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望”见诗圣》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卢望军老师《杜甫诗三首》课堂实录五篇

卢望军老师《杜甫诗三首》课堂实录五篇

卢望军老师《杜甫诗三首》课堂实录五篇第一篇:卢望军老师《杜甫诗三首》课堂实录卢望军《杜甫诗三首》课堂实录杜甫诗三首一、导入新课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古人,了解一个古人,我希望,通过认识和了解,我们能亲近这个古人并进而崇仰这个古人。

这个人,就是诗圣杜甫。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往往用来形容那些在某项学问或技艺方面的集大成者,例如“书圣”王羲之是书法成就最高的人,“画圣”吴道子是画画成就最高的人,那么“诗圣”,就是诗歌艺术成就最高的人了。

中国诗坛群星璀璨,单单唐朝,就是大师云集,为什么“诗圣”的桂冠却单单落在了杜甫的头上呢。

今天,我们通过杜甫的三首杰作,遥想杜甫的情怀,追寻圣人的踪迹,或许,能获得一些人生的启悟。

二、学习《望岳》师:请大家看杜甫的图片,用一个动词形容杜甫的神态。

生:望。

师:对,就是望。

杜甫一生都在眺望一座山,一座对于他来说,意义非凡的山,这座山就是泰山。

“人心齐,泰山移”,“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泰山,是五岳之首,是中国人心中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古人认为,泰山是离天最近的一座山。

这座山,在杜甫的眼里和笔下,又是怎样的呢?请我们班海拔最高的梁烁同学来朗读一下。

梁烁读,读得气势磅礴。

师:从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一座怎样的泰山?请联系诗句来说说。

生:我从“阴阳割昏晓”这句可以感知到泰山是遮天蔽日的。

生:我从“造化钟神秀”这句可以感知泰山很秀丽。

师:由“钟”字我们可以想到一个成语,情有独钟,在这句诗里,谁对谁情有独钟?生:造化对泰山情有独钟。

师:造化,也就是造物主,造物主把所有的秀丽都聚集在泰山上,泰山的秀美是可想而知的。

生:我感觉到泰山是生机勃勃的,云在飘荡,鸟在飞翔。

生:我感觉到泰山是伟大的,他能激发出人们攀登极顶和征服困难的愿望。

师:你的视角独特,大家只看到了泰山的形,而你却注意到了泰山的神。

泰山的形是高大的,泰山的神是伟大的。

我们通过朗读,进一步感受形神兼备的泰山。

《杜甫诗三首》名师课堂教学实录

《杜甫诗三首》名师课堂教学实录

《杜甫诗三首》名师课堂教学实录三、学习《春望》师:此刻,我们的教室里回荡着铿锵有力的誓言,登上泰山的绝顶!登上人生的顶峰!孩子们,这誓言,既是杜甫的誓言,又何尝不是你们对未来的期盼呢。

年轻真好!可是,人生不会总是年轻,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为谁停留片刻。

大唐王朝的国运在杜甫44岁那年发生了逆转,安史之乱爆发了!投影:安史之乱之后,756年7月,唐肃宗即位于灵武,忠君爱国,矢志不渝的诗人闻讯逃奔,不料为贼兵所俘虏,押至长安,757年四月才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临时朝廷所在地凤翔县――其实,他当时不过是一个为太子看守仪仗和兵器的小官。

《春望》写于这年三月。

师:请我们班朗读水平最好的周元同学来读读这首诗歌。

周元读。

读得非常动情,学生大受感染。

师:周元,你读得真好。

这样,你来带读一下吧。

师:这首诗也是杜甫的名篇,其中备受称赞流传千古的名句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品读这两句,联系全诗想想――投影:诗人所感之时是怎样的时,所恨之别是怎样的别?谁在溅泪,谁在惊心?生:诗人所感之时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当时长安城被叛军占据,满目疮痍,春天来了,杂草丛生。

师:有人评价这两句说“国破山河在”是说明了“无物”的状态,而“城春草木深”则说明着“无人”的状态。

化用一句诗来说,诗人所感的时是“物非人非事事休”的离乱之时。

生:所恨的别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他多么希望得到家人的音讯。

师:是啊,即使诗人能拿出一万金,或者两万金,三万金,恐怕也买不到一封家书来了解妻子儿女的音讯吧。

下面一则资料,也许会让我们对杜甫当时的心情有更深的体会。

投影:“家书抵万金”,表达了杜甫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

杜甫自三十岁与妻子杨氏结婚后,没有再娶过小妾,这在娶妾盛行的唐朝,非常罕见。

师:在这样连绵不断的战火中,诗人所恨的别,既有可能是生离,也极有可能是――生:死别啊!师:在这样的情况下,诗人怎么不产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受呢。

杜甫《春望》教案4篇

杜甫《春望》教案4篇

杜甫《春望》教案杜甫《春望》教案4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杜甫《春望》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杜甫《春望》教案1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甫早期的作品《望岳》,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高昂的情调。

