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精讲二 留饮、伏饮

合集下载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原文朗诵解读】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原文朗诵解读】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原文朗诵解读】I导读:2018年,中医书友会每周两期《伤寒诵读》,用一年时间和大家完成了伤寒记诵。

今年,咱们正式开始《金匮诵读》,也是每周两期,我们一起记诵《金匮要略》。

第十二篇: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灵兰·用耳朵学中医》白云出岫诵读•正文: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

水在脾,少气身重。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

水在肾,心下悸。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

脉沉者,有留饮。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剧,必有伏饮。

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

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甘遂半夏汤方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芍药五枚甘草(如指大)一枚(炙)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

脉浮而细滑,伤饮。

脉弦数,有寒饮,冬夏难治。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

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十枣汤方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上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九合,去滓,内药末。

胡希恕讲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十二

胡希恕讲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十二

胡希恕讲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十二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十二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

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四饮有什么不同呢?原来挺胖的人现在瘦下来了,这喝下去的水都流到肠胃里去了,水从胃到肠有水声了,这就叫痰饮。

这个痰饮要分开,粘稠者谓之痰,稀薄如水谓之饮。

饮后这个水不往胃肠去了,流到胁下,就像悬在胁下似的,一咳嗽就引着胁下痛,甚至胸胁全痛,这样谓之悬饮。

本来喝水都喝到肠胃里,可是它往体表上来,应当随汗排除了;但是它不汗出而流到四肢皮肤肌肉,说明溢饮大概都是表证的多,所以身体痛重。

尤其四肢常痛,所以叫溢饮。

这个支饮开始发于胃,往上逆迫,所以气短;水饮压迫横膈膜造成喘,如果平卧往上压迫严重,喘得就更厉害;坐着靠着水气往上压迫较轻点,喘就轻点,所以他不得卧。

咳喘的厉害,脸也要肿的,这咱们常见到过,这哮喘、咳嗽多有这样的,有的眼泡还发肿,这就叫做支饮。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这种水饮涉及到心脏的症候了,心下坚指的还是胃;筑,就是悸,就是跳,跳的还挺厉害,这跳是属于心脏,后世说是水气凌心,因为心属火最怕水,这涉及到心脏它还是要跳,事实上这个水也是在胃。

胃里有水就短气、有水就恶水,我们要是想喝水都是因为胃里头没水,胃中干,口中就发燥,胃里头有水就会恶水,而不愿意饮。

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

水涉及到肺了,一定要有上面说的咳逆倚息,它这里光提个吐涎沫,都是简单来说的。

这个痰,浓的叫涎,稀薄的叫沫,涎沫都来自于肺,与肺有关系,所以它说水在肺。

那么由于咳吐涎沫太多,伤了津液,所以咽干口燥,也愿意喝水的。

这是水在肺,说的是支饮,支饮与肺有关系的。

水在脾,少气身重。

说明胃有停水。

刚说的水饮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就是身子重。

【《金匮发微》曹颖甫】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

【《金匮发微》曹颖甫】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

【《金匮发微》曹颖甫】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涩涩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齐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有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首节先辨四饮之名,次节进求四饮之义,水与津液并居,则为痰饮,痰粘肠膈,水湿流入痰囊,倒悬肠间,则为悬饮,水溢四肢,则为溢饮,水痰为卫气上激支撑胸膈则为支饮,是为四饮定名,夫所谓痰饮者,太阳寒水,失于开泄,外不达于皮毛,内不行于下焦,于是留积成痰,人体水分与血分平均则盛,水气不达于皮毛肌腠,血肉中水分不充则瘦,故病痰饮者,往往系盛而今瘦,水痰下注大肠,则漉漉有声,此肺病延入大肠之证也,所谓悬饮者,水至中焦,阳气不足,不能直达下焦,于是结于胁下而病支满,咳则痛引胸胁,此下焦不通之证也,所谓溢饮者表汗不泄,与太阴之湿混杂,即身体为之疼重者,脾阳不运,肌肉为水气所痹也,水流四肢,则四肢肿,谓水从中道外溢也。

所谓支饮者,卫气从下上逆,支撑无已,故咳逆倚息不得卧,表里水气壅塞,故形如肿,此则四饮之义也。

水在心,心下坚紧,硬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水在脾,少气身重,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水在肾,心下悸。

