屈。
例如,在一些作品中,作家生动地描绘了波兰人民在战争中的苦难和牺牲,同时也歌颂了他们为保卫祖国而进行的英勇斗争。
这种对历史的铭记和反思,不仅是对过去的缅怀,更是对未来的警示,提醒着波兰人民珍惜和平、捍卫自由。
波兰语文学还常常关注社会的不平等和人性的复杂性。
波兰社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存在着阶级差异和社会矛盾,作家们用敏锐的目光观察着这些现象,并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来揭示社会的黑暗面。
他们探讨了贫困、剥削、压迫等问题,呼吁社会的公正和平等。
同时,波兰语文学也深入挖掘了人性的善恶、欲望和道德抉择,展现了人类内心的挣扎和成长。
通过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刻画,波兰语文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思考社会问题和人类本质的平台。
波兰的自然风光和乡村生活也是波兰语文学中常见的元素。
波兰拥有广袤的森林、美丽的河流和宁静的乡村,这些自然景观成为了作家们灵感的源泉。
他们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表达了对故土的热爱和眷恋。
乡村生活中的传统习俗、人际关系和劳动场景在文学作品中得以展现,反映了波兰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这种对自然和乡村的描绘,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波兰的独特魅力,也体现了波兰民族对家园的深厚情感。
波兰语文学作品如何展现民族精神与哲学思想
波兰语文学作品如何展现民族精神与哲学思想波兰,这个位于中欧的国家,拥有着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化。
波兰语文学作品作为其文化的重要载体,生动地展现了民族精神与哲学思想。
波兰的历史充满了曲折与挑战,这也塑造了波兰人民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在波兰语文学作品中,这种精神常常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得以体现。
例如,在一些历史小说中,我们看到波兰人民在面对外敌入侵时的英勇抵抗,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了保卫祖国的尊严和独立。
这种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是波兰民族精神的核心所在。
同时,波兰语文学作品也反映了波兰人民在困境中始终保持希望的信念。
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他们也坚信未来会更好。
这种乐观的精神在许多诗歌和散文中都有所流露,给读者带来了鼓舞和力量。
波兰语文学作品中的哲学思想同样丰富多彩。
一些作品深入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们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绘,思考人类存在的本质和目的。
他们常常提出关于善恶、美丑、生死等基本哲学问题,并试图给出自己的答案。
在一些作品中,我们能看到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作者们揭示了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探讨了人性中的善良、自私、贪婪等不同方面。
这种对人性的思考,不仅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也促使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
波兰语文学作品还常常关注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蕴含着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