这节课我们学习他后期的作品,理解赏析这两首诗,体会杜甫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

二、写作背景:1、《春望》写作背景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

不料中途为叛军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

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

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安危、眷恋亲人的思想感情。

近体诗:近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

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

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

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

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

《春望》一诗属于五言律诗。

2、《石壕吏》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到战乱后的故乡。

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式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

一路上他所见的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

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石壕吏》是三吏中佳作。

三、诵读诗歌,感知诗意1、学生四人为一组,以不同的形式朗读课文。

力求形式多样,有所创意。

《春望》教案优秀10篇

《春望》教案优秀10篇

《春望》教案优秀1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春望》教案优秀10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课堂实录(优秀模板12套)

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课堂实录(优秀模板12套)

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课堂实录(优秀模板12套)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课堂实录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

提高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感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

教材简析:杜甫是唐代的大诗人,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

学习时要用心把握诗作风格的变化。

课前准备:1、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不懂的文言字词,查阅相关的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知识。

2、教师:查阅资料,准备录音机、磁带或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内容:杜甫的《望岳》、《春望》一、导入: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很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现在我们来集中学习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二、学习《望岳》:1、播放录音,学生朗读。

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给以指导。

3、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明确: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

(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春望》教师课堂教案(10篇)

《春望》教师课堂教案(10篇)

《春望》教师课堂教案(10篇)《春望》教师课堂教案 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其中所蕴涵的诗情,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2、学会诗歌赏析的方法,培养读诗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的思想内容。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难点】1、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2、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加强朗读教学,以读激情,让学生进入诗歌氛围,体会诗歌的意境。

2、问题探索法。

在整体感知诗歌的基础上,重在品味诗歌的精妙之处。

3、小组讨论法。

小组讨论,归纳要点,抒发感想。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文学中,诗歌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从《诗经》到现在,诗歌一刻也没停止它前进的脚步。

从小我们就会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还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可以说,诗歌是伴着我们成长的。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抽背),领略了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那么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另一种风格:杜甫《春望》。

二、学习《春望》(一)请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

(课件显示)杜甫,字子美。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李白诗仙),著有《杜工部集》。

我们曾学过他的《登高》(学生回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史叛军攻下当时的都城长安。

作者带着报国之心投奔唐肃宗,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军所俘,最终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长安。

此诗就是杜甫在长安时所作,诗人目睹祖国如此破碎衰败的景象,黯然神伤,这首诗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安徽部优】《春望》教学实录

【安徽部优】《春望》教学实录

《<春望>——“望”见诗圣》教学实录胡成方名师工作室合肥一六八玫瑰园学校胡付彪课前活动:孩子传话筒接龙诵读《春夜喜雨》,一人一联。

一、初读——定基调师:我看到大家背诵的时候是面带微笑的,因为《春夜喜雨》传达的是喜悦之情。

同一位诗人,不同的处境自然不同的心境,写出来的诗是不一样的。

今天我们要学的《春望》,写于肃宗至德二年(757)三月。

755年的冬天,安禄山起兵叛乱,756年六月攻破潼关,玄宗皇帝仓皇奔蜀,长安陷落。

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即为肃宗。

八月,杜甫在鄜(fū)州安抚妻小,只身到灵武投奔肃宗,途中却被叛军捉住,带到长安。

困居长安的那八个月是杜甫一生最痛苦、最无奈的日子。

课前我听说你们已经会背诵了,今天我们用更细腻的视角、更深情地望“诗圣”。

请大家把自己的感觉融进去读,在读准字音基础上,读出节奏感,读出感情。

全体有感情地朗读。

(师板书课题《春望》——望诗圣)师:下面请同学来读。

一生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

有一个字老师要跟大家商量一下,浑欲不胜(shèng)簪的“胜”有两读,按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音读成四声,上面标注说旧读一声。

你看读文言读古诗的时候是不是读一声更好?(学生标记)师:大家的习惯特别好,及时记录。

生:一生再读尾联,读准“浑欲不(bù)胜(shēng)簪”。

师:粗心的同学在默写的时候,往往会出现错别字,你们觉得哪些字需要特别给大家提个醒。

生:“簪”的中间不是两个无,左边最后一笔是竖提。

生:花“溅”泪,不是花看见眼泪,而是四处迸溅眼泪,场面太难受了。

生:“白头搔更短”,“搔”是动词,(做搔头状)所以是提手旁。

师;大家观察的很细致,提醒的很及时。

师:我们知道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读五言诗的时候一般节奏是221式或者212式,我刚才听大家读的时候是23式,这首诗确实更适合23式。

