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名词解释
美学原理介绍
美学原理是研究美的本质、起源、功能和价值的哲学分支。
它涉及到人类对美的感知、创造和欣赏,以及美在艺术、文化和社会中的作用。
美学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一个复杂而难以捉摸的概念,因为它涉及到主观和客观的因素。
从客观角度来看,美是一种形式或结构,具有和谐、平衡和秩序等特点。
从主观角度来看,美是一种情感体验,与个体的审美观念、价值观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因此,美的本质既包括客观的形式特征,也包括主观的情感反应。
2.美的起源:关于美的起源,有多种理论解释。
一种观点认为,美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模仿和再现,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
另一种观点认为,美是人类心灵的表现,源于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美是人类文化的创造,源于人类对艺术和审美的独特理解和实践。
3.美的功能:美具有多种功能,包括认知功能、情感功能、道德功能和社会功能。
认知功能是指美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提高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情感功能是指美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反应,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道德功能是指美可以传递道德价值,引导人们追求美好品质和行为。
社会功能是指美可以促进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4.美的价值:美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审美价值,即美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吸引力;二是实用价值,即美在生活、艺术和科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贡献。
审美价值体现了美的超越性和普遍性,使人们能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实用价值体现了美的实用性和创造性,使人们能够通过美的创造和应用来改善生活、发展文明和推动科技进步。
5.美的鉴赏:美的鉴赏是指人们对美的感知、评价和欣赏的过程。
美的鉴赏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包括对美的敏感度、辨别力和创造力等。
此外,美的鉴赏还受到个体差异、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美的鉴赏是一个动态的、多元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来提高和完善。
6.美的类型:美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自然美、人造美、形式美、内容美、抽象美、具象美等。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课后题答案
导论Aesthetica:这是美学的拉丁文名称,该词源于希腊文,词根含义为“感觉”“感兴趣”“感性的”。
鲍姆嘉通提出要建立一门学科来研究感性认识,这门学科可称为“Aesthetica”即感性学。
感性认识的完善就是美,这也是“Aesthetica被译为“美学”的一个原因。
美学:美学学科是人类知识近代分化所产生的理论自觉形态,是一门人文学科,也是理论学科。
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学科。
美学学习的方法特性:美学学习与研究首先具有区别于实证经验科学的哲学思维,美学的哲学思维性质首先体现在对审美本质的把握上,学习美学原理并非通俗意义的审美欣赏,哲学思维的训练是必须的过程。
其次,美学学习区别于纯思辨的人文体验描述。
美学作为哲学思维并不等于纯思辨,在一定程度上伴随有审美体验的意向性描述。
正是在这种意象思维的基础上,才凝聚形成了中国传统美学“意境”“意味”“情境”“气象”等一系列本质直观特性的范畴术语。
第一章“美本身”: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借希庇阿斯和苏格拉底之口讨论了什么是美的问题,否定了美是美的东西、质料或形式,不是某种物质上或精神上的满足,不是恰当、有用、有益等价值,不是由视觉或听觉引起的快感等,提出美是指“美本身”,是使一切事物成其为美的共同本质。
对“美本身”的提问和寻找,是对审美本质的形而上的哲学探讨。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对美的本质的回答,他认为美就是理念,美本身必须是真的,真与美的区别在于:真是思考的对象而不是感觉的对象,美却是感觉的对象,真只有达到“感性显现”时才成为美,美必须是具有感性形式、可以呈现于意识的。
因此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美的规律:“美的规律”一词,是马克思在论述动物的生产与人的生产的不同时提出的,是物质生产实践中的一种规律,而且是在真与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立的规律。
“美的规律”与“自由劳动”和“人的本质”三个概念三位一体。
审美的本质:审美活动体验优先于主客二分后的审美静观;以劳动为核心的实践及其结构成为探讨审美本质的基础与出发点。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
1. 审美观点:指个人或群体对于美的理解和偏好,是对艺术作品进行主观评价和感受的角度。
2. 客观美:指美的存在和价值独立于个体的主观意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3. 主观美:指美的存在和价值相对于个体的主观意识,具有个体差异和主观性。
4. 表现力:指艺术作品或艺术形式传达和表达作者情感、思想、意图的能力。
5. 比例:指艺术作品中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的大小、长度、宽度等相互之间的关系和平衡。
6. 对比:指艺术作品中通过对不同元素、色彩、形式、构图等进行对比,产生强烈的视觉冲突和对立,以增强艺术效果。
7. 平衡:指艺术作品中各个要素之间的权衡和协调,使整体具有和谐、稳定的效果。
8. 对称:指艺术作品中形式、结构、色彩等在中心线或轴线上呈现的对称关系,传达出稳定、庄重的感觉。
9. 韵律:指艺术作品中连接或重复出现的节奏、音调、形态等元素,使作品具有节奏感和动感。
10. 色彩对比:指艺术作品中通过不同颜色之间的对比,产生鲜明的视觉效果,增强作品的色彩表现力。
11. 空间感:指艺术作品中通过透视、构图等手法创造出的三维立体感和深度感。
12. 纹理:指艺术作品中通过线条、细节、笔触等表现出的质感和触感。
13. 意象与象征:指艺术作品中通过特定的形象、符号等表达作者的思想、主题或情感。