作家们通过作品批判社会的不公和黑暗,呼吁人们关注弱势群体,为建立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而努力。
例如,波兰著名作家显克微支的作品,就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而著称。
他的小说《你往何处去》通过对古罗马社会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再如,波兰诗人米沃什的诗歌,常常探讨历史、时间、记忆等哲学主题。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类存在的思考和对世界的疑问,引导读者去思考生命的真谛。
此外,波兰语文学作品中的自然描写也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意味。
波兰的自然风光美丽而独特,作家们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波兰历史中的政治统一与文化传承
波兰历史中的政治统一与文化传承波兰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自中世纪起就开始出现了各种形式的政治统一和文化传承。
在波兰的漫长历史中,政治分裂和外来势力一直是波兰的头号敌人,但波兰人民始终坚持自身的文化和民族特色,克服了一波又一波的政治困难。
一、波兰的政治分裂波兰在中世纪时期被分裂成多个领土,这些领土的统治者常常互相对立,内部纷争不断。
例如,在15世纪末,波兰国王与立陶宛大公各自统治着独立的领土,但合并后成了波兰立陶宛联邦。
这并没有结束波兰的分裂,因为联邦内仍然存在多个自治国家,例如,波兰、立陶宛、乌克兰、白俄罗斯等。
这些自治国家其实是被维也纳条约(1815年)赋予的主权,他们都与他们的实际统治者——波兰王国或立陶宛大公国(或两者兼之)之间存在争执。
波兰的政治分裂状态持续了两个世纪,在1795年波兰第三次分割后波兰完全被分裂为三部分,一部分归俄国,一部分归奥地利,一部分归普鲁士。
那时的波兰已经被分割殆尽,政治分裂的现象恶化到了顶峰。
二、波兰的外来势力在波兰长期的历史中,波兰的主权及独立一直受到周边国家的威胁,无数次的波兰战争让波兰成为了欧洲最大的“炮灰国家”。
举例来说,普鲁士、奥地利、俄罗斯三大强国在18世纪和19世纪的三次波兰分割中分别分得了波兰的一部分领土,而作为波兰历史中的一个重要事件,战争往往来得更加猛烈,例如,波兰和瑞典之间的战争,第二次波兰战争等等。
三、波兰的文化传承在波兰的漫长历史中,波兰的文化传承扮演重要角色。
波兰的文化遗产既源远流长,也博大精深。
大量的文学、艺术、音乐传承至今,并为波兰人民提供了持久的精神信仰和自我认同。
作为波兰著名历史人物之一,肖邦就是波兰文化的代表。
他的音乐作品在当时无异于一座文化之山,至今仍受到广泛的喜爱。
同时,波兰还有很多著名的文学家和画家,例如斯洛文斯基、希维勒维采和塑造人类记忆的佩尔慈。
四、波兰的政治统一波兰的政治统一始于1918年,当时波兰取得了独立并成为一个现代国家。
俄罗斯新保守主义文化思潮及其影响研究
俄罗斯新保守主义文化思潮及其影响研究作者:陈彬彬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5期摘要:在90年代中期,俄罗斯就有新保守主义出现的趋势。
新保守主义在俄罗斯政治生活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具有保守主义的所有共性。
新保守主义思潮的出现,具有深刻的社会和历史背景,反映了俄罗斯复杂的社会心理。
关键词:俄罗斯;影响;新保守主义作者简介:陈彬彬,男,汉族,籍贯:贵州,单位:遵义师范学院,职称:助教,研究方向:俄罗斯文化,俄罗斯修辞学。
[中图分类号]:[K51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5--02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国内政治思潮发展由于自由主义思潮的泛滥和衰退,自90年代中期开始,各种思潮(民族主义、社会主义、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新保守主义等等)共存,21世纪初新保守主义逐渐开始主导俄罗斯的政治和经济生活。
俄罗斯的新保守主义最初是一种经济政策。
