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水涵木针法治疗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刘怀珍运用中药治疗黄褐斑经验
【摘 要】 黄褐斑是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面部色素代谢障碍性皮肤病,中医属 “面尘” “面奸” “面风黧” 等范畴。 文章从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方面总结安徽省名中医刘怀珍教授治疗黄褐斑的临诊经验。刘怀珍教授认为黄褐斑多因 肝郁血瘀,木滞土壅所致。病位在肝脾肾三脏,病属本虚标实,本虚为肝脾肾三脏不足,标实为瘀血内阻,提出疏肝养 血、活血化瘀、培补中焦的治疗原则,临床以加味逍遥散为底方随证加减,取得良好疗效。
Keywords:Chloasma;LiuHuaizhen;ClinicalExperience
黄褐斑是现代社会常见的一种颜面部色素沉 着性皮肤病, 中 青 年 女 性 为 高 发 人 群, 本 病 临 床 表现为对称分布在阳明经所循行的颧额颊部,一 般边缘 清 楚, 表 面 光 滑, 无 自 觉 症 状, 表 现 为 黄 褐色或深褐 色 斑 片。 与 日 晒、 季 节 等 环 境 因 素 以 及妊娠、长期服避孕药此类内分泌等因素有关[1]。 本病病因复 杂, 难 治 而 易 复 发, 目 前 治 疗 停 留 在 有效改善、控制病情阶段,以 综 合 治 疗 为 思 路, 尚没有单一特效的疗法。
2 治则探幽
21 肝郁血瘀 木曰曲直,肝禀东方之气而喜条 达,主升发。情志不遂,或嗜食辛辣、作息无常, 耗伤肝血,皆可导致肝气 郁 而 不 舒,久 则 成 瘀。 木郁而不升 发, 日 久 则 化 火 灼 伤 阴 血, 面 失 阴 血 濡润 而 为 病。主 症 多 为:情 志 不 遂,月 经 失 调, 便秘或大便 不 规 律, 面 斑 呈 浅 褐 色 或 青 褐 色, 舌 下脉络呈 乌 黑 色, 舌 红, 苔 淡 黄, 脉 弦 涩。 治 则 宜疏肝理气、 活 血 化 瘀 之 法。 刘 怀 珍 教 授 临 床 以 加味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 22 肾阴亏虚 水曰润下,肾禀北方之气而宜收 藏,主藏精。先天不足,或房事不节,阴精暗耗, 则肾水亏虚,相火上浮而不潜藏,不能濡养颜面。 《外科正宗》 述:“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 以致火燥结成斑黑。” 《张氏医通》 述: “面尘脱 色,为肝木失荣。” 历代很多医家都同此观点。乙 癸同源, 肾 水 不 足, 水 不 至 而 木 不 达, 肝 体 阴 而 用阳,肝 体 不 足, 则 肾 中 精 气 不 得 肝 气 升 达, 精 气在下则浊气在上,发而 为 斑。患 者 主 症 多 为: 斑色深 暗, 五 心 烦 热, 入 夜 烦 躁 不 得 眠, 月 经 先 期且量 少,腰 酸 耳 鸣,目 涩,便 秘,头 发 枯 槁, 舌质红,苔 薄 黄, 脉 细 数。 治 则 宜 滋 补 肝 肾, 活 血化瘀之法。刘怀珍教授临床以六味丸合桃红四 物汤加减治疗。 23 脾胃虚弱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 面,阳明所主,赖脾胃气血上荣而华,饮食不节, 饮食不洁,或久劳伤脾,致使脾胃气血化生不足。 《诸病源候论》 云: “面黑鼾者,或脏腑有痰饮。” 脾以湿 主 令, 喜 燥 而 恶 湿, 湿 旺 脾 困, 水 谷 精 气 不得运化,脾气郁而不宣,枢纽失旋,淫生痰涎, 久则一身精气尽化败浊,脾胃清气在下不得上荣 于面,…… 浊 气 在 上 则 生 面 奸。患 者 主 症 多 为: 斑为 黄 褐 色,面 色 沉 暗,少 气 懒 言,四 肢 乏 力, 不欲饮食,月经或先期或 后 期,经 量 或 多 或 少,
针灸治疗黄褐斑30例临床疗效观察
丛集性头痛是指在某个时期内突然出现一系列的剧烈头痛. 一般无前兆。疼痛多见于一侧眼眶或额颞部,可伴有患侧鼻塞、流 涕、流泪、结膜充血。由于长期头痛,患者会出现情绪抑郁、性格改 变等精神症状。 诊断依据:①以一侧眶周和额颞部的突发性搏动痛或胀痛为 主,可一天内发作数次,连续发作数天至数月后中止。间隔数周、 数月或数年后又以原有形式复发。②头痛突发突止,发作时间较 恒定,一次发作持续数十分钟至数小时。③发作时常伴有眼部充 血、流泪、鼻阻、流涕,少数可有恶心、呕吐。④脑阻抗血流图呈高 血容量型。 1临床资料 近十年收治病例5l例,其中男29例,女22例:年龄19—1 岁,平均年龄35岁;50例均被确诊为丛集性头痛,1例疑似病例; 均为门诊病例。 2治疗方法 2.1电针治疗 2.1.1选穴:第一组:丝竹空穴、头临泣穴;第二组:头维穴、颔厌 穴、悬厘穴、悬颅穴、曲鬓穴;第三组:天冲穴、风池穴;第四组:络
2治疗方法
