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小楷《信心铭》
历代最值得推荐的小楷书法名家名作
历代最值得推荐的小楷书法名家名作小楷,顾名思义,是楷书中的小调。
它创建于三国魏朝的仲由。
他是最杰出的隶书权威,楷书的笔法脱胎于韩立,笔法生动如在大海中飞翔。
但结构宽平,横画长直画短,官分遗风犹存。
然而,模型方法已经准备好了,它实际上是官书的祖先。
王羲之到了东晋,对小楷书法的研究更加细致,使之臻于完美,也为中国小楷书法树立了一个美好的欣赏标准。
汉晋南北朝钟繇《宣示表》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县)人,出生于汉末名士之家,官至太傅。
他同汉末张芝、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合称书中“四贤”。
书法各体兼备,完成了古隶向楷书的转变,创立了楷书这一新的书体,在书法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作品中尤以《宣示表》最能体现其小楷的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此帖章法纵紧横疏,气势开阔,每行字的大小、轻重、正欹、宽窄,错落有致,极尽自然之趣,体现出一种雄浑厚朴、沉着高古的艺术风格。
王羲之《乐毅论》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大书法家,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其小楷主要取法钟繇,而在完善楷书、丰富笔法、美化字形等方面又取得了新的成就,其代表作有《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像赞》《孝女曹娥碑》等。
《乐毅论》基本摆脱了隶书的痕迹,具备了完备的楷书法则。
用笔沉着内敛,扎实劲健;点的姿态生动,细腻圆润。
在整体风格上呈现出端庄沉着、圆润峻拔、动静有致的中和之美、雍容之美。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王献之(344—386),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善书又与其父一脉相承,并称“二王”,有小楷作品《洛神赋十三行》传世。
王献之的《洛神赋》将楷书艺术推向一个新高峰,被后世尊称为“天下小楷第一”“小楷极则”,标志着楷书艺术的完全成熟。
从温润细腻、峻拔流美的气格来看,《洛神赋》颇得其父心法要诀,但又灵性颖出,创变有成,更讲求作品的遒丽、峻逸、疏朗之美,已经是完全成熟的楷书之作。
隋唐首先要提的是写经体,特别是敦煌写经,这些墨迹,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是当时民间书写的代表之作,这些不容忽视。
董其昌临帖作品欣赏
董其昌临帖作品欣赏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 今上海松江县)人,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谥文敏。
世称“董香光”、“董文敏”、“董华亭”,在明末以书画名重海内。
董其昌学书道路是十分艰难的,起因是在考试时书法不好,遂发愤用功自成名家。
这在他的《画禅室随笔》有所记述,其中还自述学书经过:“初师颜平原《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舍丙帖》,凡三年,自谓逼古,…比游嘉兴,得尽睹项子京家藏真迹,又见右军《官奴帖》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标评。
”由此可见,他对于古代名家墨迹是认真临摹的,在用笔用墨和结体布局方面,能融会贯通各家之长。
以古为师,以古为法,他的书法成就一方面得力于自己刻苦勤奋,善于深刻地悟通、反省,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其与大收藏家项元汴的交往,得以饱览许多书画真迹。
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
”(《明史·文苑传》)。
董其昌在仕途上的通达,不是明代前几位书家所能比拟的。
到了清代,康熙又倍加推崇、偏爱,甚而亲临手摹董书,常列于座右,晨夕观赏。
清代著名书家王文治《论书绝句》曾赞曰:“书家神品董华亭,楮墨空元透性灵。
除却平原俱避席,同时何必说张邢。
”一时士子皆学董其昌的妍美、软媚,清初的书坛为董其昌笼罩,书风日下,实在是书坛的悲哀。
对董其昌的批评者也很多,包世臣、康有为最为激烈。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香光虽负盛名,然如休粮道士,神气寒俭。
若遇大将军整军厉武,壁垒摩天,旌旗变色者,必裹足不敢下山矣。
