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源辨识、评价及控制

合集下载

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程序

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程序

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程序一、危险源的辨识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事故、伤害或损失的物理、化学、生物和人为因素。

危险源的辨识是对工作场所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识别和评估的过程。

以下是危险源的辨识程序。

1. 收集信息:收集与工作场所相关的各种信息,如工作流程、设备使用情况、材料的性质和危险性等。

2. 制定辨识流程:根据工作场所的特点制定危险源辨识的流程和程序。

3. 辨识危险源: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对工作场所中的可能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和分类。

4. 评估危险程度:对已辨识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评估其可能导致的伤害严重程度和发生概率。

5. 记录和报告:将辨识到的危险源和其风险评估结果进行记录,并及时向相关责任人报告。

二、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对危险源造成的风险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和评估的过程。

以下是风险评价的程序。

1. 应用风险评估方法:选择适合的风险评估方法,如可能性-后果矩阵法、故障模式与效果分析(FMEA)等。

2. 收集数据:收集与危险源相关的数据,包括危险源的特性、可能引发的事故和伤害情况等。

3. 评估风险等级: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将危险源的风险等级进行评估,确定其对人员和财产的潜在影响。

4. 识别风险控制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降低危险源风险等级的控制措施,包括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个体防护措施等。

5. 定期复评: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定期复评的计划,对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三、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指采取措施来减少或消除危险源对人员和财产的潜在影响,保护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以下是风险控制的程序。

1. 确定风险控制目标: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和相关法规要求,确定风险控制的目标和要求。

2. 选择风险控制方法:根据风险控制目标,选择合适的风险控制方法,包括事故预防、事故后果控制等。

3. 实施风险控制措施:根据选择的风险控制方法,制定详细的操作措施,并组织实施。

4. 监督和检查:对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其有效性和合规性。

2、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估与控制

2、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估与控制
随意丢弃的烟头
检修时设备突然启动
叉车侧翻
登高平台没有护栏
没有佩戴防护眼镜
实验室的500ml的一瓶硝酸
02
危险源辨识
01
依靠全员开展危险源辨识工作——要教育和动员全体员工积极参加,辨识和查找身边的危险
保证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资金——领导支持、全员参与
危险源辨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的协调配合,各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和支撑等
危险源
具有潜在危险的源点或部位,是爆发事故的源头。
危险源与隐患之间有内在联系,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危险源属自然常态,隐患属不正常状态。一般来说,危险源可能存在事故隐患,也可能不存在事故隐患。对于存在事故隐患的危险源一定要及时加以整改,否则随时都可能导致事故。
危险源的认识
危险源的描述方式
类型
形态
描述方式
风险评价方法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
分数值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10
极为可能
6
相当可能
3
可能,但不经常
1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0.5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0.2
极不可能
0.1
实际不可能
风险评价方法
暴露在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
分数值
频繁程度
10
连续暴露
6
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3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2
每月一次暴露
1
每年几次暴露
全员参与所有生产服务的全过程考虑相关方活动涉及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
危险源辨识内容
物的不安全状态
物理性如:设备、设施缺陷,防护缺陷,运动物危害,高温灼伤,低温冻伤,电危害, 噪声危害,粉尘危害,震动危害等。化学性如:易燃、易爆性物质,有毒物质,腐蚀性物质等。生物性如: 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其他致病微生物);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基础知识(4篇)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基础知识(4篇)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基础知识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是现代化安全管理的基础,它们对于预防和控制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的基础知识。

一、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指对工作场所、工作设备、工作环境以及工作任务中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识别和评估的过程。

它的目的是找出潜在的危险源,以便进一步评估和控制风险。

危险源辨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观察法:通过观察工作场所、设备和环境的现象和状况,寻找潜在的危险源。

例如,观察工作场所的现场布局、设备的运行状态、工作人员的行为等。

2.调查法:通过询问和调查,了解工作场所、设备和环境中存在的潜在危险源。

例如,询问工作人员对工作环境和设备的看法和意见,调查工作场所的历史记录和事故情况等。

3.检查法:通过检查工作场所、设备和环境的相关文件和记录,找出潜在的危险源。

例如,检查安全标志、操作规程、设备维护记录等。

4.测量法:通过测量和监测工作场所、设备和环境的相关参数,发现潜在的危险源。

例如,使用测量仪器测量噪音、震动、温度、湿度等。

5.分析法:通过对工作场所、设备和环境进行系统分析,识别其中存在的危险源。

例如,使用因果图、故障树分析等方法,找出危险源与事故的因果关系。

二、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指对潜在危险源造成的风险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估的过程。

它的目的是确定风险的程度和可能性,以便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风险评价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定性评价:使用专家判断或经验法对风险进行定性评估,将风险分为高、中、低等级。

例如,采用专家访谈法、专家意见法等。

2.定量评价:使用统计分析或数学模型对风险进行定量评估,得出具体的风险值。

例如,采用事件树分析法、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法等。

3.层次评价:将风险分成不同层次进行评价,分析风险的组成部分和相对重要性。

例如,采用层次分析法、层次动态评价法等。

4.多指标评价:考虑多个因素对风险的影响,建立多维度的评价指标。

危险源辫识、评价及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范文(4篇)

危险源辫识、评价及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范文(4篇)

危险源辫识、评价及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范文一、引言为了确保企业安全生产,保障员工生命财产安全,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和减轻事故后果,本文旨在设计一套危险源识别、评价及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

该制度将有助于企业对潜在危险源的识别和评价,并通过管理措施对重大危险源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

本文将重点介绍危险源识别、评价方法及重大危险源管理的具体制度要点。

二、危险源识别方法1. 设备设施检查法通过对企业现有设备设施的检查和评估,发现可能存在的危险源。

应重点检查设备设施的工作正常性、维护保养情况、使用年限、安全装置等方面,及时发现并记录可能的危险源。

2. 工艺流程分析法通过对企业工艺流程的分析,找出其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源。

