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天皇制军国主义
武士道精神——神道教与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产生
□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罗晓莹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在发展资本主义的同时,开始走上对外侵略的道路,发动了一系列对外侵略战争。
1894年,发动中日甲午战争,大规模侵略中国。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俄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全军覆没。
1931年日本发动满洲事变,侵略中国东北,1937年标志着全面侵华的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开始了长达8年的侵华战争,至使3500万中国人丧失了生命。
另外,在众多亚洲国家,日本侵略者犯下了数不胜数的滔天罪行:在被剥夺了主权的朝鲜实行“皇国臣民化”;在菲律宾逾百万的无辜百姓惨遭日本人屠杀;在印度尼西亚,仅被“日本主人”强制抓走的劳工就死亡200多万人。
以上一切罪恶的根源是日本反动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军国主义。
奉行军国主义,日本从上至下全民的任何野心勃勃、肆无忌惮的行动都被赋予了合理性、道德性,以极端狭隘的日本皇权、国家至上伦理观,无视人类的公理和正义,无视其他民族的主权存在。
然而,纵观近代日本对外侵略战争的全民性、疯狂性和野蛮性,就不难发现这种极端军国主义的形成是日本独特的悠久文化历史心态沉淀的结果,是一些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在作祟。
本文拟从日本文化中有代表性的武士道精神和神道宗教实质出发,来探讨其延承性对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产生有着巨大影响。
一、武士道精神与军国主义1.平安武士道———早期武士精神。
早期日本武士产生于平安时代的8、9世纪,是日本社会武力争夺土地资源与政治权力的产物。
公元645年,天皇家族为效仿建立中国唐朝中央集权制国家,进行了由上而下的大化改新运动。
但由于社会基础不牢固,早期日本中央集权制很快解体,天皇大权旁落,外戚政治、摄关政治、院厅政治先后登场。
随着国有田管理的衰落,各种私有庄园的兴起,围绕土地争夺的矛盾斗争愈演愈烈,各种武装力量纷纷组织起来。
这一时期,各个武装团体内部,主从之间的利益结合首先始于物质报偿,即主君要用其财产的一部分与从者的生命交换。
日本侵略中国时的原因
日本侵略中国时的原因1.日本地小资源少人多经常地震。
关东大地震几乎摧毁了东京。
占领中国后可往中国移民。
2.日本自古就有占有大陆,称霸世界的野心。
比如明朝时候的侵朝战争,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
3.因经济危机使日本国内经济萧条,社会动荡。
政府扩大军事开支和军火产业规模。
这样结果只能选择战争。
4.日本国内少壮派军人纳粹思想严重。
自行其是,擅自发动918事变。
5.30年代中国相对稳定,虽有国共相争。
但因为底子薄,经济发展较快。
日本国内却经济危机停滞不前。
日本当权者坐不住了,再这样发展下去日本就没机会了于是发动战争。
问题的提出作为研究抗日战争的学者,笔者常常会被人问起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小小的日本为什么会侵略一个比它大得多的中国?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际上很大的问题,涉及中日战争广阔而复杂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地理等种种因素,以致我们常常不知如何才能简明扼要地加以回答。
从地理规模来说,日本的面积是37万多平方公里,只相当于中国的云南省。
但令人不解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小国,却连年不断地发动对外战争,给亚洲的许多国家尤其是中国带来了罄竹难书的浩劫和灾难。
事实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不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的,也不是从1874年日军侵略台湾开始的,而是从16世纪中国的明王朝时就开始了,那就是倭寇对中国东南沿海的骚扰和侵略。
日本军国主义者对这个问题倒是有一个答案:日本列岛是一个蚕,中国则是一片桑叶,蚕就是要吃桑叶。
日本的老师就在课堂上给自己的学生们灌输这个观点:日本的形状像个蚕,支那则像个桑叶,蚕吃桑叶天经地义,否则蚕岂不要饿死吗?要回答日本为什么侵略中国,既要看日本的因素,也要看中国的情况。
从日本方面看,首先是它想侵略中国,其次是它有能力侵略中国。
前者解释日本侵略中国的必然性,后者则回答日本侵略中国的可能性。
从中国方面看,日本之所以将中国而不是其他国家作为主要侵略对象,是因为中国地大物博,是一块“肥肉”,且距日本很近,便于日本用兵;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国力衰弱,中华民族存在着重大弱点和缺陷,给了日本侵略者以可乘之机。
中日近代爱国主义的比较
中日两国近代爱国主义比较摘要:中国和日本的近代都开始于19世纪中叶,在东西方民族矛盾与国内阶级矛盾的相互交织中,两国的近代爱国主义运动都经历了几个阶段,比较中日两国近代爱国主义运动的各自发展阶段,可以看到,中日近代史的发展都是在“爱国主义”的推动下进行的。
中国近代爱国主义与“救国”紧密联系,其结果是人民革命不断爆发,直到肃清内外反动势力,开辟国家现代化的社会主义道路;而日本近代爱国主义则与“霸权”紧密相连,再开国之后迅速转变为扩张,舍弃民权而宣扬国权,使“尊皇爱国”观念与“武士道”精神结合起来,把国家引上了军国主义法西斯的绝路。