”他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行书以“二王”为宗,又得力于颜真卿、米芾、杨凝式诸家,赵孟俯的书风也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他的创作。
草书植根于颜真卿《争座位》和《祭侄稿》,并有怀素的圆劲和米芾的跌宕。
用笔精到,能始终保持正锋,作品中很少有偃笔、拙滞之笔;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风格萧散自然,古雅平和,或与他终日性情和易,参悟禅理有关。
《伯远帖》《暮春帖》《爨宝子碑》《爨龙颜碑》《瘗鹤铭》
《伯远帖》《暮春帖》《爨宝子碑》《爨龙颜碑》《瘗鹤铭》作者:马斌来源:《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20年第2期【作品概况】《伯远帖》是王珣写给亲友的一封书信,诉说回想与友人天各一方的怅惘。
年代仅次于《平复帖》,因首行有“伯远”二字得名。
纸本,行书,5行47字,纵25.1厘米,横17.2厘米。
此帖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同列为乾隆三希堂法帖,明代董其昌曾收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观典赏析】《伯远帖》是传世晋人墨迹中唯一具有名款的真迹,王珣的代表作。
书迹俊逸流畅,劲健灵动,笔力遒劲,态致萧散,妍媚流便,是晋韵书风的代表作品。
行笔洒脱自然,峭劲秀丽,潇洒古淡,转折处变化多端。
笔画处处平中见奇,意态生姿,特别是笔画少的字显得格外舒朗、飘逸,展现“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洞”的晋人韵味。
全帖文字大小参差,疏密有致,正是信手写来,更显风流之美。
通篇无一字不有情致、无一字不有动态、无一字不有奇趣。
明董其昌题跋说:“珣书潇洒古淡,长安所见墨迹,此为尤物。
”《伯远帖》被称为天下第四大行书,视之有种扑面而来的生动气息。
【观典赏析】《暮春帖》为羊欣传世之帖。
羊欣是王献之的外甥,王献之做吴兴太守时见羊欣习书,甚爱之。
有一年夏天,献之见羊欣穿着新绢裙午睡,乃提笔书裙数幅而去。
羊欣跟随王献之学书法,隶、行、草书都很不错,名重当时,被评为“一时绝妙”“最得王体”,故当时谚有云“买王得羊,不失所望”。
梁武帝《古今书人优劣评》评羊欣书最为精彩,他说:“羊欣书如大家殚女为夫人,虽处其位,而举止羞涩,终不似真。
”羊欣其楷书似王献之,用功极深,可以乱真。
【作品概况】《爨宝子碑》全称《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墓碑》,是云南边陲少数民族的首领仿效汉文化而树碑立传的制作。
东晋安帝乙巳年(公元405年)刻,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在云南曲靖出土。
但出土后并未引起重视,被乡民用作压豆腐的石板,直至咸丰二年曲靖知府邓尔恒发现豆腐上的字迹,忙从卖豆腐的人手中将碑石运回府中,当时正是碑学大兴之时,其怪诞的用笔、随意的结体所表现出的古朴味道,立即被视为奇珍异宝。
厉害了,董其昌是这样学米芾的!
厉害了,董其昌是这样学米芾的!厉害了,董其昌是这样学米芾的!???不二斋2018-03-15 07:30:00董其昌(1555--1636),有明一代杰出书画家、艺术理论家、品鉴家和收藏家。
董氏书宗“二王”,熔铸众长而自成一家,对后世影响甚巨。
董氏书论,资料丰富,其于临帖及创作,虽时涉禅悦,实每中肯綮。
“宋四家”中之米芾,直取晋人风神,为继承“二王”嫡脉的写帖巨擘,董氏书艺砺炼当中自是高度关注、推重并引为楷模的。
董氏书论中涉及米颠者颇多。
拙文拟单就董氏论米之材料,加以梳理,从中探寻其对书法的深刻认识及艺事精进的心路历程,而对今日之学书者,当亦不无启迪意义。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董其昌论书材料,大都以题跋形式集中于他的诗文集《容台集·别集》卷二、卷三和《画禅室随笔》卷一中。
先择要列四条董氏论米题跋:1.《画禅室随笔》卷一第23条:……吾尝评米书,以为宋朝第一,毕竟出东坡之上,山谷直以品胜,然非专门名家也。
2.《画禅室随笔》卷一第36条:……然自唐以后,未有能过元章书者。
……3.《容台别集》卷二:……山谷评米书如仲繇(按“繇”当作由,即子路)未见孔子时气象,则米老未必心服。
盖米于前代书法,盘旋甚深,非苏、黄所及也。
4.《容台别集》卷二《题米书》:米元章书,沉着痛快,直夺晋人之神。
……我们从董氏这几条书评中,足可以窥知米元章在他心目中的分量。
众所周知,董其昌是“二王”一脉帖系书法大家。
董氏沿此路径学书,同所有写帖大家一样,也是通过长期师法前贤,不断求索,参悟书理,方得而深入堂奥的。
董氏尝言:余十七岁学书,初学颜鲁公《多宝塔》,稍去而之锺、王,得其皮耳。
更二十年,学宋人,乃得其解处。
可知董氏至中年时,是因为通过“学宋人”而对学帖一途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而宋人之中,如上所举董氏书评,在他心目中最为推重的,乃是他认为居宋朝书法首位的接伍“二王”嫡脉、“直夺晋人之神”的米元章。