一女生读。

(读得轻缓绵柔)师:节奏注意到了,感情基调跟作者的感情不太吻合,要读的低沉一些。

《春望》课堂教学实录

《春望》课堂教学实录
《春望》课堂教学实 录
汇报人:
2023-12-26
目录
• 课堂导入 • 深入解析 • 互动环节 • 课堂总结
01
课堂导入
背景介绍
背景介绍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安禄山攻陷长安,杜甫在投奔唐肃宗 途中被叛军所俘,后因官职太小而被释放。这首诗是杜甫 在安史之乱期间,困居长安时所作。
时代背景
唐朝由盛转衰,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 。
个人背景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多关注社会现 实和人民疾苦,表达了深厚的爱国情感。
教学目标
01 知识目标
掌握《春望》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
02 能力目标
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提高诗歌鉴赏能 力。
03 情感目标
感受杜甫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 爱。
教学内容
03
互动环节
课堂提问
提问目的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加深对《 春望》这首诗的理解。
学生回答
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分享自己的感受 和理解。对于诗中的意象,学生能够
展开想象,进行合理的解读。
提问内容
询问学生对诗中描述的春天景象的感 受,对诗中表达的情感有何理解,以 及如何理解诗中的意象等。
教师点评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 思考和想象力,同时指出理解上的不 足之处,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
对比手法
诗人通过对比春天的生机 与社会的荒凉,突出了战 争对人类生活的摧残。
《春望》的文学价值
历史价值
该诗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 时期的社会现实,为后世 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艺术成就
该诗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 法和表现手法,如对比、 象征等,展现了杜甫高超 的艺术造诣。

最是“望”字最深情—— 杜甫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26《春望》群诗阅读教学实录

最是“望”字最深情—— 杜甫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26《春望》群诗阅读教学实录

最是“望”字最深情——杜甫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6《春望》群诗阅读教学实录最是“望"字最深情——杜甫《春望》群诗阅读教学实录师:这节课我们要走近一位诗人,他就是———生:杜甫。

师:这节课我们要连滚带爬地学习他的几首诗,你从哪里能看出来?(手指大屏幕)生:群诗。

师:对,是“一群诗”。

这些诗都跟一个字有关,那就是———生:“望"字。

师:好,那就让我们从大家都熟悉的一首诗开始今天的学习,这首诗上学期我们刚刚学过———我们齐读。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生齐读,声音洪亮)第一部分:漫游名山,望眼天下师:这首诗的作者就是杜甫。

还记得吗?这是杜甫什么时期的一首诗歌?生:杜甫年轻时写的一首诗歌。

师:是的,这是杜甫早期创作的一首诗歌。

那时的杜甫二十几岁的年纪,正值大好年华,那时他的父亲正在兖州做司马,家境也算殷实。

年轻的杜甫从十九岁时就开始了“漫游”生活,他到洛阳、游南京,去齐赵之地,就是现在的山东河北一带。

那段生活,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那真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春歌丛台尚,冬猎青丘旁。

——节选杜甫《壮游》(学生齐读)师:这里边有一个字完全体现了当年杜甫的生活状态,或者是内心情感。

这个字就是——生:“狂"。

师:那就请你带着这种“狂”劲再来读这首诗。

(一名学生朗读这首诗,声音铿锵,感情充沛)师:你用你的声音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年少轻狂、狂放不羁的杜甫,那时的杜甫,你看他穿着——生:貂裘!师:骑着——生:骏马!师:春天在丛台上——生:歌唱!师:冬天在青丘旁——生:狩猎!师:那日子过得可真是——生:逍遥!师:那日子过得可真是——生:舒坦!师:那日子过得可真是——生:快活!师:二十五岁那年,杜甫来到了泰山。

他远望泰山雄伟高大,绵延千里,横跨在齐鲁大地之上,他不禁高声唱到——生: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齐读)师:他近望泰山,天下独绝,秀美绝伦,不禁大加赞赏一句——生: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春望》教学实录及过程性评点

《春望》教学实录及过程性评点

10、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11、学生齐读课文,结束课堂学 习。
谢谢观看
师:在这首诗中哪些词语最能突出表现诗人这种情感?大家是怎样理解的? 小组内交流一下。(小组讨论)
生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一个“破”字写出了长安城的破 败荒凉,“深”字写出了草木丛生荒凉寂寞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 切及对百姓的同情和关怀。所以“破”“深”二字能够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
生:(齐读课题)
师: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杜甫的简介(多媒体展示)。哪位同学来给大 家读一下?
生:(朗读)杜甫(712-770),字子美,因避“安史之乱”,客居成都, 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人称“诗圣”,其诗被 誉为“诗史”。
师:那么,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呢?请大家来读一读背景介绍。
参考内容
1、体会本次演示形象生动、意 蕴深刻的语言。
2、学习诗歌托物言志、借景抒 情的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欣赏诗的优美语言。
1、理解诗歌中托物言志、借物 抒情之意。
2、对诗中“意在言外”的语言 特色之理解。
一、导入新课
3、学生齐读课文,加深对诗的 理解。
4、学生自由背诵自己喜欢的诗 句。
5、学生默写诗句。
6、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7、学生讨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样的艺术特色? 学生讨论后回答。
8、学生仿照课文再写一首小诗, 抒发自己的情感。
9、学生交流自己仿写的小诗, 并互相评价。
播放音乐《乡愁四韵》感染学生 的情绪,引入新课。
二、明确目标
板书:乡愁余光中邮票船票坟墓浅浅的海峡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对比(衬托) 手法叠词的运用。

