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琏谈改革30年:停顿和倒退
吴敬琏:改革需要顶层设计
吴敬琏:改革需要顶层设计作者:暂无来源:《检察风云》 2011年第4期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推行者,吴敬琏近日在多个场合表示,开好“十二五”开局事关重大,关系到今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众所周知,进入21世纪后,吴老—直关注两个命题:一是如何建立一个公正法治的现代社会;二是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抉择。
日前,本刊特约记者夜访了刚从外地返京的吴老,已是耄耋之年的吴老看上去精神矍铄。
他强调,根据30年的经验,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关键在于政府自身。
政府改革的任务,在于建设一个能够为市场机制提供支持的法治环境。
新年伊始,作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际经济学会执委会成员的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已在多个场合表示,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必须克服体制障碍,全方位推动改革。
近日,记者受《检察风云》杂志委托,于元月9号在京夜访吴敬琏先生,并就开局之年和法治环境方面请吴老发表他的看法。
吴敬琏和记者谈到,他已经在多个场合都讲到,开好开局事关重大,不但关系到今后5年,而且关系到今后10年,甚至新的30年的发展。
中国是不是能够真正实现好几代人梦寐以求的目标,真正腾飞于世界,这是一个很关键的时候。
目前中国发展面临两大难题:一是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或者叫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早已经走到了尽头;另外一个难题就是腐败的蔓延。
腐败已经侵入了党和政府的肌体,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社会的和谐、稳定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他认为当前要解决两大难题,唯一的出路就是改革,即市场化改革,以及与市场化改革相配套的政治改革、社会改革。
吴敬琏进一步阐释,哪些改革我们需要进行呢?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讲得很对,要有顶层设计。
在他看来,“顶层设计”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对于改革的全局,即中国的经济体系、政府职能、法制体系、社会改革要有一个总体的顶层设计。
有几个项目是一定要包括在内的,首先就是国有经济的改革,十五大对国有经济的改革做了非常准确的鉴定,其中包含两个方面:其一、国有经济有进有退,从竞争性部门退出:其二、留下的国有企业要进行制度创新。
吴敬琏厉以宁纵论改革三十年
边 思 I0 o 1 缘 想 28 圄 3 . 05 3
维普资讯
第 三个 问题 。 是要 关 注 民生 问题 。 会保 障 制度 由于 当时种 就 社 种 原 因 , 政 困 难 或者 其 他 原 因 , 财 因此 推 行 得 极 慢 . 多 问题 没 有 很 解决 , 但现 在 条件 好 了 , 要解 决 这个 问题 。 就
看法。 厉 以宁 :
计 划 经 济体 制 有两 个 重要 支 柱 : 是 政 企 不分 、 权 不 明的 国 一 产 有 企业 体 制 : 二是 城 乡 分割 、 限制 城 乡 生产 要 素 流 动 的城 乡 二元 体 制。
这 两 个 支柱 支撑 着 计 划 经济 的存 在 和运 转 .而这 两 大 支 柱没 有太 大 的变 化 。 因此 导致 了三方 面 的问题 : 第 一个 是 城 乡二 元 体制 基 本 上没 有触 动 城 乡户 籍 制度 是 城 乡 二元 体 制 的主要 标 志 .但 仅 仅 走 向城 乡
维普资讯
吴敬琏厉 以宁纵论 改革三十年
口 王 孟 龙
成功 的 三个 方 面 改 革 开放 3 0年取 得 的成绩 为世 界 瞩 目 , 指 标 方 面 中 从
了三 个 方 面 的成 就 : 、
第 一个 突 出 成就 是 经 济 的高 速 成 长 。最 近 3 0年来 , 在
是最 重 要 的力 量
吴 敬 琏 赞 同 厉 以宁 对 承包 制 的看 法 : 承 包 制 起 的 作 用 非 常 “ 大 , 然 有 很 大 的 风 险 , 因 为 有 党 中 央特 别 是邓 小 平 的 支持 , 虽 但 所 以进 行得 也 比较顺 利 . 以与其 说 承 包 制是 一 个 改革 。 所 还不 如说 是 回到 了原 来 农 民所 喜 欢 的一 种体 制 。 因此 我没 有 把它 列 在里 面 。 ”
吴敬琏:政治不改革,经济改革也落实不了
吴敬琏:政治不改革,经济改革也落实不了82岁的吴敬琏仍然保持着对中国经济最敏锐的触觉和知识分子应有的勇气及胆量。
吴敬琏的好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周书莲曾说过,吴敬琏最大的特点是“执着”,执着在工作、学习、生活……向科学进军、搞市场经济、学英语、学习西方市场经济学、写文章。
也许正是因为执着于自己的信念,吴敬琏从不畏惧在中国改革进行的任何阶段发表自己的见解。
1992年,他向中央建议: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为经济改革的目标;2000年,他提出要警惕市场经济滑入“权贵资本主义”的泥坑;2001年,他直斥中国股市为“没有规矩的赌场”;近期,他提出“重启改革议程,要求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并举”……吴敬琏多次被推向风口浪尖,甚至常常被误读。
但他并没有退缩,而是一直在为“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而奔波,为“中国增长模式抉择”而探究。
