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培养人
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及路径
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及路径教育是培养人才、实现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在身心、智力、情感、道德、艺术等各个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和完善。
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需要通过一定的路径来实现。
本文将探讨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并提出实现全面发展的路径。
一、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1.1 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
通过系统、有计划地对人进行教育,可以培养其身体素质、知识技能、道德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环境。
1.2 教育促进了个体能力和素质的提升教育的过程中,个体通过接受知识、培养技能、形成良好习惯等方式,逐渐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教育可以拓宽知识面,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进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1.3 教育对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影响教育不仅关注人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也关注人的身心健康。
通过体育锻炼、心理辅导等方式,教育可以帮助个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同时也促进心理健康,提高个体的生活质量。
1.4 教育培养了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教育在培养个体的同时,也注重培养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道德教育、公民教育等途径,教育可以引导个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注重社会的发展和他人的利益,培养积极的社会道德和公民意识。
二、实现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路径2.1 建立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为了实现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需要建立起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
这包括早期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各个阶段的教育。
教育体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和文化素养,全方位推动个体的全面发展。
2.2 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指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教育方式。
这种教育方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和个性发展,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全面发展。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的教育:有意义的教育狭义的教育:有制度的教育正规教育(制度化教育)的主要标志: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狭义的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废科举,兴学校”,产生于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实施于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特点):(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教育发展的过程:古代教育古代中国夏代是最早兴起学校教育形态的六艺教育:1、礼2、乐3、射4、御5、书6、数汉代的选士制度(人才选拔)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古代欧洲:特点:1、教会学校教育制度2、骑士制度近代教育:文艺复兴是标志(欧洲)特点: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现代教育: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XX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学的发展:阶段:1、萌芽2、独立3、多样化、4、理论深化中国:孔子的学说: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的来源2、“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因材施教的来源,(宋代、朱熹)3、“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个性差异4、30而立,40而不惑,50而知天命----年龄差异5、“三人行,必有吾师,择其易而从之,不易而改之”从师之道6、“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习态度,“学而时习之,不矣悦乎”7、“温故而知新”方法8、“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仁爱,忠孝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行相结合道家《礼记》中的《学记》主X启发式教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国外:苏格拉底(古希腊)问答三步,第三步,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思索,得出结论)柏拉图《理想国》(古希腊)昆体良《论演说家的培养》(古罗马)教育学的建立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首先是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的标志:诞生于1806年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影响最深远的1916年美国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的三中心:“1、儿童中心2、活动中心3、生活中心(学生中心)”传统教育三中心:“1、老师中心2、教材中心3、课堂中心”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提出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教育学》对我国教育制度有深远影响。
教育是培养人
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社会需要,它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育的社会性质决定着教育的基本方针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担负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大任务,使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等学校不仅要有完备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教育体系,而且还要重视和加强德育,具有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思想道德修养课就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9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联合颁布的新的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意见中明确规定: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它体现着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基本内容思想道德修养课既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又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知识性,其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政治修养、思想修养、道德修养、心理品质修养,美学修养,敬业修养等。
其中政治修养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核心内容,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主要内容,而心理品质修养则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基础内容。
思想道德修养课就是按照这些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规律而构成的。
具体地说,思想道德修养课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适应转变,认清使命。
它包括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
经历了“黑色七月”的大学生带着对大学生活的理想和憧憬,步入了大学校园。