心为君主之官,居清阳之位,诸藏可以有水,而心藏不当有水,所谓水在心者,直以水气凌心言之,水气不能作汗外泄,内陷中脘,则心下坚硬而短气,恶水不欲饮者,心阳被遏而中气寒也,肺主皮毛,卫气充则太阳寒水,外泄皮毛而为汗,卫气虚,则太阳之气留于胸中为水,胸中阳气蒸化乃一变而成似痰非痰之涎沫,吐之不已,津液日耗,乃欲饮水,水入不化,涎沫益多,脾主一身肌肉,而为湿藏,水湿混杂,伤及中气,故少气而身重,肝脉布胁,胁水在胁下,故曰水在肝,太阳之脉夹脊抵腰中,与三焦水道并行,中焦水道瘀积,则胁下支满,胁下为寒水之藏,水道痞结,故嚏而痛,其实病不在肝也,肾水上泛,水气凌心,故心下悸,是谓五藏饮。

《金匮要略》必背: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二)

《金匮要略》必背: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二)

《金匮要略》必背: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二)
气满不实痰停胸,参术茯苓枳橘姜。

悬饮为病脉沉弦,咳唾牵引胸胁痛。

遂戟芫花各等份,强人四分各枣汤冲。

溢饮水肿在四肢,应汗不汗身沉重。

热甚饮微大龙好,寒甚阴盛小青龙。

支饮咳逆难平卧,短气而喘并水肿。

面色黧黑脉沉紧,胸脘痞闷膈间痛。

木防己汤膏桂芩,四味同煎虚者尝。

实者三日病复发,去膏加入硝茯苓。

心下支饮苦眩冒,泽泻白术有奇功。

支饮胸闷大便实,厚朴大黄枳实用。

咳喘难卧痰涎盛,葶苈大枣泻肺汤。

引结咳烦胸中痛,脉弦有力十枣汤。

呕家不渴心下痞,半夏生姜共煎汤。

咳逆倚息难平卧,外寒内饮小青龙。

服后多唾口燥咳,寸沉迟微手足冷。

面热如醉气上冲,苓桂五味草姜汤。

冲平又见胸满咳,苓桂五味姜辛汤。

咳止复咳冲又起,头眩呕吐辛夏增。

水去呕止形如肿,杏仁增入上方中。

面热如醉加川军,胃热一泻病自轻。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一八四)痰饮欬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一八四)痰饮欬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一八四)痰饮欬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原文】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饮病如果是肺里面,是摸不到弦脉的,但是,会造成呼吸很短,很急促。

病人又喘又不能平躺睡觉,那这就是肺里面有积水了。

因为当肺里积水的时候,身体平躺,水就会回逆上去,这时,呼吸就会更短,所以,必须要坐起来,因为人一坐起来,水就跑到肺的下方,这样就会比较舒服一些。

如果是堆积在肺里面的饮,这个饮跟水不一样,饮是黏答答的黏液像痰一样,如果是在肺里面,脉就不会弦,但是呼吸很困难,气会很短促。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

”我们讲的支饮是在我们的胸肋这边,并不在肺里面,在肋膜外面。

所谓渗透现象就是肋膜间有积水,叫做支饮。

支饮也可以让病人喘不能卧,但水饮并不是在肺里面,而且非常短气。

但是支饮的脉却是很正常的脉,摸到是平脉,摸不到那种饮的弦脉。

所有的饮大部分都兼有痰。

痰的来源是因为一个人湿太盛,湿久会生痰,所以无论是寒湿、热湿都会生成痰。

最初就是水气的湿没有被排除掉,慢慢就变成痰,痰饮会造成堵塞,如果有一层痰积在一处,会让水停下来,于是水就跟痰混在一起,变成黏液。

所以我们治饮病的时候,攻水的同时病人除了会吐出水来,还会吐许多白色的黏液、白津出来,这就是痰饮。

所以张仲景说“当以温药和之。

”所有的饮病张仲景认为都是寒湿造成的,所以说要开温药给病人,这是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我们刚刚讲我们开温性的药来利水。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一八二)痰饮欬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伏饮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一八二)痰饮欬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伏饮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一八二)痰饮欬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伏

【原文】膈上病,痰满喘欬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润,剧必有伏饮。

胸膈上病,痰满是一个症状,喘是一个症状,咳是一个症状,吐是一个症状,这是膈上有病,病人会有咳嗽,痰涎拥塞。

伏饮比留饮更深一层,所谓伏饮就是潜伏在那里,平常是感觉不出来,一但得了感冒,就很严重,发热,背痛全都表现出来了,这就是里面有伏饮。

这个条辨是说明何谓“伏饮”,伏饮是饮里面最深的一种。

这种饮在我们内脏组织中很深的地方,所以叫伏饮,非常不容易去除。

这里张仲景条辨写得很清楚,他说“痰满喘欬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比如说小青龙汤证,病人明明是小青龙汤,也有喘满咳嗽,咳得很厉害,外症又有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

