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概述篇名涵义痰饮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留

合集下载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素盛今瘦:痰饮病人在未病之前,身体丰盛,既 病之后,身体消瘦。
沥沥有声: 水饮在肠间流动时所发出的声音。 咳逆倚息: 咳嗽气逆,不能平卧,须倚床呼吸。
.
提要
总论痰饮病分类、四饮的主证。 1.痰饮病分类 2.四饮主症,病机 3.四饮病位
.
分析
痰饮(狭义)
主证: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 病机: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水停胃肠。 病位:胃肠。 狭义痰饮的病机提示痰饮形成的主要原因。
.
第17条
(P159)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 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 主之。
.
提要
论述微饮在脾、肾的不同证治
1.症状 2.病机 3.治法 4.方药
.
1.症状:
短气
小便不利
兼不同见证
2.病机:水饮内停,妨碍气机升降则短气; 气化不行则小便不利。
饮邪形成之原因有脾、肾的不 同,故症状表现亦有差异
1.症状特点 2.病机分析 3.治法 4.方药
.
讲解
1.主证: 病者脉伏—饮邪久留,阳气被郁。 其人欲自利,利反快 虽利, 心下续坚满
2.病机分析: —正气未虚,留饮欲去。 —饮邪顽固,去而未尽。
.
3.治法 因势利导,攻逐留饮(属通因通用) 4.方药 甘遂半夏汤
甘遂-攻逐饮邪 甘草-与甘遂同用,相反相击,攻逐水饮 半夏-降逆蠲饮散结 芍药,白蜜-酸收甘缓以安中

其脉沉紧-寒饮留伏 (病程长 ) 医吐下之不愈 (有误治 )
痞坚之处,必有伏阳(即伏 热、郁热),吐下之余,定无完 气,书不尽言,而意可会也。
《心典》
.
木防己汤
• 木防己
一苦一辛,
• 桂枝
行水饮而散结气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雷)1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雷)1

