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 编制说明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202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2021地下水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人类生活和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地下水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保护地下水环境,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相关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以保障地下水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本文从地下水环境的重要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制定和实施、地下水环境保护的现状和未来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地下水作为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和人类的饮用水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地下水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和过度开采的威胁。
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城市化排放的污水等都对地下水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保护地下水环境,减少地下水的污染和过度开采,成为了当今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为了有效保护地下水环境,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相关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这些导则主要包括对地下水环境的评价标准、监测和评估方法、环境风险评估、环境管理和保护等内容。
通过制定和实施这些导则,可以对工业、农业、城市化建设等活动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估。
并制定相应的环境管理和保护措施,以保障地下水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地下水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加大了对地下水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强了对地下水环境的监测和管理。
并且,通过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有效地控制了地下水环境的污染和过度开采。
但是,地下水环境保护工作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例如,一些地区对地下水环境保护的投入不足,导致地下水环境污染严重;一些企业和个人对地下水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导致环境管理和保护措施落实不力。
因此,要加强对地下水环境保护工作的投入,提高社会大众对地下水环境保护的认识,加强对地下水环境的监测和管理,以进一步加大地下水环境的保护力度。
展望未来,地下水环境保护工作将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环评技术导则 地下水
环评技术导则地下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种建设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建设项目的实施往往会对周边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在进行项目前需要进行环境评估。
其中地下水的保护至关重要,环评技术导则成为重要的指导文件。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环评技术导则中关于地下水的内容。
一、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
环评技术导则要求在项目前应对区域地下水环境进行全面评价,包含地下水分布、自然补给及水质污染等因素。
评价结果对于项目建设及运营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对于已经污染的地下水环境,应对污染源进行定位并给出适当的治理建议。
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对地下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环评技术导则要求评估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预测可能的影响程度,并给出防治措施。
如出现水文地质影响,必须通过调整工程设计或采取预防措施等形式予以解决。
三、地下水保护技术
在环评技术导则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地下水保护的技术和建议。
例如,在选址时应考虑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尽可能避免选在地下水受污染风险高的区域;在工程建设时,采用透水性较好的材料作为工程材料;在废弃物处置环节,应采取完善的隔离步骤等。
通过以上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保护地下水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建
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
为了确保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环评技术导则中对于环保监测提出了要求,对于监测结果有问题的企业,必须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以达到标准要求。
总之,项目建设中,环评技术导则是不可或缺的指导文件,地下水环境的评价和保护更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只有做好环评工作,保护好地下水资源,方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相关导则
REPORTING
WENKU DESIGN
预测方法
数值模型法
通过建立地下水流动和溶质运移的数值模型,模拟预测污染物在 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及影响范围。
解析模型法
利用解析解或简化解析解的方法,对地下水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进 行快速预测。
经验模型法
基于历史数据和经验公式,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进行预测,适用于 数据充足且变化规律的地区。
文字部分
01
采用规范的专业术语,文字简练、准确,逻辑清晰。
图表部分
02 包括必要的插图、表格等,以直观展示项目概况、地
下水环境现状、影响预测和保护措施等内容。
附录部分
03
可附上相关的研究资料、监测数据等,以供审查人员
参考。
报告提交与审查
提交时间
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或初步设计阶段,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提交给相关部门进行 审查。
水质改善
通过注入清洁水、曝气、生物修复等技术手段,改善地下水水质, 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生态恢复
在治理过程中注重生态恢复,保护地下水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系统良 性循环。
