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题型归类练小题满分练训练1时空类选择题
京津鲁琼专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题型归类练小题满分练训练1时空类选择题
训练1 时空类选择题1.(2019·泸州一模,24)在考古发掘中,商代晚期的都城安阳殷墟、西周王朝的丰镐、周原和洛邑都没有发现外郭城墙,构成了中原早期王都“大都无城墙”的鲜明特色。
对此解释最有可能的是( )A.皇权至上的强大吸引力B.经济能力不足无力修建城墙C.尚未掌握城墙修建技术D.王都的强大实力和文化自信答案 D解析中原早期王朝自身的强大(经济、政治、文化等)才是不修建城墙的原因,故选D项;A 项错在“皇权至上”,皇权至上是秦帝国建立以后才出现的,排除A项;B、C不符合基本的逻辑,排除B和C项。
2.唐后期,南方兴建的水利工程数量超过北方,有些水利工程的规模也很大,如练塘、孟渎、仲夏堰等都能灌溉成千上万顷田地以至几个县。
而且南方各地开垦了许多湖田、渚田、山田,这使水域、山区的土地也得到利用。
这表明( )A.当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南方呈现可持续发展状态C.南方生产力水平的提高D.人口增加使人地矛盾尖锐答案 C解析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故A项错误;题干中“湖田、渚田、山田”等都带有很强的季节性,故B项错误;题干中“唐后期,南方兴建的水利工程数量超过北方,有些水利工程的规模也很大……山区的土地也得到利用”,可知南方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故C项正确;题干中未提及人地矛盾问题,故D项错误。
3.当中世纪的欧洲摆脱了普遍的无政府状态,当它的商业经历了复苏而日益高涨,当它的社会生活愈来越复杂,因而感到需要更为精巧的调节手段时,它“发现”了罗马法。
当时罗马法被“发现”()A.为文艺复兴运动奠定基础B.推动了近代民主政治体制在欧洲的确立C.源于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D.体现了资产阶级建立“理性王国”的愿望答案 C解析材料的主旨是经济发展与法律的关系,故A项错误;文艺复兴尚未提出建立近代民主政体的主张,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商业经历了复苏而日益高涨,当它的社会生活愈来越复杂,因而感到需要更为精巧的调节手段时,它‘发现’了罗马法”,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法律规范的建设,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文艺复兴运动,故D项错误。
通史版2024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模拟试题一
模拟测试一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4湖北武汉四调)汉武帝时期的盐铁专卖政策在东汉初期一度废止,从南宋到明清,主持盐铁专卖政策的桑弘羊等人在道德上彻底名声扫地,但其政策思想被悄然继承。
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重农抑商政策与商业环境宽松的冲突B.商品经济的发展对自然经济的冲击C.儒家经济理念与政府经济集权的冲突D.君主专制中心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2.(2024广东惠州高三一模)唐初,有大臣认为前朝历史文献多有遗失,担忧“十数年后,恐事迹湮没”,“如文史不存,何以贻鉴今古”;元朝马端临强调“生乎千百载之后,而欲尚论千百载之前,非史传之实录具存,何以稽考”。
据此可知历史文献可以( )A.服务统治B.提高修养C.传承文化D.总结历史3.(2024河南高三4月适应性考试)《数字中国》记载:宋代城市化水平高达30%,但是在清初盛世水平却不足9%,民国时期也不过10%。
这种状况说明( )A.近代中国经济基本停滞不前B.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C.城市化水平与国家政策亲密相关D.人口快速增长制约了城市化水平4.关于关羽斩颜良之事,在《三国志》中载:袁绍遣大将颜良围曹操,操令关羽刺颜良于白马;而在《三国演义》中对此事的记载却增加了很多动人的故事情节。
这种变更反映出( )A.明代相关史料更加详尽丰富B.两者的书写体例不同C.市民阶层的文化诉求D.突出关羽威猛无敌5.(2024河北保定高三一模)维新派的骨干大多是由封建士大夫向资产阶级转化中的人物,他们如饥似渴地吸取西学养分、宣扬介绍西学的同时,却依旧怀恋传统的儒学,他们要求改革封建的政治体制,大胆怀疑儒家经典,却依旧崇奉孔孟的理论权威。
这体现了维新派( )A.改革指导思想不够明确B.趋新与恋旧的冲突心态C.努力唤醒国人的民办法识D.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6.(2024陕西安康高三质检) 新文化运动健将钱玄同如此批判儒学:“孔经里所讲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是和共和国肯定不能并存的东西。
2023届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复习试题第一部分古代中国和古代世界专题3Word版含答案
2023届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复习试题第一部分古代中国和古代世界专题3Word版含答案第一部分专题三一、选择题1.(2023·高考历史模拟卷一)《礼记》中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周代统治者提出了“惟命于不常”(《康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泰誓》)等思想。
殷周变革中天命观的发展实质上体现了(D) A.政权神秘化色彩不断加强B.早期民主政治的特征C.对于天命神意的批判否定D.一定程度的理性色彩【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认知历史事物的能力。
由材料信息“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反映出殷人将鬼神作为万物主宰的天命观。
由“惟命于不常”“惟德是辅”“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周代则认为命运无常,只有品德高尚、按人民意愿办事,治国有方的人才是天命的延续。