应重点关注工艺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火灾、爆炸、中毒、溺水等潜在危险,发现并记录可能的危险源。

3. 工作岗位调查法通过对各个工作岗位的调查和观察,发现可能存在的危险源。

应重点关注工作岗位的操作过程中可能引发的危险,如高处作业、热作业、机械作业等,发现并记录可能的危险源。

三、危险源评价方法1. 风险矩阵评价法将危险程度和可能发生的频率进行相交,得到不同风险级别。

根据不同风险级别,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例如,高风险级别的危险源应采取严格的控制和管理措施,中风险级别的危险源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低风险级别的危险源应进行常规管理。

2. 初步危险性评价法通过对危险源的初步评估,确定其危险性等级。

评估时应充分考虑危险源本身的危害程度、可能的事故后果、事故发生的概率等因素,确定危险源的优先级。

四、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要点1. 重大危险源的定义和范围明确重大危险源的定义和范围,包括对不同类别的危险源进行分类,根据其风险等级确定管理要求。

2. 重大危险源的标识和记录对已识别的重大危险源进行标识,在危险源附近设置警示标志和提醒标识,以提醒相关人员注意。

同时,建立重大危险源台账,记录重大危险源的名称、位置、性质、危险等级等信息。

3. 重大危险源的控制措施针对不同的重大危险源,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危险源辨识是指对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可能对员工健康和安全造成伤害的危险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的过程。

风险评价是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评估,确定可能造成伤害的风险级别和潜在后果的过程。

控制措施是针对评估出的风险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以减轻或消除风险的发生和对员工造成的伤害。

1.工作环境的危险源:包括物理危险(如噪音、震动、高温、高压等)、化学危险(如有害物质、气体、液体等)、生物危险(如病毒、细菌等)、辐射危险(如X射线、紫外线等)等。

2.工作任务的危险源:包括人员活动、作业设备、工艺流程等相关的危险源。

3.人为因素:包括员工的行为习惯、技能水平、遵守安全规章制度的情况等。

风险评价是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评估,确定其对员工健康和安全可能造成的伤害程度和可能的后果,并将其归类为不同级别的风险。

评价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风险可能性的评估:包括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频率。

2.风险严重性的评估:包括伤害程度、伤害后果等。

3.风险管理的能力评估:包括针对风险源进行管控和控制措施的有效性等。

控制措施是指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针对辨识出的危险源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以降低或消除风险的发生和对员工造成的伤害。

控制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工程控制:通过改变工作环境或设备来消除或减小危险源。

2.行政控制:通过制定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来减少风险。

3.个人防护措施:对于不能通过其他控制措施消除风险的,可以通过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护服、护目镜、口罩等)来减少风险。

4.应急预案: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应急预案,及时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和事故。

总之,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是风险管理的基础,通过对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的分析识别,确定可能对员工健康和安全造成伤害的危险源。

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级别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减轻或消除风险的发生和对员工造成的伤害。

这是实施安全管理和保障员工安全的关键工作。

危险源辨识、控制与评价

危险源辨识、控制与评价

危险源辨识、控制与评价是指对工作场所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识别、采取控制措施,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价,以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性。

以下是关于危险源辨识、控制与评价的详细介绍。

一、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指对工作场所中可能存在的各种危险源进行识别和评估。

危险源包括物理危险源、化学危险源、生物危险源和人为危险源等。

辨识危险源的目的是为了及早发现潜在的危险,进而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预防事故的发生。

1.物理危险源辨识:包括电气设备、机械设备、高温、噪音、射线等各种物理因素的危害。

对于电气设备,要检查其是否有漏电、短路等问题,避免火灾和触电事故的发生;对于机械设备,要检查其是否存在各种安全隐患,如防护装置是否完善、运行稳定等。

2.化学危险源辨识:包括有毒有害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品等。

需要对储存、使用化学品的过程进行安全评估,确保其不会对工作人员造成伤害。

3.生物危险源辨识: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传染疾病的传播源。

对于接触或处理这些生物危险源的工作岗位,要做好防护措施,避免感染和传播疾病。

4.人为危险源辨识:包括工人自身的行为和习惯带来的安全隐患。

要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减少工作中的安全事故。

二、危险源控制危险源控制是指采取各种措施来降低潜在危险对工作环境和人员的伤害风险。

1.物理危险源控制:对于电气设备、机械设备等物理危险源,可以采取隔离、封堵、加固等措施进行控制。

2.化学危险源控制:可以采取替代、封闭、通风等措施控制化学危险源的释放和扩散。

3.生物危险源控制:可以采取隔离、消毒、防护等措施控制生物危险源的传播和感染。

4.人为危险源控制:可以采取管理制度、安全培训、员工监管等措施控制员工的行为和习惯,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危险源评价危险源评价是对已经存在的危险源进行定量或定性的评估,以确定其对工作环境和人员的伤害风险。

1.定性评价:根据危险源的性质和影响程度,将其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确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程序

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程序

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程序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程序一、危险源辨识1.1 确定危险源的范畴和分类在危险源辨识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危险源的范畴和分类。

危险源主要包括物理性危险源、化学性危险源、生物性危险源和心理性危险源等。

在焦化项目中,常见的危险源包括高温设备、压力容器、煤气管道、化学药品等。

1.2 识别危险源可能导致的事故和伤害在确定危险源后,应进一步识别其可能导致的事故和伤害。

例如,高温设备可能导致烫伤事故,化学药品可能导致中毒或腐蚀等。

通过对事故和伤害的识别,可以更好地了解危险源的危害程度及影响范围。

1.3 记录并分析危险源数据对识别出的危险源及其可能导致的事故和伤害进行详细记录,并对其进行分析。

分析应包括危险源的分布情况、危害程度、影响范围以及事故发生的概率等。

根据分析结果,可以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二、风险评价2.1 确定风险评价的方法和标准风险评价是通过对危险源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确定其可能导致的风险程度及影响范围。