1993年,盖达尔的“休克疗法”被证明是错误的以后,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应改变紧缩财政政策,实行货币宽松政策,支持结构调整,恢复生产,这样的政策正是“新保守主义”。
1995年,作为总理的切尔诺梅尔金提出“稳定和改革”的口号,标志着新保守主义正式开始影响俄罗斯的政治生活。
在2000年3月普京上台以后,俄罗斯的新保守主义的影响正在逐步增加。
一、保守主义和新保守主义的区别和联系(一)保守主义一般说到保守主义时,指得都是英美保守主义而非欧陆保守主义。
英美保守主义实质上是古典自由主义,是“保守”自由的“主义”,这一点非常重要,不能将此处的“保守”单纯理解为守旧、食古不化等字面概念。
如果用的政治概念来具体解读保守主义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对于民主:保守主义认同民主,但仅限于宪政的代议制民主,对于缺乏自由的大众民主(多数暴政)则十分警惕;其次,对于自由:保守主义的定义就是保守自由,当自由和民主起冲突时,保守主义坚决认为自由高于民主,但,由于“自由主义”这个词实际上已经被左派(英辉格党、美民主党)偷走了,所以右派自称保守主义。
《世界哲学源流史》苏联东欧哲学之八:波兰人文学派
《世界哲学源流史》苏联东欧哲学之八:波兰人文学派苏联东欧哲学之八:波兰人文学派波兰人文学派形成于50年代中期,同样与1956年2 月的苏共20大密切相关。
苏共提出反对斯大林时期的个人崇拜方针后,波兰思想界立即活跃起来。
以《直言》周刊杂志为首的一些刊物出现了热烈讨论教条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局面,恢复" 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 建立合乎人性的社会主义" 、实现" 真正的工人民主" 的口号提了出来。
这种局面持续到当年10月,发生了波兹南事件。
事件平息后,《直言》、《欧洲》、《新信号》、《观点》等活跃一时的报刊被停止出版,曾经发表激进观点的代表人物受到批判。
1957年,执政的波兰统一工人党进一步以全会决议方式否定了波兹南事件以及在此期间的言论。
然而,在波兹南事件中并非有组织的发表意见者们却因此反而形成了与官方对立的持不同政见派,即人文学派。
60年代初至1968年,人文学派不顾官方限制,继续发表一系列政治思想观点,并逐渐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主要地位,与南斯拉夫实践派、匈牙利布达佩斯学派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法兰克福学派等建立了密切联系。
1968年3 月,波兰学术界发生对抗执政党命令的" 三月事件" ,波兰统一工人党再次做出重建科学研究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决定,发动全党批判人文学派理论家们的" 政治修正主义"和" 哲学修正主义"。
从70年代初开始,波兰统一工人党为解决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将工作重心转向发展经济。
但是问题并未解决,到80年代初,波兰在政治、经济方面进一步陷入困境。
在此期间,人文学派紧紧抓住现实问题展开研究和批评,以至被认为是波兰危机的主要责任者,其主要代表被开除出党。
然而这并不能挽救波兰的危险局面。
1980年组成的团结工会利用波兰的经济困难和改革失误,不断掀起工潮,迫使执政党承认其合法性。
当代俄罗斯的保守主义
当代俄罗斯的保守主义庞大鹏2011-03-14 13:07:47 来源:《欧洲研究》2009年第3期[内容提要]当前俄罗斯主要的政治思想是保守主义,它的提出具有深刻的背景,其内涵是对俄罗斯主流政治价值观——“主权民主”思想的延续与发展。
俄罗斯以保守主义为指导采取的政治举措具有积极的意义,并对俄罗斯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当代保守主义的兴起与发展体现了俄罗斯政治转轨从制度巩固到观念巩固的基本特点。
俄罗斯保守主义的前景取决于“统一俄罗斯”党的发展变化、俄罗斯克服金融危机的能力和水平,以及俄罗斯政治转轨整体进程的根本要求。
[关键词]俄罗斯,保守主义,政治发展,观念巩固[作者简介]庞大鹏,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研究员。
