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文摘(历史)陶渊明是否真的不为世俗所累

合集下载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陶渊明隐居,是不是消极避世呢?这个问题可真是让人头疼啊!不过,我可是有办法解决的。

让我来给大家讲讲陶渊明的故事吧!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

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家境优越。

可是,他却对这种生活感到厌倦了。

他觉得,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都是虚伪的,不值得去做。

于是,他决定离开家乡,去隐居山林,过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

有人说,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

但是,我觉得这并不完全正确。

我们要明白,陶渊明隐居并不是因为他害怕面对现实,而是因为他对现实感到失望。

他希望通过隐居山林,来寻找一种真正的自我,来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这种心态,怎么能说是消极避世呢?陶渊明隐居并不是说他已经放弃了对社会的责任感。

相反,他在隐居期间,仍然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为百姓谋福利。

他曾经写过一篇名叫《桃花源记》的文章,讲述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

这个地方的人们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没有战争、没有饥荒、没有疾病。

这篇文章虽然是虚构的,但它传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人们应该追求和平、友爱、公平和正义。

我想说的是,陶渊明隐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他要面对孤独、寂寞、甚至生活的艰辛。

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信念。

正是因为他的坚持和努力,才有了那些传颂千古的诗篇。

所以,我认为,陶渊明隐居是一种勇敢的选择,是一种对真善美的追求。

陶渊明隐居并不是消极避世。

相反,它是一种对现实的反思,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们应该学习陶渊明的精神,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追求真理、善良和美好。

这样,我们才能过上真正幸福的生活。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哎呀,说起陶渊明隐居这件事,真是让人有说不完的话题啊。

有人说他消极避世,可我觉得这事儿不能这么简单粗暴地就下定论嘛。

今天,我就来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看看陶渊明到底是不是在逃避现实呢?我们得了解陶渊明这个人。

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时期的文学家、诗人。

他的诗歌以田园诗为主,风格质朴、自然,被誉为“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陶渊明的一生,可以说是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曾经在官场上有所作为,但因为看不惯官场的腐败和黑暗,最终选择了辞官归隐,过上了与世无争的生活。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原因大概是因为他在官场上的经历让他对现实失望透顶。

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一个事实,那就是陶渊明并没有完全放弃对社会的责任感。

他在隐居期间,依然关注国家大事,关心民生疾苦。

他的诗歌作品,也充满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所以,说他是消极避世,似乎并不完全准确。

我们也要看到,陶渊明选择隐居,也是出于对个人生活品质的追求。

在那个时代,官场生活压力巨大,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现象屡见不鲜。

陶渊明可能觉得自己无法适应那种环境,于是选择了远离纷扰,过上清闲自在的生活。

这种选择,其实也是人之常情吧。

说到陶渊明的隐居生活,我觉得他的生活方式还是挺值得我们学习的。

他在山林间种植蔬菜、养殖家禽,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

这种简朴的生活方式,让我想起了那句古话:“知足常乐”。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是否也应该学会知足,学会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呢?陶渊明的诗歌作品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他的诗歌中,常常描绘出美丽的田园风光和宁静的生活场景。

这些画面,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纯真、美好的生活态度。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是否也应该学会放慢脚步,去欣赏身边的美好呢?陶渊明的隐居生活,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

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说他是消极避世。

相反,我们应该从他的生活中汲取一些有益的东西,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

就像陶渊明在诗中所写的那句话:“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不沉迷于世俗的名人事例

不沉迷于世俗的名人事例

不沉迷于世俗的名人事例陶渊明是东晋后期的大诗人、文学家,他的曾祖父陶侃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开国功臣;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但到了东晋末期,朝政日益腐败,官场黑暗。

陶渊明生性淡泊,在家境贫困、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读书作诗。

他关心百姓疾苦,有着“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志向,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出任江州祭酒。

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就辞职回家了,随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

后来,他陆续做过一些官职,但由于淡泊功名,为官清正,不愿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

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

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

县吏说:“当束带迎之。

”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

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

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

陶渊明妻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守节,“夫耕于前,妻锄于后”,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

尽管生活贫困,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

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他对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坚拒不受。

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荣华富贵,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人格和气节为代价,于是他选择了艰苦但宁静而自由的田园生活。

有得必有失,陶渊明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具有独特风格并流传百世的诗文。

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和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他的一生,充满了对人生真谛的渴望与追求。

他的诗歌如《饮酒》、《杂诗》等,质朴无华,清丽自然,寓绚于素,韵味隽永,或者咏史抒怀关心时局,或者充满“性本爱丘山”的生活志趣。

陶渊明消极避世的看法800字

陶渊明消极避世的看法800字

陶渊明消极避世的看法800字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政治家,也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代表之一。

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包括《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等,表达了他对官僚主义和社会不公的不满,以及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向往。

然而,他的消极避世的思想也引起了人们的争议。

陶渊明的消极避世主要体现在他对政治的态度上。

他虽然身居高位,但是他并不愿意追逐权势和名利,而是更愿意过上闲适自在的田园生活。

他认为政治是腐败和残酷的,是破坏和束缚人的灵魂的东西。

因此,他选择了远离政治的生活,宁可隐居山林,与自然为伍。

陶渊明的消极避世思想也体现在他的人际关系上。

他坚信世间的人情冷暖,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是无法调和的,所以他选择了独善其身。