在焦化项目中,常用的风险评价方法包括风险矩阵法、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等。

应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风险评价方法和标准。

2.2 对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和分级根据选定的风险评价方法,对每个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和分级。

根据评估结果,将危险源分为不同等级,以便于针对不同等级的危险源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2.3 制定风险控制措施的优先级针对不同等级的危险源,应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并确定其优先级。

对于高等级的危险源,应优先采取风险控制措施,以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和影响程度。

对于低等级的危险源,可以在采取相应措施的基础上,逐步完善风险控制措施。

三、控制措施3.1 制定并实施风险控制措施根据风险评价结果,针对不同等级的危险源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措施应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培训教育措施等。

在制定控制措施时,应考虑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确保措施能够有效地降低危险源的风险程度。

危险源辨识、控制与评价(三篇)

危险源辨识、控制与评价(三篇)

危险源辨识、控制与评价系统安全工程运用科学和技术手段辨识、控制或消除危险源,它的基本内容包括危险源辨识、危险性评价和危险源控制三方面的工作。

1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HazardIdentification)是发现、识别系统中危险源的工作。

以前,人们主要根据以往的事故经验进行危险源辨识。

例如,海因里希建议通过与操作人员交谈或到现场安全检查、查阅以往的事故记录等方式发现危险源;日本中央劳动灾害防止协会推广危险预知活动进行危险源辨识。

20世纪60年代以后,国外开始根据法规、标准和安全检查表进行危险源辨识。

例如,美国职业安全卫生局(OSHA)等安全机构制定、发行了各种安全检查表。

安全检查表是集合以往的事故分析、找出的问题形成的,其优点是简单易行,其缺点是重点不突出,又难免挂一漏万。

这类方法的最大缺点是过去没有经验的间题无法列入其中。

随着系统安全工程的兴起,系统安全分析方法逐渐成为危险源辨识的主要方法。

系统安全分析是从安全的角度进行的系统分析,它通过揭示系统中可能导致系统故障或事故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联来辨识系统中的危险源。

它既可以用来辨识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的危险源,也可以用来辨识没有事故先例的系统的危险源。

系统越复杂,越需要利用系统安全分析方法辨识危险源。

目前常用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有:·预先危害分析(PHA);·事故后果分析;·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FMEA);·危险性和可操作性研究(HAZOP);·事件树分析(ETA);·故障树分析(FTA);·管理疏忽和危险树(MORT)。

2危险性评价危险性评价(RiskAssessment)是评价危险源导致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危险程度的工作。

一般地,危险性涉及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可能性和一旦发生事故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严重程度两方面的间题。

系统中危险源的存在是绝对的,任何工业生产系统中都存在许多危险源。

危险源辨识、评价、控制

危险源辨识、评价、控制

一处泄漏扣 2 分
2
各节水封槽保持满水,水槽保持少 量溢流水。
一节不符合扣 5 分
3 导轮、导轨运行正常,油盖有油。 达不到要求不得分
4 各节之间防静电连接完好、可靠。 不符合要求不得分
5
气柜接地线完好无损,电阻不大于 10 欧。
达不到要求不得分
6
配备可燃性气体检测报警器,定期 校验,保证完好。
一个不好不得分
.
0.8 分析材料性质和生产条件分析法
性质
性质
急毒性:吸入,口入,皮入
慢毒性:吸入,口入,皮入
致癌性
诱变性
致畸性
暴露极限值:TLV(阈限值)
生物退化性
水毒性
环境中的持续性
气味阈值
物理性质:凝固点,膨胀系数,沸点,溶解 性,蒸气性,密度,腐蚀性,比热,热容量
自燃材料
反应性:过程材料,要求反应,副反应,分解反 应,动力学,结构材料,原材料纯度,污染物, 分解产物,不相容化学品
停止
人员 中毒 财产 损失
氯气中 含氢




.

危险 等级
措施
1.干燥塔及 硫酸储槽 周围设置 3 防护堤几 堤应是防
腐的 2.……
严格控制
干燥塔的
2-3
温度;氯气 出口安装
水分在线
分析仪


0.16 预先危险分析 PHA (Preliminary Hazard Analysis)
❖ 小结
目的:开发阶段,早期辨识出危险性,避免以后走弯路 适用范围:开发时分析原料、主要装置,以及能量失控时
操作将导致的事故 使用方法:各事件发展阶段均有成功和失败的两种可能,由初始

危险源辨识、评价与监控措施

危险源辨识、评价与监控措施

危险源辨识、评价与监控措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工业生产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来源之一。

而随着工业的兴起,工业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值得我们关注。

危险源辨识、评价与监控措施成为了现代工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对于危险源的辨识、评价和监控,我们有必要加深认识,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危险源管理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只有正确、全面地辨识出危险源,才能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工业事故的发生率。

危险源辨识一般包括以下步骤:1.危险源调查对工业生产流程进行全面调查,寻找潜在的危险源。

主要调查内容包括生产过程和生产环境。

2.危险源识别通过调查和分析,识别哪些因素具有潜在的危险性。

识别危险源时需要考虑被暴露的人员、物品和环境等。

3.危险源分析对识别出的危险源进行分析,判断其对人员、物品和环境的伤害程度、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等。

危险源评价危险源评价是在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对危险源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

这一步是衡量危险源严重性的重要环节。

危险源评价主要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1.定性评价定性评价是根据危险源本身的特性、历史事故的经验数据、现场观察和分析等,对危险源进行初步的固定危险源等级的评估。

该方法简单、易操作,可快速反映某一危险源的危险等级。

2.定量评价定量评价采用专业的数学模型、统计方法等,对危险源进行定量评估。

其效果要比定性评价更加精确,包含常用的相对较为精细的风险评估技术,比如风险矩阵法、事件树方法等。

监控措施危险源的监控是指对危险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危险源监控包括危险源动态监控和危险源经验监控两部分。

