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几种有代表性的心身关系理论

合集下载

中西方人性理论对比分析

中西方人性理论对比分析

中西方人性理论对比分析一、西方人性假设(一)“经济人”假设“经济人”的观点最早是由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他认为经济现象是具有利己主义的人们的活动所产生的,如果能够刺激他们的利己心,使之有利于他人,要达到目的就容易得多了。

泰勒制是其典型的代表,这个经济理论对应的管理方法就是用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管理人,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

不可否认的是,在当时的中国和西方,这种人性假设下对应出现的管理政策确实可以产生积极的作用,对应的是中国政治上的稳定,西方经济利润的增加。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理论的片面性也更加凸显,这种人性假设的实质是把人看作一种单纯的动物,无视和抹杀了人的社会性。

在这种人性理论指导下产生的管理措施,不可能真正、持久地调动人的积极主动性以及激发人的劳动热情和创造精神。

(二)“社会人”假设社会人是梅奥总结了霍桑实验,提出了“社会人”的人性假设。

“社会人”的观点认为,工人不是机械被动的动物,对工人劳动积极性产生影响的也绝不是只有经济报酬,工人还有一系列社会的、心理的需求,比如对尊重的需求等。

这种“社会人”假设的观点类似于孟子“性善论”中的观点,将人性向好的一面去看,不再片面地将人性看作追求利益者,而是把人的社会需要看作人类行为的动机,“社会人”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在劳动中与其他人交往,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获得社会的认同,这就给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自我实现人”假设由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马斯洛提出。

他认为:“人拥有五个层次的需要,即生理的、安全的、爱与归属的、尊重的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每当一种需要得到满足时,另一种需要便会取而代之。

”其目标就是自我实现,竭尽所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利用自己的天资和能力,使自己变得完美。

该理论比较客观地分析了人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立体的个体,个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西方哲学思想中的人本主义思想,重视个人的价值与尊严。

他强调发挥人的潜能与价值,由此也推动了现代“以人为本”的管理。

西方心理学史答案全

西方心理学史答案全

2、试述心理学思想史上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对立。

源于古希腊时代的两种重要的思想冲突之一是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理性主义者否认真理性的知识来自感知,经验主义者相信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上,可以获得对真理的认识。

理性主义者担心感官的错觉,经验主义者担心理性的欺骗。

(一)基本分歧1、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一般说来经验论者认为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一切知识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唯理论各则主张认识来源于天赋观念,知识必须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

2、真理的标准问题。

一般说来,经验论者认为,知识的真理性就在于它能够与认识对象相符合.至少可以被还原为经验;而唯理论则认为,知识的真理性乃在于清楚明白、无可怀疑,亦即具有自明性和不矛盾性。

3、认识的方法问题。

一般说来,经验沦者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经验的归纳方法,而唯理论者则主张从不证自明的公理出发,经过理性的演绎方法,推导出结论。

(二)唯心主义的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主要是认识论的对立,不能将经验论等同于唯物主义,将唯理论等同于唯心主义。

他们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各执—端,各自包含有部分真理,而在长期的论争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互为补充,共同推动着人类认识的发展。

3、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对心理学的影响。

这方面的影响主要是指对弗洛伊德的影响,他是非理性主义的杰出代表,而其人格理论又把这种非理性主义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人格结构中,究竟哪一部分的运作原则对人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弗洛伊德的回答当然是本我的唯乐原则。

他认为本我是一种混沌状态,是一锅沸腾的激情,它既没有组织,也没有统一的意志,只有一种使本能按照快乐原则得到满足的冲动。

本我完全不懂什么是价值,什么是善恶,什么是道德。

弗洛伊德赞成人格结构中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协调统一,认为应当通过自我来协调本我与超我的关系,但是他虽然希望建立既文明又能满足本能欲望的文化模式,却特别强调,决不能“忽视文化的建立有赖于满足本能的牺牲的程度和文化的存在有赖于强烈的本能要求的不满足为先决条件的程度。