然而现实中的大学及其大学生活往往与这些“骄子”心目中的大学及其大学生活有着较大的差异甚至有着强烈的反差。
第一章“适应大学生活,确立新的目标”。
是针对大学新生在新的生活环境和新的学习环境中所产生的失落、沮丧、苦恼、困惑及其各种矛盾,从不同角度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大学及其大学生活,迅速调整方位,积极适应大学生活。
教育中的全人教育的实践
教育中的全人教育的实践教育是培养人的身心发展,实现全人教育是教育的根本目标。
全人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还注重培养其品德、情感、体质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使其成为具备良好素质和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实施全人教育呢?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全人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包括智力素质、道德素质、身心素质等多个方面。
针对不同的学生,教育者应根据其个体差异,采取差异化的教育手段,全面培养学生的各项素质。
在教学中,教育者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鼓励他们探索、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关注学生的品德教育品德教育是全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者应以身作则,将品德教育融入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
通过开展班级活动、讲授道德故事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品质,如诚信、尊重、助人为乐等。
三、重视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情感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教育中,教育者可以通过丰富的情感教育活动,如班级合作、情感交流等,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情绪调控和社交技能。
同时,教育者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自尊心,促进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
四、注重体育与健康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是全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体育锻炼和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身体素质。
教育者可以通过组织体育比赛、开展健康教育课程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关注自身健康。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全人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教育中,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通过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此外,教育者还应提供相应的创新平台,为学生展示才华和创造成果的机会。
六、注重联合教育教育中的全人教育需要各个教育主体的共同努力。
教育者、家长和社会应形成联合教育的合力,共同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必须关心所有儿童的最充分的发展;而学校的责任则是创造能使每一个学生达到他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准的学习条件,学校必须给学生奠定终生学习的基础,学校永远对所有学生负责。
教师的责任诚如陶西平同志在《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一文中所指出的:教师是“伯乐”,伯尔善于相马,教师也要善于认识每一位学生的个性。
但是,教师又不能只是伯乐,伯乐相马的目的是挑出千里马而淘汰其余的马,教师却必须对每个学生负责。
因此,素质教育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要充分认识学生的巨大发展潜能和个性差异,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以及高度的责任感和道德感,为学生生活质量的提高建立必须具备的条件。
为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注重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能力学生的实际能力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这一点常常被忽视。
众所周知,任何人在学习新知识时,旧知识总是要参与其中的,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也消除了课堂上的无效空间,减少了学生的学习障碍。
比如,在讲解新的数学概念时,教师应尽可能地从实际中引出问题,使学生了解这些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实际,从而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自己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数学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了解人类关于数学方面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建立起正确对待周围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学会使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事例中看出数量关系的能力,这两者都是不可偏废的,都是学生是否具备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特别是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的具体事物中发现数量关系的能力;要认真研究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已具有的能力,认真研究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法,以学法定教法。
教育是一生的过程
教育是一生的过程教育是一个人一生的过程,它从我们出生开始,一直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和发展。
教育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它不仅包括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自我教育。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成为一个有价值的社会成员。
本文将探讨教育是一生的过程的重要性,并介绍如何实施有效的教育。
首先,教育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和技能,它还需要培养人的道德素养、人格品质和社会价值观。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学会如何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如何与他人合作和如何适应社会的变化。
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出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应对未来的挑战。
教育不仅限于学校和教室,家庭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家庭教育是孩子人生的最早一课,可以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第一位老师,他们的言行举止、价值观念和教育方法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家庭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还包括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习惯和道德观念。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注重情感交流和家庭氛围的营造,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教育也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社会教育通过社会机构和社区活动为人们提供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社会教育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社会的运作机制、培养社交能力和实践技能。
社会教育可以通过各种培训课程、社团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来丰富人们的知识和经验。
通过参与社会教育,人们可以培养合作精神、领导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此外,自我教育也是教育是一生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自我教育是指个人通过独立学习和自我提升来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
自我教育需要个人具备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并善于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学习和反思。
