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孟子》
孟母三迁
老子 ,姓李,名耳, 又称老聃,春秋末期人,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主要观点: 1、一切事物都有相互矛盾的两个对立面,对立双方 —— 辩证的思想 可以互相转化;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2、崇尚“自然”,主张“无为”,反对统治者侵扰 百姓。
《老子》也称为《道德经》体现了老子的思想
B孟子
①墨家 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c”仁政”、“民贵”、 2、人与自然 “君轻” (儒家、法家) C老子 和谐相处 ②法家 D墨子 E韩非子 F孙子
d“兼爱”、“非攻”
③道家
e“法治”、中央集权
3、平等博爱、 热爱和平 4、依法治国 5、教育公平 6、以人为本
④儒家 ⑤兵家
f事备而后动 g以德教化人民 h有教无类
孔子讲学图
课文反映了孔子的哪些重要思想?在今天对我们有什么借鉴作用。
1、政治上: (1)提出了“仁”的学说。
体贴民情、爱惜民力、反对残暴统治的刑杀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b、要“克己复礼”。即加强个人修养,使 …… ——以 人为本,和谐社会,轻徭薄赋——(仁、礼、德)
a、爱人:关心和爱护他人;
人与人和谐相处
庄
战国时期,庄子 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 道家思想,著有《庄 子》一书,后人称他 为庄子,把他和老子 合称为老庄。
子
庄子说,放开四足自由奔跑是牛马的天性,给牛穿上鼻 环,给马套上笼头,这是违背自然的行为。
主张重视人的天性,顺其自然。
墨子
墨家的创始人,战国前期
“兼爱”——爱一切人,视人如己, 墨子的思想主张 互助友爱 . “非攻”——反对战争
韩非子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①主张“法治”,主张用严酷法律 主张:统治人们 ②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用 严酷的刑罚镇压人们的反抗,以维护 国家统治。
名词解释 百家争鸣
名词解释百家争鸣
名词解释:
指各种学术流派的自由争论互相批评。
也指不同意见的争论。
百家,这种观点的人或各种学术派别。
鸣,发表见解。
出处:《汉书·艺文志》:“凡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联合诸侯。
”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之间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
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
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较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
归纳而言只有10家被发展成学派。
西汉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
俗称“十家九流”就是出自这里。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但至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统治汉族思想、文化两千余年。
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额具体表现:
经济:小农经济发展,新兴阶层崛起
政治: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文化:各国为了富国强兵,延揽人才,重用士
人
什么叫“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代表社会各阶 级、阶层利益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 说,产生了儒、道、墨、法、名、 阴阳、纵横、农、杂、兵等各家思 想流派。不同文化风格、不同学术 主张的派别相互竞争,同时相互学 习、相互吸收的形势。
材料四: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法义家而丧其国,
是仁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
请回答:上述材料各表述了哪一学派的观点和主
张?
19
案例·展示
现在XX中学的水电浪费现象比较严重,水电 部门通知,如果再超过一定的限度将停水停电。 请从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派别出发,分别给 出解决办法。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进行教化
知识·梳理
儒家
孔孟 子子
百家争鸣
道家
法家 墨家
老庄 子子
韩非子 墨子
一、早期儒学
孔子—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开创者
孔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是当时 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
在古代社会先后获得这些封号:汉平帝谥 称孔子“褒成宣尼公”,唐玄宗封孔子为“文 宣王”,元代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清代被尊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
对待中国古代文化的态度:以与时俱进的精 神,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德治”—— “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 “以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 全民教育、素质教育
墨家的兼爱、非攻—— 反对战争 平等博爱、热爱和平
百家争鸣的名词解释