他将自己的精力全部投入到文学创作中,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而不是与他人交往。

他认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虚伪性会使人丧失真我,所以他宁愿与自己的内心对话,与自然相依为命。

然而,陶渊明的消极避世思想也受到了一些人的质疑和批评。

有人认为他的消极避世是一种对社会责任的逃避,他应该积极参与社会改革,而不是逃避现实。

他的避世主义只是一种个人情感的宣泄,对解决社会问题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然而,笔者认为陶渊明的消极避世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反思和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

他生活在一个政治黑暗、社会不公的时代,他看到了官僚主义、专制统治的丑恶一面,他对此感到无奈和失望。

他选择了远离政治,不是出于懦弱和逃避,而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精神世界和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他追求的是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追求的是一种纯粹的心灵境界。

陶渊明的消极避世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田园诗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深深影响了后世文人的创作和思想。

他的消极避世思想也成为了一种追求自由和宁静的精神追求,引起了人们对于自由和幸福的思考。

总之,陶渊明的消极避世思想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对个人内心追求的一种表达。

他的消极避世并不是懦弱和逃避,而是对自由和宁静的追求。

陶渊明

陶渊明
归隐归隐,回归自然,隐身于世,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多少呢,说是逃避也好,说是清高也好,只要内心无杂念,灵台常空明,到哪里其实都是隐居。
“乐天安命”的人生情怀非但不完全消极,而且是一种豁达、一种达观,一种智慧、一种真实。“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的感受,如同“哀吾生之须臾,羡长 江之无穷”的感受,如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 滚来”的感受,如同“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感受,本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真实的,人人都会有的人生 感受。基于这种感受之上所产生的“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人生态度,尽管有消极的成分,但更多的是一种豁达、一种达观,一种智慧、一种真实。“乐天安命”的人生情怀,和陶渊明务本求实、不慕荣利、追求本真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境界是高度一致的,因而也能因此说他不乐观、不积极、不上进。
古代官场归隐派的人又可以分为一种是卸甲归田的还有一种是厌倦官场的黑暗的。
厌倦官场黑暗的代表人物是陶渊明,但是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陶渊明在归隐山林之后反而越来越多的人登门拜访,名气越大。
历史上归隐山林以致湮没无闻者数不胜数,缘何陶渊明名垂青史收万众敬仰。我感觉这主要与他的成就分不开的。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绝对是东晋历史上的一朵奇葩,自成风格,清新脱俗,如潺潺流水,又如馥郁芬芳,沁人心脾,渗入骨髓。不过陶渊明的卓越成就和他横溢的才华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广大人们认可,等他死后才被人们所接受,推崇,直到现在万古流芳。所以,酒香不怕巷子深,是金子总会放光的。这并非作秀,这是一种人格操守,这是心灵的抉择。
“进则朝廷庙堂,退而江湖山野”。对于中国古代的文人来说,心中有着两个永远解不开的情结:或是出仕或是归隐。
所谓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古代没有现在的户口,也没有现在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法律法规,所当一个人厌倦了社会,厌倦了生活就归隐山林。这在古代是很平常的现象。

描写陶渊明隐居后的日子作文

描写陶渊明隐居后的日子作文

描写陶渊明隐居后的日子作文陶渊明隐居后的日子简直就像一场诗意的乡村生活大片,完全不受世俗的干扰。

他在家中那幢小木屋里,跟外界保持着一段舒适的距离。

这个地方就像是个世外桃源,四周绿树成荫,空气中总是弥漫着泥土和花香的混合味。

对陶渊明来说,这就是他心目中的“安静生活”啦。

陶渊明的日子一开始有些沉闷,毕竟从官场上的忙碌转到这种一切都慢下来的生活,多少有点不适应。

不过,慢慢地,他开始享受这种悠闲的节奏。

他在屋前的小花园里种了些菜,比如小葱、萝卜,还有几棵开着小花的植物。

每天早上,他都会兴致勃勃地去看这些植物,看看它们是不是长高了,像是一个特别用心的园丁。

有一天,陶渊明正忙着在花园里挖土,这时候邻居张大爷过来了。

他手里提着一篮子新鲜摘下的苹果,笑呵呵地说:“陶先生,听说你这儿种了不少好东西,今天就来看看,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没?”陶渊明抬起头,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笑着回道:“哎呀,张大爷,您真是太客气了。