通过自我教育,人们可以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自我教育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要实施有效的教育,教育者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学校教育是这一事业的前沿阵地,教师则是站在前沿阵地上的排头兵。
所以,师德不仅是教师自律的准则,也是国家、社会对教师行为的规范要求。
教师的师德修养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素质,影响着教育这一伟大事业的成败和兴旺。
因此,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一个永恒的主题。
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
所以,打造一支具有优秀的师德、师表风范,具有模范的师爱形象、具备高超的师识本领和掌握精湛师艺的教师队伍,是办好学校的根本之本。
我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具体做法如下:一、明确师爱是师德建设的核心。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
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遵循两个原则:尊重信任原则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
强调师爱的深层次是理解、尊重和信任学生。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单纯以学习成绩评价学生。
对犯错误的学生耐心教育,正面引导,时刻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鼓励学生树立信心。
教育家魏书生先生说得好:“一名好教师,必须永远相信自己的学生,不管多么笨的学生,脑子里其实都埋藏着无穷无尽的潜力”。
教师形象的塑造,从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做起。
本学期,我校开展“爱与责任”师德征文比赛。
学校好人好事层出不穷,“献爱心、送温暖”活动已蔚然成风。
同时,我们结合小学生身心特点,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开展有益身心健康教育。
本学期已开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2次。
二、注重表彰和处罚、考核和监督相结合。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为了充分发扬优秀教师的示范作用,我们努力从选拔好典型,大力宣传好典型等几个环节上做好工作。
在大张旗鼓的树先进,学先进的同时,对出现过教育教学事故,有侮辱、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现象,或接到投诉或学校检查发现,经调查核实的教师,视其情节给予严厉的批评教育,并对其教师在本年度评先评优及职务评聘晋升等方面实行师德“一票否决”。
对于强师能,学校根据教师的实绩、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育人效果等进行考核。
教育是培养人的过程
教育是培养人的过程教育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不仅仅指的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涵盖了培养人的品质、素养和价值观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和引导活动,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发展和全面成长。
本文将探讨教育的本质、目标以及对人的影响。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作为一种社会化的活动,教育通过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传递,使个体逐渐适应和融入社会。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传递和记忆,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创造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思维,让他们具备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面对未来的挑战能够独立思考并做出正确的决策。
教育的目标是实现个体的全面成长。
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更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
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交能力和创新意识,教育旨在形成健康、自信、独立和有责任感的人。
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接触不同的学科和知识领域,以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促使他们全面发展并找到自己的潜力所在。
教育对人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优质的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它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成功和幸福,更是为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一个受教育良好的人,在思维上更加开放、多元化,在行为上更加合理和负责,在情感上更加丰富和宽容。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当下的需求,更是为了培养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创新者和领导者。
教育是一个人终身的过程。
教育并不仅限于校园内的学习,它贯穿于一个人的一生。
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工作经历等都是教育的一部分。
一个人在不同的教育环境下,会接受到不同的教育观念和价值观,这些将深刻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举止。
因此,教育者应该意识到,他们的教育活动不仅仅是为了短期的目标,更要关注个体的长远发展和幸福。
总结起来,教育是培养人的过程,它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目标是实现个体的全面成长。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一种旨在培养和发展个人潜能的过程,它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无处不在,它不仅发生在学校,还存在于社会、家庭、工作场所等各个方面。
而在教育中,人的全面发展是核心和关键。
本文将探讨教育的本质,以及它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一、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是指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均衡发展,包括智力、身体、情感、道德和社交等各个层面。
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使他们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自主学习、自主生活、自主工作。
二、教育的角色教育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它可以引导学生发展他们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激情,并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获取知识、发展技能、掌握方法,进而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方法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
首先,教育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潜能和特长,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特点,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式,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其次,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除了传授学科知识,教育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
这些素质是学生成功的基础,也是他们在社会中实现全面发展的必备条件。
此外,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不仅仅是在教室里进行,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
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培养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使他们具备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于漪:语文教学要讲求综合效应——教育就是培养人
于漪:语文教学要讲求综合效应——教育,就是培养人。
语文教师教学生文,对学生实行严格的语文基础训练,使学生准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读写听说水平,当然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不过,与此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情操和文化素质。
语文教师应树立鲜明的育人目标,教文要纳入育人这个大目标。
只见文,不见人,充其量只在鸡虫得失上兜圈子,很难成为学生生活的导师、道德的教员。
认为教文是语文教学的硬任务,育人不过是说说而已,这种看法不可取。