西方文化导论人物对应的思想理论

西方文化导论人物对应的思想理论

西方文化导论人物对应的思想理论一、古希腊(小国寡民,城邦,民主,伦理)(一)苏格拉底1、知识即美德2、应由智者管理国家(二)柏拉图1、君主制,哲学王2、三大阶级:统治者、护卫者、生产者3、人治4、普及教育5、消灭私有财产,共妻共子(三)亚里士多德1、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2、城邦是最高的善3、批判柏拉图4、有限的私有财产5、肯定中产阶级的作用6、主张中庸的民主制度(混合政体)7、法治二、希腊化时代与古罗马(移民部落文化,法治,公民权扩大,血缘联系较弱)(一)伊壁鸠鲁学派1、快乐主义(直面死亡、不惧神、节欲、精神快乐、忍受痛苦)2、不参与政治3、享受灵魂安宁与社会安全4、国家产生于契约5、正义在于互利(二)犬儒学派1、享乐是恶2、抛弃家庭3、拒绝文明4、远离政治5、精神自由6、人人平等(三)斯多葛学派1、世界是一个整体,自然法,世界主义2、人人平等3、清心寡欲4、国家是自然的产物(四)波里比阿1、认为政体是循环的2、主张混合政体3、三权分立(执政官、元老院、民众大会)(五)西塞罗1、强调国家,突破传统城邦界限2、法治3、人人平等4、混合政体5、自然法(六)奥古斯丁1、人的原罪与上帝的恩典2、双城:天上之城与地上之城3、国家的工具性4、国家与教会的关系三、中世纪(王权与教权)教权派思想:1、尼古拉一世(教会独立,国家不得干涉教会);2、格里高利七世(教会高于国家,教会永不犯错);3、英诺森三世(教会是完整社会);4、卜尼法斯八世(两剑论,王权服务于教权)(一)阿奎那1、承认国家的存在,但教会高于国家2、国家的起源是人有群居习性,需要指导、照顾和控制,国家的目的是谋取社会的共同幸福3、正义政体(一个自由人的社会是在为公众谋幸福的统治者的治理下)与不正义政体(统治者谋取私利)4、永恒法、自然法、人法和神法5、真正的幸福不能在物质欲望中实现四、16世纪西欧(一)马基雅维利1、国家是因为人性恶而产生的2、财产是国家生活的重要内容3、统治权是国家的根本问题4、法律与军队是统治权的基础5、主张政治与道德分离6、君主制是最现实的7、君主不受道德约束,可以不守信,不择手段,应使人民恐惧(二)马丁路德1、反对救赎,倡导因信得救2、否定教会中介3、主张廉价的民族教会4、两个政府理论5、主张君主制(三)加尔文1、《圣经》是唯一信仰权威2、主张预定论3、取消教皇与主教4、建立民主的教会组织5、教会与俗世权力分界分明6、主张贵族制(四)布丹1、接受亚里士多德的历史国家观2、家庭是国家的基础,代表公、私两大领域3、国家与社会之上有神法和自然法的权威4、公民分等级,对主权者负有忠诚和服从的义务5、国家目的是要满意人民在物质和非物质上的需要:福利、秩序和道德追求6、坚持国家主权(立法权是首先内容。

西方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西方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西方主要的心理学流派简介: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领域。

自从心理学的诞生以来,不同的学派和流派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本文将介绍几个西方主要的心理学流派,包括结构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

一、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是心理学的第一个正式研究方法,由德国心理学家威廉·万特创立。

他认为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将心理现象分解为其构成元素,并通过对感觉、知觉和意识进行实验研究来揭示其结构和性质。

结构主义注重研究人类意识的组成和构造,但在实验方法上受到了限制,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结构主义逐渐衰落。

二、行为主义行为主义是20世纪早期出现的一种心理学学派,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沃森和伯福斯·斯金纳。

行为主义强调心理学研究应关注可观察的行为,即外在的反应和刺激,而不是内部的心理过程。

行为主义采用实验方法进行研究,重点关注刺激-反应的关系。

尽管行为主义受到一些批评,但它对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认知主义认知主义强调人类思维、知觉和问题解决过程对行为的影响。

认知主义的先驱是美国心理学家乔治·米勒、乌尔里克·诺伊斯和赫伯特·西蒙。

他们认为思维是一种信息处理过程,通过实验方法来研究思维的结构和运作。

认知主义的出现丰富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拓展了对人类智力和学习的理解,并为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人本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人类的自由意志和个人成长。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如卡尔·罗杰斯和阿伦·马斯洛主张应将个体视为完全发展和实现潜力的主体。

他们反对简化人类行为的机械模型,强调重视个人的价值、意义和目标。

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心理治疗和辅导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强调人的整体和个体差异的尊重。

