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雷)2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辨证论治 (四)支饮
4、体虚支饮误治变证及其辨治。 (原文三十六)论服小青龙汤后发生冲气
的证治。 方药:桂苓五味甘草汤
(原文三十七)论冲气已平而支饮复作的 治疗。 方药:苓甘五味姜辛汤
辨证论治 (四)支饮
(原文三十八)论冲气与支饮的鉴别。 方药: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
(原文三十九)论水去形肿的治疗。 方药: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
本条外寒仅为诱因,饮久阳虚,招 引外寒方为致病的实质,应表里兼 治,可用小青龙汤。
治则
(原文十五)论述广义痰饮病总的治则。 脾阳不运 水湿停留 痰饮
饮除 振奋阳气 “和之”提示不可专用温补,亦 不可过于刚燥,温补妨邪,刚 燥伤正。
辨证论治
(一)狭义痰饮 1、阳虚饮停 (原文十六)论述狭义痰饮的证治。 病机:饮停心下 治则:温阳蠲饮,健脾利水 方药:苓桂术甘汤
方药释义:
木防己汤 木防己、桂枝—行水饮,散结合 石膏—降逆气,定喘 人参—补虚
服木防己汤后
心下虚软—水邪虚结心下, 的利则水去气行 ,结聚自 散—愈
心下痞结结实—水邪实结 于心下—缓解,三日复发
治则:导水下行,软坚散结 方药: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去石膏:恐其辛凉不利于化饮 加茯苓、芒硝:导水下行,软坚散结
现代临床常将本方用于符合中医上述 病机的诸多西医疾病,如(1)以眩晕为主 症的梅尼埃病、高血压病、脑震荡后遗症、 颈椎病;(2)以心悸、短气、胸闷为主症 的冠心病、风心病、肺心病、心肌炎、充 血性心衰、心包积液;
(3)以咳嗽气喘、咯吐清稀涎沫、胸胁支满 为主症的结核性胸腔积液、急慢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哮喘、百日咳重症痉咳;(4)以脘 腹逆满、呕恶,或背寒冷如手大为主症的慢 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胃炎、胃潴留、慢性结 肠炎等。
12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这章主要讲的是痰饮咳嗽病,咳嗽原由很多了,主要讲的痰饮。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痰饮之病,痰饮是个概括的说法,那么细分可以分四类,这四类饮是什么意思?"何谓也",问这个名称了,世人都说痰饮有四,指什么说的呢?答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说饮有四啊,有这么几种,一种叫痰饮,一种叫悬饮,一种叫溢饮,一种叫支饮,有这么四种之分。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
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底下又问,名字虽然知道了,但是这个四饮有什么不同呢?又一个一个解释了,先解释痰饮,"其人素盛今瘦"他本来从前很丰盛,人挺胖的,可现在可瘦了,人身上这个胖瘦主要在水分之多少,现在都清楚,人体重水分占百分之七十几。
津液不行水不化,停在身体里不化,津液不行就无力从形体。
咱们人身上这种形体里头水分多的很,中医里中都叫津液,这个水不化津液,在里面停着,所以这个人瘦,形体上组织里水分很少,原来挺胖的人现在瘦下来了,这喝下去的水都流到肠胃里去了。
“水”走肠间,沥沥有声",水从胃到肠有水声了,这就叫痰饮。
第一答的,人啊喝这个水不变成津液充实形体,所以人原来挺丰盛的,逐渐消瘦起来。
这水跑哪去了呢?都流到胃肠里了,走于肠间沥沥有声,就是痰饮的一种症侯,这种饮就叫做痰饮。
这个水变成痰或者饮,痰饮要分开,粘稠者谓之痰,稀薄如水谓之饮,搁在一起代言之"痰饮",首一条就把"痰饮"部位、状态都谈了。
"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说饮后这个水不往胃肠去了,流在胁下,怎么叫悬饮呢?它悬于胁,在胁下悬着,古人起名字啊,很有意思,就像悬在胁下似的,一咳嗽就引着胁下痛,甚至胸胁全痛,这样谓之悬饮。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伏饮发作前后的病情:
平素(未发作)—饮伏于胸膈→满喘咳吐 →胸满、气喘、咳嗽、吐涎沫 急性发作—外感诱发→ 外感证→恶寒发 热,背痛腰痛 饮证加重→满喘咳吐加
重,喘咳剧烈致目泣
自出,振振身目闰剧
【治则】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分析] 1.这里痰饮指广泛的痰饮 2.明确“温药和之”是饮 的治则,是治本之法,偏重于本 虚。
” 阳气不化→小便不利
因中阳不运,水停为饮者→ 其本脏脾→见心下逆满,起 即头眩 →健脾利水 →苓桂术甘汤
因下焦阳虚,不能化水,以致水 泛心下者→其本在肾
→畏寒足冷,小腹拘急不仁 →温肾化水 →肾气丸
3.下焦饮逆(原文31条) [分析] 病机—膀胱气化不利导致 饮邪上逆 主症 饮邪内动→脐下悸 水饮逆而上行→吐涎沫而 头目眩晕
治则:温阳蠲饮,健脾利水 方药:苓桂术甘汤
茯苓—淡渗利水 温阳化气行水 桂枝—辛温通阳 白术—健脾燥湿 补土制水 甘草—和中益气
2.微饮短气(原文17条) [分析] 治饮邪有治脾治肾 的不同 微饮—是水饮之轻微者,水 饮内阻,阳气不化,其本在于脾 肾
