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江傩文化PPT分享。

合集下载

傩戏 PPT

傩戏  PPT

德江傩戏
德江傩戏

德江县地处贵州东北部,古为南蛮之地,战 国时代属巴、楚,元代以后设水特姜长官司、水 德江长官司,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改置安化 县,属思南府附郭。清光绪八年(1882),安化 县治所迁移于大堡,即今德江县城。民国二年 (1913),安化县改名为德江县。 • 德江自古为土家族等少数民族聚居之地,特 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使德江傩堂戏不仅源 远流长,而且保存十分原始和完整,被专家学者 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
演出形式
傩戏的演出形式很特别。首先,它的表 演大多戴面具。早期的傩戏角色,便是靠 面具来区分角色行当。面具又称脸子或脸 壳子,多为木质,近年亦多丝质,所绘花 纹及色彩,各地大同小异。不同角色的面 具造型不同,较为直观地表现出角色性格。 傩戏的面具来源甚古,可以追溯至远古先 民的纹面,是纹面的再度夸张,既增加了 自我狞戾与异状变形后的神秘感,对疫鬼 增加了威摄力,又给人审美感受,增添了 娱人功能 。
傩戏是历史、民俗、民间宗教和原始戏剧的综合体, 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基因,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各地的傩 戏主要流传于乡间,随着社会的发展,娱乐活动不断丰富, 愿意观看傩戏演出的人日益减少,傩戏传承困难。 傩面具是傩文化的象征符号 ,鬼神人兽,造型各异,色彩斑 斓,制作材质有木、皮、竹、泥、 石、布、纸等很多种。白岘的艺 人在祠山菩萨画像前的供桌放有 黑、白、红、黄、青五种颜色的 木刻面具头像,头戴官帽,面具 上有獠牙,统称为“五福”,桌子 往前是“土地”和“值武”两个菩萨, 分别守在两旁。
傩戏的演出剧目有《孟姜女》、《庞氏女》、 《龙王女 》、《桃源洞神》、《梁山土地》等,此外还有一些取 材于《目连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故事的剧 目。剧本唱多白少,善于通过大段叙事性唱词交待事件, 展开矛盾,塑造形象。演唱用本地方言,唱腔除第一类 剧目用端公调外,其他均唱本地群众

试析德江傩戏傩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基于艺术文化学视角的思考

试析德江傩戏傩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基于艺术文化学视角的思考

2 0 1 5年第 2期 N o 2 2 0 1 5
试析德江傩戏傩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 — —基于艺术文化学视角的思考 陈 岩
( 贵州大学艺术学院,贵州贵阳 5 5 0 0 0 0 )
内容摘要: 德江傩戏被誉为“ 中国戏剧活化石” 。本文主要从艺术文化学视角探讨德江傩戏文化传承与保护现状, 追忆德江 傩戏傩文化的心理生理根源, 并且从艺术文化学视角反观德江傩戏传承与保护, 以期为德江傩戏傩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搭建可操作 框架。 关键词: 傩戏; 傩文化; 德江; 传承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 J 8 2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9- 5 1 5 2 ( 2 0 1 5 ) 0 2- 0 0 6 1- 0 4
保护。在政府的推动下德江傩戏在美国、 韩国、 日本 及国内专家学者表演了上百场, 傩文化影响力显著增 0 0 6年 5月 2 0日, 德江傩堂戏经国务院批准列 强。2 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此外, 德江县 政府还开展文化旅游节, 规划和修建傩戏文化自然保 护村等。在此基础上德江政府积极加强文化建设, 德 江县城包含傩戏元素的广场、 建筑、 雕塑随处可见, 政 府安排专人来从事傩戏研究, 为傩戏发展提供智力保 障, 还着力打造傩戏形象, 传播傩文化品牌。德江县 政府的多项举措使得边缘化的傩戏在制度上得到了 传承和保护。但是我们也看到, 目前德江傩戏的传承 与保护主要依靠政府, 保护方式是“ 博物馆” 式的保 护。德江县在民族宗教事务局建有一个小型的博物 馆, 条件很简陋, 博物馆中收集了傩戏的面具、 服饰、 书籍、 字画、 演出的道具, 但缺乏专业人员来管理这些 文物, 傩文化文物堆积成山, 特别是一些珍贵的金属 物品管理随意, 也没有规范的场所来存放文物。 其次是民间群体自觉式的传承与保护。民间自 觉式的传承与保护是傩戏傩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点。 民间自觉包含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民间傩戏爱好者的 自觉, 另一方面传承人的自觉。首先是民间傩戏爱好 者的自觉。在德江有许多民间人士收集傩戏的面具、 服饰、பைடு நூலகம்道具等物品, 这些人对于傩戏的传承与保护起

德江--傩魂

德江--傩魂

德江傩魂
傩魂--中国傩文化之灵魂,中华古文化之魂宝。

傩文化,是中国原始社会农耕时代的一种意识形态,是中华文明的文化要素、文化基因、文化魂宝。

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变迁,演变成为一种酬神娱人的民间文化活动--傩堂戏。

德江“傩堂戏”是土家族先民承载着对先灵的崇拜,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是“驱邪纳吉”和“酬神娱人”为一体的民间艺术活动,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剧种,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是戏剧艺术之源,是中国文化之瑰宝,是世界文化艺术之精品。

