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自画小像(清人摹)
石涛艺术成就及作品市场价值评析
石涛艺术成就及作品市场价值评析石涛(约1640―1724年),清初四画僧之一,俗名朱若极,法名元济、原济等,字石涛。
题画别号曾用苦瓜和尚、大涤子、清湘遗人、清湘陈人、靖江后人、清湘老人、瞎尊者、济山僧等。
石涛出身于明朝宗室,是靖江王朱赞仪之后。
明亡后其父朱亨嘉自称监国,被唐王朱聿键处死于福州。
当时石涛年幼,被太监救出逃至广西全州,为避清廷迫害,落发为僧,画史称为遗民画家。
自创新格标新立异石涛虽与四僧中的八大山人一样都为明宗室后裔,遭受国破家亡之痛,但石涛在遭遇变故时年纪尚幼,所以他对清廷的仇恨没有朱耷那么强烈。
与朱耷的孤寂压抑相比,石涛则性情豪放、喜好结交,身在佛门心在尘。
石涛一生,遍游名山大川,广结名人文士。
康熙南巡时,石涛曾两次接驾,并主动进京结交达官显贵,这些游历与结交经历都对其艺术创作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石涛本性聪慧,诗文书画皆善。
绘画方面擅长山水,兼工人物、花卉。
石涛的山水画,不局限于师承某家某派,而是博取众家之长,将传统笔墨技法加以糅合变化。
石涛一反当时摹古之风,强调“师法自然”,他一生游历大江南北,“搜尽奇峰打草稿”,从自然山水中汲取创作源泉,形成自己苍郁恣肆的独特风格。
石涛作画善于用墨,浓淡干湿兼施并用,酣畅淋漓,极尽变化。
尤喜用湿笔,以墨色的幻化浸湿来表现山川的氤氲气象和深厚华滋。
运笔技巧灵活多变,似信笔落墨,却整而有序。
或细笔勾勒,很少皴擦;或粗线勾斫,皴点并用,皴法与结构结合,一气贯通,尤长于点苔,虽密密麻麻,却松紧有致。
运笔时而酣畅淋漓,时而顿挫滞涩,方圆相间,秀拙相生。
石涛的山水画,构图更是别具一格。
无论是全景构图还是局部特写,或平远、深远、高远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尤其善用“截取法”以特写之景传达深邃之境。
综观石涛的山水画,构图奇特新颖,意境深邃,笔法恣肆,豪放洒脱,不落前人俗套,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画面墨气纵横、大气磅礴,自然界的山川景物经过高度的艺术概括,与作者的内在心象高度融合,达到“物我两融”的至高境界。
不似之似似之——谈石涛山水画中的形神观美学思想
齐也。
”他指出,这些笔墨的不足,是因为艺术家对绘画艺术的体会与感悟不同而导致的。
针对这一问题,他又提出:“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
”[6]意思是笔墨不仅仅是一种绘画技法的表现,如果想提高画家的笔墨技法水平,必须注重生活和蒙养。
所以在石涛的观念中,笔墨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还要在其中融入画家的主观情感,将自然的景观进行再塑造,使之成为一种生动的艺术形象。
由此看来,石涛在笔墨语言上也没地当头劈面点,有千岩万壑明净无一点。
噫,法无定相,气概成章耳。
”[7]可以看出石涛反对受缚于摹写物象的“形”而提出点的技法不仅是一个技术层面上的问题,更是融入了作者个人的情感,甚至达到了与“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的境界。
石涛对于点的运用可谓出神入化,在其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搜尽奇峰打草稿》和《泼墨山水卷》。
从《搜尽奇峰打草稿》这幅作品中可以看出,作者以干笔皴法为主,皴法细腻而究,我们可以看出,“不似之似似之”是指融入画家个人的主观思想情感,兼备形神写照,意在突出画家主观情感的表达,而非对映入眼帘的客观事物进行简单复制。
绘画作品兼顾“神似”与“形似”,非专工于“形”而置“神”于不顾,亦非空谈其“神”而脱离其“形”。
来源于自然而不拘泥于“形”,超于自然而又不失其“神”才是真正的艺术作品。
清 石涛 搜尽奇峰打草稿42.8cm×285.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李邕是最重要的基点。
元代之后,楷书渐渐式微,几无大家出现。
(图5)五、结语晚唐书法家释亚栖《论书》曰:“凡书。
2018-2019年小学语文四川小升初全真模拟考试【71】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2018-2019年小学语文四川小升初全真模拟考试【71】含答案考点与解析班级: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XX、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1.下面各题中,只有一组词语和注音是全对的,把它找出来,用横线画出来。