《春望》教学实录及过程性评点

《春望》教学实录及过程性评点

《春望》教学实录及过程性评点
《春望》教学实录及过程性评点
《春望》是孟郊的一首传世佳作,表达了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思想意涵。

本文旨在介绍
该课程的教学实录及过程性评点。

本次《春望》教学实录一开始以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程内容及目标性分析为入手点,主要以听、说、写、读四种技能为教学策略,以高度集中的读前活动激励学生们积极响应,不断
进行精准提问,最终实现了学生们的认识,即全面理解词语的含义及诗词的内涵。

其后,
教师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以教师讲授,课件呈现介绍为主,指导学生体会诗词背后
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并让学生尝试回答有关问题,以实现有效衔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法给学生讲解《春望》诗文,并从诗词分析角度介绍孟郊体现的历
史情怀、积极思想等文化内涵,其间搭建多个跳跃性的小练习,对诗文的了解进行检测强化,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们更加乐于积极参与。

最后,教师利用有效的延伸性活动,让学生尝试运用孟郊的《春望》诗文,来表达自身的文化思想意识,有效传递出《春望》这首诗文里的积极思想。

最后,从教学活动的过程性评价来看,本次教学以充分发士表达能力着重看待,完成了读、说、写、听四种英语交流技能的正常训练;并延伸训练了学生们的综合应用能力,推动他
们用英语表达自身文化思想意识。

另外通过多次考验,显示了学生们对课本知识的全面掌握,表现出良好的英语学习能力抑或是优良的课业表现等。

总的来说,本次《春望》的教学实录及过程性评点得到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在以后的
教学实践中,可以继续在人文哲学方面做更多的引领,以教师为带头,培养学生心灵手巧,强化自身全面发展能力,发挥教育潜能。

《春望》课堂教学实录

《春望》课堂教学实录

《春望》课堂教学实录
春望课堂活动,是我们学校每年都要举行的一项系列活动,是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更深入地体会春的美丽,了解春的特点和深意。

我们把这次教学活动拆分为四部分:讲座、绘画、欣赏和总结。

二、讲座
讲座是教学活动的重点,我们请诗人来讲解《春望》这首诗,让学生们了解这首诗的背景,理解这首诗的主旨。

我们让学生充分分析这首诗的诗句,深入了解其内涵,理解其中的意境,并通过讨论以及小组作业,来帮助学生们理解诗歌中的思想观点,发现诗歌中暗藏的美感。

三、绘画
在绘画环节,我们将诗歌中的景物抽象化,让学生用画笔来描绘出来,让学生们把自己对春的情感抒发出来,发挥其创造性,让学生借此进入自己的“春望”状态,感受春天的美。

四、欣赏
欣赏环节中,我们组织学生们到花园和公园亲身体验春的美丽,用眼睛、耳朵和心灵去欣赏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我们让学生们对自然界动物的行为也有更好的认知,让学生们更加了解春的精神和深意。

五、总结
本次活动的完成,学生们受益匪浅,在讲座和小组讨论中,他们充分理解《春望》这首诗的内涵,并在绘画环节中,他们把自己的思
想和情感表达出来,画出精美的春景。

在欣赏环节,他们从春景中感受到春的精神,把这种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通过本次活动,学生们认识到了春的美丽,也感受到了春的深意。

小学五年级阅读教学实录:《春望》教案分析

小学五年级阅读教学实录:《春望》教案分析

一、课堂背景五年级是小学生学习阅读的重要阶段,对于孩子的阅读素养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累,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将阅读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本次阅读教学课程选择了唐代诗人王之涣的《春望》抒发了诗人对于颓废现实的追问和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以此来促使学生在感受自然的美妙的同时,更加深刻地思考现实,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丰富学生的思想。

二、实施过程1.情感热身(1)教师播放一段短视频,引导学生热身。

学生可以从中理解文化,了解大自然的奇妙,增加热情。

(2)教师提醒学生呼气,扩大呼吸量,使学生身体放松,进而调动学生的情感教育接受教育。

2.导入环节(1)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适当延长导入,并利用多媒体进行引导阅读:“春天的景色您是否留意过?春天的景色您是否喜欢?我们如何更好地欣赏春天?”提高学生的注意、意愿和现象观察能력。

(2)通过分别介绍春天的特点和植物的生命周期,说明这些现象和植物进化的原理,以便更好促使学生了解自然规律,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在自然中的位置和作用。

3.教学环节(1)教师要给学生讲解诗歌的字句和意思,包括“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主旨、主题和情感,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继而进行诗歌评析。

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春望》这首诗中的问句,加深了解诗歌背后所表达的意境和感情。

理解诗歌的同时,学生还潜移默化地历练着自身的审美能力,提高了学生品评文学的素养,并建立起了自己独立的价值观。

(2)教师让学生分组朗读诗歌,根据个人的理解,尝试寻找自己的想法,相互碰撞意见,深入挖掘诗歌韵律中蕴含的含义。

鼓励学生在朗读中体验和感受诗歌表达的情感,通过朗读的方式让学生情感更加深刻。

孩子们拿着朗读的资料,有活力地朗读,充分表现了他们阅读和朗读的热情和能力。

4.巩固环节(1)通过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各种多元化形式,不断呈现环境的变化,帮助学生对之前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梳理。