和体征减轻,口角歪斜、跟睑闭合不全有一定程度缓解,完成蹙 额、耸鼻等动作仍较困难,计0例;无效:治疗后症状和体征元好 转,计0例。总有效率为100%。治疗疗程最短1个疗程,最长4个 疗程,平均2.1个疗程。 4体会 “面瘫”是一种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疾病。祖 国医学文献中将其称之为“121僻”。现代医学把其称为“面神经麻 痹”。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面瘫在我国 的发病率为26—34/10万人每年,患病率为258/10万人每年,据此 我国每年将至少有335万人(1.3x109x258/lxl05)患此病。因为该 病不仅影响了患者容貌,而且给其工作和生活造了成较大的负面 影响,一旦患病,患者极其苦恼,求治心切。迫切的求治心情和缠 绵的病情将给患者带来很大的负担和影响。因此,筛选和优化治 疗方案、获得最佳的预后是临床治疗此病的首要任务。目前西医 治疗此病副作用较大,疗效缓慢,费用较高,相对而言,针灸治疗 本病具有见效快、副作用小、经济、简便等优势。 面瘫起病多因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复加卫外不固,风寒或风 热疫毒之邪乘虚而入,上攻头面,闭阻经脉而成。面瘫临床多见虚 证和虚实夹杂两型,虚证或为气虚、或为血虚、或为气血两虚。气 虚则无力鼓动津血上行,易致面口筋脉失养,驰缓不用,或筋脉拘 急,经久难愈;虚实夹杂者则常以正虚为本,邪实为标。邪实多责 之于痰、瘀,津液不行,则壅遏为痰,血行不畅,则滞而成瘀。痰瘀 搏结于经络,致经络不通.气血不行,使面瘫缠绵难愈。本次治疗 研究只讨论气虚血瘀型面瘫的患者,此证型患者口眼歪斜恢复缓 慢,面白短气,神疲乏力,舌暗有斑点,苔薄,脉细涩。 以“百会灸”配合针刺治疗气虚血瘀型面瘫是魏清琳主任医 师在多年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治疗方法,治疗了大量的面瘫患 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资料。艾绒灸具有调节阴阳、升阳举陷、扶
针灸治疗黄褐斑180例疗效观察
无效: 1 个 疗程 色 素及症 状无 变化 。
门诊 患 者 1 8 0 例, 取得 较好 的疗 效 。临床 观察结 果 报道 如下 :
1 临床 资料
一
般 资料 : 1 9 9 9 ~ 2 0 0 6 年, 接诊 黄褐斑 患者 1 8 0 例, 病 例均 来 自 5 治 疗结 果
Ke y wo r d s :Ch l o a s ma Ac u p un c t ur e t he r a p y
黄褐 斑为 颜 面部对 称 而局 限性 淡褐 色 或深 褐 色斑 片 ,中医称 3 . 6 埋 线疗 法 : 随证施 治 。 “ 肝斑 ” 、 “ 黧黑 斑 ” 等, 本 病 又多 发生 在 妊娠期 , 还 可称 为“ 妊娠 斑 ” , 4 疗效 标准 好 发 于面 、 鼻、 口周 、 额部 , 边 缘 清楚 , 表 面 光滑 , 无鳞 屑 , 暴 晒 后颜 色加 深 , 多与脏 腑功 能失 调 、 情 致不 畅有 关 。 按 中医 治疗 色素斑 的标 准界定 。 显效 : 1 个 疗程 内 黄褐斑 素 明显 减轻 ,范 围缩 I b > 5 0 %以上 , 伴 我科 中西 医结合 治疗 诊 室 1 9 9 9 ~ 2 0 0 6 年 ,运 用 中医 针灸 治 疗 随症状 消失 ; 有效: 色 素变 浅 , 范 围缩 / b < 5 0 %, 伴 随症状 减轻 或 消失 ;
s t u d y. 1 8 0 p a t i e n t s wi t h c h l o a s ma we r e t r e a t e d wi t h a c u p un c t u r e p l us S p r e a d mo x i b us t i o n t h e r a py .Th e f o l l o w u p p e r i o d s r a n g e d f r o m 1 t o 6
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研究进展黄褐斑,属中医“肝斑”、“黧黑斑”、“蝴蝶斑”、“面尘”等范畴,是一种获得性色素沉着性皮肤病。
其特征为色素对称性沉着,呈蝴蝶状,轻者为淡黄色或浅褐色,点片状散布于面颊两侧;重者呈深褐色或浅黑色。
现代医学认为精神因素、日晒、妊娠、化妆品使用不当、口服避孕药及抗癫痫药等为本病的主要诱因。
黄褐斑病程较长,发展缓慢,以中青年女性多见,严重影响美观,现已成为医学和美容界共同面临的难题。
近年来,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日益显示出优势,笔者就中医治疗黄褐斑的进展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黄褐斑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中医学认为,肝气郁结、郁久化火、灼伤阴血,瘀血阻络导致颜面气血失和;脾气虚弱、运化失健,不能化生精微,则气血不能润泽于颜面;肾阳不足、肾精亏虚等病理变化均可导致黄褐斑[1],其病机关键为湿浊瘀毒阻滞脉络[2],多责之于肝、脾、肾三脏。
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灵枢·经脉》所言“血不留则毛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亦言“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隋·曹元方《诸病源候论》曰“面黑皯者,或脏腑有痰饮,或皮肤受风邪,皆令气血不调,致生黑皯。
五脏六腑,十二经血,皆上于面。
夫血之行,俱荣表里。
