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到德性——环境美学的新方向
环境美德伦理学
环境美德伦理学简述在环境伦理学兴起的几十年中,大多数环境伦理学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非人类自然的内在价值或道德关怀的可能性”上,很少有人从美德角度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
然而,针对复杂的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期,一些环境伦理学家开始从美德伦理学的角度阐述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在他们的不断努力下,在环境伦理学领域兴起了一种新的理论——环境美德伦理学,到20世纪90年代这种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
环境美德伦理学是人们从美德视角关怀自然的新尝试,它使得环境伦理学趋于完整。
一、环境伦理学的贡献及当前的发展困境环境伦理学认为正是因为人类中心主义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排除在伦理关怀之外,才导致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物种灭绝等问题。
环境伦理学最主要的贡献是它依据生物进化论和系统科学,提出并论证了大自然具有系统价值,所有生物物种及其个体都具有内在价值,较为准确地确定了人类在自然界这个系统价值中的地位——人属于自然界,就应该敬重自然,和其他生物平等相处,而不能把自然界和其他物种看成供人征服和奴役的对象。
进入到2O世纪9O年代,环境伦理学开始呈现出某种停滞状态,在理论上各执一词,争执不下;在实践中对很多现实问题无能为力,困难重重。
在理论层面,环境伦理学过于聚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缺乏对现实的细致关注,更多的只是以浪漫的方式来争论动物的权利,来抒发自己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怀,来提倡荒野体验,来抽象地谈人类与自然物的平等关系”,过度批判现代科技文明,从而极易导致对人类利益的疏远,对人类贫困的冷漠,忽视人类社会的差别性影响,最终忽视或消解人本身。
正因其理论上的缺陷,未能为环境保护实践提供可靠的道德基础和伦理支持,在实践中脱离实际,忽视人类社会的差别性,无力解决很多现实问题。
环境伦理学陷入了发展困境。
二、环境伦理学的新出路--环境美德伦理学环境美德伦理学是环境伦理学的一个新兴领域,它是用美德伦理学术语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学说。
环境美德伦理为环境伦理的研究提供了新方法,用这种方法来研究环境问题,确立了人们的行为规范,树立了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道德标准。
从美到德性:环境美学的新方向
种 普遍性 。 更 大 转 向 则 是 伦 理 学 视 野 的 引 入 , 理 学 成 为 伦
环 境 美 学 自 我 深 化 的 一 个 很 重 要 的 途 径 。 此 种 转 向 代 表 性 的 材 料 有 布 里 迪 ( mi rd )的 《美 学 、 E l B ay y 伦
但 是 , 类 自然 对 象 并 非 专 为 审 美 而存 在 , 们 在 客 各 它
观 上 同 时 具 有 服 务 于 人 类 各 种 物 质 功 利 目 的 的 功
现 总 体 审 美 观 念 上 的 自觉 , 为 他 们 往 往 将 善 理 解 因
为 人 文 对 象 、 境 的 特 殊 性 , 非 总 体 审 美 观 念 上 的 环 而
环 境 美 学 的 研 究 视 野 从 自然 环 境 转 向 人 文 环 境 与 对
象 , 大 、 内在 的 变 化 发 生 了 : 于 人 文 对 象 与 环 更 更 对 境 之审美 欣 赏 , 主 观 态 度 显 然 已不 解 决 问 题 , 纯 相 反 , 题 的关 键 在 于 : 于 人 文 对 象 与 环 境 而 言 , 问 对 对 象 、 境 自身 对 于 人 类 现 实 生 活 的 物 质 功 利 性 , 日 环 或 物 质 利 用 之 善 , 判 定 其 审 美 价 值 有 无 的 前 提 ; 言 是 换 之 , 此 类 对 象 、 境 而 言 , 因其 具 物 质 功 利 之 善 , 对 环 正
来 的美 善 判 然 二 分 , 无 善 为 美 过 渡 到 以 善 美 联 姻 , 以
作 为 纯 观 照性 对 象 而 存 在 , 而 可 以 为 将 审 美 与 生 故 活判 然二分 的非功 利美 学 思 想提 供 最有 力 的支 持 。
德性·自由·和谐: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三个维度
德性·自由·和谐: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三个维度德性、自由、和谐,是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三个重要维度。
这三个维度构成了一个人民群众不断追求的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本质要求。
下面将从德性、自由和和谐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解释这三个维度对于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意义和作用。
德性是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石之一。
德性是指一个人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在新时代,人们对于自身德性的要求更加严格。
德性是一个人的内在品质,需要通过自律和修身来培养。
一个具有良好德性的人,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观念、优秀的品质和稳定的心态。
这种德性不仅是个人品质的体现,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一个社会中有更多具备良好德性的人,才能够构建起一个善良、和谐的社会生态,实现共同发展。
自由是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必要保障。
自由是每个人的天赋权利,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新时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素质提高,人民对于自由的追求愈加强烈。
自由不仅指的是政治上的自由,还包括思想上的自由、经济上的自由、文化上的自由等多个方面。
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下,人们才能够发挥自身的潜能,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而且,自由也是创新和发展的基础,只有保障人民群众的自由,才能够激发创新的活力,推动社会的进步。
和谐是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
和谐是指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新时代,发展是人民群众的根本要求,而和谐发展则是实现良好社会关系的基础。
和谐的社会,是一个人人共享发展成果、人人共同参与社会进步的社会。
在和谐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没有利益冲突,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形成了一个和谐的社会网络。
而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则是指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关系。
在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德性、自由和和谐是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三个维度。
德性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自由是个体发展和社会创新的保障,和谐则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良好关系的基础。
近十年来国内环境美学研究述评
摘 要 :中国环 境 关 学 的研 究在 2 0世 纪 9 0年 代 刚 刚 起 步 , 入 2 世 纪 才逐 渐 兴起 , 呈 进 1 并
现 出良好 的发展 态势 。近十年来 , 国内学者对环境 关学的研 究取得 了显著的成 果, 体来看 整 主要表现在 三个方 面: 第一 , 环境 美学理论 自身的研 究为人 与 自然环境的和谐奠定理论基础 ; 第二 , 环境 美学评论与应用的研 究一方面使 环境 美学理论在评 论 中发展 , 另一 方面又使环境 美学理论在 实际中得到应 用; 第三 , 环境 美学与其他 学科 关 系的研 究使 环境 关学具有理论 生
2 1 年 5月 01
上海大学学报 ( 会科学版 ) 社
Ju a o h n h i nv r t S ca S in e ) o r l f a g a U i s y( o i ce c s n S ei l
M a 0l v2 1 V0 . 8 1 1 No 3 .