水饮停留,妨碍气机升降 →短气 小
“当从 便去之
•
•
•
•
•
苓 桂 五 味 子 甘 草 汤
• •
饮 病 吐若 临 邪 机 口 床 上 不 表 逆 渴 现 , 眩 晕 、 呕
• •
苓 甘 五 味 姜 辛 夏 汤
• • • • • • 温 治 表 病 饮 临 肺 则 气 机 去 床 未 呕 表 化 宣 止 现 饮 , , 止 饮 其 呕 邪 人 外 浮 溢 肿
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人一身水
13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1)虚寒性腹满者——无口舌干燥
(2)实热性腹满者——口舌干燥,但欲饮水 (3)痰饮病者——口舌干燥,不欲饮水或水入即吐
【临床应用】
第二十七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四十四 分。
5.痰饮冒眩 【原文】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25)
【解析】
心下有支饮——心下停饮,胸胁支满(目眩)
同煮
甘草——调中、解毒
以防伤正
以上两汁再加白蜜——合煮顿服,安全性大。
【功效】攻逐水饮
第二十三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四十四 分。
【按语】
1.关于峻下逐水药的实验研究。
2.关于“十八反”的药物认识。
第二十四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四十四 分。
4.肠间饮聚成实 【原文】
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29)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 汤主之。(30)
第三十一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四十四 分。
【提示】以上3条论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证治。
【辨证要点】呕吐而不渴或渴而呕者,心下痞、眩悸者。 【病因病机】脾阳不运,饮盛阳弱,或饮阻阳郁。 【方药】小半夏汤
半夏与生姜相伍和胃,降逆止呕之效尤佳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第十二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四十四分。
概述
痰饮病名,为张仲景首创。《金匮》专篇论述饮病,有 广义、狭义之分。 1.命名:
汉晋唐时期,“痰”字与“淡”、“澹”相通。指水液 动荡之貌。
宋·杨仁斋《直指方》以 粘稠浓浊——痰
清 稀——饮 2.概念:泛指一切饮邪为患的疾病。
广义痰饮是四饮(狭义痰饮、悬饮、溢饮、
【原文】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一九二)痰饮欬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厚朴大黄汤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一九二)痰饮欬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厚
朴大黄汤
【原文】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厚朴大黄汤方:厚朴一尺、大黄六两、枳实四枚。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当我们看到厚朴,枳实,大黄,这三味药,心里马上就想到了小承气汤,这里却是叫厚朴大黄汤。
这种支饮胸满,张仲景称作厚朴大黄汤。
因为这个支饮,是因为小肠,下焦不通,便秘堵到了,造成的支饮,所以,才会用到厚朴。
厚朴降逆气,临床上看的时候,不要担心。
病人来了会告诉你,胸肋这里很胀满。
我们在看病人的时候,心里面一定是空空的,什么都不要想,先听病人怎么讲。
病人告诉胸肋很胀满,很难过,我们会问病人的大小便,问胃口如何。
病人告诉你有便秘,排气很严重。
我们所说的降逆气,一个是排气,放屁,还有一个就是气往上升,这个都是重用厚朴。
一个人肚子很大,一直在放屁,就是气很多,用厚朴来重用。
这种支饮,用不到排水的药,用小承气汤,厚朴重用,大便通出来,心下痞的现象就解除了。
从这个条辨我们就可以了解我们中医的治病手法,我们在治疗饮病时一定先查看肚子,如果一个人大小便都很通利,应该是没有饮病的。
如果有不通利的情形,我们就先把大小便通利。
当大便正常、小便也正常时,还有饮病在时,我们就要想别的方法来去饮病。
厚朴大黄汤中要重用厚朴,这跟小承气汤不一样,小承气汤是重用大黄,因为是下焦宿食产生的浊气上升,所以会重用厚朴来降这逆上之气。
【《金匮发微》曹颖甫】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
