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游记》为例谈谚语在小说中的作用
出自西游记的成语谚语歇后语。
出自西游记的成语谚语歇后语。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家吴承恩在明朝创作完成。
这部小说以孙悟空为主要角色,讲述了他与师父唐僧及其徒弟猪八戒、沙僧一同去西天取经的故事。
西游记中蕴含了丰富的成语、谚语和歇后语,下面将介绍其中几个。
1. 成语:'一石二鸟'(yī shí èr niǎo)- 指一举两得,一次行动达到两个目的。
这个成语出自《西游记》第四十六回,形容孙悟空的本领,他一棒子打死了一个蜜蜂,将蜜蜂的蜜糖吃掉,然后又杀了一个黄鹂,将黄鹂的肉吃掉。
2. 谚语:'卧薪尝胆'(wò xīn cháng dǎn)- 意思是为了报仇而忍受苦难,准备好准备。
这句谚语出自《西游记》第八十五回,形容唐僧在火焰山上遭受了沉重的苦难,但他始终坚持不懈,为了取得真经不畏艰险。
3. 歇后语:'打破沙锅问到底'(dǎ pò shā guō wèn dào dǐ)- 意思是追究事情的根源或真相。
这个歇后语出自《西游记》第八十三回,形容猪八戒因为贪吃而受到惩罚,他打破了一个沙锅问到底,最终发现了沙锅的底部。
西游记作为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凝聚了中国古代智慧和哲理,其中的成语、谚语和歇后语不仅丰富了小说的表现力,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语言表达形式通过形象的故事情节,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其中的寓意和智慧。
西游记中的寓言意义
西游记中的寓言意义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一部寓言性极强的文学作品。
通过描绘唐僧师徒四人的西天取经之旅,作者吴承恩以讽刺、讥讽和比喻的手法,展现了许多深刻的寓言意义。
本文将从几个不同角度来解析西游记中的寓言意义,探讨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一、教育心智、修身养性的寓言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代表着四种不同的心性和品质。
唐僧代表智慧和正直,孙悟空代表冲动和狂妄,猪八戒代表贪玩和贪吃,沙悟净代表懦弱和害怕。
作者通过这些形象的塑造,寓意着人们的心性和品质可以通过教育和修身养性得以提升和改变。
这种寓言启示着人们应该通过自我反省和努力,修正自己的缺点和弱点,追求道德和心灵的升华。
二、揭示社会弊病的讽刺寓言西游记中的各种妖魔鬼怪是对当时社会弊病的讽刺揭示。
例如,牛魔王代表着贪婪和欲望,红孩儿代表着无拘无束的放纵,白骨精代表着妖媚和诱惑。
这些形象通过对比唐僧师徒的高尚品性,寓意着社会中邪恶与善良的对立。
通过这种讽刺的手法,作者告诫人们应该抵制社会的负面影响,保持自己的纯洁和正直。
三、探讨人性和命运的寓言西游记中的各个角色和事件也寓意着不同的人性和命运。
例如,唐僧的坚持和信念代表了人性中的善良和坚韧,孙悟空的暴戾和聪明代表了人性中的矛盾和复杂,妲己和嫦娥等女性人物代表了命运的无常和变幻。
通过这些人物和事件的描绘,作者探讨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命运的无常性。
这种寓言意义提示人们要正视自身的优点和缺点,认识到命运的起伏和无常。
四、弘扬正义和反抗压迫的寓言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不仅代表了个体的品质和性格,也代表了正义和良知的力量。
他们为了取经而与各种妖魔鬼怪进行斗争,行侠仗义,保护无辜。
这种寓言意义表达了作者对于正义和反抗压迫的追求和呼唤。
通过西游记中的冒险和斗争,作者告诉人们应该勇敢地面对不公正和压迫,积极维护正义和公平。
总之,西游记作为一部寓言小说,通过唐僧师徒的西天取经之旅,展现了许多深刻的寓言意义。
这些寓言意义既包括教育心智、修身养性的启示,也包括揭示社会弊病的讽刺寓言、探讨人性和命运的寓言,以及弘扬正义和反抗压迫的意义。
浅析《西游记》的趣味语言【范本模板】
浅析《西游记》的趣味语言[摘要]:《西游记》的趣味性体现在它语言的运用上。
语言的设置有鲜明的趣味特征,“以戏言寓诸幻笔”的语言特色使全书充满喜剧色彩和诙谐气氛,既调节了气氛、增添了小说趣味,又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褒贬了人物。
还涉及了社会世俗,展现出明代社会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社会风气。
文中生动幽默、活泼趣味、流畅滑稽、明快诙谐的语言特色,生动显示《西游记》的趣味性.[关键词]:《西游记》语言;谐音;俗语;世俗化;时代特色成书于明代中叶的神魔小说《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明清的白话小说。
《西游记》是一部奇书,情节离奇,故事内容丰富.故清代乾隆年间张书坤在《新说西游记总批》中将其概括为五奇,即所写环境“皆奇地”,人物“皆奇人",故事“皆奇事”,时空“皆奇想,再者便是书中的“诗词歌赋,学贯天人,文觉地记,左右回环,前伏后应,真奇文也。
"[1]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张书坤从行文角度指出了《西游记》文章的奇妙,也包括了语言的奇特。
其语言之奇,在于《西游记》以大量的佛理道旨入书,使之语言充满佛道之气,在整个古代小说中独具特色。
不过,《西游记》虽然有大量的佛道之言,并不见枯燥玄奥,反而以一种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书写文章进程。
使文章呈现“真逗儿”的语言氛围,令人开怀一笑,所以深受历来读者喜爱。
究其原因,《西游记》能产生这样的效果是和它的语言运用分不开的。
何满子《古典小说十讲》以为:“《西游记》故意用正儿八经的口吻胡诌佛教和道教的玄理,故意张冠李戴地混淆佛道两教宗旨和修道的门径,在一本正经的场合插入开玩笑的市语乡谈,雅言中插入俗谚,科浑中忽掉书袋。
”[2]这就说明在《西游记》大量的佛教之语中插入了许多广泛流行于世俗社会的俗语、谚语等等,使作品充满生活气息富有时代特点,远离虚幻,亲近现实,增深了小说的趣味性。
一、谐音的运用增添小说趣味性“谐音”,就是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辞趣。