人或痰饮渍脏,或腠理受风,致血气不和,或涩或浊,不能荣于皮肤,故变生黑酐。
”认为黑酐病因为血瘀,或痰饮渍脏,腠理受风。
明《外科正宗》云“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斑黑,色枯不泽。
”指出黄褐斑是由气血不足,肾阴虚不能制火,以致火燥结成黑斑。
2中药内治2.1 辨证分型论治:方玲玲[3]认为气滞血瘀是黄褐斑的基本病机。
临床辨证论治分为四型,肝郁型用柴胡疏肝散,脾虚型用参苓白术散,肾阴虚型用六味地黄丸,肾阳虚型用金匮肾气丸。
笔者临证,肾阳虚型,采用二仙汤加减,每获良效。
王智钧[4]将黄褐斑分为肝郁气滞型,用血府逐瘀汤+逍遥散,中成药选用逍遥丸或加味逍遥丸;肾阴虚火旺型,用菟丝祛斑汤加减,中成药可选知柏地黄丸、秘真丸、青蒿丸等;肾阳虚肺郁型,选王氏消斑汤加减,中成药可选安肾丸、八味肾气丸等;脾蕴湿热型,方用甘露消毒丹,中成药用香薷散。
针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研究进展
发病 与遗 传 、 内分 泌失 调 、 激素水 平 、 氧 自由基 、 紫外 线
照射 、 酪氨酸 功能 障 碍 、 化妆品 、 某 些 药 物 及 情 绪 波 动 等 因素 有关 。刘 氏等 对 4 0 0例黄 褐斑 患者 的发病 因 素进 行 分析 , 发 现有 显著 性 意义 的发 病 因素 按 相 对 危
正 宗》中 日: “ 黧黑斑者 , 水亏不能制 火, 血 弱 不 能 华
肉, 以致火 燥结 成斑 黑 , 色枯 不 泽 , 朝 服 肾气 丸 以滋 化 源, 早 晚 以 玉 容 丸洗 面斑 上 , 日久 渐退 。 ” 指 出面 黧 黑 是 由气血 不足 , 肾阴虚不 能制 火而 致 。肝 主疏泄 , 调 畅 气机, 气 行则 血行 , 血 行 畅达 而 无 瘀 滞 , 如 情 志 失 调等 而 致肝气 郁结 , 气 机不 畅而 发 为 黄褐 斑 。如 《 普济 方 》
黄 褐斑 是一种 后 天 发 生 于 面部 的色 素 代谢 异 常 、
血 不 能 上 荣 于 面 为 主 要 病 机 。
沉 着性 皮肤 病 。色斑 主要分 布在 颧部 、 前额 、 两 颊及唇 上等部 位 , 呈 黄褐 色 、 淡 褐色 或 咖啡色 , 有 时呈蝶 翼状 ,
1 . 2 现代 医学认识 现 代 医学 对 黄 褐 斑 的病 因及 发 病机 制 的认识 目前 尚不 十 分 清 楚 , 但 多 数 学 者 认 为 其
阻滞 , 运行 不 畅不 能 上 荣 于 头 面 而 面尘 晦 暗 。《 外 科
2 . 1 毫针治 疗
曹 庆 评 采 用 针 刺 阳 明 经 穴 治 疗 黄
褐斑 , 治疗 组取 合谷 , 天枢 、 足 三里 等 为主穴 , 并 随证 加
黄褐斑的中医药治疗现状
【 献综述 】 文
黄褐 斑 的 中医药 治 疗 现 状
袁敏 芳 刘 涛峰。( 导) 指 1 安 徽 中 医学院 安徽 合肥 2 0 3 30 8
2 安徽 中医学院 第一 附属 医院 安徽 合 肥 2 0 3 30 1
总有 效 率 7 %。袁 群[ 肝 肾 同调 治 疗 黄 褐 斑 5 7 5 ] 6例 ,
浙江 中 医杂 志 2 1 0 2年 2月 第 4 7卷 第 2期
制 剂 ( 胡 、 当归 、赤 芍 、 白芍 、川 芎 、王 不 留行 、 柴 I
路路 通 、香 附 、枳 壳 、元 胡 、丝 瓜 络 、红 花 、青 皮 、 陈皮 、娑 罗 子等 组 成 ) 每次 1 g 0 ,每 日 2次 。对 照 组 内服维生 素 2 0 rg 次 ,每 日 2次 ,外 用 3 氢 醌 软 0 / a 膏 。治疗 组 总有效 率 9 . 1 ,对 照组 总 有 效率 6 % 5 1 8 ( PG0 0 ) . 5 。秦竹 等l _ 1 ¨采用 补 阳还 五 汤 治疗 女 性 面部 黄褐 斑 2 8例 。治疗 组 :黄芪 、当归 、川 芎 各 2 g I 0 ,桃 仁 、赤芍 各 1 g 5 ,红 花 、 白芷 各 1 g 0 ,地 龙 5 ,冬 瓜 g
4 拔 罐 法
2 例 。治 疗 组 :鸡 血 藤 、丹 参 各 2 g 1 0 ,赤 芍 、 白芍 、
益母 草各 1 g 5 ,生 蒲 黄 、炒 蒲 黄 、香 附 、柴 胡 、杭 白 菊 、丝 瓜 络 、 当 归 、熟 地 各 1 g 0 ,红 花 、 山 茱 萸 各 5 。每 天 1 ,水 煎 2服 。连 服 4周 。对 照组 :维 生 g 剂
针药并用治疗黄褐斑140例
典 型 病 例
般 资 料
本组 1 4 0例 均为 女性 , 年龄 2 O ~4 O岁 , 其中3 O岁 以下 8 2例 ( 占5 8 . 6 %) ; 病 程 1个 月 ~1 O年 ; 肝郁型 6 6 例, 肾虚 型 3 0例 , 脾虚型 4 4例 。
西 医认 为 , 黄褐 斑 的形成 是 由于组织 细胞 间 的微循 环 淤阻 , 细胞溶 解死 亡 , 黑 色素 增 多形成 色斑沉 着 所致 。 中医历代 医 家对黄 褐斑 的成 因有 不 同的见解 , 有 的认 为 该 病是 由于肝 气郁 结 , 脏血损耗, 肝郁化热, 肝 火上 冲 ,
月 ~2 0 1 0年 1月 , 我 院 门诊应 用 自治 中药 结合 针 刺 治
疗黄 褐斑 1 4 0 例, 疗 效颇 为满 意 , 现 报道 如下 。
一
治疗 结 果 : 肝郁 组 6 6 例, 痊愈 1 2 例, 效 3 O例 , 有 效 1 6 例, 无 效 8例 。肾虚 组 3 O例 , 痊 愈 4例 , 显效 1 0
内外兼 治
CHI NA ’ S NATUR0P ATH Nov 2O 1 3 .
