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雷)1

合集下载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雷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雷

医学ppt
25
狭义痰饮-饮盛遏阳
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 五苓散主之。(31)
五苓散方: 澤瀉一兩一分 豬苓三分(去皮) 茯苓三分 白术三分
桂枝二分(去皮) 上五味,爲末,白飲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
汗出愈。
医学ppt
26
狭义痰饮-饮盛遏阳
提要:饮停下焦,扰及中上焦。
医学ppt
11
水在五脏
水在心,心下堅築,短氣,惡水不欲飲。(3)
支饮、痰饮
水在肺,吐涎沫,欲飲水。(4)
支饮
水在脾,少氣身重。(5)
痰饮,溢饮
水在肝,脅下支滿,嚏而痛。(6)
悬饮
水在腎,心下悸。(7)
痰饮
医学ppt
12
留饮与伏饮
夫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如手大。(8) 提要:饮阻心下,背腧失温。
医学ppt
34
病案分析
病属留饮欲去证;治宜因势利导,攻下留饮; 方药:甘遂半夏汤。 甘草10g,半夏10g,白芍15g,甘遂(研末)3.5g,蜂
蜜150g 为引。嘱先煎前3 味,取汁120ml合蜜,将甘 遂末兑入,再小火煎开,空腹顿服。 两日后复诊:服药后微感腹痛,后即泻下七八次,排 出粘液黄水不少,腹中再也未胀痛。说明留饮已去。 今晨也未再泄泻。
医学ppt
17
病案分析
患者,女,49 岁,天桥粉末厂工人,1986 年10 月25 日初诊。眩晕呕吐两天。该患者近五年来经常头晕、 头重,耳鸣,胃脘痞满,夜寐不安。近几日因劳累又 感受风寒,自觉头重肢倦,后背寒冷。两天前突然头 晕、耳鸣、呕吐痰涎,视物旋转,双目微闭,不欲睁 眼视物,视物则房屋旋转,如坐车船。全身出冷汗, 饮食不佳,大便稀溏。平素该患者心下痞满,经常口 干,但不欲饮。腹中漉漉,呕吐痰涎。西医给予输液、 镇静、止吐无效,来中医诊治。患者面色苍白虚浮, 疲倦,四末不温,两目欲合,语声低微,呼吸气促。 舌胖淡有齿痕,苔白水滑,脉沉细弦。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雷)1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雷)1
提要:饮阻心下,背腧失温。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一作轉甚。(9)
提要:饮留胁下,肝肺气机失调。 胸中有留飲,其人短氣而渴;四肢歷節痛。脉沈者,
有留飲。(10) 提要:饮留胸中,阻遏肺气宣降。
膈上病痰,滿喘咳吐,發則寒熱,背痛腰疼,目
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劇,必有伏飲。(11)
提要:饮伏膈上,阻遏心肺之阳;外邪引动,内
外相合。
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15) 提要:痰饮病的总治则。
当以温药:1.痰饮成因
2.饮为阴邪 3.温运消饮 温药作用:1.振奋阳气 2.开发腠理 3.通行水道
和之:调和、调理;不可过于刚燥、温补。
温药和之:温药+行气、消饮、开阳、通道二便、清郁热
金匮教研室 雷旭杰
1.了解痰饮的概念。 2.熟悉痰饮的成因与分类。 3.掌握痰饮的治疗原则与辨证论治。 4.背诵原文:2、15、16、17、18、22、23、24、
25、28、30 条。
痰饮概念:
广义----指体内水液代谢失常而停蓄于身体某一局部 的一种疾病。 狭义----指痰饮病中水饮流走于肠胃的这类病变。
病属痰饮病之饮停心下证;治当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味。 茯苓30g,桂枝10g,炒白术15g,炙甘草6g,泽泻15g, 半夏10g,生姜5g。 2 剂,水煎服。 二诊:眩晕明显好转,可以睁眼视物,恶心呕吐基本 消除。说明痰饮渐消,药已奏效。原方再服2 剂。 三诊:已能下床活动,饮食渐增,但口干,遂将方中 泽泻减至9g,生姜减至3g,加元参、麦冬各10g,服5 剂后以上症状完全消失,能恢复正常工作。
等药物。 代表方剂:首推苓桂术甘汤;肾气丸、小青龙汤、真武汤 (刚柔并济)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伏饮发作前后的病情:
平素(未发作)—饮伏于胸膈→满喘咳吐 →胸满、气喘、咳嗽、吐涎沫 急性发作—外感诱发→ 外感证→恶寒发 热,背痛腰痛 饮证加重→满喘咳吐加
重,喘咳剧烈致目泣
自出,振振身目闰剧
【治则】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分析] 1.这里痰饮指广泛的痰饮 2.明确“温药和之”是饮 的治则,是治本之法,偏重于本 虚。
” 阳气不化→小便不利
因中阳不运,水停为饮者→ 其本脏脾→见心下逆满,起 即头眩 →健脾利水 →苓桂术甘汤
因下焦阳虚,不能化水,以致水 泛心下者→其本在肾
→畏寒足冷,小腹拘急不仁 →温肾化水 →肾气丸
3.下焦饮逆(原文31条) [分析] 病机—膀胱气化不利导致 饮邪上逆 主症 饮邪内动→脐下悸 水饮逆而上行→吐涎沫而 头目眩晕
治则:温阳蠲饮,健脾利水 方药:苓桂术甘汤
茯苓—淡渗利水 温阳化气行水 桂枝—辛温通阳 白术—健脾燥湿 补土制水 甘草—和中益气
2.微饮短气(原文17条) [分析] 治饮邪有治脾治肾 的不同 微饮—是水饮之轻微者,水 饮内阻,阳气不化,其本在于脾 肾
水饮停留,妨碍气机升降 →短气 小
“当从 便去之