(2分)(l)①用心(yòng xTn) ②渔翁(yú wōng)③雄伟(xīóng wǒi)④永远(yǒng yuǎn)(2)①绝对(jué dùi) ②阅读(yuè dú)③允许(yǔn xǔ)④风雪(feng xuě)【答案】①③【解析】(l)②渔翁(yú wēng)③雄伟(xióng wěi)④永远(yǒng yuǎn)(2)①绝对(jué duì) ②阅读(yuè dú)④风雪(fēng xuě)这道试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多音字,易错字的掌握情况。
考点:注音2.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打上“√”。
(3分)入场券(quàn juàn)肖像(xiào xiāo)窃(qièqì)窃私语绷着脸(běnɡbēnɡ)喝彩( hēhè) 兴味盎(yànɡànɡ)然【答案】quàn xiào qiè běnɡ hè ànɡ【解析】略3.句子停顿不恰当的一句是:()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②善哉,洋洋/兮若/江河!③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④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答案】【解析】略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误字的一项是()A.呵责;忧心忡忡;融会贯通;郑重其事B.迁徙;张皇失措;恼羞成怒;不可明状C.箫索;烟熏火燎;莫名其妙;冥思苦想D.辩别;黯然失色;顾名思义;相得益章【答案】A【解析】思路分析:本题考查语文基础知识中的字形,解答这类题可采用逐一分析选项的方法也可以用排除法。
石涛《一画论》
石涛《一画》论。
前言ﻫ石涛得绘画题材多样,构图新疑而多变化,擅画山水以及花果、兰竹与人物。
拜师于本月后多次游览黄山,注重户外实地写生,具有非常丰富得想象力与丰富得情感以及创作激情。
后又师法梅青、王世贞、屈大均、程邃、戴本孝、髨残、龚贤等人,继承又得以创新,其独特得风格与充沛得生命力,充斥着当时画苑泥古不化、千篇一律得“八股山水”得画风形成强烈得对比。
“尚意"乃属文人画系统,发展了笔墨技法,对后来得“扬州八怪"以及吴昌硕、齐白石等画家产生较大得影响。
ﻫ一、画家简介石涛出生于1642年,去世于1707年,名叫朱若极。
字石涛,对于石涛得出生有两种说法,有得说就是石涛出生于广西桂林,也有得说就是在全州,她就是明朝朱民皇族得后裔,朱亨嘉得儿子.石涛在我国明清之际就是著名得大画家与画论家。
ﻫ二、石涛“一画”得绘画理念及渊源石涛得绘画理念主要源于哲学、儒家学说、易经,道家学说、佛学都对她得艺术理论与绘画实践有着巨大得指导意义.石涛在绘画理念得“一画”中都融入了哲学思想。
“一画”在中国传统文化得八卦太极阴阳学中,指“无极”、“太极”就是一阴一阳得对立与与谐辩证得统一,它就是在有方法得法与与没有法得对立与统一。
也指天地与万物这种客观世物与“心”自我主观意识得对立统一用于绘画中.“一画”在客观事物、自我得审美对象以及绘画得形象方面去讲“一画”就就是“蒙养”与“生活"对立统一,而所谓得“蒙养”就就是指事物本身其最内在得东西.即形与神、气与势、笔与墨、心与物、有法与无法、氤氲与资任得对立统一。
石涛认为绘画中得方法凭借什么而立,主要就是突出自我,便利于“一画”。
石涛在晚年编写得《画语录》与《画谱》都有叙述,各有特点,在《画语录》中共18章,而反对传统绘画中得“法”与突出绘画中得“自我”得艺术思想始终都贯穿于全书得每一个章节中。
可见石涛历经身世与变故,游便名山大川,结交良师益友,精学传统佳作与名迹,对传统明代画家一味得摹古画风及摹古派以元四家为尊得过分推崇与崇拜得一味守旧模仿得传统给予蔑视与仇恨.因为此时石涛画风无人重视。
石涛 画道从心,搜尽奇峰打草稿
92文 孙聚成 岑其邀,乘船沿运河北上进京,开始与满汉大官交往,企图出人头地。
石涛在北京住了三年,其间还曾游过天津,与巡抚张汝作交友。
因为石涛独特的画风,他并没有受到当朝皇帝或王公大臣的欣赏,就如他一首凄楚哀婉的诗篇所表达的那样:“诸方乞食苦瓜僧,戒行全无趋小乘。
五十孤行成独往,一身禅病冷于冰。
”无奈的石涛,只好怀着深深失望,南下回扬州定居,以卖画为生,直至老死。
石涛自幼好学,他博览群书,工绘画、诗文、书法等。
青年时代的石涛曾漫游群山,广览奇景,为他的艺术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既有国破家亡之痛,又两次跪迎康熙皇帝,身处佛门,又心向红尘,石涛内心充满矛盾,他在清高自傲与不甘寂寞的矛盾中度过了一生。
晚年时期,石涛找到了寄托情感的极好方式,将一腔愁苦发泄到了他的画作之中,所以他的作品纵横张弛,闪转腾挪,充满了动感与张力,这正是他的作品异于常人之处,也是他作品呈现瑰奇特点的原因所在。
石涛诗文书画皆擅长,尤其是他的山水画艺术,突破前人,达到了新的境界。
石涛的山水广泛师法历代画家之长,将传统的笔墨技法加以变化,又注重从大自然吸取创作源泉,并完善表现技法。