中日近代爱国主义的曲折运动,形成了各自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种精神对于两国的现实社会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中日近代爱国主义比较列宁曾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①这种基于祖国的感情是人们的一种历史存在,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
毛泽东又曾指出:“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来决定”。
②中国和日本的近代都开始于19世纪中叶,即在“西学东渐”与“西力东侵”的双重压力下,被迫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特别是学习其科学技术,效仿其各种制度,从而形成了东方国家“被迫移植型”的近代化道路。
在东西方民族矛盾与国内阶级矛盾的相互交织中,两国的近代爱国主义运动都经历了几个阶段。
而在不同阶段,爱国主义都有不同的表现。
中国的近代史昭示我们,中国屡遭帝国主义侵略而终未亡国,历经战乱磨难而终未分裂,靠的就是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在沉沦中奋起的强大精神支柱,而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核心就是救亡图存。
中国的爱国主义运动主要由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840~1894年间封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发起各自的爱国运动。
1840年开始的鸦片战争使清朝一败涂地,被迫接受西方列强的殖民主义条约。
《南京条约》把中国开始拖入民族危机的深渊。
从此,中国社会的封建地主阶级分化出了主张“师夷救国”的改革派和主张“洋务兴国”的洋务派。
浅谈近代日本的国体_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日 本 研 究一九九九年第四期浅谈近代日本的国体——军事封建帝国主义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汤重南 日本是一个“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
日本垄断资本不仅与军国主义,而且与封建残余密切结合。
1878年,日本陆军参谋本部的成立及其相对独立的特权地位,标志着日本开始走向军国主义的道路。
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形成大体是在19世纪八、九十年代。
它不是在资本主义形成之后,而是在资本主义的形成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幕府时代的日本,是封建军国主义国家。
封建武士领主掌握社稷权柄,形成了军事封建专制的统治体制。
领导明治维新的中下级武士改革派,掌握着国家的权力中枢,在他们的头脑中,还残存着封建武士道和“军事立国”的思想。
因此,明治政府领导人本身就成了将封建军国主义与资产阶级军国主义融合起来的媒介。
在明治政府成立后的十年中,日本在“殖产兴业”、“富国强兵”的口号下,从确立和巩固中央集权的藩阀政府、建立军国主义经济基础、建立军国主义武装部队和警察,直到以西方列强为样板,迷信武力,扩充军备,对亚洲弱小邻国实行侵略扩张,1874年,侵略台湾,翌年挑起侵略朝鲜的“江华岛事件”,1876年更迫使朝鲜订立不平等的《江华条约》。
日本军国主义开始孕育进而初步形成了。
日本军国主义体制的完全确立,大体从陆军卿(国防部长)山县有朋发布《军人训诫》和《参谋本部条例》的1878年至签订《日英新通商航海条约》的1894年。
在此期间,明治政府继续贯彻“三大政策”,并确立了近代天皇制。
随着日本近代天皇制的确立,日本近代军国主义体制亦完全确立。
以1880年11月明治政府颁布《处理官营企业条例》为标志,开始殖产兴业第二阶段(1880—1885年)。
这期间以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发展为主。
明治政府殖产兴业的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7个方面:(1)废除各地关卡,培育和发展全国统一市场;建设铁路,发展航运、邮政、电报和电话等近代交通通讯事业。
(2)接管幕府和各藩的工矿企业,加以改造和扩充,以形成国有的企业体系;大力创办各种称为“模范工厂”的新式近代企业。
日本改革历史
日本改革历史[思路分析]日本是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侧的群岛国家。
全称日本国。
面积37.77万平方千米。
人口1.24亿。
主要为日本人,北海道约有2万阿伊努人。
通用日语。
神道和佛教较盛行。
首都东京。
公元4世纪出现奴隶制大和国,其势力曾达朝鲜半岛南部。
645年发生大化改新,模仿中国唐朝封建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改革,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天皇制国家。
12世纪末由武士阶级掌握实权的“幕府”登上历史舞台,日本成为军事封建国家。
19世纪中叶以后,英、美、俄等国胁迫日本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实行封建锁国政策的德川幕府统治动摇。
1868年倒幕维新派发动政变,推翻德川幕府,成立以明治天皇为首的维新政府,史称明治维新。
1894年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战争。
1904年挑起日俄战争。
1910年侵吞朝鲜。
1914年8月加入协约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941年发动太平洋战争,与英、美交战。
1945 年8月无条件投降,美军进驻日本。
战后在占领当局主持下实行一系列改革。