在《西游记》中,谐音的巧妙运用也为作品增添了非凡的亮点.《西游记》中,通过谐音将无关的事物联系到一起,常常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中,老者因见行者长相怪异,对唐僧说:“你虽是个唐人,那个恶的却非唐人。
举例说明西游记的语言风格
举例说明西游记的语言风格《西游记》的语言风格体现了古典小说的特色,既有文言文的韵味,又有白话文的通俗。
以下是几个具体的例子:1. 描述生动形象:-如对孙悟空的描写:"眼里射火,口吐烟光。
"-对场景的描绘:"好一个去处!真个是蓬莱仙境,瀛洲圣地。
"2. 语言幽默诙谐:-孙悟空与其他角色的对话常常带有机智和幽默,例如孙悟空自称“斗战胜佛”时,常有夸张之语:"老孙我头一点,就是天穹裂了;脚一跺,就是地府塌了。
"3. 运用俗语和谚语:-《西游记》中融入了许多当时的俗语和谚语,使得语言更加接地气,例如:"人多不如心齐,心齐则无敌于天下。
"4. 对偶和排比:-古典文学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在《西游记》中也有所体现,如:"水清则无鱼,人察则无徒。
"5. 拟人化和夸张手法:-对于非人物角色的描述,作者常常使用拟人化和夸张的手法,例如对山的描写:"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6. 对人物形象的生动描绘:-如对猪八戒的描写:"那猪头猪脑,背后揣着一根釘耙,手中拿着一条钢杆,自称是铁扇公主的老公。
"7. 色彩鲜明的形容词:-如对景物的描绘:"但见那滚滚黄沙,飞扬日月;狂风呼啸,霹雳交加。
"8. 用典和古诗词的引用:-《西游记》中经常引用古代典籍和诗词,如:"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9. 方言和地域特色的运用:-不同地域的角色常常使用当地的方言和俚语,如猪八戒说话常带有山东口音,使得角色更具地域特色。
10. 对话中的反讽和讽刺:-《西游记》中的对话常常带有反讽和讽刺,如唐僧对猪八戒的责备:"你这猪头,背地里偷吃人家的东西,还把人家的东西藏在袖筒里。
"这些例子展示了《西游记》丰富多样的语言风格,既有古典文学的韵味,又融入了当时的白话口语和方言,使得整部小说的语言更加生动、贴近人们的生活。
《西游记》俗谚研究
《西游记》俗谚研究作者:王毅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29期摘要本文梳理了《西游记》中出现的俗谚,从内容、结构、来源等方面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说明,展示这些俗谚独特的艺术魅力及精神文化价值。
关键词西游记俗谚中图分类号:I242.2 文献标识码:A俗谚亦即俗语和谚语的合称。
吕叔湘先生说:“典型的俗语是所谓的谚语。
”什么是谚语呢?许慎《说文解字》注:“俗,习也。
”“谚,传言也。
”段玉裁做了更详尽的解释:“习者,数飞也。
引申之凡相效谓之习。
”“传言者,古语也。
”俗语,也就是“相效之语”,《广雅·释诂》:“谚,传。
”是流行于民间口头上的通俗语句。
由此可知,谚语具有很强的口头传承性。
《现代汉语词典》中做了如下注释:“在群众中问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这种口传性决定了谚语在形式上一般比较注重整齐性与对偶性,有时还需要押韵,这样才可以易于记忆,便于流传。
温端正先生说:“广义的谚语与俗语是一个概念,它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一是为人民群众所创造、所使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二是语句简单凝练,在结构上具有相对的固定性;三是流传在群众的口头上,具有鲜明的口语性。
”《西游记》中出现的俗谚有266条,很多都是关于生产生活哲理、为人处事法则、社会生活事理、人生智慧灵性等方面的启迪与经验的总结。
本文在所举例证后面均注明回数及页码,且以黄肃秋校注的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的《西游记》为底本。
1《西游记》俗谚分类1.1人生哲理,社会经验类(1)【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祖师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悟空闻得此言,叩头礼拜……”(2/21)(2)【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暂时祸福】“…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暂时祸福‟。
你怎么就保得无事?”(9/110)其他还有【过耳之言,不可听信】(9/111)、【好手不敌双拳,双拳不如四手】(14/170)、【要知山下路,须问去来人】(21/258)、【日久见人心】(26/322)、【走三家不如坐一家】(50/610)、【黄金未为贵,安乐值钱多】(55/672)、【解铃还须问铃人】(71/864)、【远来的和尚好看经】(72/870)、【曾着卖糖君子哄,到今不信口甜人】(72/876)、【在家不是贫,路上贫杀人】(73/884)、【有风方起浪,无潮水自平】(75/912)、【蛇无头而不行,鸟无翅而不飞】(77/941)、【远路没轻担】(80/970)、【口开神气散,舌动是非生】(82/991)、【起头容易结梢难】(96/1147)、【珍馐百味,一饱便休】(96/1150)、【只有错拿,没有错放】(97/1156)1.2生活事理,民情风俗类(1)【赊三不敌见二】“我老孙不去!不去!俗语谓…赊三不敌见二‟,只望你随高就低的送一副便了。
西游记里的土话
西游记里的土话
标题:《西游记》中的俚俗语言探析
在脍炙人口的古代神魔小说《西游记》中,作者吴承恩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
其中,穿插了大量的地方土话、俚语以及富有生活气息的口语表达,使得这部作品更加贴近百姓生活,充满浓厚的人间烟火气。
一、方言俚语之妙用
如孙悟空常常以一口地道的江淮方言,彰显其性格的泼辣直率。
他的口头禅“俺老孙”、“你这猢狲”等,既体现了他作为猴王的身份特征,又充满了诙谐幽默的气息。
再如猪八戒常挂在嘴边的“俺老猪”,这种自称方式不仅突显了他的憨厚淳朴,也尽显其乡土本色。
二、民间口语的生命力