从天命观的这一发展,可以看出天命观彰显出一定理性色彩,D项符合题意;A项与材料的描述相悖,明显错误;B项属于无关项;C项不符合题干“实质上”要求;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D。
2.(2023·乌鲁木齐)古代儒家学者认为:“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这表明儒者(C)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C.具有经世济民情怀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解析】“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是指通过自身素养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回报他人和社会,体现的是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因此这种主张表明儒者具有经世济民的情怀,故答案为C项;A项结论无法得出,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对于社会变革的态度,排除B项;D项“复古”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3.(2023·高考押题卷一)战国申不害重“术”,其思想以加强君主专制为核心;王夫之却将其学说斥为“洪水猛兽”,主张在政府内部分权,各级官吏都要有自己的权力,君主不能过多的干涉。
造成这种认识差异的决定性因素是(C)A.阶级立场根本不同C.社会发展阶段不同B.受外来思想影响不同D.学术指导思想的不同【解析】申不害是法家代表人物,他主张加强君主专制,要求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在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他的主张符合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要求。
江苏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考题型分类练训练1时空逻辑类
训练 1时空逻辑类一、时空地图1.(2018 ·江阴模考) 从下列图可见,在西周分封制下()A.姬姓是分封制下受封的主体B.异姓诸侯完整被同姓所包围C.燕国与周天子关系最为疏远D.镐京也被分封给了异姓诸侯答案A分析图中所示是西周分封制,从中能够看出同姓诸侯国远远多于异姓诸侯国,而西周的国姓是姬姓,故 A 项正确。
2.读下边《秦朝领土图》,解读秦朝的历史贡献()A.开启了中央集权的时代B.形成了南北漕运系统C.确定了近代领土的基础D.开拓了中西陆路交通答案A分析依据地图,联合所学,秦朝以咸阳为中心,确定了中央集权的制度,故 A 项正确;根据所学,隋一致后形成交流南北的新通道,为后代大运河的开通确定了基础,故B项错误;清朝确定了近代领土基础,故 C 项错误;地图仅波及秦的领土范围,故 D 项错误。
3.书院是古代民间的教育机构。
下列图是元朝书院的散布图,图中数字为各地的书院数目,由此可知()元朝书院散布图A.书院的制度化趋向在不停增强B.儒学在元朝获得快速发展C.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日益一致D.江南地域的文化相对繁华答案D分析依据所学经济发展促使教育繁华,两宋期间跟着经济重心南移到江南地域,经济的发展助推了该地域教育事业的发展,表现为书院数目的增加,故 D 项正确。
4.下列图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期间的一幅战争表示图,据图中信息判断在此次战争的进度中()A.剿灭了全部的反动军阀B.国共两党达结婚密合作C.成立了乡村革命依据地D.出了革命的热潮段答案D分析北伐争基本上颠覆了北洋的反治,回收了口、九江的英租界,打了帝国主在力,出了革命的热潮段,故 D 正确。
5.《欧洲文复史》中写道:“《九十五条》本来不过那个代教会改革声中的一声⋯⋯他划着一支火柴原来是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丛林”。
文中的“他”划燃火柴的地址位于下中的()答案A分析《九十五条》是德意志宗教改革家丁·路德的主,故“他”划燃火柴的地址是德国, A 是德国,故 A正确。
2020高考历史通用版大二轮(江苏专用)复习练习:题型分类练 训练1 时空逻辑类选择题 Word版含解析
题型分类练训练1时空逻辑类选择题1.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答案 B解析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不能解释河南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减少,故A项错误;江苏代表的南方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增加,表明随着唐代以来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兴盛,故B项正确;中原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南方,但并没有急剧衰退,故C 项错误;从唐宋至明清时期,政治重心逐渐北移,故D项错误。
2.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地区民众身着华丽服饰,歌舞艺人生活优越堪比皇后,家仆与官人同行无法区分。
这反映了()A.经济繁荣改变社会风气B.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改变D.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答案 A解析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地区丝织业发达,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富裕的人开始从服饰上改变自己,“歌舞艺人生活优越堪比皇后”体现出消费奢靡的社会风气,故A项正确;只是部分人生活水平提高,不具有普遍性,故B项错误;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一直没有发生改变,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比较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故D项错误。
3.下面两图是对山东107个县在1644—1911年间的孔庙数量和农民起义次数的统计。