14. 躯体性经验:指人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产生的身体感觉和情感体验。
15. 群众审美:指大众对于美的偏好和主流审美趋向,受到社会、文化和时代因素的影响。
美学原理概念
美学原理概念
一、Introduction
美学原理概念是从中国古典哲学中获得的,它重视审美行为的道德起源和认识,重视客观的审美价值标准和人们审美行为的自然规律。
美学原理概念把美视为衡量客观世界秩序的一种人类的思考行为,美学的核心是它的原理。
二、理论基础
美学原理概念的基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和合思想”,它是从认
识论和审美论的角度出发,从伦理学的视角研究审美的本质。
它的原理包括“和合”、“调和”、“美学”及“自然”。
它认为,美受到七种
要素的共同影响:基准、形式、节奏、逻辑性、反常、趣味和统一性。
三、实践应用
美学原理概念有很多实践应用。
如:在室内装饰中,可以借鉴“和合”的思想来营造舒适美观的家居空间;在摄影中,可以从构图、色彩等方面来考虑摄影者的审美感受;在建筑设计中,可以结合“和合”原理,考虑结构、配色、气氛等多种因素,设计出适应环境的合理建筑。
四、结论
美学原理概念是从中国古典哲学中提取出来的,由“和合”、“调和”、“美学”和“自然”四个原理组成,在审美的方面,它能够给我们提供一种契合精神、有序的审美行为表达方式,以及以人为本的审美价值观念,它对室内装饰、摄影、建筑设计等的实践应用都有着重
要的指导作用。
美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美感: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关照、欣赏的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引起的满足感、愉悦感和幸福感,外物的形式契合了内心的结构所产生的和谐感,暂时摆脱了物质束缚后精神上的自由感。
这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所获得的最高享受,也是人类心灵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距离说:在我与物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以审美的态度来观赏外物,这时就产生了美。
代表人是英国的爱德华。
布洛。
移情:所谓移情,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将自己的知觉、情感外射到外界的事物上,设身处地的把原来无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他也有了感知和情感,从而构成了物我同一,甚至物我两忘的境界。
移情说作为一种正式的审美经验理论形成于19世纪的德国,其代表人物是利普斯。
崇高:(1)崇高的对象通过感性形态体现出粗犷博大的形式,或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或雄伟的气势等;(2)让人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引起敬仰和赞叹的情怀;(3)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悲剧:也可称之为悲或悲剧性,不同于作为戏剧种类之一的悲剧,它比后者的含义更为广泛,它还包括现实生活中的悲剧和其他艺术种类中的悲剧(2分)。
究其实质来说,所谓悲剧是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的信号,是社会生活中新旧力量矛盾冲突的必然产物。
净化:就是通过艺术作品,舒缓、疏通和宣泄过分强烈的情绪,恢复和保持心理平衡,从而产生一种精神上的快感,即美感。
自然美:所谓自然美,就是指客观世界中自然物的美,产生和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美,即自然事物、自然景观及其关系所呈现出来的美。
自然美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的,如原始森林等。
另一类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的自然美,如农田、果园等。
“趣味无可争辩”:鉴赏趣味纯属个人私事,无所谓是非曲直,高低深浅之别,也无标准和规律可循。
趣味之所以无可争辩,按照康德的解释,是因为“每个人有他自己的趣味,”按照一个一定的客观原理检查和证明某种趣味,是绝对不可能的。
二、简答美感是怎样产生的⑴美感的产生是以人类的诞生为前提的。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美学原理》名词解释1、美学: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2、美的形象性:是指美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形象的、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美是人的末质力量的对象化,凡是美都是形象,能够被人的感觉直接把握。
3、美的社会性:是指美依存于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的社会内容。
是美与人类社会不可分割的属性。
4、美是多层累的突创:是关于美的创造的学说,认为美的创造不是某种固定的实体所致,而是多处因素的积累,是一种多层累的突创。
基本含义是(1)从美的形成来说,它是空间上的积累与时间上的绵延,相互交错,所造成的时空复合结构;(2)从美的产生和出现来说,它具有量变到质变的突然变化,我们还来不及分析和推理,它就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一下子整个抓住了我们。
5、毕达哥拉斯学派:由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及其信徒组成,成员我是自然科学家。
他们认为万物最基本的元素是数,认识世界就在于认识支配着世界的数。
美表现于数量比例上的对称与和谐,音乐就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人体的美就在于客观事物的均衡、对称、和谐、多样统一以及黄金分割等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6、美的客观性:是指美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7、“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德国古典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提出的著名命题。
他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认为只有理念才是美的,而且美的理念要获得一种感性的显现,要表现为一定的感性形象,才成为美。
8、美在愉快说:是西方关于美的本质的一种学说,认为事物引起的人生理和心理的快感的美的真正本质。
代表人物有休谟等。
9、美在关系说:是西方关于美的本质的一种学说,认为美存在于客观事物本身包含着的某种关系中,这种“关系”才是美的本质。