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008年国家文化部授予德江“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傩戏之乡”的称号。

德江傩堂戏由傩仪、傩戏、傩舞、傩技、傩歌五大部分组成:
傩祭仪式:傩祭是傩艺师通过载歌载舞形式向傩公、傩婆以及傩堂中的一切神祇进行祭祀,为愿主酬还良愿、酬谢神灵,并驱除邪恶、为愿主祈福。

傩戏:德江傩堂戏有正戏、插戏两类。

共有80多支,其中正戏16支,含50多个面具人物。

傩舞:分为傩仪舞蹈和傩戏舞蹈。

远古的傩舞是傩戏的前身,又和傩祭仪式、傩戏紧紧相连,不可分开。

傩技:德江傩戏有上刀山、开红山、下火海、抓油锅和刀杆上定鸡等许多不可思议的神功绝技。

傩堂戏音乐:德江傩戏音乐分唱腔和锣鼓曲牌,不少仪事中还有
牛角、响铃、铃子等插入渲染气氛,傩仪所用唱腔系傩堂戏唱腔的本源,其来源有本地民歌和傩神歌。

贵州荞酱酒业有限责任公司
胡昆山。

17.德江傩戏文化

17.德江傩戏文化

多。
傩戏表演乐器
一场傩戏需要乐器:傩面具、
鼓、锣、唢呐
牛角演奏傩戏
傩艺师的表演
演员仍戴各色面具,保留了浓郁的宗教色彩,面具多者36面,少者戏的演出形式很特别。首
先,它的表演大多戴面具。
早期的傩戏角色,便是靠面 具来区分角色行当。面具又 称脸子或脸壳子,多为木质, 近年亦多丝质,所绘花纹及 色彩,各地大同小异。
傩戏布景
剪纸、染印、绘画、书法、建筑等艺术为一体
传统剧目
傩戏传统剧目
《龙王女》
《孟姜女》
《桃源洞》
《庞氏女》
演出音乐
1、民间歌曲
2、民间宗教音乐 6、对唱和帮腔 3、说唱
5、民间特色器乐
4、民间戏曲音乐
剧目分类
剧目有傩坛正戏、傩堂小戏、 大本戏3 类,而以在还傩法 事程序中演唱的傩坛正戏为
傩戏表演一
傩戏表演二
德江傩 戏三
巫术表演
傩戏杂技
在德江的 "土家族傩堂戏 "中,
还有一些非常独特的 "绝活 ", 十分高难惊险,如"踩刀祭"、" 溜铧口"、"翻叉耍"等表演,无 疑是继承了古代巫术用符咒 威力进行表演的传统
傩戏角色:生、旦、净、丑
面具绘制
面具用樟木、丁香木、 白杨木等不易开裂的木 头雕刻、彩绘而成,按 造型可分为整脸和半脸
德江傩堂戏是一种民间小戏剧种。由巫 师还傩愿的酬神歌舞发展而成演唱活动
德江县保存有完整的古老傩堂戏,是有 名的“傩戏之乡”。德江傩面具,民间 是表现傩堂戏人物性格特征和面部神态 的主要道具
称“脸壳”、“脸壳子”、“鬼脸壳”,
德江傩戏之乡

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傩戏课件

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傩戏课件
现状
目前,傩戏的传承状况并不乐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推进,许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少,导 致傩戏传承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同时,由于传统傩戏表演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许多老一辈的傩戏表演 者已经年迈或去世,这使得傩戏的传承更加困难。
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要点一
挑战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传统文化都面临着被边缘化 的危险。傩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种,也面临着同样的 挑战。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年轻人更愿意选 择从事其他行业,而不是继承家族的傩戏技艺。
“地戏”等。
地域分布
傩戏的地域分布广泛,主要集 中在中国的西南、中部和西北 地区,如四川、贵州、云南、 陕西等地。
不同地区的傩戏在表演风格、 音乐、服饰等方面具有鲜明的 地域特色,反映了各地文化的 多样性。
尽管傩戏的地域分布广泛,但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 地方的傩戏面临传承危机,需 要得到保护和抢救。
05
傩戏的国际影响与交流
国际影响
傩戏是中国古代戏曲的重要源头,对世 界戏剧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傩戏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剧目内容 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戏剧学者和观众。
傩戏的国际影响不仅限于戏剧领域,还 对文化、历史、艺术等多个领域产生了
积极的影响。
国际交流与合作
近年来,傩戏逐渐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 之一。
02
傩戏的艺术特点
表演形式
面具使用
傩戏演员常佩戴面具,以区分 角色并增强表演效果。面具的 材质、色彩和图案都有丰富的
文化内涵。
仪式感
傩戏表演中常伴随着祭祀仪式 ,具有强烈的仪式感,使观众 感受到神圣与庄重。
舞蹈动作
傩戏中的舞蹈动作粗犷、豪放 ,富有原始的野性美,展现出 古朴的艺术风格。

35德江县历史文化

35德江县历史文化

中 国 傩 戏 之 乡 德 江
傩戏简介
傩戏,又称傩 堂戏、端公戏,是 在汉族民间祭祀仪 式基础上吸取民间 戏曲而形成的一种 戏曲形式。
7
安道乐学 顺理笃行
原始社会 祭祀 商代
傩舞 先秦
戏 曲
现代 傩戏 明清
8
《孟姜女》