据此可知儒家文化()山东107县的孔庙量分布山东107县的农民起义次数分布A.兼有墨家行侠仗义和锄强扶弱之风B.对山东的影响比全国其他地区要大C.在清代民间社会影响力进一步下降D.有利于减少暴力冲突促进社会稳定答案 D解析观察两幅图片可知,孔庙数量较多的地方,如山东的西北地区,发生农民起义的数量较少,孔庙较少的地区,发生农民起义的次数较多,因此我们可知儒家文化有利于减少暴力冲突,促进社会稳定,D项正确。
4.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答案 C解析材料反映中国的生活用品都被外国市场占领,说明民众日常生活也融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A项说法错误,C项正确。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选择训练题 新课标 人教版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选择训练题新课标人教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0分)1、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的等级序列是A.周王——卿——诸侯——士 B.周王——诸侯——大夫——士C.周王——诸侯——士——大夫 D.周王——大夫——士—诸侯2.下列有关西周宗法制的理解正确和全面的是①是一种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地位的制度②它用来确定贵族的等级,调节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③宗法制度是分封制的基础④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是周礼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3.秦朝统一后确立专制集权制度。
表述不正确的是A.秦始皇开始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B.秦律的颁行,说明秦朝是一个法制国家C.中央机构职责明确,并设置监察官员D.秦朝开始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4、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A、制定选拔考察官吏的制度B、权力高度集中C、法律细密、严苛D、实行三公九卿制5.三省六部制的实现,说明了A.丞相权力的增大B.中央结构的决策实现民主化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D.体现任人唯贤的原则6、在我国古代,秦朝设丞相,明朝废除丞相。
下列对这种矛盾的现象分析正确的是A.都是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B.都因为相权威胁皇权C.都有利于国家统一D.体现了权力互相制衡的原7.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历史上的作用包括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③使地方官员依赖中央和君主并向其负责④妨碍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8、有位学者指出:“中国政治传统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
”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汉武帝为削弱丞相的职权,任用亲信朝臣,在内廷处理国政形成所谓的“中朝”B、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C、宋代设置枢密使为副相,分割宰相的权力D、元朝废除了尚书省和门下省,而将尚书的六部移至中书省,并掌理一切政务9、“亲情是缘,相聚是缘”,这是自古以来就深存于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的情结。
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测试卷(附答案):中国古代史
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测试卷中国古代史一、选择题1.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传说中的五帝嬗递和尧舜禹的禅让都是纯粹出于公心,即所谓“公天下”;禹传启,把原属于部族内部的传递,变为父子相传,古人谓之“家天下”。
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源是()A.王权神秘色彩的强化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家国同构观念的萌生 D.继承人的品德优良2.“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
”这表明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C.国家与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D.神权与王权相结合3.某思想家曰:“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
”这主要反映了( )A.孔子“仁”和“礼”的思想 B.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C.老子一切要顺应自然的思想 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4.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封文件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
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C.实行郡县制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5.《史记.陈涉世家》记载:“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秦末农民起义()A.起因于官吏的贪腐B.反对实施郡县制C.以六国贵族为主力D.得到了广泛响应6.董仲舒在“五行相胜”中指出,“夫木者农也,农者民也”,“土者,君之官也”,“君大奢侈,过度失礼,民叛矣,其君穷矣,故曰木胜土。