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经济高速增长,60年代末跃居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解题过程]大化改新日本的社会政治变革运动。
发生于645年,因此年为大化元年,故名。
593年,圣德太子摄政后实行的推古朝改革,初步确立中央集权制和皇权中心思想,削弱了氏姓贵族奴隶主的保守势力。
但改革没有触动部民制,更未摧毁氏姓贵族势力。
圣德太子死后,外戚苏我氏专权,苏我虾夷、苏我入鹿父子排斥改革势力,杀死圣德太子之子山背大兄王,另立天皇。
640年,圣德太子派到中国留学 30多年的高向玄理、留学僧南渊请安归国(此前僧旻已于 632年归国),他们带回隋唐的封建统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并传授给皇室贵族,为日本的封建化提供了思想基础。
645年6月,中大兄皇子、中臣镰足等人在皇极天皇接见高句丽、百济、新罗使节时,于朝中杀死苏我入鹿,其父虾夷翌日自杀。
论近代日本军国主义的形成
论近代日本军国主义的形成肖传林On the Shaping of Japan Militarism on Modern Time【作者】肖传林湖北大学马列课部,讲师武汉对于日本帝国主义是怎样走向大规模侵略扩张之路的,遭受深重灾难的中国人民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我认为,近代日本军国主义为日本帝国主义走向这条道路产生了极大推动作用,所以有必要对近代日本军国主义的形成进行研究。
一、天皇制与近代军国主义在日本走向军国主义的过程中,天皇制起了极大作用。
天皇制的确立,为对外掠夺的帝国主义开辟了道路。
天皇制是在大化改新时期确立的,但它被神化了。
日本古书《古事记》和《日本书记》把第一任天皇说成是“天照大神”的子孙,神化天皇,以表明天皇是日本的注定的统治者。
1192年幕府制度确立以前,天皇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幕府成立以后,天皇大权旁落,但是幕府将军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仍然要借助天皇的神威。
明治维新建立了地主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确定了近代天皇制。
1889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就使天皇制近代化、法律化。
并赋予天皇极大的权力。
它规定:“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天皇神圣不可侵犯”,“总揽统治大权”,“组织海陆军”,“自行宣战,讲和及缔结各种条约”等等。
通过宪法,天皇掌握至高无上的大权,面不负任何责任。
特别是关于军队、外交等方面的规定,使军队成为天皇手中的玩物,天皇可以任意发动对外战争。
日本虽经过明治维新开始走向资本主义,但与西方相比很不相同,日本的国会只管审议预算,咨询和追认内阁等各种事务程序,至于国会的召开、体会和解散等完全听命于天皇,本身没有什么权力。
例如,1890年爆发的日本第一次经济危机引起了众议院与政府之间的激烈冲突。
1893年3月召开的第四届议会对要求巨款建造海军的海军当局不信任,拒绝批准扩军预算。
为制裁议会,政府发表天皇敕书,宣布天皇从自己的私囊中献出30万日元来,建造海军,并且命令扣除国家官吏薪俸的1/10来完成这一“爱国的目标”。
日本军国主义与中日关系
日本军国主义与中日关系1868年明治天皇执政,在内忧外患的条件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成就显著。
然而制定了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进行了军国主义教育以致给亚洲乃至世界都带来了灾难。
由于中日特殊的地缘关系,日本军国主义此后更是给中日关系带来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可以说天皇制是军国主义产生的根源。
军国主义天皇制的确立,为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奠定了制度基础。
提出了以侵吞中国为核心的经营大陆的思想,即所谓“大陆政策”。
确定了武力征服世界的“武国”方针。
1868年3月,明治天皇发布的“继承列祖列宗伟业,不问一身艰难辛苦,经营四方,按抚亿兆,冀终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的《御笔信》,成为日本军国主义和日本”大陆政策”的思想理论基础。
亦正式为日本近代以后大举对外侵略行动拉开了序幕。
这里有三个思想渊源:传统的封建扩张意识,极端民族主义的扩张意识和近代殖民主义的扩张思想。
日本有悠久的侵略扩张传统,经过历代统治者的“发扬光大”,最终演变成为近代日本立国方针的核心。
侵略思想发展的总体态势是:形成了以民族优越论为实质、以大陆政策为主线,同时飘浮着“大东合邦”、“脱亚入欧”、“大日本主义”等思想观念的格局。
最后形成的大陆政策确定了五个侵略步骤:第一期征服中国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中国东北和内蒙古地区;第四期征服中国内地;第五期征服世界。
然而,进入近代的中国政府腐败保守,不思进取。
还在试图维护早已腐朽不堪的封建制度。
政治上君主专制,打压民主运动,拒绝对旧制度进行改革。
经济上在固守封建经济的同时有限的学习了一些西方技术。
可是对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一无所知,落后是必然的。
思想上还在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盲目自大。
不愿意接受新思想,并且阻碍着新思想的发展。
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
那边的日本磨刀霍霍,这边的外面还歌舞升平。
最后的结果不言而喻。
明治初年,日本即蓄谋向亚洲邻国进行侵略扩张.1874年出兵侵略中国台湾。
试论日本天皇制的历史演变