俄罗斯的政治转轨已经走过20年的发展历程,从叶利钦时代的制度变迁到普京八年的制度巩固,俄罗斯的国家治理模式已经发生重大变化。
当前俄罗斯进入了“梅普组合”的政治发展新阶段,政治转轨从制度巩固转向观念巩固的特点日益明显。
2008年11月20日,“统一俄罗斯”党(统俄党)召开第十次代表大会,最高委员会主席格雷兹洛夫明确表示:统俄党意识形态的基础是保守主义。
[1]鉴于统俄党在俄罗斯政坛一党主导的政治地位和与普京执政团队互为依存的政治关系,深入研究当代俄罗斯的保守主义不仅成为思考当前俄罗斯政治发展的基本线索,也可以使人们对俄罗斯政治转轨进行更多冷静和深层次的思考。
一保守主义提出的背景当代俄罗斯的保守主义思想一直存在,但是被统俄党明确定为党的意识形态基础还是首次。
保守主义的提出不是偶然的。
它深具俄罗斯政治传统,同时又是普京八年治国理念的延续,更体现了2008年以来俄罗斯所面临的发展形势。
其一,历史背景:俄罗斯保守主义具有深厚的政治传统。
俄罗斯的历史表明,只要条件具备,保守主义思想就会出现。
俄罗斯自沙俄时期开始就一直在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之间进行着选择。
俄国历史上不仅出现了亚历山大一世、亚历山大二世及尼古拉二世的政府自由主义,也出现了三个政府保守主义时期,分别是从1812年保守主义思想家希什科夫在政府接替自由主义改革家斯佩兰斯基起到克里木战争结束、从1881年到1894年的亚历山大三世统治时期以及1906年7月到1911年9月的斯托雷平时期。
沙皇俄国的发展历程及经历的战争改革
回国后,他们继续在自己的圈子里讨论问题。这样,在彼 得堡(北方协会)和乌克兰(南方协会)分别出现了秘密社会 团体。
以尼基塔· 穆拉维约夫为纲领制定者的北方协会主张限制 沙皇的权力并将俄国变成君主立宪制国家。南方协会的领导人 帕· 彼斯捷尔上将在其制定的协会纲领——《俄国法典》中, 则坚持消灭君主制和建立共和制。
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的终结
镇压普加乔夫起义后,叶卡捷琳娜二世政策发生了急剧变 化。她采取一系列措施,旨在消除农民战争的后果并防止此类 运动再度发生。
执政末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已经忘记了自己年轻时民主热 情。当法国大革命爆发时(1798),俄国断绝了同法国的外交 和经贸关系。在组织欧洲国家联合反对法国革命的活动中,俄 国充当了急先锋的角色。
在亚历山大一世执政的19世纪初,俄罗斯帝国继续进行 对外扩张。俄国通过同土耳的新战争(1806—1812)夺得了 比萨拉比亚(今摩尔多瓦)。在同瑞典的战争(1806—1809) 中俄国取胜,结果芬兰并入俄国并作为帝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 芬兰获得了自治地位。
俄国对外政策的新方向是向高加索扩张。俄国很会利用该 地区的民族和宗教矛盾扩大自己的影响。19世纪初,格鲁吉 亚王国和其他基督教公国接连被并入俄国,后者承诺保护它们 名免受土耳共侵略。接着,俄国加入了同伊朗的战争(1804) 并从伊朗手中夺得了今日的阿塞拜缰。
这时,俄方的军事活动已经转变为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 农民组成游击队向撤退的法军勇猛出击。严寒和饥饿加速了法 军的崩溃。经过几次败仗,拿破仑下令撤离俄国。俄法战争以 拿破仑军队被彻底被摧毁而告终。在俄国史上,这场被称作 1812年卫国战争。 俄军跨出国门,进入欧洲。在莱比锡炮战(所谓的“万 民之战”)之后拿破仑被彻底击溃,联军进入巴黎。1814— 1815年,欧洲各国的代表共同召开维也纳会议。会议恢复了欧 洲往日的君主制度并对欧洲领土再度瓜分。俄国获得了包括华 沙在内的波兰大片新土地。 1815年,俄、奥、普三国君主签署了“神圣同盟”条约。 同盟的使命是保持欧洲“秩序”,维护封建贵族体制。在这个 同盟中,俄国及其皇帝亚历山大一世发挥了主导作用。
悲情波兰与难解的波俄关系
悲情波兰与难解的波俄关系
罗爱玲
【期刊名称】《社会观察》
【年(卷),期】2010(000)007
【摘要】@@ 2010年,可以说是波兰的灾难年.3月1日是波兰伟大钢琴家、作曲家肖邦诞辰200周年纪念日,对伟大肖邦的怀念让我们记住了波兰人民对人类文明贡献的同时,也忆起了18-19世纪波兰在沙俄蹂躏下的亡国经历,而肖邦正是在国家被灭、流亡法国期间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作品.