由此,我们便不难推想,董氏之“学宋人”而得“解处”,盖主要是由米元章的师承渊源、学书途径和学书办法上获得大启示的。
想练好小楷?先临好十种小楷经典字帖
想练好小楷?先临好十种小楷经典字帖一、钟繇《荐季直表》推荐理由:《荐季直表》结体疏朗、宽博,体势横扁,尚有隶意。
虽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结体法度均不如晋唐工整,但天趣盎然,妙不可言,是汉字由隶书向楷书演变过程中的一个缩影。
钟繇是王羲之的书法启蒙老师卫夫人所崇敬的三国时期魏国书法家,据说钟繇是楷书(小楷)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
钟繇对后世书法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与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钟繇的书体主要是楷书、隶书和行书,但是钟繇写得最好的是楷书,钟繇所处的时期,正是汉字由隶书向楷书演变并接近完成的时期。
在完成汉字的这个重要的演变过程中,钟繇继往开来,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钟繇小楷书法作品《荐季直表》局部二、钟繇《宣示表》推荐理由:《宣示表》较钟繇其他作品,无论在笔法或结体上,都更显出一种较为成熟的楷书体态和气息,字体端整古雅,字体宽博而多扁方,充分表现了魏晋时代正走向成熟的楷书的艺术特征。
传说王导东渡时将《宣示表》缝入衣带携走,后来传给了王羲之,王羲之后来又将它传给王修,王修便带着它入土为安,从此不见天日。
之后传下来的是王羲之的临摹本。
钟繇小楷书法作品《宣示表》局部三、王羲之《乐毅论》推荐理由:如果说三国时期钟繇的小楷是楷书的萌芽期,那么到晋代王羲之的《乐毅论》,楷书就已经到了成熟期,《乐毅论》笔笔精到,无一笔含糊,楷法成熟,释智永认为《乐毅论》为王羲之正书第一。
据说唐太宗最为宝重的书迹是王羲之的《兰亭序》与《乐毅论》。
当年唐太宗还将最初的《乐毅论》摹拓分别赐给了长孙无忌、房玄龄、高士廉、侯君集、魏徵、杨师道六人,摹本的传布范围也只限于皇亲国戚或近侍大臣,世人罕见其貌。
王羲之小楷书法作品《乐毅论》局部四、王羲之《孝女曹娥碑》推荐理由:《曹娥碑》结体取扁势,与传为王羲之的其他小楷书法作品相比,这块碑的笔画更为舒展,表现在作为主笔的横画和捺画上更为明显,隶书笔意暗存于笔画与结体之间。
《曹娥碑》是东汉年间人们为了颂扬曹娥的孝行而立的碑,现代书家费声骞评《曹娥碑》:“原碑久佚,传东晋升平二年,王羲之书曹娥碑,小楷。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文字版)卷四
《画禅室随笔》卷四明董其昌○杂言上以蹊径之怪奇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
子美论画,殊有奇旨。
如云简易高人意,尤得画髓。
昌信卿言,大竹画形,小竹画意。
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予最爱斯语。
凡人居处,洁净无尘溷,则神明来宅。
扫地焚香,萧然清远,即妄心亦自消磨。
古人于散乱时,且整顿书几,故自有意。
长生必可学,第不能遇至人授真诀。
即得诀,未必能守之终身。
予初信此道,已读禅家书,有悟入,遂不复留情。
有诗曰:“未死先教死一场。
”非七真不解此语也。
沈明远画鱼,不点双睛,尝戏诧人曰:“若点当化龙去。
”有一童子拈笔试点,沈叱之,鱼已跃去矣。
欲诘童子,失其所在。
鲤鱼跃龙门,必雷神与烧其尾,乃得成龙。
李思训画一鱼甫完,未施藻荇之类。
有客叩门,出看,寻入,失去画鱼。
童子觅之,乃风吹入池水。
拾视之,惟空纸耳。
后常戏画数鱼投池内,经日夜,终不去。
嘉兴有济舟和尚,蚤岁不曾识字,因口授礼观音文经。
三岁,忽发智慧,于内外典豁然通晓,腹为箧笥,辩若悬河。
晋陵唐应德时就访之,与谈濂洛关闽之学,尤似夙悟。
大士冥加显被之力,不可诬也。
济有语录行于世,因书此文志之。
南京有顾宝幢居士,精净土。
每言曰:尘劳中随处下手,生死上不必留情。
又向观禅师曰:阎浮界中,心行为重。
皆有道者之言。
口宝幢亦善画,余于焦弱侯处见之,盖师董北苑。
阎头陀者,不知其年,每似六七十许人。
坐赤日中,卧冰雪路,吐语洒然,似有得者。
黄大痴九十,而貌如童颜。
米友仁八十余,神明不衰,无疾而逝。
盖画中烟云供养也。
大波罗般若经六百卷,此为经之心。
般若有两种,所谓观照般若,须文字般若中入。
亦观音圆通所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也。
余书此经,欲使观者皆观自在耳。
般若经六百卷,此为之心,犹云般若心也。
今以心经连读,失其义矣。
般若有三,有观照般若;有宝相般若;有文字般若。
文字亦能熏识趣无上菩提,故书此流布世间。
使展卷者,信受诵读,种善知见。
所谓一句染神,历劫不变也。
士君子贵多读异书,多见异人。
学习王羲之、王献之小楷,这些要点你必须要知道
学习王羲之、王献之小楷,这些要点你必须要知道楷书是单字用笔最丰富的书体,小楷不单是一种书体,魏、晋之后,又成为行草书的技法基础。
其技法特点:一、以其字小,起笔多露锋取势,要求精准遒劲。