提要: 痰饮:饮流胃肠。 病机:脾虚不运,水饮停留于胃肠。 悬饮:饮停胁下。 病机:三焦决渎失常。 溢饮:饮溢四肢。 病机:肺失通调,脾失健运。 支饮:饮停胸膈。 病机:胸阳不足,水饮射肺凌心。
肺飲不弦,但苦喘短氣。(13) 提要:肺饮(支饮)的脉症。 不弦? 支飲亦喘而不能臥,加短氣,其脉平也。(14) 提要:支饮的脉症。 脉平? 12-14条,论述痰饮脉象有偏弦、不弦、脉平?
膈上病痰,滿喘咳吐,發則寒熱,背痛腰疼,目 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劇,必有伏飲。(11) 提要:饮伏膈上,阻遏心肺之阳;外邪引动,内 外相合。
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15)
提要:痰饮病的总治则。 当以温药:1.痰饮成因 2.饮为阴邪 3.温运消饮 温药作用:1.振奋阳气 2.开发腠理 3.通行水道 和之:调和、调理;不可过于刚燥、温补。 温药和之:温药+行气、消饮、开阳、通道二便、清郁热 等药物。 代表方剂:首推苓桂术甘汤;肾气丸、小青龙汤、真武汤 (刚柔并济)
分类:痰饮(狭义)、悬饮、溢饮、支饮。 症状:咳嗽、喘满、呕吐涎沫、痞坚、悸、眩、 痛、肿等。源自痰饮病常见咳嗽,故合于一篇
夫病人飲水多,必暴喘滿。凡食少飲多,水停心 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12上) 提要:脾失健运为内因,饮水过多为诱因。 脉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後善虛。脉偏弦者飲也。 (12下) 提要:痰饮病的主要脉象
仲景首创
汉晋唐
宋代
金匮痰饮重在饮病,偏于寒饮。 痰饮重在饮病,偏于寒饮。 痰饮重在饮病
饮:质较清稀,聚集于胸、腹、肠胃等管腔之中。 水:质清,流动性大的液体,多流积于低下松驰 部位。水之为病,水肿病。 湿:湿性粘腻、重滞,易困阻脾胃,弥漫全身, 表现为肢体困重,骨节疼烦,纳呆便溏,舌苔白 腻等。有内湿、外湿之分。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讲义第十二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讲义第十二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 治第十二
精品
【学习要求】
1.了解痰饮的概念,痰饮与咳嗽的关系及与咳 嗽上气的区别,支饮变证的治疗。
2.熟悉痰饮的成因与分类。 3.掌握痰饮的治疗原则及辨证论治。 4.背诵原文第2、15、16、17、18、21、22、
23、24条。
【概述】
本篇论述痰饮与咳嗽,重点在于论痰饮。所论咳嗽,仅指由 痰饮引起的一个症状。因饮邪所致的咳嗽是支饮的主症之一, 将其冠于篇名之中,提示四饮之中支饮为其重点。 痰饮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篇名之“痰饮”为其总称,属广义, 分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四饮之中的“痰饮”属狭义, 仅指饮邪停留于肠胃的病变。 “痰饮”作为病名是张仲景首创。虽名曰“痰饮”,实质上重在 论饮,而“痰”字只是修饰限定“饮”的形容词。 痰饮病总的治则是“以温药和之”,并提出了温、汗、利、下 等具体治法以及痰饮咳嗽之随证应变法则。这些治则对后世 临床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留饮与伏饮
【原文】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8)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欬嗽则辄己①一作 转甚。(9)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歴节痛。 脉沉者,有留饮。(10)
【释义】
以上三条论述留饮在心下、胁下、胸中的脉症。 凡饮邪留积的部位,阳气多被阻遏。心之腧穴在背,饮留心 下,寒饮注其腧,阳气不能展布,故背部感到寒冷。缺盆为 足少阳胆经之所过,胁下为肝脉所布,肝经上行络胆布胁贯 膈;水饮停留在胁下,阻碍气机升降,肺失宣降咳,故咳则 胁下痛,缺盆亦引痛;因咳嗽时振动病所故疼痛加剧。饮邪 流注四肢骨节之间,经脉闭阻,故四肢历节痛。 留饮虽有病位之异,但均与阳气闭郁有关,与外邪关系不大, 故脉沉是水饮在内应有脉象。
饮停胸膈,水邪壅肺,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

中医专业金匮要略教案第12讲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中医专业金匮要略教案第12讲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5、支饮重证的证治
6、葶苈大枣泻肺汤的证治
教学难点
1、痰饮病的治疗原则及治疗大法
2、痰饮病“温药和之”的原理
3、痰饮病的辨证论治;
4、痰饮病五大治法在篇中的具体体现。
解决方法:着重讲授、深入剖析、对比分析、归纳总病与现代医学之间的联系
教具
多媒体
专业词汇
痰饮(Tan Yin);悬饮(Xuan Yin);溢饮(Yi Yin);支饮(Zhi Yin);温药和之(He Fa by Warm Drugs)
教学内容
1、导言
痰饮病独立成篇,内容涉及广泛,其辨证论治全面而系统,在《中医内科学》基础上,重点掌握其治则及有效方剂。广义痰饮有四饮之分,本篇痰饮命名尚有留饮、伏饮、肺饮、微饮之说,然均在四饮中,不是四饮之外的另有所分。
复习提问:痰饮是如何形成的?
2、主要内容
(1)四饮的概念及广义痰饮的概念
(2)痰饮分类及形成
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金匮要略》(案例版)
课后分析与小结
第十二讲
授课章节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授课对象
授课时数
6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教学目的
与要求
【掌握】痰饮的治疗原则与及辨证论治。
【熟悉】痰饮的成因与分类。
【了解】痰饮的概念。
教学重点
与难点
教学重点
1、痰饮病的成因、脉证、分类
2、痰饮的治则
3、苓桂术甘汤、肾气丸、甘遂半夏汤的主症治法
4、下焦饮逆和痰饮冒眩的主症、方药
(3)留饮与伏饮的概念。
(4)痰饮病治则。
(5)苓桂术甘汤、肾气丸、甘遂半夏汤的证治
(6)狭义痰饮的证治
(7)狭义痰饮兼证证治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解析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解析