其基 本 原 则 是 从 生 理 、 理 、 化 、 动 四 个 心 文 活 方 面来 说 明 的 “ 人 性 ” 这 就 从 理 论 层 面 宜 。
自然和谐统一 的共同体 。作者是从哲学思维
模式方面为环境美学找到了存在与发展的依 据。薛富兴《 从美 到德性 : 环境美 学 的新方 向》 6认为当代西方环境美学中善美 的判然 【 j
近十年来 , 国内学者对 环境美 学 的研究 取得 了显著 的成果 。据 不完全 统计 , 报刊 在 杂志上发表有关环境美学的论 文就有一百多 篇 。 当然 , 出版 的书 籍 也 不 在 少 数 , 译 成 中 翻
文 的 国外 环 境 美 学 方 面 的 论 文 和 书 籍 也 颇
进 展 与 突 破 ; 是 环 境 美 学 理 论 的 评 价 与 应 二
德性·自由·和谐: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三个维度
德性·自由·和谐: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三个维度德性、自由和谐是构建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三个重要维度。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从德性、自由和谐这三个方面进行全面推进。
德性是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重要维度之一。
德性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具备的品质和道德观念,包括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勤勉学习、尽职尽责等。
德性是社会和谐的基石,也是人民相互信任和团结合作的基础。
在新时代,我们要通过教育和培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品德,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推动社会风气的向上向善。
自由是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另一个重要维度。
自由是每个个体享有的基本权利,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新时代追求的自由是在法治框架内的自由,在保障个人权利和尊严的也要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和秩序。
实现自由需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促进社会公正和公平,打破旧的阻碍,为个体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自由也需要在责任和规则的约束下实现,个体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以推动社会发展为己任。
和谐是新时代美好生活的第三个维度。
和谐是社会各方面的关系达到平衡和稳定的状态,是人民共同追求幸福的社会环境。
实现和谐需要促进各种利益的协调,避免利益冲突和矛盾的激化。
和谐还需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推崇互助、分享和包容,提倡以和为贵的原则。
在新时代,我们要以构建人民幸福共同体为目标,不断增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各方面的良性发展。
德性、自由和谐是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三个重要维度。
通过弘扬德性、保障自由、促进和谐,我们能够构建一个更加文明、幸福、繁荣的社会。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每个人都应当积极践行良好的道德品质,追求个人自由和公正,与他人和谐共处。
只有在德性、自由和谐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梦想。
新时代环境美学的发展及其审美意识
新时代环境美学的发展及其审美意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新时代的环境美学成为了当代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环境美学是一门探讨自然环境、城市环境和人类生活空间中美的学科,它旨在通过审美活动和美感体验,提升人们对环境的认知和理解,促进人与自然、人与城市环境的和谐共处。
在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下,环境美学的发展不仅仅关乎艺术和审美,更关乎人与环境的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也使得环境美学在审美意识上有着更加深刻的意义和作用。
一、新时代环境美学的发展趋势在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下,环境美学的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和特点。
1. 环保理念凸显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环保理念成为了当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新时代的环境美学正是紧跟这一趋势,将环保理念融入到审美体验之中,倡导人们通过审美活动的方式去感受和保护环境。
2. 多元化的审美体验新时代人们的审美需求更加多元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艺术作品和文化产品,而是包括了自然环境、城市风貌、生活空间等方方面面。
新时代的环境美学呈现出了多元化和综合化的特点,将自然美、人文美、生态美等元素融合在一起,给人们带来了更加丰富和多样的审美体验。
3.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新时代的环境美学不仅仅关注美的体验,更关注人与环境之间的再生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审美活动,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环境的美,更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从而促进人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来。
二、新时代环境美学对审美意识的影响新时代的环境美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或者研究领域,更是一种审美意识和审美生活方式的倡导者和引领者。
它通过审美活动和美感体验,影响着人们对环境的认知和理解,塑造着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取向。
1. 唤起人们对环境美的关注和热爱新时代的环境美学通过各种形式的展览、活动和教育推广,唤起人们对自然环境、城市环境和生活空间的关注和热爱。
人们通过审美体验,发现身边的环境美,从而更加用心地保护和维护环境。
新时代环境美学的发展及其审美意识
新时代环境美学的发展及其审美意识新时代的环境美学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人们对环境美学的关注也越来越多。
环境美学不仅是一种审美体验,更是一种审美意识的表现。
通过对环境美学的发展及其审美意识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中的审美趋势和人们对环境美的追求。
