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格结构理论分析纳兰性德的悲情心路历程
(1)纳兰性德为何这般忧伤?
(1)纳兰性德为何这般忧伤?纳兰公子为何这般忧伤?丁启阵纳兰性德出身满族的贵族家庭,隶属于正黄旗,他的曾祖父金台什的妹妹是努尔哈赤的皇妃,皇太极的生母。
也就是说,纳兰的祖父跟康熙的祖父为表兄弟关系。
由此可见,纳兰家族的来历不同寻常。
纳兰的父亲明珠,也不是寻常之辈。
他善于投机钻营,在险恶的官场争斗中,总是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职位一路飙升,内务府总管、弘文院学士、刑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兵部尚书、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累加太子太傅太子太师。
就是说,一直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
当时有这样一句民谣:“要做官,问索三(索额图);要讲情,问老明(明珠)。
”明珠扳倒索额图之后,他的权势就更是炙手可热,跑官的、说情的都汇聚到了明珠家。
据《清史稿》记载,明珠家的财产是“日进斗金”、“货贿山积”。
纳兰本人,也不是庸碌之辈。
他是个文武兼修之人。
十七岁就读于太学,十八岁中举人,二十二岁高中进士。
因为跟皇家的特殊关系,很快就被康熙任命为三等侍卫。
做了侍卫之后,纳兰苦练各种武功,其中射箭技术最为出色,达到了百发百中的水平。
康熙皇帝无论是待在京城,还是巡游各地,纳兰都佩刀带弓,跟随左右,贴身护卫。
康熙对纳兰格外赏识,“眷注异于他侍卫”,经常赏赐他各种奇珍异物,有一次还赏赐他亲笔御书的唐代诗人贾至的《早朝》诗。
荣宠非常,人人羡慕。
职位上,几年之内就从三等侍卫擢升为二等、一等。
史书记载说,康熙有意重用他。
这样的家族背景,这样的相门公子,这样的文武修养,这样的前途无量,纳兰却没有成为一个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的纨绔子弟,而是成为了一个性格文静忧郁、处世谨小慎微、情感缠绵悱恻的词人。
纳兰从小喜欢读书、钻研学问,经常在家闭门读书,有时候找几个好朋友在一起探讨学问,谈古论今。
他曾托朋友帮助他寻求购买各种经学研究著作,“晓夜穷研”。
纳兰做官之后闲暇极少,而且他在三十一岁上就因寒病去世了,但是,他仍然留下了多种著作。
其中有读书随笔集《渌水亭杂识》四卷,编著有《词韵正略》。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以心理学人格结构理论分析纳兰性德痛苦的心路历程
授 三等侍 卫后 累迁到一 等侍 卫 , 深 受康熙帝 的宠 信 。
之 妹为 妃 , 并 生下皇 太极 立为 皇子 。 由此 , 叶 赫部与 女 真部 结下 了世仇 与联姻 的矛盾复 杂 的关 系【 3 ] 。 纳 兰 氏族延 续与前 进脚步 的每一 次挪动 ,每 一次 完成世
本该春 风得意 的人生 ,为何 其好 友曹寅 在其故后 十
代 交替 的过程 都要付 出沉重 的代价 。纳 兰从 小就从
族 人 的 口中或多或 少了解到这 段历 史 ,因而 对于这 段家族 的血 泪史是早 已熟知 的 ,同室操 戈 的残酷无 情 使 他心凉 胆寒并在 心 中留下 了巨大 的阴影 ,也 成
为 了他心 中一道 隐痛的伤疤 。 即使 那段 历史 已经 远
第3 3 卷第4 期 2 0 1 3 年1 1 月
Vo 1 . 3 3 No . 4 NO V . 2 0 1 3
河北 民族 师 范学 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H e b e i N 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f o r N a i t o n a l i i t e s
是, 金笳 暗拍 , 一样泪 沾衣。
加 以解 释 ,从心 理学 的角度 还原一个 内心 充满 矛
满清第一才子纳兰性德生死之谜
满清第一才子纳兰性德生死之谜纳兰性德是诗词史上一颗闪亮的明珠,素有“满清第一才子”之称。
或许天妒英才吧,纳兰性德年仅30岁就已离开人世,留给世人无限的悲伤与叹惋。
说到这儿不禁有人好奇,纳兰性德怎么死的呢?如果要探讨“纳兰性德怎么死的”这一话题,需要从纳兰性德的经历和性格开始说起。
首先历史提及,纳兰性德因病去世。
那纳兰性德得了什么病呢?有人说,纳兰性德死于寒疾,有人说纳兰性德郁郁而终。
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有很高的信服力。
在中医里面,寒疾是指因为感受寒邪而导致的疾病,经常便随畏寒、头痛、身通等症状。
也有书籍记载,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患有严重的寒疾,最终因病去世。
那么,纳兰性德又何来郁郁而终这一说法呢?纳兰性德出生在一个显赫的家庭,父亲纳兰明珠将希望寄托于纳兰性德身上,但是纳兰性德根本不喜欢朝廷斗争,他早已看清楚朝廷官员之间的暗流涌动。
纳兰性德不想成为政治斗争的产物,但是没法忤逆父亲的意思,于是走进了朝廷担任一等侍卫一职。
纳兰性德在官场中活的非常压抑,他把淡泊名利的志向都寄托在诗词和山水之间。
公元1674年,时年20岁的纳兰性德娶了卢氏为妻,而卢氏也成为纳兰性德一生中最重要的女人。
三年后,卢氏因难产去世,这无疑给了纳兰性德致命一击。
后来,纳兰性德郁郁寡欢,整日沉迷于哀伤词曲中。
加上,纳兰性德选择不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内心愁苦,让他的身心更加疲惫不堪。
公元1685年,年仅30岁的纳兰性德离开了人世。
纳兰性德名句提起纳兰性德,就会联想到纳兰词。
纳兰性德一生共作三百多首诗词作品,很多诗词作品引起了世人共鸣。
那今天就来总结一下那些脍炙人口的纳兰性德名句。
提起纳兰性德名句,首当一提的便是这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这句名句出自于纳兰性德所写《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一词,纳兰性德站在女性立场上描绘出“人心易变,人走茶凉”的悲伤画面。
词人娓娓道来女方遭到情变,无情地被男方抛弃,用“人生只若初见”写出了俩人刚相爱时美好的回忆。