这是法国启蒙思想家、美学家狄德罗提出的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10、美是生活说:美的本质的一种说法,认为美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生活才是美的本质。
它是由俄国19世纪现实主义美学家、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
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一、名词解释美学:美学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归纳起来,美学有以下定义:美学是关于美的科学;美学是艺术哲学;美学是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科学;美学是关于对美学词汇进行语言分析的科学;美学是关于审美价值的科学。
优美:亦称“秀美”。
美学范畴之一。
与“崇高”相对。
指事物呈现出婉约柔和、纤巧雅致的特性,以此唤起人们亲切、愉悦、平和、自由的审美感受。
崇高:是一个与优美相对的美学范畴,崇高是以人力反抗自然、以人性反抗兽性、在挑战拼搏抗争中获得的精神愉悦,是实践主体的巨大精神力量的表征。
丑:事物的否定性审美价值。
违反社会目的是丑在内容方面的特征,与伦理学领域中的否定性道德价值“恶”相联系;背离客观规律是丑在形式方面的特征,与认识领域中的否定性认识价值“误”相联系。
丑所引起的审美经验是一种否定性情感,它使主体产生痛苦、压抑、惊骇、厌恶等。
荒诞:荒诞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是西方现代社会与现代文化的产物。
荒诞是人异化和局限性的表现,也是现象和本质分裂,动机与结果的背离,往往以非理性和异化形态表现出来,现实中的荒诞是审美活动范畴中荒诞的根源,荒诞审美形态是对现实中荒诞人生时间以审美的方式进行反思和批判。
荒诞是对人生的无意义的虚无性的审美感悟。
二、简答1、美是什么?(优缺)美的定义众说纷纭,但概括归纳起来不外五个方面:(一)美在客观说。
这种理论最初注重美的自然属性的研究,发现了有关和谐、比例、对称、多样统一等美的外观形式法则。
后来侧重于社会美的研究,对美与生活的关系等问题有精辟的论述。
代表人物有狄德罗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等。
(二)美在主观说。
认为美是人的意识、情感活动的产物或外射表现,这种理论在审美意识、审美心理、审美感情方面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代表人物有休谟、康德、柯罗齐等。
(三)主、客观关系说。
认为美既不在客观,也不在主观,而在二者的结合中。
但在论说中有倾向于客观的,也有倾向于主观的。
美学原理的概念
美学原理的概念美学原理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探究美的本质、美的法则以及美的创造等问题。
美学原理不仅涉及对美的理解和认识,也涉及到美的产生和美的表现方式等方面,对于人们理解和欣赏艺术、美的风景及审美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美学原理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最早的美学理论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他的观点。
他认为美的本质在于事物自身的完美,即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他还根据艺术形式的不同,将美分为三类:感官美、心灵美和道德美。
此后,众多美学家就美的本质和原则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美学原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审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美的产生需要有审美主体的参与,审美主体是通过感知、思考和情感等活动来判断和感受美的存在。
审美客体是指触发审美活动的事物、形象或情境,它是触发审美主体美感的媒介和载体。
另一个重要概念是美学原则,即美的创造和表现的法则和规律。
美学原则可以划分为形式原则和内容原则。
形式原则包括比例、对称、节奏、构图等方面,这些原则决定了美的形式特征。
内容原则则涉及到美的内涵、情感和意义等方面,这些原则决定了美的意义和价值。
其中,比例是一项基本原则,它要求事物的各个部分之间应该达到一种相对的均衡和和谐。
对称是另一个重要原则,它要求事物的各个部分左右对称,使整体呈现一种均衡感。
节奏是美的运动性表现的一种原则,它要求事物的运动形态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出一定的规律和节奏感。
构图是指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选择和排列元素、构建画面结构的过程,它是美的形式表现的一项重要原则。
美学原理还包括美的表现方式。
美的表现方式可以通过各种艺术形式来实现,如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
每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风格,但它们都追求通过艺术手段来创造美的效果。
此外,美学原理还涉及到美的创造和创新。
艺术家在创作中需要运用各种美学原则和技巧,以创造出富有美感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创新则是指对传统美学原则的突破和超越,通过引入新的表现方式和思维模式来创造出新的美学体验和审美价值。
美学原理笔记
美学原理笔记
- 美学原理是指一种美学思想或原则,用于审美经验和创作艺
术作品的指导,旨在探讨什么是美以及如何创造美。
- 美的主观性:美是一种主观感受,每个人对美的理解和评价
都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艺术作品要能够触动不同个体的审美情感,具有开放性和多样性。
- 美的客观性:尽管美具有主观性,但也存在一些客观的美学
规律和准则。
例如,比例、对称、韵律等,这些规律可以在不同的艺术作品中被运用和体现。
- 美的表达方式:美可以通过多种媒介和形式来表达,如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
每种表达方式都有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技巧,通过这些语言和技巧的综合运用,艺术家才能达到艺术作品的美感效果。
- 美的价值:美不仅是一种感受,还具有一种价值。
美可以给
人带来愉悦、启发、思考等心理体验,并且能够提升个体和社会的精神境界和文化品位。
- 美的历史和发展:美学原理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
中形成和发展的。
不同时代和地域的审美理念和艺术风格都存在差异,这也为美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多维度的观察角度。
- 美学的运用和实践:美学原理不仅在艺术创作中起着重要的