针药并用治疗黄褐斑 1 4 0例
刘 美 雁
( 山东 省 莱 芜 市 莱城 区 人 民 医 院 , 2 7 1 1 0 0 )
【 关 键 词 】 黄 褐 斑 针 药 并 用 辨 证 分 型 临 床 观 察
俞、 太溪 、 照海 、 足 三里 、 三 阴交 ; 脾 虚加 膈俞 、 关元俞 、 足
三里。
经愆 期) 。可见 黄褐斑 病人 中 , 常兼有 消化 系统 、 神 经系
中医药治疗黄褐斑临床研究进展
1 辨 证分 型 治 疗
张惠 L 用 当归 白药膜 ( 1 当归 、 、 白芷 黄芩等药物) 治疗黄褐斑 6例, 8 总有效 率 为 8. 。于恒 武等Ⅱ 55 采用 丹 白膏 ( 白芍 、 自
芷、 白茯苓 、 白僵蚕 、 白菊 花 、 丹参 、 丹皮 各等份 ) 疗黄褐斑 17 治 0 例, 治愈 5 , 7例 好转 4 , 愈 6例。方慧琴n 4例 未 用 当归 、 白芷 、 白及 、 白茯苓 、 白附 子、 辛等 外用治 疗黄 褐斑 8 细 2例 , 总有 效率 为 8 . 。周寿兰 选用 玉 容消斑 散 ( 78 白芷 、 独活 、 活等) 羌 治
效显著 、 持久 、 副作用 小 、 复发率低 等 优点 。但 目前仍 然存在 着 些不足之处 , 突出表现为疗效评 价标准多 为 自我确定 , 最 或参 考 标准不一。因此 , 加强 有关 药物 的药理方 面的基础研 究及 远
一
期 疗效观察 是今 后工作 中的重要 内容。
参 考 文 献
自拟杞药荣肤饮加减 。卢晓梅 将本病 分为 6型 , 肝郁气 滞 ①
型: 治宜疏肝解郁 , 凋畅气机 。方选柴胡疏肝饮加减 ② 心脾两 虚 型: 治宜健 脾养 m , 宁心 安 神。方选 归脾 汤加 减 。③ 脾 湿 阻
大黄 、 自及 、 片、 冰 治疗 黄褐斑 4 , O例 总有效 率 为 8 . , 宝 25 施 泉 用针刺 治疗 黄褐斑 , 主穴为双侧足三里 、 阳白、 白等穴 , 四 治 疗 3 例, 4 显效率 5 . 。黄火美“ 29 叫以曲池 、 外关 、 三阳交 、 血海 为主穴 , 配合辨证取 穴局部 围刺 治疗 黄褐斑 3 , 6例 总有 效率 为 9 。张英- 2 】 用局部 围刺 加远 端取 穴 ( 足三 里、 阳交 、 三 太冲 、 肝、 、 、 、 脾 心 膈 肾腧 )治疗黄褐斑 8 例 , , 5 总有效率为 9 . 。 82
古今中医对黄褐斑的治疗
1.古今对黄褐斑的论述黄褐斑,中医称之为“肝斑、黧黑斑、蝴蝶斑”等,为颜面部出现的局限性淡褐色或褐色色素改变的皮肤病。
导致黄褐斑形成的因素很多,西医中,大致有以下八个方面:分泌失调、日光照射、遗传与情绪、皮肤微生态失衡、慢性疾病、化妆品应用不当、药物性因素、饮食因素等。
针对这些原因,中西医结合综合调治本病有一定作用。
中医古代文献中对该病最早描述为“面色黧黑”,又称之为皯黑曾、面黑干皰、面黑皯、黑干黑曾、面皯黯、面尘、黧黑皯黑曾等。
黧黑斑的内容散存于历代医籍之中,传统的中医非常注重辨证论治,审证求因,治病求本,中医认为“无瘀不成斑”、气滞血瘀、气血不能上荣面部肌肤,导致面部色素沉着,进而形成黄褐斑。
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灵枢·经脉》所言:“血不流则毛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又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说明五脏六腑之精华均上注于面,面部气色的好坏、皮肤的光泽或枯槁、色素斑的形成与脏腑精气的盛衰及其功能的协:谰调密切相关。
隋·巢元方《诸病源侯论》日:“面黑麝干者,或脏腑有痰饮,或皮肤受风邪,皆令气血不调,致生黑鼾。
五脏六腑,十二经血,皆上于面。
夫血之行,俱荣表里。
人或痰饮渍脏,或腠理受风,致血气不和,或涩或浊,不能荣于皮肤,故变生黑鼾。
”认为黑鼾的病因是痰饮渍脏和腠理受风,病机为血气不和,不能荣于皮肤。
后世医家亦多取此种看法。
明《外科正宗》对此有明确论述:“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斑黑,色枯不泽。
”指出黄褐斑是由气血不足,肾阴虚不能制火,以致火燥结成黑斑。
清·《张氏医通》日:“面尘脱色,为肝木失荣。
”2.中医古籍对黄褐斑的辨证论治研究古代医家对黄褐斑的认识较统一,认为其发病多与气血、痰饮,火热、肝郁有关,以气血不能上承荣于面为主要病机,症结为郁。
在治疗上有活血化瘀调经之法,如明·《普济方》日:“桃仁散,主治妇人月水不通,年月深远。
针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研究现状
针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研究现状黄褐斑(chloasma, melasma)是一种多见于中青年女性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
现代医学认为多种病因可致本病,如紫外线照射、化妆品、妊娠、内分泌紊乱、过度疲劳、种族和遗传等。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主要病机为气血不能上荣于面。
目前临床上中医药治疗本病方法较多,其中针灸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方法主要有毫针针刺和耳穴贴压,还有穴位埋线、刺络放血、拔罐等。
笔者查阅了CNKI数据库中近5年国内运用针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研究文献,发现利用针灸治疗黄褐斑越来越受到重视,现综述如下。