应急措施
应急预案制定
针对可能发生的地下水污染事件,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 ,明确应急处置流程。
应急处置
在污染事件发生时,迅速启动应急处置措施,如切断污 染源、紧急疏散等,减轻污染危害。
WENKU DESIGN
目的和背景
保护地下水环境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地下水环境面临严重污染和破坏的风险。为 了保护和改善地下水环境质量,必须进行有效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促进可持续发展
地下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于维护生态系统和人类福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 评价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可以推动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和利用。
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附件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执行有关问题的说明一、资料收集途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应尽可能收集已有相关资料。
资料收集途径为:地质与水文地质图件、调查报告,地质钻孔、水文地质钻孔等基础性资料,可从国土部门收集;场地区大比例尺的建设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数据及报告,可从项目建设单位收集;评价区地下水水位与水质等动态监测资料,可从国土、水利、建设、环保等部门收集;水源地位置、水源地开采量、水源井分布情况等地下水开发利用方面的资料,可从水利部门收集;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污染源分布资料,可从当地环保部门收集;降水、气温、蒸发量等气象资料,可从当地气象部门收集。
当收集的资料不满足地下水影响评价技术要求时,应补充环境水文地质专题调查,并在满足《导则》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利用已有的水井、泉等地下水露头点进行现状监测。
二、野外踏勘前的已有资料分析方法为编制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方案,在野外踏勘前应首先根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任务与相应工作等级的评价技术要求,整理、汇编各类已有资料,对各类量化数据进行分析统计,编制综合图表。
其次,综合分析评价区地质、水文地质资料,系统了解评价区地下水环境形成、分布、地下水补径排特征与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最后,对污染源进行编录,了解重要污染源类型及其分布情况,分析地表水、地下水质量、污染情况变化及与建设项目的关系。
三、资料精度与时限不同评价工作等级的水位、水质监测精度及资料时限性按《导则》“8.3.4 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规定执行。
对于地质平面图、地质剖面图、水文地质平面图、水文地质剖面图、钻孔柱状图等区域地质与水文地质资料没有时限要求;在水文地质条件未发生大的变化,且能够充分说明评价区水文地质现状的前提下,评价区的水文地质平面图、水文地质剖面图等水文地质资料没有明确时限要求,但应尽可能利用最新的和精度高的地质与水文地质资料。
四、评价等级《导则》“4.1建设项目分类”中定义“Ⅲ类建设项目是指同时具备I类和Ⅱ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建设项目。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环境要素 第1部分:土壤和地下水》编制说明
附件11《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土壤和地下水(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标准编制组二〇二〇年九月目录1标准的编制思路 (1)2国内外土壤与地下水生态环境损害评估技术现状及实践 (1)2.1国外土壤与地下水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体系 (1)2.2我国土壤与地下水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体系 (4)2.3土壤与地下水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现状 (5)3标准主要技术内容 (13)3.1适用范围 (13)3.2术语和定义 (14)3.3工作程序 (19)3.4鉴定评估准备 (19)3.5土壤与地下水损害调查确定 (20)3.6土壤与地下水损害因果关系分析 (20)3.7土壤与地下水损害实物量化 (21)3.8土壤与地下水损害恢复或价值量化 (21)3.9土壤与地下水恢复效果评估 (22)3.10附录 (22)4对实施本标准的建议 (22)1标准的编制思路我国土壤和地下水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形势较为严峻,近年来涉及土壤和地下水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件急剧增多,事件类型包括突发环境事件、历史遗留工业污染、固体废弃物/废水倾倒和长期累积排放、生态破坏事件等,导致土壤和地下水生态环境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遭受损害。
由于土壤的高度异质性、地下水的流动性、土壤与地下水环境背景数据缺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因素多,土壤与地下水生态环境事件往往面临生态环境基线确定难、因果关系判定难、恢复决策难、恢复费用估算和损害价值量化难等现实问题。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环境要素第1部分:土壤和地下水》(以下简称《土壤和地下水指南》)针对土壤和地下水生态环境损害的特点,遵循《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总纲和关键环节第1部分:总纲》的总体规定,详细阐述了土壤与地下水环境损害评估特征污染物识别、土壤与地下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损害实物量化指标选取、基线获取、损害现状调查的具体要求,明确了土壤与地下水生态环境损害因果关系判定的原则,给出了恢复方案制定和恢复费用估算的推荐方法,是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方法在土壤与地下水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领域的具体深化。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是用于规范企业建设项目前必须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程序,针对项目可能造成的负面环境影响进行评价、规划、监测等一系列环保工作的具体操作指南。
其中,《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作为其中一份子,对于保护地下水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就让我们来一步步了解这份技术导则的内容和意义。
第一步,环保法规和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首先介绍了相关的环保法规和标准,这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因为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必须考虑到国家和地方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规范和限制,使其在建设时充分考虑环保原则。
第二步,环境影响评价基本原则。