【总页数】3页(P55-57)
【作者】罗爱玲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波兰总统选举后俄波关系走向分析
2.波兰加入北约对波俄关系的影响
3.美俄关系僵局难解
4.波兰总统选举后俄波关系走向分析
5.波兰学者谈波兰外贸问题与波中经贸关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 年第 1 期 总第 185 期
俄 罗 斯 研 究 Russian Studies
No.1, Feb. 2014 Gen. No. 185
斯拉夫·欧亚
俄国思想史中的“波兰问题”——保守派的视角
朱建刚 唐 薇
“波兰问题”是 19 世纪俄国政治中无法回避的因素,却一直较 【内容提要】 少得到学界的关注。在 1863 年波兰爆发独立事件后,俄国政论家斯特拉霍 夫、卡特科夫、阿克萨科夫等人分别从文化、政治和社会方面分析“波兰问 题”及国家利益、民族文化身份的关系,体现了十九世纪俄国社会中民主普 世价值与民族主义的激烈争论。 【关键词】波兰问题 卡特科夫 斯特拉霍夫 阿克萨科夫 【中图分类号】D83/87(512)【文章标识】A【文章编号】1009-721X(2014) 01-0003-(19) 1795 年俄、奥、普第三次瓜分波兰之后,存在了 800 多年的波兰作为 一个独立国家在欧洲政治版图上消失了。但与此同时,随着波兰人民的不断 反抗, “波兰问题”在 19 世纪俄国思想领域却愈发突出,最终成为彼时俄国 文学界、思想界借以反思自身文化身份的契机。在 19 世纪俄波关系史上, 学术界相对熟悉的是赫尔岑和巴枯宁等革命派的态度, 他们与波兰革命者合 “土地与自由社”曾在 1862 年 作,始终强调俄波的共同敌人是沙皇专制 ① 。
① 列宁曾说:“赫尔岑挽救了俄国民主派的名誉。”这话也从反面证实了赫尔岑等人 在当时的孤立状况。参见列宁:《纪念赫尔岑》,列宁: 《论文学与艺术》 ,中国社会科 学院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研究室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年,第 125 页。 ② 严格来说, 卡特科夫当时尚属于温和的自由派, 但正如他之前在 《我们属于哪个党派》 (1862)一文中所说的:他本人属于“自由的保守主义” 。联系到波兰事件后卡特科夫观 点的进一步保守化,笔者在此将其列为保守派。
- 3 -
与波兰革命者联系,秘密协商起义事宜。但事实上,或因距离,或因书刊检 查以及民族情绪的缘故,革命派对波兰的看法在当时虽有一定市场,但在 俄国影响有限 ① 。现实中,真正影响巨大并推动官方出台对波兰政策的,应 该是以卡特科夫 (М.Н.Катков,1818-1887) 为代表的俄国保守派 ② ,以及以 文学批评家斯特拉霍夫(Н.Н.Страхов,1828-1896)、阿克萨科夫(И.С. Аксаков,1823-1886)为首的新老斯拉夫派发表的一系列政论。从思想层面 而言,正是他们与西欧舆论、及俄国侨民革命派的争论,激起了本国思想 界对俄国民族身份的思考。但因资料及立场缘故, 国内外学界长期以来对保 守派的言论往往语焉不详,使 19 世纪俄国思想史中的波兰问题仅有单方面 呈现。这显然有失客观。笔者以 1863 年波兰起义为背景,重点分析俄国保 守派、斯拉夫派对波兰问题的看法,由此揭示保守主义思想家们对民族文化 身份的看法,以资对照。
感谢匿名审稿人的意见,文中的疏漏由作者负责。 朱建刚,苏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唐薇,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2011 级博士生。 ① 波兰学者诺瓦克把这种传统认知角度下的波俄关系史研究模式概括为: “波兰人(波 兰‘高尚的’革命者,波兰民族解放运动)与俄罗斯人(俄罗斯民主派、革命派)反对 沙 皇 专 制 ; 沙皇 专 制 反 对 他们 。 ” Анджей Новак. Борьба за окраины , борьба за выживание :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 ⅩⅨ в. и поляки, поляки и империя(обзор современной польской историографии). См: Западные окраины Российской империи.М.:Новое литературное обозрение, 2007. С.430.事实上,这一研究模式完全忽视了俄罗斯与波兰革 命者之间的矛盾,更忽略了俄罗斯保守派对波兰问题的看法。但因受意识形态影响,这 种模式直到苏东剧变后才得以改变。
① ② ③ ④ Страхов Н.Н. Борьба с Западом. М.: 2010. С.38. Там же. Там же. С.44. Там же. С.40.