1毫针及其复合疗法毫针是针刺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针具,可以针刺全身腧穴[1]。
毛忠南等[2]采用经络美容法,选取百会、风池、大椎、肺俞、肝俞、脾俞、肾俞、手三里、足三里、关元、三阴交,印堂、四白、颧髎等穴位,配和辨证施针及局部皮损美容针围刺治疗黄褐斑,总有效率93.3%。
张学丽等[3]根据时辰的干支按时取穴,同时取合谷及色斑所在部位腧穴,配合辨证取穴(肝郁气滞加太冲、三阴交、膈俞,脾胃虚弱加足三里、脾俞、胃俞,肝肾亏虚加三阴交、太溪、关元),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
史红裴等[4]选取双侧蠡沟、三阴交、阴陵泉、足三里或丰隆及中脘、尺泽(右),配合皮损局部围刺和辨证取穴,总有效率90.0%。
宋鹏[5]采用局部围刺结合背俞穴配合辨证治疗。
总有效率为97.2%。
魏凌霄等[6]采用围刺配合体针辨证治疗。
对照组采用口服维生素C、维生素E和中药辨证治疗。
结果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朱玉[7]采用辨证针刺配合对大椎及背俞穴进行梅花针叩刺和拔罐治疗,疗效优于单纯针刺组。
李子勇等[8]应用皮损局部挂针加直接灸配合体针并辨证配穴治疗黄褐斑,全部有效。
2耳针及其复合疗法“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灵枢·口问》),耳与经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现代医学认为,黄褐斑的发生与内分泌、自主神经功能有关。
而通过刺激耳穴,可以疏通经络、运行气血,尤其对调整内分泌的功能非常重要。
针刺治疗黄褐斑32例临床效果分析
针刺治疗黄褐斑32例临床效果分析目的:探讨黄褐斑患者采取针刺方式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促进患者的整体美观性得到改善。
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2012年在我院收治的黄褐斑患者32例,采用针刺的方式对黄褐斑患者进行治疗,在3~4个疗程的治疗后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
结果:本组32例黄褐斑患者在采取针刺进行治疗后,痊愈患者15例,占46.8%;显效11例,占34.3%;好转5例,占15.6;无效1例,占3.1%;本组患者经过治疗占总有效率96.9%。
结论:黄褐斑患者采取针刺进行治疗能够获得明显的治疗效果,在黄褐斑患者的临床治疗上有极大的推广意义。
标签:黄褐斑;针刺;临床效果皮肤科中黄褐斑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中青年的女性患者居多。
黄褐斑患者采取针刺进行治疗不但能够获得较为可靠临床效果,且不存在不良反应。
现今,黄褐斑采用针刺治疗有着多样的方式,其中包括针刺配合耳穴、中药内服、单纯针刺以及刺络拔罐等[1]。
本文就我院2010年~2012年在我院收治的黄褐斑患者32例采用针刺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2012年在我院收治的黄褐斑32例采用针刺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本组32例黄褐斑患者中,年龄在18~50岁之间,平均年龄30.2岁;通过分析黄褐斑严重程度以及面积对皮损进行分类,其中,极重度3例,重度12例,中度10例,轻度7例;根据黄褐斑患者的临床进行分型,其中下颌型10例,面颊型10例,中央型12例。
本组32例黄褐斑均通过CT、B超等进行检查,将内脏肿瘤、肺结核等病变排除。
1.2方法1.2.1全身取穴进行针刺治疗,该种治疗方法主要选择在肺、曲池、足三里、三阴交以及血海等穴位。
患者属于痛经或者月经不调类型的应该加次、子宫以及关元等穴位。
患者属于肝郁气滞类型的则应该加肝、行间以及太冲等穴位。
患者属于有着较多的夜尿次数、腰部酸困以及肢冷胃寒等类型的应该加膀胱、肾以及腰阳关等穴位[2]。
赵和平辨治黄褐斑八法
色, 情 志不 遂 , 精 神抑 郁 , 烦躁 易 怒 , 夜寐多梦 , 食 欲 不振 , 经前 乳 房 胀 痛 , 月经不调 , 舌质暗红 , 舌 苔 薄 白或 薄黄 , 脉 弦 或弦 细 。治宜 疏 肝解 郁 , 养 血健 脾 。 赵老 师常采 用 自拟逍遥 去斑 汤 ( 白芍 3 0 g , 柴胡 1 0 g , 当归 1 5 g , 白术 1 0 g , 茯苓 1 0 g , 甘草 6 g , 薄荷 6 g , 玫 瑰花 1 0 g , 凌霄花 1 5 g , 鸡冠 花 1 5 g , 蝉蜕 1 0 g , 刺 蒺藜 1 0 g )  ̄ l l 减 治疗 。心 烦急躁 者 , 加 丹皮 1 0 g , 栀子 1 0 g ; 夜寐 不安 者 , 加合 欢皮 2 0 g , 夜交 藤 3 0 g 。
2 理气活 血法
《 外科正宗》 日: “ 黧黑斑者 , 水 亏不 能 制火 , 血 弱 不能 华 肉 , 以致火 燥 结成 斑黑 , 色枯 不泽 , 朝 服 肾 气 丸 以滋化 源 , 早 晚 以玉容 丸洗 面 , 日久渐 退 。” 素 体 阴虚 、 房 室过 度 或久 病伤 阴 , 水 亏不 能制 火 , 虚火 上炎 , 面部 肌肤 失 养 而成褐 斑 。症 见 : 面色 灰 暗 , 斑 色呈黄 褐 色或 棕褐 色 , 枯 暗无 光泽 , 境 界 清楚 , 伴 腰 膝酸软 , 头 眩耳鸣 , 五心烦热 , 失眠多梦 , 脱发、 白 发, 两 目干 涩 , 舌 红 苔薄 或少 , 脉 细数 。治宜 补 肾养 阴, 滋水 涵木法 。赵老 师常采 用 自拟滋 阴养颜 汤 ( 女