王羲之自道云:“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
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
”(《书论》)孙过庭理解为:“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豪芒。
”(《书谱》)米芾的理解为:“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董其昌的理解为:“自起自倒,自收自束。
”(《画禅室随笔》)这里的“藏锋”指逆势,“混成”“衄挫”是指用笔顺逆转化,其效果就是洞精笔势,遒媚逼人。
要点就是用笔要“有偃有仰,有欹有侧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
”(王羲之《书论》)董其昌门生倪后瞻理解为:“转换者,用笔一反一正也,此结构用笔也,即古人回腕藏锋之秘。
”能转换,自能识得轻重、缓急、向背、偃仰。
所以,体势结构由笔势带出就是这个意思。
至于“二王”笔法之别,王羲之用笔内,王献之外拓,表现在结体上就是王羲之内敛,王献之开张。
小楷的特点:“小楷则精致萧散,秀逸而存风骨。
倾欹而见正大,出奇示变于规矩准绳之中。
”(郝经《叙书》)又苏轼《论书》云:“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
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
”其实,都根源于笔势。
小字同样要注重笔势,不然只能是“痴冻蝇”。
临摹的要点是“临帖之法,欲肆不得肆,欲谨不得谨;然与其肆也,宁谨。
非善书者莫能知也”。
(赵孟《松雪斋书论》)那我们该如何学习“二王”小楷呢?让我们先来看看古人学“二王”小楷成功的例子,最具代表性的就属赵孟頫了。
赵的时代“二王”小楷已不可得见,所以,他早年就从宋人入手,即宋高宗赵构,时代近又能见真迹。
他从十九岁一直学到三十岁左右,这个时期相对来说学习的面较窄。
三十一、三十二岁得《淳化阁帖》祖本,开始学习钟繇、萧子云小楷。
至大二年(1309)其五十六岁时跋自书小楷《禊帖源流》云:“余二十年前为郎兵曹,……余往时作小楷,规模钟元常、萧子云,尔来自觉稍进,故见者悉以为伪,殊不知年有不同,又乖合异也。
明朝时期著名书画大师董其昌五十五幅经典书法名帖赏析
明朝时期著名书画大师董其昌五十五幅经典书法名帖赏析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明朝时期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1368朱元璋称帝,建立大明,1387年平定辽东,实现统一(1368年~1644年)。
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国祚二百七十六年。
为稳固统治,明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加紧了思想控制。
致使明代文化,始终处于非常紧张的冲突对立状态,是我国思想史上斗争颇为酷烈的一个时期。
明代行草书的社会需求与前此其他时代已经有了不同。
明代建筑趋于高大,同时商人阶层日渐庞大,附庸风雅的愿望颇高,这使得对挂轴一类作品的需求渐多,书法作品渐渐由案头走上墙头,书法家们籍此作出了许多探索,使传统行草逐渐发展出一些新的技巧和风格。
明初书法,先承元朝而下,基本继承的是元代的典型书风;成祖迁都北京以后,国势承平,复以文章翰墨粉饰治具,培养了一批御用书家,遂使台阁书风兴起。
刻帖一定程度上对书法的普及起着重要作用。
明成祖时,大力复兴文化,招募擅长书法的人,并授予中书舍人的官职。
这也进一步推动了习书之风。
明中叶,江浙一代经济逐渐发展,文化也因之而起,成为书法的核心地区。
一些文人淡于仕进,优游文艺,逐渐成为具有一定职业化特征的书画家,以出售书画为生。
这使其创作目的、风格追求都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些变化,“文人化”的清雅气息逐渐有所减弱,而好异尚奇之风逐渐兴起。
书法艺术得到长足的发展,当时出现了一大批雄视一时的书法家。
以李东阳、沈周、吴宽为代表;正德、嘉靖时期以吴门书法为主体的真正代表明代中期书法的又一书法昌盛时期。
以祝允明、文徵明、王宠等人为代表。
晚明时期,国家内部的政治、文化斗争日趋尖锐,从心学中衍生的个性解放思想蓬勃发展,而外来的军事压力也渐渐增大,这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心理,并进一步影响了文艺活动。
文徵明小楷艺术探究
文徵明小楷艺术探究万舒妍(西南民族大学 艺术学院,四川,成都610225)摘 要:在我国小楷发展的历史中,明中期是一个重要的时期,出现了许多有影响力的小楷书家,通过努力引领着小楷书法发展完善,推动晚明小楷进入了“中兴时期”。
本文主要探究文徵明的小楷艺术,介绍了小楷的发源与流变,从文徵明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出发,阐述了文徵明的生平经历、艺术道路,从而探究文徵明小楷的发展与嬗变,以及我对文徵明小楷书法的临习启示与思考。