- 6 -
中,仅仅依靠国家的军事力量是不够的。在斯特拉霍夫看来,一个军事上 强大的国家“只是为独立生活提供了可能性,还远非生活本身。” ① 就文化 层面来说,俄国文化始终摆脱不了模仿的痕迹,从法国的古典主义、启蒙 思想到德国的黑格尔哲学,俄国在思想上更多的是在模仿西方,独创性甚 至比不上波兰,所以才出现了波兰的反抗。在今天看来,国家军事力量的 强大和文化上的盲目崇外,是 19 世纪俄罗斯的一个主要悖论。俄罗斯之所 以长期被视为“欧洲的野蛮人”,其缘由也多半在此。批评家继而认为, 俄国要最终解决波兰问题,首先要在文化上强调自己的特质,要告诉波兰 人:“你们误会了自己的伟大意义,你们被自己的波兰文明蒙蔽了双眼; 在这种蒙蔽中,你们不愿或不能看到,与你们斗争竞争的不是亚洲的野 蛮,而是另一种文明,更坚定顽强的俄罗斯文明。” ② 波兰并不像有些革命 民主派所说的那样值得同情,因为它明明是个斯拉夫国家,却偏偏要去寻 求西欧文化作为自己的精神根基,因此它亡国了。但它的命运却可以成为 俄国的前车之鉴:一个大国的兴起,至少在文化上必须独立自主,走适合 自己的道路。不过,斯特拉霍夫在这里进一步指出,尽管从 19 世纪 40 年代 的斯拉夫派以来,思想界对于俄国文明及其前景一向态度乐观,但这种光 明前景的依据是什么,怎样去实现,却很少有人去考虑。斯特拉霍夫说: “我们的一切都处在萌芽时期,一切处于初始的模糊的状态,一切都孕育 着未来,但现在却模糊不定。” ③ 当然,在批评家看来,这种“模糊不定” 正是今日俄国文化界思想界努力之根据。 斯特拉霍夫的本意,是以波兰事件为契机,反思俄国的文化身份问 题。但这一意图却因为他写作风格的问题未能实现。斯特拉霍夫历来不是 那种观点明确、文字清晰的批评家。批评家自己后来也承认:“杂志查封 后,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即陀思妥耶夫斯基——引者注)对我的文章 在叙述的枯燥和抽象性方面略有微词,对于这种批评我当时有点委屈,不 过我现在乐意承认他的意见是正确的。” ④ 或许是爱之深,责之切,斯特拉
- 4 -
的情绪,因而对这种情绪怀着正当的愤怒。” ① “准备同情起义者的”,自 然指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他们久受欧风西雨之影响,整天谈论自由民主 等问题,对同处沙皇专制统治下的波兰抱有同情。不过限于局势,一贯激 进的 《现代人》 (Современник)被迫保持沉默。只有远在欧洲的赫尔岑在 《警 钟》(Колокол)上发文,反对沙皇政府对波兰的武力镇压。1863 年 4 月 1 日 《警钟》 上刊登的赫尔岑的文章说:“我们站在波兰一边,因为我们是为了 俄国;我们所以为波兰人讲话,因为我们是俄国人;我们所以希望波兰独 立,因为我们希望俄罗斯自由;我们和波兰人站在一起,因为同一条锁链 把我们两国锁在了一起。” ② 这显然是从民主自由的角度出发,将自己与波 兰人同列为沙皇专制统治下的受迫害者。不过,由于海关检查等原因,这 一类声音离俄国读者还是远了些,而且由于立场问题,在国内应者寥寥 ③ 。 真正引发“波兰问题”讨论的,是斯特拉霍夫。 斯特拉霍夫是当时小有名气的批评家、政论家。他在 19 世纪 50 年代末 认识了从西伯利亚流放归来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在其鼓励下开始积极参与文 学评论工作。他们与阿波隆·格里戈里耶夫( Аполлон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Григорьев,1822-1864)三人在思想方面有许多相投之处,因此成为根基派 (Почвенничество)的核心。斯特拉霍夫在 1863 年 4 月份的《时报》 (Время) 上发表了署名为“俄罗斯人”的文章:《致命的问题》 (Роковой вопрос)。 虽然这不是思想界第一篇关于波兰事件的文章,但作者所持的立场引起了 众多争议。文章从当时实际出发,指出思想界关于“波兰问题”的讨论只 是停留在表面,而问题的实质在于文化。“波兰人起来反对我们,就是有 文化的民族反对文化低、甚至没文化的民族。……波兰一开始与欧洲其他 地区是平等的。它和西方民族一样接受了天主教,与其他民族一样发展自