二、原文学

(一)病因病机 (二)辨证
• 悬饮:饮停胁下。
– 病机:肝肺气机不利,肺失宣发。
• 溢饮:饮溢四肢。
– 病机:肺失通调,脾失健运。
• 支饮:饮停胸膈。
– 病机:水饮凌心射肺。
二、原文学 (一)病因病机

(二)辨证
• 2.辨留饮与伏饮
• [条文8]:饮留心下-痰饮。
• [条文9]:饮留胁下-悬饮。
• 治法:敛气平冲,通阳化饮,降逆缓急。
• 方药:苓桂味甘汤。
– 桂枝、炙甘草-辛甘助阳平冲。
– 茯苓-淡渗利水,引逆下行。 – 五味子-收敛浮散之气。
• [条文10]:饮留胸中-支饮。

饮溢四肢-溢饮。
• [条文11]:饮邪内伏,发作有时之症。
• 3.预后
• [条文34]:
二、原文学 (一)病因病机

(二)辨证
• (三)治则
• [条文15]:痰饮病总的治疗原则。
– 痰饮病为什么要用温药? – 何谓“温药和之”? – 本篇中痰饮病的具体治法有哪些?
不同
五苓散
苓桂术甘汤
茯苓、白术、桂枝
猪苓、泽泻 甘草
功效
重在化气利 重在健脾和胃
水兼健脾
兼利水
二、原文学 (一)病因病机

(二)辨证(三)治则 (四)证治-痰饮
• (2)饮留胃肠 • [条文18]:胃肠留饮有欲去之势证治。 • 病机:胃肠留饮,正气祛邪,水饮下行
欲去。
• 治则治法:因势利导,逐饮散结。 • 方药:甘遂半夏汤。
一、概 述
1.内容2.含义3.分类4.病机 5.治法6.痰饮水湿的概念
• 饮:质较清稀,聚集于胸、腹、肠胃等 管腔之中。

(完整版)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概述篇名涵义痰饮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留饮与伏PPT文档

(完整版)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概述篇名涵义痰饮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留饮与伏PPT文档
类似症鉴别 ➢ 治法与方义:通利二便,分消水饮 ➢ 方后注的说明: “口中有津液”为何意? 渴者为什么要加芒硝? ➢ 本方临床应用举隅 最适宜于痰饮(或夹热)结聚肠间,邪 实气滞(或兼肺壅气逆)者。临床常将
✓本方用于: ✓肺心病引起的水肿、喘咳或右心衰竭 ✓肝硬化腹水 ✓肾炎水肿 ✓胸腔积液 ✓心包积液 ✓胃肠神经官能症(中医辨证为痰饮者)
治疗中耳疾患,常选加柴胡、石菖 蒲;
治疗高脂血症,可选加制首乌、决 明子等。
临床应用本方时,须留意泽泻与白 术的剂量比例。原方泽泻与白术之 比为5:2。泽泻的常用量为20~ 30g,有时甚至达60g。
支饮呕吐 【原文第二十八、三十条】 ➢ 为何呕家“渴者为欲解”: 饮随呕吐而排出体外 阳气来复,故见口渴 ➢ 呕家反不渴的病机: 同:饮停心下(包括膈间和胃脘),
✓如脾胃气虚者可合四君子汤; ✓中阳不足者可合理中汤; ✓时发寒热、呕吐苦水者可合小柴胡汤; ✓胃阴不足者可合益胃汤; ✓胃热者可加黄连、竹茹等。
小半夏汤还可与理中汤合用治疗功能性 胃潴留,临证时可随症加味, ✓如寒甚者加吴萸 ✓寒郁化热者加川连 ✓呕吐酸臭者加焦楂曲、谷麦芽
✓泛吐酸水者加海螵蛸 ✓大便难解者加生军(后下) ✓气虚甚者加黄芪等。
大便难解者加生军(后下) 外寒里饮
热,病情复杂的支饮。临床多用于具有喘 病机探究:饮结肠间,气机不利
刘某,男,44岁。 有“末梢神经炎”病史三年余。
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脉沉紧等主症 病机探究:饮结肠间,气机不利
尔后再发,仍以上方服之,即效。 满、其形如肿、心下坚满、
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如慢性肺心病、 最适宜于痰饮(或夹热)结聚肠间,邪实气滞(或兼肺壅气逆)者。
轻微)
➢证候特点: 短气+伴脾阳虚症 短气+伴肾阳虚症