任何真正的教学,不但是提供知识,而且要给学生以良好的教育。
离开了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制高点,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价值。
一、素质水平智力语文教学要求讲求综合效应,不能单打一。
语文教学根据学科的特点,须引导学生在素质、水平、智力等方面扎下深根。
今日的中学生是90年代、本世纪末、下世纪初各个建设领域的后备军,培养塑造他们,不但需研究他们今日的心理特点、学习水平,而且要认真考虑他们明日应有怎样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养才能适合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肩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重任的建设者,无论是专门人才还是一般劳动者,都应具有现代人的素质,应该思想活跃,富于理想,自学水平强,擅长吸收各种新信息,能持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勇于改革创新。
语文教学就要为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打下扎实的基础。
现代人应该是文明的人,有良好的习惯,有奋发的精神,有追求真正的旺盛的求知欲,有克服困难、锲而不舍的意志与毅力。
这些素质均可通过严格的语文训练有意识地实行培养。
因为历史的曲折和社会上的某些不良影响,学生学习上的粗疏与惰性、被动随与浅尝辄止屡见不鲜,因而,培养良好的素质,须从习惯的养成抓起。
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学习绝不是只在学校读书的那几年,人工作一辈子,就要学习一辈子,终身接受教育。
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学贵慎始,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
读书、写字、说话、作文,均要严格要求。
教育目的应定位于培养“人”
教育目的应定位于培养“人”教育是人类进步的根本,也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然而,教育目的究竟应该是什么呢?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家长开始教育目的的定位,认为其应该着重于培养“人”。
本文将探讨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并从多个方面阐述教育目的定位于培养“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让我们了解一下教育目的定位于培养“人”的原因。
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培养各类专家。
事实上,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健全人格和批判精神的个体。
这些个体能够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同时也能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相关数据和事实表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加注重应聘者的综合素质而非仅是专业能力,这也印证了教育目的需要转向培养“人”。
那么,教育应该如何定位培养“人”呢?教育者需要明确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意味着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审美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教育方式也需要做出调整。
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式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人格,因此需要引入更具启发性的教学方式,如项目制学习、合作学习等。
教育者还需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确保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能够形成健康的人格。
教育定位于培养“人”的好处不言而喻。
培养“人”的教育模式能够推动社会发展。
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的人能够为社会的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培养“人”的教育模式有利于促进人的自我实现。
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帮助个体发现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培养“人”的教育模式能够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使人在物质生活之外寻求更高层次的发展和追求。
教育目的应该定位于培养“人”。
这种教育模式不仅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还有利于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和满足人的精神需求。
相比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人”的教育模式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
展望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的转变,培养“人”的教育模式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关系到千家万户。
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认真对待此项工作。
要做到以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要加强师德的学习,使教师具有一颗爱心。
要尊重、理解学生。
第二要改变教师的工作观念,以服务为先。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第三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使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第四要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的根本是变革学生评价机制素质教育喊了这么多年没有多少起色,关键在于学生评价机制没有根本改变。
高考、中考指挥棒具有的导向作用与素质教育不能匹配,即便到了大学对学生的评价也基本上还是成绩决定论,考级、考证等实用主义倾向实际上是对应试教育的强化,人文课程的选修依然没有多大市场,长此以往,素质教育也就只能是句空口号。
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地位的教育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注重知识的学习,更加注重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让学生的整体素质真正等到提高和发展,不在成为高分低能的书呆子。
要想真正落实"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目标,就要改变现在以分数为唯一标准的现状,这样学生才能摆脱沉重的课业负担,教师才能放松对学生的题海战,但这怎么从政策或制度上去改呢?我感觉目前由于中高考的压力,中学的教学应试倾向比较严重,孩子一上中学就整天沉浸在练习册之中,俨然一个做题的机器,试想想,一个在做题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将来走向社会会是怎样?所以转变中学教师的教学观念很重要,大家应该关心中学教师的成长。
国家提出实施素质教育,这是国家面向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无疑是非常正确的。
但在具体执行中,学校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学校需要提高升学率,学校需要面对社会压力,学校需要向家长交代。
辩论:教育的作用是培养人才还是塑造人格?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和目标一直备受争议。
有人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才,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但也有人主张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塑造人格,培养优秀的品德和价值观,为个人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我看来,教育的作用既是培养人才,又是塑造人格,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首先,教育的作用之一是培养人才。
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为社会提供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
通过系统的教育,学生可以学习到各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巧,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这种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可以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然而,单纯追求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是不够的。
教育还应该致力于塑造人格,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
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员,每个个体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道德困境和价值选择。