苓 桂 五 味 子 甘 草 汤
• •
饮 病 吐若 临 邪 机 口 床 上 不 表 逆 渴 现 , 眩 晕 、 呕
• •
苓 甘 五 味 姜 辛 夏 汤
• • • • • • 温 治 表 病 饮 临 肺 则 气 机 去 床 未 呕 表 化 宣 止 现 饮 , , 止 饮 其 呕 邪 人 外 浮 溢 肿
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人一身水

《金匮要略》必背: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一)

《金匮要略》必背: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一)

《金匮要略》必背: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一)
痰悬溢支四饮名,皆因阳虚水气停。

温药和之是大法,汗下破利贵变通。

痰饮素体本肥胖,忽然消瘦肠鸣响。

背部寒冷如掌大,头眩心悸胸胁胀。

苓桂术甘温逐水,八味肾气壮肾阳。

治肾治脾分主次,何方适当选何方。

脉伏欲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满硬。

甘遂半夏芍药蜜,更入甘草反其用。

水在肠间势稍轻,口干舌燥腹满胀。

己椒苈黄蜜为丸,服后若渴芒硝增。

水停心下呕而渴,眩悸心痞夏姜苓。

癫眩吐涎形渐瘦,脐下动悸五苓尝。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原文朗诵解读】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原文朗诵解读】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原文朗诵解读】I导读:2018年,中医书友会每周两期《伤寒诵读》,用一年时间和大家完成了伤寒记诵。

今年,咱们正式开始《金匮诵读》,也是每周两期,我们一起记诵《金匮要略》。

第十二篇: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灵兰·用耳朵学中医》白云出岫诵读•正文: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

水在脾,少气身重。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

水在肾,心下悸。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

脉沉者,有留饮。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剧,必有伏饮。

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

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甘遂半夏汤方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芍药五枚甘草(如指大)一枚(炙)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

脉浮而细滑,伤饮。

脉弦数,有寒饮,冬夏难治。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

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十枣汤方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上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九合,去滓,内药末。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精讲一概述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精讲一概述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精讲一概述今天,我们接下来讲第十二篇,《痰饮咳嗽病》篇,也是全书的一个重点篇章,而且,它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涉及的条文有41条,我将用6个学时争取讲30几条,在讲解的过程中,需要串讲,这样使条文能够主题鲜明。

本篇就讲痰饮病,为什么还提到咳嗽?我们在第七篇,已经专门讲了肺系疾患里面,有关的咳嗽病证,特别还有咳嗽上气涉及肺胀的内容。

而这里面,它特指的咳嗽,一定是和痰饮相关的,是痰饮所致的一类咳嗽。

那么大家会想,我上次讲肺胀、讲咳嗽上气病,一类是属于痰,一类是属于饮邪疾患,我觉得,它这里有,比方说内外合邪的,象伏饮就是这样的,当我们讲了这个条文和有关的方治,你会发现还有一定区别的。

所以,首先来说,痰饮的含义,因为在中医文献里面,特别是张仲景这一篇开始,对饮邪为患的疾病,他实际上所赋予的含义有三个,一个,给饮邪疾患以命名,第二,它是一个病理性产物,第三,它又是一种致病因素。