百家争鸣的名词解释百家争鸣是一种学术思潮,亦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潮流。
它是指在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变革和政治的动荡,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
在这个时期,各个学派的代表积极参与各种辩论和思想交锋,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一时期,被称为百家争鸣恰如其名,因为当时各种学术派别繁多,各个派别之间争论不休,各执一词,各执一见。
百家争鸣的背景是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局势。
在当时,各个国家之间的战争频繁,百姓困苦,社会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特点。
在这种背景下,各种思想流派也开始诞生和发展。
这些思想主要体现在政治、伦理、道德、经济、教育等方面,而各个思想派别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存在着差异和争议。
因此,百家争鸣成为了这个时期的主题。
百家争鸣的核心是学术的辩论和辩证的思维方式。
各个学派的代表通过辩论和交流,试图证明自己的见解正确,推翻对方的观点。
这种思维方式鼓励人们思考、辩证和创新,充分体现出了战国时期智慧的特点。
通过百家争鸣,人们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思维的多样性质疑了传统观念和权威的合理性。
百家争鸣的代表学派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等。
这些学派代表了当时各个方面的思想倾向和价值观念。
儒家主张仁爱、和谐、正义,强调礼义观念的重要性;道家主张返璞归真,强调心灵自由和自然;墨家主张兼爱、节约,反对战争;法家主张权威和法律的力量;兵家主张军事思想的发展和战争策略的研究;名家重视言辞的表达和争辩的技巧。
百家争鸣使得思想的辩证运动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得以展开。
这种思潮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促进了人们对于社会、政治和伦理价值的思考和研究,推动了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的形成和发展。
同时,百家争鸣也为后世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提供了宝贵的智慧资源和启示。
总而言之,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潮流。
它代表了战国时期多元化的思潮,通过学术的辩论和辩证的思维方式,充分展现了战国时期的智慧和创造力。
什么是百家争鸣
什么是百家争鸣百家:指学术上各种派别。
争鸣:发出声音,发表意见。
原指战国时期儒、墨、法、道等各家学说蜂拥而起,各种流派互相争论、互相批评的局面。
现比喻学术上不同学派的自由争论。
[bǎi jiāzhēng míng]出处:《汉书•艺文志》:“凡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联合诸侯。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
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
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较为著名的不过十二家而已。
归纳而言只有12家被发展成学派。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
至战国时期,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至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思想正统,统治中国思想、文化两千余年。
bǎi jiāzhēng míng释义百家:原指先秦时代各种思想流派所具有代表性的家族,后指各种政治、学术派别;鸣:发表见解。
1、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至战国时期,社会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
2、见:百花齐放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允许各种学术流派发表意见。
[1] 示例1、没有百家争鸣,就没有科学的繁荣和理论的发展;2、自春秋末年以来,中国的思想得到一个极大的开放,呈现出一个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共12张)
上之所是,亦必是之,上之所非,亦必非之 。 ——《墨子·尚同》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 之禄。
——《墨子·尚贤》
——《墨子·兼爱上》
这是哪两家学说?
双方对于“爱”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墨家认为要“兼爱”的理由是什么?
隆礼重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 ——《荀子·君道》
猜猜是哪家学说? 这反映了什么现象? 你还能否找到相互吸收的例子吗?
百家争鸣于今日而言,价值何在?
百家争鸣,指不同文化风格、不同学术 主张的派别相互竞争,同时相互学习、相互 吸收的形势。
法家 韩非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
墨家 墨子 兼相爱、交相利;非……尚……节……
学派 儒追家求 仁义
自然的 如何与自然相处
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
人生的 如何自处
仁义礼智
社会的 如何与人相处
德治、仁政;
因循 道自家然
因循自然 齐物、逍遥
无为
崇尚 法法家治 墨讲功家求利
非命
法治 节俭、奉献 兼相爱、交相利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指不同文化风格、不同学术 主张的派别相互竞争,同时相互学习、相互 吸收的形势。
——P7知识链接
学派 人物 主要思想主张 孔子 仁、礼学说;德治思想