试论日本天皇制的历史演变摘要:天皇虽是日本国皇帝的称号,但日本天皇并不是日本国一开始就有的,其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复杂的历史演变。
对天皇制的历史演变,日本有许多神话传说,日本的天皇制作为国家权力运作形式,经历了古代天皇制、近代天皇制和现代天皇制的不同发展阶段。
关键词:日本天皇制历史演变天皇制是指以天皇为中心的国家制度。
天皇虽是日本国皇帝的称号,但日本天皇并不是日本国一开始就有的,其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复杂的历史演变。
对天皇制的历史演变,日本有许多神话传说,其后又经历了古代、近代、战后天皇制三个阶段。
一、古代天皇制总体上看,古代天皇制从7世纪到1868年明治维新的1260年间,此时的天皇基本上是“虚君”,临而不治,大致经历了形成、兴衰和衰退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608年至672年(推古朝第二次谴使隋朝至壬申之乱)为古代天皇制的形成期。
在古代天皇制的第一期间,皇族通过推古朝改革和大化改新,打击和抑制了豪族势力,确立了天皇的权威。
603年-604年,推行了所谓的“推古朝改革”,颁布了“冠位十二阶法”,又制定了《十七条宪法》。
在孝德天皇统治的大化年间,以中大兄皇子(即后来的天智天皇)、中臣镰足等人为首的改革派发动了日本历史上从奴隶制到封建制过渡的大化革新,仿照唐代官制,全面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律令官僚统治机构,世袭氏族被废除,高度中央集权的古代天皇制得以确立。
第二阶段,673年至866年(天武天皇即位至“应天门之乱”)为兴盛期;朝廷以封建的唐王朝为榜样,从政治制度、思想意识和法律等方面入手,树立了天皇的绝对权威,使日本成为法律完备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天武、持统跟文武三代天皇,将大化革新未尽的事业又进一步加以巩固和完善。
之后,日本进入了封建社会,日本天皇制也进入了在历史上为期不长的一段鼎盛时期。
这一鼎盛时期贯穿了奈良时代,一直到平安时代中期。
奈良时代(710-794年),可以说是女帝称雄的时代。
日本帝国主义是如何兴起的
日本帝国主义是如何兴起的通信1204 吕文诺庄御乾孙仲乐孙金刘豪张华超团队一、日本近代天皇制的确立是日本军国主义形成的政治基础、前提条件。
明治政府建立后,近代天皇制基本确立。
接着,明治政府通过明治维新采取的富国强兵之策,使日本迅速走向近代军事化,为日本军国主义形成开辟了道路。
特别是1889年颁布了《日本帝国宪法》,正式确立了日本君主立宪政体,赋予了天皇专制君主权力,内阁只对天皇负责,陆军部独立于内阁之外,给军人以殊荣,更加重了日本军国主义的色彩。
日本近代天皇制是在明治维新改革中逐渐确立的,它实行对内镇压劳动人民,对外疯狂进行侵略扩张的内外政策对日本军国主义起了决定性作用。
二、明治政府进行的改革等对日本帝国主义形成提供了军事条件。
日本近代天皇制明治政府,为达到“富国强兵”之目的,进行了一系列军事改革,它消除了腐朽、落后的封建军制,建立了近代民族独立国家的常备军和军事警察制度,对日本摆脱民族危机,实行资本主义近代化起了一定积极作用,但由于它建立的近代军事国防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又是作为加强近代天皇制国家机器的重大措施,因而对下层劳动人民来说不外是专政工具,再者它除了对付欧美列强以外,还有充当向亚洲扩张工具的一面,而且,随着日本资本主义形成的发展,随着日本民族危机的消除,这种“富国强兵”的军事改革很快演变为一条赤裸裸的军国主义路线。
明治维新军事改革内容表现为:改革旧的军事制度,建立近代的常备军和警察制度。
为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首先建立和扩充近代化军队。
1871年,发布建立近卫军法令,组成1 万名专门保卫天皇的卫队(亲兵),接着仿西方军制,着手建立常备军,1873年1月颁布“征兵令”。
同时,不仅取消了武士在军事上的垄断权,还于1872年颁布《枪炮取缔规则》和1876年《废刀令》,解除人民武装以防人民反抗。
岩仓具视就此评论说:“盖令政府赖以建立重大之威权者,实因手中握有海陆军,并使人民无寸铁尺兵所致也。
论日本武士精神与战争
论日本武士精神与战争内容摘要武士精神作为日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日本发动的各个战争都有很大的影响。
本文从历史上的一些事件、战争史实出发,对日本的武士精神进行了一系列的剖析,从各个方面阐述关于武士精神观点,讲述武士精神和战争的关系,最后做出正反两面的评价。
关键词日本武士精神战争前言武士精神一直是日本的代名词之一,在二战中日本的敢死队、自杀式的攻击机都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这些恐怖的、令人发指的残酷行为都是因为日本军队中的这些所谓的武士精神,从思想上控制士兵,让士兵不畏死亡,绝对的听从命令。
然而这种精神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又该如何评价这些精神呢。
正文一、武士精神的起源及内涵武士精神起源于古代的日本,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惜命的觉悟为根本,为实现个人于集体、团体的价值,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的为主君毫无保留的献身取义、舍己成仁的武士精神。
武士道作为封建幕府时代政治的产物,受到日本民族固有的神道教是非不分的影响很大。
樱花便是武士精神的最好展示。
单个的樱花并不美丽,但成片的樱花聚在一起就很漂亮。
这和日本武士的集团精神是很相似的。
武士精神注重共性,而非如欧洲武士那样注重个性的。
但他的这种共性实际上比欧洲武士的游侠精神还要狭隘,这个集团精神和团结精神是不同的,也绝非是爱国精神,他们既不忠君也不爱国,他们爱的是自己所在的武士集团。
日本人评价武士也不是以是否忠君爱国来评价的,而是看他是否忠诚于自己的武士团,比如战国时期的真田勇士,明知时期反天皇势力的武士集团,日本人都给予很正面的评价,评判的标准不是他们的行为是否对日本有利,而是因为他们是终于自己的集团的武士群体,贯彻了武士精神精神。