《庞氏女》
统 剧
《桃源洞神》

《龙王女》
《梁山土地》
传统剧目一《孟姜女》
45
二、全脸形。五官完整, 仅有脸面,个别女相画有鬓发。
三、半脸 形。脸壳无 下巴,仅见 于安童、八 郎面具。
德江傩戏
正戏
安道乐学 顺理笃行
德江自古为土家族等少数民族聚居之地,特殊 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使德江傩堂戏不仅源远流 长,而且保存十分原始和完整,被专家学者誉为 “中国戏剧活化石”。

随左右,后因治水有功,被人尊称为“祠山

菩萨”,供于白岘境内的一个庙宇中。



传说二:禹王菩萨是祠山菩萨的娘舅,

因而后者需要朝拜前者,因此,便有了大班
人马穿着袍戴着面具游走于乡间。
40

大件组有:大鼓、铙钹、大锣、号头



小件组有:板鼓、京锣、中钹、次钹、小锣、 叫锣、京鼓、尺板、木鱼
安道乐学 顺理笃行
佛曲
民间宗教音乐
民间歌舞音乐
道曲
16
安道乐学 顺理笃行
开坛
开洞
闭坛
17
安道乐学 顺理笃行
开坛和闭坛是迎神送神的法事, 打开洞门后就演出傩戏剧目。迷信的 乡人遇上一病两痛、三灾六难,以为 是鬼神作祟,便请求神灵庇护,并许 下傩愿。一旦到了还傩愿的时候,还 要备好香纸、法器和祭献的用品。

中国傩戏在贵州

中国傩戏在贵州

中国傩戏在贵州——贵州民俗傩文化粗见目录一.傩文化简介二.文化与传承三.载歌载舞,瑰丽的无形民俗文化四.傩戏面具,珍贵的有形民俗遗产五.傩文化之我见六.参考文献.傩文化简介傩戏,也称傩舞,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约在元明时由古代傩仪发展而成。