指导作用,也可以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过认识和理解美学原理,个体可以更好地领略和欣赏美的存在,同时也能够提高自身的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
弘毅考研-美学原理名词解释
美学: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的科学。
它体现了审美活动中主题与客体的关系和当前美学研究的基础内容。
一方面美学可以集中的研究美的各种形态以及美感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从审美上研究艺术,与艺术概论有所区别。
美感:是人在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心灵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和怡情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和欣赏评价。
美的形象性:是指美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形象的、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美是人的末质力量的对象化,凡是美都是形象,能够被人的感觉直接把握。
美的社会性:是指美依存于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的社会内容。
是美与人类社会不可分割的属性。
美学研究的对象: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的认识。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当人类开始把自己与自然区别开来,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物体,并在自己的创造物中直观自身,看到了自己的创造能力的时候,人类的审美意识也就形成了。
审美对象:凡是客观上与人构成一定的审美关系,能引起人的审美感受的事物总称审美对象。
指各种美的对象,包括现实美,艺术美和自然美等。
也包括优美崇高悲剧喜剧等形态。
美学思想:是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之一,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形式进行传播;二是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美学思想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这一学说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
他认为人的本能欲望受到压抑,压抑到无意识中,喜剧性具有一种释放性的作用,让欣赏者发泄它们,使它们浮动在意识之中,得到三种满足方式,即巧智、想象、幽默。
审美态度:是一种宁静的、适宜于接纳对象外观的心理状态,使主体关注于对象的形式与结构。
其核心是要求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超越自我和实际功利而达到对审美对象的审美静观。
审美态度是存在于审美活动中的,不同于实践、理智、道德的一种态度。
美学原理第二版的名词解释
美学原理第二版的名词解释美学原理,作为一门关于审美(aesthetics)的学科,涵盖了广泛的范畴和概念。
第二版的《美学原理》是对第一版进行了深入完善和扩展的版本,通过对其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和阐述,可以更好地理解美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
1. 审美(Aesthetics)审美是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指的是人们对于美的感知、体验以及对美的评价能力。
在美学原理中,审美被描述为一种关于艺术和美的智力活动,是个体对美学对象的情感反应和认知活动的综合体现。
2. 美感(Aesthetic Experience)美感是指在与美学对象(如艺术作品)互动的过程中,个体产生的感知、情感和思考等综合体验。
美感体验可以使人们感受到内在的愉悦和认知上的启发,是艺术和审美追求的最终目标之一。
3. 艺术(Art)艺术是通过创造性的想象和表达来实现对美的追求的一种活动和方式。
美学原理中对艺术的解释强调了艺术的创造性和表达性,将其与审美体验和美感联系起来。
4. 表现(Expression)表现是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中的一种关键要素,指的是艺术家通过各种方式传达自身情感、思想和意义的过程。
艺术作品的表现力量可以激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并引发深层次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
5. 观念艺术(Conceptual Art)观念艺术是20世纪后半叶出现的一种艺术流派,强调艺术的观念性和思想性,作品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物质形式,更在于艺术家的构思和思考过程。
观念艺术挑战了传统艺术的观念和界限,引发了对艺术定义和评价的新思考。
6. 美的标准(Standards of Beauty)美的标准是人们对于美的特定要求和衡量标准,不同文化、时代和个体对于美的标准会有所不同。
美学原理中强调了美的标准的相对性和多样性,认为美的标准是可变的,需要基于观众和文化的背景来理解和评价。
7. 审美学(Aesthetics Theory)审美学是对审美现象和审美体验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包括了对美学原理、美学对象、美学评价和审美心理等方面的探讨。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及课后题答案
导论【学习要点】绪论是全书的概述。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是绪论的核心,它们规定了本书的内容范围与论述特性。
“审美”是人类现实活动之一;“美学思维”则是审美意识的观念化;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学科。
美学是主体性人文理论学科;美学研究方法不仅要求哲学思维的思辨力,而且要求审美乃至所有精神经验的敏锐体验。
【重要概念】Aesthetica;审美;美学思维;美学;人文学科;哲学思维;人文体验【回答示例】Aesthetica:这是美学的拉丁文名称,该词源于希腊文,词根含义为“感觉”“感兴趣”“感性的”。
鲍姆嘉通提出要建立一门学科来研究感性认识,这门学科可称为“Aesthetica”即感性学。
感性认识的完善就是美,这也是“Aesthetica被译为“美学”的一个原因。
美学:美学学科是人类知识近代分化所产生的理论自觉形态,是一门人文学科,也是理论学科。
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学科。