只有具备正确的品德和价值观,才能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做出正确的决策。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责任感等品质,使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修养的公民。
其次,培养人才和塑造人格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过程,而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关系。
当一个人的人格得到充分培养和发展时,他将更加自信、乐观、积极地面对挑战,并且更容易获取知识和技能。
相反,只有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个体才能扩大自己的视野,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理解自己,有机会去体验和培养自己的人格。
此外,培养人才和塑造人格也可以相互补充和弥补不足。
就像一颗宝石,无论多么美丽的外表都需要内在的光芒来支撑。
如果一个人只具备了专业知识和技能,但缺乏基本的道德修养和人格素质,其所带来的贡献也将受到质疑。
同样,一个人拥有了良好的品德和人格特质,但没有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也无法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价值。
综上所述,教育的作用既是培养人才,又是塑造人格。
培养人才和塑造人格是相辅相成的过程,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当一个人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既能够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又能够培养优秀的品德和价值观,他将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个体,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随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起来的(有人类社会就有教育)。
教育的特点原始形态教育的特点:一,教育同生产生活相融合,教育内容主要为生产和生活经验。
二,教育手段单一,仅仅限于口耳相传。
三,教育权利平等,教育目的一致。
古代形态教育的特点:一,学校教育成为教育的主要形态。
二,学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三,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四,教育的发展相对比较缓慢。
现代形态教育的特点:一,教育的世俗化。
二,教育的国家化。
三,教育的法制化。
四,初等教育义务化。
五,学校类型多样化。
终生教育理念下的当代形态的教育:一,教育的终身化。
二,教育的全民化。
三,教育的民主化。
四,教育的整合化。
教育的功能教育的功能指:教育活动的功效和职能。
包括: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
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进个体发展。
教育的最基础功能是影响经济发展。
教育的最直接功能是影响政治发展。
教育的最深远功能是影响文化的发展。
编辑本段特殊文化教育盲人“文化教育”盲文或称点字、凸字,是专为盲人文化教育而设计、靠触觉感知的文字。
透过点字板、点字机、点字打印机等在纸张上制作出不同组合的凸点而组成,一般每一个方块的点字是由六点组成。
它是由法国盲人路易·布莱尔于1824年创造的,故国际上通称盲文为“布莱尔(Braille)”。
聋哑人“文化教育”手语是针对聋哑人的文化教育语言工具在18世纪以前,手语普遍用来对聋哑孩子进行良好的教育。
1880年在意大利米兰会议上,健听权威人士做出排除在课堂使用手语教学,排斥聋人教师在欧洲学校执教;同时美国学校也遭遇同样的损失,聋人教师原本占全体聋校教师数量的百分之四十七,减少到一位数字。
教育做人的句子
教育做人的句子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方式,通过教育可以使人具备知识、技能和道德素养等方面的能力和品质。
做人是指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处理事务、面对困难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态度和行为。
教育对于做人的影响是深远的,下面列举了10个关于教育做人的句子。
1. 教育是培养人的过程,它不仅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价值观念。
2.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3. 教育是塑造人的性格和品质的过程,它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使他们成为有品德的人。
4. 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使他们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解决问题和冲突。
5. 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6. 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使他们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7. 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使他们能够自觉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8. 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辨别是非、思考问题,不盲从和被动接受。
9. 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商和情绪管理能力,使他们能够有效处理情绪,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0. 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使他们成为遵纪守法、守信用的公民。
总结起来,教育做人是一个全面的过程,它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素养。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责任感、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意识、自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情商和情绪管理能力、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等方面的能力和品质。
只有通过全面的教育,我们才能培养出有品德、有能力、有责任感的人,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教育与人性培养的关系
教育与人性培养的关系人性培养,即对人的品性、品德的培养和提升,一直是教育的根本目标之一。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更重要的是塑造一个人的品格和价值观。
教育与人性培养之间的关系密切,相互影响,互为依赖。
首先,教育在人性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育机构和教师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通过教育活动使学生接受良好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行为规范。
正是通过教育,一个人的人性才能得以完善和升华。
其次,人性培养对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每个人的人性特质都不尽相同,因此在教育中也需要针对不同的人性特点采取不同的培养方法。
一个人的人性特质会决定他的学习风格、态度和价值观。
因此,教育者需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人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以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人性培养的目标是让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拥有健康的心理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教育与人性培养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教育提供了培养人性的温床,而人性的发展也为教育提供了动力和基础。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和需求,灵活运用教育方法,促使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人性。
同时,学生也应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过程,主动接受教育,为自己的人性培养做出努力。
然而,现实中教育和人性培养之间也存在一些挑战和困难。
教育过程中,一味追求分数和成绩的制度性压力可能对学生的人性培养产生负面影响,使他们缺乏自主性和创造力。
同时,社会的种种消极影响可能对人性培养构成阻碍,学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引导,导致道德观念混乱和人性偏差。
因此,教育者需要不断反思教育的方式和内容,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性。
为了建立良好的教育与人性培养的关系,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教育机构和教育者应加强对学生的人性特点的了解,并根据不同的个性和需求,采取个性化的教育方法。
其次,教育内容应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还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品格培养。