儒家
孟子 仁义礼智;仁政;君轻民贵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 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道家
老子 “道”是世界根本;朴素辩证法;小国寡民 庄子 道无所不在;齐物、逍遥
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贡献了精彩的内 容。当时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成为中国思 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
——P7知识链接
百家争鸣的意思详解、造句、读音、解释、近反义词、出处
百家争鸣的意思详解、造句、读音、解释、近反义词、出处成语名称:百家争鸣
成语读音:bǎi jiā zhēng míng
成语解释:指各种学术流派的自由争论互相批评。
也指不同意见的争论。
百家,这种观点的人或各种学术派别。
鸣,发表见解。
成语出处:《汉书·艺文志》“凡诸子百八十九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说,以此弛说,取舍诸候。
”
成语造句:没有百家争鸣,就没有学术的繁荣和发展。
近义词: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反义词:噤若寒蝉、一家之言
成语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允许各种学术流派发表意见
成语繁体:百家爭鳴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正音:争,不能读作“zhònɡ”。
成语形式:ABCD式的成语
百家争鸣成语接龙:
鸣玉曳履佩玉饰曳丝履。
指获高官厚禄。
鸣凤朝阳正直敢言的贤士。
比喻贤臣遇明君。
鸣玉曳组佩玉饰曳印组。
指任高官。
鸣鼓而攻比喻宣布罪状,加以遣责或讨伐。
鸣冤叫屈指申诉冤屈。
鸣鹤之应比喻诚笃之心相互应和。
百家争鸣的意思是指各种学术流派的自由争论互相批评。
也指不同意见的争论。
百家,这种观点的人或各种学术派别。
鸣,发表见解。
百家争鸣
(2)庄子 ①相对主义(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没有本质区别)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三、道家与法家的思想主张
1、道家
世界观:道是世界万物本原,藏于自然万物之中
(1)老子 政治观: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儒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⒈孔子
(1)核心:“仁” (2)政治观:为政以德,克己复礼
某天,鲁哀公请孔子进宫叙谈。哀公请孔 子吃桃子,边上还有一盘黍子。孔子却恭敬地 吃掉了黍子。
哀公笑道:“夫子,侍人送上来的黍子, 是用来擦桃子上的毛的,不是吃的。”
孔子正色对哀公说:“主公啊,我不是不 知道。但是,黍米是五谷尊者,是帝王用来祭 祀天地及宗庙中最上等的谷物,其地位是很高 的。但桃子地位是比较低贱的,祭祀时从不用。
【习题2 】(2013·浙江温州二模·12)“民
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
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这一观点应当属
于(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解析】本题考查对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理解。 题干材料大意是:人民饥饿,是因为居上位者收 过多的税费,人民难于管理,是因为居上位者太 多事了,人民难以治理。这段材料体现了道家
治大国如烹小鲜。 国之利器,不可示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三、道家与法家的思想主张
1、道家
(1)老子
世界观:道是世界万物本原,藏于自然万物之中 政治观: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方法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商容,不知何许人也,有疾。
3百家争鸣
1、何谓百家争鸣
概念呈现
“百家”泛指数量多; “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术流 派之间相互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的现象。 百家争鸣在前期和中期,主要表现为争鸣,后期表 现为合流,争鸣是在争鸣中吸收,吸收是为了更 好地争鸣。争鸣只是探讨问题,合流才是向解 决问题迈进。
走进
孔子
创始人
孟子
一、孔子
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 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 人。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政治家和教育家。被后世尊 称为“圣人”
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家 庭,其身世对他的思想形成 有着重大的影响。
政治思想 仁
就是“爱人”统治者关心爱护他人;
克己复礼,加强修养,符合 社会规范;
以“德”教化人, 以“礼”治国,要求统治 者体贴民情,爱惜民力, 反对残暴统治和任意刑杀。
归纳各家解决社会问题的 不同思路,强化学生对各派 之间思想差异的理解。
法家思想在当时为什么得到重视!
•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打击旧贵族, 强化国君专制权力; • 为了应付战争,统治者赋税沉重,兵役 徭役多,阶级矛盾激化。 法家严刑峻法、中央集权的思想适应 当时需要。 这种理论被秦王赢政所采用,成为他 灭六国,建立专制体制的理论基础。
3、有哪些学术流派? 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流派主要分为:儒家、道家、 墨家、 法家、兵家、阴阳家、杂家、名家、 纵横家、小说家等十家。
争论的焦点:是如何治理社会,即建 立什么样的社会秩序,如何建立这样的 社会秩序?