今年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20周年。
南方谈话发表后,中国改革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整体推进新阶段,中国经济进入持续快速增长的新时期。
20年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提高,成亿人口脱离极贫地位;但同时也积累了相当的社会问题和矛盾,深化改革的迫切性和艰巨性不亚于20年前。
就如何深化改革等问题,《中国经济周刊》不久前对吴敬琏进行了专访。
南方谈话也存在遗憾《中国经济周刊》:南方谈话对当下改革的意义何在?吴敬琏: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发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整个改革停顿了,经济下滑的趋势无法解决,邓小平南方谈话扭转了这种局势,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改革开放30多年,特别是南方谈话之后的大致10年时间,我国在经济改革上进展是最快的。
当然,近期的一些研究表明,与1980年的“八一八”讲话相比,1992年重启的改革存在一个明显的遗憾,就是只注重经济领域的改革,而不再像1980年代初期和中期那样,要求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并举。
就像邓小平在1986年说过的,“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改革也搞不通”。
吴敬琏
吴敬琏:中国经济矛盾社会矛盾几乎到了临界点2012年03月25日 14:4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吴敬琏(3月25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吴敬琏在参加岭南论坛时表示,目前国家权力对市场的干预,对价格管控,造成很大权力寻租空间,腐败蔓延不能有效制止。
这也同时带来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变成了政治问题。
经济矛盾、社会矛盾几乎到了临界点。
1992年已明确的顶层设计是市场经济改革,可如今人们数典忘祖,忘了这个改革目标。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表示,没有明确目标、明确顶层设计改革就叫摸着石头过河。
改革发展30年情况下,国家不再需要另起炉灶,再造一个顶层设计。
以下是发言实录:谢谢刘明康院长!前面几位我们的高级官员都有比较专业的领域,所以讲起来就比较言之有物,我是教书的,做研究的,可能讲起来就比较空洞。
我想讲五点意见:第一点意见,20世纪最后20年,我们的市场取向的改革取得了很重大成就,通过改革开放,在20世纪末期把生活水平、市场经济的框架建设起来。
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变化奠定了中国经济崛起的制度基础。
这样一个初步建立起来的市场经济体制,就支持了我们30年来的快速发展。
它主要有几个具体因素:1.把中国人民的企业家精神和创业能力,从旧体制的压制下解放出来。
不用我多说,我们看一看广东的大地、我们岭南的大地就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过去民间是不能创业的,并称之为资本主义为大,资本主义复辟。
我们有几千万的民间企业成长起来了,这是支持我们经济快速发展,支持我们经济崛起的最基本的力量。
2.原来低效利用的资源,首先是劳动力资源转向比较有效的使用。
过去低就业状态的农民大概将近2亿人转向了城市非农企业,效益得到了提高。
另外一个资源就是土地,改革开放以来,相当爱尔兰面积的农村土地转城市了非农使用,使资源利用效率大大提高。
3.开放。
开放对我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两个有力支撑:一个有利的支撑就是,我们原有的增长模式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消费率下降,所以最终需求不足。
吴敬琏总结中国改革三十年
长不足 , 而 是 消费 的增 长赶不上 G D P 的增 长 , 所 以消费的相 对份额在下 降 , 投 资和消费的 比例 已经 偏离正 常状 态 , 在经 济社 会生 活 中造 成 了 许 多 问题 。 外部 失衡 的主要 表现 是 国 际 贸易和 国际收支的双 顺差 、 外汇储备的大量 积累 , 并造成 贸 易摩擦加剧 。
关于 内外失衡对经 济造成的影响 , 首先是 内外失衡在 宏 观 经 济 上 , 集 中表 现 为 流 动性 过 剩 , 或 者说 货 币过 量 供 应 , 进 而导 致 或者是 资产泡沫 或者是通 货膨胀 , 或者是二 者 兼而 有之 。 其 次 , 内外 失衡还 会导 致 金 融 体系变 得脆弱 , 当 出现 了 外部 或者 内部 的冲 击时 , 就会 出现严 重 的系统性 风 险。 东亚 许多 国家都 曾经经历 过一 个高成长时期 , 但好像大 多数都没有逃脱金融 危机 , 造 成 了很大 的冲击 。
(作 者 : 张 沐 , 摘 自香 港 中评 社 , 略 有 删 改 )
吴敬琏总结 中国改革三 十年
中国经 济的发展 已经取 得 了巨 大 的成就 , 但现在 面 临 着转变经 济发展 模 式的严 峻考验 , 需 要坚 定不移地 推进 改 革开 放 。 中国经 济 发展 的突 出成就表 现在三 个方面 : 一 个 是 经 济的高速成长 , 二 是人 民生 活水 平 的提 高 , 三 是减贫 取得 了成效。
经济学泰斗吴敬琏:改革无法回避七个问题
经济学泰斗吴敬琏:改革无法回避七个问题作者:暂无来源:《新经济导刊》 2013年第12期文/ 本刊编辑部智库支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智石经济研究院吴敬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当代中国杰出经济学家,著名市场经济学者,中国经济学界的泰斗,被誉为“中国经济学界良心”。
