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脾、肾阳气虚衰,运化失司,水 饮邪的生成: 津停积体内而成——阳虚为本。
2.温药作用: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行水道。
3.和之
调和脏腑,恢复气化—治本 行消开导,祛除饮邪—治标
[选注]
《本义》:……言和之则不专事温 补,即有行消之品,亦概其例义于温药 之中,方谓之和之而不可谓之补之益之 也。
行者,行其气也; 消者,消其痰也; 开者,开其阳也; 导者,导饮邪从大小便出也。
★痰饮(狭义)与其它三饮不同,痰饮强 调饮邪形成的原因,而后者则是饮邪形成后, 作为致病因素停留于不同部位而产生的不同 病理变化。
胁下
气化功能 失常
饮邪
四肢
胸膈
病位
1.痰饮 2.悬饮 3.溢饮 4.支饮
症状
病机
第15条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本条论述痰饮病的治疗大法
痰饮总治则
饮为阴邪,最易损伤阳气,阻滞气机。 1.饮邪性质: 遇寒则凝,得阳始化,得温则行。
提要 论述饮邪上犯,蒙蔽清阳冒眩的证治
1.症状 2.病机分析 3.治法 4.方药
1.症状:
“心下有支饮”-心下痞,胸胁支撑胀 满冒眩-饮邪冒蔽,清阳不升 小便不利
2.病机:水饮内停,妨碍气机升降,浊阴不能下行, 清阳不得上达。
3.治法 健脾化饮,降逆止眩。
第17条
(P159)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 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 主之。
提要
论述微饮在脾、肾的不同证治
1.症状 2.病机 3.治法 4.方药
1.症状:
短气
小便不利
兼不同见证
2.病机:水饮内停,妨碍气机升降则短气; 气化不行则小便不利。
饮邪形成之原因有脾、肾的不 同,故症状表现亦有差异
沥沥有声: 水饮在肠间流动时所发出的声音。
咳逆倚息: 咳嗽气逆,不能平卧,须倚床呼吸。
提要
总论痰饮病分类、四饮的主证。 1.痰饮病分类 2.四饮主症,病机 3.四饮病位
分析
痰饮(狭义)
主证: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 病机: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水停胃肠。 病位:胃肠。 狭义痰饮的病机提示痰饮形成的主要原因。
分析
悬饮
主证: 咳唾引痛(引胸胁疼痛) 病机: 水流胁下,肝肺气机受阻。 病位: 胁下。
分析
溢饮
主证: 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 病机: 饮溢四肢,肺气失宣,脾失健运。 病位: 四肢肌肤。
分析
支饮
主证: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 病机: 饮停胸膈,肺失宣降,心阳被遏。 病位: 胸膈。
第1、2条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 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曰: 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 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 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 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 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 肿,谓之支饮。
名词
素盛今瘦:痰饮病人在未病之前,身体丰盛,既 病之后,身体消瘦。
概述
篇中所提的“温药和之”治疗原则, 一直被历代医家所推崇,并有效地指导着 痰饮病的治疗。
痰饮概述
• 总纲(1、2) • 总脉象(12) • 治疗大法(15)
痰饮(16、17、18、25、 26、 28、29、30、31、41 )
• 辨证论治 悬饮(21、22) 溢饮(23) 支饮(24、27、32、33、35-40)
概述
痰饮病的病理性质:总属阳虚阴盛, 输化失调,因虚致实,水液停聚。
痰饮病名为《金匮》首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痰饮(狭义):饮停胃肠
痰饮(广义)
水饮停蓄于身体
某处所引起的一种 疾病。
悬饮 溢饮
支饮
概述
留饮:水饮留而不去者 伏饮:水饮潜伏不出者。 “留”和“伏”揭示了饮病久和深的发病 特点,并非四饮之外另有所分。 篇中还有微饮之称,是指饮邪轻微者。这 些均属于广义痰饮范围。
痰饮咳嗽病 脉证并治第十二
概述
1.痰字含义: 汉晋唐时期,“痰”通“淡”、“澹”。
指水液清稀动荡状态。
2.痰饮病概念:
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 某些部位的病症。 即凡水饮停蓄为病, 均谓之痰饮。
概述