初是以歌舞演故事,待到钟馗形象在傩仪中出现,傩戏才应运而生。

钟馗打鬼的故事始见于唐人传奇志怪小说集《逸史》,戏曲里的钟馗形象即从小说移植而来,演钟馗3次进京应试,因权相杨国忠作梗,不中,愤而身亡。

玉皇大帝悯其刚正不阿,敕封判官,统领天下鬼怪;青黄赤白黑五鬼不服,大闹,被钟馗降服。

傩戏流行于四川、贵州、安徽贵池、青阳一带以及湖北西部山区。

中国西南部贵州省东北部地区至今还有大量傩文化遗存,许多地方有傩戏演出。

德江县至今还有六十几坛傩坛,演员上百人,德江傩戏古朴、粗放、保存着傩戏文化较多的原始形态,法事内容十分繁多。

贵州地戏是属于军傩系列的傩戏,是傩戏发展的较高级层次。

其代表为:威宁彝族傩戏“撮泰吉”(变人戏),黔东北(铜仁地区)傩戏群,黔北(遵义地区)傩戏带,黔中地区(安顺等地区)地戏。

傩文化作为一个庞大的文化系统,涵盖面广,影响层面深,对于民俗研究具有巨大的贡献。

在这个庞大的文化体系中,包含着多种多样的可研究的民俗文化。

下面我想在几个方面上对傩文化进行个人理解上的阐述。

二.文化与传承要知道什么是傩文化,首先得了解什么叫“傩”。

“傩”这一名称,用的并不是汉族的语言,用的是侗台语族的语言。

傩,音挪(nuo),在侗台语族中,这一个音符只要变化声调,就可以代表许多事物。

侗台语族称稻、田、鸟、人、民族等为“傩”,故,傩”有祭祀稻神、田神、水神、鸟神、祖神等多种含义。

中国字是象形文字,由象形、会意、记音三要素组合而成。

它的意义往往包含在它的象形之中。

傩字的繁体字由“彳”、“堇”、“隹”三字合成,力”字表示它与人事有关,“堇”是记音,“隹”就是雀。

因此,“傩”就是崇拜神雀的农耕民族所举行的“神雀祭”。

傩戏面具PPT

傩戏面具PPT

原始时代,人们把疾病死亡等各种可怕的事情都归结
为‚鬼‛或‚怪‛在作祟。为惊吓、驱逐恶魔,人们 戴起相貌凶恶的面具,口中高呼‚傩傩‛(nuó)之 声,以惊吓驱逐鬼怪,这种形式约定俗成‚傩仪‛。 人们在举行傩仪时往往载歌载舞,久之又形成‚傩 舞‛;人们在傩舞中分别扮演角色,逐渐形成了‚傩 戏‛。 中国面具最早出现在傩祭仪式中。远古时期,面对变 化莫测的大自然和令人们痛苦不堪的疾病,先民们倍 感迷惑和畏惧,认为是厉鬼在兴妖作崇,只能用傩祭 这一原始宗教仪式和巫术活动来祈告神灵,驱鬼逐疫、 消灾纳祥。傩祭仪式阴沉凝重,令人惊悸。祭祀活动 中所戴的面具造型狰狞丑陋、凶残恐怖,以镇吓魔鬼、 驱逐瘟疫,是驱逐邪魔的法器。
彝族‚变人戏‛,彝语称为‚撮泰吉‛,是彝族重要
的信仰民俗。它深藏于贵州莽莽乌蒙山深处一个叫裸 戛的村寨。 每当春节期间正月初三至十五,裸戛村一带的彝族同 胞就会演出‚撮泰吉‛,举行‚扫火星‛的驱邪纳吉 活动,祈求火灾、瘟疫远离人们,让平安幸福永远伴 随彝家。 演出的内容有祭祀祖先、民族迁徙、拓荒耕种、买卖 牲畜、交媾繁殖后代等,最后才逐户为全寨扫除火星。 这与古代中原地区流行驱鬼逐疫的大傩有大致相同的 内涵。
面具的造型特点:鼻子比较修长,眼睛上扬,嘴巴横
向呈半月形,表情单一呆板,仿佛刚走出原始状态人 的写照,线条较为粗犷,色彩一黑一白,整体形象显 得格外憨厚质朴和简单。
面具在“撮泰吉”中具有重要作用,戏中的“撮泰”老
人年龄均在千岁以上,他们都是祖灵的再现和化 身。面具对于他们,不仅是沟通阴阳界的工具, 而且是连接死亡与生命的桥梁。当“撮泰”老人戴上 面具后,上千年的岁月便如烟云般的消逝,他们 以祖先神灵的身份出现在世俗人们面前,用对话 和舞蹈再现彝族先民迁徙、农耕和繁衍的历史, 并逐家逐户的为子孙扫除邪魔瘟疫。 千百年来,"撮泰吉"及其面具就这样默默无闻地在 贵州高原西北部海拔两千多米的深山野箐中自生 自长,它很少受到汉文化的影响,而保留着浓厚 的原始艺术本色。这样古老的戏剧"活化石"在我国 已极其罕见,值得我们格外地加以珍视。

35傩戏之乡-德江

35傩戏之乡-德江

傩戏表演一
傩戏表演二
德江傩 戏三
巫术表演
傩戏杂技
在德江的"土家族傩堂戏"中, 还有一些非常独特的"绝活", 十分高难惊险,如"踩刀祭"、" 溜铧口"、"翻叉耍"等表演,无 疑是继承了古代巫术用符咒 威力进行表演的传统
傩戏角色:生、旦、净、丑
面具绘制
面具用樟木、丁香木、 白杨木等不易开裂的木 头雕刻、彩绘而成,按 造型可分为整脸和半脸 两种,整脸刻绘出人物 戴的帽子和整个脸部, 半脸则仅刻鼻子以上, 没有嘴和下巴。
Contents
Part1
基本信息
Part5
演出音乐
Part2
历史发展
Part4
表演特点
Part3
传统剧目
Part6 傩戏传承
傩戏发展起源
三千多年 前的周代
起源
唐宋 时期
流行
元明 之际
发展
清朝 民国
鼎盛
傩戏历史发展
基本信息
德江傩堂戏,属于传统戏剧,流传于四川、贵州、 湖北等地。
傩堂戏介绍
谢谢 观看
傩戏表演乐器 一场傩戏需要乐器:傩面具、 鼓、锣、唢呐
牛角演奏傩戏
傩艺师的表演
演员仍戴各色面具,保留了浓郁的宗教色彩,面具多者36面,少者有5面,木质雕缕,神态各异。
傩坛戏
傩戏表演
傩戏的演出形式很特别。首 先,它的表演大多戴面具。 早期的傩戏角色,便是靠面 具来区分角色行当。面具又 称脸子或脸壳子,多为木质, 近年亦多丝质,所绘花纹及 色彩,各地大同小异。
只有武戏配音。凤凰最原始古老的剧种。
傩戏布景
剪纸、染印、绘画、书法、建筑等艺术为一体

贵州德江傩面具艺术特色及其现代设计应用

贵州德江傩面具艺术特色及其现代设计应用

贵州德江傩面具艺术特色及其现代设计应用傩戏文化从远古时期一直发展到现在历经岁月洗礼,仍然通过傩戏、傩舞、歌等多种呈现方式向现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展现出自身强烈鲜明的生命活力生长在我们国家许多地方。

傩面具这种呈现方式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十分重要的呈现方式之一,面具在当今的社会现实中某些时候它已经成为了一种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从古至今,大部分原始部落居民都有着本民族象征性的面具的发展史。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那些古旧斑驳的傩面具,基本上仅仅能够唤醒人们内心世界的一种古老的审美情趣与追忆起源远流长的悠久的历史烙印,在现实生活当中并不存有多么大的实用价值。

就像来自美国有名的戏剧家尤金·尼奥尔的著作《关于面具备忘录》中所说的:“面具是人们内心世界的一个象征”,“面具本身就是戏剧性的,它从来就是戏剧性的,并且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进攻型武器.”傩面具在我国作为傩戏这种艺术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一种具有较高级别的民间民俗艺术,造型上千姿百态、内部蕴含的意蕴深刻,它基本上完全的体现了傩文化所代表的的某种宗教的思想、民俗的意识以及视觉方面带给人们的审美感受。

现在,傩文化最繁盛的地区大致分布在我国贵州黔东南与湖南和四川这三个省市交界的那一部分区域为发展中心,不断向周围辐射其影响势力范围。

在本论文中,以傩文化最为盛行的贵州黔东南德江的傩面具为例,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到这种面具的艺术特色,并为傩面具在现代设计应用的创新设计的过程中找寻发展探索之路。