从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分析纳兰性德人格特征
用发展心理学生态心态理论解释纳兰性德悲情人格成因摘要:纳兰性德是痴情的、凄苦的、忧郁的、悲怆的。
本文以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从家庭重要他人到社会时代背景的五个方面,解释纳兰性德的悲情人格的成因。
关键词:纳兰性德、悲情人格、生态系列理论纳兰性德生长在裘马轻肥、钟鸣鼎食之家,父亲明珠位居宰辅,显要当朝,纳兰性德自己则身为皇帝的一等侍卫,“密迩天子左右,人以为责近臣无如容若者”。
与其尊荣享乐、无所不备的贵族生活相对照,其词给人的感觉却是另一番情景:情调凄凉哀婉,气氛悲郁怆恻,字里行间充满怨恨幽愤、徒唤奈何之情态。
有人统计,在纳兰性德现存的三百多首词里,“愁”字出现了90次,“泪”字用了65次,“恨”字使用了39次,其他如“断肠”、“伤心”、“惆怅”、“憔悴”、“凄凉”等字句,也触目皆是。
对于纳兰性德的这种思想矛盾的成因,历来著家说法不一。
在这里,我将用发展心理学中的生态系统理论来解释纳兰性德的悲情人格的产生原因。
个体并不是在真空中发展的,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家庭、社区以及国家构成的多远背景中发展的。
人们会受到同伴、亲戚及他们与之接触的其他人的影响。
受到宗教组织、学校及他们隶属于其中的团体的影响。
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是环境和社会影响的产物。
尤里·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了一个理解社会影响的“生态模型”。
社会影响可分为围绕个体扩展开来的一系列系统,个体是这个系统的中心。
对个体产生最直接影响的是“微系统”中的因素,包括个体直接接触的方面。
对大多数个体而言,家庭是主要的微系统。
“中系统”包含微系统背景中的交互关系,比如在家中发生的事。
微系统和中系统可以相互强化,相互影响。
“外系统”是由哪些个体并不在其中扮演活跃角色,但是又对他们会产生影响的背景构成。
比如父母的工作。
“宏系统”包括特定文化中的意识形态、态度、道德观念、习俗及法律。
“时间系统”是时间维度,包括家庭构成居住的或父母职业的变化,以及重大时间的发生,它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
纳兰词用情至深的艺术特色
纳兰词用情至深的艺术特色一、逆反心理、悲情性格纳兰性德的父亲明珠是朝权倾一时的宰相。
纳兰性德作为嫡长子,他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作为富贵公子,皇帝的近臣红人,他的作品理应是充满富贵荣华气质的,但他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却与他的身份显得格格不入,总是带有一种伤感的气息。
三藩之乱后期,清王朝的统治基本稳固下来,为了安抚民心,康熙皇帝多次出巡,作为御前侍卫的纳兰性德有幸陪同。
长时间的仕宦生涯,他对官场的黑暗心生抵触;多次陪同出巡天下,他对民间疾苦多有体察。
对于从小接受汉儒文化熏陶的纳兰性德来说,对百姓仁爱才是为官者应该做的,可现实却恰恰相反。
官员尔虞我诈,百姓生灵涂炭。
这一切让他心生厌恶。
另一方面,容若逆反心理的形成又是与康熙皇帝密切相关的。
康熙是个苦孩子,“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
幼年登基,只有一风烛残年的祖母相伴,但他却除鳌拜、定三藩,开启康熙盛世。
有这样的成长经历,他的内心必须足够强大,他的思考必定深远。
他的童年是在鳌拜的阴影下成长起来的,所以他对朋党恨之入骨。
纳兰性德的才华康熙是很了解的。
所以,注定了皇帝不会重用他。
官场腐败,前途迷茫,促进了纳兰性德逆反心理的产生。
“这种逆反心理是纳兰突出的性格特征,也是纳兰词里多有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
”①正是这种厌弃官场、渴望自由的逆反心理,在冷酷的现实中得不到满足,长此以往,纳兰性德渐渐形成了一种悲情性格。
二、明言用情,直截了当纳兰词之所以直抒胸臆、通俗易懂,是因为他坚持独抒性灵、崇尚自然的创作原则。
他的词感情真挚,一字以蔽之:真。
只有真的,才是美的。
因为真,所以少雕饰。
纳兰词明言用情不做作,不矫饰,没有华丽的秾丽语,也没有艰深晦涩的寒酸语,看似普普通通的词语,实则是纳兰性德在吐露自己的心声。
纳兰性德的悼亡词,是纳兰词明言用情的突出代表。
纳兰性德是一个重视感情的人,他的悼亡词的每一个字都是真情的流露,让人读来声泪俱下。
他的悼亡词如《青衫湿遍·悼亡》:青衫湿遍,……半月前头扶病,……独伴梨花影,冷冥冥……教寻梦也回廊。
纳兰心事几人知 ——论纳兰容若悲情人生命运汇编
纳兰心事几人知——论纳兰容若悲情的人生命运[摘要]:人生若只如初见,纳兰便不会在红尘中充当一个倦客的角色。
本文从纳兰性德的身世出发,并借助《纳兰词》来分析他悲情的一生。
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纳兰爱的可望而不可即。
二.纳兰灰色的功名之路和纳兰夏花般唯美却短暂的人生经历。
[关键字]:纳兰词;纳兰性德;可望而不可即;功名之路;人生经历。
[Abstract]: if the life only as in the beginning, Nalan not in human society as a tired guest role. This article from the Nalanxingde life starting, and with the help of" Nalan word" to analyze his tragic life. It mainly displays in three aspects: a. The natrium blue love within sight but beyond reach. Two. The natrium blue gray rank road and Abram summer flowers as beautiful but short life experience. [Keywords]: Nalan word; Nalanxingde; within sight but beyond reach; fame road; life experience.引言“人生若只如初见”,所有往事都化为红尘一笑,只留下初见时的美好,倾情。