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市场经济研究所名誉所长,国务院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宝钢经济学教席教授。
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干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常委兼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曾担任美国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佛大学以及英国牛津大学的访问研究员和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为理论经济学、比较制度分析、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和政策。
在三年前的2010 年初,本刊执行总编朱敏出版过一部经济学家案例研究著作——《吴敬琏:风雨八十年》,书中探究的是:经济学家的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之间,究竟会发生怎样的关联?书的线索貌似针对经济学家个体的成长历程做某种心路方面的探寻,实际上是在试图描绘特定的一个历史时期的人物群像,并基于对经济学奥秘的审度,藉以重估经济学家们在具体情境下的历史作用。
早年的吴敬琏,尽管身体病弱,依旧秉承家族情结,胸怀实业报国雄心。
然而,历史的巨大吊诡在于,就在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之中,启蒙终于还是被救亡所压倒。
于是,一种举国的激进与偏执,将步入青年后的吴敬琏与身边的年轻人一道,引向了集体的迷途。
他和那个时代无数的青年一样,鄙视过传统,批斗过教授,在种种年轻的无知与时代的狂妄交织之下,一度随波逐流的吴敬琏,却又为何会突然走上一条满载理性、通向彼岸的“现代性”思想之路?个体、群体与历史之间,种种吊诡或机缘,其中究竟暗藏着怎样的神奇密码?这本书或许能够给你揭开谜底。
十八届三中全会前夕,身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高级研究员、中国经济学泰斗的吴敬琏,在浙江发表了长达三个小时的演讲,演讲内容围绕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各项改革措施的总体设计。
吴敬琏把脉中国经济未来30年 关键在发展方式转型
吴敬琏把脉中国经济未来30年关键在发展方式转型来源:东方网作者:刘华宾2010年08月11日09:56我来说两句(0)复制链接打印大中小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二楼大厅今天下午座无虚席,作为上海书展开门首日的系列讲座之一,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阐述了他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之路的思考。
提出问题:繁荣之道在转变增长方式中国经济在30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如何保持今后30年的持续稳定增长?吴敬琏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从经济大国蜕变成经济强国,关键就在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解决长期发展存在的问题,而不在于短期货币政策的松或紧上。
”吴敬琏分析目前中国经济政策的“短期性”说,当前中国经济过分关注短期的经济走势和政策,往往忽略了长期增长中的问题和策略,也即是经济增长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他举例说,去年全国房地产市场泡沫飙升,各阶层人民都怨声载道,显而易见,如果继续鼓励海量货币发行和流动性泛滥,很可能造成泡沫泛滥直至在某个时点上破灭。
因此说,单纯依靠短期的政策做调整,到了一定时候就会出现两难困境:继续用大量货币拉动增长的扩张政策,会出现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如果很快采取收紧政策,又有可能会出现经济下滑、市场不振、失业增加和地方财政收缩。
“当前政府很好地运用了宏观智慧,虽然说忽松忽紧的调整很难受,但基本保持了市场繁荣又不至于市场混乱。
与此同时,还要把精力放在增长方式的转型上,提高增长效率和产出附加值,解决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
”历史回顾: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之争“讨论经济增长方式转型,首先要把握发展的理论,否则就会让科学发展观变成一句口号,成了一个什么都能装的大箩筐。
”吴敬琏回顾中国经济发展历史说,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第一次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当时提出降低重工业投资、重振农业、发展轻工业、发展服务业。
1981年国务院批准的十大经济方针提出,把经济建设转移到效率提高的基础上来,提出要在经济效率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
吴敬琏:改革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维普资讯
l
樊纲 :美 国经济衰退 一年将致我 国G P 1 D 减 %
.
责令停止 新 业 务 5 6 项 吊销许可 证 1 2 项
,
。
资金
系
.
.
其 管 理 者 还 要 提供 所积 累 的 学识
。
经 验 及 广 泛 的社会 联
尽 力帮 助 创 新 者取 得成 功
吴 敬琏
.
:
改革 停 顿 和 倒 退 没 有 出路
经 济 学家吴 敬
第二
.
要 明 确 风 险投 资 的 重 点 领域 和 重 点 阶段
据 2 0 0 8 年全 国保 险 工 作会 议 的数据 显 示
.
.