”这说明董仲舒( )A.杂糅儒家和道家相关思想 B.承袭先秦以来的民本思想C.呼唤周代礼乐制度的回归 D.倡导建立中央集权的政府7.《后汉书·蔡伦传》记载:“缣(细绢)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高考历史复习第二轮练习(综合部分) Microsoft Word 文档
宿州市高考历史复习第二轮练习(必修综合部分)一、选择题:本卷共34小题,每小题1.5分,共51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古代青铜器制造业高度发达。
《春秋左传》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从下面的几幅青2.班固在《汉书》感叹:“古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自卿大夫以至于庶人各有等差,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接着又说:“五霸,三王之罪人也;六国,五霸之罪人也;四豪(战国时期魏国信陵君等四公子),又六国之罪人也。
”从他这两段话可以看到他具有怎样的历史观念?A.因果观念,夏、商、周与春秋的结束,是由于在下位的人没有逾越的念头B.变迁观念,从夏、商、周到战国后期,呈现逐渐远离古代理想的趋势C.时序观念,从夏商周到春秋到六国抗秦再到战国,时间次序不可变更D.证据观念,三王、五霸、六国、四豪,都是古代人们严守身份等差的事证3.洪武十二年,明朝颁布《大明律》,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
这些规定A.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B.规范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C.表明皇权专制的继续强化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4.明代《弘治常熟县志》卷一《形胜》引旧志记载:“(当时的镇或市)田畴鳞次,平衍百里,村市里分,联络四邻。
”(如右图)这表明A.商业发展促进城乡联络B.经济区域化趋势凸显C.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D.经济重心发生了转移5.明朝范濂《云间据目抄》记载:“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
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一种细密、柔软的棉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近争来购之。
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
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
”该材料表明当地A.民营手工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B.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雇佣关系C.日益成为江南棉织业的中心D.商业发展突破了官府的控制6.美学家宗白华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测试题
综合测试题第Ⅰ卷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24.西周以前,丝织品主要被人们用作奉献给鬼神的礼物。
到了西周时期,丝织品更多地成为人们相互赠送的礼物,亦被用于贵族举行的各种仪式的道具上,甚至连屏风、垫席这样的物品也用丝织品。
这反映了()A.丝织品失去等级意义B.西周礼制开始遭破坏C.桑蚕文化起源于礼制D.丝织品与礼制的互动25.汉朝时期,政府对边疆请求“内附”的游牧民族采取容纳政策,让他们进入长城以内的指定地区居住,并让其上层人物继续统领部众。
这种政策()A.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交融B.改变迁入民族的生活方式C.实现了边疆地区永久和平D.使民族间的差异逐渐消失26.下图为唐代主要诗人分布图,据图可知()A.儒学复兴运动不断扩大B.历史传统影响文化发展C.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缓慢D.文化重心北移趋势明显27.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极力驳斥“有公而无私”,指出“人道就是对人私利与欲望的满足,道德就存在于人们的物质利益之中”。
这一主张()A.彻底否定了宋明理学B.旨在批判君主专制统治C.适应了工商业的发展D.开启了思想启蒙的先河28.1893年9月,上谕正式废除禁止海外移民的传统法令,并颁发护照,禁止地方官敲诈归国华侨。
这一措施()A.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B.打破了“闭关锁国”政策C.为“百日维新”营造氛围D.打击了海外革命团体29.下列歌谣与地图所反映的时期相匹配的是()A.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
B.毛委员,工农兵,仗仗打来仗仗赢。
打起仗来到如今,红军才是真英雄。
C.小小兵,上战场,杀得鬼子叫爷娘。
小小兵,志气强,收复失地喜洋洋。
D.解放军,扛大炮,一夜打通陇海道。
陇海道,一扫光,打完八集打碾庄。
30.1948年8月7日召开的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民主革命历史上划时代的一次大会,大会的代表共542人,其中党员376人,非党人士166人。
“它是个临时性的,而且也是华北一个地区的。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强化练(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专题强化练(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注意事项:本试卷共14题,全卷满分85分,考试用时45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2019某某某某高三四模)商朝人多占卜,上至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包括祭祀、收成、征伐、天气、祸福、田猎、疾病以至于生育等,几乎无事不卜;将所卜之事及应验情形记录在龟甲兽骨上,由此留下了珍贵的甲骨卜辞。