关键词:文徵明;小楷;艺术特征;启示小楷是从隶书中逐步演变而来的,属于楷书范畴,楷书又分大、中、小楷,小楷与大楷、中楷相比,在字体、用笔、结构上明显不同,大楷中楷字体气势雄健、笔画圆厚,结体端庄舒展,而小楷形式秀美、结体明朗、笔触清晰,是楷书之小者。
小楷始创于三国魏时的钟繇,到了东晋王羲之,他悉心钻研小楷,使小楷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从而也奠定了小楷书法的审美艺术标准。
在南北朝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盛唐时期发展成熟,达到了鼎盛,此时的代表人物有祝遂良,欧阳询等,元代为楷书的复兴期,代表人物为赵孟頫。
历代的小楷名家可谓是高手如云,为学习小楷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推动了小楷书法进一步发展。
到了明代中期,出现了以吴门书派为代表的祝允明、文征明、王宠等小楷大家。
明后期的张瑞图、董其昌、黄道周、王铎等诸家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我国书法史上小楷的中兴时期。
一、文徵明所处时代概况明代中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制度建设空前完备,商品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活动频繁,此时的吴地苏州经济在全国举足轻重,也呈现出繁荣景象。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社会文化格局的变动,大批文人雅士逐渐意识到自我价值,开始重视自身的思想价值,此时的思想文化异彩纷呈。
在明代成化、弘治年间,台阁体书法失去了昔日的盛行地位,书法家们开始普遍的摆脱台阁体的束缚,帖学风气复归旧途,宗法魏晋法帖,在继承传统优秀书法的基础上,讲究书法形式美,强调抒发个人情感,师古而不拟古,此时吴地出现了一个打着复古旗号的书派,也就是“吴门书派”,代表人物有文徵明、祝允明、王宠,时人有“吴门三家”之称,他们提倡反对台阁体的端正拘恭、横平竖直,而缺乏书法意蕴,取法魏晋,强调书法的自然之美,遵循古法而不拘泥于古法,此时诸家书法博采众长,风格各异,气韵古淡,自成一系。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全文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全文在《淳熙秘阁续刻》,米元章所谓绝似《兰亭叙》。
昔年见之南都,曾记其笔法于米帖,曰:“字字骞翥,势奇而反正,藏锋裹铁,遒劲萧远,庶几为之传神。
”今为吴太学用卿所藏。
顷于吴门出余,快余二十馀年积想,遂临此本云:抑余二十馀年时书此帖,兹对真跡,豁然有会,盖渐修顿证,非一朝夕。
假令当时力能致之,不经苦心悬念,未必契真。
怀素有言:“豁焉心胸,顿释凝滞。
”今日之谓也。
时戌申十月有三日,舟行朱泾道中,日书《兰亭》及此帖一过,以《官奴》笔意书《禊帖》,尤为得门而人。
吾书无所不临仿,最得意在小楷书,而懒于拈笔。
但以行草行世,亦多非作意书,第率尔酬应耳。
若使当其合处,便不能追踪晋、魏,断不在唐人后乘也。
作书与诗文同一关捩,大抵传与不传,在谈与不谈耳。
极才人之致,可以无所不能而谈之,玄味必由天骨,非钻仰之力、澄练之功所可强人。
转笔处,放笔处,精神血气易于放过。
此正书家紧要关津,造物待是而完也。
但知出笔,不知转笔、放笔,必不诣极。
书须参(离合)二字,杨凝式非不能为欧、虞诸家之体,正为离,以取势耳。
米海嶽一生夸诩,独取王半山之枯淡,使不能进此一步,所谓“云花满眼,终难脱出净尽”。
赵子昂则通身入此玄中,觉有朝市气味。
《内景经》曰:“淡然无味天然粮”,此言可想。
三十年前参米书在,无一实笔,自谓得诀。
不能常习,今犹故吾,可愧也。
米云:“以势为主。
”余病其欠淡,淡乃天骨带来,非学可及,内典所谓带师智,书家谓之气韵也。
翰墨之事,良工苦心,未尝敢以耗气应也,其尤精者,或以醉,或以梦,或以病,游戏神通,无所不可,何必神怡气王,造物乃完哉!世传张旭号草圣,饮酒数斗,以头濡墨,纵书壁上,凄风急雨,观者叹愕。
王子安为文,第磨墨数升,蒙被而卧,熟睡而起,词不加点,若有鬼神,此皆得诸笔墨蹊径之外者。
今观察王先生当人日,病不饮酒,莫廷韩馈以内府良药,辄据枕作诗二十余章谢之,皆风骚鼓吹也。
乃与彼二子鼎足六立也矣。
……晋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或不胜于法乎?不然,宋人自以其意为书耳。
董其昌行书《倪宽传赞》
董其昌行书《倪宽传赞》
董书《倪宽传赞》卷,绢本,纵三六.八厘米,横一五八八厘米,大行楷书一一四行。
凡三四二字,后行草书自题一五行,凡四二字,题云:褚遂良有此帖,颇类八分,余以颜平原法为之,山谷所谓送明远序非行非隶,屈曲瑰奇,差得百一耳。
董其昌。
下押印“董玄宰”“董其昌印一方。
此卷曾经清内府收藏,《石渠宝笈初编.御书房》著录。