忘却也许有过的背叛,无奈和伤心。
这是何等美妙的人生境界,可繁华过后,终逃脱不了曲终人散的命运。
他的一生恰如三月的梨花,在春光最盛时凋谢,美丽之中有着淡淡的伤感,一生追求完美却终究摆脱不了孤寂落寞的悲情人生,真可谓重重心事谁人知!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正黄旗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叶赫那拉氏,原名纳兰成德,为避当时太子“保成”的名讳,改名纳兰性德,是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
浅析造就纳兰词伤感的原因
浅析造就纳兰词伤感的原因纳兰词,作为清代文学的璀璨瑰宝,以其独特的伤感情调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造就纳兰词伤感的原因。
纳兰性德的身世背景对其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
纳兰性德为满洲正黄旗人,出生于富贵之家,从小接受良好的正统教育。
然而,他内心却时常感到孤独和忧郁,这种情绪直接反映在他的词作中。
纳兰性德的早逝对其词作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他年仅三十一岁便因病离世,早逝的阴影让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死、命运的思考和哀怨。
纳兰性德的恋爱经历也为他的词作增色不少。
他生命中的几位女性,包括表妹、妻子和爱妾,都给予了他深重的情感体验。
然而,这些爱情的经历却充满了曲折与不幸,为他带来了无尽的伤痛和遗憾。
从时代背景来看,纳兰性德所处的清代社会正值动荡时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他的作品中流露出对世事的无奈和感伤,无疑是对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纳兰词的伤感情感源自多方面因素。
他的身世背景、早逝的阴影、恋爱经历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共同塑造了他词作中独特的伤感情调。
然而,正是这种伤感之美,使得纳兰词在文学史上占据了不可磨灭的地位,让人们对纳兰性德的才情与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慨。
在阅读纳兰词时,我们不仅能欣赏到优美的词句,更能体会到一个时代的沉浮和一位才子对世事的无奈与感伤。
李煜和纳兰性德是两位杰出的词人,分别代表了五代和清初的文学成就。
虽然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他们的词作却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本文将从李煜和纳兰性德的生平、词作特点、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等方面,探讨他们的相关性。
李煜是南唐的末代皇帝,他的词作多表现宫廷生活和男女情感,以情景交融、意象深远而著称。
他的词作语言优美、清新自然,擅长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夸张等,使词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李煜的词作意境深远,注重对人物情感和内心世界的刻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纳兰性德的词作多表现边塞生活和抒发个人情感,与李煜的宫廷生活和男女情感有所不同。
论纳兰性德的悲剧意识--论文主题
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1绪论 (1)1.1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1)1.1.1选题的缘起 (1)1.1.2研究意义 (1)1.2文献整理综述 (2)2正文 (5)2.1纳兰性德悲剧意识的形成 (5)2.1.1纳兰时代文学感伤风气的影响 (5)2.1.2 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6)2.1.3 身世和经历对纳兰的影响 (7)2.3.2爱情的短暂 (9)2.2纳兰词悲剧美中所体现的价值 (11)2.2.1悲剧美中体现的艺术价值 (11)2.2.2悲剧美中体现的文学价值 (12)2.2.3悲剧美中体现的社会价值 (13)3结论 (14)注释 (15)参考文献 (16)致 (17)论纳兰性德的悲剧意识摘要纳兰性德是清朝初期的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满族词人,他的仕途、爱情、友情有着不一般的体验,他的思想一直在矛盾中纠结,他的人生在自己是不自由的。
他向往田园般的生活却不得不随皇帝左右,他渴望爱情的长久却换来爱妻的早早离世,他希望朋友能陪伴左右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分离。
而这种种不愿造成了纳兰的悲剧意识,加之当时文学创作的悲情倾向,这种悲剧意识便挥之不去。
纳兰的词是他亲身经历的反映,我们可以从词中看出纳兰的一生,其成长的经历,感情的变化。
从他的一生和他的词中发现这种悲剧意识的美和价值。