第十二篇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第十二篇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第十二篇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这里的痰饮、咳嗽,是两种病。

【原文1】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原文1,饮,在于我们现在理解,其实就是津液,人体里的的津液多了。

水气也好、饮也好、津液也好,不是指血,不会说一个人的血多了。

张仲景说了,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原文2】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吐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原文2,“其人素盛今瘦”,病人以前比较圆润的,就有点类似消渴病的那一类了,张仲景说,“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

“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吐引痛,谓之悬饮……”这个应该说是肝胆部位的水气重了,类似肝阴过多、肝阳不足的那种。

前面也讲过的,胁下痛是会弯背的。

“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这个应该指的是四肢水肿的那一类。

“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这里是指身肿,溢饮指的是四肢水肿、手肿、脚肿,很多水肿都是从脚开始开始的。

说到这里,同学们可能也觉得“四饮”还是分得不那么清楚。

其实,病人不管哪个部位津液过多了,都是属于“饮”的一种,不要抠字眼。

水饮到了哪个地方,哪个地方就出现阴阳不平衡了,所以会,“当汗出而不汗出”。

【原文3】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该出汗不出汗,溢饮的那种。

原文3,上一条文没有点明在哪个脏腑,这条开始说明水饮对脏腑的影响。

心的水气重了,是阳不足,就会短气。

心阳虚了,水气不能好好排放,也不想喝,和中阳有点类似。

【原文4】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

原文4,水在肺,就是肺气不足、肺阳偏虚才会多了水气。

水在肺又想饮水的,是因为吐涎沫多了,运转能力差,身体不能补充呼吸道的水气,病人就想喝水来润一下,这都是肺阳不足、肺气差有关,肺的运转能力差了。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12精品PPT课件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12精品PPT课件

治法: 利水消饮补脾
【临床应用举隅】
l凡病机为饮盛上泛的眩晕,无论何病,都可运用。 l高脂血症、中耳积液、化脓性中耳炎等,与水湿上 泛有关者,有较好疗效。 l临床常随疾病加味 ü治眩晕,多与苓桂术甘汤合用,常选加钩藤、石菖 蒲、菊花、酸枣仁等; ü治中耳疾患,常选加柴胡、石菖蒲; ü治高脂血症,可选加制首乌、决明子等。 ü应用本方,须留意 原方中 泽泻:白术=5:2
金匮要略讲义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第十二
n 概述 Ø 痰饮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Ø 留饮与伏饮的概念
留饮——重在久留 伏饮——重在难于根除、具有发作性。
问曰:夫饮有四, 何谓也?师曰,有 痰饮,有悬饮,有 溢饮,有支饮。(一)
四饮脉证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 师曰:其人素盛今瘦, 水走肠间,沥沥有声, 谓之痰饮。饮后水流 在胁下,咳唾引痛, 谓之悬饮。饮水流行, 归于四肢,当汗出而 不汗出,身体疼重, 谓之溢饮。咳逆倚息, 短气不得卧,其形如 肿,谓之支饮。(二)
四饮脉证
【解析】
提要:论述四饮主症与病机 l狭义痰饮
病机—脾运不健,饮走胃肠 主症
饮偏在胃——背冷如掌大、胸胁支满、呕吐清水 涎沫而不渴、眩晕、短气、心下痞 满、心下悸
饮偏在肠——肠间沥沥有声、腹满、大便秘结或 溏泄涎沫、脐下悸
与狭义痰饮有关的现代医学疾病
l悬饮 病机——饮流胁下,肝肺气机不利 主症——咳唾并牵引胸胁作痛 与悬饮有关的现代医学疾病
证治——脾胃阳虚饮停证
【解析】
Ø 病机归纳: 脾胃阳虚,饮停心下,升降失常。
Ø 证候分析与补充: l 胸胁支满 l 目眩 l 背冷如掌大 l 短气 l 心悸 l 小便不利 l 舌质淡嫩或边有齿痕,苔薄白润,甚至水滑 l 脉沉紧或沉弦或弦滑