4、百家争鸣的影响(作用)? 在百家争鸣中,各派不仅阐述自己 的主张,还相互论争和批判,彼此吸收 合理的成分,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 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它们在众多领域提 出的各种思想理论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 化发展的重要源泉。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历史上 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
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这个成语出自南宋潘江《包玉刚》:“各色水云山中谋,百家争鸣在庭藏”。
它比喻百家争斗,思想激荡、论辩之声四起,指的是有意见分歧的争论或职权竞赛。
一、历史渊源从“百家争鸣”这个成语最早见于三国时期,被诸葛亮用来比喻现今国家之间的竞争状况,他表想到国家之间的矛盾迅速发展,百家纷争可以从此时起就产生了。
虽然当时的百家争鸣早已不存在,但它留下了重要的历史印迹二、实质含义“百家争鸣”比喻争论、辩论,形容多方意见的激烈论战。
它凭借独特的文化内涵,对于让人能够更宽广的理解世界,建立广泛的视野拥有了很大的帮助。
它所表达的最根本的内涵是弘扬思想自由、以争吵求真理,它强调改变坚固定型思想,坚持自由探索,增进实践锻炼,充分反映了探究真理,重视实践的科学思想。
三、当代意义在当今发展多元化的社会,“百家争鸣”把多样性视为其本质,体现出宽容理念的发展。
它代表了发展多样文化思想和意见的主流社会趋势,强调大众思想的表达,努力实现包容协调的社会环境,挑战传统的狭隘概念,主张积极开放的新形态。
四、社会影响“百家争鸣”改变了一种传统固有思维模式,改变了人们对贫富差距,责任分配,政府责任,新发展和国家正义的思考方式,汲取到各家之长,强化社会与经济差别问题解决,实现合理发展,从而使社会发展更加均衡、公平。
五、文化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文化智慧的缩影,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丰富多彩的思想文化,告诉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让所有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尊重自由的市场竞争,追求有效的分庭抗礼的社会环境,充分体现强调多元文化的力量。
它体现了中国和平文明文化的思想,注重多元意见的融合,旨在为世界带来更多和平,更多活力与变化。
百家争鸣
(三)百家争鸣的影响
(1)在百家争鸣中,各派不 仅阐述自己的主张,还相 互论争和批判,彼此吸收 合理的成分,有力地促进 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2)它们在众多领域提出的 各种思想理论成为中华民族 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
性质:“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 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古为今用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法家 韩非子 战国 “法治”、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
兵家
孙武 孙膑
春秋 《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战国 《孙膑兵法》
治国主张 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子曰:“苛政猛于虎。
教育思想
①广开私学,“有教无类”; ②优秀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如“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等
文化贡献
孔子还修订《诗》、《书》 、《礼》、《乐》、《易》、《春 秋》等书籍,统称“六经”。 孔子死后,其弟子将其言论编印成书,曰《论语》。这成为儒 家思想的基础。
想 主
“兼爱”
张 爱一切人,视人如己,互
助友爱。
法家学派 ——韩非子
政治主张:
1、“法治”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2、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
加强君主的权力和威势以巩固地位, 保证法令的贯彻执行。
3、酷刑
用严酷的刑罚镇压人民的反抗, 以维护国家的统治。
兵家学派 ——孙膑、孙武
军事著作和主要军事思想
孙 武
孔子、老子和
(春秋战国时期)
概念呈现
百家争鸣
“百家”主要指学术流派众多; “争鸣”指各家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 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术流 派之间形成的相互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的现象。
百家争鸣
孔子、孟子、荀子主要思想的异同
比较
同
仁的 思想
民本 思想
孔子
爱人
孟子
仁政
荀子
仁义
以德治民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异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及其地位: 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 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 和政治理想方面的治国原则; 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到新兴地主阶级的冷遇
领域
思想 学说 政治思想
核心
“仁”(核心)和“礼”“为政以德”(德治) “敬鬼神而远之”(民本)
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教育思想 全面发展 文化贡献 言论被总结为《论语》 整理文化典籍,儒家五经
影响和地位
后来成为我们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儒家 文化也成为传统文化最主要部分
试一试
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阅读下列材料:
孟子曰:“省刑罚、薄税敛”。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材料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思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发挥孔子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
17
知识归纳:
政治观:仁政:提出“政在得民” 民本:提出“民贵君轻”
尊王贱霸,实行王道 人性论: “性善论”提出“仁义礼智根
依据材料、结合教材回答孔子的主要成就和文化贡献。
知识点拔
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
领域
思想 学说 政治思想
核心
“仁”(核心)和“礼”“为政以德”(德治) “敬鬼神而远之”(民本)
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教育思想 全面发展 文化贡献
影响和地位
重点讨论
百家争鸣
3、百家争鸣的影响 (1)在百家争鸣中,各派不仅阐述自己的主 张,还相互论争和批判,彼此吸收合理的成 分,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2)它们在众多领域提出的各种思想理论成为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
问题探究
为什么提倡“仁政”的儒家思想在当时不被重用, 而法家思想却倍受统治者的青睐呢?