《西游记》中,各路神仙妖怪之间的对话充满了生活化的口语表达,如“闹天宫”、“翻跟头”、“溜之大吉”等,这些源自民间的口语,不仅使故事情节更加生动有趣,也反映出明代社会的生活面貌与风俗习惯。
三、地方色彩浓郁的表达
作品中还巧妙地融入了各地的地方特色语言,比如沙僧原为流沙河妖怪时所使用的带有西北地域特色的语言表达,展现了我国丰富的方言文化。
同时,师徒四人在取经路上遇到的各种妖魔鬼怪,他们的对话也多采用具有各自地域特色的话语体系,增添了故事的艺术魅力。
总结,《西游记》中的土话运用恰到好处,既丰富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也赋予了文本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使得这部古典文学巨著更加接地气,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通过解读《西游记》中的土话元素,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解读《西游记》中的寓言故事
解读《西游记》中的寓言故事《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以其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寓意和精彩的故事情节,吸引了无数读者。
其中,寓言故事是《西游记》中的重要元素之一,通过寓言的方式,作者吴承恩传递了许多深刻的道理和哲理。
本文将解读《西游记》中的寓言故事,探讨其背后的含义和启示。
一、猴子捞月在《西游记》中,猴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机智聪明,善于变化,常常以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
其中,猴子捞月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事中,猴子看到月亮倒映在水中,便想要捞取月亮。
他伸手进水中,却发现月亮也随着他的手一起下沉。
猴子不断努力,却始终无法捞到月亮。
最后,他放弃了捞月的念头,反而得到了一颗蟠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追求的东西并不一定能够得到,而且可能会失去更多。
猴子捞月的行为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没有意识到月亮只是一个影像,无法触及。
相反,当他放弃捞月的时候,却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给我们提醒,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幸福,不要追求虚幻的东西,否则可能会失去更多。
二、猪八戒拜师猪八戒是《西游记》中的另一个重要角色,他是一个贪吃懒做的猪妖,但也有着一颗善良的心。
在猪八戒拜师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他的转变和成长。
故事中,猪八戒拜唐僧为师,希望能够修行成佛。
然而,他的贪吃和懒惰使他无法专心修行,经常偷吃唐僧的斋食。
最后,他被唐僧发现并责备,猪八戒感到非常愧疚,决心改过自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主动改正,才能够得到别人的原谅和真正的成长。
猪八戒通过拜师修行,意识到自己的贪吃和懒惰是错误的,他下定决心改正自己的缺点,最终得到了唐僧的谅解和帮助。
这给我们启示,我们应该勇于面对自己的错误,积极改正,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成长和进步。
三、沙僧的坚持在《西游记》中,沙僧是一个非常坚持的角色,他始终保持着对取经任务的忠诚和坚定。
故事中,沙僧和其他三位主角一起前往西天取经,他们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但沙僧始终没有放弃,坚持不懈地前行。
西游记的俗语
西游记的俗语
摘要:
1.《西游记》的俗语背景
2.《西游记》中的经典俗语
3.俗语在《西游记》中的作用和价值
正文:
《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其影响力和传播力不言而喻。
其中,俗语的运用是《西游记》一大特色,既增添了文学的趣味性,又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和民间智慧。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西游记》的俗语背景。
作为一部流传已久的小说,《西游记》吸收了大量的民间故事和传说,这些故事和传说中,俗语是必不可少的元素。
同时,作者吴承恩本身就是一个热爱民间文化的人,他在作品中大量使用俗语,既是对民间文化的尊重,也是为了增加作品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其次,《西游记》中的经典俗语比比皆是,例如“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宁为太平犬,莫做乱世人”等等。
这些俗语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和深刻的哲理,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它们不仅丰富了《西游记》的人物形象,也使得《西游记》的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最后,俗语在《西游记》中的作用和价值不言而喻。
它们既是民间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些俗语,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风貌,理解人们的思想观念,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总的来说,《西游记》中的俗语既是一种文学手法,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西游记》相关俗语、歇后语
《西游记》相关俗语、歇后语嘿,咱今儿个就来聊聊里那些超有意思的俗语和歇后语!你可别小
瞧了这些,它们就像一颗颗闪闪发光的宝石,镶嵌在这部经典之作里呢!