结论:西方心理学主要的流派包括结构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

不同流派的出现和发展,丰富了对人类心理过程和行为的认识和理解。

外国心理学流派大系

外国心理学流派大系

外国心理学流派大系
外国心理学流派大系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流派:
1. 结构主义心理学:以德国心理学家威廉·旧金为代表,提出将心理现象分解为基本单元的观点,注重分析和理解心理过程的结构和组织。

2. 功能主义心理学:以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为代表,关注心理过程的功能和目的,强调心理现象在适应环境和实现目标方面的作用。

3. 泛意识心理学:以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为代表,重点研究潜意识以及潜意识对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影响。

4. 行为主义心理学:以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沃森和B·F·斯金纳为代表,认为心理学应该关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强调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

5. 人本主义心理学:以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和亚伯拉罕·马斯洛为代表,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人的积极性,注重个体的内心体验和人的发展潜力。

6. 认知心理学:以美国心理学家乔治·米勒和乔治·阿姆斯特朗为代表,研究人类的思维过程和知觉,并尝试理解和解释智力和学习。

7. 社会文化心理学:强调社会和文化环境对个体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影响,关注
文化差异对心理现象的作用。

这些流派各有不同的理论和方法,代表了心理学的不同研究方向和取向,对于理解和解释人类思维、行为和心理现象有着不同的贡献。

西方心理学主要人格理论

西方心理学主要人格理论

西方心理学主要人格理论一、特质理论人格特质理论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

特质理论认为,特质是一般化了的、个人所具有的神经心理结构。

也就是说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常用的基本单位。

二、多元类型理论类型理论是20世纪30至40年代在德国产生的一种人格理论,主要用来描述一类人与另一类人的心理差异,即人格类型的差异。

人格类型是基于一定规则,把某一群人或某一群具有相似人格特征的人归为一类人。

德国心理学家施特恩把人格类型概括为三种模式。

第一、单一类型模式。

这是根据某一群人有无特定标志所确定的类型模式比如说这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这是根据某种标志在某种情形中所确立的最简单化的类型。

第二、对立类型模式。

这是根据某种特性向相反的两个方面发展所确定的对立类型。

第三、多元型模式。

即由几种不同质的特性的不同组合构成的不同类型。

三、心理动力学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一个整体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

这三部分相互影响,对个体行为产生不同的内部支配作用。

四、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提出人格的自我理论,包括自我观念、积极关注、自我和谐和自我实现等四个要点自我观念是指个体对自身的认识。

它是个体出生以后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基于个人生活实践经验而形成的,同时受他所处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制约。

积极关注就是个体希望别人以积极的态度支持自己如果获得外界的积极关注越多,他的自我观念将会越来越明确,进而形成健康的人格。

自我和谐是指个体自我概念中相对立的内容之间,如理想自我与真实自我之间无冲突的心理状态。

罗杰斯认为,自我和谐是人格适应良好的表现。

反之,自我不和谐是人格适应不良的表现。

自我实现是指个体的各种才能和谐能在适宜的社会情境中得到充分发挥,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的过程。

也指个体身心潜能达到充分发挥的境界。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是个体对追求未来最高成就境界的人格倾向,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

自我实现是激发个体行为和发展的基本推动力。

西方心理学派的归纳

西方心理学派的归纳

西方心理学派的归纳西方心理学派是指那些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心理学思想和理论体系。

在西方,心理学发展经历了多个学派和流派的兴盛和衰落。

下面将介绍一些西方心理学派的主要归纳。

1. 结构主义心理学派:结构主义心理学派是心理学的早期学派,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威廉·威登特和爱德华·布伦特亚诺斯基。

他们的研究关注心理现象的结构和组织,通过分析意识和感觉的构成来理解心理活动。

2. 功能主义心理学派:功能主义心理学派是威廉·詹姆斯和约翰·杜威等学者所代表的心理学派别。

他们关注人类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在适应环境中的功能和意义,强调心理过程的实际效果和目的。

3.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受到俄国密涅瓦的波洛申科、美国的沃森和斯金纳等人的影响,注重研究对可观察的行为的原因和稳定规律。

行为主义者认为心理学应该以客观可测的行为为研究对象,主张通过刺激-反应模式来解释心理现象。

4. 心理动力学派:心理动力学派是由弗洛伊德创立的,强调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背后的潜意识动力和冲突。