关键词纳兰性德;悲剧意识;悲剧美Discuss Nalan Xingde’s tragedy ideo logyABSTRACTNalan Xingde is a legendary Manchu poet in Qing dynasty .His official carcer ,love,friendship all have different experience ,whose thought is always entangled in contradiction .His life is illiberality in hiseyes ,because he looks forward to the countryside life but have to around the emperor ,be eagered for the premanentry love but his wife diedyoung ,who hope friend can keep himself company but the result is separateness again and again.And those unwilling make the tragedy of Nalan Xingde .In the tragedy of literature prouduce in that society ,the tragedy in hannted .Nalan Xingde’s poet is on the basis of himself ,so from it wecan see Nalan’s whole life ,group experience ,emtion changing ,the tragedy beauty is presenting.KEY WORDS Nalan Xingde ; tragedy ideology ; tragedy beauty1 绪论1.1选题的缘起与意义1.1.1选题的缘起纳兰性德是清朝初期一位富有悲剧意识的词人。
从人格结构理论分析纳兰性德的悲情心路历程
从人格结构理论分析纳兰性德的悲情心路历程作者:潘淑芳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9年第05期内容摘要: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的纳兰性德,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荣华富贵、功名冠冕无所不有。
这样的纳兰本应豪放洒脱,春风得意。
但阅其《纳兰词》,我们却发现始终充满了悲情的基调,入目皆是凄凉哀婉、悲戚伤感的字眼,与他锦衣玉食的贵族生活大相径庭。
笔者从弗洛依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探究原因何在,并分析纳兰性德悲戚的心路历程,将纳兰心事一一还原,呈现其真实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心路历程悲戚情感人格结构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少年英才,文武全才。
十八岁中举人,二十二岁中进士,且为八旗子弟,善于骑射,是皇帝身边的一等侍卫,深受康熙皇帝赏识。
父亲是权倾朝野的武英殿大学士明珠,母亲是爱新觉罗家的和硕格格,如此显赫的家世令世人瞠目。
然而,天妒英才,如此才华横溢,文才武略举世惊人的纳兰年仅三十岁便溘然离逝。
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
学术界从词作风格、个人生活、情感成因等诸多角度对纳兰性德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但纵观前人的研究成果,尚缺乏从心理学的角度还原“纳兰心事”,从弗洛依德人格结构理论对纳兰性德痛苦的心路历程加以剖析。
一.还原“本我”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所谓本我,就是本能的我,完全处于潜意识之中。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它完全不懂什么是价值,什么是善恶和什么是道德,只知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不惜付出一切代价。
1.报仇雪恨、重振部族纳兰性德原部族在叶赫河岸,号“叶赫国”。
后建州女真族的努尔哈赤为扩展其势力与叶赫部发生战争,纳兰曾祖金台什战死。
努尔哈赤为避免叶赫部遗民揭竿而起,纳金台什之妹为妃,并生下皇太极立为皇子。
纳兰性德早已熟知部族的这段血泪史,成为他心中的隐痛,成为了纳兰家族与生俱来的心理隐恨。
以至后来纳兰写下那首悲凉伤感悼念先祖的《满庭芳》:堠雪翻鸦,河冰跃马,惊风吹度龙堆。
试论纳兰性德词的悲情色调
试论纳兰性德词的悲情色调内容摘要纳兰性德是清朝康熙年间中国词坛上具有婉约派风格的少数民族词人。
他生于钟鸣鼎盛之家,是清初词坛上少有的富贵之人,其乃满清贵胄,又少年得志,而他轻富贵,重情义,个性率真.王国维评论他的词“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1] 。
他的词并不是富贵乎和之音,雍容典雅之调,形成的却是“幽怨凄黯”,[2]“哀感顽艳”[3]的风格,与其地位身份产生了极为鲜明的反差。
细品慢嚼,其词作清新隽秀,自然超逸,哀婉动人, 如泣如诉,如怨如慕,一派悲情色调。
与南唐后主李煜的词风格接近,婉约词风的继承者和彰显者,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关键词纳兰性德婉约词悲情色调词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主要题材之一,始兴于隋,经唐、五代,至宋代达于鼎盛。
元明两朝,词的质量和数量上急剧下降,少有大家。
直至清朝,纳兰性德等一批文坛健将登上文坛,词学方出现中兴气象。
纳兰性德的词令深婉、真纯,其词独特的感伤情调蕴含着深沉的苍桑与悲凉,其感伤的词风,上承晚唐李煜,旁与清初文学感伤思潮相融汇,他的《饮水词》,满篇的“眼泪”、“伤心”、“惆怅”、“断肠”……可以说,纳兰词是词的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本文拟结合纳兰性德的人生经历及其词中的代表作,对纳兰词的悲情色调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初恋柔情破碎时的忧愁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生于顺治十一年,距清朝建国已十余年。
其父纳兰明珠曾任兵部尚书、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傅、太子太师等职,是康熙朝权重一时的宰相,深得皇上宠信。
纳兰17岁入太学,22岁中进士,授三等侍卫,升为二等,再升一等,为康熙御前侍卫,出入扈从,贵要莫比。
康熙皇帝把这位进士出身而且既精文翰又擅骑射的年轻亲贵留在身边,显然是为了观察培养,要委以重任的。
然而,康熙二十四年,正当纳兰31岁的少壮之时,却因“寒疾”而殁。
让人诧异的是,这样一位生长华阀,仕途顺利,位居显要,年纪轻轻的词人,却情思抑郁,倦于仕宦,在词中流露出浓厚的悲情色调。
论纳兰性德的悲剧意识--论文主题