四饮(痰饮悬饮溢饮支饮)辨治

四饮(痰饮悬饮溢饮支饮)辨治

痰饮辨治汉代张仲景在她所著得《金匮要略》一书中有专门讲痰饮得一篇,方证详细,切乎实用、今就其辨治情况简介如下:一、痰饮得涵义痰饮之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痰饮,为痰涎水饮之总称、《金匮》作为篇名,包括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个内容,原文如下: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1、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2、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3、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重,谓之溢饮;4、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即现代临床所见得胸水、慢支、哮喘、胃中水饮等病。

狭义之痰饮原为四饮之一,即“水停心下,辘辘有声者"、后世临床又作为久咳痰喘得通俗名称(实为原书中得支饮)。

以上就是名义得区别、在中医诊断学中,对痰饮二字又作为辨证方法用:咳唾之粘液,稠而厚者为痰,清而稀者为饮。

根据痰液得稠与稀可以分辨邪正相争得盛衰情况、《医宗金鉴》云:阳盛煎灼成痰,阴盛凝蓄为饮。

"阳盛为热,阴盛为寒。

热痰、寒痰之分,与此意义相近。

痰从火化宜清,饮从寒化宜温。

急性炎症多热痰,稠厚色黄,治宜清火化痰、慢性炎症多寒饮,清稀色白,治宜温阳化饮。

稠与稀反映抗病能力得强与弱,黄与白反映热化程度得快与慢,治各不同、二、病因病机《金匮》所列四饮得病因病机很复杂。

简括而言之:外因冒雨受寒,先伤体表卫外之阳气,进而影响肺气宣肃失常,以致不能通调水液,聚而成痰。

又因饮水过多,或者过食生冷,中焦阳气被遏,脾胃健运失常,饮食少,不能输布精微,湿阻而成饮。

如果久病衰老,肾阳不足,对水饮得蒸化分利失司,可形成肿满、诸家们概括为:其本在肾,其标在肺,其制在脾。

三者之间,尤其就是脾阳居中,脾阳不振,上不能输精以养肺,下不能助肾以制水,三焦通道失常,发为痰饮喘肿。

原文云:“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

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宋本伤寒杂病论》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原文释文

【《宋本伤寒杂病论》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原文释文

【《宋本伤寒杂病论》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原文释文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150-190条150、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注:问:饮病有四种,是哪四种呢?老师说: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151、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吐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注:问:四饮有什么不同?老师说:病人从前身体壮实,现在消瘦,水在肠间流动,沥沥有声可闻,这叫作痰饮;水饮形成以后,停留积聚在胁下,咳嗽或吐痰时牵引胸胁疼痛的叫悬饮;水饮形成后,停积于内,又逐渐泛溢于四肢,应当汗出时却不能出汗,身体感到酸重疼痛的,叫做溢饮;咳嗽气逆,气息短促不能平卧,周身轻度水肿,叫做支饮。

152、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注:水饮影响于心,病人感觉胃脘部痞满,又有水在里面悸动,并感气短,厌恶水,不想饮水。

153、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

注:水饮影响于肺,则出现上吐清涎稀沫,口干欲饮水。

154、水在脾,少气身重。

注:水饮在脾,可见气短乏力,身体沉重。

155、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

注:水饮在肝,则在胁下支撑胀满,打喷嚏时引起两胁疼痛。

156、水在肾,心下悸。

注:水饮在肾,水气上逆凌心则心下悸动不安。

157、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

注:胃脘有留饮的病人,背部寒冷,冷处约有手掌大小。

158、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

注:留饮在胁下的病人,胁下疼痛,并向上牵引缺盆,咳嗽时胁痛加重(一作:转甚)。

159、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

脉沉者,有留饮。

注:胸中有留饮的病人,有气短促、口渴等症状;若饮多又流于四肢,则可见四肢关节疼痛,脉沉的,为有留饮。

160、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ppt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ppt