穴位加局部注射治疗面部黄褐斑疗效观察
穴位加局部注射治疗面部黄褐斑疗效观察黄褐斑又名“黧黑斑”、“肝斑”、“蝴蝶斑”等,以面颊、额颞、唇周等部位出现淡褐色或深褐色斑片为特征,青壮年女性多发。
系一种色素代谢功能障碍性皮肤病[1]。
近年来,笔者在中药、针灸等基础上运用穴位加面部注射中药针剂治疗黄褐斑患者,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患者100例,均为女性,年龄25~50岁,平均为35.48岁,疗程7个月~15年。
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0例,年龄25~50岁,平均为36.33岁;对照组30例,年龄25~47岁,平均为34.76岁。
患者皮损大多是较大块的斑片,以颧骨两侧分布为主,有少部分延及两侧颞部至额头,颜色较深,有的甚至伴有毛细血管扩张。
所有患者均使用过一次及以上的祛斑化妆品、药物或其他治疗方法后无效或复发,有些患者的斑片甚至较之以前更加严重。
2 方法2.1治疗组:穴位注射加局部注射中药针剂,取穴: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膈俞、大椎、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地仓、颊车等穴位。
具体做法如下:将穴位按常规消毒,用5ml注射器吸取药液,与皮肤呈垂直方向刺入肌内约0.5寸深,抽无回血,缓缓注入药液,每周2次,10次1个疗程。
每次选4~6个穴位,注入药液1~2支,治疗3个月(共2个疗程)。
局部取阿是穴,斜刺入表皮后即可注射,表面隆起一小皮丘即可。
药液根据病情确定,如脾虚致血虚:表现为色斑隐隐,边界不清,伴神疲乏力,饮食不佳,脘腹胀闷或带下清稀,舌淡,苔腻,脉弦滑[2],用当归注射液;气滞血瘀:表现为斑色灰褐,或黑褐,伴月经色暗有块,或痛经,舌暗红,有瘀斑,脉涩,用川芎注射液;肝郁血瘀:表现为面部红褐色斑片多呈地图样,不均匀,伴有月经不调,经前色斑加深,乳房胀痛,烦躁易怒,或伴有胸胁胀闷,舌苔薄白,舌质红,有瘀斑,脉弦滑,用丹参注射液;偏肝肾虚:表现为面部深褐或黑褐斑片,状如蝴蝶,边界尚清,伴腰膝酸软,失眠多梦,五心烦热,舌质红,苔少,脉沉细,用胎盘和维生素B12注射液[3]。
针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进展
针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进展摘要】针灸治疗黄褐斑具有其独特的疗效。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针灸治疗本病的有关临床资料,介绍了针刺、耳穴、刺血拔罐、埋针、水针及综合疗法等治疗黄褐斑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情况。
【关键词】黄褐斑针灸疗法综述黄褐斑,又称“蝴蝶斑”、“肝斑”,是一种以面部发生淡褐色或黄褐色色素沉着为特征的皮肤病,好发于中青年女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针灸美容以其简便易行、无毒无害、安全可靠、疗效持久、适应证广而倍受青睐,针灸治疗黄褐斑亦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本文就近年来针灸治疗黄褐斑的有关临床资料综述如下。
1 针刺疗法有人[1]取血海、三阴交、足三里、曲池、肺俞为主穴。
再配以辨证选穴,肝郁气滞型加太冲、行间,脾虚湿盛型加脾俞、丰隆,肝肾亏虚型加蠡沟、肾俞、太溪,针刺留针30分钟,每天1次,每周5次,4周1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共治本病45例,并设立对照组45例,口服维生素C、E,经3个月治疗后,其有效率分别为93.3%和73.3%,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内三型比较,其疗效无统计学差异。
强氏[2]将本病分为脾肾两虚和气滞血瘀两型。
取双侧足三里、三阴交为主穴,配合局部颧髎、阳白、四白等穴,脾肾两虚型加用脾俞、肾俞,气滞血瘀型加用太冲、足三里、三阴交等穴均直刺用补法,面部穴直刺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气滞血瘀型以局部放血为宜,每次3~5滴,15次为1疗程。
经1疗程治疗后,痊愈10例,显效8例,有效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1%。
2 耳穴疗法荀氏以耳穴刺血和耳穴压籽结合治疗黄褐斑30例,取热穴、疔肿穴、皮质下为主,配以内分泌、脾、胃,点刺出血,每周1次,隔周1次;再取面颊、子宫、内分泌、皮质下为主,配以肺、肾、肝、脾贴压王不留行。
上二法同时左右耳交替治疗,经4个疗程的治疗后,痊愈12列,总有效率为87%。
3 刺血拔罐法孙氏等于脊柱两侧寻找浅黄色斑点或深黄褐色斑块,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连续点刺2~3次至出血,立即拔罐,留罐5~8分钟,以血液微凝成块为标准,第一周连续治疗3~4天,每天1次,第二、三周每周治疗2~3次,三周1疗程。
针灸治疗黄褐斑规律特点探寻