比如说“孙悟空七十二变——花样多”,这就像咱生活里那些多才多
艺的人,总能变出各种花样来让人惊叹!就好比我有个朋友,那真是
一会儿唱歌像歌星,一会儿画画像大师,可不就是孙悟空七十二变嘛!还有“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哎呀呀,这多形象啊!就像有
时候我们好心帮忙,结果两边都不讨好,可不就成了里外不是人的猪
八戒啦。
再说说“唐僧的书——一本正经”,唐僧那可是正儿八经的高僧啊,
他的书自然也是充满了正经的气息。
这就好像我们上学时的课本,那
都是正正经经的知识呀!“孙猴子的脸——说变就变”,这多像那些情
绪变化超快的人啊!前一秒还笑嘻嘻的,下一秒可能就拉下脸了。
这些俗语和歇后语,让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就如同给一幅美丽的画
卷添上了更加鲜艳的色彩!它们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一种生活的写照。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不时就能找到和这些俗语、歇后语对应的场景。
它们就像是一个个小精灵,在我们的生活中跳跃着,给我们带来欢乐
和启示。
我觉得啊,这些俗语和歇后语是的一大瑰宝,它们让这部作品更加深入人心,也让我们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它们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值得我们一直传承和珍惜呀!你难道不这么认为吗?。
西游记生活影子歇后语作文
西游记生活影子歇后语作文歇后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也可以说是我们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
我曾听爸爸讲过,他小时候常去看戏班演出,当他听到精彩处,往往会跟随演员的舞台动作手舞足蹈起来。
如果此时戏班演员唱完了,观众还没散场,那么接下来便要上演“猪八戒背媳妇”之类的节目了。
因为猪八戒平日最喜欢偷懒耍滑,所以大家都叫它“猪八戒背媳妇”。
在《西游记》这部名著里有许多生动活泼、耐人寻味的经典片段和脍炙人口的歇后语,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了。
唐僧师徒四人取得真经后,被封为佛教护法神——南无金身罗汉菩萨。
这天,观音菩萨召集各路神仙开会,宣布了一个重要决定:让孙悟空继续担任保卫唐僧安全的重任!但条件只有一个:必须先把唐僧从五指山救出来才行。
不然,休想离开灵山半步!孙悟空自告奋勇地答应了。
他用尽浑身解数终于使唐僧脱险,却又犯了难:怎样才能将唐僧送进五指山?第十二回中的猪八戒下油锅就是很好的例子:孙悟空正忙着对付妖怪呢,忽见沙僧跑来报信儿:“师父被抓走啦!”原来,唐僧前世是如来佛祖座下弟子金蝉子,今世投胎成了凡人陈光蕊。
他与丞相之女殷温娇私订终身并已拜堂成亲。
谁知新婚之夜,陈光蕊突然接到圣旨,立即返京赴任。
临别之际,殷温娇苦苦哀求丈夫留下,陈光蕊心意已决,坚持赶考。
殷温娇万般无奈,含泪跳入滚烫的油锅……话说孙悟空变做老道士模样,拿着假帖子骗过守门官兵,顺利混进皇宫,找到御林军总管李靖,请他帮助营救唐僧。
李靖虽然早就认识孙悟空,但碍于面子问题,故意装糊涂,拒绝帮忙。
孙悟空气急败坏,施展本领,直奔凌霄宝殿而去。
玉帝闻讯,慌忙派托塔李天王率天兵天将捉拿孙悟空。
双方交战几百回合,仍未分胜负。
危机关头,太上老君抛下金刚圈砸向孙悟空,幸亏哪吒及时挡住,否则性命堪忧。
事后,孙悟空非常感激两位哥哥,连声称谢。
西游记中寓言手法的运用
西游记中寓言手法的运用西游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巨著,它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寓言手法而闻名于世。
寓言是一种通过虚构的故事来传递哲理和道德观念的文学形式。
本文将探讨西游记中寓言手法的运用,以期更好地理解其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第一部分:宝树洞在西游记的第七回中,孙悟空和猪八戒不慎走入了一个名为宝树洞的危险地方。
洞中生长着一棵美丽而诱人的宝树,孙悟空被其香气所吸引,猪八戒则被它的果实所吸引。
正当他们准备采摘宝树果实时,宝树突然展开巨大的枝叶,将他们困在了树上。
这个故事寓意着诱惑的危险和对自我克制的重要性。
宝树洞象征着世俗之欲望,人们贪图物质享受而忽视了自身的修行。
孙悟空和猪八戒的经历警示我们要时刻警惕贪婪与享乐的诱惑,不被物欲所困扰。
第二部分:燃烧的书籍在第四十回中,唐僧师徒们遇到了火焰山的艰险。
这座山由火焰熊熊燃烧,威力不凡。
为了通过火焰山,孙悟空决定用自己的身体来阻挡火势,他纵身跃入火海,以保护唐僧和其他众人的安全。
这个故事通过孙悟空的伟大牺牲揭示了义勇为善的精神。
孙悟空以自己的身体为代价,保护了师徒们的安全。
他的行为象征着忍辱负重和无私奉献,强调了保护他人的重要性。
这一寓言故事教导人们要有勇敢和无私的精神,毫不犹豫地为正义事业付出所需。
第三部分:兔子喂糖在西游记的第九回中,唐僧师徒们偶遇一只小兔子。
小兔子拿出一颗晶莹剔透的糖果,把它分成四块,然后放到每个人的手中。
不过,糖果在每个人的嘴里却变成了苦味。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事物看似甜美,但实际上却是危险的。
兔子喂糖象征着欺骗和诱导,目的是为了伤害他人。
唐僧和他的徒弟们从这个经历中学会了警惕和辨别是非,不被表面的诱惑所迷惑。
结语:通过对西游记中寓言手法的运用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它对人性、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探索。
这些寓言故事以幽默的方式向读者传递了智慧和启示,使人们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乐趣的同时也得到了人生的思考。