我们需要了解环境美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环境美学是一种关于人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审美活动的哲学思考和艺术实践。
它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环境的美感特征、环境美的表现形式等问题,涉及哲学、心理学、美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环境美学始于古代中国的山水画,发展于19世纪的欧洲浪漫主义,至今已成为当代艺术和设计的重要方向,凝聚了人们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
环境美学的审美意识在当代社会中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环境美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环境美学的审美意识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取向和行为习惯。
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越来越多地融入了环境美学的理念,强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在园林景观和室内装饰中,注重创造舒适的、富有生活气息的环境,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环境美学的发展也与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密不可分。
随着数字化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环境美的魅力,体验到不同环境中的审美愉悦。
人们对环境的关注也日益深入,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社会共识。
在这样的背景下,环境美学的审美意识也更加注重环境的舒适性、健康性和可持续性,强调自然和人类共同创造美好环境的重要性。
环境美学的审美意识还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息息相关。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增加,人们对环境的需求不再仅仅停留在满足基本生存需要,更多地在于追求高品质的生活体验和文化艺术的享受。
环境美学的审美意识也正是在这样的需求下得到了更多的体现,人们不仅要求环境干净整洁,更关注环境的美感和文化内涵,希望在环境中体验到生活的美好和精神的满足。
新时代环境美学的发展及其审美意识
新时代环境美学的发展及其审美意识1. 引言1.1 新时代环境美学的重要性新时代环境美学的重要性在于我们正处在一个日益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
环境美学不仅仅是美的追求,更是与环境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重要领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而环境美学的发展正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改善我们周围的环境。
环境美学不仅仅是对自然风景的欣赏,更是对生活环境的改善和提升。
通过环境美学的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环境,激发人们对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引导人们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活动。
只有通过环境美学的发展,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
1.2 审美意识的意义审美意识是人们对环境美学的主观感受和认知能力,是人们对事物美丑、优劣的评价能力。
审美意识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引导人们对环境美学的认识和体验,帮助人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美。
审美意识的培养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增强人们对环境美学的敏感度和欣赏能力,使人们更加珍视环境,更加积极地参与环境保护和建设。
审美意识还可以提升人们的审美修养和素质,提高人们的审美鉴赏能力,使人们对美学规律和美感体验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审美意识的意义在于它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还可以促进人们的心灵成长,提高人们的品味水平,从而提升个体的审美水平和艺术修养,使人们在现代社会中更加自信、自觉地追求和欣赏美的存在。
2. 正文2.1 新时代环境美学的概念新时代环境美学是指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对环境美感和审美价值的认识和追求。
它强调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人们对环境的审美需求和价值取向。
新时代环境美学不仅是对传统美学理论的延续和发展,更是对当代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审美观点和态度。
在新时代环境美学中,人们开始关注环境对美的影响,提倡创造和维护优美的环境。
通过审美感知和评价环境的美与丑、和谐与不和谐,实现对环境的美学调控和优化。
新时代环境美学的发展及其审美意识
新时代环境美学的发展及其审美意识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所处的环境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新时代环境美学的发展不仅需要关注传统审美理念的传承与创新,更需要重视环境保护和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美学是以自然、城市、社区、建筑等环境为对象,关注其美学价值及其与观察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新时代环境美学将更加注重环境主体性,旨在通过对环境的审美理解,使人们更加关注环境的生命力、自然规律和人文价值,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建立生态文明。
在新时代环境美学的发展中,审美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
首先,要加强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对环境的敏感度。
其次,要推广环保知识,发挥广大群众在环保中的主体作用,形成一种全民参与的环保文化。
最后,要加强环境美学教育,探索环境教育与美育的有机结合,注重情感教育和体验式学习,培养环境美学的敏感度和美学素养,提升人们的审美品位。
环境美学的发展,还需要对科技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环境的认知也在不断升级,但科技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需要更加重视科技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环境美学需要借助科技手段,发挥科技优势,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例如: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优化与整合城市环境资源,以及通过新能源、智能物流等绿色科技手段降低环境污染等。