这反映出商朝时期( )A.珍藏了第一手的研究资料B.形成了完整的史学体系C.具有贯通古今的历史观点D.编辑了最初的历史典籍,由此留下了珍贵的甲骨卜辞”表明商朝时期珍藏了第一手的研究资料,故A项正确;商朝时期只是“留下了珍贵的甲骨卜辞”,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史学体系,故B项错误;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具有贯通古今的历史观点的结论,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表明商朝时期“留下了珍贵的甲骨卜辞”,没有反映编辑历史典籍,故D 项错误。
2.(2019某某某某高三冲刺)在西周的金文纪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
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A.实现国家的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B.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C.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冲突剧烈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各诸侯国之间无论如何敌对,都不称对方为“戎”,说明当时的各诸侯国之间已经形成了统一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认同感,故B项正确;材料中论述的是民族认同感,不是国家统一的问题,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华夏族内部问题,不是两种文明的冲突,C项错误;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属于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内容,材料未体现宗法制、分封制,D项错误。
3.(2019某某某某高三质检)春秋时期的政治基本上是贵族化的礼乐政治。
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以富国强兵、兼并土地为主要目标,辩士、变法者和职业将领等能给国家带来利益的人受到各国国君的青睐。
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世界史 专项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世界史专项测试卷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1.(2023·石家庄三模)在布托地区(位于尼罗河三角洲)的史前考古层,考古学家发现了两件极具价值的考古文物,一个是泥钉,另一个是抛光的圆锥体,它们都与埃及史前考古层的其他文物和建筑风格迥异。
尤其是抛光的圆锥体,很像两河流域乌鲁克时期装饰神庙门脸的手工制品。
这表明()A.不同文明区域间有一定交流B.世界早期文明逐渐走向联合C.两河流域文明早于埃及文明D.两河流域的手工业世界领先2.公元前4世纪晚期,亚历山大灭亡了波斯帝国,开辟了地中海向东到达中亚、印度的交通体系;公元前2世纪中后期,张骞凿空西域,连接东亚到达中亚的交通。
这表明() A.都促进政治格局变化B.都促进丝绸之路的开拓C.都促进日耳曼诸国的建立D.都采用了马拉战车的先进工具3.(2023·连云港三模)12世纪后流行于西欧的《列那狐传奇》擅长以“兽”喻人。
在故事中,生病的狮子象征国王,凶横的熊比喻大封建主,掠夺成性的狼影射骑士,呆笨的驴暗指教士,鸡、兔等动物则代表下层民众。
当主角列那狐与狮子、熊、狼展开斗争时,最后的胜利者一定是灵巧狡猾的列那狐,但它也会欺压小动物。
“列那狐”的形象折射出()A.世俗王权走向衰落B.市民阶层力量壮大C.新旧教派冲突加剧D.骑士文学跌落神坛4.(2023·北京丰台区二模)下面是美国学者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一书的目录,从中可以看出贯穿全书的主线是()第一章发现新世界第二章细菌战役第三章旧世界植物、动物移居新世界,第四章哥伦布将梅毒带回欧洲第五章新世界作为旧世界的农场第六章生物多样性遭破坏A.说明美洲对全球发展的贡献B.论证世界近代政治格局形成C.阐述疫病对人类社会的危害D.基于生态环境视角解读历史5.(2023·烟台二模)15世纪前欧洲人仅把棉织品用作装饰品、桌布等。
从16世纪开始,印度实用、舒适、色彩斑斓的棉纺织品源源不断运到欧洲。
高三二轮历史检测题
高三二轮检测历史试题2024.04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图1是三个博物馆收藏的先秦时期不同地区青铜方尊的实物图。
其形制的特点反映出A.贵族阶层的审美观趋同B.大一统下的整齐划一C.青铜在民间普遍使用D.多元一体的文化特色2.汉代的征兵制度“一个壮丁,二十受田,可以独立谋生,但要他为国家服兵役,则应该顾及他的家庭负担。
当时规定,从二十三岁起,他可以有一年储蓄来抽身为公家服役了”。
该制度A.加重了人民的负担B.具有强制性和义务性C.保障了农民的生活D.兼具经济性和道德性3.图2是南宋都城临安城的平面示意图。
由图可知,南宋时期A.“市”突破了时空限制B.南方经济地位日益凸显C.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D.都城设计注重礼制要求4.明代对乡饮酒礼的规定甚为严格。
规定由乡闾里社贤能的长者担任乡饮酒礼的主持人;宾客分明等级,以贤德和年龄为标准,犯法之人需被单独列出。
明代乡饮酒礼A.是基层治理的一种形式B.利于推行基层道德教化C.创新了周礼的基本内容D.以重塑社会秩序为宗旨5.清代思想家颜元说:“盖‘正谊’便谋利,‘明道’便计功,是欲速,是助长;全不谋利计功,是空寂,是腐儒。
”他依据对日常生活的感悟,提出全新的义利观。
这种思想的出现A.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B.是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C.超越了儒家思想的范畴D.受早期西学东渐的启发6.20世纪初创刊于北京的《启蒙画报》,创作了很多或长或短的歌谣,再配上或精或粗的图像,以吸引少年儿童的阅读。
图3是其中的一幅一《渔儿乐》。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试题(老高考旧教材)训练2时空观念类
训练2时空观念类1.战国时期百家学派的起源、流传有其地域性的特点:儒、墨以鲁国为中心,儒家传播于晋、卫、齐,墨家传播于楚、秦;道家源于南方的楚、陈、宋;阴阳家则起于北方的燕、齐;法家以三晋为主;纵横家则多出于周、卫商业繁荣的地区。
这反映出()A.“百家争鸣”进入空前繁荣阶段B.诸侯国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C.“礼崩乐坏”的程度进一步加深D.士人阶层得到进一步解放2.西汉初年,诸侯国多在边远地区。