该学派的研究方法包括心理分析和解梦等,通过揭示潜意识中的冲突和潜在原因来理解人类心理问题。

5. 认知心理学派:认知心理学派主张通过研究思维、记忆、知觉等认知过程来理解人类心理活动。

代表人物包括皮亚杰和芬奇等学者。

认知心理学派注重研究人类思维的结构和功能,强调人类信息加工和决策过程。

6.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强调对个体的关注和发展,关注人的主观体验、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的潜力。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有罗杰斯和马斯洛等,他们强调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的重要性。

以上是对西方心理学派的简要归纳。

西方心理学发展至今已涌现出众多理论和派别,每个心理学派都有其独特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为我们理解和解释人类心理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思考。

西方心理学派介绍

西方心理学派介绍

维果茨基社会建构主义学派
学习是人所特有的高级心理结构与机 能,这种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 而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 人的交往中;这种高级心理机能最初 形成于人的外部活动中,并在活动中 逐渐内化,成为人的内部各种复杂心 理过程和结构。因此,人的心理发展 既是个体的有事社会的,个体的知识 建构过程和社会共享的理解过程是不 可分离的。
为了拿到“毕业证 及其它证书”
提高自己各方面的 能力
从学习的环境来看
同伴被认为是懒 散、无所事事的
父母表现出传统 的专制和保守特 点
从学习的方式和途径看
从课本和课堂上 学习
认为社会是提高自己 和学习的一大来源
能给自己留出时间思 考身边发生的人、事、 物
从学习的主体——人来看
经常有评价
偶尔有评价
当代大学生的学习观念
大 学 生 学 习 观 念
从对“学习”的定位和认识上来看 从学习的动机来看
从学习的环境来看
从学习的方式和途径看 从学习的主体——人来看
从对“学习”的定位和认识上来看
把学习看作是“改 善自己的行为”
认为学习就是“完 成作业”
认为学习是“获取 信息”
从学习的动机来看
在大学里学习更多 的知识
很少或没有给过自己 一个较全面有效的评 价
建构主义介绍幻灯片下载
一览图:
下载链接:/link?url=JOfMtRT8NypRv3_LT8Hu326BGSMg82oRswr1QKJzbSyONODPCAWJ35jNIznadKdIqnej38o VHL-b-jAHo-4JZelEASIqHKI8wQnGoxaib_
显著特征
格式塔体系的关键特征是整体性、具体化、 组织性和恒常性。 格式塔学派主张人脑的运作原理是整体的, 「整体不同於其部件的总和」。例如,我们 对一朵花的感知,并非纯粹单单从对花的形 状、颜色、大小等感官资讯而来,还包括我 们对花过去的经验和印象,加起来才是我们 对一朵花的感知。 格式塔体系的关键特征是整体性、具体化、 组织性和恒常性。

斯宾诺莎平行论

斯宾诺莎平行论

斯宾诺莎平行论斯宾诺莎平行论(Spinoza's Parallelism)是荷兰哲学家巴鲁克·斯宾诺莎(Baruch Spinoza)在其主要著作《伦理学》(Ethics)中提出的一个哲学观点。

这个观点涉及到心灵和身体之间的关系,强调它们之间的平行性,也就是说,心灵和身体是两个相互独立但协同运作的领域,它们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联系。

斯宾诺莎的平行论观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心灵和身体之间的独立性:斯宾诺莎认为,心灵和身体是两个独立的领域,它们具有自己的属性和自由度。

心灵属于思维领域,而身体属于扩展领域,它们有各自的特点和法则。

2.平行的因果关系:斯宾诺莎认为,心灵和身体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因果联系。

虽然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关联的,但心灵和身体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平行的。

这意味着身体的事件和心灵的事件彼此独立地发生,它们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链条。

3.双重因果关系:斯宾诺莎提出了双重因果关系的观念。

根据这一观点,心灵和身体分别受到自己领域内的因果关系的支配。

心灵内部的事件由心灵自身的原因引起,而身体内部的事件也由身体自身的原因引起。

4.协同运作:尽管心灵和身体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联系,它们在生活中协同运作,彼此影响。

斯宾诺莎认为,心灵的知识和身体的行为是相互补充和协同运作的,它们一起构成了个体的完整性。

斯宾诺莎的平行论观点是其伦理学和哲学思想的一部分,旨在探讨人类自由、道德和自然法则。

这一观点对后来的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在心灵-身体问题和自由意志的讨论中。

它强调了心灵和身体之间的相互独立性,同时认可它们在人类生活中的紧密关联。

异国文化——了解西方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和思想热点

异国文化——了解西方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和思想热点

异国文化——了解西方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和思想热点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及其行为表现的科学,是人类文化发展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方心理学是近代心理学的源头和主流,包括心理学的诸多分支,如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个性心理学,都有着紧密的理论联系。