美学学习的方法特性:美学学习与研究首先具有区别于实证经验科学的哲学思维,美学的哲学思维性质首先体现在对审美本质的把握上,学习美学原理并非通俗意义的审美欣赏,哲学思维的训练是必须的过程。
其次,美学学习区别于纯思辨的人文体验描述。
美学作为哲学思维并不等于纯思辨,在一定程度上伴随有审美体验的意向性描述。
正是在这种意象思维的基础上,才凝聚形成了中国传统美学“意境”“意味”“情境”“气象”等一系列本质直观特性的范畴术语。
第一章【学习要点】审美的本质是美学原理解释审美活动及其经验的第一原理。
审美的普遍必然性根源于审美内在于劳动所代表的实践活动的普遍必然关系;审美的本质是规律与目的相统一活动所产生的自由形式;审美的本质是能动协调规律与目的的自由活动方式;审美的本质是人的自由本质的对象化理想。
【重要概念】“美本身”;“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美的规律;自由劳动;审美的本质【回答示例】“美本身”: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借希庇阿斯和苏格拉底之口讨论了什么是美的问题,否定了美是美的东西、质料或形式,不是某种物质上或精神上的满足,不是恰当、有用、有益等价值,不是由视觉或听觉引起的快感等,提出美是指“美本身”,是使一切事物成其为美的共同本质。
美学原理的名词解释
美学原理的名词解释美学是一门研究美的学科,它涉及到美的原理和规律。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解释几个与美学原理有关的重要名词,以展示美学的深度和广度。
一、审美审美是指人们对于美的感知和判断能力。
在审美中,我们能够体验到美的感受,并能够根据内心对美的要求和标准进行评价。
审美包含了对美的主观感受和客观评价,它涉及到个体的情感、文化背景、美学教育等方面。
二、美感美感是指人们对于美的感知和体验。
它是审美能力的核心部分,与我们的感官相互作用,使我们能够感受到美的存在。
美感涉及到感觉、情感、想象和思维等方面,它可以通过艺术、自然景观、日常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等来激发。
三、美学对象美学对象是指被人们认为具有美的事物或现象。
它可以是自然界中的景观、艺术品、音乐、文学作品、建筑等。
美学对象能够引起人们的美感和审美活动,成为人们审美实践的重要内容和来源。
四、审美价值审美价值是指被人们认为具有美的事物所体现出来的价值。
美的事物往往能够带给人们享受、愉悦和启发,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
审美价值可以是情感上的满足,也可以是认知上的启示,同时也可以与道德、社会等领域相互交融。
五、审美标准审美标准是指人们对于美进行评价和判断的依据和准则。
它可以是个体的个人偏好和标准,也可以是社会、文化传统和艺术规律等因素塑造的共同标准。
审美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是主观的,但也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
六、美学理论美学理论是对美学研究的系统总结和总结。
它涵盖了对美学原理、美学方法、美学史、美学思想家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美学理论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美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更好地进行审美实践和创作。
七、美学教育美学教育是通过教育和培训的方式,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美的素养。
它不仅可以培养人们对于美的感知和评价能力,还可以提升人们对于艺术和文化的理解与欣赏水平。
美学教育在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八、美学创作美学创作是指人们通过艺术、文学、音乐等形式,创造出具有美的作品和表现形式。
美学原理感觉名词解释
美学原理与感觉名词解释一、美学原理美学原理是研究美的本质、特征、发生、发展、作用以及与其他事物的关系的学科。
它涵盖了美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个方面,旨在深入探究美的本质和意义,以及其在人类社会和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美学原理的核心在于对美的本质和特征的探讨。
它关注美的内在属性和外在表现,以及美的形态、类型和表现方式。
同时,美学原理还研究美感产生的机制和心理过程,以及美感的个体差异和社会文化背景。
二、感觉名词解释感觉名词是指描述人类感官所感知的事物或现象的词汇。
这些词汇通常与我们的五感相关,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
感觉名词的解释对于理解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至关重要。
1.视觉名词解释:视觉名词用于描述我们所看到的各种事物和现象。
例如,颜色、形状、大小、亮度、方向等都是描述视觉感知的词汇。
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知方式之一,它帮助我们获取和理解周围环境的信息。
2.听觉名词解释:听觉名词用于描述我们所听到的声音和音波。
例如,音高、音量、音色、节奏、旋律等都是描述听觉感知的词汇。
听觉使我们能够与他人交流、感知环境中的声音变化以及欣赏音乐和声音艺术。
3.触觉名词解释:触觉名词用于描述我们所接触到的物质和现象。
例如,温度、湿度、压力、质地等都是描述触觉感知的词汇。
触觉使我们能够感知物体的形状、大小和质地,以及自身的运动和平衡。
4.味觉名词解释:味觉名词用于描述我们所品尝的食物和饮料的味道。
例如,甜、酸、苦、咸等基本味道,以及口感、余味等都是描述味觉感知的词汇。
味觉使我们能够品尝食物的美味,并感知其营养价值。
5.嗅觉名词解释:嗅觉名词用于描述我们所闻到的气味和气息。
例如,香气、臭味、清新等都是描述嗅觉感知的词汇。
嗅觉使我们能够感知环境中的气味变化,并有助于我们辨识食物的新鲜度或危险的气体泄漏等。
除了以上五感相关的感觉名词,还有一些复合感觉名词,如视听、触嗅等,用于描述多种感官同时作用的复杂感知体验。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美学原理名词解释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和文化活动,是人性的需求。
是人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
它在人类历史上发生、发展,它受人类的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审美活动具有社会性、历史性。
美:狭义的美的概念是指我们在审美范畴中讨论的“优美”,即一种单纯、完整、和谐的美,也就是古希腊式的美。
广义的美,它包括一切审美对象,不仅包括优美,也包括崇高、悲剧、喜剧、荒诞、丑、沉郁、飘逸、空灵等各种审美形态。
移情作用: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
朱光潜认为,移情作用就是在审美观照时由物我两忘进到物我同一的境界。