在影响评价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原则比较多,例如在采集数据、分析预测等方面,应严格科学、客观、真实的原则;对于项目对地下水环境产生的影响,应该进行分析、预测和定量化的原则等等。
第三步,地下水环境评价对象和质量标准。
在这一部分,它详细介绍了地下水环境评价的各种对象和评价指标、质量标准等,涉及到地下水自身、地下水与其他环境因素的关系、地下水的质量标准等等。
第四步,评价方法和评价内容。
这一部分是《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最为重要的部分,详细介绍了评价中涉及的各种方法,如水质模拟、风险评价、生态效益评价等等,并对评价内容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第五步,评价结果处理和环境保护措施。
最后,本技术导则介绍了如何对评价结果进行处理,以及通过制定保护措施,保障地下水环境的安全和稳定。
综上所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是对于环保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技术指南。
在企业开展环保工作时,必须按照这份导则的规范进行操作,从数据采集到评价结果处理各方面都应该严格遵守,以保障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和地下水环境的安全。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解读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环境-解读地下⽔导则的出台给地下⽔保护提供了依据,但也给很多环评单位提出了难题,⽔⽂地质⾓度颁布的导则,⽐环评环境专业理解的要深,要复杂。
但不管如何操作,有据可依,就是⼀⼤进步。
地下⽔作为中国的⼀种稀缺资源,在1984年颁布的《⽔污染防治法》(1996年修订)中得到专门的保护。
但是,在不少地区,由于配套标准的缺失和执⾏⼒度的不⾜导致地下⽔不断受到⼯业废⽔排放的污染。
在⼯业活动密集的地区,地下⽔的过度开采加剧了这种情况的发⽣。
防⽌地下⽔环境恶化的要求⽇益提⾼,促使地下⽔保护成为新的“⼗⼆五”规划的重点之⼀,并促成中国环境保护部于2011年2⽉11⽇颁布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环境》。
该导则旨在在新建项⽬开发的规划和许可阶段,从源头上来管理潜在的地下⽔问题。
该导则适⽤于以地下⽔作为供⽔⽔源及对地下⽔环境可能产⽣影响的任何建设项⽬。
预计,包括⽯油和天然⽓、矿产和化⼯⾏业在内的⼤多数的⼯业建设项⽬环境许可的复杂度将明显加⼤。
该导则将建设项⽬分为三类。
简单来说,I类是指任何可能造成地下⽔污染的建设项⽬;II类是指任何可能引起地下⽔流场或地下⽔⽔位变化并导致环境⽔⽂地质问题的建设项⽬;以及III类是指同时具备I类和II类情况的建设项⽬。
此外,新的环境影响评价要求分为三级。
I级是最严格的,需要1/10,000⽐例的⽔⽂地质图,⾄少⼀个连续⽔⽂年的当地⽔⽂动态的监测,影响模拟并要提出切实可⾏的环境保护措施。
III级要求需要有针对性的现状监测,以及对可能造成的影响的分析与评价,提出切实可⾏的环境保护措施。
II级要求介于I级和III级之间。
举例来说,I级评价要求基本适⽤于地下⽔环境⾼度敏感地区的建设项⽬。
I级评价要求情况下进⾏的模拟⼯作的输⼊参数(如渗透系数、富⽔性和储⽔量、弥散系数等)必须是从项⽬计划⽤地周边区域的实地测量中得到的。
相关⽂献资料的数据可⽤于II级和III级评价要求,但是,在中国,从公开途径获得这些数据是有限的,⽽且数据质量往往也不⾼。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在地球上,地下水被广泛应用于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农业灌溉等方面。
地下水环境的质量对人类的健康和社会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
为了科学、准确地评估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突显其重要性。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是指针对特定工程、活动或政策等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指导文件。
它旨在提供一套系统、科学的方法和评价标准,以评估潜在的、现实的以及长期的地下水环境风险。
导则为地下水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支持,确保了地下水环境的可持续性利用。
导则的编制应该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地下水资源的敏感性、地质地貌特征、水文地质条件以及现有的地下水环境状况等。
在评价方法上,导则应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采用科学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结合实地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结果,得出可靠的评估结论。
导则应该明确评价的范围和内容。
它应涵盖地下水环境的所有方面,包括水质、水量、水动力学、水资源保护等。
导则可以在不同的评价阶段进行不同程度的评估,既能对地下水环境的现状进行评估,也能对潜在的和长期的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估。
在导则中,需要考虑各种潜在的地下水污染源。
这些污染源可以是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残留物、地下储存设施、交通运输活动等。
导则应该明确不同污染源的特性和影响,并根据其特点设计相应的评估方法和标准。
导则还应考虑到地下水环境的生态保护。
地下水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生物系统,其中包括多种生物群落和生物多样性。
导则应该确保不仅评估地下水的化学特性,还要考虑到生态系统对污染的敏感性和恢复能力,以保护地下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最后,导则还应明确评价结果的使用和管理。
评价结果应该及时反馈给相关利益相关者,如政府决策部门、企业和公众等。
评价结果应作为决策的重要参考,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地下水环境。
此外,导则还应明确评价结果的监督和管理措施,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对地下水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 编制说明
附件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编制组二00八年十一月目录1.任务来源 (1)2.编制依据 (1)2.1法律法规依据 (1)2.2技术依据 (2)3.编制原则 (2)4.导则结构及内容说明 (3)4.1组成结构 (3)4.2主要内容说明 (3)5.主要工作过程 (8)5.1筹备阶段 (8)5.2实验与研究阶段 (8)5.3导则编制及文整阶段 (9)6.与同类标准的水平对比分析 (9)7.实现本标准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 (10)7.1管理措施建议 (10)7.2技术措施建议 (10)8.导则完成单位 (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编制说明1.任务来源在影响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水作为生产与生活的必需资源、公共卫生的载体和自然生态的核心要素,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由于地表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加剧,致使一些地区对地下水进行掠夺式开发,地下水超采及污染日趋严重。
全国以城市和农村井灌区为中心形成的地下水超采区数量,已从80年代初的56个发展到目前的164个,超采面积从8.7万平方公里扩展到18万平方公里,华北地区因地下水超采已形成了约3万—5万平方公里的漏斗区。
与此同时,全国有25%的地下水体遭到污染,35%的地下水源不合格,平原地区约有54%的地下水不符合生活用水水质标准,一半以上的城市市区地下水严重污染。