另外,樱花最美的时候并非是盛开的时候,而是凋谢的时候,樱花花期不长,但凋谢有个特点,就是一夜之间满山的樱花全部凋谢,没有一朵花留恋枝头。
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的耀眼的美丽中达到自己人生的顶峰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之后豪无留恋的结束自己的生命。
试论二战后日本天皇制的意义(杨恩启)
试论二战后日本天皇制的意义杨恩启摘要:日本天皇制已有两千年多年的历史,在日本和世界上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本文拟就了解日本天皇制的产生和战后日本天皇制的特点及战后日本天皇制的意义,利于对现今日本天皇制进行较深入地理解。
关键词:日本天皇制象征性意义一、日本天皇制的产生日本天皇制的形成包括关于天皇制的神话传说和天皇制在日本政治中的确立,分为古代、近代、战后天皇制三个阶段。
天皇制的种种神话传说主要体现在《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之中,书中描述有日本是神国的神话,天皇是神和天照大神的神话,三种神器的神话,神武东征的神话,这些神话看似浪漫、有趣,实质上是统治者为了巩固天皇制服务的。
这些神话传说构成了日本天皇宗教——神道教的基础,对形成天皇的最高宗教权威有重要影响①。
公元三世纪,日本仁德天皇改称大王为天皇,至此日本正式沿用天皇的称呼。
公元645年,以中大兄皇子为首的革新派发动政变,夺权后进行大化革新,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标志着日本古代天皇制的确立。
12世纪末,日本皇权旁落,开始进入幕府时代,幕府将军掌控国家实权,天皇成为傀儡和象征,古代天皇制逐渐衰落。
1868年,倒幕运动成功,天皇重新掌握实权,进行明治维新,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君主统治,开始了近代的天皇制。
随着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军国主义思想的膨胀,日本天皇制变成法西斯军国主义天皇制,走上对外侵略的道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国投降,日本实行议会君主立宪制政体,传统的专制主义天皇制变为象征性的天皇制②。
二、战后日本天皇制的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国宪法》规定实行议会君主立宪制政体,传统的专制主义天皇制变成象征性的天皇制,其特点主要是具有象征性、世袭性、政教合一性。
(一)象征性。
日本天皇制分为古代、近代、战后天皇制三个阶段,在整个日本历史上天皇主要是作为一个象征性的权威而存在,尤其是在幕府时期,天皇成为国家和国民的整体象征,具有很强的精神向心力,战后,天皇成为名副其实的象征性,这也是日本在二战中失败以后皇室能够存在的原因之一。
卢沟桥事变背景
卢沟桥事变背景卢沟桥事变简介日本军队为了占领中国,先侵占我国东北地带后,继续向南前进,企图占领华北。
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军事演习。
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称有一名日军士兵于演习时失踪(实际上那名士兵是去上厕所了并在随后不久归队),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
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要求。
日军向卢沟桥一带开火,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
中国守军第29军37师219团予以还击。
这便掀开了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序幕。
日军自1931年占领中国东北后,为进一步发起全面战争,陆续运兵入关。
到1936年,日军及伪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中国守军和日军在卢沟桥激战,日本派大批援军,向天津北京大举进攻。
29军副军长佟麟阁,132师师长赵登禹先后战死。
7月,天津沦陷。
7月8日早晨,日军包围了宛平县城,并向卢沟桥中国驻军发起进攻。
中国驻军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官兵奋力反击。
团长申仲明亲赴前线,指挥作战,最后战死。
驻守在卢沟桥北面的一个连仅剩4人生还,余者全部壮烈牺牲。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卢沟桥事变的背景卢沟桥事变的政治背景日本早在明治维新时期,在确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时,迅速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并制定了以中国、朝鲜为主要攻击对象的“大陆政策”。
20世纪初期,日本于日俄战争后取代沙皇俄国,在中国东北扩大殖民势力,屯驻关东军,设立殖民机构“南满铁路公司”,把东北作为对中国殖民扩张的基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扩大对华攻击,出兵山东,胁迫袁世凯接受日本鲸吞中国的“二十一条”。
第一次大战后,日本通过加紧掠夺中国、朝鲜和其他亚洲国家,摆脱政治、经济危机,在1927年的“东方会议”上对中国问题进行了精心策划。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对中国东北发动袭击,才3个多月就占领东北全境。
浅谈日本近代史
浅谈日本近现代的发展日本的古代史也许称不上辉煌,但日本的近现代史在世界历史舞台上也算是叱咤风云了。
然而,日本的近代化对于东亚地区来说却是重大的灾难,现在的辉煌与这百年历史是分割不开的。