这是给“饮邪”,我为什么没说“痰”呢,因为,既然要说到命名了,这个“痰”字,实际上念什么呢?念[dan4],当什么讲呢?是水液流动之貌,是水液动盪的样子。

所以,在当时,张仲景对于肺系能够咳出来的,有形之痰称之为“浊”,或者叫做“浊唾”、“唾浊”,这在第七篇我们已经讲过了,它不存在着“痰”的概念,要念成“痰[dan]饮”,所以,你在《千金》、《外台》,所看到的那个字,就有写的癊dan饮,甚至还有的,写这个“淡”dan、“澹”饮,我们这里,张仲景就给写成这个字样了,实际上,概念,从命名上,应当说这个痰饮是广义痰饮,广义的概念,说它是广义,就是泛指饮邪为患的一类疾病,也可以说是四饮的总称。

这四饮有哪些呢?痰、悬、溢、支,一会我们涉及原文就会分析的,所以,是泛指饮邪为患的一类疾病,也可以说是四饮的总称,这是为广义痰饮。

我们篇名首先提到的痰饮,就是广义痰饮,那么四饮中的这个“痰”,就是指狭义痰饮了,作为狭义痰饮,一定是指饮邪停留在心下,这是它原文里面反复强调的,心下有痰饮,痰饮在心下,就是指狭义痰饮而言,还有,“此肠间有水气”,所以,关于“心下”的概念,我特别指出,就是因为狭义痰饮的原文里面,所提到的,“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因此,确定它的饮停部位,“心下”,应该指胃、“肠间”为肠,作为“心下”的概念,我们学完《金匮》以后,你会发现有的注家说,它是在胸、在膈,包括在胃,我们认为,作为饮邪为患的狭义痰饮,病位一定是在心下的胃,包括肠。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一八四)痰饮欬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一八四)痰饮欬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一八四)痰饮欬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原文】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饮病如果是肺里面,是摸不到弦脉的,但是,会造成呼吸很短,很急促。

病人又喘又不能平躺睡觉,那这就是肺里面有积水了。

因为当肺里积水的时候,身体平躺,水就会回逆上去,这时,呼吸就会更短,所以,必须要坐起来,因为人一坐起来,水就跑到肺的下方,这样就会比较舒服一些。

如果是堆积在肺里面的饮,这个饮跟水不一样,饮是黏答答的黏液像痰一样,如果是在肺里面,脉就不会弦,但是呼吸很困难,气会很短促。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

”我们讲的支饮是在我们的胸肋这边,并不在肺里面,在肋膜外面。

所谓渗透现象就是肋膜间有积水,叫做支饮。

支饮也可以让病人喘不能卧,但水饮并不是在肺里面,而且非常短气。

但是支饮的脉却是很正常的脉,摸到是平脉,摸不到那种饮的弦脉。

所有的饮大部分都兼有痰。

痰的来源是因为一个人湿太盛,湿久会生痰,所以无论是寒湿、热湿都会生成痰。

最初就是水气的湿没有被排除掉,慢慢就变成痰,痰饮会造成堵塞,如果有一层痰积在一处,会让水停下来,于是水就跟痰混在一起,变成黏液。

所以我们治饮病的时候,攻水的同时病人除了会吐出水来,还会吐许多白色的黏液、白津出来,这就是痰饮。

所以张仲景说“当以温药和之。

”所有的饮病张仲景认为都是寒湿造成的,所以说要开温药给病人,这是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我们刚刚讲我们开温性的药来利水。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论一首脉二十一条方十八首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

水在脾,少气身重。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

水在肾,心下悸。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一作转甚)。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

脉沉者,有留饮。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目闰剧,必有伏饮。

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

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

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方见上);肾气丸亦主之(方见脚气中)。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甘遂半夏汤方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芍药五枚甘草如指大一枚(炙)(一本作无)右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