因此,对地下水环境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为更好地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指导和规范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从源头控制对地下水的污染与过度开发,保护地下水环境,为规划、区域开发及建设项目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于2002年下达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以下简称“地下水导则”)的编制任务,项目统一编号158号。
2003年地下水导则的研究与编制工作正式启动。
2010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1
1.
项目背景
1.1 任务来源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落实“简政放权”具体措施,简化环评流 程,规范、指导和推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2015 年 4 月,环境保护部在《建设项目环境影 响评价文件编制内容优化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 》 (环办〔2015〕61 号)(以下简称《工 作实施方案》 )明确提出 2015 年内完成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 (HJ 610-2011) 修订工作。 按照管理急需的环保技术规范类标准采取“绿色通道”立项原则,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 司将修订《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 (HJ 610-2011)追加为 2015 年度国家环 保标准项目计划(编号:2015-70) ,由环境影响评价司委托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承 担。 1.2 工作过程 1.2.1 接受任务与开题阶段 评估中心接受修订任务后,按照《工作实施方案》的工作进度要求,制定了《环境影响 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 (HJ 610-2011) (以下简称《导则》 )的修订方案。课题组以“环 境影响评价论坛”为平台发起网络意见征集,收集了来自各方的修订意见。2015 年 4 月 23 日组织召开了第一次评估中心项目负责人座谈会,收集了负责各行业项目评估人员的意见。 会议形成的主要修改建议包括: (1)增强《导则》的指导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依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 管理名录》的行业类别,按行业确定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2)强化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的思想,建议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聚焦到制定 科学合理的环保措施上来, 加强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的针对性, 并简化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的工作程序和内容。 1.2.2 导则修编和意见征询阶段 根据《导则》修订的实施方案,课题组于 2015 年 5 月中旬完成了《导则》修订初稿, 分别于 5 月 21 日和 6 月 18 日召开了 2 次专家研讨会, 征求了来自环评单位、 科研院所及地 下水专业的 14 位专家的意见,并根据意见修改、补充完善初稿,于 6 月底完成了《导则》 修订征求意见稿。7 月 24 日,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主任办公会专门就《导则》修 订的征求意见稿展开讨论, 会后, 课题组根据中心领导提出的进一步修改完善的建议, 对 《导 则》征求意见稿进行了完善。2015 年 8 月 2-5 日,课题组再次组织专家,就《导则》征求 意见稿进行了梳理,大幅调整了《导则》中的工作程序和内容。9 月 18 日, 《导则》征求意 见稿提交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司司务会审议,会议认为《导则》征求意见稿满足报送条 件,可转报科技标准司公开征求意见。9 月 24 日, 《导则》征求意见稿正式报送环保部科技 标准司。 2. 标准修订必要性分析
环保部发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
环 境 保 护 部 1月 14 日发 境 保 护 对 策 措 施 上 ,从 技 术 层 评价技术要求 ,简化 了现状监 布 了 (环境 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面优化建设项 目环境影响评价 测 的部 分 内容 ,强 化 了地 下 水 地下水环境》 (HJ 610—2016), 工作 。修订后 的导则突 出了各 污染防控措施 ,进一步提高 了 替 代 2011版 地 下 水 导 则 ,进 行业建设项 目的地下水污染特 地 下 水 环 境 影 响评 价 的科 学 性 一 步 深化 环 境 影 响评 价 制 度 改 征 ,优 化 了评 价 等 级 判 定 、环 和 可操 作 性 ,将 对 建 设 项 目地 革 ,将 建设 项 目环境 影 响评 价 境 影 响识 别 要 求 及 环 境 影 响 预 下 水 环境 影 响评 价 工 作 起 到 更 工 作 重 点 聚 焦在 环 境 影 响 和环 测 和 评 价 的具 体 内容 ,细 化 了 好 的指 导作用 。
《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 获通过
环 境 保 护 部 部 长 陈 吉 宁 1 标 ,强 调 要 以改 善 环境 质 量 为 平 台架构 ,实现生态环境综合 月 29 日在 北 京 主 持 召 开 环 境 核心 ,统一基础设施建设 ,集 决 策科 学 化 、监 管 精 准 化 、公 保 护 部 常 务 会 议 ,审 议 并 原 则 中管理数据资源 ,推动系统整 共服务便 民化 。 (仿 案》 还对 通过 《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 合 互 联 和数 据 开 放 共 享 ,促 进 生态 环 境 大 数 据 建 设 的 保 障 措 体 方案》、 《水 污染 防治行 动 业 务 协 同 ,完善 制 度标 准 和数 施 及 建 设 的工 作 安 排 等 作 出 了 计 划 实 施 情 况 考 核 办 法 (试 据 安 全 体 系 ,通 过 五 年 的 努 具 体规 定 。 行)》。 彷 案》 明确 了生态环 力 , 基 本 建 成 大 数 据 应 用 平 境大数据建设 的指导思想和 目 台 、管理平 台和 大数据环保云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表水环境(HJ 2.3-2018代替 HJ T 2.3-9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表水环境
HJ 2.3—2018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工作程序、内容、方法及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建设项目的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参照本标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 准。
3 术语和定义
1
HJ 2.3—2018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地表水 surface water 存在于陆地表面的河流(江河、运河及渠道)、湖泊、水库等地表水体以及入海河口和近岸海域。
3.2 水环境保护目标 water environment protection target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饮用水取水口,涉水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湿地、重点保护与珍
目次
HJ 2.3—2018