孟子
兵家
孙膑
儒家
Hale Waihona Puke 荀子墨家墨子道家
庄子
韩非子
法家
孔子 儒家的创始人,春秋晚期鲁 国人,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历史上最 为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政治 ①“仁”的学②要“克己复礼”。 思想 ③以“德” 教化人民,以“礼”治理 教育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兴 方面 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 的局面。 整理 古籍 五经《诗》、《书》、《礼》、 《易》、《春秋》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图强。统治者又向 百姓征收沉重的赋税,阶级矛盾激化。法家 主张严峻刑法、中央集权的“法治”思想适 应了当时的社会形势。
秦王借法家思想 振兴国家,实现 统一大业。
看书填表
学派 人物 思想主张
“仁”,“克己复礼”,有教无类,因材施 教 “仁政”,“民贵君轻” “兼爱”、“非攻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自然”、“无为” 顺其自然,乐天安命
儒家 墨家 道家 法家 兵家
孔子 孟子 墨子 老子 庄子 韩非 孙子 孙膑
主张改革;君主集权;以法治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强调战前准备;论述以少胜多的作战方法
孔子 _____说:我仁; 孟子 _____说:我义; 老子 _____说:我无为; 庄子 _____说:我逍遥; 墨子 说:我兼爱; _____ 韩非子 _____说:把这些人统统给我抓起来! 孙子 _____说:咱们战场上见高低!
百家争鸣是什么意思
百家争鸣是什么意思百家争鸣是什么意思呢?小编给你详细解释一下,包括造句以及近反义词,英文翻译。
百家争鸣是什么意思【拼音】:bǎi jiā zhēng míng【释义】:百家:原指先秦时代各种思想流派,后指各种政治、学术派别;鸣:发表见解。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凡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联合诸侯。
【示例】:自春秋末年以来,中国的思想得到一个极大的开放,呈现出一个~的局面。
郭沫若《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允许各种学术流派发表意见。
【褒贬】:褒义词【英语】:All schools of thoughts contend for attention百家争鸣的影响①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斗争的激烈和复杂。
虽然流派很多,但阶级阵线非常鲜明,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思想斗争。
②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百家争鸣的近义词各抒己见百花争奇畅所欲言百花争艳广纳百家百家齐放众说纷纭百家争鸣的反义词噤若寒蝉强求一律独尊儒术一家之言孤芳自赏随声附和众口一词万马齐暗万马齐喑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削木为吏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百家争鸣造句我们要坚持百家争鸣的方针,允许大家争论、探讨。
我们要永远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这样的问题应该“百家争鸣”,大家出主意,最后找出个办法来。
对于学术上的不同意见,必须坚持百家争鸣的方针,展开自由的讨论。
百喙莫辩是什么意思【拼音】:bǎi huì mò biàn【解释】:喙:鸟兽的嘴,借指人的嘴。
指纵有众多的嘴也不能辩解。
同“百口莫辩”。
【出自】:宋·陈亮《谢何正言启》:“谤出事情之外,百喙莫辩;变生意料之余,三肱并折。
”【示例】: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七十一回:“素臣一段议论,如老吏断狱,使刘邦~。
百家争鸣
商鞅变法(政治、经济、文化)有利于打击旧制 度;建立封建制度。
3、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韩非 ①法、术、势三派 理论来源 ②道家思想 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 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 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认识论:遵循客观规律行事 发展趋势 作 用 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被儒家吸收 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 全国奠定理论基础。
——天下大乱,15年便 灭亡,历史启示? ——法家理论可得天下 而不能治天下。
四、墨家主张
1、宗旨、核心思想:“兼相爱、交相利”
2、主张: 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 3、特点: ①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 ②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③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
古为今用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①提出“仁”,具有民本思想,对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②他主张维护周礼,代表当时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具有保守性,不可能被当 时统治阶级所接受。 ③他首倡私学,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促进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 ④他编订古籍,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2.孟子
主要思想
仁政:提出“政在得民”,反对苛政 民本:提出“民贵君轻”
把“道”作为世界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法家思想
1、特点: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 2、法家的代表人物 诸侯国 变法者 魏国 李悝 楚国 吴起 韩国 申不害 齐国 邹忌 秦国 商鞅