脉浮而细滑,伤饮。

脉弦数者,有寒饮,冬夏难治。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

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十枣汤方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右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十二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十二
双弦——主寒,大下后,脾胃大伤 脉 偏弦——主饮,饮邪多侵犯局部,偏注一侧
(二)四饮与主症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 饮,有溢饮,有支饮。(一)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 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 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 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 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二)
【提要】
以上两条论述痰饮的分类和四饮的主证。
【释义】 痰饮 悬饮
痰饮(广义) 溢饮
支饮
(三)五脏水饮
•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三)
• 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四) • 水在脾,少气身重。(五) •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六) • 水在肾,心下悸。(七)
(四)留饮与伏饮
脉浮而细滑,伤饮。(十九)
【提要】 论述广义痰饮病的病因与脉症。 【释义】 饮水过多——水湿不运——停聚于胃,上逆犯
肺,壅塞气机,肺失宣降——突然气喘胸满
中焦阳虚,脾阳不运,胃纳不佳——食少
气化失常,气不布津,津不上承——口渴多饮
(轻者)妨碍呼吸——短气 水饮停于心下 (重者)水气凌心——心悸
【释义】
【提要】 本条论广义痰饮病的治疗大法。
【释义】 成因:阳气衰弱,饮停不化,随体虚之部位而潴留 治疗:饮为阴邪,得阳则化,宜温药以振奋阳气
【释义】
温药:针对痰饮病的治疗提出总的原则。用药 以“温”为度,不可过热,刚燥伤阴,即使养 阴亦不可滋腻遏阳,清热不可寒凉伤人阳气。 和之:治疗的具体方法要以“和”为贵。“和” 有和其不和之义。具体方法:如行、消、开、 导等,以恢复人体阳气,使五脏得温,阳气恢 复,功能正常,是其法度。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脉浮而细滑,伤饮。脉弦数者,有寒饮,冬夏难治。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 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十枣汤方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右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九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平旦温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钱。得快下后,糜粥自养。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 石膏如鸡子大(碎)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多者,温粉粉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三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炙)细辛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半夏半升(洗) 右八昧,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苓桂术甘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方见上);肾气丸亦主之(方见脚气中)。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甘遂半夏汤方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 芍药五枚 甘草如指大一枚(炙)(一本作无) 右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泽泻汤方 泽泻五两 白术二两 右二味,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厚朴大黄汤方 厚朴一尺 大黄六两 枳实四枚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方见肺痈篇中)。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千金》云:小半夏加茯苓汤)。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十二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十二
己椒苈黄丸方: 防已 椒目 葶苈(熬) 大黄各一两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一丸, 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两。