一、文明的曙光当日本进入德川幕府的时候,欧洲国家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地理大发现,正当欧洲人的脚步踏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而东方的巨龙——中国,和周围的邻藩小邦却更加的固步自封。
1639年,德川幕府下达“锁国令”,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1853年7月8日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佩里率领全副武装的四艘黑色蒸汽大船闯入了横须贺港,史称“黑船事件”。
然而在此之前的日本人对世界的局势并不是一无所知,日本贵族通过唯一的一个开放门户长崎,一边了解东方的巨龙中国,另一方面通过十七世纪的海上霸主荷兰学习近代科学和了解西方世界。
1840年的大清帝国败于日不落帝国,这也给日本人敲响了警钟。
正如日本文明史学家加藤周一所言:“几千年来,日本几乎都在向中国学习,连中国都败给了对手,那么这样的对手,应该是非常强大的,这样的对手的出现,对日本来说也是一个冲击。
”因此,识时务的日本幕府敞开了国门迎接这位米国来的海军准将。
佩里将军在炫耀武力同时,用蒸汽机、钟表、电报机、大炮向日本人展示了工业革命的成果,日本官员真正的感受到了自己同米国的差距。
1854年3月31日(嘉永七年三月三日)日本与美国签订了《日本国米利坚合众国和亲条约》,此后的欧洲各国纷纷涌入日本,与其签订条约,在日本开辟市场,争得利益。
1867年,27岁的涩泽荣一作为日本代表团的成员到达法国参加了巴黎万国博览会,西方的工业产品让涩泽荣一目瞪口呆,他决定留在欧洲学习西方的产业发展和制度。
此时的日本刚刚经历倒幕运动,1868年,武士们打着“王政复古”的口号扶持14岁的明治天皇登基。
内忧外患的日本已经处于亡国的边缘,1868年4月15日明治政府颁布了维新变法的总纲领——《五条誓文》,其中立下了维新之志“求知识于世界,大拯皇基”。
日本军国主义
第三阶段是发展与演变阶段。从甲午战争后的1895年至法西斯军国主义败亡的1945年。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确 立后,几乎是每5年就对外用兵一次,直至彻底败亡。1936年法西斯上台,则是近代日本军国主义的极端表现形 式。
日本近代军国主义渊源于古代中世纪的日本武士、武家当政及武士道精神。日本武士产生于8、9世纪,并随 着封建经济发展和阶级关系变化,于11世纪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组成
日本军国主义幽灵再现以1192年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被大权旁落的天皇“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建立镰 仓幕府(在镰仓地区建立的大将军府)为标志,武士阶级掌握了从地方到中央的国家各级政权。镰仓幕府是日本 第一个武家当政的政权,从此,专事征战杀伐的武士阶级成为统治阶级达676年。1336年足利尊氏建立的室町幕 府为第二个武家政权,而德川家康于1603年建立的江户幕府则是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武家政权。日本的武士阶级 以作战杀伐为职业,成为古代中世纪的军国主义的鼓吹者,也自然是军国主义体制和政策的制定者和推行者。日 本武士阶级还在长达近700年的幕府时代,逐渐发展和形成了武士道。武士道,即武士精神,它既是武士的人生 观、世界观,又是武士应尽义务和职责等封建道德规范及行为准则。导源于神道、佛教、儒学的日本武士道,经 历了江户时代的新型武士道和明治维新后转化为近代军人精神的武士道三大阶段,成为近代日本军国主义的重要 组成部分。
基本信息
是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形成的对军队实行“武士道精神”、对外扩张侵略的一种பைடு நூலகம்动思潮。
近代日本天皇制及其经济基础研究综述
近代日本天皇制及其经济基础研究综述作者:万家琪来源:《西部学刊》2022年第13期摘要:中日两国关于近代日本天皇制及其经济基础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历史跨度大,内容角度多。
在研究成果数量变化上,受中日关系、皇位继承等热点的影响,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研究内容上,侧重近代天皇制历史、政治、军事、思想以及皇室生活等方面,对近代天皇制的经济层面关注相对较少,尤其是对于“皇室经济”的相关研究还存在较大的补足空间。
近代天皇制、近代天皇制的经济基础、皇室经济三个课题的研究成果和层次呈现依次递减的趋势。
皇室经济的形成与演变、皇室经济与近代日本天皇制和皇室经济与近代日本经济是下一步研究可以考虑的方向。
关键词:近代天皇制;经济基础;皇室经济;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K31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13-0126-04天皇制贯穿日本近代史,并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
自近代开始,中日两国学界就对天皇制展开过多方讨论,用一百多年的时间为学界和读者呈现出一个涉及政治、文化等多角度的近代天皇制形象。
梳理近代天皇制的研究情况,不仅有利于明晰近代日本天皇制的不同侧面,也有利于寻找研究空白,补足相关认识。
近代天皇制的经济基础就属于相关研究中有所欠缺的部分,以往的研究往往笼统地将近代天皇制的经济基础视作近代日本国民经济,并未从不同的经济成分出发,对其加以区别论述。
本文现就近代日本天皇制及其经济基础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以求教于方家。
一、近代天皇制的研究概况天皇制并不是一种单一的、具体的制度,而是一种以日本天皇为核心的制度体系。
按时间来划分,天皇制大概可以划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而本文讨论的是近代天皇制的研究情况。
中日学界关于近代天皇制的相关研究均起源于明治维新,并延续至今。