东汉时,诸侯王多被封在洛阳以东,且皆离洛阳较近。
其中,离洛阳最远者为河间国,1 250千米;离洛阳最近者为陈国,350千米;其他王国离洛阳一般在500千米左右。
东汉王国封域的变化()A.改变了郡国并行的局面B.扩大了郡县官员的职权C.有助于王国问题的解决D.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3.(2023四川雅安一模)据《新唐书》记载,安史之乱能够得到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一座城市的长期固守保证了财税的供给。
这座城市应是下图中的()安史之乱形势图A.①B.②C.③D.④4.在二十四史中记载的我国古代有籍贯可考的一千多位宰相中,河南籍、陕西籍、山东籍、河北籍宰相总数占全国宰相总数的一半以上,每10位宰相中至少有两个河南人、一个陕西人、一个山东人、一个河北人。
在宰相人数居前10位的10省中,北方的豫、陕、冀、鲁、晋五省占666人,南方的苏、浙、皖、赣、鄂五省占225人。
这说明了我国古代()A.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滞后B.经济重心南移速度的缓慢C.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D.黄河流域的文明居优势地位5.福州船政学堂,初称“求是堂艺局”,其办学章程中写道:“夫习造轮船,非为造轮船也,欲尽其制造、驾驶之术耳;非徒求一二人能制造、驾驶也,欲广其传,使中国才艺日进,制造、驾驶展(辗)转授受,传习无穷耳。
”由此可见,福州船政学堂()A.主要的教育内容是“夷之长技”B.形成了完整的近代军事教育体系C.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造船和驾驶人才D.具有培养近代化人才的明确目标6.下面是1938()A.B.日本实行“以战养战”的政策C.日本通过税收控制中国经济命脉D.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陷入绝境7.(2023四川乐山一模)1985年,河南新乡刘庄村党支部经反复考察,决定引进一项高科技生物项目,该项目一度遭到质疑。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模拟试卷及答案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模拟试卷及答案(2套)模拟试卷一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老子认为,使用战争这种手段一定要慎之又慎:首先,不能轻易运用武力;其次,即使在迫不得已用兵时,也一定要以一种“悲哀”的心情来对待;就是打了胜仗,也绝不可以炫耀,而应该“以丧礼处之”。
这体现出他的人生观是()A.恬淡为上,胜而不美B.隐忍退让,以和为贵C.知足寡欲,隐于山野D.上善若水,刚柔并济2.下表为西汉末年至南北朝末期地方机构设置(单位:个)情况表。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B.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受到挑战C.疆域扩大导致机构数量逐渐增加D.州郡数量膨胀影响行政效率3.十二气历是北宋科学家沈括创制的一种与现今阳历相似的历法。
十二气历是按节气来定历的历法,把古代的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
所以十二气历既可以和天文实际较好地吻合,又便利了农时的掌握和安排。
这反映出中国古代()A.农学研究因循守旧B.天文历法科学严密C.农耕文明的积淀传承D.北方经济的持续领先4.梁柏力在《被误解的中国》一书中曾对中西(欧)商业状况进行了对比,一方面指出歧视商贾并非中国独有的传统,明清时期中国富商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微。
另一方面又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英国代表的西方存在不少明显不同,并对英国商人势力强的原因有如下一些文字介绍:“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英国要与其他欧洲国家争霸……”。
照此推断,梁氏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可能是()A.儒家思想含有明显的抑商倾向B.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上升C.禁止商人买卖土地和科考入仕D.社会相对安定对商人依赖较小5.19 世纪60 年代以后,清廷不少大吏提出了“订一中外公例”的修律思路。
20 世纪初,光绪帝颁布了“中外通行”的修律方针,此方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列强凭条约建立的畸形法律关系。
“中外通行”的修律方针产生的背景是()A.条约关系的建立与发展B.中国近代外交法体系确立C.维新变法的推广与深化D.洋务运动增强了中国国力6.维新变法时期的梁启超曾说:“中国学人之大弊,治中学者则绝口不言西学,治西学者亦绝口不言中学。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选考内容与模块整合 小题练(一)
小题练(一)1.(2018·华南师大附中模拟)有学者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这段话重在强调分封制( )A.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B.有利于巩固西周的统治C.促进了各地区文化交流D.加速了中华民族的融合解析根据材料“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可知分封制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故A项正确。
答案 A2.(2018·河北保定高三摸底)原始儒家的君臣关系是“义合”,所谓“从道不从君”,但汉武帝时历史上第一个“封侯拜相”的儒生公孙弘却“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