一、争论之始
1863 年 1 月 22 日,波兰爆发了旨在反抗俄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武 装起义。沙皇政府大为震惊,调集重兵镇压。最终,波兰军队在十倍于己 的兵力围困下陷于失败。对于这次事件,除了卡特科夫及其《俄国导报》 (Русский Вестник)当时就发表时事评论外,俄国思想界一开始对此并无 明确观点。斯特拉霍夫回忆说:“彼得堡文学界自起义之日起几乎一致保 持沉默。这或许是因为不知说什么好,或许甚至是因为从自己抽象的观点 出发,准备直接同情起义者的要求。这种沉默激怒了莫斯科的爱国者和政 府中有爱国情绪的人。他们感到社会上存在着一种与此刻国家利益相敌对
① Страхов Н.Н. Биография, письма и заметки из записной книжки Ф.М.Достоевского. СПб., 1883. С.246. ② 弗·普罗科菲耶夫: 《赫尔岑传》 ,张根成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年,第 393 页。 ③ 值得一提的是,波兰事件以后,《警钟》在俄国的发行量急剧减少:“1863 年底, 《警钟》的发行量从 2500 份、2000 份,跌到了 500 份,从此再也没有超过 1000 份。” 赫尔岑:《往事与随想》 (下),项星耀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年,第 412 页。
- 5 -
己的文化生活。在科学、艺术、文学及所有文明的领域,波兰常常关注欧 洲其他国家并与之竞争,却从未把那些落后的、异端的国家视为自己 人。” ① 在这里,所谓“落后的、异端的国家”指的就是俄国,这也成了后 来有人攻击作者不但亲波兰,而且攻击俄罗斯之依据。 斯特拉霍夫认为“波兰问题”可从两方面来看:波兰人看俄国与俄国 人看波兰。波兰人之所以非要从斯拉夫大家庭里分离出来不可,其主要原 因便在于它认为自己从文化上隶属于欧洲,它不屑与俄国这种“野蛮落 后”的国家为伍。作者认为波兰人的这一看法并非没有根据:首先,波兰 接受的是天主教,有别于俄国的东正教,就在欧洲影响而言,前者显然要 高于后者。其次,“在科学、在艺术、在文学及在文明展现的一切中,它 与欧洲大家庭中其他国家既友好又竞争,从未落后于其他国家或显得生 疏。” ② 再次,由于波兰发达的文化及其天主教背景,使之成为西欧文化东 扩的先锋,在历史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对于乌克兰等地区的影响。 因此,在批评家看来,“波兰问题”究其根本,在于两种文化的矛盾,在 于文明与野蛮的对抗,在于西方与东方的冲突。“波兰人满怀真诚地自认 为是文明的代表,他们与我们数世纪的斗争直接被视为欧洲文化与亚洲野 蛮的斗争。” ③ 值得一提的是,1869 年的《朝霞》(Заря)杂志刊载了丹尼列 夫斯基 (Н.Я. Данилевский, 1822-1885) 的 《俄罗斯与欧洲》 (Россия и Европа) 一文,斯特拉霍夫正是该文的编辑。6 年前斯特拉霍夫在《致命的问题》中 所阐述的“文明冲突论”,在丹尼列夫斯基的这篇文章中得到了更为完整 的论述。 第二个问题是俄国人看波兰。批评家认为,此时此刻,在与波兰人的 斗争中,俄罗斯人把什么作为依靠呢?“我们只有一样:我们建立了、捍 卫了我们的国家,巩固了它的统一,我们组织了巨大而牢固的国家。” ④ 俄 国的力量在于其军事力量。自从 1812 年卫国战争以来,俄国历来被视为欧 洲的强国,甚至成为镇压 1848 年革命的“欧洲宪兵”。可是在文化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