2 0 0 7 年保 监会 的
资筛选 的建 议 书看
必 定 需 要 项 目群
.
,
能 够筛选 到的是 万 分 之 八
。
。
现 场 检 查 中对 8 13 个 保 险机构实 施 行 政处 罚 责令 撤 换高 管人 员
10 2 人
.
利 用 项 目群 风 险 投 资不 仅 要 向创新 者提 供
。
革 目标
.
二
是 19 9 4 年
”
第三
,
必 须 为 风 险 投 资 的 发展 创 造 有利 的环 境
。
主 要是 制
、
根据
”
整 体推 进
,
方
定并实施 有利于 促 进 风 险 投资发展 的法 律 法规
,
针 开 始 进 行 的财政 体制 金 融 体 制和 外 汇 管理 体 制 改 革 对 改
”
最 后 不 能 让 风 险 投 资 家应该 承 担 的风 险转嫁给 广 大 的公
吴敬琏厉以宁纵论改革三十年
成 功 的 三 个 方 面
改革开放 3 0年 取 得 的 成 绩 为 世 界 瞩 目 , 指 标 方 面 从 中 国取 得 了三个 方 面 的 成 就 : 第 一 个 突 出成 就 是 经 济 的高 速 成 长 。最 近 3 0年 来 , 在 改革 开 放 的推 动 之 下 , 国 的 G 中 DP以 每 年 接 近 于 1 % 0 的速 度 增 长 。 世 界 历 史 上是 没 有 先 例 的 。 在 第 二 个 突 出成 就 是 人 民生 活 水 平 的提 高 。改 革 开放 3 0年 的 时 间 里 . 国 城 镇 居 民 的 可 支 配 收 入 和 农 村 居 民 中 的 纯 收 入 增 长 了 67倍 。 .
的 国际 地 位理 所 当然 地得 到 了承认 、 到 了提高 , 个 事 得 这 实 为 世 界 上绝 大 多数 人承 认 。
在 吴 敬 琏 、 以 宁两 位 著 名 经 济 学 家 眼 中 , 革 3 厉 改 0 年 来 最 成 功 的是 哪 三 项改 革 呢? 人 给 出 了不 同的答 案 : 两
计 划 经 济 体 制 有 两个 重 要 支柱 : 是 政 企 不 分 、 权 一 产 不 明 的 国 有 企 业 体 制 : 是 城 乡 分 割 、 制 城 乡 生 产 要 素 二 限
流 动 的 城 乡二 元 体 制 。
第 二 ,9 3年 中共 中央 十 四届 三 中全 会 通 过 《 于建 19 关
立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若 干 问题 的 决 定 》 ;
这 两 个 支 柱 支 撑 着 计 划 经 济 的 存 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和 运 转 , 这 两 大 而
第 三 .9 7年 党 的 第 十五 次 全 国代 表 大会 决 定 , 立 19 建
吴敬琏:中国经济改革三十年历程的制度思考3
三、经济改革体制目标的逐步明确(1984-1993年)上面这些变通性政策的实施,使中国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
但是到了80年代中期,人们发现,仅仅依靠一些不成体系的政策来“调动积极性”,不但不能实现经济的腾飞,还会带来种种冲突和混乱。
于是,就提出了需要探索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这一重大问题。
其实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就有些学者在这方面进行过探索。
例如,经济学家薛暮桥为国务院体制改革办公室起草《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意见》时就提出过,要把建立“公有制占优势、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商品经济”确定为中国改革的目标的主张。
1980-1981年,两位东欧改革派经济学家,即波兰的布鲁斯(W. Brus)和捷克斯洛伐克的锡克(Ota Sik)在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布鲁斯是市场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兰格(O. Lange)的传人。
他在1979年末到1980年初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讲学,介绍了东欧改革的情况和他所提出的“内置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模式”(A Planned Economy with build-in Market Mechanism)。
他认为,宏观经济决策,包括投资决策应由国家集中地作出;而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原料从哪里来,产品卖给谁等微观经济决策,则应当由市场来决定。
当宏观要求和微观要求不一致的时候,则可以通过价格、工资、利息和地租四个杠杆去调节。
在布鲁斯之后,社会科学院还邀请了曾在1968年“布拉格之春”时期担任捷克斯洛伐克副总理的锡克来华讲学,介绍他们在改革中的主要做法和他提出的“宏观计划,微观市场”的改革目标模式。
布鲁斯和锡克的讲学,对中国学者有很大启发,使我们认识到:改革不是若干政策的无序堆集,而是从一种经济系统到另一种经济系统的转型。
这就更加激发了国内学者研究改革目标模式的兴趣。
随着80年代初期对改革研究的日益深入和学习考察外国经验导致的眼界扩大,改革理论研究已经逐渐超越了70年代末期着重讨论“松绑放权”等具体措施的水平,进而研究我们要用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来取代计划经济的旧体制。
吴敬琏:腐败已成中国最大问题 政府应放开资源