我这儿就是个小菜园,没什么大不了的。

倒是您带来的苹果,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来,尝尝看。

”两人坐在小木桌旁,边吃苹果边聊天。

张大爷乐呵呵地说:“陶先生,您可真是个了不起的人,居然能从官场中退下来,享受这种生活。

”陶渊明摆摆手,笑道:“这算什么啊,过得舒心才最重要嘛。

再说了,官场上那些事儿,整天都在折腾人,不如在这儿安安静静地过日子,随心所欲,倒是舒服。

”日子就在这样轻松的交流中慢慢过去。

陶渊明的生活也逐渐变得丰富多彩。

他喜欢邀请邻居们来他家喝茶聊天,每次都会自豪地展示自己的新作,比如说,他最近写了一首诗,描写花园里的风景。

有一天,陶渊明正在自家门前的石桌上吟诗,这时他的朋友李老头路过了。

李老头打趣道:“陶兄,你这真是诗情画意啊,看看你那神态,简直就像画中的仙人!”陶渊明笑着回:“哎呀,李老头,您别夸了。

其实我也不过是想在这儿过得有滋有味罢了。

你们看,我这诗写得如何?”李老头拿起诗稿,认认真真地读了一遍,然后竖起大拇指:“嗯,不错不错,这才叫诗。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哇哦,大家听说过陶渊明吗?他可是个超级厉害的大叔哦!他一点也不像我们现在这样喜欢玩游戏,他可是超级有才华的!他以前也是个官员,可是后来他觉得官场太复杂,不太喜欢了,就决定回家种田,过自己喜欢的生活。

有一次,我问爸爸为什么陶渊明不愿意在官场上混了,爸爸说:“官场上有时候是
非常复杂的,有很多人都在争权夺利,可是陶渊明觉得这样的生活很累,他更喜欢简简单单地和自然为伴,写写诗,种种菜,过他喜欢的生活。


陶渊明觉得,人生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真实的快乐,而不是为了名利去忍受痛苦。

他喜欢孤独,因为在安静的时候,他可以更好地思考问题,写出更好的文章来。

有一次,他写了一首诗,说:“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
换酒钱。

”听起来好像很有趣对吧?
有时候,陶渊明的朋友们都会来找他玩,有一次来了一个叫王戎的朋友,他说:“陶兄,你怎么老是躲在这山里不出来啊?都不知道你最近在干嘛。

”陶渊明笑着说:“我最近正在想如何种出更多好吃的菜呢,你们来我这儿帮我种地怎么样?”大家听了都笑
了起来,说:“陶兄,你可真是个有趣的人啊!”。

陶渊明并不是因为怕事才隐居的,而是因为他觉得这样的生活更能让他找到真正的快乐。

有一次,他写信给朋友说:“在这山中,我与一枝芦管相伴,一杯水共长天一色。

”他觉得在这样的环境里,他可以更加专注地品味生活的美好。

所以啊,虽然有些人说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可是其实他只是选择了一种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喜好嘛,对吧?就像陶渊明一样,他选择了更简单更纯粹的生活方式,过他认为最快乐的生活。

东晋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态度作文

东晋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态度作文

东晋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态度作文哎呀,说起东晋的陶渊明,我就想起了他那不求甚解的态度。

你说他这个人吧,整天就是喝酒、赏花、写诗,好像什么都不在乎似的。

可是,你知道吗?这种态度其实也是有好处的哦!
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让他有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

他不拘泥于世俗的眼光,不受功名利禄的诱惑,所以才能写出那么多优美的诗句。

就像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多么洒脱自在啊!这种心态,我们现代人也可以借鉴一下嘛。

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让他更加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他不会去刻意追求什么高深的道理,也不会去迎合别人的口味。

他只是按照自己的心意去生活,去创作。

正所谓“文如其人”,陶渊明的作品里,总是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个性。

这可比那些虚伪的人好多了哦!
陶渊明的不求甚解,也让他更加自由地发挥了自己的才能。

他不会被条条框框所束缚,也不会被传统观念所限制。

他可以随心所欲地写诗、绘画、做菜......简直就是个万
能的多面手啊!这种自由自在的状态,也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向往的吧!
当然啦,陶渊明的不求甚解也不是一无是处的。

有时候,他也会因为过于随意而犯一些错误。

比如说,他曾经误把菖蒲当成了白芷,结果还写成了一首诗:“采艾不知疲,采菖不知倦”。

哈哈,这也算是他的一个小小缺点吧!
总之呢,东晋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虽然看起来有些古怪,但却有着它独特的魅力。

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自由的、有情感的陶渊明形象。

所以啊,我们也可以学习他的那种态度,活得更加潇洒自在!。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陶渊明,一个名字,一个传奇。

有人说他是个消极避世的人,可我觉得这事儿不能那么简单。

今天,我就来跟大家聊聊陶渊明的故事,看看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咱们得了解陶渊明的时代背景。

那时候,社会风气不好,官场腐败,人心险恶。

陶渊明这个人,性格比较傲娇,看不惯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所以,他选择了一个大家都觉得“丧”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隐居。

有人会说,隐居不是逃避现实吗?可陶渊明可不是这么想的。

他觉得,人生在世,应该追求的是内心的宁静和自由,而不是被权力和金钱所束缚。

所以,他选择了离开尘世,去寻找那个属于他的桃花源。

说到桃花源,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人们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其实,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就是写他自己的理想国。

他希望有一个地方,人们可以远离纷扰,过上安逸的生活。

这个地方,就像是他的精神家园一样,让他感到无比的舒适和安宁。

陶渊明并不是真的要去寻找桃花源。

他只是用这个故事来表达自己的信念:人生苦短,何必过于追求名利呢?我们应该学会珍惜当下,享受生活的美好。

这种心态,我觉得挺值得我们学习的。

有人会说,陶渊明这样做,是不是对社会不负责任?其实,我觉得这种说法有点片面。

陶渊明虽然隐居了,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

他依然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民生疾苦。

而且,他还通过自己的诗歌作品,传达了很多正能量的信息,鼓励人们要积极向上,勇敢面对困难。

所以,我觉得陶渊明并不是一个消极避世的人,而是一个有理想、有担当的文人。

他用自己的方式,为社会作出了贡献。

这也是为什么后人对他如此敬仰的原因吧。

陶渊明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有很多种选择,关键在于我们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种。