【《金匮发微》曹颖甫】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涩涩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齐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有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首节先辨四饮之名,次节进求四饮之义,水与津液并居,则为痰饮,痰粘肠膈,水湿流入痰囊,倒悬肠间,则为悬饮,水溢四肢,则为溢饮,水痰为卫气上激支撑胸膈则为支饮,是为四饮定名,夫所谓痰饮者,太阳寒水,失于开泄,外不达于皮毛,内不行于下焦,于是留积成痰,人体水分与血分平均则盛,水气不达于皮毛肌腠,血肉中水分不充则瘦,故病痰饮者,往往系盛而今瘦,水痰下注大肠,则漉漉有声,此肺病延入大肠之证也,所谓悬饮者,水至中焦,阳气不足,不能直达下焦,于是结于胁下而病支满,咳则痛引胸胁,此下焦不通之证也,所谓溢饮者表汗不泄,与太阴之湿混杂,即身体为之疼重者,脾阳不运,肌肉为水气所痹也,水流四肢,则四肢肿,谓水从中道外溢也。
所谓支饮者,卫气从下上逆,支撑无已,故咳逆倚息不得卧,表里水气壅塞,故形如肿,此则四饮之义也。
水在心,心下坚紧,硬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水在脾,少气身重,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水在肾,心下悸。
心为君主之官,居清阳之位,诸藏可以有水,而心藏不当有水,所谓水在心者,直以水气凌心言之,水气不能作汗外泄,内陷中脘,则心下坚硬而短气,恶水不欲饮者,心阳被遏而中气寒也,肺主皮毛,卫气充则太阳寒水,外泄皮毛而为汗,卫气虚,则太阳之气留于胸中为水,胸中阳气蒸化乃一变而成似痰非痰之涎沫,吐之不已,津液日耗,乃欲饮水,水入不化,涎沫益多,脾主一身肌肉,而为湿藏,水湿混杂,伤及中气,故少气而身重,肝脉布胁,胁水在胁下,故曰水在肝,太阳之脉夹脊抵腰中,与三焦水道并行,中焦水道瘀积,则胁下支满,胁下为寒水之藏,水道痞结,故嚏而痛,其实病不在肝也,肾水上泛,水气凌心,故心下悸,是谓五藏饮。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雷)2
病案分析
张某,男,37 岁,农民。因觉腹中肠鸣如雷鸣, 大便时结时溏,溏便时夹白色粘液,每天1~3 次; 便结时大便如羊粪,3 天1 次,夜难成寐。肠镜、 大便常规及B 超等检查,未见异常。
诊见:形瘦,面色晦滞,神情忧郁,诉腹中有气 走动,腹中肠鸣,难寐多梦,大便秘结,小便黄, 口苦,舌质红,尖有红点,苔黄白相兼,薄而少 津,脉弦数。
病案分析
病属痰饮病之饮停心下证;治当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味。
茯苓30g,桂枝10g,炒白术15g,炙甘草6g,泽泻15g, 半夏10g,生姜5g。 2 剂,水煎服。
二诊:眩晕明显好转,可以睁眼视物,恶心呕吐基本 消除。说明痰饮渐消,药已奏效。原方再服2 剂。
三诊:已能下床活动,饮食渐增,但口干,遂将方中 泽泻减至9g,生姜减至3g,加元参、麦冬各10g,服5 剂后以上症状完全消失,能恢复正常工作。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念。 2.熟悉痰饮的成因与分类。 3.掌握痰饮的治疗原则与辨证论治。 4.背诵原文:2、15、16、17、18、22、23、24、
25、28、30 条。
概述
痰饮概念: 广义----指体内水液代谢失常而停蓄于身体某一局部
的一种疾病。 狭义----指痰饮病中水饮流走于肠胃的这类病变。
和之:调和、调理;不可过于刚燥、温补。
温药和之:温药+行气、消饮、开阳、通道二便、清郁热 等药物。
代表方剂:首推苓桂术甘汤;肾气丸、小青龙汤、真武汤 (刚柔并济)
病案分析
患者,女,49 岁,天桥粉末厂工人,1986 年10 月25 日初诊。眩晕呕吐两天。该患者近五年来经常头晕、 头重,耳鸣,胃脘痞满,夜寐不安。近几日因劳累又 感受风寒,自觉头重肢倦,后背寒冷。两天前突然头 晕、耳鸣、呕吐痰涎,视物旋转,双目微闭,不欲睁 眼视物,视物则房屋旋转,如坐车船。全身出冷汗, 饮食不佳,大便稀溏。平素该患者心下痞满,经常口 干,但不欲饮。腹中漉漉,呕吐痰涎。西医给予输液、 镇静、止吐无效,来中医诊治。患者面色苍白虚浮, 疲倦,四末不温,两目欲合,语声低微,呼吸气促。 舌胖淡有齿痕,苔白水滑,脉沉细弦。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一八四)痰饮欬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一八四)痰饮欬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原文】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饮病如果是肺里面,是摸不到弦脉的,但是,会造成呼吸很短,很急促。
病人又喘又不能平躺睡觉,那这就是肺里面有积水了。
因为当肺里积水的时候,身体平躺,水就会回逆上去,这时,呼吸就会更短,所以,必须要坐起来,因为人一坐起来,水就跑到肺的下方,这样就会比较舒服一些。
如果是堆积在肺里面的饮,这个饮跟水不一样,饮是黏答答的黏液像痰一样,如果是在肺里面,脉就不会弦,但是呼吸很困难,气会很短促。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
”我们讲的支饮是在我们的胸肋这边,并不在肺里面,在肋膜外面。
所谓渗透现象就是肋膜间有积水,叫做支饮。
支饮也可以让病人喘不能卧,但水饮并不是在肺里面,而且非常短气。
但是支饮的脉却是很正常的脉,摸到是平脉,摸不到那种饮的弦脉。
所有的饮大部分都兼有痰。
痰的来源是因为一个人湿太盛,湿久会生痰,所以无论是寒湿、热湿都会生成痰。
最初就是水气的湿没有被排除掉,慢慢就变成痰,痰饮会造成堵塞,如果有一层痰积在一处,会让水停下来,于是水就跟痰混在一起,变成黏液。
所以我们治饮病的时候,攻水的同时病人除了会吐出水来,还会吐许多白色的黏液、白津出来,这就是痰饮。
所以张仲景说“当以温药和之。