针灸治疗黄褐斑规律特点探寻林敏红【摘要】针灸治疗黄褐斑疗效确切,简便安全.目前主要采用的方法有针刺、耳穴、水针、刮痧、刺血、自血、火针、微针、埋线、埋针、敷贴、梅花针、电针、激光针、拔罐、挂针、灸法、足疗等.其在治则上的特点有:注重整体观念,调节脏腑功能;补虚泻实,调和气血,祛除病邪;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在治法上的特点有:深刺与浅刺相结合,体针与面针相结合;经络理论与全息理论相结合;采用的方法古老而年轻,方法的搭配灵活又多样.【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年(卷),期】2011(043)009【总页数】2页(P63-64)【关键词】黄褐斑;针灸疗法;治则治法【作者】林敏红【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8.42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也是医学美容界的疑难病之一,皮损常对称分布于面颊、颧、鼻等部,呈淡褐色或深褐色蝴蝶形斑片,境界清晰,表面光滑,无自觉症状,好发于中青年女性,严重影响美观。
其发病常与家族史、日晒、护肤不当、精神因素等有关,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针灸治疗本病疗效确切,简便安全。
鉴于这些优势,笔者不揣陋昧,对知网上近10年来有关针灸治疗黄褐斑的论文进行搜索和整理,归纳总结出针灸治疗黄褐斑的以下规律特点。
1 治则上的特点1.1 注重整体观念,调节脏腑功能中医学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
黄褐斑虽发于外,其病之根本却在于内,是脏腑气血失调的外在表现,主要是由于肝、肾、脾等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脉络空虚,不能上荣于面,或瘀浊阻络,蕴结肌肤所致,通过调内乱以消外斑才是治本之法[1],所以针灸的整体调理可成为根治黄褐斑的主要疗法。
针灸通过刺激经络、腧穴而调动机体内在积极因素,协调脏腑功能,疏通经络气血,从而祛斑美容。
针灸治疗黄褐斑的常用经脉有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足太阳膀胱经、督脉、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使用频率较高的穴位依次为三阴交、足三里、肾俞、肝俞、血海、太冲、合谷、肺俞、膈俞、脾俞、气海、曲池、太溪、阴陵泉、关元、内关、行间、心俞、天枢、丰隆、中脘、命门等。
基于滋水涵木法联合导入不同浓度的氨甲环酸溶液治疗女性黄褐斑疗效评价
基于滋水涵木法联合导入不同浓度的氨甲环酸溶液治疗女性黄褐斑疗效评价齐志峰;姜亚楠;陈丽云;郑双进;姚莹;居兴刚【期刊名称】《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年(卷),期】2024(22)1【摘要】目的观察基于“滋水涵木法”指导下的杞黄口服液联合导入不同浓度的氨甲环酸溶液治疗黄褐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选取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就诊的120例黄褐斑志愿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
C组口服维生素C片、维生素E软胶囊、杞黄口服液;B组在C组基础上同时用滚针导入5%氨甲环酸溶液,2次/月;A组在C组基础上同时导入10%氨甲环酸溶液,2次/月;3组疗程均为3个月。
治疗前后进行黄褐斑面积及严重程度评分(melasma area severity index,MASI)、皮肤图像检测评分、氧化应激指标[血清丙二醛(Maleic dialdehyde,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水平。
结果A组有效率为87.5%,B组有效率为67.5%,C组有效率为52.5%,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MASI评分、皮肤图像检测评分、MDA水平均下降,GSH-Px、SOD水平升高(P<0.05),组间比较,A组优于B组,B组优于C组(P<0.05)。
结论导入高、低浓度氨甲环酸溶液组、杞黄口服液组均可治疗黄褐斑,但导入10%氨甲环酸溶液组能更有效地治疗黄褐斑,提高GSH-Px、SOD,降低MDA,改善MASI,在皮肤图像检测中,肉眼可见斑点、紫外线斑、红区均能改善,安全性较高。
【总页数】5页(P34-38)【作者】齐志峰;姜亚楠;陈丽云;郑双进;姚莹;居兴刚【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病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5;R758.42【相关文献】1.滋水涵木针法治疗黄褐斑的疗效观察2.“滋水涵木法”治疗黄褐斑52例体会3.复方木尼孜其颗粒口服联合氨甲环酸溶液湿敷及激光照射治疗女性黄褐斑患者效果评价4.基于滋水涵木法五音疗法联合耳穴治疗儿童抽动障碍临床观察5.滋水涵木法联合人工泪液治疗干眼症临床疗效观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针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
针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