2.微饮证治(狭义痰饮的代表方)
[原文]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 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17)
[提要] 论述微饮(痰饮轻微)的证治。 是一症二方。 1.微饮,是水饮之轻微者。 2.苓桂术甘汤证与肾气丸证比较如下:
苓桂术甘汤证与肾气丸证的比较
病机 主症
治则
方药
苓桂术 甘汤证
脾阳虚 弱,水 停心下
1.病机:饮邪结实于胸胁。 2.主症:胁下硬满,咳嗽牵引胁下疼痛,脉象 沉弦有力。 3.治则:峻下逐水 4.方剂:十枣汤
(三)溢饮证
[原文]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 之;小青龙汤亦主之。(23)
[提要] 本条论述溢饮的证治。
大、小青龙汤的区别
病机 主症 治则 方药
大青龙汤证
小青龙汤证
外感风寒,内兼郁热
1、分型、病位、主症 痰饮—胃肠—素盛今瘦,肠间沥沥有声 悬饮—胸胁-咳唾引痛 溢饮-四肢肌肤-身体疼重 支饮-胸膈-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 形如肿 2、主脉-偏弦
4、治则:温药和之
5、证治
痰饮在胃
痰饮
饮停于肠
痰饮呕吐 小半夏汤 小半夏加茯苓汤
痰饮冒眩-泽泻汤
脾阳不足-苓桂术甘汤 肾阳不足-肾气丸 饮停肠间,水饮上逆-五苓散 饮结肠间,留饮欲去-甘遂半夏汤 饮结肠间,居而不动-己椒苈黄丸
使用参考(诊断依据):
1、苦冒眩 2、舌诊:舌色淡,苔多水滑,白腻而且
厚,舌体肥大,占满口腔 3、咳逆倚息伴头疼、耳鸣、鼻塞等
5.下焦饮逆证
[原文]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 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31)
[提要] 本条论述下焦水逆的证治。 1.病机:饮停于肠,饮邪上逆。 2.主症:脐下悸动,呕吐涎沫,头晕目 眩,小便不利,渴不多饮,身体消瘦 3.治则:温阳利水 4.方剂:五苓散 (化气行水利小便)

痰饮咳嗽_精品文档

痰饮咳嗽_精品文档
14
(1)狭义痰饮的主症
【原文】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
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
支饮。(1)
【原文】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
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23)
【原文】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
寒冷如掌大。(8)
15
【原文】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 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16)
【原文】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 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 肾气丸亦主之。(17)
22
【解析】
饮后水流在胁下——部位“胸胁” 咳唾引痛————咳引胸胁痛剧 胁下痛引缺盆 咳则气逆于上,与饮
邪相击,气饮相击,气
咳嗽则辄已 机不通,故痛剧
23
胁下支满,嚏而痛 脉沉而弦者
饮邪潴留于胸胁间 病在于里
悬饮内痛
24
(3)溢饮的主症
【原文】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 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谓之溢饮 (2) 【原文】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 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沉者,有 留饮。(10)
①口中有津液——饮去病解之征 ②渴者,加芒硝半两——饮阻气结,热结于肠,
病重药轻,加芒硝软 坚破结
54
( 5 ) 痰饮冒眩
【原文】心下有支饮,其人苦 冒眩,泽泻汤主之。(25)
55
【解析】
①部位——水饮停于心下
心下有支饮