概括起来,近代天皇制研究主要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时间跨度大;二是内容丰富,且视角多;三是阶段性特征明显。
关于近代日本天皇制的研究,国内外可谓硕果累累,相关文献更是汗牛充栋。
日本天皇制——精选推荐
日本天皇制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在日本和世界上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
特别是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日本军国主义者利用“效忠天皇”、进行“圣战”的名义,连续发动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参加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而制造、挑起“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给中国和亚洲以及欧美国家的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二次大战后,日本天皇制一度面临灭顶之灾,但却又被奇迹般保留下来。
虽时迁位变,大异其趣,但天皇制仍在日本国内外有一定影响。
明仁天皇1989年1月登极,又接到几乎所有大国的访问邀请。
日本当局正酝酿开展更为活跃的皇室外交,利用日本皇室的东风更快谋取政治大国地位。
日本皇室为什么在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年代,作为封建社会的残余似乎仍有很大生命力?为什么有那么多日本人信奉天皇教?为什么日本统治阶级仍极其重视在政治上利用天皇制?日本天皇身上为什么有那么多神秘莫测的迷雾?一、天皇制的历史演变天皇虽是日本国皇帝的称号,但日本天皇并不是日本国一开始就有的,其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复杂的历史演变。
对天皇制的历史演变,日本有许多神话传说,其后又经历了古代、近代、战后天皇制三个阶段。
(一)关于天皇制的神话传说关于天皇制的种种传说,集中体现在日本最早的历史文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之中。
《日本书记》是日本现存最早的又一部史书,由舍人亲王、太安万侣等用汉文采取纪体撰写,共三十卷,于公元720年成书,记叙日本开天辟地至持统天皇(约690—697年)在位期间的神话传说与史事。
1、关于日本是神国的神话《古事记》开宗明明义即讲“天地始分”,说在宇宙混沌、天地初开的高天原,首先出现了三大天神:天之御中主神为宇宙中央之主,代表宇宙的根本;高御产巢日神即产灵神,代表宇宙之生成力。
这两个神为阴阳之仪,和神产巢日神都是独神,且系隐身之神。
其后出现传说中的创世神,即伊耶那歧神和伊耶那美神兄妹,再由这两个创世神生出日本诸岛。
近代天皇观与日本_历史认识_的解构_读安丸良夫_近代天皇观的形成_
称为 / 皇帝 0 ! / 国帝 0 ! / 天子 0 等 , 直到明治 国家体制稳定后 ,
/天
皇 0 ! /天皇陛下 0 的称呼才 固定下来 " 与此相 比, / 天皇制 0 这一用语
出现的更晚, 是在 日本共产党领导的运动 中, 为代替 / 君主制 0 说法 而于 192 年时开始使用的, 之后作 为德文 / M o o h e 0 的译语写进 了 8 n i 9 1 32 年 日本共产党纲领, 当时的概念是用 以集 中表现近代 日本 的国家 权力 , 并是为 / 打倒天皇制 0 的革命 目标而提出的 " 这一用语 直到二
现为国家行 为呢? 这里既有对 /近 代化进程 与对 海外殖 民掠夺 同步 , 近代 国家发展与对外侵 略罪恶相伴 0 这种近代发展史不知如何定性 的
困惑 , 也与相当部分的民众在对近代侵略历史的认识上存在 /误 区 0 有
着结构性关系 " 而造成普通民众 /认识误区 0 的原 因尽管有很多 , 但 主 要症结不仅与战后天皇制的存在有关 , 而且更在于近代天皇制建构过程 中形成的天皇信仰以及业已成为 日 本传统和文化观念的天皇观 " 本文通过 日本著名历史学家安丸 良夫的 5近代天 皇观的形 成 6¹,
系 0 和 /祭政一致 0 的神政理念而构筑的近代天皇制视为 日 的文化 本 传统 " 安丸声称 自己 /属于断续论者 0, 他通过对天皇制及概念和观念
的历时性考察以及对近代天皇制意识形态构筑过程中所遇到的民俗乃至
民众运动的反抗进行考析 , 提 出了所谓 /万世一系 0 的近代天皇 制及
观念是在幕末前后伪造出来的 /传统 0! /伪造的建筑物 0 的结论 "¹
日本的政治体制演变的历史
日本的政治体制的演变一、日本古代的政治体制从飞鸟时代到平安时代,日本是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
百姓对天皇极其崇拜。
天皇是国家权力的中心和顶峰,帝国议会、内阁、枢密院和军部四根支柱构成了国家机器的主体。
在镰仓时代,源赖朝受封第一代征夷大将军,并在镰仓建立幕府,从此诞生了武士政权,由此产生了武家政治和公家(指朝廷公卿、贵族)政治的对立。
在室町时代,由于室町幕府是聚集了各有力大名而建立的,因此幕府本身的统治能力薄弱。
应仁元年(1467年)一月,应仁之乱爆发,全国各地的大名纷纷而起,室町幕府遥遥欲坠,日本进入战国时代。
战国大名成了统治当地土地及人民的强而有力的独立政权。
江户时代,),德川家康受封征夷大将军,在江户(现东京)建立幕府政权,一直统治260多年。
由此可见,古代的日本就是一个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与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很像。
二、近代日本的政治体制1945年(昭和20年)8月15日,日军投降。
美军占领日本,改日本专制天皇制为君主立宪制,天皇作为日本的象征被保留下来。
但是皇室在日本人的心目中依然具有很高的地位。
无论是日本政治家还是媒体,提到皇室成员时都是使用敬语,对皇室成员言行的报道也极为慎重。
赞成皇室存在的日本人占绝大多数,几乎没有什么人公开表示反对保留皇室。
大多数日本人对皇室怀有崇敬之心,但也希望皇室顺应时代的变化进行改革,比如一些政治家就主张修改《皇室典范》,允许将来皇室女成员也能成为天皇,以免出现皇位无人继承的尴尬。