【提要】 本条论述肠间饮聚成实的证治。
【释义】
脾失健运,肺失通调
水走肠间,气机不畅——腹满 水饮不化,津不上承——口舌干燥
【治则】分消水饮,降浊除满。
【方药】己椒苈黄丸。
脉浮而细滑,伤饮。(十九)
【提要】 论述广义痰饮病的病因与脉症。 【释义】 饮水过多——水湿不运——停聚于胃,上逆犯
肺,壅塞气机,肺失宣降——突然气喘胸满
中焦阳虚,脾阳不运,胃纳不佳——食少
气化失常,气不布津,津不上承——口渴多饮
(轻者)妨碍呼吸——短气 水饮停于心下 (重者)水气凌心——心悸
【释义】
【按语】
苓桂术甘汤是治疗温阳化饮的主要方剂, 也是“温药和之”的具体运用。本证主要临床 表现除胸胁支满、目眩外,从方后注云“小便 则利”可知,当有小便不利。 小便通利,是 气化得行,阳气恢复的指征。目前临床应用本 方可治胃肠病、心脏病、慢性肾炎等。
2.饮及脾肾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 甘汤主之;方见上。肾气丸亦主之。方见脚 气中。(十七)
5.留饮欲去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 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十八)
甘遂半夏汤方: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 取半升,去滓) 芍药五枚 甘草(如指大)一枚(炙)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 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
【提要】 本条论述留饮欲去的证治。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概述
痰饮病由体内水液代谢紊乱,水液停 留于局部所致,与阳气虚弱、肺脾肾三焦 气化失司有关,根据水停部位的不同,又 有四饮之分类,治疗以温药为治本之图,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雷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雷
针灸治疗痰饮咳嗽需要选择合适的穴位,根据患者的具体 情况进行刺激方式和刺激强度的调整。同时,针灸治疗需 要专业的医生和操作技能,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治疗。
痰饮咳嗽的生活调理
生活调理是痰饮咳嗽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饮食调理 、起居调理、情志调理等方面。
饮食方面,患者应该以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为主,避免辛辣、油腻、 刺激性食物;起居方面,患者应该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室内卫生、避免吸入 有害气体等;情志方面,患者应该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和过度劳累。
增加蔬果摄入
适量食用肉类
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蔬菜水果,有 助于提高免疫力。
适量食用高蛋白的肉类,如鸡肉、鱼肉等 ,以满足身体的营养需求。
避免刺激性食物
多喝水
少吃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 咳嗽症状。
多喝水有助于稀释痰液,易于咳出,缓解 咳嗽症状。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痰液呈白色或灰色,质 地黏稠,有时呈泡沫状。
痰饮内停,影响气机升 降,导致胸闷、气短等
症状。
其他症状
如头痛、乏力、食欲不 振等。
02
痰饮咳嗽的脉证
痰饮咳嗽的脉象
脉象滑
痰饮咳嗽患者的脉象通常 表现为滑脉,表示体内有 痰饮停留。
脉象弦
痰饮咳嗽患者的脉象也可 能出现弦脉,表示痰饮阻 遏气机,导致气滞血瘀。
身体乏力
痰饮咳嗽患者可能会出现身体 乏力、精神不振等症状,这是 由于痰饮阻遏气血流通所致。
痰饮咳嗽的诊断
01
02
03
04
望诊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 喉咙等情况,判断是否出现痰
饮症状。
闻诊
通过听患者咳嗽的声音、气息 等情况,判断痰饮的轻重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要: 痰饮:饮流胃肠。 病机:脾虚不运,水饮停留于胃肠。 悬饮:饮停胁下。 病机:三焦决渎失常。 溢饮:饮溢四肢。 病机:肺失通调,脾失健运。 支饮:饮停胸膈。 病机:胸阳不足,水饮射肺凌心。
肺飲不弦,但苦喘短氣。(13) 提要:肺饮(支饮)的脉症。 不弦? 支飲亦喘而不能臥,加短氣,其脉平也。(14) 提要:支饮的脉症。 脉平? 12-14条,论述痰饮脉象有偏弦、不弦、脉平?
膈上病痰,滿喘咳吐,發則寒熱,背痛腰疼,目 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劇,必有伏飲。(11) 提要:饮伏膈上,阻遏心肺之阳;外邪引动,内 外相合。
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15)
提要:痰饮病的总治则。 当以温药:1.痰饮成因 2.饮为阴邪 3.温运消饮 温药作用:1.振奋阳气 2.开发腠理 3.通行水道 和之:调和、调理;不可过于刚燥、温补。 温药和之:温药+行气、消饮、开阳、通道二便、清郁热 等药物。 代表方剂:首推苓桂术甘汤;肾气丸、小青龙汤、真武汤 (刚柔并济)
分类:痰饮(狭义)、悬饮、溢饮、支饮。 症状:咳嗽、喘满、呕吐涎沫、痞坚、悸、眩、 痛、肿等。源自痰饮病常见咳嗽,故合于一篇