其症状表现较为复杂,可用“呕、 咳、喘、满、痛、肿、悸、眩”来概 括。
其病机是肺脾肾三脏气化功能失 常,水液代谢障碍,导致水饮停聚 于体内某部的疾病。
3.治法 因脾而成--健脾渗湿,通阳利水 因肾而成--温肾蠲饮,化气利水
4.方药
苓桂术甘汤 肾气丸
讲解
方名
病机
兼证
治法
苓桂术甘汤 脾阳虚不能 胸胁支满, 健脾渗湿,
运化水湿, 目眩,心下 通阳利水
水停心下Hale Waihona Puke Baidu
悸动
肾气丸
肾阳虚 不 畏寒足冷, 温肾阳, 能蒸腾气化 腰酸,少腹 化气利水
拘急不仁
第25条
茯苓-淡渗利水,化饮降逆 温阳化饮 桂枝-辛温-振奋阳气以消饮邪
白术-苦温-健脾燥湿 甘草-甘温-和中益气
补土治水
临床应用指要
用苓桂术甘汤的关键是紧扣脾胃阳 虚、痰饮内停的病机。头晕目眩、呕吐、 涎沫、背寒冷如手大、胸胁胀满、短气、 心悸等,皆为其常见的选方指征。
本方消中兼补,药性偏温,用于饮 邪偏盛者,宜酌加祛饮逐邪之品。
治本
心下 治标
肠间
第16条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 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提要
论述脾胃阳虚,饮停心下的证治
1.症状 2.病机 3.治法 4.方药
1.症状:
胸胁支满 目眩 小便不利
2.病机:
脾胃阳虚,饮停中焦,阻碍气机 升降,浊阴不降,清阳不升。
3.治法 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4.方药: 苓桂术甘汤
痰饮证治
• 饮停心下---苓桂术甘汤(16 ) • 微饮短气---肾气丸(17) • 留饮欲去---甘遂半夏汤(18) • 痰饮冒眩---泽泻汤(25) • 痰饮呕吐---小半夏汤(28) • 痰饮眩悸---小半夏加茯苓汤 (30) • 先渴后呕---小半夏茯苓汤 (41) • 肠间饮聚---己椒苈黄丸(29) • 下焦饮逆---五苓散(31) • 胸满腹满---厚朴大黄汤(26)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 主之。
泽泻五两 白术二两
支饮
病名—四饮之一。
症状—支撑胀满感。
•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25)
•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 支饮也,小半夏汤主之。(28)
名词
• 冒眩:即头目昏眩。
《心典》: 水饮之邪,上乘清阳之位, 则为冒眩。冒者,昏冒而神不清,如有物 冒蔽也;眩者,目眩转而乍见玄黑也。
2.温药作用: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行水道。
3.和之
调和脏腑,恢复气化—治本 行消开导,祛除饮邪—治标
[选注]
《本义》:……言和之则不专事温 补,即有行消之品,亦概其例义于温药 之中,方谓之和之而不可谓之补之益之 也。
行者,行其气也; 消者,消其痰也; 开者,开其阳也; 导者,导饮邪从大小便出也。
★痰饮(狭义)与其它三饮不同,痰饮强 调饮邪形成的原因,而后者则是饮邪形成后, 作为致病因素停留于不同部位而产生的不同 病理变化。
胁下
气化功能 失常
饮邪
四肢
胸膈
病位
1.痰饮 2.悬饮 3.溢饮 4.支饮
症状
病机
第15条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本条论述痰饮病的治疗大法
痰饮总治则
饮为阴邪,最易损伤阳气,阻滞气机。 1.饮邪性质: 遇寒则凝,得阳始化,得温则行。
提要 论述饮邪上犯,蒙蔽清阳冒眩的证治
1.症状 2.病机分析 3.治法 4.方药
1.症状:
“心下有支饮”-心下痞,胸胁支撑胀 满冒眩-饮邪冒蔽,清阳不升 小便不利
2.病机:水饮内停,妨碍气机升降,浊阴不能下行, 清阳不得上达。
3.治法 健脾化饮,降逆止眩。
第17条
(P159)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 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 主之。
提要
论述微饮在脾、肾的不同证治
1.症状 2.病机 3.治法 4.方药
1.症状:
短气
小便不利
兼不同见证
2.病机:水饮内停,妨碍气机升降则短气; 气化不行则小便不利。
饮邪形成之原因有脾、肾的不 同,故症状表现亦有差异
沥沥有声: 水饮在肠间流动时所发出的声音。
咳逆倚息: 咳嗽气逆,不能平卧,须倚床呼吸。
提要
总论痰饮病分类、四饮的主证。 1.痰饮病分类 2.四饮主症,病机 3.四饮病位
分析
痰饮(狭义)
主证: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 病机: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水停胃肠。 病位:胃肠。 狭义痰饮的病机提示痰饮形成的主要原因。
分析
悬饮
主证: 咳唾引痛(引胸胁疼痛) 病机: 水流胁下,肝肺气机受阻。 病位: 胁下。
分析
溢饮
主证: 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 病机: 饮溢四肢,肺气失宣,脾失健运。 病位: 四肢肌肤。