本幅钤有“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御书房鉴藏宝”、“宜子孙”、“石渠宝笈”及嘉庆、宣统等内府藏印。
乾隆问将刻于《三希堂法帖》三一、三三册。
此卷墨迹曾流散民间,后由北京故宫博物院收回。
最新信心铭原文(4篇)
最新信心铭原文(4篇)信心铭原文篇一人生的道路上,有着许许多多的困难险阻,但只要鼓起你的勇气和坚定信心,迈着大步向前进。
请相信,路是人走出来的,别说:“我不行。
”要相信,自信,一定会让我们获得成功。
谁一生下来便会写字、会走路、学习会那么优秀?知识是靠自己日积月累攒出来的,信心也是靠生活中的困难磨练出来的。
只有自信的人,才能获得成功。
自信,是成功的基奠。
自信,它给我以面对困难的勇气与战胜困难的力量,你如果自信,失败将被你丢下,胜利将向你迎面而来;有了自信,在付出一些努力,生活将会更充实,学习将会更有动力。
自信,就像是是一颗太阳,使我享受了它的温暖;自信,是心底的一颗宝珠,什么时候用它,什么时候就会发光;自信,是征途的导航灯,指引我跨过一道道艰险的门槛;自信,是夜晚的灯光,让自己甩掉黑暗的恐惧。
自信,就在你的面前,它,并不难寻。
自信就是在海上扬帆远航的船,虽孤帆远影,但也一定能乘风破浪;自信就是高山雪莲,即使疾风瑟瑟,也依然傲然挺立于世间。
每一个生命、每一种事物都有它存在的意义,生存的勇气,这便是自信。
虽不知前方如何,但是相信自己,一定能行,就算是跌倒了,拍拍身上的土,重新站起来,继续前行,相信前方一定有美的景,美的事,等待着你!信心铭原文篇二在一个人的一生中,起起落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很少有人能够面对起起落落,勇敢地向前迈进。
然而,我们为什么要如此害怕困难呢?它们只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
俗话说,不经历风雨,就看不到彩虹。
因此,我们应该给自己一个信心,勇往直前!今天,我将有一场滑冰比赛,所以我正在练习各种技巧。
该怎么办?我马上就来!我内心非常紧张。
下一个,某某。
当主持人喊我的名字时,我的心被震惊了。
怎么做,怎么对我!我还没准备好。
唉~只好硬着头皮了。
我紧张地走上舞台。
仪式后,他们紧张地做各种动作。
竞争终于结束了。
石头从我心中落下,但随之而来的是对比赛结果的担忧。
几天后,比赛结果公布了。
我根据自己紧张的心情看了看获奖名单,但我的名字不在名单上。
董其昌淡说
淡”境界的开拓与“离合”说的创发——董其昌的书论●董氏以“淡”为宗的思想根基,在于禅宗和庄学。
明中叶以后,禅学盛行,董氏倾心禅宗,笃好禅悦。
其好友陈继儒为他所撰《容台集叙》,称其“独好参曹洞禅,批阅永明《宗镜录》一百卷,大有奇怪”。
南禅宗“心如明镜,淡泊空灵,神明气朗”是其向往的境界:他以“画禅室”名斋,论书每用禅语,可见禅学对他的重大影响。
而作为传统文人书画的代表,他浸染最深的还是庄学。
他曾说:“林木漫传濠濮意,只缘庄叟是吾师。
”《题画寄吴浮玉黄门》)《庄子?天道》称:“夫虚静恬淡,寂而无为,万物之本也。
”又刻称“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以天(指精神)行,此养神(心)之道也”。
这些都是他的人生追求。
可以说,正是庄学和禅宗的境界,造就了一代大师董其昌及其艺术。
董其昌书论的另一重要方面,就是他独到的书法继承观。
这一课题所以重大,在于它足以决定一个书家业绩的大小、成败,乃至整个书法事业能否不断发展。
董氏考察了晋、唐以来众多名家所走过的道路,汲取了唐、宋书论中有关的精华,对其中的基本规律进行了精辟的概括和阐发,这就是他的“离合”说。
看他的有关论述:大慧禅师论参禅云:“譬如有人具百万资,吾皆籍没尽,更与索债。
”此语殊类书家关捩子。
米元章云:“如撑急水滩船,用尽气力不离故处。
”盖书家妙在能合,神在能离,所以离者,非欧、虞、褚、薛各家伎俩,直要脱去右军老子习气,所以难耳。
哪吒拆骨还父,拆肉还母,若别无骨肉,说甚虚空粉碎,始露全身。
晋唐以后,唯唐杨凝式解此窍耳,赵吴兴未梦见在。
(《容台别集。
书品》)。
这是董氏从佛家参禅的精义中悟出的学书法门,即要把古代书法大家的技艺本领,像抄家那样锱铢不剩,全部攫为己有:更进而向他索还原属于自己的那部分。
总之是在榨取古人中脱化出自我,前者即是“合”,后者即是“离”。
而这“合”是“离”的前提,须如米芾说的那样处心积虑、执着专注,不得古人三昧誓不罢休(按:米氏原话本指用笔的沉着)。
董其昌丨墨不尽笔,笔不尽意。
董其昌丨墨不尽笔,笔不尽意。
董其昌与邢侗、米万钟、张瑞图被称为“明末四大书家”,是中国书法史上极有影响的书法大家之一,其书法风格与书学理论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董其昌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书风,自成一体。
其书飘逸空灵,风华自足,古雅秀。
笔画圆劲秀逸,用笔精到,少有拙滞之笔。
用墨枯混淡,尽得其妙。
董氏书法可谓集古法之大成,在富“尺素短、流布人同,争实之”。
董其昌董其昌书法影响久远,清代圣祖玄烨倍加推崇董氏,就以董书为宗法,并亲手临摹,几乎是晨夕观赏。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一现象就如同唐代李世民,致使其书风影响了皇室家族,董其昌书法的影响力是其书法家无法比拟的。