《针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研究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皮肤色素沉着疾病,多发生在面部、颈部和手背等容易暴露在日光下的部位,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心理负担。
传统的
治疗方法包括使用美白化妆品、激光等,但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复发率。
针灸治疗黄褐斑具有疗效稳定、无副作用等优点,因而备受关注。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针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三、研究方法
1.对象选择:选取30例黄褐斑患者为研究对象,男女不限,年龄在25-50岁之间;
2.治疗方法:采用针灸治疗方式,选取足三里、肝俞、脾俞、肾俞、心俞等穴位,每次治疗20-30分钟,每周2次,疗程为6周;
3.疗效评估:记录患者治疗前后黄褐斑面积,采用VAS评分法评估
患者自觉症状改善。
四、预期成果
1.评估针灸治疗黄褐斑的疗效;
2.评估针灸治疗黄褐斑的安全性;
3.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五、研究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针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以期为临床
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六、研究进度安排
2021年1月-3月:准备阶段,包括文献调研和研究方案制定。
2021年4月-9月:实验阶段,包括研究对象选择,治疗方法实施以及疗效评估等。
2021年10月-12月:数据统计和分析,撰写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滋水涵木针法治疗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黄褐斑为面部淡褐色至深褐色、边界清楚的斑片,通常对称性分布,无明显自觉症状,女性多发,有季节性,常夏重冬轻,并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色素沉着。
笔者运用自创的滋水涵木针法对临床56例患者进行治疗,疗效的观察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56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2~53岁,平均年龄38岁;病程最短3周,最长8年。
所有病人均因面部出现黄褐斑而就诊,有突然出现者,有逐渐加重者,有单纯性黄褐斑者,有兼夹经带胎产等诸疾者,出现部位在前额、双颊、上唇、眼眶周围等处。
2 治疗方法
2.1取穴曲泉、太冲、行间、水泉、足三里、交信、三阴交、肾俞、肝俞,局部围刺。
2.2针刺体针用0.30 mm×40~50 mm毫针进针0.5 ~1.5寸,进针得气后,留针30 min。
局部用0.30 mm×13 mm毫针,视皮损大小取3~10根不等,用围刺方法在皮损的外周向中心横刺0.3寸,1次/d,每次留针30 min,10次为一疗程。
例假期禁针。
一般治疗6个疗程。
3疗效标准
基本痊愈:面部颜色基本消失,色斑面积消退>90%;显效:面部色素面积消退>60%,颜色变浅;好转:色斑面积消退>30%,颜色变浅;无效:色斑面积小于3%,颜色变化不明显。
4治疗效果
6个疗程后,基本痊愈19例占33.9%,显效23例占41.1%,好转10例占17.9%,无效4例占7.1%。
5讨论
黄褐斑又称“肝斑”,或“黧黑斑”, 好发于青年女性,多与月经不调、盆腔炎、卵巢、子宫的疾患有关,并和妊娠、口服避孕药也有关。
同时也可继发于肝病、结核病及其他慢性疾病,此外,情绪不佳、过度的日晒、滥用化妆品也可引起本病。
本病影响容貌,并可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
现代医学认为,黄褐斑与内分泌功能紊乱引起的黑色素代谢异常有关,实验室研究发现可能与黄体酮及雌激素的增加,使酪氨酸酶不受谷酰甘肽的抑制,垂体中
叶分泌黑色刺激素增加,妊娠时血清酮含量升高等有关。
祖国医学认为黄褐斑是全身性疾病的一种局部反映,病因病机较为复杂,《诸病源候论》:“五脏六腑,十二经血,皆上于面。
夫血之行,俱荣表里,人或痰饮渍脏,或腠理受风,或血气失和,或涩或浊,不能荣于皮肤,故生黑。
”与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的失调有关。
与肝脾肾关系最为密切,情志不遂,精神压抑,导致肝气郁结,肝郁化热,血热不能容于面;脾虚不能化生精微,而清阳不升,导致颜面肌肤失养,气血凝滞而生褐斑;肾虚,肾水不足,不能制火,虚热内蕴,肝肾亏虚,不能上荣,则面生色斑。
曲泉、太冲、行间为肝经穴位,具有疏肝行气功效,水泉、交信为肾经穴位,具有滋肾养阴功效,三阴交为肝脾肾三条阴经交会穴,肝俞、肾俞为肝肾的背俞穴,具有治病求本之意。
诸穴同用具有滋水涵木功效。
肾属水,藏精;肝属木,藏血。
水木相生,精血同源,故肝肾两脏密切相关。
肝体阴而用阳,主疏泄,维持人体气血的正常运行。
水生木,肾精充盈,肝体得养则疏泄正常;局部围刺可疏通面部经络,调和气血,促进局部细胞活性,加速黑色素细胞的裂解。
上述诸穴同用符合祖国医学之整体观念,达到从整体水平治疗黄褐斑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