一、行为主义理论体系行为主义是在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心理学理论体系,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人类的行为及其背后的心理机制。

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的行为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没有被遗传的因素和心理的意识。

他们强调运用实验室条件,通过刺激与反应进行条件反射的建立与改变,强化和惩罚对行为的塑造,推崇“机器”的观点,而这种观点遭到了一部分心理学家的批评,他们认为心理学还需要关注人类的内心体验。

二、认知心理学理论体系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行为不仅受到外部刺激的影响,还有人类自身的心理过程造成。

认知心理学家关注人类的思维、注意、记忆等跟心理活动有关的过程,特别是人类的情绪与动机原因。

认知心理学家进行了许多对思维过程的研究,总结出人类思维的各种规律、误区和有效方法。

例如,认知心理学家发现人们更容易记忆可信度高的信息,会对过程进行深度编码,从而更易于记忆。

此外,他们还研究出了人类的感知、语言、决策和判断过程以及认知信息的处理方式等诸多方面的知识,为发展脑神经科学和计算机科学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三、社会文化心理学理论体系社会文化心理学理论体系强调,个体的生活、思想和行为都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深刻影响,同时又主张把个体的思想和行为解释为其文化所固有的过程。

社会文化心理学家关注人们在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各种行为和认识原因,探讨文化因素对个体生活、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比如,心理学家Steele就从文化背景对人们观念、态度和行为的影响意义上,研究了菜单的不同安排、教育的不同方式等等问题。

通过这样的研究,社会文化心理学家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各种文化背景下出现的语言、观念和行为等现象,可以最大程度地减轻因文化差异引起的误解和矛盾。

斯宾诺莎的身心理论

斯宾诺莎的身心理论

摘要摘要斯宾诺莎是十七世纪欧洲著名的大陆理性主义哲学家,他继承笛卡尔哲学的理性主义传统,挑战中世纪神学思想,以无神论的姿态,肯定神和自然的统一性,提出“神或自然或实体”的自然体系思想。

由此出发,研讨人和自然的关系,寻求“人的心灵与整个自然相一致的知识”,最终达致对人的自由、德性和幸福的伦理学追寻,以系统的形式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哲学思想体系。

斯宾诺莎的身心理论源自于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但是又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与发展。

在笛卡尔看来,心灵和身体,是两个不同的实体,每一实体各有一种主要的属性,心灵的属性是思想,身体的属性则是广延。

心灵没有广延,有自由意志,不受机械律支配,而身体有广延,其运动受到机械律支配。

但是为了解释身体和心灵的相互影响,笛卡尔在其思想后期又提出身心交感说,认为身体和心灵虽然各为实体,但却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两者之间存在一种交感作用。

然而这种交感说却又和其身心二元论相矛盾,相互不能自圆其说。

斯宾诺莎的身心理论正是为了解决笛卡尔身心二元论和交感说的困境而提出的。

在他看来,神或自然是唯一实体,思想和属性只是神或自然的众多属性中能为人所认知的两个属性。

人的心灵和身体则是表现在思想和广延属性里的同一个样态,具有着同一的因果次序和同一的因果联系。

这是斯宾诺莎从认识论角度看待的身心理论。

斯宾诺莎看来,哲学研究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以这种知识来指导人的行为和道德实践,求真要以求善为目的,知识要和实践相统一。

因此,他从研究情感的起源和性质开始,探讨了如何获得理性的力量以克制情感,如何认识自然的必然性和神的知识而获得人生的自由、德性与幸福。

为了完成这样的系列论证,表达出对于新兴的自然科学及其科学手段的推崇,斯宾诺莎还回应笛卡尔在方法和证明工具上的倡议,在著作《伦理学》中以几何学的论证方式完成论证,构建了一个相对严整的哲学体系,体现了其独具特色的方法论特征。

本论文正是从认识论、伦理学、方法论等角度分别展开对于斯宾诺莎身心理论的内容剖析与彰显。

西方哲学身心关系

西方哲学身心关系

西方哲学身心关系
身心关系是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话题,主要探讨身体与心灵、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