有些人喜欢冒险,喜欢挑战;有些人则喜欢安静,喜欢独处。

无论我们选择哪种生活方式,都要保持一颗善良、热爱生活的心。

这样,我们才能活得更加精彩和充实。

论陶渊明_历史人物作文400字

论陶渊明_历史人物作文400字

论陶渊明_历史人物作文400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归隐后的悠闲自在;“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是陶渊明归隐后的轻松愉快。

诗中句句描写的都是他厌恶官场污秽,返自然的喜悦,可他真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吗?他真是因为厌恶官场而归隐?终究是他本身所决定的,他无法适应官场,无法改变自己去适应世俗。

天津固然是倔强的,却是一味错误地倔强,归隐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哪里是轻松,哪里体会出喜悦与自由,无疑是为自己的失败找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罢了。

陶渊明压根就是一个失败之人,他不懂得去适应世俗,一个成功之人必定是因世俗的变化,时代的变迁去改变自己,顺应社会发展,陶渊明不过无法适应世俗的变化,无法在社会中生存,因此,辞官归隐,过着他口中的田园生活。

辞官归隐,不过无法适应社会被迫所做的决定;归隐够轻松与喜悦,不过无奈之下对自我的安慰与慰藉;哪里有“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不过失败的借口。

陶渊明,一个失败之人,一个真真正正的人生失败者。

陶渊明的评价和作文

陶渊明的评价和作文

陶渊明的评价和作文陶渊明,这位东晋时期的大诗人,总是让人在想起他时,心中涌起一种特别的情感。

我最早接触到陶渊明,还是在语文课本里。

那时候,只觉得他的诗读起来有一种特别的韵味,却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他的了解逐渐深入,我发现他的魅力可远不止那些诗句。

陶渊明的一生,其实挺坎坷的。

他生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官场的黑暗和复杂让他感到无比厌倦。

就拿他的仕途经历来说吧,一开始他也满怀壮志,想着能在官场中有所作为,为百姓谋福祉。

可现实呢?却是到处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他在彭泽当县令的时候,有一次上级派了个督邮来视察。

这督邮呀,就是个仗着权势作威作福的家伙。

陶渊明得穿得整整齐齐去拜见他,还得点头哈腰的。

陶渊明心里那个气呀,“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一甩袖子,不干了,辞官回家。

这事儿听起来简单,可细想想,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呀!在那个年代,当官可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有一定的地位。

可陶渊明就不稀罕,他宁愿回家种地,过着清苦的日子,也不愿意违背自己的内心。

回到乡下的陶渊明,那日子过得可真是实实在在。

他亲自下田劳作,“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想象一下,天还没亮,他就起来去田里除草,一直忙到月亮都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往家走。

累不累?肯定累呀!但他心里踏实。

他的田园生活可不是只有辛苦,也有很多乐趣。

春天来了,看着自己种的庄稼一点点发芽、长大,心里那个美哟。

夏天,在树荫下乘乘凉,听听蝉鸣鸟叫。

秋天,收获的季节,那满仓的粮食就是他一年的成果。

冬天,一家人围坐在火炉边,聊聊家常,温馨又惬意。

他写的那些田园诗,其实就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

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就是平平常常的话语,却能让人感受到那份宁静和美好。

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你看,他在东篱下采着菊花,不经意间一抬头,就看到了那远处的南山。

多自然,多随意!这要是换做别人,可能根本不会把这么平常的一幕当回事,可陶渊明就能从中体会到一种悠然自得的心境。

【写人】关于陶渊明的作文

【写人】关于陶渊明的作文

【写人】关于陶渊明的作文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化名人,他是东晋末年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哲学家。

陶渊明生活在一个非常动荡的时代,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内心世界,追求自由、宁静和真实。

他的作品深受后人的喜爱,也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渊明的一生都是在追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境界。

他对政治和社会的批判态度使他遭到了不少非议,但他从不动摇自己的信念。

他深信人们应该追求真理和正义,而不是被权力、金钱和名利所迷惑。

他的作品中有很多关于清高、忧国忧民的篇章,表达了他对社会现象的关切和对人性的思考。

他的思想在当时是非常前卫的,也给后来的文学家们提供了很大的启示。

陶渊明的作品主题多样,既有咏史抒怀的诗歌,又有论辩和发泄的散文。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思考。

他笔下的田园风光和忧国忧民的情怀,给人以心灵的慰藉和启迪。

他的作品被广泛地应用于教育和文化领域,对于培养人们的情操和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

陶渊明的作品一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人们的喜爱。

他的诗歌以纤细的笔触和悲壮的意境使人感到心灵的震撼。

他的散文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个人观点,使人感受到作者的真诚和对社会现象的痛心疾首。

他的作品中蕴含着对人性的深沉思考和对社会的深刻触动,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陶渊明的作品对后人影响深远。