1.危险源动态监控危险源动态监控是对危险源发生概率随时间变化的监测和预测。

这需要定期对危险源的风险状况进行检查和分析。

定期检查危险源的变化情况并及时进行风险分析,可以更准确的评估危险源潜在的风险。

2.危险源经验监控危险源经验监控是在危险源快速发生时,根据过去的经验来进行同类事故的预测和评估,并制定现场应急措施。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程序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程序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程序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程序是现代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们的实施对于保障员工的安全健康、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从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程序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指对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识别和确认,并对其进行记录和分析的过程。

危险源辨识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工作场所巡查:对工作场所进行定期的巡查,识别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包括机械设备、工艺流程、化学品、电气设备、人为因素等。

2.危险源辨识调查:对已发生的事故和不安全事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其中的危险源,并加以改正。

3.员工培训:培训员工对危险源的辨识和处理方法,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危险源辨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并排除工作场所的危险因素,预防事故的发生,确保员工的安全和健康。

二、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指对危险源造成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确定其对人身安全和健康的潜在影响程度,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的过程。

风险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1.风险识别:对危险源造成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和确认。

2.风险分析:对已识别的危险源进行分析,确定其对员工安全和健康的潜在影响程度。

3.风险评估:对确定的风险进行评估,并确定其优先级,确定优先处理的风险。

风险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定危险源对员工安全和健康的潜在影响,为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三、风险控制程序风险控制程序是指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对危险源进行有效控制的过程。

风险控制程序的主要内容包括:1.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包括技术控制、管理控制和人为控制等。

2.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对制定的控制措施进行实施,包括对设备、工艺流程、化学品等进行改进和加强管理,对员工进行培训等。

3.风险控制效果的评估:对实施的控制措施进行效果评估,确定其是否能够有效控制危险源。

危险源辨识与评价及控制措施

危险源辨识与评价及控制措施

危险源辨识与评价及控制措施
1、危险源管理职责分工
项目部成立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辨识小组,负责组织管辖范围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辨识与评价工作。

施工现场的危险源与环境因素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进行辨识,填写危险源辨识评价表,根据评价结果编制危险源清单,制定控制措施,并报公司安全和环境主管部门。

2、危险源辨识的范围
2.1在进行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辨识评价时应考虑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及正常、异常、紧急三种状态。

在对某一活动进行危险源辨识时,考虑伤人、伤己、被他人伤三种情况。

2.2从准备到交付的整个施工生产过程及其所有相关活动。

2.3所有进入作业场所、办公场所的人员的活动。

2.4作业场所、办公场所内的所有设备和设施(内部的和外部提供的)。

2.5所有的办公区域及与产品生产相关的附属辅助作业场所。

3、危险源分类
危险源的分类按我公司《危险源分类目录》实施。

4、危险源风险评价
4.1对识别的每一项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

当情况发生变化时,重新进行评价,并根据重新评价的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4.2风险评价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法),专家经验判断等方法。

不同方法评价结果不一致时,按高风险等级控制。

5、危险源控制
5.1危险源的控制原则可分为:
1)消除风险;
2)降低风险;
3)个体防护。

5.2针对重大危险源制定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并予以实施。

目标应具体可行,满足法规和相关方要求,并尽可能予以量化,便于考核。

5.3对一般危险源编制“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规划”,确定具体的控制措施。

6、控制措施。

危险源辨识 、风险评价与控制

危险源辨识 、风险评价与控制
⑹泄压和止逆设施
用于泄压的阀门、爆破片、放空管等设施,用于止逆的阀门等设施,真 空系统的密封设施。
⑺紧急处理设施
紧急备用电源,紧急切断、分流、排放(火炬)、吸收、中和、冷却 等设施,通入或者加入惰性气体、反应抑制剂等设施,紧急停车、仪 表联锁等设施。
减少与消除事故影响设施
⑻防止火灾蔓延设施
阻火器、安全水封、回火防止器、防油(火)堤,防爆墙、防爆门等 隔爆设施,防火墙、防火门、蒸汽幕、水幕等设施,防火材料涂层。
频繁程度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越大,风险越大。 包括:连续暴露、每天工作时间暴露、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每月一 次暴露、每年几次暴露、非常罕见地暴露
严重性C:事故发生后能带来多大的人员作伤亡和财产损失。 包括:大灾难,许多人死亡;灾难,数人死亡;非常严重,一人死亡; 严重,重伤;重大,致残;引人注目,需要救护 。
2.风险控制的原则
消除: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科学的管理,尽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险、危 害因素。如采用无害工艺技术,使用环保材料等; 预防:当消除危险、危害因素有困难时,可采取预防性技术措施。如 使用安全电压、漏电保护器、安全带、安全帽等; 减弱:在无法消除和难以预防的情况下,可采取减少危险、有害因素 的措施。如使用通风装置、耳麦、护目镜、防毒面具等; 警告:在易发生危险的地方配置醒目的安全标志、警示标志等。
步骤(策划)
成立工作小组:
必须由懂专业,有经验的人员组成辨识小组,如生产副总经理,工程师,技 术员,安全员,班组长,机械司机,管库员等专业技术人员、安全管理人员、 有经验的工人 。 确定活动场所划分依据,危险源辨识的原则,风险评价的方法等。
识别相适的法规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GB/T13861-2009《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编码》 GB18218-200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GBZ158-2003《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 GB644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 《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目录》 等等。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其控制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其控制
不可接受的风险,进而通过目标、管理方案来消除或降低风险
(3)不能脱离生产的实际情况,方法本身及结果都要与实
际的运行经验和所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的效果相适应。
(4)方法运用的结果能为组织提供其设备在职业健康安全
方面的要求信息,员工职业健康安全方面培训需求信息,以及
如何开展运行控制的技术和管理信息。
( 5 )方法的应用效果和频次,要有必要的监测活动,从而
方案,对体系运行控制及
监视测量等要素的实施和
运行、预防和降低风险、
确保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
系有效运行有着十分重要
的意义