为什么会目泣自出?
咳嗽或者喘气喘得太厉害时眼泪都会跑出来。

“振振身润”,咳嗽咳的那么严重,喘成这样子,病人在那边一直呼吸呼不过来,然后痰又一直咳出来,最后眼泪鼻涕都出来了,喘气剧烈到这种程度,一定有伏饮在内。

人体最浅的是“饮”,再来是“留饮”,再来才是“伏饮”,伏饮最深。

临床上诸位要注意到,时常我们有时只看到表症,我们处方麻黄汤或者桂枝汤或者麻杏甘石汤下去以后,病人是好了一点,之后又换成别的症状,这就代表此人有伏饮在内。

张仲景在后面立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如何让这个饮完全排出来。

有些人原本就有伏饮在身上,平时没有感觉,但一受到风寒、一吹到风马上就像导火线般,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

所以有的人得到感冒,我们用桂枝汤就解决掉。

但是有的人得到感冒,就气喘大作,晚上不能睡觉,毛病就很多,张仲景认为这是因为身上有伏饮的关系。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一八0)痰饮欬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水在五脏的症状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一八0)痰饮欬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水在五脏的症状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一八0)痰饮欬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水
在五脏的症状
【原文】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

水在脾,少气身重。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

水在肾,心下悸。

这个条辨,如水在脏,如水在肝脏,水在心脏,水在脾脏,水在肺脏,水在肾脏,我们怎么去区分他。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就是水在心脏的下方,心下就是胃脘的地方,胃脘这个地方很硬。

为什么恶水不欲饮?因为里面已经有水在里面了,所以,不想喝水。

水在心,就是茯苓杏仁甘草汤证,一共三味药,就可以把水在心下去掉。

“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水如果是肺里面,常常会吐一些白泡沫的痰出来,而且还口渴,又想喝水,这个就是肺里面有水。

这是按照症状来区分。

“水在脾,少气身重”如果水在脾脏,脾管的是少腹,脾脏如果有水饮的时候,这个水饮会渗到少腹来,就会感到呼吸很短,腹部都是水,吸气下去被水饮挡到了,这个气就会回逆。

脾主肌肉,所以水饮就会渗到肌肉里面去,就会感到身重。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如果水在肝,胸胁苦满,打喷嚏而痛,就知道水在肝。

“水在肾,心下悸”如果水在肾,心下会产生悸动,心下就是胃脘的地方,也就是胃脘这个地方会产生动悸。

这是按照不同的部位,产生不同的症状,我们就可以判定水在什么地方。

例如象心下悸,就可以苓桂甘草汤或者是五苓散,如胁下支满,我们用小柴胡汤,知道水在那里,重用半夏,水在脾,身体重,我们可以用桂枝汤加点白术茯苓一点利水的药就可以了。

第十二篇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第十二篇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第十二篇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这里的痰饮、咳嗽,是两种病。

【原文1】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原文1,饮,在于我们现在理解,其实就是津液,人体里的的津液多了。

水气也好、饮也好、津液也好,不是指血,不会说一个人的血多了。

张仲景说了,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原文2】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吐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原文2,“其人素盛今瘦”,病人以前比较圆润的,就有点类似消渴病的那一类了,张仲景说,“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

“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吐引痛,谓之悬饮……”这个应该说是肝胆部位的水气重了,类似肝阴过多、肝阳不足的那种。

前面也讲过的,胁下痛是会弯背的。

“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这个应该指的是四肢水肿的那一类。

“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这里是指身肿,溢饮指的是四肢水肿、手肿、脚肿,很多水肿都是从脚开始开始的。