移情说:是西主传统美学中的代表性美论之一,代表人物是立普思,它是要把我们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外物中去,使外物生命化,具有我们人的情感,因而令我们感到美。
意境:意境是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美的境界,意境中情与景的关系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
情在意境中是主导,意境中的景是在特定情感支配下,经过艺术家提炼取舍所创造的。
见景生情,再缘情取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相互作用,互为前提,最终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优美:美处于矛盾相对统一和平衡状态,在形式上的特征表现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的美。
如风和日丽、鸟语花香、莺歌燕舞或是山明水秀、波平如镜、倒影清澈的自然景色等,这些景色都是优美。
从美感上看,优美给人以轻松、愉快、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
从根本上说,优美体现了作为实践的主体与客体处于相对统一的状态,使人产生和谐与愉悦的美感。
崇高:美处于主客体的矛盾激化中,具有压倒一切的力量和强劲的气势。
在形式上表现为粗犷激荡、刚劲雄伟的特征。
从美感上看,它给人以惊心动魄、激奋昂扬的审美感受。
从根本上说,崇高体现了实践的主体与客体处于激烈矛盾状态所显示的伟大精神和力量。
美学原理名词
美学原理名词
1. 形式主义:指建筑物、雕塑、绘画等艺术作品的形状或外观是其最重要的特征。
2. 功能主义:指以实用性和实用功能为重点的设计原则,以满足实际需要为目标。
3. 结构主义:指以结构作为设计和创作的基础,以构建出美观的外观为目标。
4. 现代主义:指以简洁、线条和抽象的元素为特征的设计原则,以追求美学上的完美为目标。
5. 抽象主义:指以抽象概念和形式作为设计原则,以追求视觉上的美感和情感体验为目标。
6. 后现代主义:指以挑战传统观念和认知的设计原则,以追求视觉上的新颖性和张力为目标。
《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是指用来指导我们创作艺术品以及评价艺术作品的解释和概念。
从历史演变
来看,美学原理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在各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产生了多种不同的形式,
这表明它的结构是界定时代的。
在西方美学的发展中,著名的画意学派已经明确了美学原理,其中最重要的是7大基本原理,即统一,对称,平衡,直线,曲线,形态和表面。
统
一原理规定,一件艺术品应当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组件,以凸显真正的意义。
对称原理认为,艺术品应当两边对称,以表达和谐的氛围。
平衡原理要求艺术品应有均衡的构成,使其有
良好的节奏和形式。
直线原理认为,艺术品应当使用直线构成,以展示建筑、坐标、参照等。
曲线原理着重于曲线线条的应用,来展示柔和、柔美、优雅等特点。
形态原理认为,
艺术品应当有普遍适应性,使矛盾点融合为一体,以达到统一。
表面原理指的是艺术作品
的表面处理,即通过不同的技巧,来使其获得更多的鸿蒙和艺术效率。
以上就是西方美学中美学原理的主要内容,它已经成为伟大的艺术家以及对艺术有着
浓厚兴趣的人们所推崇的一种抽象流派。
在实际的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应该以统一、对称、平衡、直线、曲线、形态和表面这7大基本原理为依据,从而使其作品更加完美完整。
只
有不断掌握并实践这些原则,才能使自己的作品充满节奏感,提升艺术效果。
《美学基本原理》名词解释
《美学基本原理》名词解释1.美学: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2.美的形象性:是指美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形象的、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美是人的末质力量的对象化〜凡是美都是形象〜能够被人的感觉直接把握。
3.美的社会性:是指美依存于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的社会内容。
是美与人类社会不可分割的属性。
4.美学研究的对象: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5.Aesthetiea :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美学》一书的书名译音〜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感性学〜即美学。
6.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的认识。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当人类开始把自己与自然区别开来〜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物体〜并在自己的创造物中直观自身〜看到了自己的创造能力的时候〜人类的审美意识也就形成了。
7.美学思想:是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之一-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形式进行传播,二是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美学思想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8.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这一学说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
他认为人的本能欲望受到压抑〜压抑到无意识中〜喜剧性具有一种释放性的作用〜让欣赏者发泄它们〜使它们浮动在意识之中〜得到三种满足方式〜即巧智、想象、幽默。
9.审美态度:是一种宇静的、适宜于接纳对象外观的心理状态〜使主体关注于对象的形式与结构。
其核心是要求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超越自我和实际功利而达到对审美对象的审美静观。
审美态度是存在于审美活动中的〜不同于实践、理智、道德的一种态度。
10.艺术技巧: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技能和技巧。
天才的独特性表现在他通过高超的艺术性进行创作。