前 言 ........................................................................................................................................................................ ii 1 适用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总则 ...................................................................................................................................................................... 2 5 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确定 .................................................................................................................................. 4 6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 9 7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 ........................................................................................................................................ 13 8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 18 9 环境保护措施与监测计划 ................................................................................................................................ 21 10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 22 附录 A(规范性附录)污染物及当量值表 ............................................................................................................. 24 附录 B(规范性附录)环境现状调查内容 ............................................................................................................. 27 附录 C(规范性附录)补充调查监测布点及采样频次 ......................................................................................... 29 附录 D(规范性附录)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 31 附录 E(规范性附录)河流、湖库、入海河口及近岸海域常用数学模型基本方程及解法 .............................. 33 附录 F(规范性附录)入海河口及近岸海域特殊数学模型及基本解法 .............................................................. 49 附录 G(规范性附录)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信息表 ............................................................................................. 54 附录 H(资料性附录)建设项目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自查表 ............................................................................. 60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 610-)--梳理总结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 J610-2016)--梳理总结-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地下水导则梳理总结1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1、潜水含水层2、可能受建设项目影响且具有饮用水开发利用价值的含水3、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和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4、《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所界定的涉及地下水的环境敏感区。
2地下水工作程序1、准备阶段搜集和分析有关国家和地方地下水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相关规划等资料;了解建设项目工程概况,进行初步工程分析,识别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开展现场踏勘工作,识别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确定评价工作等级、评价范围、评价重点。
2、现状调查与评价阶段开展现场调查、勘探、地下水监测、取样、分析、室内外试验和室内资料分析等工作,进行现状评价。
3、影响预测与评价阶段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依据国家、地方有关地下水环境的法规及标准,评价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直接影响。
4、结论阶段综合分析各阶段成果,提出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防控措施,制定地下水环境影响跟踪监测计划,完成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地下水工作流程图3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一览表4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级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分级表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表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分级评价要求5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5.1调查与评价原则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工作应遵循资料搜集与现场调查相结合、项目所在场地调查(勘察)与类比考察相结合、现状监测与长期动态资料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工作的深度应满足相应的工作级别要求。
当现有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通过组织现场监测或环境水文地质勘察与试验等方法获取。
对于一、二级评价的改、扩建类建设项目,应开展现有工业场地的包气带污染现状调查。
对于长输油品、化学品管线等线性工程,调查评价工作应重点针对场站、服务站等可能对地下水产生污染的地区开展。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2016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20161. 引言地下水作为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
为了保护地下水资源并合理利用,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被制定出来。
本文将介绍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2016版的相关内容。