吴敬琏:腐败已成中国最大问题政府应放开资源2010年09月30日22:10凤凰网财经网站编辑:王怡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凤凰网财经)凤凰网财经9月30日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今日在独家对话凤凰网时表示,如果说中国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强有力的政府,那么中国模式不值得骄傲。
他说,中国经济改革的最大障碍就是政府掌握了太多的资源,这会抑制市场的运作。
中国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腐败,腐败是一种寻租现象,寻租的基础就是政府掌握资源。
如果政府继续扩大权力,那么腐败的基础就会更加庞大。
吴敬琏同时表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只能应对短期问题,想用它们解决长期经济问题是一个误区。
如果只注意短期政策,大量印钞票,那么就会带来更多泡沫。
良性发展还是要推进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关键在于消除体制障碍。
以下为对话实录:凤凰网:吴老师您好,欢迎接受凤凰网的采访。
相信最近关注金融、关注资本的朋友正被一部纪录片所吸引,这部纪录片生动的描述了美国一条新旧夹杂的长街,这条长街虽然经过战火洗礼,也经过恐怖袭击,但仍然站立在世界金融中心,缔造着无数个神奇,这就是华尔街。
华尔街的魅力在哪里?是什么支撑华尔街长期屹立在世界金融巅峰?我手上正拿着正在热播的纪录片《华尔街》的宣传资料,两年前的今天,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美国的华尔街,从贝尔斯登被并购到雷曼的倒台,金融危机正在蔓延、发酵,到处是恐惧、贪婪、挣扎的镜头,但人们对历史、对灾难还是习惯性的忘却,拿中国来说,远离金融风暴中心,也没有太多的经历金融危机,更加觉得相安无事。
正在热播的《华尔街》不但让人了解金融的魅力、金融历史和金融的本质,从而对金融更加敬畏和惊叹。
从另外一个层面上将让更多的知道金融危机的形成和危害。
吴老师,您作为《华尔街》学术总顾问,觉得这部纪录片应该给中国的金融业带来哪些记忆碎片和启示。
吴敬琏(著名经济学家):我想是这样,就是不只是对金融业,其实对所有的人,包括官员,也许像外国投行的一些工作人员,也许这些事他们都知道。
吴敬琏--重启改革之路心得
如果是中国经济学界对于市场经济政策贡献最大的经济学家,毫无疑问的是吴敬琏教授,他是中国经济学界的泰斗,著名的“吴市场”。
吴老今天来到了安泰讲坛,与安泰的学子一起分享对于中国目前重启改革议程的问题。
吴老从十八大的决定开始,十八大为中国向何处去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中国在十八大开会前出现前,中国走到了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字路口,因为自80年代以来中国一直延续了双重体制并轨的过渡性质状态,它有两个可能性,一个可能性就是通过改革政府逐渐从微观活动经济中退出,进一步去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和民主化的改革。
另外一种可能性是强化这个双重体制的另一重,就是旧制度,这是强化国家对经济和社会的管控,推行威权发展主义政策,进一步走向国家资本主义或者是权贵资本主义道路。
但是在重庆事件中,这两种极端结合在同一个人身上,即口号上是极左的,但是实际内容上又是极右的。
这种趋势在思想界有个名字叫北京共识或者叫中国模式,归根到底就是一条:强势政府。
强势政府可以动员资源,用来海量投资来实现高速增长。
2010年向国家资本主义的声音到达最高峰,这种左的口号还是非常有吸引力的,2011年整个社会的思潮又发生了一些变化,改革的声音又重新起来了。
越来越多的人觉得通过这10年的改革再开倒车时没有出路的,只有坚持改革才是唯一的出路。
例如中国的高铁奇迹,虽然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一个世界奇迹,但是铁道部高达2万6千亿的负债是无法还清的,最终还是要有纳税人买单。
至于重庆现象就更加可怕,通过对法治的践踏,支撑了四年高达15%的GDP增长。
还好十八大的成功召开把中国拉回到了改革的正确方向上来。
吴老谈到了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就是收入差别,党中央领导非常关心并且热切希望可以缩小收入差距。
吴老认为现在这个收入差别拉大,从它基础来说,它在于生产中,我们劳动收入的份额降低,而我们的劳动者又大多数是所谓农民工,是没有知识、没有技术的劳动者,所以他们的收入水平不可能得到提高。
吴敬琏PK厉以宁:改革30年 成败得失
吴敬琏PK厉以宁:改革30年成败得失赵赫:“今天我们《经济半小时》栏目来到了北京大学,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和大家一起来回望我们刚刚经历过的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30年来从1978年到2008年,30年来,我们的改革给我们带来的成果,大家有目共睹,我们的国民收入实现了迅猛的增长,当然30年来,我们经历了辉煌也经历了艰难,今天在这里我们特别邀请了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亲历者,也是推动者,著名的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吴敬琏先生为我们共同来探究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成败与得失,并且为我们共同展望中国改革未来的发展方向。
首先有这样一个题目,我想请我们的经济学家分别来给出你们各自的答案,从1978年到2008年,30年来让你们感觉到最满意或者是最成功的改革有哪三项?我们先请吴老谈。