11.观、品、悟:观是指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向,品是指接受者根据各自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和经验〜凝神关照〜发挥想象力〜细致地品味作品〜充实、丰富、发展意象〜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1、美学: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2、美的形象性:是指美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形象的、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美是人的末质力量的对象化,凡是美都是形象,能够被人的感觉直接把握。
3、美的社会性:是指美依存于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的社会内容。
是美与人类社会不可分割的属性。
4、美是多层累的突创:是关于美的创造的学说,认为美的创造不是某种固定的实体所致,而是多处因素的积累,是一种多层累的突创。
基本含义是(1)从美的形成来说,它是空间上的积累与时间上的绵延,相互交错,所造成的时空复合结构;(2)从美的产生和出现来说,它具有量变到质变的突然变化,我们还来不及分析和推理,它就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一下子整个抓住了我们。
5、毕达哥拉斯学派:由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及其信徒组成,成员我是自然科学家。
他们认为万物最基本的元素是数,认识世界就在于认识支配着世界的数。
美表现于数量比例上的对称与和谐,音乐就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人体的美就在于客观事物的均衡、对称、和谐、多样统一以及黄金分割等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6、美的客观性:是指美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7、“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德国古典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提出的着名命题。
他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认为只有理念才是美的,而且美的理念要获得一种感性的显现,要表现为一定的感性形象,才成为美。
8、美在愉快说:是西方关于美的本质的一种学说,认为事物引起的人生理和心理的快感的美的真正本质。
代表人物有休谟等。
9、美在关系说:是西方关于美的本质的一种学说,认为美存在于客观事物本身包含着的某种关系中,这种“关系”才是美的本质。
这是法国启蒙思想家、美学家狄德罗提出的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10、美是生活说:美的本质的一种说法,认为美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生活才是美的本质。
它是由俄国19世纪现实主义美学家、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
11、美是理念说:西方关于美的本质的一种学说。
认为物质感性世界不存在美或美的属性,美与某种超现实存在的神秘的非物质性的精神实体紧密相联,由于这种精神实体的注入或显现,才使客观事物成为美的。
代表人物有柏拉图、黑格尔等。
12、移情说:是西方美学中有广泛影响的美的本质论。
它夸大移情的作用,把美的根源和本质归结为人的移情,否定美的客观存在。
它盛行于19世纪,曾经一度成为很有势力的一种美论。
代表人物有立普斯等。
13、心理距离说:是西方现代美学中有影响的美的本质理论之一,认为美产生于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保持的适当的心理距离,否认美的客观存在。
代表人物是布洛。
14、美在形式说:西方关于美的本质的一种学说,认为美仅在于事物的形式特征,即事物外部诸因素之间的和谐,忽视了事物内容的审美价值。
如毕达哥拉斯学派。
15、美在完满说:西方关于美的本质的一种学说。
认为事物通过其各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多样统一的和谐关系,同它本身的概念或内在目的相一致,并同感受它的心灵形成和谐对应关系,就是完善的,也就是美的。
代表人物是莱布尼兹、鲍姆嘉登等。
16、美在无意识说:是弗洛伊德创立的关于美的本质和根源的学说。
认为美属于无意识,是本能冲动的升华,美的本质就是无意识的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
它夸大了无意识,特别是性本能的作用。
17、美感: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观照、欣赏的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和幸福感,外物的形式契合了内心的结构所产生的和谐感,暂时摆脱了物质的束缚后精神上所得到的自由感。
18、想象:想象是人们在外在对象和事物的刺激下,在头脑中对原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精神活动过程。
19、审美范畴:是人们在长期审美活动中形成的、能帮助人们认识和掌握审美现象的一些使用最普遍、最基本的概念。
主要有崇高、优美、悲剧性、喜剧性、丑等。
20、崇高:是审美范畴之一,与优美相对。
崇高是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崇高是人的本质力量经由对象的震撼和压抑而获得的显现。
21、优美:又称秀美,是通常所说的狭义美,与崇高相对,是审美范畴之一。
优美的审美对象在形式方面一般都具有小巧、柔和、清新、秀丽、细腻、圆润等特征,在内容方面一般都不呈现激烈的矛盾冲突,而表现为矛盾双方的暂时相对静止状态。
在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上则表现为十分协调、和谐统一。
优美是最易为人们所接受的美的形态,给人赏心悦目的愉快之感。
22、悲剧性:审美范畴之一,与喜剧性相对。
概括人的审美对象中一种重要审美属性。
它是具有正面素质或英雄性格的人物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的冲突,冲突中下面人物因感性生命遭到摧残和毁灭而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从而激起悲壮之情而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产生审美愉悦。
它与戏剧类型之一的悲剧及日常生活中的悲剧涵义是不同的。
23、喜剧性:审美范畴之一,与悲剧性相对。
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属性。
喜剧性所引起的效果是美,是笑,但并不是生活中所有的可笑的现象都具有喜剧性。
对象以倒错、自相矛盾、背理等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引起人们发笑,喜剧性的笑不但是生理性的反映,更是一种心理反应,从中体现了一定的社会意义。
因此,从本质上说,喜剧性就是以笑为手段,去否定生活中的不协调的形式,从中肯定生活中的美的艺术、社会现象、生活现象,乃至社会历史事件。
24、丑:审美范畴之一,与美相对,具有与美相反的内涵性质的事物的属性。
丑是一种否定性的价值,它使人厌恶、鄙弃、反感。