控制风险的第一步要辨识带来风险的危险源,然后评价其给组
织带来的风险程度,组织依据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结果,
来考虑风险控制的措施及降低风险的优先顺序,且这个过程是
动态的持续的发展的,需要及时更新这方面的信息。
康安全方针、目标要求)确定风险是否可以接受
重大危险源
一种物质或若干种物质的混合物,由
于它的化学、物理或毒性特性,使其具有
易导致火灾、爆炸或中毒的危险
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贮
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
的单元
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或同属一个工厂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




发生或可能发生与工作相关的健康损害(3.8)或人身伤害(无论
严重程度),或者死亡的情况。
事故是一种发生人身伤害、健康损害或死亡的事件,是造成不良
结果的非预期的情况。
未发生人身伤害、健康损害或死亡的事件通常称为“未遂事件”。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MS)主观上关注的是过程活动的非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管理制度范本(四篇)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管理制度范本(四篇)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管理制度范本第一部分:危险源辨识一、基本原则1.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制定公司危险源管理制度。

2. 建立危险源分类建档、评估和管理的制度。

3. 加强对危险源与环境风险的研究和监测,及时更新风险评估结果。

二、危险源辨识的内容1. 建立公司危险源清单,并定期更新。

2. 对每个危险源进行详细辨识,包括可能带来的伤害类型、频率和严重后果等。

3. 定期开展危险源稳定性评估和可操作性评估。

4. 利用专业软件进行危险源的模拟和预测。

5. 将危险源辨识结果纳入公司安全风险评估。

三、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和工具1. 对现有工作流程和作业进行系统分析,识别潜在的危险源。

2. 利用专业设备和仪器检测可能存在的危险源。

3. 进行人员访谈和调查,了解员工对危险源的认识和体验。

4. 依托专家评审和参考相关标准进行危险源辨识。

5. 利用信息系统和大数据分析平台进行危险源的识别和分析。

第二部分:风险评价一、基本原则1. 风险评价是对危险源潜在风险的分析和评估。

2. 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制定合理的风险管控措施。

3. 风险评价需要依据科学、客观和可重复的方法进行。

二、风险评价的方法和工具1. 建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危险源的性质和特点进行综合评价。

2. 进行定性和定量风险评估,确定危险源的风险等级和频率。

3. 采用专业软件和模型进行风险分析和计算。

4. 结合历史数据和案例分析,评估危险源可能引发的灾害后果。

5. 制定风险评估报告,并及时更新和修订。

三、风险评价的内容1. 对危险源的可能性、严重性和风险程度进行评估。

2. 对风险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和解读。

3. 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目标和措施。

第三部分:风险控制管理制度一、风险控制的基本原则1. 风险控制是为了降低危险源的风险水平,保障员工和环境安全。

2. 采取预防、控制和应急措施实施风险控制。

3. 风险控制需要进行有效的宣教和培训,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和应急能力。

危险源辨识以及风险评价及控制措施

危险源辨识以及风险评价及控制措施

危险源辨识以及风险评价及控制措施危险源辨识是指对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系统地识别和分析的过程。

风险评价是根据危险源辨识的结果,对危险源造成的潜在危害程度进行评估。

控制措施是通过采取技术措施、管理措施、个体防护措施等方式,降低或消除工作场所危险源的风险。

对于危险源的辨识,首先需要对工作场所进行全面调研和观察,了解工作过程、设备设施、人员行为等方面的情况。

在此基础上,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危险源辨识:1.环境分析:对工作场所的工作环境进行分析,包括空气质量、光照情况、温湿度等因素的检测,以了解是否存在潜在的危险源。

2.任务分析:对各项工作任务进行逐一分析,确定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和潜在的风险。

3.设备设施分析:对工作场所的各类设备设施进行分析,包括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是否符合标准要求等。

4.人员行为分析:对员工的工作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包括是否存在违章操作、是否存在安全意识不足等情况。

风险评价是对危险源可能造成的潜在危害程度进行评估,常用的方法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定性评价是根据经验和专业知识对风险程度进行评估,常用的方法有风险矩阵法、层次分析法等。

其中,风险矩阵法将概率和严重程度两个维度进行评估,评价结果一般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

层次分析法则根据不同因素对风险进行划分和权重分配,最终得出综合评估结果。

定量评价是根据数据和统计分析进行风险评估,常用的方法有统计分析法、模型计算法等。

这种方法需要收集和分析大量的实测数据、事故案例等,来评估危险源对人员、设备和环境等可能造成的实际损害程度。

控制措施是为降低和消除工作场所危险源的风险而采取的措施。

根据危险源不同,可采取的控制措施也不同,常见的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技术措施:通过改进设备、工艺、工作环境等方面的技术措施,减少危险源的产生和传播。

2.管理措施:通过建立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等,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监管,提高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水平。

危险源辨识评价及控制措施

危险源辨识评价及控制措施

危险源辨识评价及控制措施一、危险源辨识评价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收集信息:收集与工作环境相关的各种信息,包括设备、物料、工作程序、工作场所、人员等。

2.识别危险源:通过分析收集的信息,识别出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如高温、高压、有害物质等。

3.评价危险源:对识别出的危险源进行评估,通过概率与严重性进行权重分析,确定危险源的优先级。

4.确定控制措施:根据评估结果,针对每个危险源确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包括工程控制、管理控制和个体保护措施。

二、危险源的控制措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工程控制措施:通过对工作环境和设备的改进,降低或消除危险源。

如采用机械设备自动化、设置隔离栅栏、增加通风设备等方法。

2.管理控制措施:通过制定和执行安全标准、操作规程、紧急预案等,从管理层面上控制危险源。

如进行定期检查、培训教育、事故调查等。

3.个体保护措施:为从事特定工作的人员提供个体防护设备,以减少或防止危险源对个人的伤害。

如戴安全帽、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等。

三、危险源辨识评价及控制措施的重要性:1.预防事故的发生:通过对危险源的辨识评价,能够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危险,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

2.保障工作人员的安全:通过控制措施的实施,能够减少工作人员在工作环境中的受伤风险,保护其人身安全。

3.提高工作效率:危险源的控制措施能够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工作环境,使工作人员能够更专注地完成工作任务,提高工作效率。