”所有的饮病张仲景认为都是寒湿造成的,所以说要开温药给病人,这是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我们刚刚讲我们开温性的药来利水。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金匮
痰饮咳嗽的症状
咳嗽
多为阵发性咳嗽,痰多 且质地黏稠,或痰少而
干咳。
咳痰
痰液量多,色白或黄, 有时带有血丝或血块。
胸喘,呼吸急促。
如头痛、发热、恶寒等。
02
痰饮咳嗽的诊断
诊断方法
01
02
03
04
望诊
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咽喉 等部位,判断是否有痰饮内停
的症状。
对于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痰饮咳嗽,可 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雾化吸入治疗
通过雾化装置将药物变成微小颗粒, 直接作用于呼吸道,起到消炎、湿化 气道、缓解咳嗽的作用。
其他疗法
食疗
通过调整饮食,食用具有止咳、 祛痰、化饮作用的食物进行调理,
如梨汁、萝卜汁等。
环境改善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接触烟 雾、灰尘等刺激性物质,有助于
闻诊
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判断是否 有咳嗽、喘息等症状。
问诊
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 等信息,了解痰饮咳嗽的发病
过程和病情状况。
切诊
通过切脉,了解患者的脉象, 判断痰饮咳嗽的性质和病情轻
重。
诊断标准
咳嗽、咳痰、喘息等 症状持续存在,痰液 量多且易咳出。
舌质淡红或暗红,舌 苔白腻或黄腻,脉象 弦滑或弦紧。
痰饮咳嗽的病因
01
02
03
外感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 等六种外感邪气侵犯人体, 影响肺的正常功能,导致 痰饮内生,引发咳嗽。
内伤七情
情绪波动、过度劳累等因 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水 液代谢失常,形成痰饮, 引发咳嗽。
饮食不当
过食生冷、油腻食物,损 伤脾胃功能,影响水液代 谢,形成痰饮,引发咳嗽。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十二
(二)四饮与主症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 饮,有溢饮,有支饮。(一)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 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 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 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 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二)
【提要】
以上两条论述痰饮的分类和四饮的主证。
【释义】 痰饮 悬饮
痰饮(广义) 溢饮
支饮
(三)五脏水饮
•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三)
• 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四) • 水在脾,少气身重。(五) •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六) • 水在肾,心下悸。(七)
(四)留饮与伏饮
脉浮而细滑,伤饮。(十九)
【提要】 论述广义痰饮病的病因与脉症。 【释义】 饮水过多——水湿不运——停聚于胃,上逆犯
肺,壅塞气机,肺失宣降——突然气喘胸满
中焦阳虚,脾阳不运,胃纳不佳——食少
气化失常,气不布津,津不上承——口渴多饮
(轻者)妨碍呼吸——短气 水饮停于心下 (重者)水气凌心——心悸
【释义】
【提要】 本条论广义痰饮病的治疗大法。
【释义】 成因:阳气衰弱,饮停不化,随体虚之部位而潴留 治疗:饮为阴邪,得阳则化,宜温药以振奋阳气
【释义】
温药:针对痰饮病的治疗提出总的原则。用药 以“温”为度,不可过热,刚燥伤阴,即使养 阴亦不可滋腻遏阳,清热不可寒凉伤人阳气。 和之:治疗的具体方法要以“和”为贵。“和” 有和其不和之义。具体方法:如行、消、开、 导等,以恢复人体阳气,使五脏得温,阳气恢 复,功能正常,是其法度。
胡希恕讲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十二
胡希恕讲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十二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十二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
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四饮有什么不同呢?原来挺胖的人现在瘦下来了,这喝下去的水都流到肠胃里去了,水从胃到肠有水声了,这就叫痰饮。
这个痰饮要分开,粘稠者谓之痰,稀薄如水谓之饮。
饮后这个水不往胃肠去了,流到胁下,就像悬在胁下似的,一咳嗽就引着胁下痛,甚至胸胁全痛,这样谓之悬饮。