作品笔法流畅凝重,松柔秀拙,尤长于点苔,密密麻麻,劈头盖面,丰富多彩;用墨浓淡干湿,或笔简墨淡,或浓重滋润,酣畅淋漓,极尽变化;构图新奇,或全景式场面宏阔,或局部特写,景物突出,变幻无穷。
石涛走出南窗下,扑向大自然,用现实生活滋石涛 画道从心,搜尽奇峰打草稿中国画坛巨匠系列之十二:掬一把清风,抚一襟冷月,听一窗寒虫,想一段旧事,当把青山踏遍,留在心中的则是无尽的景色。
很多文人向往这种境界,但真正做到的能有几许?当石涛历尽坎坷,饱览名山大川,在无限的矛盾和痛苦中,画出自己心中的世界,他笔下山川的氤氲气象,意境的苍莽新奇,为中国画的发展开创了一派新的意境。
石涛(约1640-约1707年),“清初四僧”之一,著名画家。
法名原济,为明宗室靖江王赞仪之十世孙,本姓朱,名若极,字石涛,又号苦瓜和尚、大涤子、清湘陈人等。
石涛艺术年表
石涛艺术年表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壬午1岁石涛,原姓朱,名若极,明靖江王朱亨嘉之子,广西全州人。
清顺治二年(1645年)乙酉4岁明靖江王朱亨嘉称“监国”于桂林,不久因同室操戈被杀。
石涛由宦官(即后来的喝涛)带至全州湘山寺出家为僧。
清顺治八年(1651年)辛卯10岁粤西战事频仍,石涛最迟不晚于此时离开全州,辗转到武昌。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乙未14岁《双钩兰竹》题跋:“十四写兰五十六,至今与尔争鱼目。
始信名高笔未高,悔不从前多食肉。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丁酉16岁写于武昌之《山水花卉图》册(广东省博物馆藏)为目前所知最早纪年作品。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辛丑20岁是时左右在湖湘、武昌一带“居久之”。
清康熙三年(1664年)甲辰23岁是年前后,由武昌东下,抵庐山,到开先寺。
作《山水人物图》卷。
清康熙四年(1665年)乙巳24岁由庐山东下江浙。
漫游杭嘉湖地区后转赴松江,原济。
清康熙五年(1666年)丙午25岁至宣城先后驻锡于敬亭山麓之广教寺、金露庵和闲云庵。
清康熙六年(1667年)丁未26岁在宣城,写《十六罗汉应真图》卷。
作《山水册》第八开。
清康熙七年(1668年)戊申27岁曾至歙县作画,在《山水人物图》卷第二段“披裘翁”上题云:“戊申,新安太平寺。
”清康熙八年(1669年)已酉28岁春日,作《山水册》第九开,题:“酉春得此,图之记乐。
”夏日在歙县紫阳书院作《金竺朝霞图》。
作《山水册》第七开。
清康熙九年(1670年)庚未29岁在宣城,曾携侣游黄山。
清康熙十年(1671年)辛亥30岁在宣城。
秋天作《山水图》。
款云:“时辛亥之秋,敬亭下,石涛济山僧。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癸丑32岁深秋,在宣城之闲云庵跋画,云:“作书作画,无论老手后学,先以气胜得之者。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甲寅33岁夏天,在宣城南湖,作《山水人物图》卷之“湘中老人”。
冬至,游昭亭双塔寺,写《观音图》轴。
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乙卯34岁在宣城。
石涛山水的“三墨法”
石涛山水的“三墨法”石涛对于墨法的运用是其作品的亮点,打开石涛的作品首先是满幅的水墨气氛给观者带来一种清新的感觉,显然石涛在墨法上一定有他过人之处。
石涛在其一生中大多生活在气候湿润的南方,空气湿度相对较大,吸水性强的生宣纸在南方空气湿润的条件下也自然保存了一定湿气,画家运笔运墨于纸上画面自然温润总有一种下过雨的感觉,所以石涛的作品中出现水墨氤氲的气象也不足为奇。
但是《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呈现水墨淋漓效果是在相对干燥的北方所作,石涛在笔墨技巧的运用上一定有他的独特之处。
而破墨法、泼墨法、误墨法是《搜尽奇峰打草稿》图中主要运用的三大墨法。
一、破墨法黄宾虹先生有言:“石涛精于破墨,以浓墨破淡墨,淡墨破浓墨,甚为精彩。
”破墨法是中国画水墨技法中基本的墨法类型,自晚唐纯水墨画出现时,水墨技法也随之产生,往后逐渐丰富、完善。
“破墨”二字最早的提出是南朝梁萧绎《山水松石格》:“或难合于破墨,体向异于丹青。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记载“余曾见破墨山水,运笔劲爽”。
自古以来破墨法作为一种基本的技巧在不断被画家运用。
而善用破墨者不胜枚举,米芾就是善用墨法的大家,其中浓淡兼施,泼破混用等方法均熟练运用。
近代绘画大师黄宾虹先生亦是墨法能手,他对石涛墨法甚是钦佩,又提出七墨法:浓墨、淡墨、破墨、泼墨、积墨、焦墨、宿墨。
其在1934 年发表的《画法要旨》中对破墨的运用有详细的阐述:“或言破墨,破其界限轮廓,作蔬苔细草于界处,南宋人多用之,至元其法大备。
董元坡脚下多碎石,乃画康建山势,先向笔画边皴起,然后用淡墨破其凹处。