总之,新时代环境美学需要注重环境的主体性,在注重传统审美理念传承的同时,亦要拥抱新时代的发展与创新,通过审美意识的培养,科技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环境的保护与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在环境保护与人类文明一体化的道路上,才能实现环境与人类的和谐共处。
从美育和德育看环境教育
从美育和德育看环境教育环境教育是当今社会中备受关注的一个议题。
在这个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环境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在环境教育中,美育和德育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美育和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有益补充,它们在环境教育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接下来,本文将从美育和德育两个方面来分析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让我们从美育的角度来看环境教育。
美育就是通过美的情感、美的认知和美的行为来培养人们对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从而使人们更好地去创造、去欣赏、去建立美的情感。
环境教育可以通过美育的方式引导学生更加关注和热爱自然环境。
美育可以通过美术、音乐、舞蹈等多种方式来展现自然之美,让学生在美的世界中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让学生在美的环境中学习,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环境的热爱之情,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去保护和爱护环境。
美育还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方式来加强环境教育。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并且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积极地参与环境保护的行动之中。
而培养创造能力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找到对环境问题的解决之道,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方式来保护环境,让环境保护不再是一件单调乏味的事情。
接着,让我们从德育的角度来看环境教育。
德育是指通过教育实践活动与教育教学活动,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使之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完整的道德品质。
在环境教育中,德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从道德层面来认识和体验环境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道德情感和行为。
通过德育教育,学生可以学会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了解自然界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从而形成一种敬畏自然的情感。
在这种情感的感召下,学生将会更加主动地去保护自然环境,致力于环保事业。
而且通过德育,还可以教育学生应该遵守环境保护的伦理道德,不随意破坏环境,不随意乱扔垃圾等。
在德育教育的指引下,学生可以形成正确的环保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使之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新时代环境美学的发展及其审美意识
新时代环境美学的发展及其审美意识1. 引言1.1 新时代环境美学的重要性新时代环境美学的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使人们能够更加敏感地感知和理解环境中的美。
通过环境美学的视角,人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自然和人类活动所形成的环境,从而更加珍惜和保护环境资源。
新时代环境美学的重要性还在于其对人类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环境美学的发展可以激发人们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思考,促使人们改变消费习惯、调整生活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新时代环境美学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审美层面,更体现在对人类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引导作用上。
通过加强环境美学的研究和推广,可以推动社会向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为人类和地球的未来带来更加美好的展望。
1.2 审美意识的提升审美意识的提升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环境美学的认知和感知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人们对于环境的美感和价值认知也在逐渐提升。
通过学习和体验环境美学,人们可以更加细致地观察和感知周围的环境,并从中找到美的源泉和灵感。
审美意识的提升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欣赏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还可以激发人们保护环境的热情和责任感。
在新时代,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人们审美意识的提升也成为推动环境美学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通过提升审美意识,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自然,更好地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审美意识的提升不仅是一种个人修养,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和文明素养,是推动新时代环境美学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动力源泉。
2. 正文2.1 新时代环境美学的内涵新时代环境美学的内涵包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审美观察和体验。