一、贵州德江傩面具的视觉艺术特征在傩文化盛行的各个地区,都具有各自独特的一面,不管是在傩戏、傩舞还是在傩面具等方面他们都具有自身独特的地域差异性。

贵州德江的傩面具的色彩主要是以五色为主体,这五色映射出古人原始的五色價值观,有着十分明确的道德与伦理的原始意识思想的痕迹。

这五色分别是“青、黄、白、黑、红”,这样的用色观念自始至终都贯穿在我国传统的设色观念中,又通过五色的使用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在大量的艺术作品中得到充分的展现。

论德江“傩堂戏”的文化意蕴及教育价值

论德江“傩堂戏”的文化意蕴及教育价值

课程教育研究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2017年第34期员与您聊大学、党员和您规划大学生活、“学霸党员”学习秘籍分享会等活动;并在新生入学当天进行党员进班级、党员进宿舍、党员与新生一对一帮扶活动,对于新生进行生活、学习的全方位服务,确保新生班级、宿舍、人人有帮带,人人有导师,切实做好新生入党启蒙教育。

2.强化积极分子教育,增强积极分子党员意识。

定期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量化考核,在给积极分子中开展“争先创优”表彰活动,开展“寻找我与党员的差距”恳谈会,积极分子“志愿服务成果展”等,增强学生党员积极分子党员意识,服务意识,锻炼工作能力,从而更好发挥其校园建设作用。

3.突出发展对象教育,树立先锋模范意识。

开展“寻找最美党员”,“寻找最美护士”活动,传递党员正能量,医护人员正能量;举办学习生活中摄影大赛,党员先进事迹校园巡讲等活动,加强学生党员党性修养,树立党员先锋模范意识。

4.落实党员继续教育,强化党员服务意识。

依托学生党组织建立各类特色团队,对同学们的安全、学习、实习、就业、心理、资助工作等等进行全方位的服务,将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在学生各项工作中全面发挥,使其不断强化党员服务意识,以实际行动服务学校发展。

5.设立党员示范岗,加强党员责任意识。

建立“护理系微笑天使学生事务服务”学生党员示范岗,学生党员示范宿舍,建立学生党员之家“正能量传播基地”学生党支部示范基地等,使其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示范引领和主力军作用,从而树立责任意识,强化责任意识,努力担当起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使命,以主人翁的姿态更好的投身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建设中来。

(三)建立特色安全宣教队伍,发挥党员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典型示范作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建护理系“安小宣”安全宣教队。

宣教队由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优秀学生共同组成,分别担任网络安全、心理安全、社交安全,交通安全、防盗防骗、食品安全等安全宣传大使,并利用升旗仪式,新生入学教育,主题班会课、安全微课堂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安全宣传教育。

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傩戏.ppt

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傩戏.ppt
2.流行区域
这种戏曲流行在浙江的温州以及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 所以叫南戏。
【原因】宋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时期。由于北 方的战乱,人口流徙到南方,大量南徙的北方人带来了先进 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基础 决定上层建筑,工商业发达,城市经济繁荣,民间表演技艺 十分兴盛,南戏就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形成了。
京剧不是北京的地方戏,而是在众多地方戏曲的基础上博采众长逐渐 形成的。因为它是在北京形成并最初在北京流行,所以被称为“京剧”。
②在京剧产生之前,北京地区流行哪些戏曲形式?
北京地区流行的戏曲很多,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被称为“雅部” 的昆曲,为宫廷所垄断,深受士大夫文人喜爱;第二类叫“花部”,包括 了除昆曲外的所有地方剧种。昆曲由于脱离群众、曲辞深奥,逐渐衰落。 “花部”的地方戏高度繁荣,最为流行的是弋阳腔体系。
……
课后设计:
思考京剧如何革新发展 才能跟上时代潮流?请你在 广泛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设 计京剧革新的措施和办法。
说唱脸谱
……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 红脸的关公战长沙 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 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喳喳哇…… 说实话京剧脸谱本来确实挺好看 可唱的说的全是方言怎么听也不懂 慢慢腾腾咿咿呀呀哼上老半天 乐队伴奏一听光是锣鼓家伙 咙个哩个三大件 这怎么能够跟上时代赶上潮流 吸引当代小青年
…… 老爷爷你别生气 允许我分辩 就算是山珍海味老吃也会烦 艺术与时代不能离太远 要革新要发展 哇呀呀…… 让那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大家都爱看 民族遗产一代一代往下传
四、中国古代戏曲的繁盛──京剧
3.艺术特征——写意性
舞台行动的写意──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四、中国古代戏曲的繁盛──京剧
3.艺术特征

幼儿社会 认识傩文化PPT课件(经典)