着色不离乎此,石之着色重,山石矾头中有云气,皴法渗软,下有沙地,用淡扫屈曲为之,再用淡墨破,是重渲染,亦即破墨法之一要,以能融合,能分明,能为得之。
米元章传有纸本小幅,藏张艺堂家,幅首大行书‘芾岷江舟还’,三十六字,其画老笔破墨,锋锷四出,实书法溢而为画,可知破墨之妙,全非模糊。
”文中提及破墨法在南宋就有较多画家运用,并阐述了破墨的具体运用方法。
石涛题画诗
一书画非小道,世人形似耳。
出笔混沌开,入拙聪明死。
理尽法无尽,法尽理生矣。
理法本无傅,古人不得已。
吾写此纸时,心入春江水,江花随我开,江水随我起。
把卷望江楼,高呼曰子美。
一笑水云低,开图幻神髓。
二名山许遊未许画,画必似之山必怪。
变幻神奇懵懂间,不似似之当下拜。
心与峰期眼乍飞,笔遊理门使无碍。
昔时曾踏最高巅,至今未了无声债。
三画有南北宗,书有二王法。
张融有言:“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
”今问南北宗,我宗耶?宗我耶?一时捧腹曰:“我自用我法。
”四此道见地透脱,直须放笔直扫。
千岩万壑,纵目一覽,望之若惊电奔云,屯屯自起。
荆关耶?董巨耶?倪黄耶?沈文耶?谁与安名?余赏见诸名家,动辄仿某家,法某派。
书与画天生自有一人职掌一人之事,必欲实求其人,令我从何处说起?五古人虽善一家,不知临摹皆备。
不然,何有法度淵源?豈似今之学者,作枯骨死灰相乎?知此即为书画中龙矣。
六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上古之画迹简而意澹,如汉魏六朝之句;中古之画,如初唐、盛唐,雄浑壮丽;下古之画,如晚唐之句,虽清丽而渐渐薄矣。
到元则如阮籍、王粲矣。
倪黄辈如口诵陶潜之句:“悲佳人之屢沐,从白水以枯煎。
”恐无复佳矣。
七此道有彼时不合众意而后世鉴赏不已者。
有彼时轟雷震耳,而后世绝不问闻者,皆不得逢解人耳。
八盤礴睥睨,乃是翰墨家生平所养之气。
峥嵘奇崛,磊磊落落,如屯甲联云,时隐时现。
人物草木,舟车城郭,就事就理,令观者生入山之想乃是。
九古人写树叶苔色,有深墨浓墨,成分字,个字,一字、品字、厶字,以至攒三聚五,梧叶、松叶、柏叶、柳叶等垂头、斜头诸叶,而形容树木、山色,风神态度。
吾则不然。
点有风雪雨晴四时得宜点,有反正阴阳親贴点,有夹水夹墨一气混杂点,有含苞藻丝缨络连牵点,有空空阔阔干燥没味点,有有墨(笔?)无墨飞白如烟点,有焦似邋遢透明点。
更有两点,未肯向学人道破。
有没天没地当头劈面点,有千岩万壑明净无一点。
噫!法无定相,气概成章耳。
十诗中画性情中来者也,则画不是可以拟张拟李而后作诗。
石涛题画书法
一、石涛题画书法风格形成原因1.石涛学书的经历石涛是“清初四僧”之一,法名济,一作元济、道济,本姓朱,名若极,字石涛,又号苦瓜和尚、大涤子、清湘陈人等。
石涛是清初的书法家、艺术家、诗人、画家和绘画理论家,是一个身世极其复杂的人物。
石涛是明朝皇族之后,有着坎坷的人生,辗转佛门、道家。
石涛生性狂放不羁,所交之人多为遗民书法家、绘画家、篆刻家。
石涛所学博而杂,以佛门禅宗思想为基,参以儒道、易学而臻至高境。
石涛传世的作品中,独立的书法作品较少,而以绘画题跋的形式居多。
他五体皆善,尤工篆隶,师承广泛,主张“师古人之迹,亦师古人之情”。
石涛绘画作品上钤盖有一方为“学书黄庭换白鹅”的闲章,这是石涛学书“上溯晋魏至秦汉,与古为徒”的有力证明。
2.石涛书法的取法渊源(1)苏轼“丑”思想的影响苏轼为“宋四家”之首,也是宋代尚意书风的倡导者,其《黄州寒食诗帖》被称为“天下三大行书”之一。
苏轼的书学思想对后世书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历代取法苏轼的书法家更是不胜枚举。
石涛晚年在其所写的诗中说:“书画图章本一体,精雄老丑贵传神。
”可见他对“丑”持肯定的态度,并且推崇至“传神”的境界。
(2)倪瓒对石涛的影响倪瓒,字元稹,是元末隐逸书画家的代表人物。
倪瓒工书法,擅楷书,他的书法隽秀飘逸。
倪瓒作为在野的高人韵士,参禅学道,浪迹天涯,形成了简远萧疏、枯淡清逸的特有风格。
徐渭说:“瓒书从隶入,辄在钟繇《荐季直表》中夺舍投胎,古而媚,密而疏。
”倪瓒真正做到了既“隐”且“逸”,其书既遒劲、精美,又率意、简逸,无怪乎后人多称其为“倪高士”。
文徵明、董其昌都曾高度赞美过倪瓒的书法,董其昌评曰:“古淡天真,米痴后一人而已。
”石涛取法倪瓒,颇得其体格与气韵,讲究随类而就、随性而为。
石涛的题画书法如《梅竹双清图》《清湘书画稿》《山水蔬果花卉》《苦瓜妙谛册》等与倪瓒的楷书风格相似,结体方整略扁,用笔劲挺流畅,章法简淡雅逸。
3.篆刻对石涛书法的影响篆刻特有的文字图案化的处理方法对文人画家书法有明显的影响。
【石涛绘画全集】(248幅图赏)
【石涛绘画全集】(248幅图赏)石涛(1630-1724年),清代画家。
僧人。
明末清初的“四大高僧”之一。
本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
游南京时,得长竿一枝,因号枝下叟,别署阿长,钝根,山乘客、济山僧、石道人、一枝阁,他的别号很多,还有大涤子、清湘遗人、清湘陈人、靖江后人、清湘老人、晚号瞎尊者、零丁老人等。