第26课《诗词五首春望》教学实录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6课《诗词五首春望》教学实录语文八年级上册

《春望》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以《春望》为例,重点品析诗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2.进行诗词连读、比读,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情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3.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化成果的热爱,感悟诗歌中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读懂诗中蕴含的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以“望”为主,品析诗中作者的家国情怀。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人:PPT屏显:他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朝代。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他的诗多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故被誉为“诗史”。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师:请问他是谁?生:杜甫。

师:是的,他就是杜甫。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诗——《春望》。

(板书课题)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一)齐读诗歌,把握字音师:“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第一步:请同学们齐读诗歌,把握字音。

(学生齐读)师: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听你们朗读真是一种享受。

但老师还是要提醒大家三个字音需要注意:溅(jiàn)搔(sāo)簪(zān)(二)听读诗歌,把握节奏师:会“听”也是会学习的一种表现。

接下来,请同学们听读诗歌,把握节奏。

(播放音频)明确停顿节奏,PPT屏显: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师:古人说,读书时应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我们按照这个要求再读一读。

(学生齐读)(三)品读诗歌,理清诗意师:在刚刚大家朗读的这段时间里,教室里只听见琅琅的书声,大家专注的神情让我感受到了什么叫“求知若渴”,我很感动。

请同学们思考:PPT屏显:思考1:诗题为《春望》,诗人在春天“望”见了什么?(板书:望)预设:生1:我觉得诗人望见了国。

师:这里的“国”是指?(生1回答)对了,指都城。

生2:我觉得诗人望见了城。

师:这里的“城”指长安城。

生3:我觉得诗人还望见了草木和花鸟。

杜甫《春望》教学实录5篇

杜甫《春望》教学实录5篇

杜甫《春望》教学实录5篇杜甫《春望》教学实录1教学目标既然是是通过诗歌这种体裁来表现爱国情怀这这一主题,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就应该抓住“诗歌”和“爱国”者两个重点来确定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体会古诗的韵律,领略古诗的音韵美,凝练美,意境美和含蓄美。

过程与方法: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教法学法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习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基础积淀,所以在这堂课中我觉得应充分的贯彻老师作为辅导者,学生才是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

在教法上,老师主要还是要通过讲授的方法来行课引导学生的学习,而学生在的学法上主要是通过诵读和讨论来学习这首诗歌,来体会诗歌中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杜甫是学生已经接触过的诗人,所以我觉得在导入这个环节选择介绍作者来导进课文。

一方面,先让学生说出现在他们对杜甫的一些了解,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相互学习和积累文学常识,而且还可以让老师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掌握情况,再者课堂一开始的师生互动,能够使得课堂能够融洽些,学生也能集中注意力。

另一方面,在学生回答完后,老师再对学生的回答的内容作总结和补充,提出学生要掌握的文学常识,并且抓住其中的一个要点来引入正课,而这个要点自然是要抓住爱国情感这个点来过渡到正课。

2、诗歌讲解诗歌的讲解评析是课堂的主题部分,在这个部分我想不仅要讲解诗歌也要教会学生怎样的分析诗歌和记忆诗歌。

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们要抓住个线索来分析这首诗歌,而在这里我想抓住情感这个线索来分析,在了解学习完字词后先让学生尝试朗诵一下这首诗歌,当然这时学生还没能很好的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所以就需要进一步的分析这首诗歌了,由此正式进入诗歌。

所在这一部分我想有以下的几个部分。

(1)了解字词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等解决生字词:抵:值浑:简直胜:承受簪:zān(2)初读诗歌及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引出把握诗歌情感这个线索。

《春望》课堂实录

《春望》课堂实录
(生齐声朗读前四句)
师:这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国都,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所以,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在这样动荡的年代,在这样“恨别鸟惊心”的年代,诗人最盼望的是什么呢?请男同学把后面四句读一读。
诗人盼啊盼,他多么希望战乱早日平复,他多么希望能够得到一封报平安的家书啊。他盼望到了什么程度呢?读最后两句。
(生齐声朗读七、八两句)
师:这两句什么意思?互相讨论,可以把发的讲义看一下。
(生同座位相互议论)
师:好,集中交流一下。“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什么意思?你来说。
生:就是说等家书的家人,已经等到白头发都很少了,少到连发簪都插不上了。
师:读诗,首先要读题,题目是什么?齐读——
生:(齐读)春望。
师:“春望”是什么意思呢?
生:在春天的时候所看到的景色。
师:说得真好!谁在春天的什么地方看到的景色?加上去把句子说完整。
(生纷纷举手)
生:(大声地)杜甫在国都长安春天的时候看到的景象。
三、细读赏析
师:诗人在长安的街头看到的是什么景象呢?看到了这样的景象有什么样的感受呢?我们齐读诗的前四句。(生齐声朗读诗的前四句)他看到了什么?
(生齐声朗读第三、四句)
师:在这样动荡的年代,鸟语花香是最美好的东西,但在诗人的眼中却是触目惊心啊。连起来把前面四句读一读。
(生齐声朗读前四句)
师:此时诗人对花落泪,落的是什么泪?
众生:诗人落的是伤感之泪,与家人分别之泪,激动之泪。