4.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对危险源的辨识评价和控制措施提出了明确要求,按照规定执行能够保障企业的合法合规运营。

综上所述,对危险源的辨识评价及控制措施的实施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预防事故的发生,保障工作人员的安全,提高工作效率,并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全员参与,加强对工作环境的监管,不断改进控制措施,以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和有效性。

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4篇)

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4篇)

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是保障工作场所安全的重要方面。

在策划这些工作时,需要综合考虑不同的因素,包括所在行业的特点、工作场所的特殊性、员工的需求等。

本文将介绍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过程。

一、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指对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各种危险源进行全面的识别和梳理。

在进行危险源辨识时,需要采用系统性的方法,包括:1.进行全面的场地勘察,了解工作场所的布局、设备、材料等情况;2.收集相关的信息和数据,包括工作场所的安全记录、事故事件等;3.参考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了解适用于工作场所的安全要求;4.与员工、相关的专业人士进行交流,获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在辨识危险源时,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物理因素:包括有毒、有害等物质,高温、高压等物理条件;2.机械因素:包括机械设备、工具等可能导致人员伤害的因素;3.生物因素:包括病原体、噪声、辐射等可能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因素;4.心理因素:包括工作压力、心理疲劳等因素对员工心理健康的影响。

二、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对危险源造成的潜在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

在进行风险评价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概率: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可以通过历史数据、专家经验等来进行评估;2.后果:即事故发生后可能导致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后果,需要考虑不同等级的后果;3.风险等级:通过综合考虑概率和后果,将风险进行分类评级;4.风险源的重要性:即对于工作场所安全影响较大的危险源,需要特别关注。

在进行风险评价时,可以采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包括:1.故障模式和影响分析(FMEA):对可能发生的故障模式及其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估;2.事件树分析(ETA):将事故发展为事件树,分析事故的概率和后果;3.层次分析法(AHP):对潜在风险进行多个方面的评估,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权重。

三、风险控制策略风险控制是在了解和评估潜在风险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和措施,以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减轻事故后果。

危险源的辨识和风险评价及控制措施

危险源的辨识和风险评价及控制措施

危险源的辨识和风险评价及控制措施危险源的辨识和风险评价及控制措施是指在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后,根据评估结果和风险等级,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来降低或消除危险源对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造成的潜在危害。

下面是关于危险源的辨识和风险评价及控制措施的一些内容。

首先,危险源的辨识是指通过对工作场所或生产过程进行分析和观察,确定潜在危害的源头或因素。

这包括对物理、化学、生物、机械、电气等各方面的危险源进行辨识。

例如,对于物理危险源,可以考虑可能存在的高温、高压、辐射等危险因素;对于化学危险源,可以考虑可能存在的有害化学物质、易燃易爆物等;对于生物危险源,则需识别潜在的病毒、细菌等危险因素。

其次,风险评价是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其对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潜在危害程度。

风险评价一般包括对危险源的评估和对危害人员的评估两个方面。

危险源的评估需要考虑事故发生概率、事故后果以及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危害人员的评估需要考虑人员的接触方式和频率、暴露时间以及对人体可能产生的危害效应等。

最后,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来降低或消除危险源对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潜在危害。

控制措施根据危险源的性质和风险等级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工程控制措施:通过改变工作环境或工作方式来降低危险源的风险。

例如,通过改进设备设计、增加隔离措施、改善通风系统等来减少危险源对人身安全的威胁。

2.管理控制措施: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和培训教育等来管理和控制危险源。

例如,制定必要的安全操作规程和工作指导书,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培训。

4.应急预防措施:在危险源的识别与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应急预案,培训员工的应急处置知识和技能,在事故发生时能迅速、有效地进行应急处置,降低事故的损失。

综上所述,危险源的辨识和风险评价及控制措施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需要从不同角度对危险源进行综合评估,根据风险评价结果来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环境因素、危险源的辨识、评价、控制

环境因素、危险源的辨识、评价、控制

一、环境因素/危险源的辨识环境因素/危险源的辨识、评价、控制、更新是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重点和难点,组织如何获得环境绩效和职业健康安全绩效就是靠建立目标指标、采取控制措施、管理方案或其他措施来消除或减少组织内存在的环境因素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和危险源对职工健康和安全方面的危害,因此正确进行EH辨识对于开展EHS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正确描述。

环境因素:一个组织中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因素。

环境因素的描述一般采用“名词加动词”,如污水泄露、粉尘排放、电脑辐射、空调氟利昂泄露等。

危险源:新版中的定义是可能造成人员受伤或疾病等伤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他们的组合。

危险源的描述没有统一的格式,可以“名词加动词”,可以“名词加形容词”,有时候要用一句完整的话来描述,以液化气使用为例,主要危害影响可能有火灾、爆炸、中毒等,危险源的描述可能是“液化气罐阀门损坏造成泄露”、“工作人员用完液化气后忘记关闭阀门造成泄露”、“液化气罐充装时超过压力”等。