明宗室靖江王赞仪之十世孙,原籍广西桂林,广西全州人。
其生年有明崇祯九年、十四年、十五年(1636、l64l、1642)诸说,卒年有清康熙四十四年、四十九年、约五十七年(1705、l710、约1718)诸说。
【名称】清原济(石涛)游华阳山图【类别】中国古画【年代】清代【简介】纸本设色,纵239.6厘米,横102.3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画面虬松苍劲,山石以曲屈灵动、转折有致的线条皴出,并直接施以浅绛,给人以明快、亮丽的感觉。
自识“一峰剥尽一峰环,折径崎岖绕碧湍。
咫尺诸天开树杪,潆回万壑起眉端。
飞梁石引烟光度,负担人从鸟道看。
拟欲寻源最深处,流云缥缈隐仙坛。
游华阳山中作拈□□。
清湘石涛济,津门道上”。
钤“苦瓜和尚”、“石涛”白文方印,“小乘客”朱文长方印,“冰雪悟前身”白文长方印。
按华阳山位于安徽宜城县南七十里,跨宣、泾、宁、旌四邑之境,周数十里。
【名称】清原济(石涛)采菊图【类别】中国古画【年代】清代【简介】立轴,纸本,水墨。
纵112.5厘米。
横47.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写“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
”【名称】清石涛千山红树图【年代】清代【简介】签条:大条子秋山图真迹,大风堂旧藏,吴湖帆题签。
钤印:“吴湖帆”。
款识:千山红到树,一水碧依人,避暑知无计,鱼鱛雪染陈。
千山红到树,一水碧依人,似有云来岫,呼之澹远亲。
千山红到树,一水碧依人,寄与前溪士,当寻作比邻。
千山红到树,一水碧依人,记得我旋路,开轩接渭滨。
时丁卯长夏,客三槐堂,谓老道翁见访,读案头卷上,喜予千山红到树,一水碧依人之句,出纸命予写山,复用为起语,并呈索笑,石涛济山僧钤印:“苦瓜和尚”、“臣僧原济”、“我法”。
石涛“罗浮图”相关问题研究
的临写,是一 “临本”。作手可能是张大干。
后则鲜见此印章 以如此面 目出现 。“莫书和尚” 上的蓬 莱阁。远方则有 山峰逶 迤 。皴法可称卷
普 林 斯 顿 藏 本 只有 书画 对 开4开,4页 绘 的心愿 电反映在 此后作 品中印章的使用上。
云式 ,又与画 史中卷云 皴 有别,它是云与 石的
图2 [清]石 涛 余杭看山图卷 30 5cmX143.2cm 1693年 上海博物馆 藏
本 ,一本藏 于普林 斯顿 大学美 术馆。此为石涛 之大成 ,带 有总结之 意 味。这也 说明此册 在石
第二开,蓬 莱峰 。如果说 上 界三峰突 出罗
真 迹,一本藏于德 国柏 林亚 1艺术博 物馆,是 涛生平 艺术 中不 同寻常之位 置。此一 印以如此 浮山耸入 太清 的高峻,那么蓬莱峰则意在渺不
有画史家称其 为石涛 生平第一 “合作 ”,反映出 济 ”三 白文印。此开 书画上共有张大干 收藏 印 然而立,通达 四了 古木坚劲凝重,颇有质感。
此顷他对道教的虔诚膜拜.之情 。
三 方c
对 题 :“有一峰 介然离群 而特立 ,松 杉 密
值得注意的是,此册 画部 分 开 题画名,旁
关 系。对三藏 本之关 系,傅 申等 曾作过 深 入研 腰云雾蒸 腾,正所谓 “峭绝 鼎立,烟雾霏微”。 画出山体 轮廓,湿笔点出丛树。右上楷书 “蓬莱
究 。、,在其 启发下,本文 对一些 未及之 问题再 予讨 论 (图1)。
普 林 斯 顿 所 藏 此 册 ,本 为 张 大 干 旧藏
笔 势雄 浑而又斩截,多用直笔,笔速快 ,纵笔而 上成山峰,横向直笔快 速皴擦,山中无楼宇,无 可辨视之林木,删除一切可有可无之 五龙潭,每祷雨,双鲤跃 出,则风雨集焉。三 洞真经 ,老君于东极 罗之天浮 黎之 国,以真 文 手青童 ,青 童君,东海 仙真也 。尹喜求之 ,老君
石涛书法艺术欣赏
石涛书法艺术欣赏石涛,本姓朱,名若极。
为僧后法名原济、道济,字石涛。
题画别号甚多,如苦瓜和尚、清湘老人、清湘陈人、大涤子、瞎尊者、阿长、济山僧等。
石涛是个极有天份的书画大家,作书作画,不宗旧法而变化迭出,一生主张我用我法。
其以“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精神,在山水画创新上成就很大。
他是中国艺术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
著有《石涛画语录》。
正是在其辉煌的绘画艺术映照下,很多人往往忽略了石涛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研究者也甚少,以前的学者大多只是在某篇论述石涛绘画或画语录的文章中附带提起,一般很少笔墨去详细的介绍。
一些书法理论家们在谈到清初书法时,尽管也提到石涛,肯定他的书法成就,但又认为他主要以画名所盛,于是也就轻轻放过。
石涛单独的书法作品流传很少,但我们还是可以在其画作题款中一窥这位全能的艺术大师在书法上的成就。
石涛小楷学钟王,再学倪云林、苏东坡,后融入魏碑隶意,多方笔意味,中年写得清润,晚年写得方硬老到,偶见丰肥。
行书学“二王”与董书,后浸淫魏碑,中年写得潇洒飘逸,晚年墨点多现纸上,丰腴潇洒、苍润遒劲。