说到这里,同学们可能也觉得“四饮”还是分得不那么清楚。

其实,病人不管哪个部位津液过多了,都是属于“饮”的一种,不要抠字眼。

水饮到了哪个地方,哪个地方就出现阴阳不平衡了,所以会,“当汗出而不汗出”。

【原文3】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该出汗不出汗,溢饮的那种。

原文3,上一条文没有点明在哪个脏腑,这条开始说明水饮对脏腑的影响。

心的水气重了,是阳不足,就会短气。

心阳虚了,水气不能好好排放,也不想喝,和中阳有点类似。

【原文4】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

原文4,水在肺,就是肺气不足、肺阳偏虚才会多了水气。

水在肺又想饮水的,是因为吐涎沫多了,运转能力差,身体不能补充呼吸道的水气,病人就想喝水来润一下,这都是肺阳不足、肺气差有关,肺的运转能力差了。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脉浮而细滑,伤饮。脉弦数者,有寒饮,冬夏难治。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 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十枣汤方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右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九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平旦温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钱。得快下后,糜粥自养。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 石膏如鸡子大(碎)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多者,温粉粉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三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炙)细辛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半夏半升(洗) 右八昧,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苓桂术甘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方见上);肾气丸亦主之(方见脚气中)。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甘遂半夏汤方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 芍药五枚 甘草如指大一枚(炙)(一本作无) 右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泽泻汤方 泽泻五两 白术二两 右二味,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厚朴大黄汤方 厚朴一尺 大黄六两 枳实四枚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方见肺痈篇中)。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千金》云:小半夏加茯苓汤)。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治本
心下 治标
肠间
20
第16条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 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医学ppt
21
提要
论述脾胃阳虚,饮停心下的证治
1.症状 2.病机 3.治法 4.方药
医学ppt
22
1.症状:
胸胁支满 目眩 小便不利
2.病机:
脾胃阳虚,饮停中焦,阻碍气机 升降,浊阴不降,清阳不升。
医学ppt
23
3.治法 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本方消中兼补,药性偏温,用于饮 邪偏盛者,宜酌加祛饮逐邪之品。
医学ppt
25
第17条
(P159)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 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 主之。
医学ppt
26
提要
论述微饮在脾、肾的不同证治
1.症状 2.病机 3.治法 4.方药
医学ppt
27
1.症状:
短气
小便不利
兼不同见证
2.病机:水饮内停,妨碍气机升降则短气; 气化不行则小便不利。
医学ppt
14
★痰饮(狭义)与其它三饮不同,痰饮强 调饮邪形成的原因,而后者则是饮邪形成后, 作为致病因素停留于不同部位而产生的不同 病理变化。
胁下
气化功能 失常
饮邪
四肢
胸膈
医学ppt
15
病位
1.痰饮 2.悬饮 3.溢饮 4.支饮
症状
病机
医学ppt
16
第15条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本条论述痰饮病的治疗大法
4.方药: 苓桂术甘汤
茯苓-淡渗利水,化饮降逆 温阳化饮 桂枝-辛温-振奋阳气以消饮邪
白术-苦温-健脾燥湿 甘草-甘温-和中益气

贾海忠金匮要略(二一五)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水饮对五脏等的影响伤饮

贾海忠金匮要略(二一五)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水饮对五脏等的影响伤饮

贾海忠金匮要略(二一五)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水饮对
五脏等的影响伤饮
十二、饮证脉象举例
【原文】脉浮而细滑,伤饮。

摸到脉是浮的,细的,滑的,说这是伤饮。

所谓'伤饮’就是水饮病的一种表现。

【要点延伸】
“脉浮而细滑,伤饮"给我们的启示,首先,脉浮可能这个人比较瘦弱,因为瘐人轻轻一摸就能摸到脉了。

虽然这里没有细讲,胖人就很难摸得到。

我们在读原文的时候,要从这里解读出来,可能存在这么一种情况。

'脉细滑’这可能提示的是心搏量少,因为只有心搏量少的时候,脉才是细滑的。

这是我们在临床上最常见的就是二尖瓣狭窄或肺动脉高压导致右心功能不全时常见的脉象。

二尖瓣狭窄,左心血容量不够,所以,打出来的血不够,脉就是细滑的。

肺动脉高压的时候,右心的血也过不来,左心也没有办法打出去,所以,脉也是细滑的。

这种情况,如果是喝水多了,肯定这个水饮就容易出来了。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一八三)痰饮欬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一八三)痰饮欬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一八三)痰饮欬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原文】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

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里虚,脉偏弦者,饮也。

“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比较虚弱的病人,平常喝水喝得很多,一定会造成胀满。

我们正常人喝水渴得多不会出现胀满,小便就排掉了,可是这种病人喝水喝得多,就会喘满,很难过。

“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这个病人吃饭吃得很少,喝水喝得多,水就会停在心下,张仲景说的心下,就是胃。