本来喝水都喝到肠胃里,可是它往体表上来,应当随汗排除了;但是它不汗出而流到四肢皮肤肌肉,说明溢饮大概都是表证的多,所以身体痛重。
尤其四肢常痛,所以叫溢饮。
这个支饮开始发于胃,往上逆迫,所以气短;水饮压迫横膈膜造成喘,如果平卧往上压迫严重,喘得就更厉害;坐着靠着水气往上压迫较轻点,喘就轻点,所以他不得卧。
咳喘的厉害,脸也要肿的,这咱们常见到过,这哮喘、咳嗽多有这样的,有的眼泡还发肿,这就叫做支饮。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这种水饮涉及到心脏的症候了,心下坚指的还是胃;筑,就是悸,就是跳,跳的还挺厉害,这跳是属于心脏,后世说是水气凌心,因为心属火最怕水,这涉及到心脏它还是要跳,事实上这个水也是在胃。
胃里有水就短气、有水就恶水,我们要是想喝水都是因为胃里头没水,胃中干,口中就发燥,胃里头有水就会恶水,而不愿意饮。
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
水涉及到肺了,一定要有上面说的咳逆倚息,它这里光提个吐涎沫,都是简单来说的。
这个痰,浓的叫涎,稀薄的叫沫,涎沫都来自于肺,与肺有关系,所以它说水在肺。
那么由于咳吐涎沫太多,伤了津液,所以咽干口燥,也愿意喝水的。
这是水在肺,说的是支饮,支饮与肺有关系的。
水在脾,少气身重。
说明胃有停水。
刚说的水饮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就是身子重。
第十二篇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第十二篇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这里的痰饮、咳嗽,是两种病。
【原文1】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原文1,饮,在于我们现在理解,其实就是津液,人体里的的津液多了。
水气也好、饮也好、津液也好,不是指血,不会说一个人的血多了。
张仲景说了,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原文2】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吐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原文2,“其人素盛今瘦”,病人以前比较圆润的,就有点类似消渴病的那一类了,张仲景说,“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
“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吐引痛,谓之悬饮……”这个应该说是肝胆部位的水气重了,类似肝阴过多、肝阳不足的那种。
前面也讲过的,胁下痛是会弯背的。
“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这个应该指的是四肢水肿的那一类。
“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这里是指身肿,溢饮指的是四肢水肿、手肿、脚肿,很多水肿都是从脚开始开始的。
说到这里,同学们可能也觉得“四饮”还是分得不那么清楚。
其实,病人不管哪个部位津液过多了,都是属于“饮”的一种,不要抠字眼。
水饮到了哪个地方,哪个地方就出现阴阳不平衡了,所以会,“当汗出而不汗出”。
【原文3】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该出汗不出汗,溢饮的那种。
原文3,上一条文没有点明在哪个脏腑,这条开始说明水饮对脏腑的影响。
心的水气重了,是阳不足,就会短气。
心阳虚了,水气不能好好排放,也不想喝,和中阳有点类似。
【原文4】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
原文4,水在肺,就是肺气不足、肺阳偏虚才会多了水气。
水在肺又想饮水的,是因为吐涎沫多了,运转能力差,身体不能补充呼吸道的水气,病人就想喝水来润一下,这都是肺阳不足、肺气差有关,肺的运转能力差了。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沥沥有声: 水饮在肠间流动时所发出的声音。 咳逆倚息: 咳嗽气逆,不能平卧,须倚床呼吸。
.
提要
总论痰饮病分类、四饮的主证。 1.痰饮病分类 2.四饮主症,病机 3.四饮病位
.
分析
痰饮(狭义)
主证: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 病机: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水停胃肠。 病位:胃肠。 狭义痰饮的病机提示痰饮形成的主要原因。
.
第17条
(P159)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 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 主之。
.
提要
论述微饮在脾、肾的不同证治
1.症状 2.病机 3.治法 4.方药
.
1.症状:
短气
小便不利
兼不同见证
2.病机:水饮内停,妨碍气机升降则短气; 气化不行则小便不利。
饮邪形成之原因有脾、肾的不 同,故症状表现亦有差异
1.症状特点 2.病机分析 3.治法 4.方药
.
讲解
1.主证: 病者脉伏—饮邪久留,阳气被郁。 其人欲自利,利反快 虽利, 心下续坚满
2.病机分析: —正气未虚,留饮欲去。 —饮邪顽固,去而未尽。
.