”著名的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吴敬琏先生做客《经济半小时》栏目吴敬琏、厉以宁: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功三方面吴敬琏:“我认为最成功的改革在我个人的印象里面,是这么三次,第一就是84年,84年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商品经济是我们改革的目标,不过这个改革只能说是个改革的启动,这是一个;第二个就是1994年,根据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这个决定进行的,全面的改革90年代我们之所以能够跨一大步,跟94年的改革有直接的关系;第三就是根据97年的十五次代表大会,所规定的建立基本经济制度这个改革,我们沿海地带到了世纪之交,经济很快就起来了,这是跟97年以后建立基本经济制度的改革直接有关的。
”赵赫:“我们请历老选择您的三个答案。
”厉以宁:“第一个是农村的家庭承包制,农村家庭承包制,在当时条件下它要通过农民的积极性调动来促进农民的生产,打破从前人民公社下大一统农业的情况,所以当时是冒着生命危险,安徽凤阳小岗村我去看过,在展览室里还陈列着当初十八户农民印了手印签的协议,协议上有一句话,如果谁被抓了,其他各家有义务把他们家的孩子抚养成人,是冒着这个危险来搞的,但是承包制就推广了。
吴敬琏中国经济改革进程读书笔记
吴敬琏中国经济改革进程读书笔记
我读了吴敬琏的《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以下是我的读书笔记:
本书主要探讨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历程和特点。
作者首先分析了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的状况,指出当时的计划经济模式已经陷入了瓶颈,必须进行改革。
接下来,作者详细讲述了改革的进程和特点。
他指出,改革是在实践中逐步推进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
改革的主要方向是逐步放开市场,推动经济发展,并且逐步引入市场机制。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极快,一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奇迹。
然而,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中国也面临了一些新的挑战。
作者指出,中国经济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平衡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之间的矛盾。
另外,中国也面临着一系列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城乡差距等。
作者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完善市场机制,并且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最后,作者还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他认为,中国经济仍然有很大的潜力,但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进一步改革,推进市场化和国际化。
同时还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总之,本书是一本关于中国经济改革的权威书籍,深入分析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历程和特点,对于了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理解中国经济改革的特点和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吴敬琏:改革只走了第一步
吴敬琏:改革只走了第一步
2012年11月30日 01:00北京晨报评论(49人参与)
晨报讯(记者姜樊)在昨日的财经年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吴敬琏表示,中国的改革要分为三步走,而如今仅仅走了第一步。
“现代市场经济是一个非常巨大而复杂精巧的系统。
不是简单地提出目标,甚至简单地说一个口号,就能够把应该做什么弄清楚,而是要做许多研究的工作,才能够把各方面改革的方案设计出来,把配套关系确定下来,然后根据这个施工图进行施工。
”
吴敬琏表示,“十八大明确了我们到底应该选择一个什么样的方向,十八大重申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这样就把全面深化改革提到了执政党的议事日程上来。
当下,第一步已经走出去了。
”
吴敬琏认为,下一步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总体规划设计好。
“现在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环绕一个中心,就是完善竞争性的市场体制,环绕这个中心对财税体制、金融体系、国有经济、市场监管、社会保障体系和政府职能等方面都要做出改革的方案设计,而且把这些方案设计综合起来,明确改革的重点,做出各项改革的实施步骤和配套关系的安排。
”
吴敬琏指出,中国的改革还要克服既得利益所带来的阻碍。
“既得利益现在越来越强大,如果不能克服这些既得利益设置的阻碍、障碍,改革也很难推进,这些方案和总体规划也难以落实。
”
此外,银监会副主席蔡锷生表示,金融改革需要坚持退出机制,对于不能调整好的金融企业应该淘汰。
除了破产、保险之外,还需要社会保障层面来支撑,比如用就业保障来保护银行员工的利益。