水停在心下严重,就会出现心悸。

我们要有一概念,我们人体水的来源有两种,一个是来源于吃的食物里面的水,一个是平常喝的水。

我们喝的水一到了胃里面就气化掉了;吃进去食物里的水,是到小肠里面,在小肠里面把食物里的营养和水送到脾胀,剩余的残渣和废水送入到大肠。

大肠在外面,小肠在里面,小肠是火,经过小肠再次的蒸化,气化出来的水送到肺。

所以,食物里的水进入到血里。

血里的水分是从食物里的水来的。

如果吃的东西不对,血糖就比较高。

我们喝的水就进入到三焦淋巴系统,也就是在血管的外面。

我们的肌肉里面,脏腑之间有很多的津液,都是喝水得来的。

如果是虚弱的病人,吃得很少,喝的很多,那么胃火就不够,冷水就停留在胃里面,严重的时候,就会出现心动悸。

因为胃的上方就是心脏。

水是寒的,不断的往上冲,病人就会有动悸的现象。

“微者短气”比较轻微的就会有短气,因为里面太冷了,冷水堵在胃里,呼吸就不会很深,所以,出现短气。

如果两只手的脉又是弦脉,那就是里寒很盛。

只要看到弦脉,都是饮病。

大下后里虚,如果是体格很强的人有便秘,我们把燥屎清出来,胃气就回来了,这种体格强壮的人,大下后就不会里虚。

有的人大下后会里虚,因为长期的便秘,身体又不好,又挑食,这种人身体就没有那么强,所以,大下后就会造成里虚。

大下,我们可能是用的大承气或者是三黄泻心汤,这些都是寒凉的药,又喝一些冷水进去,就会造成饮病,这些都是饮病的源头。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二0二)痰饮欬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苓甘五味姜辛汤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二0二)痰饮欬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苓甘五味姜辛汤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二0二)痰饮欬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苓甘五味姜辛汤《金匮要略》原文:“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冲气即低,而反更咳”,就是吃了苓桂五味甘草汤后冲气是被降下去了,结果却又咳得更厉害了,这个代表病人津液回来了,但是,病人有咳嗽。

“胸满者”胸口感觉很胀满,这也代表病人阳气足了。

当病人阳气足的时候,桂枝就可以不用了。

所以,张仲景说:'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肺里面有咳的时候,冲气降下来,寒还在里面,胸满,胸腔里面有寒症。

胸腔里面有寒症的时候,我们就加干姜和细辛来治疗病人的咳嗽。

干姜温中去寒,细辛止咳去水。

这就是伏饮,病人本来是小青龙汤证,吃了小青龙汤发表后变成里虚掉了,肾阳,就是下焦的元气因而往上冲,于是又开了苓桂五味甘草汤把它降下去。

可是气是降下去没了,但是在服用苓桂五味甘草汤之前,这个上冲的气把胸膈里面累积有很多的寒饮通通带出来,这是有本虚之人才会发生的。

本虚的人内脏的功能都不强,这个时候饮就能够囤积在里面,可是你平常没有感觉到,只是可能感觉肺里面的痰稍微多一点点,日久它会成伏饮,慢慢的加重,可是还没有严重到发病。

现在病人得到小青龙汤证,结果这小青龙汤一发汗,引起冲气上逆,然后用苓桂五味甘草汤把冲气往下降,可是这些痰饮被之前的冲气带出来,已经集中在肺里面,结果咳又回来了。

这个咳回来了是原来有饮停在里面造成的,'而反更咳’,此时咳的会比前面还要厉害。

张仲景就告诉我们这是伏饮。

有饮停积在身体里面的时候,用苓桂五味汤,去掉桂枝,加入干姜细辛,变成苓甘五味姜辛汤。

因为胃的冲气已经没有了,所以不需要用到桂枝了。

因为寒咳是在肺里面,就要用干姜细辛。

细辛本来就是利尿剂,也能够把肺里面的寒水排出来。

干姜是温药,所有的饮在身体里面日久一定会成寒饮,这个饮就是水,张仲景用温药来和之,所以要用干姜。

干姜性热能去寒,然后细辛把这被干姜温化的水自小便导出来。

金匮要略痰饮欬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金匮要略痰饮欬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金匮要略痰饮欬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在中医上讲究一个“和”字,万事万物都在于调和。

有人说这个“和”字是中庸之意,虽有其意,便不全是。

“和”是一个动态的,随时在变的过程。

病人感觉到口干舌燥,必然是身体津液缺乏,但此时病人的肚子里还有咕噜咕噜水声,那就是反常的情况,需要进行调和。

金匮要略痰饮欬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第十八条: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

病人肚子胀满,在前面的文章中说过:肚子胀满要么是有气,要么是有堵。

病人还感觉到口干舌燥,但此时还可以听到病人肚子咕噜咕噜的水声,在《伤寒论》中讲到病人有咕噜咕噜的水声,那是病人要拉肚子了,而这个病人却没有拉肚子的病症,那就意味着水不在肠胃中,换句话说:水在肠壁间了。

对于这些症状可以使用己椒苈黄丸来治疗。

己椒苈黄丸方:处方:防己、蜀椒(椒目)、葶苈、大黄(各一两)用法: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在,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两。

防己药性:性味:味,辛、苦;性,寒;无毒。

主治:防己为通膀胱利小便要药,主行全身祛风行水,泻下焦血分湿热,治水肿,淋病,散痈肿恶结。

蜀椒(椒目)药性:性味:味,辛;性,温;有毒。

主治:蜀椒为散寒祛湿,补火温中要药,主邪气咳逆,寒热痹痛,宣肺燥脾,治骨节皮肤死肌,止呕逆,伏蚘虫。

在这个条辩中就是要消除肠壁间的水,一是祛水;二是排水;三是祛寒;同时还要兼顾到因为水都往肠壁间走,肠内的水分不足,肠道内食物堆积,就使用大黄来畅通肠道。

上述文章只是个人在生活实践以及学习中的领悟,不免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还请学习爱好者予以指正,如有好的意见与建议也一并予以给出,本人不甚感激。