西游记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世界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对后世影响深远。
西游记的谚语
西游记的谚语导读:1、好死不如赖活着。
2、不看僧面看佛面。
3、海阔从鱼跃,天空任鸟飞。
4、打虎还得亲兄弟,上阵还得父子兵。
5、脱得去,谢神明。
6、斋佛不饱,不如活埋。
7、老虎进城,家家都闭门。
8、不冷不热,五谷不结。
9、宁恶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
10、尿泡虽大无斤辆,秤砣虽小压千斤。
11、好男不与女斗。
12、世上无难事,是怕有心人。
13、得胜的猫儿欢似虎。
14、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15、避色如避仇,避风如避箭。
16、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17、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
18、山中无男子,寒尽不知年。
19、双拳难敌四手。
20、上门的买卖好做。
21、人未伤心不得死,花残叶落是根枯。
22、巧说无凭,做当便见。
23、长他人之志气,灭自己之威风。
24、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原被犬欺。
25、今朝有酒今朝醉,莫管门前是与非。
26、老虎口里夺脆骨,蛟龙背上揭生鳞。
27、识得时务者,呼为俊杰。
28、瓜熟蒂落。
29、行动有三分财气。
30、功到自然成。
31、姻缘配合凭红叶,月老夫妻系赤绳。
32、一人有福,带挈屋。
33、耳听善言,不堕地狱。
34、鸡儿不吃无工之食。
35、粗柳撮箕细柳斗,世上谁见男儿丑。
36、药不执方,合宜而用。
37、山高必有怪,岭峻却生精。
38、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39、既在佛会下,都是有缘人。
40、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41、黄梅不落青梅落,老大偏害没儿人。
42、千里姻缘似线牵。
43、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
44、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
45、见佛拜佛,见塔扫塔。
46、造弓的造弓,造箭的造箭。
47、人没伤虎心,虎没伤人意。
48、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49、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
50、外来和尚好念经。
51、今朝有酒今朝醉。
52、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53、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54、道高一尺魔高丈。
55、如醉方醒,似梦方觉。
56、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
57、强龙不压地头蛇。
《西游记》中的“常言道”“俗语云”“古人云”(一)
《西游记》中的“常⾔道”“俗语云”“古⼈云”(⼀)最近闲来⽆事看西游,算是陪⼉⼦读书。
原来西游是这么的精彩,其中“常⾔道”“俗语云”“古⼈云”简直可编写⼀本书,本书的作者是⼀个不得了的民间艺术家。
“常⾔道”“俗语云”“古⼈云”对研究作者当时的风俗极有帮助,当然喽,这些“⽼古话”很多现在还活着,桐乡⼈叫做“⽼古话,不落空”。
附:《西游记》中的“常⾔道”“俗语云”“古⼈云”美不美,乡中⽔;亲不亲,故乡⼈。
诗酒且图今⽇乐,功名休问⼏时成;杀⼈⼀万,⾃损三千;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依着官法打杀,依着佛法饿杀;⼈有善念,天必从之;获罪于天,⽆所祷也;天有不测风云,⼈有暂时祸福;路上说话,草⾥有⼈;过⽿之⾔,不可听信;泼⽔难收,⼈逝不返;宁恋本乡⼀捻⼟,莫爱他乡万两⾦;⼼⽣,种种魔⽣,⼼灭,种种魔灭;强中更有强中⼿;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离家三⾥远,别是⼀样风;珍奇好玩之物,不可使见贪婪奸伪之⼈;顺⼿牵⽺,将计就计;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没伤虎⼼,虎有伤⼈意;避⾊如避仇,避风如避箭;见⾷不⾷,呼为劣蹶;留情不举⼿,举⼿不留情;要知⼭下路,须问去来⼈;鹭鸶不吃鹭鸶⾁;仁义值千⾦;虎毒不吃⼉;事不过三;鸟尽⼸藏,兔死狗烹;当家才知柴⽶价,养⼦⽅晓⽗母恩;蛇头上苍蝇,⾃来的⾐⾷;既在矮檐下,怎敢不低头;上门的买卖好做;来说是⾮者,就是是⾮⼈;单丝不线,孤掌难鸣;⼀⽇为师,终⾝为⽗;君⼦不念旧恶;尿泡虽⼤⽆⽄两,秤砣虽⼩压千⽄;男⼦⽆妻财没主,妇⼥⽆夫⾝落空;⽗⼦⽆隔宿之仇;不看僧⾯看佛⾯;乍⼊芦圩,不知深浅;顺⽗母⾔情,呼为⼤孝;正担好挑,偏担难挨;树⼤招风风撼树,⼈为名⾼名丧⼈;仙体不踏凡地;⼈将礼乐为先;庵观寺院,都是我⽅上⼈的馆驿,见⼭门就有三升⽶分;⽼虎进了城,家家都闭门,虽然不咬⼈,⽇前坏了名;既在佛会下,都是有缘⼈;养军千⽇,⽤军⼀朝;不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叶浮萍归⼤海,为⼈何处不相逢;识得时务者,呼为俊杰;⼈逢喜事精神爽;背凡⼈重若丘⼭;天上⼈间,⽅便第⼀;龙⽣九种,各种各别;棋逢对⼿,将遇良才;不教⽽善,⾮圣⽽何,教⽽后善,⾮贤⽽何,教⽽不善,⾮愚⽽何;⼝说⽆凭,做出便见;道成贤良,释化愚;胜败兵家常;君⼦⾏不更名,坐不更姓;姻缘配合凭红叶,⽉⽼夫妻系⾚绳;粗柳簸箕细柳⽃,世上谁见男⼉丑;⼝⾥摆菜碟⼉;千⾥姻缘似线牵;将军不下马,各⾃奔前程;黄⾦未为贵,安乐值千⾦;⼲鱼可好与猫⼉作枕头;不冷不热,五⾕不结;得胜的猫⼉欢似虎;下海⾥翻了⾖腐船,汤⾥来⽔⾥去;⾏不由径;差之毫厘,失之千⾥;⼈不可貌相,海⽔不可⽃量;武不善作,征不待时;⼈未伤⼼不得死,花残味落是根枯;说⾦⼦晃眼,银⼦傻⽩,铜钱腥⽓;夜⾏以烛,⽆烛则⽌;现钟不打打铸钟;药不跟卖,病不讨医;药不执⽅,合宜⽽⽤;。