李悝主张用严酷的刑罚确立起新的以集权为特征 的政治秩序.(法家的典型主张) 所著《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此时“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建议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局面,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从而帮助学生明确,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间辩证关系的能力。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一、含义: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1、百家:泛指数量多,有“十家”“九流”。
2、争鸣: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本阶级或本集团的利益,宇宙万物,对社会做出的解释。
3、形式: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见解。
二、原因:春秋战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经济方面: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1)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
(2)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2、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1)各种力量对变革现实发表不同看法,提出改革的不同方案,必然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
(2)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的思想不受束缚制约(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1)各国诸侯出于富国强兵,争夺霸权,特别注意礼贤下士。
(2)士阶层希望实现治国济世的思想政治意愿。
4、思想文化: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1)学在官府:商周时期,“官学合一”——官府垄断了学校教育和一切学术文化。
(2)学在民间: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民间私学兴起。
三、概况: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形成的各大学者和思想流派。
1、宗旨:传播文化,发展学术。
2、流派:(1)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①孔子A、孔子生平:春秋末期鲁国人,言行载于《论语》,后世尊之为“万世师表”和“至圣”。
B、孔子思想:②早期儒学的发展A、时间:战国时期。
a、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b、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思维拓展】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观点的比较。
(2)道家:老子和庄子;(4)墨家:墨子(5)其它: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3、特点:各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百家争鸣
主旨:“兼相爱,交相利” 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 同”、“非乐”、“非命”、“节葬”、“节 用” 认识论: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三表 法”) 逻辑学:重视类比和推理,建立了由个别到一 般的归纳推理的方法论基础。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 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 运动。 ⒉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⒊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起着巨 大的作用
(1)
孔子说“仁者爱人”。“爱人”----体贴别人、 关心别人、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反映了孔 子倡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思想,是一种以 人为本的观点。
(2)
狭义:周礼 广义:总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
恢复周礼反映了孔子在政治上的保守性
“礼”则是一种外在的规范;“仁”是一种内 在的修养。 具备“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 守“礼”;遵守“礼”的规范,才能更好地 践行“仁”的品德。 。
二、老庄之学
老子 姓李 名耳, 东周 典藏 史官
完成下列有关的基础知识
(1)古代道家的代表人物?该学派认为世界的 根本是什么?处世方法是什么? (2)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什么?老子思想中 蕴含了朴素的辩证法内容表现在哪里?老子对人 类社会的发展抱有什么态度? (3)天下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是庄子提出的什 么思想?
先 秦 思 想 的 总 结 者 荀 子
荀子思想: (1) ①天人关系:尊重客观规 律,并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 之” ) (2)学习的最高目标:把 握“礼” (3)性恶论
民意等同于天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孔子问道于老子
相传一 代 宗 师孔子 曾长 途 跋 涉 、 虚 心 求 教 于 博 学 多 才 的 老 子,这 所 表 现 出 来 的 诚 恳 和 严 谨 的 治 学 态 度,让后世学者感叹羡慕不已,这一事实成了我国 文化史上一个动人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
响
1、百家争鸣对中国古代产生了 、百家争鸣对中国古代产生了 古代 哪些深远的影响? 哪些深远的影响?