前后写的文章中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以参考后者看法为佳。

用药还需要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中医专业金匮要略教案第12讲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中医专业金匮要略教案第12讲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5、支饮重证的证治
6、葶苈大枣泻肺汤的证治
教学难点
1、痰饮病的治疗原则及治疗大法
2、痰饮病“温药和之”的原理
3、痰饮病的辨证论治;
4、痰饮病五大治法在篇中的具体体现。
解决方法:着重讲授、深入剖析、对比分析、归纳总病与现代医学之间的联系
教具
多媒体
专业词汇
痰饮(Tan Yin);悬饮(Xuan Yin);溢饮(Yi Yin);支饮(Zhi Yin);温药和之(He Fa by Warm Drugs)
教学内容
1、导言
痰饮病独立成篇,内容涉及广泛,其辨证论治全面而系统,在《中医内科学》基础上,重点掌握其治则及有效方剂。广义痰饮有四饮之分,本篇痰饮命名尚有留饮、伏饮、肺饮、微饮之说,然均在四饮中,不是四饮之外的另有所分。
复习提问:痰饮是如何形成的?
2、主要内容
(1)四饮的概念及广义痰饮的概念
(2)痰饮分类及形成
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金匮要略》(案例版)
课后分析与小结
第十二讲
授课章节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授课对象
授课时数
6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教学目的
与要求
【掌握】痰饮的治疗原则与及辨证论治。
【熟悉】痰饮的成因与分类。
【了解】痰饮的概念。
教学重点
与难点
教学重点
1、痰饮病的成因、脉证、分类
2、痰饮的治则
3、苓桂术甘汤、肾气丸、甘遂半夏汤的主症治法
4、下焦饮逆和痰饮冒眩的主症、方药
(3)留饮与伏饮的概念。
(4)痰饮病治则。
(5)苓桂术甘汤、肾气丸、甘遂半夏汤的证治
(6)狭义痰饮的证治
(7)狭义痰饮兼证证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精讲二留饮、伏饮下面,我们把第8条~第10条,看一下,这就是留饮的概念,说它分属于四饮之中,现在,我们看四饮的留饮,就是第8条到第10条,这三个条文讲:“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

”它原文写的是“如手大”,请大家注意看[校勘],那么多的注家,同意把它改为“如掌大”,这也是来源于临床实践,“如手大”,手挺大,“如掌大”,就手掌这么大的地方,后背一共才几巴掌大啊,所以,应改成“如掌大”,你若背诵这个原文的话,也就是狭义痰饮的留饮,有“背寒冷如掌大”,“背寒冷如掌大”的病机,怎么解释?我们《讲义》说得比较浅湿,就是饮邪留积以后,阳气被阻遏,不能展布,出现背寒冷。

我觉得,在上次讲“心痛彻背”的问题上,给大家说了关于“胸为气海”的问题,背为五脏六腑的腧穴所在,所以,它又是阳气出入之所,因为狭义痰饮,饮留在心下,那么背应该特指心俞而言。

作为腧穴来说,它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之所,这是我们复习过的,作为在背部的心俞,当然,背也是胸之府,诸阳它受气于胸中,而心阳转行于背,因此,饮留心下则出现了一块,象手掌大的地方寒冷感,有寒冷感,是由阻遏阳气,同时也影响督脉的温煦功能所致。

关于“背寒冷如掌大”,能够见到很多的情况,当审因论治,比方说肺结核的病人,我见过的八型空洞型肺结核,那个病人总是说,他后背有一巴掌大的地方凉,但实际上我们说,作为空洞型肺结核,应该是偏于虚热,但是长期不愈,则表示阳气不足,也表示局部的寒冷,特别是背部,我说了,作为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之所,因此,“背寒冷”表示阳气不达,是阳气不得舒展的一种标志。

我还看过我们的一位老书记,老领导,他实际上就是一位冠心病的病人,他就说他背寒冷,用了好多温阳的办法,同时,他自己用一些电热的小器械,在后背局部温暖,效果均不佳,那就是衰老的一种表现,不仅要看到心阳的问题,也有肾阳的问题,所以,在临床上要具体分析,“背寒冷如掌大”,首先,你应该想到是,狭义痰饮的一个标志,然后,你再结合,具体的体质因素和病证情况,至少告诉你,这是阳气不达的表现。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一作转甚)。

”第9条:“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这应该是悬饮的留饮,“胁下痛”,刚才已经讲过了,是胸胁的疼痛。

现在说这种疼痛,又“痛引缺盆”,“缺盆”在哪里?锁骨下的那个窝,如果按照十二经的循行部位来说,它应该是足少阳胆经的穴位,和胸胁的悬饮有什么关系呢?肝、胆相表里的问题,足厥阴肝经的循行部位我们已经说了,它布两胁,络胸,实际上也是络胆,然后循胸胁,再上心,所以,它这个循行部位,就是肝、胆相表里的话,它接近于这个部位。