幼儿社会 认识傩文化PPT课件(经典)
中班:认识傩文化
德江傩,作为一种古老的地域文化,是古傩的一种,它源于古时傩仪。明 代中期,德江傩堂戏已发育成熟,德江傩堂戏在民间占有了生存空间和价值。 德江傩堂戏原始古朴,源远流长,除傩艺人口传历史外,有明洪武千年傩艺人 墓志碑记;有传代数百年的师传名单位,《师坛图》和代传《金谱》。由于师 传不同,有茅山教和师娘教之分。师公传授者为茅山教,师娘传授者为师娘教, 二者的"师坛图"上都共同顶敬"玄坛会上赵侯圣主傩公大法师"。茅山教与师 娘教所用道具基本相同,但演出内容和风格则有一定的差异,师娘教的文戏、 正戏较多,茅山教的正戏、插戏较多;师娘教柔美细腻,唱腔婉转,舞步轻盈; 而茅山教则粗犷豪放,唱腔质朴,舞步骄健。或者说,一是充满阴柔之美,一 是充满阳刚之气。时至今日,德江傩堂戏在民间开展活动十分普遍,傩戏坛 (班)遍布全县20个乡镇,据不完全统计,现有傩戏坛班131坛,掌坛师131人, 傩艺师200余人,古老面具1484面,专门从事傩文化研究的人员有20余人。
德江傩堂戏又称傩戏和傩坛戏,土家人叫"杠神"。它是一种佩戴面具表演 的宗教祭祀戏剧,也是一种古老的民族民间风俗文化活动。它源于古时的傩仪, 是古傩的一种。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娱人色彩的礼仪祀典。
傩戏戏 16支。除傩戏之外,一般还要进行傩技(土家人称绝活)表演,项目由主家与 坛班约定。在举行傩事活动前,土家族老师都要精心布置一个傩坛(傩堂),所 以傩堂戏又称傩坛戏。傩坛布置精致,集编扎、剪纸、染印、绘画、书法、建 筑等艺术为一体。
空白演示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傩戏·傩舞·傩面具

傩戏·傩舞·傩面具

傩戏·傩舞·傩面具傩,是什么?它是一种极其特殊的文化现象,在漫长的历史中,随时光变迁、地域变换而衍生出不同的内涵和名称。

它是一种巫术,早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即作为一种狩猎活动的驱逐术而诞生。

它是一种祭祀,进入夏代之后,有人以此来祭祀各种非正常死亡的“强死鬼”。

它是一种礼仪,至周代,成为“礼”的一部分,并由民间走入宫廷,以至成为国之大礼。

它是一种法事,活动意图十分宽泛,比如求子、还愿、冲寿、过关……它是一种文娱活动,明清以来,以戏剧、舞蹈、杂技等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它曾被认为是迷信,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反对封建迷信和“破四旧、立四新”运动中受到压制,在许多地方几近消亡。

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5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河北武安,安徽贵池,湖南元陵、辰州、湘西,贵州德江、威宁、安顺,广西环江、罗城,江西南丰、婺源、乐昌,青海等地共有20多个与傩有关的戏曲、舞蹈、风俗等项目入选。

承载着如此多的内涵,傩文化神秘而瑰丽。

带着对傩文化的强烈好奇,记者踏访了一个又一个“傩戏之乡”、“傩舞之乡”,观看了一场场傩戏和傩舞表演,拜访了多位傩文化研究专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记者犹如穿越时空隧道,步入了色彩斑斓、高深莫测的傩文化艺术殿堂。

“傩戏之乡”看傩戏“号声绕绕叫一声,师郎拜请请何神;拜请上元法祖法朝官,拜请中元法祖法朝官,拜请下元法祖法朝官;上元法祖晏三郎,中元法祖李五郎,下元法祖黄八郎;晏三郎,李五郎,黄八郎,坐在南垭古庙堂;小臣不敢空相请,皇上请到堂……”深秋的一个傍晚,贵州省德江县傩文化陈列馆内的露天舞台上,四位头戴面具、身着红袍、手持牛角法器的演员在灯光下载歌载舞,如痴如醉。

该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吴乡中、县文化局副局长蒋莉、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张金山陪同记者观看。

“这就是傩戏,现在演出的是第一个节目《三盘角号》,也叫《牛角师刀舞》,”吴乡中告诉记者,“这是傩仪活动中必跳的一个舞,牛角、师刀都是傩仪活动的法器,摇动师刀时发出的沙沙声可以驱逐鬼怪。

中国傩戏在贵州

中国傩戏在贵州

中国傩戏在贵州——贵州民俗傩文化粗见目录一.傩文化简介二.文化与传承三.载歌载舞,瑰丽的无形民俗文化四.傩戏面具,珍贵的有形民俗遗产五.傩文化之我见六.参考文献一.傩文化简介傩戏,也称傩舞,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约在元明时由古代傩仪发展而成。