2.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地下水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对潜在的地下水污染及环境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价的活动。
它的意义在于:•保护地下水资源:地下水是重要的水源,对其进行评价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污染风险,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安全。
•预防环境污染:通过评价,可以提前识别可能对地下水产生影响的活动,并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和减轻环境污染。
•支持决策制定: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帮助他们制定合理的决策和政策。
3.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包括以下内容:•地下水资源调查与监测:对地下水资源进行调查和监测,了解地下水的分布、动态变化等情况。
•潜在污染源调查:对可能对地下水产生影响的污染源进行调查,包括工业企业、农业生产等。
•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通过对潜在污染源和地下水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估,确定污染源对地下水的影响程度和可能发生的风险。
•污染防控措施: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污染防控措施,以减少或消除潜在的污染风险。
•定期监测和评估:对采取的污染防控措施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以确保其有效性。
4.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包括:•地下水流动模拟:通过建立地下水流动模型,模拟地下水的流动规律和动态变化,为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污染物传输模拟:根据潜在污染源和地下水之间的关系,利用传输模型模拟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传输过程,评估污染对地下水的影响程度。
•地下水质量监测:通过采样和分析地下水样品,了解地下水的质量状况,判断是否存在污染。
•环境风险评估:通过对潜在污染源和地下水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评估潜在污染对地下水的环境风险。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编制说明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编制说明一、背景和目的在煤炭工业矿区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为了全面了解和评估规划方案的环境影响,有必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该评价旨在:1)评估规划方案对环境的潜在影响,包括生态系统、土壤、水体、大气、噪声等方面;2)发现和分析潜在的环境风险,提出相应的减缓和治理对策;3)对规划方案提供合理的修改意见,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编制过程1.召集编制组成员:由环评主持单位召集规划编制专家、环境专家等组成环境影响评价编制组。
2.收集基础资料:编制组需收集规划方案、土地利用规划、环境监测报告等相关资料,并进行初步分析。
3.确定评价方法:编制组根据煤炭工业矿区特点,结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确定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
4.场地考察:根据规划方案和评价范围,编制组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实地考察,了解现场环境状况,收集更多数据。
5.影响评价:编制组根据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对规划方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定性和定量分析潜在的环境影响,包括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土壤污染、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和噪声对周边居民的影响等。
6.风险评估:编制组对评价结果进行风险评估,评估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如重金属超标、空气质量恶化、生态系统崩溃等。
7.提出对策:编制组根据评价结果和风险评估,提出相应的减缓和治理对策,包括环保技术应用、污染物排放控制、生态保护和修复等。
8.编制报告:编制组根据评价结果和对策,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报告,包括评价原则、方法、结果、风险评估和对策等内容。
9.报告审查和修订:报告完成后,由相关专家进行审查,审查结果反馈给编制组,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修订。
10.报告批准和发布:修订完成后,报告提交给环评主持单位进行批准,批准通过后,发布评价结果。
三、编制要求1.严格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编制,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2.充分考虑社会公众参与,广泛收集利益相关者的意见,促进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和可接受度。
4.评价结果和对策必须针对性强,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与规划方案相结合,推动可持续发展。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
溶试验、土柱淋滤试验、弥散试验(溶出物、吸附降解能力、a、D)、流速试验(连通 试验)、地下水含水层储能试验(如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等 。
精选课件
三、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 环境现状评价
❖ 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分析 ❖ 区域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状况分析,应叙述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的面积、
精选课件
三、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 调查与评价范围
❖ Ⅰ类建设项目应包括与建设项目相关的环境保护目标和 敏感区域,必要时还应扩展至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 一级50km 2 ;二级20~50km 2 ;三级20km 2。
❖ Ⅱ类建设项目应包括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三个 阶段的地下水水位变化的影响区域,其中应特别关注相关 的环境保护目标和敏感区域(平原地区),必要时应扩展 至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矿山疏排水),以及可能与建设 项目所在的水文地质单元存在直接补排关系的区域(大型 供水水源地)。
❖ 需预测的水质指标<6。
❖ 当根据污水中污染物类型所确定的污水 水质复杂程度和根据污水水质指标数量 所确定的污水水质复杂程度不一致时, 取高级别的污水水质复杂程度级别。
精选课件
一、地下水影响评价工作分级 (Ⅱ类)
❖ 根据建设项目场地的以下四个方面因素划分