当人的本质力量受到窒息和排斥,而非人的本质力量却以堂皇的外观闯进了我们审美的领域,它在对象中显现出来的就是丑。
在现实生活中,丑总是具体的、形象的,是对人而言的。
丑的事物往往是违背自身发展规律,有碍于人生的,其外在的组合形式是凌乱的,不能怡人的。
丑的审美意义就在于可以以丑衬美,而且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灵心点化,可以转化成艺术中的美。
25、艺术丑:艺术丑作为艺术美的对应面,是对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的否定,它与生活丑不同,而且艺术作品反映丑的对象不等于艺术丑。
艺术丑指的是艺术作品的内容虚假、腐朽、技巧伪劣,也指技巧上的失败。
另外艺术丑还指一种特殊形式的美。
如园林艺术中的山石以“丑”为美。
26、游戏说:游戏说首先由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者康德提出,后由席勒、斯宾塞等人发展加以完善。
游戏说的倡导者认为,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是由游戏发展而来的。
一方面,艺术和游戏具有虚构的力量,富有拓展性和能动性;另一方面,它们所引起的快感是消除了一切主观偏见和现实差异的,是忘我的。
席勒更认为,游戏是消除人性分裂的一种特有的理想活动。
27、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说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荣格发展了他的老师绰号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把“无意识”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两种,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
艺术家正是在“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下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
28、模仿说:模仿说是古希腊时人们界定艺术的普遍观点。
柏拉图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理念,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艺术又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艺术的本质因而是模仿的模仿,这种模仿也就是不真实的、虚幻的。
亚里士多德则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因而也就肯定了模仿它的艺术的真实性。
以再现现实为宗旨的现实广义文艺可以说是模仿说的最高发展阶段。
29、表现说:西方18、19世纪浪漫广义思潮,标榜“自我表现”,冲破了“模仿说”的罗网,表现说于是兴起。
表现说批评模仿说机械复制,强调艺术必须以表现主体感情为主。
30、有意味的形式:本世纪英国美学家、艺术鉴赏家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
所谓“形式”,就视觉艺术而言,指由线条和色彩以某种特定方式排列而组合起来的纯粹的关系,它把通过形式组成的画面所可能有的指示、意义、记录的信息、传达的思想、以及教化作用等现实生活的内容全部排除在外;所谓“意味”,贝尔认为乃是这种纯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着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意味的唯一来源。
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结构,也即“有意味的形式”。
31、符号说:当代美国女哲学家苏珊.朗格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是一种非逻辑、非抽象的符号,具有表现情感的功能;艺术符号所表现的情感不应是个人瞬间的情绪,而应表现一种人类的普遍情感或情感概念,它能展示人的经验的、情感的、内心生活的动态过程,即人的“生命形式”,能表现出人类的情感和“生命形式”的内在本质。
32、载道说:载道说,较早可追溯到孔子;而唐代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则加以完善。
他认为,古文是为了宣传儒道而存在的,并非是为了缘情。
柳宗元也认为,文章因道而贵,文章家因道而尊。
这样,将文置于道的约束下,先道而后文,猛烈地抨击了无情而故意以矫情为文的风气。
33、娱乐说:娱乐说可分“自娱”和“娱人”两个方面。
艺术家借助于创作中的想象,在幻想世界中实现自己虽向往但在现实中却不能实现的愿望、追求、希冀和理想,从而达到“自娱”。
“娱人”则是使他人产生快乐。
34、艺术敏感:主要是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
35、灵感:是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精神昂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活跃的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
36、美育:就是当我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析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而且在人的气质、精神面貌上,也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
简答题: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的做法有什么合理性?其片面性的哪里?答: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其最大的合理性就在于抓住了美具有感性形式这一特点。
其片面性主要有三个方面: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来谈美的本质;客观事物的感性形式是构成美的重要因素,但不能保证符合形式美规律的事物就是美的。
因为,同样的形式也可以是构成不美或丑的因素;认为美在事物的形式特性的说法也不适合一切美的事物,尤其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诸多事物的美。
2、从人的主观心意状态中探求美的做法有何积极意义?又会导致什么结果?答:从人的主观心意状态中探求美,使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深入到了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看到了美与人的主观世界之间的关联,这是有合理性的。
但这一求解路径会导致两方面的结果:容易混淆美和美感的区别;各人都会从各自的心意状态出发去衡量美,甚至会出现“趣味无可争辩”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