董其昌在明、清之际名满天下,但并非众口溢美,也有对他的书法持批评态度。
主张碑学的包世臣、康有为在列,包世臣说:“行笔不免空怯”;康有为则说:“香光蝶负盛名,然如体粮道士,神氧寒俭”;清代恽寿平言“文敏秀绝,故弱”。
虽然有人认为董其昌的书法存在缺点。
但他努力追求,探索的精神,坚持不懈的临写古人,历练,普通书家无法相比,并最终使其书法臻于成熟,自成一家,典型的与古为徒、临古高手。
他初学颜真卿、虞世南唐代名家,又临学钟、王,并参以徐浩、杨凝式笔意,再得力于赵孟頫。
难能可贵的是他没有邯郸学学步的陋习,始终如一地表现自己的书法风格,以其艺术实践证实了书家的自身特点。
《戏鸿堂帖》董其昌的楷书,撷取了颜书笔法变化的精髓,结字宽博外张,并吸取欧阳询、徐浩诸家之长,创造出一种攲正相生,俊逸疏朗朗的新面貌。
董其昌六十多岁时,行书已形成秀雅疏朗的风格,力克赵孟頫和文徵明书法过于完美,锋颍必露的书风。
笔势潇洒,于散朗中见韵致,在平淡中求风神。
其书既细劲圆柔,又体现出跌宕的气势。
七十岁后以淡墨枯笔为主,结字以攲为正,笔法自然含蓄,寓变化于简淡之中,晚年的草书,笔力内蕴,笔画转折起伏较多。
《勤政励学箴》董其昌的书法可谓于平淡、雅逸中独辟蹊径,自立一宗。
其书体现了“墨不尽笔·笔不尽意”之妙,是开宗立派的人物。
沈度楷书四箴铭
沈度楷书四箴铭《沈度楷书四箴铭》序言:在中国书法历史上,沈度是一位备受推崇的楷书大家。
他的楷书作品不仅风格独特,而且气势磅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中,沈度楷书四箴铭更是他的代表之一,通过这四箴铭,沈度表达了对书法、人生、艺术的独特见解,成为后人学习楷书和品味艺术的经典之作。
第一箴:笔墨生风沈度在第一箴中以“笔墨生风”为题,表达了笔墨之力犹如狂风骤雨,势不可挡的境界。
他通过极具张力的线条和浑厚的墨色,使得字体仿佛在纸面上呼之欲出,给人一种强烈的冲击感。
这种力量的释放,不仅仅是技法的体现,更是书法家内心激情的流露。
沈度倡导的“笔墨生风”让我们看到了书法作品中蕴含的力量和生命力,唤起了对创作的热情。
第二箴:神韵凌云“神韵凌云”是沈度在第二箴中表达的理念。
他通过丰富的线条变化和深远的意境,使得楷书不再仅仅是平淡的文字,而是充满灵气和生命力的艺术品。
字体间的变化和错落有致的布局,使得整个作品犹如云卷云舒,神韵悠然。
这种“神韵凌云”的表现方式,使得沈度的楷书作品更加具有深度和内涵,给人以审美的享受。
第三箴:意气风发在第三箴中,沈度以“意气风发”为题,表达了书法创作中要有奔放的意境和澎湃的创作激情。
他通过挥洒自如的笔墨和生动的线条,展现了书法家在创作中应该充满激情和冲劲的一面。
这种“意气风发”的表现方式,不仅使作品更富有生命力,也使观者感受到了书法家对艺术的全情投入。
沈度鼓励后来者在书法创作中敢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追求意气风发的艺术风格。
第四箴:气吞山河最后一箴中,沈度以“气吞山河”为题,表达了书法的气魄应该如大江奔腾,气吞山河一般。
他通过雄浑有力的笔画和恢弘的布局,使得整个作品充满了磅礴之气。
这种“气吞山河”的表现方式,让人感受到书法作品所散发出的巨大能量和厚重感。
沈度鼓励书法家在创作中要有胸怀天地、气吞山河的境界,通过作品表达自己对大美的追求和对人生的豁达。
结语:沈度楷书四箴铭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中国楷书艺术的瑰宝。
董其昌诰命作品浅议
少。”如此评价可见董氏对这件作品的重视程度。《朱巨川告
三、董其昌的诰命作品整理
身帖》线条丰厚、笔画饱满,徐浩在当时任职中央政府,文
董其昌诰命作品之多,据文献记载和现存的作品来看,
辞丰富,善书法,深受肃宗重用,堪称中唐时期官方书法的 共有十七篇,可见诰命为领凭上任官员所重。现将十七篇诰
代表,董其昌在《书李司勋告身册》跋曰:“《宣和画谱》以 命作品用表格的形式加以整理如下:
隆认为“太阿不可倒持,虽文字为空言,而邪正荣辱,是非 为一品夫人;第二件诰封董其昌的父亲董汉儒为“光禄大夫、
楷书 手卷 描金蜡笺
尺寸不详
现藏南京博物馆
崇祯四年 (1631年)
《李司勋告身册》
楷书 册页 纸本
每幅纵29厘米,横28.6厘米, 共五幅
后有董其昌题跋
崇祯五年 (1632年)
《陈于廷诰命册》
行书 手卷 纸本
纵27厘米,横361.8厘米
后有18家题跋
崇祯六年 (1633年)
《赵应桢父子诰勅袖珍册》
楷书
序加以整理,并进行考证研究。
能传后?予两掌制词,及先太史诰欲自书之,忽有非时之命,
二、董其昌的“制诰”观
持节长沙,封吉藩。颁诰之时,王程于迈,不获从鲁公自书
历来诰命作品传世居多,当以唐代颜真卿《自书告身帖》 之例。因临颜帖,为之怃然。此观点是董其昌在临摹颜真卿
和徐浩《朱巨川告身帖》为最。《自书告身帖》用笔丰腴雄 《朱巨川告身帖》后的感慨,亦可看出,董其昌对这种官方文
月的二十四日和二十八日。二十四日敕封董其昌的父亲董汉 《楷书自书敕诰册》
儒为文林郎,董其昌的母亲沈氏为孺人;二十八日敕封董其
董其昌已入杖朝之年,在此时董其昌收到了人生中最后
董其昌小楷《信心铭》,美极了!