产生了一大批思想家, 产生了一大批思想家,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群星璀璨 的时代, 的时代,促成了当时中国的思想解放和文化繁荣的 局面。 局面。
2、联系实际,讲讲百家争鸣中的各 、联系实际, 种思想对我们今天还有哪些影响? 今天还有哪些影响 种思想对我们今天还有哪些影响?
孔子思想主张
• • • • 子曰:克己复礼以为仁。 子曰:克己复礼以为仁。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子曰:仁者爱人。 子曰:仁者爱人。 子曰:能行王者于天下,为仁矣。 子曰:能行王者于天下,为仁矣。 曰: 。 子曰: 子曰: 礼 , 礼 , 礼 , 礼 。 子曰: 子曰:礼 礼 , 乎哉 礼, 以枱。 子曰: 礼, 以枱。 子曰: 子曰: 枱于礼。 子曰: 于 ,枱于礼。 子曰: 仁, 子曰:人 仁, 礼
当今的思想观点
孔子 孟子 墨子 韩非子 老子 孙子 依法治国 以不变应万变
思想渊源
尊敬师长, 尊敬师长,公民都有享 礼治文明、有教 礼治文明、 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无类 主张和平, 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廉正、廉洁、 廉正、廉洁、自律 “非攻” 非攻” 富贵不能淫、 富贵不能淫、贫 贱不能移、 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 法治 无为而治
(2)商鞅变法
法家: 法家:
“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 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 君无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 诸侯者,以其威势 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将“法”、“术”、“势”糅合 为一
“明其法禁,必其赏罚,尽其地力 明其法禁 必其赏罚 尽其地力 赏罚, 明其法禁, 以多其积,致其民死以坚其城 以多其积, 守,……此必不亡之术也。” 此必不亡之术也。 此必不亡之术也 韩非子
荀子思想主张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有其时,地有其才, 天有其时,地有其才,人有其治 。制天命而用之 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水能载舟,亦能 水能载舟, 隆礼尊贤而王, 覆舟
自然观 天人观 政治观
自然是有规律的 人定胜天 以德治国,唯物思想 以德治国,唯物思想——君舟民水 君舟民水
墨 子
——墨子 墨子
请思考:墨子有哪些思想主张? 请思考:墨子有哪些思想主张?
治国思想: 治国思想: 主张
兼爱 非攻 非乐 非命 尚贤 尚同 节用 节葬 爱是相互的 反对侵略战争,维护和平 反对侵略战争 维护和平 精神
刻苦俭朴 自我牺牲
墨 子(约前 468-376年 468-376年), 名翟, 名翟,鲁国 人。
以德治国;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淡泊名利; 以德治国;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淡泊名利;全 民教育、素质教育,等等…… 民教育、素质教育,等等
治国思想
儒家: 儒家: 以德治国 道家: 道家: 无为而治 法家: 法家: 以法治国 墨家: 墨家: 兼爱非攻
连连看
适用时期
在封建社会不可能实现 动荡年代、 动荡年代、军阀割据时期 动荡结束之初,恢复生产、 动荡结束之初,恢复生产、 稳定民心、 稳定民心、巩固统治 适宜于国家稳定, 适宜于国家稳定,走 上正规时期
老子的政治主张
小国寡民
老子的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 老子的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提示:老子所说的无为,主要是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 提示:老子所说的无为,主要是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 不为所欲为。 不为所欲为。
现实社会中, 现实社会中,哪些观念能找到老 子思想的影子? 子思想的影子?
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 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 恬淡朴素、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 恬淡朴素、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 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 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
比较孔子、孟子、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
孔子 仁的思想 民本思想
爱人
为政以德 足食…民信之 足食 民信之
孟子
仁政
荀子
仁义
民贵思想中哪些具有现实意义?