他的思想和艺术风格不仅对后世文人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中国文学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他的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关怀他人的情怀,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他的作品多次被选入教材和文学课本,对于培养人们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东晋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态度作文

东晋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态度作文

东晋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态度作文东晋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态度,让人们不禁想起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人。

他的生活态度,就像他的诗一样,简单而又深刻。

他不追求名利,不计较得失,只是安安静静地过着自己的生活。

陶渊明的这种态度,其实也是我们现代人所需要的。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总是被各种各样的事情所困扰,很难找到一个平静的心态。

而陶渊明的生活方式,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

他喜欢在田野里劳作,喜欢看着那些庄稼一点点长大。

他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话虽然很简单,但是却蕴含着很深的哲理。

他告诉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平静的心。

只有这样,才能看到生活中真正美好的东西。

陶渊明还喜欢喝酒。

他曾经写过一首诗叫做《饮酒》,其中有一句话是这样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心态平和,即使身处繁华之地,也不会受到外界的影响。

当然啦,陶渊明并不是一个完全不求上进的人。

他也曾经为了生计而去做过官。

但是他很快就发现自己并不适合那种生活。

于是乎,他就辞去了官职,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名利的看法。

他认为,名利虽然重要,但是并不是最重要的东西。

最重要的是要过自己想要过的生活。

总之呢,陶渊明这个人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他告诉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平静的心。

只有这样,才能看到生活中真正美好的东西。

同时呢,我们也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追求。

不要被外界的诱惑所迷惑,要坚持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做的事情。

陶渊明总结

陶渊明总结

陶渊明总结陶渊明,东晋末年文学家、政治家,他的一生充满了辛酸和忧郁,但也散发出了一种不凡的智慧和人文关怀。

他以诗文自述心路历程,总结了自己的生活哲学和人生感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探究陶渊明的总结,一起来领略他对于人生的思考。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写道:“于余何有哉?物之无物,至矣。

”这句话中折射出了他对物质财富的淡然态度,他认为,在世俗纷扰之外,人应当保持一颗淡泊的心态。

他不愿追逐名利,不以权贵云集之处为乐,而是喜爱归隐田园,享受与自然相处的宁静。

陶渊明所追求的,是内心的宁静和自由,他在这种宁静中寻找对生活的真正理解和满足。

陶渊明以田园为题材的诗作中,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他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赞美,更是对内心追求的写照。

陶渊明通过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体验到了心灵的宁静和人生的真善美。

他以自然为师,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将其融于自己的文学作品中。

在《归去来辞》中,陶渊明写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这两句简洁而有力的诗句,表达了他洞察人性的深刻和对人世的思考。

陶渊明认为,人生百态虽然繁复多变,但不管何种身份、地位,人心总是相通的。

他不将自己置于高踞之上,而是与人平等相待,关注人性的本真和对他人的关怀。

他笔下的农民、渔夫、仕宦,在尊重他们的同时,也在温情地反映出人们相似的内心世界。

陶渊明对社会现实的洞察和对人性的关怀,并不限于自己的作品中。

他曾任政务,见证了官场的黑暗和权力的腐败,也饱经屈辱和流放之苦。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丧失对社会的希望和人类的尊严。

他在《桃花源记》中创造了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了他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对人类幸福的追寻。

这一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文人,也对后世的理想主义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了他一生的思考和心路历程,他坚信人生应当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真善美。

他洞察社会现实,关注他人的疾苦,却不被现实所束缚,而是以一种超然的姿态,从容地面对人生的喜怒哀乐。

初三散文:陶渊明面对世俗的处事态度

初三散文:陶渊明面对世俗的处事态度

陶渊明面对世俗的处事态度本文是初中关于初三散文的陶渊明面对世俗的处事态度,欢迎阅读。

关于陶渊明面对世俗的处事态度,其中有些的却不可取。

相对于周敦颐的说法,后人欣赏的,才开始与陶渊明作对比,认为他胆子小怕事,不与污浊世风作斗争,我也同意这种说法。

陶渊明怀才不遇,屡遭挫折,当初,他年轻气盛时,一定是满腔热血,时间久了,他又为何放弃理想,,这不就是放弃理想的表现吗?脱离官场后,他又愉悦它应有的遗憾,为何理想未实现却安然自得。

周敦颐在激流中保留了信仰。

他还未忘当初的思潮涌动,他在给别人做榜样,他告诉大家有正气不一定要失败并狼狈逃走,他给了各位新人描绘了美好的仕途,给了血气方刚青年人目标。

一个朝代的兴亡,表面上是取决于君王的,但实质上是取决于臣子的,孙叔敖,管仲的辅佐造就了俩个盛世,难道那是就没有贪官吗?肯定会有的,只是他的野心如气球一样,外界相当多的凛然正气约束着,甚至引导着他们走向美好。

陶渊明那时候一挥手,不干了,那么会有多少人希望破灭,会有多少贪官失去约束,这岂不是助纣为虐,从他的职位讲,他不干了。

那么还有人干,如果是正直的人,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陶渊明已经把他的仕途看为一种痛苦。