夫病人飲水多,必暴喘滿。凡食少飲多,水停心 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12上) 提要:脾失健运为内因,饮水过多为诱因。 脉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後善虛。脉偏弦者飲也。 (12下) 提要:痰饮病的主要脉象
仲景首创
汉晋唐
宋代
金匮痰饮重在饮病,偏于寒饮。 痰饮重在饮病,偏于寒饮。 痰饮重在饮病
饮:质较清稀,聚集于胸、腹、肠胃等管腔之中。 水:质清,流动性大的液体,多流积于低下松驰 部位。水之为病,水肿病。 湿:湿性粘腻、重滞,易困阻脾胃,弥漫全身, 表现为肢体困重,骨节疼烦,纳呆便溏,舌苔白 腻等。有内湿、外湿之分。
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术甘湯主之。 (16)
苓桂术甘湯方: 茯苓四兩 桂枝三兩 白术三兩 甘草二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煑取三升,分溫三服,小便則利。 提要:脾阳虚饮停心下的证治 治法: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方解:茯苓消饮,桂枝温阳,白术补脾,甘草护液
患者,女,49 岁,天桥粉末厂工人,1986 年10 月25 日初诊。眩晕呕吐两天。该患者近五年来经常头晕、 头重,耳鸣,胃脘痞满,夜寐不安。近几日因劳累又 感受风寒,自觉头重肢倦,后背寒冷。两天前突然头 晕、耳鸣、呕吐痰涎,视物旋转,双目微闭,不欲睁 眼视物,视物则房屋旋转,如坐车船。全身出冷汗, 饮食不佳,大便稀溏。平素该患者心下痞满,经常口 干,但不欲饮。腹中漉漉,呕吐痰涎。西医给予输液、 镇静、止吐无效,来中医诊治。患者面色苍白虚浮, 疲倦,四末不温,两目欲合,语声低微,呼吸气促。 舌胖淡有齿痕,苔白水滑,脉沉细弦。
患者,女,49 岁,天桥粉末厂工人,1986 年10 月25 日初诊。眩晕呕吐两天。该患者近五年来经常头晕、 头重,耳鸣,胃脘痞满,夜寐不安。近几日因劳累又 感受风寒,自觉头重肢倦,后背寒冷。两天前突然头 晕、耳鸣、呕吐痰涎,视物旋转,双目微闭,不欲睁 眼视物,视物则房屋旋转,如坐车船。全身出冷汗, 饮食不佳,大便稀溏。平素该患者心下痞满,经常口 干,但不欲饮。腹中漉漉,呕吐痰涎。西医给予输液、 镇静、止吐无效,来中医诊治。患者面色苍白虚浮, 疲倦,四末不温,两目欲合,语声低微,呼吸气促。 舌胖淡有齿痕,苔白水滑,脉沉细弦。
提要:脾阳虚或肾气虚痰饮病。 治法:脾阳虚--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肾气虚—通阳化饮
王某,男,72 岁,退休干部。患短气年余,曾中西药 迭进,效果不佳。近因伤风,病情加重,自觉胸闷气 短,动则更甚,于1998 年2 月7 日延余诊治。刻下: 面目虚浮,呼吸短浅难续,不能上下楼梯。自诉:畏 寒足冷,心下悸,小便不利。舌淡苔薄白,诊其脉沉 细无力。
水在心,心下堅築,短氣,惡水不欲飲。(3)
支饮、痰饮
水在肺,吐涎沫,欲飲水。(4)
支饮
水在脾,少氣身重。(5)
痰饮,溢饮
水在肝,脅下支滿,嚏而痛。(6)
悬饮
水在腎,心下悸。(7)
痰饮
夫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如手大。(8) 提要:饮阻心下,背腧失温。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一作轉甚。(9) 提要:饮留胁下,肝肺气机失调。 胸中有留飲,其人短氣而渴;四肢歷節痛。脉沈者, 有留飲。(10) 提要:饮留胸中,阻遏肺气宣降。
金匮教研室 雷旭杰
1.了解痰饮的概念。 2.熟悉痰饮的成因与分类。 3.掌握痰饮的治疗原则与辨证论治。 4.背诵原文:2、15、16、17、18、22、23、24、 25、28、30 条。
痰饮概念: 痰饮概念: 广义----指体内水液代谢失常而停蓄于身体某一局部 的一种疾病。 狭义----指痰饮病中水饮流走于肠胃的这类病变。
王某,男,72 岁,退休干部。患短气年余,曾中西药 迭进,效果不佳。近因伤风,病情加重,自觉胸闷气 短,动则更甚,于1998 年2 月7 日延余诊治。刻下: 面目虚浮,呼吸短浅难续,不能上下楼梯。自诉:畏 寒足冷,心下悸,小便不利。舌淡苔薄白,诊其脉沉 细无力。
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湯主之; 方見上。腎氣丸亦主之。方見虛勞中。(17)
脉浮而细滑,傷饮。(19) 提要:外饮骤伤的脉象
問曰:夫飲有四,何謂也?師曰:有痰飲,有懸飲, 有溢飲,有支飲。(1) 提要:广义痰饮的分类
問曰:四飲何以爲異? 師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 謂之痰飲; 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 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 體疼重,謂之溢飲; 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 飲。(2)
病属痰饮病之饮停心下证;治当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味。 茯苓30g,桂枝10g,炒白术15g,炙甘草6g,泽泻15g, 半夏10g,生姜5g。 2 剂,水煎服。 二诊:眩晕明显好转,可以睁眼视物,恶心呕吐基本 消除。说明痰饮渐消,药已奏效。原方再服2 剂。 三诊:已能下床活动,饮食渐增,但口干,遂将方中 泽泻减至9g,生姜减至3g,加元参、麦冬各10g,服5 剂后以上症状完全消失,能恢复正常工作。
病属痰饮病之肾阳虚证;治宜温肾助阳,化饮利水; 方用肾气丸。 原方成药五瓶。并嘱其按说明服用,不可随意加减。 方中熟地、山药、山茱萸滋阴益精;茯苓、泽泻、丹 皮利水泻浊;桂枝、附子温阳暖肾,以益命门之火, 以化膀胱之气。气化水行,痰饮自消,其病自愈。 二诊:服完5 瓶后,两足渐温,气短日消,诸证遂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