2 .识别具体环境因素/危险源的识别应具体,需要考虑整个体系范围内的所有活动、产品和服务过程,要考虑“三种时态”、“三种状态”、“七个方面”、“六种类型”等等。

但在实际操作中,识别的具体程度很难把握,究竟细分到什么程度的确让人很烦恼。

2.1 在环境因素识别中,以办公室为例,可能存在的环境因素有:1)电脑的使用——电脑电磁辐射、废弃电脑零部件的丢弃、废弃电脑的丢弃、电的消耗、潜在的爆炸等;2)打印机的使用——打印机电磁辐射、打印机废气排放、打印机噪音排放、废墨盒丢弃、电的消耗等(复印机、传真机、扫描仪同理);3)空调的使用——氟利昂的泄露、电的消耗;4)办公室招待——水的消耗、废水(招待用茶、刷杯子、洗烟灰缸、洗水果等)排放、固体废弃物(烟灰、纸杯、餐巾纸、水果、矿泉水瓶、塑料袋等)丢弃;5)纸张的使用——纸张的消耗、废纸丢弃、废纸箱丢弃;6)工作人员用铅笔/钢笔/圆珠笔/中性笔写字——墨水、笔芯等的消耗、固体废弃物(废笔芯、废墨水瓶、废铅笔把、废修正液瓶等)丢弃;7)喝水用的杯子打碎——废弃玻璃(或瓷片)的丢弃;8)电线绝缘老化——潜在的火灾;9)手机使用——电磁辐射、废电池丢弃、电的消耗;10)灯管使用——废弃灯管的丢弃、电的消耗;环境因素还有很多,其他办公用品如胶水、档案柜、档案盒、桌子、椅子等等的使用过程,工作人员一些不良的卫生习惯等都涉及到环境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办法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办法一、目的为了准确的辨识出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以便采取控制措施。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所有施工生产、管理、辅助生产、生活场所。

三、危险源的辨识内容:(1)工作环境:包括周围环境、工程地质、地形、自然灾害、气象条件、资源交通、抢险救灾支持条件等;(2)平面布局:功能分区(生产、管理、辅助生产、生活区);高温、有害物质、噪声、辐射、易燃、易爆、危险品设施布置;建筑物、构筑物布置;风向、安全距离、卫生防护距离等;(3)运输路线:施工便道、各施工作业区、作业面、作业点的贯通道路以及与外界联系的交通路线等;(4)施工工序:物资特性(毒性、腐蚀性、燃爆性)温度、压力、速度、作业及控制条件、事故及失控状态;(5)施工机具、设备:高温、低温、腐蚀、高压、振动、关键部位的备用设备、控制、操作、检修和故障、失误时的紧急异常情况;机械设备的运动部件和工件、操作条件、检修作业、误运转和误操作;电气设备的断电、触电、火灾、爆炸、误运转和误操作,静电、雷电;(6)危险性较大设备和高处作业设备:如提升、起重设备等;(7)特殊装置、设备:锅炉房、危险品库房等;(8)有害作业部位:粉尘、毒物、噪声、振动、辐射、高温、低温等;(9)各种设施:管理设施(指挥机关等)、事故应急抢救设施(医院卫生所等)、辅助生产、生活设施等;(10)劳动组织生理、心理因素和人机工程学因素等。

四、危险源辨识方法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分类。

为了便于进行危险源辨识和分析,首先应对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进行分类。

分类可任选以下两种方法中的一种:1、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和直接原因进行分类,共分为六类:a)物理性危险源:(1)设备、设施缺陷(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制动器缺陷、设备设施其他缺陷);如:脚手架、支撑架强度、刚度不够、厂内机动车辆制动不良、起吊钢丝绳磨损严重。

(2)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他防护缺陷);如:梭矿传动链条无防护罩、洞内爆破作业安全距离不够。

(3)电危害(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其他电危害);如:电线接头未包扎、化纤服装在易燃易爆环境中产生静电。

(4)噪声危害(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液体动力性噪声、其他噪声);如:手风钻、空压机、通风机工作时发生噪声。

(5)振动危害(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液体动力性振动、其他振动);如:手风钻工作时的振动。

(6)电磁辐射(电离辐射:X射线、γ射线、α粒子、β粒子、质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非电离辐射:紫外线、激光、射频辐射、超高压电场);如:核子密度仪、激光导向仪发出的辐射。

(7)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反弹物、岩土滑动、堆料垛滑动、气流卷动、冲击地压、其他运动危害);(8)明火;(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高温气体、高温固体、高温液体、其他高温物质);如:气割产生的高温颗粒。

(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低温气体、低温固体、低温液体、其他低温物质);氮、氧气泄漏。

(11)粉尘与气溶胶(不包括爆炸性、有毒性粉尘与气溶胶);如:洞内二氧化硅粉尘。

(12)作业环境不良(作业环境不良、基础下沉、安全过道缺陷、采光照明不良、有害光照、通风不良、缺氧、空气质量不良、给排水不良、涌水、强迫体位、气温过高、气温过低、气压过高、气压过低、高温高湿、自然灾害、其他作业环境不良);(13)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置不当、信号不清、其他信号缺陷);(14)标志缺陷(无标志、标志不清楚、标志不规范、标志选用不当、标志位置缺陷、其他标志缺陷);(15)其他物理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b)化学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1)易燃易爆性物质(易燃易爆性气体、易燃易爆性液体、易燃易爆性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易燃易爆性物质);如:火工品、瓦斯。

(2)自燃性物质;如:煤。

(3)有毒物质(有毒气体、有毒液体、有毒固体、有毒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有毒物质);如沥青熔化过程中产生毒气。

(4)腐蚀性物质(腐蚀性气体、腐蚀性液体、腐蚀性固体、其他腐蚀性物质);如:充电液中的硫酸。

(5)其他化学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c)生物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其他致病微生物);.传染病媒介物;.致害动物;.致害植物;.其他生物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d)心理、生理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负荷超限(体力负荷超限、听力负荷超限、视力负荷超限、其他负荷超限);.健康状况异常;.从事禁忌作业;.心理异常(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其他心理异常);.辨识功能缺陷(感知延迟、辨识错误、其他辨识功能缺陷);.其他心理、生理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

e)行为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指挥错误(指挥失误、违章指挥、其他指挥失误);.操作失误(误操作、违章作业、其他操作失误);.监护失误;.其他错误;f)其他行为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

2 、参照事故类别和职业病类别进行分类,共分为20类:(1)物体打击,是指失控物体的惯性力造成人身伤亡事故。

如落物、滚石、锤击、碎裂、砸伤和造成的伤害,不包括机械设备、车辆、起重机械、坍塌、爆炸引发的物体打击;(2)车辆伤害,是指本企业机动车辆引起的机械伤害事故。

如机动车在行驶中的挤、压、撞车或倾覆等事故,在行驶中上下车、搭乘电瓶车、矿车或放飞车引起的事故,以及车辆挂钩、跑车事故;(3)机械伤害,是指机械设备与工具引起的绞、碾、碰、割、戳、切等伤害。