《春望》教学实录

《春望》教学实录

《春望》教学实录
黄婷婷
【期刊名称】《《语文教学通讯·B刊》》
【年(卷),期】2016(000)007
【摘要】该课获2015年"圣陶杯"全国教学大赛一等奖(屏显杜甫草堂图片,简要介绍杜甫及创作背景。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回到杜甫人生中最黑暗、最绝望的那八个月,一起回顾如囚徒一般的杜甫在长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师配乐诵读《春望》。

)师:这首诗只有短短的四联、八句,但字里行间透露着浓重的家国忧思。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在细致品读诗句的过程中,【总页数】4页(P42-45)
【作者】黄婷婷
【作者单位】北京市育才学校北京 10005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春望〉——"望"见诗圣》教学实录 [J], 胡付彪
2.最是"望"字最深情——杜甫《春望》群诗阅读教学实录 [J], 都荣升
3.最是"望"字最深情——杜甫《春望》群诗阅读教学实录 [J], 都荣升
4.《春望》教学实录及过程性评点 [J], 赵思达
5.《春望》教学实录及过程性评点 [J], 赵思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春望教学实录

春望教学实录

春望教学实录《春望教学实录》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春望》教学实录师:上课。

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师:屏幕展示:“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是现代诗人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一句满含感情话,在那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年代,诗人艾青借助一个鸟的形象表达自己对祖国对民族的爱。

就在几千年前,同样是在战乱的环境中,同样有一位诗人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对民族的爱。

今天,我们就穿过历史的烟云,回到唐朝,去走进这位诗人,去感知一种苦难,体验一种伤痛。

那就是杜甫的《春望》这首诗。

师:幻灯片出示杜甫画像,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回顾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

普尺: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江巴扎西:唐朝诗人,人称“诗圣”嘎玛扎西:杜甫和李白被人称为“李杜”师:简要补充介杜甫生平、思想。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爱国主义诗人,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师:介绍《春望》写作背景,揭示课题。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

前后达八年之久。

这次历史事件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在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诗人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后,不顾安危投奔而去,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

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

此时杜甫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

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痛苦和伤感。

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望天地,望圣心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6《春望》教学设计

望天地,望圣心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6《春望》教学设计

望天地,望圣心——《春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从作者所闻、所感的角度理解诗歌内容,品析诗歌情感;2.拓展杜甫不同心情的诗歌作品,体会作者诗歌中不变的家国情怀。

教学展示:一、导入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杜甫被人们称为诗圣,可是何为圣?原来“圣”字是这么写的,查了以后才知道,善用耳、善用口者为圣。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通过一首诗走进诗圣杜甫。

(板书:聖)二、初读我们也试着从耳开始感知诗歌,齐读一遍,同学们,你们觉得杜甫听见了什么?预设:①“国破”是指都城长安陷落,我觉得可能有百姓争相出逃时的呼喊声;②有花和鸟的声音,但在杜甫的笔下,似乎是花流泪的声音和鸟哀鸣的声音。

③“烽火”是指战争,接连不断的战争让我想到士兵厮杀、兵器交错。

④“家书抵万金”说明此时此刻家书珍贵难得,失去家人音讯而思念家人时会有哭泣流泪的声音。

⑤最后一联诗人自己用手搔发,发现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耳边传来独自叹息的声音。

(板书:呼喊花鸟战争哭泣叹息)结合诗歌内容,适当想象,我们似乎还原了杜甫在那一刻的所见所闻,为你们点赞!三、研读古人都说诗言志,杜甫一定把自己想说的也藏在了诗歌里,自由朗读,同学们,你能从中读到作者的情感吗?预设:①“国破”与“山河在”形成对比,山河依旧,都城陷落,昔日歌舞升平的盛世景象也就不复存在,使人悲伤。

而“国破”又与下一句中的“城春”形成对比,春天到来,草木茂盛,本应繁华热闹的长安城中却是一片荒凉破败。

强烈的反差折射出诗人内心对国家命运深深的哀叹与忧虑;②春天的到来伴随着鸟语花香,可杜甫看到花开却潸然落泪,听到鸟鸣却心惊胆战,全都是因为他内心深处的痛苦。

以乐景衬哀情,眼前的景象越是美好,内心的痛苦就越是深沉而难以排解。

触景生情,移情于物,花和鸟恰恰表现了诗人的忧国忧民;③“烽火连三月”写出战争持续时间之长,而且没有停止的势头。

“家书抵万金”则是因为自己流落在外,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急切地渴望得到家人的消息,流露出对家人的思念、对和平的渴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课网页窑课堂教学课前活动:学生自由诵读《春夜喜雨》。