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1绪论 (1)1.1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1)1.1.1选题的缘起 (1)1.1.2研究意义 (1)1.2文献整理综述 (2)2正文 (5)2.1纳兰性德悲剧意识的形成 (5)2.1.1纳兰时代文学感伤风气的影响 (5)2.1.2 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6)2.1.3 身世和经历对纳兰的影响 (7)2.3.2爱情的短暂 (9)2.2纳兰词悲剧美中所体现的价值 (11)2.2.1悲剧美中体现的艺术价值 (11)2.2.2悲剧美中体现的文学价值 (12)2.2.3悲剧美中体现的社会价值 (13)3结论 (14)注释 (15)参考文献 (16)致 (17)论纳兰性德的悲剧意识摘要纳兰性德是清朝初期的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满族词人,他的仕途、爱情、友情有着不一般的体验,他的思想一直在矛盾中纠结,他的人生在自己是不自由的。
他向往田园般的生活却不得不随皇帝左右,他渴望爱情的长久却换来爱妻的早早离世,他希望朋友能陪伴左右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分离。
而这种种不愿造成了纳兰的悲剧意识,加之当时文学创作的悲情倾向,这种悲剧意识便挥之不去。
纳兰的词是他亲身经历的反映,我们可以从词中看出纳兰的一生,其成长的经历,感情的变化。
从他的一生和他的词中发现这种悲剧意识的美和价值。
关键词纳兰性德;悲剧意识;悲剧美Discuss Nalan Xingde’s tragedy ideo logyABSTRACTNalan Xingde is a legendary Manchu poet in Qing dynasty .His official carcer ,love,friendship all have different experience ,whose thought is always entangled in contradiction .His life is illiberality in hiseyes ,because he looks forward to the countryside life but have to around the emperor ,be eagered for the premanentry love but his wife diedyoung ,who hope friend can keep himself company but the result is separateness again and again.And those unwilling make the tragedy of Nalan Xingde .In the tragedy of literature prouduce in that society ,the tragedy in hannted .Nalan Xingde’s poet is on the basis of himself ,so from it we can see Nalan’s whole life ,group experience ,emtion changing ,the tragedy beauty is presenting.KEY WORDS Nalan Xingde ; tragedy ideology ; tragedy beauty1 绪论1.1选题的缘起与意义1.1.1选题的缘起纳兰性德是清朝初期一位富有悲剧意识的词人。
戏说纳兰性德,情种一生,愁肠百结!
戏说纳兰性德,情种一生,愁肠百结!纳兰性德,字容若,清词三大家之一。
或许有些人对纳兰性德不是很熟悉,但估计很多人都听过他父亲的大名——明珠,全名纳兰明珠。
看过《康熙王朝》的朋友对这个名字肯定不会陌生,在康熙年间,明珠历任内务府总管、刑部尚书、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傅等要职,是康熙的左膀右臂。
显赫的家世使得纳兰性德一出生便是一个正儿八经的“官二代”。
在其父亲明珠的教育下,纳兰性德要才华有才华,要武功有武功,在当时虽不能称之为“国民老公”,但是也是无数女子的梦中情人。
纳兰性德此人多情、痴情,由于其爱妻的早亡,使得纳兰性德长存抑郁,也由此形成了其婉丽清凄为主,天然浑朴为辅的创造风格。
他的词作内容多涉及男女爱情、朋友友情以及出巡见闻等方面。
他一生都沉浸在自己丰富的感情世界里,他的词作,以美传世,以真动人,讲究清新自然,不求雕饰。
其词风“清丽婉约,缠绵凄婉“有点类似南唐那两位皇帝的风格。
王国维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过纳兰性德:“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想必王国维先生之所以喜欢纳兰性德便在于一个“真”上。
少年英才在当时的清朝,满清皇族与贵族都非常重视文化教育,要求自己的后代既能上马打仗,又能下马作词。
而作为明珠的长子,纳兰性德更是从小便要接受严格而又良好的教育。
因此明珠特地为纳兰性德请来了一位非常优秀的启蒙老师,丁腹松。
在上了几年的私塾之后,17岁的纳兰性德进入国子监成为了一名贡生,在国子监期间,因为他对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已经有很深的见解得到了当时国子监祭酒也就是校长徐元文的重视。
而徐元文的出现则为纳兰性德带来了一位影响他一生的名师—徐乾学。
江风千里送浮飔,玉佩朝天此暂辞。
黄菊承杯频自覆,青林系马试教骑。
朝端事业留他日,天下文章重往时。
闻道至尊还侧席,柏梁高宴待题诗。
这是纳兰性德写得一首送别诗,而送的便是他的老师徐乾学。
纳兰性德对自己的老师十分崇敬,一是因为徐乾学确实有渊博的学问和绝妙的文章,二是对以儒家为核心的汉族文化的倾慕与向往。
论纳兰性德的悲剧:他的悲情与他和父亲的矛盾和儒道交错有关
论纳兰性德的悲剧:他的悲情与他和父亲的矛盾和儒道交错有关作者:源子01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盛京之后迁都北京,顺治携领满族贵族在北京重新开始了300年的大清国,在抵达北京的这3年中,顺治皇帝了解汉族文化之后,特别对于佛教,他对这个来自中原地区推崇的宗教表露出恭谨而有节制的兴趣。