《史记》又载:“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该材料反映了( )A.儒学在民间成为“显学”B.公孙弘并非真儒者C.儒学的法家化和政治化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解析儒学在“百家争鸣”时,就是“显学”之一,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儒生公孙弘”“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等信息可知,公孙弘崇奉的是儒家思想,故B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可知,公孙弘已与原始儒家“义合”“从道不从君”的主张有所不同,而是肯定君主的权威,与法家“尊君”主张有相合之处,且公孙弘由“白衣”变为“天子三公”,受到学士追捧,可见儒家逐渐走上了政治化道路,故C项正确;儒学地位在材料中体现不明显,故D项错误。
答案 C3.(2018·湖北武汉考前押题)下图是公元997~1072年北宋两税(针对农民的税收,分夏秋两季征收)与政府财政收入的统计图(单位:万贯)。
对图中数据变化的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A.北宋时期农业遭到严重破坏B.商业税对国家财政的贡献上升C.民族战争胜利补充大量岁币D.政府“裁员节流”政策初显成效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两税收入变化不大,但财政收入却迅速增加,主要是因为宋朝商品经济繁荣,商业税收入增加,故B项正确;如果北宋时期农业遭到严重破坏,政府两税收入必然大幅减少,但根据图片信息可知,政府两税收入变化不大,排除A 项;北宋在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基本上都是北宋政府给少数民族政权岁币,排除C 项;北宋时期出现“冗官、冗费”现象,D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练1 时空类选择题
1.(2019·泸州一模,24)在考古发掘中,商代晚期的都城安阳殷墟、西周王朝的丰镐、周原和洛邑都没有发现外郭城墙,构成了中原早期王都“大都无城墙”的鲜明特色。
对此解释最有可能的是( )
A.皇权至上的强大吸引力
B.经济能力不足无力修建城墙
C.尚未掌握城墙修建技术
D.王都的强大实力和文化自信
答案 D
解析中原早期王朝自身的强大(经济、政治、文化等)才是不修建城墙的原因,故选D项;A 项错在“皇权至上”,皇权至上是秦帝国建立以后才出现的,排除A项;B、C不符合基本的逻辑,排除B和C项。
2.唐后期,南方兴建的水利工程数量超过北方,有些水利工程的规模也很大,如练塘、孟渎、仲夏堰等都能灌溉成千上万顷田地以至几个县。
而且南方各地开垦了许多湖田、渚田、山田,这使水域、山区的土地也得到利用。
这表明( )
A.当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南方呈现可持续发展状态
C.南方生产力水平的提高D.人口增加使人地矛盾尖锐
答案 C
解析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故A项错误;题干中“湖田、渚田、山田”等都带有很强的季节性,故B项错误;题干中“唐后期,南方兴建的水利工程数量超过北方,有些水利工程的规模也很大……山区的土地也得到利用”,可知南方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故C项正确;题干中未提及人地矛盾问题,故D项错误。
3.当中世纪的欧洲摆脱了普遍的无政府状态,当它的商业经历了复苏而日益高涨,当它的社会生活愈来越复杂,因而感到需要更为精巧的调节手段时,它“发现”了罗马法。
当时罗马法被“发现”()
A.为文艺复兴运动奠定基础
B.推动了近代民主政治体制在欧洲的确立
C.源于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D.体现了资产阶级建立“理性王国”的愿望
答案 C
解析材料的主旨是经济发展与法律的关系,故A项错误;文艺复兴尚未提出建立近代民主政体的主张,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商业经历了复苏而日益高涨,当它的社会生活愈来越
复杂,因而感到需要更为精巧的调节手段时,它‘发现’了罗马法”,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法律规范的建设,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文艺复兴运动,故D项错误。
4.下图是1927年5月前后的中国形势图。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北京政府由冯玉祥发动政变而建立
B.武汉政府由广州国民政府北迁而来
C.三政权并存说明国民革命形势向好
D.“宁汉合流”最终实现了国家统一
答案 B
解析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这一时期的北京政府由奉系军阀控制而非冯玉祥,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国民政府由广州迁至武汉是在1926年底1927年初,故B项正确;三大政权并立,表明革命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隐含着分裂和失败的隐患,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宁汉合流实现的时间是在1927年9月,故D项错误。
5.(2019·安徽“皖南八校”第二次联考,30)下图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次重大事件,图中进军路线好似一个倒着的巨大问号。
此次行动探求的重大问题是( )
A.创建根据地
B.革命目标
C.革命领导权
D.革命道路
答案 D
解析由图可以看出,这是秋收起义后的进军路线,根据所学可知,秋收起义后,因地制宜进入农村,创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故选D项。
6.(2019·海门一模,9)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讨论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后政治协商会议的任务,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
该会议( )
A.标志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B.说明统一战线组织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C.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
D.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答案 B