以德育人,以德服人
以德育人,以德服人一、以德育人教育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其得到全面的发展的过程。
在教育的实践中,以德育人一直被看作是最重要的教育任务之一。
以德育人不仅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更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以德育人的内容包括了使学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正确对待人生,正确对待学习和工作,正确对待他人等。
它与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和体育教育一样,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德育人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发展潜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以德育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是一个人最根本的品质,它涉及到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
注重道德品质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养成正确的道德品行和道德习惯,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道德品质教育要求教师要做学生的好榜样,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校园文化的构建,学校道德规范的制订,爱心教育的开展等活动,教育学生克服消极的情绪,热爱集体,关心他人,严格要求自己,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才能真正达到以德育人的目的。
以德育人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也是现代教育的根本要求。
在以德育人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成长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现代人才。
通过开展科技文化节、科技创新大赛、科创实践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拓宽他们的创新视野,培养他们勇于创新的勇气和能力。
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真正使他们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
以德育人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是学习的归宿,是学生学习的成果,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在以德育人的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劳动实践、科研实践等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社会需要,它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育的社会性质决定着教育的基本方针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担负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大任务,使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等学校不仅要有完备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教育体系,而且还要重视和加强德育,具有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思想道德修养课就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9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联合颁布的新的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意见中明确规定: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它体现着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基本内容思想道德修养课既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又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知识性,其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政治修养、思想修养、道德修养、心理品质修养,美学修养,敬业修养等。
其中政治修养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核心内容,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主要内容,而心理品质修养则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基础内容。
思想道德修养课就是按照这些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规律而构成的。
具体地说,思想道德修养课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适应转变,认清使命。
它包括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
经历了“黑色七月”的大学生带着对大学生活的理想和憧憬,步入了大学校园。
然而现实中的大学及其大学生活往往与这些“骄子”心目中的大学及其大学生活有着较大的差异甚至有着强烈的反差。
第一章“适应大学生活,确立新的目标”。
是针对大学新生在新的生活环境和新的学习环境中所产生的失落、沮丧、苦恼、困惑及其各种矛盾,从不同角度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大学及其大学生活,迅速调整方位,积极适应大学生活。
在这一章里我们通过对大学精神,大学使命,大学为青年学生成才提供的条件等的描述,揭示了大学的内涵及其接受大学教育的本质意义,以期引导大学新生珍惜大学生活,把握机遇,尽快找准成才的立足点,确立新的目标,迅速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过度。
第二章“21世纪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21世纪世界和21世纪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趋势与21世纪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个时代有着一个时代的使命,21世纪的大学生承担着迎接“两个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语重心长地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交给了当代中国青年,他还在北大一百周年校庆和清华九十周年校庆的讲话中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四个统一”和“五点希望”的成才目标。
这一章主要是引导当代大学生认识21世纪的世界和中国,明确历史使命,提高自身素质,不辜负党和国家、人民的重托。
第三章“正确对待交往、友谊和爱情”,这一章围绕交往、友谊和爱情问题,引导大学新生正确处理同室、同班、同乡之间的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此外,还根据各高校普遍出现的大学生恋爱低年级化的趋势,引导大学新生正确处理爱情与友谊、学业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第二,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它包括每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
这一部分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重要内容。
人的本质,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等是大学生经常思考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因其生长在改革开放年代,置身于多元的文化背景中,多重价值观念的碰撞,复杂的社会现实和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使其人生选择尤为艰难。
怎样使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成为思想道德修养课的重要内容。
第五章“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是人生观教育的逻辑起点,只有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摆正自我的位置,才能正确回答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人生责任、人生态度、人生尊严等问题。
当前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关系问题核心是,要从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角度说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不仅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所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
而且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所要遵循的道德原则。