草书脱胎于自己的行楷书,无定法,带有浓重隶书意味,晚年写得丰满灵动。
石涛书法艺术上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不拘一格,我自用我法。
画法上石涛采众家之长,学米、倪等大家,又关心学习新安画派等同代画家,总结艺术所得,拓宽自己的艺术道路,不囿于某一家之笔墨之中。
石涛16岁时就在题跋上著有“我自用我法”表明自己的艺术态度。
同样在石涛书法艺术中,强调博采众取,其所学“二王”,直至汉魏古碑,多用方笔,楷书、行书极富隶书意蕴,草书学张旭、颜真卿,亦学苏轼。
尤其能够在众取的同时,不拘一格,不法一法,集前人书法自创我法,而能“我自用我法”。
清代李遴写过《大涤子传》,他多次谈到石涛的书法艺术与书法理论,这是一部非常难得的重要资料。
文中记“临古法帖,而心尤喜颜鲁公”,道出了石涛尤其喜欢学颜体。
论石涛山水画《淮扬洁秋图》的意境之美
2023/12 No.262石涛(1642—1708),原姓朱,名若极,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
他的山水师法宋元,以天下山川为创作素材,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画风疏朗而明快,用笔恣意而苍劲,格法畅快而多变。
他的山水画《淮扬洁秋图》纵89.3厘米,横57.1厘米,纸本设色,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淮扬洁秋图》场景宏大,笔法细腻,给人高阔明远之感,在石涛的众多作品中极具代表性,画中意境之美引人 深思。
一、石涛的画学精义石涛是明末清初的著名高僧画家,是“清初四僧”之一,但他在当时清朝画坛的地位至今说法不一。
郑板桥说石涛“名不出扬州”[1],也有人说他誉满天下。
汪世清编写的《石涛诗录》、黄云的《跋石涛墨兰册二则》、陆元同的《石涛遗事》、洪正治跋的《释石涛山水花卉册》、罗天池的《跋石涛山水册》等著作的出现都彰显了石涛的研究价值及其在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性。
实际上,石涛的作品在岁月的酝酿之中愈发显得珍贵。
20世纪以前,石涛的社会影响力并不像今日。
直到20世纪中期,中国画坛掀起了一阵“石涛热”。
时至今日,石涛在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地位已经不可撼动。
石涛是一名杰出的画家,同时也是一位学识渊博的诗人与理论家。
《苦瓜和尚画语录》是他的绘画理论专著,也被称为《画语录》。
《画语录》开篇说:“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
法于何立?立于一画。
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
所以一画之法,乃自我立。
”这是石涛的“一画论”,在中国绘画理论史上尤为著名。
“一画论”为后世美学家和画家所重视,堪称石涛的核心美学观。
长期以来,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对石涛的“一画论”进行了阐释。
有学者认为“一画”是美术造型意义上的一条线而已,有学者援引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认为“一画”论包含了宇宙万象。
今天,更有学者从整体论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石涛的“一画”论,认为“在艺术信息同构的意义上,‘一画’论反映了艺术品的整体审美特征,涵映着审美创造活动主体的全部审美心胸和审美文化积淀,显现着无穷尽性的宇宙万物的整体风貌,在‘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哲学高度上实现对绘画艺术的审美把握,体现了一种整体论美学观”[2]。
石涛《设色云山图》之道家美学展现
74美学2021/01一、石涛晚年出佛入道问题石涛是清朝著名绘画大家,世人熟知其佛教徒身份,而忽略其与道家的联系,徐复观先生在《石涛晚年的出佛入道的若干问题》中论述石涛晚年应该是道家弟子,认为石涛改号“大涤子”正是他出佛入道之后的名号。
朱良志先生又通过九大证据论证石涛晚年确有出佛入道之事,他认为石涛晚年的绘画及诗文作品已经体现出了石涛的道家倾向。
例如,石涛在《清湘芝横轴》的跋文上说:“所食者玉芝也,寿得龟鹤也。
”[1]这正是其对于道家长生之术的追求。
此外,石涛还画有《三清图》《麻姑仙图》,也有大量诗句显示出石涛晚年与道家的密切联系。
在清朝儒、释、道三教合一氛围日趋浓厚的大环境中,石涛亦佛亦道也实属正常,可以说他是一个内心信奉道家思想的观外之人,道家思想所含有的独特精神对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将道家的特有气质融入画作中。
因此,在他的绘画中,我们很容易体会到道家式的飘逸、逍遥和洗涤一切尘世情怀的超然自由的美学气息。