我觉得,张仲景的时代,他能够认识到这个水平是很了不起的,我第一次注意它,是西医呼吸科的医生,他对一个肺癌病人的诊断,第一下触哪呢?请同学们注意,锁骨下的淋巴结,是否有肿大,肿大标志着肺癌进展,而且有转移的可能。

现在我们说痰饮,它和胸水的临床表现紧密相关,疼痛部位要牵引到缺盆,也证明这病情比较深重了,因此,它叫做悬饮的留饮,我们再回想留饮的概念,一定是饮邪深聚于里,部位比较深,病程比较长,病势比较重,而且一般药物难以攻除,因此,我觉得,他在原文上,能够把“缺盆”这个部位提起注意,临床诊断意义是很了不起的。

下面,他又说“咳嗽则辄已”,“辄”,昨天我说寒疝发作,是犯寒辄发,是指立即,立即就怎么样,现在说“辄已”,立即就怎么样啊?被迫,一种自救的状态,不也深咳嗽,不敢随便打喷嚏,为使胸痛能够得以缓解或者减轻。

还有的字样为“咳嗽则转甚”,这两种表述都是一个意思,就是胸痛也好,胸胁疼痛随着咳嗽、吐痰、打喷嚏加重,被迫要减轻,这是对症状的描述,是这种现象,作为治疗过程中,我认为,在注家里面,当然是近代的人,陶葆荪著的《金匮要略易解》,他是广州人,早就作古了,因为他是解放后50年代的名医,发表的《金匮要略易解》,他那时候就是这个观点,不能因为咳嗽,使胸痛加重,而不咳或者是镇咳,一定要促进饮邪排出,这种悬饮的饮邪,除了通过药物化除以外,也应该促使它病因尽量顺利排除,这作为临床借鉴吧。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这是讲支饮的留饮,所以,我说饮留部位在胸肺,就是胸中之义,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短气”,刚才说了,“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是支饮的典型症状。

现在这个“短气”仍然是标志,是支饮必有的,是出现呼吸疾病肺气不降,应该有的症状,为什么“渴”?这个“渴”也是我刚才提到的,属于津液不布,气不布津,肺气不利,因为作为水液代谢,和肺、脾、肾、三焦、膀胱密切相关,作为肺来讲,为水之上源,所以,当肺气不布,津液不能上承,必出现口渴,“四肢历节痛”,应当是溢饮的留饮,因为饮留的部位在四肢,所以,“四肢”二字提示了,这是说溢饮的留饮。

历节痛,这一定要和我所讲过的历节病,区别开来,历节病,一定得在病因上是肝肾先虚,复感风寒之邪,它有那么多的原因,关键是伤在筋、骨,现在,这个饮邪(溢饮的留饮),只不过是停留在四肢、肌肤之间,所以,这是经络的痰饮,绝对不是历节病,要和外湿进行鉴别。

刚才我已经重复过了,外湿是少量的水液,沾着在肌肉、关节之间,得用微汗法,现在,溢饮也得用汗法,但是,这是经络的饮邪所致,所以,肢体的局部,可能也出现顽麻、疼痛,因为咱们讲了,溢饮也是四肢肿,身体疼重,没有汗出,应该用汗法来治疗,但是,痛点应该固定的,如果说和外湿鉴别,它(留饮)和外界气候变化有关系吗?可能不象外湿那么密切,外湿一定和季节气候,特别是寒湿、风湿之邪相关,而留饮,尽管饮邪为阴邪,但是,好象没有那么鲜明的与,季节、气候变化相关的特点。

这是关于四饮的留饮,它分属于四饮之中,根据就是8条到第10条原文,最后一句话,叫做:“脉沉者,有留饮”四饮的留饮脉见沉,因为阴邪、饮邪深聚于里,脉表现为沉,深聚于里的饮邪为阴邪,它要阻遏阳气,所以表现为脉沉,这就是,不管哪一种留饮,脉均见沉。

下面,来看第11条,第11条说伏饮:“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shun]剧,必有伏饮。

”(二类)瞤[shun]剧,不能念“瞤[chun]剧”,原来我学习的时候,老师教我“身瞤[chun]剧”,现在你若查《新华字典》,念成瞤[shun],比方眼皮直跳,那就是“瞤[shun]”,跳得厉害就叫瞤[shun]剧。