而发展实体经济则是发展经济之本。
吴敬琏: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过渡并没有完成
吴敬琏: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过渡并没有完成作者:暂无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中下旬刊》 2013年第9期近日,著名学者吴敬琏在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成立20周年庆典暨“中国的改革和发展道路”研讨会上作了“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过渡并没有完成”的主题发言,认为中国已经到了一个关节点上,如果不能全面地推进改革、建立法治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就会发生严重的经济和政治问题。
下面是他的发言内容。
30多年来我们大家亲历的改革开放过程,是中国社会从苏联式的经济、社会和政治体制,向能够造就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体制转型的过程。
改革开放促进了转型。
习近平总书记把改革开放称作一次“新的伟大革命”。
他说,“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前进,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停顿和倒退是没有出路的。
”科斯在他的《变革中国》这本书里对中国改革开放意义的估计更加全面,提得也更高。
他说:“中国的市场经济道路是一个非凡、动人的故事,它是我们所有人的故事,不仅属于中国,中国的奋斗就是世界的奋斗。
”这就是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全世界人民的事业,中国走向市场经济是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事件。
我们30多年走过的道路并不是一条平坦的大道。
已经取得的这些进展,也是经历过许多艰难困苦,不断克服障碍才得以实现的。
上世纪的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那是一个探索、摸索,又叫做“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
到了80年代的中期,人们普遍感觉到,光是做一些个别的政策调整和体制上的改进是不够的,要有一个全盘的规划,进行全面的改革。
所以从80年代中期到80代末,就试图通过经济和政治体制的改革,建立一个当时叫做“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经济体制。
一方面是因为这个目标不是那么分明,另一方面又碰到了许多阻力。
所以虽然做了很有意义的探索,但是也遭到了挫折。
90年代初期重启了建立市场经济的经济改革01993年,也就是我们天则所建立的时候,正是开启改革开放大战役的前夕。
吴敬琏:新一轮改革共识正形成 需进一步推进
吴敬琏:新一轮改革共识正形成需进一步推进2012-11-07【多维新闻】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教授、研究员、博导吴敬琏近日公开表示,中国宏观经济政策陷入既不能松也不能紧的两难困境,社会矛盾加剧,新一轮改革的共识正形成,但需进一步推进,只有通过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法制化民主化的政治体制改革,才能建立包容性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
据《经济参考报》11月7日报道,中国经济50 人论坛、长安讲坛第221期日前召开。
50人论坛成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发表题为:“怎样应对我们面临的挑战”的主题演讲。
吴敬琏表示,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在原来的命令经济体制下开辟了一片市场经济的新天地。
但是原有命令经济的遗产还大量存在,这就使得中国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能够延续,并造成了一个普遍的寻租环境。
也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人们形成了改革的共识。
资料照片:吴敬琏“两头冒尖”愈演愈烈所谓“两头冒尖”,其实就是一种新体制和旧体制之间的矛盾。
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
一方面,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在原来的命令经济体制下开辟了一片市场经济的新天地。
另外一方面,原有命令经济的遗产还大量存在,这种遗产的大量存在使得现行体制不是一个很完善的体制,是一种统治经济和市场经济双重存在的体制。
吴敬琏说,“两头冒尖”的关键问题在于,这种过渡性质的双重性是此消彼长,还是此长彼消?是旧体制逐渐的消退、新体制逐渐成长完善,还是反过来,停顿、倒退,回到旧体制?如果是新体制逐步扩大,它造成的结果是正面的,是积极的。
一方面是因为原来没有得到利用的,或者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源得到了利用;另一方面,因为城乡分割这个旧的增长模式被打破,使得原来在农业或者传统产业中就业的低效使用的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转移到了城市工商业或者城市中的比较高效率的行业,使得中国增长中的效率提高。