顺治皇帝在此期间不断召见五世达赖喇嘛,并在每旗设宗学,根据汉文学自古对宗室子弟的教育,特此御令凡未受封宗室之子10岁以上均可人学。
但是福临继位,他对汉人及汉文化依旧维持着矜持的态度,一方面,他改变朝中仅有满臣奏事的格局,让满汉侍郎、卿以上的官位同时进殿奏进,可在另一方面,为了维护满族传统的纯洁性,他又令停宗室子弟习汉字诸书。
朝局动荡,似乎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在纳兰性德的父亲纳兰明珠追逐富贵的最初的那几年,历史赋予那叶赫部后代聪慧的头颅,而纳兰明珠作为后裔,他从来没有停止转动,他强大而有卓有成效的头脑,获得了当时顺治皇帝的青睐,在他的长子降生的刹那,他便开始设计这颗掌上明珠未来的康庄大道,基于一个国家的发展,他敏锐的目光投到了过去很多朝代汉族知识分子飞黄腾达之路。
02事实证明,他的眼光还是有所开阔,清朝的最高统治者不光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前朝的文学,鉴于晚明政治腐败,宋明理学流于空泛而渐渐变得无所作为,清初文人便开始留心经世致用的学问,而康熙帝在内忧外患的时候,痛定思痛斥空谈心性的宋明理学与阳明学,开始着人研究各朝代治乱兴衰的轨迹,在这里由提出种种改造政治与振兴社会的方案,使清初学术思想呈现实用主义的风气。
在康熙帝在位期间,许多骑着马嗜血的满族人也开始被汉族文化同化,相较于别人才意识到汉族文化的重要性开始,纳兰明珠的嫡子纳兰性德早已出落的儒雅风气,妥妥的赢在了起跑线上。
纳兰性德一边坐在书斋中研习这汉族文化的四书五经,从小也是深受汉文化的熏陶,熟读《通鉴》及古人文辞,特别是汉族儒学文化,在学习汉文化过程中,他的父亲为他请的先生实打实的汉族文人,在之后,他还拜徐乾学为师,与汉族文人顾贞观、张纯修为挚友。
千古伤心人r——试析纳兰性德的悲情人生
千古伤心人r——试析纳兰性德的悲情人生
崔安琪
【期刊名称】《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38)005
【摘要】享有"清代词人之冠"美誉的纳兰性德的一生充满了痛苦和矛盾.他一生为情所困,注定了他的不快乐;与朋友的聚散离合,使他内心悲观;理想与现实的错位,让
其苦苦挣扎.纳兰的爱情之困、友情之伤和仕途之倦揭示其短暂、绚烂而又悲情的
人生.
【总页数】4页(P96-99)
【作者】崔安琪
【作者单位】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重庆 40006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712
【相关文献】
1.伤心人之伤心词——晏几道和纳兰性德爱情词之比较 [J], 陈骁;俞静;
2.“一曲昭君怨,千古伤心人”——从《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谈教师的文本研读 [J], 陈启武
3.伤心人之伤心词--晏几道和纳兰性德爱情词之比较 [J], 陈骁;俞静
4.纳兰性德悲情人格的文化成因 [J], 贺利
5.道千古悲情解百味人生——观赏新编越剧《晋文复国》兼谈越剧题材 [J], 向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纳兰容若的至性与悲情
纳兰容若的至性与悲情——读《纳兰词》有感崔军明词,自它诞生就被定性为“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忏之玉指,拍案香檀。
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娇娆之态”。
所以,知识分子述写儿女情长之时,词为首选。
词至清代,虽无多大创新,却也并非毫无建树,在词坛上依然涌现了不少堪称大家的国手,而纳兰容若就是其中屈指可数的一位。
纳兰天生就蕴蓄了一段词人的风韵,而词也成就了纳兰的至性与悲情。
爱情历来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普通之人大多离不开爱情,普通之人的爱情也平凡而淳朴。
然而当爱情黏着在情感丰富之人的身上时,爱情就散发出迷人的气息演绎出一幕幕荡人心魄的话剧。
词人们大多情感丰富,此中更有几个风流情种之悲情爱恋尤让人唏嘘不止。
纳兰容若便是这样的词人。
纳兰氏幼称“冬郎”,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古书中才子佳人浸入他敏感多情的心灵,他是乱世中的一个传奇,在清代文学上开辟了属于自己的一片疆域;他出身豪门,钟鸣鼎食,本可荣享富贵,可他却贱视富贵;后入值宫禁,金阶玉堂,平步宦海,却无心仕进。
这便构成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矛盾感受和无形的心理压抑。
他是人世间的痴情种,在凄美的词藻中苦恋自己的爱人;他是铁血干戈中的水中浮萍,在战争中无奈漂地流。
他是清朝唯美的一个词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其伤感凄切的悼亡词,充满着对爱人的痴恋,也饱含着他对朋友的热血相待。
长江之水深千尺,不及纳兰容若情。
至情至性的纳兰容若,让人几经痴迷几经狂。
这就是纳兰容若——一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而内心伤痕累累的清代词人。
纳兰一生,事实婚姻有四:嫡妻卢氏,婚后二人琴瑟相和,“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栏曲处,同椅斜阳”。
然而这段爱情并没有持久,卢氏红颜薄命,婚后四年便离开了容若。
又续娶官氏,并有侧室颜氏,后在好友顾贞观的帮助下,纳江南才女沈宛,然满汉通婚在当时又存在一定的不可行性。
所以两人终未偕老。
然而值得大书特书的是他和他表妹的悲情爱恋。
这段爱恋牵绊了纳兰的一生,让他追寻了一世。
矛盾纠结的悲剧人生——浅析纳兰性德何以多愁善感
矛盾纠结的悲剧人生——浅析纳兰性德何以多愁善感
吴竣
【期刊名称】《安康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22)2
【摘要】纳兰性德生于贵族之家,父明珠为康熙初显赫一时的权相,他本人也是康熙身边的一等侍卫.然而其词作却"声泪俱随,令人不能卒读."词集中的"愁"、"泪"、"凄凉"等语触目皆是.纳兰性德何以如此多愁善感,本文拟从其生平、思想等方面入手,挖掘其中种种矛盾,以证明纳兰性德的一生是多种矛盾纠结的悲剧人生.