3.治法 因势利导,攻逐留饮(属通因通用) 4.方药 甘遂半夏汤
甘遂-攻逐饮邪 甘草-与甘遂同用,相反相击,攻逐水饮 半夏-降逆蠲饮散结 芍药,白蜜-酸收甘缓以安中
饮
其脉沉紧-寒饮留伏 (病程长 ) 医吐下之不愈 (有误治 )
痞坚之处,必有伏阳(即伏 热、郁热),吐下之余,定无完 气,书不尽言,而意可会也。
《心典》
.
木防己汤
• 木防己
一苦一辛,
• 桂枝
行水饮而散结气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原文朗诵解读】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原文朗诵解读】I导读:2018年,中医书友会每周两期《伤寒诵读》,用一年时间和大家完成了伤寒记诵。
今年,咱们正式开始《金匮诵读》,也是每周两期,我们一起记诵《金匮要略》。
第十二篇: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灵兰·用耳朵学中医》白云出岫诵读•正文: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
水在脾,少气身重。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
水在肾,心下悸。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
脉沉者,有留饮。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剧,必有伏饮。
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
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甘遂半夏汤方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芍药五枚甘草(如指大)一枚(炙)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
脉浮而细滑,伤饮。
脉弦数,有寒饮,冬夏难治。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
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十枣汤方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上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九合,去滓,内药末。
《金匮要略》必背: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二)
《金匮要略》必背: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二)
气满不实痰停胸,参术茯苓枳橘姜。
悬饮为病脉沉弦,咳唾牵引胸胁痛。
遂戟芫花各等份,强人四分各枣汤冲。
溢饮水肿在四肢,应汗不汗身沉重。
热甚饮微大龙好,寒甚阴盛小青龙。
支饮咳逆难平卧,短气而喘并水肿。
面色黧黑脉沉紧,胸脘痞闷膈间痛。
木防己汤膏桂芩,四味同煎虚者尝。
实者三日病复发,去膏加入硝茯苓。
心下支饮苦眩冒,泽泻白术有奇功。
支饮胸闷大便实,厚朴大黄枳实用。
咳喘难卧痰涎盛,葶苈大枣泻肺汤。
引结咳烦胸中痛,脉弦有力十枣汤。
呕家不渴心下痞,半夏生姜共煎汤。
咳逆倚息难平卧,外寒内饮小青龙。
服后多唾口燥咳,寸沉迟微手足冷。
面热如醉气上冲,苓桂五味草姜汤。
冲平又见胸满咳,苓桂五味姜辛汤。
咳止复咳冲又起,头眩呕吐辛夏增。
水去呕止形如肿,杏仁增入上方中。
面热如醉加川军,胃热一泻病自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問曰:夫飲有四,何謂也?師曰:有痰飲,有懸飲,
有溢飲,有支飲。(1)
提要:广义痰饮的分类
問曰:四飲何以爲異? 師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
謂之痰飲; 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 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 體疼重,謂之溢飲; 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 飲。(2)
证属痰饮内停,上蒙清窍,清阳不升。治宜温阳化饮,