解析1954年全国人大的召开,标志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故A项错误;1954年,政协会议讨论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后政治协商会议的任务,表明政协统一战线组织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故B项正确;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是1949年的政协会议,故C项错误;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是1956年提出的,故D项错误。
7.(2019·遂宁一模,31)下图为创作于1953年的一幅木刻画《售余粮》。
这一作品反映出当时( )
A.国民经济恢复活跃了农村市场
B.国家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建设
C.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生产热情
D.农村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革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木刻画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政府开始大规模收集余粮以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故选B项;根据所学,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国家政策并不包括农业领域,排除A项;土地改革完成于1952年,1953年已开始农业合作化,排除C项;根据所学,农民售余粮不能直接反映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质的改变,排除D项。
8.(2019·成都一模,33)新中国成立后,各省市政府纷纷设立“驻京办”,以满足与中央各职能部门沟通协调和公务接待的需要。
1959年,国务院为节省行政经费,规定省以下地方政府不得设置“驻京办”,但诸多“驻京办”却没有一家如期撤销。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当时( )
A.地方政府自主性加强
B.国家物资供给困难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D.政府尝试改变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 B
解析通过题干可知,“驻京办”设立的初衷是为了满足与中央各职能部门沟通协调和公务接待的需要,反映了地方经常性依赖中央物资调配,到了1959年,却规定“省以下地方政府不得设置‘驻京办’”,这反映了国家物资供应不足和供给困难,故选B项。
9.20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出现了一次全民参与的民歌创作高潮,民众创作出了不计其数的诗歌。
如“生产竞赛当战斗,干活心里乐悠悠,机器转得像闪电,要把英国落后头。
”“跃进歌声飞满天,歌成海洋诗成山,李白斗酒诗百篇,农民只须半杆烟。
”这一运动出现的背景是( )
A.毛泽东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C.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
D.“百家争鸣”方针得到贯彻
答案 B
解析材料中“20世纪五十年代”“跃进”“要把英国落后头”表明全国掀起“大跃进”运动,故B项正确。
10.(2019·乌鲁木齐一模,9)戴维·格雷斯《西方的敌与我》一书中写道:“在1947—1949年欧洲外交的主要目的,就是说服美国在1945年胜利的仅仅几年后再次回到欧洲,并无限期地停留下来。
”这一“目的”达成的标志是( )
A.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D.“柏林墙”的修建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美国在1945年胜利的仅仅几年后再次回到欧洲,并无限期地停留下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现这一目的是北约的建立,故选C项;杜鲁门主义的内容是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主要是针对苏联,排除A项;马歇尔计划在欧洲并没有无限期的停留下来,排除B项;“柏林墙”的修建是在苏联为主导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活动,排除D项。
11.(2019·河南中原名校第一次质量考评,23)1948年4月至1952年2月,美国向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成员提供了129.9亿美元援助,同时约定:这些美元必须用来购买美国的援欧物资,且受援国要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限制和开放国内市场方面做出让步。
由此推知,美国此举( )
A.遏制了苏联势力的扩张
B.提升了美国的国际地位
C.推动了欧美之间的合作
D.有利于扩大美国的出口
答案 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欧各国大规模进口美国商品以及降低税率有利于美国对外商品和资本输出,故D项正确。
12.(2019·揭阳高三学业水平考试,31)面对国际上的复杂情况,邓小平同志及时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等对外关系指导方针。
当时的国际形势是( )
A.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B.国际格局走向多元化
C.苏东剧变两极解体D.第三世界崛起
答案 C
解析根据题干中邓小平所提及的外交方针,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关键时期,故选C项;经济全球化时期,中国不需要“韬光养晦”,而是应该积极
参与全球化,排除A项;在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下,中国应该努力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各种关系,不需要“沉着应付”,排除B项;中国属于第三世界国家,应该主动发展各种关系,不能“善于守拙”,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