,如果是贪婪的人接替。

必定祸害一方百姓。

陶渊明自己躲起来了纵情山水,那么经济落后,文化就要滞留,民族将会被淘汰,还有人记住他那超凡脱俗的诗吗?周敦颐咬定青山不放松,任你东南西北风,逆水行舟,完成自己的理想,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黎民百姓造福。

自己塑造环境,环境也会塑造他,但他始终是不改变立场的,只是换种方式,看不下去官场腐败不一定要弃官,太极端,在不躲避的情况下难道就坚持不了自己的立场吗?只怕是陶渊明先畏惧了,退缩了。

描述陶渊明的经典散文

描述陶渊明的经典散文

描述陶渊明的经典散文弃彭泽微官,松翠菊黄,琴书而外醉三斗;开田园诗派,韵真辞朴,千百年来第一人。

——题记家,是安乐窝,是避风港,那里有天伦之乐,有浓浓亲情。

你浪迹天涯海角,不管是得志还是失意,家都使你魂牵梦绕。

陶渊明,我国田园诗派的开创者,在经历了八十一天的官场生活后,亦然决定摆脱官场的束缚,回到自己那魂牵梦绕的家,享受天伦之乐。

回到桃花源的陶渊明,是快乐的,他归心似箭,“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他兴奋异常,“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回到桃花源的陶渊明,是悠闲的。

他悠然自得,自娱自乐,“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他成日“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不是还观赏“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风而知还”的景象。

回到桃花源的陶渊明,是自由的。

他“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回到桃花源的陶渊明,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升华,笔下所写的都为真性情。

试问,有谁能发出“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样的感慨。

回到桃花源的陶渊明,是我所羡慕的。

他有胆识,也有勇气辞去官职,归隐田园。

即使他家境贫寒,也决意不再答应做官。

这份坚持,让我感动。

陶渊明的一声,平淡无奇,色彩缤纷。

他虽在政治上没有什么大的成就,但却留下了无数传颂千古的诗句。

陶渊明笔下所出,都包含了他对大自然的喜爱。

让人读着亲切,回味无穷。

陶渊明,一个敢于追求自我的人。

喜欢他,不仅喜欢他的诗,他的词,更他那句句中透露出的自然清新的味道。

这种味道令我着迷,也令我向往。

陶渊明所做的一切虽已成历史,依旧受人们喜爱。

这就是自然的影响力。

从古至今,没有一个人不向往大自然,没有人不热爱朴素的生活。

这些,只有陶渊明做到了。

他真是“韵真辞朴,千百年来第一人。

”天性所致,喜欢自由天然的东西,对于生活的要求很简单,大胆的追求自己想要的,不管不顾他人的眼光,在恬适、宁静的乡村,他不需要原则,不需要规定,不需要框架,一颗真挚的心,足矣。

诗人不满世俗选择归隐的作文素材

诗人不满世俗选择归隐的作文素材

诗人不满世俗选择归隐的作文素材
素材:陶渊明
陶渊明最爱的花是菊花,有诗作说道:世人皆爱牡丹,唯陶渊明独爱菊。

菊花,往往被人们用来形容具有高洁品质的人,可见对陶渊明的赞扬。

虽然他退居官场,但这并不妨碍他施展他的才华。

若不是当时官场腐败,陶渊明也不至于此。

以他的能力,定会得到重用,为国家出谋划策。

他的诗作更是被后人代代相传,他是一个如此优秀的人。

就像《马说》一样。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空有一身才华而不被重视的陶渊明怎能不郁郁寡欢。

陶渊明的辞官,正是表现了他与统治阶级决裂的决心。

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深受儒教和道教思想的影响。

如若不是统治阶级让他失望之极,事情也不会发展到这般田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归园田居》中的一句话。

顺应本心,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无论你是否满腹经纶而未被人重视,只要你坚持做自己,你将会收获成功。

陶渊明:我本自由,不受桎梏

陶渊明:我本自由,不受桎梏

陶渊明:我本自由,不受桎梏说起陶渊明,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那篇《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那里住着最干净、最光明的自己。

我们小心翼翼地守护这方净土,使它不被黑暗的洪流所污蚀。

陶渊明便是如此,他坚守了一生一世——那份高洁和真实。

备受后人推崇的,不单单是他的才华,更多在于他的人格魅力、坚贞气节、文化修养以及生活态度。

做简单真实的自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古往今来,也唯有一个陶渊明而已。

——前言【少年:心有壮志,亦爱丘山】影响陶渊明一生的有两个人。

一个是曾祖父陶侃,另一个是外祖父孟嘉。

陶侃是东晋的开国元勋,军功盖世,官至大司马。

只是后代不济,家境日渐衰微。

陶渊明自幼立志要像陶侃一样大济苍生,名扬四海。

孟嘉则是江州一带有名的儒士。

陶渊明八岁时父亲去世,孟嘉便将他接来照顾。

孟嘉饱读诗书,文采斐然,其人清逸温雅,淡泊处世。

桓温曾问:歌妓弹唱,为什么听起来弦乐不如管乐,管乐不如歌喉之声?孟嘉说:那是因为逐渐接近自然的缘故。

这些品行深刻地影响了陶渊明。

四年后孟嘉去世,留下的遗物就只有一室经书。

家境微薄,陶渊明只好半耕半读。

“猛志逸四海,骞翮(hé)思远翥(zhù)”“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一个是建功立业,一个是崇尚自然,两种不同的思想在陶渊明心底扎了根。