教育理论: 教育理论: 伦理道德: 伦理道德: 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 有教无类、学思结合、 仁义、诚信等( 孝、仁义、诚信等(社会主义荣辱 观) 维护社会稳定: 德治、民本思想等( 维护社会稳定: 、德治、民本思想等(取消农业 仁 税) 个人修养: 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 个人修养: 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主张改革, 主张改革,与时俱进
法家的政治实践 诸侯国 魏国 楚国 韩国 齐国 秦国
变法国 李悝 吴起 申不害 邹忌 商鞅
(1)知识点提示: 知识点提示: 李悝主张用严酷的刑罚确立起新的以集权为特征 李悝主张用严酷的刑罚确立起新的以集权为特征 的政治秩序. 法家的典型主张) 的政治秩序.(法家的典型主张) 所著《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所著《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思 想 观
仁
礼
孔子思想主张
政 治 观 宇 宙 观 “ ……子 子 子 —— 为政以德 ·
教 育 观
孔子 思 思
孟子思想主张
孟子曰: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省刑罚、薄税敛” “省刑罚、薄税敛” 孟子曰: 民为贵,社稷次之,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 轻。” 政治观 仁政
逍遥游的 庄子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 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 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 皆守株之类也。 民,皆守株之类也。”
守株待兔
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厉行赏罚,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为本,法不阿贵。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以法为本,法不阿贵。事在四 中央。 执要, 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 四方来效。 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加强中央集权,严刑峻法 加强中央集权,
韩非子思想主张的作用
主张加强君主集权 厉行赏罚, 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不期修古,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百家争鸣
假如你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君主, 假如你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君主,你 会采用哪家的思想来治理你的国家呢? 会采用哪家的思想来治理你的国家呢? 为什么? 为什么?
知识·梳理 知识 梳理
百家争鸣
道家 法家 墨家
儒家
孔 子
孟 子
荀 子
老 子
庄 子
韩非子
墨子
请同学们任选四位人物中的其中一名, 请同学们任选四位人物中的其中一名,设计一张名片介 绍该人物及其思想,看谁设计得简洁明了且具有特色。 绍该人物及其思想,看谁设计得简洁明了且具有特色。
认 识 论
三 表 法
“上本于古者圣王之事” 上本于古者圣王之事” 上本于古者圣王之事 “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 利” 墨 辩 实 察枑
逻 辑 学
讨论
百家争鸣的原因
百家争鸣的出现,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百家争鸣的出现,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大动荡”:政治发展经历了从统一走向分裂,又 大动荡” 政治发展经历了从统一走向分裂, 大动荡 从分裂兼并归于统一的过程 “大变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奴隶社会逐 大变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大变革 步瓦解,封建社会逐步建立 步瓦解, “大发展”:社会经济、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 大发展” 社会经济、 大发展 的大发展,私学兴起, 的大发展,私学兴起,“士”受到各诸侯国的重 用
知己知彼, 知己知彼,百战 了解市场行情, 了解市场行情,确定投 不殆 资方向
某些班级晚自习上讲话现象比较严重, 某些班级晚自习上讲话现象比较严重,请 同学从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派别出发, 同学从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派别出发,分 别给出解决办法。 别给出解决办法。 儒家 道家 法家
这是品德问题, 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 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等学生自 我觉悟 这是违纪行为, 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 的需要 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 争的需要 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阅读下列材料: 阅读下列材料:
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 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 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 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 相爱,交相利。 相爱,交相利。 战争使) (战争使)春则废民耕 稼树艺, 稼树艺,秋则废民获 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 百姓饥寒冻馁而死 不可胜数。 者,不可胜数。
老子的思想主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生一 《老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有物混成,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人法地, 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1.哲学思想: 1.哲学思想:“道”是万物的本源,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 哲学思想 是万物的本源, 心。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2.朴素的辨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 2.朴素的辨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但可以互 朴素的辨证法思想 相转化
反对奢靡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讲求功利 反对命运之说,主张强力从事 反对命运之说 主张强力从事 不分贵贱,使用德才兼备的人 不分贵贱 使用德才兼备的人 上下思想统一起来.是行政管理之根本 上下思想统一起来 是行政管理之根本 反对奢侈浪费,主张勤俭节约 反对奢侈浪费 主张勤俭节约 反对厚葬久丧,主张薄葬短丧 反对厚葬久丧 主张薄葬短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