二、《设色云山图》中的道家美学展现作为石涛晚年所绘的《设色云山图》,其中所呈现出的“崇尚自然”“玄美”“神仙之气”“游”等超验审美追求正是道家美学在其画中的实践。
(一)崇尚自然崇尚自然的审美追求在石涛的作品和画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所画的山水形态各异,或幽深离奇,或清雅俊秀、意境高远。
石涛反对一味师古人之法,提倡绘画“师法自然”,其众多山水画无不表现出心灵与自然的交融契合。
石涛在《画语录》“山川”章开篇就提出:“得乾坤之理者,山川之质也;得笔墨之法者,山川之饰也。
”[2]33他认为山川之内在结构体现天地之理,而山川之外表则体现笔墨之道。
又说:“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
”[2]47绘画之对象源于自然,没有对自然的体验与观察创作者就不能神化描写对象,正所谓“山林不备,徒知张本之空虚。
”[2]25对山川的感受不丰富,作画前就会感到空虚,无从下笔。
因此,山水画应该追求“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
清初四僧-石涛专辑丨《私享艺术》丁酉第二辑
清初四僧-石涛专辑《私享艺术》丁酉第二辑出版了石涛(1642年-1708年),清初画家,原姓朱,名若极,广西桂林人,祖籍安徽凤阳,小字阿长,别号很多,如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法号有元济、原济等。
明靖江王、南明元宗皇帝朱亨嘉之子,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初四僧”。
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
《私享艺术》丁酉第二辑清初四僧-石涛专辑出版私享艺术文化机构2017年9月第1次印刷开本 210x260cm胶装锁线特种纸印刷『巨擘』P008石涛题画诗作选摘《竹石梅兰图》一叶一清静,一花一妙香。
只些消息子,料得此中藏。
《秋艇临风》我来荷出水,住久叶渐凋。
日许蜻蜓立,夜阑萤火飘。
《西樵苍翠图》远山青可接,高树绿堪齐,西樵苍翠里,空有逸民栖。
『巨擘』P012石涛的“躁”文人画讲究静气,讲究优雅,而从表面看来,石涛的艺术可以说是又“躁”又“硬”,他的画看起来不守传统,充满喧嚣躁动,任由“万点恶墨”恣肆飞舞,有时浓涂大抹,形式与文人画传统迥然不同。
“文则南,硬则北”,“北派躁硬”,这是董其昌及其后学区别文人画与非文人画的基本观点。
在他们看来,南派是“文”的,北派是“躁”的。
南宗平和淡雅,北宗冲突喧嚣;南宗含蓄,北宗外露;南宗一般以水墨来表现,即使用色彩,也是淡逸的,北宗却是富丽的,等等。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如果董其昌生在石涛之后,我们很难想象,他会将石涛归入文人画家行列。
『巨擘』P014石涛年表『论道』P054丨陈师曾:文人画之价值何谓文人画?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工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
或谓以文人作画,必于艺术上功力欠缺,节外生枝,而以画外之物以弥补、掩饰之计。
殊不知画之为物,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单纯者也。
否则直如照相器,千篇一律,人云亦云,何贵乎人邪?何重乎艺术邪?所贵乎艺术者,即在陶写性灵,发表个性与其感想。
从石涛山水画观其“疏密”二体及文化底蕴
的论述中皆沿用了张彦远这一论断。
显。但总体看来,石涛的绘画风格可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细密、
(二)山水画中“疏密”二体的发展进程
繁复的密体风格;一种是简练、淡雅的疏体风格,还有些作品“疏
山水画最初由隋代展子虔所作的《游春图》开始,一直到元 密”二体和谐共生,密中有疏,疏中有密,相辅相成。
代王蒙达到巅峰。北宋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时期,亦是山水画
场景,画面留白较多,以小见大,以局部表现整体。到了元代,山 打破了“一层地二层树三层山”传统构图方式,使得画面新奇独
水画结合书法诗文,且重笔墨,尚意趣,形成了抒情写意的画风。 特,内容灵活有趣,布局密中有疏,疏密分离;墨法上运用得当,
元代以后,则出现了疏、密结合的形式,疏密有致,相得益彰。
造就浓淡层次,虚实枯润的意趣。绘制山石、山峰之时,笔墨层层
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传奇的人物,由于他在不同时
便出家为僧,但家庭的变故并未使他萎靡不振,他把对故国的怀 期的经历不同,从而导致其绘画风格不同。
念和自己内心的隐痛转移到山川游历之中,促使他形成了追求