【仕途:洁身自好辞官归隐】东晋取士按“九品中正制”,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陶渊明空有文韬武略,苦于出生寒门,迟迟得不到施展才华的机会。

直到年近三十,才得以初仕。

江州刺史王凝之赏识陶渊明的文采,邀他来做别驾祭酒(官名)。

陶渊明满怀壮志来到江州,本以为可一展身手,却被迎头浇了一盆冷水。

王凝之潜心修习五斗米道,整日烧香磕头。

江州诸事,他非但不闻不问,还将公款挪作他用。

一次,王凝之用于加固湓浦口长江堤坝的钱,用来修建自己的道观。

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陶渊明,一个古代文学家,他的生活态度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尊敬。

他的生活态
度可以用简朴、自然、淡泊、清静来形容。

首先,陶渊明的生活态度是简朴的。

他不喜欢奢华的生活,而是喜欢简单朴素
的生活方式。

他在田园生活中,喜欢种植蔬菜,养鱼养鸟,过着清贫的生活。

他认为简朴的生活可以使人心灵宁静,远离俗世的纷扰。

其次,陶渊明的生活态度是自然的。

他喜欢与自然为伴,喜欢在山林间游走,
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他认为自然是最美的,与自然融为一体可以使人心灵纯净。

他在与自然的交融中,感悟生命的真谛,体会到宇宙的奥秘。

再次,陶渊明的生活态度是淡泊的。

他不喜欢名利之争,不喜欢攀比虚荣。


认为名利是过眼云烟,不值得追求。

他宁愿淡泊名利,宁静致远,过着平淡的生活。

他的淡泊态度使他能够超脱世俗,心境清净。

最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是清静的。

他喜欢独处,喜欢与自己的内心对话。


在清静中思考人生,感悟道理。

他认为清静可以使人心灵安宁,可以使人更好地领悟生活的真谛。

总的来说,陶渊明的生活态度是一种简朴、自然、淡泊、清静的生活态度。


种生活态度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学习陶渊明,追求简朴、自然、淡泊、清静的生活方式,才能够真正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写人】关于陶渊明的作文

【写人】关于陶渊明的作文

【写人】关于陶渊明的作文陶渊明,西晋末年至东晋初年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一生被誉为“陶武王,渊先生”,一方面是因为他的政治才能和忠诚,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的诗文才华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他的作品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和推崇,至今仍然被广泛传诵。

陶渊明的一生经历了岁月的沧桑和社会动荡,但他的心境却始终如一。

他生活在乱世之中,看到了种种社会的黑暗和腐败,但他并没有喧嚣和纷争,而是选择了遁世独居,过着清贫而快乐的生活。

他宁愿放弃官职和名利,守着山水田园,追求内心真正的自由和宁静。

他说:“脱身之则寡欲而为,退聚之则无开放而来。

”他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将个人的追求放在社会和政治之上,成为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楷模和范例。

陶渊明的诗文以自然景物为主题,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深刻感受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笔下山青、水秀,田园风光与他的人格完美融合,体现了他对和谐人生的追求。

他的诗篇激扬文字,富有鲜明的个人风格,洋溢着勃勃的生命力。

他不仅写出了感慨万千的《归园田居》和《桃花源记》,还有《饮酒》《归去来兮辞》等数十篇名篇佳作,一直以来都在国人心目中熠熠生辉。

陶渊明的人格魅力令人钦佩。

他为政清廉而又不失公正,深受百姓的爱戴和敬重。

他深知官场的黑暗和腐败,因此根本不愿涉足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在他的眼中,忠诚和廉政是一个官吏最为重要的美德。

他在官场身居要职,但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尚的品德,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陶渊明的一生并不平坦,他经历了江山的更迭和家族的衰败,但他并未被困境和悲剧所击垮。

相反,他坚持自己的信念,过着简朴而充实的生活。

他深知世事无常,因此对荣辱得失不计较,心中始终怀有一份宁静和淡泊。

他的人生观和处事哲学在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陶渊明是一个真正的文化名人,他的作品和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后世。

他的品格和人格魅力使他成为我们追寻的榜样。

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更是一位修身养性、追求真善美的思想大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是否真的不为世俗所累
陶渊明自南朝被“人德”化以来,至宋时愈加圣化,被誉为“高简闲靖,晋、宋第一辈人”。

后世的有关研究也往往夸大他的“高节”性,称道其胸中“无一点黏着”的超逸。

其实,陶渊明也有不能脱俗的一面。

诗作多有叹苦恨穷之意
陶潜生前以“人德”著称,其诗在《诗品》中被列为中品。

钟嵘说:“每观其文,想其人德。

”陶渊明逝世百年后,萧统收录其诗文并编纂成《陶渊明集》,并在序中直言:“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