传话筒背诵,一人一联。

一、初读———定基调师:我看到大家背诵的时候是面带微笑的,因为《春夜喜雨》传达的是喜悦之情。

同一位诗人,不同的处境自然心境有异,写出来的诗是不一样的。

今天我们要学的《春望》,写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三月。

755年的冬天,安禄山起兵叛乱,756年六月攻破潼关,玄宗仓皇奔蜀,长安陷落。

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即为肃宗。

八月,杜甫在鄜州安抚妻小,只身到灵武投奔肃宗,途中却被叛军捉住,带到长安。

困居长安的那八个月是杜甫一生最痛苦、最无奈的日子。

课前我听说你们已经会背诵了,今天我们用更细腻的视角深情地仰望“诗圣”。

请大家把自己的感觉融进去读,在读准字音基础上,读出节奏感,读出感情。

全体有感情地朗读。

(师板书课题《春望》———望诗圣)师:下面请同学来读。

一生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

有一个字老师要跟大家商量一下,“浑欲不胜(shèng)簪”的“胜”有两读,按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音读成四声,上面标注说旧读一声。

你看读文言读古诗的时候是不是读一声更好?(学生标记)师:大家的习惯特别好,及时记录。

生:一生再读尾联,读准“浑欲不(bù)胜(shēng)簪”。

师:粗心的同学在默写的时候,往往会出现错别字,你们觉得哪些字需要特别给大家提个醒?生:“簪”的中间不是两个无,左边最后一笔是竖提。

生:花“溅”泪,不是花看见眼泪,而是四处迸溅眼泪,场面太难受了。

生:“白头搔更短”,“搔”是动词,(做搔头状)所以是提手旁。

师:大家观察得很细致,提醒得很及时。

师:我们知道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读五言诗的时候一般节奏是221式或者212式,我刚才听大家读的时候是23式,这首诗更适合23式。

一女生读。

(读得轻缓绵柔)师:节奏注意到了,还想提醒一下基调跟作者的感情不太吻合。

一男生读。

(读得悲凉沧桑)师:你读进去了,把我们也带进去了。

一起读!二、再读———通诗意师:对诗歌的内容理解是我们赏析诗歌的基础。

课前大家借助课注释和工具书,写了自主学习单。

大家请看这一张,他错得很有代表性,我们一起看看(PPT显示,不出示姓名)国(国家)感时(感伤)烽火(战火)连(频连)三月(三个月)一学生纠正:国(国都)感时(感伤时势)烽火(战火,这里指战事)连(连续)三月(多个月,“三”虚指。

)师:那怎么避免这些失误呢?生:我们要用好下面的注释,不要想当然的下笔。

(众生点头)生:对于书下没有注释的,还要查工具书,用心比较。

(不住点头)师:谢谢二位的温馨提醒。

这些好习惯已经有三位同学做到了。

(展示满分的三位同学的学习单) (掌声)师:关键字词弄清楚了,诗歌大意就好说了,请大家接龙说诗意。

生: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丛生。

生: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写对乱世别离的悲凉情景,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

师:还有其他理解吗?生:这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仿佛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用拟人手法。

师: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

作者触景生情,移情于物,不是花鸟流泪,《〈春望〉———“望”见诗圣》教学实录□胡付彪28学语文2018年第4期备课网页窑课堂教学而是诗人在流泪、惊心。

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写战争持续不断一直持续很多月,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生:“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写白头发越搔越短,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师:《春望》就是望春,诗人由望而感,依次写了所见、所闻、所感、所思。

三、品读———悟“望”情师:古人提醒我们“读书切忌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

尤其是读杜甫的诗,他的诗“语不惊人死不休”,“一字传神”。

你觉得《春望》中哪个词最有味道?它给你展现了什么画面?你从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感情?请大家把自己的批注先跟同桌交流。

大家纷纷说着自己的发现。

(3分钟后交流)我喜欢“深”字,在国都长安,城里的春天,本是草长莺飞,莺歌燕舞,可是这里呢,却是杂草疯长,满眼凄凉。

师链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杜甫《丽人行》)生:以前的长安城,是繁华一片;如今的长安城,却是满眼荒凉。

师:草木疯长,人呢?生:死的死,逃的逃,“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

生:我喜欢“破”这个字,读起来响亮。

(读)感觉好像眼前破败不堪的景象都展现出来了。

从中可以想象诗人是多么的失望,多么的担心。

师:你把这种“失望”、“担心”读出来。

(生读)生:“破”还有一种破碎的味道。

你想,这是国都长安,本来应该是最繁华、最热闹的,可是现在却草木丛生,人迹罕至。

国都破碎,诗人的心也是破碎一片。

师:所以才会见到花开———生:好像花在流泪,听到鸟叫好像也触目惊心。

师:看到“惊”这个字,大家会想到哪些词?生:触目惊心。

生:心惊肉跳。

生:惊心动魄。

生:惊魂失魄。

师:是呀!触目惊心、心惊肉跳、惊心动魄、惊魂失魄,鸟本无情,花本喜悦,可是在国破之际,草木丛生,战争未停,民不聊生,四处流亡,怎能不让人心惊?怎么不让人流泪呢?这个“泪”字有丰富的含义,你读出了哪些?(板书:泪望国破)生:有心忧国家之泪。