西游记中的语言特色
西游记中的语言特色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它的语言特色丰富多彩,既有口语化的表述,也有文言风格的句子,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西游记》中的语言特色。
首先,《西游记》中的口语化表述非常突出,这体现在小说的对话中,如猪八戒的话说起来很随意,像是在普通话基础上加了一些方言的感觉,比如:“老孙,你别再抓我耳朵了,要把耳朵抓断了,咱们就都成哑巴了!”这句话朴实无华,但非常接地气,表达出了猪八戒的情感和态度,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人物的性格和行为。
其次,《西游记》中的文言文也是很精彩的,很多章节的描写非常华丽,让人感受到了古代文人的情怀和跨越时空的美感,比如描写花果山的篇章:“只见满山遍野,都是松柏古木、奇花异草,更有仙鹤白鸟,时闻鸣叫。
又见那峰峦叠翠,山川壮丽,真个是个仙家福地。
”这段文字充满了文人的婉约之美,用充满情感的语言描绘出了花果山的美丽景色,让读者在脑海中呈现出一个美好的仙境。
此外,《西游记》中还有很多的俚语、谚语、歇后语等民间语言,这些语言的运用让小说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具有中国的文化气息,比如“一石二鸟”、“四面楚歌”、“画蛇添足”等,这些都是中国文化中的经典语言,通过在小说中的运用,让读者感受到了小说与中国文化的紧密联系。
综上所述,《西游记》中的语言特色丰富多彩,不仅有口语化的表述,也有文言风格的句子,还有民间语言,这些都给小说增加了很
多生动有趣的元素,让读者更加容易被吸引和感受到小说的魅力。
西游记的俗语
西游记的俗语
(最新版)
目录
1.《西游记》的俗语含义
2.《西游记》中的经典俗语示例
3.这些俗语在今天的应用和影响
正文
《西游记》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一,它不仅故事情节丰富,人物形象生动,而且语言艺术高超。
其中,俗语的运用是《西游记》语言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谓俗语,就是民间流行的、简洁明了、富有地方特色的语言表达形式。
在《西游记》中,俗语被广泛运用,既增添了文学作品的生活气息,又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
《西游记》中的俗语,有许多都成为今天的经典语句,广泛运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比如“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简洁明了,富有哲理,激励了无数人去克服困难,追求自己的目标。
再比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形象生动,寓意深刻,用来形容坏人嘴里说不出好话,也用来劝人要明辨是非。
总的来说,《西游记》中的俗语,既体现了我国古代民间的智慧,又对今天的语言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1页共1页。
关于名著西游记歇后语的研究报告
关于名著西游记歇后语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提出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一些有趣生动的歇后语,有很多好像都出于名著。
那么,这些歇后语是怎么来的呢?都有哪些种类的歇后语呢?都有哪些歇后语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对名著《西游记》中的歇后语做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式
查阅书籍和资料
查阅网络资料
请教别人
三、资料整理
歇后语:歇后语被分为谐音歇后语和普通歇后语
四、研究结论
歇后语来源于先秦时期,它很具有民族特色,语言幽默风趣,耐人寻味,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歇后语被分为谐音歇后语和普通歇后语。
《西游记》中的歇后语有:
孙悟空照镜子;目中无人
猪八戒偷吃人参果;不知啥滋味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西游记》一句谚语,说明做事的尺度,懂得才是明白人
《西游记》一句谚语,说明做事的尺度,懂得才是明白人话说唐僧师徒四人,眼见就快要到灵山,心里倍加欢喜,加紧赶路。
这一天,他们来到了铜台府地灵县,一个姓寇的员外家。
这寇员外一家人,一个比一个向善尊佛,更是在门口立了个“万僧不阻”的牌子。
这下把个猪八戒给乐得,住下来就不肯走了。
最后还是孙悟空揪住耳朵,猪八戒这才肯动身,临行还对沙僧说:“兄弟,放怀放量吃些儿。
离了寇家,再没这好丰盛的东西了!”沙僧还笑话他:“二哥说那里话!常言道,只有私房路,那有私房肚!”谁知道没走出四五十里路,天色就晚了,连个借宿的地方都没有,偏偏还又下起了雨。
最后只好找了间破屋,连个躺的地方都没有,勉强过了一夜。
这还不是最糟的。
第二天刚上路,竟又遇到了一伙强盗。
而且这伙强盗,昨晚刚抢劫了寇员外家,还把寇员外给一脚踢死了。
唐僧也是好心,就想把从强盗手里夺下的财物,再给寇员外家送回去。
没曾想就这一念之仁,给自己惹来了一场官司。
所以作者吴承恩,就用了一句谚语来感叹:泰极还生否,乐处又逢悲。
就是说事情顺利到极致的时候,不顺的状况就会出现;最让人喜悦万分的地方,往往就是悲苦的开始。
就像唐僧师徒,一到了天竺国,就觉得灵山近在眼前了。
等遇到了“万僧不阻”的寇员外,连沙僧都说:“西方乃佛家之地,真个有斋僧的。
”谁知道这恰恰却是,唐僧师徒又一灾难的开始。
否极泰来,泰极否来;乐极生悲,悲后有乐。
这种情况,就像四季的轮转一样。
作为我们人类,这个世界上的万物之灵,就要明白并接受这个道理,然后调整自己去适应。
那么,除了适应,难道我们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当然不是。