由于中国能够更多地利用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中国的生产效率有了提高,这就支撑了中国改革30 年来的高速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己 对 土 地 、 贷 等 重 要 的 配 置 权 力 , 办 信 大
“ 象工程 ”“ 绩工程 ” 形 、政 ,或 者 强 化 对 工
步 推 进 , 以免 自 己 的寻 租 权 力 受 到 削弱 ;
或者极力扭曲改革 , 以便 通 过 权 力 获 得 更
多的财富 。
程 立 项 、 票 上 市 等 的 审 批 等 等 , 都 使 股 这
茫 ; 们 一 齐奔 向天 堂 , 们 全 又 走 向 另 一 个 方 向 … … ” 我 我
而今, 过去 1 又 0年 。
我 们 看 到 : 方 面 中 国的 光 明前 景 更 清 楚 地展 现 在 面前 , 一 另一方面又充满变数。 们用 3 我 0年 时 间使 得 中 国跻 身于 中等
这样 .改 革 开 放 3 0年 来 一 直 存 在 这 样 的情 况: 当市 场 化 改 革 大 步 推 进 , 如 例
2 0世 纪 9 0年 代 初 期 商 品 价 格 开 放 , 品 商
设 的滞 后 。 于 一 个 所 谓 “ 人 格 化 交 换 ” 对 非
占主 要 地 位 的 现 代 市 场 经 济 来 说 , 有 合 没 乎 公平正 义 的法律体 系和独 立公 正 的司 法 , 同 的 执 行 是 得 不 到保 障 的 。在 这 种 合 情 况 下 . 济 活 动 的参 与人 为 了 保 障 自 己 经 财 产 的 安全 , 只 有 去 结 交 官府 。1 9 就 9 7年 的 中 共 十 五 大 就 提 出 了 建 设 社 会 主 义 法 治 国家 的 口号 , 是 一 直 进 展 不 大 。为 什 但 么 这 些 年 来 买 官 卖 官 越 来 越 盛 行 呢 ? 怕 恐 主 要 原 因就 是 因 为公 权 不 彰 , 员 的 个 人 官
危机感来 自何处
记 者 : 说 过 , 中 国发 展 前 景 “ 方 您 对 一
寻租 的 可 能 性 大 幅 缩 减 时 ,腐 败 被 抑 制 ,
大众 满 意 的 声 音 占有 支 配 地 位 。 反 之 , 当 正 确 的改 革 决 定 遭 到 扭 曲 , 比如 说 推 行 了
面持 谨 慎 的 乐观 态度 : 另一 方 面 又 常 常 有
收 入 国家 。 民 生 活 水 平 一 改 1 5 人 9 7到 1 7 9 7年 的 2 O年 停 滞 状
是 18 94年 明确 “ 品经 济 ” 场 经 济 ) 改 商 ( 市 的
志 着 经 济 改 革 制 度 目标 的确 定 和 市 场 化 改 革 的 启 二 是 19 9 4年 根 据 “ 体 推 进 ” 针 开 始 进 行 整 方 金 融 体 制 和外 汇 管 理 体 制 改 革 . 改 善 企 业 的 市 j 对
期 ; 是 智 慧 的 时代 , 这 也是 愚 蠢 的 时 代 ; 是 信 任 的年 代 , 是 这 也 怀 疑 的 年 代 ; 是 光 明 的 季 节 , 是 黑 暗 的 季 节 ; 是 希 望 的 这 也 这
春 天 , 是 希 望 的冬 天 ; 们 的 前 途 无 量 , 时 又 感 到 希 望 渺 也 我 同
化 。
济 之 所 以 能 够 跨 越 一 大 步 ,跟 19 9 4年 启 动 的 全 i
的关 系 : 三 是 19 9 7年 “ 有 制 为 主 体 、 种 所 有 制 经 公 多
值 此 改 革 开放 3 0年之 际 . 关媒 体 记 者 专 访 了吴 敬 琏 先 有
生 , 谈成败得失 , 望改革未来。 畅 展
要 的作 用 。 与 此 同 时 , 企 改 革 从 放 权 让 利 转 向 国 略性 调 整 , 为 后 续 的改 革 指 明 了方 向 了明显 的 提 高 , 困人 口数 大 幅 减 少 ; 得 贫 可是 与此 同 时 , 我 们 也 看 到 , 败 现 象 依 然 严 重 , 富 差 距 趋 于 扩 大 , 济 改 腐 贫 经 革 、 治 改革 面临 艰 难 的攻 坚 。 都 使 某 些 社 会 矛 盾 趋 向 复 杂 政 这
能 够接近权力的贪官污吏 、红顶商人 ” “ 由 此 获得 暴 利 。 还 有 一 个 重 要 的 因 素 是 法 治 国 家 建
础 。 突 出地 表 现 为 率 先 形 成 多 种 所 有 制 这 经 济 共 同 发 展 格 局 的 东 南 沿 海 地 区 的 经 济 迅猛 发展 。
・
8 ・
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 2 0 年第 O 08 9
的基 本 经济 制 度 的 确 定 , 以及 调 整 所 有 制 结 构 的相 关 政 策 的 实 施 , 大 改 善 了我 国 大
的 所有 制 结 构 , 市 场 经 济 构 筑 了 微 观 基 为
获 益 的 人 就 力 图 阻 碍 市 场 化 改 革 的 进 一
三个:
一
19 9 8年 纪 念 中 国改 革 2 O周 年 的 时候 ,著 名 经 济 学 家 吴
敬 琏 先 生 曾 经 引 用狄 更 斯 在 《 城 记 》 篇 处 的 一段 话 来表 达 双 开
他 对 我 们 所 处 时代 的 感 受 :这 是 最 好 的 时期 ,也 是 最 坏 的 时 “
口文
陶 卫 华
停 顿 和倒
三 个 值 得 注 目的事 件
记者 : 年要 纪念 改革开放 3 年 , 是一个j 今 O 这
反 思 的 阶段 , 3 这 0年 您 个 人 的 经 历 与 改 革 紧 紧相 注 目的标 志性 事件 是 什 么 ? 吴敬琏 : 回顾 3 0年 , 个 人 认 为 最 具 里 程 碑 我
所 谓 “ 托 雷平 式 ” 权 贵 私 有 化 f 专 制 斯 的 指 条件 下 的 权 贵 私 有 化 1 .或 者 进 一 步 的 改
革 受 到 了 阻碍 , 比如 说 国 有 垄 断 企 业 的 改
危机 感 ”现 在 最 让 您 有危 机 感 的 是 什 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