新时代环境美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倡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在新时代环境美学的范畴中,人们不仅关注自然景观的美感,更注重环境的整体性、生态性和社会性。
新时代环境美学还强调个体与环境之间的情感联系和情感沟通,强调环境对个体情感和审美体验的价值。
新时代环境美学的发展及其审美意识
新时代环境美学的发展及其审美意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环境美学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在这个新时代,环境美学的发展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环境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自然和城市环境美的学科,它涉及到人们对自然、城市和生活环境的审美需求、审美情感和审美态度。
新时代的环境美学,不仅关注环境美的概念和内涵,更致力于引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正确的审美意识,助力人们在美丽的环境中更好地生活、工作和学习。
一、新时代环境美学的内涵新时代环境美学关注的不仅是外部环境的美,更是人们对环境的认知和理解。
环境美学的内涵不仅包括了环境美的物质形式,更包括了环境美的精神内涵。
在新时代,环境美学已经不再局限于欣赏景观、建筑等单一领域,而是跨越了自然、城市、园林、建筑等多个领域,形成了一个复合性的交叉学科。
新时代环境美学还包含了环保、可持续发展等内容,提倡人们在追求美的不忘保护环境,实现绿色发展。
1.跨学科融合在新时代,环境美学逐渐走向跨学科融合的发展模式。
它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而是融合了哲学、艺术、社会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领域。
这种跨学科融合为环境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拓展了研究领域,促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的产生。
2.注重实践应用新时代环境美学注重实践应用,更加关注环境美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人们不仅能够通过学习环境美学知识提高自身审美能力,更能够在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改善周围的环境和建设美好的家园。
3.推崇多元文化新时代环境美学推崇多元文化的发展,尊重和包容各种地域、民族、宗教不同的文化,倡导在环境美学研究中融入不同文化的审美理念和价值观。
这种多元化的审美观念有助于拓展环境美学的研究范畴,丰富环境美学的内涵和形式。
三、环境美学对审美意识的影响1.培养人们的美学情感环境美学的发展对人们的审美意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习环境美学知识,人们能够培养自己的美学情感,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更好地欣赏和感悟自然、城市等环境中蕴含的美。
新时代环境美学的发展及其审美意识
新时代环境美学的发展及其审美意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环境美学的关注也越来越多。
环境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人类在环境中的美学感知和审美体验,并探讨人类如何通过塑造环境来提高生活质量和审美意识。
新时代环境美学的发展不仅受到理论研究的影响,也受到社会、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本文将就新时代环境美学的发展及其审美意识展开探讨。
一、新时代环境美学的发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环境美学不再仅仅局限于自然环境的美,还包括了城市环境、建筑环境、室内环境等。
这些环境的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水平和人们的审美需求。
新时代环境美学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 多元化的环境美学主题在新时代,人们对环境美学主题的关注不再局限于自然美、人文美,还包括了生态美、可持续发展美、城市美、乡村美等多元化的主题。
这些主题涉及到环境的多方面问题,如环境的保护与利用、城市规划与建设、乡村振兴与美化等。
这些多元化的美学主题为新时代环境美学的研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研究空间和丰富的研究内容。
2. 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结合新时代环境美学的发展不仅关注理论研究,还注重实践探索。
人们通过实际行动来改善环境,提高环境质量,开展环境艺术创作等。
这种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结合,为新时代环境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加立体化的发展路径。
3. 科技与环境美学的融合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环境美学也与科技进行了深度融合。
人们通过科技手段来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科技的发展也为环境美学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科技与环境美学的融合使得新时代环境美学的发展更加前沿和具有创新性。
审美意识是人们对环境美感知和审美体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
新时代环境美学的发展不仅提高了人们的审美要求,也进一步提升了人们的审美意识。
1. 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新时代环境美学的发展提高了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城市环境的改善、乡村环境的美化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通过自身的行动来积极参与其中。
新时代环境美学的发展及其审美意识
新时代环境美学的发展及其审美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觉醒,新时代环境美学开始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环境美学是对环境以及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审美研究。
它关注的是人们对环境的感知和评价,以及环境给人们带来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反应。
在过去,人们对环境的审美主要关注建筑和自然风光。
而在新时代,环境美学的发展扩展了审美的范围,涵盖了更多的领域,例如城市规划、公共空间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等。
这些领域的发展不仅使环境更加美好和宜居,也增加了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要求。
新时代环境美学的发展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过去的环境问题,如污染和破坏,严重影响了环境的美感和人们的健康。