我们还可以在做人做事的时候,把握好一个尺度,让“泰”不至于到极致,让“乐”也不至于到极致。
这就是《菜根谭》里说的:“事事要留个有余不尽的意思,若业必求满,功必求盈者,不生内变,必招外忧。
”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都不是完美的,所以我们做人做事,为什么一定要做到极致呢?或许有人会觉得,上天创造天地万物,是多么宏大的一件事,难免有不完美的地方。
西游记俗语
西游记俗语西游记俗语构成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自《西游记》的成语、谚语、俗语和典故几乎遍及了每一个方面,涵盖了哲学、道德、历史、自然科学等。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其中包含着许多有趣的故事,描绘了一种让人感到惊叹的奇幻的世界,而这些故事也为中国文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遗迹。
《西游记》影响力深远,其中许多成语、谚语、俗语和典故也深深影响着中国文化。
《西游记》中的成语有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是“齐天大圣”,它提醒人们要像孙悟空一样勇敢,不畏强暴,义无反顾。
另一个成语“如来佛祖”也是《西游记》中出现的,它提醒人们要像如来佛祖一样行善积德,保持清高的境界。
此外,《西游记》还有许多有趣的谚语,比如“以逸待劳”,这个谚语提醒人们要以逸代劳,即量力而行,不要过量努力,否则会累垮自己。
还有“唇亡齿寒”,它形象地表示,没有友谊就会感到孤单,朋友是一切的根基。
此外,《西游记》也有许多俗语,比如“五两芥蒂”,它描述的是有的羁绊,提醒人们要明辨是非,不能被表面的客观事实来左右。
另一个俗语“一丘之貉”,它描述的是一种同仇敌忾的精神,提醒人们要有拔苗助长的精神,不要做无用的工作,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西游记》中也有许多有趣的典故,比如“唐僧护短”,它象征着体谅和宽容,提醒人们要有耐心,细微处也要宽容。
另一个典故“三打白骨精”,它暗示着对抗暴政、斗争异端之义,提醒人们要拒绝邪恶,维护正义。
《西游记》中的文化信息不仅包括了成语、谚语、俗语等,还有许多反映社会观念的神话故事和有趣的典故,这些内容都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西游记》的影响力深远,以及它蕴含的文化信息,至今仍然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在当今社会,人们仍然受到《西游记》中的成语、谚语、俗语和典故的影响,它们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表达观点和思想的重要工具。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词句在古代就被用来表达意思,也被广泛用于口头语言。
因此,掌握《西游记》的文化信息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价值和今天的具体意义,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西游记的谚语
西游记的谚语引言《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西游记》中,有许多谚语广为流传,这些谚语既包含了丰富的哲理,又富有幽默和智慧。
本文将围绕《西游记》的谚语展开探讨,分析其中的寓意和深意。
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1. 孙悟空的初心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的重要角色之一,他的初心可以归纳为追求永生不死和寻找自己的归宿。
在取经之前,孙悟空因自己的力大无穷,曾自封齐天大圣,害怕有人能压制住他。
因此,玉帝封他为齐天大圣,并派遣三十六天罡和八十一天将前去征服他。
孙悟空为了不被压制而造成的麻烦,最终导致了五行山的压制,花了五百多年才被唐僧所救。
2. 取经团队的初心取经团队是由唐僧带领的,他们的初心是取得真经,以拯救世人。
唐僧作为团队的领导者,能够信任和容忍悟空、猪八戒和沙悟净的各种缺点和错误。
他始终心怀对人的善意和宽容,以信仰和真理的力量引领团队不断前行。
二、团结就是力量1. 猪八戒和沙悟净的团结猪八戒和沙悟净是取经团队中的重要成员,他们通过团结互助,共同应对各种困难。
虽然猪八戒常常犯迷糊,沙悟净有时也会做出错误的决策,但是当他们面对妖魔鬼怪的袭击时,他们总能够团结一致,合力战胜敌人。
2. 孙悟空与唐僧的团结孙悟空和唐僧之间的关系也是《西游记》中的一大亮点。
虽然孙悟空一开始是为了不被玉帝压制而带来了许多麻烦,但在唐僧的教导下,他渐渐懂得了团结和服从,与唐僧站在一起,共同面对各种困难。
3. 取经团队的合作取经团队的成功也离不开成员之间的合作。
无论是八戒的力气、沙僧的悟性,还是唐僧的智慧,每个人在团队中都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共同解决问题,实现了真经的取得。
三、执著不懈,终能成功1. 唐僧的执著《西游记》中的唐僧是一个具有十分执著精神的人物。
他开始取经的初衷是为了救度众生,而在取经的过程中,唐僧面对了种种艰险和考验,但他从不放弃,始终坚持。
无论是经历妖魔鬼怪的攻击,还是面对迷惘和危险,唐僧始终保持内心的善良和坚定,最终成功取得真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 西游记》 为例 谈谚 语在小 说 中的作用
◎郝 丽 萍
恰 当 地运 用谚 语 可使 语 言 活 泼 风 趣 ,增 强 文 章
的表 现 力 。如 : “ 红花还得绿叶扶” , 说 明一 个 人 本 领
胜 困难 。如 :在 金 兜 山金 兜 洞 和 独 角 兕 大 王 的 战 斗