早期(1642 年—1689 年)的石涛游历于武昌、宣城、南京,饱
雄浑之美的高度修养,艺术生命得以升华,因而创作出许多传世 览名山大川,其早期的绘画作品《山水人物花卉》中,笔法流畅凝
“疏”与“密”是中国画论中自古存在的一对范畴,“疏”释义 晰,形成了恣肆洒脱的艺术风格。
为疏朗、疏放;“密”即稠密、细密。关于画有“疏密”的说法最早源
晚期(1692-1707 年)的石涛定居扬州,绘画技艺达到了登
于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夫运思精深者,笔迹周密,其有笔不 峰造极的阶段,绘画技法上的成熟和充足的创作精力,使石涛的
色清新淡雅,浓墨全无,以干涩的淡墨为主,线条简单疏散。除此
清初四僧 石涛作品欣赏(九)
清初四僧石涛作品欣赏(九)清初四僧石涛作品欣赏(九)山居图镜心纸本秋山聊叙图立轴纸本1697年作水容侵古岸镜心设色纸本晓雾群峰镜片设色纸本深山观瀑图镜心秋峡泛舟横幅设色纸本座阁清风立轴水墨纸本款识:是谁楼上坐,风雨过前邨。
清湘老人极。
钤印:赞之十世孙阿长(朱文)作品笔法流畅凝重,松柔秀拙,尤长于点苔,密密麻麻,劈头盖面,丰富多彩;用墨浓淡干湿,或笔简墨淡,或浓重滋润,酣畅淋漓,极尽变化;构图新奇,或全景式场面宏阔,或局部特写,景物突出,变幻无穷。
画风新颖奇异、苍劲恣肆、纵横排奡、生意盎然。
此作中,他用墨枯湿浓淡兼施,尤其湿笔的运用,表现出树木和山石的氤氲气象和深厚之态。
同时,运笔灵活,墨气淋漓,运笔酣畅流利,画幅虽小,内容却表现万千。
石涛绘画往往构图新奇,无论是黄山云烟,江南水墨,还是悬崖峭壁,枯树寒鸦,或平远、深远、高远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
此作中,他在画面右侧写山石局部,传达出山石的深邃之境。
同时,笔情恣肆,淋漓洒脱,不拘小处瑕疵,小中见大,让画面充满一种豪放郁勃的气势。
淮扬洁秋图纸本设色南京博物馆藏款识:爱生民民不戴,人倚世欲天不载。
天人至此岂无干,写入空山看百代。
百代悠悠甚渺茫,空山对客较短长。
山川陆海结中心,南奔北走辟淮扬。
黄海之水广汪洋,黄海之山西蜀罔。
九河不断分六合,水阔山横无处说。
遥思文帝早知儿,丧家之于亡隋脉。
隋家炀帝画图空,人性荒唐我述中。
当年不废迷楼意,歌管楼台处处风。
隋才自捷天难比,隋心自敏通经史。
隋仁隋义孰倾心,胶结杨素传遗旨。
遗旨元符一望开,隋家处处起瀛台。
西池诏起十六院,南州又凿五湖来。
五湖八曲风昧多,随心称意天秋。
红粉不到隋家死,彩女如何陆地过。
隋荒自绝不思索,米珠薪桂天遑遑。
证辽日日甲兵起,可怜社稷无人理。
宫中李实共杨梅,不重杨梅重玉李。
伤情目断平原颠,兴亡不在征辽边。
一年三百六旬日,只对烟花夜夜眠。
扬州刺史新承宠,香车自走复懞懂。
曲槛层楼迷不迷,能使神仙入情冢。
浮生似客——石涛个人绘画展
浮生似客——石涛个人绘画展前言Forward从明代徐渭的展览,小编就以艺术家为单元开始梳理明代乃至明代末期的传统绘画艺术。
而梳理到石涛时,却有些犯了难。
原因是石涛是个十分高产的艺术家,无论是早期僧人生涯,或者是回到金陵后的隐士生活,还是扬州的商业画家历程。
石涛都是一个积极投身于绘画创作的画家,不同于八大山人将自己苦困于明代遗民身份,石涛的交际面非常广泛。
有清代官员、满人子弟、明代遗民、商人、名僧……所以像徐渭,或者八大山人那样,用艺术生涯去作为展览脉络是较为困难的。
况且,石涛不仅仅在书法与绘画上成就斐然,同时在绘画理论方面也是极为丰富。
例如其著名的“一画论”、“搜尽前峰打草稿”……故,此次展览只能落回石涛的身份讨论上。
通过僧人、隐士和商业画家这三个身份来分析石涛作品,从而回溯到其艺术生涯。
通过事件来解析石涛作画时的环境,猜测绘画的目的。
是的,在这之前,笔者很少去猜测作画者的目的,例如倪瓒、徐渭、朱耷这类的艺术家进行创作时,更多是通过绘画进行一种自我排解,如同当代人所讲的艺术治疗。
但石涛完全不一样,无论是从何种身份来看,他是个十分务实、富有野心的艺术家。
“僧”亦何欢作为明代遗民,入寺为僧在清初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用这个角度来分析八大山人是十分契合的,但对于石涛而言却不适用。
明代灭亡时,石涛才仅仅两岁。
据史料推测,石涛的父亲应该是靖江王朱亨嘉。
明代灭亡之时,靖江王朱亨嘉,自称监国,这才招惹得南明的报复,全家遭屠。
石涛经由家仆保护,逃出靖江王府,躲进了湘江边上的湘山寺。
石涛的童年基本上是在湘山寺度过的,直到石涛十岁左右,其保护者,以为法号为原济喝涛的僧人才将石涛从湘山寺中带出。
从这个角度来看,石涛入寺为僧对他而言并非是一种被动的逃避,而是其成长的环境。
这与八大山人这种单纯为了躲避清廷的追剿是不一样的,这才解释了为什么石涛不像其他明朝遗民一样,对于清廷有着不解之恨。
名称:山水花卉册之水仙作者:石涛材质:纸本水墨大小:25x17.6cm收藏机构:广东省博物馆艺术时期:清代喝涛将其带离湘山寺后,便沿着湘江北上,穿过洞庭湖,再东下长江,到达武昌的一所寺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