而新时代的环境美学,强调环境的可持续性和生态友好性,注重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美感和生态系统。
新时代的社会变革和技术进步也为环境美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现代科技的进步,使得环境设计和建设更加多样化和可持续化,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审美选择和体验机会。
新时代环境美学的审美意识也发生了变化。
过去的审美意识主要强调对自然风光和建筑风格的喜好,而新时代的审美意识更加注重环境的功能性和实用性。
人们不仅追求环境的美感,更希望环境能够提供舒适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与此人们的审美意识也更加注重环境的可持续性和生态友好性。
他们更加关注环境的环保性能和能源利用效率,追求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新时代环境美学的发展也引起了城市规划师、设计师和艺术家的关注。
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参与到环境美学的研究和实践中。
城市规划师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设计,创造宜居和可持续的城市环境;设计师通过创新的材料和设计理念,打造功能性和美观性的室内和室外空间;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和装置,唤起人们对环境的思考和关注。
他们的努力为新时代环境美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
新时代环境美学的发展标志着人们对环境审美的意识和追求的提升。
它不仅关注环境的美感和实用性,更注重环境的可持续性和生态友好性。
环境美学的发展及其性质
环境美学的发展及其性质1.1 环境美学的历史根源环境美学是在二十世纪后五十年代才涌现出来的一门美学新兴学科。
它所关注的哲学主题是:如何在美学层面上欣赏我们身边的大千世界;而且这一世界不仅是由一个个对象所构成,同时也是由一些更大的环境单元所构成。
因此,环境美学从原先局限在狭隘的艺术界和艺术品的欣赏上得以扩展,并延伸到整个环境领域:不仅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着各种受人类影响或由人类所构建的环境。
1尽管在环境美学的领域中,将人类环境与自然环境同等对待,但是该领域的历史却源于早期的自然美学理论的研究之中。
因此,为了理解环境美学领域的当前发展,我们有必要对历史背景进行一番概括。
环境美学的历史,源于十八世纪以来审美概念的发展和康德对于该概念的经典论述。
2此概念之核心便是将审美体验解释为一种对日常功利——如实践与个人利益——的隔离而导致的无利害性概念。
3无利害性概念与十八世纪以来人们对自然的痴迷相结合,从而涌现出景观体验的丰富途径。
凭借着无利害性的提携,不仅那些开化过的田园乡村可视为一种优美,而且那些最为原始的自然环境也视作一种崇高来进行欣赏。
进而在这两个极端(优美与崇高)之间,无利害性为欣赏景观中一个更为强劲的欣赏模式——如画性(Picturesque)的涌现提供空间。
如画性最初与某些特定的景观类型紧密相关,并具有与当时风景画同样的特征。
但是它最终发展成为一种更为全面的欣赏模式:仅仅将注意力放在环境中那些如图画般的属性——感性外观与形式构图,便可使得任何环境的审美体验都变得容易起来。
4无利害性直接促成十八世纪合成美学(Aesthetic Synthesis)的兴起,后者将无利害性作为核心概念,而将景观则作为审美欣赏的范例,并且在欣赏模式中极力推崇形式主义与如画性。
然而,合成美学自十八世纪诞生之初一直延续到现在,并非毫发无损;当前环境美学所经历的变革如同“合成”自身所经历的变革一样多。
在这些变革中,最主要的是艺术作品地位的上扬和作为审美欣赏范例的景观地位的下滑。
环境美学的发展及其新近问题
环境美学的发展及其新近问题〔美〕A1伯林特/文 刘悦笛/译提 要:环境美学的出场,既与审美对于环境的关注之应用相关,又同当代艺术拓展自身而走向环境有关。
正如我们的艺术概念已经被拓展一样,我们对环境的理解因而也得到了拓展,从“被拓展的环境感”到“环境经验”都由此凸显了出来。
作为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鉴赏环境”的观念也拓展了环境的意义,关于自然的美学亦必须被考虑在其中。
此外,环境美学与自然美学、环境美学与应用美学、环境美学与环境伦理学、艺术与环境这四大关系,已构成了当前研究的重要问题。
环境美学更广阔的未来正在逐步地展现出来,这是因为,“环境价值”在人类生活当中居于核心地位。
关键词:环境美学;环境经验;鉴赏环境;环境价值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在最近两个世纪当中,西方文化中的艺术获得的荣誉地位达到了顶点。
①遍布世界的巨大殿堂(我们称之为文化中心)已经展示了艺术的荣耀。
富丽堂皇的新艺术博物馆、音乐大厅和歌剧院落成的消息定期出现,它们本身也成为了建筑的纪念碑。
各种艺术节和音乐节充满了整个夏季。
艺术已经成为了一门主要的国际产业。
与此同时,正如艺术获得如此高的地位一样,艺术也与当代社会的其他重要体制相脱离———与被规范化的科学相分离因而它不可量化;与沉溺于可触的、肉身的和感觉的宗教相脱离;与以固有价值和直接满足为中心来取代规则和后果的伦理学相脱离;与通过颠覆性认知当前痛苦和生活不公正的政治和已有秩序相脱离。
伴随着艺术,我们的审美介入(aesthetic engage ment)使我们获得了内在价值的经验。
然而,艺术并不只是我们拥有这样的重要和深度经验的领域。
人类存在的内在价值的意识,处于伦理学的核心当中。
我们的恐惧和感恩之情是一种来自丰富的存在价值的宗教情感。
共同体的知觉(percep ti on of co mmunity)便依赖于这二者,但是,还要加上一种使人类关系得以完满的内在满足的审美要素。
新时代环境美学的发展及其审美意识
新时代环境美学的发展及其审美意识新时代环境美学是指在当下人们生活环境中审美取向的改变和美学理念的转变,它在保护环境、提高生活品质、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伴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美学开始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新时代的环境美学不仅体现了外在的美感,更重要的是强调内在的人文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意识。
环境美学的发展不仅是审美取向的改变,更体现出了一种新的深度文化,人们开始拥抱多样性、实用性和环保性,尤其是这些价值观是从一些已经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引入到全球。
现代的新技术和新设计广泛运用到建筑、公园、休闲场所等各种场合中,环保材料、减少废墟等成为环境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
节能、低碳也成为新时代环境美学设计的前沿。
同时,注意到环境艺术,其审美功能不仅在于观赏,更将环保理念传达给人们。
现代环境美学的审美意识也发生了重大转变,从单纯的追求外在美感转向了美学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协同合作。
环境美学已不仅仅是美好的表象,更多的是美好的内涵和深度。
在人们的内心深处,环境美学与环境保护紧密相连,通过美学的方式让人们更好的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新时代的环境审美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更关注现代化和传统文化的融合,这种综合性思维不断推动环境美学的前进,人们对于摄影、影像和音乐等作品也注重环境意识,体现出更为人文化的美学观。