在西方哲学中,身心关系通常涉及到两个主要的观点:一是身心二元论,二是身心同一论。

身心二元论认为身体和心灵是两个独立的实体,心灵不是身体的一部分,而是与身体分离的存在。

这种观点认为,心灵具有不依赖于身体的本质,而身体只是心灵的载体或容器。

身心二元论的代表人物包括柏拉图、笛卡尔等。

身心同一论则认为身体和心灵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

这种观点认为,身体和心灵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身心同一论的代表人物包括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约翰·洛克和法国哲学家勒内·笛卡尔等。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也有一些哲学家提出了对身心关系的不同看法。

例如,现象学家胡塞尔认为,身体和心灵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身体是心灵的载体和表现形式。

而法国哲学家莫里斯·梅洛-庞蒂则认为,身体和心灵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即“知觉体”。

总的来说,身心关系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话题,不同的哲学家对其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

它涉及到哲学、心理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对于我们理解人类自身和世界有着重要的意义。

西方心理学的主要原理包括

西方心理学的主要原理包括

西方心理学的主要原理包括西方心理学的主要原理是基于科学方法和研究得出的关于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理解。

下面我将分为几个主要方面来探讨这些原理。

1.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西方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核心观点是行为是对刺激的反应。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与响应之间的关联而发生的。

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Watson和Skinner。

他们强调通过控制和改变刺激,可以预测和改变行为。

2. 心理动力学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它关注个体心理过程中潜在的冲突和动机。

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和心理问题是由于无意识的冲突和压抑造成的。

其中,无意识的冲突主要集中于个体的童年经历和性欲冲动。

弗洛伊德提出了如精神结构模型,即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如否认、压抑等。

3. 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强调人类思维和知觉在心理过程和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认知理论认为个体通过感知、记忆、思考和解决问题来处理信息。

认知理论强调个体的思考过程和认知能力,如分类、推理和解决问题。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包括皮亚杰、保罗·艾兹纳和杰米森·鲍尔。

4. 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

它关注个体的内在价值、能力和自我潜力的发展,强调自由意愿、个体选择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人本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有马斯洛和罗杰斯,他们认为人的成长和幸福取决于满足基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并且能够真实地表达和实践自己。

5.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强调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来学习新的行为和技能。

该理论认为个体通过社会交往和观察学习,以及对他人的行为和经验进行评估和调整。

社会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阿尔伯特·班德拉、华特·米歇尔、朱利安·罗特和阿尔伯特·班德拉。

综上所述,西方心理学的主要原理包括行为主义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认知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

西方心理学

西方心理学

万物有灵论:泛灵论,又名万物有灵论,为发源并盛行于17世纪的哲学思想,后来其被广泛扩充解释为泛神论,逐渐演变为宗教信仰种类之一。

泛灵论认为天下万物皆有灵魂或自然精神,并在控制间影响其他自然现象。

倡导此理论者,认为该自然现象与精神也深深影响人类社会行为,一棵树和一块石头都跟人类一样,具有同样的价值与权利。

同型论: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物理现象和生理现象都有同样格式塔的性质,因而它们都是同型的。

既然物理现象与心理现象、生理现象与心理现象是同型的,那么它们之间就有着相对等的关系。

比如,我们的空间知觉、时间知觉都是和大脑皮层内的同样过程相对等的。

格式塔心理学家把他们解决心物和心身关系的这种理论称为同型论。

图式:所谓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

社会知觉的基础是被认知事物本身的属性,但认知者的主观因素也会对社会知觉的过程和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这包括认知者的经验、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认知者的情绪。

其中个体过去的经验不同,对相同的对象的认知也会有不同的结果,现代社会心理学用“图式”概念来解释这一现象。

进行社会知觉时,图式对新觉察到的信息会起引导、组合的作用第三势力:人本心理学是心理学理论中,除精神分析论与行为论之外的一派新兴理论.因此,人本心理学号称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人本心理学兴起於廿世纪五○年代,在理论取向上,一方面反对以病患研究为基础的精神分析论,另方面反对以动物及幼儿简单行为研究为基础的行为论.人本心理学家主张以正常人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的经验,价值,欲念,情感,生命意义等重要问题.人本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在助长个人健康发展,自我实现以至造福社会。

结构主义:哲学心理学: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有意识、能思维的存在物。

从人与自然界的联系讲,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自然存在物。

从人与社会的联系讲,人是社会关系总和的体现者,是社会存在物。

人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是辩证统一的,所以,“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规定着其心理、意识的本质。

三大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学派国际安全观之比较

三大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学派国际安全观之比较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安全。

安全是塑造国际行为的核心变量,也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最重要和最复杂的概念之一。