这讲的“其人振振身瞤[shun]剧”,就是全身肌肉颤动厉害的意思,牵拉跳动。

我刚才已经强调了,如果伏饮是支饮的一个类型,支饮饮留部位在胸肺,因此,这讲的饮留于“膈上”,“膈上”实际也是“胸中”,也应该说是饮停在胸肺,这个“病痰”的“痰”理解成,饮邪流动貌,是清稀的水液停在胸肺,因此是属于支饮的范畴,支饮的范畴,它本来就“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所以,它有胸满,咳嗽、喘、吐痰等症,不管是支饮的主症,还是支饮的留饮,就应该有饮阻于肺的,这一系列表现,现在要说的,是“发则寒热”,上次讲,寒疝“若发则白汗出”,说它是发作性疾患。

现在,这伏饮,也是一种发作性疾患,当发作的时候,伴有寒热,背痛腰疼,甚至目泣自出,[词解]什么叫“目泣自出”,就是眼泪自己不自主的流出来了,谁都得过感冒、咳嗽,流鼻涕、眼泪的,甚至于涕泣相随,不只是流眼泪,感冒初期,西医也要讲,卡他性炎症,就是鼻涕、眼泪同时流出,这里的描述,实际上告诉你,它有外感的因素诱发,那么,前面强调,“膈上病痰,满喘咳吐”,是素有饮邪的问题,素有饮邪停聚在胸肺,然后又被外邪诱发,所以,见了一派的表证,这表证应该是太阳经脉、经络的病变,这就象我们讲的表里同病,素有支饮在胸肺,又被外感风寒之邪诱发,出现太阳经脉的病变,这是经络的病变,内外合邪了。

内外合邪,我刚才讲了,它就是阳气不通,特别是肺气不能很好的宣发和肃降,因此,也表现为身体的“振振瞤剧”,[词解]讲,振振瞤剧,是全身振颤动摇得很厉害,这就是阳气不得宣通造成的,这实际上表现了膈上伏饮,发作前、后的症状,出现内外合邪,这是饮伏于胸肺,肺卫之气受阻,出现的一种全身表现,不能自主的“目泣自出”,不能自主的“身瞤剧”,颤动,所以,这是伏饮的标志。

关于[按语],请大家看一下,“本条论伏饮是外寒引动内饮,并无疑义”,诊断上没有问题,伏饮的概念,刚才我也说了,是饮邪潜伏不出,还得具备那四大特点,现在“发作于外寒,只是一个诱因,但饮久阳虚,容易招致外寒,这是本证致病的实质”,实质就是内外合邪,外寒是作为诱因,引动了伏饮,本条有论无方,陈修园说:“俗为哮喘”,这个病人就是哮喘病,而且可以说是属于寒哮一类的,应当主张表里兼治,就应该用小青龙汤,若再喘甚,表证已解,就应该用葶苈大枣泻肺汤,这是上次咱们在第七篇讲的,如果说有关的话,就是小青龙汤证,表里皆寒,表里双解,表证解了之后,还是喘满,内外合邪,邪实气闭,形证俱实,具备那几个特点的时候,咱们就得用葶苈大枣泻肺汤。

如果要结合本篇的话,将要学习支饮的重证,木防己汤的加减方,一个,它讲了,“虚者,木防己汤主之”,实者,就是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那两个方,咱们就说木防己汤加减治疗,如果还不行,你就得考虑,可以用小青龙汤的病案举例,随证加减,如果缓和以后,治本,“苓桂术甘汤主之”,如果为了善其后,也可以根据冬病夏治,用肾气丸,也可以脾肾双补,用《伤寒论》的真武汤,我觉得对本条的理解都有所帮助。

这是有关伏饮,包括它的概念,发病前、后的临床症状,我又给大家补出了,临床辨证治疗所应该想到的方药,这是第11条,讲完了。

下面,来讲第12条,第12条,就是讲成因了,第12条说:“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

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

”(二类)这是12条原文,说了几层意思呢?在六版《金匮讲义》上,首先把12条,论述成因拿到前面讲,我觉得,五版《讲义》这个顺序,是它的原貌,你学起来结构更合理,我给大家解释完,体会一下,这个病人饮水多,可不是因为喝的水多了,就得痰饮病,这一定不能从字面上这么理解,有好多的《讲义》就是说喝水喝多了,实际上,既然要说痰饮病的成因,它的病因、病机在哪里呢?它说喝水喝多了,就“暴喘满”,大概年轻人,渴的厉害,水喝得很多很多,他确实要喘、满,但是,它不是临床症状,不能是“暴喘”了,不能那么解释,现在关键词,在“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这提示的是脾运失司的问题,也就是说,它(痰饮病)是脾运失司所致,所以,他病人吃不进去多少,“食少”,应该说因素体的中阳不足,脾运失司,有素体中阳不足的人,这种体质的人,见到好东西,你让他多吃,他也吃不进去多少,吃进去以后不消化,所以,这有一个体质因素的问题,用“食少”来提示这样的内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