同时,在大众娱乐中,环境美学的表现也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家居生活、休闲旅游等场景中,环境应用得越来越广泛。
在新时代环境美学中,人们也更注重个人内心感受,追求一种内心的美感,这种美感来自于环境给予的真实和自然的力量。
追求个性化和独特化的审美取向成为新时代环境美学的主流,人们从环境设计入手,注重在空间中塑造一种个性化、自由化的生活方式和情感交流,以达到提高生活品质、绿化城市等多方面的目的。
总之,新时代的环境美学的发展变化不仅揭示了人们审美意识取向的改变,也体现了一种新的文化思潮,尤其是环保的意识在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新时代环境美学的发展及其审美意识
新时代环境美学的发展及其审美意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断加深,环境美学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新时代环境美学的发展和其审美意识,不仅仅关乎对环境美的感知和欣赏,更涉及到人与环境的关系、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伦理的重要性。
环境美学是一门探究人与环境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的不仅仅是环境本身的美,而是人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美感。
在新时代,环境美学不再只是关注景观和自然的美,而包括城市环境、人工环境和人与自然环境的融合等更加广泛的领域。
新时代环境美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新时代环境美学强调了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过去,人们常常将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看作对立的两个领域,忽略了两者的相互关联和影响。
而新时代的环境美学将人与环境的关系视为一种共生共存的状态,强调人类活动应该与自然环境相和谐,并致力于寻找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之道。
新时代环境美学注重可持续发展。
随着环境问题的加剧,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使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长久地共存。
在环境美学中,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指导原则,要求人们在享受环境美的保护环境、节能减排、重视资源的合理利用。
新时代环境美学强调了生态伦理的重要性。
生态伦理是一种关注人与自然环境之间道德关系的理论。
它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建立在尊重、平等和和谐之上。
在环境美学中,生态伦理的理念被应用到审美实践中,强调人们应该在欣赏环境美的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新时代环境美学的发展还推动了人们的审美意识的转变。
传统的审美意识主要关注美的客观标准和规范,重视形式和外表的完美。
而新时代环境美学提倡主观的、个体化的审美体验,注重个人的感受和体验,强调情感、情绪和价值观的作用。
在新时代环境美学中,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内心的感受和体验,更加注重在美的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历史和社会意义。
新时代环境美学的发展及其审美意识的转变是对传统审美观念的重新审视和扩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卷第4期2009年10月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Yantai University (Philos ophy and Social Science )Vol .22 No .4Oct .,2009从美到德性:环境美学的新方向 [收稿日期]2009-04-17[作者简介]薛富兴(1963-),山西朔州人,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美学研究。
薛富兴(南开大学哲学系,天津300071) [摘 要]当代环境美学需要自觉引入伦理学,以德性为环境审美之基,化伦理德性为审美态度、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以善求美,化善为美。
环境美德是指面对对象自然时,人类应当尊重自然、同情自然和关爱自然;面对环境自然,人类应当对自然有感激之心、依恋之情和敬畏之意。
[关键词]环境美学;伦理学;环境美德;以善求美;化善为美[中图分类号]B 834,I 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3194(2009)0420044204 进入新世纪,当代西方环境美学发生了重要转向,首先是研究视野从自然环境拓展到人文环境,代表性成果如卡尔松(A llen Carls on )的《日常建筑的审美欣赏》(1999)和《论人类环境的审美欣赏》(2001)。
卡尔松和伯林特(A rnold Berleant )合作编辑的《人类环境美学》(2007),帕森斯(Glenn Par 2s ons )和卡尔松合著的《功能之美》(2008)可以算是对这一领域新成果的总结。
由于所关注对象与传统美学重心自身性质的差异,最终导致当代美学由部分领域之拓展而发生了全局性审美观念之变迁。
其实,环境美学在其自然美学阶段,就已奠定了一条在逻辑上与近代美学截然相反的路线,因为艺术可以作为纯观照性对象而存在,故而可以为将审美与生活判然二分的非功利美学思想提供最有力的支持。
但是,各类自然对象并非专为审美而存在,它们在客观上同时具有服务于人类各种物质功利目的的功能;现实生活中,人类面对自然对象,往往首先想到的也是物质利用。
因此,美学一旦离开艺术这个很特殊的对象,进入到对自然对象的考察,以艺术为原型的非功利审美理论便很难坚持,因为自然对象显然是多功能的。
如果说面对自然对象,我们可退而以审美态度论之,即将对自然对象之功利心斥之于审美领域之外,以求得审美理论的纯粹性;那么,当环境美学的研究视野从自然环境转向人文环境与对象,更大、更内在的变化发生了:对于人文对象与环境之审美欣赏,纯主观态度显然已不解决问题,相反,问题的关键在于:对于人文对象与环境而言,对象、环境自身对于人类现实生活的物质功利性,或曰物质利用之善,是判定其审美价值有无的前提;换言之,对此类对象、环境而言,正因其具物质功利之善,我们进而判之为美;若无此善,即无此美。
极而言之,若无此善,人们根本就不会创造它们,因此它们也就根本不会存在于此。
可见,美学视野一旦进入人文对象、环境领域,审美观念已然暗渡陈仓:从原来的美善判然二分,以无善为美过渡到以善美联姻,以善论美了。
在此阶段,美学家们在对人文对象、环境的具体研究中现实了“善的自觉”;但是,尚未实现总体审美观念上的自觉,因为他们往往将善理解为人文对象、环境的特殊性,而非总体审美观念上的一种普遍性。
更大转向则是伦理学视野的引入,伦理学成为环境美学自我深化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此种转向代表性的材料有布里迪(E m ily B rady )的《美学、伦理学与自然环境》(2002),罗尔斯顿(Hol m es Rolst onⅢ)的《从美到责任》(2008),以及卡尔松和林唐特(Sheila L int ott)编的《自然、美学与环境保护主义:从美到责任》(2008)。