【总页数】3页(P59-61)
【作者】吴竣
【作者单位】宿迁广播电视大学,江苏,宿迁,2238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悲剧的重生与艺术的人生--浅析《悲剧的诞生》 [J], 林萌
2.矛盾心态下的双重人格解读——浅析路遥《人生》中高加林性格的悲剧内涵 [J], 王昭;傅宗洪
3.儒道矛盾与纳兰性德的悲剧人生 [J], 邢文
4.纳兰性德与李煜悲剧人生之比较 [J], 谢华平;文平
5.纠结缠绕的人生困境--论《霸王别姬》的多重悲剧意蕴 [J], 鹿义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人格结构理论分析纳兰性德的悲情心路历程®潘■叔务<学教育2。
190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悶内容摘要: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的纳兰性德,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荣华富贵、功名冠冕无所不有。
这样的 纳兰本应豪放洒脱,春风得意。
但阅其《纳兰词》,我们却发现始终充满了悲情的基调,入目皆是凄凉哀婉、悲戚 伤感的字眼,与他锦衣玉食的贵族生活大相径庭。
笔者从弗洛依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探究原因何在,并分析纳兰 性德悲戚的心路历程,将纳兰心事一一还原,呈现其真实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心路历程悲戚情感人格结构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榜伽山 人,少年英才,文武全才。
十八岁 中举人,二十二岁中进士,且为八 旗子弟,善于骑射,是皇帝身边的 一等侍卫,深受康熙皇帝赏识。
父 亲是权倾朝野的武英殿大学士明 珠,母亲是爱新觉罗家的和硕格 格,如此显赫的家世令世人瞠目。
然而,天妒英才,如此才华横溢,文才武略举世惊人的纳兰年仅三 十岁便溘然离逝。
纳兰性德的词 以“真”取胜,词风“清丽婉约,哀 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
学术界从词作风格、个人生 活、情感成因等诸多角度对纳兰 性德进行了较为深人的分析。
但 纵观前人的研究成果,尚缺乏从 心理学的角度还原“纳兰心事”,从弗洛依德人格结构理论对纳兰 性德痛苦的心路历程加以剖析。
还原“本我”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 构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 和超我。
所谓本我,就是本能的我,完 全处于潜意识之中。
本我遵循“快 乐原则”,它完全不懂什么是价 值,什么是善恶和什么是道德,只 知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不惜付 出一切代价。
1.报仇雪恨、重振部族纳兰性德原部族在叶赫河岸,号“叶赫国”。
后建州女真族的 努尔哈赤为扩展其势力与叶赫部 发生战争,纳兰曾祖金台什战死。
努尔哈赤为避免叶赫部遗民揭竿而起,纳金台什之妹为妃,并生下皇太极立为皇子。
纳兰性德早已熟知部族的这段血泪史,成为他心中的隐痛,成为了纳兰家族与生俱来的心理隐恨。
以至后来纳兰写下那首悲凉伤感悼念先祖的《满庭芳》:堠雪翻鸦,河冰跃马,惊风吹度龙堆。
阴磷夜泣,此景总堪悲。
待向中宵起舞,无人处、那有村鸡。
只应是,金笳暗拍,一样泪沾衣■〇须知今古事,棋枰胜负,翻覆如斯。
叹纷纷蛮触,回首成非。
剩得几行青史,斜阳下、断碣残碑。
年华共,混同江水,流去几时回。
这首词包含着对自己祖先在部族战争中被残杀的隐痛。
纳兰作为皇帝身边的一等侍卫,经常要护驾皇帝南巡北狩,每次游览旧地古迹都会激起他内心点点滴滴的伤痛。
依照弗洛伊德的“本我”理论,潜意识中本能的他本应为满足自己的需要不惜一切代价揭竿而起,报仇雪恨,然而他却无力对抗现实,对抗强大的大清王朝,只能压抑自己本能的欲望。
2.纯真自由、独抒性灵纳兰的始祖是世代在马背上过着自由纯朴的游牧生活的蒙古人,潜意识中追求天然、自由性灵的本我依旧完好无损地保存了起来。
因而形成了其感情真率,极具天然之美的词风。
其师徐乾学言其词是“清新隽秀,自然超逸”,况周颐也称“一洗雕虫篆刻之讥”。
且看《阮郎归》: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消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这首爱情词道出了现实生活中追求爱情自由却屡受现实打击的青年心中的压抑与苦闷之情。
词的上片化用成句,诉说相亲相爱的一双人无端被拆散,词人仰天长啸、痛苦呼号之情溢于言表。
词的下片用典,表达对剥夺了青年男女爱情自由的封建制度的强烈的不满。
词作上下一气而有珠联璧合之妙,精巧细致却不遗雕琢之迹,自心底喷薄而出却有浑然天成之致,颇具感染力。
二.现实中“自我”的矛盾与痛苦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面对现实的我,它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环境的接触发展起来的。
自我是本我和外界环境的调节者,它奉行现实原则,它既要满足本我的需要,又要制止违反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法律的行为。
1.出仕与人仕的矛盾叶赫纳兰氏既是世禄之家,又是书香之族,纳兰性德的父亲是清康熙王朝炙手可热的重臣,因而明珠让他的孩子必须“为官作宦,扬名声,显父母,光大门楣”。
036隱i a纳兰虽人在仕途,但却无心 功名利禄,在内心深处厌倦庸俗 的官场生活。
虽得到过皇帝无数 次的赏赐,却厌恶金阶伫立的侍 卫生涯。