❖ 1、地下水供水(或排水、注水)规模:大、中、小 ; ❖ 2、地下水水位变化区域范围 :大、中、小 ; ❖ 3、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敏感、较敏感、不敏感; ❖ 4、可能造成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强、中等、弱。
精选课件
三、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 调查与评价原则 ❖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工作应遵循资料搜集与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编制组二00八年十一月目录1.任务来源 (1)2.编制依据 (1)2.1法律法规依据 (1)2.2技术依据 (2)3.编制原则 (2)4.导则结构及内容说明 (3)4.1组成结构 (3)4.2主要内容说明 (3)5.主要工作过程 (8)5.1筹备阶段 (8)5.2实验与研究阶段 (8)5.3导则编制及文整阶段 (9)6.与同类标准的水平对比分析 (9)7.实现本标准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 (10)7.1管理措施建议 (10)7.2技术措施建议 (10)8.导则完成单位 (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编制说明1.任务来源在影响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水作为生产与生活的必需资源、公共卫生的载体和自然生态的核心要素,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由于地表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加剧,致使一些地区对地下水进行掠夺式开发,地下水超采及污染日趋严重。
全国以城市和农村井灌区为中心形成的地下水超采区数量,已从80年代初的56个发展到目前的164个,超采面积从8.7万平方公里扩展到18万平方公里,华北地区因地下水超采已形成了约3万—5万平方公里的漏斗区。
与此同时,全国有25%的地下水体遭到污染,35%的地下水源不合格,平原地区约有54%的地下水不符合生活用水水质标准,一半以上的城市市区地下水严重污染。
因此,对地下水环境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为更好地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指导和规范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从源头控制对地下水的污染与过度开发,保护地下水环境,为规划、区域开发及建设项目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于2002年下达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以下简称“地下水导则”)的编制任务,项目统一编号158号。
2003年地下水导则的研究与编制工作正式启动。
为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组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吉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等单位,成立了标准编制核心组。
各方亦根据实际需要成立了课题小组,在各自分工的领域内开展了大量的调研、实验、验证工作。
例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依托国家“973”课题“北京城近郊区浅层地下水水质变化和污染动力学过程”(G1999045706)的研究成果,确定了在不同污染源条件下的典型包气带和含水介质中污染物迁移转化机理和防护能力,建立了地下水环境系统中典型污染物的迁移、溶解、沉淀、降解动力模型,为地下水导则中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分级及模式、参数的选取等提供了科学论据。
经过几年的努力,标准编制组成员在总结以往地下水研究成果(特别是国际、国内近两年来的研究成果)、水文地质勘测与实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的工作经验,进行典型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对地下水导则进行了反复的修改,并多次向国内知名的从事地下水研究的专家征求意见,最终编制完成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征求意见稿),上报环保部。
2.编制依据2.1法律法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10.2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8.2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4.1);《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11.29);《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96.8.29);《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2005.12.3);2.2 技术依据HJ/T2.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T19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338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GB50027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T14158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察规范(比例尺:1:50000)GB/T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GH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8537 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GB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18598 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 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 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3.编制原则a)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国家法律法规及《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b)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类管理、综合治理的原则,以源头控制、改善环境为核心,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实现地下水资源合理配置及可持续利用。
c)反映国内、外有关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的最新研究成果,以便逐步与国际接轨。
d)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的总体要求,突出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专业特点,根据项目所在区域的环境水文地质特征及建设项目的特点提出评价要求。
e)在满足环境管理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评价程序,并力求做到可操作性强,预测方法更加科学,结果更加准确。
4.导则结构及内容说明4.1 组成结构本导则由前言、十二个章节及附录构成。