②症状——支撑胀满

苦冒眩——水停心下,清阳不升
56
治法:利水健脾
方药:泽泻汤 泽泻五两——行水除饮
⑧ 小便不利
脾阳虚,转输不利 肾阳虚,气化不利
⑨ 脉弦 ——饮病主脉 脉浮细滑,伤饮
肺饮不弦
支饮……其脉平也
⑩ 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滑、厚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则 【原文第十五条】 ➢痰饮病为什么需要用温药? 痰饮的形成:与阳气失调有关 痰饮的性质:阴邪、易伤阳 痰饮的消除:有赖于阳气
➢ 温药的作用 ➢ “和之”的含义 ❖ 证治 痰饮 饮停心下 【原文第十六条】 ➢ 病机归纳:脾胃阳虚,饮停心下,
升降失常。 ➢ 证候分析与补充:除原文所述症状外,
✓甘草量不宜大于甘遂。实验研究发现,甘
草愈多,毒性亦愈大。 二是要掌握正确的煎药法
临床常将本方用于水饮久留,邪实正 不虚的顽疾重症,如留饮久泻、留饮结胸 以及西医的小儿白日咳、肾积水、肝硬化 腹水、心包积液等。
✓幽门不全梗阻 ✓恶性肿瘤放疗或化疗后 ✓晕车晕船 ✓前庭神经元炎 ✓高血压病 ✓临界高血压
留饮欲去 【原文第十八条】 ➢抓住证候特点: 下利的特点: ✓ 欲自利 ✓所下之物多涎沫 ✓有泻而未尽的感觉 ✓伴心下坚满
下利后的反应 ✓利反快 ✓心下续坚满 多见苔白滑或白腻,脉伏或沉弦 ➢病机归纳:饮留胃肠,欲去未能尽去, 新饮日积。 ➢治法: 因势利导,攻下逐饮。 ➢用药特点: 取甘遂峻逐驱水饮 半夏化饮开结、降浊下行
呕吐清水涎沫而不渴、心下痞满、心 下悸、腹满、肠间沥沥有声、大便秘 结或有时溏泄涎沫、脐下悸 悬饮 病机——饮流胁下,肝肺气机不利 主症——咳唾并牵引胸胁作痛 溢饮 病机——肺失宣发,脾失健运,饮
溢四肢肌表 主症——身体疼重、当汗出而不汗出
四肢历节痛
支饮 病机——饮聚胸膈,凌心射肺 主症——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喘 满、其形如肿、心下坚满、
小半夏汤还可与其它方同用,辨证治疗 多种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呕吐:如急慢性胃 炎、肝炎、胰腺炎、胆囊炎、梅尼埃病、 神经性呕吐、尿毒症、妊娠呕吐、胃手术 后功能性排空障碍、外科术后等。
➢小半夏加茯苓汤临床应用举隅 本方主治症除呕吐外,还有心下痞、心
悸、头眩等特点,临床医家常用本方治疗 具有上述表现,辨证属于水饮内停的下列 病证:如 ✓右心衰竭 ✓病毒性心肌炎 ✓妊娠恶阻 ✓肾炎尿毒症 ✓急慢性胃炎 ✓贲门痉挛
✓本方用于: ✓肺心病引起的水肿、喘咳或右心衰竭 ✓肝硬化腹水 ✓肾炎水肿 ✓胸腔积液 ✓心包积液 ✓胃肠神经官能症(中医辨证为痰饮者)
只要辨证为痰饮内聚,肺与大肠壅滞不 通者,均可用之。 临证可酌情加味:如
如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时: ✓痰多且黄稠者,可加金银花、桑皮、贝 母; ✓下肢浮肿者,加生黄芪、牛膝、车前仁 ✓伴心气不足者,可合生脉饮; ✓伴肾气不足者,可合金匮肾气丸; ✓若遇垂危极虚病人,可合参附汤,并同 时配合西医治疗。 如治疗肝硬化腹水,可加失笑散、丹参 ➢注意:脾虚饮停非本方所宜。
✓如脾胃气虚者可合四君子汤; ✓中阳不足者可合理中汤; ✓时发寒热、呕吐苦水者可合小柴胡汤; ✓胃阴不足者可合益胃汤; ✓胃热者可加黄连、竹茹等。