再 高 ,也 离 不 开 群 众 的帮 助 。但 谚 语 的作 用 不 限于 此, 其 实 很 多 的 文 学作 品 中 常用 谚 语 , 并 且 有 很 大 的 作用 , 在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下面就以小说 《 西游 记》 为 例 谈谈 谚 语 在小 说 中的 作 用 。 谚 语 的运 用 。 通 俗 易 懂 便 于 学 生 接 受 众所周知 , 《 西 游 记 》是 一 部 广 大 人 民群 众 熟 悉 又 喜 爱 的一 部 神 话 小 说 , 喜爱的原因之一就是 : 善 于 提炼 人 民生 活 中 的 口语 、 吸收新鲜有力的词汇 、 善 于 运 用 群众 中广 为 流 传 的 谚语 , 充分表达出主旨。 小说 《 西游记》 中常常使用生动 、 形象 、 贴 切的谚语 , 学 生 读起 来 , 倍感亲切 , 因而 乐 于 接受 。 如: 悟 空 在 车 迟 国 与鹿力大仙赌 祈雨一场 , 有句 : 这正 是“ 强 龙 不 压 地 头蛇 ” 。通俗又 明确地指 出了这两个人物 此时 的关 系, 及 悟 空 的心 态 , 易 于 被 学 生 接 受 。 悟空 在 同 老 鼠 精争斗时又有 “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这 里 通 俗 准 确地 说 明 了二 人 的 战 势 。 二、 谚 语 的运 用 。 突 现栩 栩 如 生 的 人 物 性 格 孙 悟 空这 个 神 话 人 物 ,是 封 建 社 会 里 的一 个 叛 逆英雄 , 他勇敢 、 机智 、 乐观 , 是 理 想 中 的英 雄 人 物 。 如: 在第七 回中, 大圣道 : 他虽年幼修长 , 也不应 久 占 在此 , 常言 道 : “ ‘ 皇 帝轮 流 做 , 今天到我家 ” ’ , 只 叫他 挪 出去 , 将 天宫 让 与 我 , 便 罢 了… … ” 。这里“ 皇 帝 轮 流做 , 今天到我家” 这条谚语 , 就突出了孙悟空“ 胆 大 包天 ” 的性 格 , 表 现 了 他 对 神 权 的蔑 视 , 及 敢 于 向最 高 神 权 统 治者 挑 战 的精 神 。 又如 : 孙 悟 空 在 搅蟠 桃 会 以后 ,尽 管 玉 皇 大 帝派 遣 十万 天 兵 天 将 花 果 山 围个 水泄不通 , 还上下布置了十八架天罗地网来捉他 , 但 是 这 个 美 猴 王 并 不 为 眼 前 严 重 的危 急形 势 吓 倒 , 他 反 而 异 常 的镇 静 , 依 然饮酒作乐 , 书中这样写道 “ 那 大 圣 正 与 七 十 二洞 妖 王 , 并四健将分饮仙酒 , 一 闻此 报 ,公 然 不 理 道 : “ 今 朝 有 酒 今 朝 醉 ,莫 管 门前 是 与 非” 。・ …- - 一个 小 妖 又 跳 来 道 : “ 那 几 个 凶 神 恶 言 泼 语, 在 门前 骂 战 哩 ” 。 大圣笑到 : “ 莫理他 , 诗酒 且 图今 日乐 , 功名 休 问 几 时成 ” ( 第 五回) 。 这段话 中, 二 次用 谚 语 都 显 示 了 孙 悟 空 临 危 不 惧 的 勇敢 性 格 。而 且 是 那样的沉着 、 镇 定 。绝 不 是 盲 目的 自我 安 慰 , 而 是 对 战 斗 怀 有 必胜 的信 心 的 体 现 。 除此 以外 , 孙 悟 空 的性 格是 十分 坚 强 的 。这 在保 护 唐 僧 西 天 取 经 途 中表 现 的 非 常 明 显 。在 重重 险 阻 面前 , 他从不灰心 , 即使 上 天 人地 也要 想 方 设 法 去 战
一Leabharlann 、中。 由于 妖 魔 凭 借 着 “ 金 刚琢 ” 这 个法 宝 , 使 孙 悟 空 屡 遭失利 , 甚 至搬 来 天 兵 天 将 , 但 这样 他 们 的 武 器 也 全 都被卷走 了, 弄得他们一个个赤手空拳 , 后 来 还 是 孙 悟 空 出来 劝 慰 “ 不须烦恼 , 自古 道 ‘ 胜败乃兵家常事 ’ 那顽 强 、 乐 观 充 分 地 由这 条 谚语 展 现 出来 。 他 不但 勇敢 坚 强 , 而且正直无私。 这 点 也 通 过 谚 语 反 映 出来 ,如 :行 者 道 : “ 老 孙 可 是 那 当面 骗 物 之 人, 这叫做好借好 还 , 再借不难 ” 。又如 : 行者道 : “ 你 把 老孙 当成 什 么 样 的 人 ? 我也是个大丈夫 ‘ 一言 既 出 驷 马难 追 ’ 岂又 有 污 言 损你 。 ” 在《 西游 记》 中, 孙悟 空的人物语 言最爱 引用谚 语, 并 从 各 个 方 面 展 现 他 的性 格 特 征 , 对 于 其 它 的人 物形 象 , 作者也大量运用谚语刻 画 , 这 里 就 不 一 一 列 举 了。 三、 谚 语 的运 用 。 推 动 了小 说 情 节 的 发展 如: 在 二十一 回中 , 黄峰岭 黄蜂洞前 一战 , 行 者 打 死 了 虎先 锋 , 又 去 洞 口骂 战 , 黄 风 怪 耐不 住 外 面 的 谩骂, 披 挂 整 齐 出 门应 战 , 当黄 风 怪 的钢 叉 照行 者 当 胸 就刺 时 , 这 里 引 用 了这 样 几 句 话 : 这大圣正是 “ ‘ 会 家不忙 , 忙家不会 。 ” ’ 理开铁棒 , 使一个乌龙掠地势 , 拨 开钢叉 , 又 照 头 便 打 … … 。他 二 人 在 黄 蜂 洞 口 , 这 场好 杀 。 ” 这里“ 会家不忙 , 忙 家 不会 ” 这句谚语 , 先 为行者高强 的武艺蓄 势 , 然后 , 展开 一系列 的动作 , 推 动情 节 的发 展 。 又如 , 第九 回中, 一个渔翁张稍 , 一 个 樵 夫 李 定 ,二 人 经 过 河 岸 边 谈 论 ,越 谈 言 词 越 激 烈, 并 互 相 咒 骂起 来 , 张稍 咒李定遇 虎 , 李 定 咒 张 稍 欲浪翻江 , 张稍 说他永世 不得 翻江 , 而李定也 说“ 天 有 不测 风 云 , 人有旦夕祸福 ” 你怎就保得无事 , 于是 , 张 稍便 兜 售 出他 的 如 何 送 鱼 买 挂 , 如何捕的鱼来 , 这 时 书 中 写道 : “ 这正是路上说话 , 草里有人 听” 。 原来 这泾河 水府 有一 个巡 水 的夜叉 听见 了渔樵 二夫之 言 ,急 转水 晶 宫 ,慌 忙 报 与 龙 王 道 : “ 祸 事 了 !祸 事 了 !” 龙王问 : “ 有甚祸事 ?” 夜叉道 : “ 臣巡 水 去 到河 边, 只听两个渔樵 攀谈 , 想别 是言语甚 是利害 , 那 渔 翁 说 …… ” 就这样 , 前 面写二个 人在岸边谈 话 , 通 过 “ 路上说话 , 草里 有 人 ” 这 一 句谚 语 , 转 入对 龙 王 为保 护 水 族 铤 而 走 险 的 情 节 ,同 时 又 推 出 了龙 王 与 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