心忧家国,泪流不止。

生:有挂念亲人之泪。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师:黄金已经够珍贵的了,为什么还用“万”来修饰呢?这个“万”字能否换为“百”、或者“千”?生:不能。

这里只有极力夸张,才能体现诗人对家书的盼望,才能表现在特定环境下人们对家人的担心。

“百”和“千”都不够。

生:老师,改成“百”或“千”好像从平仄上也不相对了。

(板书:想望亲人)师:真好!我们继续刚才的话题,你从这个“泪”字,还读出了哪些丰富的内涵?学生静思,沉默。

老师耐心等待。

未果。

师:45岁的杜甫,未老先衰———生:还有自怜自叹之泪。

一个大诗人,他想要为国家做事,结果却被困居在长安,想要报效国家却没有机会。

生补充:英雄无用武之地。

师:只能———生:独自搔头。

———越搔越短。

(师:是越搔越少)师:只能———生:泪流满面。

师:我们从“搔头”这个细节还能看出什么?生:看出他的忧愁。

安史之乱让他彻夜难安,只身投奔肃宗,却被叛军所俘。

逃出来后,看到的是河山残破,感伤时局,战争连绵不断,也不知家人怎样?生:本来就够可伶的了,在那时想为国家做贡献是太难了。

哎———师:自悲自叹。

你把这种感觉送进去读。

生读: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同学们带着这种感觉读———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板书:悲望自己)师:真是声声情,字字泪。

从这个“泪”字,我们29学语文2018年第4期备课网页窑课堂教学《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的经典作品,收录在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

浏览与该作品相关的教学资料,发现面对这一首词,基本上都是将词作二分法,即上片为湘江秋景图,下片为少年学子图。

重点在于对上片炼字艺术的品析,如“鹰击长空”的“击”、“鱼翔浅底”的“翔”等。

在多种形态的朗读中,感知毛泽东这一伟人的豪情壮志。

应该说,这些教学都比较好地揭示了文本意蕴,兼涉了图景思维,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上也有较好的实现。

事实上,我也曾依葫芦画瓢教了几届学生。

近日学习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的《如何阅读一本书》,发现里面有发人深思的阅读四问:(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么?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说的是真实的么/全部真实或部分真实?)(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以此对照,一连串的问题迎面而来。

《沁园春·长沙》到底在谈些什么?豪情壮志么?上下片内容有什么关联?毛泽东笔下的湘江秋景是真实的么?这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备教策略□杨琦晖摘要: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教学应关注词体,应依体而教;宜凸显“自由”,应彰显要义;要考虑学情,应活动体验。

关键词:《沁园春·长沙》;自由;体式;学情还能读出了哪些内涵?生:有担心朝廷之泪。

生:有心挂百姓之泪。

生:有痛恨敌人之泪,渴望和平,渴望能过上安定的生活。

生:泪中也有坚定,春望中有盼望,盼望官军能早日收复失地,让天下的百姓都能过上幸福安定的日子。

师: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杜甫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生:他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生:他对这国家爱得深沉!生:他对这人民爱得深沉!师:透过文字的表层,我们慢慢走进,细细品味,逐渐“望”见诗圣。

(补充板书:《春望》———望见诗圣)师:忧国忧民的思想已经融入他的血液,他总能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广大黎民百姓的苦痛,他总是坎坷不幸的,但他总是令人敬仰的!他生活在苦难的谷底,但他的思想却在巍峨的巅峰。

四、写话———诉真情师:此时此刻,你一定有很多话要对他说,请以“诗圣啊,诗圣”开头,把你最想对他说的话写出来。

(学生在《望秦》古琴音乐中写话。

)生:诗圣啊,诗圣,您远大抱负却无处施展;有满腹经纶,一身好本领,却不曾被重用。

可是您不怨,您以笔为武器,泪眼望山河,您奔走呼告,从不放弃,您让我们看到那惨不忍睹的现实,您给后人留下一串串珍贵的记忆,感谢您!生:诗圣啊,诗圣,我多想穿越时空,站在您的跟前,替您分担一份悲苦。

然后轻轻擦拭泪痕。

不哭,有郭子仪的官军在,有不屈不饶的中国人在,战乱一定会停下来的,人民一定能安定的!到时候,咱们一起回望,回望那段艰苦,再展望,展望那份幸福。

生:诗圣啊,诗圣,我不知道是什么能让您这样牵肠挂肚,我不明白是什么让您如此执着,但是,我想说,您的亲人因您而幸福,您的后人因您而骄傲。

您点亮大唐江山,也点亮中华文化!五、美读———致敬意全体学生配乐诵读,再次感受“诗圣”博大的胸怀。

师有感情诵读《春望》。

学生沉浸其中。

师:轻声说,下课!(工作单位:安徽省合肥市168玫瑰园学校)[责编潘务正]30学语文2018年第4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