这一章从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是改革开放、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价值导向的必然要求,是现代青年追求成功的必备素质三个方面说明了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时代价值,具有一定的理论力度。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理应包括爱国主义的内容。
因此,引导青年大学生认识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做坚定的爱国者。
也是这一章的内容。
第六章“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人生责任这四个相互关联的问题。
这一章,首先介绍了科学的人生目的,这对于引导青年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选择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生态度是人生主体的精神状态,它反映着人生主体的生活基调,决定着人生主体的生活旋律,责任意识是当代人的基本素质,当代大学生在求学阶段应当具有什么样的人生责任?人生价值是人生观的核心问题,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对于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尤为重要。
理想与信念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是促使人前进和奋斗的精神动力,第七章“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信念”,围绕理想与信念问题,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关系,认识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规律,追求崇高的理想,树立科学的信念。
此外,这一章,还针对当前的社会实际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及其国内社会主义改革实践对人们思想的影响。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如何正确认识劳动,正确认识艰苦奋斗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个人成才、成功中的意义,培养当代大学生崇尚劳动、艰苦创业的优良品质,也是这一章的重要内容。
第三,加强素质修养,提高道德水平。
它包括第四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
从课程体系结构上看,第二章“21世纪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中所讲的“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素质”是从总体上介绍21世纪大学生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要求,而这一部分内容则是根据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的现状、特点及其存在的共性问题而设计的。
第四章“学会心理调节增进心理健康”是针对当代大学生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心理压力过大,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而安排的。
这一章先介绍了心理健康的含义,接着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增进心理健康的原则与途径。
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是当代大学生道德文化素质修养的重要内容,在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今天,思想道德修养课应当向大学生讲清楚什么是正确的审美观,什么是高尚的审美情趣。
第八章“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从审美的含义、标准讲起,以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美与丑,正确处理真善美的关系,创造美与享受美的关系,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关系,使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塑造美的人生。
第九章“培养高尚的公民道德”是根据我国首次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新增加的内容,这一章从揭示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入手,追溯了公民道德的历史渊源,介绍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革命道德和世界道德文明成果,根据21世纪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主要内容和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提出了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公民道德及其提高大学生公民道德水平的途径和方法。
第十章“做诚实守信的大学生”也是新增加的内容。
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加入WTO,迫切需要建立诚实守信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秩序,国家助学贷款的启动也迫切需要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
这一章首先介绍了诚实和谎言;守信与失信;信任与信任危机等一系列与诚信相关的概念,使大学生对诚信问题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接着分析了市场经济与诚信的关系,使大学生认识到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
最后针对当前学生的思想实际,分析了诚信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系及其培养诚信的途径。
敬业精神是成功者的必备素质,也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
第十一章“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从敬业精神的含义以及现代敬业精神的核心实质谈起,阐述了敬业精神的基本要求,说明敬业精神是成功者共有的品质,是现代社会竞争取胜的重要条件,它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
这一章还介绍了培养敬业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第四,追求高尚人格,不断完善自身。
这一部分是思想道德修养课全部内容的最后落脚点。
思想道德修养的目的是不断完善人格,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境界。
第十二章“加强自我修养,培养高尚人格”中所指的修养不仅是指“道德修养”,而是涵盖着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品质等方面的综合修养。
修身律已,重视自我修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极为重要的传统美德。
在现代社会中,自我修养在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精神,增强心理承受力,提高思想道德境界方面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一章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大学生加强自我修养的方法与途径,为当代大学生追求高尚人格、不断攀登人生高境界提供了阶梯,实现了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目的二、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意义和方法1.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意义从青年大学生自身发展状况看,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社会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思想还不够成熟,还存在有明显的知行脱节的现象。
比如在成才问题上,一方面具有强烈的成才愿望,另一方面又缺乏勤奋刻苦、勇攀科技高峰、耐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的决心和恒心。
这就需要在学校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完善自己。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在高校德育工作经验总结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修养和心理行为训练的系统理论和知识。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想认识水平,帮助大学生分辨是非,汲取精神营养,获得真、善、美的心灵启迪,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青年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看,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历史条件下,正置身于利益主体多元、思想道德多元和价值取向多元的历史背景中。
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分化”之心不死,极力通过多种途径加紧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在对我国大量输出的书刊、影视、电子游戏、电脑软件等精神文化产品中,宣扬资本主义价值观,同我们争夺青少年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