自唐以降,陶渊明迅速地高大起来,被塑造成一个忘怀世事、绝弃名利的圣人。

这也定势了一些人的思维,即便从其诗中读出了世俗的一面也不敢太多议论。

但诗圣杜甫在《遣兴五首》中,说出了陶潜“未必能达道”的实话。

诗云: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

观其著诗集,颇亦恨枯槁。

达生岂是足,默识盖不早。

有子贤与愚,何其挂怀抱。

《遣兴》诗的中心意思是说,陶渊明尽管一生超凡脱俗而高蹈独善,志在求其心性之真,但在现实生活中终不能完全免俗而忘怀得失。

杜甫作此诗,似也不能排除是“自遣”或所谓“聊托之渊明以解嘲”。

在《饮酒二十首》中,陶渊明反思自己“一事无成”的一生:“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此诗写自己贫困而孤独的现实处境,写自己为穷困所埋没的心里苦闷。

诗中的孟公,是东汉刘龚的字。

据记载,东汉张仲蔚隐居不仕,“常据穷素,所处蓬蒿没人,闭门养生,不治荣名,时人莫识,唯刘龚知之”。

通篇为“淹留遂无成”的意识所笼罩,而渴望有一个像“孟公”的人来赏识他。

看来,陶潜这个“避俗”老头还真未必能够免俗。

对五子成器非常挂虑
陶潜一生四次出仕,且只要有官就做,不管做什么官,不管为哪家做。

他从29岁“投耒去学仕”,到41岁辞去彭泽县令,宦海沉浮也仅13年;辞官之际所作《归去来兮辞》,是理想受挫、想奋起却苦于无路可走时的不得意之作。

通篇渲染出世之乐,文字背后却能让人体会到诗人的离世之苦。

或者说,诗人是在用想象的欢乐来压抑现实的痛苦,表现出一种极其矛盾的心境,是掩饰不住的内心苦涩。

杜甫举例说其“责子”诗,指出陶渊明对五子之成器与否是非常挂虑的。

可见,他虽然想不受世事牵累,却仍然少不了舐犊深情,为五子不能出息而烦恼。

陶潜确实是非常希望儿子们有出息的,期望他们迅速成长、获取功业。

陶潜的《命子》诗,据考写于38岁时。

诗为四言共十章,前六章历述陶氏先祖功德,以激励儿子继承祖辈光荣的家风;第七章才言及自身,说到自己的不是;后三章旨在表达对儿子的殷切希望和谆谆诫勉。

有观点提出,陶潜自号“五柳先生”,此五柳乃指其五子。

陶潜自己已无可能成为陶侃那样的人物,故将振兴陶门的希望寄托在五子身上。

中国古人庭院之中常植三槐五柳,就是期望子孙中出现三公五侯。

五柳之象征说,似可自圆。

入世不能又出世不甘
现实生活中,陶潜算得上是一个失败者。

他事业失败,又不擅处世,不擅营生,不会耕种,不会治家,也不擅教子。

杜甫的《遣兴》诗主要是针对陶渊明《责子》诗而发的议论。

《责子》诗云: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二句,写的是儿子不喜读书、不求上进。

接着分写:阿舒是老大,十六岁了,却懒惰无比;阿宣是老二,行将十五岁了,就是不爱学写文章;阿雍、阿端十三岁了却不识数,六和七都数不来;老五通子,快九岁了,只知贪吃,不知其他……
可见,陶渊明对这五个“不成器”的儿子是很不满意的,或者说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这五个儿子。

《责子》诗开篇就直言自己老迈,白发布满两鬓,肌肤也不再丰满。

因为来日不多,才愈发为儿子没有出息而焦躁不安。

他可以不要功名,但还有家庭、子女;他可能脱离了社会,但绝非脱离了文明;他可以沉迷“杯中物”,但还有清醒。

因为心系五子的前途、挂虑他们的品学好坏,故而才有此哭笑不得的“责”。

我们不能因为此“责”不是板着面孔的教训,就认为这不是“责”;更不能因为“责”,就贬低了陶潜。

杜甫说陶潜不能“达道”,是说他虽然想放下尘俗世事却还是没有放得下。

总的来看,《责子》的“责”并非雷霆之怒,而真正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反映了教子无方的无奈。

于是,陶潜在将儿子一一数落之后说:这也许是天意,还是喝酒去吧。

说到饮酒,世人多将陶潜与阮籍比。

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时多。

陶渊明与阮籍一样,都是极其痛苦的人;陶潜不同于阮籍的是,他以酒寄情入诗,诗中“篇篇有酒”。

酒不仅是陶潜遣忧除闷的“忘忧物”,而且是创作的催化剂,是生命的主要内容和乐趣。

用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陶潜是酒精依赖。

在《饮酒二十首》中,他这样唱道:“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其自嘲且自宽,却绝无自责之意。

古往今来,真正的“达道”或“达生”谈何容易!中国文人与政治天生有着不解之缘。

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向山林田园。

穷乡僻壤的封闭,小生产者的狭隘天地,对他们的视野与情感,构成严重的限制和束缚,使他们与外部疏离,难得从时代生活中汲取创作的动力,甚至连诗歌创作在死水一样的生活中也会变得多余。

坦率地讲,古代文人要真正摆脱传统儒家的用世思想,要真正放弃大济苍生的社会政治,几乎是不可能的。

陶渊明进退而皆忧,进不足以谋国、退不足以营生,其悲剧在于入世不能而出世不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