分析
支饮
主证: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 病机: 饮停胸膈,肺失宣降,心阳被遏。 病位: 胸膈。
第1、2条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 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曰: 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 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 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 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 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 肿,谓之支饮。
名词
素盛今瘦:痰饮病人在未病之前,身体丰盛,既 病之后,身体消瘦。
概述
篇中所提的“温药和之”治疗原则, 一直被历代医家所推崇,并有效地指导着 痰饮病的治疗。
痰饮概述
• 总纲(1、2) • 总脉象(12) • 治疗大法(15)
痰饮(16、17、18、25、 26、 28、29、30、31、41 )
• 辨证论治 悬饮(21、22) 溢饮(23) 支饮(24、27、32、33、35-40)
概述
痰饮病的病理性质:总属阳虚阴盛, 输化失调,因虚致实,水液停聚。
痰饮病名为《金匮》首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痰饮(狭义):饮停胃肠
痰饮(广义)
水饮停蓄于身体
某处所引起的一种 疾病。
悬饮 溢饮
支饮
概述
留饮:水饮留而不去者 伏饮:水饮潜伏不出者。 “留”和“伏”揭示了饮病久和深的发病 特点,并非四饮之外另有所分。 篇中还有微饮之称,是指饮邪轻微者。这 些均属于广义痰饮范围。
痰饮咳嗽病 脉证并治第十二
概述
1.痰字含义: 汉晋唐时期,“痰”通“淡”、“澹”。
指水液清稀动荡状态。
2.痰饮病概念:
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 某些部位的病症。 即凡水饮停蓄为病, 均谓之痰饮。
概述
其症状表现较为复杂,可用“呕、 咳、喘、满、痛、肿、悸、眩”来概 括。
其病机是肺脾肾三脏气化功能失 常,水液代谢障碍,导致水饮停聚 于体内某部的疾病。
3.治法 因脾而成--健脾渗湿,通阳利水 因肾而成--温肾蠲饮,化气利水
4.方药
苓桂术甘汤 肾气丸
讲解
方名
病机
兼证
治法
苓桂术甘汤 脾阳虚不能 胸胁支满, 健脾渗湿,
运化水湿, 目眩,心下 通阳利水
水停心下Hale Waihona Puke Baidu
悸动
肾气丸
肾阳虚 不 畏寒足冷, 温肾阳, 能蒸腾气化 腰酸,少腹 化气利水
拘急不仁
第25条
茯苓-淡渗利水,化饮降逆 温阳化饮 桂枝-辛温-振奋阳气以消饮邪
白术-苦温-健脾燥湿 甘草-甘温-和中益气
补土治水
临床应用指要
用苓桂术甘汤的关键是紧扣脾胃阳 虚、痰饮内停的病机。头晕目眩、呕吐、 涎沫、背寒冷如手大、胸胁胀满、短气、 心悸等,皆为其常见的选方指征。
本方消中兼补,药性偏温,用于饮 邪偏盛者,宜酌加祛饮逐邪之品。
治本
心下 治标
肠间
第16条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 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提要
论述脾胃阳虚,饮停心下的证治
1.症状 2.病机 3.治法 4.方药
1.症状:
胸胁支满 目眩 小便不利
2.病机:
脾胃阳虚,饮停中焦,阻碍气机 升降,浊阴不降,清阳不升。
3.治法 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4.方药: 苓桂术甘汤
痰饮证治
• 饮停心下---苓桂术甘汤(16 ) • 微饮短气---肾气丸(17) • 留饮欲去---甘遂半夏汤(18) • 痰饮冒眩---泽泻汤(25) • 痰饮呕吐---小半夏汤(28) • 痰饮眩悸---小半夏加茯苓汤 (30) • 先渴后呕---小半夏茯苓汤 (41) • 肠间饮聚---己椒苈黄丸(29) • 下焦饮逆---五苓散(31) • 胸满腹满---厚朴大黄汤(26)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 主之。
泽泻五两 白术二两
支饮
病名—四饮之一。
症状—支撑胀满感。
•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25)
•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 支饮也,小半夏汤主之。(28)
名词
• 冒眩:即头目昏眩。
《心典》: 水饮之邪,上乘清阳之位, 则为冒眩。冒者,昏冒而神不清,如有物 冒蔽也;眩者,目眩转而乍见玄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