现实主义认为国家安全的保证在于所获权力的多寡。

自由主义提出国际制度理论,以此来淡化权力的影响,认为国际合作和相互依赖可以确保安全。

建构主义则另辟蹊径,从社会学中借鉴新的概念,认为国家安全的存在和追求,离不开观念和文化等意识形态的因素。

一、三大主流国关学派的国际安全观简介国际安全问题历来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焦点之一。

冷战的结束,特别是“911”事件以后,引起了国际安全局势的剧变,国际社会对国际安全问题、尤其是非传统安全问题予以高度的关注,并引发了一场关于国际安全问题的大辩论。

[1]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理论界形成了三大理论流派论战的局面。

[2](一)、现实主义学派的国际安全观基于对国际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现实主义对于国际政治的本质以及战争与和平问题进行了长久而深入的思考。

在现实主义学派看来,国际安全在本质上是稀缺的,国际安全问题只可以缓解,却不能最终得到解决,而获得安全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拥有强大的权力。

因此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就是围绕权力斗争的关系。

无政府状态成为认识国际政治的基本起点,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则是每一个国家必须面对的现实。

[3]现实主义学派主要有以汉斯摩根索为代表的古典现实主义、以肯尼思沃尔兹和罗伯特吉尔平为代表的新现实主义和以约翰米尔斯海默为代表的进攻性现实主义。

汉斯摩根索一生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战争的惨痛经历使他一直坚持人性本恶的观点。

他认为存在于人自身罪恶的本性不可能根本改变,因此也不可能建立一个安全的国际社会。

而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经常会感到岌岌可危,为了能够安全,人们必须自保,要自保就必须获得权力。

而国家权力就是这种个人权力的延伸和扩大。

在他看来,权力,主要是军事权力,是国家行为的目标。

[4]在国际社会里,国家对外行为的动因就是出于对权力的追逐。

《普心》、《教心》中理论名称与代表人物关系一览表

《普心》、《教心》中理论名称与代表人物关系一览表

《普心》《教心》理论名称与代表人物一览表《普心》一、心理学流派1、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2、机能主义——詹姆斯、杜威、安吉尔3、行为主义——华生4、格式塔——惠特海默、苛勒、考夫卡5、精神分析——弗洛伊德6、人本主义——马斯洛、罗杰斯7、认知主义——皮亚杰、加涅二、智力理论1、斯皮尔曼——二因素论2、瑟斯顿——群因素理论3、吉尔福特——智力三维结构论4、卡特尔——智力形态论5、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6、斯滕伯格——三元智力理论三、人格理论1、奥尔波特——共同特质、个人特质(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2、卡特尔——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3、塔佩斯——求新性、尽责性、外向性、随和性和神经质4、荣格——内、外向5、霍兰德人格理论(不是重点)6、斯普兰格人格理论(不是重点)《教心》一、心理发展1、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2、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3、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支架式教学二、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1、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2、桑代克——联结—试误学习理论3、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4、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二)认知主义、1、格式塔——完型—顿悟学习理论2、托尔曼——符号学习理论、3、布鲁纳——认知—结构(发现)学习理论4、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先行组织者策略5、加涅——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三)人本主义1、罗杰斯——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学生中心教学观(四)建构主义(代表人物是皮亚杰)1、知识观2、学习观3、学生观三、学习心理(一)学习动机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2、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3、韦纳——成败归因理论4、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二)学习迁移1、桑代克——共同要素说2、贾德——概括化理论(水下击靶实验)3、苛勒(格式塔)——关系理论(小鸡觅食实验)。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流派与归类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流派与归类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流派与归类(一)心理分析理论这是以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们的著作、学说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是迄今为止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它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本能所驱使、由人格结构中的“自我”与超我所控制的。

不良行为的产生源于由各种本能集合而成的“本我”同“自我”、“超我”之间关系的失衡(本我受到过度压抑或自我、超我发育不全等)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服务对象的变态人格进行治疗,帮助服务对象恢复“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平衡,并应用心理分析的基本伦理方法来完成这一任务。

(二)认知理论这是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与心理分析学不同,它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制与理性思考,而不是潜意识的本能。

不良行为主要产生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啊不能关注服务对象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知或完善理性思维能力,从而使服务对象的行为能得到正确的、理性的指引。

(三)行为主义理论这是以行为心理学为基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与心理分析学派和认知理论相似,它也认为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对服务的不适当的行为进行治疗或矫正,但它不是应用心理分析或认知心理学而是行为心理学的理论(如条件反射、条件运算、学习理论)与方法(如实验等)来完成这一任务。