董其昌小楷《信心铭》,美极了!《信心铭》是禅宗的法典,是禅宗的不传之旨,是关于心地功夫和心地法门的开示,也是中国禅宗修学指导的原则。
作者是禅宗三祖僧璨大师。
此帖为董其昌楷书《信心铭》。
董其昌的书法,吸收古人书法的精华,但不在笔迹上刻意模仿,兼有“颜骨赵姿”之美。
请欣赏。
释文:《信心铭》至道无难,惟嫌拣择。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违顺相争。
是为心病。
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圆同太虚,无欠无余。
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
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止动归止,止更弥动。
惟滞两边,宁知一种。
一种不通,两处失功。
遣有没有,从空背空。
多言多虑,转不相应。
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归根得旨,随照失宗。
须臾返照,胜却前空。
前空转变,皆由妄见。
不用求真,惟须息见。
二见不住,慎莫追寻。
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
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能随境灭,境逐能沉。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
欲知两段,原是一空。
一空同两,齐含万象。
不见精粗,宁有偏党。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
小见狐疑,转急转迟。
执之失度,必入邪路。
放之自然,体无去住。
任性合道,逍遥绝恼。
系念乖真,昏沉不好。
不好劳神,何用疏亲。
欲取一乘、勿恶六尘。
六尘不恶,还同正觉。
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法无异法,妄自爱著。
将心用心,岂非大错。
迷生寂乱,悟无好恶。
一切二边,良由斟酌。
梦幻空花,何劳把捉。
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眼若不睡,诸梦自除。
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一如体元,兀尔忘缘。
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
止动无动,动止无止。
两既不成,一何有尔。
究竟穷极,不存轨则。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
狐疑净尽,正信调直。
一切不留,无可记忆。
虚明自照,不劳心力。
非思量处,识情难测。
真如法界,无他无自。
要急相应,惟言不二。
不二皆同,无不包容。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宗非促延,一念万年。
无在不在,十方目前。
极小同大,忘绝境界。
极大同小,不见边表。
画禅室随笔
《画禅室随笔》,四卷,明董其昌著,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写刻本。
版框11.5cm×16.3cm。
半页8行,行17字,抬头至18字,白口,双鱼尾,左右双边。
画禅室随笔------------------------------------------------------------《画禅室随笔》为杂记体的书画小品文,所论终于禅说,而发端于论书。
卷一包括《论用笔》、《评法书》、《跋自书》、《评古帖》。
在论述书道的同时对历代书家和法书名帖有所点评。
卷二包括《画诀》、《画源》、《题自画》、《评旧画》。
此卷是本书的重点,董其昌的重要绘画理论和美学思想都在这一卷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首先是山水画上南北二宗的提出。
书中认为:“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
画之有南北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
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干、赵伯驹、伯骕以至马、夏辈。
南宗则王摩诘始用渲淡,一变勾研之法,其传为张琮、荆、关、郭忠恕、董、巨、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
亦如六祖之后有马驹、云门、临济儿孙之盛,而北宗微矣。
”这段论述把禅宗的分宗套用于绘画流派的区分上,为古代山水画风烙上了深深的印记。
而其中“崇南贬北”的论说尤为重要。
此说以为南宗是文人画,有天趣,是“顿悟”的表现,徒有功力者不可及。
而北宗“顾其术亦近苦矣……譬之禅定,积劫方成菩萨”,“非如董、巨、米三家,可一超直入如来地也”。
“方知此一派画殊不可习”。
这种观点对北宗绘画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遏作用。
后来松江派画家不仅从此说,而且还加以引申,说“北宗”画家入“邪道”,以至称之为“野狐禅”而加以排斥。
其次是文人画之说。
指出“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
其后董源、僧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李龙眠、王晋卿、米南宫及虎儿皆从董、巨得来,直至元四大家……若马、夏及李唐、刘松年又是李大将军之派,非吾曹易学也。
”文人画的提出更是“崇南贬北”的明证。
文人画提倡的是“士气”、“平淡天真”,故“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铭文: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釐有差,天地悬隔。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违顺相争,是为心病。
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圆同太虚,无欠无余。
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止动归止,止更弥动。
唯滞两边,宁知一种。
一种不通,两处失功。
遣有没有,从空背空。
多言多虑,转不相应。
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归根得旨,随照失宗。
须臾返照,胜却前空。
前空转变,皆由妄见。
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二见不住,慎莫追寻。
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
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无咎无法,不生不心。
能由境灭,境逐能沉。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
欲知两段,元是一空。
一空同两,齐含万象。
不见精粗,宁有偏党。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
小见狐疑,转急转迟。
执之失度,必入邪路。
放之自然,体无去住。
任性合道,逍遥绝恼。
系念乖真,昏沉不好。
不好劳神,何用疏亲。
欲取一乘,勿恶六尘。
六尘不恶,还同正觉。
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法无异法,妄自爱著。
将心用心,岂非大错?
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二边,良由斟酌。
梦幻空花,何劳把捉。
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眼若不睡,诸梦自除。
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一如体玄,兀尔忘缘。
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
止动无动,动止无止。
两既不成,一何有尔。
究竟穷极,不存轨则。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
狐疑尽净,正信调直。
一切不留,无可记忆。
虚明自照,不劳心力。
非思量处,识情难测。
真如法界,无他无自。
要急相应,唯言不二。
不二皆同,无不包容。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宗非促延,一念万年。
无在不在,十方目前。
极小同大,忘绝境界。
极大同小,不见边表。
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若不如是,必不须守。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但能如是,何虑不毕。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