利湿祛痰升阳,五苓散加味主之。 处方:桂枝、炒白术、制半夏各10g,猪苓、茯苓、 泽泻、石菖蒲各15g。 服药5 剂,眩晕呕吐止,耳鸣、眼球震颤消失,但仍 觉头重,纳呆神疲。舌质淡、苔薄白,脉滑。为巩固 疗效,再予原方略为加减,续服7 剂。随访1 年未见复 发。
陈某,女,49岁。1998 年3 月16 日初诊。患者早
上起床时突然眩晕,继而感觉房屋旋转,人欲跌 倒,头昏重胀,不能视物,耳鸣,恶心呕吐,吐 出痰涎,小便少,大便调,纳差。患者半年前曾 有过类似发病史,经某医院确诊为美尼尔氏综合 征。检查:患者面色苍白,两眼球有水平样震颤, 听力正常。心率70 次/分,血压105/68mmHg,舌 体胖、舌质淡、苔白腻,脉滑。
提要: 痰饮:饮流胃肠。 病机:脾虚不运,水饮停留于胃肠。 悬饮:饮停胁下。 病机:三焦决渎失常。 溢饮:饮溢四肢。
病机:肺失通调,脾失健运。
支饮:饮停胸膈。 病机:胸阳不足,水饮射肺凌心。
肺飲不弦,但苦喘短氣。(13) 提要:肺饮(支饮)的脉症。 不弦? 支飲亦喘而不能臥,加短氣,其脉平也。(14) 提要:支饮的脉症。
王某,男,72 岁,退休干部。患短气年余,曾中西药
迭进,效果不佳。近因伤风,病情加重,自觉胸闷气 短,动则更甚,于1998 年2 月7 日延余诊治。刻下: 面目虚浮,呼吸短浅难续,不能上下楼梯。自诉:畏 寒足冷,心下悸,小便不利。舌淡苔薄白,诊其脉沉 细无力。
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湯主之; 方見上。腎氣丸亦主之。方見虛勞中。(17)
痛、肿等。
痰饮病常见咳嗽,故合于一篇
夫病人飲水多,必暴喘滿。凡食少飲多,水停心
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12上) 提要:脾失健运为内因,饮水过多为诱因。
脉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後善虛。脉偏弦者飲也。
(12下) 提要:痰饮病的主要脉象
脉浮而细滑,傷饮。(19) 提要:外饮骤伤的脉象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
堅滿,此爲留飲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湯主之。 (18)
甘遂半夏湯方: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煑取半升,去
滓) 芍藥五枚 甘草如指大一枚(炙) 上四味,以水二升,煑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 藥汁煎取八合,頓服之。
提要:饮邪滞留胃肠,欲去未尽
日初诊。眩晕呕吐两天。该患者近五年来经常头晕、 头重,耳鸣,胃脘痞满,夜寐不安。近几日因劳累又 感受风寒,自觉头重肢倦,后背寒冷。两天前突然头 晕、耳鸣、呕吐痰涎,视物旋转,双目微闭,不欲睁 眼视物,视物则房屋旋转,如坐车船。全身出冷汗, 饮食不佳,大便稀溏。平素该患者心下痞满,经常口 干,但不欲饮。腹中漉漉,呕吐痰涎。西医给予输液、 镇静、止吐无效,来中医诊治。患者面色苍白虚浮, 疲倦,四末不温,两目欲合,语声低微,呼吸气促。 舌胖淡有齿痕,苔白水滑,脉沉细弦。
先渴後嘔,爲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小半夏茯苓 湯主之。方見上。(41) 提要:饮停心下,胃失和降 治法:化饮降逆,导水下行
方解:小半夏汤----化饮降逆
茯苓----------健脾利水
阎某,男,56 岁。该患者为一彪形大汉,声如洪钟,
但面色稍带萎黄。诉每晨必泻,呈喷射状,有时迫不 及待,腹中满痛拒按,泻后稍觉轻松,但到中午腹满 如故,口干不欲饮,如此已七八年。素嗜酒肉。视其 舌苔白腻,诊其脉微细而滑。先与“无忧散”(由炙 黄芪、木通、桑白皮、陈皮、白术、木香、胡椒、牵 牛子8 味药组成,出自《普济本事方》)1 付,次日来 云:“服药后泻肚几次,只是不济多大事,肚子这会 儿还是照样的胀。”察其脉证,当补否?当泻否?举 棋不定,暂处保和丸一盒。
仲景首创
汉晋唐
宋代
金匮痰饮重在饮病,偏于寒饮。
饮:质较清稀,聚集于胸、腹、肠胃等管腔之中。 水:质清,流动性大的液体,多流积于低下松驰
部位。水之为病,水肿病。
湿:湿性粘腻、重滞,易困阻脾胃,弥漫全身,
表现为肢体困重,骨节疼烦,纳呆便溏,舌苔白 腻等。有内湿、外湿之分。
分类:痰饮(狭义)、悬饮、溢饮、支饮。 症状:咳嗽、喘满、呕吐涎沫、痞坚、悸、眩、
治法:因势利导,攻逐留饮 方解: 甘遂--攻逐留饮 芍药--散结和阴 蜂蜜--缓中解毒
半夏--散结除痰,降浊下行 甘草--调中护液
煎煮法?甘草、甘遂比例?