十二个章节分别为:1、适用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总则,5、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级,6、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求,7、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8、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9、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10、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11、地下水环保措施与对策,12、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文件的编写。
资料附录共8项,均为资料性附录,分别为:附录A符号,B附录不同类型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附录C 典型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附录D 不同行业特征污染物和固体废物监测项目,附录E 典型入渗污染源源强计算式,附录F 地下水环境调查表,附录G 环境水文地质试验方法,附录H 常用地下水评价预测模型。
4.2 主要内容说明4.2.1 适用范围本导则不仅适用于对地下水环境质量可能产生影响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而且适用于以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也可参照此导则执行。
4.2.2 术语和定义为便于理解与应用本标准,在此章节中特别定义了:地下水污染、地下水环境背景值、地下水污染对照值、包气带、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等术语。
4.2.3 建设项目的分类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地下水水质和水位两方面的影响。
通常,人们比较注重建设项目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往往忽略建设项目引起的地下水水位变化带来的影响,这种影响一般短期内不明显,一旦出现常常表现为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
如:甘肃省石羊河流域,上游灌区对水资源的大规模引蓄,山前绿洲扩大,生态效益提高,但下游灌区严重缺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使部分绿洲沙化;河北省大清河流域,上游水库调节水量发展山前平原灌区,使中下游地下水得不到补给,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因此,在评价中应特别关注建设项目对地下水水位的影响。
因此,为科学准确地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本导则根据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特征,对建设项目进行了分类。
规定:a)在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其主要影响表现为由于排放污染物对地下水水质造成影响的建设项目,为Ⅰ类建设项目。
较为典型的有工业类建设项目、固体废物填埋场工程、石油开发项目等。
b)在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其主要影响表现为通过抽取含水层水量或向含水层注水,引起地下水水位变化而产生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为Ⅱ类建设项目。
较为典型的有各种地下水集中供水水源地开发建设项目、水利水电工程等。
c)同时具备I类和Ⅱ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建设项目,为Ⅲ类建设项目,较为典型的有矿山开发项目、污水土地处理工程等。
4.2.4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级原则根据不同类型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程度与范围的大小,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进行分级,不仅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则》(HJ/T2.1)的要求,而且可以简化那些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建设项目的工作量,充分重视那些对环境影响有重大影响的项目。
本导则将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为三级,并根据各类型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途径、影响的机理及影响的结果大小等指标,分别给出了定量化的判据。
a)I类建设项目由于I类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主要体现在污染物排放对水质的影响上,因此评价工作等级的判据,主要选择了建设项目场址的包气带防污性能、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环境特征、污水排放量与污水水质复杂程度等指标,并综合考虑各指标对地下水污染作用的大小,来确定评价等级。
其中:1)建设项目场址的包气带防污性能(污染物通过包气带岩土向下渗透的性能)具体考虑包气带的粘性土中的粘粒含量、粘性土单层厚度、不同岩性组合和包气带厚度。
主要通过粘性土单层厚度、包气带岩层渗透系数K和粘性土层在水平方向的连续性来度量;2)建设项目场址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主要考虑建设项目场址的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和现存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多少。
3)建设项目场址所处区域的环境特征主要考虑建设项目场址所处区域的地下水功能区划,特别要关注该区是否为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和环境敏感区(主要包括《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中所界定的涉及地下水的环境敏感区。
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4)建设项目的污水排放量考虑到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难度,建设项目污水排放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将污水排放量分为大、中、小三级。
5)建设项目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
根据建设项目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不仅要考虑污水中污染物的类型,还要考虑污水水质指标的数量。
其中,污染物类型包括:感官性状指标、无机化学指标、有机指标、重金属指标、毒理学指标、细菌学指标、放射性指标。
水质复杂程度确定时,按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处理,即根据污水中污染物类型所确定的污水水质复杂程度和根据污水水质指标数量所确定的污水水质复杂程度不一致时,取高一级别作为污水水质复杂程度的判据。
b)Ⅱ类建设项目由于Ⅱ类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地下水位产生变化的范围及水位波动幅度的大小,因此评价工作等级的判据,主要选择了建设项目地下水供、排水(或注水)规模、引起的地下水水位变化范围及可能造成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大小等,并综合考虑各指标对地下水水位变化作用的大小,来确定评价等级。
其中:1)建设项目地下水供、排水(或注水)规模供、排水(或注水)规模是直接影响地下水位变化范围和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因素。
根据调查及专家意见,导则将日开采量分为大、中、小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