虽“身在高门广厦”,却 “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在一首《忆 秦娥》中,他曾无比怅惘地写道:“长漂泊,多愁多病心情恶,心情 恶,模糊一片,强分哀乐。
拟将欢 笑排离索,镜中无奈颜非昨。
颜非 昨,才华尚浅,因何福薄。
”大有 “心为形役惆怅独悲”之感。
可见,“本我”中的纳兰性德 本并不想出仕,成为所谓的德才 兼备、恪尽职守的忠臣。
伴君如 伴虎,“临履之忧”的纳兰性德只 是为了保全自己及家人的性命和 幸福才不得不努力成为皇上眼中 称职的“忠臣”。
这些都是为了迎 合父亲的厚望与满足康熙帝的需 求而已。
“本我”与“自我”处于尖锐的 矛盾与斗争当中,被压抑下的“自我”处于长期的矛盾与痛苦之中,逐渐形成了他的悲情人格。
2.幸福又坎坷的爱情爱情是美好的,然而纳兰性 德的爱情却如同县花一现,一阵 芬芳过后,便留下了“百年孤独”。
纳兰性德在娶妻之前,有一 个青梅竹马的表妹。
纳兰与这位 冰清玉洁,才智过人的表妹相知 相爱,私订终身,但他们的爱情遭 到了纳兰母亲的强烈反对。
后来,为拆散这对“冤家”,雪 梅被送人宫中。
《赁庑笔记》云:“纳兰眷一女,绝色也,有婚姻之 约。
旋此女人宫,顿成陌路。
容若 愁思郁结,誓必一见,了此夙因。
会遭国丧,喇嘛每日应人宫唪经,容若贿通喇嘛,披袈娑,居然人 宫,果得彼妹一见。
而宫禁森严,竟不能通一语,怅然而出。
”纳兰 陷人了深深的绝望之中。
上天或许被纳兰的痴情感动,便给了他另一段刻骨铭心的 爱情。
纳兰20岁时,和两广总督兼 兵部尚书史兴祖之女卢氏成婚。
成婚后,二人感情笃深。
花间草堂有他们共读诗书的朗朗声,也有纳兰挥毫卢氏铺纸研墨的夫唱妇随;红莳栏边、渌水亭畔有他们携手并肩徜佯漫步的身影;闺房之中,他们如李清照和赵明诚一般赌书饮茶;厅堂之上妻子轻抚一曲琴声,丈夫低吟诗词。
夫妻的恩爱、甜蜜、如诗、如梦的日子,纳兰把它写在诗里,“洛神风格丽娟肌,不见卢郎少年时。
无限深情为郎尽,一身才易数篇诗。
”“紫玉钗斜灯影背,红棉粉冷枕函偏,相看好处却无言”。
纳兰被压抑下的自我此时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可以在爱妻面前表现出真实的本我,不用在皇帝面前强颜欢笑,不必在父亲面前忠孝两全,可以展露自己厌恶仕途的心情,可以表现内心的孤独与伤感。
然而,他们至真至美的爱情只持续了三年,卢氏就因产后受寒而去世。
纳兰写下了一系列悼念亡妻的词章,声声啼血,字字连心。
如《蝶恋花》中“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如玦。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奈尘缘空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
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挚爱的表妹人宫为妃,相濡以沫的妻子又红颜早逝,沉重的精神打击使他在之后的悼亡诗词中一再流露出凄楚哀惋、绵绵不尽的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
他将这一切的爱恨情忆,化作一本《饮水集》留写后人评论,“饮水词”之意取的就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意思。
三.理想中的“超我”超我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是人格结构中的管制者。
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的自我,由伦理道德、社会规范、价值观念内化而来。
超我遵循道德原则,它有三个作用:一是抑制本我的冲动,二是对自我进行监控,三是追求完善的境界。
纳兰性德渴求实现理想中的“超我”,实现道德化的“自我”,然而他的理想终如空中楼阁,世外桃源,现实的残酷另他的“自我”在矛盾和痛苦中不能自拔。
看他的词作,多的是羁旅之愁、亡妻之苦,从未见春风得意马蹄轻的年少轻狂。
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数字统计:在纳兰性德现存的三百多首词里,“愁”字出现了九十次,“泪”字用了六十五次,“恨”字使用了三十九次,其他如“断肠”、“伤心”、“惆怅”、“憔悴”、“凄凉”等字句,更是触目皆是。
本我,自我,超我构成了完整的人格。
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可以从他们之间的联系中得到合理的解释,自我是永久存在的,而超我和本我又几乎是永久对立的,“自我”分别受役于本我、超我和外部世界所围,为了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自我需要进行调节。
如果调节不当,难免导致焦虑和神经症的发生。
而纳兰性德长期遭受外界的矛盾感受和无形的心理压抑,他的人格结构处于一种不稳定、不平衡的状态,这就是其悲情人格形成的本质所在。
因而,纳兰痛苦、矛盾的心路历程,皆因心与境经常性处于不自然、不和谐状态而最终导致健全的人格结构向着不健康的方向发展。
也就产生了中国词学史上千百年间最伤心词人——纳兰性德。
©参考文献[1] 吴竣.矛盾纠结的悲剧人生—浅析纳兰性德何以多愁善感[M].安康学院学报,2010,22, (2).[2] 弗洛依德(奥地利).精神分析新编[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3—201.[3]纳兰性德和纳兰词[J].楚庄.天津师大学报.1985(05)[4] 清新自然蕴藉秀美一试探纳兰词的美学风貌[J].王国玺.社会科学辑刊.1993(〇a[5] 精神分析引论新讲[M].安徽文艺出版社,弗洛伊德(Freud.S•)著.1987(作者介绍:潘淑芳,陕西省安康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中级职称,研究方向:语文教育)_____________2019.05文学敎育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