阎某,男,56 岁。该患者为一彪形大汉,声如洪钟,
但面色稍带萎黄。诉每晨必泻,呈喷射状,有时迫不 及待,腹中满痛拒按,泻后稍觉轻松,但到中午腹满 如故,口干不欲饮,如此已七八年。素嗜酒肉。视其 舌苔白腻,诊其脉微细而滑。先与“无忧散”(由炙 黄芪、木通、桑白皮、陈皮、白术、木香、胡椒、牵 牛子8 味药组成,出自《普济本事方》)1 付,次日来 云:“服药后泻肚几次,只是不济多大事,肚子这会 儿还是照样的胀。”察其脉证,当补否?当泻否?举 棋不定,暂处保和丸一盒。
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
五苓散主之。(31)
五苓散方: 澤瀉一兩一分 豬苓三分(去皮) 茯苓三分 白术三分
桂枝二分(去皮) 上五味,爲末,白飲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 汗出愈。
提要:饮停下焦,扰及中上焦。 治法:化气利水,导饮下出 方解:
泽泻、茯苓、猪苓淡渗利水,导饮下出; 桂枝辛温通阳化气; 白术苦温崇土运脾。
提要:脾阳虚或肾气虚痰饮病。 治法:脾阳虚--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肾气虚—通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饮
王某,男,72 岁,退休干部。患短气年余,曾中西药
迭进,效果不佳。近因伤风,病情加重,自觉胸闷气 短,动则更甚,于1998 年2 月7 日延余诊治。刻下: 面目虚浮,呼吸短浅难续,不能上下楼梯。自诉:畏 寒足冷,心下悸,小便不利。舌淡苔薄白,诊其脉沉 细无力。
等药物。 代表方剂:首推苓桂术甘汤;肾气丸、小青龙汤、真武汤 (刚柔并济)
患者,女,49 岁,天桥粉末厂工人,1986 年10 月25
日初诊。眩晕呕吐两天。该患者近五年来经常头晕、 头重,耳鸣,胃脘痞满,夜寐不安。近几日因劳累又 感受风寒,自觉头重肢倦,后背寒冷。两天前突然头 晕、耳鸣、呕吐痰涎,视物旋转,双目微闭,不欲睁 眼视物,视物则房屋旋转,如坐车船。全身出冷汗, 饮食不佳,大便稀溏。平素该患者心下痞满,经常口 干,但不欲饮。腹中漉漉,呕吐痰涎。西医给予输液、 镇静、止吐无效,来中医诊治。患者面色苍白虚浮, 疲倦,四末不温,两目欲合,语声低微,呼吸气促。 舌胖淡有齿痕,苔白水滑,脉沉细弦。
病属痰饮病之肾阳虚证;治宜温肾助阳,化饮利水;
方用肾气丸。 原方成药五瓶。并嘱其按说明服用,不可随意加减。 方中熟地、山药、山茱萸滋阴益精;茯苓、泽泻、丹 皮利水泻浊;桂枝、附子温阳暖肾,以益命门之火, 以化膀胱之气。气化水行,痰饮自消,其病自愈。 二诊:服完5 瓶后,两足渐温,气短日消,诸证遂除。
病属留饮欲去证;治宜因势利导,攻下留饮;
方药:甘遂半夏汤。
甘草10g,半夏10g,白芍15g,甘遂(研末)3.5g,蜂
蜜150g 为引。嘱先煎前3 味,取汁120ml合蜜,将甘 遂末兑入,再小火煎开,空腹顿服。 两日后复诊:服药后微感腹痛,后即泻下七八次,排 出粘液黄水不少,腹中再也未胀痛。说明留饮已去。 今晨也未再泄泻。
张某,男,37 岁,农民。因觉腹中肠鸣如雷鸣,
大便时结时溏,溏便时夹白色粘液,每天1~3 次; 便结时大便如羊粪,3 天1 次,夜难成寐。肠镜、 大便常规及B 超等检查,未见异常。 诊见:形瘦,面色晦滞,神情忧郁,诉腹中有气 走动,腹中肠鸣,难寐多梦,大便秘结,小便黄, 口苦,舌质红,尖有红点,苔黄白相兼,薄而少 津,脉弦数。
陈某,女,49岁。1998 年3 月16 日初诊。患者早
上起床时突然眩晕,继而感觉房屋旋转,人欲跌 倒,头昏重胀,不能视物,耳鸣,恶心呕吐,吐 出痰涎,小便少,大便调,纳差。患者半年前曾 有过类似发病史,经某医院确诊为美尼尔氏综合 征。检查:患者面色苍白,两眼球有水平样震颤, 听力正常。心率70 次/分,血压105/68mmHg,舌 体胖、舌质淡、苔白腻,脉滑。
腹滿,口舌乾燥,此腸間有水氣,己椒藶黃丸主
之。(29)
己椒藶黃丸方: 防己
椒目 葶藶(熬) 大黃各一兩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一丸,日三 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兩。
提要:饮聚肠间成实
治法:涤饮利水,前后分消
方解:
防己-通利三焦 椒目-温通利水
金匮教研室 雷旭杰
1.了解痰饮的概念。 2.熟悉痰饮的成因与分类。 3.掌握痰饮的治疗原则与辨证论治。 4.背诵原文:2、15、16、17、18、22、23、24、
25、28、30 条。
痰饮概念:
广义----指体内水液代谢失常而停蓄于身体某一局部 的一种疾病。 狭义----指痰饮病中水饮流走于肠胃的这类病变。
病属痰饮病之饮停心下证;治当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味。 茯苓30g,桂枝10g,炒白术15g,炙甘草6g,泽泻15g, 半夏10g,生姜5g。 2 剂,水煎服。 二诊:眩晕明显好转,可以睁眼视物,恶心呕吐基本 消除。说明痰饮渐消,药已奏效。原方再服2 剂。 三诊:已能下床活动,饮食渐增,但口干,遂将方中 泽泻减至9g,生姜减至3g,加元参、麦冬各10g,服5 剂后以上症状完全消失,能恢复正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