初是以歌舞演故事,待到钟馗形象在傩仪中出现,傩戏才应运而生。

钟馗打鬼的故事始见于唐人传奇志怪小说集《逸史》,戏曲里的钟馗形象即从小说移植而来,演钟馗3次进京应试,因权相杨国忠作梗,不中,愤而身亡。

玉皇大帝悯其刚正不阿,敕封判官,统领天下鬼怪;青黄赤白黑五鬼不服,大闹,被钟馗降服。

傩戏流行于四川、贵州、安徽贵池、青阳一带以及湖北西部山区。

中国西南部贵州省东北部地区至今还有大量傩文化遗存,许多地方有傩戏演出。

德江县至今还有六十几坛傩坛,演员上百人,德江傩戏古朴、粗放、保存着傩戏文化较多的原始形态,法事内容十分繁多。

贵州地戏是属于军傩系列的傩戏,是傩戏发展的较高级层次。

其代表为:威宁彝族傩戏“撮泰吉”(变人戏),黔东北(铜仁地区)傩戏群,黔北(遵义地区)傩戏带,黔中地区(安顺等地区)地戏。

傩文化作为一个庞大的文化系统,涵盖面广,影响层面深,对于民俗研究具有巨大的贡献。

在这个庞大的文化体系中,包含着多种多样的可研究的民俗文化。

下面我想在几个方面上对傩文化进行个人理解上的阐述。

二.文化与传承要知道什么是傩文化,首先得了解什么叫“傩”。

“傩”这一名称,用的并不是汉族的语言,用的是侗台语族的语言。

傩,音挪(nuo),在侗台语族中,这一个音符只要变化声调,就可以代表许多事物。

侗台语族称稻、田、鸟、人、民族等为“傩”,故“傩”有祭祀稻神、田神、水神、鸟神、祖神等多种含义。

中国字是象形文字,由象形、会意、记音三要素组合而成。

它的意义往往包含在它的象形之中。

傩字的繁体字由“亻”、“堇”、“隹”三字合成,“亻”字表示它与人事有关,“堇”是记音,“隹”就是雀。

因此,“傩”就是崇拜神雀的农耕民族所举行的“神雀祭”。

贵州德江傩戏源远流长

贵州德江傩戏源远流长

贵州德江傩戏源远流长
秦刚
【期刊名称】《贵州水力发电》
【年(卷),期】2011(25)5
【摘要】贵州德江傩堂戏,土家人叫“杠神”,是由原始巫祭活动融合民间歌舞艺术逐步衍变而成的一种古老戏种。

源于古时的傩仪,是古傩的一种。

【总页数】1页(PF0004-F0004)
【关键词】贵州德江傩堂戏;民间艺术;歌舞艺术;"杠神"
【作者】秦刚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35
【相关文献】
1.浅析仡佬族傩戏面具造型艺术——以贵州道真县仡佬族傩戏面具为例 [J], 刘鹏展
2.试析德江傩戏傩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基于艺术文化学视角的思考 [J], 陈岩
3.傩戏的文化样式演变研究——基于傩城德江 [J], 鞠治安;邓爱芹
4.贵州德江傩戏面具艺术的文化审美意涵 [J], 彭莎
5.土家族傩戏面具的文化价值与传承意义研究——以贵州省德江县为例 [J], 丁洋;孙庆辉;张美琳;张晓琴;杨银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傩堂戏面具造型艺术

傩堂戏面具造型艺术

傩堂戏面具造型艺术德江傩堂戏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著名美学家王朝闻称赞德江傩堂戏面具为:“可贵的艺术珍品,不仅有文物价值,而且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傩面具是德江傩堂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刻画傩戏人物性格特征和面部神态的主要道具。

由于受到地域风情因素的影响,各傩艺班子的人物面具造型各异,具有独特的整体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造型,形成了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德江傩面具艺术形态。

傩堂戏中所涉及的人物角色达56个之多,呈现出160多种面具艺术造型,傩面具造型依人物性格和司职任务而不尽相同。

按照傩面具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征,可以将傩堂戏面具分为三种类型来探讨。

一、以神话传说为原型以神话传说剧目人物为原型的面具造型形态可以归为两种:一种为“凶面”,面具造型人兽参半,呈现出凶狠、狰狞的艺术特征;另一种为“善面”,面具造型呈现正直善良、和善可亲的艺术形态。