环境美学与伦理学的联姻,若作追溯,大概需要提及利奥波德(A ldo Leopold)的《沙乡年鉴》,其“大地伦理”(Land Ethic)观念中便包括了审美这一对自然环境的感性精神关系,所以,坎里考特(J.Baird Callicott)才认为“大地审美”当是其“大地伦理”观念的有机组成部分。
①罗尔斯顿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所提出的关于自然环境的价值系统中,“审美价值”也是其中之一。
②需注意者,这些早期思考均由环境伦理学家提出,他们普遍地将审美价值视为伦理价值之一部分,美学也是其伦理学视野中的一片小景观,这与美学家自觉地引入伦理学观念以充实美学,意义大为不同。
也许,斋藤百合子(Yuriko Sait o)的《如其本然地欣赏自然》(1994),可算是环境美学家自觉引入伦理学视角的先驱。
③当代环境美学为何会发生这种“从美到责任”的转向,环境美学和伦理学到底有怎样的内在关系,这种转向之后环境美学会有怎样的新发展呢?对古典时代的李白、杜甫来说,自然美、环境美是一种到处都存在的已然事实,故而传统的自然美学可直接从如何欣赏自然之美开始。
但是,对当代社会的人们来说,环境美,特别是自然环境之美,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一个已然存在的事实,恰恰相反,人们不得不面对许多已经遭到破坏,或是正在恶化的环境———环境之丑。
在此情形下,环境美学上来就以如何欣赏环境之美为主题,便没有现实性。
它必须面对自然环境为何由美变丑,如何转丑为美,人文环境如何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等问题。
伦理学的转向,首先解决环境美学中的一个现实问题———当代环境之美如何可能?现实领域的环境改善才能为环境美学提供现实的研究对象,否则环境美学对当代人来说,就是一种虚构,一种自我嘲讽。
将伦理学的“责任”概念引入环境美学,就是要切实地解决上面所提到的问题,消极地讲,是追问谁将本来优美的自然环境恶化;积极地讲,是追问谁应当在当代环境改善问题上承担主要责任?它是从人类主体一端,具体地说,从人类主体的伦理责任意识一端思考当代环境问题。
伦理学视野进入美学,帮助环境美学实现了总体审美观念的一种“善的自觉”,因为“善”乃伦理学的核心观念。
美学家们要么拒绝伦理学的视野,还坚持原来的美善两分立场;要么积极地求助于伦理学以实现环境美学的进一步深化。
一旦引伦理学进美学,总体审美观念便不得不做出调整:善在美学里就必须有合法性,善在这里就不能只是一种特例,如仅对人文对象、环境有效,而当成为一切审美对象审美价值之前提。
自此,非善而美便匪夷所思。
伦理学视野的引入,特别是道义伦理学“责任”观念的引入,首先以消极的形式彰显了环境美学绕不开的一个问题:人类主体对于自然对象、环境不负责任的态度与行为首先损失了自然对象、环境自身之善(自然对象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进而损害,甚至毁灭了自然对象、环境之美,在此意义上,环境之美乃以环境之善为基础。
继而我们又可以积极的态度讨论此问题:人类主体如何通过自觉地履行自己对于自然对象、环境之关爱、保护之责,捍卫自然对象、环境自身之善,进而实现保护、改进和创造自然对象、环境之美的目的。
但是,“责任”只是规范伦理学的关键词,规范伦理学以提供人类现实生活中外在的行为规范为宗旨;而美学是关于人类精神幸福的科学,其合理的研究对象是人们内在的精神状态,而不是外在的行为规范。
所以,从“责任”到“美”,从规范伦理学到环境美学,应当说,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所以说,罗尔斯顿提出“从美到责任”的转变,在总体方向上是正确的,但这一主张,并没有进入环境美学的核心地带。
严格说来,在美学中大谈“责任”,并无充分的合理性。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奈斯(A rne Naess)所倡导的“深层生态学”(Deep Ecol ogy)提出:当代环境运动不应当只满足于从外在的技术层面采取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还应当从更高的精神观念层面,反思自己的行为,当代人类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自己对自然的态度,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环境破坏的行为就不会停止,环境恶化的情况就不会根本扭转。
“深生生态学”将当代环境保护运动提高到对当代人类核心的内在观念进行自觉反思的层面,为当代环境运动的深化开辟了新的方向。
深层生态学所倡导的观念改造运动实际上就是一个环境哲学,具体地伦理学的运动,它自觉地接续了利奥波德所提出的“大地伦理”观念。
但可惜的是,当代环境伦理学基本上仍处于规范伦理学的水平,深层生态学所要求54第4期 薛富兴:从美到德性:环境美学的新方向①②③见坎里考特《捍卫大地伦理》(纽约: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1989)的第五章第二节:《利奥波德的大地审美》。
见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费城:天普大学出版社,1988)的第一章第一节:《自然所具有的价值》。
同样是强调“如其本然”地欣赏自然,斋藤与卡尔松不同,后者从认识论视野强调欣赏自然之真,否则所欣赏者就是不真实的;斋藤则立足伦理学强调自然欣赏的客观性原则。
依此,则不能如其本然地自然欣赏,其弊端便主要地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不真,而是伦理学上的未能充分尊重自然之不善,惟有如其本然地欣赏自然,才是道德的。
的内在目标仍未实现。
因此我提出:当代环境伦理学应当从规范伦理学向美德伦理学转向,以环境美德的塑造实现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理想,实现“深层生态学”的内在化目标。
环境美德伦理学的主题是“应当做一个怎样的人,一个理想的人应当在处理天人关系时具备怎样的人格或德性,怎样的德性才算是环境美德?”环境美学与环境伦理学相结合之处,并不是“从美到责任”,而是从美到德性,这种结合之后,环境美学的新任务便是如何塑造环境美德?环境美学的新主题便是通过环境美德的自觉塑造,改变当代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在环境美德的帮助下,将当代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伦理责任,从一种外在的必须如此,转化为自愿如此的审美活动,以此促进当代社会环境改善的事业,以此促进当代社会美好环境的创造事业,也只有如此,当代环境美学才有了强大的内在动力和现实基础。
美好的环境需要有德性的人去保护与创造,一个极端自我中心主义,在自然面前妄自尊大的人,不可能真正去爱惜、保护和欣赏美好的环境,美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需要有德性的人去保护、欣赏和创造。
传统美学强调人的审美态度、审美趣味,现在则需指出:环境美德才是审美态度、审美趣味,甚至审美能力的必要基础。
那么,环境美德具有怎样的具体内涵?人类面对两种自然,一是对象自然,二是环境自然,因此也就有两种性质不同的天人关系。
环境美德的内涵也就相应地有所不同。
对象性天人关系中,人类比许多自然对象更有力量,人类能够对自然带来损害,造成破坏。
面对对象自然,环境美德的具体内涵是指尊重自然、同情自然和关爱自然。
尊重自然,是指人类在与各类自然对象打交道时,应当充分地尊重自然对象的生存和发展权,在根本原则上承认自然对象享受与人类同等的生存和发展权利,若无必要,不去损害各类自然对象,从动、植物,到无机物。
同情自然是指人类应当设身处地地感知、体验和理解自然对象生存、发展中所遇到的困境,有要万物一体、万物同命的意识,由自身命运之艰辛体察自然对象生存和发展之不易,要自觉地建立起与自然对象之认同意识,而不是区别物我的尊卑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