如工具或刀具飞出伤人,切削伤人,手或身体被卷入,手或其他部位被刀具碰伤,被转动的机具缠压住等。

不包括车辆、起重机械引起的伤害;(4)起重伤害,是指从事各种起重作业时引起的机械伤害事故。

不包括触电、检修时制动失灵引起的伤害,上下驾驶室时引起的坠落;(5)触电,指电流流经人身,造成生理伤害的事故,包括雷击伤亡事故;(6)淹溺,包括高处坠落淹溺,不包括矿山、井下、隧道、洞室透水淹溺;(7) 灼烫,是指火焰烧伤、高温物体烫伤、化学灼伤(酸、碱、盐、有机物引起的体内外灼伤)、物理灼伤(光、放射性物质引起的体内外灼伤),不包括电灼伤和火灾引起的烧伤;(8)火灾;指造成人员伤亡的企业火灾事故,不包括非企业原因造成的火灾;(9)高处坠落:是指在高处作业中发生坠落造成的伤亡事故,包括脚手架、平台、陡壁施工等高于地面和坠落,也包括由地面坠入坑、洞、沟、升降口、漏斗等情况,不包括触电坠落事故;(10)坍塌:是建筑物、构筑物、堆置物等倒塌以及土石塌方引起的事故。

适用于因设计或施工不合理而造成的倒塌,以及土方、岩石发生的塌陷事故。

如建筑物倒塌、脚手架倒塌,挖掘沟、坑、洞时土石塌方等情况,不适用于矿山冒顶片帮和爆炸、爆破引起的坍塌;(11)冒顶片帮:指隧道、洞室矿井工作面、巷道侧壁由于支护不当、压力过大造成的坍塌,称为片帮;拱部、顶板垮落为冒顶。

二者常同时发生,简称冒顶片帮。

(12)透水:指矿山、地下隧道、洞室开采或其他坑道作业时,意外水源带来的伤亡事故;(13)放炮;是指爆破作业中发生的伤亡事故;(14)瓦斯爆炸:指可燃性气体瓦斯、煤尘与空气混合形成了达到燃烧极限的混合物,接触火源时,引起的化学性爆炸事故;(15)火药爆炸:是指火药、炸药及其制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存中发生的爆炸事故;(16)锅炉爆炸:指锅炉发生的物理性爆炸事故;(17)容器爆炸:容器(压力容器、汽瓶的简称)是指比较容易发生事故,且事故危害性较大的承受压力载荷的密闭装置。

容器爆炸是指压力容器破裂引起的气体爆炸即物理性爆炸。

包括容器内盛装的可燃性液化气在容器破裂后,立即蒸发,与周围的空气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遇到火源时形成的化学爆炸,也称容器的二次爆炸;(18)其他爆炸:不属于上述爆炸的事故;(19)中毒和窒息:指人体接触有毒物质,如在误吃有毒食物或呼吸有毒气体引起的人体急性中毒事故,或在废弃的坑道、横通道、暗井、涵洞、地下管道等不通风的地方工作,因为氧气缺乏有时会发生突然晕到,甚至死亡的事故称为窒息。

不适用于病理变化导致的中毒和窒息事故,也不适用于慢性中毒和职业病导致的死亡;(20)其他伤害:凡不属于上述伤害的事故均称为其他伤害。

如扭伤、跌伤、冻伤、野兽咬伤、钉子扎伤等。

3 危险源辨识准备。

在危险源辨识前,各单位负责此项工作的人员应作好充分准备:(1) 各级管理者要高度重视,在人员、时间、和其他资源上给予支持和保证;(2) 必须由懂专业、有经验的人员组成辨识小组,如生产经理、技术经理、安全特派员、施工队长、工程师、技术员、安全员、班组长、绞车司机、管库员、调度员、现场施工人员;(3) 识别和应用的法律法规要全,基本覆盖本单位、本项目的所有施工、作业(工作)及设备(设施);(4) 对参加辨识的员工掌握辨识范围和类别的基本情况,了解法律法规对本单位、本项目安全具体要求;(5) 资料准备齐全;(6)首先确定业务活动内容及活动场所,然后开始对危险源及其潜在风险进行辨识。

4 危险源辨识方法(1) 调查法:辨识小组按上述内容在现场进行调查、辨识;(2) 安全检查表辨识法:辨识小组按辩识内容编制安全检查表,进行辨识;(3) 经验法:辨识小组按辩识内容,结合以往经验进行辨识;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价及监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科学技术渐渐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

例如汽车的发明,用计算机监控的生产装置等。

这些无疑给企业的生产带来了方便,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实惠。

但另一方面现代化的生产又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例如:(1)2001年2月23日,广州增城市福和镇一私人化工厂发生氯气泄露事故,导致上百名村民出现轻重不同的中毒症状。

附近8个村约二三千名村民连夜紧急撤离。

(2)2001年9月21日,法国南部城市图卢兹一家化工厂储藏在库房的约300t硝酸铵爆炸,死亡29人,受伤2442人。

从这些重大事故的频频发生,体现出重大事故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化工厂对重大危险源没有保持足够的警惕性,管理不善造成的。

重大事故的主要类型一是有毒有害物质大量泄露,引起大范围内的人员死亡、中毒和环境污染;二是可燃物质大量泄露,遇火源引起火灾和爆炸。

重大事故的频频发生,使我们痛苦地认识到现代化工生产,特别是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潜在的危险性非常巨大。

与此同时,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区范围不断扩大。

化工厂四周的居民密度越来越大,最终成为城市的一部分。

一旦事故发生,不仅给化工厂内部带来损失,而且也使周边的居民的健康生命和环境遭受巨大的危害。

它所带来的灾难性和社会性,所表现的技术性已经超过了事故本身,日益成为社会生活、经济发展、人类安居乐业的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