1.“凶面”造型(1)开山猛将:是傩堂戏中最凶猛的镇妖神祭之一,在傩堂戏的表演中他手执大斧,横扫十方邪恶、五方魔鬼,为各路神祭开辟道路,为人们追魂纳魄。

传说中的开山身高一丈二尺,头长一对红色犄角,力大无穷,神勇善战,是蚩尤手下的一员爱将。

对于这一传说中英勇善战的人物,人们希望借助他的威力来震慑鬼怪。

因此,民间艺人把开山面具塑造成头长犄角、暴眼凸睛、面肌暴绽、獠牙交错的艺术形象。

面具造型粗看上去狰狞凶恶,细看却有一种彪悍凛然的气魄,凶狠中透着正气。

(2)开路将军和押兵仙师:这两个面具在造型上有共同之处。

相同的是他们头上都长有一个犄角、暴眼凸睛、倒立火焰眉、有獠牙。

不同的是,开路将军是豁嘴,只有两颗獠牙;押兵仙师是平嘴,有四颗獠牙,而且押兵仙师的额头上挂着一个圆镜,据说是照妖镜。

开路将军的豁嘴口直通鼻翼,从雕刻的角度来说,这并非民间艺人的雕刻之误,而是民间艺人对他传神之处的刻画,据说开路喜欢啖鬼,极易崩坏牙齿,故而形成豁嘴。

另外,开路将军的两颗獠牙是从下面往上长的,咬住了上嘴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原料用生漆(土漆)和桐油,两种漆都是本地土特产。两种漆都必须进
行特殊,“熬制”后才能使用。熬油漆另有一套复杂的工艺技术,上漆共
分三次,第一次满满地上一层,谓之“透底油”这层油会浸入木中,第二、
三次则刷厚一些,这层油在表面结膜保护颜色,古时更有把面具放在油锅
内浸泡三天三夜后再取出凉干退漆抛光的工艺,其制品古意盎然,但很费
取材
取材 制坯
• 1、取材
• 制作面具的材料是柏杨、分岩柏杨和水柏杨,岩柏杨最佳,木质较坚硬细 腻,水柏杨木质略舒松,但色道好,酸枣木传说雕神最灵应,故亦用,以上 木材多选在秋后砍伐,取材直径约25公分为佳,伐木时须看好期辰和祭山神, 土地。其环节有4道工序:看期辰、砍伐、裁截、选料。
• 2、制坯
傩面具在教学中的应用
• 以简笔画形式表现傩面具 • 学生最容易接受的绘画方式能在教学中传
达傩面具的形式,学生也能容易记住每个 面具的造型和意义。
傩公傩母
地脚小山丫脚娘子
歪嘴秦童
引兵土地
李龙
唐氏太婆
判官
刘 高(买药)
杨泗将军
先峰小姐
报虎三郎
开山莽将
关羽
总结
• 傩面具内容丰富 有200多张不同的面具 • 我们可以在平常时间 多多学习丰富我们的
德江教师傩戏培训
石云海 傩面具的制作 傩面具在教学中的应用
傩面具的制作
• 面具制作流程 • 德江傩面具制作工艺历史悠久,是地方传
统民间木雕工艺的典型代表,至今已有千 多年历史,它以生长在德江县境内的一种 柏杨,酸枣为原料,经过取材、制坯、雕 刻、着色、上漆成品5个工艺流程,制作工 序繁多复杂,且均用手工制作。其制作有 20多道工序。
打磨
上底灰
• 面具刷上底灰主要防止颜色和油漆浸入木料中, 又能增加色彩鲜艳。
• 传统工艺打底色用石灰粉调牛胶水成石灰浆刷 面打底成白色,刷底灰不能太厚,厚了盖掩细雕 纹线,必须是能掩住木面,其工艺主要是把握调 粉浆的浓度和刷底的技巧,
• 到“凸不露木、凹不堆浆,纹理显现,阴阳增 光”。
上底灰
刮石膏防虫 便 于上色
• (1)选材、下料。制坯是雕刻面具工作的正式开始,开始前要祭鲁班祖师 和本传历代祖师,根据面具品种的长度粗细,挑选符合要求的下料:
• (2)去皮修面,用斧头修去树皮和不平整部分;
• (3)开料,用斧子将截下的圆木劈成两辫;
• (4)上云台将半边坯料再次修正卡在雕刻台上固定。

(5)放线、在圆面上用墨斗弹出中线。
地方特色美术教育 • 希望大家找机会去制作傩面具的公司学习
面具的制作全部程序 以便我们更好的开展 和延续本地的特色
• 粗雕:按照坯料所描的人物五官头饰位置,雕 刻成立 体造型,确定各部位的大小、具体形象。
• 细雕、将各部位进行认真刻画。特别是鼻、眼、口、牙 注重取其神态、纹理和头饰上的装饰图案,龙凤花卉的细 部刻画,有浅浮雕,深浮雕和镂空工艺。刀法上有凿、镤、 剔、剜、划、挑、戳、刻、铲、钻、拓、削12种刀法。在 运刀上,按造型需要用竖、横、前出、内出、斜、顺、横、 逆等手法。
时间,现多用现代漆制作了。
• 傩面具在民间是“神”的化身,在傩戏班中是代传“神物”,因而制作 精良的通神耳
• 雕好漆好的面具须钻通两边耳孔,传说这样后就可以听见神,人之语, 实为穿绳挂戴之用。
• 10、开光典像
• 新雕刻的面具在使用前必须经过开光典像仪式,用雄鸡毛盟血,求神灵 符魂在面具上,使用才灵应。

(6)开脸根据面具人物面具特征,用毛笔勾出单线轮廓,大体确定五
官位置和头饰位置。开脸工艺是传统制作面具中最关键的一道工序。其“移
形取像"之法是各师传的绝技,多秘不外传。名雕刻师都有一本代传傩面人物
面像白描图谱、分正面、侧面、描绘人物部位,并配有尺寸和要点口诀。
开脸
雕刻
雕刻
• 雕刻 • 面具雕刻分粗雕和细雕两道工序。
抛光
• 7、描绘 在底色干后进行认真描绘“开眉眼”描绘五官和头饰上各种花 卉图 案,德江傩戏面具以深沉、粗犷见长、颜色以黑、红黄白为主,有
的面具不着底色,只在底灰上用毛笔黑色
• 勾画描绘,漆上桐油后,能产生出一种古黄色效果。
• 8、刷油漆
• 上油漆是面具制作中比较重要的一道工序。

油漆上得好会增加面具光泽和保护面具,反之则会造成很大损坏。
粗雕
• 按照坯料所描 的人物五官头 饰位置,雕 刻成立体造型, 确定各部位的 大小、具体形 象。
火烧 复古制作
打磨
• 打磨

面具雕刻好以后,须进行认真打磨,
先用粗砂布打磨,再用细沙布打磨各细致
部位,在乌江边还用粗、细河沙的搅拌,
手搓的打磨工艺,秀丽人物面部还用稻草 打磨(稻草须特制成束)最后用草灰细搓 磨出光泽。传统用脚踏车床卡稻束转擦打 磨,吹干尘灰上底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