它认为心理分析及认知理论将关注的焦点放在难以观察、验证的内心世界上是一种不智之举,我们真正能观察到因而也能关心的只是个体的外显行为而已。

它认为行为时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反应,不适当的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不恰当的反应,社会工作就是要帮助服务对象学习和掌握恰当的反应模式。

(四)社会系统理论这是以一般系统论及其社会学版本—结构功能主义等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它把人与生活环境看作是由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各种元素所组成的系统整体;协调或均衡时该系统运行与维持的基本条件,也即是个体生存与发展所必须的基本条件。

西方人心理三件套,心情、心智、心灵:Heart、Mind、Soul

西方人心理三件套,心情、心智、心灵:Heart、Mind、Soul

西方人心理三件套,心情、心智、心灵:Heart、Mind、Soul古代中国人不大明白心与脑的功用和区别,觉得人是用心思考,而不是用脑。

许多字,比如思想、恋愛、怂恿等等,都包含有心。

演义小说里常常有什么人'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眉头就在脑瓜子那嘎达,但计谋还是来在心上。

大多数古代西方人也觉得意识来源于心。

在古埃及人的宗教信仰里,人死之后,神祗们会用天平来衡量人们的心脏,超重的心脏表明某人坏心思太多,就拿去喂狗。

亚里士多德也是心脏中心论的信奉者。

这人有科学精神,做过试验。

他斩首一些动物,观察到有些动物在丢了脑袋之后还能运动一阵子,比如鸡。

与亚里士多德同时代的柏拉图对此有不同的见解,他认为人的意识有三瓣,一瓣在脑,两瓣在心,各有各的用途。

大概是受了柏拉图的影响,西方对于意识的看法很早就有一种两元论,也就是把heart和mind区分开来。

他们认为,人的情感来源于心(heart),人的理智来源于脑(mind),所以heart代表爱情、痛苦等等各种感受,而mind则是理性的考量和思辨。

说心脏是人类情感的来源,这个有一定的生理基础,很容易注意到。

人们激动的时候,不管它是喜悦悲伤或恐惧愤怒,心脏都有明显的反应。

中国人说心痛不已,也说心中忐忑,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等等。

同样,英美人描述什么人非常痛苦,会说heartbroken,心脏直接破裂了;讲什么人有胆识,说他有big heart;碰到自己心仪的人,帅哥或美女,会有heartthrobbing,也就是为之心动。

Mind这个英文字与heart一样古老,它最初的意思是人的记忆,之后被用来泛指人的思绪。

Keep in mind,记住。

Mind your own business,管好你自己的事情。

He knit his brow, and an idea sprang to mind,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西方人常常把Heart与mind相提并论,强调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区别与矛盾,这是他们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话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几种有代表性的心身关系理论①中性一元论:认为心和身是某种中性东西的两个方面或属性。

其中 E.马赫的经验批判论是对西方心理学中心身关系理论具有最大影响的一种中性一元论。

这是把经验作为统一心和身的中性东西的一种主观唯心论。

如詹姆斯的激进经验论认为,在人的认识范围内,世界一切东西,如心和身,均由经验所构成,而经验的一个片段(如身)只有在它和别的经验片段(如心理)的关系中才能显示其特性。

W.冯特的心身关系理论虽常表现为平行论的二元论特点,但其关于两类经验同一性质的看法则同样属于马赫经验批判论的范畴。

中性一元论表面为克服心身二元论,实则是把身统一于心的唯心一元论;②心身交互作用论:认为心与身为两种本质上不同的独立实体但彼此可以相互作用的理论。

这是一种较早的典型的心身二元论,在西方最流行;③心身平行论:认为心身为两种各不相干的实体依同一步调而协同活动,也是一种典型的心身二元论;④心身同形论:格式塔心理学认为知觉的形式与产生它的神经兴奋的形式相应,故此论可视为心身平行论的一个变式;⑤副现象论:认为心理现象只是由物理过程所产生的不起作用的副现象或副产品。

这也是一种变相的心身二元论;⑥心身等同论:认为心等同于身、心理等同于生理的一种二元论的心身观。

由此可见,在西方心身关系理论中,除明显的唯心论和典型的心身二元论外,其余几种论点似乎都以不同形式企图克服二元论,但终因受传统的心身二元论影响较深,其实质仍为心身二元论的不同表现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