小半夏汤还可与理中汤合用治疗功能性 胃潴留,临证时可随症加味, ✓如寒甚者加吴萸 ✓寒郁化热者加川连 ✓呕吐酸臭者加焦楂曲、谷麦芽
✓泛吐酸水者加海螵蛸 ✓大便难解者加生军(后下) ✓气虚甚者加黄芪等。
痰饮呕吐 【原文第四十一条】 ➢“先渴”产生的机理:
心下素有饮停,妨碍津液上承。 ➢引起“后呕”的机理:
饮水加重了饮邪,饮盛上逆。 ➢病机: 饮停心下,胃失和降。 ➢证候特点: 呕吐清水涎沫而不渴 常伴心下痞满,头目昏眩,心下悸,口 淡,舌质淡,苔白,脉缓滑等。
➢治法:利水蠲饮,和胃降逆。 ➢主方及方义:
尚可见小便不利,形体消瘦,短气,
背冷如掌大,舌质淡嫩或正常,苔薄白 而润,甚至水滑,脉沉紧或沉弦。 ➢ 治法:温阳蠲饮,健脾利水。 ➢ 方义分析与配伍特点: 温而兼消 温而不燥 微饮短气 【原文第十七条】 ➢ 本条病情的特点:阳虚夹饮邪(饮邪
轻微)
➢证候特点: 短气+伴脾阳虚症 短气+伴肾阳虚症
芍药散结开血痹兼顾脾阴 甘草和中护液 ➢甘遂配甘草目的探讨 加强攻逐留饮之力 缓解甘遂之性急 ➢用蜜的意义 :缓急解毒 ➢关于本方的煎服法: 甘遂与半夏同煮 芍药与甘草同煮 然后将二药汁加蜜合煎 顿服之 :不可过服,中病宜止
➢本方临床应用: 必须注意两点: 一是仔细斟酌甘遂与甘草的剂量比例
当两药取同一种剂型时: ✓二药可取等量,或甘草小于甘遂,
➢为何此病情 “当从小便去之” 一以驱邪(水饮的去路有三:汗、大小
便) 一以通阳(饮为阴邪,容易阻遏阳气) 肠间饮聚成实 【原文第二十九条】 ➢病机➢ 证侯分析与鉴别: 腹满——注意其表现特点 口舌干燥——抓住其病机以及如何与
类似症鉴别 ➢ 治法与方义:通利二便,分消水饮 ➢ 方后注的说明: “口中有津液”为何意? 渴者为什么要加芒硝? ➢ 本方临床应用举隅 最适宜于痰饮(或夹热)结聚肠间,邪 实气滞(或兼肺壅气逆)者。临床常将
➢治法与方义: 蠲饮降逆,和胃止呕。
➢小半夏汤临床应用举隅 小半夏汤擅长于治疗水饮上逆的呕吐。
常用本方治疗肿瘤病化疗所致的呕吐。 尤其对辨证为寒饮停胃,以呕吐痰涎或清 水、舌淡苔白滑润为特点者疗效最好, 而对 胃阴耗伤,舌红少苔或无苔、干呕无物者 疗效最差。
本方亦可用于其它类型的呕吐,但必 须随机化裁。
病案分析之三 李某,男,24岁,学生。患失眠多年,西医
曾诊断为神经衰弱,服用安定、利眠宁等镇静 药,时有小效。近因毕业考试,病证加重,昼 则头晕头疼,昏昏欲睡,神思恍惚;夜则清清 不寐,往事联翩,思绪不断,痛苦非常,口苦, 心烦,小便赤,舌红,苔薄黄,脉弦细而数。
方用酸枣仁汤加味:酸枣仁15g,茯苓 18g,知母9g,川芎6g,生地15g,白芍 9g,栀子6g,朱砂1.5g(冲服),竹叶 4.5g,水煎服,每日1剂。服本方6剂, 睡眠稍好,头晕痛亦减;又进9剂,睡眠 已正常。后用天王补心丹,每晚2丸,调 理善后。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三两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 温再服。
支饮呕吐 【原文第二十八】 ➢为何呕家“渴者为欲解”: 饮随呕吐而排出体外 阳气来复,故见口渴 ➢呕家反不渴的病机:
饮停心下(包括膈间和胃脘),胃失和 降。 ➢证候特点: ✓呕吐清水涎沫而不渴 ✓口淡,舌质淡,苔白,脉缓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