由以上文章我们可以看出自1867年明治维新到1945年日本投降的近80年时间里,日本的政治体制经历了巨大演变和几个发展阶段。
首先是明治维新使政治体制由一个封建军事幕府专制体制演变为近代日本式体制与西方体制的混合形态。
第二阶段是通过制定明治宪法建立专制君主体制,在西方近代政治与日本固有天皇制相结合的基础上,建成日本特有的专制君主政体。
此后以天皇制专制体制为基础,全力推动日本式的国家近代化,并在富国强兵的口号下,为实现帝国主义国家的目标而不断对外扩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军 国主义基 本 国策成为 官民一致的共识 。在 一切权力 集中于天皇的军 国主义战争体制 下, 军国主 义旗 手控 制政
权, 军网集 团为所欲 为 , 疯狂推行 军 国主义扩张政策。以军 国主 义作 为财 富源泉和发展 动力 , 中国人 民和 朝鲜 以
武士道 在武士 的战争生活实践中产生 , 为武士 以 战争作 为财 富源 泉和发展 动力 的军 国主义生 活方式 服务 , 充当军 国主义 的精神 主义 以军 事侵 略转 嫁 民族 危 机、 谋求 国家利益 的过程 中 , 扮演 了为虎作 伥 的丑恶
更具侵略性 、 冒险性 、 掠夺性 和野 蛮性 。 () 3 由武士 的道 德升格 为全 民的道 德 , 知名度 由 日本扩散到全世 界。近 千年 的潜移默化 、 明治政府 的 “ 全体国民武 士化 、 士道 德全 民化 ” 武 政策 , 导致“ 明 治维新以后 , 去只占 日本人少数 的武士 阶级 的生 活 过 方式成了 日本 全体 国 民的理 想” “ 体 国 民的武 士 ;全
作用 。
( ) 出 “ 争 与侵 略之 道 ” 军 国主义 恶性 膨 2突 战 , 胀 。德川武士道主要用于武士的 自我道德修养 , 近代
武士道则 主要用 于 “ 强兵富 国” “ 张补偿 ” 、扩 的军 国
近代武 士 道 与 中世 纪 武 士 道 一脉 相 承 , 如 : 例
收 稿 日期 :0 5—1 20 2~2 0 作者简介 : 娄贵 书(94一) 男, 15 , 贵州人 ,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 与政治学院教授。
・
8 ・ O
维普资讯
主义基本 国策 。明治政府以军 事侵略谋求国家利益 ,
传统武士道 的 “ 战争与 侵略 之道 ” 被 资产 阶级政 权 , 纳入近代军 国主义战争轨道 , 近代 日本 因此而 比其它 近代 国家更早地踏上军 国主义道路 , 比其 它军 国主义
招牌。
、
近 代 天 皇 制 军 国主 义 精 神 支 柱
近代天皇制军 国主义是 中世纪 武家军 国 主义 的 继承和发展 , 思想上集中表现为将 中世纪军 国主义力 行者 的道德规范 、 国主义 的精神支 柱——武 士道 , 军
发展为全 民的道德规范 、 民族精神的基 本 内容 和近代 天皇制军 国主义的精神支柱 。
维普资讯
第2 4卷第 2期
20 06年 3月
贵州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U N LO UZ O NV R IY( oi c ne ) 0 R A FG IH U U I E ST Sca Si cs l e
V 1 2 No 2 o. 4 .
MK"20 l . O6
近 代 天 皇 制 军 国 主 义
娄 贵 书
( 贵州 师范大 学 历史 与政 治学 院, 贵州 贵 阳 5 0 0 ) 50 1
摘
要: 日本近代 天皇制军 国主义继承和发展 中世 纪武 家军 国主 义传统 , 以中世 纪 军国主义 力行 者的道德
规范、 国主义的精神支柱—— 武士道 , 国民的思想统一到 忠于天皇和认 同军 国主 义基 本 国策 上。武士道指 军 将
和实现近代化的基本手 段。 当然 , 近代武 士道适应近代天皇制军 国主义和资 本主义 时代 的需要 , 也对 中世纪武士道进行 了必要的 改造。主要表 现 为 - 1 改 多元 效忠 为一 元效 忠 , () 天 皇成为惟一的效忠对象 。德川 时代 , 十万 武士各有 数 其 主、 多元 效 忠 , 忠 于将 军 , 或 或忠 于藩 主 。近 代 日 本, 不论是军人 , 还是几 千万 日本 国民 , 统统 以天皇作 为效忠对 象 , 对天 皇尽忠 。天 皇就是 国家 、 国家就 是 天皇 , 忠于天 皇 即忠于 国家 。“ 忠君 爱 国” 为近代 成 武士道的灵魂 , 忠 于天 皇” 为最具 号 召力 的金字 “ 成
日本中世 纪的武士 、 武家政治在其统 治 的数 百年 间 , 奉和依赖 军 国主义 , 造 了 日本 悠久 的军 国主 信 缔
义传统 。明治维新后 , 维 新三杰 ” 由“ 和伊藤 博文 、 山 县有朋等 中下级武士牢牢控制政权 的近 代 日本 , 中 将 世纪武家军 国主义 发展到近 代天 皇制军 国主义 历史
阶段 , 不断从战争走 向更大 规模 的战争 , 为更加 穷 凶 极恶的现代法西斯军 国主义铺平 了道路 。 本文拟通过近代天皇制军 国主义精神支 柱、 物质 载体和战争 体制 , 剖析 近代 天皇 制 军 国主义 丑 恶历
史。
一
() I 思想 渊源 、 会 地位 、 社 伦理 纲常 相 同。儒 、 、 佛 神 三教合一 , 都是社会 伦理 的支柱 , 崇儒家五 伦五 常 尊 君 臣、 父子、 夫妇 、 兄弟 、 朋友和仁 、 、 、 信。 义 礼 智、 ( ) 以忠诚 、 勇、 、 从 、 仪、 2都 武 义 服 礼 名誉 、 勤学 为基 本德 目, 强调绝对 的忠诚献身意识 , 忠孝一体 , 忍辱负
— —
重、 杀身成仁 。( ) 意追求武勇 精神 , 3刻 将杀 伐征战 、 穷兵黩武视 为极 大的 荣耀 , 以战 场上 的“ 功伟业 ” 丰 为理想价值 , 信奉 军 国主义 。武士 以 尚武 为特征 , 武 家社会是以 尚武为特色 ; 近代 日本以扩军备战 为当务 之急 , 优先发展战争 经济 , 以军 事侵 略作为摆脱 危机
人 民的累累白骨, 换取 自己超 常规 的工业化成 就。
关键词 : 近代 天皇制 ;军 国主 义;精神 支柱 ;物质 载体 ;战争体制
中图 分 类 号 :3 3 4 K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00— 0 9 20 )2— 0 0— 6 10 5 9 (0 6 0 0 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